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阅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文言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那么文言文阅读教学肯定是枯燥无味的。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还停留在过去,首先翻译全文,接着对文中的考点教学重点讲解,然而对背景知识的介绍较少,讲解过程抽象枯燥。
2.不注重文言文的应用
现阶段很多教师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没有很好的做到学以致用,文言文给学生的感觉很遥远,文言知识之间的学习严重脱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
二、优化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出现这些问题是可以理解的,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教育体制造成的,学生在强大的压力下,只会选择那些占分数较多的内容进行学习,学习功利性决定了当前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但是随着文言文的价值被重新认识,近年来文言文在初中升学考试中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就要求师生要重视文言文,提升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1.更新文言文教学的观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价值教学再认识,针对近年来文言文无用论的盛行,教师要及时清除学生的错误思想,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学习文言的用处,明白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提升考试,还有很多其它方面的作用,例如:学习文言文中的韵文和骈文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古人的文化生活,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和陶冶情操;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自己的风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学习先秦诸子百家散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现代汉语脱胎于古汉语,现代汉语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表达结构,学习文言文可以提升现代汉语水平。只有引导学生不断认识学习文言文意义,学生才可能在心理上接受文言文并认真去学习。
2.优化文言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文言文教学呈现单一化倾向,教师应该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运用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是促进学生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设置情境是近年来文言文教学较为流行的方法,如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在网上寻找和文章相关的图片,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对书中描写的“桃花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以利于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另一个方法是选取角度设计问题,例如教学《醉翁亭记》时,教师可以从解释“醉翁亭”的由来入手,提升这篇文章的兴趣性,然后引导学习去进行文章解析。这样,学生在了解了大体的背景和文章的核心问题之后,就能对文章产生好奇,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传统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学生记笔记,然后背诵笔记上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低,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比如教学《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教学自主学习,让学生先搜集范仲淹的基本生平背景,然后利用范仲淹的生平背景导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先让学生找到文章的重点和考点,然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学心得,教师做最后总结。
3.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文言文学习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知文言文的思想,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还能提升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撰写对仗工整的对联,或者引导学生写语义明确的微博,这些都能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果。
三、总结
[关键词]主体性陌生感
语文老师天天在和阅读打交道。备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的成果化。如今上网查找资料如此便捷,给教师备课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也有负面的影响,如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少了,在阅读文本之前,经常看他人的言说,重复他人(教材编撰者、教参)的阅读,久而久之,淡忘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丧失了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然而有的老师课越讲越熟,有如探囊取物,洋洋洒洒。有外行人甚至以出口成章,口若悬河作为标准评价语文老师的高下。孰不知这里更多的是录音和复读而已。而这时有同仁就开始“审美疲劳”了——对职业深感倦怠乏味,对整天录音机和传声筒样的生活无可奈何。当然因素有许多,然而其中“机械劳动”使人真正“机器化”,使人异化一点应引起我们高度注意。《摩登时代》曾让人欲哭无泪,足以警醒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不是机器的奴隶,这里的“机械劳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自觉地欣欣然地大喜过望地,或是不自觉地天经地义地无可奈何地——翻翻看看查查抄抄记记背背说说……开始可能有点新鲜感,但日复一日,谁不会渐生厌倦之感呢?
因此不可否认也无需护短遮丑,阅读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他们的热情,使自己这棵本可以餐风饮露友云子鸟的大树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师群体这片本可以绿化大地保护生态的森林也变得丛丛针棘,蕊寒香冷。同时还无疑在有意无意中碱化沙化了用以蕴育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沃土,使创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这时“陌生感”就排上用场了。
“陌生感”就是指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而言。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使我们故步自封,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如果懒惰了,苟且了,低头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请你清空以前阅读的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你的判断力和你的欣赏力,再来细细品味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写满各种评论文字的教材或笔记本束之高阁,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地。把熟悉的文章读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云拨雾见红日,甚至发现一个崭新的连你自己都惊讶的不同世界。
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陌生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①。
