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院医生组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
感染管理实行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监控制,委员会主任由1名业务副院长担任,下设办公室,由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监控工作,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兼职监控医生、护士各1名组成,由此完善了系统的医院感染管理网络。
2 以科室感染管理监控手册为纽带形成了医院感染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标准、考核、奖惩”为一体的有序的管理运作机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包括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重点部门、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重点部门、科室考核标准;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感染管理配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建立感染管理奖惩制度、临床科室使用感染管理监控手册制度及感染管理监测医生、护士年终评比标准。利用感染管理手册作为纽带规范科室感染管理,加强三级组织信息反馈。其内容包括: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名单、年度工作计划、季度会议记录、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抗菌药物使用登记、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记录、紫外线、空气监测记录、锐器刺伤记录等。要求各科室做到各项内容填写齐全、字迹清晰;每季末交专职人员检查并盖章。
3 加强教育与培训
3.1 专职人员的培训:由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具有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的特点,感染专职人员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管理能力,所以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及时参加有价值的感染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2 感染专职人员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包括:管理层,兼职人员、医生、护士、全院员工、新入职人员、实习人员、保洁员,力求培训做到“全员、全程、全面”,让预防与控制感染的理念贯彻到每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保护工作人员与患者双方都不受感染。
3.3 选派重点部门及重点科室监控小组成员外出参观学习,提高感染控制理论水平,借鉴先进经验,改进不足。
4 做好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及消毒、灭菌药械管理工作
制定严格质量管理措施,并做好审证、采购、验收、运输保管、使用、处理6个重点环节的把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4.1 审证关:确保经营企业及生产产家提供的各证件齐全并真实、有效。必要时对厂家进行考查、确认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质量可靠。
4.2 采购关:本着“合格、优质、低廉”原则,采购部进行严格质量把关,如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是否相一致等。并有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
4.3 验收关:查验包装标示与企业名称、许可证号、注册证号、合格证一致性,并对产品质量进行验收,如输液器的胶管要柔软、透明、光滑;注射器光滑、无毛刺、空针与芯杆连接抽吸无障碍、有良好的密闭性等[2]。
4.4 运输保管关:即院内运输流程、产品储存方法。
4.5 使用关:内容包括使用前检查、有效期内使用、按说明书执行、一次性使用、浓度监测等。
4.6 处理关:分类、收集、封闭、登记,全程监控,严防外泄。
5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监控
5.1 充分发挥监控员在科室的监督管理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科室监测员的监督管理作用,才能保证医院制定的各项管理措施正确实施。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督促本科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②监控医生对本科疑似或确诊的医院感染病例,督促采取临床标本及时送细菌室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及必要的检查并对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控制感染措施,做好记录;③监测护士每月上、中、下旬分别监测当天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按要求填写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④按时填报科室感染病例月报告表及感染管理手册。
5.2 院感专职人员采取定期不定期相结合方式:重点科室进行感染管理的指导、监督和检测工作,按感染考核标准,用量化指标,按百分制打分、评价,每季度或必要时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将检查结果及监测资料进行反馈,对存在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5.3 将感染管理考核的结果纳入到科室绩效考核的体系中,对感染管理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科室给予警告、通报等方法,并采取质量问题追溯制度。
6 做好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在建立职工预防医院感染的防护制度及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基础上执行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的宣传及监督,对利器刺伤事件按规范及时进行应急处理、感染评估,采取阻断感染的措施,即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患者。
7 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
对医疗废物严格实行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加强工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在医疗废物暂存室配备清洁及消毒的设施,保护环境,防止医疗废物的污染。
参考文献
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技术规范》及《医院分级管理要求》等法律、法规及规定,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杜绝医疗隐患,确保医疗安全。在新的一年里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 加强对医院感染“四大率”的监测、控制工作
1.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临床医生对医院感染诊断病历的正确率和准确率,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和漏报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同时做好前瞻性病历调查工作,对住院病人的运行病历医院感染进行前瞻性调查。要求科室对院感的运行病例及时诊断、及时上报。
2.按卫生局院感质控中心的要求:做好ⅰ、ⅱ类手术切口登记调查工作。对手术科室ⅰ、ⅱ类手术切口进行登记、跟踪调查。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认真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尤其对围手术期用药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配合医政处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4.提高药敏试验送检率,为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督促临床医生对感染病人需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在使用抗菌药物以前留取相应标本送检。以便更合理的使用抗菌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力争在20xx年送检率提高。
二、加强重点科室的规范落实工作
1.按照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对重点科
室、重点环节、重点流程、危险因素等每月进行监测,有计划的开展目标监测和常规的监测如:手术室、供应室、血透室、icu、无菌器械及物品、口腔科、内窥镜室、换药室及各科治疗室等。
2.对高危科室、高危器械及物品做到每月抽样进行生物监测。如: 手术室、无菌器械及物品;口腔科的手机、牙钻、内镜室的活检钳和各种腔镜,针灸针及灭菌剂、消毒剂。如:戊二醛、碘伏、安尔碘等。
3.对中危器械及物品做到每季度抽样进行生物监测。如:胃镜、 肠镜、气管镜、喉镜、妇科的窥器等等。
4.对营养食堂使用的熟食板、熟食刀每季度做沙门氏菌培养。对 餐厅备用食具如:碗、勺、酒杯、盘子按季节(5—10月)做大肠杆菌监测。
5.加强对临床治疗室使用紫外线消毒灯的监测。按上级要求做到 每半年监测1次,必要时随时监测,发现不合格立即更换,以保证消毒效果。
