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

第1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生(齐):喜欢。

师:好,今天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故事。一艘轮船在伏尔加河上缓慢地行驶着,溅起的水花不时地打在窗户上,一位老人看着身边似乎已熟睡的母子两个,重重地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地咕哝着:“上帝呀,你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的孩子?阿辽莎才四岁呀,你就剥夺了他父亲的生命。现在连将来可以相依为命的刚出生的弟弟你也不放过。他们母子两个怎么办呢?唉,家里的加工坊也日渐衰落,他姥爷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吓着孩子可怎么办。我那两个儿子不争气,整天闹着分家,这次把他们母子带回去,不知又要闹出什么事来。”老人忍不住落下了一直强忍的泪水,可很快又擦干了。她看见孩子已经翻身了,她知道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再小的孩子也是会有阴影的。“不,日子还得继续,我不能让孩子整天生活在这样的阴霾中,我一定要让孩子站起来。”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中四岁的孩子就是以童年的高尔基为原型创造的,高尔基是谁呢?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学案中的作者介绍。

生:高尔基(1868―1936),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散文诗《海燕》、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列宁称高尔基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

师:简直是不可思议,经历了如此苦难的孩子竟有了这么大的成就,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想故事继续吗?

生(大声):想!

师:我们先来解决几个有可能阻碍大家阅读的词语。

(检查学案中注音,提醒易错字)

生(齐读):咕哝 噗噗 发绺 颤动 胸脯 兜起来 马鬃 诅咒 镶银 丰润 两颊 嗅烟草

师:好,现在就让故事继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的节选《童年的朋友》。(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刚才读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外祖母是一个长辈,怎么题目却是朋友呢,是一个人吗?

生(齐):是的。

师:那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

师:谁来说说看,几乎所有的长辈对晚辈都会有一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1:关心。

生2:关爱。

师:对了,一个字就是“爱”。(板书:爱)

师: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看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一找,画一画,我们再来说一说。

生1:我从“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这段对话中看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爱。

生2:从“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中也可以看出来。

师:找得很好。从这些对话中你们难道仅仅看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爱吗?

生1:“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用孩子的口气和“我”说话,“我”觉得外祖母跟“我”之间很平等。

生2:“不想睡就不睡好了。”没有强求与不满,很尊重“我”。

生3:这样的态度更像是――朋友。

师:“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你小点声说!”为什么呢?

生1:怕“母亲”听见后责骂“我”。

生2:我觉得外祖母很宽容。

师:我可以理解为这是对“我”的纵容或者溺爱吗?(生笑起来)

生1:不可以,外祖母指出了“我”的错误,而不是帮“我”掩盖。

生2:其实孩子都不喜欢大人的指责,像外祖母这样看似随意说说的,反而更能让人接受。

师:这个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宽容孩子的外祖母更像是――

生(齐):朋友。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是“我”与外祖母间的对话,文中还有哪些词句写了外祖母说话的语调?

生1: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生2: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师:外祖母说话好像在唱歌,像鲜花一样,为什么呢?

生:因为外祖母每句话都充满了爱。

师:这样的美妙的比喻你们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外祖母爱我,她爱自己吗?

生(思考后):喜欢。

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1:从“外祖母坐在我身旁梳头,皱着眉头,老是自言自语地咕哝着。她的头发多得出奇,密密地盖着两肩、胸脯、两膝,一直垂到地上,乌黑乌黑的,泛着蓝光。她用一只手从地上把头发兜起来提着,挺费劲地把稀疏的木梳齿儿梳进厚厚的发绺里。”这句中,可看出她爱美。

生2:“乌黑乌黑,泛着蓝光”可见她一直注重保养。

生3:她的头发虽然多、密、长、厚,但是她不厌其烦地梳着,后面的对话也可以看出她年轻时就很注重自己的头发。

师:对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还有哪些地方写了外祖母注重自身形象?

生1:“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雪白的牙齿。”中,她的牙齿是坚固的雪白的,她注意个人卫生、牙齿的保健。

生2:“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可见外祖母精神状态好。

师:同学们的眼光很敏锐。与其说外祖母爱美,爱自己,还不如说这是她热爱生活的体现。拥有这样心态的外祖母你们愿意与她做朋友吗?

生(齐):愿意。

师:课前的一段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外祖母的生活有太多的烦恼与不如意,面对“我”说话的腔调总是温暖而柔和的,可见外祖母并没有把这种情绪传染给“我”,这样的外祖母又让我们看到了她坚强的一面。课文中哪些地方能让我们体会到外祖母的坚强?

(板书:坚强)

生:“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师:你们平时写作描写长辈时会不会用“大猫”来作比喻?

生(笑):不会。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是长辈,用“大猫”来作比喻显得不尊重。

生2:我会用身体硬朗。

生3:我觉得肥肥胖胖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人和蔼可亲。

师:那文中的“我”为什么这样比喻?

生:因为“我”和外祖母关系亲密,是朋友。

师:充满了童趣的一个比喻,喜欢吗?

生(齐):喜欢。

师:用你们的声音读出这种趣味来。(生面带笑容地读)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把“轻快而敏捷”重读了,为什么?

生:因为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可见承受了生活太多的重担,但是却仍充满活力,这就是坚强。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哪些句子能让我们看到外祖母的坚强?

生: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中还有两处写外祖母眼睛的语句,找一找。

生1:她的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生2: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似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师:你们发现了这里面最后一个词语都是――

生(齐):光芒。

师:为什么不用“眼神”呢?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再比较比较。

生1:“光芒”突出了眼睛的明亮。

生2:“光芒”显得这个人有精气神。

生3:这样的眼神有灵性。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外祖母一颗年轻的心。外祖母眼中是一种什么光芒,请圈画出来。(学生圈画)

师:从这些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外祖母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能看到什么?

生:乐观。(板书:乐观)

师:“光芒”这个词的确用得非常贴切,老师觉得文中一些动词也用得很生动。有――

生(齐):闪耀、闪出、射出。

师:“闪耀、闪出”也让我们看到了外祖母的精气神。“射出”能不能换为“喷出”,我觉得也挺有精神的?

生1:“射出”更能看出外祖母内心的力量。

生2:“射出”的力量更聚焦,“喷出”会感觉力量都散了。

师:太棒了,谁能把这种力量读出来?

(一男生读)

师:感受到了来自朋友的力量吗?

