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媒体冲击范文

自媒体冲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媒体冲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媒体冲击

第1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是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儿童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似的行为;在班集体中,越是有威信、有影响的人,其暗示效应越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模仿;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的阶段。集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是对于整个群体和每个个体都有意义的共同价值。学生班集体是学生集体的基层组织,使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地方。

一、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是社会影响学生个体,帮助学生进入社会的通道之一。它具有强大的功能。

(一)关心身边,感受温暖。

现在的中小学生,讲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教育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即跳出自己的圈子,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关心社会、国家,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而如今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孩子在较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别人为自己服务,很少有机会去为他人做些什么。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集体这块沃土,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运用集体的魅力感染孩子们,使他们关心的重点由"自我"转变到"他人"和"社会"。

(二)适应变换,争做主人。

校园也许是社会中最纯净的一方沃土,但集体仍旧是一个小型社会--儿童社会。告别了家庭的温馨呵护,远离了幼儿园老师的温柔话语,孩子们猛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小学生,每天要学习很多知识,按时完成作业,和别人比高低,突然之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中。通过集体生活,孩子们接触面扩大了。在集体,有老师、同学,它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这就使得集体成员间的交往突破了亲缘的界限,具有了社会性质,而孩子们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也进行了角色的转化,已经不再是只受保护的对象了,作为集体一员,他们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享受集体生活的权利,争做集体的小主人。这种角色的转换,是每个人准备进入社会、做社会主人所必需的。学校的各种规则,则使孩子们不断地学习如何适应社会。

(三)发展个性,健康成长。

只有在集体中,儿童的个性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个性化的核心因素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行动、认识、智能、兴趣、思想、情感等所有个人特质的综合发展。集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水平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环境和教育的社会化为媒体,通过儿童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和发展儿童的的个性。

实践证明,优秀的集体可以使个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优秀的集体能够给予个人丰富的精神财富。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配合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的责任与荣誉,可以使每个成员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了解集体功能,发挥集体魅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强大集体的教育力量是由于其本身的特殊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决定的。

集体的凝聚效应

集体的凝聚效应是指集体对其成员有一种吸引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能满足青少年儿童多种不同的需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儿童对交往的需要越来越强烈,他们需要朋友,希望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朋友,对朋友的信赖逐渐超过对家长的信赖。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孩子们能够体验到被理解的幸福。这更加促使孩子愿意加入到某一集体中,希望受到集体的关心和爱护,希望得到这个集体的认可。而一个良好的集体总是充满着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怀,相互爱护,可以不断地满足孩子们对于爱的需求。

值得强调的是,集体可以满足孩子们成就的需要。要知道,孩子们普遍具有一种探索、创造并且取得成就的需要,当孩子们通过努力,在某个方面取得哪怕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然而正如刚才所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得到集体中成员的帮助和支持,他们不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集体的力量、魅力,更会在集体的帮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集体生活中,孩子们不仅得到多种需要的满足,同时还逐步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只有集体每个成员都对集体负责,主动承担集体义务,逐渐形成集体意识,产生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的时候,集体才真正具有凝聚力,才能产生凝聚效应。需要指出的是,凝聚效应也具有两重性,防止狭隘小团体思想的滋生,是教师在集体教育中需要正确引导的。

集体的驱动效应

驱动效应是指集体的影响能使集体成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态度,形成个体内部的驱动力。

集体中多种心理因素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是驱动效应得以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这多种激励作用汇聚、融合成集体本身的动力系统。这些激励作用表现在很多方面

1、师爱效应。

在集体中,教师的爱是集体成员积极上进的重要动力,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爱一个人就等于塑造一个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可以产生正确的教育方法,爱学生可以促进后进生的转化。教师的爱可以毫无选择地、公正地给予每个学生,尽力摆脱偏执狭隘的感情。教师的爱不应该是溺爱,也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体贴照顾,而应该有自己的原则,是诲人不倦的爱,造就一代新人的爱。

2、集体规范、舆论的作用

集体的规范、舆论,对于积极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激励与支持,对于消极落后的行为则是一种约束。

3、超越自我意识的作用

在集体中,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通过相互比较,不断地发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同时也能发现自我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超越意识。

集体的同化效应

良好的集体能产生一种同化效应。同化效应是指集体成员在活动中,接受了集体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

1、模仿

在集体生活中,模仿是指在集体的一定刺激的影响下而产生与他人相似的行为。模仿一般分为自觉模仿和无意识的模仿。自觉模仿是在集体的号召下产生的;无意识的模仿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模仿。一般来说,小学生对于榜样的模仿要经过一个过程:从盲目的模仿到选择地模仿;从模仿自己的伙伴到模仿周边的成人;从模仿身边的人到模仿影视中人物;从外部行为的模仿到心理品质的模仿。

2、暗示

集体中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集体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集体成员的心理或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其出现与集体的意志相一致的倾向。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暗示性,它是我们生活中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小学生能否接受暗示的影响,主要和一下因素有关:

(1)主观因素

主要受暗示者的性格、智力水平和对暗示的意识程度等。集体中,缺乏主见的孩子容易接受暗示,而自主性较强的孩子则不易接受暗示;聪明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暗示,而反应迟钝的孩子则不易接受暗示。

(2)客观因素

如果暗示者的威望较高,则孩子容易接受暗示;受暗示的人数越多,个体越容易接受暗示。在道德行为判断上,孩子们在人数多的情况下容易受暗示,而在学习上,则易受教师或成绩优秀者的暗示。在班集体中,越是有威信、有影响的人,其暗示效应越高,容易引起别人的模仿。

3、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主要是指在集体中,学生的种种情绪体验通过表情、姿态、动作等方式表现出来,感染他人,从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在少年儿童期。孩子们对于情绪情感的体验具有不深刻、不稳定的特点,容易接受外界的情绪情感的影响。在集体生活中,集体的情绪状态是一种影响集体心理气氛和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生气勃勃、团结向上的集体中,接受着各种积极的情绪感染,会不断地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活泼开朗、坦率的性格。相反地,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死气沉沉、情绪低落的集体中,则孩子们也容易形成孤僻、多疑的不良性格,不仅容易挫伤他们的上进心,更会妨碍孩子们积极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他们,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另外,教师主动贴近孩子,用自身的热情、乐观等情感感染孩子,也可以促进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形成。

