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工作室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作室教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作室教学论文

第1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的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大多数人的教学能力下降得很快。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搜集一些过时的资料加以利用,有些教师甚至一直沿用几年前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也比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第三,很多教师仅仅承担基本的教学内容,在科研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

(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变化非常快,知识内容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讲,企业可能需要的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设计可能会赋予作品很多自己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设计出的作品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吻合。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仅仅利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与工业设计的实践相结合,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是以学期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场所。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学校来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学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承接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都是短期性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就中断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

二、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高校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国外,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指导工业设计学科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但是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计划。由于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所以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部分学科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性学习。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环境和设备等。第二,不断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高校必须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等。

(二)强调产学研三位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学研的合作教学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够合理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或者是设置课程设计题目时,需要使作业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甚至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当作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因此,企业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尽快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方面,教师可以承担一些企业的科研项目,然后让学生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非常严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的内容也需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专业领域内相关技术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验证新知识,并且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以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理论。

三、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发展趋势

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在发展中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工业设计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应用型,所以,实践能力以及理论应用能力是对学生专业素质提出的重要要求。因此,在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有必要通过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来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建立保障。大量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以课题组形式来开展工业设计教学,同时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资助选择研究方向的机会,这对于进一步增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也可以聘请社会专家以及工业设计行业人士进行授课,从而让学生及时了解工业设计学科的前沿信息以及市场环境,让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自身专业素质做出完善。

第2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自身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而做出的价值高低的评价以及相应的赋值意向或偏好,它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调节作用。工作价值取向作为一般的价值取向在工作或职业上的具体表现,反映了人们基于自身需要而对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以及重要性进行评价的尺度及相应的认同偏好。工作价值取向不仅包含着对工作价值的认知评价,也涉及到因不同评价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当个体从事的实际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主导性价值或优势与其工作价值取向相一致时,更有可能使个体产生较高的工作满意感和工作投入。在教育领域,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发展。因此,了解教育者自身的工作价值取向无论对于其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对社会贡献而言,都是有必要的,同时对于教师培训也具有指导意义。就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的已有研究来看,所涉及的调查对象既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任教多年的教师。比如,张娜、申继亮、张志祯(2008)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在选取职业时,新入职教师总体上看重的是工作的兴趣、工作的稳定性和帮助他人。不同性别之间的教师最看重的方面有所不同;曹桂莲(2008)对广州市幼儿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对工作价值的肯定与重视程度属于中上水平,不同类型的教师在工作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丁桂莲(1999)选择内蒙古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发现,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是主体意识强,对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较重视。司继伟等人(2009)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工作价值取向可以负向预测职业倦怠,正向预测个人成就感。对在职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考察固然重要,但若能将其提前至职前的准教师群体,一方面,为教师选拔提供参考,避免在后续工作中因价值取向冲突而导致的职业倦怠或离职,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也为后续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提供参考,以维持教师的工作活力与动力,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虽然也有个别研究调查了师范类学生的工作价值取向(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1999;施章清、牟丽霞、2008),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类学生及社会人员投身于教师职业,仅关注师范类学生是有局限的。总之,对职前的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考察,有助于提高教师选拔的高效性和有效性,也为后续的培训和干预提供依据。鉴于已有研究针对职前教师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的考察很少,取样代表性有限,我们拟对那些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明确从教意向、期待应聘教师岗位的教师候选人进行工作价值取向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教师候选人272名,该批候选人都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有明确从教意向、期待应聘教师岗位,但尚未被录用。2.研究流程给被试呈现的完整试题如下:列举了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可能看重的一些因素。请你结合自己选择职业时的情况,请选择三个你认为最重要的选项并对其进行排序:A福利薪酬;B声望地位;C个人发展;D人际关系;E文化氛围;F服务奉献;G安全稳定;H自然环境;I自主程度。3.统计分析根据已有研究者对排序问题的分析方法(刘德寰,2006),采用虚无编码的方式生成九个对应的新变量,分别代表教师候选人在选择职业时每个工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性指数。重要性指数的大小范围是0~1,指数越大,代表被试越看重该类价值取向。使用spss11.5对重要性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1.教师候选人工作价值取向总体状况总体上来看,教师候选人自评的工作价值取向的重要性依次为: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声望地位>自然环境。2.不同类型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男女教师候选人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男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T检验的结果显示,在服务奉献的重要性指数上,男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270)=2.366,p<.05,男性更看重服务奉献。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基本一致。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声望地位和自然环境。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在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的重要性指数较高,T(270)=2.508,p<.05。接受师范教育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没有接受师范教育的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虽然在排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T检验的结果显示,是否接受师范教育在教师候选人的工作价值取向重要性指数上并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育程度水平的教师候选人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存在差异。具体来看,教育程度为大专及其以下的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文化氛围、安全稳定、个人发展、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的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教育程度为硕士研究生及其以上的教师候选人根据重要性对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人际关系、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个人发展和安全稳定两个价值观的重要性指数上差异显著。应聘不同岗位类型教师候选人的工作价值取向重要性排序不完全一致。应聘艺术类岗位教师候选人的排序是:文化氛围、个人发展、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然环境、福利薪酬、声望地位和自主程度;应聘体育类岗位教师候选人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服务奉献、文化氛围、人际关系、安全稳定、自主程度、自然环境、声望地位和福利薪酬;应聘语文/数学/外语类岗位教师候选人的排序是: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服务奉献、人际关系、自主程度、福利薪酬、自然环境和声望地位。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并不存在统计的差异并不显著。

