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角的初步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角;认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78-01
一、教学背景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简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角”,再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体验活动使学生对“角”的概念有一个模糊的表象,对角的基本特征有个大体的了解。角的初步认识,暂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准确定义,仅要求学生识别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且能把“角”和生活联系起来。
二、目标定位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对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应该把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三个方面:1.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生活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图形的“角”的整个过程,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角,完全学会画角。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3.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要领
学生对角的认识是借助于实物来认识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缺乏对角的系统认识。因而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能说出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构建“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具体直观的实物抽象出“角”。小学生主要以具体思维为主,其抽象思维还不发展,因此,相对比较抽象的“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了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在教学中应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方法巧妙结合起来,引导经历从感知到表象,再从表象到概念的这个过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教学要领。
(一)巧设生活情景
情境教学一向是大家所推崇的。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如能设置有趣的游戏,从游戏中引出“角”,尊重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建立起新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对角从陌生到不陌生,学生学习新知的信心也就有了。从“摸角”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后来的“画角”都给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亲身体验得来的知识是深刻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展现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新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尝试的勇气和实践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探究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在本节教学中,学生从始到终都处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在学生的体验探索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进入了学生的知识库。从“找角”——“指角”——“画角”——“做角”等过程中,学生无时不刻不在进行着体验。通过亲身动手操作,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探究数学的体验中去。在这过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得知识与经验。通过体验探究,学生进一步体了解角的本质特征。
(三)营造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和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产生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教学氛围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中教学学习主体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快地学习。
(四)注重系统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在整个系统中,每一个独立知识点也都是一个小的系统。在本节教学中,从游戏中把角引入生活,让学生在情境中找角,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指角,接着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然后再通过画角,总结角的共同特点: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并且两条边必须都是直的。最后再通过做角来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使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如此教学注意到了知识建构的系统性特点,虽然教学内容很简单,却渗透了许多的数学思想。正确的摸角方法、画角方法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更高一级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抽象出的三个角隐含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后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系统性使课堂并不局限在“40分钟”以内,而是使教学无形中扩展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8-39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②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重点:初步认识角。
②难点: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图,一把直尺,一个三角板,一个活动角,三张纸。
学具:一块小三角板,一张折角的纸和一把学生用的尺。
教学方法: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过程:
1 谈话激趣,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在一年级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吗?
生:回答,教师边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师: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课件出示各种图形,指名认识)
师:你能说出身边有象我们所学的图形的物体吗?
生:结合实际回答。
师:出示一本书,问:“这本书的封面是什么图形的?”“谁能指出哪儿是这本书封面上的角?”
(学生指出四个顶点为角)
师:你们指的不是封面的角,那究竟哪儿是角呢?角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角,好吗?(好)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这一环节联系实际,运用直观,开门见山,引入新知,有利于确定思维方向。为下面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2 活动感知,探究新知
A、活动一:观察实物,触角
2.1 观察实物,形成表象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板、水管、扇子、钟面、红领巾等。请同学们观察,思考:哪儿是角?
2.2 讨论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
2.3 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让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教师一起摸一摸。
师边摸边说:指出三角板的角:“从一点起,向两边摸,这就是角。”
师:你们摸后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生:摸点时是尖的,
生:摸边是直的,有两条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你能在身边的物体上摸出角吗?
生:动手摸身边的物体,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4 讨论,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意图:此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的物体摸起,并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就在身边,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B、活动二:动手操作,做角
2.4.1 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思考:
①图上画了什么?
②你能照样做出不同的角来吗?
③学生做角。
2.4.2 折角
师:刚才,同学们做了许多角,真了不起,你们能不能跟着老师来折一个角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纸,跟着老师来折一折,好吗?
(步骤:对折――再对折――再对折――再对折)(每次对折后就说出角的顶点和边)
(三)、用小棒做一个活动的角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的小棒,做一个活动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意图:在这两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做角,折角,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C、 活动三:抽象图形,画角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做了许多角,认识了角的顶点和两条边,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不可能把实物拿出来找角,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把它画到纸上或者黑板上呢?(能)
①教师边说边课件出示画角的过程。先画点,再想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同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②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的过程。
③说说我们刚才是怎样画角的?
