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政管理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方便服务对象,提高办事效率,现就加强市行政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办理事项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实行直接办理制度
凡程序简便,申报材料齐全,可当场或当天办结的一般性申请事项,均属直接办理件。对直接办理件要及时输入直接办理件数据库,并由窗口工作人员即收即办。
二、落实承诺办理和超时默认制度
需经责任单位审核或现场踏勘后办理的申请事项,属承诺件。中心有关窗口受理申请事项后,当场初审申报材料。申报材料齐全的,应及时输入承诺件数据库,并出具《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承诺单》,按不同申请事项承诺相应的工作时限;服务对象申报材料不全的,必须一次性明确告知服务对象需补办的材料,工作时限从服务对象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需经现场踏勘、调查核实的申办事项,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不具备批准条件的,应明确告知服务对象不能审批的政策依据和理由,并出具《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返回件通知书》;服务对象对返回件有异议的,可持返回件通知书到中心业务科申请复核,由业务科会同有关部门予以复核裁定。承诺件必须在公开承诺时限内办结,不得随意延长办理时间。窗口单位办理事项超过承诺时限的,视为同意,并承担造成的一切后果。
三、建立联合办理首办责任制度
申请事项为投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基建、技改项目或需经3个以上责任单位审批的,均属联办件。对联办件,实行首办负责制,由责任单位受理,中心牵头组织联合办理。窗口工作人员受理联办件后,应及时输办件数据库,并出具《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联办件通知书》送达服务对象。基建项目、房地产项目等重大事项联办件的首办责任部门为市发展和改革局;技术改造等重大事项联办件的首办责任部门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城市公用事业联办件的首办责任部门为市城乡建设局;外商投资企业的首办责任部门为市商务局;其他重大事项视具体情况,以该事项第一受理窗口部门为首办责任单位。首办责任单位受理后,应尽快通知各有关联办责任单位,并报中心业务科。首办责任单位经研究认为受理的事项属联办事项的,应及时向中心提出,由中心组织有关责任单位召开联审会议审定,并在会议结束后做出联审决定。责任单位窗口必须根据联审决定的要求,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各自的审批事项。
四、开展申报办理工作
经审核,需要报上级单位审批的申请事项,均为申报件。责任单位受理服务对象的申报件后,应承诺上报时限并负责向上申报,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联系,帮助办结。
五、严格建设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管理
中心设立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服务窗口,所有依法应当招标投标的建设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均应进中心办理。中心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大厅场地使用、网上信息等服务,由责任窗口负责与中心协调并告知服务对象。招标工程项目和政府采购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履行项目审批手续的,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审批程序按本通知第一、二、三条的规定执行。
六、妥善处理其他事项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行政管理;人才
从企业竞争与经济生活演变的角度分析,人类早期从土地、牲畜、资本的竞争,历经六十年代以成本为主的竞争,到七十年代的质量竞争,八十年代的全球化竞争,九十年代的以创新为主的竞争,其演化轨迹是逐渐由有形资产转变到无形资产的竞争,随着电子产品与网络信息的发达,组织管理的典范已产生划时代的变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院教授莱斯特•梭罗在所著“知识经济时代”及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著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意指经济的推助力不再是有形的资产,而是诸如专利、技术及知识等的无形资产。在以“知识”为中心的竞争时代及知识将大规模影响经济活动之际,企业如何调整行政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故本文拟就知识经济对管理变革的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并提出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直接建立在知识信息的激发、扩散及应用的经济,创造知识经济跟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它超过传统的土地、资金的要素成为支持知识经济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简言之就是把知识的创造、知识的传播、知识的移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就叫知识经济。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一、利用两三角形面积相等地,等底必等高,等高必等底证明
在三角形中需要证明等底或等高时,可以利用面积相等证明。
[例1]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
证明:如图1,在等腰中,作BDAC于D,CEAB于E
,而AB=AC,
BD=CE
二、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证明线段相等
如果所证两线段所在的图形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并且可能构成斜边及斜边上的中线,用上面方法一时证不出来,可以考虑此法。
[例2]如图2,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EC和DF相交于G,连接AG,求证:AG=AD。
证明:作DA、CE的延长线交于H
ABCD是正方形,E是AB的中点
AE=BE,∠AEH=∠BEC,∠EBC=∠EAH=90°
AEH≌BEC(ASA)AH=BC,AD=AH
又F是BC的中点 RtDFC≌RtCEB
∠DFC=∠CEB ∠GCF+∠GFC=∠ECB+∠CEB=90°
∠CGF=90 DGH=∠CGF=90°
DGH是Rt AD=AH
AG==AD
三、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证明线段相等
若要证明两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有共同端点,可以考虑此法。
[例3] 如图3,已知ABC为Rt,D为,DEAC于E,DFBC于F。求证:AE=CE,BF=CF
证明:连结CD
D为RtABC的斜边AB的中点
AD=CD=BD ADC与CDB均为等腰三角形
又DEAC,DFBC
AE=CE,BF=C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底边)
四、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证明线段相等
如果两条所证线段在同一三角形中,证全等一时难以证明,可以考虑用此法。
[例4]如图4,在ABC中,∠ACB=90°,角平分线BE与高CD相于F,
求证:CE=CF.
