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专科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科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科教育论文

第1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如果不掌握全身系统性疾病与口腔疾病的关系,极容易发生漏诊或误诊。其次,中国很多地区的卫生条件还相当落后,人们缺乏口腔保健意识,有些边远山村的人民甚至认为牙齿问题不算疾病,有病不医,导致牙体缺损或较早脱落而影响生活质量[4]。因此,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医学生应肩负起宣传口腔健康的重任,指导人们进行口腔预防保健。

2提高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对口腔科学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向非口腔专业医学生介绍较熟悉的领域,多联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临床医学系学生,可以重点突出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对医技系的学生,多联系影像和检验的知识,口腔检查和治疗均离不开影像检查,强调拍片对口腔医生开展诊疗活动的重要性,无论拔牙还是根管治疗,都需要为患者拍摄X线牙片;正畸和颌面外科治疗前都需要为患者做血液检查。以此引起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拓宽医学知识面。

3对教学内容的侧重点

教学重点应与口腔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分,根据学习目标重点介绍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症状及处理方法。比如,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和标志不需要重点讲解,应重点介绍面部形态标志与颜面部审美的关系,通过自我观察及互相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又如,牙周疾病的重点可以强调导致牙周病的不良习惯等病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再如,可重点讲解口腔颌面部外伤的急救处理知识,如颌面部伤员担架运送时的,颌面部出血时有效的止血方法,牙脱位后再植前的保存方法等等,便于学生在遇到相同情况时清楚应作何种急救措施。现代大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不规律,多数学生可能会存在颞下颌关节不适,可以重点介绍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因和治疗原则,学生会对此内容更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此外,应该适当增加口腔卫生保健一章的教学内容,讲解如何选择漱口水、牙膏和牙刷,怎样漱口,刷牙的正确方法等卫生保健知识,利于医学生今后随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通过教学侧重点来引导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专业的基本知识。

4教学方法对非口腔专业医学生学习口腔科学的影响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较传统板书式教学方法更新颖直观[5]。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抽象,口腔疾病专业性强,凭空讲述口腔专业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将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转化成图、声、像三维材料展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口腔专业知识。在介绍一些临床操作时,视频及Flas的加入使语言难以表述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述什么是根管治疗,以往学生只能依靠教师对课本文字的解释,难以理解,而采用动画示教,根管治疗的步骤一目了然,生动鲜明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如介绍口腔卫生保健,单纯讲述什么是牙膏、牙刷,如何刷牙平淡无奇,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牙刷与牙齿的位置关系及旋转动作,轻松掌握刷牙的动作要领。再如介绍漱口方法之前,我们尝试利用影视剧作品中漱口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漱口的观念,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教学效果显著。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在传统被动式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互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述恒牙的名称以及牙位记录法,教师在示教之后任意选择某几颗牙齿,请数名学生回答该牙齿在口内的具体牙位,或者在黑板上写出该牙的牙位记录式,举行一个随堂竞赛,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确。教师还可以采用病例引导的形式,先以图片向学生展示某一种疾病的典型特征,再通过引导形式使学生总结出引起该病的病因及预防方法,加深记忆。

5利用教具进行教学

口腔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文字描述晦涩,单纯依靠图片示教,平面形象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可以购买示教模型交给学生近距离观察,理解并记忆口腔颌面部神经、肌肉、血管的解剖结构。牙齿分类繁杂,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离体牙加深对不同种类牙齿的理解和记忆。注重实践能力教学: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单纯依靠理论教学,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无法深入掌握基础知识[6]。可以通过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融会贯通,加深理解和记忆。但是对于非口腔专业的医学生而言,不应像要求口腔专业学生那样注重临床操作,而应着眼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断和得出治疗方案。因此在安排实验课程时,可以模拟临床中接诊病人的程序,引导学生对给出的病例进行详细的病历信息采集和规范的口腔检查,通过分组讨论,得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并列出正规的治疗计划。

6论文

第2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1.1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传统体操教学方式为一讲解、二示范、三分解、四纠正、五组合,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和唯一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一直以来,体操教学都是将传授技术动作放在首位,忽视体操的其他特性。近年来,受创新思维影响,人们开始注重体操的健身、娱乐功能,但在实际教学中涉及不多。缺乏创新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拓展和学生学习体操的欲望,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1.2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目标仍以提高学生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为核心,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娱乐性和创新性,在体操技能方面缺少兴趣教学内容;过分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忽略体操运动本身的娱乐功能,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体操教学中增加娱乐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完成紧张、复杂的动作技术学习,否则会使学生被动学习,甚至抵触学习,使预定教学任务和目标无法完成,体操教学的指导思想得不到体现。