④学生在本子上画角,教师巡视。
【意图:这一环节,采用边观察边说理的方法,充分利用图形潜在的思维价值,这样一来的设计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D、活动五:走进“蓝猫对话室”,找角
过渡:我们刚才认识了角,知道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我们也画了角,累了吗?想不想玩一玩呢?请我们一同到蓝猫对话室走一走,看看猫们有什么疑问,好吗?
①找出后说说它们为什么不是角?
②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③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3 总结评价,升华感情
小朋友们,你们这节课认识了什么?有收获吗?还想了解关于角的知识吗?
4 课外延伸,拓展新知
今天放学回家让爸爸妈妈找一找家中的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好吗?另外,我们明天到学校比较一下,看谁找的角最多,好吗?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具体体现:
①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确时间和空间
整个教学过程,触角――做角――画角――找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于反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形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②注重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体现了活动教学思想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操作和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活动教学思想。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了起来,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③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2.使学生在认识角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观察、比较的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个部分名称,能直观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从实际物体的面上抽象出角,知道角的大小与边没有关系,而是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用具:每人一张彩纸、一把剪刀、一把直尺、一个活动角、一副三角尺;教师用具:角两个、小磁铁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带同学们玩个小游戏:我来猜猜猜,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邀请一位同学上台猜猜老师的袋子里有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圆形。
师: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角,圆形没有角。
师:那老师想让你给它们分分类,可以这么分?
生: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
师:没错,你有一双从数学角度出发的眼睛。咦?那角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角”(板书课题:角)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从生活中发现角
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角吗?(见过)
说一说你见过哪些角?
2.出示图片,找出角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品,你能指一指角角哪吗?请同学上黑板上指一指找到的角。
3.摸角,感受角的特点
刚刚咱们找了角,也能指出角,你想摸一摸角吗?
拿出课本,请同学摸一摸数学课本上的角。并且说说角摸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角摸起来尖尖的。
生2:角摸起来扎手。
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摸一摸角那个尖尖的,扎手的地方。
预设生3:尖尖的那个地方的两边摸起来平平的。
师引导学生用手去感受角的两边平平的、直直的。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的看到角,咱们把这些图形的角都描下来怎么样?
(PPT展示描角的过程,师讲授:这些描下来的图形都是角。)
观察:这些角有都有什么?
师:先自己独立观察角都有什么?再和同桌讨论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一样。
汇报交流:
生1:角都有尖尖的地方。
师:请上来指一指那个尖尖地方。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角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生齐读顶点)。每个角几个顶点?(1个)师板书(角都有一个顶点)。
生2:角还有两条线。
交流发现:这些描下来的角都有两条线。
师;角的这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每个角几条边?(2条)角都有两条什么样的边呢?回想一下刚刚咱们摸角时候的感觉。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角有两条直直的边(相机板书)
4.说一说角的组成
师:请同学看,这一个一个的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练习: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并说明理由。
5.学习画角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角,也认识了数学中的角,大家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把难度升级,你们有信心完成新的挑战么?(有)老师想让大家画一个角。不着急,咱们先想一想画角需要些什么?(直尺,因为角有两条直直的边,不用直尺画的不直)
(1)教师先放手让同学们自己画,展示不同学生的作品。(2)强调画角的好方法: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3)介绍角的标记,弧线的使用。
6.认识角的大小
(1)比一比哪个角大?说说为什么?
(2)掌握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的关系
师:同学们看,这是老师动手制作的两个角,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啊?(在对比中发现两个角一样大,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2)学生观察角有大有小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大的角,说说你的方法。再制作一个比我的角小的角,说说方法。
引导总结:把角的两边张开角就变大,两边收拢,角就变小。
角的大小说的是它开口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找一找,填一填,找的时候可以在找到的角里面标上弧线再去数,组织交流时,让学生指一指所找出的角的顶点和边。
2.
