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关于秋天的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秋天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秋天的诗

第1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芙蓉:荷花。

南朝齐·萧悫《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关。眺:远望。平楚:平野。课件下载[*]苍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两句写初秋之景。

南朝齐·谢朓《宣城郡内登望》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木落雁南恩平婚介网[enping168.net]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

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课件下载[*]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第2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3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本文就09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月球上中天时刻与农历日期的换算问题,导出简单的换算公式,方便学生学习。

【关键词】

上中天时刻 农历日期

2009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II卷的选择题出现了一类关于月球上中天时刻与农历日期换算的题目。题目如下:

某旅游团希望在杭州西湖欣赏“雷峰夕照”的同时,也领略“月到中天(月亮高度最大),水面风来”的情境。(注:月球公转周期约为30天,农历初一月球在天空中的视位置最靠近太阳)完成9-11小题。

9.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6时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10.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则该日是农历

A.初二B.初五C.初八D.十一

11.若该旅游团在某日18时40分左右看到“月到中天”,并欣赏到“雷峰夕照”,那么这时期

A.华北平原小麦丰收在望B.长江三角洲油菜花盛开

C.松嫩平原稻谷飘香 D.山东半岛瑞雪迎春

在2010年高三的复习中,多数学生反映看不懂参考答案。讲解这道题时,我就结合教材中的自学内容“月相的变化”来讲解。

如图,右侧箭头为太阳光线,中心圆为从北极看到的地球,虚线圈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圈上的小圆为月球在农历不同日期的位置,外面图形为从地球上看到不同位置的月球的月相。

月相变化的实际周期为29.53日,题目中概算为30日,这样就简化了计算。当月球在图中a的位置时,为日月合朔,即农历初一;当月球在图中c的位置时,为日月相望,即农历十五。

初一时月球与太阳的方位夹角为0°,十五时月球与太阳的方位夹角为180°。那么这个夹角也可以看作:地球上某地从正对太阳自转到该地正对月球所需的时间,即地球从某地太阳上中天时自转到到该地月球上中天时的时间差。已知地球每小时自转过15°。初一这天日月夹角为0°,即日月上中天时刻相差0小时;十五这天日月夹角为180°,即日月上中天时刻相差12小时。

在第9小题中,题目选择地点为杭州,杭州正好位于北京时间所在的东八区,题目所用时刻均可看作当地地方时。月球上中天的时刻为16时,而太阳上中天的时刻为地方时12时,两者相差4小时,这样就可以用农历十五和该日的日月上中天时刻差的比例关系来换算:

上式含义为:农历十五日这天日月上中天时刻差为12小时,那么日月上中天时刻差为4小时的农历日期为x。

解得:x=5。即该日为农历初五,选择B项。

同理第10小题中,日月上中天时刻相差6时40分,可列出关系:

解得x8。即该日为农历初八,选择C项。

由前两小题可知:月球上中天时刻与农历日期的换算关系为:

式中月球上中天时刻t如果等于12时,即日月合朔,直接定为初一;若t小于12时,就加上24小时来算,这样可以得到月球上中天时刻所对应的农历日期d了。

而第11小题则相对简单,关键词为“雷峰夕照”即日落,而地方时18时40分日落可理解为日落时刻晚于二分日的18时,昼长大于12小时,即昼长夜短,且杭州在北半球,故该时期为夏季。而选项中前三个选项都采用作物的成熟状态作为季节标志,这时就要考虑选项中提到的几个地区的作物熟制。

A项中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成熟在夏初。

B项中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油菜成熟在春初。

C项中松嫩平原一年一熟,稻谷成熟在秋季。

D项容易判断出为冬季。

因此可以得出第11小题选A项。

第4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秋天本身就是一个成熟而饱满的季节。可柿子黄了,叶已枯老;枣子红了,黄叶满地;就是最幸运的金橘,带着温暖的红色和黄色压弯枝头的时候,那叶子早已绿得发黑,显出垂老之状。让人分明感到,成熟和饱满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成熟不等于成全,饱满不等于圆满。