证明:在RtDBF与RtBCE中
∠DBF=∠CBF,∠DBF=∠CEF
又∠DBF=∠CFE, ∠CFE=∠CEF
CE=CF(等边对等角)
五、利用三角形内心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题中如有多条三角珙内角角平分线,可以考虑是不是能用内心的性质。
[例5] 如图5,已知:ABC中,AB=AC,AD是底边BC上的中线,∠B、 ∠C的平分线交于H,求证:H到AB、BC、CA的距离相等。
证明: AB=AC,AD是BC边上中线
AD平分∠ADC且ADBC,而∠B、∠C的平分交于H
H是ABC内心,所以H到AB、BC、CA的距离相等
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线段相等是比较常用方法。如果两条线段分别在不同三角形中,它们所在三角形看似全等,或者通过简单处理看似全等,可以优先考虑此法。
[例6]如图6,C是线段AB上一点,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BD。
证明 :ACB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
∠ACD=60°,∠BCE=60°,∠DCE=60°
∠ACE=∠ACD+∠DCE=120°
∠BCD=∠BCE+∠DCE=120°
AC=CD,CE=CB
ACE≌DCB(SAS)
【关键词】 独立董事;政治背景;民营企业价值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地位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认识到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对提升企业价值有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国有企业的政治关系是与生俱来的,而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则是通过各种努力才形成的。独立董事作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其作用正逐渐受到民营企业的重视。因此,在我国研究独立董事政治背景与民营企业价值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价值与企业家的政治关系、一般上市公司价值与独立董事背景等变量间的关系,没有直接研究民营企业价值与独立董事政治背景关系的文献,因而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这种关系作了进一步探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政治关系对企业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Fishman(2002)的研究发现企业政治关系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企业会通过政治影响力谋取不当的利益。而Faccio(2005)的研究发现政治关联企业具有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更低的税赋,这表明企业政治关系通过政府信贷支持和税收优惠而增加企业价值。
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迹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了某种特殊的“关系”。胡旭阳(2006)以浙江的民营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通过传递企业的质量信号降低了进入金融业的壁垒,便利了企业融资。罗党论、黄琼宇(2008)发现,无论是采用TobinQ还是BHAR来衡量企业价值,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对企业价值都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有政治关系的民营企业价值更高。田国强(1996,2001)认为,在转型条件下,企业家除了具备传统的企业家能力外,企业家与政府交往能力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肖作平,苏忠秦,曾琰(2009)则认为,董事会中引入太多的政府官员,那它的专业性就不强,从而会导致较差的公司治理水平。
企业从外部引入的独立董事,常常是企业借以拉上各种关系的重要渠道,那么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能否给予企业经营绩效上的提升呢?陈旭东等(2007)认为,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因为具有政治背景独立董事的上市公司可能会受到政府的扶植。魏刚等(2007)的研究证实了“关系是王”的论断,发现来自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笔者认为,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可以给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因此提出假设:具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预期,独立董事的政府背景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正面影响。
三、样本与变量
(一)样本与数据选择
2001年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指导意见》,该制度成为国家部门层面法规。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开始实施,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法律地位。考虑到股权分置改革和新会计法的实施,因此本文选取了2007年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根据以下原则剔除了一些样本:一是公司已上市一年;二是发行B股或H股的公司被排除;三是金融类公司被排除;四是ST公司被排除;五是聘请独立董事一年以上;六是能够从公开媒介找到相关财务数据和独立董事的背景信息。根据以上条件,最终得到样本298个。
本文的财务、股本结构和董事会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独立董事的背景信息均手工摘自各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
(二)变量
1.企业价值变量
本文采用以市场价值为基础的托宾Q值来衡量企业价值。托宾Q值被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公司重置成本之比。重置成本采用年末总资产代替。市场价值为公司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与权益资本的市场价值之和,债务资本的市场价值为账面的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合计数;权益资本的总市值等于流通市值加上非流通股份的价值,非流通股份的价值采用非流通股股数与每股净资产乘积计算。这样,企业价值的计算公式:
TobinQ=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每股价格×流通股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负债账面价值)/总资产。
2.检验变量
本文对独立董事的政治背景进行了定义,从各上市公司年度报表中查找独立董事的个人资料,曾任或现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在政府部门任职均认为存在政府背景。 同时根据背景的不同层次赋值,属于国家级(COUNTRY)得4分,省级(PROVINCE)得3分、市级(CITY)得2分、县级得1分,没有政府背景得0分,分数的均值为政府背景变量(SCORE)。
3.控制变量
