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空间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办公空间;公共空间;工作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当前,办公空间设计更多的考虑“人”这个要素。因为,良好的办公空间环境,可以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激励员工更好的去工作、交流;同时,还可以让员工有一种归属感。然而,关于我国高层建筑办公空间中的公共空间(如卫生间、门厅等)的人性化设计还没有引起相当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研究。因此,本文拟对高层建筑办公空间中的公共空间与工作区之间的空间退让关系展开研究。
1、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及划分
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要由其空间大小来决定。通常情况下应包含前台、工作区、总经办、财务室、会议室、茶水间、洗手间、打印室以及机要房等等。大型的办公空间还可以进一步详细设计。办公空间的功能要素主要由工作区、公共接待空间、交通联系空间以及配套服务空间等组成(图1)。
2、公共空间的内涵和功能作用
公共空间从概念上可理解为人们所共同拥有、使用的区域。由于建筑内外都由公共空间。本文研究的是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指的是由屋面(必须含有)、墙面以及地面共同为何而成的区域,这种区域能够为公众共同拥有[1]、使用。
由于建筑内部公共空间适合人们工作区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人们紧张工作之余,可以到这些地休息、聊天以及做一些其他释放身心的相关活动。其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好坏以及工作效率的高低;此外,其设计水平还能反映出某建筑的综合品质以及某单位的对外形象。因此,合理的设计公共空间,有助于建筑整体环境品位的提升,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3、办公空间退让关系研究
根据笔者对武汉、上海10余个高层建筑的综合调查,结合笔者实践经验,拟从门厅、中庭以及开水间做简要探讨。
(1)门厅 门厅可以称作为一个“脸面”,它是职员、来客等要经常经过的场所,从另一个层面说,它还代表着一定的形象问题。在对门厅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空间过渡情况。针对于建筑内部联系比较紧密的门厅在设计时要充分注意到建筑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在环境营造时,要关注空间尺度的小、光照的强弱以及装饰材料对整个环境的影响等等。最终效果要达到一种空间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而而言,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一种平和的过渡和延伸,而不是感觉比较突兀。二是竖向设计方面。由于门厅人流量会比较大,同时还要注意形象问题。因此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三维空间设计法,做成几层通高的形式,进而引入螺旋楼梯、夹层以及吊灯等等[2],此种设计方法很容易形成空间大小的开阔感以及空间内容的丰富性。不但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同时能给人们一种心理上的舒适、惬意。三是组织人流。门厅人流量比较大。设计时,首先要明晰主流人员(办公人员),对于主流人员的通道要给予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不被其他空间所干扰。前台最好布置在里主要通道比较进,又有一定距离的合适的位置,同时要确保前台前方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方便人们的咨询、逗留。此外,通往其他功能用房的人流群最好能从一层次要入口进入,不顾一定要做到方便、易达、成为一体。这样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在空间档次的提高方面也有很大突破。此外,设计时还要注意留出一定的空间供人们休息、交谈或等候等。
(2)中庭 简单讲,对中庭进行设计时,应考虑限定合适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但能让人们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同时又能够感受到周围元素所创造空间氛围的丰富变化,让人尽享其中。
(3)开水间 开水间一般会具有相关饮水设备,当前开水间的功能也向休息、交谈以及储藏等等延伸。在对开水间设计时,还是应充分考虑“人”的舒适、健康、安全。例如,在设计时,我们可以把开水间放设置在视野好的外墙处,同时配置室内植物;此外,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设计成较为开阔的空间,以供员工交流、休息以及释放自我等。
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是作为人们可以自由出进,同环境和他人交换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地点。因此,公共空间必须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才能让公共空间发挥出自己真正的作用。除开单一的公共空间,双重的公共空间也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最要选择。公共空间作为人们交流互动的场所,“开放性”是其最本质的属性。然而在空间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将公共空间变大,此时,双重的公共空间就成为了设计师常常选择的方向。双重的空间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时,摆脱传统建筑中底座与整体建筑中持平的效果,而是常常选择将底座抬高,形成一个在半空中漂浮的平台。建筑师利用传统的建筑手法,在建筑物的设计时做一种巧妙的处理,便使得传统建筑物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传统建筑物中,大部门的企业公共空间,常常被安置在顶层,而在双重空间设计中,位于半空的公共空间则是悬浮在半空中。这种半空平台下设计的公共空间,不仅能够展示出一种极富震撼力的建筑美感,更能使得平台由原本被限定的空间大小呈现出无限可能,在气势恢宏的同时也显得更为人性化、形象化。由荷兰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位于深圳的深证证券交易所,就是建筑行业在双重公共空间设计作品中的杰出代表。
二、多重的公共空间
在建筑学领域中,公共空间的作用极其重要。在信息时代下,人类的温饱已经基本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便开始追求更进一步的生活,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物的存在,不仅仅只能成为单一的生活空间,更应当成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多重公共空间。如同人类的肺可供呼吸,公共空间在一个整体建筑物中,也发挥着类似于肺的功能。因为公共空间的存在,从而让整体建筑物变得鲜活生动起来。而多重公共空间的出现,就可以让一个建筑物出现多个供人们交流沟通的场所。这样,在解决了传统建筑中公共空间作为交通的职能之后,也会为建筑物带来一种多维的效果,令人震撼。一般说来,多个公共空间设计其中,不仅能够使得空间呈现出无限可能,就只单纯得把它们串联在一起,从而形成的流动通畅的感觉,就会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无限美感。在多重的公共空间中,电梯的存在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在现代的复合空间中,以传统的机械工具来作为现代设计中作为节点存在的虚空的连接,让人们在体验层高的同时,也可以享受其带来的空间流动感。例如在西雅图,有一个公共图书馆新馆,被建筑师合计为折板状的外形。利用这个外形,建筑师将公共空间做复合设计,多重折叠产生的美感不仅能够容纳更多的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人们对它探索停驻的兴趣。
