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浇筑技术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多媒体计算机通过定格、慢放、加速、重复、图像的变化、色彩以及声音配合等效果,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新奇、促思等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中,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与计算机连接的电视机显示器上出现了画面,学生一下子被屏幕上的有趣的画面吸引了,随着萤屏的演示,老师继续讲故事: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那些又香又甜的大饼,一天猴王做的大饼刚出炉,它的三个孩子吵着说“我要吃饼,我要吃饼。”于是猴王把三块大饼分给三只小猴子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老一一块,老二嫌小吵着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便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老二两块;老三更贪了吵着“两块太少了,我要三块”,于是猴王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老三三块。同学们,你知道哪只猴子分到的饼多吗?因为有形象的故事情节,有多媒体计算机生动有趣的图象动态显示,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发学生以极大兴趣投入学习。
又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运用计算机的画画板辅助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在屏幕上画出下面图形: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学生们十分感兴趣地挑选喜欢的颜色给图形涂色,每涂一个,老师就让学生回答这个图形的面积是什么?当涂到第五个图形时,颜料一下子都跑到外面充满整个莹屏,学生被愣住了,为什么呢?这时教师抓紧时机问:“这个图形的面积又是什么呢?”学生们惊喜地发现:这个图形不是封闭图形,它没有面积。这种无声的、动态的形象显示,不仅一下子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高度兴奋,并且在教师有声的语言引导下进入学习过程,达到启迪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电化教学的核心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只有当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很好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运用软件直观演示辅助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教师简单地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铁轨,上面有一辆火车从左往右地行驶,一会儿,另一辆火车也从右往左地驶过来,两列火车在逼真的火车运行时发出的声音中相对开出,直到相遇。这时屏幕上出示了一道应用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驶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驶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每小时火车所行的路程。这样难点在火车形象运行的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老师的任何解释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感观上的剌激。演示一结束,学生们很快就列出正确的算式解答。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概念,获得正确的结论,并尝到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识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使之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计算机通过模拟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培养智能,启迪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圆柱的认识”教学中,利用软件演示,帮助学生学习圆柱的形成和侧面面积的计算: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几个圆柱的实物图;再操作鼠标,圆柱实物图背景消去,
剩下闪烁的圆柱立体图,学生从圆柱实物图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初步认识了圆柱。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一个长方形,然后这个长方形绕着它的一条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柱体,让学生掌握圆柱的形成过程和认识圆柱的底和高。
③操作鼠标,圆柱的底面随着闪烁慢慢地从上往下移,让学生认识圆柱不但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而且从上到下的粗细一样,也就是说每个横截面的面积都相等。
④待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什么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各抒已见,自由发挥;有的认为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有的认为是平行四边形,有的认为是正方形。到底哪个答案对呢?老师不急着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演示:把圆柱的侧面竖着剪开,打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
⑤操作比较:如果把侧面斜着剪能否得到一个长方形?斜着剪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⑥思考:这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长(底)和宽(高)与圆柱的什么有关呢?在什么条件下展开后的圆柱体的侧面是个正方形?这时又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面积?学生通过计算机的形象演示、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和观察比较过程,能有条有理地讲述圆柱侧面面积怎样推导出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密度,强化学习动机。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个特点,即技术性和艺术性,其知识的主体包含了造型艺术的法则,又包含了工程技术的知识。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双重性,即形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在建筑教学中也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训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另外,建筑学是研究实体与空间、体块和体量、光与影的科学,学生必须应该深刻了解空间与形体的关系,才能学好建筑设计,优美的作品才能产生。优秀的建筑师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形态思维能力。大学教育是开发、引导学生形态思维能力的主要阶段,要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三维空间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建立正确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具有超强的空间形体构思能力,使其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是建筑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力
由于建筑学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空间感和形态感的培养,故必须利用各种可以培养、增强思维能力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再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而三维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直观地通过二维图纸表现,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与塑造。要逐步培养的,而且在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多为单向度(语言文学、符号等)和双向度(绘画、摄影等),长期的单向度和双向度传统教学训练,使学生习惯逻辑思维,而不善于形象思维。大学建筑学教学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等于从零起步,这就需要教师将形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准确、明了的方式和语言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则侧重于灌输式的传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为挂图、投影仪和模型,而学生在刚接触专业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很陌生和不得其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完美地展示表达建筑本质上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自觉产生思维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静态的二维方式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特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登堂入室”,导致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现象,静态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动漫等不同信息集成于一体综合展示出来,以其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容量的教学信息迅速运用于各种教学,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代技术教育中都能完美的体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建筑教学中,由于具有声容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通过适度的形象刺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现,丰富了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能将多种媒体集中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实景于一体,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和展示感性的建筑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体、剖面之间演变过程,通过演示可以将其理论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想象变为直观。