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
关键词: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87-02
对于固定资产的审计,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使用期长、价值大、更新慢,增减变化发生的频率较之流动资产来说要小得多,相对来说,发生数量上的差错或弊端也较少,因此,审计人员在。制订整个审计计划时,通常安排用于固定资产审计的时间较少,审计程序与方法也比较简单;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单位价值高,且其价值总额在资产总额中一般都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影响极大。所以,对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性就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另外,固定资产审计通常会涉及累计折旧的审计。
固定资产审计的范围很广。固定资产项目反映企业所有固定资产的原价,累计折旧项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数额,这两项无疑属于固定资产的审计范围。除此之外,由于固定资产的增加包括购置、自行建造、投资者投入、融资租入、更新改造、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方式取得或以应收债权换入、以非货币易换入、经批准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等多种途径,相应涉及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在建工程、股本、资本公积、长期应付款、递延税款等项目;企业的固定资产又因出售、报废、投资转出、捐赠转出、抵债转出、以非货币易换出、无偿调出、毁损和盘亏等原因而减少,与固定资产清理、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等项目有关;另外,企业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又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项目联系在一起。因此,在进行固定资产审计时,应当关注这些相关项目。
一、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
固定资产的审计目标一般包括: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归被审计单位所有;确定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增减变动的记录是否完整;确定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政策是否恰当;确定固定资产的期末余额是否正确;确定固定资产在财务报表上的披露是否恰当。
二、固定资产的实质性测试
1.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是分析固定资产账户余额变动情况的重要依据,是固定资产审计的重要工作底稿。注册会计师应注意验证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的金额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则应将明细分类账与有关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查出差异原因并予以更正。对各项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注册会计师也要加计汇总与总账核对,揭示并查明差异原因,予以更正。核对无误后,索取或编制固定资产及其累计折旧分类汇总表。
2.实施分析程序
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性质,选择以下方法对固定资产实施分析程序:
(1)计算固定资产原值与本期产品产量的比率,并与以前期间数进行比较,以便发现闲置固定资产或已减少固定资产未在账户上注销的问题。
(2)计算本期计提折旧额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本期折旧额计算上的错误。
(3)计算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总成本的比率,并将此比率同上期数进行比较,旨在发现累计折旧核算上的错误。
(4)比较本期各月之间、本期与以前各期之间的修理及维护费用,旨在发现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区分上可能存在的错误。
(5)比较本期与以前各期的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额。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各期之间固定资产增加和减少的数额可能相关很大。注册会计师应当深入分析其差异,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以往和今后的生产经营趋势,判断差异产生的原因是否合理。
(6)分析固定资产的构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并与在建工程、现金流量表、生产能力等相关信息交叉复核,检查固定资产相关金额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三、固定资产增加的审计
被审计单位如果不能正确核算固定资产的增加,将对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审计固定资产的增加是固定资产实质性测试中的重要内容。固定资产的增加有购置、自制自建、投资者投入、更新改造增加、债务人抵债增加等多种途径。审计人员的审计要点如下:
1.审查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是否合理、合法。主要应查明所确定的购建项目是否符合生产经营需要,资金来源是否合法。
2.审查固定资产购建合同是否严格执行。主要应查明购建合同是否符合合同法,其中所列的项目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计划要求,价格是否合理,合同的条款是否严格执行,有无违反的情况。
3.审查固定资产购建支出是否符合规定。主要应查明固定资产购建的各项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非法行为。
4.审查固定资产利用程度是否符合预定的要求。主要应审查有无闲置、未使用、不需要或不按用途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对于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和追究责任。
另外,对于以投资形式转入的固定资产,应重点查明:固定资产的投入是否有相应的审批手续和合同,是否经过了资产评估;投入的固定资产品名、型号、规格、数量是否与合同所规定的一致;投入的固定资产是否为企业所需,有无以次充好的现象。
四、审查固定资产的计价是否符合规定
固定资产计价的正确与否,影响折旧的提取、成本的计算,所以要认真审查。固定资产计价一般以历史成本为标准,即企业取得某项固定资产时,按其全新状态所应支付的全部货币金额。但固定资产增加的途径不同,其原始价值计算的方法也不同。如投资转入的固定资产可按评估或合同、协议约定的价格入账,捐赠的固定资产可按市价入账,盘盈的固定资产可按重置完全价值入账等。审计人员在审核固定资产计价时,应区别不同情况,逐项仔细审查。
五、审查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是否归属企业
审计人员对于房地产类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其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应验证有关合同,证实其并非经营租赁;对汽车等运输设备,应验证有关准购证和执照等,证实其非租入。
六、固定资产减少的审查
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大致有以下去向:出售、报废、毁损、向其他单位投资转出、盘亏等。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必须对固定资产的减少进行严格的审查,从而确定固定资产减少的合理性、合法性。由于固定资产减少的原因不同,审计人员在审查时应区分不同情况,抓住审计重点。对各种固定资产减少的审计,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如下:
1.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批准文件。
2.审查减少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技术检验或评估。
3.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累计折旧是否冲销。
4.审查减少固定资产的净损益,验证其正确性与合法性,并与银行存款、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等有关账户相核对。
七、对固定资产进行实地观察
实施实地观察审计程序时,审计人员可以以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为起点,进行实地追查,以证明会计记录中所列固定资产确实存在,并了解其目前的使用状况;也可以以实地为起点,追查至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以获取实际存在的固定资产均已入账的证据。
当然,审计人员实地观察的重点是本期新增加的重要固定资产,有时,观察范围也会扩展到以前期间增加的固定资产。观察范围的确定需要依据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审计人员的经验来判断。如为初次审计,则应适当扩大观察范围。
八、调查未使用和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审计人员应调查被审计单位有无已完工或已购建但尚未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因改扩建等原因暂停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多余或不适用的需要进行处理的固定资产,如有,应作彻底调查,以确定其是否真实。同时,还应调查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的购建启用及停用时点,并作出记录。
1.检查固定资产的抵押、担保情况
结合对银行借款等的检查,了解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抵押、担保情况。如存在,应取证、记录,并提请被审计单位作必要披露。
2.检查固定资产是否已在资产负债表上恰当披露
会计报表附注通常应说明固定资产的标准、分类、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各类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率,分类别披露固定资产在本期的增减变动情况,并应披露用做抵押、担保和本期从在建工程转入数、本期出售固定资产数、本期置换固定资产数等情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固定资产;审计
一、固定资产取得过程中的应重点关注的审计内容