参照魏刚等(2007)的研究,本文将独立董事的其他工作背景作为控制变量:一是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ACADEMIC),它等于独立董事中来自学术机构或从其退休的比例;二是银行(BANK),独立董事中来自银行,或从银行退休的比例;三是公司(CORPORATE),独立董事中是其他公司现职或退休高管人员的比例。同时控制了董事会的独立性(IND),是因为吴淑琨等(2001)、王跃堂等(2006)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公司业绩成显著的正相关。独立性(IND)变量定义为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本文控制了董事会规模(BOARDSIZE)是因为董事会规模越大,其效率越差。Yermack(1996)则发现董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BOARDSIZE定义为董事会的董事数量(包括董事长),也控制了高级管理层年度报酬(MANCASH)的影响。因为有很多研究发现它们对公司的业绩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控制了公司规模(FIRMSIZE)这个公司治理研究常用的变量。对于公司规模,一些研究揭示,规模代表获取资源和实现投资机会的能力,也反映了过去绩效的累积,因而和公司本期绩效正相关(吴淑琨,2002)。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显示了样本公司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独立董事中有政治背景的平均得分1.395,说明有中央政府和省级任职经历的不太愿意参与到民营企业中。独立董事中来自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的占46.3%,说明上市公司倾向于聘请专业人士。来自于银行的仅占3.8%,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其他研究结果,魏刚(2007)的样本中有15%来自于银行。这反映出民营企业很难与银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使得企业在选聘具有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时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比较少,同时具有银行背景的人也很难愿意到民营企业任职。来自于其他公司高管的比例为23.7%,这一比例是一般上市公司的两倍。
从控制变量的结果来看,参照魏刚(2007)对一般上市公司研究的结果相比,民营上市公司中独立董事比例达到了36.6%,这略高于证监会要求的1/3标准的比重,这意味着民营上市公司在设置独立董事人数时,与一般上市公司差别并不很大。从高管薪酬来看,民营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更高,说明民营类上市公司更重视对独立董事的激励。
同时,笔者检验了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所有变量均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回归分析
用以下多元方程回归来检验上述假设:
TOBINQ=α+β1SCORE+β2ACADEMIC+β3BANK
+β4CORPORATE+β5FIRMSIZE+β6BOARDSIZE+β7IND
+β8MANCASH+εi
本文主要检验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根据前面的假设,此方程中的SCORE的系数应该为正。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有正面的影响,这与前面的假设一致;来自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独立董事对企业价值没有正面的影响,这与假设相悖,但与魏刚等2007年的研究结论一致。他们认为,这些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人员“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大都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有时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程度的价值提升。笔者发现,来自银行的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这与前面的假设一致。来自其他公司高管人员的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有负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国外的企业经营管理比较科学规范,不同行业的管理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以他们的研究结果都是呈现正相关关系。而在我国,民营企业的管理还是普遍存在“拍脑袋”现象,决策的主导权还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所以其他人员的管理经验有时候并不受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各级别独立董事政治背景对民营企业价值的影响,笔者引入三个虚拟变量:D1表示国家级政治背景得分;D2表示省级政治背景得分;D3表示市级政治背景得分。利用如下回归公式进行回归分析:
TOBINQ=α+β1D1COUNTRY+β2D2PROVINCE+β3D3CITY
+β4ACADEMIC+β5BANK+β6CORPORATE+β7FIRMSIZE
+β8BOARDSIZE+β9IND+β10MANCASH+εi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有国家级、省级还是市县级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对民营企业的价值均存在正面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验证了笔者的结论(见表3)。
(三)稳健性测试
胡奕明、唐松莲(2008)的研究发现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占较高比例的上市公司其盈余信息质量较高;邹津(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独立董事的构成比例与公司业绩间正相关。因此为了进一步检验上面的结果,笔者用独立董事中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GOV来替代政府背景得分SCORE。TobinQ主要是一个基于国外公司和市场状况编制的业绩评价指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些差异,因此笔者用业绩考核通用的指标ROA来替代TOBINQ表示企业价值。分别替代之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表5、表6所示。
从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用ROA替代TOBINQ表示企业业绩,用GOV替代SCORE表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回归结果都显示有政府背景的独立董事对企业的业绩存在正面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298家民营上市公司的检验,本文发现有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与民营企业价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对政治背景分级别进行检验,发现无论是有着国家级、省级还是县市级政治背景的独立董事都对企业价值有正面影响。
本文建议民营企业可以将独立董事作为推进政府关系的桥梁,主动处理好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挖掘政企关系资源的潜力,争取在政策、税收、信息等方面获得政府的支持。
本文存在的不足,由于在筛选数据时,对独立董事政治背景的界定和赋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这可能会对实证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2).
