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小的合数范文

最小的合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小的合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小的合数

第1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算法:

30=2*3*5

50=2*5*5

最小公倍数:2*3*5*5=150。

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1)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把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

(2)用短除法的形式求。

(3)特殊情况: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第2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1、根据奇数与合数的定义可知,即是奇数又是合数的两位数为3乘5等于15。故答案为15。

2、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叫奇数,也叫单数,如1、3、5、7、9等等。当把奇数分成若干个2时,最后不能分尽,总是要剩下一个1,如5分成两个2后剩1,9分成4个2后剩1。奇数加1或减1就变成偶数。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反之是奇数,偶数可用2k表示,奇数可用2k加1表示,这里k是整数。

3、合数指自然数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的数整除的数。0、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最小公倍数的性质:公倍数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数中,如果它们有相同的倍数,这些倍数就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最小公倍数特点:倍数的只有最小的没有最大,因为两个数的倍数可以无穷大。

最小公倍数计算方法:

1、分解质因数法。

第4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1、7是质数,27的因式分解为3*3*3,即7和27的最小公倍数是7*3*3*3=189。

2、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整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同样的,a,b,c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c],多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也有同样的记号。与最小公倍数相对应的概念是最大公约数,a,b的最大公约数记为(a,b)。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6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186,因为62和3是互质数,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相乘积:62x3=186。

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整数a、b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同样的,a、b、c的最小公倍数记为[a,b,c],多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也有同样的记号。

与最小公倍数相对应的概念是最大公约数,a、b的最大公约数记为(a,b)。关于最小公倍数与最大公约数,有这样的定理:(a,b)*[a,b]=ab(a,b均为整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试卷讲评课 讲评效率

学校教育离不开教学,教学就必定会进行学科测试,而测试过后的试卷讲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试卷评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试卷评讲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我们平时在上试卷评讲课时,经常采用的是从头到尾的“扫荡”式,逐题仔细讲解,面面俱到。经常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口干舌燥,然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收效甚微。那么,如何上好试卷评讲课,最大限度地提高评讲效率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时效,及时讲评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测试的进行、批改和评讲最好在短时间内完成,否则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殆尽,不会关注和思考做题时的思维过程。教师进行测试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留有足够的时间,一气呵成。

二、独立改错,增强信心

测试卷发到学生手里后,教师先别急着评讲,可以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改错,把原本自己会做但由于粗心大意而造成的失误改正过来,并在相应的题目旁边用其他颜色的笔标出做错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以便提醒自己下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把自己暂时还不会改正的题目也做好标记,等待小组互助或老师评讲时寻求帮助。只要学生能够独立改错且能改正确,准确地写出错误原因和对策,就可以在数学学期总评中加上相应的分数。这样能使学生自主纠错的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小组讨论,深化认知

在测试卷的评讲课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学生构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每个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同时还要拓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错误思维,让学生在暴露错误的过程中加深认识。并且学生在这种公开公平的讨论氛围中会更加积极主动、相对轻松、不易疲劳,还能培养集体荣誉感,同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任务。这样使每一名学生都尽可能地去参与、去思考、去实践,从而实现小组合作效率最大化。

四、集中讲评,拓展提高

集中讲评是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这种题数量少,讲解的时间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效率高。既可以避免在不存在普遍性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又可以保证在难题讲解上下足工夫。基于此,在试卷批阅之后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全班学生各类题型的得分率、错误率,精准地找出哪些题型学生错得比较多,哪些题目学生的正确率较高,正确率高的原因是什么,出错的根源在哪里,并思考如何进行对症下药式的补救等问题。

五、延伸发散,指引变化

第7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关键词]胸部手术;麻醉方式;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7(c)-0094-03