生(齐):感受到了。

师:同学们也有双充满光芒的眼睛,在你们刚才积极地寻找与品味中,让我看到了智慧的光芒。

师:在如此困难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对“我”、对生活的爱,外祖母的乐观与坚强,必然对“我”的生活具有重大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生: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

师:对呀,外祖母的坚强与乐观让处于困境中的孩子感受到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她用她的爱温暖着“我”、呵护着“我”成长,让“我”的生活像花一样五光十色。

(边总结边完善板书:两片绿叶连结“乐观、坚强”,花朵包裹“爱”)

师:在“我”的生命中,外祖母的地位很显然是无可替代的,她是“我”――

生(齐):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是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师:因为是她那――

生(齐):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

师: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小节。

生:……

师:真洪亮。但是我觉得似乎缺少点什么,外祖母让处于黑暗中的“我”的生活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要把这种对比读出来,还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生1:感激。

生2:热爱。

师:让我们带着热爱、感激之情读好这一小节,在读时要把外祖母出现前后的对比,外祖母在我心中的地位、主要影响读出来。

(生酝酿情绪有感情地齐读)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源头,高尔基的童年虽然充满苦难,所幸的是,他的周围还有许多像外祖母一样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给予了高尔基良好的影响,给予了高尔基力量和支持。孩子们,老师想推荐你们课后阅读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你们一定能从高尔基的成长中获得更多的启示,收获鲜花一样的美好人生。

师: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 评:

作为新生代的教师――王丽为我们展示了一堂融智慧与创新于一体的好课,她让我们从《童年的朋友》的课堂教学中又一次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才是回归本色的语文课。纵观这一节课,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去反思和领悟:

1. 关注文本 本课的教学设计无论是在教学的立意还是在提问的设计、导入课文的方式上,教者都能立足课本。教学的立意表现在引领学生深入教材,感知外祖母的爱、坚强、乐观的形象,体验童年的“我”与外祖母朋友般的关系;提问的设计始终紧扣“外祖母是一个长辈,怎么题目却是朋友”这一主问题展开,既牵动了对课文内容的品读,也减少了无效提问;导入课文时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作者背景介绍,在故事讲述中激发学生产生兴趣,了解小说的情节。

2. 重视品读 《童年的朋友》在中学课本中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是蕴涵童趣、诗意及思想深刻的语言。教者把感知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理解性的读在学生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有层次性地展开,使得重点、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朗读、默读、跳读、精读等形式阅读文本,使学生在老师适时、适度地指导下潜移默化地提升阅读能力。

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走进文本的同时,也让外祖母走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不仅高尔基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而且老师的语言也一样感染了我们。

第2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习作教学设计越来越向学生的生活靠拢。小学生的习作也不例外,新课程不再把小学生的习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习作看成现代小学生欢乐童年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小学生和城市的小学生比起来,视野小,见识窄,该如何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习作教学呢?笔者就这个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语文素养,学习不应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为此,让学生主动快乐地作文就显得尤为重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他们对习作的兴趣是关键的,也是最根本的,它远比学生了解一些知识和技巧重要。所以,要让学生快乐有效地作文,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对他们作全程化具体化的指导:①习作前的指导。习作前的指导重在明确作文的任务,老师和学生可以商量达成一致的计划,或者有层次的计划,也可以指导学生自由组合制定出本小组的计划,这样便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习作计划,尤其是学困生也能做到心中有底,让学生觉得写作文并不难,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②习作中的指导。依照新课改的精神,要努力创新习作设计,习作中的指导应根据习作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积累・运用三”中的习作内容是写自己的一个朋友,通过具体事例,写出朋友的特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文中可以进行外貌、动作描写。其实写人的作文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对于外貌与动作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写法并不很明晰,所以,设计本次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原有写作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问题,为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而本次习作的重点只要能选择一些具体事例有创意地写出这个朋友的特点,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可。其次,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讲到的“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习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一要求,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不能把习作教学课上成概念理论课,或给学生提出了许许多多的习作要求,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在习作指导中,必须淡化概念俗语,让学生写出想说的真实的话,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即指导的重点要突出。③习作后的指导。习作后的指导也很重要,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者学生之间互相批改都行,还要重视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精心辅导和耐心的帮助。教师可以帮助他们一起进行观察感知,可以帮他们分析选择习作内容,拟定题目,给他们提供词语库,甚至在他们写不下去的时候给他们接写几句,在给他们评改作文时,多发现强调一丁点儿的亮点和妙处,多让他们有被关注和表扬的机会。

(2)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夯实学生习作的基础。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好奇善良的心,这样他们会关心在乎外面世界的变化,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觉得身边的人事物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值得去观察感知,值得去欣赏品味。①指导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每个学期我们都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为了积累丰富的语言,可让学生把最有感觉的短文、句群、好词妙句加以摘录、记录出处或者识记背诵。如新教材里面积累・运用里的“读读背背”部分,精读课文里要求学生背诵的精彩片断等。之后指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在习作中运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从单纯的移植应用内化为自己的习作能力。②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素材。学生习作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不是空中楼阁。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进行习作的大舞台,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生活素材。在今年的暑假国家级远程教育培训中,有专家提供了一个好办法:用一个素材本,每天记下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特别的人物或事件,用一个盒子或袋子放下自己当时最在意的东西,写作时翻翻就会勾起自己的记忆和情绪。这种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的确,有心才会留意,注意才会有体验感悟,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在习作中才会有喷发的冲动和激情,才能不断夯实学生习作的基础。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也要继承和借鉴,要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努力提高习作教学水平。

第3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 营造氛围,放飞想象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想象力的重要前提。民主、自由、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最有利于学生表达各自思想、培养想象力、提高创新能力甚至养成良好的个性。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童趣》一文,作者追忆了自己童年生活的趣事,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接近,学生理应比较喜欢才是,但学生刚上初中,对文言文很陌生,普遍有畏难情绪,因此课堂上表现不积极,不活跃。教学本课时,我尽量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游戏的轻松愉快,引导学生找回童心童趣,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几分钟后,有的学生大胆发言说,曾近距离长时间观察过蚂蚁搬家,用烟熏蚊子,用沙包粽子,通过这些美好的回忆和丰富的联想,学生非常容易地进入了文本。课堂气氛活跃后,我开始讲解课文,正当绘声绘色讲述“夏蚊”联想到“群鹤”妙句,钦服作者丰富想象时,一名女生说:“老师,蚊子联想成直升飞机,行吗?”听得入神的同学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打断,都责怪这位同学。坦白地说,这位女生声音不大,经其他同学一指责,满脸通红,低垂着头,我却及时肯定其类似性,鼓励同学表达心中所想,并随即和大家进一步深入讨论类似联想,进而举例说明想象与联想的区别、联系。当大家弄清类似联想需要生活基础,重要的是找到联想双方的相似点时,课堂讨论得到深化,学生对教材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吟诵诗词,促诱想象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作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必用教学手段。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朗读吟诵的积极性,促诱学生想象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体会作品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教学中我主要是采取朗读促思,齐读明意、分读悟情、赏读生境,促诱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沉浸于作品当中,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基本能构想出爱国诗人陆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在风雨交加的寒夜,强撑着衰老的身体,靠在冰凉的床榻上,满含悲愤,奋笔疾书的感人形象,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之心。尤其是最后两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我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人在风雪飘洒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身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的壮烈场景。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读着这样的诗词,穿越时空隧道,读者与作者碰撞着思想感情的火花,又怎能不激荡起学生的激情与豪情呢?

