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师生之间的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师生之间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师生之间的作文

第1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工作;问题;措施;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10-00-01

一、中职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念落后的问题。人们深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片面地认为传递知识和经验就是所谓的教育,人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并不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只要将德育方面的理论知识传授给中职生就可以了,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中职生通常对德育的理论知识比较了解和熟悉,但没有将德育理论知识、德育道德的精髓和内涵落实到日常生活行为之中,没有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更没有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据调查,37%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开展“德育”课程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但事实是41%的学生认为其自身所在的学校从来没有举行过德育方面的活动,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依托,承担着培养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但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国外个人主义的熏陶,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习趋向功利化,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狭隘地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而没有教育中职生如何学会做人,如何正确地为人处事,没有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忽视了民族精神的弘扬。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偏离了德育的轨道,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相符合,更阻碍了广大中职生的健康成长。

(二)课程内容匮乏的问题。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忽视德育工作,忽视德育对中职生的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课程的设置不合理,课时也比较有限制,这些因素都导致德育课程并不到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材大部分都是以思想和政治理论为题材,比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基本原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这些教材大多都是以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为核心,而中职生德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课程的内容比较匮乏,不能满足中职生的需求。

(三)德育教育途径狭窄的问题。学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让中职生广泛地接受德育,从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但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习实施德育的途径非常狭窄。中职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课堂传授来接受德育的,社会实践的机会非常少。虽然课堂教育可以让中职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接受德育、了解德育的内容,但课程教育的效果明显比较差。中职生难以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更没有实施文(下转第100页)(上接第55页)明行为,学生只是在形式上了解了德育,但没有从实质上掌握德育的内涵和意义,没有付诸行动。

二、加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措施

(一)创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广大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德育理念,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德育的内在价值以及对他们的积极作用,用科学的教学理念感染中职生,关爱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根据每个中职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感受的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二)拓宽德育教育实施途径。以社会实践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首先,学校可以举行社区服务活动来实施德育。中职生可以到养老院对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让他们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关怀。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带领中职生去乡下、去农村等条件艰苦的地方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让中职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热爱大自然,平等对待他人,不歧视农民,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互帮互助,团结合作,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感受集体的力量和关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最后,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怀。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中职生用道德进行自我约束,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之中实施文明的道德行为,实现德育的最终目的。

(三)建立学校、社会、家庭德育教育合作协调机制。1、学校:重视德育工作。德育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环节:首先,把德育作为学校一堂必修课,纳入课堂。一方面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构建德育课堂。同时,在各个学科里面都渗透德育,将文科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此外,还要对德育实行考核机制,学校应根据德育的目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2、社会:创造德育的环境。政府对社会环境的改造负有不可推卸的重任,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在全社会推广和宣传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实施德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宣传,让全民知晓德育的内涵。另一方面,国家和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上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自我约束,自律自强。3、家庭:首先,父母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养思想,树立科学理念。家长应该首先教会子女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家长应该匡正纠偏,不要只看到技艺对孩子的“显性”作用,看不到品德对孩子的“隐性”影响;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学习成绩,忽视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做法,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尊老爱幼、自力更生等。其次,家长应该父母树立正确的德育观,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引导子女养成正确的日常生活习惯,改掉坏习惯。最后,养成良好的教养方式。由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大多数父母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导致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束语

中职生德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我国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研究中职生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第2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近年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逐渐由“习作内容的真实”迈向“习作过程的真实”。在实施过程中念好“真”字诀,更加关注鲜活主体的真诚习作态度、无痕情境中的真恰习作目标、发展思维的真效习作训练、丰富体验中的真切习作认知,将作文学科价值科学转化为学生学力。

[关键词]

生活作文;内容真实;过程真实;学科价值;学力

“生活作文”是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的省级课题。课题,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生活作文”理论的根在陶行知先生和叶圣陶先生那里。“生活即教育”与“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是“同”曲同工,陶行知先生说的是教育,叶圣陶先生说的是作文教学,他们都在指引“生活作文”教育走向真实的生活,以“人”为“文”,以“文”化“人”。这个课题,从1996年开始做,做到现在,已经20年。金加锦、周志高、唐广泉三位校长率领教研团队一如既往地坚持做,认真做,探索做,不断开拓“生活作文”教育新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以下以笔者执教的《最美南京推介会》为例,试析将“生活作文”学科价值科学转化为学生学力。

一、科学转化,有效激活习作主体的“真实”学力

杜威“做中学”理论影响“生活作文”学科价值要科学转化为学生学力,必须念好“真”字诀,在“真实的习作过程”中提升学生学力。

(一)鲜活主体的真诚习作态度决定习作高度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里提出“立诚最为贵”的观点――诚实地说自己的话,老老实实地反映充实的生活。《最美南京推介会》要求学生端正真诚的写作态度。首先,在写作原材料上要真实。要求学生介绍好吃的、好玩的,必须是南京当地的、原汁原味的。其次,写作情感要真挚。怀着对南京的敬畏之情,写家乡的内容,展现家乡之美,体现南京人的自豪感。再次,要注意作文与做人合一,说做一致。不仅用文字将南京好吃的、好玩的演绎得精彩纷呈,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点赞南京美味,爱护南京美景。

(二)无痕情境中的真恰习作目标点燃习作动力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诗词小说,并不是人人所需要,学生有兴致去试作,当然绝对不宜禁止,但是这并非作文教学的目标。”拔高对学生的习作要求,不是不作为,而是在乱作为。教师理应贴近学生生活指导教学,为他们现在和以后更好地生活做铺垫。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教材中已介绍了书信的写法,学生在周记或者日记中都曾写过一些好吃的和好玩的内容。在《最美南京推介会》设计中,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摘到“好吃的”“好玩的”,学生发现作文是好写的。现在创造性地让书信载着“好吃的”和“好玩的”,载着孩子的期待去结交新朋友,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为真实的习作对象而习作,学生认为,这样的习作是有价值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内驱力得到调动,由“要我写”自然转化为“我要写”。4月份,笔者在江都实验小学四(12)班上过《最美江都推介会》之后不久,建湖实验小学四(2)班的孩子就收到了12封来自江都小朋友的来信。

