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学校教育督导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育督导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育督导月

第1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朗读指导

作为交流工具的英语学科,其如一首首婉转动听的歌曲,离不开反复地、正确地、有意义地,坚持不懈地朗读。通过朗读,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把语言材料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也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英语是一门应用的语言,要掌握主要词汇句型,多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读有所知、读有所得、读有所感,是每一位英语教师要探讨的问题。注重英语教学中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每一位英语教师的职责。

一、正确优美的示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练习,以自身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感染、熏陶学生,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引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在教师示范的时候、要让学生静听并注意观察口形。当然,还可让学生多听英美人士的朗读录音或观看有关影碟,然后模仿练习,激发他们的表现欲。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让学生真正用心听录音显得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小处、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笔者在实践中经常让学生闭眼听录音,使学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在单词的发音,单词连读时出现的爆破、连读等较难的语音现象上,为学生的模仿跟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师范读,引领语言情境

小学生普遍善模仿,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可听可看,就显得更为真实,更容易亲近与学习。教师范读时,学生边听边想象,教师读得有节奏、婉转、动听,学生会很容易进入语言的情境。如:五年级第二学期 Lesson 4中的“A baby panda”,教师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时不时还结合短一些形象的动作让学生身临其境。如:读到“What animal is it?”教师托腮做沉思状,“Oh,it's a baby panda.”教师又兴奋地拍一下手,“The children are saying goodbye to the baby panda.”教师随文招手。这样的朗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相反,教师的朗读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朗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三、巧用“优生”,创设语言氛围

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英语科代表以及朗读能力好的学生的带头作用,可以有效带动班级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之间的朗读竞争力。课堂中让“优生”多表现,一方面让“优生”的朗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为英语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树立了好的榜样,无形中也调动了其他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读好英语的信心。特别是女生朗读能力普遍优于男生,在平时的小组朗读和配对朗读安排中,除考虑优劣生的互补外,也要适当考虑男女的搭配。这种朗读分组的安排,使学生间有商讨、有竞争、相互取长补短,省时又高效。平时的早读课也可以让“优生”领着大家一起练读,增强英语语感的同时,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学在一起,乐在其中,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四、游戏竞赛,增强语言情趣

游戏是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在练读主要句型“What’s it like?”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猜猜老师喜欢的动物是什么。What’s it like? 我随之展示了很多动物造型,但画面上出现的玩具小猴造型特别可爱、夸张,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无须点拨,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认读词句的比赛,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感知语言,习得语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让学生比赛读某个英文片段,看谁读得生动、传神、有趣,然后教师为学生打分或发给小奖品。这些竞争的小游戏,使学生不能开小差,学习效率自然高,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不断练习和认读主要句型,既达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朗读能力。

五、用“心”读,用“心”听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但缺乏自控能力,往往一听到教师或录音的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读,但往往发音不准确,还影响其他学生听课。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听教师的示范发音,提醒学生边听发音,边注意观察教师的口形,然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求学生达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之境界,口、眼、耳与大脑并用。学生最初可能达不到这个要求,可以先要求做到“眼到―口到”,逐步达到“口到―心到”。

六、多种形式的课堂朗读训练,带给学生无限乐趣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针对学生好动、争强好胜、爱表演等特点,根据朗读材料的特点,积极运用情景、游戏、多媒体、奖励等方式。尽力让小学生保持对英语朗读的持续注意,还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乐于朗读。

第2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关键词】阅读;悦读;活动;私人订制;资源

阅读如呼吸一般,是生命的需要。然而,现在小学英语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对阅读兴趣索然,迫于考试的压力和各种阅读竞赛的缘故,他们都只是在消极地“被阅读”。那么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休眠,激发学生的阅读渴望呢?反复思忖,顿悟:那就是要我们广大英语教师不遗余力地做好“园艺工”,为学生搭建英语阅读的平台,追求一种完美的阅读境界――悦读。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把读书变成自己的爱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待阅读,用快乐的心去感悟阅读,从阅读中品味生活的情趣,从而让生命收获更多的喜悦。这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由于阅读中存在拦路虎,学生有畏难情绪,所以对阅读有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师要想方设法地从开展阅读活动、阅读私人定制、开发潜在阅读资源几方面入手,最终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想说爱你也容易”, 实现小学英语阅读的华丽嬗变。