四、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福利薪酬、声望地位、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安全稳定、自然环境、自主程度等九种工作价值取向在教师候选人眼中的重要性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候选人工作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特点。分析这九种价值观可知,个人发展、文化氛围、服务奉献和自主程度都是与教育工作性质本身有关内在价值,而福利薪酬、声望地位、安全稳定等是与教师工作性质无关的外在价值。其他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是附加报酬。研究结果发现,教师候选人把个人发展、文化氛围、安全稳定和服务奉献排在了前四位,而把福利薪酬、声望地位和自然环境排在了靠后的位置。体现了教师候选人在多样化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多的看重的是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总体上反映了教师候选人在工作价值取向上,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的结合,自身内部动机与外部需求,同时教师候选人的价值取向与教师职业的特征体现了一致性。同时,本研究与研究教师其他群体的工作价值取向的结论一致。张娜等人(2008)对207名新入职的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价值取向进行研究发现,新入职教师总体持有的工作价值取向由最看重到最不看重依次为:有兴趣、稳定性、帮助他人、多样性、独立性、高收入、休闲、声望和领导性。但是也有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李若衡(2006)的研究选择251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研究得出教师工作价值取向的平均数大小依次为:物质生活>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职业声望>职业态度>社会贡献。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本选择的问题,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不同会导致教师群体在工作价值取向上产生一定的偏向。不同群体的比较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教师候选人在工作价值取向的排序上基本一致,最看重的都是个人发展和文化氛围。但是在第三的排序上男性教师候选人选择服务奉献,女性教师候选人选择安全稳定。这和其他领域的性别差异研究一致,体现了男女不同的工作期望。相对于男性,女性更看重稳定性。因为女性就业后往往会面临结婚、生子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工作不稳定,其他的收入、个人成长、婚姻家庭等个个方面都会受到一定得影响。目前,随着教师群体中独生子女的增多,独生子女教独生子女可能就会成为当前学校当中的潜在问题。结果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教师看重的工作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在重要性排序上前两个相同,第三个有所不同,非独生子女选择服务奉献,独生子女教师选择安全稳定。同时在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上,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更看重。可见,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而言,独生子女教师候选人对服务奉献的稍低的评价和人际关系的不太看重,提醒我们在对新入职教师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适当的增加相关的培训。同时,不同教育程度教师候选人的工作价值取向也存在不同之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个人发展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就越高。