动手做一做
先用角的符号标记长方形上的4个角,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任意减掉一个角,鼓励用多种不同的剪法,找出所有结果。将减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汇报,带领孩子数出剩下几个角。
最后用课件再次展示结果,直观加深学生印象。
学习目标: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重点: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会在方格纸上画锐角和钝角。教学手段:三角尺、多媒体课件、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年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出示一个长方形纸片。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长方形)。谁来说说长方形有几个角,都是什么角?(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直角如果老师将这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那现在这几个角都是直角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锐角和钝角。评析:我从学生熟悉的长方形中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入手,再现场动手剪掉一个角,引导学生观察,剪了一个角的图形,除了有直角外,还有一些角,为学习新知打下伏笔,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二、出示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师口述:
1、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会画锐角和钝角。
师: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那请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吧!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教师口述
自学指导(一)认真看课本课堂活动下面的内容,看图、看文字。怎样用三角板的直角比一比这个三个角的大小?并用你的三角板比一比。在比的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再读一读黄色方框的内容。对照下面的图,认一认比直角小的角是什么角?比直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评析: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第一次自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等学习活动独立地发现其他两个角与直角的关系: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同时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乐趣。
2、看一看。自学比赛开始,比谁坐姿端正,自学时最认真。学生认真看书自学,动手比一比。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看书。
3、做一做(略)
4、议一议。(1)更正。如有不同答案的请举手,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更正;(2)说说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收。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3)第⑥号角可能有不同意见的较多。怎样才能正确判断?指名回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一比)小结:有的角用眼睛无法直接判断它是什么角时,我们最好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
评析:在评议分一分的结果时学生的意见有分歧,尤其是第⑥号角,鼓励学生在无法用眼睛直接判断时,要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通过“比一比”,巩固了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对锐角和钝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四、画锐角和钝角
1、自学指导(二)(课件出示,教师口述)
请仔细观察方格纸中画的锐角的顶点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两条边分别在小正方形的什么位置?并借助方格纸,完成画出一个钝角。评析:这一自学指导重在指导学生观察方格纸的特点,怎样利用方格纸画角,关键在于确定定点的位置,其中一条边要与方格纸的边重合,这样便于观察画的角是什么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动脑,同时又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又能勇于实践。
2、看一看:学生看锐角的画法,并画出钝角。
3、做一做: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在下面的方格中画出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检测(二);抽生板演。
4、议一议:(1)更正;(2)说说你是怎样画的?抽多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画法。
五、当堂训练
1、用一只手臂比出大小不同的角。
2、用小棒摆出一个锐角、一个直角和钝角。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学情分析: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比较小数的大小,学习小数的加减计算。可以说,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及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初识小数
师:同学们平时都喜欢逛超市吗?现在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老师利用休息日去超市买了好多的物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看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分类的时候只说序号就可以了。同桌之间可以快速地商量一下。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表示价钱的小数并不陌生,用熟悉的事物能够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师:有结果了吗?说一说你这样分类的理由。
生:我们分成了两类,分类的标准是把整数分一类,把小数分一类。
师:左边的这些数是我们从入学之后就一直在学习的整数,右边这样的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初步认识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什么样的数是小数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个难点,以分类的形式可以清晰地发现小数和整数在书写上的不同之处,同时又回顾了以前学习的旧知识。)
师:以前我们也曾经学习过分数,知道在分数中有一条线我们叫它分数线,你知道在小数中间的这个黑黑的,实心的小圆点叫什么名字吗?对,就叫小数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设计意图:在这里引出分数并不是单纯地在复习,更是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让学生能够建立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
二、探究小数
(一)自主读,写小数
师:这些表示价格的小数你会读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同学们现在知道小数该怎么读了吗? 12.12元,小数点前面的读法和小数点后面的读法一样吗?对,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就按照整数的读法,小数点后面的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位一位地读,每一位是几就读几。
师: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怎样读小数。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小数?