(三)发展思维的真实习作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大脑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超过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在此研究下,笔者在设计介绍好吃的美味时,让学生寻找藕粉圆好吃在哪里,预设的内容是外形、味道、做工,预设的数目没有超过3个;设计介绍好玩地方的时候,提醒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注意点是两个,让学生选择的景点是2~3个。根据韩礼德的研究:主位为话语的出发点,一般位于小句的句首位置,述位是说话者对这个出发点所做的陈述,一般位于主位之后。文章内各句子间的主位、述位是否相连可看出文意是否通畅连贯。介绍好吃的时候,将外形、味道和做工作为主位,相关的具体介绍作为述位。一般学生会潜意识地从教师提供的介绍建湖藕粉圆的范文中自然运用到这种结构,如有部分同学出现偏颇,教师可及时进行指导。根据汉语空间方位的言语表达技巧,教师在介绍好玩的地方时注意参考“点”加“方位词”的方法。学生在介绍南京玄武湖公园时,教师首先提醒他们说玄武在南京的什么地方,然后从中间和东南西北介绍玄武湖公园,这样言语表达体现了逻辑性,片段描写条理清晰,扎实提高小学生思维能力和言语表达技能。

(四)丰富体验中的真切习作认知提升习作育人

在美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著作《写作能力的发展》一书中,伯雷顿等人认为,写作能力与认知发展有关。在日本,在处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上,把生活放在第一位,重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写作对习作主体生活的促进作用。在我国教育写作史上,写作也经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为修己,到为事功,到为功名,到为文章,到为立诚,再到写作主体良好的人格意识的养成与作文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生活作文”以“人”为“文”,以“文”化“人”。遵循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将儿童的生活、实践、阅读、情趣等有机地融合在作文教育资源之中,借助儿童的言语写作、言语交往、言语成长来促进儿童生命的发展。他们在习作实践认知中“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最美南京推介会》演化成南京、建湖学生真实的书信交往,透过带着温度的语言,架起一座座友谊的桥梁,为他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做好积淀,打好底色。“生活作文”教育逐步迈向人的“生成”境界。

二、多元开发,理性推进习作课程的“真实”发展

要在更高层次上将“生活作文”学科价值系统转化为学生学力,理应在课程论视阈下对“生活作文”习作课程继续进行开发。

(一)基于现实生活世界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要从现实生活世界中直接开发有利于真实习作目标达成的写作课程资源。目前,“生活作文”在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研究的基础上,对习作教材进行适切儿童的“二次开发”。围绕“生活作文”开发了“生命践旅”“小公民调查”“班集体建设”等三个习作系列四个年级的校本课程教材。在此基础上,将进行跨学科的习作课程资源开发,扩大作文课程资源,焕发作文教学新的生命活力。《最美南京推介会》是从“生活作文”的“生命践旅”系列四年级校本习作课程教材《最美建湖推介会》中演化而来。

(二)基于语文能力统整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听说读写”尤其是“读写”能力的结合对“生活作文”课程有很深的影响,通过阅读积淀文章样式、习作技巧、习作知识。但从认知写作对深度阅读的促进来看,“读写”结合的教学还应该适度开发“习作促进阅读”的循环课程资源。将作文纸张贴在教室内或分组传阅,学生在阅读后,对欣赏的创造性的表达写上简短的评语,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悦纳个性语用。《最美南京推介会》在最后的环节借用美国教育家唐纳德・纳普提倡导的找“作文优点”,将作文纸张贴在教室内或分组传阅的方法转化成在展台上展示,评讲学生好吃的、好玩的习作,不做任何错误的标记,让全班学生用“点赞”的方法发现习作者的创意语用。“读写”成为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过程。

(三)基于现有作文课程的“生活作文”课程资源开发

《童话作文》的倡导者、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吴勇于2015年春在《江苏教育》重磅推出童话作文年度策划――适合儿童的习作课程开发研(下转第13页)(上接第4页)究,从课程论的视觉去探索童年文化生态下习作课程开发的逻辑路径、结构系统和方式方法。这些理论和实践助推“生活作文”习作课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更加广阔的研发领域升级跨越,研发出适合建湖学生的“生活作文”习作课程。“生活作文”这艘课程航母将载着孩子们向更远处起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建湖实验小学“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将在“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校本理念引领下,不仅基于生活,更要高于生活,从教学引向育人实践。为学生漫长人生打好底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给他们的童年生活留下一串鲜亮的言语足迹。

[参 考 文 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魏占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8-9).

[3]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2(1).

[4]方明生.日本生活教育作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5]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和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第3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志愿服务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许多国家政府都把志愿服务活动当成是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唤起公民互助互爱意识,增强社会活力与生机,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而大力提倡。当前,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球开展得十分活跃,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

随着中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各地的广泛开展,“志愿者”这个名字和它内在的含义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志愿服务也越来越需要有文化素养、有技术专长的志愿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对社会提供高质量且适应性强的志愿服务。研究生是一个具有特殊知识和技能的群体,他们具有文化层次高、专业功底厚、创新能力较强的特点。专业性强和高科技含量是将研究生志愿服务与一般志愿服区别开来的一个标志。

研究生志愿服务,对研究生个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人生体验和经历;对学校来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校园人文文化的建设;对于社会来讲,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和谐。

校园文化是学校形成和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于校园内的文化现象。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集体文化,具有开放性、适应性、多元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特点。校园文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物质文化方面如校园环境布局、建筑风格、教学设施、校徽、校旗等;在制度文化方面如学校的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精神文化方面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风气、学校的传统和作风等。笔者认为研究生志愿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所起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上。主要有三大部分:“三观”建设、学风建设、学校传统和作风的弘扬。

