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籍数字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籍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极为宝贵的精神和智力财富。为了更好保护和利用这些财富,很多大型图书馆,都利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将古籍中的语言文字及图形转化成能为计算机所识别的数字符号,以此来制成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以及古籍全文数据库,即对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这也将是今后图书馆古籍管理的一个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性
1、古籍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古籍的保护,解决“藏”与“用”的矛盾
古籍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流传至今,往往具有唯一性并且不可再生,因此在保护古籍方面除了提高古籍的保存技术使其免受损坏外,也应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的保存。另正是由于古籍的唯一性以及不可再生性,因此它们不仅具有罕见的文化价值,而且还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因此图书馆为了避免古籍遭受破坏,往往“重藏轻用”,造成“藏”与“用”的矛盾,不利于古籍文化的传播。
2、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可使古籍中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古籍的目录的分类、编排与检索方法与现代的都不同,如果用传统的手工检索方法来检索古籍,不仅速度慢,而且查全、查准率也较低,很可能会花费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来查找一个人或事,或者一段引文。如果引进数字化管理,便可改进古籍的检索方式。从而更有利于对古籍中所蕴藏的特有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提高了阅读古籍的广度和深度,使古籍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二、古籍数字化管理方法
1、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的数据化
(1)古籍书目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方法及注意事项
古籍数量大,语言繁琐,而且在分类排架和管理上都不同于一般的图书,检索方法也很复杂,很多古籍犹如“天书”,极大的影响了读者阅读利用古籍文献的积极性。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古籍书目数据库,便简化了古籍书的检索方法,而且新增了许多检索途经让读者对图书馆内古籍藏书一目了然。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立,便可方便读者更简单的阅读古籍资料,并可快速准确全面的找到所需的资料。因此,古籍书目数据化及古籍全文数据化是实现古籍数字化的必要条件。
古籍书目数据化是指以书目内容:书名、责任人、版本、卷数、刻印年代、藏地等为数字化对象,对古籍的存储做源数据描述。古籍全文数据化是指以揭示古籍内容为目的,对古籍全文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方便读者全文阅读、检索或进行智能分析。
古籍全文数字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图像版全文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原文扫描成图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二是文字版数字化即将古籍书页转换成文本文字形式后进行存储,为读者提供相关阅读、检索服务;在文字版数字化中遇到生僻字可通过photoshop 等造字程序进行造字,然后再利用windows系统自身带的输入法编辑器进行生僻字的输入;三是图文版数字化,即图像版和文字版的结合,它是最理想的古籍数字化模式。
古籍数字化后的数据格式繁多,除了常见的xt、doc、html以外,还有pdf、exe、wdl、pdg、ebk、edb等,而这些格式的文件大多要自己单独的阅读器才能阅读,这样极不利用户对古籍的使用,以及古籍数字化后的资源共享,阻碍了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在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时,应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如文本格式可采觅pdf格式,图片格式的资料可采用tiff,jpeg格式,以方便读者使用。
(2)古籍数字化存储相关技术支持
为了保证古籍的“原汁原味”,在对古籍数据化存储时,就要以图片格式进行存储,这些图片又不可进行压缩,从而导致古籍数据库异常庞大,常用的磁盘储存器很难实现。这时可根据图书馆古籍数据库的大小采用机器手光盘库或机器手磁带库这样的第三级存储器,如果第三级存储器也不能满足,便可采用san(存储区域网络)战略。存储区域网络即位于服务器后面的存储网络,它是一个主要负责存储传输的“后端”网络,所有服务器均可通过此网络对存储介质任意读取及写入,并可将多个系统连接到存储设备以及子系统。此方案可采用千兆以太网,其网速与光纤路径技术相当,且价格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相对较短。
2、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中的分类法
古籍分类法是一种检索语言。任何单一的检索语言只能从某个侧面片面地、近似的反映某一网络体系,只能对多维、复杂、动态发展的人类知识文化进行线性、简化、静态滞后的反映及描述,难免存在缺陷以及不足,其准确性是近似的、相对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完全允许多种检索语言并存并且互补,如果各种检索语言自身便具有最低限度的适用性及互补性,就有助于全面揭示古籍文化的精髓,反映人类知识文化的多维体系。因此,要想构建高效灵活的古籍检索系统,就应把握各种检索语言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作用,以此为出发点,研发各种不同的检索语言互补互用的最佳方式,为实现最终目标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3、图书馆古籍工作者应加强知识更新,尽快掌握新技术
图书馆古籍进行数字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就是古籍工作者要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数字化的管理需要。其中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是首当其冲的,只有这样才能更主动、更快捷、更有针对性的为读者提供服务,使服务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也能为古籍数字化管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三、结语
图书馆古籍数字化管理虽然是近几年才提出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古籍数字化管理也将逐渐走向成熟,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古籍这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得到更好的保护以及更充分的利用。
参考资料:
>> 民族古籍数字化保护系统中ORACLE数据库的并发控制研究 数字化过程中的古籍保护问题 医院网上招聘系统数据在人事档案数字化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平台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古籍数字化在中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古籍数字化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 古籍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古籍数字化的若干成就及问题分析 刍议数字化背景下的古籍保护 数字化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 浅谈数字化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互动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数字化在传统声像档案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模板在施工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量在矿山测量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7]张磊.再论《汉语文古籍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使用中的问题[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27-29.
[8]鲍国强.古籍书目数据库整改工作构想.[EB/OL].[2007-06-20].http:///old/old/wjls/html/8_08.htm.
[9]杨健.CALIS中文古籍联机合作编目的缘起与进展[J].图书馆理论和实践,2006,(9):54-56.
[10]喻爽爽,谢琴芳.汉语文古籍文献目录资源的共建共享―CALIS古籍联合目录系统[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3):22-26.
[11]《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专门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规范》子项目[EB/OL].[2007-06-10].http:///cdls2/w3c/2003/SpcMetadata/.
[12]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古籍描述元数据规范.pdf.
[13]古籍元数据规范[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CDLS-S05-013.pdf.
[14]古籍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古籍
描述元数据著录规则.pdf.
[15]沈芸芸等.古文献系列资源分析报告(舆图、古籍、拓片)[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古文献系列-资源分析报告(舆图、古籍、拓片).pdf.
[16]古籍著录规则[EB/OL].[2007-06-10].http:///mt/blogs/2nd/archives/docs/CDLS-S05-014古籍著录规则.pdf.
[17]罗琳.“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古籍目录网络数据库”解读[J].中国索引,2004,(3):8-13.
[18]让MARC安乐死?[EB/OL].[2007-08-10].http:///keven/2007/03/18/post-070318-134027-225/.
