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马臧克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他们用肩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们的名字叫“棒棒军”!“军”本该是指军人,警察一类的,但用在他们身上也并非不妥,之所以叫“军”,我想,也自有它的道理!
棒棒军是靠力气吃饭的,他们挣钱的唯一工具就是一根扁担。扁担两头用绳子系上,再将重物系在绳子上,他们就挑着扁担,爬坡上槛。他们的脚向前走一步,扁担就“吱呀吱呀”,这声音遍及整个重庆城,也别有一番风味。
或许可以用臧克家的《老马》来形容:背上的压望肉里扣,他们横竖不说一句话,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
他们就是不辞辛劳工作着,而他们却是精明的:
——他们知道从哪里到哪里该怎样叫价;他们也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有人需要他们,所以,他们总会在顾客极多的地方三五成群,并且适当抬价。而在一些特殊的时候:如什么节日,冷天或热天的时候,他们也会找些理由:“这天气多热呀”“你看这里都没有什么棒棒了”……`
精明的棒棒军却又都是老实之人。
虽然他们会抬价,会叫价,但他们决不会欺骗顾客。他们不会做出像出租车司机一样绕远路的事,也不会作出像一些老板一样乱涨价的是。他们是用他们的诚信获得了大家的信任。
她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她认为父母的结合是凑合着来的:挥金如土的母亲和小肚鸡肠的父亲总为鸡毛蒜皮的闹个不停,最后总是她冷漠带着悲伤的叹息第一个背着书包头也不回的上学。
现在她初三,又在最好的实验班(用校长的话说是尖子中的尖子)所以学习压力很重。而班上能与她谈的来的女生已经划分为两派:学习派和时尚派,与她行同陌路,犹如阴阳之隔。她像个局外人,冷眼看那两帮派的人做的滑稽荒唐的事情。有什么评论还不能大声说,否则又要遭排挤。就连班主任有时还会借刀杀人,让她有苦水全往肚里咽。是不是很像臧克家笔下的老马?
时尚派的女生长相美艳,喜好搔首弄姿,用她们迷人的外表和好身材吸引了众多异性,不少还是外班的甚至是外校的,她们暗中联络着自己的什么秘密人。呵呵~
学习派的一天到晚窝在教室写作业,讨论问题,很少顾及集体利益。考完她们不顾老师改没改完,别人愿不愿意泄露隐私就拼命问分数互相打听,还关心排名情况。她们还耻笑考的不好的同学。这点她最反感,因此她与学习派永远也合不来。
她普通又平凡,相貌不怎么样(总是面无表情的缘故).成绩中上,孤言寡语,有时受了很大刺激会疯了般说许多胡话,废话,傻笑,笑个不停。她很懦弱处处受好朋友欺侮因为只要她走得近的人都十分了解她的弱点然后一见时机成熟就见风使舵,在愚蠢的她正享受朋友的甜蜜时,杀她个措手不及。
她的父母也变了。不再关心她的心情,只管她的学习。父亲一收到老师的短信就把所有详情告诉她。如果父亲对她的成绩不满意便会把她往死里讽刺,母亲也会用她三十几岁立志学英语现在考过了全国翻译证书成了家教老师的例子激励她,哪次她不是胸闷,抑郁到不能自已?