第3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1.工作过程模式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的紧密联系

工作过程模式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传授的知识以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为主,这些知识包括经验、技能、理论等,就是要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要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和行动体系的重构,构建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具有真实可操作性,同时教学组织实施既要与职业岗位一致,也要与生产过程一致,教学手段和方法要具有真实性。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积极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利于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

2.工作过程模式是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学习理论与工作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其基本特点是保证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学习领域课程和工作过程课程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实它们是同一种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能力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工作过程领域课程中,学生以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内容为手段,以完整的实际工作为出发点,去认识和理解工作与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像学习领域课程那样,对社会、技术、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认识。工作过程领域课程实现了学习的迁移,使学生获得了工作过程知识和背景知识,这些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非常重要。

二、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的特点,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

1.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绝对的主体,学生是绝对的客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负责把知识技能刻板地教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师生间缺乏足够的互动。而在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学生可以是绝对的主体,特别是在一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可以选择适合的练习题,甚至连教学模式也可以进行选择。例如有些学生喜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些学生喜欢协商讨论的教学模式,他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学生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再是老师一切说了算,学生被动服从。外界刺激不能直接形成人的认识,而人的认识是外界刺激与心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获得有效的认知。

2.多媒体课件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更大的优势

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其直观性的特点突破了学生受到的视觉限制,使得学生可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地观察,学生借助于它来理解概念就变得很容易,学生借助于它来掌握方法也变得很方便。其次其具有的动态性特点。概念和过程借助于它会得到很好的反映,教学难点借助于它也会得到很大的突破。再次多媒体课件教学具有交互性的特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创造反思的环境,这对学生构建新知识体系是非常有帮助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实验方法的教学,比如再现真实情景,模拟真实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另外,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节约大量的空间,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教学效率提高特别明显。

三、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工作过程模式中运用

为了能够跳出传统课件制作的束缚,实现多媒体课件教学对培养职业技能的设计理念,要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础之上,探索一种工作过程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工作过程模式下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改革,是要把多媒体课件教学和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相结合,在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更好地完成工作人物分析、行动领域归纳转化和学习情境设计,根据各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把递进重构转换为课程,把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析学习领域主题单元。发挥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优势,在工作过程模式下,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教学在工作过程模式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教学实现情境再现

按照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需要构建一个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要包括学习任务、知识目标、实践操作、行动演示等。把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真实的再现出来,这就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将传统课件中的文字、图片的静态陈列形式改为通过变换的动画形式来展示,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使学生的求知愿望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进行情景学习时,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导入法:直接导入法,直奔主题,开门见山,让学生寻找新旧内容联系点;案例导入法,直观易见,学生比较容易进行操作模仿;探究导入法,步步为营,层层深入,让学生可以逐步感受成功的喜悦;问题导入法,富有启发性,多样的形式,可以很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声像导入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很快获得学习信息。多媒体课件教学,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方便了学生在项目工作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能力,完成工作任务。

2.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使学习资源多样丰富,呈现立体化的特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体验学习的多样和开放。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信息,大脑对其进行分析和筛选,形成新知识。多媒体教学的种种优势,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应器官,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要进行板书、画图等,这都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有时候也会中断课程教学秩序。多媒体教学把社会需求调查、岗位分析、工作任务等工作过程中抽象的内容转化成了形象具体的课件内容,有效减少了课堂冗余,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市场调查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借助计算机进行教学,利用电脑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查、对现状进行分析、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等方便快捷,使课堂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3.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了课堂效果

多媒体课件教学让课堂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将原先用抽象的文字、图表来表现的内容改为采用图片或动画形式来展示,学生通过直观的师生互动学到了新知识,提高了课堂效果。以工作为导向的教学,对课堂效果要求比较高,老师必须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把针对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模拟实践,针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再次学习。多媒体教学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把学生放在主体,通过操作演示有趣生动的图片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学生透过图片的表象,学到了内在的知识技能。学生树立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积极给老师反馈信息,老师要根据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只有课堂效果好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才能一步步开展。

