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英文口语学习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文口语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英文口语学习材料

第1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自主学习 策略

当代教育界和心理学界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者。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减轻学习负担,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为了促进学生交际能力的发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口语学习策略训练,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口语交际策略,并在反复学习实践中不断反思、调整使用学习策略,应是口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1.英语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学习策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策略既包括宏观的调控、计划等过程,也包括微观的做法或技巧。狭义的学习策略只指宏观策略。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包括确定学习材料、区分学习材料、把材料分门别类、反复接触材料及采取措施记忆材料;语言使用策略包括语言提取、语言演练、弥补及交际等策略。

2.口语学习自主交际能力促进策略

探析

口语学习策略的培养是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渠道,口语课堂是帮助学生渗透策略意识的最佳场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各种口语训练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并定期进行研讨,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清楚训练的情况,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策略,学生也可以向其他同学学习,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1朗读、复述与背诵

朗读是进行自由口语表达的一种基础练习手段。在选择朗读材料时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难易适中的英文读物。复述不同于朗读,需要学习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造。许多学习者都是从背诵优秀短文走上英语学习之路的。背诵不仅锻炼发音和语调,更有助于学习者在反复练习中仔细品味语言的用法和修辞的特点,在记忆和模仿中培养语感。这种活动在选材的时候应着重考虑简单短小的散文、诗歌、歌词等。

2.2收集和整理习语、俚语及一些固定表达方式

为了能够自如地表达,有必要对一些俚语、习语及英美人生活中常用的一些固定表达进行收集和整理。事实上,做这些工作并不需要特意花费很多时间,平时可以准备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搜集在阅读报刊书籍或与别人交流时遇到的一些地道的表达,随时随地记在小本子上。这样日积月累一定会使学生的语言越来越成熟,可以大大促进口语表达的自如度和自信度。

2.3迂回策略

在交际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突发问题,如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忘记了某个句型或根本不知如何表达时,可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拐弯抹角迂回地表达出来。如在表达“我想买一些食品杂货”时,突然想不起groceries这个词,于是可以换种说法“I want to buy some goods sold in the supermarket”来解释同样的意思。在迂回表达时,经常用到的句型有,It’s a kind of...;It’s a sort of...;I can explain it like this等。

2.4.积极回应对方

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应不时地针对对方说话内容,通过各种能够传达情感态度的词句做出响应。这会向对方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我在认真地倾听你的话、我对你所说的内容很感兴趣。这是交谈的礼貌也是技巧。有效地回应不仅使交谈显得十分自然,而且能使交谈双方得到进一步沟通,进而实现交际意图。

3.结束语

交际能力培养应贯穿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为教师提供了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合理应用口语教学策略将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order,P.C.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

InC.Faerch&G.Kasper(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M].Londonand

New York:Longman,1983.

[2]Cohen,A.D.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Cohen,A.D.,Weaver,S.J.&Li,T.Y.The

I mpact of Strategies-based Instruction onSpeaking a Foreign Language.In 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a.

[4]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第2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英文电影 引入 口语课堂 口语教学

根据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突出“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英语口语技能是英语应用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高专英语口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相结合为教学目标。把英文电影引入高职高专口语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正好体现了口语教学目标。电影丰富的题材来源于生活,且声像并茂,情景自然生动,语言原汁原味,展现真实语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并模仿语言,在主动的思维中运用语言。英文电影的引入,改变了口语教材内容的单一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学习与语言实践脱节的现状。因此,充分利用英文电影的教学优势,注重影片题材的选择,采用有效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能够极大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一、英文电影引入口语课堂的可行性

(一)多媒体网络技术

多媒体网络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既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也包括把这些媒体结合在一起的超媒体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英语语言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多媒体网络教室充分运用了超媒体技术,它的使用将单调乏味的口语课堂形象体现在声音、图像、影视、动画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交流、讨论的氛围,还激发了口语交流的欲望。

(二)电影教学的理论依据

在理论上,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为电影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地生成信息意义的构建过程;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学习者与外界和他人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合作的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加工再到语言产出的过程,经过加工的语言信息要通过产出这一过程,才可以说是完成了学习的全过程。因此,如果把电影的片段作为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等信息载体的话,那么学生的视听就是语言输入阶段,教师对相关语言和文化等知识的讲解以及学生的主动建构是语言加工阶段,而最后的产出阶段应该是学生根据教师组织的课堂或课外活动进行产出性语言活动,这三个阶段构成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各环节缺一不可。

二、英文电影引入口语课堂的优越性

(一) 激发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大的动力。电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悬念迭起的片段和优美动听的歌曲,它以其直观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和艺术感染力,吸引着学生。电影也是一种多维媒体,它良好的视听效果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树立语言交际的信心。

(二)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

语言学习离不开真实的语境。英文电影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习俗等,还原或重现特定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把我们带入一个与本土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电影中的人物处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与教科书僵硬的语言相比,逼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懂得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该如何用英语实现口语交际。

(三)地道的语言素材

电影反映了人类文明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丰富多彩的题材和千变万化的语言风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语料库。片中的台词是电影的灵魂,含有丰富的词汇和大量的习语、行话等,也展现了最新潮流的新词和语言表达,而且这些台词大多简单明快,适合模仿和背诵,为口语练习提供了地道的语言素材。

(四)跨文化传播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升华,它集中体现了深层的文化结构,即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电影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它对主题、情节和角色的设定,意在凸显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差异。学生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文化背景;通过对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细心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培养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英语思维能力的人,大都是把听到的东西译成母语后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方式,然后再把它译成英语,这样译出的英语烙上了汉语思维的痕迹,是中式英语。电影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电影把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观看时,不仅能听到人物对白,而且能看到背景画面、演员的动作、表情、着装等超语言线索。而超语言线索往往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刺激,使他们在观看时产生兴趣和兴奋,从而促使他们克服母语的干扰,尽量用英语思维去理解电影对白所包含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养成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从而形成语言深化和内化后的语言思维。

