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评价体系范文

评价体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价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评价体系

第1篇:评价体系范文

经理部作为决策层的行政枢纽,必须将集团发展战略目标与部门角色定位相匹配,既为集团公司领导提供有效地决策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办事机构;又确保总部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运转顺畅;还要保障上级机关、部队以及利益相关方的工作要求落实。所有这些客户需求决定了经理部必须承担建立总部运行协调机制以推动集团公司运行效率提高的重任。为此,经理部提出建立健全与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四个机制”,即强化决策执行机制,优化信息流转机制,整合公关管理机制,完善安全保障机制。其中,建立优化信息流转机制是优化决策执行、整合公关管理和完善安全保障的基础与关键。

优化信息流转机制,经理部首先从公文管理为切入点开展工作。公文是信息流转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及处理效率会直接影响实际业务办理效果。经理部先后制定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公文处理规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公文考核办法》等管理制度,采取了来文催办、颜色提醒等措施,建立了定期通报制度并纳入绩效考核,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工作中仍存在公文格式不统一、办理时效性不强、数量屡减不少等问题。同时,按照集团公司调整运行机制和管控模式的要求,集团公司对直属单位的管理方式具体划分为权限类和指引类,对于指引类事项,集团公司要出台制度,制定标准,规定程序,进行监督考核,采取评估、认证、达标、升级等方式来指导、促进、推动各级单位的工作。公文评价工作恰好符合指引类的特点。

为此,经理部决定结合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中央企业创一流办公厅(室)评价工作的要求,建设公文评价体系,以制定标准、行业培训、考核评价为牵引,落实集团公司管理要求,以促进公文质量及其运转效率提升。

开展公文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公文评价工作对公文全生命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从2012年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来看,公文管理是贯穿公文处理全过程的制发、办理、管理、整理、归档等一系列工作,必须建立针对全生命周期的评价才能落实管理要求。

《条例》要求发文机关审议的公文文稿,审议前由发文机关办公厅(室)进行初核,在正式印制前进行复核,经复核需作实质性修改的,应当按程序复审。对下级单位上报的公文,公文管理人员应当进行初审,对是否应当由本单位办理,是否符合行文规则,文种、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涉及其他地区或者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项是否已经协商、会签,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其他要求。经初审不符合规定的公文,及时退回来文单位并说明理由。显然,公文的初审及复核就是对公文质量的评价和把关,是依据公文处理相关规定对公文质量的一种评价过程。

公文在处理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将影响公文的质量和办理效率,这就意味着对公文处理的全过程都要进行评价。因此,公文评价是公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公文评价,公文管理将失去重要落脚点。

公文评价工作在提升公文质量及效率提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导致公文质量不高及办理效率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建立和实施公文评价制度来保障公文质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公文评价,公文管理者可以对每份公文的每个环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管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可以提高公文拟稿人员的公文处理质量意识及工作效率并自觉遵守公文处理相关要求,从“事后追溯”逐步转变为“事前防控”,从而促进公文质量及效率提升。

集团公司经理部作为集团公文归口管理部门,通过公文评价,能够掌握各部门、各单位公文处理的质量状况及办理效率,采用通报、通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等措施激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高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的积极性。各部门、各单位只有认识到了公文及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而问题的发现离不开公文评价。所以要提高公文质量及办理效率,公文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公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本原则。公文评价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全面、公正、及时三个方面。全面是指公文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针对公文全生命周期建立的,覆盖到公文管理的各个方面。公正是指公文评价必须根据有关公文处理规范性文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评价公文质量及效率的客观标准。及时对公文进行评价,对找出的问题在短时期内提出解决方案或进行整改,才能发挥公文评价的作用。

公文评价的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上级机关以及本单位公文管理相关制度。《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要求,起草公文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种使用必须正确,格式必须规范。如果公文的内容与国家法律等制度文件有违,是不具备法定效力的,不应被制发,不具备被评价的条件。所以国家及上级机关法律、法规等标准规范性文件是公文评价的首要依据。

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公文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针对公文管理的评价不仅是对公文处理的最终产品即公文文本的质量及其办理效率的评价,还包括对公文给予保障支持的组织机构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的评价,这样才能系统、全面的掌握公文的整体水平。在设计公文评价指标时,还应考虑不同层级单位在公文管理中所处的不同角色,设计单位自评价与上级单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

第2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 业绩评价 平衡计分卡 EVA

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管理者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业绩评价是评价理论与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状况,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

目前实际中企业常采用的评价体系可以总结为三种,即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以EVA(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下面对这三种评价体系进行评析。

一、 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传统业绩评价体系是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由于其固有的缺陷而受到EVA(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记分卡越来越多的挑战。

传统业绩评价体系中,常见的财务指标有盈利指标、营运指标和偿债指标,如表1所示。

财务指标一直是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传统业绩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是因为财务指标具有可计量、可比性强、便于进行行业内部比较和历史数据比较,经过独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比较可信等优点,这些优点也将使得财务指标以后也仍然是业绩评价的主要工具。但财务指标的固有缺陷也不容忽视:短期化;用“会计特有的语言”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由于是综合及结果性指标而没有反映生产经营过程;重视的是局部结果;过分强调财务评价是近年来会计造假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等。下面以盈利指标为例加以说明。