(一)所有权确认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四条明确规定:固定资产确认条件需要满足:与该固定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笔者在在“三重一大“审计过程中发现,某集团母公司的账面固定资产分类很多,且金额较大,经过抽查其固定资产盘存表,实地调查与询问发现。母公司实际在用的固定资产很少,出现了与账面不符的问题,在审计其下属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发现,固定资产在用的比较多账面却没有记录。经过反复查验与询问发现,该母公司将这部分固定资产以无偿调拨的方式转移给了其下属二级子公司。这种做法则导致母公司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却要每期进行折旧处理导致费用的支出。虚减了利润。而其子公司有相应的经济利益流入却没有将这部分固定资产以折旧的方式计入相应的成本费用,虚增了利润。显然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我们审计人员建议其母公司对这一部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做转让处理,这样使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统一,加强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
再者审计人员还发现该公司有一条生产线因为技术原因已经被市场淘汰,但是其仍然挂账,根据会计准则第4号第二十一规定,固定资产预期不能产生经济利益的应该终止确认。该条生产线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应该确认为损失。
另外我们还发现有些公司将职工宿舍的固定电话,电视,音响设备这些减确认为固定资产,显然,职工宿舍的这些是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的,新会计准则第四号第三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
(二)固定资产计价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八条规定: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独立核算二级子公司的固定资产明细账2013年6月份购入一台专用生产线以供生产,查阅其相关记账凭证发现其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410000(元)
贷:银行存款410000(元)
该设备于6月份投入使用,按照该公司核算准则规定年折旧率10%。预计净残值为3%。经审查其原始凭证以及相关记录发现,该生产线自运到公司附有相关的运输发票10000元,按照常规逻辑,专用生产线应该为经过安装调试后才能达到使用状态再投入生产。可是固定资产成本中却并没有包括相应的这部分费用。于是查阅了该公司在5月份的费用明细账相关支出,发现有一笔入账为安装调试费20000元。核对相应的记账凭证记录:摘要为:安装调试费。
借:管理费用20000(元)
贷:银行存款20000(元)
相关原始凭证为某安装公司安装调试费。一张20000的转账支票存根。很明显,该公司核算违背了会计准则。从审计角度来分析,这属于固定资产计价问题。将应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中的金额计入期间费用,应该资本化的金额费用化,导致了资产的计价减少,影响资产负债表,增加了费用影响了利润表。我们审计人员建议其调整相应的科目。因为该固定资产从6月份购入投入使用,6月份不计提折旧。7月份开始计提折旧,截止到2013年年末应该补提6个月的折旧20000*(1-3%)*10%/12*6=970(元)
借:固定资产20000(元)
贷:累计折旧970(元)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9030(元)
二、固定资产持有过程中的审计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固定资产折旧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因此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审查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是否恰当,折旧金额是否准确,折旧年限是否合理。
比如我们审查某公司的2012年年报中显示一笔新增投入使用的的固定资产生产线一条价值500000,预计净残值为10000,使用寿命为10年。使用年数总和计提折旧,而公司其余固定资产均使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但是这个问题却没有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列示。笔者怀疑其在实际账务处理中也是按照年限平均法进行处理。违背了会计原则与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审计分析如下:
采用年数总和法进行处理的折旧额:(500000-10000)*10/55=89090.9091(元)
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处理的折旧额:(500000-10000)/10=49000(元)
由于采用折旧方法的不同,使得2012年多计提折旧40090.9091元。资产负债中累计折旧多计40090.9091元,利润表中费用多计40090.9091元,从而虚减利润,少交企业所得税。审计人员建议该企业应该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充分揭示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条规定固定资产的减值应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 》进行处理。会计准则中 规定企应在每年期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六条的相关规定,这里的可回收金额应该是指固定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固定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这里的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原价扣除累计折旧与减值准备后的净额。
可是笔者在审计了多家公司后发现均未对其固定资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减值准备,经过与相关生产人员,设备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询问交流后发现,该公司固定资产减值处理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该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有限,再者因为该集团公司二级三级单位较多,减值的计提,转回,核销手续麻烦,计算量大,子公司无法在报表呈送要求的时间完成计算处理。子公司不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为了达到粉饰利润表的目的,因为根据税法要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相应的减值准备。这样企业如果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仅不能达到少缴税的优惠,还减少了企业本年利润。但是不按照准则要求进行账务处理显然违背了会计核算真实合法性原则。因此对一些由于科技进步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远远高于公允价值的固定资产,或者购置时因为当时市场通货膨胀原因导致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出入较大,以及新产品替代出现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问题应予以重点关注。
三、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审计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固定资产的处置包括出售,出租,报废等处理。我们在审计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一)处置后是否隐瞒收入。
笔者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并与上期进行对比,其中重点关注了“固定资产清理”这一账户。其中发现在2011年的5月份有相应的固定资产清理费用发生,具体科目明细为办公室一台轿车。却没有相应的残值收入入账,根据实际情况,生产用的机器设备在报废处理时一定会有残值收入。这一情况发现也说明公司刻意隐瞒该部分收入。应重点关注。另外该公司将一些职工宿舍的固定电话,电视,打印机这些做固定资产处理报废后,并未在废旧物资台账上登记残值收入。经询问该相关责任人解释说:因为残值太小太难区别类别而未入账,明显的该公司账目混乱,物资保管不善。隐瞒残值收入。
(二)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资产评估制度
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了完善的资产评估制度,对于出售金额较大的固定资产是否进行了相应的公开拍卖,竞标企业是否有相应的资质证明文件。对于无法在活跃市场上取得报价的固定资产是否外聘专家进行了评估。笔者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某集团公司2012年6月份因交通事故报废一台管理用本田轿车,该固定资产购置于2011年10月份,原值430000万元,根据集团公司内部核算要求,净残值率为3%,年折旧率为10%。通过审查其具体凭证发现对该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中原值减去相应折旧减去相关保险赔款等清理费用后,账面折余价值为280000,按照核算准则要求应该对这部分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公开拍卖处理。但是并没有公开拍卖资料。显然这种会计处理违背了会计核算的要求。
(三)是否区别正常报废与非正常报废
固定资产的正常报废与非正常报废在会计处理上存在很大不同,并且对企业的影响也不一致。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将一些由于交通事故,被盗或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按照正常报废处理。从而掩盖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包庇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重点审查固定资产预期使用寿命与实际寿命的差别并且深入分析其报废的具体原因。以及报废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客观准确的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状况。
四、结论
审计中发现的固定资产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会计核算失真,而且涉及到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道德,诚信建设问题。其在履行经济责任期间的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因此各企事业单位不仅仅要遵守国家法律,还要加强各单位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监督。在做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管理的同时也需要推进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及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建设。创新固定资产审计方法与技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笔者结合审计经验重点分析了对固定资产的取得、持有、处置三个环节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审计重点文章未提及,这也是文章的不足之处。(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明华.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审计的重点[J].审计月刊.2010.