生1:在自动铅的铅芯包装上有小数。
生2:发高烧时用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有小数。
生3:喝的饮料包装,还有一些食物的包装袋上标有小数。
…………
师: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素材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同学们读得非常准确,那小数怎么写呢?我们以5.05元这个小数为例,注意观察我是怎么写的。先写小数前面的部分,再写小数点,小数点写在右下角,要写成一个圆圆的点,最后写小数后面的部分。你也来试着写一写可以吗?(展示学生的练习。)
1.我的50米赛跑成绩是(7.98)秒。
2.一间会议室的面积是(68.68)平方米。
3.南京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
4.马拉松长跑比赛的赛程是(42.195)千米。
5.浙江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是非常壮观的江潮,潮头高度达(3.5)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设计的,不仅注重了学生个体的检验,更加注重整体的测查。在此采用学生填写活动单的方式也是希望能达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基本知识的学习。)
(二)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师:5.05元这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它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那这些你也能说一说吗?
你们发现了没有,在这些小数中,小数点前面的部分都表示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表示的是角,第二位表示的是分。(板书。)
(设计意图:在导入部分就已经接触了表示价钱的小数,这里再次拿出来并不是知识的重复,而是有其他的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小数的意义,虽然不能直接讲出十分位,百分位,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
(三)学习以米为单位的小数
师:你们喜欢看刘谦变魔术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不光刘谦会变魔术,老师变魔术的技术也是一流的。现在我就给你变一个魔术,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把1米长的尺子,将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你知道是几分米吗?原因是什么?(1米=10分米)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吗?(10分之1)。
师:现在老师能让0换换位置,我还能让它们相等。你们信不信?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这个魔术到底是怎么变的。(看动画)同学们看到结论了吗?(0.1米=1分米)。对,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1分米。老师还可以继续变魔术,我能让10分之1米也变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还想再看吗?1分米既可以用十分之一米来表示,又可以用0.1米来表示。
(设计意图:为了能让学生轻松学习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了一个变魔术的环节。教师注重挖掘教材,发现了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再利用课件演示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思考,到底是如何变化的?这也就达到了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师:那米尺中的2分米,我可以怎样用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吗?那下面的魔术你会变了吗?
生:我想2分米可以用小数0.2米来表示。
师:看过了几个魔术,我们再来看看小青蛙的跳远比赛,请大家完成下面的练习。哪只小青蛙能获得冠军?
(设计意图:在这里添加的这个小练习就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后要能够举一反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希望能够在课堂上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师:这个魔术有意思吗?还想再变一次吗?还是这把1米长的尺子,这回我们将它平均分成100份,那其中的1份是几厘米呢?因为1米=100厘米,还可以用分数表示吗?你能预测出魔术的结果了吗?
生:根据刚才的魔术经验,我推测0.01米=1厘米。
师:观看魔术,和同学们的预测结果是一样的。也就是说1厘米既可以用100分之1米表示,也可以用0.01米来表示。请大家完成练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学习的铺垫,这个环节希望出现学生自己要来变魔术的情况。学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学习情趣,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预测魔术的结果。如果学生能准确地讲出两位小数的变化过程,既是对刚刚学习的巩固,又是对今后学习的拓展,证明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1厘米,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把它用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出来吗?(板书)那你能在前面的尺子上找到1.61米吗?(生:找不到)为什么找不到?(生:老师的身高应该比1米高,所以我找不到。)你认为应该比1米长,老师再给你一条1米长的线段,现在你能找到了吗?
生:老师的身高是1.61米,应该是1米61厘米。
师:老师也特别想让你们都找到自己的身高,但我来的时候没有办法带那么多的尺子。我就把两把米尺放在一起,缩小后印在了活动单上,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在尺上找出相应的刻度。我们看看这个人的身高,姚明的身高以米为单位怎么写。 那请大家看,这个小数每一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小数点前面表示的就是几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后面第二位表示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我们学会了如何以米作单位用小数表示长度。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情境,体会用小数表示以米为单位的情况。整数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在这个环节中着重教学,通过学生观察尺子,在尺子上找身高这样思维的碰撞,体会了1.61米是要比1米多。)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老师把10分之1米变成0.1米和100分之1米变成0.01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没有?