三、加强对职工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和培训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季度将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如抗菌药物或消毒隔离新知识讲座;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诊疗过程中的操作规程。为配合多重耐药菌的临床控制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将开展“多重耐药菌感染、手卫生、标本正确留取”等全员培训,对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进行相关医院感染、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讲座。同时对物业人员进行有关消毒、隔离、防护等方面培训。提高我院职工对控制院内感染重要性的认识。
四、加强、督促检验科各项制度的落实
1.要求检验科细菌室每季度对医院细菌培养和排位情况及耐药菌株汇总、向感染处反馈,感染处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及时向临床科室反馈。医政处、药剂部,可根据我院细菌变异情况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感染处医生每天将各临床科室细菌培养情况汇总,对药敏试验培养出的特殊耐药菌和多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做到督促各科主任、护士长对此类病人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根据细菌培养情况,发现临床科室一周内发生在同一病区,三株或三株以上同种同源病原体的立即进行调查其发生的原因,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的传播和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五、加强对特殊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导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我院病原体变异特点和耐药现状,有针对性的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做到每月将药敏试验汇总反馈给各临床科室,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素提供可靠的依据。
六、加强职工对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预防和处理 做好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宣教工作,使工作人员对预防职业暴露高度重视,预防发生职业暴露。
七、加强对医院感染及传染病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 落实监控措施,执行我院“医院感染和传染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监控措施”的有关预案做到:
1.紧密配合医院各部门进行现场分析,对突发的医院感染事件及疫情进行现场分析调查及时分流病人、消毒现场,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医护人员、保护易感人群,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做好医疗器械和棉织品的消毒,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杜绝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2.及时对相关标本进行采样,及时送检进行技术分析,以确定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八、继续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定期和不定期对医疗垃圾的分类、管理、转运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综合办公室沟通。
九、加强对洗衣部清洗、消毒隔离的指导和管理 定期到洗衣部检查,使洗衣部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感染处下发的“洗衣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病人使用过的棉织品,做到有专人收集、专车运送,先进行初消再洗涤。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16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352-02
长期卧床患者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局部组织持续缺血、缺氧,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发生与否是衡量一个医院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2]。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住院患者危重程度增加,压疮的防治成为临床科室护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为加强压疮管理,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我院于2010年8月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开展以压疮现场查看、压疮知识培训、压疮学术交流等形式,对全院护理人员规范培训、压疮患者及高危患者进行规范管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压疮的风险评估能力,既有效预防了压疮发生,又总结了促进压疮愈合的治疗方法。具体工作方法总结如下:1 方 法
1.1 研究并制定专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1.1.1 确定管理组成员,由神经内科、骨科、老年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组成,内科系护士长任组长。
1.1.2 进行工作进度安排。
1.2 制定压疮专项管理组工作计划
1.2.1 制订压疮管理流程,并组织学习。
1.2.2 及时查看科室上报的高危压疮,进行难免压疮的认定。
1.2.3 指导病区对高危压疮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压疮发生。
1.2.4 对科室上报的家带压疮,及时查看,指导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压疮愈合。
1.2.5 选择高危压疮人群较多的科室,开展新业务,选用新方法,进行压疮护理的探索。
1.2.6 每季度召开压疮管理小组工作会议,进行经验交流并进行阶段性总结。
1.2.7 年底总结压疮管理经验,撰写论文。
1.3 制定压疮管理小组职责
1.3.1 在护理部领导下开展工作。
1.3.2 负责全院各病区申报难免压疮的认定。
1.3.3 组织全院各病区疑难病例护理会诊。
1.3.4 了解有关压疮治疗护理新信息。
1.3.5 督促护理人员对病人进行压疮危险评估,及时上报高危压疮。
1.3.6 负责高危压疮及压疮转归跟踪。
1.4 确定压疮管理流程
1.4.1 压疮风险评估 更改原来的首次护理记录单,制定入院患者护理评估单,增加了压疮危险因素评估内容,压疮危险因素采用量表(Braden评分法)进行评估,18分为预测有发生压疮的诊断界值;15-18分提示有轻度危险;13-14分提示有中度危险;10-12分提示有高度危险;9分以下提示有极度危险。患者在住院期间,若有病情变化,压疮评估表中评估项目至少二项出现问题时,应及时给予压疮评分,直至病情好转稳定。
1.4.2 高危压疮和压疮上报 评分≤18分上报病区护士长,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评分1次/周,直至评分>18分。评分≤12分及时填高危压疮预报表(高危压疮预报及难免压疮认定),24小时内上报压疮管理小组,并在病区醒目位置公示,让病区所有护理人员重视,并将该患者作为床头交接的对象。已具备难免压疮条件,但科室未及时上报,未采取有效预防措施而发生压疮者,不认定难免压疮。无论是入院前发生或是住院后发生的压疮均填写压疮报告表,并上报压疮专项管理组。患者出院或转科后病区及时完善报表,上交压疮专项管理组。
1.4.3 压疮预防措施
1.4.3.1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随时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患者皮肤清洁。评分≤18分者,应定时协助或督促翻身,悬挂翻身卡,每次更换时,避免拖拽动作,将身下的床单拉平,皮肤情况作为交接班内容,如潮红或发紫需增加翻身次数,绝对避免局部按摩,翻身后检查有无管道、导连线等压在身下,患者服是否平整等,对评分≤15分者给予气垫床预防压疮。
1.4.3.2 加强特殊患者的管理 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夹板或牵引器。使用时应随时观察局部状况及指趾甲颜色、温度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反映,适当调节松紧度,必要时给予减压;平卧位床头不要高于30°,强制半坐卧位的患者,可摇高床尾,屈髋30°,腘窝下垫软枕,以减少躯体下滑,并每1-2h在局部涂以0.5%稀碘酒(75%酒精∶2%碘酊=6.5∶3.5),保持局部清洁促进血液循环,使皮肤收干角质化、形成干结痂,形成一层保护膜[3]。大小便失禁者注意会保持清洁干燥,炎热季节,肥胖者注意每天定时将两腿、两臂处于外展位置,减少过度摩擦,保持腹股沟、会、腋窝等处无汗液刺激,每天清洁后扑爽身粉(切记皮肤有破溃者禁用)。
1.4.3.3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如糖尿病、贫血等,注意改善全身情况,加强营养,必要时鼻饲,纠正低蛋白血症、休克等。
1.4.4 压疮治疗及护理
1.4.4.1 疑难病例会诊 压疮专项管理组及时将疑难病例上报护理部,护理部组织压疮专项管理组及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并邀请部分相关科室的护士长或护理骨干到现场查看、评估,给出意见和指导方案。必要时请医生会诊。
1.4.4.2 压疮治疗方法 根据压疮分期,采取疮面换药、局部吹氧、贴蛋膜、用胰岛素、微波治疗仪、压疮膜等。2 结 果
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共查看科室上报高危压疮156例,压疮危险因素评分12分56例,11分34例,10分17例,9分20例,8分23例,7分6例,其中具备难免压疮条件者48例,实际发生II期压疮13例,病情改善后压疮痊愈。未上报高危压疮而发生压疮者3例。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共发生压疮16例,该时间段共收住住院患者15414例,压疮发生率为0.11%。查看家带压疮18例,Ⅳ期压疮患者8例因病情恶化死亡,Ⅳ期压疮患者3例疮面减小,III期压疮患者2例疮面减小,III期压疮患者1例完全愈合,II期压疮患者4例均痊愈出院。3 讨 论