1.3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合理性

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评价仍以技术动作考核为主,理论与技能考核内容少且范围窄。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以及体操锻炼意识养成等因素,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部分身体素质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不理想,导致其对体操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倦、恐惧心理。因此,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没有结合客观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标准是不规范、不严谨的。应依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教育思想,建立新型评价体系。

1.4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缺乏更新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体操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决定了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被引入教学。目前普通高校体操教学中,教师仍存在以下教学行为:(1)注重技术动作传授,忽略体育教学和体操健身能力培养,单一教学模式影响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思考和理解。(2)注重学生体操专业素质,忽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体操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放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体操的教育、娱乐、健身功能以及学生对技能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样是体操教学的重要方面。

2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措施

2.1坚持现行教育教学理念,注重体操教学的多方位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娱乐和消遣已逐渐成为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和途径。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改变传统和过时的教学观念,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终身锻炼教育理念,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2]。所以,高校体操教学改革应结合实际情况,既要保证学生动作技术学习以及身体素质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为此,体操教学应从单一教学目标向多方位教学目标转化,将体操健身性、娱乐性与竞技性相结合并融入体操教学中,拓展体操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体操教学的内容和内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体操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2重视理论教学,构建科学、完整的体操教学体系

传统体育教学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实际授课中理论教学薄弱,体操教学过程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3]。因此,要想完全纠正过时的教学思想,就要切实重视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传授。体操动作技术的学习需要完成带有复杂性和危险性的动作。体操动作是由一个个独立技术动作组合而成,既独立又统一。每个体操动作的自动化形态都要经过不断泛化与分化,进而达到巩固与定型。因此,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其复杂性起到有效的梳理和归类作用,同时对其危险性进行合理的预防和消除。理论知识的储备将影响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和分析。同时,体操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体操运动技术的基础和关键,是发扬和传承体育文化的积极动力。体操文化包含古今中外许多哲学思想和理念,体操理论知识教学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对体操运动有更加完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2.3丰富体操教学内容,全面体现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娱乐性特点

教学内容是体操教学改革关键所在,应在教学中挑选技术性强的典型动作,配合多媒体和体育挂图等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在完成动作技术的同时掌握体操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对各种动作技术的延伸产生理解。同时,引入带有一定难度和趣味性强的动作技术,让学生在学习难度动作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既能反映体操技术的特点,也能体现学生学习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健身性与实用性是体操运动的主要特点,也是今后体操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人们对体操的认识和理解来源于实践,传统体操发展的局限在于竞技技能主导一切,而体操的拓展、辅助功能一直被人们忽略。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是当前体育教学所提倡和主导的教学理念,所以在体操教学中要设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内容,既要有个人形式,也要有集体形式[4]。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强调体操运动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的同时了解体操健身知识,学会如何利用技能去健身。

2.4构建新的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当前普通高校对学生体操教学评价主要为技术技能考核,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和个性的发展。应结合体操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体操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改革现行体操教学评价体系,转变体操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首先将技术考核形式变为课堂评价形式,将技术考核重心转移到综合能力方面。其次,将课堂综合评价与考核成绩结合,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最后,重视学生互评和自评,科学结合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全面评价学生的体操学习情况和综合应用能力。构建科学的体操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5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重在创新教学思维、敢于实践应用

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创新思维,敢于实践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体操教学目标能否达到、教学任务能否完成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5]。所以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寻找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体操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能使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开发与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体操学习中获得更大收益。因此,理解教育内涵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的基础,由此开发的教学方法必将适合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现代体操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结语

第3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语文教育专科毕业论文范文”,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4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既要品德端正、人格完整,又要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对于学前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也是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关心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时间和教师在一起,教师的品德人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的品德不端正,将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都要探究究竟,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将不能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一个班级都有3~4名教师共同教授,如果不能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将不能完成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因此,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对通识教育视角下现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概况

1.1.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在304个调查对象中,女生258人,男生46人。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补充。

1.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从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实施的现状、实施的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对设置实施现状的调查包括学生对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对英语课的期望三个方面,对设置实施保障体系的调查包括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1.1.3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在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304份,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6%。在回收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率为92.3%,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的问卷表明:28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数的10%;35位同学选择了“满意”,占总数的12%;201位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占总数的72%;14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占总数的5%。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大大超过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不妥之处,需要改进。

1.2.2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开设选修课。223位学生选择了“非常需要开设”,占总数的80%。仅有6名学生选择“不需要开设”,仅占总数的2%。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过于单一,仅仅只开设综合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适合的课程。总的来讲,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2.3对英语课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校学生对英语课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过级考试、升本、就业需要等方面。4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和升本需要,他们希望英语课的内容能够结合这些考试,把相关知识贯穿在课中并进行大量练习,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39%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希望学习一些有助于将来工作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如,毕业后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交流,尤其是能够就本专业的业务进行英语沟通,能阅读日常交流的英文文件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等。

