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新课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实施,是以素质教育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和塑造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是科学的、前瞻的教育,体现了现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民主性、创造性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21世纪的化学教师必须站在化学发展的"昨天"与"明天"的新旧契合点上寻求自己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本文结合我实施新课标一年多来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学生自主学习是创造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至关重要。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呢?
1、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搬运工与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马克思)。"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如我在每一节教学时,都预先准备一份学案,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有深有浅,首先让学生预习教材,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学案中的题目。这样一来使好、中、差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于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化学教学的舞台。
3、善于运用言行表情,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言行表情,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一番精彩的开场白,都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终身受用的化学基础能力和创造才能。如在讲授《化学选修1》"合金"时,我便脸带疑惑,很谦虚地向学生讨教:"刚刚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全面,想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帮老师一起解释。"然后,提出合金是混合物,但却为什么有一定的熔点,这下学生们可就热闹了,有的说,合金是几种金属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物质;有的说,合金的形成不是简单的将两种金属进行混合,他们之间是要断裂金属键的,金属阳离子重新排列的;有的说,合金从物质分类上看,有的属于机械混合型混合物合金,有的属于互化物合金,无论那一种类型,只要组成一定时,熔点就一定。最后学生在共同讨论中真正理解了"合金"的含义。这样不但让学生学到了化学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在平时的课堂中,笔者还时常用赞许的话语鼓励学生,如"老师也有同样的想法"、"老师觉得你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虽然说得不是特别得好,但你很勇敢"等等,增进与学生的感情,使每位学生时刻感觉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
4、课堂中设计多种参与方式,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我在课堂中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自己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学生配合,达成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我常组织学生广泛地讨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推理、概括中自行得出结论。
例如学习《化学必修1》氯气溶于水时,为了搞清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的实验:将新制的氯水分别加到紫色石蕊、FeCl2、Na2CO3和AgNO3等溶液中观察有何变化,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教师再巡回点拨,最后在广纳众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效果较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引导、指导、点拨、评价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中,亲自去发现问题,使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探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了表达能力;归纳总结,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通过以上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等活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呢?
1、启发思维,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爱护和培育学生的好奇心、质疑习惯,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起点。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多问、多想、多说,从不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允许学生保留自已独树一帜的观点,培养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如我在讲授《选修1》"生命的基础-蛋白质"后,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如果都是化学变化,那么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听完学生的问题,笔者大吃一惊,这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觉得特别尴尬,但当看到孩子充满疑惑的眼神时,我毫无犹豫地表扬了他:"你确实是一位很会思考的同学,这个问题问得挺好,老师都没考虑到,看来课后我们可得好好讨论一下。"后来,这个问题不但引起了学生的讨论,也成了老师讨论的焦点。因此,教师不可抑制孩子的提问,应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兴趣,诱发创新意识。
2、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陶行知先生曾经讴歌:"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实施创造性教学,寓创新素质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的发展源的''''机灵点'''',使学生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学科,它自形成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备课中应该收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创设课堂教学的活泼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发散性思维,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活化"和发展。如《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关于原电池的教学,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把2mol/LNaOH溶液分装在两个试管中,然后分别投入纯铝片和表面沉积有铜的铝片各一片,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后者产生气泡速率比前前者快,在这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能否设计出比较活泼的金属作正极、不活泼的金属作负极的原电池?"原电池中活泼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金属作正极,这是学生熟知的。所以问题一提出,马上有学生认为不可能设计出这样的原电池。但也有学生联系教材中的实验展开了联想,联想中创造性思维火花产生了,提出了以下设计方案:
(a)镁、铝作电极,浸入NaOH溶液中,镁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铝强,但镁不跟NaOH溶液反应,所以铝作负极、镁作正极。还有学生联想到铝遇冷浓HNO3钝化,又设计出另一种方案:
(b)铝、铜作电极,浸入浓HNO3溶液中,铝的金属活泼性虽比铜强,但铝被浓HNO3钝化作正极,铜作负极。用电流计验证,果然符合。化学实验诱发学生突破常规,跳出原有知识的框框,能使学生的思维激活到最佳状态,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3、挖掘教材中的材料,培养自主探究品质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
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概述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正式进行。随着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正式颁布,我国的七大教育出版社都各自编制出了不同版本的高中化学教科书,并且都各自在不同的实验区开始试用。经过多年的课改实践,我国于2010年开始全面推广高中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进行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要求,它强调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着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最终达到让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全面发展。新课标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都做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和建议,对教师充分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深刻了解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改善提出了具体要求。STS的三维目标是新课改提出的教学目标,它要求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体验,更加地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态度。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实现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现状
自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学科的教师都在积极尝试转变和改善教学方式,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如下: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取得的成果