4、从众

从众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体压力下,孩子放弃个人的立场,在观念上,行动上与大家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在班集体中,常常见到"随生附和","人云亦云"的现象,这些都是从众的表现。主要因为孩子的年龄小,依赖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从众。所以,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考虑这种从众心理,在参与学生的讨论时,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并巧妙地利用这种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促进集体的团结,树立良好的班风。但也要注意从众所具有的消极作用,避免挫伤孩子们的积极创造性,积极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创新精神,直到形成正确的决定。以次来促进班级良好气氛的形成。

第2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自媒体 民生新闻 电视

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的异军突起,自媒体极强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线性传播方式,为全民皆信息传播者提供了可能性,这对传统的电视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得不应势而为,积极探索与自媒体的关系,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一、自媒体概念及特征

1.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它是以微博、博客、博客、论坛、微信、QQ等新媒体形式为载体信息的个人媒体的总称。

2.自媒体的特点。首先,信息传播不受时空和职业身份限制。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只需借助一个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记录事发现场的实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发信息、晒实况,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其次,信息传播的交互性。自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群体参与感,能够在媒体平台上自由地参与讨论、分享,从而提升了受众地位。第三,信息传播零门槛、草根化。网络传播以“零门槛”的方式吸引了众多的用户,能够轻松让用户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制造者,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由专职身份的人来做这些事。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及其现状

电视民生新闻播报的是百姓身边发生的各种事或是与百姓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热点政策,其特点是充分体现了“民生民意民情”。其新闻采访制作是以调查、跟踪等多种方式为主,内容多是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件并以百姓的立场来播报各种新闻信息,是一种价值丰富的电视新闻。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出现,记者不再是主宰整个新闻事件的身份,而是更多地作为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去了解人民各个层面的需求。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电视民生新闻只是反映了新闻事件,但却没有像自媒体那样能够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评论,这就成为了其重要的短板。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内容冗杂、重复、琐碎化,而且过于娱乐性,对情节过于渲染、煽情,比较重视视觉冲击而缺乏人文性和责任心。

三、自媒体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的冲击

自媒体的蓬勃发展无疑给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媒体挑战着传统媒体的新闻话语权。2009年发生的“央视配楼失火”事件,最先火灾现场的不是主流媒体,而是一位恰巧路过的市民拍下并到网上的,成为了先于传统主流媒体消息的第一位。这条信息在半天的时间里就被访问了37万次,跟帖发表评论有1700多条。而主流媒体是在事件发生后一天才了这一消息。

第二,自媒体对敏感新闻具有很强的挖掘能力。“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这个事件最先是由社科院学者发帖在网络传播开来的,在受到关注后,一场“微博打拐”的互联网行动荡漾开来,在民众舆论呼声和关注极高的情况下,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才陆续报道了此事。

第三,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其姿态平民化,更能吸引广泛民众的参与。自媒体开创的公民新闻,全民皆记者,对民生新闻的切入视角更独特,用词简单质朴接地气,更能引起广泛的认同感,并吸引着众多的人参与评论、转发,从而使该新闻得到更广泛、更快速的传播。

四、自媒体的缺陷性又为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提供了突破契机

任何新生事物都有其缺陷和不足,而自媒体的这些缺陷和不足反而会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突破口。

第一,自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是无序的、良莠参半的,而传统电视民生新闻却有着较好的公信力。自媒体信息传播速度虽快,但是呈碎片化传播形式,其真假性、客观与否都取决于用户的自律,者有可能造谣,转发者也仅是跟风,不会去考究其是否真实,因此一些造谣信息也随之得到了广泛传播。这种误导大众、失信于众的行为也就自然损害到自媒体的公信力。自媒体的这种缺失,就需要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为网传事件正名,还原事实、引导舆论,重新占领舆论制高点。

第二,自媒体仅限于对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并不会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这是远远无法满足受众对新闻事件来龙去脉了解的需求的,这也是自媒体的致命点。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在这方面却有着其优势。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会通过实地暗访走访、咨询专家或专业机构的专业意见、主持人的剖析解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矶韵喙厥录事实进行还原,这种专业的新闻素养和深刻纪实的报道风格成为传统媒体的核心优势,在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中,专业、优质的新闻报道无疑成为了其制胜法宝。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是由专业设备、专业采编队伍来完成的,不管是对深度新闻的把握还是对常规新闻的追踪报道都是自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第三,自媒体的传播优势可以为传统电视媒体新闻传播服务。首先,自媒体可以成为原始新闻来源。纵观不少热点民生新闻事件,我们发现很多最先都是在微博、微信广泛传播的。比如2014年《机场如厕环境调查》这个民生新闻就来源于网友爆料,后经过专业采编、追踪、暗访,对新闻细节进行还原后才制作成完整详实的报道。其次,自媒体为增强传统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渠道。现在,不少民生新闻栏目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这就为受众参与对事件的评论提供了平台,而且开设了二维码,方便手机用户参与实时新闻互动。庞大的微信、微博用户群在第一时间接收了解节目动态,因此有效提升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形象。

借助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已经逐渐发展为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其以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的优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媒体与部分新媒体的新特征。因此,传统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制作团队要辩证地看待自媒体与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关系,既要认识到自媒体的相对优势,又要善于抓住自媒体自身的缺陷,并以这些缺陷和不足为契机来寻找突破口,从而重拾失地,更好地发展,以图再现辉煌。

(作者单位:营口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陈锐维.新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J].新闻世界,2013(01):36;

[2]刘宽怀.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05):25;

第3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 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试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补格局 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网络语言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体公信力的影响 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互补的成功案例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之道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出路 试论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冲击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出路探索 移动聚合类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颠覆与再造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影响与冲击的策略 网媒与传统媒体的互补与融合 互联网使用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从使用与评价切入 “微博”环境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冲击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互补不是竞争 基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互补的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新媒体对传统报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05.25.

[3]shelleyhuai:《新媒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011.05.25.

[4]yangyang:《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2011.09.20.

[5]佟菁菁:《跨媒体做大奥运蛋糕 新旧媒体成有益互补》《收视中国》,2008年,09月刊.

[6]舒咏平、陈少华、鲍立原:《新媒体与广告互动传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王长潇主编:《新媒体论纲》,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刘牧:《“全媒”魅影》《中国广播影视网》,2012年1月15日出版,总500期1月下半月刊.

[10]温静:《广播:互联网砸开涟漪》《中国广播影视网》,2012年2月15日出版,总501/502期2月上半月/下半月含刊.

