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淡泊名利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飞鸟集》;泰戈尔;哲理寓意
【中图分类号】:I【文献标识码】:A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同时在历史、哲学、政治、文学、宗教以及语言等方面也颇有建树,为近代印度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飞鸟集》是泰戈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诗句的形式较自由,笔法清秀朴素、语言精湛,诗句像珍珠般闪耀着哲学及人文光芒,唤醒世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及追求,引领人们探索真理,追求梦想。
一、充满着乐趣,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诗集的开篇就以一种轻快的节奏把我们带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似乎要把读者带进那个没有纷争,没有烦恼的快乐世界。这里的语词轻巧,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难怪郑振铎在翻译完《飞鸟集》这部诗集之后,曾深情地声称其“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并且形象地指出其诗句“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说明了泰戈尔诗句中充满着青春魅力的语词很丰富,同时也暗示了泰戈尔在创作《飞鸟集》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泰戈尔的诗句中主要抒发的是对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间所有美好事物的歌颂、赞美,在其世界里,并不仅仅只有人类可以说话、相互交流,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和性格。诗中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华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它道谢的”,这些简单的诗句或运用拟人的手法,或运用比喻的手法,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为我们展示着这大千世界的美好,这些充满着乐趣的语句启示世人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感受,同时带给了人们更多的青春感召。难怪20世纪的冰心拜读了泰戈尔的诗词时这样说道,“泰戈尔!谢谢你以快美的诗情,救治我天赋的悲感”,“快”轻快的呼声,“美”审美的视野,这就是这样一位蜚声世界的印度诗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深刻的哲理,充满着对人间万物的智慧思辨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从小接触的宗教思想就是印度古代哲学婆罗门教的教义。其中包括《吠陀》与《奥义书》,《吠陀》的主要思想是对神的赞美和对宇宙及人的本质的一种研究,而《奥义书》则思考的是宇宙的来源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概念“我”和“梵”的关系。泰戈尔认为人具有无限和有限的双重性质,无限是指人的精神本质,而有限是指人的肉体受限,人们的实现自我“有限”和“无限”的过程也是自我升华的过程,每个人都不能过分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应该努力追求和自然、宇宙的和谐、统一,毁灭那些与自然相违背的行为,追求精神的无限与真实,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同时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更多表达的是,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现实生活是泰戈尔创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但他的思想及哲学光芒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他巧妙地抹去了生活中的一切苦难、黑暗,将缝隙中的光明不断折射,用微笑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其次,是他对爱的思索具有别具一格的思考,包括母亲对孩子无私的母爱,人与自然间微妙的爱,青年男女间甜蜜的爱情……特别是对于爱情,他认为对待爱情必须忠贞,美丽的爱情会给人生增添无限乐趣。泰戈尔说:“我相信你的爱,就让这作为我最后的话吧。”每一个都需要爱,世界也需要爱,对于别人的爱一定是无私的,全部的,我们应该乐于奉献,才能得到快乐。
三、从容的心态,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泰戈尔曾在诗句中告诉人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人生,对那些无名小卒不要轻视,对于名利不要过分的追逐,他曾说过“枯竭的河床,并不感谢它的过去”,这句话启示我们不管过去条件多么的富裕,环境多么的优越,我们不应该过分计较前后的得失。那些无名的花朵和萧萧的树叶,都是为人类和自然默默的奉献,以它们质朴沉默装点大千世界,给人们带来芬芳,我们也可以做到淡泊名利,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华丽,不惧怕外在的平凡和普通,人的内在价值永远显示出人生的光辉。“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时刻警醒着世人正确地应对世间悲喜祸福。
《飞鸟集》是泰戈尔用来描述其自身南来北往的长途跋涉的漂泊之旅,记录自己的人生旅程,他善于捕捉生活及自然中的每一个美的瞬间,将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白昼和黑夜双方之间合二为一,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蕴藏在这些短小精湛的诗句中,为世人开启美妙生活的大门,积极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文斌:《泰戈尔芙学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1CNKI:CDMD:1.2007.113521.