1.2.4师资力量

对师资力量的调查表明:只有22位学生选择了“很满意”,占总数的7%;有170位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占总数的61%。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足够的,也有敬业精神,只是认为有些教师缺乏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还有学生认为教师虽然英语专业知识丰富,但学前教育知识匮乏。

1.2.5课堂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69%的学生对现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很不赞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两极分化明显,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自主学习,学生更看重的是在课堂上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不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在需要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希望教师能创设学习情景模式,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

2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2.1树立通识教育观,完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

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对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英语课程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贯通的能力,还要传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播跨国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吴鼎民教授所说:“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语音;第二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第三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和人文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写作和人文选修课。

2.2采取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采取互动合作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等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心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改变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例如,在上《新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Organization》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公司结构的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讨论过后,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总结发言,然后,教师再补充。通过讨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识得到丰富,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提倡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选修课程的开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对选修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选修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与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如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法入门、幼儿园日常英语、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音训练等课程。此外,学校应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如英美文学鉴赏、中西方礼仪与风俗、西方文化入门、英语词汇与英美文化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2.4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实行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为单一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行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够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不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第5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从教学目标来看,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审美能力”同时,开设选修课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不同学生间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使用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要求是选修课教学的基本要求。从教学目标上看,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有的选修课侧重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有的选修课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因此,在必修课的基础之上,进行相应的拓展和提高是对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从教学方法上看,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方法是有一定的差别的。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所以,选修课需要特别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对选修课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二、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呈现的“专题”特性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实施专题式教学提供了保障。主要原因在于此教材的“专题”性特别突出。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是以某个领域的“上位”文化知识作为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专题”。首先,选修教材内每个单元的文章都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解释。他们不仅在文章选择上相互补充,而且在专题内容也相互补充。例如,选修教材《天工开物》两则《稻》和《冶》中介绍的是古代的科学技术,而“相关读物”是《徐霞客游记》中的一个片段《麻叶洞天》讲述的是科学探险,从古代的科学技术到现代的科学实践,形成了内容的互补。其次,教材在每个单元内提供了相关的知识和学习材料。使得专题能够纵向深处发展。例如,在选修课“佛理禅趣”中,在阅读指南中提供了佛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怎盐的关系等相关辅助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选修课中讲述的内容,而且还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使得同学们的文学知识得到纵向的深度发展。

三、专题式教学中“专题”的选择和确立

所谓专题式教学,指的就是围绕一个专题进行专门研究和讨论。所谓的“专题”既不是简单的知识点,也不是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它是在教材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这种“专题”不仅是教学的切入点而且是各种语文能力的整合点。例如,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诗歌之部”中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向”。根据这个专题,可以设计的教学专题是“具有特定意象词语在古典诗歌中的使用”,学生通过这个专题,不但可以了解到有关“意象”的各种知识,而且还能够提高自己语言表达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实施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程内实施选修。所谓选修,其实就是学生对专题的选择。因此,实施专题式教学既有教师为学生选择的专题,也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专题。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提出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教学任务、问题和相关材料确定自己喜欢的、符合语文发展需要的一些专题。

四、“专题式”教学的实施途径

1.从教材中选取合适的专题。如果把选修教材比喻成“大餐”那么,选择专题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味道”,作为语文老师,可以考虑从教材中选取可供学习的专题。例如,“儒道互补”这个专题,这个专题是一个比较广泛的专题,它不仅涉及思想、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而且没有“儒道”知识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分析两者的互补也是勉为其难。因此,教师在选取这方面专题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个恰当的“专题”。2.细化专题内容。如果一个专题所设计的知识面非常广,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学生理解。这时就要采用细化专题的教学方式将所要学习的专题进行细化。教师在细化专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将专题化整为零,将一个大块的专题分解成一个个的小专题进行学习和研究。3.依托文本,融汇专题内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是依托于文本的,这是专题式教学的基本途径。通常是以一个文本作为基础,然后选取其他的相关材料作为辅助,通过采用穿越式的方式步步深入,由一点而引发整体,引导学生根据文本与材料之间的关联性,层层深入地了解专题的概念和内涵。

五、专题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防止学术化。选修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现在的大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都编写的过于学术化和专业化,如果我们把选修课当成学术课来学习,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混乱、学习压力增大,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切合可行的专题,便面出现学术化的教学模式。2.密切联系必修课。必修课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科目,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选修课一定要联系必修课,把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基础。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利用原有的必修课的基础知识来理解和掌握选修课中的知识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学生能够重温必修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不会让学生因为选修课难以理解而丧失学习的兴趣。3.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进行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小视的。教师不仅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专题的选定,而且在专题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专题内容进行吸收和理解,最后,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专题课上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归纳。