1,建立了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相关理论基础,形成了更加科学的教学理论,这为基础教育新课改提供了理论依据。新的教学理论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学的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2,新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文献著作如雨后春笋一样发表,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各种期刊杂志成为了教师、学者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各种专业书籍对转变和完善教学方式过程中建立更种创新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指导。
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我国各级部门也纷纷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新课程培训,提高了学生对新课程教育精神和理念的领会,对新课标的熟悉程度,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出现的新问题和实践经验,并有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手段,形成适应各地不同情况的新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不足之处
1,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在我国影响比较深远,很多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性,导致其在思想上不容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在对教材内容的研究、新的教学方案的探索、实验器材的准备、以及多媒体课件技巧学习和制作上面,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没有足够的实践开展上述的活动,依旧还是采用教师讲课、学生听讲的老旧模式。此外,很多学校的教学条件(如实验室环境、实验器材、实验药品等)跟不上要求,导致新课标教学方式无法施行也是导致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2,在新课程改革的强势推行下,却还有有一些教师是将教学方式的转变停留在形式上,并未从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答,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式的操作,并未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使其能够举一反三和自主思考,学生的相关能力并未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转变的途径研究
(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导向
作为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具备必要的化学科学知识、使其成为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工作生活的高素质人才是实施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出发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的教学,就是要通过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等创新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关注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良好态度。
(二)要转变传统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提出了重大的转变,其更加强调对学生核心观念的养成,不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化学知识要点的简单掌握上,新课标强调化学概念原理的多重功能和对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理论指导意义,要善于利用举例、推理、比喻等多重手段将化学概念原理扩展到新的领域。
(三)要转变化学实验教学的方式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化学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旧教材比较单一的化学实验,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更加突出实验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具体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这从根本上改善了传统化学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效果,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的基础上,也培养了其良好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 王当当.《有机化学基础》教后的点滴体会[J].科教文汇,2009:192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8?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70-02
作为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正确引导学生探究讨论,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下是本文对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创设民主宽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教师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果教师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会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心理障碍,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之,学生的学习情绪会受到打击,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了。此外,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提问与回答的积极性,如果对学生提出教学内容范围以外的知识不予理睬,不仅容易造成教学氛围的紧张感,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甚至容易导致对立情绪,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化学教学应注重与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设置以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本线索的课题讨论,最大限度地挖掘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素材。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一册专题二中的“钠的性质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语:“要想保证人体的正常新陈代谢,每天都要摄入一定的食盐量,一般一个健康成年人一天需要摄入的食盐量为4g/d—10g/d,而高血压患者一天摄入的食盐量为1g/d—3g/d。可见,食盐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主要包含的金属元素是钠,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金属钠的性质。”食盐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品,利用这一导语引入新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此外,利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生本教育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合作的教学环节,减少学生孤立思考学习的情况,如果不能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就没有有效贯彻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进行全班分组,以组为单位搜集一些与化学知识有关的问题,然后由其他小组的成员进行化学知识抢答活动,最后由搜集资料的小组进行评判、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又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5个小组,然后以组为单位去搜寻有关铁、铜、铝、锌及其化合物的有关知识,再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抢答活动。
三、灵活运用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化学实验充分体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对化学教学提出的要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意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要考虑到高中生知识水平有限,应利用实验展开教学,保证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实效性,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确保每一次的实验效果。然后,在演示和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真实的实验过程中感受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实验过程可以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实验过程中的沟通与配合,促使学生在互帮互助中提升自我。最后,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总结,高中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合理引导,以学促思,鼓励学生将思与行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把握,防止学生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中。此外,教师要经常设计一些简易的课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以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所在。通过实验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探究和探索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观念。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化学知识的学科魅力。
四、科学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师范院校 高中化学 化学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133-02