浙江图书馆2013年初建立了“浙江省古籍修复材料中央库”,按照皮纸、竹纸、宣纸及其他类纸,分门别类放置架上,堆放整齐,标志清晰,便于取用。初步实现了实物库的规范管理,同时,特制定了纸库管理工作的标准及流程。
1.修复用纸的入库。(1)对于采购入库的纸张,纸库保管人员依据采购清单对纸张的数量、名称、检验合格单进行核对、清点后,方可入库。(2)对于入库验收过程中所发现的有关数量、质量、规格、品种等不相符现象,纸库保管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入库手续,并视具体情况报告主管人员处理。
2.修复用纸的出库(领用)。(1)馆内修复人员领用时填写申请单,由修复组主管审批签字后,纸库保管员凭单发放;贵重纸张需分管领导签字才可凭单发放。(2)省内地、县馆的纸张配发,需有分管领导签字,方可出库。(3)出库单一式两联,分别由领料人、纸库保管员保存。
3.修复用纸的保管盘点。(1)修复用纸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所有采购纸张均入总库,小库为修复工作室纸柜(每种纸存放100张),方便平时工作需要的领用。同时,每一种纸设置库存警戒线,大库为500张,小库为20张,特殊纸张除外。当纸张数量低于警戒线时,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保证修复工作的正常开展。(2)纸库保管员根据修复纸张的种类,结合纸库条件,保证纸库定置摆放,合理有序,保证纸张的进出和盘存方便。(3)纸库保管员定期做好账面和实物库存的盘点工作,发现盘盈或盘亏必须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写出书面报告,提出处理意见,报告主管。目前业内对修复纸张的管理主要还停留在实物管理阶段,尚未实现电子化、数据化、系统化管理机制。实物纸库管理工作中的信息管理是采用人工的方式,要付出大量人力,填写各种表格和凭证、账册、卡片和文件。由于信息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所以实物纸库数据要按照不同的分类经常不断地汇总、统计,往往要做许多重复登记和转抄。这种手工操作的管理方式,不仅浪费人力,而且存在着处理速度慢、易出现错误、不便于查询、缺乏综合性等缺点。因此,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利用价值,很难适应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开发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纸张数据库系统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建立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
2013年浙江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在实物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制了古籍修复用纸数据库,使实体纸库的科学化、规范化、电子化管理得以实现。根据纸张实物库存的管理和流程,建立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制定要求如下。
1.古籍修复纸张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及应用:在实物纸库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古籍修复纸库软件主要功能由“仓存管理”“、报表及核算”“、系统设置”三大功能构成。功能一“:仓存管理”。主要包括纸张的“入库”和“出库”及盘点。通过出、入库的标准操作,将修复用纸的购买、配送、领用、下发等日常业务记录在案。(1)入库管理:对采购入库、配送入库的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入库的物料进行查询与统计。(2)出库管理:对领料纸张进行登记、审批,并对出库的物料进行查询和统计。(3)盘点:根据实物清单对纸库库存纸张进行盘点工作,盘盈入库,盘亏出库。功能二“:报表及核算”。主要包括“即时库存”“、领料汇总表”等。软件系统通过常规操作及基础的信息设置将各类报表直观的统计表现出来,可以对当前库存进行查询,查询时可以设置多种条件组合查询纸张记录,并可通过EXCEL导出数据,也可以打印出历史数据列表。同时,软件还可显示库存预警(库存预警可在系统设置里完成),即小库纸张库存少于20张,或者大库库存少于500张时,系统会有提示,并可生成预警报表。(1)即时库存:可即时查询纸张库存信息。(2)库存预警:软件能生成库存预警报表,纸库保管员应及时提交书面报告,以便补充修复用纸。(3)收发存汇总表:能查询到纸张出入库每笔记录总汇。(4)物料收发明细表:能查询纸张出入库明细记录。(5)收发存期间报表:根据查询需要对某一时间段内的纸张出入库数据进行统计产生报表。功能三“:系统设置”。系统设置包括纸张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供应商信息、仓库布局(总库与小库)等内容。(1)纸张信息:根据纸张特性及在修复过程中管理的需求对软件进行的基本设置,为每张纸做了固定编码,方便查找、识别、统计。(2)工作人员信息: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权限分配,给予适当权限,以保证每条数据能够按照管理需要进行流转。相关工作人员分为:修复用纸领料人员、审核人员。(3)供应商信息:对供应商进行管理,该软件将供应商信息全面录入,包括供应商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纸张种类、纸张质量、纸张价格等,方便横向比较和采购。(4)仓库管理:实体纸库分为总库和小库,小库设在修复工作室内方便平时领料。
2.软件的管理意义。(1)纸张数据库的建立规范了修复纸张的存放,实现了纸张的出入库管理电子化、专业化,做到纸张库存情况明了化。通过该数据库软件,古籍修复人员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补纸类型,缩短了寻找合适补纸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不但保证了古籍修复的质量,还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纸张胡乱堆放而导致的纸张损坏等浪费。(2)该数据库软件,具有有效的监督管理功能。数据库审核人员的审核功能可以使纸张的购买、使用、存放做到有效的监督管理,使得纸张实体数量的出入和电子数据的出入一致,避免冒领、多领纸张,形成良好的出入库的管理机制。(3)该数据库为每种纸张设置了唯一编码。修复人员在建立修复档案时,需要在档案系统上输入所用纸张的编码,这就使得后人能清楚的了解当时修复所用纸张的特性,为研究或再次修复提供依据。数据库建立后,操作简便,查询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古籍修复人员对修复用纸的特征有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在修复工作中更科学的用纸。
随着古籍数字化这一新兴学科理论逐步完善和成熟,古籍数字化的实践和应用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作为一名从事古代文学科目一线教学工作的高校教师,理应注意到这样的一个新趋势。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本学科带来的冲击,如何将新的研究和理论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中,这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关于古籍数字化对教学实践影响方面的研究还较欠缺。有的论文甚至将古籍数字化简单等同于多媒体教学,完全抹煞了数字化信息对古代文学教学可能带来的重大革新和推进。由此可见,基于古籍数字化的古代文学的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开拓空间。本文以提高古代文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目标,探讨古籍数字化在教学方法中的运用。
1 古代文学课程特点
古代文学课程性质特殊,它与历史学、文献学、文字学等学科密不可分。它所构成的一个文化系统,对于当代80、90后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疏离和陌生感的。而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又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个ppt”,而学生“一本书一张纸一支笔”,似乎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形式因素。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自然不高,课堂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古籍数字化的兴起,实则为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我们要把握好这样的机会,将新的工具和思考的方式与传统的教学相融合,创造出与时代和科技信息发展相适应的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这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认为,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运用循环式教学模式,能较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2 实行循环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对学生而言,在网络环境下,他们可以检索到大量相关的课程信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仍然花费相当比例的时间去做大量的背景知识的传授,尽管可能教师花费了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做了收集和组织,但学生有网络资源的支持,很可能他们并不认为在课堂上接受到的信息比他们自己检索的知识更为丰富。这无形中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和课堂资源的浪费。对于这样一个现象,可以运用循环式教学模式。即将教学时间不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而是延伸至课堂的前后。构成课前—课程中—课后的连环模式。而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中,体现出知识的循环效应。
3 教学中合理运用数字化成果