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
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红楼梦》一书让我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皆无完美,而人,也如此。
在生活中,不可能事事如意,这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无关,和观念无关,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有客常同止,趣舍渺异境。
一士长独醉,一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
一、酒与诗人
自从“酒仙”杜康酿造出第一坛美酒,“酒”就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歌颂美酒的醇香,尊称它为“欢伯”“金波”“杯中物”,酒则回报给诗人酣畅的心境和奇妙的诗句。诗人们“对酒当歌”,忘却了“人生几何”;他们“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他们“一斗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们“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却又“消不得残酒”……酒赐予诗人忘掉烦忧的契机,赐予他们叩问苍天的智慧,赐予他们拒斥权贵的勇气,赐予他们幽雅恬静的生活,也赐予他们无尽凄凉的怀想。
晋宋之交就有这样一位爱酒的诗人,他因为家贫而出仕做官,又因为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罢官还乡;他“赏奇文”“析疑义”,又不厌农耕,甘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体会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但又清醒地意识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的人生至理……他身上有着令后人无法企及的洒脱与通透,这就是“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爱酒、嗜酒。然而他的“爱酒”与单纯的嗜酒不尽相同,他能深得酒中三昧。不论邻里友人,也不论鸿儒还是白丁造访他,只要有酒,他就会设酒款待,如果先醉,他就会告诉客人:“我醉欲睡,卿可去”,这就是酒人直率天真的风格。
二、饮酒与诗意
古人常说:“茶禅一味”,其实“酒禅”也“一味”,人们常常能从酒中道出人生真意。有句俗语说:“酒后吐真言”,使我们不得不注意《饮酒·十三》这首奇异的诗。
《饮酒序》中陶渊明称自己“忽焉复醉”,这证明了诗人在创作时常处于醉意朦胧中,每到这时,他开始慢慢放弃理性的束缚,任潜意识浮现出来。于是,眼前恍惚走来一个人——“他”,“我”与“他”同行同止,但是对事物的偏好与取舍却大相径庭——“渺异境”。而“我”与“他”,一个常年沉醉在酒中,安于田园,淡泊名利;一个却时刻清醒着,持着世俗的天平,称量自己的得失。这个缥缈神秘的“他”与其说是另外一个人,不如说是诗人的另一个自我。然而,因为是醉意朦胧,所以诗人竟然把这位神秘缥缈的“自我”当作久别的朋友,与“他”倾心交谈。可惜的是两人“发言各不领”,不能互相领会,也不能互相说服,这活画出了诗人的双重人格。
忽然一个冷颤让诗人从醉意中惊醒,于是,他开始感叹自己的迂腐,竟然自己跟自己对起话来。诗人知道这个常年沉醉的“我”兀傲出奇,甘于平淡,任那个清醒的“他”如何劝说,都无法改变“我”逍遥于田园的决心,而这多余的“劝说”反倒会使自己徒增烦恼。于是,诗人“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不要让那个“清醒的自我”出来规劝这个恬淡悠然、安于田园的“我”。
陶渊明在饮酒中经历了一场自我思想的斗争,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面临人生抉择时,也同样有矛盾与挣扎,他在饮酒中体会着人生、抒写着人生,他不在乎写什么,只要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哪怕是一场荒唐的酒中对话,写下又何妨?这不恰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懂酒、爱酒的陶渊明,那个坦率真淳的陶渊明,那个潇洒自适的陶渊明吗?
一、了解诗歌类别
诗歌按内容来分,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1.山水田园诗
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代表人物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等。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咏物诗
特点是托物言志。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不仅反映了他所画的梅花的风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边塞诗
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4.咏怀诗
特点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歌前两句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进一步抒怀。
5.咏史诗
多以特定意象融合作者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刘禹锡、杜牧、苏轼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二、了解诗人生平,把握诗人风格
掌握诗人的生平,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杜甫一生穷困潦倒,终生郁郁,所以其诗歌多写旅途漂泊,两鬓先衰功业未就的悲叹,风格沉郁顿挫。还有陶渊明的淡远拙朴、李白的清新飘逸、李清照的清丽婉约等。但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也往往是高考命题点,如李清照长于婉约词,但也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悲歌。
三、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征
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对不同的社会时代特征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唐代的诗歌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安史之乱前的诗歌刚健大气,境界开阔,多写丽山盛水,理想志向以及边塞战事。而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则多是一些写战争之惨,征调之苦,离乱之愁,以及希望统治者励精图治,重振河山,却又难以变为现实的文字。
四、了解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
五、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意境,是诗的灵魂,体味意境要从诗歌描绘的生活图景入手,进而体味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先将曲中描绘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这些形象再现组合而成一幅深秋晚景图;然后展开联想和想象,体味图景蕴含的情意,进而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羁旅行人的思乡之情。
六、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主要有抒情、描写、修辞三大类。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栖息在浓浓的教学氛围中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凡是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在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原貌,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变无形为有形,可以大大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单调的语言文字生动有趣起来,并且以一个个崭新的画面清晰地跃入学生的眼帘,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创造更多的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探究学习《木兰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花木兰勤劳、勇敢、机智、朴实、淡泊名利等个性,我利用课件展示一段情景材料:播放《花木兰的故事》图片,学生观看同时,屏幕展示下列几个问题:(1)课文中表现花木兰勤劳、勇敢、机智、淡泊名利的诗句?(2)课文中连续用四个“我”的作用是什么?(3)品味“开”“坐”“脱”“著”“理”“贴”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在观看中,学生的思绪仿佛飞回到了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仿佛看到了当年花木兰跃马战场的英姿,课堂气氛很快就达到了。