随着课改的深入,初高中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但师范院校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却少有人问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的教材、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部分师范院校并没有相应地更新教材,且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和培养目标都没有改变,导致在知识体系、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出现断层现象。不少学生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师范院校的教学,对化学提不起兴趣。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部分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不高、教学方式没有什么改变,毕业后很难适应高中化学新课改的实际情况。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就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作了一点剖析,希望能给从事师范院校化学教学的老师提供参考。
一、熟悉高中内容,在知识上进行融合
新课改后,高中化学很多知识是与大学化学的知识衔接的,如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的物质的量浓度、酸碱电离理论等;《化学》(必修2)的元素的周期、化学键的极性等;《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子结构的共价键(σ键和π键)和分子的立体结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离子晶体的配位数等;《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物的碳原子的杂化轨道(sp、sp2、sp3杂化)、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方法(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等。但很多大学化学教师对高中化学的知识了解甚少,根本不知道在高中化学老师教了什么,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只管按着自己的理解去教,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方式,导致学生学起化学来感觉吃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要使高中化学和大学化学的教材内容更好地衔接,大学化学老师最好人手一套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让化学教学论的教师系统分析、概括出高中化学与大学化学衔接的内容及教学的基本要求,然后分别对无机、有机等化学专业教师进行分析、培训,让他们更熟悉高中化学的基本情况,更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更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进度和教学方法,使师范院校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的内容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突出化学思想及化学与相关前沿学科的关系,强调化学各学科的内在联系,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具体内容、整体结构、知识的深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二、更新教学理念,在思想上加以强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而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实践环节,加强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化学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理念,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探究,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等现象,导致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较差,教学技能水平较低。
作为大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首先,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开展教学理念的系列讲座,由教育专家或化学教学论的教师结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理念做专题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教学观念。其次,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观念,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多设计一些阅读、归纳、讨论、回答等实践活动,注意从方法层面上教会学生学习,让师范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获得学习的方法。
三、改变教学方式,在思维上实现转换
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目前,很多大学教师都喜欢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没有实质性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导致上课缺席、抄袭作业、考前突击等不良现象,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考过就忘光了,他们的技能和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综合素质不高。
优质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大学化学教师要抓住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生理、心理转变的特征,在教学方式上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主体活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放手让学生看、说、讨论、写,让在学生在动眼看、动嘴说、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强化学习的体验性。以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进行教学,给学生留出讨论、思考等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又提高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真知和能力。
四、注重教学实践,在行动上进行落实
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化学教师,如果仅靠师范院校的努力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因此我们可以坚持师范院校和中学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高校和高中的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为师范生提供到中学见习的机会
高师培养师范生的目的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各项化学教学技能。为了确保师范生执教技能的质量,可通过强化教育见习、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等举措,让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中学化学的教学。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师范生除跟任课教师学习外,也把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带给中学化学教师,把收集到的好的备课资料或者比较新又有价值的文献,与他们互相探讨,并用于指导教学。同时,师范生还可以趁机了解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筛选部分核心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内容,这样既确保了师范院校对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价值,也让中学教师和师范生从中受益。
(二)利用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实践
在校师范生人数较多,光靠在校老师的指导教育实践难以顾及每一位学生,而每年都有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回校学习,可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作用,让他们每人负责一个小组的师范生(4~6人),指导他们教师技能的训练,给他们传授最真实的化学课堂的知识和技能。在农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结束后,安排部分本科生跟他们回去进行教育见习或实习,这样,不仅解决了师范生难找学校实习的问题,还能确保师范生得到任课教师的认真指导。
(三)请优秀中学教师上课或指导师范生技能训练、指导实习
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化学教学技能,但真正在中学进行过教学实践的较少,在指导学生技能训练和实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在大学召开中学教学研讨会、报告会等,邀请中学的校长、特级教师或优秀教师参加,请一些优秀中学化学教师给本科生做讲座,或长期聘请丰富经验的中学化学教师给本科生上教学技能相关的课程或指导技能训练、教育实习。让师范生在听、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也使师范院校增进与中学的联系,更利于师范院校和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四)增加师范生观摩或参加各种比赛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技能的训练通常是通过教学案例或者是观看教学视频进行,然后由学生自行模仿训练,虽有成效,但不明显。针对这个问题,可通过举办中学化学教师上课或者说课比赛,让师范生融入真实课堂,近距离观摩优秀教师的教学风范。听完课后让师范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组织评课活动,提升他们的教学技能。此外,应为师范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校、地区、全国性的教学技能大赛,与外界多交流,多学习,开阔视野,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通过这种形式的学习往往能更深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体悟到掌握教学技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给在职教师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各个地区教学活动的交流,师范院校和中学相得益彰。
五、完善评价方式,在结果上加以体现
新课程的评价宗旨是,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主要以激发学生内在潜质为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而在师范院校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学习成绩、工作或组织能力、特长爱好等方面发展,但还是无法避免存在一些问题,如评价的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强调鉴别和选拔功能,忽视诊断和激励功能;评价标准与社会需求匹配性差;过分注重评价结果,忽视评价过程,等等。
为了使得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在评价内容和方式上更好地衔接,我们采取多元评价方式,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重视构建形成性学生评价,实现学生评价的诊断和监督功能;建立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评价方式,采取课题研究与论文、实验设计与创新、教学技能和说课技能、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强化能力为目标,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素质、兴趣爱好、情感体验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