下面,笔者就研究生志愿服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研究生志愿服务在“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一)研究生志愿服务有利于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偏重于智育培养,重知识轻人文,这种教育缺陷产生了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好坏的判断偏差。虽然现在我们也在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由于缺乏机制的支撑,在传统的巨大惯性面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高校的德育还只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空洞的说教、抽象的理论远远多于对实践的具体指导。这种状况造成学生所学理论无法指导实际行为,而实际行为又无法得到道德法规的制约。研究生志愿服务将是解决这一问题较好的方式之一,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正面的“内省”功能,有利于把高校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有着较强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二)研究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人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我觉得这句话是正确的,研究生用自己的所学和所长服务于社会,才能从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与社会的结合有一个彼此相融的辩证发展的过程,而青年志愿者行动恰为这一过程搭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体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评价,激发他们对自身进行反省和正确评价,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需求来改造自己。比如大学生通过“三下乡”等志愿活动,对社会现状、国情和民情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了解,提高了对人、对事、对社会的判断力,有助于内化道德行为要求,并将此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自觉的道德习惯,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教育的有效性。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的精神

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作为指导思想,以办事业的精神和走社会化发展道路为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青年志愿者。我国现阶段,由于社会机制尚未健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人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偏差,损人利己、尔虞我诈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志愿者不图名、不为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对培养大学生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而这也是大学生德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研究生志愿服务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然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缺少了不少。人们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的小圈子,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不同社会群体逐渐出现分化,由此产生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而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互助,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接触,减轻甚至消除彼此间的距离和隔阂,缓解了社会矛盾,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我们所倡导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友爱、奉献、互助的精神其实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主要体现方式。因此,寓精神文明建设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更贴近时代的发展,更符合大学生的特点,从而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用。

二、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促进校园学风建设

新时期学风建设的内涵,从广义上来讲,学风建设是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以及办学过程中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风范和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精神面貌,学生班级的学习风气、院系的学术气氛、学校的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整体综合反映。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对知识的渴求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稳定性的治学态度和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

(一)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各高校研究生通过开展助教帮学、互动联欢等一系列志愿者活动能够让自己的专业运用于实践,得到能力的验证。从中他们可以更好的明白自己专业的特点,通过志愿服务,也可以看出自己所学知识有何不足之处,及时得到改正,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最终,扎实的专业水准能更有利的促进他们与社会大家庭的融合。

(二)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加强专业之外知识的涉猎

我们知道,现在的高校学生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培养其它方面的素质。要做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研究生志愿服务团体为你提供了一个良好且有意义的平台。

俗话说:“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虽然,这无非是对现实的调侃,但如果我们试着走出去,便会发现,这个社会是多姿多彩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在做志愿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这就是得到专业知识以外知识的涉猎。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带动本科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项好的活动总是能带来积极的效应,研究生志愿服务就是这样。随着它的开展与实施,不仅广泛的研究生参与,大量的本科生也在积极的与之靠拢。当他们了解研究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意义后,无形之中,便有了学习的动力。得到服务队师兄、师姐的指点与交流,他们便能更好的准确的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通过咨询研究生志愿服务处,本科的学弟、学妹明白了考研的程序与前景,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读研的自信,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可以说,让研究生志愿服务走进本科生中,是大有必要的,也是大有益处的。增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沟通,也一直是志愿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弘扬学校优良的传统文化和作风

校园文化传统和作风,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美国教育家弗兰克斯纳认为,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平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它是“校园人”对大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以价值标准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是大学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质。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文化和作风就要注重学校形象建设,凝练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校训、校歌、校徽,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大学精神。而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正是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大学形象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办学水平、社会贡献等诸多方面要素的综合表征,是大学综合实力、整体竞争力和公众影响力的体现。良好的内外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财富,不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拓展,高校与社会日益融合,特别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生源竞争,生存和发展成为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研究生志愿服务能够使研究生融入社会,融入群众当中,其良好的形象非常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塑造,而且可以使社会更加了解学校的情况,扩大学校在社会和群众中的影响。研究生志愿服务对传播校园传统文化和学校优良传统都有重要的作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将产生主要的影响。

(二)研究生志愿服务使学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一个有责任的社会,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都在发生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在加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人文关怀,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总体上来说,志愿服务、爱心奉献能够有效地提升新一代青年的社会责任,积聚社会资本,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社会实践上讲,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都是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相吻合的。高校作为社会建设的有力力量,通过向社会派遣更多的研究生志愿者,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当然作为研究生,他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结语

研究生志愿服务为研究生提供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机会,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弘扬社会正气,树立时代新风,对大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就高校而言,研究生志愿参加社会服务活动,可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有效作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有利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和校园人文文化建设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青年志愿者行动是高校开展“三观”教育的新平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2000,(9).

第4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摘要:“有文凭而无文化,有教育而无教养”,不仅仅是指当今社会知识阶层的突出现状,也指陈出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严重缺失。为此,建构新世纪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坐标结构即是: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是它的横向轴,厚重深刻的人文意识是它的纵向轴,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就是其坐标的原点。

关键词:大学生 文化素质 公民品质 人文意识 审美情怀

说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难堪的现实:昔日人类精神殿堂的大学校园正在沦为物质主义的消费场所,往日满腹经纶的大学教师正在成为职业训练的专门技师,过去才情飞扬的天之骄子正在变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是的,我们的高等教育应该振衰起蔽,需要革故鼎新。不论是弘扬大学精神,还是建设大学文化,其根本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正如同志在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上讲话,对当代大学生所提出的殷切期望:“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1]如果说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优良的文化素质已是一个不刊之论,那么,他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文化素质,并且构成这些文化素质的要素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呢?

