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工作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成本控制 大型企业 数控设备 备件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201-01
对于大型企业生产的结构较为复杂的设备结构件来说,由于其质量、精密度等的较高要求,目前只有数控设备才可以成功加工完成,数控设备运行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及产品生产进度。备件保障是大型企业数控设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保障数控设备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采购、储存及供应等环节管理不够科学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大型企业数据设备备件成本始终居高不下。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欲从成本控制度进一步探析大型企业的数控设备备件管理问题,旨在提高备件管理的科学化与数字化水平,达到提高备件利用效率、降低备件成本的目的。
1 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重要备件信息缺乏共享
目前,大型企业使用的数控加工设备从国外进口较多,为了方便日后维修、维护,在进口时就随机引进了大量备件,这些备件都事先储存在库房中;并且每年都会有计划的另外购置部分备件,这也就导致库房中储存的备件数量可能多达数千件。而我国诸多的大型企业在备件管理上还在采用按台数管理、分册记录的传统方式,在进行备件查找时可谓既耗时又费力,而理想的方式是将相应备件库存信息存储于计算机数据库中实现共享,以供数控设备维修人员随时查找、使用。
1.2 现场特定需求不能满足
如前所述,大型数控设备的备件都已事先准备好,可以说数控设备70%以上的故障都可以通过备件解决,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数控机床的随机备件使用比例只能做到40%左右,另外60%可能直到设备报废停用也不会被使用,但是另一个问题是部分数控设备备件却储备不足,只能依靠后期再次采购来保证,这就出现了库房中存有大量备件,但特定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的矛盾。
1.3 设备备件寿命跟踪不足
库房中储存的数控设备备件不乏高价值产品,有的备件价值可能要数万元,甚至是数十万元之巨,对于这些高价值的重要设备备件使用情况却欠充分的跟踪与分析,出现明显的重要备件全寿命管理空白,对于备件成本的控制既使有心也只能无力,因为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支持而无法开展。
1.4 备件采购计划制定不科学
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采购计划的制定严重缺乏准确依据,基本都是按着维修人员的工作经验来进行计划制定和申报,造成制定的采购计划不够严谨而且过于片面,也造成多数重要备件不在计划之中,而常用备件库存积压严重,无形中提高了备件管理成本。
2 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管理新思路及有效的管理措施
2.1 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管理新思路
为适应大型企业生产规模快速扩大和设备管理需要,从备件管理着手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迫切需要我们建立一套综合的、科学的设备备件管理方法支持企业设备备件管理工作。即设备备件的准确计划、基础数据的科学采集与统计分析、准确的设备备件跟踪和信息的及时反馈与经验总结,从而形成一个设备备件管理“闭环”,最终实现设备备件库存现场的快速查找、特殊备件预警提示和预测需求,从而做到特殊备件提前申购、常用备件无积压,达到提高设备备件使用效率、降低设备备件管理成本的目的。
2.2 大型企业数控设备备件管理新举措
2.2.1 搭建重要备件信息共享平台
依据现有数控设备重要备件、特殊备件的库存情况,清要备件的品种、状态和数量,准确确定重要备件型号、规格、生产厂家、具置和来源等基础信息,建立数控设备重要备件原始数据库,基于数据库实现重要备件数据信息的动态共享、快速查询和快速使用。
2.2.2 全寿命跟踪高价值设备备件
依据设备备件的本身价值和可维修性判断,对高价值备件进行分类识别管理;如:对数控设备电机、各类模块和印刷电路板等高价值备件进行身份识别,进行全寿命跟踪管理。高价值备件全寿命跟踪管理的功能与作用还体现为以下两点。
(1)设备运行状态分析、预判的重要依据。
重要设备备件全寿命跟踪,就是对重要备件从投入使用到完全报废过程中的安装使用、原始状态、故障现象、维修记录、日常使用的异常现象等方面情况的全记录,在全面掌握重要备件使用情况同时,也掌握了重要备件的实际工作特性、使用寿命、损坏规律与加工条件、加工参数等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维护人员准确监测设备运行状态、预判设备故障等提供可靠依据。
(2)准确的数据分析能有效降低维修成本。
在设备备件管理中,维修费用是重要成本之一。通过对企业数控设备备件维修费用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发现,有将近一半的维修费用支出在数控设备的无效维修上,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及时、准确判断出设备故障,导致无法及时进行备件更换,严重降低了设备维修效率,也间接提高了设备维修成本;设备备件全寿命跟踪管理方法的使用,特别是准确的数据分析,大大提高了数控设备的故障再维修效率,也大幅降低了数控设备维修成本。
3 备件计划的科学制定与申购
基于准确的库存基础数据,对每年备件采购计划的信息跟踪、库存数量的变更、备件供货渠道通畅性、现场故障对备件的依赖性等综合分析,大大提高了备件采购计划的科学性。通过设备配置量和备件损坏周期来给出备件库存预警值,对于那些重要的、关键的、曾经损坏过的备件提前一个制造周期采购,并进行全寿命跟踪管理;而对于那些常用的、易损的、制造周期较短的设备备件,则可以采用随用随买方式,对于这一些备件下一个年度采购计划的制定,则可以以前一年情况为主要依据。可以说科学的备件采购计划,能够做到提前冲抵备件制造期等待时间,以及有效避免大量采购却又暂时不需要的备件,造成库存积压的成本浪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管理;JIT;护理文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7-0127-03