生:10分之1米变成了一位小数,100分之1米变成了两位小数。(学生可能说不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数位上观察,比较。)
(四)巩固小练
师: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开展专题日记的活动,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的日记,谁愿意来读一读?在这篇日记中出现了一些像这样有两个单位名称的数,你能不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把它们进行改写,改写成以元或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大家可以试一试。同学们比较一下,改写前后的两种表示方法,哪一种看起来更简便,更清晰。
练习:
丁零零!我要迟到了!我赶紧从2米1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用2分米长的牙刷刷完牙,迅速洗把脸。冲出家门,花了14元8角的打车钱到校门口商店买了一个6角的鸡蛋和1元5角的面包后,飞奔到教室。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希望用这样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小数的改写,更重要的是要体会小数的优越性,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小数,学生会认为学习小数有一定的重要性。)
三、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同学们变魔术玩得开心吗?你们也来试试吧。
拓展题:
嗨,变魔术多有趣呀,你们也来试试吧!用2、4、0、9四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小数,比一比,看谁写的多。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给孩子们带来了一道有难度的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激发学生研究数学的欲望。)
反思:
这一课是在不断修改,不断挖掘,不断思考中建立起来的。从最初的不知该如何把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和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区分开,形成梯度,到现在将本课定位在以兴趣培养为主,用直观的形式让学生建立分数和小数之间的关系。经过了多次修改,多次实践后我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并得到了以下3条思考。
1.注重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在课前的调查研究中,我发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使每一个知识点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所以在课的开始处就出现了超市的购物情境,以商品的价钱为切入点。在教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时都是以这一素材为依托,降低了学习难度。正是因为这样,学生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具体意义时,仍然是以商品价钱出现,学生觉得学习新知识很轻松,树立了学习信心,激发了自己探索的兴致。
2.形式活泼,突破教学难点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地建立起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快速地认识小数是我在备课时的一个主要目标。经过多次推敲琢磨,最后我确定了以变魔术的形式这个轻松活泼的手段让学生有高涨的兴趣,积极自主地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有了兴趣再加上学生的细心观察,引发了之后的思考。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的发现也许并不能达到完善,教师在每次探索后都恰当地加入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教学难点被这样循序渐进地教学过程突破了。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66-70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通过对一位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3.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 从生活中感知,引出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家中有沙发、茶几这样的家居用品吗?在这些家居用品的摆放中有很多的学问,你们想知道吗?生:想!
师:咱们一起来看情境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自己试着读一读。(小数用红线圈起来!)
师:仔细观察信息中的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数的有什么不一样呢?生:多了个点。
师:观察得真仔细!那你们知道这是些是什么数吗?生:小数!
师:小圆点就是小数点这些数都是小数!这节课咱们就来学习关于小数的知识。(板书课题)
师:哪位小勇士来读一下信息中小数呢?(零点五零点三二点五零点四十八)
谁的读法跟他的不一样?(零点四八)
这两种读法哪里不一样呢?(第一种读法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怎么读的?第二种呢?)
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呢?(零点四八)
确实是这样读!小数点后面的数像读电话号码一样一位一位的读出来按照这种读法再来读一遍!(零点四五)有了刚才的经验那这个该怎么读呢?老师板书(25.25)
师:同学们都会读小数了,那么能把这个信息中的小数写出来吗?在本子上试一试。
对照屏幕你写对了吗?写的时候要注意小数点是一个圆圆的实心小点!
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师:学会了小数的读与写,(出示情境图)对于信息中的小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0.5米有多长?生:0.3米有多长啊?0.08米有多长?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先来研究0.5米有多长?知道0.5米有多长吗?
生1:半米!生2:一米的一半
师:看来你对小数确实有一定的了解。0.5米确实就是一米的一半。
师:那0.3米呢?用手比一比!看样子要想准确的找到0.3米,先从研究0.1米入手。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0.1米有多长呢?(生用手比划)
师:差不多是1分米!其实0.1米就是1米的1/10,就是1/10米!(板书0.1米=1/10米)
师:下面小组合作在一米长的纸条上寻找0.1米!小组内相互说一说是怎样找到的?(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并规范语言!)哪个小组来前面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找到的?