利润基础的盈利指标可控性强,但经营者可以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控制研发费用、维修费用等来予以调整,所以采用这种指标容易导致短期效应,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现金基础的盈利指标可控性强,而且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较少受到会计政策变动的影响,相对于利润基础的指标调整成本要大得多,也比利润基础的盈利指标要客观,另外现金是企业的血液,经营现金流量更是体现了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所以,现金基础的盈利指标相对于利润基础的盈利指标具有很大的优点。但是,现金基础的指标也存在着短期化弊端,经营者可以通过控制研发费用、维修费用、减少存货采购量等来调整其数额。

市场基础的盈利指标由于受市场因素、宏观政策的影响很大,所以波动程度大,而且可控性较差,噪音多,但是市价指标较好的反映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趋势。

二、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是由卡普兰和诺顿提出的,针对传统的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系统,它强调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通过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各有侧重又相互影响方面的业绩评价指标来沟通目标、战略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均衡。平衡记分卡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见表2。

平衡记分卡使企业管理者能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企业:从客户的角度来看待企业;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审视企业;从学习和成长的角度研究企业;从财务的角度观察企业。他们可以从上述四个角度选择数量有限的关键指标,从而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长期战略上来。它的具体做法是将四个角度赋予不同的权数,再给予每个角度中的指标以不同的权数,然后进行加权平均,最后根据加权得分来评价业绩。

平衡记分卡具有以下优点:1. 对比传统的业绩评估方法,平衡记分卡的推出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它把传统意义上的业绩评价与企业的竞争能力、管理绩效和长远发展规律紧密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多角度的权衡机制,制约了管理者为追求部门的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或其它部门乃至公司整体利益的片面行为。2.平衡记分卡体系将公司日程中相互分离的四个重要方面联系在一起,而且它由于能使管理人员全面考虑所有对公司来讲重要的因素以及某维度目标的实现是否以牺牲其他维度的因素为代价,而有效防止了企业的次优化决策。3.平衡记分卡在业绩评价体系方面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的突破,它的实施有助于企业实施以顾客满意为目标、以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为核心、以内部业务流程的持续改善为基础的企业战略,这样就能使企业将短期行动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最终有利于企业实现自己的财务目标。以员工的学习与成长为核心也有利于企业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强调企业的业绩改善主要依靠员工的能力,也体现了现代企业“以人为本”,创造更好业绩的经营理念。

平衡记分卡的缺陷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平衡记分卡的具体指标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特征,因此不同的企业需要设计不同的指标体系,开发成本很高;2.非财务指标如何量化比较困难;3.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权重比例不容易确定;4.评估的结果如何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在理论上很难解决,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平衡记分卡的运用效果。

三、以EVA(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

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指标是由美国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于1991 年首创的管理评价概念,是从税后净营业利润提取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经济利润。

EVA的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

即:经济增加值=税后净利润―资金成本系数×使用的全部资金

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加权资本成本,TC是占用的资本(包括股权资本和债务资本)。EVA是对真正“经济”利润的评价,是公司业绩度量的指标,衡量了企业创造的股东财富的多少。

EVA指标是在克服传统业绩衡量指标缺陷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为股东创造的价值。简单地说,经济增加值指标等于调整后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净值。资本成本不仅包括债务资本成本,而且包括权益资本成本。它有以下优点:

1.EVA使用信息的完全性。EVA考虑了所使用全部资本的成本(包括权益资本),充分利用公司提供的全部公开信息,评价更全面。而其他一些利润指标忽略了无息补偿的权益资本成本,使用信息片面化,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例如,利润指标仅仅是个会计指标,有时会被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操纵,导致会计失真,因而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不能准确反映经营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而EVA考虑了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成本,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

2.EVA明确了股东价值创造。EVA为正,企业就增值,股东得到预期的权益资本回报;EVA为负,企业就减值,股东所期望的资本回报水平就不可能实现。因此,EVA明确解释了股东价值的来源,而利润指标就不具备这样的明确性。利润为正,企业不一定会增值,股东也不一定能够得到预期的权益资本回报。

3.EVA 第一次真正把管理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统一起来,可以使管理人员像股东那样思维和行动。

4.EVA价值指标体现了真实的利润,不会出现资本被侵蚀的问题。税后利润由于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的问题,即使大于零,EVA 价值也可能出现负值,造成资本减值。因此,利用EVA价值指标评价公司经营业绩能够准确衡量企业获得的实际营运收益,保证公司资本的保值增值。

5.采用EVA能促使企业克服短视行为,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是否优秀,要看企业有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许多证券投资者看中的也是企业持续增长的潜力。EVA 不鼓励企业以牺牲长期利益来夸大短期效果,而是要求经营者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促使经营者进行能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的投资决策,如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品牌的拓展、人才的培养等,从根本上杜绝了经营者的短视行为。在EVA的评价体系下,不管是开创期的费用,新品牌的营销和广告,还是新产品的开发,其现金支出先是被加到资产负债表上,然后在5~10年内逐渐抵扣收入,这对经营者来说更加公平,使他们敢于在短期内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来维持企业持续的发展。

但是它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1.EVA倡导的经济利润必须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权益资本成本,而权益资本成本作为经济学中机会成本的概念,其计算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模型的选择、市场风险溢价的确定等),因此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性难以保证。

2.EVA 将会计账面价值调整为经济账面价值所进行的会计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则。调整的数量越多,计算结果越精确,但这会大大增加计算的复杂性和难度。因此计算准确性的提高和计算复杂性的降低是相互矛盾的,调整的有效性也是值得怀疑的。

[参考文献]

[1]王庆芳,周子剑.EVA:价值评估与业绩评价的理论探讨.当代财经,2001,(10).