实践表明:师范院校的化学教学和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应只是知识的衔接,还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只有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整体上进行衔接,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师范院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松艳,王宝珍,金爽.大学化学教学与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2]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1(10)
[3]王后雄,万坚.化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论文摘要】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在知识、学法、人文等方面获得进步。”并且特别强调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乐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转变学习方式。为此,本文对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科学处理教材内容,让教材更具实用性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编排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自主创造的广阔空间。教材是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化学实验主要有实验设计、科学研究、思考讨论以及各种实践等基本形式,没有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之分,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情况科学处理教材内容,开发新的教具,选择合适的辅助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与完善,有效补充教材内容方面的不足之处。深入研究教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组织有效教学,拓宽教学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信任度
虽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以顺利完成激活凝固文化的任务。实践证明,仅仅依靠经验教学已不再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了,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验技能,提高专业素养,成为实际教学行为的研究者,努力成为让学生信赖和信任的教师,从而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通过坦诚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的两个要素是:一是教师的学识渊博,二是教师的人格高尚,因此,教师要努力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来感染学生,形成学生的理想人格,最终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三、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实施教学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演示型实验,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般采取“先讲解、再演示、后总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从而渐渐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学习热情与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根据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规律,将教材中的部分演示型实验改为探究实验,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努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虽然探究式教学方式比较耗费时间,但是能够使学生相对牢固的掌握知识,为今后的复习节省了大量时间。当然,我们在设计实验时,没有必要将所有演示实验都设计成探究实验,只要将其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精选出来即可,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还是应该通过演示实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因为,学生只要掌握了核心知识和基础概念与规律,就大致掌握了化学知识的主干,并有利于形成拓展知识结构的能力。
2.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进行实验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来解释化学知识,会让学生的学习不切实际,增加其学习难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形成自身感性体验,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材中的各个章节都使用了较为浓重的笔墨来描写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思想。通过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化学知识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得来,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认真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素材,就可以从学生身边着手,从学生司空见惯的实例出发,将学生引入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轻松性和愉悦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化学知识的广大用途。
3.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当然更离不开多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多媒体技术具有容量大、省时、省力、图文并茂等优势特征,不管在收集信息还是控制实验等方面都具有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此外,对于易于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安全系数低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模式,以强化实验效果,减少污染;还可以模拟有机化学或无机化学的微观反应过程,使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化学键的断裂与重组过程,将人们肉眼所观察不到的化学反应现象搬上屏幕,有效补充了常规实验的不足。
总之,在教学中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手段,采取多种对策,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摘 要:在新课程高中化学中,化学实验既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它是贯彻新课改思想,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们已经对新教改的教学理念有了比较好的理解,也找到了许多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是实验教学这一新课程的精髓还是没能真正走入课堂和教学中,新课程教学下一步亟待突破的重点是如何落实新课改化学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
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发展高中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探究实验已成为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传统的极其有效的途径。新教材的编写中突出了化学实验创新和探索,增设了探究性实验、边讲边实验及家庭小实验等。然而,光有实验教材的改革是不够的,有必要对我们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反思,探索化学实验的新思路、新方法,合理利用新教材的各个实验,更好地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验与思考,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探究实验的设计策略作一番探讨。
一、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当前,有部分教师对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存在一些观念上的偏差。如有的教师把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能力画上了等号,有的人甚至把实验能力仅仅归结为实验操作的能力。这些观念上的偏差,势必会影响化学能力的培养,其结果导致培养出一些“照方抓药”的操作员或动作熟练的“机械手”。要提高中学生的实验能力,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考虑,除了改善实验条件外,还应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评价、教师素质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变革和改进。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总之,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化学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应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统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的感性材料,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验教学。当前的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而轻视化学实验教学的现象。有的学生也认为做学生实验既耽误时间,又太麻烦,不如直接看书效果好。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与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不相符的,停留在书本上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型的人才。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不仅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直观感性知识,积累直观感性经验的源泉,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要领和理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化学规律探索活动的一种重要手段。
