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信息质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靠性: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可理解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可比性: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能单单以其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重要性: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谨慎性: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及时性: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行提前或延后。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会计信息 质量特征 体系构建
1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指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长期以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无成文的表述,它一般隐含于各国会计准则中,构成一种内在的指导原则。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会计信息的首要性是相关性和可靠性。会计信息必须具有这两项首要质量,才可望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有用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如果将相关性质量特征进一步进行分解,则其表现为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信任所提供的信息。只有当会计信息反映了其所打算反映的内容,不偏不倚地表述了实际的经济活动和结果,既不倾向于事先预定的结果,也不迎合某一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才能认为是具有可靠性的。可靠性包含了三个构成成分:反映的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
2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缺陷
2.1 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的不协调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进行会计核算时,考虑到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样我们发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基于历史成本原则,面向过去的质量要求,并没有提供当前信息时资者所需要的非财务信息等,而相关性是与决策相关,包括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提供的信息要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在预测未来时可导致决策差别。
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要在会计信息中清楚的显现,这样才能够保证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所以相关性是服务于投资者经济决策面向未来的质量要求,因为可靠性定义不是非常广泛,这样就难免会使得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出现冲突。
2.2 明晰性无法满足未来信息披露的要求
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要简洁,让使用者能够更容易理解,更方便利用。现代企业需要财务信息的同时,还需要非财务信息;需要充分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还要有大量的预测信息;需要定量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定性信息;需要确定的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不确定信息;需要企业整体信息的同时,还需要分部信息。因此,只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财务报告具有明晰性是远远不行的。
3 如何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1 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
会计行为是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因为会计行为是会计目标和会计行为的主体动机两者的互动均衡,所以,研究会计行为主体的与会计信息质量是紧密相连的。怎样才能使会计行为主体更加规范化,不仅要靠制度,职业道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行为的优化方法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办法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要在教育方面下功夫,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是不是真实与会计人员有直接的关系,他们是主要的实施者,如果不是他们参与到会计信息的整理中,也无法出现这种情况。要想保证真实的会计信息,就要努力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其次,建设会计规范体系,对会计主体行为做出行之有效的规范。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在制定相关的规则时,要让市场经济保持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的运行状态,要让会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政府要保证进行有效的监管,让造假者的损失比收益要高很多,尽量不要出现会计造假的事件。
再次,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实现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指的是在交易费用能承受的基础上,优化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信息运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运用合理的会计行为手段,通过恰当的会计行为方式,有效地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对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最后,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加大会计监管力度。我国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一旦出现了,一定不仅仅是某个人的问题,涉及到很多部门的高管人员,还有很多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等,而《会计法》等法规制度并没有强有力的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而且没有明确界定造假责任人,从而不能更好地发挥法律的效力,处罚成本远远小于造假获取的暴利。所以,要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以法律为基础,明确界定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以使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造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3.2 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设想
我国在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
3.2.1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相同之处
第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都是多层次的体系,这样使得体系中各个构成要素的关系更加明确,使用者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把握。
第二,都体现了会计目标。我国会计规范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能让会计主体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权衡,也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3.2.2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成
经研究分析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要包括约束条件、信息前提条件、总体质量特征、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等内容。
第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两项约束条件
一是成本效益原则。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管是哪项活动,仅当收益比成本高时才有效,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来确定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我们之所以要做出某种牺牲得到一些信息,是因为这种牺牲远远不足他所给我们带来的利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没有必要提供这种信息了。
二是重要性原则。这主要是指会计信息要全面而且详细的显示相对比较重要的项目;而那些不是很重要或与决策没有什么关系的项目,可以简要披露或者是不披露,因为这些信息不仅不能给使用者带来好处,而且会影响到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会计信息太多通常会让使用者不知所措。
以上两个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两项约束条件。当二者产生矛盾时,以重要性原则为主,而不是只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不披露某一项目,因为不披露重要项目所造成的损失比不披露该项目节省的成本高很多。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这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
第二,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条件
可理解性应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前提条件。会计信息一定要做到简洁,让使用者能够一目了然。那些很难理解的会计信息实际上是没有用处的,严重影响其有用性。会计提供的信息一定要让使用者清晰的了解其含义、用途及使用方法。这样就要求会计人员编写通俗易懂的会计信息,不要使用那些不容易理解的的会计术语。
第三, 会计信息总体质量特征
会计作为信息系统,主要目的就是给使用者提供他们所需的会计信息。要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相联系,不管会计目标是评价受托责任还是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总之,会计一定要提供有用的信息,它必须有助于受托业绩的考核,产生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3.2.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第一,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是与资本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与美国资本市场 相比,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在有效控制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披露信息,能够更好的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
第二,建立以相关性、可靠性与充分披露为主要特征的新的质量特征体系。
有效市场理论表明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与有效性呈正相关。因而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披露这一重要质量特征。充分披露原则的假定在一个自由竞争的、有效的、信息充分的市场条件下,只要信息完全、真实、及时、清晰公开,市场自身会促使投资者做出投资选择。这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性以及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低程度的干预和操纵管制原则。
第三,不断提高会计监督体系的质量,有效监督各项会计工作,使会计工作在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第四,要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4 总结
通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新会计准则的学习研究,以及通过对国内外相关会计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情况,从中认识到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新会计准则下的新变化,以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自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去构建一个层次相对清楚,逻辑相对合理且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参考文献:
[1]姜文学.对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04):113-114.
