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成本核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成本核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成本核算方法

第1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一、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必要性分析

(一)建筑工程项目外部经营环境和政策的需要

政策环境、法规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是建筑施工单位的外部经营环境。面对外部环境的日益激烈,近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单位实施了相关的一些责任制度,这些责任或者制度都要求建筑工程单位不断加强自身的成本核算,来满足制度的规定和要求。

(二)建筑工程的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战略的关键环节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战略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但多数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管理战略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须对建筑工程成本核算这一关键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内容

建筑工程成本核算一般有两大块内容,分别是企业财务成本和项目管理成本,分清这两者的区别也有助于更好的进行建筑工程成本核算。

(一)核算的主体不同

一般来说,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是针对企业进行的,而项目管理成本核算针对的是具体项目。企业财务成本核算计算的是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全部合理支出,项目成本核算计算的是项目进行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成本。

(二)核算的范围不同

企业财务成本的核算较为宽泛,包含企业的项目建设以及各种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费用,包括工程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项目成本核算计算的是项目施工过程中具体的材料消耗、机械设备使用以及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等产生的直接费用。

(三)核算的目的不同

企业财务核算是国家要求的必须编制的对外财务报表,是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由于建筑活动的发生而产生的各种费用的记录;项目成本核算只是为企业在项目成本预测和控制等提供数据参考,并不是必要的活动,只是企业为实现成本控制而采取的措施。

(四)核算方法不同

企业财务成本核算执行全国统一的会计准则,有其固定的核算方法;而项目成本核算因并未要求企业强制进行而无统一的标准。在项目核算过程中,除了会计方法外,还常采用统计学、技术经济、运筹学和其他管理科学的一般性方法,核算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五)核算信息的处理有机结合

企业财务成本核算在核算过程中也有严格的处理程序,实行财务核算与项目部核算两级核算体系,二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单项工程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项目成本管理格局,把核算当成一种手段,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达到最大限度挖潜增效的目的。

三、如何科学的进行成本核算

建筑工程企业在成本核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摸索,并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成本指标核算管理体系,以期不断改进建筑工程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使本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始终保持行业领先水平。具体来说,建筑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可参照以下方法:

(一)通过权责范围的划分降低成本

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将整个公司分成利润、费用和成本三个中心进行责任的划分,并分别交由公司、管理部门和项目部负责各自的部分。比如人工使用方面,通过施工组织部门根据项目的具体需要进行人员的安排和协调,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实现人员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对人工成本控制的优化;而在材料采购和使用方面,则可通过集中招标采购,体现规模采购效应,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加强材料验收和领用环节控制,在材料用量上推行按预算消耗定额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从源头上杜绝超领、浪费现象,并坚持余料回收和施工工艺的改进,减少材料的消耗,从而实现对单项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二)通过核算对象的明确控制成本

建筑工程成本核算过程中要明确成本核算的主要对象,以单项工程为核算对象,以项目部为单位,依托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等系统的数据资源,真实、准确、及时地记录各项业务,实时归集人工、机械、材料等成本要素,建立单项工程台帐,进行单项工程成本核算。坚持以单项工程预算管理为核心,按照“预算先导、过程控制”的成本管理理念,在工程立项后,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估,测算出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将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具体运转过程直观的体现出来。通过单项工程核算,结合现场施工实际,合理安排,科学组织,制定施工最佳方案。

(三)落实好成本核算的后续评价管理

建筑工程管理成本核算过程中,对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审查和评价工作也必须要落实到位。建筑工程成本核算的评估工作要紧密结合施工的具体过程,加强对施工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做好单项工程绩效专题分析,通过全方位严细实全的监控,查找在施工组织、施工工艺、生产效率、人力机械配置及材料消耗等方面的不合理因素,分析原因,明确优势劣势,查找问题不足,并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达到节支降耗,截堵漏洞,节支增效的目的,从而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和效益。

四、结语

第2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JIT成本核算成本管理

一、JIT体系的含义适时成本核算

(JIT)是一种可以消除浪费的核算方法,主要通过顺序安排的生产活动、较短的设备装备时间、需求拉动的生产计划和高水准的职员培训来消除浪费。它起源于世界汽车巨头日本丰田公司,并对世界汽车工业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的一种生产管理和成本核算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in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JIT是一个需求———拉动体系,客户对产出的需求来拉动生产。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行为被“拉动”而不是被“推动”,它的核心是追求一种零库存生产系统,或使库存降到最低限度的生产系统,以达到降低成本的基本目标,从而实现获取最大利润的最终目标。

二、JIT制造与传统制造系统的比较

作为一种以需求拉动生产的体系,适时制造系统的基本理念是:仅在顾客需求时才生产,并且仅生产顾客所需的数量。因此在整个制造过程中,均以需求带动生产,每一工序仅为满足后一工序的需要而生产,与传统制造相比较而言,JIT法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别:

1.库存量。实施JIT的首要目标就是将库存存货降低到零库存水平。传统的制造方法是推压式的制造系统,原材料及零件在某一工序完工之后,即转入下一工序加工生产,而不考虑后一工序的需要。在这样的系统之中,如果生产超过需求,则会产生存货。但是,由于JIT实现了生产的同步化和均衡化,存货基本为零,即使有存货也是很少量的,不会占用企业大量资金,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运转和企业资金流量。

2.制造单元与员工技能。在传统产品制造过程中,设备采用车间部门式设置,即把同一类型的机器设备安排在同一车间,如零配件车间、装配车间、喷涂车间和检验车间等分部门进行设置,产品由一车间相同的机器制造完工后,即转入另一车间机器继续加工,而工人则接受专门的训练,仅仅担任该部门内特定机器的操作;与之相反,JIT则采用了制造单元的方式。制造单元通常采用循环式设置,容纳一群机器,并将机器按加工工件的顺序布置,形成相互衔接的生产线,以从事不同的生产作业,每一单元仅担任一种产品或产品系列的生产,某一道工序完工后的产品,即转到下一道工序继续加工;分配到单元内的工人,则对其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通过岗位定期轮换的方式,使其成为对各道工序都熟悉的多面手,因而每一个制造单元,均可视为一个小型工厂或厂内工厂。