作者简介

第4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报纸编辑 美术编辑 视觉传达 视觉效果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6-0228-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进程深度推进,多种媒体开始出现,并呈现出融合的态势,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成为这种变革的最主要推动力[1]。在这样的媒介传播背景下,传统的报纸视觉设计与效果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报纸美术编辑要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提升报纸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满足现代信息传播需求。

一、传统报纸版面视觉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传播领域中,报纸占据着重要地位,承担着重要职能。但是,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自媒体的发展,这种信息传播主导地位正在削弱,并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很多报纸美术编辑固守传统工作习惯,不注重理念创新与能力创新,无法适应现代媒体发展需求,亟待提档升级。从国际形势来看,日本报纸出版业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但是由于版面设计老旧等原因,在过去数十年,发展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在媒体融合时代,自媒体、社会媒体、公民记者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凭借着实效性和流媒体等特性,带给读者新的视觉冲击感受,抢食传统报纸的蛋糕[2]。在传统的报纸美术编辑工作流程和模式下,由于创新性不足,很多报纸美术编辑工作都形成了固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套路,很多美术编辑不注重创新,因循守旧,存在工作热情低下的问题。从美术编辑工作自身来看,其核心就在于创新性,美术编辑就是要用自己具有创新的独特眼光,经过自身的美术专业加工,将好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基于此,在媒体融合时代,报纸美术编辑要发挥传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优势,提升自身工作热情,推动美术编辑工作提档升级,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实现工作水平和工作效能的大幅度提升,应对现代多媒体带来的挑战,带给读者根据视觉冲击力和表现力的报纸作品。

二、提升报纸视觉传达与效果的有效策略

1.善用大篇幅,强化报纸视觉冲击力

在报纸美术编辑工作实践中,美术编辑要善于运用大篇幅照片,提升报纸的视觉冲击力,随着现代审美和人们阅读习惯的转变,现代报纸阅读早已进入“x图时代”,通过图片展示新闻内容,是报纸工作发展的重要反向。在传统的报纸美术编辑工作实践中,很多美术编辑不敢于运用大篇幅照片,同时也缺乏大篇幅照片处理能力,在现代信息传播环境下,美术编辑要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大篇幅照片的运用比例,同时要善于创新应用特写等方式[3]。举例来说,我国报纸改革的先驱《广州日报》,就创新运用全版面照片,大幅度提升了报纸的视觉冲击力与表现力,提升了报纸的综合表现力,满足了现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2.养成版面意识,适应报纸发展需求

在报纸编辑工作实践中,美术编辑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美术编辑不直接参与报纸内容的采写工作,所以设计的报纸版面与内容很容易出现“两层皮”的现象,基于此,美术编辑要创新养成版面意识,将工作落到深入,充分参与稿件编辑与采写工作,提升工作实效性。仍以我国报纸改革典型《广州日报》为例,该报专门成立视觉传达中心,负责传统的美术编辑工作,各位美术编辑深入参与到报纸编辑工作过程中来,美术编辑都具有较强的版面意识,不仅仅单纯开展美术编辑工作,还和记者一同采访,事后通过插图、漫画等形式,尽量生动还原新闻现象和新闻信息,实现了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实现了报纸视觉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3.创新工作理念,注重视觉传播时代性

在传统的报纸美术编辑工作中,美术编辑更多的承担的是排版员的工作,报纸编辑并不注重美术策划能力提升,也不注重版面设计上的创新。但是,在媒介融合时代,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4]。多媒体数字信息传播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报纸美术编辑工作格局。美术编辑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要注重美术设计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在设计报纸版面的过程中更多的融入时代要素,提升报纸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吸引读者深入到阅读中来,提升报纸的综合竞争力,进而适应现代传媒发展需求。

4.注重思想性,提升版面感染力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下,读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一般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但是随着现代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获得的信息量不断加大,对于信息的要求自然也就越来越高,传统的传授式信息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读者需求,甚至会引起读者的反感[5]。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报纸美术编辑编辑要创新工作思路,转变自身的定位,尝试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进行换位思考,为读者提供更加专业、可靠、贴心的版面设计,提高读者的接受程度,实现自身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适应媒体融合时展要求。在版面设计实践中,要注重版面设计的思想性,除了要具有视觉冲击要素外,还要深挖思想内涵,提升版面的感染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对于报纸编辑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新的报纸编辑工作格局下,对于报纸视觉传达设计与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美术编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信息传播背景下,报纸美术编辑要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满足现代报纸视觉传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孟晓玉.如何提高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传达效果[J].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06-207.

[2]房林勇.报纸版式设计中的视觉传达创新[J].华章,2010(24):199,212.

[3]张鸿博.如何提高报纸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为例[J].传媒,2015(6):43-45.

第5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微商曾经是朋友圈广告的代名词,曾经是三无产品的代名词,如果说2014年还有很多微商借助这个赚到了钱,那么2015年机会将越来越渺茫。2015年,微商将会大洗牌,早期赚快钱的窗口期已经关闭。2015年的微商,必须要有过硬品质的产品,在营销上要改变直接发广告的方式,要讲究营销的方式和方法。因为微商归根结底是销售,所以微商成功的关键在于营销。所以我这里十条思考几乎都是关于营销的事儿。

微商要想获得成功,不要贪大、贪多,只需要选准一个小而美的品类入手,像做自媒体一样做微商。当综合电商、垂直电商都在探究电商媒体化的时候,微商要走向自媒体化。无论是电商媒体化,还是微商自媒体化,都需要研究的是人,研究的是那一群客户,这和传统电商将中心放在商品上有本质的不同。例如,你卖的是面膜,你的微商应该是一个《时尚美妆》的自媒体;你卖的是零食,你的微商应该是一个类似《肚子问题》的自媒体。

二:慢慢来,比较快

大熊有个名言,叫做慢慢来,比较快。我再加上一句,叫做赚快钱,死得快。微商自媒体化,就是要你不要天天想着赚钱,而是想着如何给你的粉丝(客户)带来价值,当你给你的粉丝(客户)带来了价值,你的赚钱100%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你简单到直接在朋友圈发广告的时候,你离被拉黑已经不远了。互联网思维都说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埋单,还有是说挂着羊头卖狗肉,这两个俗语都是告诫我们,互联网的玩法就是让你的赚钱不那么直接,而是隐藏起来,尤其不要直接赚粉丝的钱,而是赚第三方的钱。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我对软文的看法,现在大部分的自媒体和媒体开始走向一个死循环,就是为了赚钱,写软文,然后内容没法看,然后粉丝离去……并不是说夸赞某个企业的文章就是软文,鉴定是否软文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对你的粉丝有价值。软文通常说的是结果,有价值的文章注重的是过程,注重的是在说企业结果的过程中是否有什么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干货。