三、结语
医院建筑公共空间的作用
承接医疗功能的载体
医院的公共空间是将医疗工作流程连接在一起的枢纽,更是医院的所有医疗功能性区域的组合平台。医院的诊治流程运作,都须通过公共空间这个平台来完成。
服务性的平台
它是患者与医护人员滞留、等候、休息谈心的主要场所,它应包含一些商业化的服务内容,如便利店、花店、书店、网络通讯、快递、银行(ATM提款机)和其他一些便民服务设施;它是为医院内部空间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医院公共空间功能要素)的场所;医院的挂号、收费、取药、预检、咨询等一些功能设施都设置在这一开放式大空间内,同时还包括卫生间、更衣室等必备的生活辅助设施。医院的交通枢纽公共空间是医院诊治活动的集散空间,亦是医院人流最为集中的场所。附属于公共空间的电梯或自动扶梯布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医院运作的效率、安全和环境的舒适度。
医院安全的保障
在应急状态下,公共空间是安全疏散和避险滞留的主要场所,引导标识、无障碍和应急设备是公共空间的必备设施。医院的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限制空间,它限制了针筒、玻璃器皿、化学毒物、腐蚀物、易燃易爆物、医疗废弃物以及物理、化学、生物性危害物质在人员密集的公共空间流动。上述4大特点表明,公共空间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着医院建筑空间设计的4大原则——安全、人性、实用、效率。医院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置人性化主要体现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需求的反应,应充分对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做深入研究,基于运营成本,配置满足甚至超越患者及家属期望的人性化设施,以提升患者就诊满意度。由于医院公共空间是就诊患者出入最频繁的活动场所,因此医院的人性化设施设备等主要体现在医院的公共空间内。
无障碍环境
医院的无障碍环境要远比其它类型的公共建筑复杂,因为它涉及的人数众多,无障碍人群的类型也相当复杂,除此以外,无障碍辅助设备类型也是最多的。医院内无障碍人群包括患者、负伤和肢体残缺者、感官系统缺陷者、机能和感觉衰退的老人以及孕妇、儿童、过度肥胖者等特殊人群,还包括暂时行动不便的健康人群,如负重推车、搀扶患者的人员等等。这些人员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包括拐杖、轮椅、担架和其它电动辅助工具等。因此,医院公共空间要充分满足这些无障碍辅助工具的通过性和无障碍人群使用设备的便利性。在当前的医院空间设计中,空间上的一些问题经常被忽略,如医院入口门厅深度不够,不能满足担架正常通过,或门口没有轮椅滞留平台等等,在设施上对健康人群的无障碍需求的关注也不够。
便捷的服务设施
在整个就诊治疗过程中,除了诊疗设施以外,一些必要的生活辅助设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解决了患者及家属的一些后顾之忧,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的调节起到重大作用。医院的便民服务设施包括一些诊治过程中必备的如网络通讯、金融服务和咨询服务,还包括餐饮、零售、快递托运等生活服务设施,以及调节患者心理、缓解紧张情绪的花卉、书籍、茶屋、艺术画廊等,此外,类似打包、煎药、市内交通、幼儿托管等便民服务项目,根据实际需要也可出现在医院里。
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
医院公共空间是患者主要的滞留、等候场所,他们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急躁焦虑等不良情绪,所以公共空间的设置应充分考虑环境的舒适性、趣味性和交往性,让枯燥烦恼的等候过程演变成一个舒适的体验过程。在舒适性方面,要布置足够的舒适座椅和尺度适宜的建筑空间,尽可能使用自然通风采光系统,此外,令人愉悦的环境色彩和自然景观布置也是必要的。在趣味性方面,公共空间应拥有一定数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设施,如背景音乐、游戏设施、艺术画廊等,以此来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在等待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在交往性方面,公共空间的布置应利于交往,可通过等候区域的座椅排布方式以及围合空间的构成形式,来促使人们形成交往的氛围,促进医患、患患之间的沟通,缓和医院的环境气氛。在私密性方面,患者就医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难言之隐,他们希望看到公共空间内设有隔声、遮挡视线的设施以及较为隐秘的流动路线,不希望在最为尴尬之时于众目睽睽下在公共场合中穿行。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设置医院公共空间集聚了医院的主要人流,作为关联医院各项医疗功能的平台,公共空间交通设施布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针对公共空间各区域流量和人群需求的不同,采用的垂直交通的形式也是有所差别的。
自助扶梯
具有方便快捷、零等候等特点,适合人流较大的公共区域,一般在门诊大厅或医技中心等处布置,高峰时能承担医院七成左右的垂直交通流量。
电梯
是医院高层区域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医院公共空间中,对于有无障碍要求的使用者如老幼、孕妇、使用轮椅或担架的患者,以及医院的货物运输等,电梯是最好的承担者,值得注意的是,电梯承运担架、货物车辆、轮椅等大型物件较多,电梯厅的前室需要有一定的滞留空间,应尽可能地避免将前厅空间设计成可被穿越的空间,从而造成人流、物流上的干扰。
楼梯
从便捷程度上看,楼梯不及电梯,但楼梯具有全天候和零维护的特点,在危险关头它是最为可靠的安全疏散的保障。综合上述特点,医院公共空间的交通布置应有针对性,要对医院人流的密集程度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合理布局垂直交通,做到人流、物流疏散均衡、便捷、快速、安全,交通标识识别性强,一目了然。医院公共空间的服务功能医院的部分功能用房,如候诊药房、收费挂号、导医咨询等和一些必备的生活服务用房,如厕所、更衣室、备餐室等都围绕医院公共空间布置,这些区域人员密集、出入频繁,布置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整体环境和运营效率。公共空间应遵循可靠、便捷、均衡和服务多样性的原则,在人员的密集之处,尽可能采用袋形空间,避免对医院环境和交通造成干扰;收费、挂号、厕所等服务性设施应根据其服务半径和容量均衡布置,在确定设置部位时,应事先对人流走向进行预判,以避免流程交叉重复。由于服务人群与服务类型的多样性,医院服务设施应对特殊人员作特别的关注。医院公共空间的安全设置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是充满着各种伤害的危险场所,这些危害来自于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伤害,也包括了一些人为因素。医院的公共空间内人员最为集中且流动性大,是医院内造成危害机率最大的区域。故应在医院重点防范区域设置禁止标志,并做好应急疏散的引导,在发生火灾、地震等重大灾害时,具备有效防御措施。同时,对人为的突发事故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安全防护措施应该在建筑细节上做好充分的考量,如防护栏杆、地坪的防滑、高差处理、墙角防撞击和悬挂物体的碰头问题等,特别要关注儿童,避免因视角的盲点造成危害。
结语