[2]叶艳.固 定 资产 审 计 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11(22).
[3]孟淼.固定资产审计中问题与创新思考[J].企业研究,2012.
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审计的主要关注点主要是公共财政所属的一般预算收支活动。在全部政府性资金的审计理念下,使我们对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其他收入有了一种新的更加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对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来源的关注,使我们的审计视野从资金形态扩展到了资产形态。
一、对政府资产问题的新认识。
现实的情况是:近几年来,随着各地细化预算编制、推行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完善国库集中收付、推进收支两条线等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在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层面都实现了比较大的突破,而对于其他政府性资产的家底或资产收益则相对不够清楚,不少单位的资产收益实际上都明显地存在着补充或调节部门单位收支活动的功能,使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预算资金,在实际执行使用中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全貌。
资产收益监督方面的这种缺陷,使部门预算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审计的实践提示我们:从全部政府性资金的理念出发,逐步树立公共财政资金到政府公共资产的完整认识,实现公共财政资金与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有效对接,应该成为审计监督体系中一个新的值得关注的领域。
浙江省审计厅领导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仅仅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进行审计还是没有全面覆盖审计的职责,还应该进一步探索对全部政府性资产监督机制,主动把政府性资产纳入审计的视野。”这种审计工作战略方面的判断,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举措的完整性,提供了新的导向。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杭州市下城区审计局近年来对政府性资产的审计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在审计实务中,丰富了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实践和认识。
政府资产的属性如何定义?政府资产审计的主要工作对象是什么?这是我们在政府资产审计中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从一般定义而言:政府资产应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企业国有资产,以及由政府投资或政策性支持所形成的公用性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公共资产。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而企业国有资产则是可以解读为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投资及投资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国家所有的其他权益。从区县一级政府资产的实际情况看,上述定义是切合当前政府资产的归属和辖管现实的。
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审计部门对政府资产审计的工作对象,应区别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清产核资,也区别于企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清查。在审计的工作应兼顾二者,且对象上更宽泛,它既要包含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也包括政府控股或持有的国有资产权益,还应包括近几年来地方政府依托公共政策支持,或在城市建设开发中所形成的新的公共资产和开发性资产,直至其他政府具有管辖权的无形资产。
二、关于政府资产审计的实践和探索。
在上述认识基础上,下城区审计局连续三年对街道资产组织审计调查,20__年,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又开始对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单位的政府资产情况组织全区规模的审计专项调查,历时半年,并取得了积极的审计成效,开展了有益的工作探索。下城区的政府资产审计调查的组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确定审计目标,慎密制定审计方案。
下城审计局在研究资产审计方案时,首先确定了四项主要工作目标:
1.通过资产审计调查,进一步摸清本地区街道、部门在统一时点辖管的资产现状,确认本区国有(公有)资产规模,划清资产性质,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资产审计调查,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性资产的管理,清理资产管理隐患,掌握政府对外负债的规模和现状,提高本区全部政府性资金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质量。
3.通过资产审计调查,提出加强本区国有资产管理的审计建议,为区政府调控本区国有资产分配使用、资产收益和预算安排、加强资产授权管理和资产绩效考核提供审计依据。
4.通过资产审计调查,发现和总结我区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经验,进一步提高各单位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增强资产管理的透明度,规范政府资产经营的源头防范。
按照上述工作目标,审计组对审计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涉及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对区内各单位的资产账务进行清理,要按照统一时点的要求,对纳入本次审计调查范围的单位账户、凭证及资金往来进行核对,重点做好房产、应收应付账款、对外投资、账外资产的核实和登记。
二是对各单位资产管理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包括资产性质、资产实际使用单位、资产价值、资产收益、资产管理等基本情况,并要求按照经营性和公益性的性质进行分类,对相关系统经营性房产的收益情况进行汇总。
三是重点对区内单位现有房产和土地存量的情况进行审计摸底,对各单位辖管房产、存量土地的建筑面积、产权归属、分布使用情况进行踏勘和核对,对现出租房产包括数量、产权、合同、收益、建立台账等情况进行了核实。
四是对全区的政府负债情况进一步进行调查,掌握区内各单位对外负债的总体情况,摸清全区负债总规模。对各单位经批准和未经批准的对外负债情况进行清理,对各单位房产抵押、资信担保和或有负债等事项记录进行核查。
第二,坚持客观实际,增强审计的有效覆盖。
按照审计调查方案的设定,资产审计调查中,区审计局坚持从城区资产管理的现状出发,组织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增强审计调查的有效覆盖,全局集中了近30人的审计力量,同时发挥相关部门内部审计作用,对涉及27个 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8个街道办事处本级及下属单位、21个区直属单位、包括专业街(市场)管委会、承担区政府重大建设项目的指挥部、区属国有企业,以及街道具有资产管辖权的65个社区,共计316家独立核算单位进行审计调查。涉及层面之宽、涉及单位之全,是全区历年资产调查中未曾所有,从而为区政府掌握全区公共资产的基础情况,提供了全面的基础和客观的条件。
在审计中,区审计局通过全面自查、重点抽查、汇总分析三个阶段,对全区总计58.17亿的资产总量,从总资产、货币资产、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存货、对外投资、对外负债、应付帐款等多方面进行核定。在对316家独立核算单位数据汇总的同时,审计组对其中61家单位,进行重点抽查,抽查单位的总量约占总单位数的19.3%,资产额约占总资产的64%。审计组还对各单位的资产进行审计甄别,核增大量帐外房产,划清资产所有性质和使用性质,按照统一时点,核定了本区的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的现有规模。
第三,把握审计重点,审慎做好审计组织。
面对浩繁的资产资料和众多的被审计单位,下城审计局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和部门单位的配合下,牢牢把握审计重点,作好审计力量组织、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导向把握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一是注重调查的全面性把握。针对本次资产调查涉及区各多个层次,涉及面宽泛,超越了常规的行政事业范畴的特点,为了有效实现审计覆盖,在统一审计组的前提下,局将审计组分成三条线三个审计小组,增强对不同系统资产审计的针对性。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单位不仅做好本级的审计调查,并调动部门的内审力量,做好下属单位的资产调查。按照统一时点,不留盲点,组织调查的实施,从而为全面掌握现阶段的资产现状,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是注重调查的重点性。本次资产审计调查不同于一般的清产核资,下城审计局根据党委、政府的需求,始终把调查的重点放在政府的存量资产上,看负债、看房产、看各单位资产的实际情况。划分区内经营性房产与非经营性房产的规模;划分确权资产与不确权资产;划分帐内资产与帐外资产,使政府资产的家底通过审计,十分突出十分清晰。同时,在调查中,加强对重点单位的把握,通过直接审计的方式,掌握了大量过去没有进入的政府视野的资产总量,效果十分突出。