四、结语

第4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20世纪80年代,文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学说、管理思想及管理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文化管理的理论提出者是美国哈弗大学泰伦斯?狄尔教授与艾伦?肯尼迪管理顾问。文化管理具有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思想。文化管理的管理模式是将文化建设作为管理的工作重心。这一理论将文化建设的组织以及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突出强化,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与企业的管理属于不同领域,但是二者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企业员工全面发展通过管理得到进一步提高,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管理的促进得到逐步提升,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借鉴文化管理的理论思想,使其与社会需求及学生特点更为贴切,具有重要的现实及理论意义。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含义

泰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指出,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理念及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学说,还是含有企业管理的组织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主要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文化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管理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相互对立与统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文化管理理论的具体实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树立

文化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将人发展的全面性作为终极目标,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人、关心人、完善人与满足人。培育具有共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成的全部身心与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实施自我约束,在社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文化气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应用的柔性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是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从思想上给予充分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行为活动负责,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视角下,管理者面临者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当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步入人生正确道路的引领者,其自身形象以及素质非常重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帮助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工作管理中,应对学生和管理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的提升,使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文化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自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管理具有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与历史覆盖的特点,全面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化是整合由集成共享理想、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集体接受个人行为能力的共同规范、标准以及模式。所以文化管理应将各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应当营造一定氛围。这种环境下,会使学生接受感染与熏陶。长此以往,会使外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成为是非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3.凝练高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强大的内在企业文化为驱动力。该动力实则为核心价值观念,良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更多??质生源的获得、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文化。高校文化是其思想、精神、制度方面的营造的一种氛围,是高校教育中人格的唤醒、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蒙凝集结果。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同高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发展目标等一致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当融入文化管理理论,加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师生正确、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精神与良好的学校风气,利于高尚学校文化的形成。高校文化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建的文化,是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共同培养与遵守的总和。人格受文化影响,行为被人格左右。文化管理理念应对高校文化进行凝练,为学生营造和谐、高尚的学校文化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4.强化软、硬管理有机融合

在文化管理实践中,软、硬管理是具有对立性统一性的。在工作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软、硬管理进行有机融合。文化管理中软管理是通过特定文化的培养、组织与凝聚实现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引导、组织,并朝着预定方向前进,最终达到管理目标实现的目的。而硬管理则指制度管理,通过健全制度的事先制定,并成为约束组织活动的重要准则及奖惩依据,促使组织目标实现。

第5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培养骨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课程改革、承担教师培训和指导校本研修等5个方面的工作要求,以网络为主要载体开展研究活动,集聚成员集体智慧,关注幼教前沿,重视典型引领,为本工作室教师成长搭建阶梯,注重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反思,在反思中推进。提升学科素养、开阔研究视野,从而促进工作室成员的迅速成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研究。以课例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基于五大领域教材的深入分析,探索其适合拓展的学材内容,把教材和游戏有机整合,进一步丰富不同年段游戏材料的体系,力求开辟出幼教教学的一片新天地。

2、总结和提炼本工作室成员教学风格和特色。充分发挥工作室研究共同体的作用,提高理论基础,提高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引领学员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时刻更新观念,力求走在彬县幼教教育教学理论的前沿。通过成员们一起研究课堂,聚焦课堂教学,促进其进一步提升,针对每位成员的特点和特长,帮助他们总结和提炼教学风格和特色。

3、强化工作室的团队作用,发挥工作室的教育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强对工作室成员的培养和培训,挖掘工作室成员的潜能,人人制定发展规划。把本工作室建成一个工作团队、学习团队、研究团队,形成紧密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高质量的完成每次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全县幼儿教育教学服务。

