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学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学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学研究论文

第1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成人,且来自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年龄段。教育背景以及基础知识的差异性较大,参加学习的动机和目的不同。有一部分学员专业基础较扎实,希望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希望充实自己,丰富生活。有一部分学员基础较差,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很强。也有一些较特殊行业如航空服务员、记者等,学习欲望很强,但苦于职业特点而无法参加正常学习。尤其是一部分来自中小学的教师,既担任班主任工作又承担教学任务,再加上家务负担过重,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测评和考试。所以这些学员来参加学习很不容易,如何关注每个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不同要求制定学习计划,针对性地优化学习支持服务,是教学点辅导员的责任,也是专业任课教师的任务。

辅导员是学生入校后接触的第一个学校形象代表,也是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人。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和是否具有亲和力决定着学生对学校的第一印象。辅导员不仅代表校方向学生传达最基本的要求和各种学习规范,还要熟悉每一个学生,关怀每一个学生,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联系方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为什么来学习,对参加这种学习有何期待等问题。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辅导员首先要帮助学生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和开放教育、入学教育,然后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帮助他们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课。根据学生的工作性质,安排上面授课的时间,根据家庭住址和学校的距离组织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还要督促学生完成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践环节,领各种学习资料,保证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有一些学生因为经济原因过去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而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又必须利用网络和各种资源,针对这样的学生,辅导员要手把手的教,从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开始,逐步教他们查找资源,利用资源。所以辅导员的工作是最具个性化的,针对每一个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服务方式。很多基层教学点的辅导员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从学生的利益出发,把服务工作做到了学生心里。

二、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突出服务的情感化特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罗杰斯认为,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他认为,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要重视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年龄从20多岁到40多岁,每个学生都是会思考、有感情、能活动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有机体,他们有自己的职业范围,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观念意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开放教育的学习,对这种全新学习方式的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有些学生对面授课的减少,对远距离教学的效果持怀疑态度,也有的学生对网络实名注册,资源的查找利用以及参加网上的教学活动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为业余学习带来各种各样的困难。所以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多一些情感投入,维系学校和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落实过程中,都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要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要求,学习中的困难,并帮助制订解决困难的具体措施,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任务顺利完成,才能保证与学生的密切关系,保证生源。在这些年的试点工作实践中,有些教学点配备了许多专职的辅导员,他们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个学生,关爱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他们建立起班级信箱,记录下所有学生的电话号码,不厌其烦地与学生联系,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甚至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也了如指掌。另外通过其他方式加强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如组织校外课堂,组织校外集体活动和参观等等。因为业余学习的学生很难组织活动,有些学生同学几年却不相识,有些学生将要毕业但没见过任课老师,而活动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或者在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给每位同学拍一张照片,毕业的时候制作纪念册、通讯录和纪念品,用各种各样的投入来加强情感沟通,增加学校和学生的凝聚力。三、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突出服务的人性化特征

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教育的人性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育的人性化,是指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对教育的需求的满足程度。这种需求,既有学习上的愿望,也有心理上的感受。我们在满足学生对学习的期待和愿望时,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所以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要求,在服务的方式上突出人性化的特征。

比如在教育技术的支持服务中,要注重资源的建设、选择、组织等环节上实现人性化。教师从事资源建设时注意形式要具有亲和力,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要自然而恰到好处,内容要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同时资源要易于运用,进入、打开、返回都比较清晰明了,使用方便,简单便捷容易掌握,这样才能让那些过去不熟悉资源利用的学生能够欣然接受。而辅导员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因为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对学习资源的了解和占有也有限,所以辅导员应该搜集本专业的所有相关教育信息,不管是中央电大的,省级电大的还是市级电大的资源,然后进行整合,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资源包,以便学习。我们有些教学点的辅导员就是这样把有关课程的作业题、答案、各种复习指导集中起来进行资源整合,然后放到班级信箱里,给学生提供快捷化的人性化的服务。

在现代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激烈的教育竞争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更多的问题。只有不断的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强化教育的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更具人性化的服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尽量把学习支持服务做得尽善尽美,达到学生的最高满意度,我们才能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第2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现代学前教育存在着科学主义的取向、教育不公、课程评价不公等问题。教育理想是教育主体自身超越性的真实体现,当前重提教育理想,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步入新的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