空间设计是指在现有空间的基础上利用可变换和移动的设施对利用空间进行二次分割和功能再造。图书馆空间设计是根据服务流程的变化,以读者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对图书馆传统空间的再设计,使其动线规划、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更加完善,以提高空间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1)空间设计应充分尊重用户的使用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建设精神。空间设计方案应在用户利用倾向调查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体现读者的使用意愿,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2)图书馆空间设计应注重读者能动性的发挥,设计过程应开放和透明,鼓励和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参与设计进程,彼此分享、共同讨论、推敲论证,空间设计在满足用户普适性需求的基础上,体现用户的个性化特点。(3)空间设计应采用用户体验和用户互动交流相结合的模式,通过馆员和用户的交流、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分享,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创新图书馆空间服务内容。(4)图书馆空间设计应注重结果评估。现行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往往关注“怎么做”,而对做的结果并未客观评价,而通过设计评估有助于认清设计链中的薄弱环节,有利于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加强。
2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的空间设计
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馆长吕春娇在“新时代图书馆规划与发展趋势国际论坛”上就新馆的空间规划历程与政绩做出报告,并对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做法做出介绍,其成功的空间设计极大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2.1规划顺畅的用户、馆员和书籍动线
动线是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专业用语,将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合起来便成为动线,顺畅的动线设计能让进到空间中的人,在移动时感到舒服,没有障碍感。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为避免盲区和死角,规划设计了读者、馆员、书籍3条层次化的空间动线。读者动线划分为管制区外动线、管制区内动线、由馆员引领的动线和楼梯动线。(1)读者管制区外电梯动线,包括从地下1、2层中央停车空间到一楼中央外大厅的动线及由东侧地下停车空间及自修阅览室至一楼东侧外大厅再到二楼国际会议厅/会议学习区的动线;(2)读者管制区内电梯动线,包括1-5楼的中央带串联动线及由2楼西侧多媒体区至3-5楼开架阅览区的动线;(3)由馆员引领从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至一楼西侧再到二楼多媒体区的电梯动线;(4)读者楼梯动线,包括1-5楼的楼梯串联动线及2-5楼的多媒体区、开架阅览区串联动线。馆员动线分为电梯动线和楼梯动线。(1)馆员电梯动线又由3条动线构成,第一条是从地下停车空间至1楼行政服务入口收发柜台、2楼国际会议厅、3楼行销出版/公共事务组研究发展/公共服务联合办公室、4楼资讯组办公室、5楼行政支援办公室的行政动线;第二条是串联地下中央停车空间、外大厅、流通柜台、2-5楼中央区域带的动线;第三条是串联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1楼委外经营区、2楼多媒体区、3-5楼开架区域的动线。(2)馆员楼梯动线,即与读者楼梯空间的公用动线。书籍动线不同于读者动线和馆员动线纯粹的纵向性,它还涉及横向的动线设计,整个书籍动线由3条纵向动线及1条横向动线构成,且所有动线均为电梯动线。(1)3条纵向动线,第一条由地下密集书库/报纸合订本区至多媒体区、开架阅览区的动线;第二条串联流通服务台及3-5楼开架阅览区域的动线;第三条串联地下停车空间、行政服务入口收发柜台、馆藏发展与知识组织联合办公室的动线。(2)1条横向动线,特指横向连接3楼开架阅览区与馆藏发展与知识组织联合办公室的动线。
2.2实现知识保存的动态及多元化
实现知识保存形式的转化是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另一重要理念,吕春娇馆长认为,传统的知识保存形式是实体、秩序、堆叠、静止而受限的,而未来的知识保存形式应当是无形、动态、穿梭、速度及多元的。要实现传统知识保存形式向现代化知识保存形式的平稳过渡,必须大力推行数字图书馆建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对海量、分布、异构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有序的整体,提高各种媒体提供友好、高效的服务。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的数位化设计体现在以下几点:(1)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下的资源整合,通过实体馆藏管理的自动化系统、无线射频识别RFID系统及虚拟馆藏管理系统、ILM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构建及开发,实现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2)通过互动体验设备应用、咨询便利站Kiosk、推播系统及立面式/桌式互动系统等多种媒体途径提供读者深度参与的、交互式的开放信息交流环境;(4)通过数位资源入口网、线上视听媒体中心、远距传播教学中心、电子书服务平台等高度共享平台的构建实现了分布式异构资源库的无缝对接。
2.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空间设计
通过高新技术应用拉动图书馆服务的人性化和便捷性,是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服务设计的另一特色。(1)资讯便利站Kiosk的建制及使用:图书馆在对不同形式资讯便利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不同外型、颜色的Kiosk区分不同功能资讯便利式服务的设计方针,红色流线型的订位系统Kiosk、粉红流线型的空间导览Kiosk、白色附键盘鼠标的馆藏查询Kiosk使得各类资讯服务的操作既简单明了又方便快捷;(2)书目对比系统,所有书架均配有通过触摸显示屏操作的书目对比系统,该对比系统以馆藏索书号为索引实现与图书自动化系统的串联,用户点选触摸屏查看目前书架的馆藏内容、借贷状态等实时性信息;(3)遍布全馆的数位推播系统,馆内共设有53部42吋、55吋、60吋三种不同尺寸的资讯、海报推播系统,用于开展政令宣导、活动预告、讯息公告、礼仪阅览等便利性资讯服务,成为紧密联系市民与政府、用户与图书馆间的桥梁和纽带;(4)方便快捷的电子书借阅程序,馆内蕴含丰富的电子书资源及多媒体影音设备,并免费为读者提供电子书阅读器,馆内任何一角均可无线上网,欢迎读者带着行动载具来“K书”,此外,还提供电子书馆外借阅服务,读者上网借阅电子书,时间一到便自动注销,免去了还书手续。
2.4空间设计注重互动体验
通过读者情境互动、馆员读者互动打造不一般的用户体验,是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另一制式法宝。(1)AR扩增实境设备下读者与书本的互动,当孩子们通过AR设备扫描书本时,安装在墙体上的显示屏中的书本就会发生神奇的改变,文字可以翻转,标题通过动画的方式出现,还时不时的会有动态卡通人物出现,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接受到耳目一新的感官视觉体验,还能获取更多的展示信息,有利于其阅读力和想象力的强化;(2)儿童互动故事屋,利用数位技术及互动式操作(如绘本剧表演、互动游戏),通过现实与虚拟的结合,让儿童走进绘本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中,体会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世界,从而能够更为深刻地传达故事的教育启迪意义;(3)三大数位互动体验中心的设置:数位休闲中心用于本土化原创动漫作品的主题化陈列展映;数位美术中心整合了各院校历年的数位创作优秀作品,并建立数位影音典藏资料库,提供读者欣赏;数位体验中心通过动态体感侦测、QRCode等数位展示技术,让民众可利用数位技术进行互动游戏,并以明亮、活泼的视觉设计增加学习乐趣,同时搭配立体桌面、墙面实体展示,让用户体验不一般的云端图书馆。