3.弹性配置作业工人。传统的生产系统中,通常实行“定员制”,即所谓的“一个萝卜一个坑”,相对于某一设备群而言,即使生产量减少了,也必须仍然有相同的作业人员才能使这些设备全部运转,进行生产。而在JIT的环境中,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以尽可能少的人力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实现弹性配置作业人数的前提条件是:(1)要有适当的设备配置;(2)要有训练有素、具备多种技能的作业人员,即“多面手”;(3)要经常审核和定期修改标准作业组合。

4.全面质量控制(TQC)。在JIT生产方式下,质量管理贯穿于整个制造过程始终。一旦发现产品有缺陷,就将导致整个生产的中断,在零库存的制造环境中,决不容许不良产品的存在,因此如果没有全面质量管理,则不能实现JIT。5.服务的分散化。JIT要求能够简单而迅速地提供服务,这就要求将集权式的服务部门进行裁减,而将人员分派到直接的生产场所,例如在原料方面,JIT设置数个储存区,而每一个储存区均与原料的使用场所在一起,因此,设置仓库就没有必要了。

三、JIT环境下的产品成本管理

与传统制造系统相比,在JIT环境中,某些以往为多种产品共有的制造费用,已能直接归属于特定的产品,单元式的制造、对员工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分权式的服务作业,不仅是JIT的主要特征,而且也是使成本的归属性发生转变的原因。

以往分散存放于各个部门的用以生产某一产品的设备,如今则被重新安排在各个单元内,每一单元仅生产一种产品或零件,这样,设备折旧就变成了可直接归属的成本。具备多种技能的工人和服务的分权化,也增加了成本的归属性,在单元内的工人经过全面的培训后,不仅能够从事设备的准备、维护及操作,而且,也可以担任两部机器间在制品的搬运工作和以往由其他工人担任的后勤服务,由于这些单元内的工人都直接从事了该产品的生产,因此该单元内发生的人工成本就是直接人工。所以,在JIT环境中,许多以前的间接人工,如今都可以直接归属在某项产品下。

1.JIT对产品成本的正确性的影响。间接成本减少而直接成本增加促进了产品成本的正确性。某种产品所发生的直接制造成本可以直接归属于该产品;然后间接成本则与多种产品有关,因此要以成本动因和制造费用率分摊在各种产品上,但是在计算分配率和各种产品应分摊数额时难免会出现误差。为了成本计算的准确和方便起见,企业或许会选择与制造费用作业的耗用相关较少的成本动因,而JIT制造不仅减少间接成本,而且还将大部分制造费用转变为直接成本,从而减少了分摊,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程度。需要注意的是,JIT并未将所有的间接成本转变为直接成本,事实上,即使实施了JIT,许多制造费用作业仍然是为各制造单元所共有的,只有当JIT与作业成本制相结合时,才能对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产生巨大的改进。

2.JIT对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的影响。在传统制造中,服务部门和生产部门的经理是由不同的人担任,服务部门采用集权式来为生产部门提供后勤服务,服务成本的发生由服务部门的经理负责,而生产部门的经理尽管对服务成本的发生也有关系,但其只能对服务成本施加间接控制;而在JIT环境中,许多服务则采取了分权式,即将技术工人(例如工程师和生产计划人员)直接分配到产品制造单元内,并对工人进行训练使其能够从事以往由间接人工(如维护人员)担任的工作,这样,许多服务成本便可直接归属于制造单元,而最后也能归属于特定产品中,从而可以使得经理人更加了解产品的真实成本,同时由于其必须对服务成本负直接控制责任,因此就能对服务成本作出更适当的控制。

3.JIT对直接人工成本的影响。当厂商采用JIT和自动化之后,会引起直接人工成本的数量和性质发生变化。例如制造单元内的工人,可以在产品生产的空档期间从事预防性的维护工作,这种行动会产生两项结果:其一是数量上,直接人工占总制造成本的比例下跌了;其二是在性质上,直接人工由变动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而这两项结果都将导致直接人工成本收集和报道的重要性比以往降低。

4.JIT对存货计价的影响。JIT消除的第一项会计问题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和存货的计价问题,当存在存货时,为了编制财务报表,就需要依照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以存货予以计价,然而,当存在着零库存或仅有少量存货时,则存货的计价对财务报表而言已无关紧要,实际上,在JIT环境中,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管理上的需要,而经理人需要正确的成本资料是为了决策的需要。

5.JIT对分批成本法的影响。采用分批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企业在实施JIT时,应该首先将重复性的生产业务与特殊性的定购划分开,然后可以设置制造单元以处理重复性的业务,对于那些需求量低,因而没有必要设置其制造单元的产品,可以将不同的机器组合在一个制造单元之内,用以生产需要相同制造工序的产品或零件族。由于制造布置的改变和生产批量的缩小(由于降低在制品及制成品库存量的结果),为每批产品设置成本单就已显得不切合实际,成本可以按照制造单元汇集,从而简化了分批成本法的计算工作;同时由于JIT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带动生产,这就使得产品的前置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对通过制造单元的每件产品都进行追踪并非易事,因此实际上,JIT环境中的分批成本法还具有分步的性质。

6.JIT对分步成本法的影响。在传统的分步成本法下,生产过程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步骤,以某一期间各步骤生产的半成品和产成品为成本计算对象,并将同一期间的制造成本按照生产步骤进行汇集,然后以该期间的总成本除以当期的产量,即为单位成本。单位成本在半成品及产成品存货计价中有很大作用。

单位成本的计算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存在期初和期末半成品,从而涉及到了制造费用在半成品和产成品之间的分配,所以在计算中产量一词通常包括某一期间的产成品产量和约当产量,即半成品按期完工程度折合成产成品的产量。由于约当产量的计算视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而定,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相当繁琐,尤其是在先进先出法下。

由于在JIT制造中实施了零库存,因此单位成本的计算也较为简单,只要将某一工序在某一期间内的总成本除以产量,而不必计算约当产量,也毋需考虑期初成本,所以JIT使得会计工作大为简化。