大量的知识背景的获得可本文由收集整理以安排在课程前进行。这个时间段应该解决的问题是学生如何自主高效地获得背景知识信息。网络资源尽管丰富,却是良莠不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合理的去运用古籍数字化的成果,而不是漫无目的地进行网络搜索。比如,在讲解金元时期诸宫调作品时候,教科书中提到产生在不同时期的诸宫调在结构上有着不同的特征。那么由于现在流传下来的诸宫调作品只有三部,这其中还有散佚不全的,如果学生想从网络上去搜索是很难得到直观的信息的。这只有借助古籍数字化成果之一的电子文本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中保存的诸宫调作品的比较,可以直观的看到作品中缠令的数量及其组成形式都有不同,体制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可以有一个客观的、较为准确的印象。在学生已经获取有效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渐渐地被培养起来,此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了。把学生获取的核心知识背景内容情景化,设计成多个关键问题。比如,从金元诸宫调叙事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本事的流传和渊源,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知识,和教科书中没有的、但值得去扩展的知识能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在课后再去查阅相关的研究成果、巩固课堂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以《天宝遗事诸宫调》为例,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阅读郑振铎、朱禧整理的《天宝遗事》遗曲,对《天宝遗事》的流传有个更为清晰的梳理。至此,学生对于金元诸宫调的学习就可以达成一个循环的体系。
在循环式教学模式中,三个阶段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而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环节设置。但是与以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激发起兴趣,并且通过利用数字化成果,形成一套有用的古代文学学习方法。即使课程结束,离开教师的指导,他们仍然具有进一步深入学习古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文学课程的能力。
4 结语
摘要: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调查、分析与诊断的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一旦查明了原因,故障也就几乎等于排除了。因此故障分析诊断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故障的调查与分析
这是排故的第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主要应作好下列工作:
1、询问调查在接到机床现场出现故障要求排除的信息时,首先应要求操作者尽量保持现场故障状态,不做任何处理,这样有利于迅速精确地分析故障原因。
2、现场检查到达现场后,首先要验证操作者提供的各种情况的准确性、完整性,从而核实初步判断的准确度。由于操作者的水平,对故障状况描述不清甚至完全不准确的情况不乏其例,因此到现场后仍然不要急于动手处理,重新仔细调查各种情况,以免破坏了现场,使排故增加难度。
3、故障分析根据已知的故障状况按上节所述故障分类办法分析故障类型,从而确定排故原则。由于大多数故障是有指示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对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诊断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可以列出产生该故障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4、确定原因对多种可能的原因进行排查从中找出本次故障的真正原因,这时对维修人员是一种对该机床熟悉程度、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考验。
5、排故准备有的故障的排除方法可能很简单,有些故障则往往较复杂,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工具仪表的准备、局部的拆卸、零部件的修理,元器件的采购甚至排故计划步骤的制定等等。
下面把电气故障的常用诊断方法综列于下。
(1)直观检查法这是故障分析之初必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感官的检查。
①询问向故障现场人员仔细询问故障产生的过程、故障表象及故障后果,并且在整个分析判断过程中可能要多次询问。
②目视总体查看机床各部分工作状态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例如各坐标轴位置、主轴状态、刀库、机械手位置等),各电控装置(如数控系统、温控装置、装置等)有无报警指示,局部查看有无保险烧煅,元器件烧焦、开裂、电线电缆脱落,各操作元件位置正确与否等等。
(2)仪器检查法使用常规电工仪表,对各组交、直流电源电压,对相关直流及脉冲信号等进行测量,从中找寻可能的故障。例如用万用表检查各电源情况,及对某些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关信号状态测量点的测量,用示波器观察相关的脉动信号的幅值、相位甚至有无,用PLC编程器查找PLC程序中的故障部位及原因等。
(3)信号与报警指示分析法
①硬件报警指示这是指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在内的各电子、电器装置上的各种状态和故障指示灯,结合指示灯状态和相应的功能说明便可获知指示内容及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
②软件报警指示如前所述的系统软件、PLC程序与加工程序中的故障通常都设有报警显示,依据显示的报警号对照相应的诊断说明手册便可获知可能的故障原因及故障排除方法。
(4)接口状态检查法现代数控系统多将PLC集成于其中,而CNC与PLC之间则以一系列接口信号形式相互通讯联接。有些故障是与接口信号错误或丢失相关的,这些接口信号有的可以在相应的接口板和输入/输出板上有指示灯显示,有的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在CRT屏幕上显示,而所有的接口信号都可以用PLC编程器调出。
(5)参数调整法数控系统、PLC及伺服驱动系统都设置许多可修改的参数以适应不同机床、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这些参数不仅能使各电气系统与具体机床相匹配,而且更是使机床各项功能达到最佳化所必需的。因此,任何参数的变化(尤其是模拟量参数)甚至丢失都是不允许的;而随机床的长期运行所引起的机械或电气性能的变化会打破最初的匹配状态和最佳化状态。此类故障多指故障分类一节中后一类故障,需要重新调整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参数方可排除。
(6)备件置换法当故障分析结果集中于某一印制电路板上时,由于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扩大而要把故障落实于其上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元件是十分困难的,为了缩短停机时间,在有相同备件的条件下可以先将备件换上,然后再去检查修复故障板。
鉴于以上条件,在拔出旧板更换新板之前一定要先仔细阅读相关资料,弄懂要求和操作步骤之后再动手,以免造成更大的故障。
(7)交叉换位法当发现故障板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故障板而又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系统中相同或相兼容的两个板互换检查,例如两个坐标的指令板或伺服板的交换从中判断故障板或故障部位。这种交叉换位法应特别注意,不仅硬件接线的正确交换,还要将一系列相应的参数交换,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产生新的故障造成思维的混乱,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设计好软、硬件交换方案,准确无误再行交换检查。
(8)特殊处理法当今的数控系统已进入PC基、开放化的发展阶段,其中软件含量越来越丰富,有系统软件、机床制造者软件、甚至还有使用者自己的软件,由于软件逻辑的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会使得有些故障状态无从分析,例如死机现象。对于这种故障现象则可以采取特殊手段来处理,比如整机断电,稍作停顿后再开机,有时则可能将故障消除。维修人员可以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或者其他有效的方法。
二、电气维修与故障的排除
电气故障的分析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因此电气故障的一些常用排除方法在上一节的分析方法中已综合介绍过了,本节则列举几个常见电气故障做一简要介绍,供维修者参考。
1、电源电源是维修系统乃至整个机床正常工作的能量来源,它的失效或者故障轻者会丢失数据、造成停机。重者会毁坏系统局部甚至全部。西方国家由于电力充足,电网质量高,因此其电气系统的电源设计考虑较少,这对于我国有较大波动和高次谐波的电力供电网来说就略显不足,再加上某些人为的因素,难免出现由电源而引起的故障。
2、数控系统位置环故障
①位置环报警。可能是位置测量回路开路;测量元件损坏;位置控制建立的接口信号不存在等。
②坐标轴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产生运动。可能是漂移过大;位置环或速度环接成正反馈;反馈接线开路;测量元件损坏。
3、机床坐标找不到零点。可能是零方向在远离零点;编码器损坏或接线开路;光栅零点标记移位;回零减速开关失灵。
【关键词】配电线路;故障分析;自动化技术;应用问题
0.引言
配电线路是从降压变电站,通过线路把电力送到配电变压器或将配电变压器的电力送到用电单位的通路。配电线路电压一般为3.6kV~40.5kV,习惯上称为高压配电线路;把配电电压不超过1kV、频率不超过1000Hz、直流不超过1500V的线路,称低压配电线路。馈线是配电网中的一个术语,它可以指与任意配网节点相连接的支路,可以是馈入支路,也可以是馈出支路。馈线自动化是指变电站出线到用户用电设备之间的馈电线路自动化,馈线自动化技术,是指对配电线路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控制的技术,在故障发生后实现快速准确定位和迅速隔离故障区段,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以下用FA表示)。对于系统中两种类型输电线路而言,架空线路自动化技术实现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是主站集中性、电压电流型、电压时间型和分布智能型等;对于电缆线路,其自动化技术的实现方式则只有主站集中性、电压时间型和分布智能型三种。这些自动化技术能够快速完成线路故障的定位、隔离和复电功能。在配电线路中,针对架空线路、混合线路和电缆线路的故障停电,现在常用的最佳解决原则是就地智能处理原则,采用这种处理原则,从技术上分析具有免维护,不依赖通信和主站的优点,从经济上分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在技术上实施简便等优点。
1.配电线路的应用现状分析和应用
1.1国内配电线路的应用现状
在城市的主城区,配电网的线路以电缆线路居多,它们常用地下电缆;在一般偏远城区,城市远郊区和农村常以架空线路居多,在主城区与一般城区的交界处则是架空和地下电缆混合线路,架空线路多数是开关本体,基本不具备自动化接口和改造条件。
1.2国内配电线路的故障类型分析
配电线路要实现配网的自动化,就要对各输电线路故障进行正确的分析、隔离和复电,通过理论及实践总结,对配电线路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
1.2.1架空线路故障类型特点的介绍
架空线路如果出现故障,常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馈线故障频繁,容易造成大面积停电;第二,是瞬时性故障和单相接地故障多,容易造成停电,甚至破坏绝缘,损坏设备;第三,是用户故障不断增加,容易使用户出现故障造成大面积停电。
1.2.2电缆线路故障类型特点的介绍
