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乡村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乡村建设论文

第1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由于由各级财政部门拨付,运行机制不顺,相关手续审批繁琐,并需要一定的费用,对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增加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难度。危桥数量大,安全状况差我市农村公路桥梁中30%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砖桥、圬工拱桥,年代久远,荷载标准和水平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加之大吨位车辆绕行,使农村公路上的危桥也快速增加。在安全设施方面,由于农村公路建设期资金相对不足,建设标准相对较低,只注重主体质量,而忽视了边沟、排水等附属设施的质量,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标线、防护设施等)没有同步到位,尤其是遇到灾害,损毁严重;部分农村公路没有设置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警告标志,公路的安全隐患相当严重。

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有待完善虽然近几年来,各级交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完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但是在“人员、资金、责任、考核、奖惩”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养护资金除税费改革后划转地方财政的补助外还没有其他稳定的来源,责任主体落实仍然不到位,监督、考核、奖惩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许多地方的乡管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重建轻养、以建代养现象仍普遍存在;养护技术水平依旧较为落后,仅能达到清扫的要求。总体看,一个长效、高效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仍未确立。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对策为了促进农村公路和谐发展,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2011年10月份河北省财政厅和河北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印发了《河北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笔者认为,《办法》确定了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养护资金筹措及定额标准也得以确定和细化。

为了贯彻落实这个办法,真正做好农村公路管理工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县级政府是农村公路的养护主体农村公路工作属地方事权,县级政府是责任主体。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县级政府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将农村公路作为县政府日常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二是将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资金渠道,要严格按照《办法》中的有关标准要求,落实资金,并做到“专款专用”;三是将农村公路工作列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我市部分县(市)政府已经将农村公路列入了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任务中,并按照占年度考核总分的5%的比例计入总分),组织验收考评,严格奖惩兑现和责任追究;四是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完善考核标准,研究制定建设和养护规划,组织实施年度计划,确保目标完成。

加强农村公路发展的行业指导交通部门做好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进一步发挥行业优势,拓展行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行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通过省、市政府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增强行业管理的话语权。一是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考核等方面的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规范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行为;二是切实加强对县级交通部门的行业指导,加大对基本建设程序、工程质量和资金落实、资金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并作为考核依据。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工作的执行主体,协助政府落实好主体责任,主要职责包括编制上报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程建议计划,执行上级下达的建设计划并做好项目管理,组织实施养护工程计划,管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组织协调、检查考核乡(镇)政府管理养护工作及农村公路设施的保护工作。三是认真细致的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七公开“制度,加大协调力度,理顺资金拨付渠道,为又好又快的完成年度建设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农村公路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工程计划,注重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安全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全面改善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条件。今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桥梁隐患大排查工作,各县已经将排查情况上报了当地政府。接下来要加快桥梁改造的力度,按照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桥梁改造计划。一时难以改造的要根据不同的技术状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巡查力度,消除安全隐患。另外从项目的立项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将必要的安全设施考虑进去,按照“安全、经济、环保、有效”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实施,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的抗灾和防灾能力。加大农村公路路政工作力度现在我市的农村公路基本上都没有进行公路用地确权,虽说有的县(市)部分县级公路进行了确权,但沿线老百姓不认可。其主要原因是无农村公路占用公路用地确权经费,一方面要协调当地政府对农村公路进行确权。另一方面加强对超限超载车辆的源头治理,加强对公路桥梁上下游二百米范围内随意取土、挖沙、采石等违法行为的治理力度,遏制超限超载车辆上路,杜绝农村公路上的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损害农村公路现象的发生,切实保护好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有效维护了农村公路路产路权。

第2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1.1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建设性的作用,保障了农村各项事业的稳定进行

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政治觉悟,为他们增强自身技能和本领提供精神保证和智力支持。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农村发展经济、农民增产、增收,生活总体水平大幅提升的重要途径。文化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水平和生活质量,更为农民提供了高雅的文化服务,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1.2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乡风文明举足轻重

乡风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农民要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知识、文化修养、行为规范、道德思想等。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乡风文明提供了一个优雅舒适的文化生长环境,有利于农民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各种承载着优秀文化精髓的文艺活动熏陶了民众,使他们团结友爱、诚信互助、勤俭持家;纯化了乡风,使乡风朝着和谐、健康的方向前进。

1.3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新型的农民应具备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能经营等条件,这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必经之路。同样,培养新型的农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一定程度上,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培养新型的农民旨在培养农民用双手去创造美和幸福,其文化素质的高低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农民是否顺利创造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的高素质农民,相应地,新型的农民为打造新农村文化风貌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文化下乡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策略