胸外科手术大多在麻醉诱导下进行,麻醉方式主要为全身麻醉,当麻醉作用消退后,患者极易产生对创伤和疼痛的严重应激反应,对患者术后身体恢复和心理恢复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负面作用。因此,众多关于麻醉风险与安全的研究陆续展开,其旨在加强对物用量的控制,稳定患者麻醉状态,从而降低各种麻醉苏醒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该胸外科手术集中使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现在该研究选取了在2014年5月1日-2014年12月1日之间前来该院进行胸部手术的168例患者,就该联合麻醉方式的临床应用疗效做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5月1日-2014年12月1日之间前来该院进行胸部手术的168例患者,依据其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有84例。对照组中男性有45例,女性有39例;患者的年龄在28~65岁之间,平均为(46.5±6.3)岁。观察组中男性有46例,女性有38例;患者的年龄在27~64岁之间,平均为(45.8±5.9)岁。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30min,分别给予0.1 mg/kg长托宁(每公斤体重0.1mg)与0.1g的苯巴比妥,注射方式为肌肉注射,注射结束后将患者推进手术室,将患者安置结束后,患者选取平卧位。连接监护仪器设备,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等重要的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之后准备实施全身麻醉术。对照组患者使用药物诱导进行气管插管,具体诱导药物与计量如下,0.15mg/kg咪达唑仑、2mg/kg琥珀胆碱、4ug/kg酚太尼以及0.3mg/kg依托咪酯,并与麻醉呼吸机连接进行辅助通气。在行患者呼吸控制阶段需要采用麻醉机,之后对患者进行吸入麻醉,让患者吸入1~2g/L的异氟醚,并通过静脉推注浓度为0.01g/L的异丙酚保持全身麻醉的状态至手术顺利完成,当患者肌肉表现为松弛状态时使用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实验组患者行常规硬膜外穿刺,穿刺位置选取在T6-7的间隙,穿刺成功后为患者注射4mL的0.2g/L利多卡因。注射结束后患者如果没有在5min后有脊椎全麻醉的感觉,并且患者的麻醉平面没有达到患者手术的基本需求,则对这些患者行与对照组相同的诱导麻醉剂进行维持。手术结束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的能力,可以不用呼吸装置呼吸,血氧饱和度达到95%以上,方可将患者的插管。

1.3 观察指标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等指标,同时评估两组患者的麻醉基本情况。

1.4 统计方法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若P

2 结果

2.1 术前、术中、术后常规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等指标,具体结果见表1。

2.2 麻醉基本情况

对照组患者的吸入物用量(33.5+4.2)mL、术中睁眼时间(9.38+3.42)min和语言功能恢复时间(17.68+6.41)min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的(16.3±2.1) mL、(6.02±2.14)min、(9.46±4.21)min,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传统的全身麻醉只是阻断了大脑皮层、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的投射反应,但却无法完全将手术对机体带来的干扰、伤害等刺激消减,使其不兴奋交感神经中枢,这样往往会引起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进而导致患者肾上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加,使患者的心率提高,血压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手术,为了抑制这一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必须加大剂的使用,会导致术后意识恢复较慢,容易出现术后的不良反应以及合并症等。使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手段不仅可以阻断上述全麻的投射反应,还可以同时阻断伤害刺激传导到交感神经中枢,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嘲。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以明显降低剂的使用量,可以明显减少因全身的药物麻醉导致的心血管不良症状的出现,降低患者术中心脏的负压,保持良好的肌松,降低心肌的氧消耗量,减少因血压骤然上升并维持所诱发的术中出血过多的现象。可以使患者手术结束后的血氧饱和度、收缩压、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舒张压等重要指标能快速恢复到正常水平,利于术后恢复。

第8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吉林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吉林吉林 132001

[摘要]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手术应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效果。 方法 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4月该院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94例,按照不同麻醉方案分成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麻醉;研究组47例患者采用静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治疗前后机体内环境改善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用量。结果 研究组围术期指标即MAP水平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o、ACTH指标均较治疗前发生不同程度改善,研究组改善更显著,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麻醉相关药物使用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结直肠癌手术应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显著,较少麻醉用药量,利于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 结直肠癌;老年;手术;静脉麻醉;硬膜外麻醉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1(b)-0022-02

直肠癌作为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群体中。由于老年人机体内各功能器官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通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在特定病理生理状态下,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尤其是应对手术这一应激源,机体耐受性会直线降低[1-2]。这给临床麻醉工作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阻碍和挑战,因而,在老年人临床手术中对麻醉工作要求更高。该研究中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该院确诊的94例结直肠癌患者于其手术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不同麻醉方案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该院诊治的结直肠癌患者94例,患者病情均符合手术治疗基本要求,按照不同麻醉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4:23,年龄60~78岁,平均(65.23±2.10)岁,体重62~82 kg,平均(68.23±10.12)kg;研究组男女比例25:22,年龄60~80岁,平均(66.23±2.69)岁,体重60~83 kg,平均(67.12±10.04)kg;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级42例,Ⅱ级55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80岁;病情B超、CT等辅助检查并确诊;均在患者及家属认真阅读手术知情书前提下同意并签字。排除标准:麻醉药物过敏者;凝血功能异常,精神失常或语言、感知功能障碍者;手术禁忌症者[3]。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 min肌内注射10 mg西泮+0.5 mg阿托品,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患者血压等生命指标[4]。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静脉麻醉:开放患者静脉通道,注入5 mL/(kg·min)的乳酸钠林格液,采用3 μg/kg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入,1.5 μg/mL(初始浓度),以3 min时间间隔,0.5 μg/mL逐步增加,直至药物浓度达3.0 μg/mL进行全身诱导麻醉。术中应用3.0 μg/mL丙泊酚+1.0~6.0 μg/mL瑞芬太尼以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患者机体实际反映,适当追加其他药物,如术中HR持续3~5 min均<50~55次/min,则需要静脉注射0.3 mg阿托品,必要情况下可重复给药,手术完成前10 min追加0.05 mg瑞芬太尼。研究组患者采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静脉麻醉方式同对照组一致;硬膜外麻醉选择患者L2~3椎间隙作为穿刺点,然后放置硬膜外导管,待回抽未见回流血或回流脑脊液后,注射1%利多卡因6 mL,5 min后追加0.45%罗哌卡因10~15 mL,15 min后将患者改成平卧位,根据患者机体实际表现情况,利用多次少量方式加药,以稳定麻醉平面保持在T6~8之下。