实验教学更能充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不可不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三、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相交织,共同构建新知的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解决化学问题为纽带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在这种联系中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教师应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调整或重新设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探究过程不断趋向合理,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探究性实验的魅力。
目前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次去听一位老师上课,这位老师把各个小组的探究实验步骤全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最后教师把各个小组所得的结论进行整合,完成了一节课的内容。让我们来反思一下,既然是探究为什么都要按教师安排好的进行实验呢?为什么还要分组?老师直接演示效果不是更好吗?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每一个实验进行观察,同时得出全部的结论。
我们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下,应当让学生主动参考设计,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让学生讨论他们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做结论性的评价,可以给些参考性的意见,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学生最后可以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设计,设计过程中学生必须考虑到整个实验方案可行性及能否得出正确结论等方面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引导学生做实验,学习新知识
学生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实施计划,必要时进行小组讨论和教师个别的示范操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检查实验探究所需仪器及药品齐全。在学生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适时进行提示和指导操作,并对实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说明。实验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会得出结论。结论的正确与否,可以直接评价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如果学生得出的结论与预期的一致,则说明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反之,学生应先反思自己设计的方案缺陷在哪?“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学生只有亲自动手实施了自己的实验方案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了解问题背后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得出的结论远比老师演示来的效果好得多。学生在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这样才会对整个实验过程非常地清楚。
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带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正确有效的教学活动,找出问题背后的东西。这样,从了解“是什么”到深入了解“为什么”,从结果到全过程。在实验探究的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勇于讨论,敢于质疑,敢于创新。让学生进入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去,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获得新知。
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实验,不仅是在实验操作方式上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从鼓励参与、强调过程、突出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促使学生积极融入,主动研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要求教师首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重新调整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充分考虑学生的选择和意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合作与探究,把握好下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最佳时机,从而达到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瓅.化学新课程中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1.传统的教学中,物理教师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去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受传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
2.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学习接受模式严重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笔者认为这种不以学生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要加强师生互动,提倡合作学习。
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仍然是单向的,即教师--学生。这样以来它会把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死板。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化学教学课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合作,且无论什么样的课都采用。从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课堂教学热热闹闹。但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教师也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只有真正做到合作学习,才能打造出高效化学课堂。
二、注重有效教学,打造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通过了研究、分析、交流等多种方式,认识到了传统高中化学课堂的种种弊端,在实践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策略进行有效教学,打造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1.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
(1)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生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
(2)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辨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
(3)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探究性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五点:
(1)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
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的同时,关注学习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性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寻找规律。
化学反应规律是前人在实践基础上总结的科学结论,教学时如果不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几个结论如何能让学生记住呢?即使学生机械地记住了也不能运用,要让学生经历过程,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思维和推理中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
(3)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开展化学课外活动,能巩固和加深课堂教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操作基本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而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心理特征、知识层次和能力要求,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空间。
(4)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提高 高中化学 教学效率 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针对高中化学的教学来说,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到学情的变化,能创新教学思维和模式,以此来促进化学的教学工作。
一、了解学生情况是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立足点。
教师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是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立足点。了解学情,主要是了解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起点和判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认知规律等。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二、使用教学媒体是有效辅助、整合教学的最佳途径
化学学科教学媒体主要包括教材、教辅资料、板书、实验、教具、图表、网络等。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媒体,它是新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知识的源泉。教学前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时必须回归教材并指导学生用好教材。板书是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的重要媒体,简单、明了。多媒体技术具有“微观问题宏观化,静态问题动态化”、容量大、便于修改和保存,可以整合各种教学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创设教学情景。教辅资料是学生学习的延续,是知识巩固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成果交流的主渠道。
三、与时俱进,实现高中化学模块化教学