2.1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应该是一种灵活多变且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形式,它以物质或精神的方式制约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烙进人们的内心深处,并使农民将这种文化以多种形式呈现出来。但由于一部分农村的文化水平始终处于滞后并止步不前的境地,农民只能在村中原有的文化风俗中重复着古板的形式,没有接受新文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文化下乡为农村陈旧的文化内涵诸如新鲜的血液,但单纯的文化下乡并不能彻底改变农村中愚昧、低俗的文化现象,这还要求农村的文化部门针对本村文化的特征,对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式的改进,引进新鲜的文化信息与文化生活方式,让文化留乡。文化下乡移风易俗目的的实现,有利于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文化留乡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兴建,针对文化留乡举办一定的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参与文化建设中来,激发农民对乡土文化的热爱,根据农民的文化需求使先进文化扎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2.2促进农村题材文学的创作

新农村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下乡的推动,加强农村文学作品的创作是文化下乡的一种有效形式,同时也是宣传农村文化,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大部分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旨在传播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精神,将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逐一展露,这些文学作品往往传递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旨在反映农民的愿望,并积极化解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矛盾,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批判农村中的歪风邪气,对纯正乡风、建立良好的农村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要加强对农村文学体裁内容的转换和控制,多多提供有利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应多创作反映农村开拓进取、发展繁荣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反映的主题来看,要多创作反映人性美、人情美等真善美俱全的作品,“三农”主题的文学作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推动农村环境文学创作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此来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2.3注重民族风俗与文化多元化相结合

第3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一、农村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农村水利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其中农田水利是其主要内容。农田水利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主要内容包括: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盐碱地改良、沼泽地改良、围垦、草原灌溉、供水及治理沙漠等水利措施。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因而考察WTO对农田水利的影响,必须从农业角度来看。

经过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已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但旱涝灾害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水污染问题在不断加剧,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具体来看,农田水利事业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旱灾和涝灾的受灾面积和损失程度逐年加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农田灌排水利工程设施,特别是国有大中型灌区老化失修,缺乏更新改造资金;基层管理单位改革迟缓,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占用农用水源和灌溉面积以及水质污染的状况尚未得到遏制。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偏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农村水利是农业和农村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加快现有大中型灌区水利设施的修复和完善。鼓励农村集体、农户以多种方式建设和经营小型水利设施。制定促进节水的政策,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努力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21世纪初期,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主要工作包括:一是继续开展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商品粮基地;二是改善农村居民饮水质量和卫生状况,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三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开垦荒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扩大淡水和近海养殖;四是依法保护开发自然资源,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五是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六是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田污染和水污染。

二、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简述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从积极的方面看,加入WTO有利于我国按照国际规则有效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与市场,有利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从不利的方面看,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冲击是很大的。首先,国内农产品市场面临对外开放的压力。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已接近或高于国际市场,加入WTO后,进口压力增大会对一些大宗农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冲击较大的有玉米、大豆、小麦、棉花、油料等。其次,加入WTO增大了解决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近些年来,由于农业卖粮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等问题,我国农村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矛盾。这些矛盾随着加入WTO和市场开放,可能会更加突出甚至激化。

概括说来,加入WTO对我国农业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还需要采取措施使其进一步升华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而WTO的冲击却是现实存在的,而且是非常严峻的。无论是发挥优势,还是弱化冲击,都需要国内作全方位的调整,包括农业管理体制、农业政策、流通体制等诸多方面。调整的目标是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在全方位的农业政策调整中,最重要的是农业支持政策的调整,包括加大农业支持力度,调整农业支持方式,改革农业支持制度。

三、加入WTO后政府支持农业方式的政策调整

WTO《农业协议》国内农业支持措施分为两类:不要求做削减承诺的“绿箱政策”(GreenBoxPolicies),要求做削减和约束承诺的“黄箱政策”(AmberPolicies)。

绿箱政策:用来描述不需要做出减让承诺的国内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对贸易只产生极小的影响。主要包括:一般性政府服务(如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培训、推广与咨询服务、检疫、市场促销、基础设施服务等),食物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国内食品援助,与生产不挂钩的收入支持,自然灾害救济支付,通过投资提供的结构调整计划,地区援助计划,通过生产休耕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通过资源休闲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规划计划。

黄箱政策:指那些对生产和贸易产生扭曲作用的政策。这类政策包括:价格支持,营销贷款,牲畜数量补贴,面积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补贴,某些有补贴的贷款计划。黄箱政策以1986~1988年为基期,具体操作上设置了综合支持量(AMS)上限、“微量允许标准”(deminimis)、“蓝箱政策”(BlueBoxPolicies)、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SpecialandDifferentialTreatment)等规定。