3台湾公共资讯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启示
3.1合理布局,优化动线,为用户提供轻松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图书馆空间布局讲究资源优化配置、布局合 理,这种合理性体现在3个方面:(1)用户、馆员、馆藏资源运作的动线明确,3条动线在各自功能区域内并行不悖,通过一系列的串联设计使得各动线之间衔接有序,运行高效;(2)整个空间功能布局的人性化,这种人性化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对同质化、相衔接的功能区域的集中规划,如用户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需要通过网络检索厘清书本中相关问题,因此图书馆布局设计就应以用户行为模式为基准,在考虑用户最可能的空间位移情况下实现各区域的模块化衔接;第二,整体舒适度、轻松感的营建,用户身处图书馆渴望感受到的是贴近大自然的舒适或是家一般的温馨,图书馆可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入式设计,及室内绿色植物、提示标语、海报等细节设计为用户提供自然、温馨的空间体验;第三,一站式的便捷化服务,为省去用户的奔波劳碌,众多图书馆推出了综合服务台服务,在这里用户方向指引、复印打印咨询、参考咨询、IT相关问题可以得到一站式的解决,有效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及用户满意度。
3.2紧跟科技革新的步伐,为用户营造数位一体化高品质服务
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化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图书馆服务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现代化的图书馆不仅培养用户如何检索信息,还可以培养用户掌握信息化设备的能力,电子设备更新换代很快,用户不可能拥有每一样电子设备,过去,用户缺乏图书,图书馆可以提供,现在用户缺乏电子设备,图书馆同样可以提供[7]。另一方面,RFID系统、咨询便利站Kiosk、推播系统及立面式/桌式互动系统、AR扩增实境设备等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推动了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数字化体验,以扩增实镜技术应用为例,其通过绘本内容与实体物件整合,藉由互动的模式与多媒体资讯整合,与使用者生活情境结合,为小读者创造出非同一般的整合式学习体验,在增加学习趣味性、情境性的同时,让孩子们可以更加直观、更加便捷地进行学习。因此,在图书馆空间设计领域,各类高新技术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通过数位一体化高品质服务的营建,图书馆必将实现与用户的双赢。
3.3分龄设计,互动体验,为用户提供共享、协作化知识服务
体验经济社会中,图书馆要更好地履行其知识化服务职能,必须迎合用户的多元化需求,为用户提供不同于传统服务模式下的服务体验。空间设计同样需要围绕用户需求、用户体验展开,首先,图书馆必须针对其用户群进行分龄分众的需求调研及需求分析,制定分龄分众的服务策略,如面向儿童的阅读、导读服务策略、面向中老年读者的服务侧重领域确定等;其次,图书馆应在需求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总结读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如现代社会中的信息共享化、协作化、共同创造的趋势。信息社会中,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顺应用户交互式的信息分享图书馆有了信息共享空间,正是由于协同创造成为社会的主流,众多图书馆开始出现创客空间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知识的殿堂,图书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为用户提供共享、协作化的知识服务平台。
4结束语
【关键词】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设计探究
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类建筑空间设计都在蓬勃发展中,并且都有了一定的成绩。本研究着重阐述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类型,指导不同商业综合体不同设计。
1.商业综合体的简单介绍
现代城市商业建筑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百家争鸣的大体格局。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大型商业建筑类型,在城市发展建设潮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商业综合体作为一种复合型现代城市商业设施,整合了包括零售、餐饮、娱乐、酒店等在内的多种商业功能,满足了人们消费生活多方面的需求,并日益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商业综合体的空间形态来源于街道和广场,一种典型的体现规模效应的产物,其通过统一的开发建设,创造出具有集聚效应的空间载体,从而实现规模上的集约化。大规模的主力店、小型租赁店聚集于一处,给购物者提供了莫大方便,发挥出巨大的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商业综合体在形式上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街,却又保持着商业活动所必需的空间环境特征,融合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优势,因此受到公众的欢迎。街道、广场、水系等城市元素被引入到建筑内部;区域、路径、节点、地标、界面这些城市设计要素,也充分地体现在商业设施内部的空间上。城市商业综合体作为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体化建设中更是向综合化,多功能的方向复合发展。
2.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定义
2.1公共空间的定义
“公共空间” 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
狭义的公共空间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公共空间设计是指根据建筑所处环境、功能性质、空间形式和投资标准,运用美学原理、审美法则、物质技术手段,创造一个满足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特征需求、表现人类文明和进步,并制约和影响着人们观念和行为的特定的公共建筑空间设计环境。可见它即要体现出合理的功能价值,又要能反映出地域特征、历史文脉等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空间设计主要表现为高度现代化、智能化、回归自然、空间形式统一和空间风格多元化发展的特点,力求创造出现代、高效的公共空间形式。
2.2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