医院成立压疮专项管理组使压疮的预防及护理更专业化。压疮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实施,进一步确立了压疮专项管理组的职能以及角色定位。压疮管理组成员在压疮会诊、疑难病例讨论等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较好地实现了压疮的三级质控(病区、压疮专项管理组、护理部),有利于压疮的规范管理,提高了护士对压疮的预防意识,使护士能够预见性地实施预防措施,有效预防住院患者压疮的发生,缩短压疮的愈合时间。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1.
【关键词】 基层综合医院;护理安全;护理质量
我院为一所县级综合医院,在护理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特别是护理安全方面存在诸多的隐患。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医院护理工作者面临着不断要为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要有效防止各类护理差错发生这两个重要问题[2]。现分析基层综合医院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护理安全因素分析
1.1 基层综合医院人员构成情况
我院编制床位100张,年门诊31 491例次,年住院3 108例次,床位使用率49.0%;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4人,护师18人,护士5人;大专29人,中专7人;按三级管理模式,护理单元5个,护士长共5人。2005年—2008年没有外出进修学习者。以上可以看出人员结构参差不齐,低年资、低学历、低职称的人员较多,未受到过规范化培训的较多。从区乡镇医院调入8人,调走1人,流动性大、不安心县级医院工作等不安全因素,对护理安全的管理难度增大。
1.2 护理管理方面
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是造成护理不安全的另一重要因素。基层综合医院管理者来自不同的地方,大多数护士长是从基层提拔上来的较年轻,均未经过四川省卫生厅护士长管理培训。所以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
1.3 护士法律意识淡薄
由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及“举证倒置”的实施,加之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而护士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度不够,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强,忽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对可能引发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表现为操作不够规范、书写不合要求、说话不够严谨、语言行为不当或过失。
1.4 工作责任心不强
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按级别护理,不按时巡视,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未能及时发现;病情观察不仔细,不能很好地识别疾病的先兆、预见并发症等各种意外情况;不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护理核心制度;随意换班,使资质搭配不当;让实习生单独完成护理技术操作;基础护理措施不到位,出现并发症;工作时间注意力不集中;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病情记录不及时,漏记或记录不实,随意涂改。
1.5 技术性因素
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业务知识不够熟悉,技术水平不熟练,资历浅,经验不足,对病人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危象不能及时发现,缺乏应急应变能力。
1.6 服务态度方面
个别护士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表现为对病人“冷、顶、硬、推、拖”,不注重自身修养,言语或行为不当极易引发病人及其家属的不满,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7 护患沟通不良
缺乏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与病人缺乏有效沟通[3];知识面窄,解释告知不到位,解释不清或不周到使病人产生误解而引起纠纷。
1.8 病人行为因素
个别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对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
1.9 组织管理因素
规章制度不健全,质量控制措施不力,约束力不强,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人员督查不得力。
2 加强安全管理的对策
2.1 增强安全管理意识
抓好全员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士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加医务科、护理部组织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参加医学法学界专业人士结合医疗纠纷典型案例进行的与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使护理人员了解、熟悉工作中与法律有关的潜在性问题,增强了法律意识,懂得了在护理工作中应当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避免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护理安全。
2.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服务观念
重视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在工作中坚持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廉洁自律,忠于职守,乐于奉献。按照《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爱护病人,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使病人感到关怀、友好、亲切和温暖。
2.3 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护士在执业活动中,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确保病人安全。对此,我们制订了各年资护士规范化培训方案、分级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狠抓了“三基”训练与专科知识培训,坚持每月分别组织3次以上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每周1次读书笔记,每月进行2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与专科技能的培训与考核,针对护士年资偏低、轮转较快、临床经验不足的特点,重点加强了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与考核,达到人人合格。同时要求护士加强心理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知识水平,满足病人的身心服务需求。
2.4 加强交接班制度的执行
交接班做到“三清”,重点抓好病情、治疗、护理等环节的交接,规范了护理交接班,要求病人的情况每班仔细交接并记录,重点交接新入院病人、危重病人、有特殊检查及处理的病人的情况,以及下一班需重点观察的内容。
2.5 加强查对制度的执行
查对制度是护理工作中杜绝差错事故的重要制度,通过查对,可发现护理不安全的隐患,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5]。医嘱做到班班查对,每周大查对2次,并有记录。建立了医嘱联系本,加强了与医生的联系,有利于医护之间下达与执行医嘱的衔接,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2.6 规范书写严把书写质量关
护理记录是病案的一部分,是临床工作的原始文字记录,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4]。护士书写应做到客观、真实、完整、准确、及时,与医疗文件同步,与医生记录相符。写你所做的,做你所写的。护士长与护理组长每天对护理文件进行及时察看,指导下级护士书写,及时发现错误,纠正不足以保证书写质量。
2.7 加强各环节质量管理控制
科室成立了护士长和护理组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修订了各项护理管理规章制度和各班工作职责,制订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规范了治疗护理工作流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每月定期与不定期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质量考核,针对质量组工作计划和科内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控,每月至少5个考核项目。月底召开1次全体护理人员工作质量总结分析会议,针对护理部、大科、科室质量检查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分析和讲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制订整改措施,并纳入下一循环中,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2.8 尊重病人权利严格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建立了护理告知签字制。病人入院时做好入院宣教,将住院规则、安全须知、离院责任书等向其作书面介绍,并由病人或其监护人确认签字后保存于病案中。各种护理操作均要先告知病人,征得同意后进行,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必要时让病人或其家属签字认可,以证明病人知情同意。坚持每天发放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主动解释费用细项,让病人明白消费。