护理文书是护士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对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护理实施过程、护理评估的客观记录,是医疗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1]。一份完整的护理文书应准时、详细、客观地对患者病情、诊治风险等进行评估,并记录护理工作的全过程,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风险防范、维权等的最重要文档资料之一[2]。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广大护理工作者对所有实施的护理操作、医嘱执行情况、患者病情及各级护理的观察与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客观、及时记录,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采取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填写,提高了护理文书质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自2012年4月~2013年8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后出院患者病历4210份。其中2012年4~12月2098份;2013年1~8月2112份。从2013年1月开始,我们实行JIT模式管理各项护理文书记录、填写工作。
1.2方法
1.2.1 JIT模式 准时制生产方式(just in time,简称JIT)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应用的典范是丰田汽车公司,故又称丰田生产方式;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的生产管理[3]。JIT用于护理文书书写管理模式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医嘱为执行力,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为目标,涵盖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评估、护理措施、护理评价等护理文书的准时、快捷、无耽搁填写。也就是说各项护理文书的记录,既不能事先凭主观判断填写,也不能事后凭记忆回顾补写,应在护理实施中及时、客观、准确填写。具体为:统一护理文书标准分班、分组实施实施者准时填写(记录)同班次人员相互督促、检查质控人员复查、审核病历出科时再次复核整体质量提高。将护理实施过程中的记录单、评估单、执行单及护理表格等护理文书项目统一标准、规范格式,严格规定填写(记录)人、填写(记录)时间、审查、核对环节[4]。并根据护理文书各项目的特点、填写(记录)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各班次的人员分配;各班次均有较高资历的护士把关。同时科室将护理文书填写(记录)工作纳入质量考核内容中,设置护理文书质量控制员,每天检查各班次的护理文书填写(记录)情况;护士长、责任组长每天抽查各班次的护理文书填写(记录)情况,检查结果在次日的护理交班上通报。确保各项护理文书的填写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2.2资料收集方法 将我科2012年4月~2013年8月出院患者按出院时间排序,按等距抽样方法(间隔距离=总例数/所需样本数+1)随机抽取10%的出院患者归档病历共计421份,其中2012年4~12月210份;2013年1~8月211份。检查、审核、记录出院患者出院时间和病历归档时间、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疼痛评估单等填写合格情况。
1.2.3 评价标准 ①按我院病案资料中心护理文书质控标准进行检查,护理文书中存在缺项、漏项、错项,记录前后不一致;如入院评估单记录的生命体征、体重、身高等与体温单的记录不相符;诊断、主诉与医生病程记录不相符;医嘱单记录的皮试结果与体温单记录的皮试结果不相符,甚至未记录;患者出现疼痛,该评分的未评分;填写格式错误、缺页码、眉栏;缺记录时间、患者住院号、执行者签名等均视为不合格。合格率=合格的护理文书表格数/抽查的护理文书表格总数。②科室护理文书质控员,每天将出院患者的病历送至病案资料中心,由病案资料中心质控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并签收后的病历为实际归档病历。出院患者病历归档率=实际归档病历数/应归档病历数(出院患者数)。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主要护理文书填写合格情况
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患者跌倒/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疼痛评估单等填写合格情况如表1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特别护理记录单、入院护理评估单、体温单、医嘱单、血糖监测单等填写合格率存在显著差异(P
表1 主要护理文书填写合格情况
2.2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
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如表2所示。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前后的出院患者病历归档率也存在显著差异(P
表2 出院患者病历归档情况
3讨论
病历是患者医疗过程的客观记录[5],是医疗活动再现的载体,护理文书作为病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及时、客观、准确记录护理活动会直接影响医疗纠纷的处理。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有缺陷的护理文书使医院处理医疗纠纷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医疗举证法律证据的法律效力大大降低。只有及时、客观记录护理文书,才能保证护理文书的真实性,还原护理活动的真实情况,减少医疗纠纷。
实际工作中经常没有按要求填写护理文书[2],没有及时记录,甚至无记录。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抢救,护理记录时常不及时,凭事后的记忆填写;护理评估单凭主观随意填写等,大大降低了病历记载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有要求、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杜绝了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和护理评估单随意填写的现象。