三是注重审计组织的严谨性。面对众多的资产单位和长期以来部分不太清楚的资产家底,区审计局认真思考政府资产审计的特性,踏实做好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方案,合理调配审计力量,加强与财政、国资及相关主管部门的协调,执行好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指示,通过审计会议,及时调整和部署工作,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力量,录入电子数据,对重要的资产数据实行点对点的明细成册,从而有效地建立政府资源的资产数据清单。
第四,认真提出建议,发挥审计的最大成效。
在全面审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区情,区审计部门从政府资金和政府资产两个层面,考察政府公共财力的现状,搞清资产家底,对本区单位资产管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倾向性的问题客观反映。按照区领导要求,针对全区政府资产的现状,区审计局就公共财政资金与政府公共资产管理的有机接合、建立全区统一和有效的资产监管体制、探索公共资产的使用绩效、加强单位公共资产的基础管理、重视对开发性政府公共资产的管理和使用、积极稳妥处理历史遗留资产问题、进一步加强政府负债管理、加强对经租房产的使用管理、健全和加强对区内政府性公共资产的考核和监督等十个方面的工作,提出相关的审计建议,作为审计产品,为党委、政府对政府资产的决策管理提供了审计服务。
下城区委、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府一直十分关注这次资产审计。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指示,政府常务会议二次听取审计方案汇报,并为此下发文件,进行工作部署。审计情况出来后,区委书记办公会议专题听取汇报,研究工作意见,区委主要领导积极评价审计调查的重大成果,认为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好事,它对加强全区公共资产的真实性、公开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管理,对完善全区资产日常管理,促进廉洁从政是一个良好的工作基础。区委要求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管理的文章,要做好资产经营的文章,整合资产资源,加强对政府公共资产工作的考核,并把资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0__年年初,下城区政府又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提出加强本区政府资产的管理的具体举措,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公共房屋出租办法》、《国有资产考核办法》等四个制度性规定文件,集中地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进一步加强全区政府资产管理工作系统性的工作意见,为全区政府资产的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审计的成果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浙江省审计厅和杭州市审计局也对下城区这次政府资产审计调查工作给予高度的关注,省审计厅和市审计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在资产审计调查前后,三次来下城听取相关工作汇报,指示省厅市局有关处室进行工作调研,总结经验,省审计厅主要领导多次关心这项工作,积极评价下城区对政府资产审计工作的创新,以及它对全省区县政府资产管理工作所带来的示范作用。
下城区审计局对政府资产审计调查的四个阶段的工作,从整体上看,已经圆满地实现了既定的审计目标,无论是政府性资产审计的组织实施、报告归集,还是审计建议的提出和审计成果的利用都取得了显著的审计成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转型中,如何加强对政府资产的审计监督?在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理念下,如何加强资金审计和资产审计的结合?都作出了有益的审计探索。
三、启示和思考。
政府资产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类型,伴随着审计转型中对国家审计新的任务思考,伴随着浙江省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发展创新,也伴随着地方政府科学执政、为民理财的现实需要,而进入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视野。思考、求索、探知、实践,其意义在于,地方审计机关从党委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出发,更好地秉承科学审计的理念,为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服务。
从我局政府资产审计的组织和成效看,有三点工作体会尤为深刻:
第一,组织政府资产审计切合区县一级党委政府的执政需求。
经过改革开放30年,区县一级作为我们国家政权的基本行政单位,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像浙江省这样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区县一级的经济和社会面貌有了惊人的变化,财政经济实力显著增长,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政府的物化资产,包括可控的土地资源、公有设施、公共房产和国有资产收益等都有了相当的积累。
从一般情况来看,区县一级对财政收入的家底是比较清楚的。法定的年度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为党委政府构勒了本地区财政收入 的总的家底。但对资产类的家底,由于涵盖的对象、内容宽泛而不一致,无论是财政部门、国资部门或是其他政府职能部门,往往难以提供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资产清单,而这些公共资源,又往往可以成为区县一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改善民生、调控经济的重要物质手段。
就政府资产审计的适应性和对象而言,对区县一级政府的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是具有共性的,党委、政府关注本地区政府资产问题,关注除财政收入以外的政府家底是一个共同地需求。就这点意义讲,下城审计局在这方面的努力对兄弟区县来讲是提供了一种审计实践的先行模式。
第二,政府资产审计是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新的审计实践。
新形势、新任务、新阶段对国家审计正在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审时度势,推进审计工作的创新和转型。谢力群厅长提出:推进审计创新转型,重点在于把握需求,突出重点,主动地进行调整和转型。要从偏重于微观层面的审计监督向更加关注宏观层面的审计监督转变,重点关注党委政府庆心的突出问题;要从关注一般预算可用财力向关注全部政府性资金或资产转变。省厅领导认为:今后一个时期,审计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审计要求的“五个工作机制”,形成审计转型的基本框架。要着眼于推进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着眼于促进建立“收入一个笼子、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使政府预算更加透明、更加规范,进而逐步探索对全部政府性资产的审计监督,构建以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为主线的审计工作机制。这种工作机制的创新,是符合审计发展的趋势,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需要和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老百姓对审计机关的迫切要求,也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转型的关键。
下城审计局对政府资产审计的组织,在省厅市局领导关心和指导下,既是为当地党委、政府执政需求服务的一种审计监督,也承载了我们浙江审计机关在新时期对全部政府性资金(资产)审计的一种探索,而这又与省审计厅所构筑的寓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审计工作机制所吻合,与党委政府的工作需求所吻合,从这点讲,政府资产审计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它丰富了我们做好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的工作理念。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1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当前的市场经营秩序。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尚处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发展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即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应对策。