一、开展各种阅读活动,聚集“悦读”大本营

阅读要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向快乐出发。阅读活动有很多种,如手抄报、写作、词语接龙、讲故事、演讲、阅读、课本剧表演比赛等。大致可分为静态、动态、动静结合三种形态。

(一)“纸上谈兵”寻合作

结合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素材,举办全班或全校的手抄报比赛。既可以自行独立完成,又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拿出来展示评比。学生在完成手抄报的过程中,要找很多相关阅读资料来选取自己需要的素材,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找材料相互交流讨论,这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阅读层面,也提高了学生的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笔者平时还引导学生摘抄精美的英语短句、短文,坚持写短小的英语日记,仿写、试写小短文,定期开展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阅读到的精美英语短文和自己写得好的文章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交流。我们学校还给学生征订了多种英语阅读报刊,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小文章投稿,让学生从读报、写报并向报刊投稿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学校还通过校园杂志、学校和班级网站、微信平台、博客等,对学生的文章给予发表。对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像对待书本文章一样学习,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此外,还可借助每学期的全校“英语节”活动,以整班形式向全校学生推行自主型阅读成果,以实现更大的激励作用,所有以上的成果展示都可以给学生颁发证书、奖品等,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实战演练”争天下

对于小学生而言,对英语有持续浓厚的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表演是培养孩子兴趣的重要方式之一。角色扮演给学生提供了说和做的机会,可以把课堂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场所和生活中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寓教于乐让他们在表演中展演中掌握知识,体验英语学科的魅力。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其心理,开展英语歌曲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课本剧比赛等,让他们全体动起来,站到舞台上,在“实战演练”中争夺属于自己的天下。每年我们学校都举行课本剧比赛,一年一度的课本剧比赛让孩子们异常兴奋。他们自己选剧本、编排、导演、表演,从服装道具到一言一行,都精心准备,力争第一,大有不比出个高低誓不罢休的气势。把剧本搬上舞台,使学生有了生动运用语言、活化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在真实而有意义的语境中扮演相应角色,从而运用角色的语言与其他角色产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增强语言素材积累,学会倾听,提升交流能力,同时形成新的语言认知,从而提高听、说的语言技能。

(三)“相得益彰”谋发展

以读的形式举行阅读比赛,这是动静结合的阅读竞赛活动。如选定好同一课外英语阅读篇目,让学生进行英语朗读比赛。主要从语言准确、吐词清晰、语音准确、音调音高等方面进行评价。语言流利:对朗诵文章的熟悉程度高,朗读流利,连读、词重音、句重音、语调合适,节奏准确、适中。语言技巧:得体的肢体语言,感情丰富,有诵读技巧,和观众有共鸣……通过阅读竞赛,使学生了解彼此的朗读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互相取长补短。今年三月的阅读月,笔者就对本校六年级的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每班抽取5人参赛共,100人),邀请学校领导和外校英语教师担任评委。总分为100分。比赛结果为90―100分的有31名学生,占到总人数的31%;80―89分的有53人,占到总人数的53%;70分以上的共有84人,占到总人数的84%。这样的比赛结果受到了领导和评委的一致好评和高度赞扬,产生了良好的教学影响。我们相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阅读水平会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二、走向阅读私人定制,还原“悦读”真面目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极大的自由发挥、发展空间。未来的社会呼唤终身学习者,一个人通过自主阅读进行的学习,才是唯一的“定制学习”,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协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顺应阅读偏好,自主建构阅读世界,这样的阅读指导才是最适合学生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二)趣味书吧游

大多数孩子心底对书还是非常喜欢的,之所以不爱阅读,是因为他们没遇到点燃自己阅读激情的书籍。笔者鼓励班上的孩子们在周末都去书店或是图书馆泡上半天,类型丰富的藏书,精致的封面O计,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完全可以深深吸引学生的眼球,让他们有尝试阅读的欲望。可以让他们挑选最感兴趣的书拍下封面与简介,发到班级群里,分享自己的收获。此后每每有新书上架,总会引起孩子们的围观与热议,阅读氛围不言而喻。