[2] 陈剩勇,马斌.温州民间商会自主治理的制度分析――温州服装商会的典型研究[J].管理世界,2004(12).
[3]陈旭东,迟丹凤.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8).
[4] 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6(5).
[5] 罗党论,黄琼宇.民营企业的政治关系与企业价值[J].管理科学,2008(21).
[6] 田国强.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J].经济学季刊,2001(1).
[7] 王跃堂,赵子夜,魏晓雁.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影响公司绩效? [J].经济研究,2006(5).
[8] 魏刚,肖泽忠,Nick Travlos等.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7(3).
[9] 吴淑琨,刘忠明,范建强.非执行董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1(9).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决策;股东会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2)05?0148?06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全球陆续涌现了5次企业并购浪潮。企业热衷于通过并购来实现企业的成长,但是根据并购的历史数据来看,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并不高。美国《商业周刊》杂志(1999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企业并购都不能给企业带来正的经济效益。Dann和Mikkelson甚至得出并购会给兼并方带来损失的结论[1]。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有关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股权收购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上的国内收购兼并活动日趋活跃,海外并购案例逐年增加,并购金额也逐年攀升。根据张新等的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总体上是损害企业价值 的[2]。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管理者理性的假设基础之上,不能对上述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即为何企业并购总体上表现为低效率的特点,但管理者们还对并购乐此不疲呢?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管理者的个人行为特质即管理者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的角度对企业并购决策研究进行补充和完善。研究者认为管理者由于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会对自身能力和企业实力进行过高估计,容易高估并购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从而做出非理性的并购决策。
另一方面,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中,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直接和间接地具有监督企业管理者经营决策的责任,并应对管理者的非理性决策进行制衡和纠正。如吴敬琏将公司治理结构定义为:“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上述三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3]因此,上市公司治理主体对决策过程的干预能起到降低管理者决策的自由程度、抑制管理者过度自信效应,并进而降低因过度自信而引起的非理性并购行为发生的作用。
针对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以我国深沪两市2008—2010年发表了盈利预测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样本期间内至少有一次盈利预测超过实际盈利水平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治理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抑制效应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并购决策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公司治理结构与企业并购行为的间接影响作用。
二、理论分析
现代行为公司金融理论认为管理者决策的偏差并不仅仅是问题所产生的,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近年来的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心理。Roll提出“狂妄自大”假说(Hubris Hypothesis)来解释管理者的非理性并购行为,成为过度自信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管理者出于对自身能力和企业实力的过高估计,倾向于对目标公司过度支付,从而导致并购的绩效低下[4]。Cooper年对美国的企业家进行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家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可能性只有59%,而认为自己成功的概率则达到81%。而后续的跟踪研究表明,这些被调查的企业中高达66%的企业以失败告终[5],即这些被调查的企业家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Heaton发表的论文则论述了企业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分别表现为过度投资和投资不 足[6]。Malmendier和Tate在Roll和Heaton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运用实证方法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通过对1980—1984年福布斯500家公司进行考察,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并购显著正相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理性管理者会更频繁的实施并购活动,而且相比于理性的CEO,过度自信的CEO更可能实施破坏价值的收购活动[7]。Doukas和Petmezas的研究表明,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容易实施并购,特别是多元化的并购;在并购效益上,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实施的并购效益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所实施的并购[8]。在关于中国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的研究中,Lee和Yates发现,由于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管理者比美国的管理者更过度自信[9]。
在国内,郝颖、刘星等以样本期内高管增持企业股票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实证检验了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决策的关系,得出高管人员的过度自信行为与企业的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的结论[10]。史永东、朱广印以相对薪酬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地衡量变量,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地影响了企业的并购[11]。
过度自信的企业管理者出于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往往会高估并购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低估并购企业不能很好整合的风险并且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企业的价值,导致过度并购行为的发生。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提出如下假设:
[论文摘要]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政府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政府职能转变才会成功。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有利于乡镇政府更好地服务于农民、农村、农业。
农业税的取消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一个新时代,成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起点。农民的经济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农民权益保护开始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但乡镇政府管理却面I晦着一系列难题。首当其冲的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缺失。农业税的取消拆除了收费平台,断了公共产品的资金来源,乡镇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随之萎缩。其次是政府职能界定不清,法定职权缺失。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规定乡镇政府具体的职责范围,事权分配不清。第三是乡镇负债累累。农业税的取消并没能解决乡镇财政运行问题,反而使乡镇债务有增无减。第四是乡镇社会规范及管理能力减弱。取消农业税后,一方面由于不准乡村组织对农民使用强制手段,削弱了乡村组织的权威;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干部与群众相互接触变少,村民们对干部的态度变成一种“没事不理你、公事不管你、有事就找你、出事就告你”的局面。
虽然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管理面临一些困境,但乡镇政府作为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行政机关,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承担着农村众多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地方乃至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政权组织无法替代的。因此,必须对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一、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机构改革
1、调整机构、精简人员,因地制宜,撤乡并镇
针对乡镇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必要对现有乡镇政府的职能进行结构性调整,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弱化经济管理职能,与此相应地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合并职能相近的机构为中心站,从而减少部分机构和人员。同时对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民素质较高的小乡镇,可考虑撤乡并镇,减少行政事业人员,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减轻财政负担。而对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落后地区,应稳定政府机构现状,但调整其内部分工,精简、合并可有可无的作用发挥差的事业服务中心及其人员,加强最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机构和人员。最后,根据中央要求,实现机构和编制法定化要求,加强对乡镇机构行政事业编制的控制,每过2—3年,核定一次编制,并通过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改革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县乡公务员考录制度