四、JIT成本法的账务处理

采用JIT存货制度的企业,其产品存货的计算方法称为JIT成本法。由于JIT存货制度以零库存为目标,因此并不设置半成品存货帐,所以其会计程序甚为简单。采用JIT存货制度的企业,将直接人工包括在制造费用之内,因而减少了许多对人工成本的记录。有些企业还采用“原料及半成品存货”(简称RIP)科目,以代替原有的个别原料存货及半成品科目。会计处理上如此简化,其理由是因为JIT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彻底消除或降低存货,将存货科目合二为一,可进一步简化会计处理;在简化过程中,由于原料在进货时是直接记入RIP存货账户,并且仅在产品完工时再作结转分录,因此领料记录也被取消了。

JIT成本法通常并不设置详细的成本记录,所购买的原料,于收到时立即转入生产部门生产;当产品完工时,应将原料成本转入产成品账户。至于人工及制造费用,则合并而成为生产成本,实际发生的生产成本,记入账户的借方;而在分摊时,则记入产成品账户的借方,以及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T·亨格瑞.会计学(第三版,下)

第3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改革与发展。在国家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对餐饮企业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当前,餐饮行业发展迅速,竞争力也在不断的提升中,因此餐饮企业在控制成本、改进核算方法方面具有非常迫切的改革要求。然而,受餐饮企业会计体制的限制,同时大多数餐饮企业在成本方面具有量化标准执行范围有限、成本不具备精确性等特点,使得餐饮企业在饮食成本核算方面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执行系统机制[1]。所以,加强餐饮企业饮食成本核算的方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饮食成本的概念

对于餐饮企业来说,饮食成本指的是在企业生产餐饮产品的过程中所占用及耗费的资金,由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与物化劳动价值两大部分组成。所谓活劳动消耗中自身劳动的价值指的是为了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进行维持,以职工福利与劳动工资的形式对成本进行加入,这已经成为了饮食成本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物化劳动价值指的是食品的原料以及生产过程中餐厅设备、厨房、水电燃料消耗、餐茶用品消耗等的价值。

原料成本是餐饮行业饮食成本核算的主要核算对象。在实际的餐饮生产过程中,主料、配料与调料是原料的主要组成部分。主料指的是餐饮产品中使用的主要原材料,通常在成本中都会占据非常大的比重;配料指的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具有较多的花色品种,但是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比不大;调料同配料一样,是在餐饮产品中用于辅助原材料的材料,其主要作用就是对色、香、味、形进行调节,具有品种多但用量少的特点。在餐饮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主料、配料与调料成本,还有各种酒水与饮料的销售成本以及其他各种合理的管理、销售费用[2]。

2.饮食成本核算现状

2.1单一的会计核算

通常餐饮企业采用的都是预算会计,因为预算会计没有较大的资金压力,更不需要承担比较大的经济责任[3]。但是这种核算方式会导致经费消耗与经费支出效益不重视的现象出现,形成不了较强的节约意识。

2.2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

很多企业的固定资产都是不计提折旧的,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的价值严重不符的现象产生。许多早已报废、丢失的固定资产以及食物形成的严重磨损没有进行及时清理,造成账面上显示出来的仍是其原始价值。

2.3缺乏一定的成本效益观念

在现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下,很多餐饮企业无论是管理层还是财会人员都普遍存在着成本效益观念缺乏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成本控制与成本核算的概念。餐饮企业是一种盈利组织,其运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盈利,为餐饮企业的资金提供者博取最大的经济回报。但是现行的很多餐饮企业对在成本控制方面明显表现出出不足,无法对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

3.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的策略

3.1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饮食成本核算主要包括厨房核算与会计成本核算两大方面。厨房核算指的是厨房生产与产品定价的服务,对厨房实际的成本消耗进行控制,并提供基础的数据给会计;会计成本核算指的是会计要从专业的管理角度出发,对各餐厅与企业餐饮的成本消耗、成本率进行核算,实现餐厅与企业成本的控制,并提供决策依据给企业餐饮的经营者与高层领导者[4]。

3.2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分类

餐饮产品具有品种繁多的特点,所以在进行饮食成本的核算过程中,不同的厨房产品生产方式与花色品种也应该选取不同的核算方法,提升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四种类型,分别是顺序结转法、平行姐转发、订单核算法与分类核算法。

顺序姐转法比较适用于分步加工、最后生产的餐饮产品,对需要采用分步加工的热菜,其每一个生产步骤都要进行核算;平行结转法比较适用于批量生产的产品,这些批量食品的原料成本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平行发生的,需将同时发生的各种原料成本进行汇总;订单核算法比较适用于团队、会议、宴会等大型餐饮活动,这类型客户都是事先预定好的,所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也要按照用餐人数与订餐的标准对餐费收入进行核算;分类核算法比较适用于餐饮成本会计与餐饮核算员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使用。

3.3控制餐饮管理的成本

餐饮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赚取合理的利润,而利润就是总收入数减去支出总数的结果。在这方面,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要实现餐饮管理成本的控制,首先要控制好菜单设计,每道菜在制作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劳力、原料、时间、数量与供应情况全都要在标准的单价上反映出来;其次要对采购的成本进行控制,以采购预算的安排与采购进货的原始记录作为基础;再次要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并以厨房作为基础,将食品的原材料作为对象,以实际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为依据;最后要对酒水饮料的成本进行控制[5]。酒水、饮料的成本控制较为简单,但却有易丢失、易携带的特点,所以在进行核算的时候需要对酒水、饮料的消耗量、营业收入差异进行控制。

此外,人工成本也是一大不容被忽视的控制成本,在劳动力方面要实现利用最大化,并避免出现劳动力不足或者过剩的情况出现。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成本进行准确及时的运算,对成本核算的整合流程进行全程掌控,从而达到降低生产过程中总成本的目的。为了企业后续发展可以拥有更多的资金储备,企业管理层与会计层等都必须树立节约资源、节省费用的意识,实现餐饮企业盈利的最大化。(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永凤.加强饮食成本核算方法谈[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2(1):64-65.

[2]郁隐梅.关于高校饮食成本核算问题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2):37-38.

[3]徐维锋,朱晓霞.高校饮食成本核算精细化管理[J]现代企业2012(2):12-13.