1 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是基础

“有文凭而无文化,有教育而无教养”,不仅仅是指当今社会的知识阶层的突出现状,也指陈出了大学生道德情操的严重滑坡,这倒不必上升为政治觉悟的退步、精神信仰的委顿和人生意义的迷失,质言之是公民品质的失缺。所谓公民品质,又叫公民素质或公民道德。笔者用“公民品质”旨在突出公民为人处世的品行质量、安身立命的品格精神和志存高远的品德境界。用当今的一般话语表述就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立志勤学,谦虚礼让;律己宽人,公正无私。对此,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先生,1912年在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多次强调“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实足矣助其为恶,无益也。”[2]所以,“不得不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3]高倡道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可谓一语中的,诚如孟子所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这“去之”和“存之”的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道德”是也,而最应该具备人类道德和品质的无疑是正在接受人类先进文化的大学生。

毫无疑问,大学生首先是一国的公民,是公民就得享有宪法赋予的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还得遵守法律的规定、制度的规范、道德的限定和民俗的约定;并且大学生还应该是一国的优秀公民,在这些一般意义上的公民品质的基础上,他还应该做得更好,简言之,作为国家公民的大学生应该比一般公民品德更高尚、品行更坚定、品质更优良,他们应该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楷模,垂范高尚人格的标兵,践行社会公德的先锋。因为学者们一致推崇现代大学的三项功能:培养人才,探究学问,服务社会。其中的“服务社会”,不仅是用智慧才能造福社会,而且要是用人格魅力、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影响社会和引领公众。一个地方的大学应该成为这个地方的精神生活的殿堂、文化创造的温床和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乐园,而从这个大学走出去的学生犹如撒向原野的文明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建立在公民品质的基础上,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也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根本保证和基本前提,更是题中应有之义,否则的话,侈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无异于水中望月和沙滩建房。因此,所谓“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即是:以建立普世价值的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以推动历史进步的天地君的和谐为鹄的,以保障主体地位的知情意的合一为要务。

2 深刻厚重的人文意识是核心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平民化时代的欣然到来,随着适龄青年源源不断地涌进大学校园,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逐年走低。何谓“大学”?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构词法的角度看,一是“大”,二是“学”。所谓“大”者,曰“囊括大典”,梅贻琦曰“拥有大师”,前英国若丁汉大学的中国籍校长杨福家说“富有大爱”;惜乎!扩大地盘、修建大楼、开辟大道、争取大项目、策划大活动,不一而足。而“学”毫无疑问是学问、学术、学养,更应该有学生;惜乎!学历、学位、学派、学缘更是风靡校园。原来大学真正最具有魅力和最值得存在的东西是人类社会渴有、当代社会少有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的“人文意识”,这应该成为大学之为大学的立校之根本、精神之高地和境界之高标。

人文意识,又叫人文精神,指人类的文化积淀而形成的精神传统。是文艺复兴以来人类文化的基本范畴,其基本精神是重视人的独立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地位,赞美人的伟大力量,颂扬人的美好理想,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发展人的尘世事业,满足人的基本欲求,因而不但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启蒙性质,而且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化的普世价值。《易经》贲卦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已化成天下。”从男女引出自然之道,又从自然变化的合理性引出社会变迁的必然性,因此,顺其天地和人性的“自然”就是治理国家和引导百姓的最高境界。

由此可见,人文意识的实质就是既“以人为本”,又“以人为上”,前者是尊重人的自然权利,后者是提升人的文化意识。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意识是与大学宽松自由和高雅精致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因此,要明白大学生文化素质内涵的人文意识就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经验、体察、认知为特征的科学主体精神,以仁爱、克己、敬业为特征的伦理主体精神,以激情、想象、形象为特征的审美主体精神。”[4]这三种精神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意识不但是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的内容,而且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陶养的核心。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大学校园中形成这样一种浓郁而芬芳的氛围:阅读经典和名著、亲近理论和思辨、崇奉创造和超越、探讨理想和未来,包容自由和另类,体验诗意和浪漫,并把这一切化为大学生的自觉的行为和能动的实践。

3 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是升华

无可否认物欲横流和利欲熏心、实用哲学和功利主义、娱乐至上和消费文化,正像流感一样从社会蔓延到了大学校园,说到艺术一定是流行的,说到审美多半会恶搞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没有审美情怀的人文素质就像山中无灵仙、水里无蛟龙,多少显得有些僵化和呆板,因为在审美活动中,“人不仅仅是有限的存在,而是一种唯一不甘于有限的存在。‘未完成性’、‘无限可能性’、‘自我超越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创造性’就因此而成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5]就人的生命意义的生成而言,“文而化之”体现的是人猿相揖别的效果,“美而育之”体现的文野迥然别的意义,在人类追求自由王国的漫漫征程中,如果说,美永远是一盏照亮我们文化航程的耀眼灯塔,那么审美就构成了人类历史长河的壮丽画卷。就这个意义而言,作为时代精英和文化厚重的大学生在他的文化素质的蓝图上,没有美和审美情怀是不可想象的,而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应该是文化素质的美好升华。

拥有审美情怀的人,不一定是美学家和艺术家,但一定会成为美好人生的追求者和幸福生活的呵护者;拥有审美情怀的当代大学生,不一定学会吟诗作画,也不一定精通琴棋书画,甚至可以不必正襟危坐地听一堂美学课,但他一定会对消逝的过去寄予难言的感怀,对经历的当下倾注深情的关注,对无限的未来充满神奇的向往;他会为壮怀激烈而豪情万丈,他会为不幸遭遇而潸然泪下,他会为真诚善良而怦然心动,他会为平凡朴实而执着守望。从而使他成为一个理想高远、精神充实、情趣高雅、心灵敏感、爱好广泛的人,这也是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的约翰.亨利.纽曼所推崇的“绅士”,“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能,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冷静、公正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是好事――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6]

怎样陶养当代大学生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呢?除了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广泛的中外文学艺术修养外,还要有“三心”。一是好奇心,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心态是审美情怀的大忌,它不应该是“海棠依旧”的光景,而是“绿肥红瘦”的感叹,它应该如马克思所推崇的“人所具有的我不无具有”,对一切的未知事物、新鲜事物和神秘事物,都予以热情的关注。二是真诚心,康德说过“美是道德的象征”,凡是美的一定是真的和善的,那种虚伪、虚假和虚妄都是与美无缘的,也只有对世间的悲欢离合倾注真切的情感,对自然的风花雪月寄予由衷的喜爱,一种美好而庄严的感受才会油然而生。三是同情心,这不仅是道德意义上的关爱弱小,而是审美心理的“移情”现象,推己及人,以人度物,可谓王国维言及的“以我观物,故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是辛弃疾所感受到的“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三要素的“公民品质、人文意识、审美情怀”,构成了一个十字架坐标结构。优良纯正的公民品质是它的横向轴,代表着空间意义的着宽度和广度,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有的基础素质,舍此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了;厚重深刻的人文意识是它的纵向轴,代表着时间意义的深度和厚度,这是一个时代精英的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舍此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了;而诗意浪漫的审美情怀就是其坐标的原点,这是整个文化素质的提炼和升华,代表着人类所有优秀而美好的素质都要在这里聚集和辐射,舍此就不是一个文明而高尚的大学生了。