三、工作要点

1、培养骨干教师

工作室业务主持人与工作室各名师成员签定培养名师责任书,每位工作室成员确定1名年轻教师作为帮带对象,与其结对子,经常性开展沟通、交流、研讨活动,在进行年轻教师培养的过程中,留心记录参加教研活动过程的各种资料,包括文字、照片等(每学期不少于1个专题公开课教学),并上传其中成功的教育教学案例。由业务主持人马利民同志负责,全年组织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参与,在全县部分幼儿园开展培训讲座8次,并选择北极幼儿园每学期做好1次教学交流研讨工作。

2、开展课题研究

工作室将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发挥团队智慧,由业务主持人马利民负责,3月底前确定1个市级立项研究课题,由相关有经验的教师分别担任负责人6月底前确定2个县级立项研究课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于年内形成科研成果。

3、构建网络平台

由行政主持人成永华负责,在3月底前建立幼儿教育工作室专业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并为每位工作室成员配备计算机,及时工作室工作动态,推广科研成果,交流教学艺术,同时向全县幼儿教育工作者公开,确保辐射面和影响力遍布全县。

4、形成资源共享

工作室各成员要积极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学案例,撰写教学论文等,每月组织一次展评,选出精品教学设计、教学心得、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等,统一收集管理,工作室负责设计制作微课15节,通过简报形式下发全县各幼儿园,并上传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第6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我市教育局从2012年春季起启动了名师工作室工程。市教育局从全市的教师中优选了一批骨干教师组成名师工作室培训班,组织为期一年的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后,又组织专家组进行了专题评审。最后,在全市确定了十位名师,成立了十个以首席名师命名的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为我市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的平台。名师工作室的设立,带动了更多青年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一起奔跑,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不断地超越自我,积极向上,推动了我市青年教师队伍逐步向优质化、科研型发展。

一、发挥名师工作室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学习

名师工作室把一群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汇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合作社,大家对教学改革充满了无限热忱和期望。但大家平时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紧迫感,为了更好地提升工作室成员的基本素养,我们工作室组织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1.指导制订个人读书计划

工作室要求每位成员每年年初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工作室为大家精选了一批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学科专业知识书籍,引导学员有计划、有选择、有实效地阅读,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夯实理论基础。每年年终对每个人的读书计划落实情况进行评比验收。通过理论学习以及自我反思,逐步更新了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学期,我们工作室共同学习了张齐华老师的《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一书。通过分享阅读,大家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充分认识到教学中不能将关注点仅放在数学知识上,更重要的是借助数学知识这个载体促进学生对数学方法、策略、思想的理解和感悟。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思考,增长智慧。通过学习、反思、交流,老师们的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在老师们的展示课中,大家正在尝试用文化润泽自己的课堂,逐步从知识本位走向多元渗透,提高了课堂的文化品位。

2.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经常发起、组织读书交流活动和好书漂流活动,让老师们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其他老师交流分享,引导老师们在互动与碰撞中聚焦观点,深刻思想,共同提升。

3.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活动

工作室经常开展主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引领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新课程理念,熟悉新课标,认识本学科课程功能和教学方式上的重大变化,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与提高青年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发挥名师工作室凝聚作用,引领教师合作共赢

长期以来,教师个人的工作方式处于一种孤立、封闭的状态。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引领广大教师逐步走向合作共赢之路。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他们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自从名师工作室成立以后,他们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借助各种活动,分享各自的经验,汲取他人的先进做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真正实现合作共享、互利共赢。

1.组织特长展示活动,在工作室内实现资源共享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学校或区域,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练就了许多过人的本领。有的擅长教学设计,有的擅长课件制作,有的擅长论文写作,有的擅长课题研究。工作室把全体成员的特长进行统计分类,然后分组举行特长展示活动,请具有不同特长的教师给大家当老师,把自己的绝活教给工作室的每个成员。比如,我们工作室有一位老师的课件制作能力很强,工作室就专门请他安排一次课件制作展示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不仅了解了许多有关课件制作的知识,同时学习了他在制作课件时关注细节、深度思考、精益求精的良好习惯。借助各种特长展示活动,各成员和大家共同分享自己的特殊经验和本领,在工作室成员之间全面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助互学、互惠互利,形成了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可喜局面。