第3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问题;建议

0前言

目前,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尽管数量很多,但以远程教育教学模式整体为研究对象的不多,所以难免带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基于“问题意识”,试图提出一定改进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保证标准

1.1问题

普通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试点的启动和奥鹏中心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成效也十分显著。然而关于试点过程中的教学质量问题,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质疑”,远程教育在教学质量上存在着严重问题。作为开展远程教育教学试点的68所高校,在进行远程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对自己网络学院的定位就不明确,各高校在校外设立的学习中心,条件也参差不齐,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各不相同,致使远程教育教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

1.2建议

(1)课程设置:①发展电子学习课程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课程开发要与院校的整体战略目标和质量提升相统一;②电子学习课程要对课程学习对象有明确的了解和界定,必须考虑学习群体的特征;③要培养称职的设计、管理、运行、评估人员,包括课程管理者、教材编辑、导学教师、技术指导者和质量管理人;④要为学习者预先提供有关学习电子学习课程的相关信息,要他们了解电子学习的特点,为进入电子学习的学习状态做准备。

(2)教学方法:①电子学习课程目标符合相关的专业教学方法的目标;②电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应体现在课程中;③课程结构应容纳多样化学习方法和多种教学方式;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是电子学习课程的主要特征,这种互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促进;⑤电子学习课程内容与课程大纲和测评体系相统一;⑥对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及使用第三者内容等方面设定基本原则,要明确最低标准;⑦对教材定期审定,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符合课程目标和标准要求;⑧对学生作业要及时反馈,对学生问题要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⑨学习目标、学生作业和学生测评的关系应遵循一种连贯性,形成统一的框架结构;⑩测评的依据是相应的专业标准,要对实现目标有效力。

(3)基金筹划:①在发展电子学习的过程中,院校提供的资源(包括资金、软件与硬件)应符合课程设计的目标;②课程的运作、发展与资金应把握一种平衡,特别是对课程中包含的电子学习比率要做到合情合理。

(4)技术设施:①选择技术应注重技术对教学法的实用性,要从学习者和教学人员两个方面考虑;②设计电子学习应有信息技术策略,对近期使用的技术要加以描述,同时对维修和未来技术发展要有所考虑;③对技术传输系统的可靠性要给予控制,要有文字记录。软硬件服务防议要到位,从而保证运行的可靠度;④电子学习传输要采纳从最佳实践中总结的建议,充分重视科学性和可用性;⑤采用的技术应保证对内容和未来的再利用,要支持内容与信息的可持续研发。

(5)组织结构:①院校能够通过现有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支持课程提供;②院校能够对参与设计和管理课程人员的能力进行开发,并发展相应人员进修策略,特别是要重视那些参与电子学习课程开发人员的能力培养;③院校制定的有关实施电子学习课程的工作程序要非常明确,以便使所有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一目了然;④院校要对一门课程进行连续的质量评估,以便使课程得到改进;⑤院校要重视学员的投诉,特别是对学员提出的有关电子学习课程中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答复。

2教学过程监控

2.1问题

目前,远程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是学员们关心最多的往往是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而对学习过程质量如何并不在意。笔者认为,对成人在职教育,终结性考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教学过程。因为远程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学生有着很大差异,因而在质量控制上不能简单采用传统教育中以终端结果为准的办法,应当把过程质量和课程终考结合起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向过程质量倾刹。

2.2建议

(1)入学测试:成人远程教育教学虽然属于开放教育范畴,但它却不同于自学考试等形式,入学测试是必要的。可能由于利益的驱使,部分高校为了广揽生源,从中获得丰厚经济收益,以“开放”为由,放松了入学测试环节,使入学测试完全流于形式。远程教育教学与传统教育相比,它的最大优势是学习过程中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从现在参加成人远程教育教学的学习者看,很大一部分对远程教育教学的理念、教学过程和学习方式并不理解,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知识也比较缺乏,对远程教育教学很长一段时间并不适应。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前教育和培训,让有意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对象明确远程教育教学的特点、优势和基本学习程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有关网络知识以及学习方法,然后进行相应内容的考试。考试过程严格把关,不放松要求,只有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网络学院学习。

