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会主席工作总结范文

研究生会主席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会主席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研究生会主席工作总结范文

一、柏林

这是一个暖冬。已经是初冬时节,柏林给人的感觉却宛如春天,湿润而温暖。

12月2日下午,在驻德国使馆教育处,与在德留学人员的座谈会在融洽气氛中热烈进行。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刘京辉介绍了德国留学生的基本情况。她说,目前在德国正式注册的留学生有26000多人,中国留学生已成为在德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最大的群体,其中有很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现在,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素质比较好,学习相当刻苦认真,给德国教授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已经恢复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时对中国学生的良好评价。目前中德关系很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中国和德国高校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合作,这种趋势正在不断扩展。

柏林自由大学、洪堡大学樊华教授,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留德学人。她带来一本她珍藏的1987年创刊后的第二期《神州学人》杂志。封面上,有一幅中国女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的新闻照片。“这就是我”,樊华教授淡淡地说。一本旧杂志把我们带回到了她二十多年前的留学时光。如今,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她已经为国内培养了十几个博士生,她说,“为国内培养年轻人,这是我能够做的。”岁月更迭,这本杂志始终伴随、激励她在德国的不懈奋斗。

分子医学中心博士刘红宇说,她每次回国探亲返回德国后。情绪要好些日子才能恢复平静。国内的发展,家乡的亲情让她难以释怀。她最感兴趣的是学成回国、海归创业的甜酸苦辣。她希望招聘信息更多些,更详细些。

参加座谈的还有留学生社团负责人,他们带来的更多的是在读留学生关注的问题。

柏林工业大学学生会主席博士生陈海涛说,近些年,在德自费生的群体越来越大。现在德国的打工环境不太好,自费生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也要关注“金字塔底层的留学生”。

柏林自由大学学生会主席博士生张志坤说,杂志应该加强人文学科方面的信息,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

二、莱比锡

莱比锡,德国东部的第二大城市,古老而富有艺术气质。大诗人歌德十分喜爱这座城市,称它为“小巴黎”。莱比锡还有音乐城的雅号,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曾在市内的托马斯教堂担任乐长20多年。1843年,又一位杰出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在这里创办了一所音乐学院。据了解,在莱比锡,在大学注册的中国学生约有500多人,其中约有400人是在莱比锡大学。

12月4日,在教育处李宏伟老师的陪同下,乘火车前往莱比锡。学生会干部颜巍在莱比锡火车站迎接我们。从火车站出来,乘电车穿行在菩提树下的大街,不一会就来到了莱大的学生住宿区。

在学生宿舍楼里的一间不大的活动室里,莱比锡大学中国学生会的十位同学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是王春雨、颜巍、郁隽、斯琴、殷倩、李雯隽、陈骥、徐庆宇,曹丙强、程鸣。他们多数人是将要毕业的研究生,并且全都是自费留学生,专业领域涉及计算机、宗教学、经济学、语言学、音乐、法律、半导体等学科。

“我叫殷倩,殷纣王的殷……”美国文学专业的殷倩首先自我介绍,“我姓郁,郁闷的郁……”宗教学专业的郁隽一本正经地解释,引来了大家的一片开心的欢笑。我们的交流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始了。

作为在校学生,他们目前最关心的还是他们的学业,上课、做论文,同时考虑毕业后的走向。他们希望更多了解到国内真实的信息。

经济学专业的王春雨是中国学生会干部,平时工作中热心帮助同学。她说:“我个人倾向于毕业后回国工作,但是回国找工作也不一定理想。对工作经验的要求限制了很多人毕业回国工作,所以很多人毕业后选择先留下来工作。”

他们大都表示最后还是要回国工作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对亲情特别是父母的牵挂。

颜巍说:“想毕业后就工作。读博士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三年太长了,学出来可能就已经被淘汰了。我们最后肯定是要回国的,因为我们的父母只有一个孩子。我和我的妻子要照顾四个老人。现在看来没有问题,5年也没有问题,但是10年20年以后怎么办?我们不得不回去,我们必须回去。由于受的教育的原因,我们更多的还是留在中国文化这一边。”

他们的年龄大多数不到30岁,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独生子女。他们在尚未完成学业、即将步入社会的门槛的时候,就已经在真实面对国内同龄人可能还没有考虑的略显沉重的问题。从他们话语中,可以感受到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真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或许,真的应该感谢养育他们的家庭和亲人,感谢他们曾经接受过的良好教育。