2.9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通过学习我院护理部组编的《安全手册》,使全体护士掌握了护理紧急事件应急预案、护理工作流程、病室内医疗仪器及设备的安全使用方法、护理技术操作告知程序等。知晓了遇火灾、停电、失窃、病人意外伤害、自杀、外出不归等事件发生时如何处理和上报。掌握了对护理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病人心跳呼吸骤停、药物过敏性休克、输血输液反应、医务人员受针刺伤、发生差错事故等各种护理风险的应急处理程序,提高了护士的应急应变能力。加强了带教老师的工作责任心,要求带教护生必须做到放手不放眼。
2.10 加强交流沟通
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与病人及其亲属在信息方面、情感方面的交流,是医患之间构筑的一座双向交流的桥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加强与病人的交流沟通,与病人建立诚信关系,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6]。我院开展了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如根据每位病人的性别、年龄、职业、职位等的不同,分别实行亲情称呼;做到了热情接待病人,坚持在每项护理工作中与病人交流;对住院和出院病人进行护理服务过程满意度的调查,对每位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深得病人的信赖和好评。护士长每天深入病房,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病人的需求,征求病人、陪伴对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重视病人及其家属的反馈意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3 小结
以上措施实施1年多来,护士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安全管理意识、风险防范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护理本科等继续教育学习,使护士的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护理缺陷得到有效控制,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提高了满意度,病人满意率达98%以上;病人数量逐年增加,多次收到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表扬信,无一例病人投诉,从而融洽了护患关系,避免了护理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佩瑶.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c):533534.
[2]王虎娥.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5c):13921393.
[3]崔亚萍.规范护理行为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8,21(7c):19501951.
[4]薛利红.护理安全管理防范策略[j].护理研究,2007,21(12c):33593361.
一、园务管理:健全与完善了幼儿园管理网络、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等,管理过程正常有序运行,管理成效有体现。 2、及时计划与总结,促进发展。工作开展计划先行,因此,在我园的园务管理中,同样以计划带动工作。在规划的引领下,依据上级有关部门和幼儿园发展需要制定园务计划;各管理岗位依据特点、原有基础、工作实际制定条线计划,将工作目标准确定位、工作内容重点思考、工作措施细细落实,工作安排月月细化等,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了可能;其他教工则依据上位条线管理计划,结合工作开展需要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当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工作过程的需要适当作出计划的调整,使工作开展更贴近实际。如本学期,我们增设了“后勤管理星级考核”的内容等,较好地带动了园所管理。我们的园务管理效能在形成惯例的定期的计划、总结中不断提高,促进了幼儿园稳步发展。
3、科学、民主管理,保障发展。幼儿园管理的民主化、程序化是管理的关键,有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坚持把园务公开工作作为园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园务公开栏”、“公告栏”、“工会工作专栏”等;规范园务公开制度,在职评、评先、评优等工作中,倾听全园教职工对幼儿园工作的意见,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了解教工的所思所想,让教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幼儿园管理,增强参与管理的意识。对于幼儿园的重大决策等我们能坚持民主决策,先把想法、做法与班子成员沟通,听取建议,然后再通过。如今年初,结合出现因公负伤的实际,我们召开了民主管理大会,在听取教工建议后顺利通过了修订的《中山幼儿园的奖惩实施细则》等。
4、加强资源提供,支持课程运行
实践证明,适宜而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无论是园舍课程资源的配置、幼儿园环境的整体布局,还是对班级教玩具的提供,我们都以保障课程实施为指导,以促进幼儿发展为追求。
首先,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积极创设与提供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环境、材料与条件。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充分挖掘社会热点内容,从幼儿发展需要出发整体设计并创设幼儿园大环境,支持幼儿与环境互动。我们用图文形式创设了易于幼儿理解、感受与表达的内容,如底楼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我文明、我能干、我们积极迎世博”等。大环境内容贴近幼儿需要,表现形式丰富,为我园课程实施提供支持,孩子在与环境互动中获得发展。
其次,合理配置课程资源,调整与补充原有环境,促进幼儿在环境中互动。虽然我园园舍小,但在走走、看看、想想中发现有些资源可以利用,有些资源可以调整,这些不起眼的资源都可以为我们的课程实施服务。如原来闲置的三楼小阁楼,我们将其进行整理后再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布置成了小小娃娃家,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开始最初的社会交往;再如利用教师办公电脑更换的机会,在原来堆放杂物的小活动室内创建了幼儿电脑房,使之成为阅读教育中幼儿进行媒体阅读的资源……这些都较好地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为课程运行提供条件,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5、拓展“三位一体”教育。我园除了一些日常的家长工作,如家访、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家长学校等活动外,还开展了新生入园适应性亲子活动、亲子春秋游活动、亲子阅读活动、亲子制作活动等,使家园配合更默契,孩子教育有合力,孩子在多样活动中发展;我们也通过家长会、家园之窗、幼儿园宣传专栏、《家园小报》、家委会会议等形式,为家长搭建了一个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如我们结合“迎世博”,开展了“变废为宝”亲子制作活动。在每学期开学、结束之际,我们也专门召开教育共同体会议,商议工作计划,交流工作小结。
二、保教工作:重点以课程实施方案的推行与保教质量的监控为重点开展工作,确保发展。
1、加强课程领导,实施动态管理
课程是课堂教育的载体,课程实施是学生发展的保证。因此,幼儿园成立了由正副园长、科研组长组成的课程领导小组;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制定与推行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实现课程领导。同时,为了确保课程实施方案的实施,幼儿园还成立了由副园长和教研组长组成的保教研究组,具体研究与落实课程的实施和各年龄段一日活动的开展,从而有效实施动态管理。在这过程中,园长坚持深入一线了解课程实施情况,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副园长具体负责课程实施,加强督查与指导。我们针对保教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通过活动观摩、评析与反馈等加强指导与引领。我们也通过日常行政值班巡视、进班听课等了解各班保教工作开展情况等,并通过定期的班级工作交流来共享课程实施的经验与成效。
2、加强课程实施,实施质量监控。首先,我们监控课程实施的各类资料,尤其是各类计划的制定。其次,我们加强保教质量在教研组内的监控与评价。再次,统筹安排,灵活监控,保证各类活动有效开展。在基本统一各年龄段作息时间调整与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加强了对各类活动的统筹与监控,使各项活动有效落实到班级,确保基础课程扎实开展。以区角游戏为例,由于我园班级活动室小,区角游戏的开展一度成为我园一日活动操作中的瓶颈问题,我们采用了观摩、交流、反馈等方式对教师游戏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监控与指导,从中大家共同感悟我园环境创设中的小空间大环境、小材料大作用。
3、加强特色研究,凸显阅读启蒙
首先,区级课题引领研究。我们以区级课题“图画故事书阅读的实践研究”
为引领,以图画故事书阅读之集体教学活动的实践研究为重点,聚焦课堂,聚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凸显幼儿园的阅读启蒙之追求。研究主要通过大组教研中的理论学习与阅读教学的案例分析进行经验积累实现引领,通过各教研组并继续以子课题形式进行侧重研究,通过教师个体进行日常实践。学习助推实践,实践促经验形成。