(2)改进、完善在线作业系统:通过作业,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我国网络课程的大部分在线作业系统还是停留多为基于某门课程的形式,实现的功能大多是单项选择题的在线作答与提交。现有的可以跨学科的在线作业系统并不成熟,使用功能也十分有限。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作业评价应体现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主体得到尊重,使学生更多地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在WebAssign中,学生的一份作业可以多次提交。教师从这一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一定的反馈意见;学生也能从教师的反馈中,感受到教师的激励和希望,这有益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心自身的学业提高、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潜能。

(4)提高形成性考核分值比例: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如何,教学过程至关重要。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建议形成性考核成绩作如下调整:平时作业20%,参加课程学习讨论5%,学习笔记5%,实践活动10%(包括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应用课程理论解决问题方案,小论文等),这样形成性考试成绩在终结性成绩中可以占到40%,以后可以逐步提高到50%。

3网上学习效率

3.1问题

(1)学习时间利用率低: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网络学员上网条件一般都能保证,但学习者在上网的这段时间里又有多少能够做到有效学习?!他们经常是一边观看网络课程一边聊天,网络课程的讲授有时成了他们聊天、看小说或打游戏的背景声音,娱乐成了主题,学习却成了“见缝插针”或“走马观花”的事。

(2)学习资源利用率低:在远程远程教育教学中,学习资源主要指网络学院(或其它机构)提供的网络课程(课件)、教学服务信息、课程练习、教学大纲、学习进度指导、BBS,E-mail信息、其他Internet资源等。看似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的“魅力”似乎没有发挥作用,学习者对这些资源并不感兴趣,所以许多资源还是被白白地浪费。

(3)学习成效低:许多学员只为能够轻松拿到文凭才参加远程学历教育,学习目标低、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会主动地充分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去认真系统地学习,关心的只是网上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或模拟试题。

(4)自我评价低参加远程教育的在职学员,一般对自己的学习评价都不高。他们对自己目前学习的方式、所处环境和学习现状并不满意,认为这种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质量从来就没有高要求。

3.2建议

(1)学习者方面:①从学习者来源即生源方面严格把关。远程远程教育教学并不是适合所有求学者的教育形式。学习基础较低,自觉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较差的学习者,仍然需要采用以传统面授为主,辅之以网络学习的形式;②强化学习动机,确立科学学习观。心理准备、思想准备、技术准备,是引导学生参加远程教育教学的前提。在心理准备阶段,让学员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思想准备阶段,要求学生制订个人学习计划,撰写学习心得,转变学习观念;在技术准备阶段,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培训,在培训的基础上测试,要求人人过关;③多方引导、全员指导、全程督导。多方引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引导,引导的内容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着重从远程教育教学的优势进行引导;全员指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主要包括技术指导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全程督导是指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对学生上网学习进行督导;④培养学习者学习策略。远程教育教学机构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习者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学习者自身也要通过学习相关理论,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学习环境方面:①设计探索性学习环境,基于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观念,它强调“把学习过程放置于有典型意义、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中”。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理解和掌握内含在问题中的知识点,并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形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②建立答疑辅导与防作学习环境,现代网络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息反馈,缺乏学生之间的防作气氛,致使教师不能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也不能获得调整教学方案的信息反馈。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BBS系统进行非实时交互;通过聊天室的文字、语言实现在线实时交互;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求助专题解答,进行异步交互。

4校企结合,开展职业教育和实训教育

4.1问题

去年引发学者争论的“成人教育偏离本义面临转型之痛”,在远程教育领域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在普通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启动时就明确提出:“在试点阶段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同时举办少量的成人本、专课的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然而,现在我们的远程教育教学,绝大多数网络学院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始终存在着一种过于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与企业合作越来越少。

4.2建议

在远程教育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该是最主要也是最实际的一种办学模式。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培养适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模式有:①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用人单位根据企业自身需求情况,向远程教育学院提出订单,并与学院签订培养防议。学院根据培养防议从社会上组织生源进行培养。学员学成后,主要协议单位就业;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一起指导和培养学生。这种校企合作培养方式有利于培养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③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工学交替人才培养防议,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把整个培养过程分为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技能和流程。培养完成后,学生最终还是进入防议企业或同类企业工作;④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既降低了远程教育的教学成本,又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学校、学生、企业以及政府都满意。

参考文献

[1]陈东.开放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G].外国教育资料,2005,(2).