三、英文电影引入口语课堂的教学实施

第3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明朝中叶以后,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欧同东方以及美洲航海线路的开辟,“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士,搭乘着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的船舰,开始了到中国传教的旅程。为了打开中国的传教大门,耶稣会士采用了适应中国的政策,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编写了双语词典、语法书、音韵书,开启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第一次,汉语也开始了真正的西传。“就国别而论,明末清初来华的多为葡萄牙人,或附属于葡萄牙的其他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耶稣会会士,这是由于地理大发现以后,葡萄牙垄断了印度洋航线的缘故。17世纪末葡萄牙的地位受到打击,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派遣耶稣会会士及其他教派来华,于是就代替了原来葡萄牙人的地位,所以乾隆时期的传教士多为法国人”[1]。因此,西方人第一次汉语学习阶段,汉语教材多以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为学习对象,注音、注释及语言对照也采用以上几种语言,而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汉语学习资料极为罕见。后来由于“礼仪之争”,清朝雍正、乾隆实施禁教和“闭关政策”,中断了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人第一次汉语学习也随之落幕。

18世纪末,欧洲重建和平之后,传教事业开始复兴。一些旧的天主教宗派恢复了活动,新的教派也创办起来。“在此以前,新教教徒对于到国外传教大部分都漠不关心。但是英国的福音布道会和美国的大觉传道会给新教的所有派别注入了新的生气,无数人士在因改宗而经历了强烈的感情危机以后,都准备为耶稣基督献身。福音派新教运动产生了许多新的新教团体,……新教徒的传教活动大部分来自英国和美国,部分原因是由于新教徒高度集中在这两个国家。同样地,也由于工业革命给讲英语的世界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人们旺盛的活力。新教在华的事业始于1807年伦敦会的马礼逊(1782-1834年)之来华”[2]。清朝政府日渐衰落,英国由于工业革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海外扩张不断进行。英属印度的扩张使中国受到了威胁。同时,商业前途强烈地吸引着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直接贸易。“美国商业资本和海外传教活动起步比欧洲晚。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伴随着殖民主义的发展,美国的成批船队驶到了大洋彼岸,商业资本大量向中国渗透。……正是在这种商业资本不断向中国扩张的背景下,美国的传教士接踵而至”[3]。就这样,19世纪伊始,商人们为了谋求经济利益来到中国,外交官和军人的目标在于到中国谋求特权和让步,新教传教士则带着宗教的使命来到中国。这三类人为了各自的目的,开始了汉语学习,形成了西方人汉语学习的第二个。同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相比,这次无论是在广度、深度上,还是在影响上,都大大超越了前者,汉语传播势头也更加强劲。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以英美人为主,他们的汉语学习起初由于清政府实施禁教和“闭关政策”,一直处于“地下学习”状态,清政府一方面严令禁止中国人教他们学习汉语,另一方面不允许西方人购买汉语书籍,他们的汉语学习可谓举步维艰,汉语教材也很有限。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了5个通商口岸,并允许外国人在口岸地区居住、活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汉语学习有了保障。《》第十八款规定曰:“准合众国官民延请中国各方士民人等教习各方语音,并帮办文墨事件,不论所延请者系何等样人,中国地方官民均不得稍有阻挠、陷害等情;并准其采买中国各项书籍。”第二次结束后,不平等条约不仅进一步将通商口岸增至11个,更为重要的是西方人获得“向京城派驻外交使节”的权利,条约还赋予外国人在内河航行以及在中国城镇建造住所的权利,中国的内陆地区大大开放。对传教士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可以到大清帝国的任何地方自由传教,他们的汉语学习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汉语教材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19世纪末期,外国人在中国国内的活动达到了,他们的汉语学习也出现繁荣景象,汉语教材的数量出现迅猛增长的态势,教材类型更加多样化,教材编写水平也不断提高。纵观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100多年的时间中,英语世界的汉语教材,数量繁多,类型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翻译型教材和自编型教材

这里的翻译型教材主要指的是西方人用来进行汉语学习的教材,不是个人或集体编写的,而是对某些现成的材料进行翻译编辑而成。作为教材,它是建立在他人成果基础之上的,是和自编型教材相对应的教材类型。翻译型教材主要集中于19世纪西方人汉语学习的早期,因为在开始阶段,汉语学习活动受到各种阻碍,汉语学习教材很有限,汉语学习和教学也处于摸索阶段,教和学双方都缺乏经验,没有现成的教材,主要的做法是对某些现成的材料进行翻译、整理,借用他山之石,然后拿来作为自己的汉语学习材料。这些翻译型教材主要包括:第一种是对西方作品的翻译。首先是《圣经》翻译本或汉外、外汉对照翻译本。19世纪初被派往中国传教的新教传教士,最早是以《圣经》汉外对照译本为学习材料的。第一位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为了准备来华,在英国图书馆找到《圣经》的汉语对照读本,就把它拿来学习汉语。来华后,不少传教士在教材稀缺的情况下,就直接拿以前耶稣会传教士翻译的《圣经》章节进行汉语学习。这样的做法对传教士的传教工作有直接的帮助作用。其次,对西方文学作品《伊索寓言》的翻译。19世纪出现了《伊索寓言》的南京官话、粤语、福建方言、潮州方言译本,方便了这些区域生活的外国人的汉语学习。通过他们熟知的文学故事的中文翻译,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汉语,还大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再次,前人的汉语教材也是他们重要的借鉴资料。比如,裨治文将颇有影响的马若瑟的《汉语札记》法文本翻译成英语;麦都思把《朝鲜伟国字汇》翻译成英语;《四字文笺注》(ChineseManual)在1854年被从法文版翻译编辑成英文版;英国领事官L.C.Hopkins还借鉴了日本人的汉语学习教材《官话指南》,并将之译成英文,并多次再版。C.H.Brewitt-Taylor也将《谈论新编》翻译成英语,编辑成ChatsinChinese。第二种是对中国作品的翻译。被翻译的中国作品包括以下几类:其一为对四书五经等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一方面受到索隐派思想的影响,要从中国经典中寻求证据,学会用中国经典中的语句来表达,这样会使他们的工作更加方便和有效。