[2]黄珍文.新会计准则背景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J].财会通讯.2007(11):36-38.
[3]寇海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缺陷[J].中州审计.2004(12):36.
[4]刘扬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定,内涵及保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04):33-36.
[5]周杨.会计信息失真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J].皖西学院学报.2005(06):51-54.
关键词:会计信息;财务报表局限性;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7月18日
一、会计信息概述
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诠释会计信息的概念。从会计主体层面定义,会计本身发生的经济业务经有关会计负责人的收集、核实、加工、运用形成的经济信息是会计信息。从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与实质方面定义,它反映的是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及其属性和不同条件下财务状况。总的来说,会计信息是通过财务报表上反映的会计数据处理并获得,即经过一系列会计核算所得到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提供给相关使用者。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因素
(一)公认会计原则的质量。对会计人员行动的引导、规范被称为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实务工作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公认会计原则的发展和完善。分析员应关注报表分析质量是否受到会计原则的制约和影响。例如,有价值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确认受到公认会计原则的一定限制,大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效用,甚至给决策者的决策环节带来一定的困扰。
(二)审计质量。解决财务报表存在的局限性可以依赖于高质量的审计,也有利于保障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是否违背公认会计原则的行为,是否存在违背诚实守信的行为,是否正确地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是否遵循诚信原则,要解决这些疑难问题,分析人员应具有专业知识与胜任能力。熟悉企业的业务对于分析人员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掌握该企业财政状况、近年来的变化与趋势和采取的政策,并在注册会计师的帮助下确保审计质量。他们所做审计的意见要灵活地结合,不能照搬,需时刻预防信息的失效,亦是注册会计师暗箱操作从而忽视或包庇管理层的控制行为或违法行为。
(三)公认会计原则的执行质量。公认会计原则的执行情况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分析员需要留心企业状况,了解公司是否存在滥用公认会计原则篡改报表来虚增虚减利润的行为。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方法受到公认会计原则一定程度制约时,又允许选择其他可行的方法,分析人员应注意公司采取的方法是否合理避免公司管理层为了得到期望的数据从而操纵财务报表采取的投机取巧方法。这时,在一定层次上来说,不仅企业的经营受到管理者制约,而且企业的报表也可能会被篡改。如果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中,不可减少的误差等其他因素也纳入考虑,情况会更加复杂。管理者的作假行为粉饰了企业真实经营状况,这不仅会使当期财务报表出现问题,也会使未来的财务报表产生错误。
(四)交易确认时间的质量。会计信息的质量会因交易时间推迟和提前出现状况。在交易时间确认方面,不能排除公司对业务交易发生时间的操纵从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编制这种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尽管操纵的是具体业务并非篡改财务报表,亦会让会计原则失去应有效力。它有两种具体方式:收入操纵和费用操纵。企业会在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前销售大量产品或减少发货称为“渠道填塞”。
(五)披露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指将企业信息以不同形式告知不同使用者。披露质量由披露的及时性、真实性以及披露对象之间是否公平决定。例如,徐工集团,将当期销售情况、提供劳务情况和获利真实及时地告知投资者,有利于投资者确定未来投资计划。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工作人员反映、管理层的讨论和分析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披露。分析员运用披露的内容收获更多的资料。
三、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方法
财务报表可以说是会计信息的集中体现,管理层根据它提出各种措施,强化企业与财务的协调。然而,由于财务会计自身存在的固有特点,财务报表作为财务会计最后的主要结果之一,体现出来的信息或多或少存在着弊端。单从财务报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而言,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将从生产、检验过程以及财务报表的分析来探究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生产过程提高途径
1、增强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及专业能力。会计信息经会计人员提炼而得,会计人员的数量、会计水平、工作状态、专业能力等都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因此,我们在增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他们良好的道德素养,加强他们履行职责和遵守义务的自觉性,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提升会计工作质量。会计信息的数据部分来自外部,但更大程度上来自企业内部,如原材料、库存明细、出库单等原始凭证。整个会计工作的过程中,企业都应进行凭证的填写和保存。因此,企业务必要分工合理,交接严谨。企业相关部门按照明确要求,妥善保管好资料。
3、完善内部监督和控制系统。所谓内部监督系统,实质上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初层监督,它是整个会计监督系统的基础。企业要从监督环境、主管的责任、会计人员的职责和素养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去完善内部监督。首先,企业内部监督环境务必整治;其次,主管人员务必明确自己的责任;再次,会计人员应进一步学习。
而内部控制主要说的是内部的审计工作和制度,它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力量之一,企业有关部门通过审核经济活动是否做到账实相符,根据实际发生情况妥善处理会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
(二)检验过程提高途径。根据对获取信息过程主体、客体的检验进行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对注册会计师的职责和素养进行加强。注册会计师在行业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做到守诚信、讲信誉、重义信,这是注册会计师的“生存法则”,也是其他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因此,加强道德以及诚信方面的建设与教育,树立以诚为本、以信为重的道德风范,才能使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到位,减少虚假会计信息的出现。
2、政府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注册会计师自身职责与素养提高的同时,外在的监督也必不可少,这最主要的还是政府的监督。政府对会计信息造假者应当给予重罚(行政、民事、刑事的处罚)。对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工作,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这样才能进一步监督好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进一步强调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
3、完善检查方法。企业应当从检查对象、范围等几个方面着手扩大会计信息的检查范围,比较之前检查的方法,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检查,借此更好地规范会计行为。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减少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保证,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现实要求。总体而言,应当扩大检查范围,加深检查强度。
4、充分展现国家审计的职能,加强政府监督和民主监督。国家审计职能,能够有效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审查,对这些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会计信息进行甄别,国家审计所特有的审计业务进一步防范会计信息提供的程序,逐渐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增强审计质量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格局。政府监督和人民民主监督也对有关经济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更有效的删选,但这也要求在组织的设计上避免多头监察,建立起良好的协调机制。
四、总结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会计信息的质量性对经济活动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当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正确对待,要切实打击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一味追求会计数据的完美而不管其合法性,这样才能确保经济活动中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柏玲.关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
[2]彭文忠.论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J].财会探析,2010.4.
[3]邓建川.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J].国际商务财会,2009.6.
[4]张柯.如何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4.