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观察都以当代为坐标。而一切文本都具有历史性和互文性,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声名萧索,隐逸数百年之后直到唐宋才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杜甫死前一年曾哀叹:“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直到宋代,人们才尊崇杜诗,确认他为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诗圣”。法国的司汤达、奥地利的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重。这种现象说明优秀作品是意蕴丰富的,往往是超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王冶秋读《阿Q正传》读到第十三遍才“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才悟出“也许是警报器”,就是一个以陌生感为武器开掘出作品多义、深义和真义的显例。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世人重新发现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商战价值,近来对《红楼梦》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新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怎“虚伪”一个词了得?《药》的主题,是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还是批判的不彻底性,是表现群众的愚昧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还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这些都具有相当宽阔的阅读空间可供读者思考。
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毕淑敏8岁时天真幼稚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鱼主人公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
如读《孔乙已》,过去总引用“孔乙已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死要脸皮活爱罪,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然而我们“亲切”入文,看他请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境,向小伙计传授“茴”字几种写法的情境,特别是乘着酒兴向孩子们洋洋自得地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境……然后跳出文本,放开思绪:孔乙已不是不脱长衫,而是既没有从事“短衫”的工作,也根本没有“短衫”;他站着喝酒,决不是不屑于与普通酒客为伍,而是普通酒客不容纳他,只是尽情地奚落、嘲笑他;他唯一的“朋友”,只有酒和孩子们;至于他被指责为“偷书”时为辩解而说的“偷”为“窃”,是“读书人的事”,也决不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是被侮辱被损害后的无力的自我辩护罢了。
又如在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中,有这样的句子:“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划线部分不规范,应把“有”去掉。又如:“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划线部分搭配不当,应把“在”改为“从”;另外“改得”应为“改的”,是指上文中经过修改的《史记》的片断文字,所以才有下文“不如原文”的说法。这虽然是微瑕,然而还是“咬”“嚼”一番更合乎作者和编者的本意。
其实对老师来说,“陌生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唯教参意见是听。
例如《祝福》,情节上还可以挖掘“初到鲁镇”一节。在这里祥林嫂婆婆抢走了她,行动设计颇为周密,颇为合理,足见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也能见到卫婆子的不讲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而学生极少能讲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里的叙述远较全文的倒叙来得要复杂得多。比如说按着课文的情节,先是堂伯巡察,接着婆婆要工钱,最后是卫婆子赔罪。但据全文推测,尤其是本节最后鲁四老爷对卫婆子的不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再联系前文,豁然开朗:显然是卫婆子收了祥林嫂婆婆的好处而与之密谋,这才应该是事件的开端。
再看本文在人物描写上的呼应,真可谓天衣无缝。如婆婆跟鲁家说是“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如此堂皇,不能拒绝。而下一节中卫婆子给鲁家拜年时跟四婶说“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就充分揭穿了她的所谓“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极其自私自利。还有一个就是她拿到了祥林嫂的全部工钱后“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她不是要带祥林嫂走吗?而此时祥林嫂淘米未归,婆婆应等才是啊,为何取了衣服出去,这不显然是不想等了吗?当然是的——祥林嫂早已被抓上船了,她不过是来要工钱的啊。又如第二节开头写卫婆子说到祥林嫂婆婆把她卖入深山,四婶听到后惊奇地说“这样的婆婆”时,卫婆子说“你真是大户人家的话”。这显然是个病句,应为“这真是大户人家的话”,是卫老婆子水平所限吗?从其他句子看似无理,其实上文早就说了“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
《再别康桥》一诗比较平易,学生不易深入下去。教参中编者说:“本来云彩是不能带的”,但作者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拟人,使诗味陡增。我在这里开进一层。我这样启发学生说:既是不带走,那么就是说带不带走全凭诗人的喜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为怀念故乡而撷取它的一把黄土,一片绿叶;为惦念情人而身藏对方的一件饰品,一缕青丝——那么这里诗人表达对康桥之依恋,为何不说“我踮一踮脚,带走(摘下)一片云彩”?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找到“悄悄”“轻轻”这些词,从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独特心理等角度,真正深刻理解诗人的说法了。
又如学习闻一多的《死水》诗,撇开教材的设计,我着重拓展“反讽”手法,引《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老父亲在临刑前与日本鬼子的对话,讲什么是反语,并来和“反讽”区分。最后我要求学生从“死水”展开联想,写一首诗,最好押韵。我还帮学生开拓思路如下:如垃圾随处可见的脏乱的菜市场、拆得残垣断壁的工地等环境;随地吐痰、信笔涂鸦等行为;欺骗、贪婪等思想;懒惰、怯懦等性格……有的同学竟然仿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堂》:(1)这里坐落着一个破旧的仓库/那空洞的大门人们从不踏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2)好心的人们向这里投入食物/碧似翡翠的苍蝇嗡嗡地飞出/穿着天鹅绒的老鼠叫着感谢/蚊子也拥抱似的向人们猛扑(3)由于好心的人们精心地照顾/苍蝇身上绿色桃晕渐渐泛出/老鼠的天鹅绒日益富于光彩/连胆小的蚊子也欢快地歌舞(4)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弃的仓库/这附近的人们从不踏入半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
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在阅读上多多制造“陌生感”,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小的惊喜。
语文教师的阅读,必须是一个保持陌生感,从而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实,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坚持这样做的。于漪老师从教数十载,对传统课文可谓驾轻就熟,但每次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重新备课,力求做到不重复自己,常教常新。她曾经这样说,“教学上如热衷于走熟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贪图轻车熟路,无视学生实际,其结果往往是徒劳而无功”,“因此最熟的教材也要当新教材教,和第一遍教时同样花功夫”。于老师还有篇文章,题目就叫《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文中谈到她从外文教学、理科教学受到启发用以改革语文教学,还借鉴绘画技法和戏剧表演程式来提高语文教学艺术。对熟悉的课文作陌生化处理,是优秀教师的成功之道。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心灵的净化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如是赞美她心中的爱情观。我觉得一生离不开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参考资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的兴趣,将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样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魅力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及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