另一方面,因为他们要结交上层,而中国上层社会的士人四书五经无不烂熟于胸,四书五经也是中国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对四书五经的深入了解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和这些上层人物有更好的沟通,这又会对他们在华的各项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有对《圣谕广训》的翻译。米怜将翻译的《圣谕广训》作为汉语教材,让学习汉语的学生都熟悉这本书。其二是对蒙学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的翻译型教材。作为汉语初学者,他们自然要从头学起,他们也像中国小孩子一样从零开始,于是,找到这些蒙学读物并翻译过来。中国的蒙学读物也通过这种途径传播到海外。如《三字经》被StanislausJulien、翟理斯等翻译成英语。其三,对中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这些文学作品以通俗小说为主,主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好逑传》、《玉娇梨》、《西厢记》、《聊斋志异》以及三言二拍等。选择这些通俗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或者教材的一部分,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接近生活口语,能满足西方人在中国的生活、工作等日常需求,实用性比较强;另一方面,作为流行于广大中国人民中间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上是典范的,而且熟知这些作品能促进西方人对普通中国人的了解,有利于和中国百姓的沟通以及传教等工作的开展。例如,1852年艾约瑟摘取《琵琶记》和《三国志》的部分材料,编辑成ChineseConversations,帮助对汉语口语有需求的外国人。其四,对官话正音教材的翻译。因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为了推行官话,清政府在福建等地设立了正音书馆。在正音运动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官话正音教材,如《正音咀华》、《正音撮要》等。这些官话正音教材,为西方人学习汉语提供了直接的汉语学习材料,如英国外交官罗伯聃就将《正音撮要》编辑整理成中英对照本,英文书名为TheChineseSpeaker,作为初学者学习汉语的教材。其五,针对西方学习者的弱点,选择现成的某些中文词汇集的翻译。如为了克服成语学习的困难,出现了译自《成语考》的教材AManualofChineseQuotations。此外,西方人的汉语教材编写还借鉴了用北京话注释的满文教材《清文指要》等,威妥玛在为《语言自迩集》编写《谈论篇》时,就以《清文指要》为底本,并加上英文对照。

翻译型教材为西方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这些教材毕竟不是量身定做的,就不可避免地在适用性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切实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自己编写教材成为必然。为此,来华的西方人根据自身的需要着手编写了各种汉语教材。英国外交官威妥玛针对外交官的需要,编写了《语言自迩集》(AProgressiveCourseDesignedtoAssistanttheStudentofColloquialChinese)、《文件自迩集》(ASeriesofPapersSelectedasSpecimensofDocumentaryChinese);英国外交官禧在明编写了《华英文义津逮》(TheChineseLanguageandHowtoLearnIt);鲍康宁根据传教士的需求编写了《英华合璧》(TheMandarinPrimer);赫德根据海关工作的需求编写了《新关文件录》(TextbookofDocumentaryChinese)、《文件字句入门》(NotesontheChineseDocumentaryStyle)以及《文件小字典》(AVocabularyoftheTextbookofDocumentaryChinese);还有专门为商业人士编写的《华英通语杂话》(ChineseandEnglishVocabulary)、《英华行箧便览》(TheTourist’sGuideandMerchant’sManual);适用于商务、旅行、家庭等使用的《华英通语》(Chi-neseandEnglishPhraseBook)、翟理斯的《汉言无师自通》(ChinesewithoutaTeacher);针对家庭和学生使用的《英汉字句》(TheHouse-houldCompanionandStudent’sFirstAssitant);随着医馆在中国的开设,医学类的教材《医学英华字释》(AMedicalVocabularyinEnglishandChinese)等也应运而生。鉴于很多教材是为身在中国的西方人汉语学习编写的,为了适合英国本土的学习者的需求,道格拉斯还专门为他们编写了《华语鉴》(AChineseManual)。更有甚者,ArnoldFoster还专门为有效利用从英国到中国六七个星期航程的时间编写的ElementaryLessonsinChinese,该书因为考虑到来中国的人可能居住在中国不同的地方,书中没有任何罗马注音,因为到不同地方居住的英国人要学习当地的语言,为了不给初学者造成困扰,作者略去了注音部分。T.L.StedmanandK.P.Lee的AChineseandEnglishPhraseBookintheCantonDialect(1888),则是为了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以及各种想学习汉语的美国人学习汉语日常对话的教材。当然,还有适应各地生活和工作需要的各种方言教材。这些自编型教材通常针对性比较强。

