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曹操用人之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谁都知道“21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美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因此,管理者需要具备像曹操一样的用人之能。这种用人之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之道”,指管理者对人才的判别标准,也就是企业用人的大方向;二是“用人之术”,即管理者使用人才的政策,也就是企业用人的具体方法。
在“用人之道”上,三国历史中有三种不同的人物正好对应现代企业中比较普遍的三种用人观。一种是像袁绍一样喜欢“做秀”,表面上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实际是沽名钓誉,装点门面。比如某知名美容企业的老总,虽然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也确实招纳到一些业内骨干。但多年来到公司任职的人,不管是有名无实还是有名有实,往往是三天招摇,四天冷遇,挂高位,给虚名,无实权,取而不用。因此这些骨干大多呆不了多久就会离开,原因是该领导刚愎自用,喜听好言,事无巨细,大权独揽,致使许多人才满腔抱负投奔而来,却因束手束脚黯然离去。结果呢,眼看着同步起家的企业蒸蒸日上地发展,自己却因陷入发展瓶颈而停滞不前。这种把人才当宠物的问题是很多大企业的通病。
第二种用人观的代表是刘表、段煨之流。他们爱人才,也想用人才,但骨子里对待人才是惧怕,也许还有妒嫉,生怕引来人才却招来“狼”,威胁到自己拼命打下的江山。正如一位业内老总说的“不是我不想要人才,怕只怕重用之后抢了我的资源另立山头,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这种“怕”字当头的人才观怎么能够招来人才呢?所以,刘表虽坐拥荆州大好基业,却最缺少能人辅佐,很快便成为群狼口中的大餐。此类欲迎还拒的思想反衬出领导者的短浅与狭隘。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能最终三分天下的枭雄――刘备、孙权和曹操都是因为用人有道而立足于乱世的,犹以曹操为最。现在的美容行业也算是个乱世,曹操代表的第三种用人观无疑为身处“乱世”中的豪杰们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易中天先生用了16个字来评价曹操的用人之道: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总结成两个字就是“实在”。曹操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并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这个惊世骇俗的标准几乎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德才兼备”用人观。直到现在,这种以德为主的用人观还在束缚着多数企业的手脚。往往在企业还没壮大的时候,就对人才的“德”提出很高的标准,甚至把“德”的概念扩大到人性的各个方面,喜欢追求人才的十全十美,导致能人被拒之门外或横遭骂名。其实,我们真应该学习一下曹操的大气,有德无才,企业不能为之所用;如果有才可用,即使少一点儿“德”,也能以“用人之术”加以管理。
曹操以宽博的胸襟和大气的作风坚持奉行“实在”的用人之道,使其网罗到天下最多的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其门下有名有姓的谋士就有百人之多,可见其道行之深。但光有“道行”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才管理才是最难解决的一大难题。
那么曹操是如何驾驭的呢?易中天先生用了八句话来总结他过人的用人之术:真心诚意,以情感人;推心置腹,以诚待人;开诚布公,以理服人;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令行禁止,依法治人;设身处地,以宽容人;扬人责己,以功归人;论功行赏,以奖励人。这段精辟的论述非常值得美容行业的管理者们借鉴。它涵盖了企业用人之术的几个重要方面,比如人才的合理安排、人才的领导和人才的激励等。
曹操是个好老板。在人才的使用上,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懂得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从而做到人尽其才,各尽其责。他总是先详细了解每个人才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专长后,再有针对性的使用。的确,强扭的瓜不甜,桔与枳的差别就在于生长在不同土壤。业内有家非常低调的大企业做得比较好,凡是新入职的员工,除了向公司表述自己期望的岗位外,还要由人力资源部的主管亲自做性格测试,通过上百道专门设计的问题测试以及专家分析,为人才的定职定岗提供依据。