横轴、纵轴和原点构成的坐标,体现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三要素的生态和谐,也人类文化真善美三原色的绚丽辉映,其公民品质体现为求真的科学追求,其人文意识体现为向善的伦理趋向,其审美情怀体现为爱美的意义昭示。这里要强调的是,审美情怀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坐标系统中的原点,是因为美学视野中的“美”是涵盖了真与善的价值目标和文化内容的,正如18世纪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阐述的:“审美教育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规律,使自然规律和理性法则都不能束缚人的自由选择,并且在它赋予外在生命的形式中显示出内在的生命。”[7]这是就美学境界和审美情怀在文化素质中的奇妙神话,是的,唯有美能拯救迷惘的灵魂,唯有审美能启迪蒙昧的头脑,唯有审美情怀的熏陶能走出教育的误区和开启心灵的法眼。

最后,想起了著名美学家和文化学家王岳川教授十年前的一段感慨:

一个社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质,尤其体现在大学的人文理性之中;一个人的胸襟和个性,来源于他所受的人文精神的培养。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不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于科学技术得以应用的人文理性。[8]

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转本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9]这就意味着作为高等教育从业者的我们,将永远背负起承传人类精神文化的十字架,面对未来的道路,一如既往的走下去!

参考文献

[1] .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5-3(1)

[2] .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8

[3] .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5

[4] 储朝晖.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68

[5] 潘知常.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视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5

[6] 杨东平.大学二十讲[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2

[7]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21

第5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实训车间;英文功能;方法手段;操作能力

引言

随着国际经济迅猛发展和行业趋势综合全面化,对于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机电行业的要求也是不例外的,为了让学生将来更好、更快、更合格的胜任岗位,与国际化产业全面接轨,培养出具有一定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的综合型技能高职机电专业人才是必然的趋势。在实训车间对机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会见到很多的英文程序功能,对这些常见的英文程序功能的熟练掌握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基于岗位需求培养出的技能型程序操作员。

1 提高操作常见英文程序能力的必要性

高职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于时代的发展对于岗位的要求相吻合,注重具体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以企业对于人才要求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合理定位,造就符合企业要求的能够胜任岗位的全面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必然要存在着一些英文程序功能,而这些英文功能在实训车间大多数在学生操作机床过程中都是能见到的,如果学生能熟练的操作机电行业的汉语程序功能,又能比较熟练的操作这些机床上的英文程序功能,这样的技能型人才一定是用人单位更需要的、更希望得到的,同时学生上岗后也能很快的适应岗位,乃至技能可以进一步的提升,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锻炼机会。

在极力培养机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努力培养“机电专业双语全面综合型人才”也是一个符合时代和岗位要求绝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实训车间内常见的英文程序功能的熟练掌握,是达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基于岗位需求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更深刻的感知和更好的掌握岗位中需要的英语专业技能,同时结合本自身的专业特点,努力提高学生对英文程序功能操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致效的目的。

2 实训车间常见的应掌握的一些英文程序功能

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实际机床操作,是为了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但学生在实际对机床操作的过程中必然要见到一些英文程序功能,对这些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掌握程度,直接体现了学生操作机床的能力水平。在实训车间见到的英文程序功能,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通过与所学专业课知识的相互联系,通过训练和练习,通过强化记忆和反复实践操作,那些常见的英文程序功能在加工过程中的操作会比较得心应手的。

实训车间中那些机床上常见的英文程序功能,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也会找到一些规律和技巧。比如说Tooling System(刀具系统)、Automatic tool changer(自动换刀系统)、Solid Tools(整体刀具)、Cemented Carbide Tools(硬质合金刀具),这些英文程序功能在学生实际机床操作过程中,都是必须要执行的程序功能,所以当学生看到Tool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刀具系统或刀具装置。再比如说一些缩写的英文程序功能rpm(每分钟转数)、HSS(高速钢)、DC(直流电)、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等,这些缩写的英文程序功能通过在专业英语课上的学习和学生在机床上的反复操作,一般都能达到熟练使用的效果。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些年岗位对“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量的迅速上升,所以提高学生操作机电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是满足本行业岗位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

3 方法与手段

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根据岗位需求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实训车间现有的设备为基础,以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为前提,努力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使学生技能提升始终与岗位要求相联系、相统一,这样学生在实训车间掌握的那些英文程序功能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在实训车间练习掌握的英文程序功能并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实际岗位中遇到的英文程序功能,这就要求全面综合的培养学生岗位英语的应用能力、相似英文功能的联想能力、自主学习创新结合能力,以实现学生全方位的、多方向的知识技能的生成和操作能力素质的培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合理适时的网络信息搜集和上岗学生反馈信息的调查整理,全面了解和分析现阶段大多数企业使用的机床类型和学生在实际岗位中经常遇到英文程序功能与在实训车间操作的英文程序功能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并具体分析存在的相似和差异之处,再通过比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和系统归纳,总结出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实践内容,按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进行精炼的取舍,突出综合、全面和实用的技能为本位,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不断的提高高职机电学生操作机床英文程序功能的能力。

结束语

高职教育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岗位的需求来培养综合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不言而喻提高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操作实训车间常见英文程序的能力也将是一项任务比较艰巨,时间比较漫长的一个过程。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重视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应用英语专业技能的能力,尽可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英语专业技能的问题,培养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技能能力的完善,让学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符合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瑛.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梁娟.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

[3]黄微微.如何把高职机电专业英语融入到实际机床操作中[J].科技资讯,2015,(11).