[3]贺丹丹、丁兴富.美国远程教育指导原则及对我国网院的适用性分析[J].远程教育,2005,(5).

第4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就开展关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得到了几点启示,旨在探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标下开展教学所面临的任务,加强建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体系,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AbstractThepaperisonthepurposesofdiscussingthetaskthatwefacedintheteachingunderthedevelopmentofnewcurriculumstadndard,strengtheningaccomplishmentsystemofconstructinginfotechnologyfortheteachers.

Keywordsknowledgebalance;discrepancyequation;multipleevaluation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所承担的任务正在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走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价值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自2005年10月,我们成立《基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的教与学》课题专项研究小组,开展了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与学的研究,寻找在新课标下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新途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1更新观念,正确定位

在观念上不少人认为,计算机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教育,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和操作更多的命令,简单地停留在技术层面上。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这种观念需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之间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于2000年11月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原有的“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计算机教育开始真正走向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1]。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不但打破只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而且克服了单纯学习技术的观念。在大众信息技术映射下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仅仅是技术教育,应上升为关于“文化”素养要求的教育,“技术是形,文化是神”,对课程的认识需提升到文化教育的层面,明确社会信息文化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从而还原教育或课程培养人的本体价值,彰显课程的文化教育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应正确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将其定位于文化教育层面,在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冲出简单技能训练的藩篱,以技术或技能为基础,关注技术思想与方法,关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关注技术应用中的情感态度问题等。

2转变角色,明确任务

目前,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的“特殊”角色,他们不得不承担“分外”之事。把信息技术教师当作专职技术人员用,硬到校园网站、学校机器资源管理维护,软到编写软件、制作课件无一不希望其手到擒来,信息技术教师在多重任务下,不得不拿出本应钻研教学,看书备课的时间,忙于研究网络,开发软件。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效果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新课程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广泛的积累,刻苦的钻研,全面的了解,对教学步骤进行周密的安排,对教法和学法进行认真的探讨,信息技术教师既是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者、信息技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设备使用的研究者,他们应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2]。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赋予信息技术教师新的角色、新的地位,信息技术教师需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在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我们认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应当考虑3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2)技能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简单地说,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寻求平衡,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课本身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广阔且更新很快。目前,很多学生家里都购置了电脑,他们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许多途径都能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在这方面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就成了信息技术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寻求两种平衡:

一是知识平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内容是由计算机基础知识、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谱系。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对这一个谱系有全域的了解,对信息技术产生一个整体认识,而不只是对个别的知识点或操作技巧的掌握。

二是差异平衡,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结构、个性偏向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表现出来。这种差异会表现在对这一谱系中的某些不同点的天赋。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在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平衡点,对这个谱系中的每一个分支开展不同方式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对于我们目前的大班级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随时了解和记住每一个学生的背景信息和学习情况,是不现实的,所以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在线个别辅导栏目,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详细的统计与分析功能,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历史记录、学习活动记录、学习成绩记录等,对学生进行诊断和了解,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可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或提供针对性的辅导,更加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4注重过程,多元评价

评价是教育教学领域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有教学开始,就有了评价。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评价是整个教学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价理念方面,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既是最新评价理念的准确体现,又贴合我国教育评价的改革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要遵循新课程改革所坚持的基本理念,针对本身特点实施评价。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最常用的是总结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前一段时间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以确定他们已经具有的能力和水平的层次,因此通过这种评价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时间点上的学生情况,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不单是静态的评价。此外,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判断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总结性评价所能把握的仅仅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学生的信息能力的情况以及在能力表达中所间接反映出的情感态度方面的情况[3]。再加上新课程所倡导的“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评价新理念,强调注重过程,因此,过程性评价的理念逐渐广泛地应用于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自评和互评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试题资源库、自动/手动组卷机制、作业催交、系统统计分析等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展抽取试题资源库中的一些试题资源组成试卷,作为学生巩固和复习课程内容的作业或自测,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作为考试内容。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数字化学习有利于考试测评的开展,教师平时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测题或者作业题,用来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由于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测题和作业的自动批改,这使得教师无需投入很大的精力就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通过学期末的一次考试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互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作品于网上,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评价。给出一些好的建议,从而使作品更加完善,以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