2.组建工作室QQ群,快速研讨、解决疑难问题

我们工作室的成员分布于全市不同的区县,聚在一起进行活动的时间有限。为了及时交流和解决大家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工作室专门组建了工作室QQ群,大家把自己平时遇到的困惑或疑难问题以及经验心得在群里,其他成员可以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能通过研讨达成共识。有一次,一位工作室成员要在校内教学一节观摩课,试教几次,均不理想。第二天就上开课了,教案一直没有定下来,他十分着急。他当天晚上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试教时遇到的问题挂在群里,大家连夜共同帮他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确定了最终的教学方案。第二天的观摩课,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在对这些教学困惑进行的交流与碰撞中,各成员互相启迪了彼此的思维与想法,使每位成员都能在研究与交流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3.建立名师工作室网站

为了及时传递工作室成员之间的教学经验,交流工作室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建立了工作室网站。工作室成员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料存放在网站上,供大家学习。工作室网站定期收集最新的教科研成果,整合开发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系统的教学资源库,以网络形式进行辐射和推广,实现更全面的资源共享。

三、发挥名师工作室孵化作用,引领教师创出特色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均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他们是一个个等待开发的璞玉,稍加雕琢就能展现出他们迷人的魅力。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要经常和成员共同探讨、研究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帮助成员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创出特色。

第一,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要积极担当起引路人的角色,通过开展示范课、观摩课、专题讲座等活动,把自己的课堂和教学理念展示给成员。我一直坚持每学期至少上一次观摩课,作一次专题讲座。每次观摩课后,我都及时和成员们共同剖析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

第二,名师工作室要督促成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比赛,给每个人压担子、提任务,促进每个成员自觉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工作室通过每月的现场研讨活动,大家共同分析挖掘每个人的自身优势,引导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逐步创出有自己个性的教学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每次的研讨活动,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老师们不断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重建,引导他们在相互切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变“无心插柳”为“有心栽花”,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四、发挥名师工作室聚变作用,引领教师走向名师

名师工作室集结了全市本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组成了一个新的团体。在工作室这个团体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汇聚大家的力量,共同完成平时靠一个人或几个人不能完成的事,集所有人的智慧和能力为一体,让他们之间发生聚变效应,实现1+1>2的良好局面。工作室要通过这种聚变效应,在提升整体实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每位成员的能力,引领大家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促使工作室的成员中能走出更多的名师。

1.笔耕不辍,著书立传

工作室要引领全体成员不断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心得,帮助大家及时将这些感悟提炼成教学论文,鼓励他们积极向相关教育报刊投稿,力争每个成员每年都有教学。在倡导大家积极写作的基础上,工作室要选择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专题,引领全体成员共同研究、探讨、实践、总结。工作室再将大家的研究成果结集成册,著书立传。仅去年,在出版社的协助下,我市一个名师工作室就出版了三部工作室专著。

2.选择焦点,申报课题

第7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一、强化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源”

教师培训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师培训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问卷调查、座谈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2011年教师培训总体思路,即以教师教育均衡化、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中小学骨干校长、骨干教师2个高级研修为载体,着力推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不同方式,骨干校长高级研修采取专题讲座与专家引领、名著导读与问题研究、个案分析与专题研讨、名校考察与现场体验的“四个相结合”,做到校长与专家互动、业务培训与问题研究并重,全面提升校长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将实行“菜单式”培训方式,采取课堂示范、现场点评、专家讲座相结合,辅之以课题研究,帮助教师解决课题教学实际问题,引领教师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成果,尽快成长为省、市名师。

二、优化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加速器”

认真组织各类培训。选派研修员、优秀教师参加出国(境)、国家、省、市级骨干培训,组织县内特级教师、后备特级教师等五类骨干,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上观摩课、研究课,或送教、送课,或开讲座、作辅导等,进一步促进五类骨干教师专业成长。