中国政府已承诺将来在农业支持上的所有政府支出保证符合WTO关于绿箱和黄箱的有关政策规定。强化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必须把支持政策纳入WTO框架之内,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严格按照我国的承诺,充分利用农业协议的条款,实施并强化对农业的支持。根据WTO规则和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农业支持政策调整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支持力度要加大,特别是补贴要增加。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对农村的公共支出大大小于对城市公共支出。按照WTO国内支持总量(AMS),发展中国家“黄箱政策”范围内所有对农业生产的补贴,减让的临界点为基期1986~1988年平均年农业生产总值的10%。我国约为485亿元人民币(约57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发展中国家的最低水平,更是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如美国为191亿美元,日本为283亿美元。即使如此,我国目前“黄箱政策”补贴还远远没有达到基期水平。据测算,1996~1998年中国特定农产品AMS年均为-252亿元。这说明,我国农业国内支持在“黄箱政策”范围内,仍有一定的补贴空间,在现有支持水平的基础上,对粮食、棉花的价格等补贴可增加617.5亿元。

农业支持力度要加大,但是支持方式要相应调整。虽然加入WTO后,“黄箱政策”补贴还可以增加,但今后的方向主要是充分利用“绿箱政策”。从WTO成员国的实践来看,“绿箱政策”支持在整个农业支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到1995年,美国和欧盟“绿箱政策”支持占整个农业支持水平已达76%。各国均力图将各类农业支持纳入“绿箱”范围。这与“绿箱政策”支持范围非常广泛,且不受限制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粮食安全储备、农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扶贫等,都属于“绿箱政策”支持范围。农业“绿箱政策”的补贴,将更多地用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科研投入,防灾减灾,气象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进农业补贴方式。首先是变暗补为明补,减少对间接、中间环节的补贴,直接补贴农产品的生产者。其次要更多利用政策性金融信贷投入,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以贴息的方式向农业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第三,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强化农业支持政策要两手抓,一手抓加大粮食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深化农业市场化,一手抓增加基础设施等准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科技、环保、水利建设和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开展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灌溉面积,推广节水灌溉,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商品粮基地。

四、加入WTO对中国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分析

可以预见,加入WTO后,由于将直接面对国外施工企业和跨国大型制造企业的竞争,水利系统受冲击最大的将是水利工程企业和制造企业,而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影响将十分有限。

1.农田水利建设可以纳入WTO《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

WTO规则是全球贸易的国际规则,其宗旨之一是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由于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发展风险高,农业WTO协议规定了很多保护条款,加强对国内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是全世界所有WTO成员国的通行做法。加入WTO虽然将对我国的农产品及其市场产生很大冲击,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中的保护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规定,减少对国内农业的冲击。只要政策应对得当,我们就可以趋利避害,规避风险,减少冲击。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的基础服务部门之一,其绝大部分内容可以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农田水利建设,如农田灌溉与排水,水土保持,中低产地改良等措施,属于WTO农业协议中的“一般服务”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另外,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也属于WTO“绿箱政策”范围,水利系统实施的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农村生态政治等措施,同样可以纳入WTO允许的范围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1996~1998年中国农业支持与补贴的分类测算表明,对农业的“一般服务”补贴占“绿箱政策”补贴的52%,是农业支持政策的主体,平均每年为785.6亿元,其中农业基础设施支持比重最大,为485.9亿元,农业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支持水平为62.5亿元,农业培训服务为2.1亿元,农业科研为40.58亿元,病虫害控制为21.32亿元;其次是粮食安全储备支出,年平均为383.78亿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25.3%;对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为53.45亿元,占绿箱支持水平的3.5%。农田水利建设纳入上述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农业环境和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范围内,既符合WTO规则,也是全世界的通行惯例。

2.“黄箱政策”对农田水利建设几乎不会构成影响

在WTO农业协议的“黄箱政策”中,对农田水利建设可能构成影响的是对农业生产资料补贴限制的条款,包括限制种子、肥料、灌溉等投入的补贴。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该条款几乎不会对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构成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了1996~1998年中国“黄箱政策”补贴水平,通过定量测算综合支持量(AMS),分析我国目前实施的“黄箱政策”主要分两种:一是对粮食、棉花的政府定价收购及保护价收购;二是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结果发现,1996~1998年中国特定农产品AMS年均为252亿元,即不仅没有给农民以价格上的支持,反而以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国家干预,拿走了属于农民的利益,大量的价格补贴实际上是补给了流通部门和流通企业。测算还表明,我国对农业生产资料、信贷以及主要农产品储运、流通等补贴也有一定的调控空间,可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1768亿元。这些定量分析说明,至少在短期内,“黄箱政策”还不会对我国的农业政策构成有力的约束,相应的政策调整主要来自内部的改革压力,包括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公共支出效率等因素。