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少相关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规。对依靠国家财政性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来说,通常是由审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行业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的中介结构共同进行监管。但在共同监管监督的过程中,往往有些监管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做出一些违规行为,由此导致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出现审计监督职能失效、管理混乱的不利局面。归根到底,除了这些监管单位与这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直接关系外,更为重要的是没有一项具体的法规条例或执法体系对这些监管单位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导致监管失位、管理混乱、交叉检查以及沟通不畅等现象的发生。
(2)审计方式滞后。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仍然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的审计方式,但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以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相关的部门机构提供审计监督服务等。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审计部门和机构即使是高度重视也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比如说近年来经常出现的由于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问题的出现而组织工程建设事情的发生。究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按照传统的查错防弊审计方式去处理这类问题,很容易损害广大公众的利益。如果从经济层面的角度去看待审计,则可以发现其根源在于投资机制的问题,必须进行深入改革。比如,在固定资产项目的投资过程中,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由此促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方式、审计对象以及审计内容等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并考虑到广大社会公众利益的话,必然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准确性和实效性。
(3)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不高。首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必须保证审计过程真实、有效、合法,并且审计部门和机构应当高度重视。但目前来看.很多审计部门和机构仅仅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即注重的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纠错防弊,但并没有关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质量效益。此外,审计部门和机构倾向于事后审计与事后处理,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中间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力度。
此外,也有一些审计部门和机构的审计人员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作为主导,并没有公正客观的依据相关审计标准进行独立审计,由此也加大了审计风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质量。
三、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对策
(1)确立审计执行机制。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应当有具体的法规条例作为执行依据。比如对于建筑项目投资来说,在对工程概算和决算进行资产审计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明确法定交付程序,这样才能明确在审计过程中与其打交道的财政、税务、金融等相关单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与法定程序,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
(2)改变审计方法。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计算机等先进设备来辅助审计工作,比如利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软件或者系统模块下的项目资料库等板块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执行,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还必须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模式,强调账项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分析等模式的兼容发展,由此才能科学分析审计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3)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准确。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客观需求的存在,我国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因此,这些企业不断完善其经营管理模式,强调真实性和客观性审计,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实质性,这也意味着开展真实性审计是大势所趋和形势所在。因此,作为审计部门和机构,应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重点向企业靠拢,以弄清企业的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为出发点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存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比如审计部门和机构可以先从银行入手,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活动资金流向,掌握企业真实的资金走向。这样,不仅能够抑制企业的违规违纪行为,还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其次,在原先传统的专项审计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审计的科研投入力度,研究各种审计技术和机制,充分利用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强大的审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并结合真实性审计的工作计划,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最后,实行审计承诺制度,进一步加大对会计资料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行审计承诺制,明确审计部门和机构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审计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因此,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实践性,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由此才能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将审计理论更有效的运用到实践当中,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邱伟.浅议固定资产投资审计[J].商场现代化,2010(36).
[2]廖洪,陈波.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和对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03).