在人才的使用原则上,除了大家常说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之外,曹操对待人才,尤其是曾经背叛、攻击、伤害过他的人才,都非常理解和宽容,并且不计前嫌,以充分的信任换取人才的忠诚。比如曾杀其爱子和爱将的张绣、曾向天下人谩骂其父辈的陈琳等。但而今美容行业的许多老总们则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觉得对待背叛是不能姑息的,一定要杀鸡儆猴才能稳定军心。其实不然,人才如水,溢满则泻,强行阻压反而适得其反,不如因势利导,以善待之,总有山不转水转的那一天。几年前发生在两个知名企业内部的倒戈事件,就以两败俱伤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对人才的领导上,曹操很好地运用了正激励和负激励的杠杆来调控和管理。他一方面推行“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另一方面又“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约束人才的错误行为,又有丰厚的激励制度去褒奖人才的贡献。对待人才的一些小毛病,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他都很有人情味地放任和容忍。“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差则无徒,山尧 山尧 者易折,佼佼者易污”。这句名言充分体现了曹操在用人上的大局观,不像现在的很多企业主,搞什么工作都喜欢追求“清一色”,既要人人清白,又要个个品性相投,反而不能成大事。
帷幕落下,持续近一星期的观看终于看完了共计95集的《三国》。看完的第一感觉,我不禁生发了一些感慨。感慨于导演重塑了这部经典,并且更完美地塑造了这部经典。让《三国演义》更加的深入人心。
草拟此题,也正是有一些中考的遗憾,借此弥补。
正文:
美丽的智慧,智慧的美丽。无疑重于智慧,重于它的美丽,重于他让世人的交口称赞。论及智慧就让我们一一去追逝、去畅怀、去憧憬。
一
三国塑造了不少的乱世英豪,塑造了一时之枭雄,塑造了不少神话般的人物。
首先我要谈万夫所指的曹阿瞒。操本不姓曹是曹嵩之后,本姓夏侯。也就是所谓的宦官之后。操本为小小都尉一职,而后谋害董卓,未果。乃至随陈宫浪迹。此时我们时常提及的一句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应运而生。世人都说这是曹操的一生教条,我看不然。三国中的曹操不是如此。撰写讨曹操的檄文的陈琳骂他祖宗三辈却深受曹操的器重。
曹操是位有智谋的军事家,官渡之战足以见之。面对与许攸的倒戈相向,他赤脚相迎。可见其之爱才,而并不像刘备的那种对于任何人总留有心计。由此可见这位运筹帷幄的军事家值得敬重。而面对于三姓家奴吕布曹操毅然将其斩首,可见一位军事家的果断,所以说曹操是一位眼见着实的军事家、谋略家。
二
论及曹操,不得不谈到刘备。汉室宗亲逢于乱世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与刘关张桃园义结金兰。遂开始实行了孔明的隆重计策。首先我们要谈及长坂坡一役赵云为救得备之子禅,可谓孤身一人对阵曹军,操看得赵云之才所以并未将赵云诛杀,但又有谁能活捉赵云呢?赵云救得阿斗后转交于刘备,备立刻将子跑出,这一幕的经典曾被无数先贤看中,由此可见刘备的智慧也非同一般。
再者白底托孤,此时的刘备更是将他那非同一般的用人之道尽情演绎,他心中担心孔明反其子而立,便说下了一番若其子不才,军事可自立的一番话。
逢于乱世,每一位君主都有其独特智慧,来安邦定国,来征服人民。
三
此人之智,不得不谈。自然他便是诸葛亮。
躬耕陇亩,好为梁甫,身长八尺。
这里有副对联是诸葛先生一生的写照: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谈及孔明的智谋,不得不说赤壁大战,不得不说火烧新野一战,不得不说他的东和西拒之计。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才观;古为今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3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47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争强好胜的刀光剑影、战马驰骋的硝烟风云、钩心斗角的宫闱运筹以及三足鼎立的疆土分合的演义故事背后,我们领略到的是作者在文学、军事、外交和管理上极高的造诣。特别是作者将古人的用人哲学描绘得淋漓尽致,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历史走进了21世纪,社会背景、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已经截然不同。然而,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人才的管理和使用是个永恒的话题。在广纳群贤、知人善任、凝聚人心、成就事业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才观对于今天的竞争与发展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古为今用的经典被借鉴。