架空线路如果出现故障,它的故障类型常常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馈线故障概率小,停电次数少;第二,是永久性故障至大面积停电居多;第三,是多分布在配电站点内和电缆接头处,属发展性故障,破坏绝缘甚至损伤设备;第四,是用户故障不断增加用户故障会造成大面积停电。
1.2.3混合线路故障介绍
架空线路和架空电缆混合线路的故障停电问题则是配网自动化就地智能处理重点解决的问题。
2.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结合配电网的故障类型和特点,为提高配电网发现、隔离、恢复故障的能力,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现阶段主要的配网自动化实现方式如下:
2.1主站集中型FA技术的实现
2.1.1 FA技术的工作原理
主站系统根据配电终端检测的故障告警信息,结合变电站保护动作信号综合判断,确定故障类型和故障区段,自动或手动隔离故障点,恢复非故障区段供电。
2.1.2 FA技术的特点
FA技术的特点如下,第一,线路类型无限制,架空、电缆、混合都适合;第二,不要求变电站重合闸配合;第三,无须保护配合,便实施,管理简;第四分段不受限,扩展灵活;第五,主干线路开关采用蓄电池为后备电源,分界开关配置超级电容为后备电源;第六,依赖通信及主站,投资较大,每次故障,整条线路存在短时停电。
2.2 分布智能型FA技术的实现
2.2.1分布智能型工作原理
配电馈线主干线上各个相邻开关的配电终端通过通信网络,相互交换电压/过流、开关位置和故障状态等多种信息。发生故障时不需主站参与控制快速隔离;而后通过通信获得相关的开关已经隔离故障信息,按预定的恢复机制恢复正常区间供电的一种馈线自动化系统。
2.2.2分布智能型的特点
第一,DTU可自行收集处理相关故障信息并进行控制决策;第二,不会对系统造成多次过流冲激;第三,架空与电缆线路都适用;第四,不依赖于主站完成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动作速度快;第五、对通信的速度、稳定、要求比较高;投资比较大运维要求高。
2.3电压时间型FA技术的实现
2.3.1电压时间型FA技术工作原理
主干线分段及联络开关采用" 电压-时间型"负荷开关,与变电站重合闸配合,自动隔离故障,恢复非故障区间的供电。当线路发生短路故障时,变电站保护跳闸,第一次重合闸,开关得电后逐级延时合闸,当合闸到故障点后,变电站再次跳闸,同时 FTU 通过电压-时间逻辑判断出故障点并闭锁两端开关;故障隔离后,变电站二次重合,恢复故障点前段线路供电,联络开关延时合闸,自动恢复故障点后段线路供电。
2.3.2电压时间型FA技术的特点
电压时间型FA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开关采用"来电即合、无压释放"的原理,无蓄电池,真正免维护;第二,是不依赖通信及主站实现就地智能保护功能;第三,是资金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第四,是适合城郊或农村架空中压配电;第五,需要变电站重合闸配合,用户受短时停送电影响。
2.4电压电流型FA技术的实现
2.4.1电压电流型FA技术工作原理
电压电流型馈线自动化是在电压-时间型基础上,增加了故障电流辅助判据。使非故障区间分段开关在第一次重合闸后闭锁分闸,减少第二次重合闸后恢复供电时间。 其次主干线设置带时限和二次重合闸的分段断路器,其后端线路发生故障自行切除,大大减少变电站出线断路器的跳闸次数。
2.4.2电压电流型FA技术特点
电压电流型FA技术特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减少 50%变电站出线断路器跳闸,缩小故障引起的停电范围;第二,是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重合成功率大幅提高,可达到90%以上;第三,是减少重合闸恢复供电时逐级合闸时间,减少非故障区段停电时间;第四,是无通信可对故障就地迅速隔离;第五,是适用于10kV架空、电缆等结线。
3.结语
采用FA就地智能故障处理,可实现对线路运行状态的管、监、控、优的管理,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配网中某条线路的小故障若不及时切除将会影响到其他线路,甚至演变成为三相短路,扩大故障的影响范围,实现配网自动控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障小康社会的用电安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资本深化;技术进步;雇佣规模;工资增长
中图分类号F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6-0160-09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6.024
中国工人工资的增长给企业经营带来成本压力,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中国对最近的全球工资增长几乎贡献了一半,2008年和2009年全球实际工资平均增速分别为1.5%和1.6%,若不包括中国数据则增速降低一半,分别为0.8%和0.7%[1]。实际工资的上升意味着企业人工成本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这种影响在经济环境恶化时尤为明显,甚至可能使得一些微利企业在经济衰退中失去生存的机会。澄清工资增长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真实影响可以为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如果工资增长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它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冲击?它会对资本深化带来怎样的影响?它又会对技术进步①产生怎样的影响?而所有的这些,又会对就业产生何等影响?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分析框架下,将劳动力边际产品与工资的缩减指数纳入模型,更为贴切地解释了中国新世纪以来的资本深化现象;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对企业的雇佣、技术进步、资本深化等现象进行分析,并利用微观数据对国企与民企在工资增长与雇佣规模、技术进步、资本深化等变量之间略有差异的关系进行了检验。
1文献综述
关于工资增长的研究大多在宏观层面展开,国内研究长期关注职工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2-6]及其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7-12]。而有关工资增长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大多讨论工资水平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比如工资增长中是否存在“工资侵蚀利润”[13-14]、工资增长是否带来了更高的企业绩效[15-17]。事实上,工资增长中企业的经营选择才是其产生宏观或微观影响的基础,而近期有大量文献讨论工资增长中的资本深化、技术进步、雇佣规模调整的问题。
就企业层面而言,工资增长带来的成本压力也必然会带来企业经营行为的改变,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资本深化。低技能工人工资的上升一方面会让企业用资本替代劳动,另一方面还会让企业用高技能工人替代低技能工人[15,18-19]。Bernard等[20]发现随着劳动力成本压力的增大,美国制造业加速了资本深化和技能升级的过程,1972至1997年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多地分布于资本和技能密集型行业。对中国而言,劳动需求的快速上升对工资的上升有积极影响,但工资水平的大幅度增长可能提高微观企业的生产成本,造成企业加快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减少资本吸纳劳动的速度[21]。袁富华和李义学[22]利用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建立了中国制造业行业就业调整和资本深化关系模型,进一步的经验分析发现资本替代劳动的情形正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在中国制造业部门广泛出现。
巫强: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雇佣规模调整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6期
工资增长对就业的影响存在争论,其作用机制仍不甚明晰。我们经常观察到工资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时出现、工资下降与就业下降同时出现,Elsby和Shapiro[23]的研究发现美国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生产率降低的总工资的下降趋势影响了稳定状态下的就业量,这印证了Bruno和Sachs[24]、Staiger等[25]低工资带来低就业的研究结论。但一般而言,实际工资增长对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负向的[26],因为一方面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会造成工作岗位的损失,而事实上由于资本深化趋势的发展,中国的增加值产出就业吸收能力在持续下降[22],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的上升会通过影响新投资的进入而影响工作岗位的创造[21]。
尽管工资增长对就业的直接影响容易理解,但它的间接影响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讨论集中在技术进步的影响上。工资增长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既有减少传统岗位就业的直接效应,也有增加就业的补偿效应,大多研究认为技术进步会降低就业水平。程大中[27]对1978年至 2000 年服务业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并不是劳动增强型的,而是略微资本增强型的。姚占琪和夏杰长[21]使用2000至2002年中国31个省及直辖市的截面数据,对资本深化、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对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工资总额的变动,其次是人力资本的增加,技术进步造成了就业的减少。叶仁荪等[28]对1990年至2005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现阶段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朱轶和熊思敏[29]利用1985年至2005 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二、三产业的技术进步在促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的同时并没有对整体就业产生促进作用,甚至在服务业产生了负面的就业影响。冉光和和曹跃群[30]利用1952年至2004 年时间序列样本数据分析发现,资本投入与劳动供需协调之间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技术进步则与劳动供需协调呈稳定的负相关关系,偏离比较优势的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弱化了就业促进功能并加速了劳动市场的分化。