[2]刘念.上市公司的价值体现--价值额.投资研究,2000,(10).

[3]谷祺,于东智.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会计研究,2000,(11).

第3篇:评价体系范文

一、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弊端

1、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主难以反映并促进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力的增长。传统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主,而一些重要的非财务指标则根本没有涉及。这样一套以财务评价指标为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追求短期目标。在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中,评价企业的业绩,利润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评价指标。由于管理人员必须集中精力对付季度和年度的盈利数字,因而更加关注的是企业短期的盈利能力。为了追求会计账面利润,管理者极有可能利用他们手中的经营自主权来做出使企业的短期利润增加,但长期利益受损的经营决策,即经营决策中的短期行为。追求短期目标如通过削减研究与开发经费、广告经费和机器维修来增加当年利润等,都明显地损害了企业的长远利益。评价体系中利润成分越高,企业的短期行为就可能越发膨胀,因为会计利润只能反映过去的事实而无法充分显示企业的未来潜力,即使有最好的会计准则与公正的审计,以及会计师客观的审核。

(2)传统的业绩评价体系会导致管理者做出次优化决策。如果企业业绩评价主要依靠投资收益率指标,当新项目和机会的投资收益率达不到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时,企业管理者为了保持既有的业绩水平,就不愿意接受这样的项目和机会。因为如果企业管理者接受这样的项目和机会,反而会使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降低,对其业绩评价不利。实际上,如果这样的项目和机会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或其投资收益率虽然达不到企业已实现的投资收益率,但却超过了企业所设定的最低投资收益率,这样的项目和机会是应该接受的。为此,如果投资收益率作为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或惟一指标,将会导致企业管理者做出次优化决策。

(3)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预测能力较弱,时代特征体现不足。传统的评价指标过分注重企业业绩的财务指标评价和评价指标的价值方面,忽视非财务指标的非货币计量的指标,计算不够及时,预测能力较弱。然而,激烈的竞争环境越来越需要管理层重视经营决策、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与核心竞争力等前瞻性方面的内容。像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质量与服务等这类非财务指标应该在企业业绩评价方面起更大的作用。针对以上财务指标评价体系的不足,有必要对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改进,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非财务指标。

2、评价角度表现为单一化,侧重性不强,相关性不够。我国现在的财务评价主要是站在国家、银行、企业三个角度对国有企业来评价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评价开始显露其不适应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和新技术将成为企业财富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财务评价指标也应以企业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为基础,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设计展开。显然,现有财务评价体系是以一套评价指标满足一方或多方需要,几方兼顾,侧重性不强,相关性不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健全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建议

1、建立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有机结合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非财务指标是利用财务报表以外的企业资料以非货币方式计量的各种指标,比如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害物质生成量、污染控制程度等;反映产品服务销售情况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反映员工状况的人均工资水平等。非财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财务指标的不足。

优点主要表现在:

1、反映内容全面,能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前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人力资源、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非货币信息;

2、动态反映,实时跟踪,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3、与企业实际情况紧密联系,能够全面评价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4适合长期评价,与企业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但非财务指标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1、无法在财务报表中加以披露,因而无法与企业利润建立可靠的联系;

2、非财务数据是以多种方式衡量,不同企业之间指标差异较大,不利于企业间的比较;

3、非财务指标体系不十分健全,缺乏因果关系的环节,有时可能相互冲突。

从上述分析可见,非财务指标评价尽管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过分注重非财务指标,企业很可能会因为财务上缺乏弹性而导致财务失败。但是,只关注财务业绩,则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财务业绩和非财务业绩,都是企业总体业绩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理想的科学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是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

2、平衡计分卡。企业建立良好业绩评价体系的优化选择。平衡计分卡源自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总裁大卫。P.诺顿于1990年所从事的“未来企业业绩评价方法”研究计划,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的以财务会计量度为主的业绩评价模式,以使企业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该方法不但完全改变了企业业绩评价思想,而且还推动企业自觉去建立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在产品、流程、顾客和市场开发等关键领域使企业获得突破性进展,从而带动了业绩评估及管理制度的一次革命。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其优点:

(1)平衡计分卡符合财务评价和非财务评价指标并重的业绩评价体系的设置原则。传统的业绩评价系统主要是财务评价指标,在日益复杂动荡的环境下,单一的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实力。平衡计分卡为了弥补单一财务指标在客户、员工、供应商、业务程序、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不足,增加了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三个层面的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很好地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第4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定量指标定性指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主要以净利润指标为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并结合国际标准,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现代企业环境的复杂性。目前我国企业除接受政府宏观调控外,其生存和发展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政治、法律等。另外,经济繁荣也存在一定隐患,如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结构趋同性所造成的恶性竞争等。

2.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具体特点。在我国企业结构中,国有企业占相当比重,而全国第五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较为严重,30.2万户国有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账达数千亿元,在资产损失中呆坏账损失占31.7%,库存商品成本高于市价损失占13.8%;在资金挂账中经营亏损挂账占42.4%,潜亏挂账占30.2%,而国有企业应提未提、应摊未摊、高留低转的现象普遍存在。