教师和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流有利于教师多方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总之,新课标下开展信息技术教与学研究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以上是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几点感悟,旨在探讨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标下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加强建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体系,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等方面做出一些努力。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立足现实,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和学生,创造性地搞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在下阶段的工作中采取相应措施,力争将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推向一个新高度,为加快实现教育信息化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5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现状

虽然一些人极力的回避应试大谈素质教育,但国家从来没说不要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仅是国家需要,而且是学生发展和家长之需要,再看教育现状,尤其省内教育市场——高考。我们的学校生源不比别的县市少,考生素质不比人家差,我们的教师也出自生省内外的各大高校,而我们的上线人数呢?考好的是人家的一半,少的是几个甚至没有,这样学校有存在价值吗?这样学校学生都有问题吗?这样学校教师都不合格吗?不是的,是教育管理体制(解决见量化改革和秦市高考之我见)和教学改革方向之差所致,必须尽快改变过去教研教改和教学中不合理的方向方法,适应现代的学生现代的教材和教育,给我们的政府和社会一张合格乃至优秀的答卷,给我们的学校以继续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研究教改和教研。

教研教改之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几乎伴随教学没有间断的进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应该改过之后几十年不变,生命力还是极其旺盛,不应该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对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现在就是这样。教育科研人员只研究课本的科学性,(由于竞争)大量的教师使用教材,独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确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几年这样,十几年还是这样,几十年呢?对自己的教学了解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同一课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教师定位应实是求事不应太高。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改革和研究者,而应该是教学执行者,教学之最佳执行者。教材有些年级和学科已执行了几年十几年,至今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使用方法。只有参考书泛滥成灾(重复没有直观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没有一个单位(人)对其它人进行系统教学交流。我们的教育,相当于五千人重复地研究一个,最多几个课题,而教学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课题。由于独立教学,错误时无法快速校对,正确时无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错。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说来,教研和教改方向该动了,必须朝有利于教育教学方向动,必须有助于教师互助交流方向动,必须朝资源共享方向动。

过去这样的教学交流也有。小范围听课互助,大范围县市省优质课。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历史之产物,但也必须随历史之发展而被淘汰。优质课由于是一节课,它只从微观教学研究,缺乏宏观教学研究,优质课的影响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虚假的。它不易同步影响,同时还受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限制脱离教学实际不易执行。当我们研究衡水之教学经验,不仅盯住他们的名师,复习资料,有一点不能忽略,这就是对教学全程监控,这一点必须足够注重视。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极的讲教师不能不好好干;而积极呢,你干不好,有你学习的空间,而且是全程同步学习空间,有现在的过去的,甚至还有将来的这样对教师就直观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机制外,还应该有闭路或相当于闭路系统。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到这些名校购买一些这样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们水平,它可能脱离了我们的学生教师资料的实际,我们必须把外校的先进经验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利用我们的名师,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统,这样即经济又实用,还有效果,完全不必闭路监控就能初步实现。现阶段各校电脑摄影机已为这种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现在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对,电脑除服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还应该为教学服务,不仅去用它查资料写教案出试题,写论文,讲优质课,更应用于教学传播,而用它把用摄影机实录存储下来,以供其它同学科目年级教学之参考,这比参考书直观,比听课实用,以研究几个题用处大,会解决所有教师之通病,彻底走出教师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阶段,改变过去各种低级的劳作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做成了案例影响一代教师,影响一代代学生,改变一大批教师教学习俗,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作呢?