三、激发感情,创设想象

第4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特征中心背景阅读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多年,还记得刚走上讲台时的背景,当自己在课堂上不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时的那份尴尬,那份焦虑,至今印象深刻。后来,有幸接触到了一些优秀教师,看到他们驾驭课堂的技艺那等娴熟,在仰慕之时也激起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热情。尽管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个人的努力,我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同行们的关注、热捧,亦或是崇拜,直到后来被县教育局命名为“教坛新秀”,但我清楚,那只是我对于某一册教材中的几篇文章细研后而得到的一丝回报而已,平时的教学根本达不到那几课的效果。在深知自己的“底细”之余,总想寻找出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个突破口,但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二十年来只是酝酿而一直未果。

2009年12月中旬,石家庄市教育局组织了“市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活动,我奉命参加,两三天时间,我全程参与了7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及为此展开的评价活动,,说实在的,每节课都有我学习之处,每一位专家的点评更让我获益匪浅。回到自己的单位后,时不时拿出自己的笔记深思,研究之余,觉得有必要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所获结合优秀教师、专家们给我的一些启发,拟作下面的一些尝试:

1.从题面切入,寻求突破

宝应实验初中徐连书老师的《幽径悲剧》的课堂设计是这样的:教者抓住题眼“悲剧”,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悲剧——“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且申述“越是美的东西受到毁灭,其悲剧性越强”。由此,他依据戏剧中多幕剧的特点,设计了“三幕”教学法。【第一幕】藤萝生前之美,【第二幕】孤儿在风中微笑,【第三幕】谁的眼泪在飞。【第一幕】的教学,徐老师让学生阅读文中描写古藤萝的优美的句子,读中每位学生都领略到了藤萝的生前之美,同时也油生出对藤萝的爱慕之情,这就为【第二幕】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这么一株美藤萝却无辜受到愚氓的戕害,当残留在枝头的那段藤萝在风中似在微笑时,课堂上的每一位同学的心似被揉碎,内心的被刺痛感,怜惜,暗怨之情顿想爆发,这无疑引发了学生们的情感上的共鸣。在无助、无奈之时,人们只得在内心为藤萝流泪,于是水到渠成自然过渡到【第三幕】的教学,我想此时不仅仅是作者在流泪,课堂上的学生、老师、专家……在场的每一位人都会为之动容。文章的主旨也在人们的情感跌宕中渐渐显现,突兀。这样的切入,并围绕此所做的设计,难道不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好的有效突破吗?

2.从特征切入,寻找突破

邗江实验学校的郭迎老师在教学《童年的朋友时》,为了通过多种人物描写方法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学目的,它采用了这样的一种设计:再让学生通读文本后,紧紧抓住对人物外貌描写这一点,让学生圈画出所有的相关句子,并从“文学家善于用色写人”做启发,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对外祖母用的最多的色彩词语,毫不费力的同学们就找到了“黑”,郭老师牢牢抓住“黑”这一特征,从黑头发、黑眼珠、黑衣服、黑鼻烟壶等入手,引导学生很轻松的就剖析出了外祖母其人的朴实、健康、年轻、明朗等个性。这一牵一发二动全身之效得来又是那么容易,这样的突破会让“外祖母”这一形象永刻学生的心底,并永远熠熠生辉!

3.从中心句切入,寻找突破

笔者在教学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一文时,事先考虑到:一、文章的篇幅长。二、文章的内容相对于我所教的学生来说难于把握。于是在备课时,我依据文中的一句入学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感到自豪。”对此我稍作改动后,使之变为“今天我为北大而骄傲,明天北大因我而自豪。”

对此我稍作改动后,使之变为“今天我为北大而骄傲,明天北大因我而自豪。”除让学生更易接受些外,更主要的是围绕改动过的这句话,我做出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在学生初读文本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为什么为北大而骄傲?学生终于读懂了“我是不系之舟”的含义。这样的切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利于我们把握文本,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从背景切入,寻找突破

在教学冰心的《小橘灯》一文时,对于小橘灯的象征义的揭示是一难点,如若牵强附会,显然课的效果不会太好,如能结合时代背景切入,那会容易很多。对于当时还处于黑暗现实中潜行、苦寻的人们来说,小姑娘身上所具备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不正是人们所需要的那份光明吗?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需要借助背景的切入来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困难,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何不做点这样的尝试呢?

第5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经验探索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形势,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获得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进而产生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小学生的“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小学生的探究与其说是发现,不如说是发展。只要是自主学会己有的原理或技术,或是把它们应用于不同的问题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与特征

(一)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成功的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又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有效的学习要依靠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许多事实说明,探究式学习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探究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它是指人们通过对自然、社会或文字材料的观察阅读,提出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进行交流、检验与评价的过程。从我们校几年的实践过程出发,作为学习方式的探究学习,要不断地向学科课程渗透,探究学习己成为各学科的一种基本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1.开放性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是开放式的,这主要是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习的封闭状态,在一种动态的、主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其首要表现在方式的开放。由于现在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外延极其广泛,并且这种方式与渠道的多元,又同时导致课堂教学时空的拓展。语文、常识课的网络上链接。数学课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相连,必然会引发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逐渐突破教材的框框,教师教学的轨迹,以自己的特有的学习体验来寻求知识习得的过程和方法。

2.探究性

探究是最能体现人之本性和人的力量的心智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形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指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问、探讨问题的结果,与被动记忆、被动理解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选择的问题本身就富有探究性。这些问题往往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发展性和创新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发地解决这些问题,但又需要经过挖掘教材与他人合作才能得出结论或答案。

3.自主性

自主性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学习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探究学习的目的。不论是探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足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而单靠接受性学习难以获得。

4.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接受性学习,但它更为关注的是实践活动。实践的外延也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拓展,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收集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等都是实践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实践性,就是强调探究性学习应以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5.创新性

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以大胆地想象,提出创新的见解,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飞翔,不断地迸发出创造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行探究式教学的经验分析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外,微笑往往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的微笑,能感染学生,能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微笑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可增加师生的情谊,可使学生“爱屋及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多看、多动手、多体会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和生动的实物很感兴趣,能在人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通过直观实物来了解、说明数学概念、性质和公式等,不仅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在讲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具体实物,然后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讨论、交流,得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测量、分析对比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三)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设计游戏则要因势利导,能尽量发挥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适时、适度、适当地组织一些竞赛性的小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们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单上的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利用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6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 小学 音乐欣赏教学 教学形式 评价机制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在教学时,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我利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艺术想象和生活联想的空间。最后,我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

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

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如:在欣赏《钟表店里》,让孩子们用不同乐器:三角铁、小铃、沙球分别敲击节奏来表现大钟、小钟、秒表在钟表店里开音乐会的欢乐场面。

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教师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性的语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第7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柏安芹,中学高级教师,淮安市实验小学教师。淮安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淮安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先进个人。从教廿载有余,潜心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曾四次获得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送教省内外、执教观摩研讨公开教学课30余节。参与主持多项课题研究,《站在学生的立场改进教学》《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改进小学生作文“批”“评”策略的心理浅析》等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国教育学刊》等报刊,出版了专著《小学作文到底该怎么教》。散文、随笔见于《小学语文》《淮安日报》等报刊。