只有这,这野菊,花和叶子同时进入生命的旺季,黄花绿叶,烂漫葳蕤,一样的精神,一样的新鲜,一样的生机勃勃,在日渐颓败的旷野,绽放成一种象征。阳光越来越稀薄,这一丛野菊好似要填补阳光离去后形成的空白。只是,花朵上的清香无语,一任瑟瑟的秋风洗濯芳华,每一朵花都带着感激和期盼的神色,迎风招摇,似乎远方有渐行渐远的挚友,有心仪已久的嘉宾。挚友是秋,嘉宾是冬。野菊就这样静静地站在秋与冬的结合部,站成时间长卷中的一枚逗号,隔开了丰收的喧嚣,与围炉取暖的安谧。

常有蜜蜂来贺,已无浪蝶光临。寂寞与凄清是这个季节的主题,更是野菊面临的光景。

不远处,有一垂钓的老者,好似当年渭水河畔的姜子牙,白发如雪,端坐水湄,仅少了随时可以捻起的飘飘胡须。稍远处,一头牛在草窝中,俯卧成国画里常有的姿势,牛头高昂,斜向虚空,正有一阵没一阵地反刍,仿佛在默念着什么。这是一头健壮的水牛,而且正当壮年。经过一个季节的劳累,此时才得清闲,俯卧,反刍,是最佳的姿势。如果能添得一只喜鹊守在牛背上,那就再生动不过了。可惜牛背上,除了秋风,什么也没有。

于是,想起历史上许多关于的诗句。陶令篱下采菊,心性不闲,抬头翘盼,望眼南山――南山之外红尘滚滚,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喜讯从山外传来;欧阳修夕阳栏边,金蕊流霞,只叹百草尽摧,若要提一篮秋天回家,除此野菊,别无它选。还有白居易、李易安……但凡心怀“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情绪的诗人词人,都能将关于菊的诗词写到极致。

第5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重点语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

(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_______ ”的形式;也可以运用词语或者短句,最好能用修辞表述。)

2.搜集作者的相关材料,准备交流――你是充实的!

3.根据拼音写出词语或者按字注音――你的字是最美的!

qī_____息 乌jiù_____ 梦mèi_______ 清liè_________

丁丁__________ 青鳊________鱼 枯涸______寥_______阔

4.释义(至少选用三个词编写一段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你是善于思考的!

丁丁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二、初读感知

读“秋”――你的感情很丰富!

指导:①听读诗歌。②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要有感情等。

(提示:朗读的时候,其他学生想象优美的画面,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并创造新的形象。)

三、自主探究

品“秋”――你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指导:“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自主探究:①品评、欣赏自己喜爱的诗句,然后美读。②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③给自己最喜爱的一节诗命名。④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合作、交流、展示

赞“秋”――你的展示是最棒的!

指导: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赞美“秋”呢?例如:画画,展示秋的图片,用文字描述(散文或者优美的片断),背诵自己喜爱的有关赞美秋的古诗词,甚至还可以用歌声来唱秋。

①学生准备(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也可以独自完成)。②交流展示,欣赏评价。

五、课堂检测

(略)

六、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我懂得了

还有哪些疑问?

七、写作演艺厅

从“春的畅想”、“夏雨”、“秋风” 、“冬雪”(也可以是一季中的任何一景)中选取你感兴趣的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运用的修辞、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等。

八、预习

1.熟读15课诗歌。2.搜集相关资料,完成15课的学案。

九、课堂检测

一、我努力、我积累、我快乐(必答题)――你能得三颗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 寥阔(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2.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第三幅图:

3.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

(1)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肥硕:___________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___________

二、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1.下列关于课文的理解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改正――你很善于辨别!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三句互相对比,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笔下秋天的沉积、荒凉的特点。

2.读艾青的诗《盼望》,回答问题(选答题)――你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间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第6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秋天了,风吹叶落,叶落催风——我们最好选一首诗或是诗中的某段来读,但最好是里尔克的诗句:“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在我看来,这是最能接近秋日的叙述,他所呈现的,就像一个躺在祭坛上的圣女,她在静静地入睡,梦里有如星子的微笑,罪恶庄严地为之退隐;醒来后,她将孤独地走向死亡……