教学实录制做和应用方法

我们选择一个小学校一科的一个年级的几个在中考高考中优胜教师,用摄影机做出天的教学实录,实录不是某课的,而是一节一章一册的,必须实出一个实而不是剪辑,平时讲课怎讲就怎讲,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新,其它教师易操作即可,实录时显示使用的讲义教学参考书,用以比较不完成时下节课的补救措施,体现课下学生作业内容的及解决学生学习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研的有益之处应该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需自编自导自演。然后,制成压缩光盘放入其他学校,全面地同步的影响同一学科的其它人。如果有效全面开花。其他教师每天在教学时间内利用50分钟(还可以回家看)象影碟一样观察对比,找到每个问题说法正确吗?怎么就正确;这样教学准确吗?怎么改进就准确;这样教学简洁吗?怎么教学就简洁;这样课堂结构合理吗?怎么布置就合理;这样效率高吗?怎么就高。不仅研究宏观布局,还能研究微观处理.

我们的教学有几十年,对于教学该一种比较最佳说法了,而且应该用这种说法培养一代名师进而影响几代学生,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同时提高素质。难道这样不能全面快速提高教师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吗?

第6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环境创设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听与说的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我们的学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却很难借用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从事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此外,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障碍就是不敢开口说,虽然在课上能读读、拼拼、说说,但在课外,几乎听不到学生自觉用英语来交流。他们往往怕说错、太害羞,这样等于放弃了说的机会,这种不会听、不会说的英语,只能成为“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适宜英语听说学习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和正确地练习听说英语,提高听说能力是很有成效的。

一、课堂教学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得以规范练习听说能力的主要场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一个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一个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提高听说交际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一)营造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

在听说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英语听说上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解除心理紧张,轻松愉快地进行听与说的练习: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面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感到更自然。开始阶段,允许学生使用录音机播放他们为某个话题提前准备的磁带录音,以免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口误;让学生戴自己制作的假面具,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让学生在语音室或通过电话在相互看不到的情况下交谈;等等。事实证明,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让他们愿意问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

1.应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音、像、形并茂的真实的会话场景。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并掌握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训练,集音、像、形于一体。它们的优化组合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活动,多渠道地感知语言材料、物质材料,多层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通过文字、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2.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置生活情境。

教师应尽力采用多种方法设置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上练习说英语,如: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争论辩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表达。如:

内容复述:让学生复述他们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例如:在诊所、在车站、在邮局、在餐馆、在商店等场所。

看图说话:给学生看一些动画或幽默画,让他们就图画的内容,畅所欲言。

演讲比赛:选择一个话题在班上进行演讲比赛,同时让学生做裁判,给讲演者打分。

争论辩论:选择那些可辩论的话题,例如:计算机游戏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10分钟,再把他们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对他们的辩论给予引导,督促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参加辩论,以保持班上的活跃气氛。

短剧表演:学生喜欢演短剧,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理解剧情,创造一种协作的气氛。

充当翻译:让一个学生扮演翻译的角色,另一个扮作为外国人,一些学生作为当地的居民,他们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例如:买东西、观光访问。

各抒己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或有过经历的话题,或是他们想谈的话题如:假日、大自然、广告、环境和污染、明星、歌曲、音乐、杂志、运动和旅游等等,说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教师应尽力创造更多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说英语,这将会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听”与“说”的技能。

(三)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要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要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所说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话,述说大意;在同别人的对话时,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话语,请说:“Ibegyourpardon.”在说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语言流利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准确,也不要过多的考虑语法。还可以让英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来带动差的学生。每当学生用英语完成一个项目后,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又取得了进步,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做对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要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二、课外英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语言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各种场合大量接触。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发掘课外的英语听说资源,创设课外英语听说环境。

(一)抓住校园里的一切可用素材

1.开辟英语角

可以在校园里划定一个范围,建设成“EnglishGarden”,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流,鼓励学生克服怕说错的心理,大胆地说,只要相互能听懂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外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也会用最浅显的单词和句子)。不断练习,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练得多,说得就流利了。

2.合理利用广播、小电视台等宣传阵地

平时收集一些英语会话的录音带,或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资料,结合学校广播,利用晨读或中午播放让学生多听,不知不觉中吸收。还可利用小电视台,由学生自己编排一些日常英语对话、小品、课本剧等等,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信心。

3.引进“外资”

因地取材,根据学校各自的条件,可以考虑聘请当地公司的外国员工或聘请外国教师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体会纯正的外语味。

(二)在家庭里寻找学习的环境

1.收看电视中的英语节目

“只要你用心,机会有很多。”如今,许多电视台都举办了英语节目,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收看这些节目就是很好的听练机会。