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今年是“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起始之年,要引导教师围绕国家、省、市课题研究指南,从问题出发,贴近教学,积极开展研究课题申报工作,力争申报省、市级课题20项。同时,认真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教学设计评比等,促进教师自觉反思、不断提高。

精心打造百节优课。在研修员的配合、指导下,全县中小学每门学科均打造100节左右的优质课。县教师研修中心将投入20万元采购一套摄像编设备,将摄制的优质课视频投放在《洪泽教师研修网》上,供全县教师学习、观摩。

积极组建研修工作室。鼓励研修员、骨干教师在《洪泽教师研修网》上建立研究工作室,或开设博客,进行问题探讨、学术交流。全年我们将分学科组织1―2次学术沙龙,展示成果,推动发展。

三、科学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航向标”

以赛促学。开展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组织所有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考试,实行以校为主、分片过关、统一测试,力争用2―3年时间,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举办教干、教师“听、说、评、上”系列竞赛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以研促教。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制订校本研修工作意见,掀起新一轮全县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热潮,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快速转变。开展教师教学“六认真”研究,研修员定期赴学校开展听课、评课、检查、指导系列活动,健全教师教学“六认真”管理长效机制。

以导促管。按照省“五严”规定,采取定期检测、随机抽测等方式,广泛开展中小学教学管理工作视导、教学质量调研测试,重点监控学生作业负担,认真查找薄弱环节,及时通报存在问题,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以用促提。今后,凡是教师课堂评优、论文评比、课题研究、质量检测结果等,全部记入教师业务档案,并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提拔任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挂钩,努力形成鲜明的结果运用导向。

四、倾情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催化剂”

加强研修队伍建设。以创建学习型部(室)为抓手,全面实施以每年精读2本教育理论专著、撰写2万字读书笔记、发表2篇教育教学论文、开设2节示范课或研究课、组织2次学术沙龙或专题讲座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二”工程,通过2―3年时间,力争建设一支会进课堂、会搞研究、会开讲座、会写文章的“四会”研修员队伍,充分发挥研修员队伍学科示范引领作用。

第8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一、大力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制定的科研子课题计划,对自己在一学期里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修改,使其更具有时效性。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对照他们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2、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

3、 继续做好“十一五”规划课题的中期推进工作。

4、建立的“清华科研工作室”。实现了科研网络化管理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科研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科研活动,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科研资料积累。各课题组对资料积累工作非常重视,除了专人整理外,还进行了检查、改进。

三、提高过程研究的有效性

深化课题研究是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本学期,科研室将加强对课题的指导,及时深入课堂、年级组和科研组,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问题的解决。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应重视:

1、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是课堂,因而教师要人人都能成为科研的主体,采取集体备课,认真评课,互相听课等方式,开展了教学大奖赛,使每一个课堂都能成为研究的基地,使课堂教学逐步形成模式;

2、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充分发挥课题组在教学改革研究中的主体作用,弘扬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采用新的考核制度;学校教科室还将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活动。科研室将担负起收集、反馈信息的任务,及时把市级以上有关征文、论文等信息传达到每个教师,由科研室对教师的文稿进行筛选,把好质量关,做好选送工作,力争做到参赛面广,获奖率高。

3、个体研究与集体研究的有机统一。本学期课题组的活动要系列化,要求本组成员上课同组必听课,听课之后必评课,评课要结合课题研究进行具体评价;

4、本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日常教学工作。本校做到开齐、开满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本校教师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工作,实现这些孩子的心理平衡。

四、加强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1、开展科研论坛,注重阶段性汇报。

2、指导教师认真总结反思,撰写教学论文随笔。

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学校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发表教育随笔,教育案例。

3、向省规划办提出了课题资助的申请。

第9篇:工作室教学论文范文

本着“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整合为策略,以研究为主线”的思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打造智慧型团队,从课堂教学到区本课程,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信息技术学科研训体系,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台、助力。