其次,细化、深化课题研究。为了使研究更有效,我们细化了“幼儿园图画故事书阅读的实践研究”的内容,通过小、中、大三个教研组落实。小班组主要围绕《小班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中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展开,最终梳理了幼儿阅读习惯的内容以及针对幼儿阅读习惯养成的教师指导策略等。中班组则侧重研究“中班幼儿图画故事阅读活动中集体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梳理了影响各环节实施的一些主要因素:如教具的准备、教师的语言、运用的策略等等。大班组则开展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中情境创设”的研究,围绕教师们平时运用最多、效果最好的两个情境---问题情境和表达表现情境,多次采用了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梳理了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事项和运用的策略等。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教师积累了图画故事书阅读活动开展的策略,提高了教师的设计能力,促进了幼儿在图画故事书阅读中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孩子在阅读中得到启蒙。
再次,多途径、多形式拓展研究。在课程实施中,我们有机融合早期阅读内容,拓展了阅读的途径与形式。我们实践的阅读途径有专门的阅读活动、阅读专用室活动(阅读世界、娃娃电脑室)、班级阅读区活动、亲自阅读活动等;实践的阅读形式有图书阅读、图片阅读、情景阅读、声像阅读、符号阅读等。我们还通过睡前小故事、小喇叭讲故事等促进幼儿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4、加强发展评价,促进和谐发展
实施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观察与评价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因此,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注重了评价,尤其是对幼儿发展水平的观察与评价。首先,运用观察法评价。其次,建立幼儿成长档案评价。再次,在测试中评价。如结合大班“我是中国人”主题开展后,出示“天安门、中国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等图片、播放“大中国”等歌曲进行测试,了解幼儿对首都北京、对祖国的了解。
三、师资工作:搭建多样化平台锻炼,分层分类指导思想下的市、区、园三级培训模式基本形成。
1、规划引领重发展。在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幼儿园制定了《中山幼儿园“强师兴教”三年行动计划》、《中山幼儿园1—5年青年教师三年培训规划》、《中山幼儿园师德师风建设计划》等。每位教师依据个人情况与发展需要制订方向明确、措施具体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并以“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抓手,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强化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在规划落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教师自评与互评、管理者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工作机制,并通过评职、评优工作机制的建立,不断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逐步构建区级和幼儿园分层分类的教师培养机制,初步形成教师发展梯队。
2、分层分类培训重实效。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满足不同层面教师的发展需求,我们为不同层面教师提供各种针对性的培训服务,以提升各层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集体培训的有大组教研活动、专家来园指导活动等,如本学期我们两次邀请市级幼教专家徐苗郎来园指导课堂实践活动,共同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组培训有由教科研组组长组成的骨干教师培训、0—5年新教师培训、教研组与项目组活动等;另外还有师徒带教活动、特殊情况下的个别指导等。本学期还为三位非专业新教师提供了向结对园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的机会。在一次又一次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的观摩、反思、评价过程中,新教师在学习活动执教的能力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我园教师队伍的梯队发展提供了可能。
3、搭建平台促成长。为了让教师有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在园内每学期都组织开展教学评优和技能评比,如5年内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评优活动,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活动等;还推荐多位教师进行了区级展示活动,如:连续两学期承担了区新农村培训“语言活动”的展示交流、区雏雁三组展示活动等。通过一次次的磨课、展示,我园教师的设计能力、现场组织互动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一次次的亮相,一次次地教学实践,在与专家面对面的互动中使教学、研究思路更清晰顺畅,有效推动了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我们推荐园内新教师庄钱、姚晔参加区级片组活动,成为区学前教育信管员组组长、2008届新教师片内辅导员等。选送多为教师参加上海市李慰宜培训中心学习、上海市育婴师培训等,促进了教师快速成长。
四、卫生保健工作:以“三大员”一日操作流程与操作要点的实践研究为重点带动日常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1、抓实常规,规范为先。
首先,严把入园关,认真做好晨检与全日观察。我们严格按“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一查一消毒来进行,杜绝危险品带入园;在晨检中,如发现异常或传染病及时采取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病病菌的传播,把好安全第一关。同时,对于营养员、保育员我们实行每日晨检,确保每日全员健康。保健老师还每日加强全日巡回观察,发现发热、发疹等病例及时联系家长,确保孩子及时就医;对患病儿随时进行观察,按时喂药,及时了解班级幼儿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处理。另外,保健老师还定期对教师全日观察记录进行了解与指导,确保教师有效观察,保障幼儿健康。
其次,科学实施消毒隔离,有效预防传染病发生与传播。在做好日常的环境清洗、卫生消毒及幼儿配备的二杯三巾、玩具等消毒工作以外,我们还重视预防性消毒工作,坚持每周进行班级紫外线消毒,严格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在手足口病等零星病例发病期间,我们严格做到隔离消毒措施,启用专用消毒间、专用通道等开展工作,并及时做好检疫期的记录和各类消毒记录。对于痊愈来园的孩子我们严格把关,要求其必须持医院出具的痊愈证明来园,以此保障全园师生安全。我们进一步完善传染病的报告制度,熟悉传染病的流程及传染病的消毒制度等,同时配合岳阳地段医院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做到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再次,合理开展营养工作,确保饮食安全。一是合理安排幼儿食谱,根据年龄特点,做到干湿、甜咸、粗粮和细粮、荤蔬搭配;制定每周带量食谱,每月进行一次营养分析,及时调整不足之处,使幼儿膳食平衡。二是定期召开膳管会,由管理者、营养员、保健员、教师与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从理论学习到膳食营养分析,从菜的量到菜的质等进行交流,从而为提高膳费使用与营养配比的均衡性出谋划策。三是严格执行食品索证、验收制度。本园所进的食品都持有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上海师园配菜有限公司送货,保健员每天对食品进行验收检查,对不新鲜食品或有疑虑的食品一律退货,把好食品源头关。四是提高炊事员烹饪水平。经常督促营养员严格按规范的操作要求,对食品进行合理的清洗、加工、烧煮,力争做到色,香,味俱全;同时严格做好加工台帐记录和留样48小时,保证留样量200g,促使食堂的规范操作。营养员每天对于幼儿饮食有关的餐饮具、盛具、用具进行及时的清洗和消毒,保证全园饮食安全。
2、安全防病,教育为先
首先,我园通过各种途径把健康教育的知识普及到家长、幼儿及教职工中。我们向幼儿宣传教育的内容有预防手足口病等传染病提示、居家安全、外出安全、运动中自我保护等,通过小广播、适宜内容的VCD播放、一日生活活动及环境的渗透、教学活动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我们还通过黑板报、家园之窗、宣传资料、家园小报、家长联系手册、网络传递、专家讲座等向家长、教工宣传春季传染病的预防、甲型流感的预防等宣传安全防病知识。多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大家掌握了更多的健康教育知识,保障了大家健康发展,提高了健康水平。
其次,做好各类异常幼儿的矫治工作。我们邀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来园为患龋齿幼儿做好龋齿充填;通过视力检查对发现的视力异常幼儿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对营养性疾病的患儿采取园内制定矫治计划、建立追踪个案、定期检查、增加营养餐、加强运动等措施,实现了较高的好转与治愈率。当然,家园一致、全员一致是矫治工作做好的关键。
3、操作研究,实践为先
保育员的工作应该和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并使保育员的服务和幼儿之间实现零距离。因此,我们首先对保育员的一日操作提出了研究的要求,并要求通过不断实践加以完善、形成经验。我们结合幼儿一日活动四大板块对保育员的一日工作进行块面式划分,形成流程化操作环节,并通过操作要点加以提示,凸现了保育员跟班、配班、服务的主要职责。如今,保育员尽心服务于教育第一线,做好班级服务工作,为师生及时准备在园所需要的各种物品,积极参与班级的教育管理。如配合教师建立宽松、愉悦的育人环境等。保健员也根据岗位特点和服务需要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形成了保健员一日操作流程,凸现了保健员检查、观察、指导的岗位主要职责。
下学期工作思路:
1、以新一轮教材的培训与使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课程领导,抓好课程实施,确保保教质量的提高和幼儿的发展。
一、总则
(一)目的