2.通过英语光碟收看“小电影”

市场上有许多英语碟片,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自我休闲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

3.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与家人之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

第7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的认知模式,反映在教育领域,建构主义深刻地改变了包括课程、教法、学法、评价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行动导向教学法则是德国职业教育界适应全球化导致职业领域变化的教学改革,因为符合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需求,受到各国职业教育界的认可。研究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内在规律,寻找其相似和相异点应通过对两种教学思想特征、运行模式、评价模式的多维比较,从而概括出两者可资借鉴的方面。

建构主义学习观是相对于行为主义而言的,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革命,尽管某些流派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自身的方式,在教育学习方面,认知模式的改变导致的是课程、教法、学法的变革。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则是对传统职业教育学科导向教学模式的颠覆,认识到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本质和发展需求,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跨空间、跨时间、跨专业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本质。对于这两种教育教学思想的多维比较,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特征比较

建构主义学习观建筑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其关键点在于改变行为主义的认知的单向输人模式和认知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以及知识的动态建构特点。建构主义本身的流派众多,但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建构主义思想的特点首先在于师生关系的改变: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再是灌输者和接受者。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应是针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模式是一项针对实际情况的自觉行为转变,目的在于改变职业教育面对社会经济变化的被动局面,以能力为导向,以需求为目标,为受教育者提供宽阔的职业前景和发展平台,通过行为的引导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形成关键能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角色由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按照职业活动的要求,以学习领域的形式把与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学习的开放型教学;教学评价多角度包括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重视过程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创新精神;它是一个完整的职教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质量、评定工作成绩这样一个完整的行为模式(见表1)。

通过对这两者的细节比较,可以发现,这两者在教育教学的多个环节上,尽管细节上有所区别,但是保持了大方向上的一致。这主要是建构主义思想作为认知方式,更多地是一种指导意义上的教学思想,适应于大教育的领域,体现了一种抽象的教育观。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这是具体于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指导思想,更强调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环节的各方面体现的较为具体的视角。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途径比较

在上文中提到了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人教学,尽管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教材、教学环境等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基本遵循着类似地教学环节(见图1)。

可以看出,这三种教学法在整体构架上有三点是保持一致的,即创设情境为先,然后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最后进行评价。在遵循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原则的基础上,应该注意两个特点:所有的教学环节在主客体之间,或者说学生与其建构的知识体系之间以及师生之间是双向互动关系;而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则是单向的线性发展关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上与建构主义思想教学法区别不是很大,其中,资讯、计划和决策三个环节就相当于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为能力培养收集外部和内部信息,设计恰当地行为模拟方案,为能力培养提供平台。实施环节方面行为导向教学法所遵循的原则是与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是近似的,或者说,两种教学思想有着近似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在整体性上有一点与建构主义思想有很大不同。与学习领域的教学范围相对应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学科体系,打破了学科导向的限制,目标在于培养跨学科的、能够适应时间空间变化的关键能力。正如建构主义所持的观点,只是不是固有的,而是在人与外界的认知关系中建构而成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职业行为能力的劳动者,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关键能力,能够适应技术、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这种能力抛弃了原有的终结式的教育状态,出现终生教育的需求。所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趋势,而是一个循环的系统,以此体现出能力发展的动态性和人的发展的动态性,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地自由的发展”(见图2)。

三、建构主义学习观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评价模式比较

由于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知不是外部灌输到认知器官—大脑中去的,而是个体注定积极建构的结果,最终形成的认知(知识)也就具有个体建构的特点,不能够以单一的外在标准进行衡量,所以建构主义的评价是审视建构过程的一面镜子,应该基于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建构过程以及学习者的进步、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其目的就在于更好地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开展教学。

基于建构主义思想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在进行对建构主义教学效果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标准:①目标自由的评价;②以真实任务的评价;③以知识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④以经验的建构为标准的评价;⑤背景驱动的评价;⑥依靠学习背景的评价;⑦多种观点的评价标准;⑧多种形态的评价标准。

相对于客观主义的评价标准,并不能适合建构主义环境下的认知建构动力、过程和结果。建构主义思想的本质也决定了其评价的多元性和动态性,相对于目前仍然很普遍的目标驱动的评价和标准参照式评价,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认知建构的效果、效能和效率。