第4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资源重组可推动企业快速发展,促使企业走上现代化管理之路。本文通过论述资源重组的内涵,设计资源重组条件下成本核算方法。

关键词:资源重组;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标准成本

资源重组是指将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产品流通以及消费者等各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帮助企业最大程度降低库存,加快企业产品的物流周转速度,减少企业的库存和资金占用,及时获得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信息,通过资源重组的优化作用,使企业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资源重组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为了保障企业资源重组的顺利进行,应当严格控制资源重组的成本。当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资源重组的要求,因此亟待构建一套资源重组条件下的成本核算方法。

一、资源重组的内涵

现代资源重组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核心,密切关注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重点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利用企业先进的制造工艺、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现有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全新的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在产品质量、产品成本、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提升。资源重组的模式是:以业务流程为核心,打破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使企业能够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求和节奏,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有效沟通,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资源重组的作用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资源重组融合了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思想方法和会计管理方法。(2) 从资源重组信息管理的角度来看,除了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管理以外,资源重组还优化了企业的其他管理功能,如产品质量管理、重大决策等等,同时加强了企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融合,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反馈。(3) 从资源重组控制的时效性来看,资源重组强调企业的事前控制,重点突出企业的事前控制功能。(4) 资源重组使企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这就使得企业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及时对其拥有的各项资源适时进行重新配置,快速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资源重组条件下成本核算方法设计

资源重组涉及产品销售、生产管理、原材料管理、设备采购与运营、资产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等。财务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处于整个资源重组的核心,而成本核算又是整个资源重组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财务会计核算通过相应的会计科目,记录每笔经济业务,成本核算则是通过各项成本要素,记录业务信息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

(一)与资源重组条件下成本核算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

1.产品订单。企业每种产品的加工,都要生成相应的产品订单,产品订单处理步骤包括生成产品订单、下达生产产品订单、原材料发放、工时记录、生成完工报告、产品验收入库、结算产品订单等等。每一份产品订单的成本对应于相应的半成品或产成品成本。产品订单用来归集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和应当承担的各项费用。

2.原材料清单。原材料清单是用规范的格式,详细描述产品各项原材料构成的单据,它将产品所耗用的所有原材料按照生产加工过程进行排列,根据原材料的使用次序进行生产加工。原材料清单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基础,内容包括:生产某一种产品所耗用的全部原材料,每种原材料的生产工序层次、规格、单位以及标准单价等,每种原材料在该产品中的单位用量标准、投入产出率、良品率等。

3.工艺技术路线。工艺技术路线包含了从原材料到生产加工成产成品所经过的每道工序的顺序。工艺技术路线还包含了执行每个工序的工作信息和每个工序所需要的标准时间。

4.成本中心。在成本控制范围内,成本中心负责归集本期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和费用,并通过正确的成本核算将所归集的成本和费用分配给具体的成本对象。

5.工作中心。工作中心在成本核算中的作用是分配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每个工作中心只能对应一个相应的成本中心,而一个成本中心可以对应多个分配给它的工作中心。

6.作业类型。作业类型是一个成本中心向其他成本对象分配费用的工具,每个作业类型有一个作业价格,作业价格乘以成本对象所耗用的数量,得出成本中心分配给成本对象的费用。

7.统计指标。统计指标是成本中心进行费用分摊的依据。

三、资源重组条件下成本核算方法

在资源重组条件下,成本核算应采用标准成本制度,具体有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可以简化成本核算流程,及时提供成本数据,有利于及时、准确的进行成本分析,从而根据瞬息万变的市场,迅速调整经营政策,完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目标成本则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需要;实际成本则用于真实、准确的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在产品订单完工时,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根据成本差异进行相应的成本分析。

(一)标准成本的核算。直接材料标准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用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艺技术路线占用员工标准时间×标准人工费用率,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艺技术路线中设备运行标准时间或人员占用标准时间×制造费用标准费率。标准成本的估算中某一产成品或半成品的标准成本,不仅包括本层发生的生产加工成本,又要包括底下各层发生的生产加工成本,还要包括各层消耗的原辅助材料、燃料动力等成本。

(二)目标成本的核算。直接材料目标成本=实际耗用的直接材料数量×直接材料标准单价,直接人工目标成本=作业工时×标准人工费用率,制造费用目标成本=设备运行时间或作业工时×制造费用标准费率。随着原材料的耗用、生产费用的发生,计算出目标成本以及目标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及时监控差异。

(三)实际成本核算。原材料的消耗、产品完工、产成品入库以及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均采用标准价格或标准费率计算结转。月末通过本月计算出的原材料消耗实际与标准价格的差异、标准人工费用率与实际人工费用率的差异、制造费用标准费率与制造费用实际费率的差异,同时产生集成会计凭证自动结转差异。包括分摊实际成本、计算实际作业价格、以实际作业价格重估工单、计算在制品和生产差异、调整差异。

参考文献:

[1] 万红波,阴海明,朱林,资源流分析视角下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及实例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7),102-105。

第5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差异及优缺点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企业将工作重点的一部分转移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商品生产企业,特别是生产规模大、产品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成本控制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完全成本法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但是,对于企业成本控制来说,完全成本法存在缺陷,因而许多公司相继引入变动成本法,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本文将通过对比两种核算方法的差异,阐述其优缺点,为企业进行选择提供帮助。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概述

(一)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又叫全部成本法、吸收成本法,它是指将一定期间内生产数量的产品而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的制造费用都计入产品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又叫做直接成本法,它是指在确定生产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成本时,只将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中的一种方法。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差异

(一)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不仅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还包括了全部制造费用(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则是指在产品成本的计算上,只包括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

(二)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

由于两种方法下产品成本内容不同,所以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也不同。完全成本法下,无论是库存产品、在产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均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其成本只包括变动性制造费用,而固定型制造费用则作为了期间费用。所以变动成本法下期末存货的成本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存货成本。

(三)计算损益的方法不同

在不考虑税金问题的情况下,完全成本法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期间成本。变动成本下,利润总额=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其对比如下:

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损益表的结构

三.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一)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完全成本法的优点

(1)完全成本法符合人们对于成本的传统认识,即成本是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所付出的一切。这一方法便于理解和使用,在我国,部分企业和部分地区的会计知识水平不高,这种方法便于运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的管理。

(2)使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时,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产品的成本虽产量的增加而下降,这有利于激励企业扩大产量。

2.完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固定成本的分摊工作十分繁琐,工作量大,同时不能保证精准性,相关人员主观发挥的空间大。