她自己也变了,变得没有人样,她不轻易把情绪挂脸上(除非特殊情况),她只是机器人,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
王文婧: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不少吟咏马的诗句。如:《齐风・载驱》中有“四骊济济”的诗句,写四匹黑马很强壮;《小雅・四牡》有“四牡”的诗句,写四匹马“马不停蹄”;而《小雅・白驹》共四段,每段以“皎皎白驹”(洁白的马)起兴。此后,有关马的诗文层出不穷,不胜枚举。
张晗瑾:战国后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名篇《离骚》中就有表示诗人愿乘骏马奔驰来为楚王充当开路先锋的诗句:“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左甜:汉武帝刘彻的《天马歌》是一首专门咏马的诗篇:
太一贡兮天马下,
赤汗兮沫流赭。
骋容与兮万里,
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诗咏天马,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诗歌史上较早的一首通篇咏马的佳作。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马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中咏马的诗句和诗篇数量多,质量也高。大诗人李白的诗中就有一首《紫骝马》:
紫骝行且嘶,双翻碧玉蹄。
临流不肯渡,似惜锦障泥。
白雪关山远,黄云海戍迷。
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
苏志丛:唐诗中咏马的作品质量高,从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可窥见一斑。全诗如下: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马抒怀之作。前四句是实写,写马的来历;后四句由实写转为虚写,写马的气概、马的品格,并以马比喻房兵曹这一人物,希望房兵曹能为国建功立业,将咏马与咏人有机结合起来,也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这首咏马诗篇,堪称中国马文化的代表作。
韦韬:还有著名诗人李贺,他以《马诗》为题的就有23首。如: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显然,这是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其他著名诗人如王维、王昌龄、岑参、杜牧、李商隐等,也都有咏马的诗篇或诗句。
袁朝霞:有关马的文章也相当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唐宋家”之首韩愈的名篇《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发人深省,读之,令人赞赏不已。
李家兴:有关马的笔记小说也有不少,内容也很丰富。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四之《女化蚕》篇,记载了一则与马有关的传说。
远古时,有一个女子,父亲远征,家中仅有她一人,养了一匹马。有一天,她因思念父亲,就对这匹马戏言道:“你能为我迎得父亲归来,我就嫁给你。”马听此言后,就脱缰而去,一直跑到这女子的父亲处。其父看到马很惊喜,便骑马回到家中,从此,对马“厚加刍养”。但马不肯食,见其女出入,动辄“喜怒奋击”。这女子就将其中的缘故告诉了父亲,父亲则“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一日,这女子拿着马皮跟邻女玩,对马皮说:“你是畜生,怎么想娶人为妻呢?招来屠杀剥皮,又何苦呢?”话未说完,马皮就将此女卷走。过了数天,在大树枝间,人们发现,该女与马皮皆化为蚕,“而绩于树上”。邻女“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而将其树命名为“桑”。桑,即丧。后来,人们祭拜“蚕神”,希冀养蚕丰收。
此马对女子的爱是那么执著,以至死后马皮卷走女子双双化为蚕神,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呀!
李广:近现代也有许多写马的诗文,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
凤霞:还有周涛的《巩乃斯的马》,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鼓点,悲怆苍劲的嘶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而这一切,得在飞速移动中展现,几分钟后,马群消失,暴雨停歇,你再看不见了。”多么形象生动啊!
…………
基于语文的本质特征,学习语文也就有别于其它的学科,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语文这把特定的锁,我认为“语感教学”是开启它的一把金钥匙。
一、 培养语感的意义。
首先,培养语感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语文课不仅要使学生读懂文字本身,还要使其有感。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再次,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育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1.要使学生在把握词语的基础上,加以比较揣摩。对于文章中的词语在要求上,区别对待,不能一刀切。有的只要简单说明一下,如名词术语,方言词之类;有的只要意会就行;而有的词语,看来含义不深奥,学生也会懂可是因为它用得传神,这就需要仔细揣摩。