2.设疑激趣——激发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最后我说:第一次乌龟输了,他心里很难过,他又约了小兔子进行第二次赛跑,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地说,想要知道答案,《龟兔第二次赛跑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就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及品质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⒉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⒌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⒈开发图书馆(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
⒉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⒊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⒋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四、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
1.阅读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2.读书交流课。学生是读书交流课的主角,教师是组织者。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3.自由阅读课。教师要创设一种安静、自由的阅读氛围并时刻关注、激励每一位学生阅读方面的进步,为他们提供贮蓄人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总之,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教师借助优秀文本去点拨。只有导之以“法”,学生阅读起来才能如鱼得水,顺风行船。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内研究性阅读研究型课外阅读
作为一种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记忆知识,而在于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不妨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一、课内研究性阅读
研究性阅读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运用近似利学研究的方法去读懂课文,获取知识,并受到情意熏陶,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阅读课堂教学新模式。研究性阅读的方式有许多:
(1)可结合复习检查,提炼课文主题进行研究性阅读。如在教学《白杨》一文时,有位老师先叫学生听写了九个词语,其中3个是带有“思”的词语,然后问学生:刚才听写的词语中,有哪几个跟“思”有关?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爸爸在火车上有几次沉思?这三思都思了些什么?(一思眼前白杨—挺拔;二思(边疆的建设者)胸中的白杨—心意;三思(想孩子能扎根)未来的白杨—孩子)那么爸爸的三思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为什么这样想,你有什么体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思,在全班交流前先同桌交流,一学生讲了后同学们补充、评价。整堂课,教师只有片言只语的点拨,相当于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2)抓住课后问题进行研究。如《西门豹》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问题:“西门豹用什么巧妙的办法惩治巫婆和官绅?”老师就可以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西门豹要惩治巫婆和官绅,把他们抓起来杀了不就得了,那么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究竟巧在哪里,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
(3)从小朋友的质疑中提出主题进行研读。如在学习《五彩池》一文时,有位老师让学生质疑,其中有一位小朋友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听了这一似乎与课文风牛马不相及的问题,同学们哄堂大笑。机智的老师就抓住了这一问题,顺势导出了研究主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确定一个池能不能游泳,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多大、多深、池水有没有毒、池底有没有障碍物),研读课文,五彩池具备这四个条件吗?学生通过仔细地研究课文,知道了五彩池“最大的不足一亩,水深不到三米;最小的呢,比菜碟子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池底生着许多石笋,而这些石笋表面又凝结着一层细腻的石粉。”你看,这么大,这么深,池底又有这么多石笋的五彩池,即使水很纯净,你说能游泳吗?然后又补充:就算它具备了可游泳的四个条件,这么美丽的五彩池,你就忍心跳下去游泳,去破坏这种美吗?成千上万的游客大家都去游泳,文明吗?这样就把一个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仔细研读,不但解开了谜团,而且还接受了一次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教育。
二、研究型课外阅读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明确表明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知识面。”(《课程标准》阶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课本,还得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课外阅读。
(1)对作家传记、作品写作背景的研究。《将相和》一文开头只用一句话介绍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课前老师不妨让学生去查找一些有关战国时候的历史资料,然后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筛选整理,课上花个十来分钟时间来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又如《飞夺沪定桥》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上抗日的必须夺下沪定桥”,至于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课文中没有具体展开。课外老师就可为学生确定“为什么必须夺下沪定桥”这样的主题,让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查寻关于当时的战斗形势、沪定桥所在的地理位置、夺沪定桥前后的处境等资料,最后得出结论。
(2)对作品中某些人物的研究。当我们学习了课文《将相和》后,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的晓勇善战、知错就改;当学习了《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课文后,也初步了解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刘备的礼贤下士,曹操的生性多疑等,但作为历史人物,人们对他们的评论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所以,在学习了这些课文后,老师不妨鼓励学生课外去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三国演义》等书篇,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深人的研究,从而全面了解他们的精神风貌,培养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3)对某一作家作品的研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教材选编了冰心奶奶的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同学们在初读课文后,都觉得抓不住重点,不管老师怎么引导,学生也无法真切体会冰心奶奶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对孩子的爱。有位老师在教学课文前,先成立了“冰心研究协会”,几个同学成立一个小分会,让大家自己去查找有关资料,研究冰心,课上先花十来分钟时间进行交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学生们明白了冰心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文学巨匠,然后老师再相机引导:看看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冰心奶奶又在歌烦什么呢?这样,当学生对冰心奶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了解了冰心奶奶的这些写作风格和思想精神后,就不难体会这篇课文中作者所流露的对自然和童心的爱。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式阅读