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在发展趋势上承担起更多城市空间的职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西方传统的广场和我国传统的街道式城市公共空间,其空间范围与以上定义不同,是指介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内部功能空间和城市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以及各功能之间的转换空间,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渗透性,是综合体内最活跃的空间形式。公共空间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核心部分,包含了多种社会公共活动,起到疏散人流、促进人们交流、刺激消费的重要作用,同时承担起一部分城市空间的职能。城市商业综合体综合了多种不同业态,而正是由于各种公共空间的存在,不同业态之间才能相互联系,有机互补,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整体。
3.商业综合体的空间特点分类
3.1街道式空间
街道式空间主要包括室内步行街、室外步行街、连廊,它属于线性空间,导向性最强,为人流在各功能间的转换起到重要的作用,按其构成形式可以分为直线型、曲线型、折线型。研究表明:亚洲城市中,线形空间占据了公共空间的主导地位。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它往往与点状的广场空间和中庭式空间一同构成空间的主轴线,引导人们从空间的一端过渡到另一端去。街道式空间反映在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中主要是指步行街,设计中首先应将它与综合体内其它公共空间进行整体性设计,让使用者感受到建筑本身特有的场所氛围,另外,场所是有限的环境空间,必须被限定后才有意义,例如在我国传统的商业街道空间中,牌坊起到了组织空间的作用,使街道成为封闭性和内聚性的空间,它是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步行环境。
3.2广场式空间
广场式空间主要包括了外广场、内广场,是外向性充分展现的场所类型,常表现出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早期广场是城市的核心部分,作为街道空间放大为人们提供集会、举行仪式的场所。现在广场的尺度明显加大,广场的精神意义逐渐衰退,成为人们流动和展演的场地,场所的空间结构被破坏。广场式空间根据竖向位置的不同分为地面、地下、空中三个层面与城市环境联系,其中,地面层是城市商业综合体最重要的对外出入口,它的合理布置可以高效地引导人员到达综合体的各个功能空间;地下层、空中层可通过设置下沉广场或上升的平台的空间形式使之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一组毫无生气的、超越人体尺度的空矿空间是不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
3.3中庭式空间
中庭式空间主要包括中庭、边庭、天井、庭院等,其空间可大可小,具有内聚性特点,通常位于综合体内部重要节点的位置,起着统领空间以及组织各功能空间的重要作用。人们对中心的体验是与垂直轴密切相关的,在城市商业综合体重要的中庭式节点空间中,往往上下贯通,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内部结构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视觉感十分强烈的场所,人们可以从任何位置看到每层建筑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及整体空间的序列变化,同时,通过自动扶梯、电梯等垂直交通设施的合理布置可以使人们在此空间中快速定位,引导人们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空间层面,使之成为综合体的功能转换中心、室内展示中心以及交流中心,是整个建筑空间的部分。
4.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未来发展趋势
商业综合体在功能上的复合化和空间上的城市化,使之成为集购物、社交、娱乐和休憩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街道、广场、公园等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如此,随着通讯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简化,城市公共空间的传统功能和优势遭到削弱。而此时,具有环境优美、温度适宜、时尚现代、区位优越、标志明显等因素的商业空间散发独特吸引力。商业空间已经成为现代城市中公共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同一城市中不同的消费阶层、不同的消费目的也带来了不同的需求,商业类型的多样化是与这种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相对应的。根据服务半径和市场定位的不同,社区型、市区型、城郊型商业综合体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未来发展具有良好趋势。
5.结论
通过本研究的介绍,我们知道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满足不同形式的商业类型,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很广阔,我们要充分利用其优点,加快商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曾坚,陈岚,陈志宏.现代商业建筑的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1创意产业园概述
创意产业园作为一个被限定了的结构体系,有规定的比例限制。它具有比较完备的公共设备、现实网络以及程序系统,其中以具有创新的脑力劳动为重。同时,它能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技术、资讯的各方面信息,是一个十分有发展潜力的开放性的社会群体。为了使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创意创业园聚集文化、产业以及消费人员,将它们聚合在一个可以创新并且利于生产的驻地。缓慢而有序的发展,逐渐使其成为一个可以让研究和创新、教育和试验、制造和销售、示范和消耗同时进行的工业网络。
2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的概念
创意产业园不能十分准确的划分出公共空间的领域,因此只能从使用人员以及帮助使用的视角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界下定义:在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定范围内,给在产业园区的固定人员及流动人员所提供的一个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的物质空间。
这个定义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公共空间是全部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论是对产业园里的固定人员还是对来这里游览的人员,都是相对开放的。所以,公共空间的范畴就不能将产业园中固定人员自己建造的房顶上的花园、休息场所等这些只能给自己个人使用的地方算进去;第二,公共空间具有休憩、交流、游戏、展览等功效,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空间。因此,共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多效能、独立性、物质化并且同时可以将多种功能结合在一起的场所。
3产业建筑的改造与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
创意产业园的主要改造方向是公共空间的设计,而产业建筑的改造主要手段又有以下两种:
(1)外部空间的改良与重新组合
工业废墟大部分都被长期埋没在城市角落中。人类将这些废墟进行无数次的随意扩张后,大多数变得凌乱不堪,不成样子:道路堵塞、走道拥挤、周围环境恶化、安全系数降低等,使这些废墟的再次利用也变得十分困难。要改善这种状况,实现废墟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多建设一些停车的地方,使堵塞的交通重新运作起来,为旧建筑的重新修筑创造条件;第二,对原来的旧建筑,在不改变其格局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有趣的且设备完善的公共空间,如草坪、广场等;第三,在创意产业园里多增添一些文化气息,使这里成为一个能激发人创新思想的场所。