为认真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监测、药物和公共卫生干预等准备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流行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甲型h1n1流感在我州的流行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充分准备。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积极组织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有力,协调有序。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积极协调各级、各部门落实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和应急处理工作。
加强能力,提高水平。加强人员、技术和物资准备,主要依靠省及本州力量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准备工作和应急处理工作。
及时预警,有效应对。加强疫情监测预警能力,依靠科学技术,及时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各项工作。
(三)编制依据
《传染病防治法》、《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青海省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应急预案(试行)》》。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前的应对准备工作及流行发生后的应急处理工作。
(五)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阶段划分和应急反应分级
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特点,将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大流行阶段和结束阶段。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规定,按照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和流行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波及范围,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进行预警,分别实行ⅳ级、ⅲ级、ⅱ级和ⅰ级应急反应。
甲型h1n1流感流行各阶段由州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判定。州卫生局就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州政府提出建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就当地疫区的划定和宣布向本级政府提出建议。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是指甲型h1n1流感流行发生前的阶段。由于其潜在的流行威胁,必需做出相应的应急反应。应对流行的准备阶段包括下列几种情况及应急反应级别。
(1)无应急反应阶段:无甲型h1n1流感病例报告。
(2)蓝色预警——ⅳ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标本中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或检测到抗体,但未出现临床症状。
(3)黄色预警——ⅲ级应急反应阶段:人类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并发病,但未发生人传人病例。
(4)橙色预警——ⅱ级应急反应阶段: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但传播范围相对局限。
2、大流行阶段,红色预警——ⅰ级应急反应阶段
出现下列两种情况之一,即为大流行阶段。
(1)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持续快速地传播;
(2)卫生部宣布发生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或省卫生厅宣布我省发生甲型h1n1流感流行。
3、结束阶段
全州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由州卫生局组织专家组论证,结合省级专家组意见判定大流行结束。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甲型h1n1流感流行准备工作
(一)由州人民政府成立的“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负责流行准备工作的日常事务。其职责为:
1、领导、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
(1)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2)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年度准备工作计划;
(3)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工作和监测系统建设;
(4)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
(5)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分析、评估甲型h1n1流感疫情;
(6)定期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
3、根据上级部门授权,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二)职责分工
1、共同职责
(1)准备阶段
各部门制定相应的流感应急方案,做好各部门准备工作,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疫情监测信息。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阻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非必要的旅行。
(2)流感大流行阶段
各部门按照本部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职责、确保流感大流行阶段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不延误工作的开展。保证其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与卫生部门合作,提供相应的防护措施。部门间应及时相互沟通、交换信息,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2、部门具体职责
为保证防控工作各个环节的衔接、协调、有序进行,成立“人民政府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州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办公室、州卫生局、州委宣传部、州发展改革委员会、州经济贸易委员会、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财政局、州农牧局、州交通局领导任副组长,州旅游局、州民宗局、州科技局、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州妇联、州监察局、州民政局、州司法局、州建设局、州工商局、州质监局、州食品药品监管局、武警人民政府支队、德令哈车务段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州卫生局。
各成员部门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应对准备,明确相关职责,落实防范措施,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做好各部门方案。落实相关防范措施,密切跟踪境外疫情发展,做好疫情研判和风险评估工作。各部门职责分工如下:
州卫生局组织协调全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流行预防控制和医疗准备工作。加强甲型h1n1流感监测和监测系统建设,做好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干预准备工作,定期组织州卫生局甲型h1n1流感防治专家组研判甲型h1n1流感疫情,对准备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配合州政府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机制和渠道,及时公布有关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发出预警,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州委宣传部组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单位,及时报道州卫生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并积极主动地正确引导舆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宣传报道、危机心理干预和防病知识普及。
州发改委负责协调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
州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防护用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储备和调度,保证供应。组织做好参加外经贸活动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外经贸活动期间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公安局密切注视疫情动态和与疫情有关的社会动态,依法、及时、妥善地处置与疫情有关的突发事件,查处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落实强制隔离措施。做好突发应急处理的涉外事务,协助卫生等部门对曾往返流行地区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州财政局负责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经费,并做好经费和捐赠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州交通局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乘坐公路交通工具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防止传染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公路等交通管理工作。