当企业委托同时进行资产评估与审计时,这一“同时”往往不是从同一起点日期开始平行进行的。但资产评估与审计,往往需要在同一时点对同一项资产同时进行评估作价与审计调整。而当所得出的“评估价值”与“审计核实数”(以下简称“审定数”)不相一致而形成“撞车”时,会使委托单位无所适从。
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对债权、债务实有数额进行认定,但两者认定的结果往往不相一致。资产评估与审计都需要确定各类实物资产的实际价值,但两者认定的结果也往往不相一致。例如,新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用了很长篇幅叙述非同一般的控制下企业合并时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原则和方法。而采用资产评估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时自有一套方法。审计中用补提折旧或冲回已提折旧的方法核实固定资产净值,用计提减值准备来冲减实物资产账面价值,但实际上这样做并不能真正反映实物资产的价值状况。至于冷背、变质存货的变价。实物资产的盘盈等价值的确定,审计中的方法也不如资产评估中的方法可靠。
因此,资产评估与审计需要协作,既可避免“撞车”,还可各自弃短就长,从而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二、资产评估、审计同时进行时协作与分工的总原则
1、协调时点
审计的报表截止日与资产评估的基准日宜采用同一时点,这样,被审计、评估单位某日的资产与负债可以成为审计与评估统一的对象,便于进行协作。
2、数据衔接
无论是资产评估报告使用审计结果,还是审计报告使用资产评估的结果,都必须妥善处理数据的衔接问题。资产评估应以审计的“终点”为评估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审定数”基础上进行评估:而审计则应以评估的“终点”作为审计的“起点”,即在已得出的评估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审计。出具报告时,如评估人员不认同审计结果,可以在评估过程中调整;如审计人员不认同评估结果,可在审计过程中调整。但评估人员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这样的调整时,都应当慎重。
3、分工协作
当资产评估在采用资产基础法评估企业的整体价值时,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应收款项、债券投资、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长期待摊费用等不具实物形态的各资产项目,以及全部负债等由审计负责查验核实其具体数额,如无特殊情况存在,应包容审计的结果。
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股票投资等权益性资产,应由审计查验核实数量或原始成本(账面价值),其实际价值的确定则由评估负责。审计时应充分考虑与包容评估结果。实物资产及有价证券中凡是清理盘点时数量减少或已无实物形态的,均应在审计中予以减值处理。
当资产评估与审计分别由两家中介机构承办时,评估机构可在审计时派员参加审计过程,其中如果评估只涉及实物资产和上市证券,则可由审计和评估机构分别派员,联合确认所评估资产的数量或历史成本。
三、具体操作
(一)实物资产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审计实物资产的主要工作是进行实物盘点。盘盈及账外的实物资产,可评估作价计入资产。
2、折旧项目审计时,均不作补提或冲回的审计处理,累计折旧额(重置价值与评估价值的差额)的最终认定也应由评估完成。
3、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时,有实物形态的,或按成本继续保留余额,或转入固定资产项目,实物交由评估最后确定价值:无实物形态存在又不能为以后经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审计时应报批核销,不作评估。
4、存货的成本差异、进销差价、跌价准备等调整账户,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的减值准备账户,审计时般将其作为一个总账科目,其金额转入相关被调整科目。企业还在持续经营的,商品进销差价账户可不作变动,留待资产评估时再根据存货估价作适当调整。5、存货中的在途存货,即“材料(商品)采购”、“物资采购”项目,审计时如发现已逾期但供货方并未实际发货,应转入“其他应收款”项目进行审计处理。
固定资产清理项目可参照在建工程的方法进行审计与评估。
(二)无形资产,股权投资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1、如果无形资产的财产权利还存在,应列入评估;如果相应的财产权利已不存在,则应在审计中核销。
2、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审计时,应实际盘点实有股数并与账面记录核对,如发生盘盈盘亏,查明原因后按账面成本或面值调整投资额并列入审计盈亏,尔后转入评估。
当这些投资的价值确定需要利用所投资单位的审计报告,甚至需要对所投资单位实施审计时,评估可以使用审计的结果。对于上市的股票、债券,则应按证券市场价格通过评估确定,也可以通过审计与评估的双方机构协商确定。
(三)债权、债务的同时审计与评估
债权、债务的审计评估,除债券投资外,均应由审计负责实施。
四、审计、评估报告的相关揭示
在资产评估与审计使用双方的工作结果时必须在审计报告与评估报告中作明确揭示:
(1)在审计先于资产评估前进行时,审计报告可在说明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本次审计采用了先审计后评估的方法,本报告中列举的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审定数,是以实地盘存数与账面成本价为基础得出;无形资产、股权投资则以清查核对后的账面价值计算。上述资产的实际价值将由资产评估确定”。而后完成的评估报告中可在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段作类似如下内容的说明:“应收款项、货币资金、长短期待摊费用、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负债各项目、资本公积外的所有者权益各项目……的评估价值,除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子细目以外,均以同一基准日的审定数为准”。
(2)在资产评估先于审计进行前时,在审计报告中应作这样的说明:“在我们实施审计程序的同时,委托方还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本所)对被审计单位的实物资产、无形资产……进行了评估,本报告披露的上述资产的价值,均采用了评估报告的相关数据”。
五、存在的问题
在近期开展的靖江街道书记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区审计局从全部政府性资产审计试点要求、试点内容性质出发,运用“四种方法”,积极探索资产审计技术。
1.业务查询。镇街政府性资产,无论从最初形成过程、处置使用、日常状态管理等诸多环节一般来讲都分散在相关业务管理部门。所以对资产审查,根据可能拥有重要资产类别和审计方案审查内容要求,把涉及土地、房屋建筑物等有关业务管理部门如城建科、经管科、农业科首先确定为审查的具体对象。大量采用审计查询单形式,从该类资产的来源途径、权属、坐落地、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使用状态、用途、台帐管理程度等要求被审计单位作出书面答复并提供相应证明资料。对业务进行审计查询,并作为资产审计的首选方法和继续审查的起点,其优点:一是可以从查询中了解业务活动具体过程情况,弥补财务资料只反映结果信息的不足;二是更容易使审计获取帐外存在的一些审计事项,特别是资产不入帐等情况;三是从查询答复中,可以帮助审计进一步分析判断,为进一步审计追查提供判断依据。
2.核对追查。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涉及一些敏感或性质较为严重的问题事项,如土地租赁,往往在提供审计查询答复和资料时,常有所保留,如果缺乏职业敏感性的话,很容易产生查证疏漏。因此,在本次试点审计中,在业务查询基础上,我们再结合核对追查,将业务答复与财务帐面反映信息或协议合同等进行关联性核对,对于存在的核对差异,则再次进行审计的书面查询,追查产生差异的原因。对存在的每一处差异,都要求逐项答复,逐项提供资料佐证。通过核对追查,力争相关审计事项能做到问全问透,问题线索查深查透。如,对围垦土地使用及租赁收益处理审查时,通过查询、核对、再查询再核对循环查证,发现土地租赁不规范造成的土地权属不清,影响国有资产收益等问题。
4.普遍推断。从以前年度对其他镇街和部门审计的信息积累中,从各镇街政府性资产共性构成出发,从普遍事项中来推断资产审计重点。如围海造田是我们历史已久的宏大工程,区、镇、村三级根据投入情况,都分别拥有着数量不等的围垦土地,在试点中,将围垦土地使用与收益管理作为重点中的重点进行审查,审计效果非常明显,发现了台帐管理、土地资产租赁使用、收益游离帐外、租金欠收、围垦房屋和电力设施等长期留存帐外等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收支为审计标的审计行为。它是国家用于保障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真实、合法、有效的重要手段,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与之相关的审计范围也逐渐扩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保证我国固定资产建设合法合规,保障国家和社会利益方面取得辉煌成绩。因为它不仅约束了政府投资权力滥用,遏制了投资和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益。然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凸显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成为束缚固定资产审计领域长期健康发展的瓶颈。
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审计规范缺乏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通常是由审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主管单位共同监管负责。但其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部门较多,每个单位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掣肘,最终在固定资产监管的实际活动中监督不能、监督混乱的局面时有发生。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作为其中主要的监督活动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监督效果,主要是缺乏相应的审计规范约束。顶层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缺少应有的保障,对违法违规行为缺乏实际的约束力,降低了审计活动的效果。
(二)审计范围不足
从理论上讲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的审计,包括项目筹资审计、项目开工前审计、项目建设审计以及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四个组成部分。具体到我国现实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实践中,由于我国固定资产项目较多、审计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领域违法违规现象严重等原因,我国固定资产审计活动偏向于事后的项目真实性和合法合规,对事前的投资活动和事后的质量效益关注较少。也就是说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工作偏向于纠错防弊,而对项目绩效和项目中间的监督控制监督不足。如此,覆盖面偏窄和审计力度不够的固定资产审计活动降低了审计质量,从而影响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的监督效果。