(二)童心荐书园

儿童的世界只有走进才能了解,他们之间会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志趣相投的好朋友、好伙伴喜欢看什么书,会为儿童寻找自己的偏好提供“镜像”。那么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把握这点,让他们每读到一本喜欢的书时就将书名、作者、简介用彩色的便签写好贴在“童心荐书园”里,并对书进行趣味难易的介绍,供大家选书时参考。五彩缤纷的“荐书园”让童心碰撞,一本本不起眼的书,在“众星捧月 ”中备受青睐,掀起一轮又一轮“伙伴效应”的读书热潮。

(三)素读好时光

抛却一切的束缚,才能回到本我,童心和童书才能深度融合,儿童对自己阅读偏好的感认才最深切。因此,我们大力提倡放空心灵的“素读” :倚着点,靠着点,喜欢就好;安静地,出声地,放松就好;坚持到底也好,半途而废也好,随性就好;不提问,不写读书笔记,更不强制。我们只需要创设宽松的环境,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正的阅读就会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三、利用潜在阅读资源,拓展“悦读”新空间

“利用潜在阅读资源”就是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环境、网络等外部资源去影响学生。“潜在阅读资源”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具有显性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学生进行课外英语阅读和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因此,我们可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校英语教学的实际,充分利用一些可利用的物质资源,精心打造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的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课外阅读机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爱上英语并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网络资源先行

利用闲暇时间组织学生们观看相应的英语电影、动画片等,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拓宽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渠道。如“King Lion” “Harry Port”等。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网站,如旺旺英语学习网(http:///)、中国英语学习(http:///)、腾讯外语(http:///en/)等网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网站寻找阅读素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们把他们认为好的英语文章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自主性阅读学习英语提高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班级建设随后

每个班级要根据自己班的实际情况建设属于自己的阅读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游在阅读海洋中。如组织学生定期出英语黑板报,利用黑板报刊登一些英语小故事、英文歌曲,介绍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推荐一些英语读物等。要求每个班级创设英语角,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和办好英语图书角等等,精心打造班级学习英语的文化建设,充分营造学习英语的快乐阅读氛围,为学生阅读英语、学习英语、交流英语、爱上英语搭建平台。

(三)校园环境跟上

学校是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主要条件。精心设计的校园环境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这充分体现了环境育人的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精心设计英语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英语校园文化,学生一迈进校门,就会感受到英语运用的环境,每道楼梯口、每面墙壁都有英语,让学生时时、处处、事事都能见到英语、用到英语,随时随地受到英语的感染和熏陶。学校专门辟出空间作为“English Square”“English Salon”,校园广播专门抽出时间段播放英语广播,让学生真正达到“耳濡目染”。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全部知识的总结”。当然,读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如果把学生掌握的知识比作一棵树,那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看不见的“根”,教师的作用就好比园丁,在园丁“浇水”“施肥”“捉虫”的精心呵护下,根须才能越扎越深,呼吸地底深处的元气,知识之树才能日益繁茂,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仇非.浅谈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6).

[3]傅小平.小学英语教学论[M]. 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涉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第3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传统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把教材当“圣旨”,因而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在老师限定的框框和课文学习提示、课后的练习指定的思维训练中去接受文本,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如何抓住阅读教学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应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思想,使学生摆脱过去单一的、被动的角色地位,在主动阅读中形成语感和提高语文素养,值得每位语言教师思索。本文拟以如何引导小学生阅读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1 先谈课堂阅读

研究引导学生主动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堂阅读实践中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1.1 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方法之一。因此,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预习学习指标:

(1)每课中每个生字拼读后书写,再找出该字的形近离组词,达到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的目的;

(2)读课题,抓题眼,设想课文写什么,随后围绕课题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再读课文,读中悟意,试着把不明白词语勾划出来先自己解决,确实弄不明白之处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能养成自觉课前预习的习惯。

1.2 课堂教学:教堂教学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授课,充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现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1)采用学习“三步法”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其方法是:第一步,默读课文画词句;第二步,联系中心谈体会;第三步,反复朗读悟情感。所谓第一步中采用的“默读”是阅读方式中的一种,学生能静下心来动脑筋,反复琢磨。第二步中勾划出重点词,是抓住理解课文中心的关键。