我,一个草根教师,且行且思二十余载,不倦,不累。因为,一路走来,总有不一样的风景,给我同样的勇气与动力,虽偶有无奈,却也愈觉淡定与从容。

李吉林——教学灵性的启蒙导师

难忘,1989年暑期,南通纺博小园,我参加了江苏省教委组织的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动员大会,有幸成为全省首批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50个试点班之一的实验者,那年我19岁,工作才仅仅一年。

会议内容早已淡忘,一个细节却记忆犹新。会议当晚,我和同行的高晓丽老师,在入住的宾馆打开电视,刚好播放白天推广会议的新闻,又恰好是对准我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从苏北农村走出来的女孩,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自己,那份惊诧可想而知。诧异那似乎被磁铁吸引着的,充满渴求的眼神属于我自己!身边的高老师鼓励我,教学改革的明天属于你们年轻人。我信以为真。那一凝神的渴望,注定了我一生追寻的方向。

1989年的暑期,我聆听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情境教学的实验报告,认真研读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一书,内容烂熟于心。情境教学的特点(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创设情境的六个途径(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绘),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激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这些内容,我像虔诚的信徒一样,日日念诵默想,期待用它们指导实践。

秋季开学,蒋忠校长采纳我的建议,按常规招生,随机编班,抽取一个做情境教学实验,鼓励我大胆地试、大胆地做,并给我制定了特殊政策——教学质量、年度考核免评,直接定为优秀。接下来的五度寒暑,在市教研室的指导下,我用学到的情境教学的理念指导实践。

从一招一式学起,我逐步尝到了成功的乐趣。“识字、阅读、作文三线并进”,是情境教学实验的主要观点。在入学半学期后,实验班就开始了“每日一句”的观察写话练习。实验班开设了野外观察课,我按照李吉林老师指导的提示语,提示儿童课内外观察时动用多种感官,在观察过程中,贯穿语言实践: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样子(大小、颜色、形状、多少……),像什么,还像什么,好像对我说什么……通过实验,儿童的写话兴趣浓,观察力强,想象力丰富,乐于表达。不到两年,骆可小朋友就写下了十几本(软皮面日记本),在当时低语教学中,堪称奇迹。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小四十年校庆时,实验班学生的日记还在校史陈列室中展出。孩子的写话内容丰富有趣,我忍不住选寄了两篇给《百家作文指导》,后来发表出来了。我和学生都很激动,我写信给李吉林老师,汇报我们实验的成功,并表示想替孩子们出一本优秀习作集。很快收到了李老师的回信,信是铅笔写的,不长,还有一两处修改。李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并鼓励我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做到的。

1991年的整个秋季,实验班按常规做了系列读写观察活动,我带学生阅读补充教材《秋叶飘飘》等儿歌,到丰收的田野假想照相,到附近的小树林观察秋天、捡秋叶……随后,我在市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上,上了一节二年级的观察说话课——《捡回秋姑娘的影子》。在上课的现场不仅摆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还有一幅巨大的秋景图(一位衣袂飘飘的秋姑娘随纷飞的落叶翩然起舞)架在黑板旁边。

师:同学们,前两天立冬了,但我们身边还有秋姑娘的身影,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礼物,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

(小黑板先后出示以下句式,变式练习。)

1.秋姑娘给我们留下了 。(说一种)

2.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有 ,有 ,

还有 。

3.(加在2的后面)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礼物真多呀!

4.把2和3倒过来说。

5.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6. 、 、 和 是秋姑娘给我们留下的。

7.把6和3连起来说。

师:(指着图画)同学们,秋姑娘留下的礼物真多呀!回想一下,整个秋天我们跟她一起游玩的情景吧,我们曾经去过哪里、看到了什么?

(小黑板出示以下句式)

8.我们来到 。

9.我们看到 。

10.(将以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我们来到

,看到 。

11.(说到“来到树林,看到树叶”的时候相机出示)一阵风吹过来 。(练习说打比方的话。)

(背诵儿歌《秋叶飘飘》: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蝴蝶在舞蹈。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飞翔的小鸟。秋叶飘飘,像什么?像那丰收的喜报。)

师:秋姑娘伴着飘飘的落叶飞走了,我们唱一支《歌声与微笑》送送她。(课中操,音乐课上学习的歌舞《歌声与微笑》)

师:送走了秋姑娘,我们拿出她留给我们的礼物——秋叶,准备做一个纪念品,我们先来说说你有什么样的叶子。

12.我有一片 叶子。

(拼拼贴贴再展示说说)

13.我用捡回来的秋叶拼成 。

(阅读补充教材《秋天留在窗前》)

师:请同学们尝试把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连成一段话说说。

(学生说得精彩纷呈。)

师:秋姑娘悄悄飞走了,冬爷爷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和你要好的朋友到公园里、花园边、田野上、树林间、校园中寻找冬爷爷的足迹,捕捉冬爷爷的身影,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到时候我们再来说说冬爷爷。

这堂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诸多特点。课后,与会的领导与老师对这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教研室主任潘煦源先生对我说:“好好努力,期待有一天江苏教坛传出——南有李吉林,北有柏安芹。”这是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我的鞭策。我用从南通借鉴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获得了小小的成功,带来了一片赞誉。但我知道,自己的教学还很欠火候。李吉林老师一心为儿童,一生为儿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后来,我自行设计的《小马过河》《跟着春姑娘去游玩》等公开课,虽有精彩之处,但大多反响平平。1992年,江苏省第三次推广李吉林教改经验现场交流会,在我校举办,在观摩学习和研讨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找到了差距。

活动化——教学探索的蹒跚起步

五年的实验,为我的教学撒下了灵性的种子,打下了勤奋执着的精神底色。学吉林老师的创新精神,本着“着手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原则,我尝试着用自己的招式解决一点教学中的问题。我申报了市级十五规划课题“低年级课堂教学活动化实验研究”。我带领课题组近20名年轻教师,在摸索中实践,碰撞出了难能可贵的智慧火花。这是在我工作的10年之后。

课题组针对幼儿园到小学的文化突变(即从游戏活动为主向上课学习为主的改变)给儿童带来的不适,造成的幼小衔接脱节现象,试图探索一套以优化的“活动”为载体的低语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低语教学内容单调、组织形式枯燥、管教方式强制、评价激励滞后等扼杀儿童灵性的现状。

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以活动为基础,激发起儿童积极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能动性,以活动促发展,达到真正的主体主动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之目的。语文学科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活动的特点之外,主要指学科教学之中外显和内隐的活动,外显的活动包括儿童的操作活动、言语交流活动和感知活动,通过团体、小组、个别活动,为儿童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形成一种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的局面,促进内外活动的及时转化。内隐活动指由外显活动转化而来的观念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种外显活动,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儿童的智力活动,形成主动探索知识的目的。在活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儿童看重的是外显的活动,教师则同时看重活动内隐的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共识,课题组创造了系列活动化的典型案例,拼音教学与复习课也变得有滋有味,就连考试都变成了令学生期待的“财富统计”。

