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科学实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
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很多学生都会进一步弱化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导致了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比如在很多物理实验中,很多学生往往弱化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多学生都不会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操作,一般都表现出畏首畏足的现象,实践能力也不够强,都是你推我我推你的让别人去进行实验操作。一般情况下,初中物理实验课都是由二名学生组成协作小组而进行的。这样,由于受到好奇心理的驱使,一些学生虽然都表现为抢着去完成实验,但是对于实验的每一过程和步骤,都出现了很多不良的状况,诸如用错仪器、称量不够规范、打碎实验器材等等,进而导致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程的效果不够理想。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就会不约而同地弱化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而产生推举他人来完成整个教学实验,直到达到教学老师以及教学任务的要求为止。
1.2存在消极应付实验教学现象
消极应付,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最为普遍的现象之一。诸如有的学生害怕参与物理实验课,甚至有的持消极应付态度等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我们清楚,初中学生的知识并不是很完备,因而老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开展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活动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实验和做实验,而学生却在观看实验,根本不去主动参与和直接操作实验。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迟早会详细讲解实验每个操作步骤的,自己不用积极主动参与实验与操作。
1.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够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不够,是当前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一般而言,当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甚至还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物理实验课都是经过专家反复实验操作以后的比较成熟的实验。例如在“光的折射”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就能够取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不主动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在开展实验操作具体环节过程中,许多问题都曾经有过例子的。所以初中学生在进程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在出现问题以后被动的询问老师该怎么办,甚至有的学生还比较慌张得不知如何从下手。实际上,只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并联系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就不难解决所出现的问题,而且这样对于学生对这一实验的印象会更为深刻。但如果是教学老师帮忙的话,可能学生很快就不记得该实验了,就根本谈不上培养他们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了。
1.4教学老师缺乏全面正确认识
教学老师缺乏全面正确认识,是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教学老师缺乏全面系统和正确的认识,必然对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起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但是,我们都知道,初中物理实验课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技能。这样,必然就会极大地影响了初中物理实验课的重要作用。而且很多老师考虑得更多的则是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根本不是实验课教学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2 优化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2.1明确教学目标,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角点,也是作为评价实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对此,老师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在科学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又要处理好实验教材的知识结构同学生认识水平之间的关系,更要从知识、技能、思考、解决、情感、协作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考虑。此外,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中,老师还应当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团结协作等方式,逐步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焦耳定律的内容时,我们可以运用实验演示器材,并在实验教学课堂设计时,做一些改进,即先给学生一些时间,观察后分组讨论和发言,并对正确的给以表扬和鼓励。然后出示两个实验目的,让学生自己设计两个不同的电路。最后让学生按正确的电路图进行演示。这样,就能很好地转变教学方式,而且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2.2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培养学生兴趣,着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无论学生个性差异怎样,形象生动的教学实验都会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比如在教学连通器有关内容时,我们可以采取每一学生的课桌上都放一个由胶管连起的玻璃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特点,进一步指导其得出连通器的定义与特征,再让学生联想实际生中的例子,进而说明研究连通器的目的和意义。这样,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得他们感到实际生活中需要连通器,进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求知。
2.3增强学生自信,科学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自信,科学引导学生,是优化初中物理实验课教学的有效策略。对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增强学生的自信能力,科学合理引导学生。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和思考;二是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与实践;三是认真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和发现。比如在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内容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自行查阅有关激光以及红外线的书籍,进而增加学生的自信。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入手,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积极主动参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乐趣。
2.4完善实验设备,有序开展教学
完善实验设备,有序开展教学,是开展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首先,实验室作为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和动手操作的主要场所,我们除了按照教材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教学器材外,还必须想方设法地收集有关的仪器、材料等,尽量满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样,我们才能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只有不断改进初中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教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物理课堂离不开物理实验,而物理实验又离不开物理演示.以往,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物理教师在课堂上习惯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参与实验,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厌倦物理实验的不利影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学生的智能和潜能发挥.因此,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当重新审视这一教学方法,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现今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变被动为主动,把更多的实验演示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验演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极大地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索热情.比如演示“液体压强的特点”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准备好矿泉水瓶、气球、水等实验材料,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来演示,具体步骤是:(1)将矿泉水瓶去掉底部,用气球将矿泉水底部扎起来并绷平,往瓶中倒入适量的水,此时气球会向下凸出;(2)接着将瓶中倒满水,发现气球向下凸出得更多;(3)再在瓶中倒满酒精,此时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凸出明显比2凸出的少;(4)再取一个矿泉水瓶并倒满水,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小洞,此时水会向外四处喷出.这样整个实验也就演示完毕了,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实验演示进行猜想、思考并最终得出“液体的压强与深度、密度两个因素密切相关”这样的结果.整个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会十分活跃,学生的探索热情不断高涨.