对农业灌溉的支持属于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补贴。这种支持并不是直接补贴水费,而主要是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兴建水利工程和设施,因而主要是一种“间接补贴”,这种补贴方式符合国际惯例。即使是对水价的直接补贴,由于水价占生产成本比例很小,一般位于种子和化肥之后,因而对水价的补贴对农产品贸易的扭曲可能很小。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由于农业灌溉补贴引发WTO成员国争端的材料。

3.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走在国际接轨的道路上

按照我国《水利产业政策》的规定,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属甲类项目,主要由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性资金建设,其维护运行管理费用也由几个财政预算支付。地方农田灌溉、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等工程设施采取多方联合投资的办法,由农民投资投劳及地方政府预算内资金、低息或贴息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以工补农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等多渠道统筹安排。虽然实际操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农田水利建设大体上如上述的方式运作。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体制大体是和国际接轨的。例如在美国,农田灌溉工程、农村供水工程一般是联邦政府赠款50%,其余50%由地方负责,由税收支出或政府担保优惠贷款,灌溉骨干工程的田间工程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自有,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灌区的运行管理及维修经费一般由水费获得,但灌区的管理单位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再比如日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整治根据受益规模,分为国营、县营、区营三种,国营项目由农林水产省直接负责实施,县营项目由都道府县实施,国营事业的建设费用75%由国家和县级政府补贴,国营灌溉事业国家出资建成后,由农民支付运行、维护费用,资本金剩余部分由农户以低息长期贷款方式偿还。

按照水价政策的规定,农业用水中粮食作物的水价按供水成本与费用核定,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用水执行微利水价,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复杂的因素,农业用水价格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形成。但是农业用水制度在积极的改革之中,一方面是加强节水管理,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包括实施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价,实行两部水价等,另一方面是降低用水成本,改革供水管理体制,积极引入用水户参与,减轻农户用水负担。无论是从农田水利建设体制,还是用水体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的农田水利在逐渐和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4.加入WTO对农村水利的其他方面也不会构成不良影响

除了农田水利,农村水利还包括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由于这部分属于农村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在WTO规则的调节之列,所以加入WTO不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反而从宏观形势来看,更多的外资涌入,以及设备制造和安装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反而有望成为解决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的有利条件。

五、结论和对策建议

WTO的加入,使我国的水利事业面临新形势,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客观上要求水利部门做相应调整。本研究认为,WTO对水利系统的机遇间接地来自变化的外部环境,包括观念的更新和调整、更多外资的涌入、更健全的法制环境等等,所构成的最直接的挑战,是水利工程企业和制造企业将会面临较大的冲击。总体来看,对于中国几乎所有的行业来说,加入WTO最大的变数来自政府职能转变的挑战。水利部门和其他行业一样,管理部门需要加速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政企分开、政社分开,将企业推向市场,政府从越位到回位,当好市场经济的裁判员。二是政府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从缺位到补位,当好市场经济的服务员和协调员。三是政府自身运作更加透明化、规范化,披露信息,提供信息服务,并受法规制约。政府运作方式的转变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这个趋势不会因我国加入WT0而有所变化,但是加入WT0提出了加速政府运作方式转变的迫切需求。

本研究认为加入WT0对农村水利事业的直接影响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农田水利建设可以纳入WT0不要求做削减承诺的“绿箱政策”,另一方面是WT0要求做削减和约束承诺的“黄箱政策”,尚不会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和运作体制产生现实的约束。但是由于WT0对我国的农业构成了现实的冲击,农业迫切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同时还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水利事业的发展服从于农业发展的这个大局。因此,虽然WT0的加入对农村水利事业并不直接构成影响,但是农村水利建设必须更加受到重视,建设和运营机制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改进,这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市场经济转型的客观需要。有鉴于此,以下对农村水利建设和运营体制转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1.实行补贴转换

从“黄箱政策”补贴转向“绿箱政策”补贴,增加农村水利事业的财政投入。虽然我国在“黄箱政策”方面尚有不少空间,但从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和生产资料的价差补贴转向“绿箱政策”补贴,将是今后政府补贴支出的趋势。增加农村水利事业的财政补贴,是今后“绿箱政策”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更多地运用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农村水利建设

由于各级政府面临的财政预算压力较大,直接财政投资力度有限,对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今后可以更多地通过农业政策性金融以贴息的方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在操作上,农业政策性金融要与商业性金融分开,由政策性银行来运作,在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贷款额度和贷款条件等方面采取优惠措施。

3.完善农业水利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产业政策》规定的国家和农民责任分摊的办法,是一套市场经济下合理的运作模式,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对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投资不足。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完善水利工程投资体制,比如某些水利项目政府垫付一定比例的资本金,使水利工程成为可以营利项目,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水利系统一直在推进投资体制的改革,实践中也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加入WT0后,加速这方面的改革显得更为迫切。