二、口语教材和书面语教材

从语体色彩来看,19世纪英语世界的汉语教材可以分为口语教材和书面语教材。口语教材的推出,是出于在华西方人日常生活的需求。19世纪最早的口语教材当属马礼逊的DialoguesandDetachedSentencesintheChi-neseLanguage,之后有麦都思的ChineseDia-logues,QuestionsandFamiliarSentences,艾约瑟的ChineseConversations和ProgressiveLessonsintheChineseSpokenLanguage,StanislasHernisz的《习汉英合话》(AGuidetoConversationintheEnglishandChineseLan-guagefortheUseofAmericansandChineseinCaliforniaandElsewhere)等等。罗伯聃的《正音撮要》(TheChineseSpeaker)注重语音教学;S.W.Bonney的PhrasesintheCantonColloquialDialect则侧重口语词语和短语教学;口语语法教材则包括艾约瑟的AGrammarofColloquialChinese,asExhibitedintheShanghaiDialect和AGrammaroftheChineseColloquialLan-guage,CommonlyCalledtheMandarinDialect等等。另外还有口语词典,如卫三畏的《英华分韵撮要》(ATonicDictionaryoftheChineseLanguageintheCantonDialect),翟理斯的《语学举隅》(ADictionaryofColloquialIdiomsintheMandarinDialect),Chinese-EnglishDictio-naryoftheVernacularorSpokenLanguageofAmoy,《英粤字典》(AnEnglishandCantonesePocketDictionary)。在口语教材中,威妥玛的《语言自迩集》和狄考文的《官话类编》(ACourseofMandarinLessons)影响最大。书面语教材与口语教材在数量上不能相比,这缘于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对汉语书面语的需求远不如对口语的需求强烈。对书面语的学习多出于工作需求,主要涉及外交工作和海关工作。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人对书面语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需求。T.L.Bullock的ProgressiveExercisesintheChineseWrittenLanguage不再限于外交、海关等工作领域,而是针对普遍需求的教材。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也有些教材口语书面语兼顾,如罗存德的GrammaroftheChi-neseLanguage,第一部分为口语语法,第二部分则主要针对书面语进行编写。

三、综合类教材和单项知识技能类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来划分,教材可以分为综合类教材和单项知识技能类教材。综合类教材注重和汉语学习有关的各种知识的讲解,包括语音、汉字、语法等各项内容。如CharlesRudy的《习读写说官话》(TheChineseMandarinLan-guage),就是从读、写、说三个方面来进行汉语教学的。《英华合璧》、《官话类编》、《华英文义津逮》等教材,将各项语言知识融合于教材之中,成为综合性教材。与综合类教材相对应的是单项知识技能教材,包括语法教材、汉字教材、语音教材、词汇教材、文化教材等等,这些教材主要针对汉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教学。最早出现的单项知识技能教材为语法教材。马士曼的《中国言法》、马礼逊的《通用汉言之法》、艾约瑟的上海方言语法书和官话语法书(AGrammarofCol-loquialChinese,asExhibitedintheShanghaiDialect和AGrammaroftheChineseColloquialLanguage,CommonlyCalledtheMandarinDi-alect)、罗存德的GrammaroftheChineseLan-guage、高第丕与张儒珍合著的《文学书官话》(MandarinGrammar)以及文璧的GrammaticalStudiesintheColloquialLanguageofNorthernChina等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语法教材,这些语法教材延续拉丁语法书和英语语法书的结构,全书内容通常为:导论(通常包括语音、汉字、汉语特征等内容)、词类和韵律、句法等,可以看出明显的拉丁语法和英语语法的影响痕迹,只是根据汉语的特点增加了汉字等相关内容。这样的语法教材在19世纪上半叶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19世纪下半叶数量很少,汉语语法教材逐渐被更为专业、针对性更强的汉语教材所替代。与此不同的是,汉字教材和语音教材则是对汉语认识逐步深入和汉语教学、学习活动渐次发展的结果,这两种教材的出现主要集中于19世纪后半叶。

汉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全新的,也是学起来最为头疼的。汉字作为与西方字母文字最为迥异的特征,最早被西方学习者认识到并在学习中加以关注,他们编写了主要针对汉字的认读和写作的汉字教材。如丁韪良的《认字新法,常字双千》(TheAnalyticalReader),艾约瑟的IntroductiontotheStudyoftheChineseCharac-ters,翟理斯的《字学举隅》(SynopticalStudiesinChineseCharacter),JohnCharlmers的AnAccountoftheStructureofChineseCharacters,J.D.Ball的HowtoWriteChinese和HowtoWritetheRadicals,富善的《官话萃珍》(ACharacterStudyofMandarinColloquial)、《字部新法》(ExplanationoftheUseoftheSub-radi-cal)等。还有为打字员学习准备的SelectedListsofChineseCharacters,该书根据汉字出现的频率排序,符合打字员实际工作的需求。语音、声调和语调也是西方人汉语学习的难点,各种教材中都包含语音语调的讲解,此外,专门的语音教材有:威妥玛的《寻津录》(TheHsinChingLu)和配套教材ThePekingSyllabary及新版《平仄编》;《英语官话合讲》(TonesoftheMandarinDialectAreGiveninEnglishandChinese);另外还有一些针对方言语音的教材,如《汉音集字》(HankowSyl-labary)、TheNingpoSyllabary、J.A.Silbsy的CompleteShanghaiSyllabary、《上海土白字集》(SyllabaryoftheShanghaiVernacular)等等。西方人的词汇学了以当时的双语词典为学习材料,如马礼逊的词典、翟理斯的词典等,还有专门的词汇教材,这些词汇教材涉及官话词汇和方言词汇。如马礼逊的《广东省土话字汇》、罗伯聃的《华英通语杂话》、SamuelWilliamBonney的AVocabularywithCollo-quialPhrasesoftheCantonDialect、艾约瑟的AVocabularyoftheShanghaiDialect、StentGeorgeCarter的《汉英合璧相连字汇》(AChi-neseandEnglishVocabularyinthePekingeseDialect)、MorrisonWilliamThomas的AnAn-glo-ChineseVocabularyoftheNingpoDialect。此外还有专门编写的谚语教材、成语教材,因为西方人认为谚语、成语、四字词语包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容易造成理解的障碍。