三:做一个独特的人

微商的本质是人,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说你要一切以你的粉丝(人)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痛点。另一层是说你要包装你自己,让自己在粉丝心目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微商自媒体化的关键在于“自”,就是找到自己的特色,然后放大,持续的讲自己的故事,塑造自己的形象。

四:来点情怀

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有什么独特性,那么不妨来点情怀。罗永浩让情怀变得争议化,但是情怀仍然很容易让我们感动。让自己和某一种情怀相连接,能够让很多粉丝在心底里赢得认同。马云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依然让我们触动。

五:讲故事

广告已死,故事永生。除了创始人的故事,自媒体化的微商可以讲述的故事很多,可以讲述品牌的故事,讲述产品的故事。每一个品牌和产品的背后都有故事,就看你是否愿意去发现和挖掘。实在没有故事,也可以包装,也可以编。本来生活的褚橙讲述了一个烟草大王借助橙子东山再起的故事;张药师阿胶糕讲述了一个贵妃美容膏组方的故事,你卖的不是产品,而是故事……

六:超级符号

你的品牌、你的产品要想让粉丝记住,简单的、富有冲击力的超级符号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超级符号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词语,可能是一个卡通形象,可能是一个logo。叫个鸭子、操场火锅、三个爸爸……这些都是例子,光凭名字就是一个传播的故事。还有视觉冲击力,产品包装是最好的媒体之一,你要思考你的产品包装是否可以做成超级符号,Roseonly的竖长精美包装盒,本身就能让人记住。

七:借势热点

营销不是一时,而是持续的,借势热点就非常重要。借势热点能够让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始终成为热点,对于小而美的微商来说,更是成本小、见效快。你要养成每天看新闻,刷微博,看朋友圈的习惯,快速借势,实现对自己品牌的植入。现在的热点,稍纵即逝,所以行动要快。你的微信朋友圈、你的微信订阅号、你的微博都是你的借势内容的媒体。蔡明的操场火锅,号称是第一家有DJ的火锅店,每天播放的音乐歌曲就成了可以借势热点的媒体。

八:仪式感

仪式感,也是为了营销,就是要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让粉丝客户在使用产品时产生联想,形成故事。某茶叶强调“谷雨节气的第一天清晨采集的嫩芽,温之以少女的体香”;某酒类品牌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民俗仪式:“在女孩子出生之日,父母将新酿的黄酒埋于树根下,18年后女儿出嫁之日取出。”这些都是一种仪式感(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让用户尖叫,让用户愿意参与进来帮你营销。

九:岂止于微信

微商是微信电商的缩写,但营销从来都是全渠道的。微信、微博、论坛都要用,乃至百度贴吧、百度百科、百度知道、QQ空间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营销洼地。微商大师夫子津津乐道的是在百度知道里面自问自答关于便秘、养颜的问题,就能实现一年百万的罗浮山蜂蜜产品的销售利润。另外,就是要善于巧妙利用大公司的资源,例如百度现在正推广直达号,是否要将微商开到直达号上?

第6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 自媒体背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一、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挑战

1.多样化的信息传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控制。

自媒体造就了传统模式下难以想象的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量,这是自媒体最大的价值所在;从社会管理视角看,它同时彰显了一个不容回避的特征―――信息互播的不可控性。这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冲击和影响,同时由于自媒体信息较为自由,信息把关困难,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彼此碰撞,相互影响,此消彼长,能量叠加。当今大学生多是“90后”,思想活跃但对事物的辨别能力不足,有正义感但往往事与愿违,此消彼长的自媒体互播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他们的视听,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2.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发生逆转。

在自媒体时代,信息来源的便捷化、多元化使师者在信息传递中的优势地位被削弱,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由单一传递变为多元获取。信息不再被学校与教师等主要政治思想教育主体垄断,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益复杂,个性化倾向强烈凸显,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追求逐步呈现在教育者面前,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3.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渠道就是主流媒体的信息。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变革带来人们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塔西佗陷阱”这个新出现的政治学名词,正在逐渐蔓延到社会各个角落,引发公众对主流媒体产生一种偏执的共识:媒体报道,不信,导致社会信任度不断降低[1]。这种信任危机给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潜在的困难和挑战。

二、自媒体提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遇

1.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

学校育人是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利用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网上网下资源等,通过多渠道协同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加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但不能忽略网络媒体,而且要积极抢占网络舆论阵地,尤其是充分利用自媒体,使自媒体为我所用,拓宽教育渠道,整合现实资源和网络资源,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2.有利于掌握学生动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对自媒体的使用依存度高,自媒体的信息随时随刻实时更新。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注学生在自媒体上的动态,借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和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媒体上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及时引导和处置。通过自媒体渠道可以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扩大化和群体化,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通过自媒体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避免信息滞后而导致工作被动。

3.有利于师生互动,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在大学生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学生的意识形态传播应该由外在强制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内在认同、接受,教育者对大学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自媒体的互动性、自主性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既能发挥教育者的影响、选择、引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途径

1.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传授知识和信息已经不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唯一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增加,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追求平等、民主,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展,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探索与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的新方法。另外,教师要不断加强对自媒体的认识和运用,充分发挥自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2.构建规范的自媒体监控体系。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监管都禁止学生一些学校认为不合理的信息,但现在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非常强,这种方法难以使监管取得实效。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必须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武装师生的意识,不断以主流思想来引领校园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学生干部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他们时刻在学生当中,让他们时刻监督学校自媒体信息,营造良好的自媒体网络环境。

3.合理选择利用网络教育资源。

大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深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从而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因而高效管理者必须提高管理能力,充分利用学校自媒体平台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交流阵地,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表达积极地思想与建议,让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大学生思想的发展,使其自觉抵抗不良信息的诱惑。

四、结语

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利用其互动性,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媒体的应用中,正视自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合理调整教育思路和方法,以此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第7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关键词:三网融合;中西部;地市报;新媒体;社区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42-04