[5]要瑞星.浅谈会计信息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一)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之间的互动关系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一方面,公司治理利用企业管理当局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公司的管理者进行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它有义务保证向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外界披露系统、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因此,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和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于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从另一角度来看,公司治理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到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环境保护和制度保障。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同公司的治理结构密不可分,受到公司内部制度环境的深刻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源自公司的治理行为。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公司治理行为的有效性,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有效的公司治理,通过协调公司与利益者相关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使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
第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前提。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会计作为“当今公司治理结构的语言”,主要体现了公司治理的机制和效果,其基本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石本仁(2002)认为,会计在公司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一方面,财务会计和审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管理会计与内部审计为监督合约条款的实施,保障合约的有效运行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更加密切,双向互动。
(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在我国,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分工不明,股东大会往往受到大股东的过度操纵,中小股东往往不参加股东大会,使股东大会的功能难以发挥作用,造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使得控股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合谋,披露虚假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甚至操纵财务报告,提供虚假信息,隐瞒重要信息,并误导信息使用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
第二,董事会独立性差,成为“橡皮图章”,无法对公司高管实施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虽然已经引进了西方的模式,设有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等。但我国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地位模糊,存在董事不“懂事”,独立董事成为“花瓶”的现象,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弱化,失去了对经理的有力约束。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侵蚀公司外部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
第三,针对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不健全,诱使公司高管人员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目前经营者收入和公司业绩未建立规范联系,主要表现为: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绝大多数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是工资和资金,而股权激励等长期激励很少,管理层总体持股数量较少,人均持股比例低,“零持股”现象普遍。激励机制的缺乏使出高管人员出现短期行为的可能性增大,因为委托人往往按照绩效来决定高管报酬,基于委托人对人的奖惩只能根据观测到的产出(企业业绩)的假设,管理者为了获得利益,产生管理机会主义行为,凭借信息的不对称,进行盈余管理,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达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四,外部治理监督不到位,使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约束软化。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与外部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有着内在的联系。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缺乏有效约束经理的条件,加上我国的资本市场缺乏流动性,经理不必像西方国家的经理那样时时警惕来自资本市场的“用脚投票”和“用手投票”的压力;中介机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整个社会治理机制尚未健全,不守信用的中介机构得不到应有的惩罚,中介机构不仅不能担当起维护证券市场交易秩序的重任,反而可能屈从于眼前的经济利益,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从而助长了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
二、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最初引自“CorporateGovernance”,对其概念的认识,国内外相当多不同的理解。所谓公司治理或公司治理结构是治理结构中的一种形式,是公司内外部的一种契约或制度安排。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点在于要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形成三者之间的制衡关系,最终保证公司制度的有效运行。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和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也就是说,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使因两权分离产生的目标差异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尽可能降低,并把这种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结构两部分。所谓内部治理结构或称内部监控机制,是指由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三方面组成的管理与控制体系。而外部治理结构或称外部监控机制,是指通过竞争的外部市场(如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产品市场、控制权市场等)和政府管理体制、会计准则等对管理行为实施约束的控制制度,它们提供企业绩效的信息,评价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的绩效,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第一,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将国有股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地位让位给社会公众或企业法人,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真正建立起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相互制衡,责、权、利明确,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规范运作的良性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具有较强需求压力的内在约束机制,从体制上消除会计造假的根源。
第二,提高外部董事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人或大股东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建立健全的独立董事制度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在我国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必须解决好独立董事的选拔机制以及激励问题等,强化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使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防止出现独立董事不独立的问题。
第三,建立有效的管理层激励机制,降低成本。根据委托理论,管理者不仅要享有剩余控制权,还要享有剩余索取权。在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中,企业不但要对管理层进行层层监控和约束,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上市公司激励中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只有短期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行经营者薪酬改革,建立与公司业绩挂钩的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从共同治理的角度来激励,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于一致,以增强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和忠诚度,减少经营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公允性。
第四,完善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外部治理机制。由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的外部市场需求不够,因此,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相关经济利益,使中小投资者不必再用脚投票。在公司外部治理结构上,积极培育有效的证券市场;建立规范的经理市场,建立完善的经理人选择、评价、推荐、跟踪监督、信用管理、声誉评价体系,利用声誉机制将不合格者和劣迹较多者逐出经理市场,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对经营者的外部约束机制,对上市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外在的约束力。同样,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也要按市场的法则进行运作,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较完善的系统,从而构成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较强需求压力的外在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1]Core,John,Holthausen,Larcker.CorporateGovernance,CEOcompensation,andFirmperforma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7(1999),71-406.