拼音教学,我们以童话故事“漫游汉语拼音王国”为主题,贯穿始终。在拼音王国里,学生以“记住臣民的名字”“合影留念”“交朋友”等活动化的形式,学习汉语拼音的读音、写法以及拼读的方法。学生对拼音学习乐此不疲,对语文课充满期待。拼音教学结束后,年级组织了“漫游拼音王国”活动化检测,教室黑板画上拼音王国城堡,布置出声母庄园、韵母庄园……儿童手拿游览券,打招呼赢积分。原本的考试,玩得跟过节似的。

复习课,我们把闯关、捉迷藏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改装成智力挑战活动,学生果然积极投入,屡试不爽。2004年,市教研室杨献荣老师来我校指导交流新课改工作,听了我们的实验介绍,表示第二天来听听家常课。因时间紧,又值期末复习,课题组一致推我这个主持人亲自上。晚上,我稍作准备,第二天上了主题为“勇闯智慧园,寻找乐乐猴”的活动化复习课。课后,杨老师夸我的复习课量大、趣味足、效率高,让我到市电教馆制成录像课,做暑期市级新课程培训班教材,并约我做相关的讲座。

这节复习课,是系列复习课之一。整堂课在一个活动情境之中进行:乐乐猴藏在智慧园里,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学生闯过乐乐猴留下的智慧关,才能找到它和它一起游戏。教师将有关字词句篇理解运用的复习内容,巧妙地串联在故事中。闯过六关:呼唤智慧果(认字)、对开智慧锁(选读音、填字词)、抢猜智慧画、快搭智慧桥(连线)、巧排智慧阵(乱词成句、乱句成段)、比读智慧文。这六关动静、长短结合。最后,屏幕上出现四季图画,儿童认出了夏季图,打开它,乐乐猴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在大家面前,并预告下次活动内容。

2004年底,这项实验在丁永真校长的支持下,如期结题。现场结题会结束,专家组鉴定,课题成果显著,同意结题,并建议在全市范围推广。这段经历,让我收获了为人师的快乐,同时也收获了一批年轻教师的友谊。这比任何显性成果更让人珍惜,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一根草的风景是有限的,只有扎根于一片草之中,成为其中的一员,互相依赖,彼此支持,才能形成蔚为壮观的草原风景!

班传写作——走进儿童的最佳路径

接下来,是连续多年的高年级段教学。起初,我试图把低年级活动化的理念引进来。但一个细节深深触动了我,改变了我的行走方向。班级一个非常优秀的小男孩,把英语老师奖励给他的面具悄悄放进了教室垃圾篓,恰巧又被英语老师发现了,老师有些不理解,以为这是对他的不敬,还找男孩谈了话。男孩很委屈地告诉我,他很喜欢英语课,但并不需要这些小玩具。

怎样走进儿童的内心,了解儿童的需求,根据儿童的需求调整教学?这成了我新的思考与探索的方向。我试着按儿童设计的课堂样式去教,从宏观与微观上综合理解“顺学而导”。根据实践,2008年,我写成了《课堂教学似是无备最优效》,获江苏省“杏坛杯”素质教育案例征文一等奖,并摘要刊登在《江苏教育》上。此时,我工作已整整20年。

小小的尝试,我感受到儿童潜能的巨大,也深知自己离真正理解儿童还很远。我进一步开放心态,学期初总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我需要的语文老师、语文课、语文学习”等内容,并承诺只要有可能,老师就照着办!事实上,我真的照着办了,并且获益匪浅。

2011年春天,学期初,梳理六(2)班学生按照惯例给我提的建议和意见,发现孩子们很有创意。如,好多学生希望将大家的优秀作品,除了像往常一样,结成个人的作品集外,最好有集体的书,这样可以通过同学的作品,记住班级,记住童年,留作永久的纪念。杜昌浩则建议老师每周将同学的“每日读写”“课堂作文”“小小文学社接力创作”等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进行统计评比,评出周冠军,并公布每周排行榜,以调动大家坚持写作并努力写好的积极性。

经过讨论,我和孩子们综合了以上两条建议,确定班级学期写作总目标——编写一本“班传”。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入选“班传”呢?同学们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一致认为:叙写班级的人和事,描绘身边的景和物,以及同学们的阅读感悟、奇思妙想、献策建言,只要是当下发生的,能体现大家在这一时段的真实见闻与感受的文字,都可以入选。全班总动员,师生一个不能少!

按照大家的建议做,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一起商量,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学期,全班上传佳作30余万字,按个人专栏、品读经典、故事连载、群星荟萃、母校记忆5个栏目,遴选编辑了22万字的初稿,分发给学生修改校对后汇总,同期向学生征集书名,以及封面设计方案,最后,交付印刷厂排版印刷,在毕业典礼上班传《紫藤花下》如期发到了学生手中。看着孩子们喜不自禁的样子,我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紫藤花下》记下了儿童的流年岁月,是儿童的精神家园,饱含老师的包容、爱意与期待。班传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拨动儿童的情弦,慰藉儿童的心灵,滋养儿童的精神。我在班传序言中写道:大家笔下的文字是真诚的、鲜活的。也许“我”在你的笔下有点“脏”,但难掩“我”智慧的光芒,这叫不拘小节;也许“你”在“我”的笔下有些“疯”,但谁又不说这是童年的活力在迸发;也许“我”在你的眼中有些“差”,大器往往会晚成……不要介意“你”写过“我”什么,要永远心存感激——我曾是你笔下的“宠儿”。

亲朋好友的孩子来我家做客,捧起班传《紫藤花下》不肯放下,读着笑着,任你怎么叫他也充耳不闻。到了新的班级,我把《紫藤花下》给同学们看,他们竞相传阅,争抢不休(因只有一本)。他们表示,从来没看过这么好玩的“书”。我知道,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2011年秋,我响应均衡教育的号召,交流调动到了淮安市实验小学,在实小执教的五年级、四年级分别尝试了这样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班传”一词是从“人物传记”化用过来的。人物传记的特点是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班传”一词的灵感,来自两方面的启发:一是美国多样化文体教学中,二至四年级出现了“自传”写作。二是萧红的一部《呼兰河传》,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各自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样的体例,丰富了我们对传记的理解。班传写作教学,来自儿童的需要,遵循了我的十六字作文教学方针——“简化头绪、整合资源、激发兴趣、持之以恒”,它将练功与运用融合起来,实施弹性标准,淡化形式,尊重内容与情感表达的真实,促进了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我根据实践撰写的《班传写作——关照儿童精神成长的习作教学策略探寻》一文,获2012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