州农牧局负责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开展对与人类接触密切的动物相关传染病的监测和管理工作。
州工商行政管理局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环节安全监管职责。
州教育局和州妇联组织实施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在学校、托幼机构内发生,做好在校(园)学生、儿童和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
州科技局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技术研究方案,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药物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州民宗局会配合有关部门在主体少数民族和宗教人员中开展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处理防控工作中涉及民族关系的特殊事宜。
州监察局负责落实防控工作中的责任追究制和行政问责制,加强防控工作各环节的监察,依法查处对责任落实不到位的行为。
州民政局组织和动员社区村委会力量,参与群防群控。协调做好死亡人员的火化和其他善后工作。
州司法局配合卫生部门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卫生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制定并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的工伤待遇政策。
州建设局负责指导、督促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建筑企业,做好建设工地农民工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州质监局负责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所涉及的防护用品、器械等物品的生产企业实行严格质量监管。
州旅游局组织做好旅游团队及人员的宣传、登记、观察工作,防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州内外团队中发生和跨地区传播扩散。
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生产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武警海西支队组织指挥武警部队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行动,配合公安机关做好事件现场的控制工作。
德令哈车务段负责组织对进出火车站和乘坐火车的人员进行检疫、查验工作,将发现的传染病人和疑似传染病人移交指定的医疗机构处理,防止传染病通过铁路运输的环节传播。确保铁路安全畅通,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人员以及防治药品、器械等急用物资和有关标本的运送,做好疫区的铁路交通管理工作。
(三)准备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
全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了解准备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准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更新方案,保持方案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通过组织监督检查,督促有关部门落实措施;
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并确保信息和政令的畅通。
(四)应急指挥组织
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州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并根据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向州政府提出成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三、准备工作
在特定的时间内,不同地区会处于应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不同阶段,因此,准备工作是个连续的过程,并贯穿于应对工作的始终。
(一)监测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加强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预警。
1、监测工作内容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要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暴发疫情监测工作。
医疗机构要按有关要求,采集流感样病人标本,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标本及时按要求运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检测和病毒分离,并报告结果。
2、报告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实施方案》、《青海省流感监测实施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方案进行报告。
3、信息交流
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利用“全国流感、人禽流感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对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信息进行综合管理。定期分析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保持信息沟通,及时收集分析全国、全省流感监测信息,报告州级卫生行政部门,并及时反馈给各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有关医疗机构。
州卫生局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交流和合作机制,及时互通甲型h1n1流感监测相关信息。
(二)医疗救治机构准备
州卫生局指定州人民医院和格尔木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茫崖行委、冷湖行委、大柴旦行委人民医院为集中定点救治医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感染病例,并制定启动临时医疗救治点的工作预案。在省卫生厅确定格尔木市人民医院为省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的基础上,确定州人民医院为州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两家医院按照《流感监测方案》,做好监测、报告、分析等有关工作。
疫情应对处置中,对德令哈地区有关人员需要采取隔离措施进行医学观察的情况,10人以下人员在州人民医院隔离观察,10-18人在州蒙藏医院隔离观察,18人以上的请示州政府确定在相对偏远、独立的宾馆隔离观察。各地自行确定隔离观察场所。
(三)人员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实验室检测等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和以临床医学专家为主的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本辖区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业务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指导做好病人诊断、救治和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
定点医疗救治机构要成立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病人的救治。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组建流行病学、消毒、实验室检测等专业人员参加的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小分队。
(五)技术准备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对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专业人员熟悉并掌握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消毒、隔离、防护措施和技术要求。各级举办相应的培训班,培训对象包括各级各类卫生技术人员、卫生管理人员和乡村医生。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应急演练方案,定期组织开展医疗救治、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应急演练,总结提高应急实战能力。为强化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多部门参与协调处置能力,适时开展多部门参与的综合应急演练。
(六)经费和物资准备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安排落实本级防治专业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疫情监测、病人救治、应急疫情调查处理等工作所需经费,保障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和疫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应急反应和结束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依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按照本方案应急反应级别,根据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反应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组织落实相应的防控应对措施。
(一)ⅳ级应急反应