这个细节,原本跟里尔克无关;她来自托马斯?哈代的《苔丝》,一个故事最庄严也最具有神性的结尾。但不知为何,我总会把他们联系在一起,他们就像一个合谋的隐喻,纯净而忧伤;他们一直在我的心里,也在秋天的几案上,沉静、深刻并无限执着。

读这首诗,我们最好选在黄昏或者夜晚,还要把所有的窗户紧紧关闭,窗外风声在耳,落叶纷披,万物正向季节和大地深处挺进或消失,一切汹涌的表面之下,都闪烁着孤独的言辞——但这些我们可能都不需要,我们只需要一份想象,哪怕是微弱如豆的一点灯火,或许就能抵达一切?时间与肉体往往只是情感的俘虏,在一首诗歌的深处,我们或许无需任何外界的媒介,就能彻底地洞悉尘世的声息?

在秋天,一首诗歌的位置,它极有可能是一种引领,更是一种进入。

秋天一到,所有的事物都走向了虚拟,包括山峰与河流,与大地,它们都退到了视线之外,它们就像进入梦境的那条黑线,若隐若现之际,其实早已声息失散,杳无踪迹。唯有落叶与风,一次次敲打我们的心灵;几乎所有的窗户之外,都有它们漫天飞舞的影子,像一种劫掠,让一个季节与一颗心,相互彷徨,在时间的两边,惆怅如怯。

每一次,我都渴望打开那扇窗户,看风吹叶落,叶落催风——在步步紧逼的事物里,我还是想近距离看清一个季节的秘密;那些盛极一时的表情,我相信有想象所不能及的东西。但每一次,妻子都把我拦下来,妻说风大,沙尘也多,一个脆弱的房间恐怕经受不住——就这样,一个俗世的理由把我连同我的内心一起关在了窗户之外。

所以很多时候,我只能强迫自己安静地坐下来,像一个被时间挟持的旅人,在一所被遗弃的房子内,想象一个没有房子的诗人,在落叶纷飞的路上写一封长信的孤独;我总有一种预感,这一定是一封没有地址的信,因为我猜想,当风与落叶开始泛滥时,诗人的生活抑或爱情,早已在远方不知所终?就像一个梦,从迈出第一步,就注定了丢失的宿命。

而远方,它始终是神秘莫测的,尤其在秋日——对一个孤独的诗人而言,远方是内心从一而终的魔障,就像被落叶与风遮蔽的距离。

只是我并不知道,我或者我的内心,距离一个诗人究竟有多远。

但我可以独自走出房间;在秋天,我可以避开妻子,从一首诗歌的深处走出来,走到阳台上,我从来就没有放弃过目睹风吹叶落、叶落催风的念头,一个欲望一旦潜伏下来,它始终就等待着露头的那一瞬——我后来还把它理解为一种深度释放,近似于灵魂对肉体的深情抚摸。

我的阳台位于一道山梁之上,一抬头,远山就都匍匐在了我的脚下;这得天独厚的视觉让我占尽了便利——无论春花秋月,斑驳往事,它们在我眼里,往往都是一览无余。这次也不例外,初到阳台的刹那,我就看见了落叶纷飞——在一抹淡淡的夕晖里,一排排的房屋裹着一层稀薄的寒烟;万叶飞动,宛若自天而下的滚滚洪水;阳台下的小山冈上,枯草摇黄,残菊凸出,一只独鸟,在落叶的缝隙里惊惶失措,最后隐没在草丛中;我甚至听到了失散多年的大雁的叫声,凄切胜过旧日,只不见其身影,或许它们的身影,一直就隐没在那长风之外?唯一的一朵玫瑰,在枝头飘零,如没落的最后的女子……一切都以风为道具,风声万里中,一份慌乱,竟平添了几许寒意,看似无事之间,一颗心,忍不住就愁郁起来。