[2]石本仁.公司治理中的会计角色[J].会计研究,2002,(04).
[3]陈汉文,林志毅,严晖.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由琼民源“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1995,(05).
系统是由某些相互联系的部件集合而成的。这些部件可以是具体的物质,也可以是抽象的组织。它们在系统内彼此影响而构成系统的特性。由这些部件集合而成的系统的运行是有一定目标的,系统中部件及其结构的变化都可以改变和影响系统的特性。
会计信息质量系统要素功能转换主要体现在输入、输出和反馈过程中。系统的整体功能的输出取决于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还取决于转换系统的功能质量。输出与输入之间通常呈线性关系或类似线性关系,而输出与转换系统之间通常为指数关系,后者的变动对前者能产生放大效应。如图1。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系统要素功能
(一)输入 输入通常表现为制度设计、外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质量、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股权结构等。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的健全和监管机制的健全;完善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外部审计质量包括:强化协会监管制度;改善外部职业环境;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审计质量包括:完整的内部审计职能;先进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包括: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股权结构包括库存股的比例和流通股的比例。
投入是产出的第一推动力,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投入过程的质量决定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二)系统功能转换 输入是系统环境设定的,一般难以调控,而系统功能转换则是人为设置的,具有可调控性,因此,系统功能的转换便成了竞争者的唯一竞争焦点。加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系统功能转换,是整体系统功能进一步优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所在。
(三)输出 系统输出是系统活动的产物,是输入端和系统运行的反馈机制。系统运行结果及输入端要素功能状况往往决定着输出的质量。所以,通过输出端的负反馈机制运行,引发对最终输出结果的关注,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系统的绩效,并以此重新调整系统输入和系统内部活动,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系统的管理,达到系统要素功能的优化。
(四)负反馈 一个新的系统结构、模式和形态开始总是弱小的。通过正反馈机制,系统结构、模式和形态等自我放大和生长发育,但正反馈机制常常导致系统结构不稳定,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而通过负反馈机制,系统的结构、模式和形态等会不断地自我调节,在一定程度下整体系统会保持相对稳定;只有在正、负反馈机制适当结合时,才能实现系统自我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有序和熵值最小是系统均衡的标志之一,无序混乱的要素经过整合输入,通过“黑箱”或“白箱”输出为有序的理想状态,并通过负反馈机制来调整这一过程直到令人满意为止。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系统必须建立起负反馈机制,控制和约束发展速度和规模,调整其发展的步伐,尽快达到稳定有序的状态。
(五)系统的层次 系统作为信息和能量的转化场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使社会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通过系统自身的机制运行将输入端的能量和信息转化,经过输入形成输出产品,最终体现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最优作用。系统通常表现为信息生产系统、信息生产系统的延伸链、外部制度的提供等三个层次。
第一层,会计信息生产系统的输入要素主要是原始凭证的真实准确、记账凭证的正确、账簿登记的正确、成本计算的正确、财产清查的准确、财务报告编制真实准确和人力资源的质量等。在该系统中,通过人或软件的智能消耗,将输入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经系统的能量转换,成为人为可控制的输出要素。人力资源的结构层次是,以生产主体在生产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掌握程度、技能熟练程度和社会分工的不同,呈现为金字塔型组合,由会计核算人员、成本计算人员、财务分析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形成了整个社会财务会计方面的人力资源系统。在这里,人力资源总量充足,但财务人员的素质、业务熟练程度、职业道德和财务管理人员的主导思想,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很大,必须尽快提高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者的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大人本投资,掌握基本核算技能和财务管理技能,利用会计主体的情况,生产出真实的会计信息。
第二层,会计信息生产延长系统的输入主要包含审计人员的素质及业务能力和股权结构的设计等即用于系统能量转换的资源投入。在该系统中,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地位变化,对系统的能量转换至关重要。它既能成倍地放大系统的能量投入,也能减弱系统功能,是系统熵值的一个重要来源。即会计信息生产的良性运转,能提高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全社会经济有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层,系统中外部制度的提供能使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提高整体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减少交易成本,规范信息提供者的行为。
二、会计信息质量系统要素合理配置的建议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法律制度。政府加强管理监管系统,财政监督、税务监督、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标准要统一, 各部门在管理上要有效沟通协调,使各种监督有机结合,从而在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尤其是要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加大惩罚力度,使造假成本高于收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二是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会计信息是根据会计准则生产与提供的,不同的准则规定会使会计信息的内容有所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分配格局。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物品”,一旦公开提供,所有的人都能享用,既包括法定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等,也包括那些“搭便车”的人,如公司的竞争对手有可能使公司在竞争中受到损害,导致公司不愿意提供信息,或尽可能最低限度地提供信息。政府作为社会秩序的组织者,就有必要要求上市公司充分披露其经营情况,包括对会计准则做出具体的规定,如信息披露的规章制度等。适当增加会计报表附注,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等,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
(二)加强人力资源培育 一是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择。即使会计人员有着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严格按照准则要求生成会计信息,但由于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对准则制度存在理解上的瓶颈,也会产生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会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法规,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加强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大公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 使得会计人员从思想上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在行为上熟悉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和相关税收制度等,满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和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最后还要引导会计从业人员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和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