(2)不能满足管理当局计划和决策的需要。管理当局进行计划和决策时要区分变动成本和完全成本的不同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提供的是混合型的成本,这就不能满足需要。

(3)完全成本法所反映的利润的多少,不是与企业的销售量成正比,而是与产量成正比。产量越多,利润越大。这样就会给企业的管理者、利益相关者造成一定的误区。可能导致企业盲目的扩大生产。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1)变动成本法将产品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为利润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同时,为管理当局进行预测,量本利分析等相关的决策和分析提供了有用的数据。引入了边际贡献这个概念,为管理人员进行财务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便于经营决策。

(2)变动成本法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与完全成本法不同,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成本计入当期损益,在损益表中一笔扣除,而不需要分摊,因此极大的简化了会计核算工作。同时符合收益和费用的配比原则。

(3)正确的揭示了销售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变动成本法,企业的利润与销售量成正比,销售量增加,利润增加,反之反是。这种关系是符合客观情况的,避免了管理人员盲目扩大产量,给企业带来损失。同时,有利于促使企业重视销售环节,拓展销售市场。

(4)变动成本法有利于管理当局加强成本控制,划分经济责任。由于变动成本法划分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如果成本出现了不利的差异,可以通过分析明确差异产生的来源,即使进行纠正,同时分清楚是属于生产部门的责任还是管理部门的责任。这样有利于监督企业各个部门完成自己的责任。

2.变动成本法的局限性

(1)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符合传统的观念,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很难做到非常准确,因此在此基础之上计算出来的变动成本也是一种粗略的计算。

(3)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成本不包括固定成本,企业不可以直接对生产的商品进行定价,需要考虑固定成本的影响。同时不利于计算产品的销售利润。

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成本核算中,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核算方式,以实现企业价值。(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 高等学校;教育成本;专业核算法;约当毕业生法

专业法是以高校所设专业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归集成本费用和计算高校教育成本的方法。专业法必须以权责发生制、物价相对稳定、毕业生质量同一、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等作为假设前提。专业法成本核算期为年,平时每月不需要计算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成本,每年学生毕业当月的月末可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各专业合格毕业生和非毕业生教育成本及各年级学生教育成本。

一、专业法的含义

具体来说,专业法核算教育成本,要按月归集各专业实际教育费用,但由于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每年七、八月份或十二月份才有学生毕业,所以高校的成本计算期为年。一般为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若高校学年与公历年度相差较大,也可按学年核算成本;专业法平时每月末一般没有毕业生,可以不分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每年的七(八)月末或十二月末,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算毕业生成本和非毕业生成本。

二、专业法的假设前提

高校教育成本受高等学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事无巨细地考虑每一因素的影响,则教育成本核算将无法进行。因此,必须明确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假设前提。

(一)权责发生制假设。会计核算的基础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将本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全部反映在收支报表中,不能正确地反映当期的实际收入和成本费用的情况。权责发生制是以权利和责任(义务)的实际发生期间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核算,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便于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必须以权责发生制为前提。

(二)毕业生质量同一假设。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好坏,不完全取决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水平,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学习好坏不仅受学校教育过程的影响,还受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和努力程序的影响,如果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考虑毕业生质量等级的差异,这种成本核算很难进行。所以,必须以合格毕业生质量同一为前提,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三)物价相对稳定假设。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开展教学、管理等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不仅取决于高校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物性消耗量,而且还取决于各种消耗的价格水平。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是灵活多变的,若考虑每一时点的价格变化,成本核算将很难进行,假设物价水平相对稳定,在成本核算期内不发生明显变化,便于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核算高校教育成本。

(四)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假设。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学年通常是每年的9月初到第二年的8月底,与公历年度不一致,而高校的经费支出毕竟主要是由财政拨款弥补,而财政拨款及高校会计核算都是采用的公历年度,即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会计核算年度与高校学年之间的差异,不便于正确核算高校教育成本。为了便于准确核算高校的成本,评价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必须假设高校学年与会计核算年度一致。

三、专业法的核算程序

专业法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一种基本方法,其成本核算程序如下:

(一)设置有关教育成本核算账户。根据高等学校教学的特征和管理的需要,设置 “教育成本”、 “学生事务费用”、“教育辅助费用”、“教管费用”等总账账户。

1、“教育成本”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各项费用,包括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学生奖学金、助学金,各项实习实验费、教材费、资料讲义费等直接费用,以及教育辅助费用、行政管理、学生事务管理、教学研究、后勤服务等间接费用。教育成本总账可按学生类别、专业设置明细账。如:按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设置教育成本二级明细账,按各专业设置教育成本三级明细账,按成本项目分别设置专栏。

“教育成本”账户的借方登记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直接费用和由“研究成本”、“教育辅助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教管费用”等账户分配转入的费用。贷方登记结转合格毕业生的教育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在校生教育成本或者未完成学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2、“学生事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与学生事务管理有关的费用,如学生活动费、招生就业费、学籍管理费、勤工助学基金净支出等费用项目。该科目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3、“教育辅助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辅教育费用。如教育水电费、教育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维修维护费、劳保用品费、体育维持费、图书资料费、二级学院(专业系)的教学管理费等。该账户每月所汇集的费用,期末应按一定方法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到“教育成本”总账以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4、“教管费用”账户。用于核算高等学校施教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管理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及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公安保卫费用、行政办公固定资产折旧与维修维护费用、通讯费、车船费等。该账户所汇集的费用应在期末按一定标准在各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分配后,结转入“教育成本”、“研究成本”等总账及相应的明细账,该账户期末一般没有余额。

除上述教育成本核算的主要账户外,在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还可能用到“后勤服务费用”、“累计折旧”、“事业支出”、“待摊费用”、“预提费用”、“合格毕业生”等账户,由于版面限制不再一一叙述。

(二)编制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成本费用总账及明细账。依据各项费用支出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编制各项要素费用分配表,如教材费用分配表,工资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根据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登记教育成本、科研成本、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教管费用等总账和明细账。

1. 教材、资料费用分配。每学期各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教辅用书、实验、实习资料等费用,可以直接根据各专业学生领用的各种教材或资料的数量及其单价计算分配,记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某专业应负担的教材资料费=∑(该专业学生领用的教材、资料的数量×该教材、资料的单价)。