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教学中,传统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建筑实例显示较简单,加受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感受大师作品,而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编辑功能,我们将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实例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动态地表达形态构成过程,甚至包括对某一建筑建造过程的表现,内部空间的赏析都能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可使建筑学专业中的抽象内容变为具体化。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感,大量的视觉效果易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如在建筑材料课程里,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需要向学生讲授,其中并无明显的深奥之处,但由于找不到许多实物进行演示,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讲授的建筑材料集成于计算机中,采用各种效果图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其对材料方面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之间互动。
传统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学。在建筑学中,建筑艺术三维空间艺术或四维时空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却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清晰描述和表达,学生感到学而无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形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建筑设计课程中,项目设计方案既无错对之分,也无标准模式何答案,只有优劣之分,学生不能衡长论短。我们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制成课件,与优秀大师作品相对比,共同探讨,效果评价,找出差距,通过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何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1.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建筑学教学的基础。
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掌握教学设计这一核心,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文字、界面、色彩、图像、模型、动画等,其设计原则应将培养学生空间和形象思维放在首位。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认真选材,对教材加以选编,切忌变为“原汁原味”的电子板书形式。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我们将建筑史上优秀经典作品图库用动态地表达形态过程,加强学生对建筑秩序、组织、结构的理性认识。建筑构图则以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的融合,直观地表达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转换,学生反映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合适媒体的选择可提高建筑学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宗旨就是利用一切媒体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立体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首先选择重点和难点,如建筑设计课程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建筑设计步骤中各个阶段内容和深度都应该借助媒体来表现。选择媒体要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如抽象的基本知识,平面、立体、剖面、投影的讲解应以动画结合图片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空间构图、色彩构成等只要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即可;而动态的空间序列和环境,复杂深奥的表现技巧则运用视频文件来表达。只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只起到了板书作用,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确保建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虽然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进步,建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大量图形信息可以多媒体表示,但其只是教学中一种辅助的工作。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优缺点,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劳动,多媒体设备是无法完全替代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讲解、示范等形体语言所具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尤其对一些有针对性的内容作深入浅出的板书图解分析以及一些知识、技巧的示范是很必要的。我们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亦用板书再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六、结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241-01
一、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确立学生在中职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信息技术与中职语文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感官性极强。它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中职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可对中职语文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辅助,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
二、信息技术辅助中职中职语文教学的具体应用
1、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统治局面,教师的资料可以凭借多媒体让学生分享;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做学问的良好习惯和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2、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诵读。中职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对于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高质量的诵读是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办法,比任何枯燥的空洞的分析解说要好得多。这时给文本配上合适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在这种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中职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一种秋天的思绪,马致远用“枯藤老树昏鸦”等文字来表达;那么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动作小说家用文字来描绘;而多媒体可以直接地展现,如群英会蒋干中计、智取生辰纲、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种多项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交互性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三、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1、在观念上要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要转变:教师角色由教转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教学整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以教师为中心到师生互动的主动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真正向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转变。