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正向的、不显著的或变动的。丁仁船和杨军昌[31]通过对全国数据的计量分析,认为1978至1998年间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总的影响是增加了就业。唐国华[32]利用1991年至 2007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发现,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破坏效应,总就业效应为正。冯泰文等[33]采用层级回归方法对1986 年至2006 年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劳动力价格与制造业的就业弹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齐建国[34]对1977至1999年的全国数据的分析显示,20 世纪80 年代的技术进步对就业有正面影响,90 年代技术进步则减少了对劳动力的吸纳。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表现出以下特点:宏观层面的研究占绝大多数,尽管大多文献的模型都是基于微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构建的,但对于理论命题的检验都是通过行业或省际数据进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理论预测与实证检验间的距离;尽管资本深化与工资增长的负向关系是明确的,但促使资本深化加速的原因并不明晰;技术进步对雇佣规模调整的影响存在争议,而且对技术进步对雇佣规模影响的大多基于行业特征展开的,而针对其他特征(比如企业性质)的深入探讨则少见。本文的工作正是试图在上述几方面对之前的文献提供补充。
2理论模型
对企业行为的分析需从其生产决策过程开始,设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形式,假定i企业在t 时期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Y为实际产出,K为资本存量,L为所使用的劳动力,A为技术系数。参数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产出弹性。用P表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劳动力的边际产品等于工资w,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资金成本r(r为常数),即:
由于企业生产的收益需要在劳动者与资本家间进行分配,使得所谓的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事实上既有来自成本的成分也有来自收益的成分。这就使得对劳动力的边际产品其实可以有多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可以是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广义的理解可以是等于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加上分享的收益,只是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分享的收益其实
①袁富华和李义学[22]将资本深化定义为人均资本量的变化率ΔKLtKLt,而此处的人均资本量的对数差分值
LnKLi,tKLi,t-1在0附近与其在数值上极为接近,但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值对计量结果的影响,从而为后续的分析带来一些便利。后文的工资增长、技术进步、雇佣规模调整均按此方式处理。
②事实上,在转型经济体中边际产品与工资的缩减系数δ也是一个变量,它在一定程度上由劳动分配率决定。在同等情况下,劳动分配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成本更高,雇佣规模扩张将受抑制,资本替代劳动则受激励。
是很难区别开的。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至少有以下原因
使得工资w明显低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首先,工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或工人组织的议价能力弱,“强资本,弱劳动”的状态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存在;其次,一度存在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带来的城镇就业压力;第三,部分企业在获取资本上的便利使其在劳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如果以δ作为劳动力边际产品与工资的缩减指数,(2)式可表达为:
(8)式左边以对数差分表示的人均资本量增长率的即可衡量资本深化的速度①,增长率越大资本深化越剧烈。
一个经济中的人均资本量的变化路径是厂商对生产技术(投资)的选择结果,在“标准的市场体系”中,要素的比率决定于要素的比价,但对于转轨的经济来说,则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35]。在这里,劳动力边际产品与工资的缩减指数就是一个在转轨经济体中的特殊影响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劳动分配率(劳动分配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对企业经营收益的分享程度),进而会影响企业的投资决策②。
由此得到,
假设1a:资本深化速度受工资增长速度的正向影响,影响程度由劳动分配率决定。
由于国企与民企在经营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异,在类似资本这样的资源的获取能力上也不一样,使得二者的劳动分配率也存在差异[14,36],当劳动力市场趋紧时,二者反映在劳动分配率上的变化也是不一样的,从而使得二者的资本深化趋势不同。当然,即使不存在国企或民企这样标签式的区别,不同劳动分配率的企业在面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时的调整空间也不一样,因而资本深化的趋势也会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由此得到,
3数据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数据库沪深股市上
①人均工资为人工成本总额除以员工人数,实际上是人均人工成本。人均工资与人均人工成本之间稳定的比例大致为7:10,因为人均人工成本与人工工资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五险一金,这部分约占职工税后工资的40%左右,若以税后工资表示人均工资则有前述的比例关系存在。由于本文主要研究工资增长的问题,以人均人工成本代表人均工资不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②根据对数据抽查的结果,出现翻番或折半的情况最大的可能是数据错误或出现并购、借壳上市等,对这些情况下工资增长、技术进步、雇佣规模等变量的讨论已超出本文的研究范畴,故将此类数据剔除。
③将变量中的极端值替换,使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连续变量分别等于1%和99%分位数。
④本文所有计量分析均利用stata10.0软件完成。
⑤由于自变量与因变量皆取对数,回归系数即可视为弹性系数。
市公司2000至2011年相关数据,其中剔除了数据缺失的项。
根据原始数据计算了雇佣规模年增长率、人均资本量、人均资本年增长率、人均工资①、人均工资年增长率、劳动分配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数据。雇佣规模年增长率为当年与上一年员工人数的对数差分值,人均资本量为企业总资产除以员工人数,人均资本年增长率为当年与上年人均资本量的对数差分值,人均工资为企业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除以员工人数,人均工资年增长率为当年与上年人均工资的对数差分值。后续的分析中剔除了包含极端值的数据项,包括人均资本年增长率、人均工资年增长率大于100%(翻番)或小于-50%(折半)的项②。劳动分配率为人工成本除以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为人工成本、税收、折旧、净利润之和,其中涉及的变量均为以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平减为2000年实际值,总资
产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为2000年的实际值。全要素生产率参考鲁小东和连玉君[37]使用过的LP方法估算出。人工成本、劳动分配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防止极端值的影响都winsorize到1%③。
本文所涉及的相关变量及变量说明如表1:
表2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就2000年至2011年总体平均的结果来看,人均工资年增长率(0.11)大于人均资本年增长率(0.06),大于雇佣规模年增长率(0.02),劳动分配率均值为0.3,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2.31。
4实证检验结果
本部分应用前述数据对第三部分提出的假设命题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
资本深化伴随着人均工资增速的上升而加剧,随着劳动分配率的提高而加剧。表3为根据(8)式构造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回归模型在(8)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数化资产、企业年龄、行业、年份为控制变量。2001至2011年平均的弹性系数由面板数据回归获得,在进行随机效应回归之后,使用stata④命令xttest0检验得到的P 值为0.000 0,表明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OLS 模型。Hausman检验得到的P值为0.000 0,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2001至2011各年度弹性系数则由OLS回归获得。从结果来看,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系数⑤不论是总
①囿于篇幅,具体计算结果未在文中列出,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图3、图4情况与此一样。
体还是分年度、分企业性质,都是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的,资本深化速度受人均工资增长的正向影响。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总体从2001年至2011年基本保持震荡上升趋势,也就是同样的工资上涨速度带来了更大的资本深化,可以认为总体上资本深化在加剧。图1中的总体弹性、国企弹性、民企弹性均来自表3,另增加了2001至2011年间上市公司劳动分配率中位值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总体弹性系数与劳动分配率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由此可以认为,这里展示的数据与资本深化受工资增长速度、劳动分配率影响的假设一致,假设1a得到验证。