4.完善水利工程的运营机制,实现农业水价和工程运营的良性互动

改革大中型灌区的管理体制,提高其运作效率,积极推广用水农户参与,促进灌区减水增效。放开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经营,进一步推行农户自建、自营、自我管理。继续探索农村产权改革的新形式,使农村水利工程和设施的运营更加灵活多样化。

第4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摘要: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唯一的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技术推广,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 农村文化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唯一的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乡镇文化站能否以新颖的、健康文明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地抵制现代文化中各种消极的现象,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是广大乡镇文化干部责无旁贷的职责。

一、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乡镇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文化投入匮乏。文化活动与经济紧密相连,离开了经济,农村文化无从谈起。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制约了农村的文化活动。过去,农民看电影、看戏靠村委会出钱,而现在只能偶尔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主逢喜庆、开业庆典时,才能让村民观赏一次电影、戏曲。

2、文化设施短缺。过去曾一度发挥积极作用的村级俱乐部、青年之家这些场所,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已折价处理,有的因年久失修,也是破旧不堪,名存实亡。由于文化设施的短缺,农村的老年人谈天喝茶搓麻将,青壮年劳作经商打扑克,从而诱发了赌博现象的产生,败坏了村风民风。

3、文化队伍失散。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是否红火,重要的一条是要有一支好的队伍和一批热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农村缺少这样的一批“领头羊”,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头脑、有文化的拥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纷纷外流,从而导致村民自发组织的文化群体失散。

4、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一些地方疏于农村文化的管理,村民们闲着无事,热衷于求神拜佛。有了钱,就修庙建祠,让一些丑恶的现象污染了社会环境。个别地方“”也乘虚而入。

二、乡镇文化站对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乡镇文化站是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桥梁与枢纽,是唱好农村文化小康这台戏的主角,它对于加强农村小康文化建设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

1、乡镇文化站是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文化站的发展历史,就是对人民群众做好宣传、组织、示范、引导作用的历史,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乡镇文化站着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时代主旋律。乡镇文化站通过开展种种文化活动,调动了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娱乐中得到启发,受到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民主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了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讲科学、讲文化、讲道德的好风尚,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3、乡镇文化站为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挥积极作用。乡镇文化站为广大农村群众服务,它立足于文化工作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把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落到实处,是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繁荣文化事业的一种有效载体。广大乡镇文化员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仅让群众在参与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而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和繁荣了农村文化事业。

三、乡镇文化站如何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的措施、对策

乡镇文化站是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发动群众、鼓舞群众的得力助手。它将起到传播知识、收集民情和开展文体活动等多种作用,所以乡镇文化站应因地制宜,积极有效地推进农村小康文化建设。

1、要稳定文化队伍。乡镇文化员为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政府要顾全大局,增加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稳定文化队伍,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一个必要的工作环境。并且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文化站专干队伍,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当今有些乡镇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现象,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有对文化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要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的重视,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根据乡镇农村人口布局、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建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也可以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进行改造。

3、抓好农村文化网络建设。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网的网头,起着核心作用。它能选择合适的方式把广大农村中具有参与文化活动兴趣和志愿的农民朋友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文化活动群体。而建立农村文化网的关键是要找准结合点,把文化网建设纳入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积极培养农村业余文艺团队。

第5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of rapid ascensio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China is increasing. In a market economy environment, each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and its market share and competitiveness, and gradually increas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oject control dynamics, and if you want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we have to strengthen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This paper is the construction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analysis, the paper briefly.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st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管理主要是运用各种专业计算方法,结合有关工程额定、规范价格等内容,对建设项目的造价进行预测、计算、确定、控制,以此确保工程建设项目能够在合理的工期内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在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中,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应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分别针对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实施管理与控制,以保证实际的工程造价在合理范围内。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的管理水平,对于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与建设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更好的解决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各种问题,提高造价编制能力,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工程造价,才能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以下,本文就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项目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对于设计的考虑往往侧重于工程的技术标准与需求,而没能考虑设计图纸与方案的经济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项目的设计人员在接受委托后会深入施工场地进行调查、分析,最终选用较为适用的方案进行设计并根据项目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向工程造价人员提供数据、信息,由此才能进行工程造价的评估、预算,而由于造价人员并未充分了解、掌握工程项目的实际概况、场地情况,从而难以综合考虑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不仅大幅降低了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也为造价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