2、在教学方法上要创造:在教学方法上以单纯的讲授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辅助中职语文教学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又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模式上要创新:提供了实践基于现代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模式的途径: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制作电子化的小组展示作品、在网上交流探讨、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在教师指导下收集和整理、分析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对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发展层次,使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学是一门古老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具有两个特点,即技术性和艺术性,其知识的主体包含了造型艺术的法则,又包含了工程技术的知识。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也具有双重性,即形象性和逻辑性,因此在建筑教学中也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个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形象思维的训练,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另外,建筑学是研究实体与空间、体块和体量、光与影的科学,学生必须应该深刻了解空间与形体的关系,才能学好建筑设计,优美的作品才能产生。优秀的建筑师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在建筑设计方面体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是否有较强的形态思维能力。大学教育是开发、引导学生形态思维能力的主要阶段,要采用一切可以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三维空间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建立正确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具有超强的空间形体构思能力,使其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是建筑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空间思维力
由于建筑学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空间感和形态感的培养,故必须利用各种可以培养、增强思维能力的手段与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由平面图形到立体空间,再由立体空间到平面图形的空间感和思维方式。而三维空间作为一种真实的存在,无法直观地通过二维图纸表现,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空间感的培养与塑造。要逐步培养的,而且在现行的教育中,学生从小接受的教学多为单向度(语言文学、符号等)和双向度(绘画、摄影等),长期的单向度和双向度传统教学训练,使学生习惯逻辑思维,而不善于形象思维。大学建筑学教学在空间思维的培养上等于从零起步,这就需要教师将形象思维方式、思维过程通过准确、明了的方式和语言传授给学生。传统教学模式要达到这一目的,则侧重于灌输式的传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一般都为挂图、投影仪和模型,而学生在刚接触专业时对一些专业名词和术语很陌生和不得其解,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无法完美地展示表达建筑本质上的空间感和形态感,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自觉产生思维能力,不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用静态的二维方式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构造特点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登堂入室”,导致学生产生厌课情绪。
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建筑在本质上具有空间和时间向度现象,静态二维方式无法表现。目前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将文字、图形、图像、数据、动漫等不同信息集成于一体综合展示出来,以其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容量的教学信息迅速运用于各种教学,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传统的板书教学中一切可以展示的教学手段和内容,在现代技术教育中都能完美的体现出来。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建筑教学中,由于具有声容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空间立体感强的特点,通过适度的形象刺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启发学生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发散性思维。其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方式动态展现,丰富了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能将多种媒体集中到计算机的统一平台上,图、文、声并茂地展示教学内容。多媒体课件融图形、文字、声音、动画、实景于一体,可以生动直观地表达和展示感性的建筑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体、剖面之间演变过程,通过演示可以将其理论由抽象变为形象,由想象变为直观。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教学中,传统教材由于篇幅限制,建筑实例显示较简单,加受经济条件限制,学生往往很难直观地感受大师作品,而计算机具有强大的存储、编辑功能,我们将建筑历史上的经典作品、实例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动态地表达形态构成过程,甚至包括对某一建筑建造过程的表现,内部空间的赏析都能达到直观的视觉效果。
2.多媒体课件可使建筑学专业中的抽象内容变为具体化。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感,大量的视觉效果易使学生对相关内容一目了然。如在建筑材料课程里,许多建筑材料的性能和特点需要向学生讲授,其中并无明显的深奥之处,但由于找不到许多实物进行演示,只能照本宣科,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于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技术将所需讲授的建筑材料集成于计算机中,采用各种效果图呈现于学生眼前,使其对材料方面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各种建筑材料的特点和性能。
3.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强师生之间互动。传统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单向的教学为主,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学。在建筑学中,建筑艺术三维空间艺术或四维时空艺术是建筑学研究的重点。但是却很难用抽象的语言来清晰描述和表达,学生感到学而无味。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与教师形成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建筑设计课程中,项目设计方案既无错对之分,也无标准模式何答案,只有优劣之分,学生不能衡长论短。我们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多媒体将学生的作品制成课件,与优秀大师作品相对比,共同探讨,效果评价,找出差距,通过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何思维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基础。
四、多媒体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应用实践
1.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是建筑学教学的基础。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必须要掌握教学设计这一核心,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文字、界面、色彩、图像、模型、动画等,其设计原则应将培养学生空间和形象思维放在首位。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必须熟悉教材,认真选材,对教材加以选编,切忌变为“原汁原味”的电子板书形式。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如建筑设计原理课我们将建筑史上优秀经典作品图库用动态地表达形态过程,加强学生对建筑秩序、组织、结构的理性认识。建筑构图则以图像、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的融合,直观地表达空间与理性的平面、立面、剖面的关系转换,学生反映对空间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2.合适媒体的选择可提高建筑学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其宗旨就是利用一切媒体形式的展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立体想象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首先选择重点和难点,如建筑设计课程等不易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些抽象概念和建筑设计步骤中各个阶段内容和深度都应该借助媒体来表现。选择媒体要适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如抽象的基本知识,平面、立体、剖面、投影的讲解应以动画结合图片的形式表现;静态的空间构图、色彩构成等只要以图形文件的形式即可;而动态的空间序列和环境,复杂深奥的表现技巧则运用视频文件来表达。只有图片和文字的课件只起到了板书作用,不能展示多媒体的优势。
五、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确保建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建筑施工;教学