第6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关键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 教育

[作者简介]孟玲玲(1981- ),女,江苏滨海人,苏州大学敬文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苏州 215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70-02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保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当中能够充分展现个人的才华,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实践能够很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自身的使命感,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在高校的教育当中,社会实践是必不可缺的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社会实践能够让大学生在社会当中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的趋势。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大学生优秀品格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能够为社会奉献,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品质之一。由于大学生长期处于校园之中,社会实践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很容易造成他们思想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残酷性认识不足,在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方面的准备不足。让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使他们充分地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社会中各个阶层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能够更好的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参与社会实践可以磨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代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大多为书本方面,这些书面的知识如果结合社会实际就会更有利于大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会磨砺大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格,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坚强品质具体化,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经过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充分认识到社会中的法律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准则等,他们把这些充分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和优秀的个人品质。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增强自身的才干,使他们认识到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开阔他们的视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将他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结合起来,达到知与行的统一,促进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参与社会实践,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选择能力在实践生活当中极其重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对于不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可以逐步提升自身的选择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还可以增强自身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接触各个阶层的人士,学会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投入社会实践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加深他们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激发创造灵感,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兴成果。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

首先,我们应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避免单一性的考察与观察,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地在社会实践当中锻炼自己。其次,我们要把学校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与大学生专业相关的实习及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再次,学校应当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化,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充分运用大学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力量,扩大社会实践的范围及影响力。

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时俱进,适应当前社会所发展的特色与需求,符合当前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思想教育,更具国家和政府的决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实际,符合当地的发展,构建高校与地方沟通的桥梁,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既有利于开放当地的教育资源,使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达到内容与实效的相结合,又能扩展高校与地方合作的范围与领域,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协作,调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实践活动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扩宽知识范围,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真正发挥出社会实践的作用,促进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

三、现阶段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社会实践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堂教育上,在社会实践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意识,有的院校只注重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干部能力提升,社会实践的覆盖面过于狭窄,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法在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开展。

2.社会实践组织缺乏规范性与系统性。社会实践一般都是在校外进行,因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程度要比课堂教学更加细致和复杂,需要系统的安排才能够避免混乱,达到社会实践的最终效果,只有组织规范了,才能够使社会实践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缺乏规范性,社会实践活动相对来说比较混乱,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有效地融入社会实践当中,二者是相互分离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在社会实践中取得应有的效果。

3.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社会实践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还是不够。现如今高校社会实践的主要指导老师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大多数的专业课老师并没有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思想教育工作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也不是很紧密,使得社会实践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就算有的专业课老师参与到了社会实践指导的过程当中,但是由于学校的机制及实践经费不足等问题,造成许多专业老师不能专心投入到社会实践指导过程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实践中开展的新途径

1.丰富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内容。社会实践内容和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结果,所以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不断成长,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把社会实践和大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为以后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

2.要注重社会实践的考核,增强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纳入教学规划当中,要估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组织和指导工作,定期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成绩,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在学生内部树立社会实践模范,并对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和哲学老师要积极参与到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中来,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而不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程。

3.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在组织社会实践过程中,要丰富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贯穿于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根据高校学生年级、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社会实践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安排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方式,主要目的是要让他们了解国家国情,初步接触社会、服务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层次高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其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和专业知识,使他们认识到所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4.建设社会实践基地,更好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专门的社会实践基地有助于优化资源、提升社会实践效率的作用,高校要与地方进行联系,进行互利合作、共同管理,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机会,高校要本着社会实践与学校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分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起来,注重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能够时刻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给予社会实践基地充分的资金支持,学校和地方要建立完善的机制。

5.完善高校管理体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合理保障。高校要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统一有效的规划,在社会实践过程当中,注重专业学习、积累经验、认识社会、勤工俭学、择业创业相结合。积极引导高校的大学生到基层当中去,深入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合理融入社会实践体系当中,合理保障社会实践的有序进行。

五、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他们的阅历,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存磊,李敏.社会实践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黎开谊.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林松涛,马昆,周蕾.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4]魏巍.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模式的链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5]许敏.大学实践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6]谢晓青.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第7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真诚交流促进表达”是针对当前农村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疏远使作文教学陷入孤境而进行的一种探索。

1、在全面推行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今天,主体教育思想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性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主体的协调活动,引发学习兴趣,尊重自尊,动之以情,并彼此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做到感情上的相互勾通,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2、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中强调:“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由此不难看出,在大语文观的理念下,作文是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是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我们在指导时应该重视作文的本质——交流。

3、赞可夫说:“只有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特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采的思想、情感、词语。”也就是说在情感交流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写作的交流作用,让学生易于笔,乐于表达,以真诚交流,促进表达,获得一举双得的效果。

(二)“真诚交流促进表达”的研究背景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需要,在广大农村的教育中,传统的权威式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仍根深蒂固,反映在师生关系上是给予与接受,权威与服从的关系,虽说体罚已渐渐地杜绝,但不关注学生的处境、感受的现象仍广泛存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抱着这样一条箴言:“对学生,宁给好心勿给好脸。”学生敬而远之,师生之间很少能够平等地交流,再加上教育现状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兴趣不浓,造成情绪波动,缺乏自信,不会主动学习,对今后发展形成障碍,日久天长,对教师的多方教导置若罔闻,师生双方都陷入教育的迷惘之中,个个心神憔悴,苦不堪言。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需要。学生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只考虑自身的感受,不考虑他人情况,出现摩擦,发生矛盾后,大多指责对方错误,推卸或淡化自己的责任,有时迫于教师压力认错了事,实则口服心不服,不善于与人合作。

3、优化作文教学,促进表达的需要。在农村作文教学中,学生生活狭窄,缺乏生活积累,传统作文教学观念又很少考虑作文的交流功能,学生体会不到作文的价值,视其为思想负担,惧而远之,写作中多缺乏生动的真情流露,更有甚者,套作、抄袭,师生都感到一筹莫展。