让创意产业园朝上述方向发展的主要手段便是 “先减后加”。“减”就像减掉多出来的枝叶一样,将外部空间中出现的乱七八糟的、没有价值的地方剔除;而“加”就是要建设更加舒适的外部公共空间,比如多种树、增加一些公共陈设等。
(2)内部空间的充沛
内部空间的充沛比较普遍的方法有中庭、夹层、屋中物等。这几种方法经常一起运用。
构成中庭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内部空间如庭院、走廊等改造成中庭;二是将建筑物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拆除后改造为中庭。调整内部空间的一个有效方法便是让工厂或者仓库等这些具有较大空间的建筑。用中庭的设计方法,将其改造成对外的、增进沟通的公共空间,能够让废弃的建筑进行合理的再改造,使其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同时还能消除交通、光线等方面存在的隐患。
而在建筑内部空间里扩大面积,最直白的手段就是夹层和屋中物。
夹层经常会和交通空间放在一起设计,使内部空间看起来错落有致。有时也会在靠近中庭旁边的夹层空间里设计一个小吧台、物品展示空间等,可以方便内部人员在这里休息、交流等。
在原来的建筑里用围合的手段创造一些具有特别用途的公共空间便是屋中物。这种方法并没有对空间实行“增”或“减”,却能使原有的空间利用变得更合理。而且,在这个创造过程中,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比如1933年老场坊在设计时就运用了夹层的手段扩大了建筑面积。它在建筑的外面以及内部的西边外廊装上玻璃,将空间巧妙地联结在一起,使原本的外部空间变成了内部空间,加强了外部和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它还在建筑内部的四层内圆处装上了玻璃地板,设计了一个围合剧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者在设计时对公共空间和交流空间的创造所进行的一个非常全面的思考。它真正的扩大了建筑的使用空间,充分体现了创意产业园区能进一步增进沟通的特点。
现代的办公空间,特别是创意产业的办公空间、公共交流空间是现代办公空间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创意产业园区的前身――“产业建筑”在设计部分十分薄弱。所以,建设公共空间显得十分重要。公共空间通常是对空间进行重新组合,再加上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充足的热情进行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公共空间常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出现,成为构建公共空间别具一格的地方。
4结语
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及创意产业园的流行是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出现的缘由。它与传统的产业园相比,为工作人员提供了大量的休息空间,同时使工作、生活和休息共同实现进步。产业的特殊性和创意性使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独具特色。与此同时,它也有城市公共空间的优点,比如兼容性、公共化和多元化。因此,创意产业园独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它的公共空间。
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空间是由多方面的空间因素共同构成的,对这些因素如何进行设计创造成为决定它质量的重要步骤之一;工作人员在创意产业园里参观的真实感受,也是进行设计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特点逐渐趋向性能综合化和多元化。传统产业的可变化创造给现代创意产业园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了许多经验。不论是对旧建筑的创造进行保留,还是直接翻新,都是可持续发展空间能源的有效方法。由此可见,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还需要拥有能随时接受将来建筑变化的力量。
俗话说:“流水不腐,建筑亦然。”只有不断地在已经完成的建筑内容上充实新的内容,才能盘活整个建筑及建筑群。这对创意产业园的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很大的启发。创意产业园的不断进步,对它抱有的希望就会越来越旺盛,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进行新创造,才能跟上创意产业不断更新的速度。
参考文献
[1]美.凯夫斯著.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孙诽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5
[2]黄锐主编.798工厂.北京:timezones+思想手设计,2004:37
[3]杨坤.创意产业园的建筑空间研究.大连理工硕士论文.2005.6
[4]朱中新.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4.6
[5]顾承兵.上海近代产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一以苏州河沿岸地区为例.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3
[6]耿斌.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设计与开发对策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6
[7]城市公共空间层次结构探讨,廖方,规划师,2007/04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关键词:哲学;唯物辩证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涉及到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领域。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在设计的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思想把握。设计是在使用目的与外观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审美价值的。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钱达.浅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江苏科技学院,2006.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7]李志中.谈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现存的问题及对策.山西建筑,2003,29(11).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透景;设计原则;组织形式;形式美;光影;意境
现代室内设计的发展趋势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的范畴之内,是指对建筑室内空间中供人们共同使用的空间设计。包括文化建筑、商业建筑、办公建筑、酒店建筑、餐饮娱乐建筑等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上下功夫,将传统园林中的“借景”、“透景”、“对景”、“框景”引入室内设计中,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达到自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在设计中,将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室内外空间相结合。香山饭店的设计,融入传统园林中的“借景”、“框景”、“透景”等造景手法,使整个空间通透,耐人寻味。而苏州博物馆更是借鉴苏州古典园林风格,设计遵循“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充分考虑了苏州古城的历史风貌,使新馆建筑与古城风貌和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成为苏州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典范和标志性建筑。