教育评价这个术语多年来一直被狭义地理解为教育测量,又进而被限定为教学测试。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测试形式,忽视非测试形式的现象更为严重。其实,教育评价的对象十分广泛,教育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教育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功能,分为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种。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而传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过度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阻碍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和自主性的发挥等诸多弊端。形成性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能够为师生提供促进发展的信息,其目标在于改进教学,促进发展及提供决策依据。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形式、内容和方法的元化,适合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特点。
1形成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形成性评价理论是综合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从而设计出的一种评价方式。
人文主义将动机描述为可以使人成长发展及实践其潜能的内在动力。学习者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好的教育是鼓励学生将自己看作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以自我学习,并且鼓励他们自觉地做到行为一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动力机制的驱动下,在与客观教学环境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
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学习和评价的观点都由原来的一味强调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从评价具体的、孤立的技能转变成整体和跨学科评价。
认知心理学已接受了一种构建主义的哲学,也就是当学生们构建自己的学习时,他们学的最好;运用自我评价时学的最好;目标明确时学的最好。
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盲目的,以这种方式学生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及进步。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
人文主义、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在过去的四十几年中已对如何使学生们学习得更有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综合上述理论成果来设计评价方式,可以创建出更有效的评价模式供教师借鉴,这些评价方式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机会,使其能知道自己了解了哪些,可以做些什么。
2建筑施工教学中引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大土木工程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各主要工种工程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以及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技术措施,因此内容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而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考核的方式还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而学生具体学到什么程度,将来工作中能利用多少都不清楚。而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教学中,主动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弥补目前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
3形成性评价在施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3.1评价形式的多元化由传统的单一教师评价形式改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使学生从被动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将施工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例如施工技术中的混凝土浇筑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内容完成后,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到的情况,并与实际工程相对应,同学间互相评价,了解同学的学习情况,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学生可以说出他们的忧虑,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弥补教师评价等外部评价的不足,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3.2评价方法和内容的多元化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试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施工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情况,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综合评价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形成性评价方式有座谈、访谈、测试、生产实践、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
例如布置实际工程情境作业。将在施工现场常见到的问题设置成情景作业,布置在课堂上,并且将大家所得出的结果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即培养了同学们交流学术问题的习惯,也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进行几项施工实习操作,如施工技术中讲到绑扎钢筋的方法时,可以直接带学生到校内实习工厂进行绑扎钢筋的实践操作。在绑扎钢筋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了解绑扎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满足规范的要求。并对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认真领会其中的要领。
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授一些国内外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工艺、新材料、新结构等,同时也可聘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来讲课,使学生了解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前沿知识。同时讲座结束后,让学生自由提问,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从而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2]。
加强生产实践的考核,生产实践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整个实习过程仍是在指导教师控制下进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工地的巡视检查与指导,分期递交实习报告和实习日记,实习结束后检查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情况鉴定,在组织实习答辩和认真审阅学生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考核[3]。
改革课程设计内容,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作为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检验,也是为培养学生日后从事施工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的必要手段。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课程实际中的一部分,力求课程设计的最后成果达到施工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的学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对课程设计内容的考核,有效的促进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提高[4]。
关键词:工民建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与对策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技术难点是防止混凝土表面裂缝的产生。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缩和降温收缩。处于完全自由状态下的混凝土,出现再大的均匀收缩,也不会在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混凝土处在地基等约束条件下时,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开裂。
1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1 水泥的性质和用量是产生裂缝的根本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主要是由水泥、煤灰、石子、砂子混合浇筑而成,煤灰的主要作用是不仅可以节约水泥的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水化热,增加混凝土和易性,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混凝土后期强度,煤灰的用量一般在29%左右。石子和砂子的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和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在混凝土中,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不同型号的水泥,产生的水化热不同,水泥的用量不同,产生的水化热也不相同,因此,水泥的性质和用量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根本原因。