护理记录存在前后不一致、前后矛盾[6]。因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特别是事后由非当事人填写,往往存在病情变化记录及生命体征变化记录在同一时间里与医嘱记录相矛盾;患者死亡时间与医嘱时间相矛盾,死亡原因与病程记录不符;甚至患者的手术部位在手术前后的记录相矛盾;护理记录中常发现患者性别前后矛盾。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记录及时,与实际情况一致,记录、检查、审核、质控连为一体,一环紧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避免了事后补填的现象,前后矛盾的现象基本消失。
护理记录与临床真实情况不一致[7]。如患者请假离开医院好几天但体温单天天都在记录;医生开出的检查单,因各种原因未做检查,护理文书中未作记录等,一旦出现医疗纠纷,病历作为法律诉讼的法律证据的作用大大降低,使医院处于不利的地位。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后,护理文书及时、准确、客观记录、及时监督、检查,做到谁执行谁记录,未执行的护理实施无法记录。
以往护理文书的书写流于一种形式[8],只重视医疗执行、护理操作,而忽视护理工作的记录。当班护士因护理工作忙,也不愿意填写和记录,即使应付式地填写和记录了,也无人审核、检查,使护理文书存在不少缺陷。在日后的护理工作经验总结时无从下手,资料无法汇总[9]。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将护理文书的书写纳入当班护士的工作中,有质控员监督、检查完成情况,形成工作制度,并将护理文书实时实行计算机管理,非常方便护理工作的经验总结和交流。
以往因护理文书未及时完成影响到患者出院后,其病历无法及时归档。特别是一些操作性的护理记录,填写只能由操作者本人完成;特殊护理记录由责任护士填写,如果未能及时完成,其他人无法替代,将拖延出院患者的病历归档,严重影响医院保持病案的可获得性[10],不利于护理工作经验总结。采用JIT模式管理,重点强调护理文书填写的准时性,对记录不及时、拖欠、漏项等均有处罚措施,可大大提高出院患者病历的归档率。
综上,采用JIT模式管理护理文书填写,能使各项护理文书更加真实、客观、科学、及时、规范,能提高出院患者的病历归档率、提高病案的可获得性、护理文书填写合格率,提高护理文书质量。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S]. 2001:17.
[2] 吴亚萍,尚琴芬,冯月清. 住院病历医护记录不一致潜在的法律问题分析与对策[J]. 护理研究,2008,22(6):1484-1485.
[3] 龙福德,钟群. 抢救记录的规范书写及抢救成功率的正确统计[J]. 中国病案,2009,10(6):16.
[4] 卫生部. 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S]. 2010.
[5] 王立茹,李冬霞,陈文,等. 953份内科病案终末质量控制结果评析[J].中国病案,2009,10(6):12.
[6] 涂琴. 护理记录书写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 护理管理杂志,2008,4(7):50-51.
[7] 耒玲珊. 护理记录中存在的纠纷隐患与对策[J]. 中国病案,2008,9(2):35-36.
[8] 黄江红,李群,查春红. 病案首页的作用[J]. 中国病案,2008,9(1):21-22.
[9] 姬军生,张勇,郭继位,等. 病历质量控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24(4):220-221.
关键词: 高次谐波;变电设备;危害;治理措施;建议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720164-01
0 引言
自2011年陇海线新增HXD1C型交直交机与HXD3、S7D、S7E以及S4型机车混合牵引以来,牵引变电系统设备故障明显增加,多次烧损变电设备:烧损系统电脑3次、烧损交流盘信号灯10次、直流模块2次、引起并电容系统跳闸39次,引起断路器故障3次。并电容系统故障占总故障数的60%,是需要首要解决的问题。对并电容保护装置故障报告进行重点分析后发现,并电容跳闸时谐波电流含量最低10.7%,最高77.8%。经分析引起基波谐振的根源是HXD机车,通过与厂家对变电设备现场监测后结果统计分析,制定整治措施,消除了谐波过电压对变电设备的影响,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1 牵引供电系统产生高次谐波过电压的原因
谐波是指频率为基波谐波整数倍的一种正弦波,因为在电力系统中经常有一些设备和负荷存在非线性特性,也就是所负载的电压与产生的电流成非线性的关系从而造成波形畸变。牵引供电方式产生非正弦畸变波产生的原因有三类:
1)机车降压变在机车运行过程中过分相时断电又带电产生的励磁涌流。
2)直流牵引机车整流回路采用晶闸管整流,控制极靠导通角输出脉冲调节直流输出电压、电流的质量,交流正弦波不能被全波吸收,残留波对正弦波的冲击。
3)有源逆变即再生制动和直流电机在发电机状态运行时,惯性机械力产生的电势。
由于铁路的多次提速及客货运输运量的不断增加,畸变波的谐波成分复杂化,基波峰值及谐波的速率进一步提高,电气铁道是当前中压供电系统中典型的三相不平衡谐波源。
2 高次谐波对变电设备危害
由于变电设备对于电磁波的感应灵敏度较高,所以一旦机车牵引的过程中产生高次谐波,就会严重的危害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下面笔者将结合工作经验,列举几种常见危害:
1)当高次谐波对设备性能的影响。当高次谐波中的电流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引起变压器、电动机损失增大,产生过热;高次谐波电压还能引起设备异常震动,继电器保护误动,计量误差大,晶闸管装置失控和影响通讯质量;高次谐波电流、电压更容易使电力电容器产生严重过负荷和谐振,致使设备损坏。
2)高次谐波对交直流屏影响。充电模块的输入端为桥式整流部分,对谐波电压的拟制功能较差,完全由滤波电解电容来承受。直流盘一般只对3、5、7次谐波设置了滤波装置,对交直交机车产生的高次谐波(31~35次,37~41次谐波)无法滤除。当高次谐波电压直接叠加在充电模块、交流盘灯具、接触器、继电器等元器件上因长期过电压运行造成发热、过载而损坏。
3)高次谐波对对避雷器的影响。在线路有HXD1C机车运行时,分别在新丰5、6号馈线,窑村分区所观测到:新丰方向上下行避雷器泄露电流由正常的0.5mA急剧增大为2mA。在华县变电所同样观测到馈线避雷器电流最大超过2mA。
HXD机车运行时产生大量的20次以上高次谐波,当接触网阻抗参数与机车参数匹配时造成了谐波电流放大,发大了的谐波电流引起电压畸变,畸变的电压进一步使机车谐波电流增大,形成了一个类似于正反馈的互相激励过程,很快时接触网形成谐振过电压,引起避雷器泄露电流增大,曾在我段避雷器因内部发热而引起爆炸7次。