透景所遵循的设计原则
如今,园林造景手法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各种室内空间,使室内公共空间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观赏、餐饮、娱乐、购物等基本功能的需求,更重视对人们心理和生理的体验,将“透景”运用到室内空间也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一、功能性原则,是设计中最基本的原则。在室内空间中 “透景”手法的运用,一方面是为了合理的划分空间,使整个空间在相互渗透的基础上又不失整体;另一个方面就是使整个空间通透、明亮,扩大室内空间,造成景中有景意境,提高室内空间的观赏价值,使室内空间不再只是满足人基本的物质需求。
二、艺术性原则。在现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室内空间中透景窗、隔断等物体在造型上的美观,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较高的观赏价值。
三、以人为本,生态化的设计原则。生态以人为本,设计更是以人为本。这是室内设计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对理想生活更高意义的追求。室内空间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基本物质环境,身在其中能够体验到人文化设计的感受,是人们对于室内空间设计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室内设计是否具有人文艺术表现力,是否能满足人们的普遍适应需求,是否能实现设计者的理想目标,已经成为当前评价室内设计好坏的重要原则和标准之一。①
透景的组织形式
室内设计中透景的表现形式和园林中的表现形式相似,或是以透景窗、门洞的形式来连接室内外的环境,或是以隔断的形式来划分空间,加之合理的运用色彩和灯光,加强了室内外空间的沟通,进一步将室外环境融合进室内空间之中,营造出一定的意境空间。
在空间组织方面,运用“透景”使室内外空间相互穿插和渗透,空间的形态丰富多变。透过透景窗、门洞看到一连串的空间,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同时又起到了扩大室内空间的作用,从而产生深远的空间美感,达到小中见大、移步异景的空间效果和心幽境纯的意境。
透景所体现的形式美
理论上讲,形式美指事物外在表现形式给人的审美感受,它与物品的外观、
在园林造型、色彩搭配、大小比例、图案纹样、光泽质感、节奏韵律以及它的各种不同风格有密切关系。形式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的对事物的美的抽象形式的感知和创造。②在室内空间环境中,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空间的美感上。合理的空间安排、巧妙的空间利用,不仅会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各个空间的组织安排和联系。贝聿铭所设计的香山饭店中就是运用“透景”手法,将入口大厅和餐饮空间联系起来,使大厅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空间,同时加强整个空间的通透、深邃和整体感,以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对空间美感的需求。
透景对室内光影的影响
在园林设计中,光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诸多设计中,创造性的光影成为设计师得心应手的手段。室内设计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其空间设计和安排、内表面的处理、家具陈设品的选择配置、室内装饰美化等等还取决于室内照明处理及光影效果的设计。③例如: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勒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设计的博物馆,整个建筑坐落在水体中,建筑物本身与水中的倒影交相呼应,屋顶采用通透轻盈的设计,当阳光照射屋顶,透过屋顶方格,会漏出斑驳的光影,使室内空间蒙上一层神秘、模糊、诗意的画面。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恰到好处的光影环境的应用不仅能表现出设计师的灵魂和整个室内空间的氛围,而且能引起人的共鸣,创造出流动的空间,产生无尽的意味。
色彩和材质的选择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对空间意境的营造方面。如:红色给人以热烈、白色给人以纯洁、黑色给人以凝重等,在室内设计中要根据室内空间的性质和主题来选择和搭配合理的颜色。
材质的选择也要根据室内空间的性质。设计师在设计中,往往结合材料的特点与设计理念结合在一起来表达空间的主题。
透景对室内空间意境的营造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追求的境界是情景交融,而园林造景手法的运用正是产生这种意境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将其运用到室内环境中不仅能创造出更丰富环境和更高层次的审美价值,还能创造出一定的意境。所谓的空间意境是指空间形态产生的艺术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的审美意识,而形成符合人的审美意识需求的空间情感内涵。
在室内空间设计中,根据室内空间性质的不同来选择材料、造型、色彩,采用不同的光影效果来烘托室内的气氛,创造出与室内环境协调一致的意境空间,从而营造特定的氛围。还以让.努维勒设计的博物馆为例,自然光透过方格,随着阳光不同时段的变化,产生流动的空间,使整个空间环境充满神秘、梦幻,让人们产生一种漫步仙境的意境空间。这就是该博物馆的独特之处,也是光影创造的意境之美。
中国传统园林造景手法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室内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但随着建筑设计的不断“外化”,片面的将西方的建筑设计曲解为一种装饰和形式的设计,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冲击。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开始思考:怎样结合本国和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开创具有我们本土文化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设计。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园林艺术的发展更是源远流长,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基础上,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保护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这才是人民大众所期待和向往的,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如何将传统的园林造景手法应用到现代的生活中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注释:
①空间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J] 周源 大众文艺理论 2009年20.