2. 工资费用的分配。

(1)若某教师在一定期间只从事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则该教师的工资可直接计入该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

(2)若某教师同时从事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可按教师给各专业、各类型学生上课的实际教学工作量比例分配其工资费用。给不同类别的学生上课,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上每节课教师所实际做的准备工作不同,一般给研究生上课的教师要求知识层次比较高,给本科生上课教师的要求次之,给专科生上课的教师要求更低。所以分配工资费用时,首先要确定给不同类型学生上课的工作量折算系数,简称学生类别系数。设专科生的类别系数为0.95,本科生的类别系数为1,硕士生、博士生的类别系数分别为1.2、1.5。另外,高校教师上课经常两、三个班或更多的班级合班上课,所以计算教师实际工作量时还应考虑班级系数,如:单班上课班级系数为1,两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4,三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1.8,四个班合班上班级系数可设为2.2,等等。

教师给某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给该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总额/∑(教师给某专业学生实际上课时数×班级系数×学生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工资费用分配率

(3)若某教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则其工资费用就应按其实际工作量大小分配计入教育成本和科研成本。这时首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折算为标准工作量,然后再进行分配。

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有立项支助项目和立项不支助项目两大类,下面重点介绍教师参加立项支助项目科研工作量的折算方法。

教师参与立项支助项目的研究,可以按其获得支助经费的多少、项目级别、项目研究期限及本人排名顺序等折算实际工作量。将科研项目每万元支助经费折算一定的标准工作量(假设为A),项目级别系数可设为:校级1、院(处)级0.8、市厅级1.5、省部级2、国家级2.5。排名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WK=1/{K×[1+1/2+1/3+……+1/N]}

式中:WK――某教师的排名系数;

K――该教师在项目中的排名名次;

N――项目总参加人数。

某教师承担某立项支助项目的科研工作总量=该项目获支助经费(万元)×A×项目级别系数×该教师排名系数

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待分配教师工资费用额/(教师本期教学工作总量+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

应计入科研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本期科研工作总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应计入某专业学生教育成本的工资费用=教师给该专业学生上课的实际工作量×教师工资费用分配率

(三)计算分配各项间接费用。对于间接费用,应采用不同的分配方法,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专业的教育成本明细账中。高校的学生事务费、教育辅助费等间接费用可按学生类别、学生人数及各专业学生本学期完成学分比例等计算分配,并转入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

1.学生事务费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可按学生人数比例分配。

学生事务费分配率=本期学生事务费总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学生事务费=该专业在校生人数×学生事务费分配率

2.教育辅助费用的分配。

(1)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可按标准学生人数比例分配。由于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等学生类别不同,教育辅助费用的消耗也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用相对较高。所以分配教育辅助费用时,首先应确定各类学生的类别系数,这里的学生类别系数与工资费用分配中的学生类别系数不一定相同。如:专科生、本科生的类别系数可设为1、研究生(硕士、博士)类别系数可设为1.2。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实际发生额/∑(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2)标准学分比例分配法。教育辅助费用也可按各专业学生所完成的标准学分比例分配。

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本期教育辅助费用发生额 / ∑(本期各专业在校生人数×各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

某专业学生应负担的教育辅助费=本期该专业在校生人数×该专业学生本期完成的学分数×类别系数×教育辅助费用分配率

(四)计算分配各专业毕业生教育成本。每年七月末(八月末或十二月末),根据各专业教育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成本费用,计算各个专业毕业生应分担的教育成本。各专业毕业生和非毕业生的成本可采用约当毕业生法计算分配。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各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人数×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

某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完成学分比例=该年级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累计已完成学分数 / 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完成最低学分数

某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

某专业某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该项目期初余额+该项目本期发生额)/ 该专业约当合格毕业生总数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某成本项目的金额=该专业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该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负担各成本项目的金额

某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非毕业生、不合格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某专业某年级非毕业生总成本=∑(该专业该年级非毕业生约当合格毕业生人数×该专业各成本项目费用分配率)

【参考文献】

[1] 石金明. 高等学校成本会计研究[M].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7: 164-194.

[2] 何小平.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高校成本核算研究[J]. 改革与战略. 2005, (10): 118-120.

第7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生均拨款标准

根据相关数据可知,地方高职院校的全年经费支出为28亿元,生均支出为13429元,《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研究》课题组根据国家发改委下达的相关通知对地区高职院校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对教育培养成本的界定、生均培养成本的核算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从而为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标准制定提供参考意见,因此,本文对地方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界定

1.教育成本的内涵。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成本的内涵体现在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过程当中教育资源消耗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可以说教育培养成本是分阶段来看的,不同阶段下的受教育者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也可以是说其产生的教育成本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了成本的主体不同,生成的教育成本也是体现不同的教育内涵的。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所消耗的劳动资源体现的价值总和就是高校教育的成本,而受教育者为了维持自身学习状态从而需要支付的学习费用这是个人成本,政府提供给各高校相应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帮助、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公共使用资源等都是机会成本。

2.教育培养成本的构成。高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体现方式不甚明显,从高校会计报表中是无法找到相应的体现方式的,但是在高校会计报表的事业支出中能够看出,因为事业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以及社会保障费等,从这些方面教育费用的支出能够看出教育培养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别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中人员支出的内容为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津贴以及相关社会保障缴费等;公用支出主要涉及设置办公费、印刷费、水电费、交通费以及劳务费等;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设置离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固定资产折旧包括房屋建筑物折旧以及设备折旧科目明细账。

3.教育培养成本界限的划分。根据上述教育培养成本的内涵与构成,能够分析出各个高校产生的各项经济费用是否在教育费用项目中,下面是教育培养成本的界限方式:一,对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划分界限。收益性支出指的是在办学过程当中物化性劳动的产生支出,并且属于成本构成内涵的就要划分到教育培养成本当中,而资本性支出是对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获取采取的支出方式;二,对当前的教育成本与以往的教育成本进行划分。当前所产生的耗用或者受益费用,应视为待摊费用并纳入到教育成本当中,如果当前产生的耗用是为了支付之后的费用那么则算作预提费用。

