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创新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目前,农业机械技术培训的机构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包括省、市、县、区的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教育网络,这种网络不仅有实体的培训课堂,还有无线网络发展而形成的“在线教授”,各种培训的机构也已经加入进来,对多种样式的办学格局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农业机械教育的培训人员已经基本实现了专职,这些专职人员在推动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培训了大批实用的农机手到农村去,提供了最新的现代化技术,为农村区域经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不少企业因为技术的落后被对手淘汰掉。在发展农村种植产业中,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和农业技术的发展程度是很重要的环节。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农村的建设进程中。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向集约化迈进,规模化农业生产的雏形也正显现出来。农业机械的推广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一项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该项工作能否有效展开关系到农机具的使用效果和培训成本。
二、农业机械技术的创新对策
集中农业机械研究的优势资源,加大对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力度。目前,在国内农业领域里缺乏强势的科技研发机构,多是贸易类公司。鉴于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有关重点省市应集中优势资源,牵头组织有关科研和教学企业单位的科技力量,组建能统领全国农业机械的权威农业机械研发中心,加大对农机创新的研发力度,对农业机械科技的重点难点技术问题进行突击攻关;加大对某一大面积种植作物专用机械的研发力度,保证优势种植作物的优产高产;树立优势种植作物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种植的优势作物实行全面机械化操作。减少机械制造企业的研发困难,对农民采购农业机械予以免税、增加补贴,建议政府对农业机械制造研发的企业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给予一般企业没有的扶持政策,让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有资质的企业进入农业机械的研发中,提高机械种植、收货、加工的质量。农业机械的研发首先要保证农业机械的作业质量,然而当前的农业机械中有一些不能满足这样的作业要求,有的只顾提高机械作业的生产效率,忽略了生产质量。特别是有些高规格农产品的制作中,机械化生产依然达不到手工生产的质量。这就要求农机研发制造的企业在提升农业机械的产品性能、产品操作工艺方面进行大的改进。
三、农业机械技术的培训对策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164-02
在信息“爆炸”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人员面对的不仅仅是堆积如山的书籍,还面对着读者提出的种种问题,面对着现代信息资源和网络技术的使用等。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员的培训机制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好的机制,对当前高校建立一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业务精湛的图书馆人员队伍,意义重大。
一
首先,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当前图书馆人员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组织》、《信息检索》等专业理论知识。当然这对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但就本人的学习经历看,当前的培训内容只限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这对受训人员的乐岗敬业形成,还是不能完全适宜的。应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入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学等内容。孔子曾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孟子也强调“修身养气”,他认为经过坚持不懈地修养,就能培养起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境界。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说:“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现在图书馆人员的职业感觉怎么样呢?徐建华教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代图书馆从业人员快乐总指数为7.34,然而被调查者自我评测的结果却只有7.07,这表明图书馆人员的整体快乐水平低于客观测量结果,整体图书馆人员的自我评价不高,自信心不足。从本人所在的单位看,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的情绪和情感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表现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酷情感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表现为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对自我效能的信心下降,时常感到无法胜任工作,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积极性丧失,不再付出努力。那么,优质的培训,不仅要培训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唤起他们对图书馆事业的热爱,对图书馆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还要高度重视他们对自己职业特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及认识,从而能在实际工作中坦然的面对一切,从而在图书馆职业中体验成就感和幸福快乐,增强职业满意感。
其次,在教育教学的形式方面,也要丰富多彩,要尽可能的多采用新的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图书馆人员培训质量和水平。目前的培训大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在上面大讲特讲,受训者在底下消极被动地记笔记。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几乎是不存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探索新的教育教学形式,十分必要。实际上,培训单位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让每个参训者都动起来,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比如,请一些专家、学者作几场相关报告,可以就专业技能、职业特性认识、服务艺术等进行现身说法。这些专家型学者型的经验、知识,对每个参训者既具有新鲜的感觉,又有相当高的学习与借鉴的价值。在高校、各大图书馆专家云集,这是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不可忽视的一笔宝贵资源,如何充分高效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应该引起培训单位的重视。教师授课时也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多让参训人员进行讨论、思考,本人在参加安徽省图书馆人员培训点学习中就有切身体会:在《信息组织》课堂上,参训的学员积极热烈地参加相关问题的发言,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效果也很好。另外,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培训单位应当灵活地组织参训人员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结合图书馆服务的职能特点。