4)高次谐波对电容器的影响。在由于整流负荷的影响,常使变电所母线中高次谐波电流增加,并使母线电压波形畸变,并联电容器将使母线电压高次谐波成分增加,由于Xc=1/(2Лfc),高次谐波的存在将使容抗下降,产生较大的高次谐波电流,使电容器组严重过流。对谐波造成电容器差压保护动作分析:对华山、华县共发生17次并电容差压保护跳闸,跳闸时供电臂上均有HXD1C或HXD机车运行。通过对跳闸数据分析发现,并电容跳闸时谐波电流含量最低10.7%,最高77.8%。谐振源是HXD机车。因机车运行产生的3次、5次、7次、谐波或20次以上高次谐波引起电容器谐振;或者高次谐波影响造成电容器放电线圈二次响应时间差异引起电容器差压保护动作。
可见,高次谐波的产生严重的影响了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的还会引发系统运行的安全事故。
3 制定整治措施及彻底根治的建议方案
认真分析了高次谐波的产生原理和其对变电设备的危害性后,有关部门应该对该问题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将危害性降到最低,下文中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种治理措施和解决方案,旨在抛砖引玉:
3.1 治理措施
1)在华山变电所A、B相电容器放电线圈二次侧加装高通滤波器,滤除差压回路谐波电压,保证电容器可以正常投运,首先滤除母线3、5、7次谐波。但不能根除母线上存在的高次谐波对设备的影响。
2)将华山变电所A、B相电容器容量各减少一组后投运,观察运行情况,是否可以躲开谐振点,避免差压误动。
3)在交流盘安装有源滤波装置,滤除20次高次谐波对交流盘元器件、直流盘充电模块的影响。
3.2 建议方案
方案一:向上级部门上报专题报告,申请在变电所加装APF有源滤波装置+RLC高通滤波装置,彻底治理母线上的高次谐波。
采用该方案对谐波进行改造和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优点:
1)首先,该方法的滤除母线3、5、7次谐波的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次谐波对设备的影响,但是可以有效的提高牵引变电站功率因数,使变电所综合功率因数可达到0.95以上;
2)其次,该方案中采取的放电线圈二次侧加装高通滤波器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牵引变电站注入公用电网的19次以上谐波电压和电流,大大缩小了高次谐波的干范围;
3)再次,该方案中的将A、B相电容器容量各减少一组后投运的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由牵引负荷剧烈变化导致母线的电压波动,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从而有效缓解了高次谐波对变电设备的不利影响;
4)最后,该方案中安装源滤波装置的措施使设备的运行可以根据谐波变化动态调整,从而扩大了滤除的谐波范围,使设备对运行机车的型号适应性增强。
当然该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首先,采用该方案虽然有效的减少了19次以上的谐波电压和电流,但是对于低次谐波的有效排除则需要借助其他辅助手段;
2)其次,该方案的操作流程比较复杂,需要对A、B相电容器容量进行减量观察,才能确定其是否能够避免差压误动。
方案二:建议上级部门协调对HXD1C机车进行改造,使用增益更小的ROM(小于0.5),更换机车的牵引变流器ROM,消除谐波源,避免造成对牵引变电所母线电压质量的影响。
该方面的主要的应用优势就是可以从高次谐波产生的根源上对其进行根除处理,即通过对ROM的更换和移除,可以有效的避免机车牵引过程中的谐波问题。但是该方法的使用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即方案执行的成本较高,且需要对机车的其他部门进行相关改造,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由于HXD1C型交直交机车与HXD3、S7D、S7E、S4型机车的工作原理,导致在二者混合使用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较强的高次谐波干扰,严重影响了牵引变电系统中的各设备的正常运行,受到高次谐波干扰后的变电设备不仅不能完成正常的牵引任务,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高次谐波的产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措施和计划,以保证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两种减缓高次谐波干扰的方案,仅供参考,诸多不足,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桩基工程,房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应用
House Construction foundations detec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FENG Chun-lin
(1.Hengyang Jilong construction detection Co. Ltd,Hengyang 421001, Hunan,China;2.Faculty of Nuclear Resource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Hunan,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pile works in our house is widely used in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oom works, one of the merits of its quality directly affects the safety of these houses and households. Therefore,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is one very important part. As in recent years in high-rise buildings and high-rise buildings in a growing number of applications, the construction unit of the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requirements are high, the share of pile foundation engineering testing technology status and role is also increasingly more important.