1.4 观察指标

围术期相关指标:平均血压(MAP)、出血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机体内环境指标:皮质醇(Co)、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麻醉相关药物使用量,包括丙泊酚、瑞芬太尼、维库溴铵[5]。

1.5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或组内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在两组围术期指标即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治疗效果相当上的基础上,其MAP水平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机体内环境指标改善情况

治疗后两组患者Co、ACTH指标均较治疗前发生不同程度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Co、ACTH机体内环境指标(141.23±32.10)μg/L、(36.26±11.74)ng/L低于对照组(174.26±40.12)μg/L、(49.26±11.26)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相关药物使用量情况

研究组麻醉相关丙泊酚、瑞芬太尼与维库溴铵药物使用量(850.30±150.23)mg、(874.21±99.58)μg与(8.12±4.10)mg均少于对照组(1071.26±102.36)mg、(1418.23±281.33)μg与(11.85±6.32)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直肠癌主要是指从齿状线到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间的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其临床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该病症好发于老年群体中,而在老年患者特殊的机体状态下,手术中麻醉方案的恰当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保护患者机体的关键因素[6]。因此,为了探究出直肠癌患者手术过程中最佳麻醉方案,该研究实验中将对94例经该院确诊的直肠癌患者在其术中分别给予不同麻醉方案,根据其相应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应用联合麻醉方案的研究组患者在两组治疗后机体内环境指标(Co、ACTH)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其不仅改善情况较佳,且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Co、ACTH机体内环境指标(141.23±32.10)μg/L、(36.26±11.74)ng/L低于单纯静脉麻醉对照组(174.26±40.12)μg/L、(49.26±11.26)ng/L,比较可见显著差别。同时该研究结果中:研究组在两组围术期指标即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结果相当基础上,其MAP水平及苏醒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加之研究组麻醉相关丙泊酚、瑞芬太尼与维库溴铵药物使用量(850.30±150.23)mg、(874.21±99.58)μg与(8.12±4.10)mg均少于对照组(1071.26±102.36)mg、(1418.23±281.33)μg与(11.85±6.32)mg,而这一研究结果与卢先卿临床相关实验结果相类似[7]。说明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效果良好,且利于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而较少麻醉用药量,利于保护患者机体不易造成除手术创伤外的麻醉损伤,预后较佳。

临床结肠癌手术过程中,所应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通过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而进行麻醉药物管理。因为术中较难良好控制患者的麻醉深度,很容易发生术中知晓等不利于手术顺利开展等事件,该情况在老年手术治疗患者中较为常见,所以为有效避免术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既往采用单纯静脉麻醉这一易导致术后苏醒延迟、麻醉期短的麻醉方案,被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案替代[8]。由于老年人外周神经纤维密度计数量在逐渐减少,加之轴突运输能力降低,使其外周神经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增强,因此老年人开展手术时药剂量应适当减少。研究组患者所采用的联合麻醉方案通过靶控输注以药效即药代动力学位基础的新型静脉给药方式,与传统麻醉给药比较,药剂量少,且能更好控制术中麻醉深度[9]。瑞芬太尼+丙泊酚起效快,量效关系良好,半衰期短,配合靶控输注技术,可使麻醉药量得到合理控制,术后患者会在短时间内恢复意识,同时可以良好控制术中患者血流变力学的变化,使患者机体内环境处于较稳定状态,降低围术期风险。加之罗哌卡因作为新型的氨基酰胺类局部麻药,不仅量效反映佳,而且不会对患者神经即心脏产生严重毒性反映,使用安全性较高[10]。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可有效减轻插管时的患者机体应激反应,降低因麻醉药物用量过多而导致循环系统抑制的可能,良好保证机体内环境稳定。目前联合麻醉效果已得到众多临床实验的验证和肯定,但是因患者机体间的差异性即年龄、合并症等,所以在手术和麻醉实施前,需要对每位患者机体进行全面检查,尽可能排除手术禁忌症和麻醉药物严重过敏者,避免治疗过程发生危险治疗事件。关于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临床实验探索给予验证。