可以就培训的内容及需要,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鼓励学员在坐下来学的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去,使每个学员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服务水平,升华职业道德,树立服务的意识,学到实际服务的知识,提高从事服务的能力。从而避免培训过程中“老师讲,学生听”的单调培训方式,切实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帮助参训图书馆人员快速成长,适应时代要求。在建立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教育教学机制时,培训单位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坐下来与走出去结合”的“大培训意识”。培训单位应进一步探索与创造不同种类,不同方式,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和项目。结合图书馆人员的实际,采取脱产学习与业余学习结合,集中与分散学习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图书馆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形式与项目;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化培训技术(如网络)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广大受训图书馆人员的需求。
二
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工作必须建构起长效机制,创建图书馆人员终身学习的体系,这是十分必要的。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远大目标。高校图书馆人员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应成为终身学习的表率。加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与理论的更新与传播明显加速,新的东西不断出现等等。这都要求高校图书馆人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因而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服务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长期面临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没有摆脱证书培训和积学分的身份。实际上,由于是短期培训,再加上培训内容与方式方法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使得这种学习成为了一种突击性的“敲门砖”式学习,甚至为应付学分。一旦达到目的,所学知识就被弃之一旁。从而使岗前培训的长效性变得已无可能。
为达成培训的长效机制,应将培训机制同图书馆的评价机制,交流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结合起来。例如,培训成绩记入个人档案,在聘任、晋职时要考虑培训成绩的优劣,作为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对成绩优异者,可给予奖励。通过这些措施来强化培训机制的权威性与长效性。
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要面向长远,眼界宜大,应坚持以提高和促进人员的全面长期乃至终身的发展,以推动培训机制创新为动力,大力开拓培训资源,努力拓宽培训渠道,完善培训网络体系,建构高质量、高效率的大培训平台。从长远的目标出发,建构完整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也要把培训点与受训人员所在高校结合起来,例如以老带新的导师制,通过日常工作的传、帮、带,真正实现培训的目标。单靠培训点一家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合作是必然趋势,这种合作主要表现在:强化用人单位在培训中的作用,完善与使用相结合的具体配套措施。培训点应通过有力的合作,使用人单位参与进来,增加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投入,从而完善多渠道、长效性的投入机制。
三
当前,对受训学员的管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对参训人员的考勤,主要立足点在被动的约束,对旷课等违纪行为往往只是批评几句等。而对一些严格遵守学习纪律,培训表现突出的学员却并未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简单管理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套新型的培训管理机制已势在必行。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激发参训人员不仅自觉遵守培训纪律与规章制度,而且让他们以高昂的热情与创新精神自觉投身于培训的各项学习中来。激励应包括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精神激励方面:其一,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学员,培训点应与用人单位一起给予充分肯定,表扬、宣传,以达到弘扬正风,鼓舞先进的作用。例如,可以采用对表现优异的学员给予加分,评选优秀学员等方式,以达到精神激励的作用。同时,要注重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那些表现优秀者,要在目标奖励、工作条件、聘任等多方面予以优惠奖励。其二,要用进步的方向激励每一个参训学员。只有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对受训人员的激励功能,才能有利于管理的有效实现。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引导机制,要努力淡化培训的“考试”、“积学分”角色,这需要管理机构的政策导向。对培训者而言,考试合格证书是重要的,但更要认识到培训对于全面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所以,在培训的管理制度上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从而形成正确的政策导向,要让每个学员牢固树立起学与不学不一样,学好与学坏不一样的观念,要从制度政策的制定上让每个受训者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员们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要建立一套约束机制。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关法规条例,对参加培训的人员从责任与义务做出明确具体的规范和要求。通过规范明确的约束制度,强化对受训人员在思想道德、学习纪律、学习风气等方面的要求。完善奖惩制度,对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在评优树先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唯有如此,才能使培训的管理机制真正建成。
四
当前,高校图书馆领域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高图书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必要措施,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国际化、大众化时代,如何建构起新时期的具有中国特点与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机制,已经成为每一个从事和关心此项工作的人所必须面对、思考的重大课题。只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适应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发展的需要,变革旧有体制中已经与现代高校图书馆发展不相适合的部分,创造出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人员培训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海政,等.信息组织[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朱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姚本先.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岚,等.积极心理学与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2008,(3).