(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企业应综合考虑项目自身的标准与需求,结合项目施工的实际生产力,依据施工组织计划、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方案与图纸,编制具体的工程造价控制目标。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工程建设项目编制的造价控制目标并不合理,严重缺乏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从而难以为造价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最终导致造价失控、成本增加,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此外,对于施工材料、机械、设备等物资的价格管理方法不当、计算方法科学、采购方法不合理,也将大幅增加施工成本,而若是在施工的过程中没能有效分配、合理运用项目的投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将造成大量浪费,以至于工程造价的抬高。

(三)对于造价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存有一定误区,没能正确认识到造价管理的意义与作用,缺乏整体概念,以至于工程造价管理缺乏重视、各项管控制度难以落实到位,未能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不利于对项目施工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严重阻碍了建设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目前,我国多数工程建设项目所采用的造价管理模式为阶段性管理,而此种管理方式往往侧重于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管理,而忽视了对其他环节的造价控制,从而大幅降低了造价管理的有效性。据有关统计表明,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对于工程造价的影响占有绝对比重。然而,在实际的工作中,工程设计方案的编制往往只考虑技术标准与要求,严重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以至于投资超支现象的发生。此外,造价管理观念的落后,使得工程项目的各个参建单位缺乏沟通与交流,而无法形成全面、统一、合理的造价管理目标,大幅降低了造价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

二.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进行工程项目的设计时,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机构应协同合作,对项目的整个设计过程实施监督、管控。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业主需求与有关工程标准,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技术性、经济性,尽可能的采用质量安全、施工成本较低的设计方案,整个设计过程可采取限额设计、造价管理责任制、绩效考核等方法加以管控,通过“限额”能够有效保证工程设计的经济性、可行性、合理性,而责任制的落实与绩效考核的开展能够有效提高设计师的成本控制意识,从而将工程的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日后的造价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造价管理:

在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应加强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并组建人员配备齐全、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造价管理部门,依据各项施工设计与方案,综合考虑项目的自身特点与需要,制定具体的造价控制目标与计划,针对实际的工程造价展开定期的检查,核对实际造价与控制目标的偏差,通过系统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控,以保证控制目标的实现。在实施造价管理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对施工材料、设备、机械的采购、存放、使用的管理与控制,认真分析各物资、产品的市场价格行情,选择信誉良好、生产规模较大的供应厂家,严格把控进场材料的质量,依据项目施工组织计划、进度计划以及设计方案,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把控材料的使用、避免浪费,而施工设备与机械应定期进行养护、维修,避免受故障等因素的影响而延长设备、机械的租赁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三)强化后期造价控制与评价:

在进行项目的竣工验收时,应注意同设计方案对照检查,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的设计变更,须经原项目批准机关审核认可,未经批准同意,擅自追加投资、改变设计、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的,审查造价时不予承认,有关部门还应追究责任。后期造价控制与评价是工程造价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工程的竣工后,相关部门要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严格、认真地审核工程结算,使审核后的工程造价能够如实地反映工程的实际价格。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已竣工项目的工程造价管理进行评价、分析、总结,不断改进、完善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与手段,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工程建设行业的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现代企业若要从中求的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重视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不断改进、完善管理体制与方法,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采取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与管控,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质量,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充分满足当代社会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杰. 浅议建设单位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与控制[J]. 项目管理技术, 2009,(11) .

[2] 韩淑萍. 浅谈在新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实施下施工企业的生存技巧[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01) . [3] 许建涛,张红斌,张琼. 如何规避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0,(08) .

第6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和贵州省地理学会承办。会议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的热点、焦点和关键问题,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设置了大会主题报告和分会场交流。佘之祥、蔡运龙、刘彦随、熊康宁等4位知名专家分别作了题为《城市化与农村土地问题》、《农业与农村的多功能性》、《统筹城乡发展与土地整治方略》、《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集成》的大会主题报告。

大会设立了两个分会场,共有近40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或分会场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采用了“报告+提问+辩论+评述”的方式进行学术报告,强化了学术交流的灵活性与互动性。

为了激励土地资源青年科技人才,本次大会设立了“全国土地资源研究优秀论文奖”。由河南大学乔家君提交的论文《河南省农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环境》等20篇论文荣获一等奖,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婷婷提交的论文《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等22篇论文荣获二等奖。

本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将于2012年8月由贵州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收录了经严格筛选的学术论文75篇,计120余万字,涉及农村土地整治理论与方法、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及案例、农村非农化及其土地流转、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及政策、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城乡协调发展与土地资源战略、喀斯特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乡村发展等前沿领域,展示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研究新进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为论文集出版作序。

第7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立足实践科学谋划,公路建设

 