六、结束语

专题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响应国家的教学号召,积极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普及专题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而且还要善于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专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鲁文地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媛.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2]张景婷.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施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原喜娟.高中语文选修课模块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摘要: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论文具有德育的诸多优势,应成为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他们在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特别是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优势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专业课教师的“知行合一”、“自省慎独”等师德素养,可以无形地影响学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讲述中外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历程中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可以鼓舞学生;老师的有榜样的力量,比采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模式更有效果。

4.德育时间和人员多

一般来说,专业课教学时间占课堂教学时间的60%以上[3],专业课教师又占教学人员的多数,因此,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人员数量上,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都占有优势。

5.占有德育资源多

德育资源包括内在资源和外在资源。内在资源包括专业课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经验、教师的行为举止、师德素养、授课艺术等;外在资源包括各种教学、教育的时间、场合、时机等。由于社会认同感的影响,学生更乐于与拥有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更愿意听从专业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可通过自己的专业技术、科研水平、讲台形象、授课艺术、人格魅力等各方面来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只要专业课教师能充分、自觉运用所拥有的内在和外在的德育资源,德育实效将非常显著。

二、专业课教师实施德育的内容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旧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不断被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所替代,揭示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表明了普遍联系的观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不是哪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和不断创造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工科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渗透,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巨大的作用。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我国有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有很多发明创造,使得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前后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一方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3.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教育

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往往是经过几代人长期的艰苦探索和研究得来的,国内外的伟大科学家无不有着光辉的业绩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对学生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有着很大帮助。

4.吃苦耐劳、不畏困难、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忍让、团结、协作的精神。理工科不同于人文学科,一些理论比较深奥、抽象,学习、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学生必须努力钻研,克服重重困难和障碍才能取得良好成绩,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大讨论、大作业、课程设计、团队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一帆风顺,没有经历过挫折和磨难,通过挫折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今后走上社会尽快完成角色变换,胜任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

5.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发展的灵魂。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启发式教育拓展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实验教学、下厂实习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三、专业课教师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1.学科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的德育工作时间会越来越少,靠增加时间来加强德育已不现实。唯一的办法就是提倡教书育人,充分发挥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德育“载体作用”和“渗透作用”,减少德育中学生的“防备意识”,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每个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一个渗透过程,而不是强制地直接灌输过程,渗透于每一学科理论教学和每一学科实践教学中,不仅仅体现在单科德育课程中。

2.学科德育渗透的含义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讲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如在物理学教学中,应重视渗透在物理学知识中的正确的物理观、时空观和宇宙观方面的教育,以及渗透在物理学中的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精神的教育。

3.学科德育渗透目标的确定

任何教育都有目标,目标对学科德育渗透具有导向作用。确定渗透目标,要依据德育总目标分层设计,应当包括因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也包括即使时代变化也不会改变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人格素质;要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目标要考虑学科特点,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钻研、挖掘、把知识传授、学生能力培养与道德认知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实施德育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或渠道,学科教学是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融于一炉。学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按照学科特点,通过讲授、讨论、交流、阅读、视听、网络、角色扮演和实验实习等教学形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政治思想观点、价值观、行为规范、基本品德和培养健康人格。学科德育渗透应在“融”与“合”上做文章。“融”是讲渗透的深度,要调动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感知德育内容,引起道德情感共鸣,内化成道德行为;“合”是讲渗透的广度,全面梳理教材中显性和隐性教学内容,尽量寻找融合点,日积月累,循环往复,做到“润物细无声”。

(1)教学内容的渗透策略

理工科教学是通过传授知识来进行德育渗透的。自然科学中含有丰富的思想性和科学的方法论,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都有很大影响。德育的渗透,就是把学科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整合。整合时,不得把德育当成标签贴在学科教学内容中,要注意各学科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不同,教学和德育的结合点也不同,必须做到学科内容与德育内容有机融合。(2)教学组织形式的渗透策略

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学习方法与范式,也是学科教学中必须注意的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样蕴含着德育的内涵与要素,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不可忽视的。自主式学习,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品格,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合作式学习,能使学生懂得与人交往,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培养起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尊重人、接纳人的现代人的优秀品质;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在探究中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性格,能养成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意志品格。

(3)学科教学情境的渗透策略

学科教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教学情境本身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的要素,它要求我们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很好地渗透到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根据在教学情境中渗透德育的策略要求,我们有必要重新调整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相关评价。以前,我们看学科教学中教师对德育的渗透情况,主要看教师对教材内容处理的情况,看相关的德育要素的渗透情况。其实我们看某一学科教学是否注意体现和渗透了“德育”,不仅要看学生对学习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体会、感悟了多少,更要看整个学科教学的气氛,看学科教学中的具体情境。如果教师真正在学科教学中营造起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气氛与情境,相关的德育渗透的目标和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到了落实。

(4)教师人格的渗透策略

将教师的健康人格作为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说学生每天都可以读到这本最丰富、最生动、最具有感染力的教科书。它无时无刻不在召唤和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处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份喜怒哀乐。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更自珍、自爱、自重。当自己进入学科教学领域,就要想到自己是学生的教科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的“课程资源”,自己的一颦一笑、一褒一贬、一喜一怒、一哀一乐,都要注意到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如果我们每位教师都能重视和自觉地去做了,就可以说,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工作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2]秦鸿滨.加强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八个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6(5).