关键词:公共空间设计;办公建筑;空间构成
1.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概念
建筑空间是由物质实体所形成的。正如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所讲,建筑空间是由地面、墙面、天花板所限定的,因此,可以认为地面、墙面和天花板是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所谓内部是相对于外部而言的,内部是指包含在某一范围、某一领域之内,深层的而非表面的。对于建筑来说,区分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最大的标志就是有没有“屋顶”的存在。
2.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意义
我们在住宅装修设计中常听到这样一句话:“穷装厅堂,富装厨卫”,沿用到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之中也是如此。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期许也从“坚固、适用、美观”提升到对建筑整体环境品味的关注。对办公楼的安全、技术、外观形象、办公空间等方面要求也都提升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高层办公建筑的内部公共空间是人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以外赖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该部分空间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和办公楼的综合品质。对办公空间内部公共空间潜质的重视、研究和开发,必定能更好的关注人在心里、情感上的需求,为人提供愉悦亲近的办公环境、满足自我实现的最高目标创造可能性。
3.办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构成
办公建筑首层公共空间通常包括3部分:门厅(大堂)、中庭和电梯间,这些空间客流量大,因此是使用次数最多的场所,是整幢建筑的核心空间,也是设计师着墨最多的地方。
3.1办公建筑门厅(大堂)
门厅和大堂是人们进入办公建筑的第一场所和离开之前的最后场所,创造一种形象是该空间的第一个重要功能。门厅是联系办公建筑室内和室外两个空间的枢纽,它使室外过渡到室内,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门厅(大堂)是重要的交通空间,它所服务的群体不仅包括本建筑内部的办公人员,而且也包括外来人员,承担了接待、咨询、人群及货物分流疏散等功能,平时的人流物流量较大,所以视门厅面积,一般不多设台阶;地面应选用耐磨的建筑材料,另外还需考虑门厅大堂的装饰风格,营造能充分体现特色的空间。办公建筑个性化的表达往往在公共空间中体现,大堂空间较之其他普通空间来说,层高更高(多层共享),开间更大,往往占有几个柱间距的跨度,并通过立面和顶面的造型以及创造性地使用建筑材料来反映空间特性,如图1是德邦物流总部上海总部C区办公楼大堂,设计师将具有象征物流箱式货车的符号运用在大堂的主背景墙上,天花板照明和地面铺地的形式暗喻了高速公路上的快慢车道,体现了物流企业的特点(作者参与设计)。
3.2办公建筑中庭
美国建筑师波特曼在亚特兰大摄政旅馆创造性地引入中庭空间所获得的成功,被认为是现代中庭建筑构成形式的开端。根据对波特曼中庭空间的分析,中庭这个共享共生的室内公共空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物质内容:一方面是引入阳光、植物、水池、喷泉、雕塑、观光电梯、自动扶梯和人这些景观元素,另一方面是建筑本身富于创新和变化的形态,包括中庭顶部充满张力的结构框架和明亮通透的大面积玻璃,这是形成中庭空间近似自然的光环境的主要因素。办公楼的中庭应当是一个相对恬静、正式的场所,空间中弥漫着自然、友好、高雅的氛围,它既能不露痕迹的协助展览、观望、交流、等待、休息等多种行为同时发生,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顺理成章,同时又能让环境中的人产生一种尊重与被尊重感,让人觉得不是所有人都能来分享这个场所的,从而个个举止优雅,在享受空间的同时注意使自己的行为不影响他人。中庭空间的尺度设计也有一定的规则,一方面应该考虑到使中庭作为办公楼内大型的聚会场所的可能,另一方面应当注意避免带给人心理上的空旷感,在三维空间内,通过精心的空间要素的设计,使超人的尺度感由大化小,从而将中庭成功地变成人们活动的场所。
向心型内庭是最常见的形式,这种中庭的四边或三边嵌入到建筑体中,成为内部空间的中心,和外部秩序空间联系较弱。向心内庭位于建筑平面的中间,四周是围合的办公空间,这里是公共视觉焦点,也是信息交流的地方。如图3,德国汉堡的高层双X办公楼,其中庭倒“V”型的支撑结构形式本身形成装饰符号,这些元素形成空间虚的界面,在开放的中庭内部与绿化一起形成相对隐蔽的休息区;面向中庭的设备层立面用红色烤漆玻璃装饰,与淡蓝色的清水隔断立面共同为安静严肃的办公空间注入动感和时尚。在向心型内庭中,采光天花设计给室内空间提供了部分自然光线,符合人的趋光性这一心理诉求,另一方面,节约了部分电能,这种空间在寒暑极端天气中使用率较高。
外向型边庭,边庭一般处于建筑边界,远离核心筒,空间的内向性减弱,外向性更强,是常见的公共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对外往往面临道路、小广场或景观花园,成为景观较好的室内空间,因此边庭的外环境设计风格要兼顾到室内的设计风格,使其保持一致性;另一方面,室内环境设计风格也可以室外化,如将水景、绿化等自然要素引入边庭(见图5),除延续室外的景观外,还能达到净化空气,调节室内微循环的目的,从而营造人性化办公空间。边庭向外的界面一般是建筑的外立面,多为通透的落地玻璃幕墙,这种材料最大化的把景观纳入室内,但是应注意夏季的热岛效应,如可以采用隔热膜、中空保温玻璃、遮阳膜等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由于这种边庭更接近于室外环境,作为休息区的场所常常受到人们追捧,使用率极高。
3.3办公建筑电梯间
电梯是高层建筑垂直方向唯一的交通手段。以电梯为核心的垂直交通体系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标准层空间组合方式,是高层办公建筑整个空间布局的关键。每个人进入办公室,都会经过这样的顺序:首先,在功能方面,它是人们从地面空间转向其他楼层的中转站,给人提供短暂的停留空间。其次,在设计风格上,首层电梯间和门厅大堂的风格应采取统一的符号、色彩和材料,以取得整体的视觉效果,和大堂一起给人留下整体的第一印象。最后,电梯间是多种信息传递的场所,诸如关于楼层分布、各公司及各服务空间分布、乃至广告信息等都会在该空间出现,因此这种识别系统的设计应和建筑室内公共空间相呼应,会起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另外因为空间的特点,人们多是近距离观察建筑界面,设计师应结合灯光和细节来展示建筑的品质。电梯间应树立起一个良好的形象气氛,来表达对建筑本身独特的属性和文化内涵。
4.结语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设计最终的归属必将是洗尽形式的铅华,转回到对人的内心深处诸多情感需求的关注。高层办公建筑的设计也必将由对技术、经济效益的强调逐渐转向对使用者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关怀。从广义上讲,办公行业己经渗透到生产及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涵盖了绝大部分非直接生产形式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创造活动。高层办公建筑则是随着20世纪的工业大发展而迅速成长起来的。高层办公建筑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成为社会最为需要的建筑类型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