生: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10米也就是0.1米
1米是10分米,1/10米是1分米也是0.1米
一起看屏幕0.1米是1/10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一份还是1分米
师:那只有这一段是0.1米吗?生:不是!
师:谁来借助于老师的米尺找一找!1米平均分成10份,从里面任意取出1份都是0.1米
师:那0.3米是多少呢?生说顺势板书0.3米=3/10米=0.3米
生:你还能在一米长的纸条上找到它吗?(同桌相互说一说找一找)
师:谁来前面找(你是怎样想的?)
生1:3个0.1米生2: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3份生3:3分米
师:现在你知道0.3米有多长了吗?(用手比一比)那你知道如何找0.5米了吗?
生1:5个0.1米生2: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5份5/10米生3:5分米
师:那6分米是多少米呢?(0.6米)你是怎样想的(6分米是6/10米也就是0.6米)
那8分米是多少米呢?(0.8米)
师:仔细观察这两列数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交流一下!谁来交流?
生:我发现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位!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像这样的小数我们称为一位小数!(板贴)分数呢?
生:我发现这些分数分母都相同生:分母都是10
师:这些分数都是十分之几的数,我们称为十分之几!
经过同学们共同的努力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一位小数还知道了他们表示十分之几!那你认为0.01米有多长呢?(思考一小会)
你能不能借助于直尺在上面找一找0.01米?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样找的!
生:0.01米是一百分之一米0.01米是1厘米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借助于研究一位小数的方法类推出了0.01米!那0.03米呢?0.05米呢?现在你知道0.08米有多长了吗?
师:孩子们仔细观察这组等式,有没有新的发现?
也就是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学到这里聪明的你又想到了什么?(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真聪明,类比联想都会了!
三、巩固练习
分数() 分数()
小数() 小数()
你能用小数表示吗?
3分米=()米 8角=()元
10厘米=()米 4分=()角
四、回头看
我们知道了像0.50.30.0845.45……这样的数都是小数学会了小数的读写
教学内容:教科书P4的内容,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理解把一个数按每几个一份的分法,也用除法计算。
2、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初步学会把一堆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今天我们继续学法,再来学习一种新的分东西的方法,看谁学得快,学得好。
2、全班操作
师:把10根小棒,每2根分一堆,能分几堆?大家分一分。
(教师用电脑演示)
师:10根小棒,每2根分一堆,能分5堆,
二、新课
1、教学例4
师口述题意:8个O,每2个放一堆,能分几堆?
每个学生拿出8个O,每2个放一堆,大家分一分。
师:8个O,每2个放一堆,能分4堆,每堆同样多,这种分法也叫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法。
2、教学例5
1)出示实物,边出边让学生数,一共有几个。
师口述题意:有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师:分桃的要求是什么?
每盘放2个应该怎样放?
师演示。
指名让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分了几盘?
2)学法算式。
师:有6个桃子,每2个放一盘,可以放3盘。也就是把一堆东西,按每几个一份来分,能分成几份,这种分法也用除法计算。
师:算式怎样写?
师:要份的桃子数是6,写在除号的前面做被除数;每2个一盘,也就是每一份是2,写在除号后面做除数;放了3盘,也就是分了3份,3写在等号的后面是商。
师:这个算式怎样读?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练的第1、2题
第1题
1)读题,帮助理解题意
2)填数、解题
第2题
1)出示算式
2)填数、解题
四、小结
一.师爱,学生乐学的动力
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探索数学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以情促教, 师爱是学生乐学的动力。
上本课时,我面对的孩子们是完全陌生的,初次见面总有一种距离感,我事前也不知该如何缓解彼此的生疏。
于是,随意开始了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你们是某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吧?是三几班的呀?
生:三(四)班!