第8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一、认识气场

中国人对“气”十分青睐,翻开古籍你会发现气的概念被广泛运用。比如《兵书》: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庄公十年》里有:“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大家十分熟悉的《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也有提及: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还有《孙膑兵法》、《吴子兵法》等等地兵书里都反复强调:将帅必须是“治气”上得成功者,用气来张扬军威,用气势来压倒敌人,并避实击虚。以气论医道,这是中国中医从战国末年开始就倡导的。中医调理其实就是使脉气和、脉气平,达到让身心健康的目的,在中医学里首屈一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就是一部以气论养生、以气论病、以气辩证施治的书。

看着这些古籍,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气随着中国历史它所走过的历程:“气”从先秦时期的“云气”、“水气”、“烟气”等具有常识性的概念,发展到徜徉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成为思维的成果,成为哲学的概念,再到成为内涵核心上升为范畴。

气之所以可以始终被中国人挂在嘴边,且经久不衰,更多的原因在于气的范畴的形成和运用其实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从这个角度出发,抓住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心理和思维的方式讲讲“气场”。中国人自古就有“天地万物通一气”的说法,既然天地万物能通一气,那么一定是可以产生强烈的磁场效应,通过这磁场的效应,构建出天人之和,也就是构建一种和谐,心与物能产生感应,产生一种共鸣,这就是气场!气场给人的感觉应该是大气的、震撼的、它是流动的并时时变化着的,它在我们的思维精神境界里是一种无形之物,但却是可以让人真实地感知,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的。

二、感受“文气”

著名学者章学诚说过的“凡文不足以动人,所以动人气也”,这一句话回归我们语文教师的落脚点上,一段诗文之所以能触动人心是因文中这一股股的气。我们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沙,千古风流人物。”便会被磅礴的气势所打动,《石灰吟》显出的英雄气概,民族的气节,让我们看到了17岁的于谦那份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气度。而在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我们可以闻到气场所散发出来的清新而淡雅的一股春欣欣向荣的气息。

不同题材的文章所蕴涵于其中的气场也是不同的,平时我们在读着自己熟悉的文字的时候,可能很难一时就抓住并总结表达出这种无形的气场,但当我们细细品味文章的时候,可以说文章中的这股文气一定会沁入你的心田,流入你的血液,并产生一种韵味萦绕心头。

让我们一起翻开小学课文课本,慢慢走进课文。六年级《为人民服务》、五年级《北京的春节》、五年级《冬阳童年骆驼队》、五年级《桂花雨》、三年级《陶罐和铁罐》……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文章一品一读,文章的文气自然流露出来,通过这样一比较,不用传言,只在意会中,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不同文章出的不同气场了。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把住文章中这股文气,抓住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气场,因为它是有生命的课堂的基础,是构建有生命的课堂之根本。

三、小学语文课堂“气场”的诠释

老师上课其实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的,文章的文气,不就是老师们所能感觉到的吗?但这是无形的,仅仅只是感觉,但作为老师,我们要懂得抓住,并将这无形的文气变有形,将变成了有形微弱气息扩大扩大再扩大、强化强化再强化,将涓涓气息变成富有磁性富有魅力的强大气场。

如果我们用人体喻课的话,血脉和气息就是课的灵魂,就是课的生命。要想让这些血脉和气息焕发光彩,我们就得想法子让文章的文气彰显,让课堂气场丰盈。怎样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们要懂得站在他视野的角度。所谓他视野,即某一问题、某一学科的深入研习,不能局限在问题学科的自身,而是要跳出来,站在一个他视野,他学科的“广阔的智力背景”上来俯瞰自身,才能达到对问题的洞明。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要跳出语文看语文,或者说是站在大语文观的角度看我们的语文。这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高度,只要有这样的意识就好,并不一定要站得多高,看得多远。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就会下课外功夫了。其次,我们要懂得把握诠释文气,利用气之变化的特征,通过一定的手段将其演绎,营造富有魅力的课堂气场,利用气场来吸引孩子的眼球,在教学实践中不乏这样好的课例。

例子1:(播放北京京韵大鼓的音乐)孩子们,这是?对,北京的京韵大鼓。它飘过了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图)北京的胡同(北京的胡同图)热闹的庙会(庙会图)!诺,那是有名的老舍茶馆。那儿有京味十足的北京艺术文化,还有许许多多让人难忘的故事,老舍先生深情地说:“我最爱北平。”北平就是北京。读了课文,你们喜欢北京的春节吗?最喜欢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一说。(我喜欢北京的除夕,除夕很热闹;我喜欢北京的庙会,北京的庙会最有特色了;我喜欢北京的腊八粥;……)

师生在京韵十足的鼓声中畅谈,孩子仿佛走进了北京,走进了北京的春节,走进了北京的文化,走进了文本。

例子2:《北京的春节》第六小节(屏出课文内容:除夕真热闹……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师:除夕这一天,作者观察到了,人们都在忙什么?

生:做年菜、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

师:感受到除夕的热闹了吗?全班一起读!(鞭炮声日夜不绝!播放鞭炮声)这是举家团圆的除夕之日,这是灯火不熄的不眠之夜啊!在这一天,在外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

生:回家!(出示:课件——一个大大的“家”字)做年菜是在对年祈福,是为了——

生:家!

师:灯火通晓的还是——

生:家!

师:家!回家!就是要和亲人——

生:团圆!

(板书:团圆。播放温馨音乐。出示:课件——必须回家吃团圆饭。)是啊,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出外打工的兄弟姐妹们,除非万不得已——

生: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

师:远在异国他乡的父老乡亲们,除非万不得已——

生:必须赶回家吃团圆饭!

师:家,守家,文章里没有这个词,但有一个词,叫守——

生:守岁!

师:守岁。是什么意思?究竟他守的是什么?他们守的是平安、他们守的是浓浓的亲情、他们守的是幸福、他们守的是吉祥。多么具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啊!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年年代代,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习俗。这就是北京的——

生:春节!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

生:春节!

教学片段中教师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北京地域文化的高度来解读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对春节这节日的重视。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能在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春节享受团圆,那就是一种幸福。正因为老师抓住了这一点,才能把那十足的京味、年味、文化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课文中浓浓的中国味。

就课的气场,两个小片段已经足已感受到课堂气场的力量与魅力。两位老师能这样成功营造出课堂的气场,是因为都站在了他视野的角度,站在了大语文观的高度,站在广阔的大背景上去解读文本。

四、小学语文课堂“气场”的构建

课堂气场形成应该是多方位、多角度的,靠老师或者孩子单方面是不能完成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有个惯常的教法,那是个无形且无底的套——形式主义。课堂上教师不停地问学生读懂了什么,读后你有何感悟,最后把你体会到的,感悟到的在朗读中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太容易上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无效的。教师面对全体学生,先懂的学生懂了,原先不懂得学生仍是一头雾水,原感悟不到什么的孩子他只能照搬他人的思维,孩子被放在原有的水平上,并无长进。我们也常常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发现孩子在课堂上了无生气,个个没精打采,这样的课当然是无气场的课了。还有一种常见教法就是教师满堂讲,这样的课堂是教师单方面完成的。两种方式都不能构建课堂气场。要构建出有气场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孩子、媒体等多方位的合体,我们可以文章文气为线,以设计为轴,构建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气息畅流的空间。