Keywords: foundations, building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 TU47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桩基是整个房屋的基础,桩基的应用是为了增加房屋的地基的承载力,桩基工程质量决定建筑物的结构安危,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多,相应的桩基工程的使用也越来越多。桩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逐渐成熟和先进起来,相关的标准、规范相继颁布、实施,使得桩基工程检测技术更趋于规范化,起到了促进房建工程质量的良好作用。
桩基工程检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桩基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桩基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桩基工程是房屋建筑的基础,一旦失稳,将会造成建筑物整体的破坏。目前,我国的桩基工程队伍庞大却混杂,施工工艺不规范,设备良莠不齐,桩基的施工质量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还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如果检测不能够及时的发现隐患从而采取有效措施补救缺陷,就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另一方面,我国的桩基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非常严重的浪费现象,究根结底,是由于设计不规范、对桩基数量和长度等计算错误等等原因造成的,这极大的违反了我国建设节约能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
2、房建工程桩基检测技术
2.1 成孔质量检测技术
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混凝土浇筑成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成孔质量。桩基的成孔孔径偏小会降低整个桩基的承载能力;桩基上部的孔径增大会造成桩基上部的侧阻力变大,还会影响下部的侧阻力正常发挥;桩基的孔倾斜会使桩基的承载力降低;桩基底部的成渣厚度过大则会降低桩基的有效桩长。
2.2 桩基承载力检测技术
2.2.1 高应变动测法
在重锤瞬间冲击桩顶时,桩周围的土层发生塑性变形,在桩顶测量力与速度的变化曲线,根据应力波理论计算得到桩基土体系的相关参数,分析其在接近极限临界点阶段时候的工作性能,分析桩基的质量,从而确定桩基的最大承载力。这种方法与静载法相比,具有费用低廉,周期较短的优点,其主要分为两种:凯普维普法和凯斯法。
2.2.2 静荷载试验法
这种方法也是检测桩基的承载能力,其一般包括桩基水平静载、桩基竖向抗压、桩基竖向抗拔承载能力的检测,其中竖向抗压检测更为常用。静荷载试验法常用于房建工程试桩检测桩基的承载能力,是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其优点是检测时的受力条件更接近桩基的实际受力情况,但是其所需费用、时间、人力、物力较高。尽管费用较高,在实际工程中仍需要加强静载试验,不能为了节省成本而减少动静态对比试验。目前,桩基的静载试验仍然是检测桩基承载力值的最直观、最可靠的试验方法。
2.3 桩基的完整性检测技术
2.3.1 声波透射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超声波在混凝土中进行传播的声学参数,如频率、振幅、声速等变化或者波形对桩身构造的连续性进行分析,判断其蜂窝、夹砂、断层等缺陷位置和大小,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2.3.2 低应变动力检测法
这种方法就是利用小锤对桩顶施加比较轻的振动能量,使得桩身和周围的土层均发生微幅振动,同时利用动测仪实测桩顶产生的加速度或速度响应时域曲线,根据一维波动理论等原理进行分析,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
2.3.3 钻芯法
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混凝土灌注桩的桩长、桩身混凝土强度、桩底沉渣厚度和桩身完整性,判定和鉴别桩端持力层岩土性状。该方法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特别适用于大直径混凝土灌注桩的成桩质量检测。
3、桩基检测控制技术在房建工程中的应用
3.1 房建工程概述
以某房建工程为例,其具体情况如下:该工程共计十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为框架式结构,建筑面积总计388820m2,桩基础采用混凝土预制桩。现场土层自下而上依次为强风化泥岩层、砾砂层、粉质粘土层及粉土层。其中砾砂层为桩端持力层,桩基设计要求为桩长10~12米,桩径φ0.5米,数量为170根,桩基承载力值为2000KN,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以上述民建工程为例,结合现场的环境和地质条件,采用了成孔质量检测技术、静荷载试验、高应变动力检测及低应变动力检测。
3.2 检测技术的应用
3.2.1 成孔质量检测
本房建工程成孔质量检测采用JJC-1A型孔径仪、JJX-3型井斜仪、JNC-1性沉渣测定仪、深度测量仪等机具设备,分别检测了成孔的孔径、孔斜度、空沉渣厚度、孔深等参数。检测结果:孔径:最大孔径52.4cm~63.3cm、最小孔径45.1~47.1cm;孔斜度:垂直度为0.67%~0.98%,小于1%;空沉渣厚度:8cm~10cm,小于15cm;孔深:设计深度为10.45~12米,实际测量值为10.5~12.2米。根据检测得到的数据分析,以JGJ 94-2008为准则,本次桩基的成孔质量检测四项参数全部达到了规范要求。
3.2.2 静载试验检测
本次民建工程的设计要求在试桩中抽取3根试桩分别进行竖向的静载试验检测。进行静载试验检测时采用静载试验的成套设备为RS-JYB型静载测试系统,其主要构成有主机、位移传感器、控载箱、中继器以及千斤顶等。检测时采用锚桩反力设备和配重联合加载法,先将千斤顶置于试验装的桩顶,然后将主梁、次梁放好,其中次梁与4根锚桩连接,与此同时,要在次梁上放置配重用的预制桩。加载时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持荷载,每次加荷后每隔15分钟即读数一次,每级加荷间隔2小时。根据设计要求分10级加荷,每级加载量为400KN。如果在加载过程中出现试桩破坏要立即停止加荷。经检测,3根桩基的最大承载力均值为4000KN,极差极限值为0,小于均值30%,因此其承载力的标准值为2000KN,满足设计要求。
3.2.3 高应变动力检测