关键词:培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未来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8-0047-04
一、背景与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几乎已经被全世界所公认。我国教育部在2013年11月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也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地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资格认定、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的必备条件,列入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的重要性。按照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平均水平,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已是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的教师培训还存在普及率低、流于形式、培训不规范、内容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培训方式多采用灌输式,参训教师很少有参与的机会,培训的模式仍然是“授受式”,较少考虑学科的差异性、教师能力的差异性等因素。苏州市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理论的探索,本文对探索的经验在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二、培训创新的探索
1.培训内容创新
目前,我国各地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内容都是在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基础上制定的,内容存在针对性不强、过于陈旧等问题,基于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培训课程与以往的培训课程相比,培训内容有以下改进创新之处:
(1)针对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培训课程分为三大主题,每个大主题又分为不同的小主题,如图1所示。每个小主题的培训课程是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制定的,例如教研人员与骨干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课程内容就不一样,内容的针对性明显增强。
三大主题是按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高低划分的,培训的课程是在考虑参训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基础上采用多种资源形式呈现的,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水平、自身的需求、自身的限制条件选择不同主题的培训课程,从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具备了个性化的特点。
(2)实用性增强,增加前沿性
在实用性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让参训教师体会到所学有所用。例如在通识培训课程中,结合了目前移动学习的发展需求,为参加培训的教师制作安卓程序相关知识的课程。又如在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组织教师进行现场课堂教学观摩,教师通过这种直观简单的培训形式可以快速的学习掌握其他教师的教学手段,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实用性相对以往的培训明显增强。
在前沿性方面,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培训目标,结合信息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以及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最新应用等制定的。例如在培训课程中所安排的智慧数字校园和未来教室、教育云服务平台等内容,都是目前教育与技术结合的最新应用与研究方向,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2.培训方法创新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是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虚是指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所用的资源是在“云”上的,及教育服务云平台下专门制定的云端课程,端是指受训者在受训过程所使用的终端设备,与专家和其他学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讨论,在培训教室进行实践操作等,简单的说就是线上自主学习与专家讲座两种培训方法,培训会根据不同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方式,如表1所示。
其中线上自主学习是在华中师范大学制作的star云课堂上进行的,如图2所示。该课堂是在云端上,它克服了传统网络教育平台上的一些缺陷,例如时空限制、学习者交流、互动的实时性不够、信息更新滞后、资源短缺等。
用户只需要一个star云课堂的账号,就可以登录到一个虚拟桌面,享受全部应用,同时由于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个人数字助理、电子书包等)的普及,参训教师可以通过浏览器随时随地的进入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料、学习计划等进行学习。借助移动终端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的优势,打破了学习的时空局限,拓展了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专家讲座是另一种培训方法,专家讲座主要是进行面授,面授是在未来教室里进行的。“未来教室”包含了国内外领先的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兼容多种移动终端的课堂互动系统、课堂流媒体系统和教室物联网系统。
电子双板除了具有一般交互式电子白板即时书写、任意绘画、调用资源等特点外,两块屏幕可以互相补充或任意穿插的呈现教学内容,弥补了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内容一旦错过就很难补上的缺陷。参训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系统,向指导教师反映听课程度,然后指导教师针对性改变进度,增强了教学互动性,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教室流媒体全程录下参训教师上课的过程,参训教师可以在课后通过终端复习,无法到课堂的学生甚至可以在另外的空间同步上课,这样既可以帮助参训教师巩固所学内容,又能弥补部分人因无法上课造成的缺陷,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优质的资源。简而言之,参训教师在面授时,除了能实现培训目标外,还可以亲身试用和感受未来教室的一切。
3.培训模式
传统教师培训模式通常是“授受”式,即一个培训者面对所有的参训教师,培训者就像一个演员,系统地讲授某个方面的专题,专注于传授知识,参训教师就像一个观众,专心听课、认真观摩。这种培训模式由于知识的僵化封闭、信息的单向传输、知识偏陈述性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在未来教室环境下,我们不仅会采用传统的“授受”培训模式,更多的是采用体验式、任务驱动式、参与式等模式。
(1)体验式培训模式
体验式培训是一种通过个人在活动中的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体验, 提升认识的培训方式。将其运用到教师培训中则是指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根据参训教师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培训课程活动化,通过创造实际的情境和机会,使参训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培训形式。[1]
培训课程中有许多课程都是以体验式培训模式进行的。例如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就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示范性学校的课堂现场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的培训主题。为参训教师创造现场观摩的机会,让教师通过观摩他人教学行为的方式来学习,并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反思自我行为,分享体会,从而帮助教师尽快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实施新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这种培训模式除了可以达到原本的教学目标外,还可以增强参训教师的责任感,激发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促进教师产生创新认识。
(2)参与式培训模式
参与式培训模式是建立在现代教育理论基础上,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所有参与者平等参与的新模式。具体操作模式有: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模式、示范―模仿的培训模式、专题讲座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情境体验模式、研训互动模式等。[2][3]
基于未来教室的教师培训课程也采用了这种培训模式,例如教研员信息化研究能力提升培训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以具体学科为例”,给参训教师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实例,让参训教师主动、自愿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这种培训方式可以改变参训教师被动听讲的学习状态,增强参训教师学习的主动性。
(3)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
任务驱动式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使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和提高技能的培训方法。一般可以将其分为科研式、教研式、反思式、双向式四种任务驱动模式。[4]
例如教学媒体素材设计与开发主题下的“Dreamweaver 网页规划设计”课程,就可以布置制作个人教学网站的任务,让参训教师边进行理论学习,边进行实践,边进行反思,最终完成任务,这种反思式培训模式使得教师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建构起新知识与新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总的来说,任务驱动培训模式能有效地激发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体现培训的目标性,落实培训的实践性,从而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培训效果评价创新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采用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法,将书面考试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其中考试只注重受训教师对一些信息技术理论的简单记忆,实践操作也只是培训评价中的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或者是利用调查问卷对培训本身进行评价。这些评价很难真正评价出教师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发现教师的真实问题,不利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未来教室环境下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效果评价的创新之处:
(1)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
评价主体既包括培训指导教师,也包括参训教师,还有利用过程性软件进行的评价。评价的方式包括书面测试、实践操作、参训教师互评与自评、指导教师打分评价、过程性软件评价。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培训目标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不同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如果参训教师是通过网上学习的形式参与培训的,可以结合书面测试、过程性评价、指导教师打分评价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见表2)。
如果参训教师是通过面授的形式参与培训的,可以结合书面测试、实践操作、过程评价、指导教师打分评价对参训教师进行评价(见表3)。
(2)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
教师的培训工作具有连续性,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教师培训时应该将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有效结合起来。静态评价就是类似书面测试、实践操作测试等的总结性评价,是对培训结果数据的量化分析,从而得出评价实际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5]动态评价是发展性评价,是对整个培训过程的评价判断,从培训之前的调查研究到培训之后的反馈评价,发现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参训教师、指导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出解决办法,调整培训方案,为下一次培训做出更好的培训方案。[6]
(3)注重跟踪式反馈评价
培训结束,仅依靠参训教师的考试成绩、作业成绩、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评价结果整合出来的评价结果还不足以反映参训教师真正的能力水平,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对参训教师进行半年的跟踪指导评价,[7] 可以将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就是将参训教师参训前后能力的状况进行评价,例如像参训教师所在的学校发放问卷、量表,了解参训教师受训前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变化,从而判定教师的培训效果;横向评价就是将参训教师与未参训教师的能力进行对比,评价培训效果。
三、总结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未来教室环境下进行的教师培训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借助未来教室中的先进技术及设备,为教师培训创造的创新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其重要意义已经展现出来了。
参考文献:
[1]吴卫东.体验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58.