1.2 水泥水化使大体积混凝土产生内外温差导致裂缝产生
由于混凝土在硬化期间存在水泥水化过程,并且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水化热。再加上混凝土的体积比较大,所产生的水化热很难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去,因此,所产生的水化热就会积聚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不断升高。可是,尽管内部的温度快速升高,而表面温度却变化不大。这就使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产生较大的温差。如果温差值过大,造成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度的变化产生差异,从而导致温度应力的产生,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出现显著的温度裂缝,给大体积混凝土带来非常严重的危害。
通常情况下,混凝土的浇筑厚度越大,所使用的水泥量也就越大,水泥在水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水化热也就越多,温度升高就越快。因此,混凝土的体积越大,其表面出现裂缝的机会就会越多。
为了避免裂缝的产生,在浇筑完成的早期,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潮湿养护的方法。可是对于体积比较小,厚度比较小的混凝土浇筑,潮湿养护的方法比较凑效,而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来讲,潮湿养护只能推迟干缩的发生,保证表层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对混凝土的后期收缩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1.3 降温收缩和干燥收缩是导致裂缝产生的主要因素
除了水泥水化产生的热导致内外温差产生裂缝的原因外。当内部温度达到峰值后就会逐渐降低,而在降温过程中因降温产生的收缩会和因干燥产生的收缩叠加在一起,使处于约束条件下的混凝土产生裂缝。早期的裂缝也会导致应力集中,这样一来,应力不断加大,裂缝也就也来越宽、越来越长。由于混凝土具有抗压强度高抗拉强度低的特点,再加上混凝土的弹性系数较差,因此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导致水泥膨胀对混凝土的影响不太大。而降温过程和干燥过程中产生裂缝的原因才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1.4 影响裂缝产生的条件
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比较复杂,除了水泥本身的原因外,还有用水量、混凝土的浇筑方法、浇筑的厚度、混凝土表面的应力以及所采用的降温措施等。
2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了进一步理解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我们以具有下面工程特点的大体积混凝土为例来进行说明:
(1)设计建筑平面是正方形。其中地上建筑52层,地下建筑2层。
(2)采用全现浇外框内筒结构。
(3)基础底板总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98.4×95.6)。
(4)基础底板的砼总量约为7800立方米。
(5)整个基础包括大承台(面积约1200平方米)、小承台、承台底板。
(6)底板混凝土厚0.8米,承台混凝土厚3.2米。
(7)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
2.1 原料的选择及配合比例
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因此,必须做好原料的选择和配合比例的选择。
(1)原料的选择
水泥的选择:由于本工程的砼设计强度等级为C40,为了降低水化产生的热量,减少水泥的用量,因此水泥可选用525号炼石水泥。
骨料的选择:对于细骨料的选择也要从减少水化热方面来考虑。因此,细骨料主要采用中砂。在粗骨料的选择上,主要考虑混凝土的可泵性和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问题,因此主要选用5到20毫米粒径的连续级配石子。
在进行骨料选择时,还要考虑骨料的含泥量。骨料中的含泥量不同,浇筑成的混凝土收缩变形程度不同,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也不同。因此控制骨料中的含泥量也是进行骨料选择的必要条件,一般情况下粗骨料的含泥量应在1%以下,细骨料的含泥量应在2%以下。
掺和料和外加剂的选择:由于混凝土的28天强度和标准强度基本接近,为最大程度控制温升速度,推迟温度升高到峰值的时间,掺和料应该选用大掺量I级粉煤灰,每立方米掺量最多可以达到100千克。从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特点上来看,掺粉煤灰是增加可泵性、节约水泥的非常普遍的方法。
外加剂的选择主要采用在混凝土中添加U型低碱膨胀剂的方法,研究表明,在混凝土内添加10%的U型低碱膨胀剂,可以达到膨胀应力抵消一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应力的效果,这样就可以减少裂缝产生的机会。
根据低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1.实物图画、数学、符号、几何图形卡片(或塑料片)。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鸟、小兔、小鸡、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红花、黄花、苹果、梨、桃、五角星等)绘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如图(1))
数学塑料片有:0—20这20个数的塑料片。(如图(2))
符号塑料片有:运算符号片和关系符号。(如图(3))
2.小棒。
小棒有单根的,有成捆的(示意图(如图4)),用来学习认数和计算。
(附图{图})
(1)(2)(3)(4)
3.计数器或计数表(如下图),用来学习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附图{图})
4.口算练习卡片。这种卡片可根据各册的口算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编制。如第一册的口算练习卡可编制如下:
(1)(2)(3)学完6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学完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3=6+4=9+3=
6-2=10-8=17-9=
1+5=3+7=4+8=
5-3=9-4=11-6=
6-4=10-3=7+6=
3+0=5+5=15-7=………………
利用以上卡片上的试题,可让学生定时地进行练习,以提高计算能力。
5.圆形口算练习板
(附图{图})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如上图的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6.钟面和七巧板
自做一个钟面模型(如下图(1)),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
(附图{图})
(1)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如下图(2))。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的特征的认识,同时丰富想象力,培养空间观念,提高学习兴趣。
(附图{图})
(2)
7.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如下图。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附图{图})
8.奎逊耐彩条
奎逊耐彩条是一种结构性强、近三十年来国外广泛使用的小学数学学具。它是由比利时的一位叫乔治·奎逊耐的小学校长设计出来的。这套学具由10种彩色木条组成。每根彩条的横截面都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10种彩条的颜色分别是白色、红色、浅绿色、紫色、黄色、深绿色、黑色、蓝色、咖啡、橙色,所对应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10厘米(如下图)奎逊耐彩条在小学各年级都可使用。学生通过操作,可以理解所学的概念、法则的意义等。
(附图{图})
二、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下面简述一些学具的主要使用方法。为叙述的方便,按数学内容进行简述。
1.数的认识和计算
在低年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学中,可选用的学具有各种几何形状的塑料片、数字、符号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还有计数器、计数表、口算练习卡片和口算练习板等。
运用这些学具,可表示数概念和运算意义、法则等。如,学习基数和序数的含义时,可用不同的几何图形塑料片进行操作活动。学生摆出然后教师提问:“一共摆了几个图片?”“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什么形?”学生摆完后,对着摆好的图片叙述:“一共摆了5个图片。”(理解数5的基数含义)“从左往右数,第5个图片是正方形(理解数5的序数含义)。通过摆、说这两个环节,理解了一个数所表示的两种不同的含义。
(附图{图})
又如学习数的组成时,可用彩条进行操作,使学生探索出数的组成规律,并能很快地记住某一数的组成。如用彩条摆出7的组成:
(附图{图})
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能有序地发现7的组成有以下6种:
6和1,5和2,4和3,3和4,2和5,1和6。
在教学百以内、万以内数的读写时,把计数表和奎逊耐彩条结合起来使用,效果更好,这便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计数单位、数位等易混的概念,同时掌握读、写数的基本法则。如,用彩条表示数2103。
(附图{图})
又如学习乘法的含义时,用奎逊耐彩条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
3个22+2+2
4个33+3+3+3
5个44+4+4+4+4
(附图{图})
3根红色彩条表示2+2+2,4根浅绿色彩条表示3+3+3+3,5根紫色彩条表示4+4+4+4+4。这些操作活动都表示同数连加。学生通过操作,在头脑中便形成了一个个同数连加的模型,这时候,教师引出乘法概念便水到渠成了。
2+2+2是3个2相加,用2×3表示;
3+3+3+3是4个3相加,用3×4表示;
4+4+4+4+4是5个4相加,用4×5表示。
由此概括出乘法的含义: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又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用彩条摆:10里面有几个3?还乘几?