本次民建工程根据设计要求对桩基中的10根桩进行高应变动力检测。检测的设备为FEI-C3型动测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构件有12位的转换器、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重锤以及最重要的计算机。检测时 ,在桩侧的表面对称安装两只应变式力传感器和两只加速度计,使重锤做自由落体运动锤击桩顶,瞬时的冲击力产生了力信号和加速度,通过上述系统进行放大,由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上传给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存储,汇出实测波形,最后将实测信号进行重播,对实测曲线拟合分析,计算得到桩的竖向最大承载力。检测结果:经检测,抽样的10根桩的竖向最大承载能力值为2180~2344KN之间,本工程桩基的竖向最大承载力的均值约为2261KN,因此可知,本次高应变桩基最大承载力的检测结果为2261KN。
3.2.4 低应变动力检测
根据JGJ 94-2008规范中规定,低应变动力检测主要检测混凝土桩基的构件完整性,判断其具有的缺陷程度和位置,以检测到的数据为基础划分桩身的完整性类别。本次民建工程中抽取桩基中的30根进行低应变动力检测。检测时采用FDP204PDA型分析系统,该系统主要组件有力棒、加速度传感器、转换器等。首先将一只加速度传感器置于桩顶,收集锤击过程中的加速度信号,利用系统放大,通过转换器转化成数字信号上传计算机,经过处理后汇出实测波形。在每根桩设一个采集点,每个采集点采集5、6锤的加速度信号。将收集到的加速度信号利用时域及频域的辅助,分析各个部位的反射信号,判断各个桩的桩身完整类别。检测结果:I类桩27根,Ⅱ类桩3根,均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结语
经过笔者的深入研究以及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得出:如果在桩身发生阻抗变化或者多变的情况下,利用低应变的检测技术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场要测量出准确的信号才能够对桩基施工质量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现代的桩基工程检测控制技术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现场地质环境复杂,仍然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综合运用各种检测技术,对桩基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为地面建筑打好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孟秀英、李俊杰,CFG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检测方法 [J],munic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2011(05);
[2]梁如福,浅谈高应变检测在工程基桩检测上应用以及注意的事项[J],科学之友,2010(12);
[关键词]建筑 风险管理 识别 措施
中图分类号:F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17-01
建筑工程具有建设工期长、投资规模大、施工技术复杂等特点,在工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所以说建筑项目一种高回报,高风险的投资,如不对风险加以防范,很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管在国际上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已经被认定为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并未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依旧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的风险管理是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识别、分析、评价和控制的过程,通过采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控制,尽量减少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最低的成本来制定具有安全保障的决策行为并谋取最大利润。
有效的实施和推广建筑工程风险管理不仅能够助力建筑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果,同时有助于企业竞争力、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有以下作用:
(1)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决策是依据于大量准确而可靠的材料,能够增加建筑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减少了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能为建筑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生产经营环境,有助于提高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
(3)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是一种主动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增加工程的安全性,有利于建筑企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保障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4)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工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总结积累以往的经验教训,能够提高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力。
2.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辨识和确定工程的风险,并促使建筑企业制定和选择风险处理的方案。通常该系统包含三个阶段,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三个阶段不断重复进行,使得项目的风险管理达到最优化。本文将项目风险管理规划加入该系统,列于风险识别之前,使之成为整套系统的行动指南。
2.1 风险管理规划