针对乡镇公务员小农意识严重、效率观念差、功利主义盛行而导致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我们认为,首先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改革传统干部任免制,推行合同聘任制,打破干部人事制度的铁饭碗,充分调动乡镇干部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干部的业绩考核,指定科学的考核和量化标准。通过考核,让那些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农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干部继续留任或者进入领导岗位。其次是完善县乡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一是扩大县乡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彻底打破身份、地域限制。第一,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参与社会竞争的同等权利;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打破地区封锁政策,促进人才交流选拔。二是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努力建立健全规范专业的考试录用制度。第一,采用现代化的结构性考试方法。公务员考试应根据公务员工作的特点采用结构性考试方法,其结构由笔试、面试、心理测试、考核等构成。不同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率,根据不同的职责尤其是不同的职位要求来确定。第二,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应建立公务员考试试题库,特别是专业科目试题库。可以按照统筹规划,分头开发,成果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组织有条件的省市共建专业科目考试题库和面试试题库。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增强考录工作的透明度。第一,借鉴高校招生考试的经验,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监督队伍。这一队伍可以由纪检、监察、公证机构、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的代表组成,并随时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第二,明确监督内容。主要监督招考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报名及资格审查是否按招考公告的规定进行、笔试与面试命题是否符合有关要求,有无泄密问题以及考核录用是否客观公正。第三,完善监督方法。(1)建立考试录用工作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2)建立录用工作报告制度,接受上级政府人事部门的监督;(3)建立咨询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3、合理划分权限,理顺各种关系
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权组织,在很多方面并不是执法主体,缺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手段,工作开展起来难度很大。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状来看,乡镇政府都不具备独立的决策权和完整的财政权。乡镇承担了大量上级交办的事务,却没有足够的权力,还要为执行结果负责。相对于县级政府的“权大于责”,乡镇却是“责大于权”,以有限的权力承担着无限的责任。乡镇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甚至是某些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因此,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合理划分与上级(主要是县级)政府的权限。一是还权于乡镇,解决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问题,严格按照“权随事走,财由事定”的原则,明确乡镇政府的事权;二是明确与上级(主要是县级)部门的关系。县级部门与乡镇政府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县级部门不应对乡镇政府实施直接发文等行为。三是县级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在工作上应接受乡镇党委和政府的协调、监督,工作人员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应征求和尊重乡镇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其次要理顺各种关系:(1)理顺政府与乡镇企业的关系,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2)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乡镇政府集中精力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扩大和强化社会自身管理的功能,由社会的各种组织按照各自的性质和任务,共同承担社会义务;(3)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凡是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乡镇政府主动退出,只管一些市场管不到、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以弥补市场失灵。同时积极培育市场自我调节能力,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
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只是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导和必要环节,这样的改革是乡镇政府出于财政压力的应急性改革,治标不治本。
二、后农业税时代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1、目前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进入后农业税时代之后,乡镇政府突出的问题是干了许多不该干的事情,而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又没做好。首先是在中央转移支付不能足额足量到位的情况下,乡镇政府为了维护正常运转和偿还债务,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财政收入,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发展企业和招商引资,有的乡镇甚至通过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获得制度外收入;其次是有些乡镇超越经济能力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又没进行科学规划和很好地利用市场力量,结果导致许多小城镇成为一无产业基础、二无市场依托、三无居民社区的“空城”,更导致乡镇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第三,乡镇政府服务功能低下。南于管理体制、经费保障等许多因素,许多诸如农业技术推广、文化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履行不到位甚至基本丧失,导致农村社会公共事业长期受到冷落,发展滞后。
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归结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大的方向,这为我们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但具体到基层乡镇政府,我们认为它基本上不具备履行经济调节智能的能力,也几乎没有市场监管的能力,真正需要抓实抓好的应该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因此,体制改革中的乡镇政府的职能应该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削弱、淡化、转移、合并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职能。具体说来,(1)更新观念。这是转变职能的关键。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中国农业走向休养生息阶段,随着原有的乡镇工作格局的打破,旧机制必然被新机制所代替,工作观念,工作方式、方法,工作重点开始发生全新变化。在观念上,要迅速从去强管理、轻服务,重人治、轻法治变为重服务、重法治,主为老百姓出主意、想办法、找路子,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2)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不收农业税了,国家每年都会有数千亿的财政资金转移到乡村,乡镇干部应从收税费转变为农民提供安全、保卫、科技服务和有效信息,乡镇政府应当更直接提供教育、乡村道路建设、社区医疗等公共产品;(3)规划、建设和管理小城镇。乡镇政府要合理规划集镇和新村,抓紧建立和小城镇相配套的劳动保障机构,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有序流动提供保障;(4)培育新型现代农民。乡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用全新的文化科技知识武装农民,特别要做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他们的效益观念、科技观念、法律意识、人权观念及竞争意识,造就出一批具有现代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新农民;(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人口超生的重灾区,各地乡镇政府在这一点上的职能一直没有放松,但是在新形式下,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的方式、手段应该向人性化方向发展。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既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各地乡镇自然、经济等环境千差万别,一定要因地制宜、抓住优势、突出特色,乡镇职能转变才会成功。
[关键词]银行风险 风险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银行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最常用的储蓄机构,成为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由于体制不健全、人员管理不规范等原因,在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暴露出种种风险,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纵观银行的发展史可以看到,银行的生死存亡与风险管理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银行不仅需要通过提高技术手段构建主体,也需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科学识别和有效防范风险做支撑,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