(一)从文本自身想开去

抓住文气从文本自身想开去,就是立足在文本的本身,将文本的内容直接转化,使其充盈,丰满。

例子1:四年级《乡下人家》

(屏出课文内容:倒数第二段“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如果让大家来抓这小节中最重要的内容,你一定和我一样,会说是声音。是的,声音!那我们就可以将其丰满。我在上这小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在乡村连那声音都是那样自然、那样和谐,傍晚,辛苦一天的牛回来了,什么声音?(……)母鸡领着小鸡回窝,什么声音?(……)戏水的小鸭回来了!(……)天黑了,还能听到断断续续的狗叫声(……),乡村特有的纺织娘的声音!(指导学生读出强弱缓急节奏错落有致)

简单的小片段,我将乡村特有的声音进行扩充,慢慢地带学生聆听乡村特有的音律,乡村之夜因为有了这些声音,在课堂上渐渐立体起来,一种安静、详和的氛围便可以在课堂上弥散开来。最后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乡村明月人静的月夜,就能自然而然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了。通过文本自身的内容扩充,使文本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一种特有的气场就会形成,课堂便灵动起来了。课堂的气场有时来自静静的聆听,有时则来自亲力亲为地感受。

例子2:宁化小学王淞老师《丝绸之路》。屏出5—7小节的课文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焦点聚集在这语言上“来了,来了”,这句话有动作吗?

生:没有。

师:我分明从语言中看到了动作啊,你看安息国的士兵在……(教师招手)这是什么动作?

生:招手。

师:对啊,加上动作喊——来了来了!还有什么样的动作?

生:踮着脚、鼓掌、拥抱、昂起头……

师:同学们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每一句语言,这一系列的具体描写都传递着这是一条——友谊之路。

王老师从简单的语言中看到了丰富的动作,引导学生动起来,他们激动地踮着脚喊:“来了来了”、他们鼓掌欢呼着:“来了来了”、他们相互拥抱着叫:“来了来了”、他们昂起头兴奋地念着:“来了来了”……学生被带进了文本,进而看到了一个生动欢腾的场面。文中的这两处“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人群一片欢腾”也是用了文本本身的内容将其想开,使内容丰富化,从而营造课堂气场。

文本是教学之本,教学不能脱离文本,也不能照搬文本。我们应该把文本扩充,使其丰富化,从而营造独特的课堂气场。

(二)从对象的思维方式想开去

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时时刻刻要牢记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小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想开去。营造课堂的气场,他们是主角。他们天性富有挑战性,所以我们的课堂可以抓住文本的信息,结合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去构建课堂气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只要能抓住他们思维的兴趣点,相信他们就能在愉悦的氛围下与文本产生共鸣。而这种愉悦氛围便是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构建起的课堂气场。

例子1:《桂花雨》教学片段

(屏出诗句)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唐·张九龄《感遇》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宋·高观国《菩萨蛮》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师:看这三句诗,你们能从三条信息中找到一个相同的信息吗?

生1:第一、二句诗句里有桂花,第三句古诗的题目里写到桂花。

师:他找到了相同点,这三条信息都写到,同是写桂花,有不同点吗?

生2:第一句诗写了桂花的颜色,第二句诗写了桂花的香味,第三句赞美了桂花。

师:你们能从整篇文章中找出非常重要的信息吗?有点难,给你们一个小提示,有一个字,与桂花雨息息相关,全文出现了八次。

生:是香字。

师:动笔用横线划出带有“香”的句子。

老师用诗词引起学生的关注,接着像玩游戏似的向学生发问,问题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便在无形引力的牵引下提取出课文的重要信息,教师就是抓住了孩子的兴趣点给自己的课堂营造了一个轻松学习的氛围,形成了这堂课特有的课堂气场。同样,低年级的孩子更需要用他们的兴趣点去激发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

例子2:一年级课文《地球爷爷的手》的导入:

师:小朋友们,老师要在黑板上写字了。你们看完后,只要回答“见过”或者“没见过”,会吗?(师板书:手)

生:见过!(师补充板书:爷爷的手)

生:见过!

师:接下来,老师会写什么呢?

生:地球!(师补充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师:那地球爷爷的手,你们见过吗?

生:没见过……

师:到底地球爷爷有没有手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学学这篇课文(齐读课题),你就会明白的。

老师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点,孩子觉得有挑战性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点,带着问题带着他们的好奇心继续学习,这就为一堂课的成功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去构建自己的课堂,让课堂气场带动学生去学习、去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抓对象思维的变化性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耐久性相对较弱,他们多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自由地思考。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孩子的这一特性,那么课堂可能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

一节课四十分钟对于孩子来说不算短,因此教师要学会应用多种手段,将其灵活地融入整个课堂,极力去打造一种富于变化,跳跃的课堂气场。

就拿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来说,这篇课文的对话很多,在对话朗读指导中教师们经常会觉得很难处理,很难将学生的朗读细胞完全调动。其实,这部分可以给孩子一段无声动画观看,让孩子当一回配音的演员,还可以让孩子自己创作一下,自由地去演绎。这样,从文本到影音,孩子的思维有变化,他的大脑就不疲倦,就有利于良好气场的构建。再如课文《桂花雨》的教学,也可以来个摇桂花的插曲呢!

例子1:师演示:孩子们,他是这么摇,摇啊摇,一朵桂花落下来了,两朵落下来了……像雨吗?

生:不像。

师:你来摇摇看。

生:你这一摇啊,桂花是纷纷落下。树下的作者呼吸着那阵阵的桂花香,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他喊什么?

生: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你跟着陶醉了。

师:谁也想喊?

(几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方式喊)

师:让咱们一起喊吧……

(生齐喊)

第9篇:童年的朋友教学设计范文

  英语老师个人总结1

  上岗一个学期这几个月时光中,转眼间。深深的体会到这份工作纯真及美好。作为“孩子王”与孩子在一起的氛围是任何现代装饰手段都无法营造。望着那一张张天真可爱的笑脸,一切的烦恼与忧愁刹那间消退,生活的诗画便在眼前飞扬,使心田灿烂,温馨甜美我觉得小学教师是一个纯真和美好的职业。有人形容小学教师看起来永远都是那么的年轻和充满朝气。这种形容不无道理。当你面对孩子们那双清澈无比又充满童真的眼睛时,当你聆听着他银铃般的笑声时,每个人都仿佛又重新回到童年时光。这让我更叫喜欢这个职业,让我觉得这份职业如此纯真美好。

  英语教学上日趋成熟,可喜的经过半年的学习、积累、探索。逐渐收放自如,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现简单列出:

  一、激发兴趣。

  将会使教学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这是教学中最深刻的体会。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难。小学生初学英语,对英语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与中文迥然不同的语音语调使他跃跃欲试,欧洲国家的风土人情使他眼界大开,再加上课堂上,使用了大量的彩图、实物、头饰、音乐等作为教学工具,设计了丰富多采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身心愉悦地上英语课,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知识,使英语成为他最喜欢的科目。