但我再不会为之张皇;其实我早料到,当我从一首诗歌中抬起头来,那一抹由来已久的愁思,早就为我准备好了答案。

就像某句偈语,它其实早已在多年前,在你不经意时,就已住进了你的身体。

我不得不坦白,关于一首孤独的诗歌,早在里尔克之前,早在我还没有想到写一封长信之前,就已跟我相遇了。

那时候,我跟着母亲走过秋天的山野。雾色笼罩在黄昏上空;身边的河水被水草和石头紧紧缠住,平静之下,看得到内心的激烈起伏;大地已归于沉寂,庄稼隐去,只有星散的谷垛,立在被犁翻的黑泥上面目光悠远,心事重重;看不清山峰,只有一些影影绰绰的痕迹,在雾的深处缥缈如梦,仿佛一些迷离的背影;风像散乱的箭簇,四处出击,无遮无拦;落叶纷飞,铺天盖地——是的,多年后我确信,那个黄昏,在母亲身后,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目睹纷飞的落叶后发生的;及至多年后对一个秋日的所有怀想,所有的缘起,早已在那里川流不息。

事实是,就在我惊诧于那片漫无边际的落叶时,母亲已不知转过了几道山梁。当我低下头,才发觉我把母亲跟丢了。那个时候,万籁俱寂,人声全灭,唯有一只蟋蟀,在湿湿的细雨中一声复一声,声声凄怆悠长——一份彻骨的孤独就在此时蔓延;那一瞬间,我突然涌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母亲会不会有意丢下我不管呢?我甚至想,要是母亲扔下我跑了,跑到一个遥远的我寻不到的地方,我将怎么办呢?

像一个意外,也像一个预谋,孤独就这样毫不设防地袭击了一个孩子。

但孤独究竟是什么呢?孤独对秋天而言,是不是与生俱来的暗语和标志?

很多年,我其实一直不得甚解;只隐隐地觉得,当一个人,在落叶与风中想着一些沉入暗黑的时间时,孤独就露出了它的真实面目;孤独终究只能是一种想象,但它不单能穿越时间,更能击中你的肉体与灵魂。

那么,你是否相信呢——从那时起,或许我就已理解并洞悉了一首诗歌的秘密?即使它那样遥远,并模糊不堪。

我总会在明月高悬的秋夜醒来。

隔着窗户,我就能听到落叶的声音——恍若风吹空谷,沉重如雪,月色为之苍凉,像一首忧伤经年的歌谣,淋湿一地;万物入睡,尘埃远遁,只有我的眼睛醒着;月亮就在那里,盈盈之间,像另一只眼睛,跟我对望——这个时候,我总觉得自己进入了秋天的深处;一轮明月之下,清光万里,身心澄净处,一个季节的深邃,似乎就紧紧抓在手中了。

这样的夜晚,它是安静的,正如我在安静的房间里独自阅读一首古老的诗歌;这样的夜晚,它更是孤独的——在那凉意如霜的光辉里,前尘旧事,过往烟云,甚至生离死别,荣辱悲欢,均会一点点呈现……这样的场景,它还让我在后来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不能自拔;它就像那卷发黄的羊皮书上早已预言好的事物,在大彻大悟的时刻,在眼里逐一呈现,并不断搅起足以让心飞逃的漩涡。

很多次,我都在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风吹寒彻,竹影扫月,大地空洞如一张白纸;月色让一个季节,在孤独的风中变得诡异无比;月色深处,我们所能看清的,最多是一个荒芜的影子。

而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的影子,在秋月之夜,当那一点点的孤独,在落叶与风中如水漫漶,我们是否得到了什么启示?

就像里尔克在诗歌开头说的:“主呵,是时候了……”,就像时间扔给我们的一个临界点,所有的隐喻,全都在那一声祈祷抑或一次虔诚的仰望里。

我确信自己再也不能避开里尔克了,在逐渐加深的秋日里,里尔克就像一个梦魇,在我孤独的梦境里渐次分明。

关于里尔克,我忍不住要简略地说说他的一生——一个终身没有家园的诗人,他在一封长长的信中说到:“您知道吗?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我不得不承认,在诗人而言,一间漂泊的房子,其实就是他一生的孤独;只是那孤独,一旦放到秋天的背景下,尤其显得彻底,就像风吹叶落、叶落催风的紧紧相逼,那些心惊肉跳的,才是最疼痛的,也是最美丽的。

这是一种悖论,也是一种极致。

但这些于我有什么意义呢?