这类教材有LionneArtusde的《四字文笺注》、WilliamScarborough的《谚语丛话》(ACollectionofChineseProverbs)、《英华成语合璧字集》、J.H.StewartLockhart对《成语考》的翻译教材AManualofChineseQuotations。马礼逊认为:“一个人如果对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习惯以及当地的风俗和观点不甚了解,相应地,他很难理解那个国家的语言。同时在应用那个国家的文字和语法时,就会出现错误。”[4]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马礼逊出版了AViewofChinaforPhilologicalPurposes一书,该书内容广泛,包括中国年表、地理、政府、宗教、节日等内容。不仅马礼逊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期的其他西方人也主张文化学习对语言学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裨治文的AChineseChrestomathyintheCantonDialect一书中,关于中国及其产品、人民和海关、政府、法律等信息都包含在内,作者认为,这对于普通学者有价值,尤其对学习语言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方便使用的手册。这样的手册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另外如JohnFryer的ChinaandChinese,也包含了中国的宗教、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和地理等内容。MayersWilliamFred-erick的TheChineseReader’sManual则将中国的传记、历史、神话以及普通文学等知识和信息呈现给学习者。所有这类教材内容驳杂,可谓辅助语言学习的文化教材。

四、官话教材和方言教材

第4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英文电影;英语学习

电影,这种古老而传统的娱乐方式在英语学习活动中,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作为一门人文类的语言学科,高效的记忆和对其浓厚的兴趣是学习、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学习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英语学习的关键。

一、英文电影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电影学习手段能给学习者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增强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为学习者提供生动逼真的情境、丰富多彩的资源,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学习者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及较高的学习效率。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习者的长远发展。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但缺乏在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而英文电影学习的作用相当于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习得语言知识的条件。它通过可视素材使学习者如同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人民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语词的运用。英文电影以真实、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材料使学习者得到大量口语化的语词,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通过习得词、搭配义、句法功能和感彩,从而地道地掌握现实交际中英语的表达形式,而且视听说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多感官调动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词信息。传统教材和课型侧重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及在实际场合的适用性。而英文电影将英美国家真实的社会交际带到了学习活动中,使学习者“身临其境”,了解到语词与环境地点、语词与说话人的地位、语词与场合的正式与否等的相互关联。掌握怎样在不同环境,针对不同对象遣词造句。在学习语词的同时学会交际中的语用规则。通过这种教学,还可以学到口语表达中合理的冗余技巧和手势、表情等非语言运用对言语的修饰作用,如强调词势、节奏感对气氛的烘托,对情感的抒发等。学会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能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交际的不同需要。

二、看电影学外语的实践环节

1.迈出关键第一步:硬着头皮看。

初次看英文电影的感觉是又喜又悲,喜的是能较直接感受到中西生活方式及文化的不同,也能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悲的是很多人除了听懂简单的几个单词就全靠画面理解电影的主题了。坚持多看几部,会渐渐熟悉基本情节,习惯不同背景下人物的言语表达及发音,至少能看下去了。

2.了解文化背景及历史知识。

电影是我们了解西方文化生活的一个真实窗口,比如《Jesus Christ》让我们了解圣经故事及其在西方文学中的作用与地位。《National Geography》使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大自然的神奇。这些对提高英语能力和人文修养都很有帮助。

3.通过电影掌握地道的口语。

电影中有大量的习语、俚语及略语甚至是一些非语言的东西,这是真实生活的交际形式的一个侧面反映,而且各个阶层的人所处的生活背景也不尽相同。

4.音乐及英文歌的欣赏。

电影的主题曲及背景音乐会让人情景交融,一些奥斯卡名片的音乐至今传唱。

5.积极主动,成为学习中心。

在英美经典电影的赏析中,学习者不应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而应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电影教学应按照交际法的教学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活动,尽力营造有利于交际的语言环境,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和创新能力,确保学习者积极参加活动并有足够的练习机会。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习者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可根据影片所剖析的社会现象或就某个人物性格让学习者展开激烈的讨论,学习者就某个故事情节进行模仿或改编,用角色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

三、培养利用英文电影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好语言,课堂的系统讲授与“学得”(learning)固然重要,课外的语言环境与“习得”(acquisition)更是不可或缺。目前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已大为改观,除外籍教师、英语授课等课堂因素外,英文读物、电影、录像等更是触手可及。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的自主性便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学习者的独立性(learner independence),也就是说,让学习者成为学习的管理者,根据自身的语言需求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学习材料和方式,自主进行学习和评估。对电影“知之、好之、乐之”,才能最有效的发挥电影的作用。

首先,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和语言能力,选择电影,查找相关资料,控制放映进度,随时中断、定格、回放、决定是否使用字幕,保证适度的理解。同时,寓学于乐,心情轻松、愉快地观赏电影。

其次,专注于电影本身的娱乐、信息功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体会到运用语言的乐趣,却不必时时为语言分散了注意力。

最后,在重复观看电影时以训练发音、学习语言、提高听力技巧为目的,选取精听/观部分,通过配音、模仿、选看英文字幕、预测等活动提高语言能力。

另外,写影评、谈观感、参加电影模仿/配音比赛等形式把语言的输出和输入结合起来,或者就某个精彩片断反复播放,角色扮演,背诵精彩片段。良好的电影观赏习惯和学习自主性会向其他领域迁移,如看电视、利用网络资源、课外阅读等,都能成为英语听说读写的契机。

第5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在线教育;幼儿;英语学习

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世界普通话”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我国几乎所有学生都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而且呈现出学习者越来越低龄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语言研究者、教育者、家庭和学习者都在探索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和实践表明,儿童,尤其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方式与成人不同,有其特点。