3.加入WTO与国际惯例的挑战。加入WTO后,我国市场更趋开放,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现有评价标准与国际公认标准有较大差异,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评价,并对照国际公认标准,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4.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传统的业绩评价以定量指标为主,不能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有因素,特别是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应该使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相互验证和补充。

二、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只包括财务方面的业绩,偏重对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易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而忽视长期价值创造,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业绩轻整体效益,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汲取当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管理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1.社会性评价及其内容。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增长存在许多隐患,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等。在评价企业业绩时,首先应对其社会贡献大小作出评价,如环境保护状况、公益建设、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等。

2.收益、成长性评价及其内容。收益成长性评价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另外,产品市场占有能力、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3.研究、开发力评价及其内容。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尤其不能忽视对其科技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容的评价。4.组织、制度性评价及其内容。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明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改善其组织结构,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型的企业。

三、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选择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还应包括定性指标,两者相互补充。

1.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分析。

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主要由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组成,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反映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及资产质量。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由资产负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账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盈利或偿还债务的能力。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

2.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分析。

领导班子基本素质:第一,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第二,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分明,员工的拥戴程度。第三,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等。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核:第一,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何种标准级别。如企业产品质量是否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ISO认证;是否达到国家先进标准,或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第二,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何种标准级别。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是否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也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产品知名度高低,性能价格比合理与否,售后服务水平高低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第四,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低及产品产销率高低等。

企业服务满意度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服务质量高低,服务人员素质、服务态度能否满足顾客需要;商品或服务种类是否齐全,定价是否合理,是否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服务场所的设施、装潢等是否能满足顾客的心理需要等。

基础管理比较水平:第一,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精简,制定的规章制度先进性、完备性及可行性如何,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机构臃肿,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第二,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质量管理、投融资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第三,计划控制手段是否严格,是否能不断创新、经济效益如何。第四,权责是否明确,激励约束机制是否有效等。

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第一,员工学历水平结构,全体员工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比例水平,相关技能培训的组织程度。第二,员工是否爱岗敬业,有无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对企业发展有无信心,能否提出合理建议。第三,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严格遵守,员工的精神文明状态如何,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如何。第四,员工受培训状况如何,是否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及继续教育等。

对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的考察应通过以下方面考察:第一,企业主要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级别,是否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企业开工程度,设备利用率高低,运转率高低。第二,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投入,其技术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如何,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第三,企业的环境意识如何,环保技术措施水平达到何种级别等。

对企业服务硬环境的考察主要包括:企业设施的齐全性、

先进性、服务条件如何,布局是否合理,能否使人产生舒适、愉;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如何,是否实现了网终化管理。

考察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第一,企业本行业或区域的影响力高低,产品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全国或本区同行业中的排名。第二,企业在本行业的作用,辐射力高低,对财政的贡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强弱。第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本行业的影响力等。

对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考察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第一,企业的短、中长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生产经营目标明确与否。第二,企业制定的经营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期持续的发展等。

第5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城市风景;风景评价

随着改革的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出现。城市风景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但与欧美国家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回首这些年城市风景的建设仍然有大量遗留问题出现,如整体城市风景不考虑城市天际线,破坏城市整体风貌;沿街建筑大肆覆盖玻璃幕墙产生光污染;对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大肆改建破坏等,这些现象与城市风景的评价体系的欠缺有莫大的关系。

1 风景与风景评价

本文中“风景”融入人类感情被人感知的空间载体。风景评价是指在对于某一风景所存在的价值依据一定标准作出判断,而这个判断的过程就是本文所说的评价体系。

2 风景评价理论概述

城市景观的评价体系,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城市景观评价体系领域现有4种不同的学术派别:专家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经验学派。专家学派以美学原则中的形式美原则为切入点,重点关注评价对象的形体、色彩、质地、线条4个方面,对景观所处的环境做出质量评估,而这一评价方法认为,凡是满足形式美原则的事物都具有较高建设质量;心理物理学派以具体的审美感知度作为评价对象的标准,并以大量的观察数据作为支撑点,计算出观者与被观者之间的模数体系,进而评价景观的整体建设质量;人指派则更加贴近人的心理与生理上的反映,它的重点是唤起人对其所处环境的精神寄托,这种评价方法更易被人们所接受,它从人的实际需求与城市景观的出发,对城市景观做出质量评价;经验学派从历史学的角度阐述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对城市景观的价值,在尊重城市历史的前提下,更加关注人、个人审美、历史文化、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自主客观的意识体系下对城市景观做出质量评价。对比以上4种观点不难发现,人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作为城市景观的主体服务对象的人,受其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国家地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对同一城市景观会有不同评价,城市景观的评价体系受限制程度较大,对城市景观质量难以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综上所述,这4种学派观点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一是对“被观者”的研究,二是对“观者”的研究,三是对“两者同时关注”。

2.1形式美评价

形式美原则主要是根据事物的形态,来抽象概括事物的质量,并以此做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源于结构心理学对生活模式的研究。结构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心理行为研究,将人的心理感受细化为不同的支点,对这些支点进行概述重新组合成复杂的心理感受。城市风景元素复杂多变,根据形式美得原则都可以将其简化,对其进行抽象性评价,通过简化抽象分类逐级进行评价。