一、拥有人才,成就事业
欲想成就事业,必先拥有人才。《三国演义》中人才济济,魏、蜀、吴三大集团都把人才问题放到了战略性的高度,麾下均不乏忠臣良将,攻城略地,各显其能。由于汉献帝的软弱无能、治国无方,致使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各政治集团都在搜乘补卒,招兵买马,拼命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们在秣马厉兵的同时,十分重视人才。刘备、曹操、孙权及司马氏等都是善于用人的高手,他们重视人才,收买人心、爱惜人才,牵马坠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用人之道和用人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才助力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欲成大事的三国英雄,均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刘备认为“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周瑜谏孙权,“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等。这些都充分显示这群创业英雄对人才的重要性深刻认识,也诠释了人才在三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光辉成就中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与高素质的人才。在我们教书育人的教育行业,更加需要大批能够担当为人师表的优秀人才。如学校在招聘一线教师时就需要三国群雄的慧眼,要求受聘者具有敬业精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和学校;具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反应敏捷的执行力、循循善诱沟通力和明辨是非的洞察力;具有良好的人品,严于律己,诚信待人,团结同志,助人为乐,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同时要热爱学习,虚怀若谷,不断充实,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这样就能为学校、为国家多多招收和培养新时期的合格教师。
二、营造环境,留住人才
人才的活力,取决于环境和机制。三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纷纷推崇礼贤下士、人尽其才、唯才是举、唯才是用的用人标准。如刘备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委以军师重任,官居关张之上。孔明择明主而事之,才得以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流芳千古的智慧化身。再如,东吴周瑜,年少有为,担当了联合抗曹的总指挥。李白诗曰: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甚至都有如此评价:周瑜是个“青年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了他,结果打了胜仗。
由此可见,用人单位要想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支持人才干事业并且能干成事业的优质环境。如可以通过重奖的形式,来鼓励和激励人才的岗位创业,职务创新。现在各级政府引M高尖端人才的政策就很好,但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提高高尖端人才的待遇,改善其工作环境,营造学术引领的氛围,方能更大地发挥人才的作用,促使教育更快更好发展。
三、尊重善待,凝聚人心
对人才的重视,莫过于尊重与善待。如三国曹操“跣足迎许攸”、孙权与鲁肃的“榻上策”、刘备“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如此待才,谋士岂能不殚精竭虑以出良策,将士岂能不肝脑涂地以效死力?