国企和民企的资本深化趋势不同。从图1可以看出,对国企而言,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从2003至2011年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对民企而言,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在2003至2011年间似乎在0.25至0.45之间震荡,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国企与民企在资本深化上的不同趋势,可能源自二者在融资成本上的差异。在本文的模型中假定资金成本r为常数,而事实上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融资难度上有显著的差别,二者的资金成本也就完全不一样。对于资金成本更低的国企而言,面对工资上升更倾向于从资本替代劳动的角度寻求解决方案,所以人均资本增长的工资增长弹性呈上升趋势,而民企由于存在更强的资金成本约束而没有表现出这样的趋势。由此,假设1b得到验证。
不同劳动分配率的企业资本深化趋势不同。图2展示了将企业样本以劳动分配率高低分组后计算的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①,首先将每年度的企业按劳动分配率的高低分为高于中位值的组和低于中位值的组,然后分别计算每年的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可以看出,对劳动分配率高于中位值的企业而言,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而对劳动分配率低于
图1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分企业性质)
Fig.1Wage growth elasticity of capital per capita (grouped by enterprise property)
图2人均资本量的工资增长弹性(以劳动分配率分组)
Fig.2Wage growth elasticity of capital per capita (grouped by distribution rate)
中位值的企业而言则不存在这样的趋势。可以认为,劳动分配率更高的企业存在更为明显的资本深化倾向。由此,假设1c得到验证。
根据公式(9),以雇佣规模年增长率为自变量,以全要素生产率年增长率、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人均工资年增长率为自变量,增加对数化总资产、企业年龄、年份、行业为控制变量,应用面板数据回归的固定效应模型得到表4的结果。模型1、模型2、模型3中的样本分别是总体样本、国企样本、民企样本,模型4、模型5、模型6则分别对应于模型1、模型2、模型3增加了三个自变量上一年的值作为自变量。
从表4的结果来看,六个模型在自变量的符号上完全一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带来雇佣规模的向下调整,营业收入的上升带来雇佣规模的向上调整,职工工资的上升带来雇佣规模的向下调整。假设2a、2b、2c轻松得到验证。
同时,对比国企和民企的系数可以发现,与国企相比,民企的雇佣规模受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似乎更小一些(模型3的-0.108和模型6的-0.110的绝对值均比模型2的-0.131和模型5的-0.137小),受营业收入的影响也更小一些(模型3的0.173和模型6的0.169的绝对值均比模型2的0.225和模型5的0.233小),受职工工资变化的影响则没有显著差异(模型3的0.372和模型6的0.383与模型2的0.353和模型5的0.364差别并不大)。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这使得对不同性质企业特征的进一步讨论显得有必要。
图3展示了雇佣规模调整的技术进步弹性在总体样本、国企样本、民企样本中在时序上的变化情况。民企的雇佣规模调整对于技术进步的弹性值得关注。尽管总体样本与国企样本的技术进步弹性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趋
注:①模型1为全体样本的回归结果,模型2为国企样本回归的结果,模型3为民企样本回归的结果,模型4、5、6分别对应模型1、2、3增加了滞后一期的变量;②控制变量:对数化总资产、企业年龄、年份、行业;③括号内为标准差;④*** p
势,民企的技术进步弹性在大多数年份都低于国企样本的,但民企雇佣规模调整的技术进步弹性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换言之,民企的雇佣规模对技术进步变得越来越敏感,这可以理解为在工资增长的趋势下,民企更倾向于通过技术进步来缓解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
图4展示了雇佣规模调整的工资增长弹性在总体样本、国企样本、民企样本中在时序上的变化情况。总体样本和国企样本的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在2001至2011年间基本呈上升趋势,而民企样本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可以认为国企的雇佣规模变得对工资增长越来越敏感。值得注意的是,在2008年及以后,国企和民企雇佣规模调整的工资增长弹性更加趋于一致,有可能是在2008年之后企业的人工成本压力普遍上升,在高人工成本压力下,企业的雇佣规模选择变得更为相似。
5结论与建议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发现,在工资增长的趋势下,以资本替代劳动是企业的理性选择,资本深化总体上呈加剧的态势,资本深化速度受工资增长和劳动分配率的影响。国有企业或许是因为拥有更好的融资条件,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以资本替代劳动的倾向表现得更是越来越强烈。劳动分配率较高的企业由于人工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其资本深化的倾向也越来越强。就企业的雇佣规模调整而言,技术进步和工资增长对其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营业收入则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民企的雇佣规模调整对技术进步越来越敏感,国企的雇佣规模调整对工资增长越来越敏感。
本文的经验结论所蕴含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来一段时间的就业压力仍可能较大,但其表现形式有所变化,由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带来的压力逐渐转向为劳动力市场需求方的压力。由资本对劳动替代形成的就业压力,不是仅仅通过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就能化解的,而是需要新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来应对,比如鼓励劳动倾向型的技术创新等。其次,国有企业在资本获取上的优势应该受到限制。国有企业由于能以低于市场水平的成本获取资本,在人工成本上升之时也就更容易以资本替代劳动,同时也更不倾向于以技术进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限制其低成本获取资本的可能性不仅有助于扩大就业也将促进技术进步。再次,在提高劳动分配率的同时要关注资本深化的趋势,尤其是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劳动者工资的手段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靠行政手段,而应注意市场化手段的应用。当然,本研究所使用数据均来自上市公司,相对于整体企业而言,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相对更大、平均绩效也相对更好,本文结论的稳健性仍可以在进一步研究中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际劳动组织. 2010/11年全球工资报告——危机时期的工资政策[R]. http:///, 2010.[ILO. Global Wage Report 2010/11: Wage policies in times of crisis[R]. http:///, 2010]
[2]黄文忠. 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必须大于工资增长速度[J]. 经济问题探索, 1982,(6): 43-46.[Huang Wenzhong. The Growth Rate of Productivity Must Go Over That of Wage[J]. Inquiry into Economic Problems, 1982,(6):43-46.]
[3]李石泉. 论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关系[J]. 财经研究, 1983,(5):37-43.[Li Shiquan, A Theor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Growth[J]. 1983,(5):37-43.]
[4]胡昌暖.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工资增长的关系新论[J]. 经济研究, 1991,(11):29-32.[Hu Changnuan.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Wage Growth[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91, (11):29-32.]
[5]康继峰. 论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相互关系[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987,(3):56-57.[Kang Jife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Wage Growth and the Productivity Growth[J]. Journal of Shanx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1987,(3):56-57.]
[6]苏中一. 也谈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J]. 经济研究, 1992,(3):51-54.[Su Zhongyi. The Rela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Wage Growth[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92,(3):51-54.]
[7]金重仁. 试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通货膨胀问题[J]. 经济研究, 1987,(6):33-39.[Jin Chongren. A Theory of Inflation in Socialism Econom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87,(6):33-39.]
[8]李云林. 工资增长超经济增长一定引发通货膨胀吗?[J]. 经济科学, 1997,(2):16-20.[Li Yunlin. Does Wage Growth Always Lead to Inflation?[J]. Economic Science, 1997,(2):16-20.]