(三)审计方法有限
在信息化异常兴盛的今天,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审计活动也不例外,计算机审计在过去的十年里发展迅速,目前其已经成为我国审计活动的重要工具。然而相较于其他审计活动,我国固定资产审计在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审计的内容仍然较少,与之相适应的通用型和实用性审计软件依然匮乏,电算化审计十分滞后,从而严重影响了固定资产审计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四)审计人才匮乏
审计活动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活动,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扎实的审计业务知识还要求其对审计的相关领域有较为熟悉的理解和认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也不例外,其要求从业者既熟悉财务审计业务也要对工程领域有较深的理解。我国目前的固定资产审计领域严重缺乏知晓工程的业务人员,而在政府组织招聘时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又很难招到优秀的工程及计算机人员,从而使得工程业务人员匮乏成为制约我国固定资产审计领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固定资产审计改革的方向
(一)完善法律制度,强化审计监督
增加审计监督的约束力,首要的方法在于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审计责任,使得审计活动有法可依、审计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为了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能够获得有效开展,各级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相关工作,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保障。
(二)扩大审计内容,提高审计质量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全过程的审计。为了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建议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活动过程中强化对全过程的监督。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计,将审计监督提前至编制项目设计计算书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之时,增强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活动的约束力。此外,为了提高审计质量,还需要将效益审计的理念纳入到审计过程中,突出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效益,保证国有资金能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三)??新审计方法,提升审计效率
审计技术是提高审计效率的一个关键步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应用计算机审计是必然的趋势。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领域的审计效率,建议审计部门开发出能够适应固定资产审计领域专有审计软件,并将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领域也纳入到计算机审计系统,保证计算机在信息收集、信息传递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风险 防范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征。一者,固定资产投资能够促进企业治理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不断推动企业效益的提升和利润增加,具有积极的一面;二者,固定资产投资任务量大、贯穿时间长、涉及事项纷繁复杂、价格的变动性大。这些特征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工作相比一般性审计工作的难度较大。具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时间较长、审计程度较深、审计方式较为复杂,所以审计风险较一般性审计工作更大。对于审计工作者而言,如何有效把握固定资产投资的固有特点,继而从这一实际出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方法进行预测和探讨,探究出规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有效办法就至关重要。这里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审计风险的分类
从范围上讲,审计风险可包括狭义及广义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没能发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潜在风险或者说发现了其中的风险却进行了误判。后者不仅仅包括审计工作者没能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的潜在风险,而且也包括审计后导致的公司的倒闭会对相关人员造成伤害。笔者这里说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原有的风险、经控制没有防范的风险以及工作人员检查后的风险。原有的风险指的是企业内部没有防范而可能发生的风险;经控制没有防范的风险指的是投资过程中企业内部发现了风险却没能进行有效的规避;工作人员检查的风险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经检查没能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对于三种风险,审计工作人员要仔细鉴别,审慎对待,有效评估,从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固定资产投资中审计风险的表现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审计风险主要表现为:没有根据致使审计难度增大;流程繁杂致使内控力度不够;审计方式单一致使风险加大;审计人员局限致使审计结果差强人意;风险意识不高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出差错等问题。
一是没有根据致使审计难度增大。审计根据是审计工作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主要依据,包括法律、规章制度、标准、技术等多个层面。法律法规是既定的,审计工作者只要遵照执行即可,而文件、标准、技术的执行就颇为困难。这是因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审批事项可归通、建筑等多个部门。每条线都有自己的文件,而各条线颁布的文件又往往相互矛盾,这使得审计工作难上加难。
二是程序紊乱致使内控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拍脑袋决策、内控制度不健全等情况。比如,一些建筑项目的实际招标程序与其的招标书上的程序不相符合,以及建筑项目的实际花费资金与其账面上的资金记载不相吻合等等。这些问题往往是审计过程中难度比较大的,审计工作人员对此要保持警惕。
三是审计方式单一致使风险加大。一者,一些审计机构没有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只是采用传统的走访、访谈调查等形式,致使审计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给审计本身带来较大风险。二者,即使审计机构引进了现代审计技术,由于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审计人员的操作失误,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风险。审计方式问题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迫切需要注意的。
四是审计人员局限致使审计结果差强人意。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既囊括了审计专业、经济学专业等方面的知识,又囊括了建筑工程等技术方面的知识,这就给审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大都是审计专业或经济专业毕业的,对于技术这方面的知识掌握的不多,这就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差强人意。
五是是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不高往往导致审计结果出差错。风险意识往往决定了审计人员的谨慎程度。如果风险意识不高,审计人员就不能充分意识到审计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容易打马虎牌,应付了事,反之亦然。现在,不少审计人员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刚出校门,风险意识不强,如果不对其进行审计方面的风险防范教育,就很容易在审计过程中出差错。此外,审计机构在招聘中就应严把关口,把责任心强、风险意识强、品质高尚作为考核应聘人员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固定资产投资中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审计风险防范要精心准备,打有把握之仗,确定标准,全力遵照执行,还要把握过程,全程审慎操作,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要精心准备,打有把握之仗。固定资产投资中审计风险防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一者,审计人员要综合衡量审计风险有哪些,又该怎样应对。一般而言,审计项目越重要,审计风险越大;工作成本越高,审计风险越大;项目的资金密集度越高,审计风险越大。越是这样大风险的审计项目,工作人员越应该仔细准备。二者,审计人员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和计划编制工作。当审计人员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对审计对象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衡量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精心制定预防方案,并由分管领导审核确定。