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就要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善待人才,切实做到视才如金、求才若渴、与才交友,深怀爱才之心,多谋兴才之举,多办成才之事。任何一个单位、团体对自己的员工要有强大的吸引力,员工对所从业的集体要有向心力,团队成员之间也要有相互吸引力。常言道:知人知面不知心。管理过程中的难点就是管理人心。作为一个团体,若是没有聚心、聚力、聚精神的能力,即便员工能力强悍,进入单位后也会变得软弱无能。而一个团体若是失去了凝聚力,就一定会失去发展的内动力,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必然减弱,最终面临被淘汰之境。在学校管理中,管理层应该善于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团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读经典以史为鉴,人才观古为今用。《三国演义》在对待人才的态度、选拔人才的思路、任用人才的艺术等方面给我们提供了的很多值得借鉴的思想和方法。我们要着力研究其中的人才观,领略运用其中的精华,用于学校的人才管理。
1.用共同的愿景凝聚教师的心灵。“愿景”也就是学校未来的发展目标、核心价值等,也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及校风、教风、学风,是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期待和希望。有了愿景,通过日常工作,逐渐让教师认同,从而就会追随而不迷茫,愿意受到感召和激励,从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广泛的阅读是写作知识积累的快速途径
1.培养阅读兴趣。要让学生爱读书,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高尔基是这样读书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珍惜书籍,书中除了“黄金屋”、“颜如玉”,还有很多丰富的知识,还有很多复杂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
2.选择阅读内容。《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阅读教材课文的选择和构成,要求课文应“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以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教师结合课本中各类文体,文质兼美的范文对学生进行阅读上的指导,如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表达方式、关键句子、思想情感等,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复述、讨论等方式启迪思维,积极参与,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掌握了这些范文的写作技巧,从而自己在写作中适当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拓展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注重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广泛涉猎书籍报刊,阅读文学作品和各类读物,重点推荐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写作积累了深厚的素材。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主要内容、思想倾向、英雄精神、艺术成就、地位和影响,然后布置学生写所感,再在班会上交流。学生的习作很丰富也很精彩,有《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曹操对历史的贡献》、《刘备的用人之道》、《关羽的英雄气概》、《三顾茅庐故事新编》等,真是五彩缤纷,精妙绝伦。
4.阅读的个性化策略。注重对文本的吸收和消化,通过读写结合型的写作训练,从无意到有意,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能力。如感受“红杏枝头春意闹”春的活泼、“接天莲叶无穷碧”夏的繁盛、“晴空一鹤排云上”秋的豪迈、“独钓寒江雪”冬的孤傲,让学生在阅读的天地里理解、体会、品味、感悟,在写作中自由表达。
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源泉
1.校园生活。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写作,对作文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如学校经常举办“文明校园”演讲会、“远离网吧”辩证会、“我爱我班”主题班会、“热爱读书,争做阳光少年”读书活动、创办文学社活动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写作热情也一触即发。
2.乡村生活。“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所以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参观农村的养鸡场、米厂、服装厂等,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整理,写出了很多歌颂家乡的佳作;在学生写景物作文前,安排他们留心观察校园中的花,校园四周的树、农村的田野等,写作时便能体察入微,描绘生动了;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引导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农忙时,让学生周六回家同家长一块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等。“情以物迁,辞以情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百态,万千感慨日积月累,写作时便如滔滔江水一齐涌上心头,诉诸笔端。
3.网络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不仅在学校、家庭、社会方面,还延伸到网络生活。通过查寻因特网是获取大量信息,大量知识的最便捷的途径。学校的信息课、集镇上的网吧和个别家庭中的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说话表达的空间和机会。通过聊天、发帖,参与社会热点、焦点的讨论,看待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写作的东西也渐趋成熟。
三、学会观察是对写作素材的分析和加工处理的妙手
1.观察前,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或技巧。如观察事物的构成、颜色、形状、功能等,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进行综合观察,注意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分到合,由此及彼的观察顺序,先从生活中或身边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入手,经过长期的观察,掌握事物的特征,积累丰富的素材。
2.观察还要与思考相结合。观察到的信息资料繁杂,不可能全部用作素材,还要经过大脑的思考,筛选,捕捉最新奇的、最有意思的事物和感受,沉淀下来,形成人性化的表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由于个体的素质差异,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而写作就是表达自己不同于他人独特的感受。正如达・芬奇所说的:即使是同一只鸡蛋,只要变换―下角度,形状便不同了。经过细致地观察,深入地思考,才能写出独特的感受,避免老调重弹,穿新鞋走老路,从而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其次,观察还要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在观察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唤醒激发孩子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达尔文捡到一枚怪异的石头,经过观察,把它想像成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石。正是这种丰富的想像力成就了达尔文,最终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再次,观察还要与随写相结合。学生对于刚刚细致观察过的东西印像特别深刻,观察越仔细描写就越具体,所以在观察之后要趁热打铁,要做一些笔记,写一些感受,然后将它整理成文。
四、从生活和真人真事中提炼出有真情实感的写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