师:真的吗?我们真是太有缘了!要知道,我在我们学校也是教三(四)班的。
(真的有些意外,我自己是我们学校三四班的班主任,对这个名字有着特殊的感情,一下子,仿佛面对的正是自己朝夕相处唧唧喳喳的孩子,接下的谈话变得更为亲切和自然)
师:我们三(四)班是学校里非常棒的班级!你们怎么样呀?
......
师:这么棒的孩子们,等下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你们知道我来自哪个学校吗?姓什么?亲亲热热地打声招呼吧!
在这样轻松自然的谈话中,孩子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参与的热情被调动了,我与他们的距离也一下子拉近了。
是啊,教师要把满腔的爱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亲密的伙伴、可靠的合作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欣赏,学生就会喜欢数学老师,也就自然而然地喜欢这门学科了。
在课的结尾,我做了这样的安排:
师:孩子们,如果把满分定为十分,那么你觉得你今天的表现能得几分?
生1:我觉得我能得9分
生2:我认为我有点小遗憾,能得8.5分
生3:我觉得我能得10分
师:大家今天的表现都很棒,很会动脑筋又很会表达,如果让老师来为你们打分,就算不打满分,那也一定能打9.9分,你们太了不起了,继续加油吧!
在这个课堂结语中,既巧妙地运用小数评价了孩子们,肯定了他们的表现,又用满满的师爱、催人奋进的课堂用语,激励学生。
二."生活",不容忽视的认知基础
刚接到命令我要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便迫不及待并习惯性地做了如下教学设计:
(1) 用小数和整数这两类数作为商品的价格,让孩子分类,引出"小数"这一课题。
(2) 教学小数读法、写法。
(3) 让孩子认识这些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即: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
......
试教时,按照预设展开:
师:老师这里有几件商品,想请你按照他们价格中的数来分分类。
生:5.25元、0.85元、14.50元这三个一类,是小数,4888元、86元、355元这三个一类,是整数。
(第一个孩子的"完美"发言彻底打乱了我的最初预设,当我尚未揭示"小数"这一课题、尚未提及小数的读法时,孩子的回答已一一囊括。这让我始料未及。)
于是,我想起《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句话:"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每天学习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
静下心来重新审视《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才清楚地看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因此绝不能忽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于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必回避现实从头讲起,需要重点讨论的是那些模糊的、有争议的知识。
于是,正式授课时,我对上述环节做了如下调整:
(1) 把六件商品的价格全部改成小数,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去把这些价格摆到相应的商品上。
(2)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读这些小数,并自己总结出小数的读法,用"同伴互助"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提醒大家容易读错的细节。
(3) 让学生自己根据生活经验,说说这些价格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孩子们在此过程中学得有声有色,表现出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用自己的力量很好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读写,而我,仅仅起了引导的作用。
三."生成",让"预设"悄然收藏
理想的课堂需要超越预先设定的教学规程,需要把握真实丰富的现场生成。
孩子们的表现带给了我惊喜与意外:
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我设计了一个动手的环节:让孩子在一米的尺上描出0.2米和0.5米。在我的思维定势里,0.2米就是从0刻度到2分米的距离,0.5米就是从0刻度到5分米的距离。当我在课堂中让孩子走上来投影自己的答案时,孩子们多角度的思想令我惊喜,有的从0刻度描到2分米,有的从3分米描到5分米,有的从1分米描到6分米,有的从2分米描到7分米......答案是多样的,孩子的思路是灵动的!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把我的预设做在课件中,否则我单一的答案将在孩子面前汗颜。
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将"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理智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
四.放手,欣赏新的美丽
在这节课中,我自始至终置身于引导者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尝试读小数,说说商品价格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说说生活中的小数......
尤其在教学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时,我分三步走:
(1) 认识一位小数:
让学生自己说出1分米= 米=0.1米,再引导出3分米、5分米、9分米,接着在理解了的基础上抢答分数转与小数之间的转换。
(2) 认识两位小数:
这里教师不再设计小问题,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而是充分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讨出:1厘米=()米,3厘米、18厘米、30厘米呢?
(3) 改写学生身高:
让四个孩子到黑板上公布自己的身高,并邀请别的孩子把身高数据改成用米做单位的小数。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