阅读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常常要用到这样的技能,用以获取信息与处理信息,同时阅读也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接受文化熏陶的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存在一定的漏洞,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师的教学效率不高,于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建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浅谈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
一、诵读,加深学生阅读体验
诵读是朗读、朗诵、背诵等发声阅读方式的总称。关于诵读的作用,如是说:“非诵读不能展文字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意之深远。”就诵读的本质而言,它能将书面文字转换成具有情感的语言,加深读者的体验。那么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诵读,全面地体验阅读。就以《滕王阁序》的教学为例,王勃在这篇文章中运用绝美的辞藻把滕王阁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篇文章不同于以往的景物描写,更注重对意境的营造,有一种不动声色却又美得不自知的感觉。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进入那种情境中。比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它写出了色彩变化的美,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于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化,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于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系统营造一个美妙的意境,让学生带着情感来诵读文章,眼前仿佛就能看到这样的景色,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诵读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验文章的意境,加深阅读的体验。
二、对话,提升阅读教学高度
在教学中,引导师生互动始终是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还能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那么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对于互动的改良运用就是开展师生对话,将阅读教学提升一个高度。通过对话,能够让师生在情感与思想上有一个真实的交流,启发师生。以《乡土情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并且进入文章一起思考,随后教师以“中国古代文人的乡土情怀”和“梦中的故乡”为话题,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文人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乡土情结是如何形成的?乡土情结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等。然后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自由交流并选出发言人,让大家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文章阅读体验。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性的发言,并且从话题出发从教师的角度将文章的内容与情感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不断迸发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使文章的情感与内容深化,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激活阅读学习体验
阅读不仅仅是一项学习任务,学生通过阅读,能够看一看远方的风景,体味不曾经历过的人生。因此,在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扩展阅读的素材与方向,激活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以《辛德拉名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将文章的背景、作者以及同名电影做简单的介绍,使学生先了解对奥斯卡•辛德勒为保护犹太人而倾家荡产的故事,奠定悲怆的基调。随后,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用电影《辛德勒名单》的片段作为辅助,让学生对辛德勒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文章中人物的经历与遭遇,体会辛德勒先生的勇气与正义,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意义。最后,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资料,要求以“写给辛德勒先生的信”为题,谈一谈阅读之后的感受,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为了社会的和谐与和平共同努力。通过这样的教学,阅读课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地方,它扩展了平台,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看到更远的世界,感受到以往难以察觉的东西,接受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不仅仅是因为在高考中占有极大的分值,更是因为有效的教学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科学有效地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构建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作者:孙志娟 单位:锡林郭勒盟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评价理论;阅读教学;态度;介入;级差
一、引言
评价理论是由JamesR.Martin等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研究词汇人际意义的阐释性理论。2003年Martin和Rose指出,我们采用评价资源来告诉读者或听众我们对事物和他人的感受或想法,从而构建社会关系。评价是任何语篇意义的中心,对语篇的人际意义分析必须把评价考虑在内[1]。2005年Martin和White合著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最新发展。[2]本文认为评价理论能够帮助我们解读语篇作者在运用评价资源时的交际策略,它是语篇分析的有效理论工具,对英语阅读教学也有很大启示。
二、评价理论简述
评价理论包括三大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态度分为情感,判定和鉴赏。情感是作者对人或事的感情反应或倾向。判定是作者根据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的评价,其中包括属于道德范畴的社会尊重和属于法律范畴的社会约束,而社会尊重又分三类: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社会约束则分两类:真实可靠和行为正当。鉴赏是作者依据某领域内的审美原则和价值标准对事物的评价,包括三方面:反应,构成和价值。可见,态度系统就是针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系统,其中的评价资源都可分为积极或消极,显性或隐性。
介入是作者参与话语的方式,协商与话语参与者关系的手段,具有主体间特征。利用介入资源,作者表明自己对所写内容的责任和态度,并建立和读者的同盟关系。介入系统分为单声和多声,单声是指作者肯定且直接地陈述某一命题,对此命题负全责并拒绝引入其它观点,因此单声关闭了与其它声音磋商或对话的空间。多声是指作者把同一命题的几种不同观点引入语篇,创造多种声音共存的空间。多声又分为对话紧缩和对话扩展,前者通过压制或排斥其它声音从而紧缩对话空间,后者则通过强调某一声音的主观性和非唯一性来唤起其它声音,从而扩展对话空间。
级差是作者调节评价语言强弱或精密程度的资源,可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前者调节作者评价立场是基于语义强度和数量,而后者的依据则是语义清晰度。
三、评价理论和阅读教学
(一)态度系统:表情达意的资源
态度主要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感情,道德和审美。在评价理论中相对应的术语为情感,判定和鉴赏。情感分为积极和消极:悲伤或快乐,自信或焦虑,兴趣盎然或无聊透顶。判定是指人行为的态度:赞赏或批评,表扬或谴责。鉴赏涉及对某一领域内语言符号和自然现象的评价。Martin(2005)把情感系统按照以下6个标准分类:
1.积极情感/消极情感:Hewashappy./Hewassad.
2.行为过程/心理过程:Hewept./Hedislikedleaving.
3.有对象/无对象:Hedislikedleaving./Hewassad.