一、银行风险及风险管理
(一)银行风险及几种主要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中由于各种因素而招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划分标准,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①
其中,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或其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的风险,存在于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普遍存在于银行业务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银行声誉能够维持存款人、贷款人和整个市场的信心,这种信心一旦失去,银行的业务及其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都将不复存在。②
(二)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安全。确切地讲,银行风险管理是通过了解自身及市场情况,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设计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不断监测风险管理过程而使银行达到战略目标的决策与行动。③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是监控和信息反馈,包括对营销前台的风险监控,控制经营风险的承担范围;为战略决策后台提供信息支持,经营过程风险的信息分析、整理和反馈。
(三)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面临信用、操作、声誉等风险的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制定审贷分离、审计稽核、岗位轮换等内控制度,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风险管理意识层面,仍有诸多问题:
第一,风险管理意识偏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很多银行领导及员工过分追求经营规模、看重短期目标,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把风险管理看成是获取利润的绊脚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人无法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违规经营,扰乱金融秩序,严重威胁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资金安全。
第二是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理念。银行风险涉及业务经营的全部领域,例如,随着经济活动的多元化,存款、票据业务成为重要的风险源。另外,由于个别员工道德缺失,基层营业网点和柜员也已成为重要的操作风险发源地。因此,风险管理必须是全面的、立体的,对整个机构、各类风险进行通盘管理。应当通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战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框架、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流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型、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培养专业化的风险管理队伍形成全面风险管理。④然而在实践中很多银行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对风险的复杂性认识不够,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在风险识别、监测方面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第三是缺少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种融合了现代银行经营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控制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力。⑤健康有序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能对每位员工产生深刻影响,引导员工主动发现和暴露风险隐患,使各项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在实践中,银行员工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于什么是风险、什么是风险管理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更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在银行日常经营中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政治舆论宣传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法宝,更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全局性工作。目前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表面化、形式化现象,在方法上比较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银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当深入和细化。
在长期的金融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些新的思潮和观念对人们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新型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部分银行员工缺乏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工作,对政策、法规置之不理;在待遇、报酬方面盲目攀比,以自我为中心,心态失衡;法律意识淡薄,为追求经济利益不惜触犯法律,将发放贷款的“权力”视为对别人的恩赐,借机谋财。
防范和化解风险,把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需要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提高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做好银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协调思想、统一行动、增强凝聚力有重要意义,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中有积极作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是识别和防范风险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主要风险进行针对性管理的题中应有之意。
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形势,银行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采取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网点布局、完善设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投身公益活动等方法,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应当在风险管理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风险管理的推动力量,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凝聚共识、激发活力,促进银行的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防范风险是每位员工的重要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员工对风险及风险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风险管理仅仅是特定部门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不从根本上去理解和支持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管理工作的迫切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危机感,甚至将风险管理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影响业务经营工作开展的负担。银行应当在经营管理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认识到风险管理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与单位发展和个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风险防范。
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导入符合经营管理要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将风险管理深入到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是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银行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建立各种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强化员工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使这种意识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切实增强广大员工防范金融风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全面风险管理在银行上下得到有效落实。
(二)关注员工举止,重视员工个体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银行网点多、覆盖面广,员工群体庞大,内部人员容易引发风险。在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在用人关口加强把控,严格审查员工背景。在录用新员工时,除注重学历、能力之外,还要对员工的道德品质进行了解,以防范道德风险。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当加强对重要岗位人员的动态管理,开展员工行为排查,落实监督管理责任,对重要岗位定期不定期开展岗位轮换,以防范操作风险。
此外,在管理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经常倾听员工心声,了解员工需求,与员工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有针对性地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对员工思想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剖析原因,采取适当形式,说服、教育员工正确地认识风险管理,增强员工风险管理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和了解风险管理的相关管理政策、法规,激发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理工作中去。