一、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幼儿在语言学习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幼儿对语言刺激的敏感程度相比其他阶段强得多,并能积极做出反应;幼儿习得外语的方式接近母语,略去了两种语言在头脑中的转换程序;幼儿好奇心和模仿力强,有利于用外语思维和表达。研究二语习得的专家认为,幼儿在习得外语时,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语言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1],幼儿在学习母语时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沉默期,在这个阶段,幼儿专注于“听”。父母以及周围其他人不断地进行语言输入,等输入积累一年左右,幼儿即开始语言输出,即开始学习说话。幼儿在习得外语时,也经历一个类似的阶段,即“语言沉默期”。二是语法干扰期。度过“语言沉默期”,幼儿进入语言输出阶段,即开始主动运用语言,用简单的字词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在表达方面出现各种问题和错误。如中国幼儿在初学说话时,“你”“我”不分,幼儿在二语习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语法干扰期是每个人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三是提高期。提高期是语言学习者在能熟练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自如表达的基础上的提升。儿童需要继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英语思维、他国文化、专业英语等,这些对孩子成年后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工作或参与职场竞争至关重要。所以这一阶段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式学习,将英语学习纵深化。四是上升期。语言习得有个特点,初学阶段进步明显,然后上升趋势变得缓慢,进步不明显。语言学习者、家长和老师都要了解这一阶段的特点,放下焦虑和担心,共同制定并坚持学习计划,并向前推进。另外,在坚持的同时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英文水平会继续提高。学习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瓶颈期后会出现一个大的跨越,实现无障碍表达。这个过程是大量的语言输入、大量的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

二、在线英语学习平台特点

目前我国针对少年儿童教育的在线机构和平台呈百花齐放态势,成为面对面教学的有益补充。如51Talk,VIPKID,Da…Da英语,兰迪少儿英语等在线机构拥有大量英语为母语的外教,弥补了少儿英语学习中接触纯正英语机会少的不足。这类在线平台主要提供一对一纯外教教学,主要采用沉浸式教学,让儿童完全处于英语环境,教师利用教材、教学辅助设施和材料,以及教师的肢体语言等多种语言学习支持,让儿童完全沉浸于英语环境,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学习能力。这类机构根据中国儿童的学习特点,自己编制教材,设置教学流程。另外,还有综合类在线学习平台,这类平台的特点是提供的资源更丰富,有免费共享的资源,也有付费较为系统的课程供选择。一些针对少儿群体的在线平台如斑马英语,专门为非英语母语的中国幼儿设计制定,学习内容为绘本为载体,配以国外的阅读分级体系,结合“绘本+智能APP+群服务+真人辅导”的学习模式,视听说多感官结合,帮助家长进行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这些APP根据儿童特征设计,自动识别发音,即便孩子发音有停顿、口吃不停、音量不均,也能准确识别;系统会给予鼓励性评分,鼓励孩子大胆开口。这对性格较内向,不愿面对真人读英语的孩子尤其有益,能帮助孩子增强语言自信;又如,被学校教师和家长广泛认可的少儿趣配音,纳入了国内30多个版本、万余本教材的视频资源和口语配套练习,被很多学校用作指定课后训练英语口语的资源。此外,它还提供海量国外电影、英文动漫、绘本儿歌等,让幼儿对英语产生兴趣,作为入门用;儿童可以模仿音频,并配音,系统用AI打分,纠音,评分。

三、在线二语习得的优势

第一,线上学习利用新兴技术平台,可以为幼儿学习者提供多种形式的语音线索和语音输入,例如,学生可以点击单词或图标获取单词或某一实物的英语发音,解决学习者的拼读困难,降低学习者对教师或其他帮助者的依赖。教师在一对一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无汉语注解的学习材料,有利于学生将更多认知资源和能力用于语言的解码和识别。第二,在线一对一教学相比班课教学,能给学生提供密度更大的语音信息交互和输入。教师在课堂上全程只关注一个学生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获得及时反馈,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学习内容,是否能正确发音,是否需要重复或纠正。对于学生正确的响应也可以给出及时的鼓励,时刻帮助学生维持注意力和自信心。教师能给学生足够的支持,也可以帮助降低课堂上学生对汉语的依赖。第三,以英语为母语的外教有利于实施沉浸式教学[2],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百分百地进行英语摄入和输出,能帮助儿童快速熟悉和适应英语,建立对英语学习的自信。第四,在线平台为幼儿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如适合学习者年龄和接受能力的影片、动画、音乐,乃至闯关游戏等,同时可以以配音、模仿等方式进行互动,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习得。

四、幼儿在线英语习得建议

在线教育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机会,但幼儿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同时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惑,所以,在平台、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教师和家长责任重大。

(一)精心选择适合幼儿的学习平台和资料在线平台提供的课程年龄针对性明显,教师和家长要充分了解幼儿学习者个性化特点,选择符合幼儿接受水平和兴趣点的在线课程。好的课程能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参与和互动机会,能发挥智力优势,获得自信。另外,优秀的在线课程能提供科学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课时安排。幼儿要学好一门外语,仅靠有限的在线课是远远不够的,家庭需要和课堂进行科学有效的衔接,因此,选择能承接课上学习和课下巩固,难度适中的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如针对初学英语,处于“沉默期”的儿童,老师和家长等教育者要精心选择“磨耳朵”的英语资料,要给孩子提供全英文环境,让孩子沉浸于英语世界,感受英语语音语调。其他资料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选择轻松活泼,趣味性强,能吸引儿童注意力的。

第6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口语 有效练习

当今学生越来越意识到英语口语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同学在练习口语时总是不得要领。那么怎样练习英语口语呢?一般来讲有四个标准: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准确度;语言内容。下面具体来看看这四个标准的要求以及通过怎样的练习达到这些要求。

一、语音语调

在开口说英语时,语音语调是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门面。准确地道的语音语调能够给人以信心,从而提高同学们练习口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好的语音语调就是:地道,要和外国人说一样的味道。然后,就要自己开始模仿练习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做模仿练习时,忌模仿多种不同材料中的语音语调,而是要挑一套由native speaker编写、朗读的材料进行反复模仿,不求速度,但求质量。比如《新概念英语》就是模仿练习的好材料。这种模仿练习在初期要强化,而在能够自然运用这种语音语调之后也要经常回过头来再模仿。一句话,将模仿进行到底。