教科研训一体:顶层设计形成体系

教科研训一体是江干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就是将教研、科研与培训融为一体,由江干区教师发展研究院统一布署和管理,由各学科教研员统筹规划和设计本学科的研训工作,按学年制订研训计划,每学期组织丰富的研训活动,在江干教育网上研训通知与活动报道,期末进行研训工作的总结交流。

在江干信息技术区域研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以“构建研究团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面向全体,培养骨干,跟踪新人”的原则,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研训组织,形成了区域教研大组、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校际联盟式教研组、专题研究工作室以及牵手行动共同体,以区域课题为引领,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2013年,区域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构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如图1),该项研究荣获2015年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分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绽放精彩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骨干教师、适应期教师和三年内新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兴趣、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2006年起就提出了“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在区域研训中坚持“以师为本,需求为先”,兼顾不同层面的教师,制订分层发展目标。其中,骨干教师要“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适应期教师要“实践创新,寻求突破”,新教师要“注重基础,形成规范”。在区域研训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下页表1),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包括市、区教坛新秀在内的骨干教师人数已占41.2%,五年内年轻教师占31.9%,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牵手行动,将二三层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牵手结对,全面指导,携手同行,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区域层面提供了机会,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之后,教师在区域研训中发展了自己的强项特长,在课堂教学、教科研、专业技术、学生竞赛辅导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精彩。2001年至今,有13位教师获“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有4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和一等奖,2位教师上示范课,5位教师荣获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区域课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主动撰写案例、论文与课题,每年都有很多教师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教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工作室研训:构建专题研修团队

近两年,微课、机器人、Scratch、3D打印、APP程序设计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接踵而来,区域研训应引领信息技术教师走在技术推动变革的最前沿,探索新技术,实践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新兴技术这么多,我们应该学哪个?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学习各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我们组织教研大组和骨干教师一起协商讨论,引入了“选课”机制,创立了“专题工作室”研训这一新型研训形式,并纳入到已有的区域研训组织结构中(如图2)。从2014年起,先后开设了微课、Scratch、Robot、Moodle、3D打印和APP工作室。本学期,微课和Moodle工作室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转为实践运用,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开发精品微课程,已有十多项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有些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本学期有三位教师因学校准备购置3D打印机而转到了3D打印工作室,还有三位教师转到了机器人工作室,动态调整的方式满足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工作室研训通过需求调查,统一规划、项目运作、分项活动、总结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外请专家指导,与公司合作,培养区域主讲教师,打造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个工作室成员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感兴趣的技术,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大家积极在网上交流讨论,开设了社团拓展课,撰写了教学论文,申报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专题工作室研训已成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最喜欢的研训方式。

互联网+研训:迈向智慧研训之路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构建研究型团队,从规范教学设计到利用课堂观察,重点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和教学研究能人,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课堂、在线课程等正在推动着新的一轮教学变革,因此,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开展泛在研训,研究移动学习。

我们搭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从区域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设计网络研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精品课例”等课程主要面向新教师,让新教师在线学习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案例,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90课时培训”是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将线下学习的资源有序地分类存放,方便教师随时随地使用。此外,教师的研修心得和培训作业也上传到网络平台的相应区域,便于统一管理。此外,江干教育网也是区域研训的一个宣传通道。

两年前,又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其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研训活动前后及时相关信息与报道,开辟栏目一些前沿动态,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也陆续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如采荷第二小学的“LC创客工作室”“PrintDream工作室”,天成教育集团的“电脑娃娃工作室”、采荷第一小学的“chyxrobot”、濮家小学的“Robot工作室”、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DS创客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了解新兴技术。

提起2015年底的那场江干信息专题工作室研训总结会,教师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活动现场的高科技元素、高颜值主持、高精度总结、高气场论坛以及融入工作室特色的汇演,各种精彩high翻全场。“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连续了六个工作室的总结,“江干E教育”推出了微信专题,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台以“用信息技术玩转信息学科年度总结”为题进行了报道。“融通技术・智慧分享”,区域研训让江干信息人团结奋进,凝聚合力,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区本课程开发:提升教师的课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