素质教育的推行,要求减负增效,所以要实现模块化教学,必须教师针对教材内容实施二次整理,做到归类,做到有的放矢。在教材和教学大纲上,我们要重点分析学情,结合教育的目标,对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实施整合,一些暂时没有实用价值的内容进行删减,减少无用功的出现。对于重点的知识内容,要给与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其次,化学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一门知识性和实验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所以我们必须按照化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例如:可以将化学教学依次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知识提升模块、问题解决模块、情境问题处理模块、实际问题解析模块及能力拓展和知识创新模块等。再次,化学既是学生的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化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所以更应强调学生掌握学习的手段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取和更新知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之后,敢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3)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促进动态生成是教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点
所谓“动态生成”或说“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设”的观念。平时,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关注的是“预设”,很少关注“动态生成”,很少考虑促进动态生成,应对动态生成。而新课改要求,要关注动态生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生成资源,使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生成”,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设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中的“生成”可分为“可预设的生成”和“不可预设的生成”。前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准备范围内的,是教师有意预设一定的问题引导以学生的相关生成行为;后者是随机的,偶发的,是教师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突发的事件和行为,此时,课堂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学情、课堂环境的变化,那么课堂教学将变成机械的程序,缺乏缺乏对智慧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在课堂中,要随着师生互动生成的不断推进,教师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机调整教学的程序,减少教学的环节,学习目标可在生成中随机升降,学习重点可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可在生成中替换,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
此外,针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总结和反思,所谓学贵得法。总之,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两个方面去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 化学; 实验教学
1 引言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伴随时代已发展成为一门关系社会前进、国计民生,并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科学。美国化学家布里斯罗(Breslow R)概括称“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际的和创造性的科学”[1]。
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顺应改革趋势,2001年下半年起,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启动。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再修订,修订后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在突出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加强,着重了学生的实验活动。2003年4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出版,与以往高中化学教学大纲相比,化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均有质的飞跃,在课程研究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更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全面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具有其它教学内容和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本文对化学实验及实验教学探究进行阐述。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教师将化学实验置于一定的化学教学背景下,为实现一定的化学教学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称之为“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基础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们探索和验证化学规律的手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而且,实验还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它以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作用,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素养,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
2.1.1 化学实验的认识论功能
一、化学实验是提出化学教学认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化学实验能为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三、化学实验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2.1.2 化学实验的方法论功能
实验不仅是一种实践活动,从教学认识角度来看,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感性认识方法,具有方法论功能。实验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落实科学素养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3]。通过化学实验可以使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学习实验方法。
2.1.3 化学实验的教学论功能
一、化学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按照水平高低,可将化学学习兴趣分成“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四种水平[4]。
感知兴趣 感知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感知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对观察各种装置、仪器而产生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对于初学化学者有积极的作用。
操作兴趣 操作兴趣是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获得化学实验现象兴趣。
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指学生通过探究物质及其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规律而产生的一种兴趣。探究兴趣对学生形成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有重要影响。
创造兴趣 创造兴趣是指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的信息、技能和方法进行一些新事物的尝试活动所形成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是学习兴趣的最高水平,是推动学生形成较高科学素养的最强劲动力。
二、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首次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中被提出的情景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5]。 所以,情景创设是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要素。
三、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和理论探究三种形式,其中实验探究是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实验探究是指在实验中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
四、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落实化学课程中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要运用“体验”的方法。体验作为一种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承载,而化学实验活动,尤其是实验探究活动,则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悟。
2.2 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实验
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6]。
2.2.1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的功能
化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突出了对化学实验的重视,实验教学以其课堂教学没有的特殊效果,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面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施教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重新认识和挖掘实验教学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教育情境,引发积极思考。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固有的教学情境,可以积极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学生在化学实验提供的实验情境中,可采用独立探究或分组合作等形式,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直接归纳结论,获得知识。化学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具体性,是学生求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化学实验能够模拟关于化学问题的“案发现场”,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能够更加主动的思考。