发生地将分离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株的人员送定点医疗机构,做好医学观察、消毒和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采集密切接触人员标本进行分离,进行医学观察,采取防控措施。
(二)ⅲ级应急反应
1、病人救治和密切接触者处理
列为医学观察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疑似、确诊病例应送至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至体温正常。隔离治疗期间,疑似、确诊病例要按诊疗方案规范管理。
所有相关医疗机构应做好院内感染控制以及医务人员和病例的个人防护,具体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执行。
按照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对疑似、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并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判定和管理,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的有关要求进行判定和管理。
2、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对报告的所有病例立即进行流行病学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暴露史、旅行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附件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填表说明。
在疫情调查处理进程中或结束后,应及时对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并及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同时,州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将甲型h1n1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有流行病学调查原始资料、分析结果和调查报告应及时整理归档。
3、监测和报告
全州各级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发热及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点或指定专人加强预检分诊工作,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对具有流行病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要立即进行隔离和报告,并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送省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分离鉴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对所有流感样病例及时报告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力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发现疑难病例要按照转诊、会诊程序,严格执行医治要求,实行“首诊负责制”。
医疗机构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流感样病例要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疑病人立即隔离、报告、采集标本,由当地疾病控制机构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流感分离鉴定。
卫生、农牧、公安、质监、交通、铁路、民航等部门、机构应及时相互通报甲型h1n1流感监测信息。
4、疫情、信息
州卫生局经省卫生厅授权、州政府同意,负责向社会本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信息。州卫生局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1)消毒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助和指导做好对可能污染的物品、用具和可能污染场所的环境的消毒工作。
(2)健康教育与咨询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出现流感样症状要及时就医,减少外出,外出时佩戴口罩。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外公布咨询电话,接受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知识的咨询。
(三)ⅱ级应急反应
在ⅲ级应急反应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措施:
1、检疫
疫情发生地区对外出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测量体温,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
未发生疫情地区对来自疫情发生地的人员实行交通检疫措施,进行详细登记,测量体温,询问有关症状,对体温≥37.5℃者进行医学观察。对可疑病人,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作进一步医学检查,并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未发生疫情地对来自疫情发生地区人员实行健康随访制度,要求每日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健康状况,出现症状者,立即送当地医疗机构进行医学检查。
2、紧急措施
疫情发生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3、病例转运
医疗救治病例收治到定点医院,转运工作由接诊医疗机构或急救中心承担,转运过程中司机和医护人员要采取预防措施。
(四)ⅰ级应急反应
大流行期间,对卫生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
1、医疗救治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甲型h1n1流感流行情况,调动一切医疗资源,加强危重病人的救治。在必要时,建立和启用临时医疗救治点。
医疗机构就诊的所有呼吸道疾病患者均须佩戴口罩。
2、监测策略调整
监测重点为收集和报告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和严重病例、死亡病例情况,病人药品使用和耐药情况、其他物品的使用情况,为掌握疫情进展、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救治、药物合理使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
3、药物和防护用品
应急指挥机构及时组织评估、预测药物和防护用品需求量,最大程度地满足防控工作的需求。
4、州卫生局定期向社会公布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情况。
5、其它公共卫生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制定宣传方案,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及宣传画、传单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向群众普及防治知识,劝说群众取消或推迟赴疫区的旅行。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就实施疫区封锁、交通检疫、停产、停业、停课等措施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议。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统一的咨询热线电话,解答群众有关流感防治的咨询和投诉。
(五)甲型h1n1流感流行结束
1、评估
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结束后,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危害、现场调查处理、药物使用情况、病人救治情况、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
2、善后处理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在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应急处理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人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致病、致残、死亡人员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企业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补偿。
3、疫情常规监测系统的建立
为应对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发生,总结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防治应对和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建立我州甲型h1n1流感常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保证其监测敏感性。
五、督导
(一)准备工作的督导
州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协调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准备情况进行督查,各级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督查。督查内容包括实施方案的制定,组织的建立和行动机制,监测系统建立和运行,药物准备,医疗救治准备,培训及演练,健康教育等。督查组成员包括卫生行政领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专业技术人员,采用明查暗访的形式,调查真实的准备工作情况,并做到调查与指导相结合。督查评估结果应及时反馈和通报。对需要整改的,进行动态跟踪督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