[3]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

第7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今后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就业的重要方式之一。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历史很短摘要:1998年清华大学首设创业计划发起“大学生创业”;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方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2003年10月和2004年5月,教育部高教司举办两届“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循此,教育部于2003年11月在国内各高校正式启动创业教育并逐步推开。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阶段,理论和实践探究不多,亟待高校通过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构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完善教育系统和内容,提高教育效果。

1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究和实践

我校的农科专业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探究和加强创业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有利于促进和社会市场接轨,促进农科专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而且,农科专业的学生贫困面较大,开展创业教育探究和创业教育实践,可促进勤工助学工作。因此,我学院根据教育部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在试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上,自2004年2月以来,积极开展“探索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课题探究,以提高本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也为学生自主创业或先择业后创业以及岗位立业等打好基础,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1.1创业教育探究的主要内容

(1)基本思路摘要:发挥学校、学院的优势,争取各方面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练习,组织创业团队开展具体创业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和管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际能力,不断总结适合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

(2)探究方法摘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采取理论结合实际、专业结合创业,教学结合管理的探究方法,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实践,探究如何开展创业教育,探索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一是采取授课、讲座、讨论等的形式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创业理论、专业技能、文学修养、理财技能和交际口才、和人沟通等的各方面知识;二是以创业团队的形式,组成喜好小组,开展“学、研、产”结合的实际创业项目练习。如结合教学基地的生产实践进行专业练习,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营销练习等,培养实际创业能力;三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发挥管理功能,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形成健康的做人、做事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择业心理,培养积极的创业心理。

(3)探究内容摘要: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探究和开展创业教育中,着重于探究如何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如何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1.2探究主要成果

(1)组建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践。我们组建了蜜蜂创业团、宠虫工作室、心月坊等三个创业团队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创业团队由我院提供一定的资助,学院教师牵头组建并担任指导老师,团队成员由学院中积极进取、热心于创业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院辅导员和老师严格筛选确定。创业团队成员最初仅10余人,至今已发展到40余人,共有100余人在创业团队里受过锻炼。

宠虫工作室由两个部门组成摘要:一是宠虫影像制作部,二是宠虫文印部。宠虫影像制作部正式成立于2004年2月,主要业务是摄制影像,已承接第十四届“海啸杯”演讲赛、袁隆平院士报告会等30余项活动的纪念光碟摄制业务,共获取2.2万余元的营业额;宠虫文印部自2004年12月成立,6个月来营业额达到6000余元。目前,宠虫工作室的固定资产已达3万余元。

蜜蜂创业团成立于2004年2月,学院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免费提供0.33hm2土地等资源。团队下设生产技术部﹑行政管理部﹑财务管理部和产品销售部。团队以种植无公害水果蔬菜为主,并根据不同的水果蔬菜产品售给不同的顾客,如摘要:香瓜﹑番茄﹑青瓜等可生食产品,售给在宿舍区内学生;必须熟食的产品则销往学校食堂、校内快餐店或饭店等,做到定单销售。

(2)实现创业和勤工助学相结合,发挥创业助困功能。一年来,创业团队由起初每月能为学生提供10个岗位,发展到现在能够为20余名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新问题。

(3)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第一,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新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业实践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有利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提供一个新的场所,促进学生学习市场经营管理知识及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规律的能力,全面地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第二,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我们遵循学校教学改革要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和高新科技领域,培养良好喜好,努力成为一专多能的社会综合性人才。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践为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增长创业技能提供了机会和支持。同时,创业教育转变了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学生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创业教育及实践促进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合作、协调发展的能力素质。第四,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公益心。大学生创业不只是为了经济利益,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鼓励学生为社会奉献爱心。在爱的接力—我院“关注健康,援助淑芳”募捐晚会中,宠虫工作室免费为晚会提供全程摄像,并制作成VCD在全校范围内出售,所得都用于资助谢淑芳。蜜蜂创业团也为谢淑芳捐款近700元。第五,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积极的心态。创业过程中,团队成员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技术新问题,需要增强调节情绪能力,培养自信、冷静等素质,保持积极心态,努力解决新问题。