例如在教学《春蚕》这课时,放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照例”、“布满”、“极小极小”、“抖落”、“孩子,上学得用功啊!这学费可来得不易呀……”。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学生不难抓住中心即:母亲养蚕的辛苦。随后第三步中反复朗读全文,学生较易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至此,可随机延伸到学生会对文中的“母亲”说些什么?并随堂写出片断习作,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课后布置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写出一件事来体现人物的特点的习作。即用刚学到的知识在习作中运用,趁热打铁,这样效果不错。

又如教学《翠鸟》一课,抓住几个动词“注意”、“等待”、“叼”、“飞走”、“贴”,学习作者描写翠鸟捉鱼的经过。随后指导学生观察课间活动时同学们的举止与一打上课铃同学们的动作进行比较,分别用恰当的动词写出这一时段同学们的情景。

学生受到课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的启发,也能尝试注意用动词描写人物的动作,可收到一定效果。此片断练习为写出篇章作文打下基础。

(2)围绕课题眼找中心,培养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能力。三年级教材中有些课文篇幅短小,层次清楚。从课题中可以找出文章中心,以便理清文章层次。

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从题目中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心“杨梅可爱”,在学生预习中已初读本文的前提下,可采用“扫读法”在较短时间内弄懂杨梅可爱在于它的“形”、“色”、“味”。学生通过读文理解作者是通过“眼看、手摸、嘴尝”对杨梅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对故乡杨梅的喜爱之情。课后随即安排学生写一种自己喜爱的水果或蔬菜,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练习作文,其内容条理清楚,并都能抓住所写的物的特征来描写,能收到一定效果。

(3)运用简易教具,简笔画创设情景,学生参与活动中,帮助理解阅读内容,培养分析能力。课文中一些抽象的、较难理解的教学问题,运用简易教具,简笔画可使学生在形象的、直观的认识过程中理解重难点,可以解决目前实际教学中无多媒体设备而效果相当的作用。

如《刻舟求剑》一课中简易教具的淙可指名学生演示,形象地说明“船动剑不动”的道理。学生较易理解寻剑人“死心眼,不懂得事物不断变化的道理。”由于如此的设计教学,学生揭示寓言的能力有了提高。

(4)创设舞台,学生展示才华,培养听与说的能力。学生倾听和复述课文内容是巩固学生阅读效果的方法之一。可常常组织一些课本剧表演,配乐朗读来汇报自己的读书情况,学生兴趣倍增,愿意参加表演,这不仅使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在检测手段上有了新的思路。

2 再谈课外阅读

2.1 创设阅读环境,培养阅读习惯:学校可安排每日每节30分钟左右阅读时间,由必须去读逐步进入阅读状态,自然养成一定阅读习惯,老师进行点拨指导阅读的同时,教给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的方法,指导学生做到摘录,以备习作练笔用。

2.2 家庭学校配合,促进读书:为了让学生热拥有一个充实有益的课余时间,也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拓宽学生读书空间,将读书活动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开展“我为父母读书报”活动,孩子影响父母,父母激励孩子,学生在全方位的活动中得到提高。从活动中学生知识面拓宽,也见识广了。

第4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1 激趣型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维护学生学习动机,达成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进课文中,才能转化成巨大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借用生动活泼的故事、寓言、小游戏(谜语)等导人,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乞巧》这首诗时可用“牛郎织女”的故事导人,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将相和》一文用“和氏璧”的故事导入,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再如:我校的一年级老师在上《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就成功的采用猜谜语这种导人方法,先让学生猜青蛙的谜语,当学生猜对时,老师在黑板上画青蛙简笔画并板书课题。这样的导人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2 质疑型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寻胜的兴趣。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以运用提问质疑的方法导入,达到以趣促思的目的。就拿小学三年级语文《画杨桃》一课来说吧,教师一进教室就出示一个杨桃问:“这是什么?”生纷纷举起了小手,紧接着教师问:“请你们说说你眼中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起来。师:“现在就请把你看到的杨桃的样子画下来”。于是同学们纷纷动起了笔,一会功夫就画好了,踊跃展示,这时教师就开始导入新课说:“同学们想知道课文中的‘我’画出的杨桃是什么样的吗?我们一起来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在质疑的同时,适当运用悬念,还能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问题是思维的开端,一个恰当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南宋时的教育家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问号。”例如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悬念导入的方法导入,师:“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生:“用箭射,用枪打……”师:“你们所用的方法都可以,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只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巧设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吸引到悬念上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情境型