多媒体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强烈刺激,有效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真实性,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欣赏完图片后,经过几分钟的热烈讨论,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同学们很轻松地对这节课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从而有效地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强化课堂效能,让学生驰骋在广袤的知识牧场中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以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感能力、强化思想教育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很难从表象阶段直接过渡到知识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语文知识,光凭教师的讲解、板书是难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的,死记硬背只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引起学习疲劳,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更不能领悟语文知识生成的价值。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对一些深奥难懂的知识点,即使你靠死记硬背记住了,那也是不够牢固的,不久就会忘记。而灵活利用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题,将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学生对菲利普一家对待于勒态度上五次变化往往因所学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五幅动态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菲利普一家“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刻画西方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的影视录像片的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仅清楚了菲利普一家心理演变进程,还理解了西方国家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丑恶关系,更掀起了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三、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多媒体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观看的时候,能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而不应该让多媒体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要突出教师在“教”中主导地位不能以“课件”统治课堂。好的课件不是看它运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适合教学,是否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教师必须在课前多动脑筋,规范课件流程,多在剪辑上下工夫,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改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式,突出方便性、直接性、灵活性、针对性等,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多媒体教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在语文课堂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学习重心不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教师通过制作学习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对语文信息加以提取、整合、加工,然后进一步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思考,反复研究,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去发现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并且能够充分领悟语文知识的内涵。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例如在《岳阳楼记》一课,课前安排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或者网络上搜集有关范仲淹生平资料,并针对资料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们搜集到了图片、名言警句,范仲淹改革的小故事等资料,我协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不仅形成了资源共享,更通过同学们搜集、思考、讨论,充分利用眼、耳、嘴、脑多种感官的参与,加深对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的动机和文章的主旨、写景层次、表达方式、名句的理解。同学们通过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合作学习,获得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学习过程,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从而学会了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古典诗词 题目 注解 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84-02
在中华历史的文化长河中,古典诗词是晶莹璀璨的一朵浪花;在百花齐放的艺术花园里,古典诗词是大放异彩的一朵奇葩。在语文教学中,它同样是不能忽略的一部分,每个阶段都有它的影子,从《鹅》到《望庐山瀑布》,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到《声声慢•寻寻觅觅》,它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艺术世界,带领学生畅游其间,感受着艺术的美。“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作为检验教育成果的手段之一――高考,自然也包括了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自1994年起,考查诗词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词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了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接下来的这几年题型基本上没有改变,但是命题角度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难度不断加大。作为一线教学的教师,笔者和大多数同仁一样,感觉“诗歌鉴赏是语文老师心里永远的伤痛”,学生在面对这道题时总是束手无策。笔者从几年来的从师实践中谈谈诗歌鉴赏过程中的浅见。
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最普遍的问题在于面对一个作品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去解决问题,所以找到鉴赏的突破口尤为关键,可以从下面几个地方寻找切入点。
一、看题目
古人说:题目,犹如人的额头,人的眼睛,要想更好地鉴赏文学作品,了解文学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主旨,就要做到认真地阅读。通过阅读理解了题目,就等于了解了诗歌的大意。诗歌的题目可能包含这几种内容:
(一)题目点明内容
我们先来看看一首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只看诗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又如前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的诗歌,赵师秀的《约客》,交代了诗歌里的事件;元稹的《》、虞世南的《蝉》、刘禹锡的《望洞庭》、雍陶的《题君山》都点明了创作的对象。
(二)题目直见情感
这一点对我们尤为重要,在诗歌鉴赏中,有很多题目是很有意思的,即便我们没有读诗文,也可以大致地看到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如杜甫的《旅夜抒怀》,单看题目,有“旅”,还有“抒”,这就可以直接联想到杜甫的晚年,漂泊异乡,思念亲人,忧国忧民,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将这种思想寄予在自己的诗歌中。虽然没有看诗文,但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不言而喻。有的题目则是很直接地表露了作者的感情,比如元稹的《遣悲怀》表明了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是悲伤的。又如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第16题朱淑真的一首《秋夜》,题目用两个很简单的字,“秋”“夜”组合在一起,传达出来的是孤寂和离愁。