二、引导科学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化学科学探究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具体体现。教材中的实验都是比较经典传统的,一般是标准的答案,学生在学习这些实验时,易产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以靠近或达到标准答案为目标,这明显无益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2.2 新课程下化学实验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说,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学习阶段,根据他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状况,应充分契合他们的求知欲,掌握其好奇心理展开教学,从而使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更好的推进。对于教师需要配合学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主动进入实践活动的教学中。新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学会探究,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实践。
2.2.3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后,采用模块组织课程内容,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实验的内容也分为两部分,但不是以选修和必修为标准,而是以其组织方式进行划分。以分散的方式,即将实验内容穿插在“化学 l”、“化学 2”、“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原理”、“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实验内容主要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两类栏目体现。以集中的方式,即专题形式展开的“实验化学”模块,该模块体现了对化学学科特征的强化。
2.3 对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我国在加强实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充分发挥并落实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学的各种功能、体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来说,仍然处于相当薄弱的地位。在开展实验教学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教学效果起关键作用。从教师开展教学方面出发,主要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价值取向:以试为主,以分为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认知与理解,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与意义所在的认识,即对化学实验教学行为起导向性的认知。教师们基本能够对新课程价值标准的取向有正确的判断。
二、设计目标:单维从者多,三维者少 新课程强调实验教学要以“三维”目标为引导,教师在规划施教内容时,也应依据此目标。
三、实验模式:继承传统,创新不够 新教材中提供了很多实验资料和完整的实验设计,必修1、必修2两本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大多数是有代表性的实验,有俗成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教学,即可开展丰富的、有深度的实验设计。
2.4 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
高中化学课程的深入改革,明确指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对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结合新课程标准,分析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对其优化。
2.4.1 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思考
创新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这是一种彻底的革新的创造;另一种是对已有科学发现的补充与技术发明的改进,这是精益求精的再创造。对教师来说,教育或教学需要不断追求完善。高中传统化学实验偏重于结论的验证,倾向于动手能力及技能的的训练,过于看中实验结果的的认知,轻视学生对过程的切身感受,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机会,丢掉了其方法论和教学论的主要作用,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7]。
2.4.2 对“育人”和“育己”的思考
教师有“育人”的职责,而“育人”必须先“育己”。教导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本身必须先具备创新的实践基础。事实上,对于每个学生或老师,都有创新的潜能。
2.4.3 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做好演示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操作,培养其对实验的兴趣。教师的身教对教学很重要,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操作越熟练,学生越有信心,无形中消除了实验的紧张气氛;另外实验的成功率越高学生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二、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重视创设与教学情境相似的实验情境,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少说话多做事”,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引导学生不要受限于书本实验的条框。分工分组精细化,一人一组或多人一组,培养独立实验的能力。
三、组织好课外实验活动,开辟实践活动的场所。教学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个体的智慧和认识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生长和发展的”。由此学生实践能力的习得和提高,同样依赖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摒弃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弊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体现化学教学重在做的教学特点。
四、开放实验室,充分培养某些学生的创新能力。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程的改革就要求有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对此可以考虑增强实验室的利用度。在美国,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他的时问,化学实验室都是向学生正常开放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想法设计出各种各样新颖的实验,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操作,这种开放的实验体制能够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2.5 化学实验教学的健康发展
高中实验教学健康发展之路,从教师、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考命题方四个方面分析[8]。
一、教师是实验教学的实践者与领航者
教师要转变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的教育观念。化学实验功能的不仅体现在于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实施实验的时候能感受探索所带来的乐趣,通过这种切身的经历,更能深刻的理解科学实验的内涵,建立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二、学校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管理者与组织者
学校以促进素质教育为办学理念,抛除不适应现行教学的应试教育观念,将升学率仅看作为教学目标的辅助参考因素。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指导者与监管者
教育行政部门被分配了引导、监督学校教育教学肩负的任务。学校办学是否合法规范,是否进行素质教育等情况,都属于加大实验教学的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应给予及时全面的检查与督促,将实验教学列为学校评价的内容,强力规范学校实验教学。
四、高考命题机构要做实验教学健康开展的引导者
目前高考的试题内容依然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指挥棒,在高考制度近时段内不可能有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命题方向完全可以引导实验试题的考查侧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加大对操作细节的考查,使试题有利于动手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当然从长远来说应该改革高考制度,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
3 总结
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阐述。首先阐述化学实验的基本功能,明确化学实验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实验进行新定位,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化学实验的新功能及重要地位;接着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有利于当前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最后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健康发展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R.布里斯罗. 化学的今天和明天—一门中心的, 实用的和创造性的科学. 华彤文, 宋心琦, 张德和, 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1-4.
[2] 显李作. 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永恒的主题[J]. 化学教育. 2012,增刊: 131-133.
[3]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84-185.
[4] 梁慧姝, 郑长龙. 化学实验论. 南宁: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196.
[5] 裴新宁. 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1(5): 12-1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标准(实验).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
[7] 王祖浩. 上海市中学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79-290.
[8] 马健生,蔡雪.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探究[J], 学科教育, 2003, (5): 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