叶圣陶曾说:“作者胸有境,人境始与亲。”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创设并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描绘的情境,无疑对优化课堂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不仅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之中,而且能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顺利进入到课文学习中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电视、DVD、电脑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也走进了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很多教师都能熟练利用声、色、图,甚至是影视片段来辅助我们的教学,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使学生人情、移情、冶情,从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将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可感性,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荷花》《翠鸟》时,由于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很难见到荷花和翠鸟,教师课前在网上收集一些关于荷花及翠鸟的资料,制成课件,在上课之前为学生播放导人新课,既形象又生动,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翠鸟的机灵可爱。

又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可以这样导人:“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课件出示《春望》全诗)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都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在第二年的春天杜甫来到长安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接着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教师仅用短短的几句话作为导人语,却震撼了全班学生的心灵,同时在媒体的辅助下,学生很快进入诗情诗境。

4 审题型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往往与文章的立意有密切联系,教师如果能从解题人手,自然导入,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这种方法一般在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故事,等一类的课文运用。如《只有一个地球》《草船借箭》等课文的课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具有广博的含义。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从探讨题意人手,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关键词语,进行“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分析课题,从而导入新课。从课题导人课文,一般能让学生迅速地抓住重点,把握中心,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5 知识型

教师课前通过深入钻研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既起到调整学生思维方向,又为新课学习创设良好环境的作用;既让学生感到新知识不陌生,又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新知识。主要有复习导人;简介背景、作者导入等方法。例如学习《新型玻璃》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复习导人的方式:玻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同学们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以及各有什么用处吗?让学生自由回答后揭示课题。而对于那些社会背景距现在较远,寓意含蓄,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可先直接介绍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者或背景,然后再帮助学生阅读课文,进而加深理解。如教学《春望》这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对诗人、背景的简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诗的热情,为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做了铺垫。

6 直入型

第5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思维导图的引导,学生对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了更好的认知体系,从而体现了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对思维导图的内涵理解,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重点是以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案例分析,阐述了思维导图下,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

【关键词】

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群文阅读

读是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群文阅读,在思维导图的引导下,有了更好的学习效果,在理解思维导图的内涵上,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对学生的阅读有了更高的价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基于思维导图,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建立阅读知识网。

一、思维导图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东尼・博赞是思维导图的创始人,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是一种呈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依据人的大脑自身运转的规律,让左脑和右脑建立联系,最大限度地深入开发与挖掘人的记忆潜能。学生大脑活动的具体化就是思维导图的呈现,其中东尼・博赞给我们提供了思维导图的七个绘制步骤,通过其中一个个关键点,去寻找构建记忆的规律与方法,从而有效地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加工,便于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思维导图,构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体系

1.借助思维导图,汲取阅读的精华

学生阅读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朝一夕的积累。在建立群文阅读体系的时,需要借助思维导图。在进行群文阅读的时候,可以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不同点与相似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例如:低年级是对字、词、句的基本认识,在阅读时,往往是学生预习,借助字典,解决生词,然后通过老师的协助点播,完成对小段文章分析,从简单的句子分讲解,让学生对阅读层层推进,最后对重点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2.借助思维导图,建立阅读的规律

当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有的信息就在我们的大脑中储存起来,有的却成为瞬间记忆。借助思维导图,我们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相关的提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对《别董大》和《赠汪伦》的阅读,这是表达同一主题的古诗。同样是送别诗,一个是安慰劝勉的相送,一个是踏歌而送;一个是作者送朋友,另一个是朋友送作者。思维导图将这两首诗进行了网状编码的连接,储存在学生的心中,对比感知古诗的深层意义,从而掌握了阅读的规律。

3.借助思维导图,理清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把一组文章,运用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阅读。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群文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对比,联想、组合,从而从而将单一的阅读,形成多个阅读,建立起立体的阅读网络,让孩子的思维不断的拓展、不断的拼接,从而快速高效提升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例如:同时送别诗,还可以让学生联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运用前面的分析方法,通过思维导图,把有关送别诗进行了立体的网状构建,当想起其中的一首古诗,就可以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的古诗。

三、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分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倡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思维导图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方法,而如何开展和实施却是任课老师新的难题。以下以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的阐释。