农村公路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条件,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全面深入实施,尖扎县农村公路得到长足发展,通车里程达到552.046公里,初步改善了农牧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的交通条件。但是,农牧区群众反映出行路难的问题仍然突出,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形成与路况基础调查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牧区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发展。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目标要求,做到学有所思、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使交通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农牧区广大人民群众。尖扎县围绕农牧区公路建设如何修、怎样修、修什么样路、修多少路进行了实地调查。期间,与主管局、乡政府、村委会及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并深入农牧户听取群众对农牧区公路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实地了解公路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尖扎县乡村公路通车情况

尖扎县地处黄河谷地及西南侧山地、沟谷地和高山,位于黄南州北部,县府驻马克唐镇,距州府驻地63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3700米,属高原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7℃~8.6℃,年均降水量340~495毫米。

尖扎县面积1714平方公里,人口4.3万,藏族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撒拉等民族。辖3镇6乡,是以藏族为主的半农半牧业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552.046公里,其中:省道54.589公里,县道128.595公里,乡道191.305公里,村道160.484公里,专用道17.073公里。公路密度为27.624公里/百平方公里。2009年路况调查反映通公路的乡(镇)9个,占9个乡(镇)的100%,通公路的行政村66个,占75个行政村的88%,其中:通畅的33个,通达不通畅的33个,未通达的9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牧区通村公路存在的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公路配套基础差。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低,缺涵少防护工程问题突出。论文参考网。例如:如什其至昂荣寺、德欠寺至马措公路等乡村公路沿线均无涵洞和防护工程,经不起雨水冲刷,抗灾能力差,晴通雨阻;

二是乡村公路通达深度低。路况调查基础数据反映为通达公路的行政村,但实际通达深度过低或不通公路的情况比较突出,例如:尖扎滩乡洛哇村,其党员活动室设在马尖公路附近,但实际该村的66家牧户、0.4万亩草场、纵深约18公里内无公路。类似这种情况在尖扎县尖扎滩、当顺牧区比较普遍。

三是乡村公路通达能力差。由于尖扎县进入6—9月份基本上为多雨季节,公路水毁等病害严重,加之乡村公路养护补助费标准过低和养护公路的意识淡薄,养护工作相对滞后,路难行和不通路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问题成因分析

总观农牧区公路现状,其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认真分析,再三对比斟酌,认为主要原因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农牧区公路网络化实现难。就目前中央、省政策规定而言,项目资金只规划安排通往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和乡(镇)通往村委会所在地的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因农牧区面积广,农牧户居住分散,而实际上存在需要一村几沟多路的现状,农村公路成树枝状分布,按政策农村公路难以做到网络化。

2、路况调查公路终点控制点设置不实际。2009年全省路况调查结果反映,通村公路(乡道)的终点,在尖扎县尖扎滩、当顺等乡牧区均以党员活动室或村办小学为控制点,而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基本上都设置在交通相对便捷的县道两侧或附近地带。如此以来,通村委会公路的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情况就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

3、公路建设投资标准低。“十五“计划以来,省上以每公里4万元的补助标准修建乡村公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民群众出行难问题。但是,由于补助标准低,地方财力困难,自筹资金无力落实等原因,公路标准低、基础差、涵洞排水及防护工程不配套,公路很难维持正常通车。

4、乡村组织公路养护工作欠缺。国务院《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2006]49号)没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养护资金缺少稳定的财政支持,投入严重不足,养护机制缺乏活力,失养弃养现象严重。已建的乡村公路仅靠国家补助资金难以保证公路完好,部分道路损毁严重,人车出行艰难,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四、有关建议和工作思路

(一)确立正确的农牧区公路建设指导思想

要清醒认识“区域封闭、观念保守、结构单一、贫穷落后”的基本县情,创新工作思路,立足农牧区地理人文特点,按照牧区不同于农业区,农牧区以地域辽阔,群众以游牧为生,独家单户,居住分散的实际,通村委会公路通达地以党员活动室和村办学校为控制点,客观上反映不了村委会通达、通畅或不通公路的真实情况。农牧区公路建设与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农牧业增产增效、农牧民群众增收、提高生产力为目标,要结合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点,科学认识和对待农牧区公路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结合生态保护等实际,对通达深度低和不通公路的村委会采取“以点带面、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注重实效、平均公路密度不低于30公里/百平方公里”的建设方针,强化农牧区乡村公路建设。

(二)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发展农牧区公路交通

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投资建设,并分期分批解决乡村公路通达深度低和部分村委会不通公路等问题。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在不增加债务包袱的前提下,通过“两提高、一补助”拓展渠道筹集通村公路建设资金。

一是国家投资补助提高一点:在每公里4万元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向上一级交通部门争取提高通村公路建设资金补助标准。

二是公路技术标准提高一点:积极争取提高公路建设标准,落实桥涵及防护工程公路配套设施,提高公路通行能力;

