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范文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第1篇:三亚落日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精彩课堂;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70-1

在“新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学习研究实践中,我的课堂开始了全新的尝试: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使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再通过教师、学生的评价、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但课堂是灵动的,它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一次次活动历练中,我更感受到成就一堂好课,功夫在课外。所以我开始关注课堂的前奏(学情分析)和后续(反思重建)。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的备课喜欢抄搬教案,所以,尽管教案写得很好但教学效果不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组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备课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

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从这个角度理解,学习的过程类似于推理的过程,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具备正确的、可作为判断的前提。这个“前提”,在学习上就是知识。掌握学生已经学过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对于制定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学生尚缺乏的知识:若学习某一新知识,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已有知识作为理解、运用新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已有知识,那么在学习时就会出现知识障碍。掌握学生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补偿措施有积极的意义。

3.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的思维分为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如果思维能力存在问题,那么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存在思维障碍,学生的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思维清晰,运用思维方式准确,这样才能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有了对“学情分析”的准确解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很注重思考学生在学新课前已经知道什么?熟练程度如何?对所学的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那些思维形式(或认知方式)?学生总体的认知风格如何等等。明确这些以后,再结合新课教学要求,分析该课学生学习的难点和关键,并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新课预期达到的目标差异设计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我通过下列方法来了解、分析学情:

1.观察法: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他们的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捕捉到。我们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或谈话主动考查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是了解学情最直接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比如学生词语默写本上的正确率是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最后说明;阅读学生日记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的由学生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可以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学情分析外,还有教材的解读。只有将学情分析与教材解读融合起来,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下是我针对苏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做的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

“第一组教材共四篇课文,《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这四篇课文都是写景的,都是景美、情美的美文,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教师可以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壮丽山河”的单元去综合处理。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较强,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情感也易被激发。但班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个性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一部分学生常是课堂的“守望者”,缺乏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习惯和专注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提倡和推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型阅读的教学理念,相信能在发扬个性,分享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关注更多学生知识的接受力和情感的感悟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目标。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根植于对文本的把握、对学生的全面分析及目标的准确定位,这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感受。

[参考文献]

[1]唐莉莉.怎样抓好“学情”的前馈和反馈[J].今日科苑,2008(14).

[2]冷霜.“两课”教师眼里的“两课”教情与学情[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3(04).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