(三)提高审计质量 一是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审计质量。(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单位内部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学习国家、单位相关文件和专业规范;讨论单位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单位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获得相应的学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2)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审计的同时,进行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提高内部审计职能。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的,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内部的各个环节,通过审核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益。二是完善外部审计制度,提高外审质量。改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工作环境和人际环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包括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
[本文系天津哲学社科基金项目(TJGL10-88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发展日趋完善,以会计信息形式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现状、现金流周转情况,成为目前企业、社会了解企业经营现状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现状,反之,不准确的会计信息将误导企业决策层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同时,不准确的会计信息还会导致社会、监管部门对企业的错误判断,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受中国传统思维的影响,中国的企业经营者对财务方面的信息有不乐意让外界知道的习惯因此很多企业的经营者以及决策管理层对会计信息一般都会有所保留,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决策层对提高改革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政策法令执行不重视,导致企业财务部门政策执行不彻底。甚至默许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二)受利益驱使,一些企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我国,有很多税收是以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为缴费依据的,比如营业税、所得税等等,一些企业为了躲避税收,有意降低营业额、增加费用支出、增加亏损等等,使企业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现状,这种情况在我国的民营私企的会计信息中较为严重。在一些大中型企业、上市公司,为了做好企业业绩,获得政府支持或股民支持,不惜做虚假会计财务报告,也是我国目前现存比较多影响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的原因。
(三)受我国现存的会计监管制度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会计监管在我国发展历史还是比较短,虽然国家又颁布了相关的会计制度,规范企业的会计管理,但就我国目前的会计制度而言,还是存在许多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就目前的会计信息供需方式方面来说,我国现行的监管制度还是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现在有很多企业都存在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偷税漏税的现象,那么对那些能依法准确提供会计信息的企业来说,面临将承担更重的税负,使竞争失去公平性。其次,就会计制度而言,会计信息也受自身因素影响,会计信息是在会计假设、会计计量的基础上以一定的会计模式统计加工计算出来的,就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方面,受人、地区、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最后,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会计监管还有审计方面的发展还是比较慢,主要是我国还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来保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同时,我国目前对审计人员的监管制度还比较欠缺,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
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首先,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是保障企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的前提;其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能使政府监管部门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经营现状,把控经济形势,及时做出经济政策调控,同时指导和支持企业发展;最后,在当今经济社会,信则立,打造企业的诚信知名度不仅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还能为企业赢取更多的商业机会,而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就是判断企业社会诚信度的一个标准。因此,企业、社会及政府监管部门都应重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一)思维决定行动作为国家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好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猛,但现阶段在我国企业的决策管理层中,大部分没有接受很高的正规的专业的企业经营管理学习,由其是在民营私企当中,企业的决策层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利弊的认识还不够。政府监管部门借助提供培训学习,或典型案例宣传教育等各种方式,教育影响中小企业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认识。大力鼓励支持年轻的企业家创业,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带动老一代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的认识。
(二)尽快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监管制度目前偷税漏税情况的时常发生说明了我国现行的会计及税收制度还有漏洞。首先在税收政策上应建立起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模型。所谓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模型就是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这个抽象概念量化,用一套工具使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可量化的指标,通过数学计算处理得出信息质量代数值,用数据反应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管。其次,建立社会的企业会计信息诚信机制,并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同时为那些诚信提供企业信息的企业打开优越之门。最后,随着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我国将需要大批的有责任的优秀会计和审计人员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会计和审计人才的培养将是各项制度严格执行的条件。发展会计人员委派到企业等创新的企业会计监管模式,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管理,防止舞弊操作情况发生,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同时也要加强企业内管控制,实现企业会计质量的有效提升。
汤萍(1981-),女,湖北人,初级政工师,管理学学士。
赵娜(1980-),女,河北保定人,初级经济师,文学学士。
摘要: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流动性;波动性;非对称信息
一、引言