二、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造环境,让学生实现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这需要注意搞好分组实验.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介绍小组合作探究的注意事项,然后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让各组自由讨论,发表意见,尽可能地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组织学生利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因为学生的合理猜想不止一个,有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等多个答案,所以需要逐个实验,这样需要的时间也相应边长.此时就以小组为单位,给每个组安排一到两个任务,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共同归纳总结.实验全部完成后,教师应及时做出总结,并提出各组的实验学习改进方法,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给予表现较差的小组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也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得到了较大提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三、丰富实验资源,尽可能地挖掘身边的物品做实验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倡使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它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也认为,物理课堂上坛坛罐罐可当仪器,拼拼凑凑可以做实验.事实上,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作为实验器材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打个比方来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塑料瓶就可以成为物理实验的资源.比如在探究声音的音调时,可以利用塑料瓶,在几只相同的塑料瓶中装上不同深度的水,然后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此时会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通过这一实验可以证实音调与频率有关.除此之外,塑料瓶还有很多实验用途,比如可代替烧杯、量筒、漏斗等多种实验器材.不难发现,其实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只要我们的物理教师细心观察,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身边的物品,能够丰富实验资源,使学生有意识的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当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注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用多媒体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的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具有声像并茂、感染力强、突破时空限制等特点,极大地弥补了传统物理实验教学的局限性,能够充分地把师生与实验融为一体,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清晰度,提高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效能,非常适合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比如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演示实验时,教师如果直接在平面上分别铺上毛巾、白布、木板等物品,然后让同一辆小车保持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观察小车在这三种不同物品表面上的运动情况,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实验状态,更多的是依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但是如果教师把它制成CAI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到平面越光滑,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得越远.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说的“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五、结语
关键词:探究-体验 学习方式 策略
“探究―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对文本或情景的感悟和体验,获得新的语文知识或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课程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学习方式,它强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结合一年多的课堂教学实践,笔者对实施“探究―体验”式学习方式试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一、情境激发
“探究―体验”式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主导设计仍是教师。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探究―体验”式学习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我校进行了家长开放日活动,我被安排展示一堂公开课。我考虑再三,决定上鲁迅的《风筝》。因为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与弟弟之间围绕风筝展开的一场冲突,表现了兄弟之间的手足亲情,反映了鲁迅先生的可贵的自省精神。
这天,教室里坐了二十多位家长,有一位家长还进行了摄像,课堂充满了紧张的气氛。
课堂教学顺利展开:
1、激趣导入
亲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温情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我们来看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风筝》又将讲述一个怎样的亲情故事。
2、整体感知:
个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思考:本文所写的亲情是指什么情?本文所写的亲情体现在温情与和美中,还是误解和冲突中?
3、探究体验:
探究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兄弟俩对放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体验一:你是怎样理解兄弟俩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的?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究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
体验二: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并说说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设计,并请其他学生评论。
探究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
体验三:两个学生再次进行演示,并说说体会。
探究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
体验四: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如何看待这种分歧甚至冲突?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体验六”的时候,学生的表情严肃了,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终于有两位学生勇敢地面对众多家长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当第三位同学蔡晓雯站起来说:“爸爸妈妈,今天我终于理解了你们的心,你们对我的教育是对的,以后我一定听你们的话……”时,早已泣不成声,她的母亲此时也早已热泪盈眶了……
二、活动拓展
活动性是“探究―体验”型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探究―体验”常常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为基础,活动往往成为体验载体。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初中生好动、求知欲旺盛、渴望亲身实践的心理特点,适时地、有目的地、有指导地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探究,强化体验,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三、问题引领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体现。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依这条思路充分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探究―体验”式学习中的问题设计须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层递性
在上述《风筝》的案例中,我设计了四个探究性问题:问题一:围绕“风筝”,兄弟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冲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冲突?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一读,说一说。问题二:课文较为具体地叙述了“我”和弟弟冲突的过程。请仔细研读课文,然后以同桌为小组,站在哥哥或弟弟的角度,为课文设计一段对话。问题三:文中为什么要用“掷”“踏”,而不用“扔”“踩”?问题四:鲁迅小时侯对弟弟的这一做法,你同意吗?为什么?作者称他当时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你赞同吗?改为“伤害”行吗?四个问题从整体到局部,从易到难,依次展开,学生的探究和体验也逐层深入,水到渠成。
2、问题的开放性
就阅读而言,文本的意义不是独立自足的,也不是封闭的,而是有赖于阅读主体在体验的参与下的主体建构,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遇,它的意义才得以显现,而且这种意义的生成是开放的、多元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
四、读写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