(4)积极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人才。我们积极争取和社会相关行业成功人士、往届毕业生中的优秀企业家等联系,吸纳社会资金,为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服务。一年来,共邀请2位成功的创业者为学生做报告,并和3家企业谈妥资助我院学生创业,和1位《人民日报》驻海南记者建立联系,对我院学生的自主创业跟踪报道。

总之,通过探究和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本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摘要:发挥农科专业的优势,争取学校、学院等各方面支持,积极利用和整合社会资源,以组建创业团队为主要形式,理论结合实际、专业结合创业,创业结合勤工助学,教学结合管理,开展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目前,该课题还有许多工作在继续推进,有待今后进一步实践和总结,并将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2存在新问题

经过创业实践和探究总结,我们认为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以下主要新问题摘要:

(1)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仍有脱节现象。创业教育教学的体系化程度较低,和实际需要联系不多、不深,课程的理论性及鲜活性同实际还存在差距。

(2)创业团队开展创业资金不足,外部资助的力度有限,设备不够齐全和先进。缺乏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许多创业点子经不起市场的考验。

(3)许多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看不起蝇头小利,往往大谈“第一桶金”,不谈赚“第一分钱”。

(4)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喜欢纸上谈兵,创业设想大,市场猜测普遍过于乐观。

(5)一些大学生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许多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碰到挫折轻易放弃。

3开展创业教育的建议

我们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和探究才刚起步,从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看,存在许多的新问题和困难,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优化符合我校、我院等农科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途径和方法,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为我院、我校其他农科专业有效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参考和交流,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更好地实现“探索我校农科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探究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我们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摘要:

3.1争取学校和学院的重视和支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在前面开展的创业教育探究和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增加资金、加强指导、扩大创业团队的数量和人数等,从而做到既使更多的同学受益、又使我们的探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完善创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3.2科学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前面的探究侧重于开展创业实践,在课程的教育环节上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构建实用、有效,并和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结合紧密的创业课程体系,并使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以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良好效果。

3.3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市场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展创业教育伊始,为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开展创业实践,学院和教师给予了积极的介入和帮助。但从长远来看,学生创业还需接受市场的考验,依靠学院和老师,会影响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不利于创业意识的增强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后的创业教育中,我们将积极推进创业实践市场化的强度,加大经济效益的考虑,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以此促进学生提高把握市场规律的能力,增强面对市场竞争的勇气和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

3.4营造鼓励创业教育的氛围,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

第8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更新;观念;转换;方式;强化;精神

一、问题与现状分析

工业设计教育在我国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仅短短二十几年,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近半个多世纪,其间虽然也有初步的发展,但仍是一门幼稚而年轻的新兴学科。近年国内高校为适应市场经济一体化发展局势,竞相创办起了各自的工业设计教育,然而它们教育普遍重实践而轻理论,导致学生误将相似的造型与工艺当设计手段反复运用实践,相继出现了一些有如:招生人数剧增、教育与产业失衡等不良状况,从而严重阻碍了国内教育的正常发展。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国际消费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作为一个企业实体只有不断开发出标新立异的产品才能稳住市场,国内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也逐渐将市场重心转向消费者的个性化生活需求上,并为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建立了许多科研机制,国内工业设计行业的发展也由此而步入一个新的历史台阶,但未来还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这对当今工业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期的工业设计教育应是对知识经济时代设计方法论的研究,是社会物质文明与工业文明不断作用的成果:那么对新时期工业设计教育的研究必须上升为设计本质的认识,把握时展的基本规律,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制定相应的改革对策,尤其对工业设计内涵及外延的理解最为重要。

二、更新学科理念

据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在1980年对工业设计下的定义:“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由此确定了工业教育在以上几个方面全部或部分的内容。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类似产品包装、广告宣传、商业展示及市场开发等等,这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学科内容也都纳入了该学科范畴,工业设计也被重新定义为现代工业、科学技术与装饰艺术等相互结合。并可交叉应用的学科体系,是一种以实用与美观并存的视觉传达、意识物化形式,为创造、美化和改善大众生活质量与生活品味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在市场机制的触动下,工业设计正逐步朝着个性化、人性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也由此加强对设计人才综合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对工业设计的现代教育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相关材料工艺等方面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和造型设计、工业美术、材料工艺、结构力学、人机工程、视觉传达等,其中也包括高科技时代的信息技术、电脑辅助设计。通讯工程、人工智能等都为该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新世纪到来社会要求我们工业设计人才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进取,时时都以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武装头脑。

第二,产品的功能与装饰是工业设计最为突出特征反映,好的产品总以美观的造型与多样的功能赢获市场,从而要求设计师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与艺术鉴赏力(包括绘画基础、写生能力、设计创意、形态构成等美学知识)。尤其如今信息时代技术交流极其迅速且广泛,产品设计的风格与造型出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这要求设计师开阔设计视野,及时把握潮流动向,提高设计思维与创作实践能力,要在已有基础上积极探索与勇于实践,只有对设计相关的地理、历史、民俗等一系列社科知识深入学习,才能设计出符合当地生活习俗、满足当地生活需求、甚至能够表达当地情感的优质产品。