新的传播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迁过程中。当前,新媒体技术的再革命引发了传媒运行机制和传媒格局新一轮“洗牌”,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并存,相互交织、融合和竞争,传播重心下移,在细分性市场中扩张影响力,各类媒体对受众注意力和地域覆盖力竞争的“零和游戏”特征突出,三网融合将进一步推进全媒体平台整合、多终端拓展和地域性传播通道扩张,由此,我国中西部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强势媒体的挤压,新兴媒体的地域性内容细分、超地域性覆盖,以微博为代表的兼具即时交流和广泛信息功能的社交性媒体(自媒体),以其灵活游走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多传播样态,不断冲决地市报的生存基础――地域性传播的栅栏,多层次、多方位对地市报生存资源再渗透、再分割、再蚕食。在激烈的竞争中,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转型,提升地域性资源(内容、渠道和用户)的开发能力,通过内生性创新,再造业务流程和运行机制,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一、新媒介格局下地域性媒体转型的向度

在新的媒体环境中,地市报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从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历史看,地方性是主流趋势,地市报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媒体。地市报的核心生存资源是亲地域性传播,做强做活地域性内容产品是地市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媒体的竞争与发展的核心是对受众(用户)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内容和产品、机制和体制、技术与传播渠道。适应技术变革、打造数字化、网络化的全媒体平台,改革体制和机制安排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拓展地域性内涵,提供兼具地域性和开放性的、有影响力的内容产品,满足地域受众的需求,培植良好的地域性用户体验,并以此作为其内生性创新的根本支点。

地市报的地域性内涵是多维的。过去,中西部地市报有着地域性运作传统,但主要是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经验等地域资讯,发挥媒体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功能,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这是地市报的主要任务,但只是其多维性内涵中的一部分。

地市报的地域性发展内涵扩张主要有三个维度:首先,必须突破单一的机关报思维,推进已经破题但远远未完成的“平民化”转型,深化和扩张民生新闻的内涵,形成对地域受众的内容覆盖,核心是在稳定和加强现有受众的基础上,占有和开发本地域的多层次受众。其次,地市报“平民化”转型的新向度是加速社交性媒体的嵌入和互动,进而发展社区性、参与性、互动性媒体服务。再次,把打造地方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建构贴近性、细分性、定制作为地域性发展的主要杠杆。

社区性开拓是地市报地域性扩展的主要做点。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都出现“两极”现象,在大型报业集团萎缩和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社区报的发展却如火如荼。相关研究表明,在信息海量化和碎片化、传播个性化和对象化时代,社区型传播将成为传播的主流。在都市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启动和冲击下,我国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实际上有所扩展,其中民生新闻就是一个主要向度。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必然的发展路向是以社区传播为着力点,不断关注当地公众最关心的公共议题,这不仅要关注一些突出事件,也要关注地域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更要提供本地公众对重大问题有序参与、讨论的平台。这是中西部地市报最丰厚的内容资源,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点。

内容资源与受众资源紧密相连。中西部地市一般覆盖人口数百万,中心城区有数十万人口,下辖的县、区(市)城区都有几万到十几万人口,他们对身边的切身问题更加关心。如果说以前地市报对这一块关注不够,影响不大,那么,在三网融合后,传播渠道更加草根化、亲社区化,公民传播权进一步下移(进入互联网的人口不断增多,下层公众的最贴近媒体――手机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的情况下,社区的问题,公众关心的本地问题,将成为地域性的重要议程,这些议程,全国性媒体和省级媒体不可能全面关注,也没有地市报的反应这么灵敏和直接。另外,还有比较特殊的问题是,中西部地区有一个特殊群体,即每个(地)市都有数十万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打工的群体,这是当地的主要发展支撑,在手机媒体成为主要传播终端后,这些与本地在物理空间上相对隔绝的群体,成为地市报重要的受众群,他们更关心本地的资讯、本地与自身生存环境相关对象性问题和公共问题,这也是地市报社区性开拓的主要切入点之一。

贴身服务是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生存的又一做点。三网融合的重要、最具潜力的终端――手机媒体,不仅使地域性、社区性和个性化传播更加深化,而且对媒体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媒介融合和移动媒体的便利化、廉价化和全媒体传播方式,使公众的自主性、交互化传播更加活跃,“微内容”和“微社会”的集合和结合,成为传播的主流。公众对“自媒体”传播关注的问题也进一步从单一性、浅表性的问题转向地域的公共性、针对性问题,从散漫性的、无序性的内容转向集合性、区间性内容,从一般性的发泄和娱乐转向社会对话、协商与参与。这就需要地市报提供这些内容的集合、交流和互馈平台,服务性资讯成为资讯超载化、碎片化时代地域性媒体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对公众的交流、讨论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梳理、集中、深度挖掘和解释,成为地市级媒体的主要用力方向。定向化的、对象化的地域生活资讯服务,成为地方媒体的主要发展依托。

二、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拓展的现实方位

我国中西部地市报有着较长时间的办报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地域性运作经验,比如传播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举措,各地各部门的工作经验,当地群众的生产活动等地域资讯,这些仍然是地市报发展的优势,是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内容资源,也是其地域性内涵扩展的起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

部地市报在传媒市场化特别是都市报发展浪潮中经历了第一波冲击,以地域性为核心的资源拓展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比如开始把报道的关注点转向基层,把当地群众的生活作为重要报道资源,催生了民生新闻,深化了对地域性传播的认识,这是中西部地市报在市场化推动下新的发展基点。

本世纪初以来,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媒体快速扩展,中西部地市报经历了第二波冲击。他们通过“上网工程”,通过报网互动,在扩展地方信息容量、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服务性资讯方面,拓展了地域性内涵,但与都市报发展中受市场冲击相比,地市报对互联网冲击反应相对比较滞后。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地市报的受众群体接受新媒体相对滞后,与市场性媒体立竿见影的冲击相比,新媒体替代的缓冲期要长,相对渐进缓和;其次是新媒体不能消解到地市报的地域接近性优势,新媒体还处在跑马圈地阶段,地域性内容资源相对比较粗糙,还没有冲击到地市报生存的生命线。

尽管经历了这两轮冲击,中西部地市报平面性的地域思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主要是因为主要服务对象相对稳定,基本受众群体虽有所萎缩,公费订阅量虽有所下降,但在纵向竞争主体(市场性媒体的地域性渗透竞争)嵌入度不深,横向竞争主体(地域性同城竞争媒体,目前还主要为地市电台和电视台)相对稳定和有限的情况下,地市报的受众市场没有全局性的变化。