(三)题目展现思路
有些题目一看便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如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歌写的是亲人久别重逢的惊喜及聚散匆匆的感慨,而“见”又“别”正是情感抒发的顺序。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题目意为作者来到了赤壁,看到眼前壮丽的景色,想到了当年历史,可见,“先到赤壁后抒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二、看注解
注解是注释某些内容的东西,在诗歌鉴赏中是最值得注意的地方,从命题者的角度来看,他不会无缘无故给你多余的信息,所以要重视注解。虽然它只是短短的一些内容,却是题目的隐性信息,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是告诉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绍作者,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
比如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注解】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职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这个注解告诉我们作者做此文时的处境,被贬,隐居不仕,或许正是这样的遭遇才使得他能于盛夏炎热之时写出一种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又如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注解告诉我们作者面临的是国破家亡被俘的处境,此时抒发的情感自然是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注解对于作者的介绍也有区别,上文所说“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应该还要做多方面的考虑,在高考题型的设置越来越有难度的情况之下,命题者不会直接考查学生某个作家的风格,而是多拐几个弯,比如考一流作者的某个不太为人所熟悉的作品或者考查二三流作者的一流作品,或者干脆反其道而行,考查某个作者比较不同于他的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比如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或者是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又或者是一向忧国忧民有沉郁顿挫风格的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所以除了要关注注解之外,学生还要有相关的文学知识的积累。
三、看意象
所谓“意象”,简单理解就是作者的“意中之象”,是诗歌中嵌入了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词歌赋中,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而且这些意象所蕴涵的意义也是固定的,所以可以先从意象入手,理解了意象所指代的含义和情感之后,对于作品的解读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但是,首先要具备的是文学积累。杨柳、长亭喻离别;月亮、鸿雁喻思乡;梧桐、流水喻愁苦;喻淡泊名利和品格的坚强;梅花喻不屈不饶的精神;松柏喻孤直坚强;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喻爱情;投笔、长城、请缨喻战争;五柳、东篱喻闲适之意等等。
下面来看看具体的题目: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诗中出现的“秋”是写时令,但其实“愁”是“秋”“心”的合意,又有“水悠悠”,愁如江水流不尽,再加上寒鸦,凄凉之意油然而生,作者的千种离愁,万般愁绪就流露出来了。
当然也要明白一个伟大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比如陶渊明常用东篱、三径等,李白的诗中多月亮、酒、河山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创作风格有关。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比如同是写,岑参借喻怜花思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元稹笔下的则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的坚贞品格。同是竹子,杜甫笔下的是“恶竹”,而钱起笔下的竹子却是“不改清阴”的忠贞之士。
以上便是笔者的几点浅见,在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艺术长廊里,这样的感受远远不足以解读它,只希望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一些方法罢了,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古代诗歌的美。
【参考文献】
[1]夏传才.诗词格律•鉴赏与创作.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
关键词: 初中生 古诗词鉴赏能力 提高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往往以精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初中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指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的鉴别与欣赏的能力,是初中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修养水平的综合反映。在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上,古诗词鉴赏题是必考内容,分值为4分,考查内容为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等等,但在实际考查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等诸多原因,该试题得分率一向偏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方法。
一、注重积累,夯实基础
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无非是熟读、吟诵、背默,重要的是理解、记忆,然后才能够在发表自己看法,也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够谈得上鉴赏,最后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达到较高境界。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需把工夫下在平时,借助课堂,多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后逐渐地提高其能力。
1.课内指导学法,让学生读一读、背一背。
一般来说,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朗读和背诵放到所有环节的中心位置上来,用读来带动背并加深领悟,逐步形成语感。当然语感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背诵量作为前提,《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初中古诗文背诵量为50首,这是河南中考的必考内容,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平时上课时就要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
2.课外进行比赛,让学生赛一赛、争一争。
每学期开学之初,我班第一节课进行的内容就是了解目录,明确本册书要掌握的古诗文,然后展开背诵比赛。不管老师有没有讲到这些内容,学生都可以提前背诵。比赛不仅在小组之内,也在小组之间,获胜的小组将被评为本学期的“最佳背诵小组”,获胜的同学则被评为“背诵之星”。对于此类张张嘴就能完成的任务,学生还是很乐于做的,老师的任务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发现有进步的同学时一定不要忘记表扬。
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将是不可估量的,课内的古诗文背诵完毕之后,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
二、知人知事,分门别类