二是要确定标准,全力遵照执行。如前所述,没有根据致使审计难度增大是固定资产投资中审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因此,在前期精心准备的基础上,审计工作人员还要确定审计过程中应当遵照执行的法律法规、审计规章制度、行规、技术标准等等。特别是对涉及到的技术性标准,审计工作者尤其要仔细揣摩,细致研究,以备审计工作中的不时之需。除此之外,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审计人员也要大量涉猎工程技术审计方面的技术知识,唯有如此,方能在用时游刃有余。
三是要把握过程,全程审慎操作。投资审计,程序至关重要。只有在程序上大下功夫,投资审计的质量才能最大化保证,风险防范的力度才能最强化确保。因此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每一个细节,不放过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任何一项疏漏,做到有疑必问,有错必纠。此外,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后期阶段,一定要注意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步审计工作奠定扎实基础。最后,还要不断优化审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如前所述,一些审计机构没有引进现代化的审计技术,只是采用传统的走访、访谈调查等形式,致使审计结果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给审计本身带来较大风险。所以,在下一步工作中,审计人员除了使用原有的走访、访谈调查等方式外,还要注意引进净现值法等现代化的审计方法。
四是要有错必纠,追究个人责任。任何工作都会有失误,如果是因客观条件局限所致,情有可原;若是因主观故意而为,则不可原谅。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也是如此。要严格追究在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过程中主观懈怠、收受贿赂、疏忽大意等不良行为。做到发现一例,追究一例,绝不姑息放纵。在制度层面,要形成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审计组长、具体执行人各负其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过错,严格追究。
五是要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风险防范,队伍建设是关键。如果没有队伍建设来保证,不管任何做法都是空谈。因此审计机构一定要加强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培训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技术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此外,在专业结构方面,审计机构要招聘一批具有差异化专业结构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队伍中既有懂计算机技术的,又有懂财经的,还有懂工程的,他们具备很强的责任心,专业水准也高。有这样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做后盾,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审计风险自然可以轻而易举的防范。
四、总结
综上,固定资产投资任务量大、贯穿时间长、涉及事项纷繁复杂、价格的变动性大。这些特征决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具有高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固定资产投资的审计工作相比一般性审计工作的难度较大。所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审计风险防范要精心准备,打有把握之仗,确定标准,全力遵照执行,还要把握过程,全程审慎操作,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我们相信,只要审计机构同心协力,力求精进,掌握现代化的审计方法,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就一定能把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资料:
[1]李秀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田地质,2006(3).
[2]王永流.县级审计机关投资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1(14).
[3]富任湘.浅谈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9(14).
[4]郭凤展,李卜.我国社保基金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
一、自创无形资产审计的风险控制
根据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无形资产的审计风险可以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无形资产账户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因此,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自创无形资产的重大错报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为了识别和评估企业自创无形资产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企业所处行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状况;相关法律法规对自创无形资产的规定;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无形资产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的目标、战略及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绩效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无形资产的内部控制。
经过风险评估程序,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在自创无形资产方面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很高,那么审计人员应当确定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并且要实施较多的实质性程序,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著识别出被审计单位对重大错报风险未加控制或控制不当,或认为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存在重大缺陷,审计人员应当就此类内部控制缺陷与治理层沟通。在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了解企业的行业环境,保持应有的执业怀疑态度,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设计并有效执行审计程序,以控制检查风险。
二、研究与开发阶段审计
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企业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的入账价值作了规定,但由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不明确,从而给企业留下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环境及经营状况人为地调整研发支出,从而操纵利润。
(一)研究阶段的审计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这一阶段的特点是:(1)计划性。研究阶段是建立在有计划的调查基础上,即研发项目已经董事会或相关管理层的批准,并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市场调查等。(2)探索性。研究阶段基本上是探索性的,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在这一阶段不会形成阶段性成果。从研究阶段的特点看,其研究是否能在未来形成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也无法证明其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的存在。因此,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全部费用化,计人当期损益。在审计时,应注意审查企业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有无人为地夸大或缩小费用化支出,以操纵利润。如,企业经营状况好时,可能会增加本期费用化支出,从而平滑利润,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也可能人为的增大费用化支出,使企业在本期亏足,以便以后期间可以扭亏为盈。
(二)开发阶段审计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开发阶段的特点在于:(1)具有针对性。开发阶段建立在研究阶段基础上,因而,对项目的开发具有针对性;(2)形成成果的可能性较大。从这一阶段的特点看,开发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形成一项新产品或新技术的基本条件,此时如果能够证明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相关确认条件,应将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计人无形资产成本。
由于开发阶段是形成无形资产的关键性阶段,在审计时,应注意审查资本化支出是否满足以下条件: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三)研发支出的审计研发支出一般从其存在性、权利和义务、完整性、计价和分摊四个方面进行审核。(1)核对三相符。即核对研发支出总账、明细账以及报表数是否相符。(2)存在性。采用逆查的方法,从总账科目逆查至明细账及原始凭证,检查研发支出是否存在。(3)权利和义务。获取有关协议和董事会纪要等文件、资料,检查是否归企业拥有或控制。(4)完整性、计价和分摊。主要采用顺查的方法。索取相关会议纪要、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相关资料,确定研究开发项目处于研究阶段还是开发阶段,不同阶段的资本化和费用化处理是否正确,会计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已经在用或已经达到预定用途的研究开发项目是否已经结转至相关资产项目;检查研发费用明细表,检查若干月份支出中的职工薪酬、折旧费等费用,并与相关科目核对是否相符,结合管理费用科目的审计,检查费用化支出的结转处理是否正确;检查开发支出是否已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5)截止性测试。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前后若干天内开发支出明细账和凭证,确定有无跨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