1.充分利用教材,确保阅读品质

群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对教材的科学选择,这是进行课程设计的前提和关键。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以同一主题组成的单元式教学,同一单元的相似性对比。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鲁迅”为主题,在开展群文阅读时,会方便于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利用思维画出“知识树”,尝试从背景、段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来预习文章,从而快速理解文章的思路,从而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精神,平且可以掌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合理利用构架,统筹主题阅读

群文阅读教学结构的多元化,让阅读更加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借助文章的主题与特点,教师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根据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修辞方式等,把不同的文章串联在一起,将文章进行合理的编排、整合与优化。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阅读技能,从而提升阅读技能的效率。例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对人物描写的文章。在进行群文阅读时,首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其次,处理生词障碍、分析段落与提出困惑,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最后,学生展示阅读的效果。如果学生能够建立清晰的思维脉络,那么就达到了掌握本单元的目标。

【结 语】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利于学生阅读的学习方法,它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对阅读有了更立体性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展,将互不相连的线性文章,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网络,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动力、完善阅读体系,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9)

第6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就相关教学内容提问,学生回答错误,偏离了教师的规定预设,教师宣布学生回答错误并直接说出事先设计的正确答案。例如,下面是某教师上《故都的秋》一文时与学生之间的问答:

师:“驯鸽的‘飞声’与驯鸽的‘叫声’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生1:“‘叫声’太直白了,不如‘飞声’含蓄委婉。”

生2:“区别不大,看不出来什么不同。”

生3:“用‘叫声’太难听了。”

生4:“‘叫声’是鸽子叫而发出的的声音,‘飞声’是鸽子飞动而产生的声音。”

师:“你们回答得都不准确。‘飞声’是飞的声音,是翅膀拍击扑腾,发出的声音,显出鸽子飞出时的迅疾、轻快,衬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偏向”了,教师“快刀斩乱麻”,否定了学生所答,并居高临下地给出了预设的答案。这样,教师自问自答,没有注意“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没有“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显然,这里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应是答案本身,而应是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调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分析和判断,感受故都的秋的独特的清、静、悲凉的美,感受作者郁达夫独特的心灵美,感受语言的形象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就上述实例看,几位同学的“拙答”表明他们没有体会到“飞声”所包含的丰富信息,他们可能缺乏对“放飞驯鸽”生活现象的认知,缺乏对有关生活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缺乏对语言的细致品味,缺乏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教学中,教师不宜急于告知学生答案,而应根据学生的“拙状”,作出针对性的引导,以利于学生积极“补拙”:或自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来“完型”补拙;或合作,利用生与生、师与生的思维碰撞激趣释疑,使学生豁然开朗来补拙;或点拨,启发诱导,拨乱反正,帮助学生补拙;或创境,通过多媒体视听手段,适时补入学生欠缺的关键知识,实现补拙。

一、自读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出现“无知”的情况多数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生疏。试想:学生甚至课文一遍都没有读过,对于提出的问题又怎么能够一下子明白呢?如果让学生充分自读,认识自然会得到补充、完善,课堂中的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自读是学生自己阅读、自主阅读,通过自读,品析语言,吸收信息,调动已有经验,理解阅读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情感。自读之前,教师可对自读的范围和重点提出要求,自读过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字斟句酌,圈点勾画,积极思考。自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出声诵读。默读,读出见解,要潜下心来,与作者对话,做到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诵读,读出情感,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示例中,教师可先要求:“请同学们先默读本段文字,找出最能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景物来。”待学生有了思考,议论纷纷之际,教师再提出要求:“那么,驯鸽的飞声算不算呢?”“请同学们把‘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段话诵读诵读,品味‘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的形象之美”。这样,学生不难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不难发现“飞声”的妙用了。

二、合作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往往能收到积极的效果,能较好地改变、弥补学生理解的偏差。合作探究中,每个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一定的任务分工,争相有所发现,帮助对方。在探究中出现意见分歧、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又会促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继续深入地学习,促使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思想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能力都将得到相应的提高。

针对示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对本段文字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品味“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句中“飞声”一词的表达效果,探究“飞声”与“叫声”的不同。待组内同学提出各自的发现和见解,经过充分的合作交流后,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整合组员意见,代表小组发言,由组内交流扩大为组际交流。教师给足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进行过程调控,引导学生丰富各自的理解,弥补各自的不足。