在现实的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经营者是相互分离的,广大投资者并不是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依赖于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这就需要市场上的信息尽可能对称,投资者的决策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程度。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中,会计信息是核心信息之一,是广大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投资者接收的会计信息是经过一定程度粉饰的信息时,就会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因此,现代资本市场中需要建立起规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外提供客观规范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关系到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对于稳定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和提高投资者信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Ball和Brown(1968)开创了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关系研究的序幕,并且证实美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的证券价格对财务报告中的信息能够做出反应,从而验证了会计盈余具有信息含量,并且能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之后,Zeff(1978)提出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经济后果问题,使得会计信息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研究成为理论界和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对资本市场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证券买卖价差和交易量上,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水平。
从理论上来说,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可以降低市场上的投机行为,改善市场上的风险分布情况,促进股票的交易活跃性,提高证券的交易量,降低证券的买卖价差。同时,公司对外披露财务信息,也降低了投资者进行信息搜集和评价所耗费的成本和资源,降低投资者对公司财务信息的估计偏差,这样也能够提高证券的流动性。
在实证研究中,Demsetz(1968),Copeland、Galai(1983),Glosten、Milgrom(1985),Amihud、Mendelson(1986)等学者相继研究发现提高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将有助于提高公司股票的市场流动性,从而降低证券交易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Kim、Verrecchia(1994)研究表明,拥有较高水平会计信息的上市公司,投资者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它们的股票是按照公允市场价格进行交易的,因而会更愿意去投资该股票,从而增加了其市场流动性。Welker(1995)发现,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与证券的买卖价差和债务成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g(2008)运用新的信息质量测量方法,发现管理预测频率与公司流动性负相关,然而盈余相关性和应计质量与股票流动性的关系并不显著。Heflin、Shaw和Wild(2009)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的信息披露内容增加后,股票的买卖价差和逆向选择成本都处于较低的水平,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公司能够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和做市商参与到交易中,提高股票的市场流动性水平。Bhattacharya,Desai和Venkataraman(2010)认为应计质量和买卖价差的逆向选择成分正相关,在盈余宣告前后,低盈余质量的公司存在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股票的市场流动性较差。Katsiaryna(2011)选取NASDAQ市场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作为低会计信息质量的样本,比较研究了发生财务重述前一年、财务重述期间以及财务重述修正后一年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市场流动性(采用买卖价差和深度衡量)特征,研究表明财务信息质量与股票流动性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张晨(2007),陈千里(2011)均通过实证研究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提高股票市场的流动性。
利用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价差分解方法,可以发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提高能够加快市场流动性是源自于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三、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波动性
Barry、Brown(1985)发现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可以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减少市场的波动性程度。Clarkson(1996)认为,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公司财务参数估计的精确度,降低股票收益率的预测风险,减少投资损失。Healy和Palepu(2001)指出,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可以减少投资的不确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和市场的波动性水平。Brown和Hillegeist(2003)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发现整体信息披露质量与市场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同时,采用季度、年度和投资者关系等整体信息的三个主要成分进行检验,上述关系仍然成立。
四、会计信息质量与非对称信息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经济后果的研究,很多学者首先会来检验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是否会引起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
Glosten、Milgrom(1985)等学者提出了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透明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Diamond、Verricchia(1991)认为提高公开披露的信息质量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股票流动性,引起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量增多,降低资本成本。Engupta T.K.(1998)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越高,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资本成本越低。汪炜和蒋高峰(2004),张宗新和朱伟骅(2007)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Leuz、Verricchia(2000),Verricchia(2001)研究发现,会计信息及其披露质量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能够增加公司证券的市场流动性,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Ahmed、Billings和Harris et al(2002)实证研究表明,在有效契约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能够有效制约控股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冲突问题。Bhattacharya et al(2007)认为,在财务报表对外公布时,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预期到相关的盈余信息,会计信息质量水平较低就会引起较高的逆向选择问题,即较低质量水平的会计信息会增加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信息质量与市场流动性、波动性以及非对称信息三个方面对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研究进行概括与汇总,可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作者单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Ball R,Brown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Accounting Income Number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6):159-178.