[2]曾琪,杜蕾.参与式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4):51.
[3]吴忠良.参与式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27-30.
[4]虞哲中.“任务驱动”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1(211):99.
[5]宋卫华.未来教室的构建及应用探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Z2):124.
[关键词] 农机 新技术培训 现状 对策
农机新技术培训是指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于现代农业所需要而提供新的农机技术,包括使用新的农机具、现代农业设施以及采用新的农机经营、管理理念等,是农机部门进行服务农民的核心工作,对于提高我国农业水平和科学生产有着重要影响。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转变观念,采取科学合理措施进行农机新技术培训是农机技术培训部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农机技术培训部门拓宽工作思路,加强创新力度,增强培训功能,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水平,为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发展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工作现状
目前,在我们农机技术培训过程中,除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规范培训外,其它新技术、新机具大多采用图片展览、间或召开小规模现场演示会的方式进行农机技术培训、推广和宣传,让农民在参展或参会的过程中有限地了解到最新的农机技术,并形成对新农业的基本理念,从而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农业的新发展。此外,在关于农机新技术培训中,传统的培训模式存在缺陷,需要完善的内容如下:
1.培训能力相对薄弱
当前,由于传统培训体制缺乏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培训手段和设施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缺乏良好的教师及相关的教学资源,相对规范和完善只有拖拉机驾驶业务培训和初级农机修理工技能培训;在培训模式上,传授的形式仍过于简单,由于缺乏必要的教机教具,大多是教师照本宣科,农民被动接受,致使农民对新技术仅保持在了解层次;对于现代农业应用的先进新技术和新机具,缺乏及时的技术传导和培训,使农民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应用技术,导致农民的生产技术落后,并在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上大打折扣。
2.培训内容单一
我国农业相对前几十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生产不仅仅强调粮食生产,而是形成了以种植、养植、加工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工程。然而,农机新技术推广大多仅限于农作物的种植方面的指导,对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很少涉及,使整个培训内容单一,缺乏实际意义。
3.培训经费短缺
《农业技术推广法》虽然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经费保障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随着农机技术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农机新技术培训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但需要考虑的经费限制,政府仍不能给培训更多的支持,完全由政府主导的培训尚处于试点阶段。地方政府不能给于足够的重视,导致培训展开困难。
4.农机技术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农机技术人员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学习新的知识,保持所掌握技术的先进性。实际上,农机技术人员缺乏有效的学习技术,仅有的深造机会也只能学到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广大的在职农机技术缺少有效的培训机会,导致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偏低。
5.对外联络能力较差
农机培训必须紧密结合外界的发展,做到培训内容即为当今最为热门技术内容,保证所推广技术的实用性。但是,目前培训内容多为内部推广员进行单方面的教授,缺乏与外界联系,很少部门能进行外聘专家进行最为先进技术的讲解。为了使培训机构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应积极坚持与外界沟通的政策,多联络有先进思想的专家进行指导。
二、加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1.争取政策扶持,资金投入
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依次将培训工作和经费切实纳入地方县级以上农机主管行政部门的年度预算中,杜绝克扣、截留、挪用培训,为开展基层培训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要积极争取资金投入:一是积极推进政府鼓励、补贴政策,帮助农民获得最为实际的利益;二是加大与当地政府的沟通,获得更多的资源进行培训。
2.强化硬件建设,创建培训示范基地
积极推广培训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农民展示最为实际的例子。通过强化硬件设施,让农民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更为的坚信,并能够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利益。在创建的示范区内,要以最为贴合实际的方法,展示给当代农民最需要的技术,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望程度。培训示范基地要坚持以农民为根本,为农业发展做贡献的基本原则。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
在农机技术推广、培训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农机技术人员业务能力的提升,采取多渠道让农机技术人员学习的最为实际的技术知识。对于农机技术人员也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其工作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每一位农机技术人员要制定相应的培养体系,帮助其在工作中形成专有的工作特长。为了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素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多开展培训课程,并帮助其在工作之余接触更多的农业、农机知识。
4.更新培训观念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法治经济,既然有竞争,就存在优胜劣汰,这就需要我们培训工作者一定要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训新理念。以符合实际要求为指导,实现培训观念的转变,进一步使新技术应用培训趋于有效化和体制化。
5.加强合作办学
在进行提升培训能力的过程中,要完善与农机、农业各部门及相关企业的合作关系,使培训工作社会化和多元化。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精心实际调研,从企业和各相关部门寻找进行提高业务水平的新方法,并根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实际案例,在培训中采用更为具体的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帮助农民获取最符合农业发展的技术;(2)严格把握进行培训内容,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所展开的培训要与外界积极沟通,并以合作办学的方式来进行强调培训内容。邀请相关专家给予培训上的指导,不断的规范培训内容和形式。
6.建立农机化信息网络,搞好信息化服务
一方面,加强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服务,形成平台化的信息化服务教授模式。农机化信息网络需要结合各种媒体进行相应的宣传,构建出有特色的信息网络,进而更好的进行信息化服务;另一方面,做好信息报道工作。要以传媒为途径,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等媒体加强信息指导,定期制作节目,传播各类农机新技术信息,为农民送上致富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参考文献
虽然培训工作取得一些经验和成绩但是也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培训领域单一,现在农机培训机构主要培训的业务大多停留在培训拖拉机驾驶培训上;二是生源组织困难。由于相当一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不愿接受系统的培训学习,学习热情不高;三是培训内容陈旧。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有很多农民急需掌握的知识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四是师资力量单薄,教学人员知识更新滞后,没有一套有效的再教育制度;五是经费难以保障难以保证。培训作为公益性的工作,需要资金投入,但是当前的经费体制作难以确保经费落实。