(三)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加强风险管理教育
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银行各级层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实现发展目标。银行应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文化层次去认识,构建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使全体员工充分了解风险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达成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方法,自觉投身到防范风险工作中,使风险管理植根于员工脑海,落实于员工行为,引导其主动发现和披露风险隐患或问题。
在实践中,有些员工不配合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对推行的风险管理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此,银行应当完善职工教育考核制度,通过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能够运用现代工具,有效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的风险管理队伍。此外,还应当通过加强对员工的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纪观念教育,摒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律性、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员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注释:
①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L倡议建立的一个由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为成员的委员会,被广泛视为银行监管领域的首要国际组织,其制订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建立了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
②宋清华.金融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4-9.
③殷洪良.银行风险管理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3:3.
④郭保民.论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3):80.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行政放权;管理监督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本文通过分析城乡规划管理研究中关注的重点和存在的问题,对应“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要求,提出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我国城乡规划管理的改革有所参考。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2012年11月,“十”总结了“十七大”以来的工作情况,提出了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展望。“十”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包括简政放权、行政层级优化与协调机制改革及管理监督方式创新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十”报告和《决定》中的改革内容可以了解到,《决定》对“十”提出的改革任务进行了细化。为了掌握城乡规划管理的改革方向及宏观层而的内容,需要针对“十”报告和《决定》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梳理(表1)。
表1“十”报告与《决定》中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关内容
“十”报告 《决定》中的细化
简政放权 1.最大限度的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2.取消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的审批;规范、提高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的管理和效率
3.直接而向基层、量大而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社会经济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4.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
行政层级优化与协调机制改革 1.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2.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
3.优化政府组织结构通.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及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及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管理监督方式创新 1.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制
2.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必须构建决策利一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利一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4.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2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城乡规划的新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决定》的通过,代表了我国将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最深入的一次改革,关系着中国未来长远发展的结构性改革。
2.1改革的四大方面
(1)
强调市场化流转和配置,做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的“同地、同权、同价”,以保障征地补偿中农民的权益曰。在城乡规划管理中,行政层级优化与协调机制的改革应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2)财税改革
“十”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而深化改革的重点,税制改革成为推进城乡税收公平和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为实现税收公平、效率提高和一体化的设想方向,对应到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中管理与监督方式创新,以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3)金融改革
为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由政府主导型逐步向市场主导型转变,其本质特征就是国家推动下的金融制度变革和创新,其突破口和方向将是提高金融配置资源效率,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这也与我国城乡规划体制管理改革中的简政放权相对应。
(4)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消除权益差距及城乡差距,实现待遇平等,这与我国城乡规划体制管理改革中简政放权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相对应。
2.2对城乡规划管理的新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意味着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而临新的变化。城市建设管理创新要求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规范审批程序,对具备行政区划调整条件的县可以有序地改为市;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
3城乡规划管理的对策
3.1简政放权与城乡规划管理
城乡规划管理的权限需要朝着管理分权的方向进行改革,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但管理权限的分配不宜过度分散,应以宏观调控为指导方向,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资源集约为方向,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以注重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建立区与区质检的相互协调统一机制。
3.2组织协调与城乡规划管理
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提出协调行政运行,对城乡规划管理最迫切的要求是城乡规划与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融合,主要是从人口、用地规模方面突出城市发展“规模协调”的重要性,确保编制期限内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建设项目的一致性。
4.3管理监督与城乡规划管理
管理监督主要包括内部和外部两套系统:管理监督工作主要由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外部系统对城乡规划的管理主要以公示和规划委员会审查等方式进行。
首先,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中,以创新管理监督方式对内部系统进行优化。通过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改革行政复议体系和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等决策机制改革措施,改变政绩显化对规划战略造成的不良影响,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政绩偏向,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的健康发展。其次,从公共利益出发,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和监督有力的权利运行体系,依法公开权利运行流程,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利制约和协调机制;引入社会管理监督,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系统,降低既得利益者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的影响程度。
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阶段,进入到了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城乡各类建设活动需要在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指导下开展,而在新型城镇化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要求城乡规划管理做出应对,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李广斌. 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 城市问题,2012,12:79-84.