中考把古诗词阅读与鉴赏的要求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上。学生要想学会鉴赏古诗词,首先就必须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广阔的时代背景,因为只有把诗词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中,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比如诗仙李白《行路难》,如果不了解李白被赐金还山的经历,又怎能理解他“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迷茫与失落。再如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如果不了解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囚禁于汴京的身世,又怎能理解“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愁苦与哀伤。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文学常识与时代背景的介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另外,学生在学习古诗歌的时候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词按风格,又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三、掌握方法,适量训练
1.审清题干,留意注释。
命题人设题时一般会在题干中给出提示。这些提示往往或点明考查要点,或提示赏析要点,或透露诗词的主旨。此外,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句,却会透露诗词的写作背景、内容、风格与意境等。这些都是学生在考场上所需要注意的。如2010年河南中招21小题: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这明确告诉我们要从“炼字角度”来对名句进行赏析,但仍然有不少考生因没有留意到该关键词而失分。
2.掌握角度,科学答题。
(1)赏语言
古诗词的有些词语生动传神,起到挖掘本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作用。这些词往往受到命题人的青睐,常会以这样的形式出现:“首联中的某某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这句话中某个词能不能用其他词来替换,为什么?”学生在回答此类试题时不能就某个字词孤立地来谈,应结合情感意境来分析。例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它表现了大自然景色的秀丽美好,哪怕作者不是有意观看,也会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淡泊名利,安恬自适,热爱美好的田园生活。
再者,还可能出现分析语言风格的试题。这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不能单就词语运用的巧妙来答题,而应结合本首诗风格来谈。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然而结合词语来回答。
(2)赏用典
典故是古诗词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借用典故来表达一些特定的内涵。了解典故的出处及其在诗词中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近几年的中考,关于典故的考查备受出题人的青睐。如:2011年河南中考试21小题:“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时不仅要了解古诗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而且要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3)赏修辞
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就中考而言,比喻、拟人、夸张是常考的修辞手法。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就在中考试卷中频频出现。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准确判断诗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而且结合诗句来谈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好处。
(4)赏感情
诗词的思想内容,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指的是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学生则通过品读古诗,跨越历史的门槛,与诗人作心与心的交流,去神游祖国的秀美河山,去感受那雄壮的英雄气概,去体味其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从中受到陶冶,启迪和激励,提高语文素养。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学生在平时可根据诗词所蕴含的感情进行分类记忆,从而加深印象。
(5)赏意境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近年来分析意境型的试题逐渐增多。如: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而所谓意境就是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境界,它包括景、境、情,在答题时缺一不可。
上述备考技巧只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学生学会了这些方法,也仅仅是入门,要想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必须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所谓“观千剑然后识器,操千曲然后晓声”,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导下,多看多练,自然能突破这一中考难点。
参考文献:
然而,如今高中生的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又大,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阅读的时间较少,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道路上更是走入误区。鉴于高考对诗歌的要求,老师们也只是用书面作业或考试测验的手段来勉强应试,结果古诗词的教学没了诵读感悟与赏析品味,成了字句的操练,表现手法的记忆,学生无法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真正魅力。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难以真正得到提高也属于正常。
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诗歌特点探索改进诗歌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提高中学古典诗歌的教学效率。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重视诵读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课标中也指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古典诗歌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直接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节奏传达出丰富的情感。要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领悟诗歌的情感意蕴,首先就要从诵读入手。
1. 营造合适的诵读情境。与所诵读诗歌相应的特定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作品的氛围,从而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正确的感性认知。诵读情境的营造可以通过教师在诵读前导语的引导,也可以播放音乐来渲染气氛。例如,我在教授五言诗《涉江采芙蓉》时播放二胡音乐《睡莲》,让学生伴着伤感而幽怨的二胡声来感知诗歌内容,这样能很快走进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品味“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的黯然情绪。
2. 选择适合的诵读方式。范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己用流利、有感情、抑扬顿挫的普通话来范读课文,或是播放录音进行范读,也可以让学生范读。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朗诵,学生可以直接视其人、听其声、领略到老师的语气、声调以及表情,从而进一步仔细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并且也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感染和熏陶,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教师如果受自身条件限制,自己范读有障碍,也可以选择操作简便,且朗诵规范的录音带进行范读,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学生诵读,老师可以根据诗歌风格的不同来选择让学生采用不同的诵读形式。例如,岳飞《满江红》慷慨豪放,就应该读得铿锵有力些,我们选择由嗓音浑厚的男生来读;而婉约词的正宗、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让温婉的女生来念就更合适;《孔雀东南飞》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而《燕歌行》就适合学生齐声诵读。