4.低/中/高:Hedisliked/hated/detestedleaving
5.已实现的/未实现的:Hedislikedleaving./Hefearedleaving.
6.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sadorhappy./anxiousorconfident./boredorinterested.
态度系统中的判定针对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常规,是否有能力和韧性,是否诚实可信以及是否有道德,例如:Michaelishighlyintelligent,shrewd,intuitive,understanding,sympathetic,andgeneroustoalmostafaultofhimself.这些形容词体现了作者对于Michael多方面的判断。
鉴赏中的反应,构成和价值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例如:arresting/lovely(积极反应);dull/ugly(消极反应);logical/harmonious(积极构成);irregular/contradictory(消极构成);penetrating/innovative(积极价值);shallow/worthless(消极价值)。
以上便是态度评价资源,语篇作者用这些资源来表达情感,评判人物和事件,其实是在邀请读者分享并认同他的评价姿态,从而和读者建立一种同盟关系,这样一来,读者就会对语篇蕴含的更广泛的人际意义持开放的态度。
(二)介入系统:协调主体间立场的资源
介入系统使语篇作者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别人的话语,在表明自己对自述或引述话语的态度时,也希望读者对此做出适当的反应,使得对话成为可能。故介入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对话,参与者包括语篇作者,潜在读者,和其它持有相似或相反观点的人。在介入系统内,对话紧缩包括弃言和宣言。弃言指语篇作者通过驳斥相反立场,以支持某一观点,宣言则指语篇作者通过把某命题描述为高度可信,从而压制或排除其它观点,例如:
1.Youdon’tneedtogiveuppotatoestoloseweight.(弃言)
2.Naturally,givinguppotatoescanhelphimloseweight.(宣言)
对话扩展包括内言和外言。内言指语篇作者表明自己的认知情态,承认自己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外言则是语篇作者明确引用他人话语,并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例如:
3.Itseemstome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内言)
4.Hebelieves/claimsthatgivingupsmokingcanhelphimloseweight.(外言)
通过分析语篇中的介入资源,我们可以揭示语篇作者如何协调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如何调节自己的立场和读者的立场。作者在表明自己观点的同时也请求读者的认同,这种对话性使得读者能易于分享作者的价值观。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评价理论特别关注语篇中那些提示读者对作者观点做出积极回应的语言资源。
(三)级差系统:调节程度的资源
级差是对态度和介入程度的分级资源,所以它不局限于某个次领域,而是充斥在整个评价系统中,几乎所有评价资源都可以
位于强弱,高低的连续体上。语势分为增强和减弱,聚焦分为清晰和模糊,例如:
1.Heisarealfather/atruefriend.(清晰聚焦)
2.Theysortofplayjazz./Theyarekindofcrazy.(模糊聚焦)
3.Heisextremelyfoolish.(增强语势)
4.Thecarstoppedsomewhatabruptly.(减弱语势)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篇中的级差资源,来揭示语篇作者如何调节评价态度和立场的强弱和清晰度,从而达到不同的交际效果,完成不同的交际任务。
(四)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1],言语交际不仅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也是话语参与者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语言不仅能识解经验,还能建构或维持人际关系。换言之,语言不仅有概念功能还有人际功能。任何语篇都在同时实现传递信息和构建人际关系的功能。如果我们仅仅关注语篇的局部意义,而忽视对于语篇存在更为重要的人际功能,那么我们对语篇的理解必将是片面的。我们的习惯做法是把语言交流,特别是书面形式的语言交流,看作是作者的自我表达,交流者内在思想的外化或者信息持有者向信息缺乏者提供信息。评价理论对语篇人际意义的拓展,尤其是对于介入系统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这种观点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语言交流其实是交流关系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因此,话语,无论是独白还是书面文本,决不是孤立的,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旨在形成两者间的同盟关系。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是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有效媒介。语篇中的评价是作者对事件,人物和话语所持的态度。通过分析语篇的评价手段,我们可以揭示作者的主观倾向,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态度立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的概念意义,而要鼓励学生挖掘语篇的人际意义,特别是作者如何运用评价资源来表达评价姿态。
四、总结
本文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证明评价理论是解读语篇交际功能的有效工具,对英语阅读教学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在具体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理论来揭示语篇作者对于语篇本身和潜在读者的评价姿态,具体包括三方面:作者对于自述或引述内容的态度,作者对于读者反应的判断,以及作者如何与读者建立同盟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性阅读;教学意识
创新性阅读教学是近年来一个常见的话题。创新不是社会个别精英的事。创新性阅读就是对文本的一种个体化的创造性解读。要创新,首先要有意识的普及。才会有创新的实践和提高。创新性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创新意识、个性意识、质疑意识、活动意识是实施创新性阅读教学时要关注的几个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阅读教学要创新,首先就要培养创新意识。因为有意识,行动目标更明确。效果更显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兴趣是推动学生的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如利用图表、音乐、特写镜头、音响等创设情境,还可以用学生的模拟行为(分角色朗读、小品表演、话剧表演、话剧编排演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通过适度的有新意的设疑。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矛盾冲突”,转入对问题的探讨,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方法只要运用得当,切合实际。都能使学生乐不可支,饶有兴趣。
创新性阅读应允许误见。鼓励异见,提倡独见,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培养起来。例如:《曹刿论战》文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题:(1)
本文人物对话有鲜明的语气。有赞成和反对。有肯定和否定。有抒情和议论。试根据加点字说说下边各句的语气: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4、夫哉,勇气也。
教参上的答案依次是:反对、否定、肯定、议论。但笔者在一次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时,却有学生对这一答案提出异议。并认为这道练习题设计得不科学。根本无法解答。其理由是习题中列出的六种语气具有交叉性:赞成语气中大都有肯定。反对语气中大多有否定。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是赞成,也是肯定:“小惠未遍,民弗也”既是反对,也是否定。而议论则更是大都带有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如“夫哉,勇气也”这个议论句明显带有肯定的语气。因此,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这个学生的看法使笔者深受启发。仔细想想,这道题确实存在明显的漏洞。究其原因。是拟题者犯了“混淆划分根据”的逻辑错误,“抒情和议论”中仅有“赞成和反对”归于语气,“肯定和否定”则属句式,而“抒情和议论”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出来的类别。怎么能与语气混为一谈?