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规划是对整个风险管理的计划,目的在于通过有计划有目标的风险管理思路和方式,预防、遏制或消除不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后续影响。该规划统领整个风险管理的全程,如果规划合理并加以严格实施,则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建筑工程风险管理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应该选择最佳的管理技术,充分的体现成本效益,所以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通常而言,制定规划的依据包括四个方面:该规划所涉及的项目内容,历史累积的风险管理经验,决策者和责任方的授权情况以及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和承受能力。而该规划的内容应该包括建筑工程全周期所涉及的所有人员配置、时间工期、规则标准、资金财务、总结汇报等,并在最终整理为全套文档资料,用于风险管理、项目检查及经验总结等。
2.2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工程参与主体在通过资料收集和研究分析后,对工程项目中不同的风险源或不确定因素按照产生的背景原因、表征特点及预想后果进行辨别分类的过程。风险识别首先要分析项目的组成、各分项的性质与相互关系以及该项目与环境的关系等。然而多数情况下,风险并不能被准确预测,如何区分潜伏风险和假象风险也是一个难题。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系统的、明确的方法来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常用的识别方法有头脑风暴法、SWOT技术分析、德尔菲法、流程图分析法、访谈法、检查表法、因果分析法、项目工作分解结构、财务报表分析法等,报告中应明确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损失,并将最终成果通过风险目录摘要体现出来。
2.3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一般包括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风险估计是以单个风险为对象,而风险评价则全面分析了所有阶段的整体风险、风险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主体对风险的承受力等。通过估计和分析建筑工程风险的性质和大小,可以加深工程参与方对建筑工程及建设环境的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工程风险的处理方式。
风险估计通常运用概率统计的方式,对工程项目风险予以量化,并将已经识别出来并且经过分类的风险按照权重重新排列。风险估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对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风险事件发生时间的估计、风险事件发生后严重程度的估计以及风险事件影响范围的估计”。
风险评价则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系统评价模型来进行分析。风险评价过程可以依照四个步骤进行:确定风险评价基准、确定工程项目的风险水平、比较工程的风险水平和评价标准以及确定工程的风险等级。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需要事先主观判断出起主导作用的风险因素,再结合历史经验和相关研究结论做出判断。定量评价的方法在国际工程中更为常见,通过科学、理性及客观的系统数据分析找到风险因素,并将风险造成的损失概率、损失程度及其他因素结合考量,相较于定性分析而言更具为客观稳定,是我国建筑工程风险管理发展的方向。
2.4 风险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很多,而不同的工程项目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具体可以有以下几种策略。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主要是通过中断风险源,杜绝风险的发生或者抑制其继续发展。该策略通常应用在项目的计划阶段,通过放弃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项目内容而从根本上避免损失。在这个过程中,一般采取两种方法进行风险回避:拒绝承担风险或者终止已承担的风险项目来避免更严重的损失。从工程风险的处理方式来看,这是一种消极的防范手段,但同时也是最彻底的方式。
(2)损失控制。控制损失应采取主动积极的立场,以预防为主控制为辅,通过研究分析风险根源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损失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损失预防和损失遏制。通过前期的损失预测防范以及相关危害程度分析及时制定有效合理的控制措施,有助于建筑企业以较小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大的安全保障。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通过合同或者协议,设法将风险结果连通风险应对的权利和责任都转移到其他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组织,增加风险承担的主体,降低建筑企业的风险损失。风险转移常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工程项目,主要采取工程保险、工程担保及工程分包转包等方式,增加风险承担单位减轻总体风险压力,最终实现共同分摊计提风险。
(4)风险自留。风险自留是指在损失发生后,由项目组自行准备基金,通过资金融通来承担风险损失提供财务保障的风险处理方式。风险自留常用于其他风险处理方式无法有效应对此风险的情况中,虽然可以节约保险成本来带部分效益,但建筑企业也容易因风险过大而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5)风险储备。风险储备是指在有效地掌握项目发生风险的规律时,对于风险发生有比较准确的测试,事先制定好科学有效的应对风险的计划。风险储备并不直接解决风险,而是当工程项目风险发生时,该储备计划规定相关的组织人员所要采取的行动措施[7]。
3.结语
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大力推行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国际接轨参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总之,在认识到风险无法避免的前提下,要想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润,必须对建设项目的特点及企业自身状况的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方式并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技巧加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l] 陈惠增.浅析建筑工程项目安全风险管理[J].城乡建设,20l2(19).