例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诗人曾想到用“到”、“吹”等字,虽然这里的“绿”字有“到”“吹”的意思,但它给人以江南岸的一片绿的意境,更符合诗的意境。张先在《天仙子》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不仅仅在于它字句的秀美精工,更主要的,在于它所描绘出的那种意境。微风吹来,浮云飘散,月光穿出云隙,露出圆圆的笑脸,照射园中的一切。这时,作者终于发现,那即将凋残的春花,把自己的身影投向水面,而且随着春风的吹拂不断摆动自己的腰身,仿佛在搔首弄姿。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可见动词的锤炼在诗词创作上的重要作用。“弄”字之所以成功,在于它生动地表现出花影的动态。一字贴切,则全篇生色。
2.诵读,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
养。如儿化音,一般有表示藐视、喜爱、温婉的感情,这就需要具体情具体分析,不能同一而足。诵读是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诵读,逐步感受语言内涵和文章蕴味,领会其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功能来体会语言优美。
例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这个比喻句中朱老先生用听觉来写嗅觉用得独到,用得精妙,真可谓妙笔生花。还有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琵琶时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文中的“急雨”和“私语”形象生动,层次分明,在这里作都充分运用了感官相会相通,让人全身心的去感受美感。
3.培养语感还必须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方法。要引
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哂身鲜明“内心视象”把作品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
比如:臧克家《老马》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深往肉里扣,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诗人只是在写马吗?不是,诗人是用象征的手法来写苦难深重的中国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还有徐志摩《再别康桥》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如果只停留在字面上,就会觉得平淡无奇,只不是诗人故地重游剑桥大学离开时的情形,但是只要我们想象作者当时故地重游时的情形,同时“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就能体会到作者对故地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在这同时也领略徐志摩那种至真至纯的个性,那种唯美主义者的情丝。我们还可以让思想的野马继续驰骋,在那个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他的单纯怎会久存,正如他的《偶然》里写的那样:“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志摩走了,但他投的影子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放的光亮也会永远留在人间,他不曾白来一世。我们有了他做朋友,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不曾白来了一世。
4.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把情与景结合在一起。
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前者是景语,后者是情语,景语是传达和烘托的有力手段,所以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还有一种是“景同情异”的情形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情变景不变,物是人非亦是景为情用之效。作家往往撇开以情写情,以景写景的手法,凭借艺术的辩证法把情景关系处理到一个新的高度。苏轼评王维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表抒情,画表造型,“诗中有画”之命题,揭示出语言艺术中有着造型艺术的因素。“画中有诗”,体现出造型艺术中有语言艺术的成分。可见在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中,诗(抒情)和画(写景)二者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无所不所。那么我们怎样用有限的精力来学习无限广阔的语文知识呢?这就需要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培养良好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郭沫若曾说过:“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语感教学”中获益多多,同时也希望“语感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绽放出耀眼的奇葩。
参考书目:
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提21期
②《美学大观》
③《散文》
【关键词】“生态”危机 自然环境 生存现状 精神世界