像这样的学生,敢于大胆冲出参考答案的樊篱。反对权威,教师应给予鼓励,甚至允许他们对习题进行评议。这样,阅读训练才能收实效,学生的创新意识因受到了保护才能增强。
又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教师可引导同学思考“王春林哪儿去了”。这种多维性训练是开放性的,答案可能是若干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多维性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针对阅读能力强的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一齐来创新形成一种氛同,一种气候。
二、个性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针对一个个鲜明特征的个性,不能采用“教案剧”进行套式教学。而是要在新形势下让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历久弥新,把“教案剧”从本质意义上变成“角色剧”,同时改变传统的“教路”统领“学路”的观念,将之转变为“教路”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正在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让阅读教学成为激发学生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尊重学生的良好个性,优化其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少年儿童创造性驰骋的广阔天地。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套式,学生循规蹈矩地听教师不辞辛劳地灌。然而,课堂过分秩序化并非好事。尽管教师最怕课堂出“乱”,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充分展示个性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议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讲究一点教育策略,让它乱下去,自己退出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拔,摸索出一套相机制乱的方法,这是一种教育机智,利于学生个性。
在指导学生《(孟子)二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除了让学生记住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外,其他有关课文主旨和翻译的内容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解决。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学生为了说服别人旁征博引,什么名人名言、名人轶事,甚至把政治课本都搬了出来,课堂上“炸”了起来,好不热闹,下课了,他们还意犹示尽……学生们在“乱”中或独抒己见,或与人辩驳,或与人交流,思维十分活跃,兴趣高昂,个体主体性得提升,教师也从教学文言的“串讲法”中解脱出来,主导作用得以发挥。
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文章世界的美妙过程,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文学欣赏恰恰是以个性解放和生命意识的张扬作为其追求价值的。在教学文学作品时,让学生用敏锐的神经感知文学阅读中“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独特意味。现代阅读观认为,不是教师在肢解课文,而是学生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对话与沟通,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互动过程。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改变文本,另一方面文也在改变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构成,如教《孔乙己》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时。就“怎么死的”这个问题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后展开讨论。讨论的结果是:一日“冻死的”;二日;“笑死的”。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结合书本知识和自身体验分别陈述了得出该结论的原因和根据。其中“笑死的”。一说不同往见,该学生“孔乙己自命清高,一心想往上爬,但不能适应现实,所以饥寒交迫、孤苦伶仃,他是在黄粱美梦中狂笑不已后告别人世的。”教师及时肯定这种独辟蹊径的见解,不失为培养学生个性意识的重要举措。
三、质疑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动发现问题和知道到哪里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在创新性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全体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说的是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阅读文章,在阅读中产生疑问,而疑问又促进其进一步思考、探索、解决疑问。这就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反复循环的思维过程。而且提的问题质量越高,问题解决得越好,人们的思维就越具有创造性。鼓励并引导逆向质疑,是创新性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策略。思维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之别,质疑也有有顺向探究和逆向质疑之分,培养逆向质疑的阅读习惯和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发现的能力,是创新阅读的任务之一。所谓逆向质疑,就是从反向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及其表现方法进行质疑,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阅读,在思维的撞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素养和能力。
逆向质疑是从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叫“假设比较法”。这是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刺激学生的逆向思维,正反比较,最容易探得作者构思的“奥秘”。例如教“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为了让学生体会诗句用词的精妙,教师如果直接问‘绿’字为什么写得这样好?就显得一般,而改问,“如果该句不用‘绿’字而改用其他,比如‘到’,等等,意境又中何?”这样就有了新意和思维的力度。
其实质疑、批判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在过程中,可以解除人们头上的紧箍咒,可以让学生发现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出好奇心和挑战前人,挑战权威的自信心。
四、活动意识的培养
创新性阅读教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创新。中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中小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而让每个中小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人与脑一块干,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脑双便创造教育的目的。”