还可以举行诵读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表演欲,激发学生诵读诗歌的热情与竞争意识,进而增强对诗歌的热爱。
二、抓住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作用到客观物象融合而形成的用以表达特定情感的艺术形象。要体悟诗歌表达的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就需要我们抓住意象进行分析。
我国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发展的过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情感内涵,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成就了我国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这一特点。这些意象就是我们分析诗歌时值得抓住的关键,不与百花争艳,且花瓣不凋,偏受陶渊明的喜爱,常将他写于诗中,与他淡泊名利的隐士人格合二为一,成为后世诗人笔下高尚人格的象征;宋代的朱淑贞也曾在写《》写到“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表现了女词人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及对独立人格的不懈追求。而柳树的“柳”与“留”同音,且古人向来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诗句写到柳,大多是表示惜别之意。
而有些意象则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的笔下会用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如,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传达出的是对故乡深深的思念;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清幽,“月”此时是美好、纯洁的象征。春季北上,秋季南迁的“鸿雁”有时是抒发羁旅伤感,“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有时是情人间传递书信的使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借以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三、 把握情感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喷涌的结晶。无论是惆怅,还是闲适;无论是激越,还是悲怆,一切真实展现了诗人的情感轨迹。所以说,古典诗歌的教学应把握诗中情感,领略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
诗人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对意象的分析来感受体验。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信息来把握诗歌的情感。
一般诗题和诗序都会交作诗歌的相关背景。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序言中交代了诗歌写作的相关背景,并写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从中可见诗中情感的主调。《雨霖铃》这个词牌相传是唐玄宗入蜀时在夜雨中闻铃声,思念杨贵妃而作,曲调本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后世以此曲填词的作品也多是哀伤之作,柳永的《雨霖铃》就是如此。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上片描写“莺语”“草色”“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的情感)。
【考点精析】
高考对古代诗词内容情感的鉴赏要求表述为“评价文章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建立在对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基础之上的,能力层级为D。这要求考生对全诗(词)主旨的准确把握,即是对作者表达的某种感情,某种哲理,或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某种总结和概括;同时也要求考生从手法和内容上评价其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对人事、历史事件的认识在当时或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哲理意义或阶级、时代的局限性等。
【方法指引】
诗词鉴赏是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怎样答好这一题目,我认为首先要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是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以诗人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切入点。
古人云:“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以诗人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为切入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2. 以诗词的标题或注释作为切入点。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而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日暮倚杖水边①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被贬官至河南蔡州”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苦闷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通过描写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联想到自己如同秋风中的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表达出了诗人一种愤愤不平的感伤之情。
3. 以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 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4. 以诗词所选取的意象为切入点。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5. 以作品中具有含蓄义或理趣义(诗眼)的句子为切入点。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 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6. 以诗词中典故的含义为切入点。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例如:
遣 怀
杜 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二、掌握规范的答题模式
思想感情类题目一般答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根据诗歌题材,简要分析情感载体。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都会选择一些景物(意象)、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及典故,或者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等,利用它们特殊的涵意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所以考生要掌握常见的意象和典故的含意,在鉴赏时准确分析诗人选用的情感载体。第二步,点明诗歌的情感内涵和基调。诗词情感内涵及基调属于鉴赏方面的专业语言,一般情感内涵包括建功立业、淡泊名利、思乡怀远、针砭时弊、离愁别恨、友谊爱情、坚守节操、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等;而感情基调一般包括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等。
答题过程要依问作答,要点全面准确。如果只要求“指出”则只需直接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可;如果要去“结合诗歌内容”就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再指出表达的情感。答案注意简洁有序,顺畅完整。
【巩固练习】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武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2分)诗歌尾联运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请求长缨出使南越两个典故,鲜明地传达出了自己这这份积极情感。(2分)
2.(1)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2分)(2)诗歌也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