二、流利程度

流利程度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伶牙俐齿;二是明确要表达的意思。由于中文和英文发音方法不同,嘴唇、舌位、声带的运用方法差异较大,很多同学发现一字一句的模仿还可以,但是要迅速自然地协调这些发音器官比较困难。要让这些发音器官自然协调,同学们所要做的就是多读。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一定要按照模仿来的那种语音语调去读,否则语音语调就白练了。这里需要同学知道一些发音技巧,比如:英语中常见的“省音”。

“省音”指的是一个声音的消失。例如在话语He leaves next week中,说话者一般会省掉next中的/t/,说成/neks/,这里还是因为要省力。在有些情况下,要把某些辅音放在一起发,同时还要维持一个正常的说话节奏和速度是很困难的。

省音的一些规则:

1. 英语中最常发生的省音是/t/和/d/,这种情况是当它们出现在一个辅音群里的时候。

We arrived the next day. (/t/在/ks/和/d/之间会被省掉)

2. 复杂的辅音群被简化。

She acts like she owns the place! (/

三、准确度

准确度同样也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语言准确;二是语境准确。所谓语言准确,就是语言的语法用词规范、准确,知道什么样的词适合用在口语中,怎么用。一些词典,比如《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就标明了这些内容,同时给出了很多口语中适用的例句。为了达到准确,很多同学一发现错误就要停下来改正,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这样不仅影响流利程度,而且会损害同学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同学们不好意思、不敢开口。当然不管正确与否胡说一通更加不利于提高口语能力。正确的做法是,在说口语时要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等到说完了,要回顾总结一下,提醒自己在哪些方面犯了错误,可以再准确说一遍,这样才能够在下一次说得更好。至于语境准确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在什么环境下说什么话。这一方面要求同学们通过听、读去了解外国文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语境练习让自己熟悉某一种特殊语境。假设自己处于某种语境中,然后去练习自己该怎么说,设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自己如何回答。这种练习最好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做。当同学们熟悉如何应对各种语境时,在真正处于某种环境时就能够轻松准确应对了。

四、语言内容

内容是口语中最高的要求,即言之有物。在使用非母语的英语时,随口说出来的东西通常都是很浅显的东西,很难说言之有物,而且也不利于提高自己表述复杂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言之有物,同学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之前,需要事先查看资料,组织自己的观点,考虑对方的观点和自己回应,做到有备而来。所以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在上课前让学生预读,上网查找相关信息,参照教辅等,让学生多准备学习材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小组讨论学习起到了导航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第7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活用记忆游戏

与其花时间背书抄写,不如引导孩子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一起玩英语游戏和看动画片。“Bingo”就是一种经典好玩的英语记忆游戏。家长可以利用市面上常见的单词卡片和孩子玩Bingo游戏。把几张卡片排在桌子上,背面朝上,随意指一张,让孩子说出卡片上物品英语名称,翻开来看看是不是对的,如果对,家长就大声说:“Bingo!”可以慢慢增加卡片数量,甚至可以和孩子比赛,让孩子在玩乐中记住英语单词。

动画片培养语感

看一些原版的英语动画片比如《爱探险的朵拉》、Little Bear,对孩子的语感非常有帮助,这些动画片每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而且语速慢,发音标准,情节和内容都非常适合六岁左右的孩子。但在和孩子看动画片时不能再像幼儿园那样随兴,而要目的明确地培养初步语感。首先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记住主要角色的名字,比如Dora、Boots、Swiper等等,增加孩子的期待,同时也养成发音习惯,不排斥说英语。其次是重复影片中出现的孩子学过的实物名词,比如apple、watermelon、dog等等,一年级课本中出现的简单口语对话也经常可以在动画片里找到。

低难度书籍增加亲切感

第8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口语教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提出“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因此如何运用合理有效的口语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二、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薄弱,英语口语教学难以突破

高职高专生源较复杂,有高中毕业生和部分地中专、职中学生,其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更谈不上口语表达,英语普遍基础不好,有的学生甚至连简单的句型结构都不会,英语词汇量少,很多学生对单词拼写存在较大的问题;语法薄弱,口头表达不灵活,甚至很多同学连学过的课文也不能准确流利地读下来。因此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着较强的畏难情绪,更不用说口语练习了,一旦被要求张口说英语,所遇到的反应通常是不合作甚至是抵触。

2.口语课堂教学模式陈旧,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比重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英语教师水平不高、教学思想保守、学校对具体教学方法不够重视以及学生对于外语学习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口语课堂采用 的教学模式陈旧,口语课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仍然存在,课堂上教师的授课仍然是以反复操练和背诵为主,这种授课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致使其不愿参与到口语课的练习中去,学生即使在口语课上仍然得不到足够的口语的锻炼。

三、高职英语口语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讨

笔者在连续几年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英语口语课的热情和兴趣随年级的增加而递减。口语课内容缺乏新意,脱离现实。学生认为练习一些诸如问路、买东西、看病、打电话之类的话题在目前的生活中用不到,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口语课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每次口语课发言的总是几个口语水平高,性格外向,乐于表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缺少展示和参与的机会,甚至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基本是一言不发。为了解决以上在口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笔者对所教部分专业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1.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或“团队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它强调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来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交际化。