二、研究过程与效果

根据上述分析,今年元月份开始,我有意识地在班上开展情感沟通与写作效果的研究。

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师生交流,促进表达。

美国专门从事中小学写作教育研究的格雷夫斯教授曾说:“师生之间正常的个人磋商,才是真正的写作基础。”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师生之间的推心置腹,是心灵的碰撞,它可以打破师生之间的“森严壁垒”,使感情对立的师生变成相互了解知己,在学生有了情感这种写作的内驱动力后,指导学生将交流前后的感受记下来,达到自主写作,乐于表达,用于交流的目的。

1、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交流中调动激情,及时写作。

在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发生很多事情,相应地会引起人们不同的体验、感受。这一切都是写作的源泉,只是学生不善于留意,留意到了不细细品味,教师除了与学生沟通情感外,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趁热打铁,记下心绪激动的每一瞬间。

今年元月份,教学进入复习阶段,我结合班上学习程度的差异,实行小班化,因材施教实验,结果上课效果不错,但学生在感情上一直接受不了,情绪波动大,认为这样是分了快慢班,伤了同学的自尊和相互之间的感情,无形中两个小班有了隔骇,互相仇视。首先是班长提出辞职,我再想想同学们异样的眼神,意识到问题并非我想象得那么简单。于是,我结合第六次作文“×××,我想对你说”,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班上大部分同学就此事谈了自己深切的体会,语句的流畅,中心的突出,感情的强烈,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平时作文中大量出现的错字病句,内容枯燥等现象大为改观,感受到的是强烈的心灵的碰撞,有些观点还真值得让我深思。于是,我在班上与学生进行了交流,我谈了自己的初衷,学生表示理解,还给我短笺进行安慰,那份浓浓的师生情一直在我心中激荡,这次小班化实验虽然失败了,但却使我有了意外的收获:师生情与作文训练的启示。

就这件事,我指导学生认识情感与写作的关系,教他们如何捕捉情感上的写作素材,体会作文交流的价值,学生也感觉到了这种相互交流巨大的双重魅力,只要他心中有感,都主动写成作文交给我。这也让我真正感到感情投入了,有了要表达的激情了,即使文笔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象样的作文。像班上的孟会、冯艳就是鲜明的例子。而那些本来就会写的孩子甚至愿意把涉及“隐私”或名誉的文章交给老师,用最诚挚最优美的文字回报你。

班上有两名女生,聪明活泼,爱说爱笑,可班上一小部分男生总和她们过意不去,欺负、辱骂,甚至拳脚相加,她们无处可诉,便将心中的隐痛写成作文告诉我,那文笔的流畅令我欣慰,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流淌着她们无助的呼唤!令我难过不安,我得帮她们!我先写短笺安慰鼓励她们,并采取措施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将思想负担减到最低限度。如今,在她们的影响下,班上的女生已形成了共识与习惯,不仅主动与老师交流,而且自觉得将这一形式迁移到同学之间、父母之间、日记中,调动了学生写作激情,并以一种平常心态去看待作文,大胆去表达,去交流。

正因为有了这种交流与写作的意识,随着班上每一件偶发事件的发生,每个学生都有长短不同的感想作文诞生,文笔流畅,感人至深。学生也似乎懂事了许多,大大促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写作表达能力的提高。

(2)、师生共同写好班级日记,以情溶情,促进写作。

看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我深受启发,他管理班级的经验中有一条是让学生轮流写班级日记,为了搞好这次研究,我何不借鉴他的经验写师生日记呢?我立即动手,写了序。于是,有许多同学回应,记录了班上当天发生的事情感想。其中,还真不乏肺腑之言,有不少对我还真有借鉴作用呢!自带这个毕业班以来,我一直鼓励指导学生多看课外书,相应地就减少了语文题练习时间,学生邓黎娜对此发表了看法:“……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复习旧知识,做好会考准备……”这确实对我是提个醒。虽说现在推行素质教育,但实际应试教育仍占据着很大的市场,更何况是毕业班,在没有两全其美的情况下,还得先顾眼前。也正是如此,找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切入点,便成了我常思索的问题。

另外,同学们还就平日里所发生的各类平凡小事,深入思考,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争论、有期望、有建议,反映了同学们真实的内心世界,锻炼了文笔,也为我处理师生关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

(3)发挥便条、作文评语的效益,激发写作热情。

研究中,除了进行上述两个方面的师生勾通与写作效果试验外,我还注意发挥不起眼的便条与作文评语的独特作用,激发并保持他们的写作热情。我深信:“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特别是对那些在作文上有点滴进步的学生,及时地在评语中予以肯定,如字比上次工整了,标点符号书写规范了,用了一两句生动风趣的话了,写了新颖的题材了等,都通过谈话式的评语予以热情地赞美鼓励。或者见哪些同学认真阅读课外书,在日记中灵活运用了,都随时附上一便条,三言两语,写出自己对他进步的惊喜,再加上鼓励,学生从无声的便条、评语中获得了激励,也就化作了对作文和课外阅读的更大的热情,为写作表达的长足发展打下很好的精神基础。

(二)生生交流,促进表达。

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一些不善于合作的现象,他们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只顾自身主观感受,不考虑对方情况而造成关系紧张。诸如,你骂我一句,我打你一拳的事时有发生,常常让老师给断官司,结合本次研究,我采取了如下方法:

1、发生纠纷,自写说明书。

借鉴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经验,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也让他们写说明书,一写自己的想法、作为及后果;二写事后的认识;三写站在对方的角度再来审视自己的言行。学生把说明书写完了,也就想通了一大半,在端正思想态度中也训练了书面表达能力,再让他们互看说明书,更会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处,再让他们互相修改,又是一次作文能力的训练。

2、互相写信,交流中勾通。

对于学生中的矛盾,特别是持久难以解决的矛盾,除了努力改善氛围进行调停外,还让他们以信的形式勾通,消除矛盾。

一直以来,班上男女生之间的矛盾很大,女生口快,男生手快,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起摩擦,一部分特别捣的男生与女生的仇视还很深,我便组织男女生之间互交流信。可以给全体男生或女生写,也可以给某一个人写,就相互之间的矛盾发表看法,提建议,表期望。虽说意见各一,但毕竟是心里话,促进了了解。每一封信都是文笔流畅,真情涌动,加强了交流,增强了班级的团结和凝聚力。此次活动结束后,还有一名女生任艳利给我写了一封信,谈了她在此次活动中的收获与感受,希望能再举行一次,我大为欣慰,附给她一张便条,对她写作的进步予以鼓励,并指导她自己去交流。