(附图{图})
通过摆彩条,学生直观地看到10里面有3个3,还剩1,列式是:10÷3=3……1。这样,使学生自然地从数学模型过渡到数学计算式,对其中的算理理解得较透切。
2.应用题
在学习应用题的最初阶段,为了使学生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选用的学具一般是各种几何形体的塑料片(或卡片),小棒和奎逊耐彩条。用卡片、小棒等进行操作的活动在教学参考书上已有介绍,这里着重介绍如何用彩条来进行操作。如第二册教学两数相差关系的应用题:
“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用彩条摆)
(附图{图})
一根橙色条(表示10)和一根红色条(表示2)连起来,表示12只白兔,一根黑色条(表示7)表示7只黑兔。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就是求这两行彩条的长度差。从图上可清楚地看到,上面一行彩条比下面一 行长了一截,因此可将上面一行的彩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和下面一行同样长,另一部分是比下面一行长的,只要去掉同样长的一段,剩下的就是比下面长的一段,也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
通过操作,学生从具体数学模型领悟到抽象的数量关系,逐步学会解答相差关系应用的分析方法。
另外,彩条在学习倍数关系的应用题和两步应用题中,都可作为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在此不一一举例了。
3.几何初步知识
在低年级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需准备的学具有各种形状的图形卡片和实物。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实物或卡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实物或模型;还有奎逊耐彩条、钉子板和七巧板等。这里着重谈谈奎逊耐彩条和七巧板的使用。
(1)指导学生在奎逊耐彩条的6个面上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用4个白色方块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附图{图})
(3)用8个白色方块摆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附图{图})
(4)用4根红色彩条(表示2)摆一个正方体,用9根浅绿彩条(表示3)摆一个正方体,用5根黄色条(表示5)摆一个长方体等。
(附图{图})
(5)运用七巧板除可拼成课本上所示的图形外,还可拼成许多有趣的图形。如:
【关键词】:建筑工程;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伴随着现代大型设备和高层建筑的与日俱增,大体积混凝土也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如果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工作处理不好,就常常会导致混凝土产生贯穿性裂缝和表面裂缝,严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整体性以及防水抗渗性。所以,加强研究和认识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技术与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材料配合比
1.水泥
在配制大体积混凝土中所使用的水泥质量必须要达到国家标准,优先选择使用中、低热硅酸盐水泥,可以是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等。尽量的降低使用水泥的数量,可以采取增大粉煤灰等掺合料掺加量的方法。当混凝土要求有抗渗性时,则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含量不得超标。掺加一定的掺和材料到混凝土中,延缓混凝土的终凝时间,此外也考虑到了混凝土在初凝之前内部发热不会产生温度应力,因此要适当的延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保初凝时间维持在10个小时以上。
2.骨料
要选择的合理混凝土骨料的级配。优先选用一些结构致密、热膨胀系数小、含泥量低、强度适中的骨料,尽可能多的使用粗骨料,选用10mm~40mm天然连续级配碎石。混凝土骨料要不含杂质,保持表面洁净,采用填充大粒径的碎石、中砂和毛石等,有机物含量和含泥量达到要求的石子、砂子等,减小使用水泥石的总量,从而降低水化热。为了提高骨料在砼中所占的体积,要尽可能的使用连续级配的骨料,从而能大大降低水泥浆的使用量,有效的减少收缩。
3. 掺合料以及外加剂
合理、正确的使用外加剂是减少混凝土的开裂,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保证混凝土质量的有效方法。减水防裂剂能够降低混凝土用水量达到20%以上,而掺加减水防裂剂则能有效的改善水泥浆的稠度,相同比例的水灰比能够减少相应比例的水泥用量,降低塑性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采用的外加剂的质量和技术要达到国家现行关于外加剂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选定外加剂的品种以及确定掺加量要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通过水泥的实际的效果和适应性实验来决定。在高寒地区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也可采用引气剂。
三.混凝土的拌制
认真控制混凝土骨料、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等原材料的投料顺序和计量,还有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搅拌时间;同强度等级、不同品种的水泥能够混合使用; 当遇到含水率有显著变化或者是雨天时,应该增加检测含水率的次数,并及时的调整骨料和水的使用量。
首先,要加强检验材料从而保证粉煤灰的质量,此外还应进行混凝土试配,根据试配的结果来确定掺用量。外加剂的掺用量一定要准确,掺用量误差要控制在总掺用量的4%~5%以下。其次,应该要注意均匀搅拌,外加剂在新拌的混凝土中分布均匀能够避免因局部过量而导致产生不良后果。粉煤灰能够保证其在混凝土中的匀质性,并有助于二次水化能够充分进行,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最好延长1分钟左右。
四. 输送混凝土
在建筑施工现场可以设一台移动泵和一台托泵,由现场和商品混凝土站同时供应混凝土,由泵直入浇筑地点。事先要了解所使用混凝土泵的各种技术和功能。配备好足够的泵机易损零件, 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进行及时抢修。在安装泵管时,检查弯管是否有混凝土残留物,如果有则应该立即清除,管道接口处要注意密封,以避免漏浆。此外,还应该保证管道固定牢靠,尤其是垂直管和斜管这两个器件,从而减少泵送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泵送前还要用清水润湿一下管道,再用水泥砂浆一下泵机和管道。值得注意的是:泵机料斗前应该要派专人来值班,避免拌合物中的杂物和大块石头在泵送的过程中被泵机吸入造成堵塞。当需要暂时中断泵的时候,要及时的采取倒泵措施,使管中混凝土形成一种前后往复的运动状态,保持可泵性的良好。假如出现了泵机故障,为了确保混凝土的边续施工,可以采用塔吊的方法来进行短时间的垂直运输操作