近年来,观众们看惯了第五代当红导演制作的大片,倾心于其所营造的视觉盛宴,陶醉于神话般的故事。而沉迷于梦幻般的境界之中,不知此乡是何乡。自然,由于资金的雄厚,第五代导演所选中的景点往往是山清水秀修竹茂林繁花似锦的所在。美轮美奂的香格里拉沁人心脾,绝妙无双的九寨沟撼人心魄……但“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视觉奇观终究不能落实到现实的土壤。只有神人或者古人才有资格游走于其间,他们和当下无关。于是便把故事的背景退回到古代或者无处寻迹的时代和乌有之乡成为最自然不过的事情,那么,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就可以尽情编造,很久很久以前的风景应该是想像中的迷人,十足的原生态。然而,他们的镜头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却发生了盲视。每个电影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独特的言说方式,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虚假的视觉形象在娱乐大众的同时也何尝不给人以麻醉和视觉盲点呢。
然而,当第五代导演面对现实失语的时候,第六代导演找到了自己语言的突破口和表达方式,从而捡回了即将失落的珍珠。
被第五代导演的奢华制作宠坏眼球的观众,乍一看第六代导演显得寒碜羞涩的小作坊制作会感觉不适应,甚至会产生拒绝的冲动。然而当你真正进入他们的世界之后,感受到的却是别样的视觉冲击,触目惊心的直击现实。在第五代导演娄烨、贾樟柯、王小帅等的代表性作品《苏州河》、《十七岁的单车》、《三峡好人》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的是不能让人感到乐观的“当下”从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精神世界等多个层面上所透视出的“生态”危机。
生存环境的生态危机
导演在拍摄影片时,他的取景选择什么,回避什么,凸显什么,实际上就透露出其对世界的观照角度,带有或隐或显的意识形态性质。第六代导演对人物生存环境的选择看似随意而为。实则深思熟虑大有深意。他们似乎更“偏爱”那些肮脏龌龊的所在,那些令人不愉快之地。他们有意回避或盲视给人带来的自然清新和富丽堂皇的景观,相反却放大肮脏污浊的现实。在他们的镜头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一种触目惊心的危机形态表征出来。
在《苏州河》中,罪恶和死亡的无声目击者――苏州河从娄烨的镜头下肮脏地向我们漂来。苏州河是流经上海市的一条著名河流,连接这一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想象应该是风光旖旎霓虹炫目的,然而在娄烨的电影中决无半点令人心醉神迷的现代化表征的景观摄八眼底,如高耸入云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繁华热闹的现代化机场和大型购物中心、熙熙攘攘穿梭如织的车流和人流等等,满目堆积的却是陈旧破败的驳船码头、终日漂浮的垃圾杂物、拆迁中的颓垣断壁、狭窄污浊的城区街道、幽暗不明的居所环境等等,就连传说中的外白渡桥也是凌乱灰黑,绝非让人产生美感,远处的东方明珠虽也时隐时现,但像一个缥缈的梦,很难和恢弘壮观光彩照人的大上海联系起来,反而会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破败的联想,恰如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的诗句(闻一多诗《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在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中,老北京的胡同景观曲折地叠印在我们眼前,然而却少了文化古都大气磅礴的气度和典雅从容的意蕴,也没有老舍笔下市民生活的鲜活和古风民俗的温馨魅力,多的是破破烂烂的胡同,杂乱无序的院落,逼仄狭小的空间,更像是贫民窟的所在。
无独有偶,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举世瞩目的三峡自然景观也消逝了她壮美的颜色满目疮痍地摇移在我们的面前。因为三峡工程,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将随之永远消失沉入水底,两岸猿声的风景不再,清新淳朴的民风不再。正像女主人公的最后一次游程,将要消逝了的三峡在观众看来注定成为一次感伤的行旅。
人们不禁要思考,在第五代当红导演极力铺排幻美景致之时,这些第六代导演为什么会选取这样一些让人感觉不爽的影像?在这些影像背后要传达出什么“意识形态”?以我之见,这正是第六代导演的独特和难能可贵之处。“他们拒绝寓言,只关注和讲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同时,在他们的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是一种文化现场式的呈现,而叙事人充当着(或渴望充当)90年代文化现场的目击者。‘客观’规定了影片试图呈现某种目击者的、冷静、近于冷酷的影像风格。于是,摄影机作为目击者的替代,以某种自虐与施虐的方式逼近现场。”正像《苏州河》中的故事叙述者摄影师所说的“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他们所摄入的是当下某一侧面的真实。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济发展突飞猛进,JDP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不争的事实,可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生存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有目共睹不可忽视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似乎很突兀。但我们必须面对和思索。
生存现状的“生态”危机