2.2 心理评价

心理评价是观者直接感受与城市某一风景之中,最为直观的印象,如观者对城市风景的尺度、色彩、材质、造型等元素的评价。心理评价与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的出发点有一定的相似度,主要是通过视觉直接测量事物的质量优劣,并作出相应的评价。而这种评价方法过分依赖人的视觉感受。

2.3 认知评价

心理评价和认知评价都是从人的主观感受直接作用而后作出评价,但两项出发点有所不同,心理评价是从人的直接感受作出评价,认知评价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从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感知风景,做出评价。认知评价与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的理论基础有一定的相似度。认知评价的心理学起点是格式塔心理学,既强调从整体上研究风景,也关注认知的成因与心理过程。

3城市风景评价的选择

上述几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城市风景评价选择时应与其评价的目的、时效性、居民的认可度、评价地域的整体价值与效应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俞孔坚.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M].青年风景师(文集),城

市设计情报资料,1988

第6篇:评价体系范文

一、企业业绩评价概念

企业业绩评价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它不仅为理论工作者所关注,而且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甚至与企业利益相关的所有人所关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何谓“企业业绩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企业业绩评价是评价理论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运用,它是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和现代分析技术而建立起来的剖析企业经营过程,真实反映企业现实状况,预测未来发展前景的一门科学。成功的业绩评价系统把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评价手段联系在一起,在战略的高度上达成共识。其指标体系中的财务指标是企业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其研究也相对完善,但仅以财务指标是不能够全面系统的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所以,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企业如何引入非财务指标体系。但是,目前财务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不是就真的尽善尽美呢?我认为不是,它存在着缺陷。本文将着重分析企业财务评价系统的构建及其修正。

二、企业财务质量评价系统构建及其修正

企业是一个综合能力体系,经营业绩、现金流量和财务状况的好坏是企业运营的晴雨表,不仅反映出公司获利能力的强弱,而且预兆公司财务的健康与危机。企业综合财务质量评价体系将财务质量评价体系划分为: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财务指标的计算还应以三大基本财务报表上的数据为基础,综合考虑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报表附注当中披露的或有事项、期后事项等因素的影响,以期更彻底、更相关的利用信息。

(一)盈利能力。盈利能力体现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它通常体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更是把盈利能力作为考核企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公司实现会计盈余的总体状况,还应详细分析盈利的持续性、盈利的含金量。反映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有: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但是,这些指标在反映企业盈利能力时,存在着问题:净利润、利润总额均包括利得,而利得是源于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以外的活动收益,从而导致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被夸大。所以,在计算时应该先把利得从利润中扣除。

(二)资产运营能力。资产运营能力是以企业各项资产的周转速度来衡量企业资产利用的效率。周转速度越快,表明企业的各项资产进入生产、销售等经营环节的速度越快,那么其形成收入和利润的周期就越短,经营效率自然就越高。一般来说,有以下主要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等。但是,这些指标评价存在不足之处:(1)应收账款周转率被人为夸大。其公式分子项目销售收入净额中包括现销收入净额和赊销收入净额两个部分,而“分母项目”则为赊销账款。所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为赊销收入净额比上平均应收账款余额;(2)资产平均占用不一定能够反映企业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内的资产平均占用情况。对于资产占用波动较大的企业,仅用期初数和期末数来测量,显得比较粗糙。所以,应该考虑到每个季度的资产占用余额。

(三)偿债能力。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有以下几个主要指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虽然上述偿债能力指标在总体上揭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也存在着局限性:

1、未充分考虑企业资产属性的差异。(1)目前对于超过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未收回的应收账款依然作为速动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这样,速动资产在某种程度上被夸大。所以,在计算时应先扣除超过一个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未收回的应收账款;(2)关于用于购买或投资长期资产的预付账款实际上不具有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应该从流动资产和速动资产上扣除;(3)至于待摊费用本身不具备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因而在计算流动比率时应该从流动资产上剔除。

2、未充分考虑资产的质量。目前在计算流动资产比率时未考虑不良资产对企业偿债能力影响。实际上不少企业存在大量不良资产,如三年以上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长期积压的商品货物,因其资产质量较差,资产的实际价值明显的低于账面价值。可见,这些不良资产也应当扣除。

3、未考虑或有负债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影响。或有负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计算时必须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估计其发生的可能性,并根据其可能性估算其带来的流动负债,但目前在计算时尚未考虑这种影响。

4、在计算利息保障倍数时,分子项“企业息税前利润”,由于企业经营外收入、政府补贴的影响,往往被夸大,进而夸大了利息保障倍数,即企业的偿债能力。因此,应该从企业息税前利润中扣除企业所获利得、政府补贴、企业不良资产、挂账损失等。

(四)成长发展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分析是对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成长能力指标的分析,我们能够大致判断企业的变化趋势。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做出准确预测。其主要指标有:销售增长率、销售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但是,上述指标在评价时存在一些问题:(1)销售增长率公式中的销售收入应该为主营业务收入及其增长率。(2)资本积累率公式中的所有者权益,企业可能账面不实,导致其计算失真。(3)企业总资产可能存在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使总资产增长率计算不准。应该将可能存在不良资产和挂账损失先行扣除。

三、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改进思路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它包含了财务和非财务两方面的评价,能够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业绩做出比较公正、合理的评价。但是,企业在实际运用当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评价内容选择与设计缺乏整体性,不能很好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组织模式)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企业业绩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分析等。由于这些不足,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改进:

(一)应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制度是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企业业绩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不仅可以认识企业当前的基本情况,而且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变化趋势,认识影响企业变化的重要因素及交互作用的方式和结果,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激励制度与业绩评价系统是互为依托的。一方面,业绩评价系统是激励制度的基础,如果没有健全的业绩评价系统,激励制度将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激励制度影响业绩评价的重点,随着激励理念的变化,评价的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总之,业绩评价为激励制度提供了依据,激励制度使业绩评价变得更有意义。

(二)应该结合各企业的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建立能够帮助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和满足多方位评价主体要求的评价体系。由于企业集团各中心目标、任务不同。因此,其业绩评价方法和工作体系也各异。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评价不应采取统一的标准,应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生命周期及企业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以企业的持续稳步发展为目标,来确定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应达到的标准,以此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并保持评价的连续性,以便于企业利益相关者根据企业的评价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还应通过指标体系预示出企业的发展趋势,综合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

采取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各个要素。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既要认真考虑直接反映企业最终经营成果和管理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也要深入分析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真实性的多方面潜在问题;不仅要从资本经营效益、基础管理水平、债务信用程度等方面全方位分析企业经营现况,还必须对财务指标难以反映的未来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考察。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并结合新的技术条件。可操作性应是设置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离开了可操作性,再科学、合理、系统、全面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也是枉然。这里的可操作性是指指标项目的易懂性和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第7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27-02

1 低碳城市理论内涵及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城市是各国人口及经济的汇集地,城市的碳排放量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1.1 低碳城市理论内涵

笔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通过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优化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城市的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率,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碳城市作为城市新的治理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而且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2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低碳城市评价体系,是进一步将低碳城市理论研究扩散到实践应用之中,是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和决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由低碳城市理论转变为实践的中心环节。首先,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发展方向。适当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政府管理部门制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依据。规划部门可以通过所在城市自身优势与缺陷确定城市可以加以利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争取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其次,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低碳城市的抽象概念转化为操作层次的指标,有利于公众对其加深了解和执行部门贯彻实施。指标体系对抽象的概念进行量化和具体化,避免了定性或定序区分的模糊性造成的评价的困难。公众可以通过具体化的指标体系深入理解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它与自身行为模式的联系;规划的执行者也可以通过指标体系准确判断规划的执行效果。

2 低碳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

为了对城市的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作出正确评价,需要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简便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涉及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协调、有序发展的统一体。需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全面地加以描述。如果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时间变化的因素,因为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也是评价的内容之一。总而言之,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可以对经济、环境、社会三大体系协调发展状况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以及对经济发展、低碳发展和社会发展三大体系的理解,本文提出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经济发展为手段,社会发展为基础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最高综合指数为低碳城市综合发展度,用来评价一个城市低碳经济的综合水平。它包含经济发展指数、低碳发展指数和社会发展指数。

2.1 经济发展指数

有关经济发展指数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三个方面。①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人均值。地区生产总值指标数值越大,反映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越好;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每个家庭成员得到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他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综合,即每个居民家庭成员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越多,反映该地区消费能力越强;③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市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市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2.2 低碳发展指数

这类指标主要有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绿化覆盖率以及公共交通运营效率四项: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据专家统计,1千克标准煤燃烧会释放2.493千克二氧化碳。按照这个统计,我们根据城市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可以大概估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再除以常住人口数,就可以得到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即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与同期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的比值。这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③绿化覆盖率:指区域内一切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区域面积的比率。植物对二氧化碳拥有强大的吸附作用,一个地区的绿化覆盖率越高,它的固碳能力越强;④公共交通运营效率:指的是平均每辆公共汽(电)车一年的客运量。实践证明,公共交通与私家车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有效降低私家车的使用次数,进而降低城市道路交通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

2.3 社会发展指数

这类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两项:①城镇登记失业率:指城镇失业人员数量占城镇就业人员数量与城镇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失业率越低,大部分人能够做到安居乐业,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反之,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指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实际人数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社会保障覆盖情况。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越广泛,人们会感受到越强的安全感,社会才会更加稳定。

3 保障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分析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笔者认为应该将城市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紧密结合,把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以切实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就三大产业来说,第二产业中的机械、化工、制造等产业是耗能大户,被形象的称为“三高产业”,如果不能在这些高耗能产业中推行低碳经济技术,降低它们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势必会影响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三高”企业中推行低碳技术,帮助它们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对于实在无法改造的企业,建议将其有序淘汰。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在运行当中不会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被认为是低碳产业,因此应该大力发展。

3.2 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构建节能低碳社区

建筑节能是低碳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很多新建楼盘不同程度的使用低碳节能技术,成为开发商对外包装的亮点。但是具体来说什么样的建筑才是真正的低碳建筑,它的能耗包括哪些项目,能耗值应该是多少,这在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根据各城市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新建建筑节能标准,然后对其进行大力推广。

3.3 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构建低碳城市,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媒体应该大力宣传,使节能减排的意识深入人心,倡导大家低碳消费,从而形成一种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低碳消费方面,应该倡导市民选购节能家用电器,如节能灯以及能效标识二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车,甚至电动汽车。在生活方式方面,应该倡导市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合理引导市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通过大力宣传,使市民自觉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董琦,甄峰.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8)