一、总体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是沈阳大工业区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工业必然需要大服务作为支撑和配套。当前,沈阳市人均GDP已超过7,000美元,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因此,于洪区服务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为工业化服务,为城市化配套的方针,抓住经济发展规律给服务业发展提供的机遇,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服务业发展提供的逆势发展机遇,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优空间,提升形象,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一)明确目标:于洪区服务业发展要发挥优势,错位发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在沈阳西北部建设若干区域性商业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竞争力,逐渐形成功能齐备,特色鲜明,适应大工业区发展要求的服务业网络体系。2012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80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左右;人均占有商业网点面积达到2.52平方米,增长0.96平方米。
(二)突出重点:于洪区服务业发展要根据城市郊区特点,突出特色。在产业选择上,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旅游业和科技服务业,重点建设1个科技服务平台即大工业区科技服务平台,4个物流园区,6个物流中心,5个市场集群,8个星级宾馆,10个区域性购物中心或大型超市,18条特色商业街;在区域发展上,要重点建设“一区、两城、四带”,即黄海路中央商务区暨沈阳西部CBD,于洪新城和丁香湖新城,北金廊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浑河旅游休闲带,304国道韩国风情休闲带和九龙河休闲观光带。
(三)做优空间:空间是发展的平台。于洪区服务业发展要根据现有基础,梯次推进。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区、提升区和拓展区。核心区包括三环内的陵东、北陵、北塔、陵西、于洪、迎宾路、城东湖、南阳湖八个街道。这一区域是目前于洪区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占地面积118.2平方公里,总人口45.6万人,适合发展为城市化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和为社区居民生活配套等传统服务业。提升区主要包括三环附近的沙岭、造化两大辅城和大兴地区。这一区域占地面积114.3平方公里,总人口8.8万人,是沈阳大工业区规划发展的工业园区集聚区,适宜发展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务等产业。拓展区主要包括马三家、平罗两个街道和光辉乡,这一区域占地面积288.4平方公里,总人口9.3万人,是沈阳大工业区规划发展的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休闲观光产业带,适宜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农业观光旅游业和为农村居民服务的生活服务业。
(四)提升形象:于洪区委抓住沈阳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速三环内城市化进程,将于洪新城建设成为滨水生态新城;黄海路中央商务区建设成为沈阳西部CBD;陵东地区建设成为总部经济集聚区;以丁香湖为标志的北陵地区建设成为商贸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地区;加快三环以外的两在辅城和中心镇建设,逐步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提升三环外的城市化配套水平,搭建工业化服务平台。通过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把于洪区建设成为服务业发达的商贸新区。
二、基本前景
纵观我区地理、环境、人文、资源、政策等方面,我区服务业发展正进入一个黄金阶段。
第一,环境优良,主要从三方面看:
一是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跨国企业及跨国经营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急剧加大,对国内服务业的冲击和影响逐步增大。对于国内的服务行业以及服务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外资的大量涌入,必将抢占国内企业已有的大量市场份额,给国内的企业生存带来危机;另一方面,面对危机形势,国内企业必然会调整经营战略,更新经营理念,采取先进手段来应对,这就会提升国内服务行业及服务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二是从国内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内与国际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随着国内产业政策的逐步调整和规范,对服务业的投资限制被打破,鼓励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正在出台和落实,必将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三是从地区来看。国家陆续出台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沈西工业走廊、近海经济区、沈阳大工业区的建设,这些都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服务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等自身优势,必将成为新的投资热点。
第二,优势明显,主要从四方面看: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背靠母城,面向广大农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条件得天独厚,消费群体庞大,具备发展服务业的各种有利条件。
二是土地资源丰富。随着我区城镇建设和村屯改造步伐的进一步加快,置换出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营资源,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基础设施完备。十五期间,我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村村通有线电视,形成了畅通的交通、信息、服务网络。
四是政策环境宽松。我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各项政策,为服务业的发展打造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
三、重点把握的问题
2009年是金融危机下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年,也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五年规划的第二年,扎实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服务业工作目标是: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13.1亿元,增长15.4%,力争完成114.1亿元,增长16.4%;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6.8亿元,增长16%,力争完成58.8亿元,增长20%。为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沈阳服务业快速发展,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而采取的扩大内需措施给服务业提供的机遇,结合于洪区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服务办的综合协调功能,全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凝心聚力,化危为机,逆势而上,全力推进服务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力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要在重点产业上有所突破。