摘要: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探讨了高职数学教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三个教学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建议;翻转课堂;现代学徒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职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项目编号:2013SJD880090)
作者简介:李清,女,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1-0001-04
一、现代学徒制的涵义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方式,通俗地说即“手把手”地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徒制的界定。[1]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各国自有手工业生产开始,便逐步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学徒制”。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发展时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如:德国以“双元制”为代表的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以“TAFE”为基础的新学徒制、英国的“青年训练计划(即YTS)”等等,他们都寻求到了本国职业教育发展与传统学徒制的最佳结合点,并作用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可以说,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2]在我国,2011年开始提出现代学徒制,主要基于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院校与用人单位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主要采用“师父带徒弟”的形式来培养人才。
现代学徒制通常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重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学生与企业签订学徒合同,企业指派师傅指导并监督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的培训,学生在学徒期间享受学徒工资,校企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和培训合同,培训结束经考试合格后,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3]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类高职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有通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在美国的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对人的关注,它以人为本,核心是对高尚理想的追求,目的是让人得以全面自由的发展。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学院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素质和精神的优秀的人,而非一个仅有技能、只知道赚钱谋生的机器。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为人性的发展打下基础,进而达到至善、至美、至仁的境界。[4]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目前高职学院各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通识课程,既为学生日后学习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科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高的就业率和企业的满意度,在学徒制实施的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在一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高职院校,其公共课程除却国家规定的思政、外语、体育外,其他如大语、高数、计算机、心理健康等通识课程,合计学时占总学时不足20%。[5]许多院校“高等数学”只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开设,内容主要以一元函数微积分为主,学时通常在60左右。
一些高职数学教师受到高职基础课程应为专业服务的理念所影响,单方面地从学生所学专业的需求去理解“必需、够用”,片面地认为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只需要根据专业需求进行设置,即专业课计算中需要什么数学计算,学生就学什么;反之,就不学或者少学。在这种狭义的“学生现阶段所必需、学现阶段所够用”的指导思想之下,数学课程的教学课时理所当然大大减少,有些学校的个别专业甚至不开设数学课程。而在有限学时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还会花很大的精力教学生怎样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做大量的练习,却很少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在讲授“高等数学”的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受课时的限制,很少会引入其中的数学思想、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等内容,这样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即使用到所学过的数学知识,也无法理解其原理,对应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于会用公式这种很肤浅的层面。学生无形中变成了只会做题的机器,只有会做难题才算学得好的“伪学霸”。数学本身的美,数学学习本应该给所学者带来的数据分析、逻辑思考、严谨风格等等一切,都被所谓的枯燥的难题、抽象的定理所掩盖。学生也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陷入了对数学学习狭隘的认识中。
因此,高职数学教学的现状极不利于学生基本学术素养的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锻炼。这种“残缺”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应重新审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关注人的本身,注重通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高职数学教学对职业行为习惯的影响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外在肢体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从形成意义上说,它是由人与职业环境、职业要求的相互关系决定的。职业行为包括职业创新行为、职业竞争行为、职业协作行为和职业奉献行为等方面。职业行为习惯包括制定科学严谨工作计划、发现思考实际工作问题、总结完善珍贵工作经验等。
目前,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函数与极限,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地展开,采用讨论、演绎、假设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这样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一种计算的工具,更是促进一种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不仅是一门科学的认识,更是一种数学文化的领悟;不仅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数学素养的培养。
“数学素养”的提出最早源于《考克罗夫特报告》(原名《Mathematical counts》,以下简称“《报告》”)。《报告》的核心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成人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在关于“成人生活的数学需要”部分中,《报告》认为,数学应包括“读数和计数,知道时间,购物付款和找零,计重和测量,看懂浅显易懂的时间表及简单的图表,以及完成与此有关的必要的计算。”同时,需要“估算和近似计算”,还有“最重要的是,需要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和理解,不管是多是少”。
美国国家教育与科学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on Education and the Disciplines,简称NCED)的数学负责人Steen对数学素养的理解给出了10个要素:(1)对数学的自信;(2)数学文化欣赏;(3)解释数据;(4)逻辑思考;(5)作出决定;(6)情境中的数学;(7)数感;(8)实践技能;(9)必备的知识;(10)符号感。这些“数学素养”涉及公民民主活动、文化、教育、职业、个人理财、个人健康、管理以及工作等情境。同时,这些数学素养呈现出有相同特征的技能,如:算术、数据、计算机、建模、统计、可能性、推理。[6]
数学教育在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高职生而言,在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应将数学学习养成的素养应用于:学会制定科学严谨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学会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对问题的周边信息进行处理,搜集相关资源对问题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经验总结,探寻内在的规律,创造性地挖掘新的想法等。这样的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现代学徒制下高职数学教学建议
(一)构建现代职教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下,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相比之前更为灵活,为了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一味的缩短数学课程学时、或者减少教学内容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我们建议,在“高等数学”课程基础学时和内容的基础上,设置选修形式的“MOOC”式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安排建议如表1所示。
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以课堂学习的形式修完80学时的“高等数学”课程,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MOOC形式的数学课程,并按要求取得相应的学分,达到一定的学习要求。MOOC式的数学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碎片化处理,从而将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学生可以不限时间不限位置地自由学习课程,完成学习要求。这既解决了学校与企业时间、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掌握了更丰富的知识。当然,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科学地将知识碎片化?如何在短时间内将知识点讲解清楚?通过什么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等。
(二)将“解析、趣味、应用”贯穿于数学教学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将“解析、趣味、应用”三个
关键词 贯穿于整个数学的教学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数学素养。如图1所示为数学的教学方式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以下三个环节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1)教师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解析,从而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点;(2)通过MOOC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能够学习和体会更多的数学课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3)学校还应该通过各种应用类型的数学竞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之美。
(三)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在信息化数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模式下,建议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对选修的课程进行教学。即学生在学习MOOC类型的课程时,教师在课程学习前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展开选修内容的学习;在每个知识点学完后,通过讨论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完成相互配合式的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具体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问题引导。教师在学生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需要提前设定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MOOC相关课程,可以通过反复的观看思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要求的环境下,通过彼此间的讨论、交流以及问题的回答,相互鉴定学习效果,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在此环节的表现打分。
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完全内化过程,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并培养了其学习能力、锻炼了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2]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3]窦芳霞.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实践——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22):178-179.
[4]李丹.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特色融合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6):182-183.
[5]陈锦.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