如何推动和促进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再上新台阶呢?笔者认为,做好当前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必须要有创新培训思路。
一、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
农机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新技术、新成果通过培训而让农民接受,并使之转化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力,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培训的内容要有新成果,农机的新成果重点是技术和机具两个方面。无论是技术还是机具,应该着力于先进、适用、安全、环保、节能、高效,而技术还应着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农机培训内容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着力,才能焕发出不竭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农机培训的科学发展,要积极的开展“政企联动”培训方式采取政企联动方式,引导农机生产企业加强对新机手的培训和新机具的维修服务,从技术、资金、设备上支持农机培训工作。
二、培训的方式要有新举措
培训效果的好坏与培训方式和手段直接关联。而目前基层农机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者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培训的技术不成熟,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大,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增多,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培训的方式必须要有新举措。在培训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或集中培训,或送教下乡,或修训结合,按照因需施教和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实际技能的培训,传授农民欢迎的先进适用技术。在实践教学上,要把学员带进实验室、实习车间、试验基地,让学员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员的技术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要结合生产实践,选取通俗易懂的版本。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还要结合专业特点,讲授法律法规知识,环境气象知识,职业道德知识,安全生产知识、应急避险知识,以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学员素质。
三、培训的载体要有新形式
培训的载体与培训的成果关系重大,要实现农机培训的效果,在培训载体上应该有新的突破,首先,培训的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技术要成熟,教学形式和手段要优化,特别是培训的方向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符合当地农业农机产业发展的要求。其次,在培训的载体上,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开展实地培训,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可以尝试和探索农村农机培训的经纪公司,通过公司,院校、企业以及产业的联动,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四、创新培训形式要有新突破
培训工作要在立足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大胆探索农机培训新形式和新方法。
1.与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
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掌握农机新技术的能力,提高技术示范推广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来为培训提供现实素材。
2.与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相结合
要把农机合作组织的领头人和农机大户作配需的重点对象,农机合作组织的领头人和农机大户都是一方的能人,也是易于组织、愿意参加学习的人,通过培训提高他们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保安全的本领。
3.与购机补贴及“阳光工程”培训相结合
通过办理购机补贴解决生源组织问题、通过争取“阳光工程”解决培训经费;
4.与农机安全生产相结合
结合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年”活动和创建“平安农机”工作,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依法管理的自觉性,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1.1保障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煤矿生产作业的环境往往十分恶劣,生产作业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煤矿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常常会造成煤矿工作人员的伤亡,严重威胁着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而引发煤矿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人员安全技术掌握存在不足,在煤矿生产作业过程中操作不符合安全生产规范,同时对于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隐患及征兆不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排除,事故发生时也很难实现有效的逃生自救。因此,要充分保障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提高煤矿职工的安全生产作业能力与水平,并确保其扎实掌握煤矿安全隐患辨识及事故逃生自救的知识与能力,具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1.2促进煤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煤矿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效益来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的管理来予以支持。从效益角度来讲,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矿职工安全生产的能力,减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煤矿生产的整体安全性,这就能够为煤矿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煤矿企业生产安全性的提高也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外部形象,并使企业更容易获得客户的信任,使企业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更多的资源与发展空间,对于企业效益的提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加强安全技术培训,能够使企业职工更好的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提升职工安全生产作业的能力,并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员工能够更好的配合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这也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这也为煤矿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煤矿安全事故不仅威胁着煤矿职工的生命安全,以及给煤矿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煤矿安全事故发生之后,常常会给伤亡职工及家属带来巨大的痛苦,有些家庭还可能因为失去劳动力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随之而来还有一系列其他的社会问题,而随着媒体报道及社会舆论关注度的提高,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也将被放大,一些事故因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导致社会公众对煤矿行业及政府监管部门失去信任,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减少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的减少此类事故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2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的有效策略