第8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场地 能源 环境

建筑活动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最大的活动之一。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年建筑量世界排名第一,资源消耗总量逐年迅速增长。制定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目的是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不同类型的建筑因使用功能的不同,其消耗资源和影响环境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对于建筑的节能、可持续性的指导作用也是不同的。

全球有许多国家正在执行的评价体系,2013年末我有幸参加夏威夷大学举办的题为“建设创新型未来: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认证课程,课程中介绍了一部正处于推广与实践阶段的认证体系《净零能源建筑认证》,在这里介绍仅作为国人参考借鉴,也许在其中可以得到些许启示。

篇首语:

“一座生态建筑应该像一朵花,扎根于土壤,收获的却是水和能量,能够适应气候和环境,没有一丝一毫的污染,每一朵花都是一个完整的微系统,是如此美丽。”

site场地 目标:恢复与健康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01 开发限制

该项目只能建在一个已开发的场地、“灰色地带”或轻污染工业用地(“棕地”)。它们不属于以下任何一种:

1)敏感的生态栖息地,如湿地、原始沙丘、原始森林、原生草原。

2)基本农田。

3)100年以内的洪水平原

02 都市农业

该项目必须整合一定规模和密度的都市农业。可以容积率(f.a.r.)为基础计算。

03 栖息地转移

每开发一公顷土地,需要在其他地点开辟同等面积的土地作为永久栖息地。

04 无车生活

项目旨在创造一个舒适的步行社区。

water 供水 目标:创建拥有独立、分离式水循环系统的地块、建筑和社区

05 净零水

考虑到项目所在地下游的生态影响,项目的用水完全通过收集自然降水、打造封闭式的自然水循环系统以及污水的回收再利用获得。所有用水将通过选取恰当的天然方式净化,而不会有化学试剂的介入。

06 生态水系

所有的地表径流、雨水和污水将在项目地块中加以收集和管理,一部分回收再利用以满足地块内部的用水需求,另一部分则通过地表径流、地下水补给、农业灌溉排到相邻地块,或用来满足相邻地块的用水需求。

energy能源 目标:能源完全依赖于太阳能供给

07 净零能源

项目将完全依赖当地可再生能源满足其需求。

healh健康 目标:身心健康的最大化

08 现代化环境

项目内部任何一处人居环境都设置可对外开启的窗户,使居住者得以方便地接触室外新鲜空气和阳光。

09 健康空气

为提升室内空气质量,作为邻里社区的一部分,项目地块内的所有建筑的建造以及装修工程结束后,须在入住前和入住后九个月,接受空气质量检测。

10 生物本能

项目旨在引入一系列元素,以激发人类内在的亲近自然系统和自然过程的本能。环境特征:自然形态和形式、自然模式和过程、光线和空间、空间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

materials材料选择 目标:坚持使用对所有物种都具备持久安全性的材料和生产工艺

该项目不应包含下列所有的材料或化学元素:致癌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累积性有毒物质,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

石棉、镉、 聚氯乙烯与氯磺化聚乙烯、氟氯化碳、氯丁橡胶、蚁醛(额外增加)、卤化阻燃剂、含氯氟氢、铅(额外增加)、水银、石油化肥与农药、令苯二甲酸盐、聚氯乙烯、木材特殊护理剂(含木榴油、三氧化二砷或五氯苯酚)。

11 体现碳痕迹

该项目必须通过与项目边界关联的一次性碳偏移量,将建设中所有隐含碳(tc02e)的痕迹纳入考虑。

12 可靠的工业

该项目须提倡建立并且采用已经鉴定通过的第三代可持续性能源采集和公正对待劳工的标准。适用的原材料包括砾石、岩块、合金、矿材和原木。

13 合理取材

该项目须贯彻就地取材和用工的方案,通过可持续的手段、生产和服务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14 保护与再利用

项目必须致力于减少或消除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垃圾和报废品,以保护当地宝贵的自然资源。

equity公平 目标:维持一个平等、公正的世界

15 宜人尺度与人性化

项目致力于创造宜人尺度的空间,而不是适合现代化机动城市的空间,从而使项目地块内部的体验更为人性化,文化与交流得以促进。

16 民主与社会公平

所有主要的交通,道路和非基础设施建设被认为是外部的重点,必须尊重所有市民的不平等的自身条件,如年龄、社会经济阶层(包括采取措施使本项目确保所有的人都能适用,包括无家可归的人)。

对于那些身体残疾的访问必须保障通过设计符合美国残疾人法案。

17 自然体验的权力

本项目不会阻挡或削弱本社区或临近社区使用者可获得的新鲜空气、阳光和自然水系的权利和质量。

beauty美 目标:歌颂可以创造变革性改变的设计

18 美与灵

本项目须尽力保持能使人们感受愉悦、发扬当地文化、精神、和地域美的设计感。

19 激励与教育

须制作和向当地有关部门与群众发放与项目运作与实施有关的教育材料,分享解决方案,激励相关部门作出改进,以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本项目的非敏感区域应向公众至少开放一年,以促进他们与我们的交流并且使他们增强对“活建筑课题”的认识。

上述七部分、20个条款为《净零能源建筑认证》的评价要点,与我国正在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形式与侧重相去甚远,但是,为了保护这个赖以生存的星球的初衷是相同的。

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的标准是参与绿色建筑评价的前提条件。《净零能源建筑认证》未详述通常建筑物所应有的功能性要求,而是着重评价与绿色建筑理念相关的内容,主要包括场地、供水、能源、材料选择等方面。因此建筑的基本要求,如结构安全、防火安全等并未列入本认证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倡导城乡统筹、循环经济的理念,全社会参与,挖掘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潜力。注重经济性,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核算效益和成本,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2]《净零能源建筑认证》国际人居生活研究院 (2012).