第7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郭学萍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中的诗境,和杜牧《山行》中的诗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了奋斗精神。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这是刘禹锡的乐观情怀。

杜牧的这首《山行》和刘禹锡的《秋词》有着相同的诗境。你看,远处的秋山有一条蜿蜒的石径盘屈而伸。山顶上,白云掩映,变幻万千,几家竹篱茅舍隐约可见。近处,红枫似火,诗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车子,流连不舍地欣赏着。

本来,枫叶的颜色比红花显得更浓烈,这是谁都能感受到的。但它没有在春天和群花争艳,却在秋天呈现芳姿,这也是人们熟知的事实。可是,过去没有诗人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组成诗句。有的只是“浔(xún)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有的只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惆怅;有的只是“枫醉未到清醒时,情落人间恨无缘”的无奈。

然而,杜牧却赋予了枫叶以花一般的不同气质,并且让它和春花进行比较,组成“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绝妙意象,使人读了以后,产生许多深沉的联想和想象。有时,这种联想和想象,会超出原作者的本来创作意图之外。

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中,我们不但看到枫叶在色彩上比春花还要红艳,而且还能感受到枫叶比春花更耐得住秋霜的磨炼。

和诗人杜牧一样,我也喜欢秋天。秋天,不仅代表着成熟,还有“万山红遍”的喜悦和诗情。

1.“漫”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水过满,向外流;②淹没;③到处都是,遍;④广阔,长;⑤不受约束,随便; ⑥ 莫,不要。

在“漫读”一词中,“漫”的意思应该选择(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①山行: 。 ②寒山: 。 ③径: 。

④白云生处: 。 ⑤坐: 。⑥红于: 。

3.说说你对“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理解。

古诗中的快乐儿童

汪金友

近日读到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儿童诗,题为 “小儿垂钓”。诗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个“蓬头稚子”,斜身在野草中钓鱼。路人向他招手问路,他却怕惊动了鱼儿而不敢回应。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但却似一枝出水的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惟妙的纯真和无限的童趣。

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杜牧的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牧童,更像个小雷锋。“欲断魂”的路人刚一提问,他就热情相答,并且用手指明“杏花村”的方向。

唐代的吕岩 (吕洞宾),也写过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宽阔的田野,悠扬的笛声,辛劳的牧童放牧归来,吃过了饭连蓑衣都来不及脱,就倒在地上呼呼大睡。只有那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他的身上。

而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 《牧童》,又与众不同。一个夏日的午后,袁枚去拜访朋友,忽然远处传来一阵欢快嘹亮的歌声。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个头戴斗笠、身穿短褂、骑着黄牛的牧童在高声唱着 《放牛歌》。袁枚正听得如醉,突然歌声戛然而止。原来牧童发现了树上的知了,并熟练地爬上牛背,踮起脚尖,小手伸向一旁粗壮的树干。而机灵的知了,却 “嗖”地一声飞走了。袁枚见状,哈哈大笑,回家后即赋诗一首:“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相对而言,白居易的 《池上》,则更为妙趣横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池塘中一个个的大莲蓬,清香诱人。一个小孩儿禁不住诱惑,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但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自己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小主人公天真活泼、又淘气又可爱的顽童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清代诗人高鼎的 《村居》,描绘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草长莺飞,杨柳轻扬,正是一派大好春光。放了学的儿童们,纷纷跑回家里拿出风筝,趁着东风放上天空。这样的春天,让孩子们陶醉,也让大人们向往。

在我的印象中,古儿童诗最多的是宋时的杨万里。其中流传最广的是 《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还有《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色的蝴蝶,淹没在黄色的菜花中,令急急追赶的儿童,茫然不知所措。

关于儿童的词,我知道的只有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一句 “最喜小儿无赖”,把父母之爱,儿女之欢,都尽在其中。

苏轼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老舍讲:“小孩是哥伦布,把人带到新大陆。”天真无邪的儿童,不仅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快乐,而且带来了希望。

1.同学们,古诗中有很多可爱的儿童,他们各有特点,形象鲜明。你能从诗句中找到他们吗?用直线连一连吧!