社交性媒体的快速崛起和三网融合带来了传播格局、模式和传播平台颠覆性转换,将给中西部地市报带来第三波最严峻的冲击。在社交性媒体和三网融合的双重挤压下,“报业存在的时效、容量和传受互动的劣势将进一步恶化,在生存竞争的重压下,各类媒体对传播终端的争夺将日益剧烈”,尤其是各种泛传播媒体不断再生、扩张和利用多种新型传播通道,对地域性传播资源精耕细作,定向化、打包式精准传播,地域传播市场竞争空前剧烈,地市报如果固守单一、平面性的地域性思维,就会在困境中不可自拔。

首先是对地市报地域性传播优势的消解。在以纸质媒体和电子媒介为主要传播载体的时代,全国性的媒体特别是与地市报有着地域重复的省区(市)报由于地方资讯资源及其容量有限,版面和传播终端有限,电子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与平面媒体又具有差异性,所以,对以地域性为生存依据的地市报影响不大。

新媒体不断扩展传播通道,消减了传播介质悬隔,压缩了地域空间,门户网站和全国性、省级媒体建构的地域性细分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消解了地市报的地域性优势。其中,新媒体与市场性媒体结合的多元、多向功能扩张,对地市报生存资源的蚕食是症结问题,包括新媒体对地市报的受众蚕食(比如门户网站和强势媒体网站都设立地方频道,实行地方分众性传播,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和时间资源是有限的,网络覆盖了越多的地方新闻资讯,必然导致本地媒体受众的流失),也包括强势市场媒体(都市报)的市场切割(办地方版和网罗地方的新闻资源,导致对地方媒体的替代性)。但在技术瓶颈的限制下,这一过程是渐进的,还不能摧毁地市报的地域栅栏。

三网融合后,强势传播媒体的载体与渠道爆炸性细分与扩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传播方式的日趋立体多元,完全可以承载地域性所有新闻资讯,地市报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剧。其一,技术的便利性和新媒体接人的日益廉价(尤其是移动媒体),新媒体的地域渗透更加快速而广泛,进一步拆除了地市报维持现状的脆弱藩篱。其二,新媒体更加周全、立体化的传播方式,整合了全媒体介质,通过与地方受众的直接互动,可以更加便利地占据地方内容资源,地市报的地方优势不再。其三,强势媒体通过技术优势,在地方性分层、个性化服务中展开定向性地方传播,形成对地市报受众市场的进一步挤压。

其次是对地市报社区传播空间的挤压。由于地市报与当地公众比较接近,很长一段时期,对当地社区问题有一定关注性,有地域性社区媒体的雏形。在新闻传媒市场化的冲击下,中西部地市报受到都市报和网络媒体的双重夹击,一些地市报的应对举措就是主办市民报,打民生牌,前者主要沿袭省会和中心城市党报的路子,与省会都市报内容与受众同质化,多数处在亏损状态;后者由于其资讯资源有限,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从“小民生”角度做社区新闻,也相对比较滞后,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多数停留在琐碎的、随机性的个体性事件之中,使得以“大民生”、公众互动参与为主线的社区性传播,没有得到很好运用。在三网融合的语境下,社交性媒体更加便利地扩张疆域,而中西部地市报在这方面布点滞后,内容单薄,存在严重的空白点,地市报最具有优势的社区价值和社区作为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导致这最重要的一部分受众(用户)资源和市场资源也在流失。

再次,地市报的接近还有大量盲区。地市报对当地公众的接近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但是多数中西部地市报要么还处在传统的办报思维中,还是沉浸在公告牌和说教性的单向报道上,要么报道的视野狭窄,就地方报道地方的情况比较突出。同时,以当地政治议程为主题的导向性、服务性报道,仍然是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坚守的阵地。但是,在三网融合带来的媒介变局中,地市报对本地公众的服务,不仅需要从公众的需求视角来解读地域性的、公众议程中的重要问题,而且要善于从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来看地方,就地方的视角来拓展和活化报道国际和国内新闻;由于移动媒体的发展,需要对受众实行个性化的贴身(手机等移动媒体的贴身性决定了这种服务的重要性)。这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不少中西部地市报还没有破题,而很多中西部地市报的有限创新,也是以本来并不丰富的社会新闻作为主打,与都市报竞争同质化的新闻资源和受众资源,陷入了发展困境。对公众的生活、出行、理财、安全等地区性精准服务还是一片盲区。同时,中西部地市报那种单向的大一统的传播模式已经远远落后,对新媒体的认知和运用,还停留在单一性的内容网上复制和粘贴阶段,尤其缺乏对社交性媒体嵌入和对接的能力,对微内容的聚结、对社区问题的反应能力十分低下,对公众参与性需求和服务性需求缺乏引领和跟进的机制。

三、中西部地市报地域性内涵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媒体技术革命处在高速行进的过程中,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进入新的阶段,新兴媒体不断解构和重构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衍生出的自媒体又在不断解构和重构新兴媒体,传统媒体、新兴媒体与自媒体的三重融合,是当前的媒介融合主要趋势,三网融合是他们互相融合和嵌入的给力者。这也颠覆了过去媒体内容内涵和建构方式,在这种环境下,传媒发展有两个基本轴线,一是传统媒体必须以“新媒体逻辑”为导向,在新兴媒体一社交性媒体(自媒体)的扩张线上向数字化全面转型,二是传统媒体必须发挥内容生产优势,顺势扩张和创新内容分发、组构能力,顺利转型为“全媒体”和“大媒体”。中西部地市报的转型和发展,更需要注意两手并举,尤其是要把握好在新媒体环境中的战略定位,进而调整传播结构和重

构规则,从受众资源和内容资源上盘活存量,内涵性扩张增量,扩张地方传播影响力。

因此,中西部地市报必须加快技术跟进的步伐,建构自己的多媒体平台,特别是重点围绕手机等移动媒体展开网络化生存。在新兴媒体的对接与融合中,在对自媒体的嵌入和对接中,从理念、技术、机制、营销等方面求变创新,是中西部地市报发展的必要前提。