第8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一.可异中求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如阅读教学中可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教学《曹冲称象》一文,可让学生说说是否还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教学《捞铁牛》一课时,说说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等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求异后的求同,让学生说说这么多方法中,结合课文中的实际情况,哪一种最好及原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写人所未写,敢说人所未说,力求选材与众不同,构思标新立异等。

二.可想中求新。“想”即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都是十分有益的。①扩想:就是对教材文句的内涵作开拓或将课文故事加以扩充。如《记金华双龙洞》一文在描写“双龙”后,作者写道:“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物名目有四十多。”教师可利用这一概述句,让学生进行扩想,写出一种石钟乳和石笋的奇异样子。②续想:有的课文结尾言犹未尽,十分含蓄,可让学生写续想象作文。如教学《粜米》、《凡卡》等文后,以《粜米之后》、《凡卡寄信之后》为题说话、写作。③联想:联想是由此物想到某一点相关的彼物的心理过程,它把分散的彼此不联贯的思想片断联接在一个思维链条上。联想往往是创造发明的开端。为此,我一是利用教材学联想。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中要求学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结合现实,开展评说。然后,要求学生写“读《落花生》所想到的”,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举一个实例来说明什么样的人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是指导学生打比方。打比方需要联想,比喻新奇巧妙需要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三是开放课堂搞创新。结合一年一度的科技月活动,要学生结合现实事,寻找联想物,动手搞创新,学写小设想等。④改想: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变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课文的叙述方法。如把《渡船》的第四自然段的陈述句改成围绕中心能表达人物身份以及神态动作的对话形式;把常识性课文《太阳》,改成童话式的《太阳和地球的对话》等。⑤假想:对未曾经历也无体验的事,凭借想象来假设情况。如学了《海底世界》《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后,联系课外阅读、影视,让学生写《海底世界漫游记》、《海底探宝》等假想作文。教师要抓住课文及课外能触发学生展开假想的诱导物,步步引发,务使“假”得有理,“想”得有据。⑥反想:有的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思维来一个急转变,从而以反衬正。如学了《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可提问:如果不舍身没有把暗堡炸掉,那又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没炸掉的后果:成百的战士倒下牺牲;隆化的敌人还将耀武扬威;人民还要受苦受难……⑦补想:课文中有许多“空白”之处,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补想。如《丰碑》一课中,将军在得知被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为什么“愣住了”,为什么庄严地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当中留下了将军由愕然、沉痛转为自豪、崇敬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教学时,可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补一补当时将军的心理活动,并体会作者为什么不写上的原因。⑧推理:这是一种在严密的逻辑事理指导下的想象。它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等。如《蜜蜂引路》、《找骆驼》等文是对学生进行推想的很好的载体。

三.可疑中求新。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后的质疑,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课后进行延伸性的质疑,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疑,从而让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创新素质。

四.可破中求新。即突破定势,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教学《小猴子下山》时,在批评小猴子做事不专一、三心二意的同时,可让学生说说小猴子如果最后捉到小白免,它是否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从而另辟蹊径,使老课生“新意”,让学生认识到小猴子的永不满足、积极进取是可取的。又如:寓言《买椟还珠》的寓意是:看待一件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应抓实质,要防止受蒙骗。无疑,这时正确的,已形成定势。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定势,产生新的认识,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是一位商品生产者,你很想使自己的产品畅销,你会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除了要质量好外,还必须要包装好,才能更多地吸引顾客。”等等。

五.可作中求新。“作”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和升华,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作”字上下功夫,设计那些既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包含创新成分的作业题,可使学生一举两得。如在教学《青蛙的眼睛》一文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三题:

第9篇:教育学研究论文范文

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1结合农村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学生不太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艺术就是在于创设情境激活课堂,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个问题均可选择实地情境,教师首先应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为生动有趣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经过个体的深层次思考后,适时恰当地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在单位时间内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农村学校的数学教师面临着信息闭塞、学生素质偏低等实际情况,教师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自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推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2农村数学教育在两个方面应加以强化

即预习和听课。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第一,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第四,积极回答老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