第三,为使产品在社会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构思之初对该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所需的经济成本正确估算,充分了解该产品的市场需求、设计范本、材料工艺、风格特征等相关内容,产品设计也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也要求设计师具备如市场营销、商业管理、广告策划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能力,甚至包括信息采集、管理与技术处理,消费心理、及其产品营销等,还有市场信息及各项商业法规等能够保证产品的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顺利完成的相关政策条文,也都成为当前工业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

第四,产品设计实质是一项综合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各项工作环节必须由多人分工合作完成,这要求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协调与设计管理能力。

第五,处于发展中的工业设计是产业竞争和企业振兴的关键,它集中反映了民族或地域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与之相关的内容非常广泛,这又要求设计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多元文化进行有机地整合,全面了解国内外产品市场,设计出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具时代感的新产品。

第六,由于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而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微观世界,产品设计的问题也将伴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因此新时期的设计教育也是一种动态的知识更新过程,面临自主学习向终生学习的教育转型,我们必须“学会求知、学会做事”,所谓“学会求知”即是“学习-工作-学习”,所谓“学做事”,是由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转为对环境适应力的素质培养(如合作、创新、风险、交流等)。

由此可见,未来工业设计教育在朝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教育的重点将由专业技术职能转变为对综合环境的适应与协调能力的培养,相比以往对技术与物质的教育,更加突出强调社会人际关系与社会行为技能(其中包括:团队合作、风险投资、技术交流、设计创新等等)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解决人际矛盾、管理群体等等,“学做事”与“学会求知”彼此间相互结合,共同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这些都并非是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必须通过长期的人际交往过程来实现。三、转换教育方式

工业设计属于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工业设计的教育也应当遵行一种应用型的人才教育方式,然而我国现行的工业设计教育还尚未完全脱离形式单一的理论灌输与技能训练的传统模式,教育体制过于偏重对产品造型、装饰、技术等相关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的技能培养,而轻视了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教育整体看来无论工科院校还是工艺美院等的学生普遍反映在形象思维、视觉感应、造型创意、工程技术等专业技能方面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由此国内各大高校为适应如今信息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工业设计教育的发展正在进行着积极地探索与实践。美国哈佛大学率先实现以传授为基础到以自我教育为主的现代设计教育转型,由此开创了多元化教育的新纪元,成为现代社会设计教育的一面旗帜,明确提出现代教育关键是通过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设计表现技艺。

基于当前工业设计人才教育现状,国内众多院校也就“如何发挥各校人才教育优势,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工业设计人才,全面提升学生设计、审美、思维、想象等等一系列综合技能”这一主要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并得出一些好的见解:如艺术院校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视觉感应较强,适合于偏重外观的轻工业产品设计,包括服装、玩具、日常百货等,可以在艺术学院创办轻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设计教育:而工科院校的学生鉴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且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技能,对新的科技成果十分敏感,易从事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交通设施等等一系列功能型重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可在工科院校设置重工业产品设计专业。

如今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重点应当迅速转向对学生设计创新、设计思维与抽象思辩等设计技能的培养。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办学就坚持“二基二强”教育方针,主张以工业设计基本技能、机械工程理论基础,强化电脑设计与创作实践等技能,该校的工业设计方向的课程设置采用“模块式”教学结构,且十分注重不同学科板块间的有机结合,在人才计划中课程学时的纵向结构比例为:公共基础课765,工程技术基础课320,艺术技能基础课302,计算机课程379,专业知识课程320,总比例为2.5:1:1:3:1。

总之,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经济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追求与审美品味正不断提升,未来社会期盼的工业设计教育将面临着技术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全面转型,以促进学生自身知识的全面提升。对于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工业设计教育方式应当适应时展的脉搏,结合地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与教育资源,因地制异、因才施教,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并及时更新,永远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进取,冲破教条主义与墨守成规的思想牢笼。

四、强化人文精神

如今伴随着设计工业的教育改革与行业发展,静观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现状,人文知识的渗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贯注人文精神的工业设计才能抵御高科技产品的设计生产给社会经济与人类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出一方人”,一段艰辛的成长历程。如今我们生活所需的产品更应当全面展示出时代的人文特征,更应能充分利用一些现有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要素进行产品的设计创新与实践。我国虽是一个工业设计教育的后进国度,却拥有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其中不乏大量人文哲学与古典美学的深层烙印,可见我国工业设计教育潜藏的发展空间还未曾真正地被开发和利用。对于新时期的工业人才应当尽可能去启发和引导他们去体味和深嚼我国古代哲学与历史文学所蕴涵的人文思想精华,鼓励他们从传统中吸取创作养分,站在历史的发展轨迹上来设计创新,丰厚他们的设计潜能与综合素质。