2.1明确培训的目标及要求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不能够盲目进行,应该首先明确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的目标以及具体的要求。一方面,要将全面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确保其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作为培训的基本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严格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要求。另一方面,要避免安全技术培训走上形式化、过程化的错误路径,应结合安全技术培训的目标,以培训的失效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合理制定和安排培训内容及课程,确保培训的内容覆盖煤矿职工在生产作业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危险源识别、安全生产规范、安全隐患排除、应急事故处理、逃生自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充分保障培训实效性。
2.2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就目前我国的煤矿行业来看,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在年龄、文化层次、工作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决定了不同职工在培训过程中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单一的培训教学方法是难以满足煤矿企业所有职工的实际需求的。这就要求煤矿企业及相关的培训机构在开展培训时,应针对不同职工层次及能力水平的差异,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工作性质的特征,以及学员能力水平的差异,对学员进行班组的划分,分别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确保学员能够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够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提高其在生产作业中的安全性。同时,还应该将多种培训方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全面提高安全技术培训的效率,并在培训中更多结合以往事故的案例,提高学员的安全意识,并增强教学的说服力。
2.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要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还需要强大的师资队伍来予以保障,一方面,要结合煤矿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加强针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这就需要组建一支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安全技术培训教师队伍,针对新时期的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开展高质量的安全技术培训,保障培训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将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专业培训教师,通过他们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发挥,使其在培训中能够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的能力与水平,进而实现良好的培训效果。
2.4完善培训考核评估机制
关键词: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加强职工技术培训
红山嘴水力发电厂是集水、机、电三大客体组成的一个技术密集型企业,随着这几年电厂逐渐加大技改力度,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对企业职工熟练掌握驾驭现代化设备的专业技术素质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操作能力跟不上,就会影响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从而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情况,厂培训部门本着“为生产一线服务,按需施培、培养合格人才”的宗旨,工作中必须转变观念,创新培训方法,丰富培训手段,加强职工技术培训,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需求。
近几年来红山嘴水力发电厂对梯级电站相继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改造。三级电站的励磁系统改为可控硅励磁、三一线、三东线线路保护改为微机保护,五级电站的35KV的油断路器全部改为六氟化硫断路器,6.3KV断路器改为真空断路器,四级、五级电站进行了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2006年新建的一级电站均采用综合自动化保护,调度中心梯调室也逐步实现微机自动化的科学管理。
一、当前红山嘴水电厂职工的技术素质和新技术引进后存在的差距
针对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相继改造,运行几年来,电厂五个电站职工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差距。(1)职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新技术、新方法运用起来非常生梳,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2)培训力度不够,有些脱离实际的培训,单凭讲理论,没有与现场设备结合。红山嘴水电厂是一个五十年的老厂,所有设备没有全部更新,只是针对部分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而引进的设备都是高科技产品,新老设备的结合都存在着从书本上、理论上找不到的问题。(3)职工对新设备的熟悉程度不够,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不到位,再加上职工的责任心不强,就会出现误操作、误判断。正因为存在以上不足,五级电站运行人员曾经发生了误操作,操作时本应拉开1F可控硅励磁电源一段、二段小空开,却误拉了厂用屏一段、二段主控室电源空开,引起电源屏交直流电源中断,造成后台机及保护屏直流电源消失。
二、加强对职工培训的迫切感和紧迫感
四级电站、五级电站、一级电站应用最先进的微机技术,实现微机保护、微机监控,集保护、遥控、遥测、遥信、遥调五大功能于一体,对电站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实现以监控为主、常规保护为辅所组成的微机综合自动化,大大减轻了运行人员的劳动量。五级电站的新设备模拟屏可进行模拟操作,加入了五防电编码销,使误操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调度中心梯调室内安装了能实现实现遥信、遥测、模拟显示和记录打印的监控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监视四个电站的发电运行和设备工作状态。同时还装设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使调度人员通过电脑屏幕随时了解水情变化,合理调配水量,科学的管理为安全生产发电提供了保证。针对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改造,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职工技术培训。
三、企业如何有效的开展职工培训