  英语课便比较没有新鲜感了而且随着内容的加深,但更重要的将这一学习的激情保持下去。学生到四、五、六年级。学生也渐感吃力。对高年级的学生,一方面我适当改变教法,设计出更新颖有效的游戏活动辅助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在尝试新的激情激发点。比如,英语对话、竞赛、表演中让学生尽情、自由发挥,体验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课外举行效仿欧美习俗的聚会等,让学生有机会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学习英语,从而产生学英语、说英语的强烈愿望。

  二、及时复习。

  一日不练手生。因此,俗语有云:一日不唱口生。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倒背如流,脱口而出。因此,每一内容传授完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背诵、记忆,确保每一学生在单词、句子的听、说、读、写过关。每天早上,学生必须将所学内容读至少一遍以上,随时保持学习英语的最佳状态。每一堂英语课前,都会用英语与学生自由交谈。通过反复的操练,学生对知识自然能掌握得牢,用得活了。

  三、严抓书写。

  可谓“nevertoooldtolearn。活到老,学英语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学到老。那么,基础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初学时如果在书写上或是发音上有不良的习惯或错误,以后将很难纠正。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书写和发音上要求特别严格,哪怕是abc这样简单的字母。书写上,要求学生先书空,再在练习本上写,最后写到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及不符合四线三格书写规则的一律重写至规范为止。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了准备,打牢了基础,既使教学活动更顺利、更规范化,也为学生将来学习英语铺就一条平坦大道。

  四、英语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原则。

  古人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把道德教育放到首位。教书必先育人,教师的职责。英语科也不例外。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礼貌用语,如:thankyou!excusme。sorry。afteryou。等;有教人拾金不昧的小故事;有发人深省的寓言;有宣扬团结互助的短文我绝不放过这样的教育机会,除了句子、短文的阅读、理解教学外,更让学生去体会其中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模仿操练之余,也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成为个人的一种情操。如今,学生已将thankyou!sorry。thatsallright。等挂在嘴边,文明有礼成了一种风气。

  觉得英语还是最容易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科目之一。刚开始学英语时,除了一般的道德教育外。一部分人只会吃吃地笑,还有一部分人说得好像蚊子在哼哼叫。老师的鼓励与诱导下,学生能够开口说,大声说,不到半学期便能在大庭广众下卖弄自己的英语,这过程便是一个自信心的提升。课堂上极少批评打击学生,更愿我学生在good!wounderful!等肯定声中找到自我从而信心百倍地去学下一句。

  英语老师个人总结2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到期末。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虽偶有生气、不愉快,但收获更多的是孩子们带给我的快乐和感动。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总结一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

  一、教学研究:

  三年级才开始真正接触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以后的英语学习。所以,我本学期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学英语的浓厚兴趣,在此基础上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单元。根据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课上给他们设计了动静结合的游戏活动,如:猜猜我是谁、炸弹在哪里、吊死鬼、小老师等等,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小学生的模仿性特别强,“cartoon time”部分我会让他们上台扮演猫和老鼠,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当时的人物感情变化,模仿动物的语音语调,让其他同学当评委,给扮演者打分。在此过程中小观众们也过了一把瘾,所以他们最喜欢的就是cartoon time了。我们的教材设计的非常好,短语、句子都贴近生活。为了活学活用,我经常让孩子们自编对话,把书中的人物名字改成自己的好朋友或喜欢的明星,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一度不受控制!结果是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重难点。在狠抓口语的同时,我也落实了书写,家庭作业循序渐进,从默写字母、单词到默写句子,孩子们一部一个脚印,轻松快乐地打好了地基。

  二、师生关系以及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我一直相信爱的力量,我给孩子们写信,和他们亲切的聊天,表扬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我相信孩子们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给我更多的尊重与喜爱。操场上见到我,大老远跑过来,只为说一声:老师好!下课后去我办公室找我聊天,圣诞节前的那一天,我收到了很多爱心苹果和卡片。这一切,让我内心充斥着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经常听其他老师讲:家校合作,才能共赢。切身实践后,我的感受更深。我很庆幸遇到了很多重视孩子教育,愿意配合老师的家长。因为有了他们的帮助,孩子们才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小花朵们慢慢绽放的喜悦。有些家长宁愿少赚点钱,也要多陪伴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把孩子从老家接到城里读书。我也经常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最近的学习情况,并要求他们起到监督作用,大部分家长配合的比较好!相信有了他们的帮助,学生以后的学习会如虎添翼,更上一层楼。

  三、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学困生的关注不够。每个班都有几个学不动、家长也不管的学生。老师如何对待他们,很重要!如果放任自流,只会恶性循环,学生越学越跟不上,越学越不想学。此时的补差显得很重要,之前时间安排不合理,各方面对学困生的帮助不够,以后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关注。

  2.对教材研究不够,专业能力有待提高。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我觉得老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长流水。怎样长流水?当然要有“源头活水来”,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并且言传身教。教师自己如果没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样的要求是没有说服力的。所以,以后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每月读两本专业书,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同时不忘反思日常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改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课堂效率!

  英语老师个人总结3

  只有勤于学习才会乐于施教,也只有勤于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教好书、育好人。为此,我们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充实教师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1、拓宽学习渠道,做到三结合

  在每个月教研组的业务学习中,我们把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究相结合,同事间彼此交流探讨和网上资源阅览相结合,不断提高英语组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

  2、优选学习内容,做到有的放

  本学期,结合学科专业和自身工作需要我们先后自学了《怎样听课与评课》、《任务型教学的有效研究》,同时还认真阅读了《你在为谁工作》这本书,从中受到很多启发,使我们每位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人生的追求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乐在其中,不断提升自我。

  3、加强学后反思,做到学用结合

  学校教科室在每一次校本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了详尽的部署和精心的安排,可谓用心良苦。我们在活动认真学习,及时消化,做到听、记、思三结合,并注意与自己的教研实际紧密结合,随时撰写真实感悟和学习体会。可以说,每次的校本培训学习对我们来说就是一次次难得的精神享受,是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积淀知识含量,提高教科研能力的捷径。

  1、加强对教材的创造性研究,教学资源共享。

  本学期我们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五年级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上:根据五年级教材的特点、主要内容,对教材提出了整合的研究意向,将较难把握的内容筛选出来共同分析、比较,确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微观上,我们以一个典型单元为例,就单元内容的课节划分,重难点的把握,语言目标的确定,任务的科学设计,以及练习题的编写和筛选,包括每课的预复习作业的安排进行探讨研究,大家交换不同的想法,彼此在争辩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分歧中启迪心智、激发灵感。

  2、组织校内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安排了张晓翠、姚水财两位教师上示范课、公开课。每一位开课教师都要以说课的形式,结合教学理论,讲述教学流程安排的理由和想法;全体教师都参与评课并由一位教师主评。教研组还组织教师参加市级、镇级的优质课、示范课的听课,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并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教学调整方案。

  3、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