首先要以开放的视域推进新闻的本地化。本地化是地市报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地市报的优势来源。中西部地市报要从自身的生存方位出发,把地域性内容作为主要的市场资源,发掘差异化市场空间。一是加大平民化转型的力度,以民生新闻为主要切入点,提升对本地群众生活、服务资讯报道的质量,从公众的视角报道和解读主流资讯,增加地方报道的亲和力,改变单一的、公告牌式的报道模式,增强报道的可读性。二是贴近公众和基层,加大对基层资讯的发掘和报道力度,以此作为本地性报道的重要立点,加强地域性实用资讯的全面发掘。尽管现在是海量信息的时代,但地域性受众却存在对本地域的信息“饥渴”。加强本地资讯的周全化和精细化传播,全方位的、立体构筑地域性的信息总汇,这是地市报不可替代的优势。三是在比较周全地把握地方资讯的基础上,抓好新闻的第二落点和第三落点,对本地重大题材的新闻进行深入解读,做好“大民生”新闻,提高新闻报道的地域能见度,同时,通过网站和移动媒体,做好地域新闻资讯导航。四是对全国性的重大信息,以地方的视角,进行地域性的解读和分析。

在媒介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下,中西部地市报更需要着力的就是抓住对地方信息更有亲和力的移动媒体,对各种传播平台上的本地信息资源进行分类型整合。首先要做好集合平台,集合两类地方受众:一类是地理上的本地公众,一类是移动的本地公众(主要是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流动的本地公众),通过分层性的内容集合和组构,打造本地公众的主要资讯依托中介。

其次,建构品牌载体,扩张社区传播。在三网融合带来的新竞争环境中,中西部地市报要进一步深化社区性媒体思维和机制建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性社区,就是占领本地的中心城区的和各县市区的中心城镇;二是虚拟性社区,在互联网的虚拟社区中,以地理界线为条件的虚拟社区为主要社区分割点之一。在移动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终端以后,这种以地理界线为主题的虚拟社区将进一步细化,细化的结果,就是小的、在人们的现实活动范围内能够把握的社区,将成为主流。

从地理型社区的角度讲,地市报可以通过开设多种社区型的专栏和专题来满足这种需求,也可以通过定制性的社区专门报页(针对不同社区,做专门的社区报,渗透到所属的市县中心城区),在此基础上与多媒体平台连接和展开,进一步通过细分的方式,建构各个利益群体和兴趣群体的多元社区同时,要以社区传播容量扩张与质量提升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传统印刷载体和网络载体、移动载体的交叉点上,建构集合本地受众的互动性栏目系列,尤其是建构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载体,如《杭州日报》的《19楼空间》等,进一步细分媒体对网络的延伸领域,形成一些重点版面和栏目与网民信息交流的集结社区,在这个小社区的基础上,建构本地传播的品牌,通过精准再延伸到手机媒体。这样,就能用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产品占领地域市场。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提升社区传播能力与地域性社交性媒体有效嵌入,是一体两面的关系,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博客、播客、内容社区特别是微博,激发媒体的活力,形成地域性媒体对新媒体的包容力和向心力,通过横向的多种网络社区单元组合和纵向的手机媒体延伸。通过去路的地域性内容打包、分送、多元拼组和回路用户内容汇集、聚合和整合,打造开放性强、导航性强的地域性信息内容建构和传播通道;这不仅包括以微博作为获得新闻线索和新闻的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组成部分,而且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将微博打造成公共交流的平台,使其与新闻报道更好地互相嵌入和融合。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性,地域性媒体在以新兴媒体为集合点,加强与社交性媒体的互动上,在加强新媒体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用户体验”上有着更强的优势。

第8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意林》《读者》等均为当前国内著名的期刊杂质,创办时间久远在文学圈内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主要针对文学爱好者出版,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期刊杂志。新媒体背景下期刊杂志在产品形式上做出全新改革,各类期刊杂志应用信息化技术在产品类型上得到丰富,实现纸质媒体向电子期刊杂志层面过渡。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电子期刊体系,对纸质杂质期刊出版也造成很大的竞争影响,电子则指更能够满足不通方向使用需求。传统期刊杂质受新媒体市场环境冲击影响严重,急需转型并丰富出版模式,利用新媒体资源扩大营销范围。

2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期刊出版面临的困境

2.1不转型没有出路

信息化时代到来电子产品充斥着市场,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方式也受其影响发生很大转变,面对新媒体发展环境,传统期刊媒体如果不能快速转型,必然会被市场所探讨。传统期刊出版在产品方面以纸质内容为主体,内容编排也过于陈旧,新媒体环境到来信息获取方式发生很大转变,传统期刊出版流程较长,经过这一流程最终出版的产品在信息时效性上得不到保障,自然产品销量也因此受到影响。电子书阅读携带都十分便捷,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中传统期刊出版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产品类型已经与市场需求产生很大的出入,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未来发展也将会因此受到影响。不转型便没有出路,转型又面临着人才与技术方面诸多难题,这些问题均为当前电子刊物发展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充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发展计划才能得到落实,而开展转型计划更应该探讨具体方向,从技术以及人才管理层面加以优化。

2.2传统期刊广告宣传受到冲击

传统期刊发表中会进行广告招商,通过广告也会带来一部分利润,而处于新媒体背景下,很多客户选择网络渠道进行产品宣传,例如微博自媒体,这一新媒体渠道成为广告宣传的主要方向,不仅宣传效果更好,在成本上也有明显降低。传统期刊出版缺少广告投资,收益受到明显冲击,对于这样的工作开展环境,各项控制管理任务进行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期刊出版在宣传效果上更是受到新媒体环境冲击影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原因在于关注纸质杂志媒体的人群越来越少,因此在宣传效果上也有明显下降。面对这一冲击影响,传统期刊在经营理念上需要做出转变,适应新媒体市场环境才能更稳定的发展。

第9篇:自媒体冲击范文

媒介融合环境下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现状及其优势分析

自媒体的迅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舆论影响力,在一些研究中甚至出现了“自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的言论。无可厚非,由于借助网络等新媒体优势,自媒体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越来越影响到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以及自身公信力的不足,自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不可能与专业媒体相比。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现状仍有其独特魅力。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现状

据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网民规模提升至5.57亿,较2013年底增长5672万。自媒体在公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不断增强。虽然自媒体在舆论引导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就目前来看,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官方微博等专业媒体仍对舆论议程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2013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在互联网舆论空前发达的今天,党报台网、市场化媒体和行业媒体等专业媒体仍对舆论议程发挥着主要作用。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专业媒体的舆论引导优势