1、认识上要重视,加强学习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和负担,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对企业的职工培训能省则省,造成职工思想上不够重视,学习观念不强,从而导致部分职工素质下降,观念陈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更新的加快,学习和培训已成为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需要的必须之举,改变以前“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我要学习”的观念,建立一种“多学一门技术,岗位就多一份保障”的思想。其实,培训是一种双赢投资,首先通过培训可以使职工能很好地驾驭、操作和管理好设备,减少出错和发生事故的机率,创造产值,提高经济效益,其次,也提高了职工本人的技术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培训可谓是企业给员工最好的福利,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2、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培训体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红山嘴电厂有比较完善的办学条件,教学设施、相当的教学规模、多媒体教室、健全的培训制度、较强的师资力量都是建立培训体系的基础。培训体系一般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目标确定、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实施和培训结果评估五部分构成,整个培训体系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职工为中心,以对培训需求的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及落实为基本点。不能管训不管用,重数量、轻质量,重过程、轻结果,重考试、轻绩效,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环节,不注意跟踪培训和考核,培训效果不能及时反馈,培训工作虽然忙却达不到效果。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严格考核程序,制定考核标准,把教、学、管、用都纳入考核范畴,用制度加以规范,用标准加约束,将考核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培训质量,确保培训效果。
引入激励机制,设立“培训工作先进单位”和“培训工作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对员工在培训工作中突出给予肯定。打破年龄、学历、资格等界限,通过竞争上岗将员工中一些人品好、技术高、责任心强的人提拔到管理岗位加以重用,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3、创新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
培训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培训方法和培训形式,面向基层单位服务,带着问题下现场实习,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其原理、功能,有不懂之处虚心向厂家技术人员和生产科专工请教。培训中心人员针对三级电站三东线微机保护的改造,结合实际设备,进行现场讲解,现场指导,对职工所提疑问给予详细解答,提高培训质量,及时反馈培训结果,使职工真正学懂搞懂理解在,达到培训的目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完成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一切要从生产一线的实际出发,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培训与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实用型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坚持与时俱进的培训工作思路,在搞好安全生产的同时,结合现有设备随时随地的采取各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以工作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落实三级培训网络体系,以厂培训部门为依托,以站队、班组现场培训为重点,及时了解基层培训动态,不时地下到基层对各站队进行检查指导,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从而使全厂职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在现有程度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培训方式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老师傅带新徒弟、理论功底好的年轻人给大家讲解理论知识性;形式可采取专题讲座、技术比武、现场考问讲解、操作票比赛、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实施、有考核、有总结,落到实处,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形成一条“管理标准化、教学制度化、培训程序化、考核规范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之路,为全厂安全生产发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提高培训者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工作成效
全年共完成农民培训2200人,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263人、农机管理人员120人,农机安全教育培训1200人、农机法律法规及新技术等各类培训617人。培训工作取得了七个方面的实效:一是通过对基层农机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使大家认清了形势,看到了发展农机化面临的机遇,增强了搞好农机化工作的信心,把握了工作重点、着眼点、着力点及奋斗目标,掌握了农机化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和农机化新技术,提高了服务农机化工作的本领。二是围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高性能联合收割机、浅旋播种机等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培训了一批新型农机具操作手,使农机操作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三是通过举办农机化新技术培训和新机具现场演示活动,为农机科技项目实施和各类示范点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四是通过对农机维修网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及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经营管理知识、农机作业标准的培训,使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明显改善。五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和服务活动,使广大农民对农机化促进法等法规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有进一步的了解,激发了农民购置使用农机具的热情,全市新增农机具4363台(套)。六是通过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七是通过对拖拉机手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机械常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全市拖拉机手的驾驶技术和作业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全市新取得驾驶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资格证的人员达到270名。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市农机局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组长,党组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监理所长、副所长、科教科科长、管理科长等组成,由农机监理所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落实工作责任。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机化人才培养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推动地方农机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对此,局领导认识十分明确,我局把农机培训列为考核各镇(街道办)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年初分解下达了培训任务,在全市农机工作会上作了重点安排部署,局领导和主管科室人员经常深入督促检查和指导农机培训工作,协调解决培训问题,切实推行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培训机构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从而保证了农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培训方案,落实培训任务。根据培训任务、教学条件和实力,切合实际地制定了培训实施方案。把农民培训工作与目标考核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培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体培训小组工作人员克服种种困难,深入到各镇村进行现场讲解、实地培训。今年共办农机安全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200人,办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班8期,培训120人,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10期,培训263人。