4.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依据。各高校会计报表对高校财务基本状况与收支状况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的宏观描述,财政部分与上级主管部门也能够通过这一报表了解到高校的基本运作情况,并且对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学校也可以在这一会计报表对下一学年度的财务收支进行初步的预算,但是会计报表并不是教育培养成本核算的主要依据,依据主要有以下材料:得到批准的会计报表、经过审核的原始记录凭证、按照预算项目进行辅助核算的相关账目。

二、高职院校办学成本的核算

1.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原则。相关执法监督部门对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的核算提出了要求,要保证核算具有公正性、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核算的过程当中,要依据相关性原则、分类核算原则,采用这些原则能够使成本预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众多高校中,一般采用的除了上述两个原则之外,还包括权责发生制以及收付实现制,这两种制度能够较为合理的分析经济业务的成本使用情况,并且将相应的使用费用也做到初步的预测。当前教育成本下的权责发生制产生的作用结果都属于当前的教育成本,并不会产生任何费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款项即使已经收到也不能算作当前的成本。

2.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程序。第一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操作对象。核算对象为学生,学生人数的总和是一个年度中全校平均学生数量的全部,主要对象有高职学生、预科生、函授以及网络教育等类型学生;第二步,要确认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期限。高校会计年度报表的核算期限应从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并且计算要根据相关要求进行,会计年度报表只有与相应的学年进行仔细核对之后才能够发挥其主要作用并保持核算的准确性;第三步,确定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教育办学成本的主体就是教育主体,从属性上进行划分,高等职业院校就是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3.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高职教育办学成本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年度教育总成本。学年度所生成的教育成本就是当前教育培养成本的总使用费用。从宏观角度上来看,教育的总成本是实际的支出成本与机会成本的总和,而实际支出成本又被分类为实际生成的费用与摊入费用,因此年度教育总成本的核算方法为实际支出成本加机会成本;二,年度生均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教育总成本除以年度标准学生数;三,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培养成本。其核算方法为年度生均培养成本乘以学期制。

三、高职院校生均培养成本的核定

1.人员支出成本核定。人员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对编制数进行核定。相应的数据显示核定结果为高职院校学生与教职工的人数比为9:1,学生与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66:1,学生与校级党政方面行政人员的人数比为100:1,而学生与其他后勤员工的人数比为33:1;二,对教职工的人均收入进行核定。教职员工的人均收入包括个人的基本绩效工资、享受津贴、获得奖金、社会保险缴费以及其他类型的福利待遇。2.公用支出成本核定。公用支出成本的核定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对公用支出进行概念上的确定。公用支出主要指的是各个高校维持学校正常运作所要使用材料的费用支出以及教职工人员的劳务支出,主要包括印刷费用、取暖费用、交通费用、会议费用以及物业管理费用等;二,对公务费以及使用业务费用的剩余金额的使用用途进行核定;三,对单位相应的预算核定进行指标上的规划与管理,并制定管理标准,保证预算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使用并且要运用到指定项目之内,不得挪用到其他项目,除此之外,超过预期设定的金额标准需要进行预算的追加申请。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支出成本核定。对个人和家庭的补支出成本核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学生个人和家庭得到的无偿性补助支出,例如退休费、医疗费以及助学金等是核算成本的一部分;二,对离退休人员的费用核定只能包括学校提供的部分,而国家按规定发放的个人财政补助与离退休人员的公共医疗经费补助则不能列入到成本核定当中;三,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到的助学金是成本核定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相应的留学生以及出国留学人员维持基本生活状态所产生的费用均为学校承担,这些费用也要纳入到成本之中。

参考文献:

[1]孙培清.浅论高等学校院系预算的编制[J].财会通讯.2006年第3期.

[2]王迪.基于作业成本法的职业培养成本核算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7.

第8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由于目前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在理论上尚没有基本的方法,在实务中也没有可参考的模式,各企业的成本核算大多根据企业性质的不同以及对物流成本概念的理解,采用不同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从而导致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呈现出多样化现状,不利于同行之间的相互比较。

(一)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多采用生产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资产型、多功能、大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把对外提供物流服务看成是一种无形产品,把相关物流功能整合成的合同服务看作是企业的一个生产品种,以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生产企业常用的品种法将各成本项目细分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而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但由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很小,而间接费用比重却很大,同时这些企业又缺乏合理有效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而是采用按月分摊的方法,无形中削弱了间接费用与各个合同服务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影响各个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二)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

传统运输转型的物流企业,均沿用了交通运输企业成本核算方法。这些企业的成本计算对象有的是以业务划分,如货运业务、装卸业务,有的是以营运工具划分,如货柜车、散货车、空调车,有的是以运输路线来划分,并把成本费用构成细分为:运输营运成本、仓储成本、管理费用,运输营运成本与仓储成本的简单累加就构成该类企业的物流成本。这种核算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从企业整体业务考虑来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无法提供不同业务或者不同客户的成本,更无法计算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成本。

(三)配送中心通常采用统一费率法

当前一些为生产企业从事物料配送、为大型连锁超市从事商品配送的配送中心,通常按照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总费用计算企业的成本费用。为了便于客户谈判,通常采用的办法是以上年的实际营运情况,制定一个参照基准费率(上年成本费用总额/上年配送总金额),再根据配送物品具体特征、客户重要性程度、客户的需要等具体情况在基准费率基础上制定浮动费率。业务部门与客户定价基础就是浮动费率加目标利润率。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只是按月归集实际费用,谈不上成本核算,因为没有固定的成本计算对象。

(四)邮政物流企业采用“倒扣法”计算成本

据调查,以快递、速递等业务为主的邮政物流企业因其业务繁杂,求得单项业务成本的计算一直是通过“倒扣法”得到的,即从收入中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润,剩余部分被作为成本,在每个会计期间与收入配比。但是各项业务“倒扣”得到的成本总额与实际发生的费用总额差异很大,不得不采取人为方式进行调节,为此,在报表中的成本费用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无法真正体现出收入与费用的配比。

物流企业成本核算的作业成本法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以服务为主的物流产业,在成本核算方法上越来越感到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催生了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费用或成本的发生。即企业的成本和价值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以作业为中介联系在一起。成本的发生是消耗各种资源的作业引起的,而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各自对作业的需求量。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以成本论成本,而是把着眼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上,从而进行全方位的索本求源,实现成本计算与控制的结合。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