对自媒体舆论影响力的高估倾向,反映了自媒体在某些方面的相对优势和在舆论影响方面确实起到的较大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臼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对于专业媒体而言,其较强的舆论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使得其在舆论引导方面仍发挥着主要作用。

1.专业性更强,明确价值导向

相对于自媒体来讲,专业媒体是专业的新闻机构,有着自身的媒体报道规范和系统把关功能,对海量的信息有着自身的甄别筛选体系和规则,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专业媒体报道出来。而对于自媒体来说,内于其缺少相应的规范约束,加之种类繁多的传播载体和庞大的传播主体,极易加大个体选择信息的难度,使之陷人选择信息的困惑之中。海量信息一方面让白媒体成为垃圾信息、虚假信息的收容站,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容易陷入信息海洋中不能自拔,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价值判断。

2.权威性更强,主导舆论走向

由于低门槛、低费用等特征,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包含了各行各业的民众,而且大部分都是普通民众。相对于专业媒体的新闻生产者来说,自媒体的传播主体虽然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但他们并没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更没有相关的新闻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没有任何规范的准入标准使得传播主体的个人道德素质无法保证,臼媒体传播的内容真实性存在很人疑问。此外,自媒体的发声也不需要征得新闻传播管理部门的同意,意即人人都可发声。但过分追求“全民皆可发声”大大减低了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可信性,争先报道成为“爆料者”则忽视了对传播内容的求证核实,这些都导致自媒体的可信度相对较低。相对而言,专业媒体则由于其严格的新闻报道规范而体现出更强的权威性,受众因而更容易相信专业媒体的传播内容。

3.深度性更强,增强话语可信性

在快传、快播的传播方式下,自媒体传播的内容只能是一些简短、粗略的事实报道,或者某地发生了某个事件,或者某人出现了什么轶事,更多的只是对事件模糊化的素描,不能去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东西。对于专业媒体来讲,其在舆论引导方面则体现出更强的深度性特征。在报纸上有评论文章,在电视上有专题访谈,在网络上还有独立板块等等,专业媒体的深度性报道进一步增强了其宣传的要信性。受众通过这些报道一方面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也更易接受媒体进行的舆论引导。

媒介融合环境下自媒体对专业媒体的话语权围困

网络传播“低门槛”的传播厅式使得任何网络用户都能成为传播者,而且由于网络的非线性传播优势,自媒体的传者和受者互动更为频繁,舆论场上不再只是专业媒体的“一家之言”,越来越多的个人观点和意见进入舆论场,人人都有了“麦克风”,人人都成了“发言人”。受众不再被动地接收来自专业媒体的信息,而是更加主动地去接收信息和表达观点,更加多元的信息源和意见表达对专业媒体的舆论话语权构成严重冲击和挑战。

(一)低门槛、平民化的传播优势分流着专业媒体的受众群体

凭借着低门槛、平民化等优势,白媒体逐渐分流着专业媒体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关注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成为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人们可以不受约束地在自媒体上“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每个传播主体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发声,向外界传递自己的观点。这使得自媒体获得较大的信息源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自媒体的传播主体发现新闻、传播新闻的速度要比专业的新闻从业者更快,而且由于主体的广泛性,他们对于事件的把握可能更为具体详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专业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而影响舆论走向。此外,由于自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为同一群体,这就使得自媒体具有更强烈的贴近性、趣味性和动态性,也更能符合目标受众的偏好,因而更受欢迎,更能影响受众。

(二)及时性、迅捷化的信息挑战着专业媒体的舆论发声

互联网的及时性、迅捷性在自媒体身上得到相当程度的应用和体现。网络的普及让信息的更为方便快捷。一条热门微博从产生、到传播,这一过程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自媒体的信息不需要接受严格的新闻审查和更为详细的证实,只要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某方面的新闻价值、满足了受众的兴趣需要,就能够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自媒体网络的网状交互性,更是大大增强了自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专业媒体由于其新闻标准的严格规范和工作流程的时间界限,很难在时效上与自媒体相媲美。尽管网络媒体也拥有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但由于其受到媒体声誉、媒体公信力和新闻专业理念的约束,同样不能与“毫无后顾之忧”的自媒体的传播主体相抗衡。

(三)互动性、匿名性的传播方式冲击着专业媒体的话语权

自媒体的勃兴,改变了受众对媒体“你讲我听”、“你说我信”的传统局面,互联网在方便快捷地交流信息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传者、受者之间的交互性。博客上可以留言,微博上可以评论,论坛上可以跟帖交流……自媒体向外界传播信息时也不断接收着受众的反馈,舆论的“大旗”很容易地从一边倒向另一边,从而不再是传播者左右着舆论导向和进程,而是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主导了话语权。另外,网络的匿名性也让自媒体的传播主体没有“后顾之忧”,进而在媒体上“畅所欲言”,更加开放自由地表达各种意见,这使得对自媒体造成的多元舆论场的舆论引导更难把握和开展。

有效发挥专业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重要作用

面对自媒体的强势崛起,专业媒体如何保持其在舆论场上的竞争优势,又该如何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更加积极有效地发挥自媒体背景下专业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的作用,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技术为核心,推动专业媒体和自媒体融合升级

实现专业媒体与自媒体的高度融合,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媒介技术和设备作为后盾。当然,这首先是建立在专业媒体原有技术基础之上的,对于专业媒体中的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工具,必须随时进行跟进,否则原有媒介技术无法发挥最佳效能,其主体部分也无法快速有效地对危机事件舆情做出反应。其次,专业媒体还应紧跟时展潮流,主动进行数字化建设,以实现与自媒体融合的有效升级。具体而言,就是除了建设自己原有的新闻网站之外,还应广开门路,积极向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兴媒体进军。再次,还应对专业媒体从业人员的技术设备进行更新,传统的新闻采集工具如录音笔等应当逐渐被移动通信终端所取代。

(二)以预警为先导,提升专业媒体和自媒体融合进度

一般而言,对于日常生活报道,专业媒体都是游刃有余,然而突发事件一旦来临,因其具有潜伏性、突然性、爆发性等特征,专业媒体报道往往具有滞后性。据统计,在2010年舆情热度靠前的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11起,占到了22%。由此可见,专业媒体亟待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必须提前准备、提前打算,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将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减少到最小。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广泛撷取自媒体平台的数据,而后对这些碎片化数据进行甄别、筛选、汇总,从而预测事件下一步发展趋势,为提早应对舆情危机做好铺垫。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