(四)围绕科技项目实施,开展关键性农机化技术培训。今年,我局承担省农机局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插秧、秸秆气化利用试点3个农机化科技推广项目,分别在禾丰、师古、皂角、湔氐等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点培训技术人员80人、农民390人。农机购置补贴新技术培训460人,秸秆气化使用技术培训370人,印发农机实用技术规范及技术简介等资料2300份。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点12个,示范面积达8000亩。
(五)围绕购机补贴,开展农机具操作手培训。为了让农民懂得新购置补贴机具的构造原理,做到会安全使用操作,我们把农机具操作手的培训作为落实购机补贴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抽调系统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机培训暨科技宣传服务组,由局领导任组长,分片深入各乡镇,分别举办以农机具选购注意事项,手扶拖拉机、微型耕作机、水稻插秧机的安全使用为内容的培训班,培训农民1200名。
(六)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培训质量。一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及要求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市局主抓基层农机管理干部的培训和全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相关业务科室承担农村农机实用人才培训。二是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把集中培训、联合办班、送教下乡、上门培训、田间指导等培训形式灵活结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三、存在问题
虽然我局在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为了今后更好的开展这项工作,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少数同志对农民集中教育培训工作有些不理解,认为农民学理论有难度,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
1.2011年工作汇报
1.1粮食作物生产技术指导
1.2试验示范推广及技术创新情况
1.2.1食用菌试验研究:对袋料香菇9608进行提纯复壮选优工作。对我站保存的9608系列、807、939、9015栽培种,进行试种观察,已经取得了第一手资料。今年继续进行“三明139”黑木耳300袋品种及栽培观察试验,品种特性及袋式地栽试验;从鲁山县引进段木香菇进行分离制种试验。
1.2.2示范:
1 2 3 4
1.2.3新品种新技术推广
1.3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
1.3.1新形势下的农技推广工作:
为做好新形势下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我们一是通过下乡开展生产调查、技术培训指导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做好跟踪服务;二是以农业技术推广协会为纽带,建立农技推广网络,扎实开展科技入户工作,联系农民技术推广员和科技示范户300余名,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如田关乡的推广员曹正涛,矢志钻研作物育种,在我站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已培育出了几个小麦新品种,有1个品种已参加了省级区试,他还进行玉米杂交育种,已测试出了3个苗头品种;田关乡的李荣普、王彦丽,回车镇的任子敏,五里桥乡的杜顺哲、谢运华,丁河镇北峪村的庞天成,重阳镇半川村的陈光成、云台村的查振兴,军马河乡毛坪村的路仁敏等,承担我站的小麦、玉米、水稻、红薯、食用菌等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技术棚架。 三是通过实施项目推广新技术。
食用菌技术推广:我站为服务好西峡县香菇为主的食用菌这一特色农业,组建了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以提供优质菌种服务为主导,技物结合,进行食用菌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服务农民增收。每年推广优质食用菌种30万斤左右,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增加社会效益,我站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配肥中心工作:进行小麦、水稻、花生、猕猴桃、山茱萸等作物施肥调研,测土化验,研制各作物专用肥配方,配制专用配方肥,采用项目加基地,典型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技物结合进行配方施肥推广服务。专用配方肥在猕猴桃和山茱萸等产业上施用已成习惯,但由于受价格等多种因素制约,在粮食作物上推广面积仍偏小。
1.3.2农技站内部管理工作:
在农技站内部管理上,我们把全站工作分为业务、配肥、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和高丰裕农资服务公司四个小组。领导班子合理分工,各负其责,通过月、季、半年工作督察,年终总结,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一是建立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年终考核,奖惩兑现。二是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根据县域特色农业把“果、药、菌”作为支柱产业的特点,每周二下午组织政治及业务学习,建立学习签到和考核制度,请专家授课,不断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三是明确工作重点,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通过以上管理使全站职工踏实工作,争创佳绩,顺利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安排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1.4重大技术推广项目实施情况
1.4.1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技术指导服务和技术入户:结合高产创建,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培训40期;对县乡农技人员、肥料生产经销企业有关人员、村组农民技术人员和示范农户的培训,发放技术资料50000份,施肥建议卡50000份;利用广播电视宣传20次、报刊宣传12次、墙体广告、网络宣传、科技赶集等形式,广泛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2〗〖3〗〖4〗
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建设:结合高产创建活动,在丹水、田关、回车、五里桥等乡镇建立了小麦、玉米、水稻测土配方施肥万亩示范区和千亩示范片,百亩示范方。
通过项目的实施,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得到提高,施肥习惯由过去的只注重氮、磷施用改为氮、磷、钾、微搭配施用,盲目施肥变为测土配方施肥,过去靠多施肥求高产转变为计算产出投入比例,施肥水平明显提高,有效地解决了施肥不合理问题,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土壤中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趋向平衡,减少了养分流失,初步达到了土壤养分的均衡协调;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量,防止了化肥残留土壤、流失水域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抑制了盲目施肥对土壤的人为破坏,改善了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有利于生态平衡,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存在问题及2011年工作计划
2.1存在问题
一是农技推广经费缺乏,农技推广业务活动及公益性调查研究、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难以开展;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缺位断层现象,在实施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的科技项目时,工作进度跟不上上级要求,材料整理不够及时。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工作忙不过来。
2.2 2011年工作计划
一是服务全县粮食生产,做好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全年完成大型生产调查14次以上,提出作物生产技术意见,指导群众抗灾减灾,增产增收。
二是继续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国家补贴项目的工作目标任务。
三是服务全县特色农业,搞好猕猴桃、食用菌等的示范及技术指导服务。
四是利用电视、以会代训、印发技术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20项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