三、巴黎

早就听说驻法国教育处像留学生之家,果然名不虚传。

12月9日下午,在驻法国使馆教育处小礼堂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全法学联组织的“中法金融论坛”吸引了近200名金融专业留学生,以及在银行工作的华人。

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白章德首先致词。他说,金融在国内是一个大力发展的行业,也是大家都非常喜欢的一个行业。从今天来了这么多的同学来看,就可以知道大家的关心程度。

不管大家有什么期待,共同点都是希望在金融论坛上能够学到点什么。可能有的同学将来是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那么今天的论坛就是对他们很好的岗前培训。对于将来不一定在这个行业工作的同学,也是一次很好的学科交叉学习的过程,扩展知识的过程。

中国有一句话,叫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对于学生来说,勤就是学习,特别是年轻时候的学习。学习是将来事业发展成功的源泉,也是将来应对世界挑战的动力。

这一天,同时举行的还有“全法中国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会”会议。据介绍,此次理事会重点讨论2006年度工作总结、悼念学习副理事长范波涛博士、兰州大学基地建设、“前沿学科的融合与交叉”论文集出版等议题。

会议间隙,巴黎七大的尤冬和巴黎九大的陈华接受了本刊的采访,他们两人都是2005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

程华2001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同年在法国第九大学读硕士。2002年10月起攻读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多篇论文多次被国际专业协会的国际会议接受和认可。他认为,他的成功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在硕士和博士一年级阶段,打好牢固的专业基础:二是多参

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多交流;三是调整好心态,面对挫折。他说,获得优秀自费生奖学金,不仅是精神上的,经济上也是很重要。

尤冬即将完成她的博士学业。她说,自费留学开始的时候非常难,一切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知道自己获奖了,开始还不敢相信。打电话回国给父母,他们非常高兴。到实验室告诉了大小老板,他们也很高兴。“我出国5年了,4年在实验室里工作,他们觉得我被自己的国家承认,也是他们的骄傲。”尤冬获得过法国高血压学会的奖学金,约3万欧元,每个月1000多欧元。她说,这是她第一次得到祖国发的奖学金,比别的任何奖项都要让她高兴。“不单纯的是钱的问题,这是祖国给我的荣誉。”

四、伦敦

在一个很“英国”的天气,我们来到了伦敦。大西洋飘过来的浓积云裹挟着丰富的水分,淅淅沥沥没完没了地洒下来,感觉到处都是湿漉漉的,草地显得格外青葱。

12月12日下午,与留英学生学者的座谈在驻英国使馆教育处举行。教育处一秘张总明主持座谈会。他首先介绍了与会的学生学者。与会的有伦敦玛丽女王学院文东升、孟德建,布里斯托大学曾飚,伦敦大学学院赵强、叶海涛,牛津大学马骁骐、剑桥大学盛湘渝,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董明珠、刘皓。

剑桥环境研究公司的主任工程师、中国留英专业团体联合会副主席盛湘渝博士,多次参与“春晖计划”支援重庆和云南。她说,为国服务要避免搞形式化,要落在实处。必须有实际合作项目,能解决实际问题,做实实在在的事。

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讲师文东升,是英国华人化学化工学会主席,两次参加“留英学者支持贵州大学建设服务团”。他介绍了他们在教育部“春晖计划”的支持下,通过对口支援,协助贵州大学发展清洁能源学科,联合培养高水平的清洁能源教学和科研队伍的进展情况。他建议建立制度,加强项目监控机制,推动春晖计划稳健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座谈会结束后,驻英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王永达会见了调研团成员和与会的留学人员。

五、牛津

抵达向往已久的牛津大学,已经是13日的晚上。

在历史悠久的牛津大学化学系古老的实验室,我们如约采访到“留英学者支持贵州大学建设服务团”的主要组织者牛津大学沃夫森催化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肖天存,牛津大学工程系化工专业首席教授崔占峰,牛津大学免疫医学系博士后姜磊。

2005年12月,在驻英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由全英华人化学化工学会会员组团深入贵州考察交流,与贵州大学签署了项目合作协议,受聘为贵州大学客座教授,挂牌成立“贵州大学黔英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目标是以贵州最需要的清洁能源学科为重点,为当地培养能源化工方面的高级人才。按照他们共同拟订的计划,现阶段的任务是对师资集中培训,开展实验室建设。2007年,将在英国接受贵州大学的人员培训,联合招收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