从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状况观之,世界各国都在国内设有产品消费市场,但我国设计教育却“大而不强”,工业设计产业“小而残疾”,也正因如此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问题引发了国人的深刻反思。以唯物辨证论观之,我国工业设计的总体水平实则早已同国际社会发展同步,仅是出于国内外工业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悬殊而产生的差距,他们试图以西方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为范本将设计东拼西凑,如产品设计中大量仿效与抄袭,中国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争议问题在国际时常时有发生等等一系列相关问题都充分应证了此观点,国内学术界仿佛也已意识到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人好似都忘却了自身的地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不久前我国工业设计协会就提出“以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特有的装饰元素,创造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人类历史、生活习惯、审美(包括)特征,且具人文精神的现代化工业产品”——议题,现已成为当代工业设计教育研究的焦点。

虽说新兴的工业设计学科也是一门知识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其中也包括对抑制外来装饰与外来文化的消化与吸收,但这都是建立在我国固有之传统历史根基之上的技术与艺术创新。

现代社会新型的设计教育应当尽可能避免以往教育注重产品设计与造型工艺的思想误区,积极向学生灌输现代化的工业设计理念与人文精神。德国斯图嘉特国家造型艺术学院就通过学院间的合作开设美术、音乐、建筑等人文艺术培训课程。主张通过实施人文艺术教育来强化和提升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产品设计如若真正地让人感受到精神愉悦,真实地贴近现实生活,无疑人文精神在设计中必须发挥出积极作用。尤其如今社会大众的消费潮流已从基本生活消费转移到个性化炫耀消费上,人们需要拥有外形使人心情愉悦,功能让人尽情享受的高档产品。从通讯、家具、电器到数码消费产品,设计师可将其变成一个以产品设计为导向的广阔世界。

第9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

1.课程设置不够专业化和系统化,亟待优化

就大多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而言,现行的课程体系半个世纪一贯制,课程结构设置不尽合理,往往是在中文类专业课程外加上几门教育类课程,本质上是汉语言文学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简单叠加,没有统整形成合力,这种模式日趋“经院化”和“书卷气”,逐渐走向封闭滞后。一般的课程结构: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实践教学(6周实习、2周军训),这是以学科为中心设置课程,追求的是知识的本体价值而非教育价值,而且科目设置过于细化,缺少必要的综合与贯通,这就导致通识课程挤压专业课程。以古代文学为例,三年课程变为两年半,又由两年半变为两年;现当代文学课时不足;古代汉语课程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中学语文教学论已经成为全国同类学校院系中课时最少的课程。

2.师范教育的专业特性和实践品质未得到张扬

许多院校的教育见习已经取消了,教育实习的质量也在滑坡。调查中了解到,按照学校规定,本市的学生统一实习,外地的学生自主实习,即自己找学校实习。事实上一些自主实习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实习,开个假证明了事,因此在第四学期找工作时又不得不重新实习。即便是统一实习,大多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措施而流于形式。再比如,该院学生的语文教学基本技能不强。就“三字一话”而言,该院也组织考试,但成效不佳。调研中,中学的语文教育专家普遍认为,其毕业生在“三字一话”方面总体上不如中师学生。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课程改革的策略

1.紧扣时展的节奏,科学规划课程设置

教育活动必须适应时展的节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只有培养能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并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教育才具有真正价值。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载体,教育活动的时代性迫使它与教育活动合拍,否则,二者难以形成一种良性机制。语文课程及其体系具有时代性,在一定时期内应该有不同程度的革新,而且这种革新应该是深层的和实质性的。这是高等师范教育和时展同步的内驱力之一。

2.强化基础教育工作母机的职责,实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师〔2004〕1号)指出:“师范院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进一步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指导思想,贴近中小学,贴近新课程改革第一线,根据新课程改革对师资的要求,改革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办学质量。要注重加强综合课程师资的培养,努力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新型师资。积极承担并高质量地组织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做到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统一。

3.遵循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的每一方面的改进,也有赖于参与教学的每一成员的努力。这一切都必须遵循教学的内在规律。无论是语言文学理论教学还是教育理论教学都必须注重实际运用。语言学理论的分析都必须紧紧联系文本语言、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现象等进行分析;文学鉴赏分析不能仅是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别人的成果转述给学生,而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某些文学理论进行分析探究,最后通过师生对话形成对文本的能动鉴赏;而教育教学理论则更应该具体联系中小学教育教学理论的实际展开教学,而不是单纯地传授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4.开发潜在课程,培养教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