五.混凝土浇筑
1.全面分层。在完成第一层全面浇筑之后,再回过头浇筑第二层,此时第一层的混凝土还没有初凝,这样逐层的连续进行浇筑,直至完工为止。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平面的尺寸不大,施工时应该从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会比较合适。必要时还可以将其分成两段,从两端向中间或者是从中间向两端同时来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浇筑混凝土时,要先从底层浇筑开始,浇筑到一定的距离之后再浇筑第二层,这样依次的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层数比较多,因此在浇筑到顶层后,由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没有初凝,又可从第二段开始依次分层进行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较少的混凝土,长度或者面积较大但结构物厚度不太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要求斜面坡度应该要小于1/3,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往上移。振捣混凝土也需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通常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上面的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处,保证捣实上部的混凝土。下面一道振动器布置在近坡脚处,保障下部混凝土的密实。随着浇筑混凝土向前推进,震动器也相应的跟上。
六.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
混凝土从搅拌站出机后,经过混凝土搅拌车卸料、运输、浇筑、振捣、平仓过程后的位于混凝土表面以下50~100mm的温度被称作为混凝土的浇筑温度。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如果越低,则对控制混凝上的温度应力以及内外温差越有利。通常当混凝土从塑性状态转变为弹性状态时,浇筑温度越低出现开裂现象就越少。在施工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中,在平均气温水平以下,浇筑温度每降低6℃ ,混凝土的最大温升值则会相应降低3℃。浇筑温度越高则越容易加快水泥的水化,通常浇筑温度每提高10℃,混凝土内部温度则相应的多上升35℃ 。降低混凝土浇注温度一般通过加冰拌和、冷却拌和水、预冷骨料等办法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口温度。通常来说预冷石子的效果最好,其次为预冷水和沙,相对而言预冷水泥的效果最差。
七.混凝土的拆模
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内部较表面散热快,会导致形成内外温差,表面收缩受内部约束产生拉应力,这种拉应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产生裂缝。但假如此时受到冷空气的袭击或者过分的通风散热,就会使表面温度降温过火导致产生裂缝。因此在混凝土拆模之后,尤其是在低温季节,应立即采取表面保护措施来避免表面降温过大,从而引起裂缝。
八.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关键是要有一套科学的养护工艺,一套严谨的施工组织设计以及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一定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避免产生有害裂缝。
【参考文献】:
1. 尹立宪.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要点浅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2010(12)
2. 赵晖.建筑施工中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探讨[期刊论文]-硅谷2011(9)
3. 沈卫国.马威.郝魏星.孙吉平.3种混凝土浇筑工艺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9(6)
4. 张文.叶华杰试论建筑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期刊论文]-科技与生活2010(18)
5. 雷宇.赵雷.罗红革.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水化热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港湾建设2007(3)
关键词:框架结构;建筑施工;梁柱节点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持速发展,为了节省土地,增加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高层建筑框架结构房屋越来越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就是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关键部分。框架结构在地震中的薄弱点一般是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常常是剪切破坏及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毁坏。由此可以看出,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施工质量是建筑抗震的关键所在。
二.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过程常见问题
1.梁柱节点箍筋施工问题。
《节点箍筋规范》明确规定:框架节点核心区内箍筋量,不应小于柱端加密区的实际配箍量。但由于梁柱节点箍筋的钢筋分布密集,节点构造复杂,操作人员高空作业,施工难度大,特别是中间柱子钢筋纵横交错,箍筋绑扎不便,采用整体沉梁时节点区下部箍筋无法绑扎。致使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间距不分、数量不足,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完全不符合《节点箍筋规范》的要求,留下严重后患。
2.混凝土施工问题。
为满足结构承载的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节约工程造价。在设计时通常对上、下柱或梁板选择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但是对结构节点区域的混凝土强度往往不作明确说明。施工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贪图方便而使用同一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从而导致节点强度的降低。另外,由于振捣、石子等因素,柱头施工缝区域一般浮浆较多,在浇筑混凝土前要按规范要求对施工缝进行处理;由于表向混凝土层比较软弱,应在安装接点模板之前及时清除软弱的混凝土层,并在模扳安装完成后,清理杂物、小屑、泥砂等,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出现松散夹层或水平裂缝。为了保证新旧混凝土能够良好的结合为一体,在浇筑混凝土前,还要先浇一层同混凝土相同强度标号的水泥砂浆。精心施工以保证工程质量。