放风筝的孩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

捉蝴蝶的孩子 牧童遥指杏花村

垂钓的孩子 不解藏踪迹

指路的孩子 儿童散学归来早

偷白莲的孩子 飞入菜花无处寻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用“ ”画出来。

第8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最新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诗,是曾经的梦想,是未尽的理想,是憧憬的未来;如寂静的夜、和煦的风、灿烂的阳光,带给我久违的感动。

  总是幻想自己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人生,到头来,终究只是一场又一场的梦。

  有一天和果子妈讨论星座和性格的关联,才知道常说的星座只是太阳星座,还要受上升星座、月亮星座等等的叠加影响,性格的复杂可见一斑。

  一直以为自己是理想主义者,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所作所为,却是实足的现实主义风格,就如韩寒在《杯中窥人》里所写的一样,已经堕入到这个社会之中而无法自拔。

  我想象中的人生,从客观的角度而言,如泰戈尔的诗:“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鸟儿已飞过”;对其他人而言,如张国荣《玻璃之情》里的歌词:“你会记得我是谁,犹如偶尔想起过气的玩具”;对自己而言,如张曼玉在《东邪西毒》里的那段独白:“…我一直以为是我赢了,直到有一天看着镜子,才知道自己输了,在我最好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人都不在我身边…”。

  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和最爱的人在一起。

最新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读印度诗人——泰戈尔大师的诗歌,不同于读那些明媚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独特的新鲜。读每一首小诗就像在初夏滂沱大雨后的清晨,推开窗户,你会俨然发现一个清清白白的天空。

  《飞鸟集》是一部格言诗集,由325首无标题小诗组成。泰戈尔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寻找理想境界的“永恒旅客”,像飞鸟一样漂泊寻找。在这部诗集里,泰戈尔把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约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短小精悍的诗句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泰戈尔曾在书中写到:“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这句话虽然是写小动物的,但实际上是在给人类发出警示。面对生活的风雨,要有清醒的选择。学会舍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明智的选择胜于盲目的执着。不要为了身外之物而放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例如友情、亲情,都是弥足珍贵的,需要我们珍惜和爱护,失去了这些,即使家财万贯也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让生命如夏花般绚烂,死亡如秋叶般静美。”这是飞鸟集中极其有名的一句话。泰戈尔用诗来阐述生命,把生命比作四季。夏天激情澎湃,正如正值壮年的我们,是那么灵动。然而到了秋天,树叶频频坠落,枯干的枝条也没有了一丝生机,正如我们生命的尽头,一切变得安安静静,沉归泥土。告诉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像夏天的花朵一样绚烂,活出最好的一面,死的时候回首往日感觉不虚此生,不留遗憾,像秋天的落叶一样安静祥和地离开。

  “不要说这是早晨,并以昨天的名义将它打发掉,像初次看到的一个新生的、尚未取名的婴孩那样看待它吧。”泰戈尔在诗里还展示了“晨”另一种的意义。每日清晨的到来,并不是一件单调的、无休止的重复琐碎的小事,而是一种永恒的再现。因为晨在到来前,光明战胜了黑暗,自由战胜了约束,这是一支重要的插曲,它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泰戈尔的《飞鸟集》曾在中国现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家冰心在她的诗集《繁星》序里曾说过,她的诗受了泰戈尔的影响。《飞鸟集》虽创作于1913年,现在读来,仍然回味无穷,书中散发的清香,用轻松的语句道出的深刻的哲理,犹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我想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原因所在,也是它一直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最新关于《飞鸟集》读后感范文

  读泰戈尔的《飞鸟集》不同于读那些陽光中带着忧伤和彷徨的青春故事,也有别于读华丽中透着沧桑的古老爱情。泰戈尔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清新,读这些小诗酒香在暴雨后初夏的早晨,推开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明亮的晨。