[2]Beaver W.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Annual Earnings Announcement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68(supplement):67-92.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会计准则变更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自2005年欧盟强制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以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本文在这一部分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在2005年以前,德国上市公司可以自愿选择是否采用IFRS,因此Van和Vanstraelen(2005)以1991~2001年德国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比较了采用IFRS的上市公司与采用德国标准会计准则(GermanGAAP)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FRS或GermanGAAP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即自愿采用IFRS并不能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此外,Thomas和Stolowy(2008)以最先采用IFRS的三个国家: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IFRS的强制引入对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得到了与Van和Vanstraelen(2005)相似的结果,即IFRS的采用并不能降低盈余管理水平,在法国盈余管理水平甚至有所提高。他们指出,虽然会计准则对创建国际通用的商业用语(财务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但管理层激励和国家制度等因素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还建议IASB,ESC(EconomicandSocialCommittee)和EC(Eu-ropeanCommission)不仅应该努力促进各国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还应努力协调管理层激励和国家制度等因素。类似的,Callaoetal.(2010)选用欧盟股票市场上非金融类公司为样本,通过比较会计准则变化前后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判断IFRS在欧盟的采用对盈余管理范围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IFRS之后盈余管理范围有所扩大。作者指出,与本土会计准则相比,国际会计准则适应性较差,存在可操纵空间。Danieletal.(2011)以2003~2006年法国353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结果得到了与Van和Vanstraelen(2005)及Callaoetal.(2010)不同的结论,即IAS/IFRS的强制引入能够降低盈余管理水平。此外,他们通过检验其他六个可能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因素:董事会的独立性和效率、CEO与董事长职位的分离、独立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大股东的存在、外部审计的质量以及是否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市,指出对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和更多依赖于国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而言,IAS/IFRS的强制引入能够减少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使用,从而降低盈余管理水平。综上所述,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变更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结论,这可能是因为不同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以及制度环境存在差异。如Van和Vanstraelen(2005)与Danieletal.(2011)研究结果的不一致,一方面是由样本期间和来源不同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制度背景密不可分。2005年以前,欧盟的上市公司可以自愿选择IFRS,而2005年之后所有欧盟的上市公司必须采用IFRS。同时,Danieletal.(2011)将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具体细化到微观层面,包括公司治理特征及外部监管水平的影响。沈烈和张西萍(2007)从狭义盈余管理出发,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分析了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影响以及新形势下企业盈余管理的特点,并提出治理盈余管理的相关建议。在实证检验方面,王建刚和刘庆艳(2009)选取2007年12月31日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运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对2006和2007年度的盈余管理进行计量。结果表明,新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影响无显著差异。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发现新会计准则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不同。
二、会计准则变更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
会计准则变更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会计信息有用性,学术界对会计信息有用性进行量化衡量的重要指标就是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因此,这一部分将对国内外研究会计准则变更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影响的文献评述和分析。2005年之前,德国公司在出具财务报告时,可以自愿选择GermanGAAP、USGAAP或者IFRS,Bartovetal.(2002)以德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比较了采用GermanGAAP,USGAAP以及IFRS公司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USGAAP的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最高,采用GermanGAAP的公司价值相关性最低,即USGAAP和IFRS能够提高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但是,Vanderetal.(2007)通过对德国公司的研究发现,尽管采用USGAAP公司盈余的可预测性较采用IFRS更强,但两者在体现价值相关性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投资者并不认为USGAAP计量下的会计信息能够比IFRS提供更多的实质性内容。Eccher和Healy(2003)以1993—1997年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同时采用IAS和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为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前者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并不比后者强,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IAS与中国会计准则在解释未来现金流方面没有显著差别;(2)对于那些只能被国际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两者在盈余价值相关性方面相似;(3)对于只能被国内投资者持有的股票,采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此外,Barthetal.(2012)选取分属于27个不同国家,在1995~2006年间采用IFRS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同时选取与之相匹配的采用USGAAP的公司为对照样本,检验了这两种会计准则下会计信息可比性和价值相关性。结果表明,与采用IFRS的上市公司相比,采用USGAAP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更强。
三、会计准则变更与盈余稳健性
盈余稳健性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惯例,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指标之一。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稳健性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稳健性是否存在,影响盈余稳健性的因素,盈余稳健性的经济影响以及会计制度与盈余稳健性关系等方面。这一部分将对研究会计准则变更对盈余稳健性影响的文献进行回顾。Balletal.(2003)以来自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四个亚洲地区1984—1996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这四个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会计准则的角度来说,这四个地区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与普通法系的国家更为相似,但与大陆法系国家相比,盈余稳健性程度较低。
作者指出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些地区公司股权集中度较高,不能够激励管理者披露稳健、及时的会计信息,从而造成较低的盈余稳健性水平。同时,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表明,会计准则的变更对这些地区盈余稳健性几乎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Rossetal.(2004)以1994~2002年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其确认损失的及时性,检验了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是否能够提高盈余信息稳健性,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他们发现,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国家,如果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之间联系紧密,那么会计盈余稳健性将会更高。同时Manueletal.(2005)以英国、法国和德国1990~2001年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首先运用Basu(1997)模型证明了盈余稳健性在每个国家的存在,然后研究了会计准则变更对每个国家盈余稳健性的具体影响。结果表明,在消除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以后,英国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没有显著变化,而德国和法国公司的盈余稳健水平显著降低,作者指出这一结果的产生主要是受制度环境的影响,因为在大陆法系的国家中管理层有持续降低盈余的动机。国外关于会计准则变更对会计盈余稳健性影响的研究,不仅考虑到宏观层面制度背景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分析到微观层面公司差异产生的影响。关于盈余稳健性的研究,学者已经逐步开始细化到针对具体国家、并综合考虑公司层面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之后,不同会计要素计量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对盈余稳健性产生相反的影响,例如公允价值的采用可能降低盈余稳健性,而对资产减值损失的规定则可能会提高盈余稳健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从新准则中具体会计要素处理方式变更产生的影响来研究其对盈余稳健性的作用。综上所述,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会计准则变更对盈余稳健性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具体表现为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结论。从现有文献来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限于各国不同的制度背景,还受到样本特征、公司特征(治理结构、盈余管理水平、所处行业等)及研究角度等因素的影响。
四、会计准则变更与会计信息综合质量