三、点拨补拙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面对学生的“朴拙”表现,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启发诱导,拨开学生思维上的迷雾,拨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当学生思考方向正确,但认识深度不够时,教师应顺势点拨,使学生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给学生造阶搭梯,指点迷津;当学生因经验、知识等不足对问题认识模糊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或发散,或聚合,得出准确答案;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不简单否定,而是让学生从自己的回答中导出明显的错误,然后幡然醒悟。

示例中,针对学生对于“飞而发出的声音”是怎样的不能深入探究的情况,教师可借助有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作更进一步的思考:

师:“‘飞而发出的声音’是由翅膀扑腾、拍击空气而发出的声音,那么,由此又可以想见环境的特点吗?”

学生不难想象出环境的清幽与安静。

师:“这是听觉形象,我们再想象能看到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不难想见驯鸽奋力展翅的迅捷身影,以及深秋时节,北方秋高气爽,环境澄澈空明的情形。

师:“相形之下,‘叫声’会给我们什么印象呢?”

学生不难体会出“叫而发出的声音”显得单调、缺乏美感。

经过系列点拨性的问题的造阶搭梯,学生感受“飞声”二字所创造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感受美妙的北国之秋的意境。

四、造境补拙

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视频、音频展示或动作模拟来创造情境,提供认知背景和停靠点,促进学生理解和思维,以生活中的视觉、听觉形象辅助学生更真切地品味语言形象,进而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示例中面对学生缺乏对“放飞驯鸽”生活现象的认知,教师可以展示放飞训鸽的视频、音频,或模拟训鸽奋飞时翅膀扑腾的情景,这些“造境”手段可以增进学生对训鸽“飞声”的认知,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7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贵州省赫章县双坪彝族苗族乡瓦店小学 55320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功夫?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谁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心理学研究表明:初入学儿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维持时间短,单一的朗读形式容易使学生疲劳和厌倦。所以我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和目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采用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老师范读、领读等,力求学生百读不厌,每读一次都有收获。而儿童的模仿性又很强,教师作适当的、及时的范读和领读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读我注意把感情、语气以及音调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给学生。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一年的训练,我班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反复朗读,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8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学;兴起;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6―0057―01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引发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以辐射线连接所有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经由思维导图的放射性思考方法,可以提高资料的累积量,实现对数据的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可以依托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有效利用左右脑的功能协助记忆、激发创造力,将思维活动变得更轻松有趣,且具有个人特色及多面性,从而提高大脑思维的效率。

一、思维导图的兴起及国内研究现状

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初首先将思维导图应用于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和“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经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地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分变为同年级中的佼佼者。1971年,托尼・巴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慢慢形成了放射性思考和思维导图的概念。目前,新加坡、英国已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对该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思维导图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研究也日益兴起。相关软件公司已经开展了思维导图软件的制作开发和汉化工作。国内许多培训机构也在尝试把思维导图作为培训课程,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 阅读前准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尝试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实践初始时期,笔者在课前先根据课文将思维导图绘制好,在学生展开阅读前围绕前一课学习内容或本课内容相关话题引导学生发言,再以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以思维导图辅助复习,帮助学生再次熟悉整理文本,并学习绘制这类课文思维导图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准确地理解文章。

2. 阅读中交流。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并展开小组讨论活动,之后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分享和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调整思维导图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以《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话题是‘Animal World’,单元内容学习完后,笔者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所学知识,首先给出中心词‘Animal World’,学生在这一中心词下延伸出第一枝干自主完成剩余任务,内容有‘Mammals,Birds,Reptiles,Insects’,这是对第三课‘Good to know.’知识的复习。第二步,部分学生会继续描述这四类动物的特点,这是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巩固复习,另外一部分学生会在这四类动物后面的分支上列举出不同的动物名称,这是对本单元‘ Get Ready’部分动物名称学习的复习。到第三枝干后,学生会将列举出的动物例子进行描述,会运用到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知识。思维活跃发散性思维较好的学生还能衍生出其他话题。一张小小的思维导图,一个中心词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无限思维。