当然,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与鼓励也离不开作文去交流,如学生互改作文后的评语与写后感,误会解除后的重归于好,都在这字字句句的交流中了,甚至放学后的相约,都用小纸条传递了,情感交流与写作的真谛,正逐渐为学生所接纳。

三、研究体会

在“真诚交流,促进表达”的研究中,我深深感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它对学生表达的促进作用。

1、它能调动师生的激情,有效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第8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一、构建互动合作阅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活动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互动合作阅读呢?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课堂互动合作阅读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学的主宰者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便于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语境或情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培养其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凸显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意识;加强对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其语文素养。要重视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倡导教学中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其去思考;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其去想象;给学生一个引导,让其去发现;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去完成。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合作,互相鼓励、微笑和赞誉成了师生联系的纽带。

科学合理的小组分工是课堂互动合作阅读的根本保证。小组合作作用是明显的,但分组时应尽量使成员在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成绩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互补性,以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另外,教师应指导合作小组中每个成员明确目标,清楚任务,处理好分工与合作。只有在细节上做足了,才能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阅读能力。

在互动合作阅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1.精心设计问题。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使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阅读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这是一个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教师在课前要选准合作讨论的内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往往是设计问题的切入点。例如阅读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可设计以下的问题: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情感?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第二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③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④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⑤通过梦境的描写可看出诗人怎样的艺术形象?⑥找出本文主旨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⑦结合全诗,分析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在课堂上设计这样一个思路清晰、层次梯度明显的问题串,学生合作探究自然会很热烈。2.教师要有必要的引导和调控。新课改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思想,但决不是听之任之。在操作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应当统筹全局,而不能仅站在讲台上东张西望看学生讨论,或在教室内踱着方步。教师如置身于讨论之外,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功能,破坏互动合作课堂文化的建构。3.要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评价。以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最想从教师的评判中知道自己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教师在评价时只要学生敢说、能说,一律赞赏有加,不置可否,那就会将教师的作用过于淡化,貌似合作其实不合作。所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公正的评价,既能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

二、构建互动合作的作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互动合作的作文教学方式应包含写作的整个过程:即审题立意、写作提纲的拟写、素材的选用、写作和作文评改等。还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跨越小组的学生间的互动合作。根据课堂作文的程序,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合作主要在“写作前”和“写作后”两个阶段进行。

写作前的互动合作。课堂上,教师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加强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写作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文的训练目的和作文题目进行审题立意的讨论,互相交流、提建议意见,集思广益。教师在各小组间巡视引导,可适当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积极探索。

作文前的互动合作还有就是拟写作提纲。学生审题立意完成后先让学生单独拟写作提纲,然后分小组交流讨论,彼此提出改进建议、意见。通过作文前的互动合作可以加强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写作的思路,避免了那种作文前冥思苦想而无从下手的状况。而且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通过自主合作的互相启发和激励,可使学生不断获取写作的灵感,进一步完善写作。

适度开展写作后的互动合作式评改。针对作文批改讲评中“教师高投入、学生低收效”的现状,可从学生的互动合作入手,构建作文批改的互动方式。即在作文批改讲评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合作关系,利用作文互动合作小组进行作文评改,让全体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与讲评中,当一回评卷人,成为真正的写作主人。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构建互动合作的教学方式,较好地克服了作文评改中教师改学生看、教师念学生听的弊病,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为学生知识的内化、迁移乃至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9篇:师生之间的作文范文

一、 呼唤绿色的内容,为作文批改储备愉快的心情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小学生学业负担似乎是越来越重了,这尽管与素质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但为了能跨入名校的大门,家长和老师都在心痛和心狠的矛盾交织下,逼着孩子们拼命地追求高分。在这样一种高负荷高压力的状况下,孩子们真正属于学习的快乐几乎丧失殆尽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要的任务应当把学生的目光牵引到“阳光地带”,让他们尽可能地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尽可能地拥有快乐的心情,然后去用纯真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再锁定绿色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材料组织成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写作文时,能选择健康积极的内容,乐于表露内心的真情,敢于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本身就是我们作文教学走向成功的显著标志。

无论什么题材的文章,只要老师引导得法,学生都会有一种轻松的体验。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学校全面打扫卫生、全市各处严阵以待等写得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在同学的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有真情实感,但语言欠妥,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善于观察,能抓住身边的事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细想一下: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相比,那一次的做法是否是彻底虚假的。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我们是不是应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是简单的把某一事物定为好或坏……”本来很灰色的一件事,经过老师的这番引导,学生的心里亮堂了许多。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的态度也平和了很多。贴心的评语交流,能使学生偏激的思想走向客观,我很感欣慰。

因为有绿色的生活内容,在批改作文时,师生谈论着充满阳光的话题,大多会获得愉悦的享受,这自然为相互之间的沟通打开了绿色的通道。

二、 鼓励绿色的写法,为作文批改吸入清新的空气

这里的“绿色”是指学生作文时,不是老气横秋地把作文写得四平八稳的,而是在平稳的写法中寻求灵活的突破。既使作文不“离谱”,又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学生作文犹如走进初春的绿野中。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写作时,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着用一些新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用心关注生活、深入思考社会现象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法、发散思维法及想象联想法等方法,打破习惯思维的定势局面,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联想,拓宽思路,表达主题。在结构上还可鼓励学生尝试着用书信体、日记体、剧本等进行写作。在批改作文时,师生讨论的范围可扩大到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获得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三、 探讨绿色的改法,为作文批改建构互动的通道

在信息时代,老师已不可能处处以“师”而自称了,我们谁都无法估计众多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容量,因此批改作文时最最重要的就是: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交流,建构起师生互动的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