国内外大量研究会计准则变更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文献并不仅限于上述的某一个方面,而是从上述多个维度综合展开研究。本文在这一部分将对会计准则变更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综合影响进行分析。Barth(2008)以来自21个国家327家采用IAS上市公司为样本的研究,表明采用IAS的公司比采用本土非USGAAP会计准则的公司在盈余管理、盈余稳健性(及时确认损失)以及价值相关性等方面表现得更好,即具有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Gordonetal.(2007)以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比较了采用IFRS和采用USGAAP的收益属性,发现除了在价值相关性方面IFRS表现较好之外,USGAAP和IFRS所体现的会计信息质量非常类似。IFRS和USGAAP计量下的收益属性具有可比性,按照USGAAP调整的收益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和相对价值相关性,而按照IFRS调整的收益仅仅表现出价值相关性。Linetal.(2012)采用2005年将会计制度从USGAAP转为IFRS的德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这一会计准则的转换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结果表明,采用IFRS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有所降低。进一步的研究还表明2000~2008年间一直采用IFRS的公司与研究样本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都有所下降,但是从USGAAP转向IFRS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变化更加明显,这说明,采用USGAAP能够产生比IFRS更高的会计信息质量。刘峰,等(2004)提出了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受外部机会、会计准则和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会计准则在其中的影响要低于法律风险。他们采用我国1995—2002年资本市场的相关数据,并运用不同模型分别从损益表相关性、资产负债表相关性及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联合相关性三个维度检验了会计信息质量,发现没有证据支持会计准则的变化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尽管从理论上讲,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有助于构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但其实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却会因不同国家具体的政治、经济、法律背景而异。因此,在未来研究当中,不仅要关注会计准则变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要关注各国本土会计会计准则的特点,宏观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以及微观层面的因素。因为如果没有有效的法律及投资者保护措施,或者没有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障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实施,就不能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总结与研究展望
国内外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完全支持这一论断。国外关于国际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与本土会计准则相比,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并不一定能有效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与稳健性。在某些欧盟国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反而提高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水平,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这表明国际会计准则在适应不同国家的经济环境时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体制等宏观环境及公司治理微观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还需要建立有效的法律与投资者保护措施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来保证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实施效果,而非仅仅追求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国内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尤其是公允价值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但这种价值相关性是与具体行业相关的。同时,从现有研究结果来看,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确实抑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此外,在新的环境下,盈余管理又有新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因此有必要对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动机和行为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会计监督 会计质量 内部监督 外部监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展,业务处理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决策的依据。这就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反映经济活动状况,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质量是当今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在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中,下级欺骗上级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为了偷逃税款、骗取国家补收入,真是煞费苦心,国家尽量让企、事业单位的报表、预算真实,可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仍然可以想出应付的方法,如账外设账,在工资表上下功夫,将部分收入用三联单来开票,多列支出,少计收入,这都是由于监督体系不健全,《会计法》中的规定不完善等造成了大量会计信息失真。
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力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监督。
一、加快法律体系建设,为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加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我国应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楚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规违纪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法律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如《经济法》、《证券法》等,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
我国企业会计监督不力,问题还在于我国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监督的重要性,对内部监督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因此监督能力弱化,会计信息不真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单位加强内部监督的程度,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而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主要是体现在: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明确财产清查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这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的要害就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这样就使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必须与另一个人或另一个部门的工作相一致或者相联系,进行连续不断的检查和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三、加强外部监督即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的作用
在会计监督中单纯强调内部监督是不够的,也必须强化对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督,也就是加强社会审计监督和政府监督。社会审计监督是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根据有关规定,以独立第三者的身份对委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对依法公开披露的单位会计报告的真实性负法律责任。目前很多注册会计师就没有确实履行其监督职能,“银广厦”案例给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警示就在于注册会计师对现有准则的执行存在重大疏忽与不力。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是提高会计监督力度的外部基础之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对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进行宏观调控。这样在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上,规定单位外部监督层次,将专业监督和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协调一致,为会计人员创造了良好的会计工作环境,为确保会计监督的有效性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四、明确会计责任主体,加强单位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有些单位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羔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主体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要害。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的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保障。再者,为了适应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治理、懂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对法律负责。
五、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加强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的建设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治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根本要求。由于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遵守公共道德,保持良好的信誉。这样的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所以要注重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治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因此,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首先要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同时国家、社会也要提供相关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这些会计人员进行培养,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全面性,使得会计监督能够有效的得以执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