在这样充满生态危机的环境下生活的人物绝对不可能是帝王贵胄王侯将相或社会的强势阶层,也不可能是当下广受关注名实兼备的所谓成功人士,而是被边缘化的团体,在社会急剧转型期被抛掷出时代的一群,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不可能像都市白领或蓝领那样有稳定的薪水和收入作为生活的保障,而是生活在体制之外,是一群漂泊者。他们的身份是农民工、工人阶层、无业游民、甚至从事违法活动的一群。在剧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往往处于劣势,其生存状况不断呈现出危机。
娄烨在《苏州河》中似乎讲述着一个都市浪漫爱情故事。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给观众带来某种感动或些许欣慰,而是伤感和深思。故事中看似执著于爱情的男主人公马达不过是一个社会的小混混而已,他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外白渡桥做着快递工作,但他的摩托车是别人偷来的,他做的也是黑道生意,为了勒索钱财甚至与同伙合谋绑架自己喜欢的女孩牡丹。在后者纵身跳入苏州河后受到震撼才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这并非执著于爱情,而是对自我罪孽的救赎。生存是第一位的,生存环境的低劣提供了滋生恶之花的土壤。
《十七岁的单车》中以一辆自行车为媒介连接了两个十七岁豆蔻年华然而却一贫如洗的孩子,他俩一个是来北京打工的农民子弟郭连贵,一个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的首都市民子弟坚子,看似身份悬殊,却“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的理想是那样卑微,拥有一辆单车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和最高的愿望,可这竟成为他们不切实际的奢求。在快递公司辛勤打工的郭连贵在即将赚回自己车子的前一天,车子却被盗走。读职高的坚子, 不满于父亲的屡次“食言”,偷走了家里仅有的50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车,没成想却被前者指认出来并揪住不放。拥有骄傲的北京市民户籍的坚子,其生存现状又能比农村来的郭连责强到哪里呢?蜗居在城市一隅的坚子一家四口人又能比农民工强到哪里呢?
《三峡好人》中,通过叙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达出对这个群体深刻的体察和关怀,同时反映出许多典型的社会现实问题。来自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赴三峡库区的主要目的就是寻找多年前自己花钱买来又被政府解救出来的“非法”却有情的老婆。在寻妻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不免让人们触目惊心。即将搬迁的库区居民生活在噪音不断的桥洞下,或挤到船坞里:国有企业被私人企业收购后遗留下来的工伤工人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待遇,还有拆迁农民工人高风险的劳作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惨剧。而矿工韩三明们的命运,也如同电影中在两座楼之间走钢丝的人一样让人提心吊胆地“这刻不知下刻的命”(臧克家诗《老马》)。这些足以看出底层人们处境的困窘和生活的艰难。
第六代导演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弱势群体和出边缘人群生存现状的危机形态是当下现实的一幅面影,也许不具有普遍性,但确确实实已然或正在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不能无视或忽视,应该引发有识之士的严肃思考并求得改善和解决的方略。
精神世界的“生态”危机
中国社会转型期所表征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性等无疑对当下社会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经济的飞速发展所附带的副产品不仅严重毁损了自然景观,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还不断消解着传统的道德和价值建构,膨胀起蛊惑人心的都市欲望。而都市欲望的膨胀,导致拜金主义横行,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价值的标准。许多人内在的精神层面发生裂变,理想受挫,心态失衡,精神世界产生了相当大的“生态”危机。
从《苏州河》让人头晕目眩的晃动镜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精神世界焦虑不安无可依傍的一面。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不择手段,做出铤而走险、杀人越货、抢劫绑架、伤天害理的事情:面对金钱的诱惑利益的驱动宁可加害自己所爱的人。于是我们会看到,主谋绑架的萧红在得到赃款欢呼雀跃之时却遭到合伙人致命的一刀,参与绑架的马达导致牡丹的为爱殉情。寻求执著永恒的爱情就像“美人鱼”的传说遥远而又朦胧,很难出现在现实的土地上。爱情理想的轰然倒塌迟早会成为现实,所以摄影师不会为美美的出走而疯狂寻觅,而是心安理得地等着下一个爱情的降临。
《十七岁的单车》从飞达速递公司员工的闲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年轻漂亮的女孩子为了金钱宁愿嫁给一个富有的老头子。坚子的女朋友只因一点小事就轻易抛掷纯情的初恋,与一个小痞子混在一起。小保姆趁主人不在家时偷穿和偷卖主人家的衣服,还假装城里人,对自己的“同类”郭连贵们根本不屑一顾。坚子以及周围的少年们过于关注自我的需求和感受,对家人及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多采取麻木不仁漠不关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