[2]周晓曼. 中小城市城乡规划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学,2013.
[3]仇保兴. 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制度架构科学规划行政管理体系[J]. 城乡建设,2011,11:6-11+14.
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管理行为 小学 初任教师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人们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重视。而大量研究表明,教师职业生涯头几年是他们整个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尽快矫正初任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不良倾向来促进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社会环境回应方面的因素
社会对教师的课堂管理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家长一味的追求学生的成绩,使得许多教师在课堂上以追求学生成绩为中心,采取灌输法、题海战术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与现代教学观相违背。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方面的因素
在职前教育中,师范院校虽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但缺乏教学实践技能的训练,不能满足初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课堂管理、教学测量与评价以及学习策略、学习迁移等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任教小学特殊管理方面的因素
初任教师专业发展与所在学校密切关联,他们的教学兴趣产生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风格形成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教学技巧来自于所在的学校;他们的科研能力也源于所在的学校……初任教师专业结构的变化是在教师与学校的不停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是在学校中通过不断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教师专业要求来实现的。学校文化作为推动力,它能够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
4、初任教师专业技能方面的因素
由于缺乏实践,初任教师缺乏许多专业技能:
(1)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口头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的重要工具,而初任教师对这项能力的掌握往往不那么好,许多初任教师的语言复杂且多重复,容易让学生掌握不到话的重点。
(2)组织管理能力。教师要进行教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而初任教师缺乏实际经验,不能很好的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因此制定目标和计划的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许多初任教师不善于编写教案、组织教材来加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和有序性。许多初任教师还不善于组织课堂教学,习惯按照一编写好的教案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不会根据课堂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
5、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初任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首先,初任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应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中走出来,归还学生的言语权,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其次,教师要善于设置合理适当的学习情景,学习情景要涉及教学的各个内容。而教学情景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内容完成的质量。为此,教师设置的学习情景应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启发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全体参与,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感悟,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
(2)树立良好的课堂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建立恰当的课堂常规,有了明确的课堂常规,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就及时给予先行的提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气氛。笔者认为,在每个学年的初期阶段就需要确立较理想的明确的课堂管理规范,并且帮助学生理解各种程序和规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这是因为,每个学年的初期,新学期、新教材、新教师、新同学,这些新鲜因素都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的行为,此时加强学生正确的行为,纠正错误的行为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流通道
建立有效的交流通道除了要有简明扼要的语言外还需要一定的非语言帮助。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人们往往认为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因而,专家学者们都围绕教师的“知识传授”进行了大量地有效地探索,与此同时,却将一种“无声的语言”――非言语交流给忽视了,非言语交流在人际交往中凭借动作、表情、实物、环境等形式进行信息传递交流,主要包括体态语言、目光接触、人际距离、时间控制、实物与环境、辅助语言和类语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非言语行为,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传递信息的作用,课堂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教学反思能力
对初任教师来说,要想尽量少地采用直接管理行为,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但是在观察中发现,初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似乎没有时间进行教学反思,说明初任教师不是十分重视教学反思,缺乏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意识;即使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但反思多限于自己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状况,反思的方法也仅仅是“想想”而已,至多在办公室“说说”,真正的交流的并不是很多,说明初任教师对反思的涵义理解还不够明确,反思方式比较单一,这样的反思收效较为不明显。要想获得理想的反思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和茁壮的成长,实现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转变,必须进一步理解反思的内涵和本质,掌握一些反思的策略。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C・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服务:平等与机会[J].教育展望,1996 (2)
[2]石小芳.论有效的课堂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2
[3]朱水萍.新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基本策略[J].基础教育参考,2006,3
[4]宋秋前.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