  三百余首清丽的小诗,取材不外乎小草、流萤、落叶、飞鸟、山水、河流……然而,泰戈尔将自然世界中的一切拟人化,并赋予他们灵性。世界是人性化的,自然也是人性化的,泰戈尔因这种人性化而整理思想的碎片,这也便是“思想掠过我的心头,仿佛群群野鸭飞过天空,我听到了他们振翅高飞的声音”的意蕴所在。

  《飞鸟集》带给我感受最多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思索。包括母亲对孩子永存的亲情、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人与自然间难以言喻的感情……都是用简短的几行字对爱做着隽永的诠释,美好又浪漫,深沉又伟大。在泰戈尔眼中,世界需要爱,人生更需要唉,正如他在《飞鸟集》中所写的一样:“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句话作为我最后的话。”

第9篇:关于秋天的诗范文

新版《课标》指出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已经和正在提出各种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能力。依托语文教材,创建口语交际的环境是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基础。整合教材资源,构建有效的对话教学,笔者以一年级口语交际为例,初探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教学。

一、满目繁花归一处——口语交际话题的提炼

1.研读教材

解读一年级的教材就会发现跟随季节的变化,课本上出现了很多相关的内容:课文、图画、儿歌、故事、歌曲等等,再进行梳理又会发现,这可以形成一个极好的口语交际系列,根据学生秋季入学的规律分别是秋、冬、春、夏。

2.整合设计

教学不是一条单一的线,它综合了技能、情感、方法等等多种因素。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也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预设以下几个对话主题。

每一个季节对于学生来说都有各自不同的梦想,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化设计这样一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四季不同的魅力。同时,紧密结合教材以单元为整体安排课文的特点,在教材安排的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梳理,形成一个纵向深入的系列,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起关于四季的知识版块,更体现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独特见解参与生活现象的描述和评价,引导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二、聆听秋的呢喃——展开口语交际

“孩子们,老师先让大家来欣赏一下秋”一张张图片伴着缓缓的音乐慢慢展现,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果园里到处是诱人的果实,满目的让人应接不暇,还有那红色的枫叶飘飘洒洒……

“这么美的秋光,你看到了什么呢?”孩子们用他们稚嫩的童音发自内心的赞叹着, “(火红)的(枫叶),(圆圆)的苹果,(饱满)的谷子,(飘舞)的落叶……”,孩子们的思维随着秋姑娘到处游历,语言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训练。

“这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不仅吸引了我们,还吸引了很多诗人呢!请看(播放动画:山行)”,顺势引导,“秋姑娘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还给小朋友们送来了一份礼物,快打开信封看看里面是什么?(写着秋天的诗歌)”一个“诗歌朗诵会”,相信孩子们已在期盼了,相信,他们定会是一个个小诗人、小朗诵家。

“老师也忍不住赞叹起这美丽的秋天了,老师最喜欢的是这秋天里的树叶,看(课件:飞舞的秋叶)”,配乐师朗诵:《秋叶》,“这秋叶美吗?我们班的小画家们还画下了这秋天里美丽的叶子呢。快拿出自己的画跟同桌说说,你画了什么,它是怎么样的,好吗?”

孩子们很开心,话匣子完全打开了。此时,口语交际训练落到了实处,不仅训练了学生有条理地说好一段话,还为学生创设了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能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做到语言得体,体态大方。

三、随风潜入夜——口语交际课后的思考

刚入学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不会说”“不敢说”“所说内容粗浅”等现象,需要我们遵循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的规律,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目的是要让他们在会说、敢说的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要求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1.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园地二口语交际课前学生先学了课文中的诗《画》、《四季》和《秋叶飘飘》,于是我们的这一次口语交际就做了一些调整,整合生活资源,以“我爱金色的秋天”为主题展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出去秋游感受秋光的机会,所以秋的美丽很多孩子可能并没有发现,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受,我先调动孩子感官,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丰收的田野、金色的果园、飞舞如蝶的树叶,在孩子们的一声声赞叹声中,我知道孩子们已经沉浸在这片金色的秋光中了,为下面的口语交际奠定了基础,此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物”已经有了,要“言”还能难吗?

2.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