由于高职的教学班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能有效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其口语水平均有所提高,笔者觉得在班内划分学习小组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手段。但划分小组时应注意整体水平的均衡性,即保证各个小组总体的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具有相同的竞争力;同时又要注意每个小组应该具有“组内异质”,即组内成员应该包括英语成绩好、较好和较差的同学,以保证他们互相帮助、带动、取长补短。各组中指定一名沟通能力强、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负责小组内的合作任务的分工、督促和协调本组成员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教师需根据学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和个性特点来设计小组任务,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要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并且提高他们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多选择双向信息活动,使交际双方参与交流。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任务,他们在合作学习时会产生个人责任,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笔者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单位先后开展了以“电影”、“音乐”、“时尚”、“旅游”、“体育”等为主题的口语演讲练习,由于组内成员的互相帮助与合作,大部分同学准备充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当好设计者,还要当好管理者、协作者、咨询者和鼓励者。教师要仔细观察和了解小组的情况,参与小组活动,并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能积极参与,使他们的听、说、读、写等交际能力都得到锻炼。当小组讨论遇到问题时,教师适当给予引导;当讨论激烈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对于差生和内向的学生,尤其要时刻关注、鼓励和帮助他们参加活动,有必要时可适当调整活动任务,务必保证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在每一次合作学习之后,教师应及时的对每个合作小组以及成员进行评价。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为集体评价,让学生知道他们的成果是因为每一个组员的齐心合作,而不是小组中的某个学生。此外,还要对于口语合作学习中一些羞于开口的学生给予恰当的建议,帮助其增强自信心,使其在以后的口语学习中积极参与。

2.充分应用视听教学手段,创设直观教学环境,激励口语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发生兴趣。”学习兴趣对大多数高职学生来说具有最现实、最强有力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口语兴趣就更加重要。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学习的,三天的遗忘率为18%;只用视觉学习语言的,三天的遗忘率为50%;只用听觉学习的,三天的遗忘率是80%;因此,听觉和视觉同时参与进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最高;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让学生参与体验,才能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导他们真正参与知识的获得。在课堂中,我们虽然有很多的情景英语对话,但毕竟只是一种想象,而并非真实的环境,这必然有别于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所以笔者以为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到现场去练习英语口语,则能使他们更好地运用课本所学的知识,而非死记硬背句型。比如为了能在教学中渗透英语国家文化,笔者在口语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放一些有关西方文化的短片,或者一些经典的英语影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原版的视频材料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展示真实的场景,提高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对于一般的视频学习材料,主要采取下列方法:粗看:即从头到尾给学生播放两遍。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故事情节、语言环境等有了大致的了解。细看:即老师在有重要句子或短语出现的画面处有意按下暂停键,让学生仔细体会在这种语境下,某句子的意思及其精彩的用法。演练:老师帮助同学提炼出常用的词、短语和句子,丰富同学的词汇量;重点指出视频中地道的美式口语的表达方法,让学生反复模仿,朗读。可以给学生指出一些地道的美语句子并加以练习,鼓励同学们模仿剧中人的语气大声练习,充分领会句子使用时的语境,这样不仅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同学们觉得记起来快、效果好。此外,在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还可以学唱英文歌曲、讲英文故事、猜英文字谜、讲英文相声、排练英语小品或话剧时,糅合、渗透一些合适的英语国家文化,也会带来激发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领略异国风情的感觉。

四、结语

当前,高职高专应用英语口语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现代社会需求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会面对更多的社会竞争与压力,除了掌握扎实的技能外,流利的英语口语也是参与竞争必备的技能。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要时刻牢记“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精神,我们有责任探索更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操作能力,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需求,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好英语口语的课堂活动,为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艳:《合作性学习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长沙大学学报》,2007,(4)。

[3]吴旭东.《外语课堂口语发展理论模式》.《现代外语》,1999 (4).

第9篇:英文口语学习材料范文

新课程背景下能否顺利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化,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它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一旦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变英语教学中“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英语学习的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高中英语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一、情景启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课本剧是教学情境设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可以分为复现的、半创造性的和创造性的几个不同层次。初级阶段学生扮演的课本剧可以是复现性的,他们的任务是在课本剧的环境中复现原文,台词必需要运用已学过的句型和语法。中级阶段学生的课本剧,则要将原文作适当的改动,要求学生能独立自主地补充内容,以便适合交际的需要,因而这种扮演角色的课本剧带有半创造性的特点。而对高级阶段学生的课本剧,要求进行创造性的言语交际,体现出参加者的主动创造精神,表现出他们在英语言语交际活动中的独立能力,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并发展高级阶段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从而大大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创设更大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思考、交流,用自己理解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研究英语知识,建立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英语有效学习带来的成功。

二、游戏激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构建课堂英语交流平台,应是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心理语言学所做的实验证明,动因和兴趣相一致时,记忆效果最佳,趣味性强的内容能使记忆力提高1.5倍。而游戏既有趣味性,又能保证动因和兴趣相一致。因此,英语教学游戏就是一种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

教学游戏不同于课本剧,它的形式更活泼、内容更有趣、表现更丰富。有英语单词填字游戏、英语对话猜谜游戏、英语语法接龙游戏、英语短文侦探游戏等。这些往往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了语言之外的任务,使学生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认识,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如同其它任何游戏一样,教学游戏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调动他们的情绪,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克服紧张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教学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促进创造性言语活动的重要因素。

三、歌曲引趣,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口语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其原因在于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任何学习技巧都无法使学生的口语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明显的提高,学生学习口语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因此,激发学生对于英语口语的兴趣应该是英语课堂实现有效教学所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学生缺乏练习口语兴趣,但对于欧美流行的英文歌曲却情有独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教学生听唱英文歌曲的方式来教授口语,培养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歌曲在英语教学有效性中的作用是持久的,学生一旦能朗朗上口地演唱一首英文歌曲,便能感受到一次具体的成功,这样的成功往往能激励他们下一步更勤奋地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当然,教师还应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由对英语歌曲的兴趣延伸到整个英语学习的兴趣中来,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有效地使用英语。

问题情境对英语教学而言,是要激发学生的源动力和积极的情感。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对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学生,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努力尝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建立融洽师生交流渠道,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