[9]Kojima R, Nakamura S, Ohyama S. Inflation Dynamics in China[C].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No. 5-E-9, 2005.
[10]丁守海. 工资与物价会螺旋波动吗?[J]. 统计研究, 2010, (9):65-72.[Ding Shouhai. Will Wage and Price Fluctuate Mutually?[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10, (9):65-72.]
[11]范志勇.中国通货膨胀是工资成本推动型吗?——基于超额工资增长率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8,(2):102-112.[Fan Zhiyong. Is Chinese Inflation Pushed by Wag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Excess Wage[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8,(2):102-112.]
[12]刘元春. 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J]. 经济学动态, 2008,(10):21-27.[Liu Yuanchun. Rencent Studies on the Cause of Chinese Inflation and Their Flaws[J].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8,(10):21-27.]
[13]戴园晨, 黎汉明. 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J]. 经济研究, 1988, (6):3-11.[Dai Yuanchen, Li Hanming. Wage Erode Profit: the Potential Risk in Chinese Economy System Reform[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988, (6):3-11.]
[14]杨瑞龙, 周业安, 张玉仁. 国有企业双层分配合约下的效率工资假说及其检验——对“工资侵蚀利润”命题的质疑[J]. 管理世界, 1998, (1):166-175.[Yang Ruilong, Zhou Yean, Zhang Yuren. Built and Test the Efficiency Wage Hypotheses of State Owned Enterprises Two Level Distribution Contract: Question to the Wage Erode Profit[J]. Management World, 1998, (1):166-175.]
[15]Holzer H J. Wages, Employer Costs, and Employee Performance in the Firm[J]. Industrial and Labour Relations Review, 1990, 43(3):147-164.
[16]Abowd J M. Does Performance Based Managerial Compensation Affect Corporate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 Review, 1990, 43(3):52-73.
[17]陈冬华, 范从来, 沈永建, 等. 职工激励、工资刚性与企业绩效——基于国有非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10,(7):116-129.[Chen Donghua, Fan Conglai, Shen Yongjian, et al. Employee Incentive,Wage Rigid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Empirical Evidences from Chinese Unlisted SOEs[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7):116-129.]
[18]Lewis H G. Unionism and Relative Wages in the United State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19]Johnson G. Economic Analysis of Trade Unionis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5, 65(2): 23-28.
[20]Bernard A B, Jensen J B, Schott P S. Survival of the Best Fit Competition from Low Wage Countries and the (Uneven) Growth of US Manufacturing Plants[C]. NBER working paper No. 9170, 2002.
[21]姚战琪, 夏杰长. 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 世界经济, 2005,(1):58-67.[Yao Zhanqi, Xia Jiechang. Capital Deepening,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nas employment, World Economy, 2005, (1):58-67.]
[22]袁富华, 李义学. 中国制造业资本深化和就业调整——基于利润最大化假设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 2009,(1):197-210.[Yuang Fuhua, Li Yixue. Capital Deepening and Employment Adjustment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Sector[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9, (1):197-210.]
[23]Elsby M. W L, Shapiro M D. Stepping Off the Wage Escalator The Effects of Wage Growth on Equilibrium Employment[C]. NBER working paper No. 15117, 2009.
[24]Bruno M, Sachs J. Economics of World Wide Stagfl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25]Staiger D, Stock J H, Watson M W. Prices, Wages, and the U.S. NAIRU in the 1990s[C]. NBER Working Paper No. 8320, 2001.
[26]Nickell S, Andrews M. Unions, Real Wages and Employment in Britain 1951-1979[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83, 35:183-206.
[27]程大中. 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与技术进步[J]. 世界经济, 2003, (7):35-42.[Cheng Dazhong, Chinese Service Industries Growth and Technology Progress[J]. World Economy, 2003, (7):35-42.]
[28]叶仁荪, 王光栋, 王雷. 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与技术进步路线的选择——基于1990-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8, (3):137-147.[Ye Rensun, Wang Guangdong, Wang Lei. The Effect of Technical Progress on Employment and the Choice of Technical Progress Policy in China(1990-2005)[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8, (3):137-147. ]
[29]朱轶, 熊思敏.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就业效应的经验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5):107-119.[Zhu Yi, Xiong Simin. Techn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and Their Effects on Chinas Employment[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5):107-119.]
[30]冉光和, 曹跃群. 资本投入、技术进步与就业促进[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2):82-91.[Ran Guanghe, Cao Yuequn. Capital Input,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J]. The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7,(2):82-91.]
[31]丁仁船, 杨军昌. 技术进步对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02,(12):36-37.[Ding Renchuan, Yang Junchang. Technology Progress Effect of Chinese Employment[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2, (12):36-37.]
[32]唐国华. 技术创新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1991-2007[J]. 人口与经济, 2011,(3):37-42.[Tang Guohua. Empirical Analysis on Employment Effects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China:1991-2007[J]. Population & Economics, 2011,(3):37-42.]
[33]冯泰文, 孙林岩, 何哲. 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弹性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J]. 公共管理学报, 2008,(4):19-25.[Feng Taiwen, Sun Linyan, He Zh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Progress Moderating Effect on 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Manufactur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08,(4):19-25.]
[34]齐建国. 中国总量就业与科技进步的关系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12):24-29.[Qi Jianguo.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e Employment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n China[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2,(12):24-29.]
[35]张军. 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Zhang Jun, Capital Formation,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Chinese Economy Growth[M]. Being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5.]