3. 阅读后输出。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导图复述课文,可以复述全文,也可以复述片段,重点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复述。特别是《新起点英语》六年级下册每个单元都有三篇以上较长篇幅的文章,在进行长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思维导图不仅能帮助师生梳理文章主旨,抓住文章主线,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达到看图复述文章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第9篇:学校教育督导月范文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教师要善于进行两者间的有效结合,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将会很有帮助。本文论述了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注重对于人物的理解与评价、深化对于经典语言的理解与品味。

【关键词】

初中 阅读教学 作文指导 有效结合

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间本来就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教师要透过阅读教学的有效展开来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作文指导,让学生的写作技能与语言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这也会深化对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对于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提升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的有效结合可以体现在很多不同的方面。首先,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准确且简洁的语言来归纳自己读到的内容,并且直观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这在学生自己的写作中也会是很好的指导。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存在表意不明或者是语言繁琐的问题,学生很难用简单、直接且十分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想到的,这是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缺乏的一种体现。对于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可以在作文的教学中加强培养,教师可以透过让学生总结阅读文本的大意来提升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这会让学生慢慢领会到有效使用语言的方式,这种经验也会慢慢应用于学生的文本写作中,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大意的能力,可以给予学生提示如下:一群进退维谷(文中词语)的斑羚,为了什么(避免种族的灭绝),采取(牺牲老羊,挽救小羊)的方式飞渡山谷。同时也可设计以下提示,继续引导学生说出对镰刀头羊的评价。(最好用四字词语)说说这是一群怎样的羚羊。这是富有智慧、以身作则、临难从容,保持尊严等的镰刀头羊。课本中很多其他教学文本都可以作为锻炼学生概括能力的教学范本,这也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能够实现有机结合的空间。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非常重要,这会避免学生在自己的文本中的语言累赘,以及文章中各种无效语言的使用。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习作中的语言质量,进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逐渐的发展与构建。

二、注重对于人物的理解与评价

对于人物的描述是作文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写作范畴,很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也较为缺乏。想要提升学生这方面的写作水平,教师同样可以通过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的有机结合得以实现。在学到一些相关的文本时,尤其是对于一些具体人物的描述的文本中,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与评价能力。要让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透过各种相关的表述来深层次的了解一个人。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文章中人物性格呈现与表达的基本方式,要让学生从这些典型的阅读范本中挖掘人物描写的一些典型的技巧。这样才能够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这也是提升学生具体的写作技巧的一个教学过程。

在学到一些具体的文章以及评价文章的人物方面,教师可以给定这样的提示: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因为他(某种特质、性格特征等)在课文中具体哪一节中体现出来。这种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小说、记叙文、散文类型的文本中都比较适用。以《社戏》的训练过程为例,一个学生的人物理解与评价如下:我最喜欢课文里的双喜这一人物,因为他聪明能干,热情机灵,有义气。例如在“看戏前波折”前,他提出坐“八叔”的船,他又挺身而出“我写包票”,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范例,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了提炼人物性格特征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慢慢领会到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些技巧,这些都会促进学生写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章。

三、深化对于经典语言的理解与品味

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素养毫无疑问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这一培养目标也应当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的结合中得以体现。教师要让学生加深对于教学文本中经典语言的理解与品位,要让学生对于这些语言有更多的积累。尤其是古诗词这类文本的教学中,其中有着很多可以让学生体会与积累的语言素材。教师要深化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并且要借助正确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有效的教学启发。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灵活的语言训练的范例。例如,学完杜甫的三首诗后,可以纵横连接《望岳》与《春望》,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出在《望岳》中透过巍峨秀丽的泰山,望到了一个(四字词语)的青年杜甫的形象。而在《春望》中却望到了一个(四字词语)的老年杜甫的形象。语言的品味中,我最喜欢诗中(句子或词),因为写出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情怀。通过这样规范化的引导,逐渐使学生对于简单的古代诗歌鉴赏摸到一点门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这是作文教学的根基所在。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的结合中有很多可以展开的教学切入点,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得到极大的发展与提升。

【结 语】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教师要善于进行两者间的有效结合,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水平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文本概括能力,并且可以引导大家感受文章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方式,这些都是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收获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与语言素养也很重要,这一点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的结合中得以体现。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胡家曙.走出作文越教越笨的迷局【J】.中学语文教学,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