三、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要点
1.钢筋制作。
节点处的钢筋制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节点区的箍筋和节点区的梁筋锚固。箍筋的作用是提高节点的抗剪强度,箍筋间距的大小与混凝土的约束作用、节点受剪承载力成反比例关系,也即是间距越大,混凝土受到的约束越小,受剪承载力也就越小,所以箍筋加密,最大化的减少间距可以有效提高节点的受剪承受力。因此,施工中除了对柱端、梁端的箍筋加密,节点区的加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钢筋捆扎效果如图一所示)
(图一)
2.节点混凝土的浇筑
由于柱与梁板分别使用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从而混凝土浇筑施工的难度将会增大。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对此采取合理的措施,确保节点处的混凝土强度。在浇筑节点混凝土前面先于距离柱边缘 50 cm或者梁的高度位置设置挡板。因为节点部位没有太大方量的混凝土,因此可以采用吊罐浇筑,而不采用泵送,以此使混凝土的塌落度减小,提高节点混凝土的施工质量。节点处的混凝土面应该比楼面高度略高,暂时不采取振捣。浇筑梁板混凝土时,应该先对靠近节点部分浇筑,当混凝土达到标高后,便对节点混凝土进行振捣,然后再振捣梁板混凝土。这样既可以避免节点混凝土中的水泥浆流失,又可以避免梁板的低强度混凝土进入节点。混凝土振捣当在混凝土初凝前结束,防止出现冷缝。节点处的钢筋非常密集,为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在采用细石混凝土之外,还需要加强振捣。至于钢筋密集的节点核心区,当运用小直径振捣棒完全振捣或运用钢筋棍人工插捣杜绝每一个死角,保证节点混凝土的密实。然而在高层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为了符合框架柱的轴压比要求又防止柱子截面尺寸过大,常常需要取框架柱的砼强度等级比梁板砼多出2个或2个以上的5 MPa。在这种状况下,施工时必须采取特别方法确保节点砼的质量。相当成熟有效的做法是:在梁柱节点附近离开柱边大于等于500 mm,且大于等于1/2 梁高处,沿 45度斜面从梁顶面到梁底面采用 5 mm 网眼的密目铁丝网隔开(当作高低等级砼的分界),首先浇高标号砼后浇低标号砼,即先浇节点区砼后浇节点区以外的梁板砼。
3.模板安装。
安装梁柱节点区的支模板一般都很麻烦。施工实践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现场临时散装的做法。由于不系统,安装时经常出现尺寸偏差过大、拼缝不严密、接茬处不垂直和表面平整度等问题。不符合要求时,一般拆除后再重装是十分麻烦的,因此为使施工时节点区模板安装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应按以下要求施工:在施工前先弄清每个节点处的梁柱、楼板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关系。并对节点进行分类编号。然后再根据各个编号节点的相关几何数据制定合理的模板安装方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矩形节点框架梁宽度范围以外的各模板一般由多块木板拼装而成,在制定方案是要选择合理的搭接长度便于固定,了解各模板的尺寸大小、位置关系并编号后,再绘制出各节点的模板制作图。绘制模板制作图是为了方便安排熟练木工根据制作图预制合符要求的模板。预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相应的标识。最后再随着施工进度要求现场安装节点模板。在安装时先用铁钉将各标识好的的模板在柱身初步定位,再检查安装的垂直度,适当调试后固定,完成安装。
4.做好施工监理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进行对号入座施工。现浇混凝土柱的设计强度等级一般高于梁板两个等级以上。在浇捣混凝土时,柱子对梁板垂直断面部位要按照柱子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浇筑,也就是柱左右或前后靠梁板部位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同。由于柱与梁相交处有应力扩散角,所以把柱边的梁端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些是有好处的,一般要求从柱边向梁另一端浇至长度为梁高或1.5倍的梁高。梁柱节点砼浇筑施工时现场旁站非常重要。如现浇楼面梁板混凝土,在梁上设计和规范要求的位置插入“特制档板”,先督促浇筑梁柱节点高强度混凝土,节点浇筑时间和拔除档板后再浇筑时间要逐一做好旁站记录和混凝土浇筑记录。另对浇筑各部位的混凝土强度要认真确认,做到确认无误后才能浇筑。监理旁站的重点,为了防止梁二次浇捣混凝土出现施工缝(即冷缝),节点部位混凝土在初凝前,即应拔除档板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另此部位应加强振捣。在施工中监理除抽测混凝土坍落度、要求做好梁板混凝土试块见证取样外,同时对梁柱节点部位的混凝土也分批量见证取样试块,以确认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标养和同条件试块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梁柱节点部位混凝土浇筑后,应用潮湿草包或麻袋及时覆盖,夏季可防暴晒,潮湿草包可以降温,减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冬季仅作保温防冻措施就可以了
四.结束语
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具有重要作用,在施工中要科学制定施工实践策略,有效提升节点区域施工质量水平,优化建筑施工效果,消除质量隐患,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祝龙,顾国振.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3年4期
[2] 白春山 沈庆印.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8期
[3] 杨志红.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的施工技术探讨. [期刊论文] 《华章》 -2012年27期
[4] 陈艺. 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华章》 -2012年26期
[5] 杨智锋.对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技术分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 -2013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