1、自动化仪表常见故障
1.1 温度控制仪表系统故障
当温控仪表出现异常故障时,应能了解到温控仪表测量时滞后性表现明显,即仪表测量通常滞后性较大。首先,观察仪表显示值大小,如若仪表测量时显示值突然不稳定,出现变大抑或变小时,则确认出其故障出现在系统内部。其次,如若发现温控仪表显示出现较快震荡行为,则基本可确认为PID调整不当所引发异常。最后,温控仪表指示如若出现较慢范围波动,则基本可确认出其故障引发是工艺生产所致。
1.2 医疗控制仪表常见的系统故障
首先,当压力控制仪表出现波动性震荡变化时,一般通过这种异常特征可确认出是生产工艺操作出现异常变化引发其出现异常。其次,可能是压力系统仪表显示出死线变化,即使工艺操作发生调整或变化,其显示值也没发生改变时,则一般故障会出现在测量系统中。为此,要重点检查引压管是否出现堵漏,如若没发现堵漏则可判断故障点出现在测量指示系统中,故而采取针对性方案进行调整或维修。
1.3 流量控制仪表系统故障
首先,测量控制仪表如若发现指示值处于最小状态,则需要重点对现场仪表予以检查,如若无异常状况,则故障应定位在显示仪表中。此时,如若未能检验出异常,则故障最可能出现在系统压力参数不足或者系统内部出现堵塞,即这些情况可能是操作不当,抑或介质结晶参数不对所造成。如此一来,当系统管路出现堵塞,则需要了解其管堵原因。具体可能是孔板差压流量计、抑或是正压引压管出现堵塞,包括可能是机械式仪表出现流量计齿轮卡死或者过滤网堵塞等情况,进而进行针对性检修即可。其次,当发现测量仪表指示值处于最大状态时,则与其对应的检测仪表指示也会处于最大状态。此时,可以手动调试或遥控调节阀开度。如若是指示流量值未能控制到正常状态,则需要重点检查引压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包括检查传输信号是否出现异常等。最后,如若流量控制指示确实波动频率较高,则可以将控制状态改为手动调整,并对应改变控制参数PID或者调整工艺操作流程予以解决故障。
1.4 液位控制仪表系统故障
首先,液位控制显示值如若出现最大或最小异常情况时,则要检测仪表是否处于正常指标状态。具体操作时要观察液位的在操作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可以采用手动的液位控制方式。根据液位的变化区间范围来判断故障点的位置,如果液位是在固定的范围内变化,那在液位控制系统中是存在着故障的。如若液位状态不稳,则是工艺操作系统造成,具体可结合工艺生产情况予以排查。其次,液位控制指示和现场仪表指标不配套时,则首先检查负压导压管的封液情况是否存在测漏、渗漏,如果确实发现测漏,重新灌注封液即可。最后,当控制仪表指示不能稳定,即波动频率比较频繁,则需要结合工艺操作系统检查液位容量是否正常,当发现确有故障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即可。
1.5 调节阀卡堵、波动
调节阀的振动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调节阀的弹簧太软因此调节阀的输出信号不稳定的情况;另一方面引起调节阀非正常振动的原因是整个系统的振动频率和调节阀的振动频率是处在同一个频率。针对调节阀振动的故障最简易快捷的方法是提升调节阀弹簧的硬度,但是如果是因为相同的振动频率的话就要将调节阀换掉,使用新的调节阀进行工作。
2、仪表自动化设备的预防性维护措施
2.1 实行TPM管理,制定合理的操作规范
近几年来,备受油气储运企业推崇的TPM管理是指全员参与步步深入的,通过制订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完善、改进TPM,使TPM更加规范化,是一种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措施。
实行TPM需要我们坚持不断深入地观察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机械加深了解,找出其操作应用的客观规律,而后制定出合理的操作应用规范,并不断根据情况将其优化发展。简单来说TPM的实施主要就是以下四个步骤:首先,去现场观察了解事实和实物;其次,要根据实际运行的情况寻找相关的规律指定合理的规划;再次,制定维修相关的条例,以文本的形式进行落实;最后,根据以上的方法进行评估实际的效果,并且不断进行修正和优化。
2.2 制定仪表维护规范,定期进行维护
油气储运公司在仪表自动化设备管理方面应该以预防为主,推行规范作业行为和规范作业程序。可以将平时积累的自动化仪表设备的相关的维护经验进行总结和书面化,这样可以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教学和传播,用手册拿来对员工培训,提高其操作水平,另外制定出仪器维护规范,将设备的维护定期化,制度化。除此之外,还根据作业维护执导书,结合仪表设备运行状况,定期编制预见性维护计划,如仪表设备的月检修计划、维护保养计划等,确保了设备的长周期运行。
2.3 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和方案
伴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自动化仪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很多仪表设备都能够对故障进行自检,进行故障的判断和修复,这样就可以根据它制定出更为科学的维护计划和方案,从而大大地降低仪器维护的工作量。
【关键词】仪表自动化设备 故障分析 维护技术
随着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仪表自动化技术得到显著的提升。随着当前企业生产设备逐渐走向规模化、复杂化,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其在保证仪表正常工作的同时,进一步确保企业正常生产运营。当前企业仪表自动化设备较复杂多变,为其维护工作增加了难度,若设备维护工作的开展缺乏技术性及时效性,将会进一步触发故障突发及其故障原因的频率,因此,必须提高仪表自动化故障的监控及维护水平,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
1 分析设备故障及产生原因
1.1 仪表故障
(1)流量控制错误。针对于检查仪设备进行流量的监控,在处理与分析其流量指示,如果流量指示偏于或低于正常流量控制水平时,会造成流量控制仪表流量指示值的波动较大,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功能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2)仪表物位检查故障。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差压式液位控制系统指示与现场直读式的系统指示存在着差异,导致液位控制仪指示值出现频繁波动。
1.2 故障产生原因分析
针对其一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与系统压力、导管堵塞、变送器正压室泄漏及流量计齿轮卡死等,另外,仪表控制参数PID不匹配及工艺操作不适当等,这些问题是导致设备引发的原因。对于其二的问题,多伴与仪表负迁量、液面控制容量过大及工艺系统操作问题等原因造成仪表自动化出现频繁波动。
2 故障检测方法
2.1 传统故障检测
当自动化设备出现故障时,维修人员可通过传统观察、询问、触摸等方式检查设备故障,针对仪表自动化故障发生的前后工作人员要切实了解清楚。另外,通过切断电源的方式观察设备内部元器件及接线端子是否变形、烧焦及松动,通过初步的观察分析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具体故障原因。
2.2 万用表及示波器设备检测
维修人员通过初步的观察分析后,可通过万用表、逻辑笔及示波器等检查工具测量故障。另外,还可通过替换法的方式,将仪表设备内部损坏、烧焦的器件进行替换。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设备故障引发的原因较多,但故障检测工具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企业只有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才能预防故障频发,进一步确保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3 设备维护技术
3.1 强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
日常维护工作是仪表自动化设备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必须要强化其管理工作。企业要根据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分级管理维护机制。企业工作人员要重点强化维护仪表自动化的重要设备,对于设备中的常见问题能够制定出预见性的措施,从而保持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稳定使用。企业在设备日常管理维护工作中,要定期维护针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的各个元器,如仪表自动化清洁仪、电机、电位器等,定期清理设备外壳的杂物,保持其清洁。另外,要做好插座、插头的维护工作,保持其室内环境的干燥与清洁。根据设备外部环境,工作人员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维护工作,如观察设备温度状况,特别是在夜间,要防止仪表在低温下而受到破坏,若在日常维护管理中发现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进行处理,遏制故障进一步扩大。
3.2 设备生命周期维护
除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外,还要完善其周期维护记录的工作。周期维护记录工作可有效预测设备故障生命的周期,从而提前制定出应对故障出现的处理措施。结合设备维护的经验及理论,工作人员要深入分析与测算设备生命周期。例如石油化工主要使用的仪表自动化设备三大类:测量仪表、执行机构及控制系统。针对这三大类设备寿命管理进行简要的说明。
(1)测量仪表。针对于测量仪表出现的故障类型及原因,首先通过故障产生的主要原因制定出相关预防性措施;其次,根据设备的主次关系将其划分为关键与非关键设备,关键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轻则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重则将会对内部人员造成生命威胁。因此,必须严格检查关键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充分了解关键仪表正常运行的时间,通过仪表设备的正常运行制定出检修计划或是提前做好设备更新的准备。(2)执行机构部分。仪表调节阀是石油化工生产主要的执行部分。在石油生产的实际过程中,由于仪表调节阀应用的范围较广泛、故障引发的向率较高,共内件及盘根等附件之间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仪表寿命管理。(3)控制系统类。控制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主要采用DCS,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低故障发生率。另外,DCS还具备自诊断报警的功能。
3.3 规范预防性维护措施
针对仪表自动化设备的设计,要根据具体的生产流程、操作规范及生产规模等情况,选择维护方便、故障低、技术先进及功能完善的仪表自动化设备。另外,仪表设备的选型要根据工艺过程温度、压力、防爆、防护等几个重要属性的等级。所选设备要严格控制质量,注重设备运行的维护的简捷性与可靠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引进仪表自动化设备更加先进与复杂,在提高企业生产的同时,还增加了仪表自动化设备的维护工作管理难度。针对于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故障及原因,通过深入的分析,可通过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设备生命周期维护、规范预防性维护措施等维护工作。其中重要说明石油仪表自动化设备寿命管理。希望为企业仪表自动化设备的故障处理及维护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努尔艾力・加帕尔.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与维护技术[J].电子制作,2014(12):207-208.
[2] 陈晨.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与维护技术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9):71-72.
[3] 黄勇.仪表自动化设备故障与维护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