界定企业物流系统所涉及的各项作业。可根据对客户订单、渠道、物流业务和增值服务活动等进行典型分析来进行。

确认物流系统中各项作业所涉及的资源。资源的界定是在作业界定的基础上进行的,每项作业必定涉及相关的资源,与作业无关的资源应从物流成本核算中剔除。

分析和建立作业中心。物流活动是由一系列基本作业构成的,在界定了作业及其成本动因之后,我们应对物流企业纷繁复杂的各项作业进行筛选和整合,将同项物流作业合并,形成物流作业中心。

选择适当的资源动因。这样可将资源耗费追踪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物流资源动因反映了物流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说明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原因、方式和数量。正确地确定资源动因,并根据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计入各作业成本库是本步骤的关键工作。

依据作业中心成本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据此将间接成本分配到物流业务或服务中。在将资源耗费分配给作业成本库后,就应依据物流业务或服务与作业的关系,确定作业动因,并依据作业动因计算出作业成本分配率后,按照不同业务与服务所消耗的作业量的多少来分配作业成本,最终计算出各项业务或服务应承担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差异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是以企业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作业成本法不仅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更多关注产品或服务成本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的全过程。因此,它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多层次的,不但把最终产出的各种产品或服务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而且把资源、作业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

第9篇:成本核算方法范文

关键词:勘察单位;成本核算;方法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市场竞争越来越强烈,很多勘察单位都不得采用降低造价、缩短工期、垫资等手段来挣取更多的竞争机会。这无形中给勘察单位带来了较大的成本控制压力。由于,很多勘察单位都存在着项目较多、收入较高,但利润却较低的问题。因此,要想在项目价格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尽量扩大单位的利润空间,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在成本核算方面入手,加强对成本核算方法体系的研究。

一、勘察单位成本核算的特点

1.全过程性。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应该贯穿到勘察单位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当中。应该将成本核算控制管理落实到勘察业务的每个环节当中,从而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成本核算基础。成本核算的全过程性,可以说是勘察单位成本核算的重要前提。

2.全员性。全员性是指勘察单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应该鼓励和教育全体员工参与到成本核算过程中,不断提高全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勘察单位应尽量做到让单位所有部门、所有成员,都能够积极配合单位的成本管理工作,使单位的成本核算体现出全员性、全面性。全员性成本核算是勘察单位成本核算的主要特点。

3.全时性。成本核算实时性是指勘察单位在各个阶段、各个时期都应该落实成本核算管理,在单位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渗透成本核算管理。另外,勘察单位还应该对单位内部进行定期的成本核算总结,在动态成本核算控制的前提下,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其中包括周末总结、月末总结或季度总结等等。

二、勘察单位成本核算方法体系的完善措施

1.制定科学的成本定额和费用标准。勘察单位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组织形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成本定额标准。使单位的工时、材料、机械设备利用及其它勘察物资消耗等,都能够做到定额控制管理。这样也可方便财务部门对成本投入进行全过程、全员、全时的控制。勘察单位在控制项目成本定额时,应该对单位各项业务已经完成的情况和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成本核算及控制人员应该深入现场,做到心中有数。勘察单位的成本定额应该注重两个问题:第一,成本定额必须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第二,成本定额应该遵循科学、实际、合理、恰当的原则。勘察单位在成本定额方面,如果要求过高,很容易与单位的实际状况脱离,即使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努力往往也无法达到,这样便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挫伤全体员工的成本控制积极性。成本定额如果定的太低,轻易的就能够达到,则容易降低员工的紧迫感,导致成本核算控制失去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平均先进的定额方法,可起到良好的鼓励促进作用。结合勘察单位的运营特点,在勘察阶段制定成本定额时,应该尽量做到周密详细,由于不同的勘察业务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比如山地、平原、深海等,其勘察的难度就不一样,成本自然不同。因此,在成本定额时应该进行充分、全面的考虑,从而保证成本定额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确保能够相对准确的体现出定额与实际成本支出的差异。

2.明确固定资产及材料核算方法。勘察单位在勘察过程中所使用的勘察设备、计量工具、仪器仪表等成本投入都较高,所占用的资金较多。此类设备不仅由于野外工作的特点容易损耗,而且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进程中,更新换代也相对频繁。对于这类资产应该在相关法规的允许范围内,采用加速折旧法,对发出部分根据后进先出的方法进行成本核算,以控制资金占用,提高单位的资金周转能力和利用效率。对于其它物资材料,应该根据规定在收发、领退和消耗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计量与质量检验,领料应该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在项目结束后,需要对剩余的物资进行及时退库,并进行结账,对库存的物资进行定期清查,保证财实相符,杜绝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3.编制项目施工成本计划。对项目施工成本计划及成本目标进行编制和明确,是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成本目标通常根据中标的报价书、承包合同、施工经验等进行编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控制实际成本,保证其与计划成本相符,对存在偏差的部分,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无法避免应该及时修正计划成本指标。在成本控制总目标明确以后,还应该依照责、权、利结合的原则,将成本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并制定出详细的成本控制保证体系。对成本指标的完成时间、责任人、监督人等内容进行明确,并进行定期的成本分析。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单位所有成员的成本控制积极性,全面提高全员的成本控制意识。

4.完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监督管理体系,是勘察单位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准确、详尽的基础。勘察单位的财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应该尽量做好成本核算的编制工作,并保证成本核算管理的协调高效运行。勘察单位应该对成本核算监督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强化,对成本核算机构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采取各种方法提高勘察单位成本核算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保障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高效实施。另外,勘察单位还应该及时引进或开发一些有效的软件工具,来帮助完成复杂的成本核算任务。高科技的成本核算软件不仅可以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还可帮助建立起高效的作业成本核算系统,以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论

勘察单位生产运营的特殊性,使其成本核算所涉及到的核算范围较广,工作内容也较为复杂。要想做好勘察单位的成本核算工作,就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对各种体制、体系的建设,采用科学完善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来实现勘察单位成本核算的全程、全员和全时性管理。

参考文献:

[1]王洁.勘察单位企业项目成本核算的特点及实施措施[J].中国外资,2013(283):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