三是财政部门补助一点:县政府对通村公路建设给予一定的补贴,用足国家转移支付,其补贴标准可据县财政收入情况每公里补助再提高1至2万元,财政补贴原则上不封顶,即修多少按政策补贴多少。

(三)坚持采取“砂路通达、逐步完善、稳定基础、拓展油路、降低污染、美化区域”的发展方向思路

按照“先通后畅”的原则,科学谋划,稳步推进。采取先争取安排以砂路通达为基础,逐步争取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同时,积极将公路交通建设置于牧区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实现公路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四)科学确定农牧区公路控制点

科学确定农牧区农村公路控制点是农牧区农村公路反映通达能力和通达深度的关键。针对2009年农牧区公路路况调查未能如实反映通达能力差、通达深度低的问题,建议合理明确农牧区公路通达情况衡量标准,“十一五”末对农牧区公路进行重新调查,纳入“十二五”计划进行全面建设。

1、以公路密度不低于30公里/百平方公里为标准修建通村公路。做到主线贯通、支线连接、干支兼顾,基本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2、线路布局:根据农牧户生产方式实际,乡村公路主线沿河流布设,支线按照农牧户居住分布情况因情而设。

(五)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技术力量,加大养护投入,落实配套资金,强化养护管理

一是采取“谁受益,谁养护”。农村公路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地方,实行县、乡、村三级负责制,即县道由县政府负责,乡道由乡政府负责,村道由村委会负责,通过突击养护、日常养护、抓示范路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乡镇、村组和广大农牧户养护的积极性。

二是大力推行“农村公路民养化”。论文参考网。对农村公路实行分段招标,分村组、分户承包,以承包养护、委托养护形式,确保减少养护成本,增大社会效益。论文参考网。

三是充分利用交通公路部门人才资源,提高农村公路养护技术含量。通过引导,让有劳动能力的从事过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的退休退养人员、协议工、下岗人员及农村富余劳力到农村建设管理中发挥技术优势和骨干优势,解决农村建设养护技术力量和管理问题。

四是建议将乡(镇)政府对农村公路养护组织和管理工作纳入县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落实养护地方配套资金,逐级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增强乡(镇)政府、村委会抓实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第8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摘要:通过对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类别、级别分析,归纳出从化区资源分布特征,在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从化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空间布局;对策

发展旅游活动,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

1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状情况

20世纪90年代末,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起,经过10多年发展,目前全市已建立30多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近年来,从化区积极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开展了农家乐评星级、扶贫、美丽乡村等一系列工作,2011年更是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景点资料,参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5月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可分为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乡村建筑与设施、乡村旅游商品、乡村人文活动等。

3从化区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级

根据现有旅游资源的评定,将生态庄园定位6级、五星级农家乐为5级、四星级农家乐为4级,以此类推,一星级农家乐,未评定景点为零级,共计7个级别。

4从化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1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

目前,从化区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类居多,大多是依托城区、景区的菜品饮食类,乡村建筑与设施次之,以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和动物与植物展示地为主,人文活动、生物景观较少。

4.2分布以道路及重点景区为导向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分布道路导向特征明显,主要沿105国道延伸发展,呈现西南——东北方向带状分布的特征。

5发展对策

5.1旅游产品开发对策

从化区市乡村旅游现有产品主要以生态观光、特色美食、生活体验类居多,而这些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型,针对从化区现状,未来发展产品主要在以下3个方面:(1)增加绿野田园游览、野菜野果采摘、教育劳作体验等产品;(2)丰富和挖掘民俗节庆类活动产品;(3)扶持完善乡村民宿类产品。

5.2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根据从化区地形地貌特征、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布局总体规划为“一带一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形态。“一带”指沿105国道发展的旅游休闲汇集带;“一轴”指沿355省道发展的旅游休闲延伸轴;“五片”指将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划分为5大片区,分别为:山野乡村、温泉乡村、田园乡村、古风鄉村、西部乡村。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景点分布特征,划出1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具体如下:万花园名花示范区、大金峰花果示范区、外婆家兰花生态示范区、良口镇美食休闲示范区、温泉乡村教育示范区、溪头乡村生态示范区、灌村果园度假示范区、响水峡农家野趣示范区、蝴蝶谷科普示范区、太平街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钱岗古村落示范区、茂墩水库库区养殖示范区。

5.3基础设施建设

5.3.1道路交通设施。拓宽、改建一批镇村级道路,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设施、路标指示,完善道路管理、修缮部分山道,对于一些难、险路段增加防护措施。

5.3.2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完善细致的从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平台软硬件建设和维护,实现各示范村“村村上网、户户可查、双语宣传”。

第9篇:乡村建设论文范文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