[3]《可持续设计哲学》 麦克伦·南 (2004).

第9篇:评价体系范文

【关键词】并购 项目后评价 框架体系

一、引言

并购已成为现代企业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并不鲜见。目前,我国项目后评价的相关理论方法、体系框架主要围绕建设项目构建,针对并购项目的研究较少。笔者基于已有研究和实务工作经验,构建了并购项目体系框架。

二、并购项目后评价原则和方法

(一)评价原则

并购项目后评价的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客观性、适应性、反馈性。

全面性原则是指项目后评价需要考虑项目自决策、实施到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客观性是对后评价工作人员的要求,从独立第三方的角度评价,保持态度的中立,如实反映项目并进行客观陈述。

适应性是指项目后评价必须适应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和方法要适应于项目的特殊性。

反馈性是指评价结论对决策和实施阶段的反馈,得出的结论应当反馈到具体的相关部门,形成有效的管理循环。

(二)评价方法

并购后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比分析法和逻辑框架法。对比分析法可以细分为前后对比法和有无对比法,对比实施前和实施后,对比实施和不实施。逻辑框架法是用框图来分析复杂项目的内涵和关系,分析目标实现与影响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亦可分为垂直逻辑框架分析和水平逻辑框架分析。

三、并购项目后评价体系框架构建

后评价的体系框架应当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成,鉴于企业并购所处的政策、行业和企业状况各有不同,评价指标或方案的选择上差异较大,难于概论,因而只对目标层和准则层进行构建。

(一)项目决策评价的目标及分解

项目决策评价是验证并购目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的内容。

并购项目的决策目标,即并购动因,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根据欧阳静波(2010)的理论综述,国外学者认为,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价值创造动因、价值转移动因和有限理性动因,国内学者将国外的并购理论应用于国内的并购案例,认为中国的并购动因包括政府策动、消业、替代破产、要素优化组合、获得土地、低价购买资产、获得优惠政策、冲破体制束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等。陈传刚(2007),徐鑫波(2007),黄东坡(2008),周春辉(2010),姚彩红(2010)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并购动因理论体系进行综述。基于文献的结论,本文将并购决策评价划分为四个维度:政策目标实现、战略目标实现、市场目标实现和财务目标实现。

国内企业并购受政策影响的程度较高,在后评价阶段应对项目提出的政策目标实现进行验证,评价决策阶段的政策分析是否正确。

战略目标实现评价是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的发展反向,是否符合企业战略的实现路径。

市场目标实现评价是将决策阶段的市场目标和评价时点的市场情况进行对比,包括获取或加强垄断地位、增强市场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拓展新业务、新产品、新市场等等目标,评价项目市场目标的实现与否。

财务目标实现评价是对比决策阶段和评价时点的项目财务指标,包括项目收入、利润、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等。

(二)项目过程评价的目标及分解

项目过程评价是对全过程项目实施的回顾,分为前期准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签约谈判阶段和整合阶段四个部分。

前期准备阶段应涵盖项目可研和尽调及法律意见的内容,方案设计阶段是评价并购方案是否适合项目,应包含并购方式、公司治理、定价方式、融资方式和税务筹划等。签约谈判过程着重关注是否存在损害并购方利益的并购条件、明显不合理或风险过高的交易条款、导致并购后续争议的问题。整合阶段应考虑整合措施和整合效果。

(三)项目效益评价的目标及分解

安索夫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协同效应的概念,随后续学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并购协同效应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本文基于并购协同效应理论,将项目效益评价划分为四个维度,即技术协同、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还需进行综合的效益评价,并考虑项目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技术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双方通过技术的转移和流动、技术资源的互补和整合,提升技术能力,实现技术的价值增值。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效率提升,主要来源于规模经济、市场垄断和资源互补。管理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双方管理效率不同,低效率公司管理提升所产生的效益,来源于行业和企业专属管理资源的不可分性。财务协同特指,项目通过将并购方低资本成本的内部资金,投资于被并购方的高效益项目上,从而提高整体资金回报率的效益,主要体现在资金成本的降低、筹资费用的降低和合理避税的收益。

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是基于财务报表分析方法,通过对比项目公司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综合评价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可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常用的财务指标,例如净利率、成本费用率等盈利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营运能力指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发展能力指标等。

项目社会效益可通过相关利益群体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分别列出项目的主要利益群体、与项目的关系、在项目中的角色以及他们从项目中获得的利益和受到的损失,分析直接和间接利害关系。此外,还可以从地区贡献、社会公益等角度进行社会效益评价。项目环境效益主要从项目环保措施、节能措施等角度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确定了并购项目后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并构建并购项目后评价体系框架,就项目的决策评价、过程评价和效益评价进行了目标分解,细化评价内容和重点,注重实践性,以期能够有益于评价者的实际工作。

参考文献

[1]张三力.项目后评价[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马振东.建设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想[J].建筑经济,2006(11):25-28.

[3]李佳.并购项目后评价w系初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欧阳静波.公司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2):77-7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