一是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今年要建设大润发等7个区域性商业中心或大型超市,推进迎宾路汽车产业大道等5条特色商业街建设,打造崇山东路总部经济区,发展社区商业,培育五彩新村等商业示范中心。二是稳步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李红路综合物流中心、沈阳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陵东钢材物流中心等5个物流基地建设,推进鑫北辰仓储物流项目异地扩建,打造东北最大生活资料仓储物流基地。三是加快市场改造升级。今年对东北汽配市场和塔湾旧机动车交易中心进行改扩建,对新塔湾钢材市场进行搬迁改造,制定金山建材市场和北塔钢材市场改造规划,提升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金融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筹建进度,争取已批准筹建的五家小额贷款公司上半年全部开业。做好村镇银行前期筹备工作,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二要在重点区域上有所突破。一是黄海路中央商务区要优化商业网点布局,放大地铁经济拉动效应,争取家乐福超市年底开业,华润万家商业广场主体竣工;提升黄海路品牌专卖和特色餐饮一条街的整体水平;加快以红旗台物流加工中心为重点的李红路综合物流中心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推进亿峰国际、辽宁瑞孚兴邦等4个汽车4S店建设。二是北金廊现代服务业产业带要加快土地资源整理和开发利用,加快乐山宾馆、乐天商城、龙逸酒店、盛京新都会等重点项目建设。三是于洪新城要提升东部房地产开发和商业设施配套水平,加快北方不锈钢市场、碧桂园凤凰酒店、奉天1929商业街等项目建设速度。四是北陵地区要加快大润发超市、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项目建设,加大现有闲置楼宇招商力度,提高永强农贸市场和装饰材料城等现有市场的管理水平。
三要在项目建设上有所突破。一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今年要整合楼宇资源和可建设商业用地资源,策划包装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开展一次服务业项目招商会,重点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落户于洪。二是做好项目跟踪服务。建立项目跟踪责任制,对在谈项目实行专人跟踪商谈,直至正式签约落地。对在建项目要建立服务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力争早竣工、早出形象。加强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的服务业运行分析,及时调查了解运行状态,把握运行趋势,加强与市服务业办的沟通联系,建立互动机制,及时上报信息,确保项目建设顺得推进。三是加大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服务业项目扶持政策,要认真研究和把握这些扶持政策,有针对性地对于洪区现有项目进行包装,逐级上报,特别要及时上报新引进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企业投资建设的项目,争取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四是大力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鼓励企业打造品牌。今年要开展服务业品牌评选活动,推动服务业品牌建设。
关键词:课外阅读;广博;有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充分体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为学生将来的发展着想的指导思想。因而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实施和落实,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美好。目前的阅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功利主义思想当头。06年中考开始,徐州市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把课标附录上的十部文学名著列入中考考试范围,但没想到的后果却似给农村学生划定了一个阅读的范围,受农村图书资源、家庭条件的制约,农村学生不能享受城市学生充足的“借阅”“买阅”条件,让阅读变成了为了提高中考考试成绩的目的,实在事与愿违。曾经我班级中有位学生,据说他对《水浒传》读得“很熟”,我便想试探个究竟,几个小问题后,发现该同学对书里的情节先后、人物的事件烂记于心,说得条理分明,但经不起细致追问,再问问细节方面的内容,却是一片空白,最后才知道这位同学硬是把回目背了个差不多,但对真正内容却是囫囵吞枣,这与以考试促阅读的本来目的确实大相径庭。
2.随意性阅读突出。我曾经在班级中组建图书角,可同学们第二天拿过来让大家交流阅读的书着实让人大吃一惊,80%的图书是供消遣性阅读的书籍,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阅读的现状,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说、故事类书籍,特别是武侠小说、港台流行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是言情、刺激性极强的“地摊书籍”。而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很少问津。一部分学生还把漫画、卡通书以及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作为阅读的主要对象,更有甚者,部分同学没有选择地读,得到哪本读哪本。
3.无痕迹式阅读普遍。我去年对初中二年级学生做调查,你阅读过哪些书籍?竟然有很多同学思考好久答不出来哪怕一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计划,阅读缺乏系统性,几乎没有任何效率、效果,很少有几个同学有写读书笔记的做法,这种走马观花,缺少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的阅读在他的头脑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针对以上现象,如何能让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更有效?我作了以下探索。
一、以课堂导向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永远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老师如能激发起学生课外去“寻阅”的兴趣,这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的、最有效的途径。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滕野先生》、《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这些课文,在讲解内容时或学完课文后,设置几个问题,如:鲁迅到先生小时候在家庭中有何经历才促使他去学医?参与智取生辰纲的这几位梁山英雄的故事你能讲多少?曹操打这次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的?香菱怎样进的大观园,能讲一讲她以前的生活经历吗?
这些问题,无疑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的,从而自觉地去寻找答案,阅读这些小说。因为是长篇小说,教师可指导学生定期阅读,不宜心急,并可在一段时间后,以讲故事、你问我答等方式在班级内互相交流。
二、以时文导向广博
农村学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对于期刊、书籍的购买能力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散购买,阅读后集中互相交流。交流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设立主题,如成长脚印、亲近文学、走近自然等等不一而足,让学生归类推荐自己阅读到的时鲜美文,分享共同阅读的成果,也让学生的阅读更广泛、更博深。
三、以氛围营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