综上所述,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给予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可在减少麻醉药剂量基础上,稳定患者机体内环境,使手术治疗得以顺利开展直至完成,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荻,朱兰芳,缪长虹.不同麻醉和术后镇痛方法对大鼠原位肝癌切除术后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和肿瘤转移影响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4,34(1):19-23.

[2] 章放香,宁俊平,邱冰,等.不同麻醉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2):188-190.

[3] 杜强.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7):136.

[4] 周爱儒.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62-363.

[5] 张春燕.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23):79-80.

[6] 卢先卿.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白细胞糖代谢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657-658.

[7] 杨国艳.麻醉方式对老年下肢创伤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13):15-16.

[8] 徐小波,董蜀华.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3):3136-3138.

[9] 张家光,贺爱妮.麻醉方式对老年创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3,32(3):84.

第9篇:最小的合数范文

【关键词】无痛人流;舒芬太尼;丙泊酚;妇科麻醉近些年来, 我国的人工流产人数有着逐步增加的趋势, 其中的大多数是未婚或者没有生育史的怀孕妇女, 而无痛人流作为一种因避孕失败而开展的补救性措施, 因为具有操作简单、镇痛效果好和并发症少的优点, 很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但都对麻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本院对于实施无痛人流的患者, 通过丙泊酚联合小剂量的舒芬太尼进行麻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从2012年8月~2013年7月期间自愿实施无痛人流的孕妇共136例, 全部孕妇均经过常规妇科检查, 经B超而确诊为宫内妊娠, 且身体健康, 并排除了严重的心肝肺病史及药物敏感史。依照随机的原则, 将其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8例。其中, 实验组患者年龄在17~32岁, 孕周为9~12周;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19~37岁, 孕周为10~13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和孕周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麻醉方法手术前6 h内禁食禁水, 且不使用任何药物。手术过程中, 采截石位,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在患者右臂上建立静脉通路。实验组患者给予舒芬太尼静脉注射(剂量为0.1 μg/kg), 1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 剂量标准为1.5~2.0 mg/kg;对照组单独给予1.5~2.0 mg的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手术中如果患者出现痛苦或者肢体活动, 则增加丙泊酚0.5 mg/kg的用量。

1. 3观察指标在术中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患者的手术后苏醒时间、宫缩痛评分(VAS)及丙泊酚的用药总量进行统计, 并观察患者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1. 4统计学方法全部所得数据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 x-±s)的形式, 并进行t检验;若 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的苏醒时间、宫缩痛评分、丙泊酚使用剂量分别为(4.6±1.8)min、(1.1±0.7)分和(148.3±12.7)mg,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5.2±1.9)min、(3.6±1.7)分和(179.3±19.0)mg, 两组上述指标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无痛人流以其手术时间短和患者疼痛少的特点, 受到意外怀孕妇女的肯定。以往临床使用的静脉麻醉类药物丙泊酚, 虽然起效较快, 但是作用时间较短, 阵痛效果弱, 如果单独使用用量较大, 并且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较为明显[2]。

而舒芬太尼属于新型阿片类麻醉镇痛药物, 在对患者静脉给药以后的几分钟内, 就可以发挥较大的药物效果, 并且其作用时间要明显地多于人流手术的时间, 所以对有效缓解手术后的宫缩痛有较大影响, 同时, 丙泊酚和舒芬太尼两种药物之间有着较好的协同作用[3]。舒芬太尼能够通过减小丙泊酚的分布与清除而实现丙泊酚血药浓度增加的目的, 而丙泊酚又能对舒芬太尼的代谢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增加舒芬太尼在人体内的血药浓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的苏醒时间、宫缩痛评分和丙泊酚的使用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这充分说明, 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在人流手术的麻醉诱导过程中, 能够明显减小丙泊酚的使用量, 并且具有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和缩短患者苏醒时间的优点, 同时可以减小宫缩痛, 属于比较理想的无痛人流术麻醉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秀珍, 胡秀华.无痛人流麻醉方法的优化选择.当代医学(学术版), 2007, 11(12):271.

[2] 唐勇, 徐骏.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舒芬太尼或氯胺酮用于无痛人流的效果观察.西部医学, 2011, 23(01):114-11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