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舞台美术设计中的色彩运用
如果说绘画中的色彩搭配是为了提高其艺术价值的话,那么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就是为了增强舞台的艺术美感。色彩在舞台中的实际运用启发我们,在舞台上戏剧或是其他艺术形式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整个艺术活动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更需要观众对整体舞台美感产生共鸣,这正是舞台艺术的魅力。舞台上经常需要通过色彩的冷暖色调、透明遮盖的穿插以增强画面效果,真正地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给予观众视觉上的享受,这也是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重要作用。舞台节目不是平面的,而是三维的。在远近不同、凹凸有致的舞台上,如何来安排冷、暖颜色的远近次序等空间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安排色彩的远近时,应该考虑到人类的视觉习惯。一般情况下,亮度较高的颜色,通过人们的视觉传递后会产生比原距离近的偏差;反之,亮度较暗的颜色则会产生较远的偏差。由此,合理地安排颜色应把亮度较高的颜色略向后移动,亮度较低的颜色略向前移动,由此来平衡人类的视觉偏差。如通过对色彩层次的恰当把握,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营造出层次分明、逻辑合理、各有风格的舞台效果,以此可获得成功。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歌剧《奥兰多》(Rinaldo)是乔治•西平最具挑战性的舞台美术设计,他叙述其设计过程道:“当偶然遇到自己难以解释的情况,心跳加速时,我知道可能意外地发现了我需要的某种东西。”在剧目构思方案期间,乔治•西平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参观时,看到展厅中古代玻璃器皿在白炽光灯展箱里展出的待殊效果,这为他的设计带来了灵感,便认定这就应是《奥兰多》布景的效果。回到工作室,他打碎了几个玻璃瓶,再用胶将它们粘合后放置到日光灯箱中,把造型和空间位置调整到满意程度,随即把这种效果再放大到舞台上。由此,约6到10米高的透明瓶子造型没用任何支撑结构屹立于演出舞台之上,这些透明瓶在演出中可以在舞台上前后左右移动,依据演出的需要变换成各种空间形态,通过舞台天幕映衬,看上去时而像城市楼群、峰峦和云彩,时而又像圣徒的身影和女性的体形,使人浮想联翩。乔治•西平通过演员、放大的透明材质瓶子在舞台空间中不同的变化组合方式,完成了整个歌剧的舞台场景的视觉体现。戏剧表演的成功与否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能否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最主要的部分是该戏剧表演的内容,但是,能否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表演整体的造型设计是否新颖,是否足够吸引人。舞台美术设计包括表演者的整体造型,表演者的造型在表演特定的内容时是有固定的形式的,因此,每个时期的人都要有符合当时大时代的穿着打扮,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物也都有不同的造型风格。但是在有些方面,表演者的造型设计也可以根据剧情和想表演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设计,以突出鲜明的人物特征,对表演者的表演具有积极的作用。整体表演的美术设计相对于表演者的设计要繁琐许多,舞美设计者在根据表演整体内容考虑整体造型设计的问题时,还要考虑整体设计中很多的细节,考虑这些细节怎样设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表演的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细节里凸显主题。所以,舞美设计与戏剧的调和对戏剧的整体艺术效果起到很大的影响。舞台艺术中的美术设计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舞台艺术的最大魅力是能够通过艺术设计来创造一个虚拟世界,而在此之中需要美术设计人员进行相应的美术设计,才能够使这个虚拟的世界更加真实,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作者:杨子
【关键词】美术课;兴趣
一、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他们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纯粹的将美术课当作是好“玩”的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了,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学习负担,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开始逐渐减退,甚至完全没有了兴趣。针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我进行了许多的尝试,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尽量做到精讲、多思、多练。
二、在希望中等待,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内在的观察能力,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反思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对描绘对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WwW.133229.cOM如在《灯》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们观察教室里的灯说说它的样子?这样可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再比较书上图片,找一找灯的各个部分,然后出示一系列不同的灯,让他们观察各种灯有何不同?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掌握灯的组成部分。还做了一些有关灯光的小试验,先在台灯中装上白炽灯泡通上电源让学生观察灯光的色彩,在换上红色灯泡和绿色灯泡让学生们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出灯泡色彩不同会导致产生不同的光线。最后让他们根据已掌握的知识点,设计一些美丽新颖的灯,对于有奇思妙想的进行鼓励与表扬。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知,在观察中分析感受,不断得到知识的累积,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宽容以待,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简笔画的另一个优越性在于它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构建。想象力的具备是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要点,想象能力也是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作品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简笔画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营造想象力的土壤,这很大程度在于简笔画十分抽象、十分灵活,能够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更多的借助简笔画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都很有帮助。《弯弯的小路》是很有意思的一节教学内容。这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要让学生了解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并且让大家在学完本节知识后能够运用透视的方法画一条符合透视规律的小路。此外,在理解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通过画路来提高描绘写生的技能,逐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中的重点在于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让学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同时,要让学生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在给学生呈现了各式不一样的“弯弯的小路”后,学生不仅对于透视规律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各式各样的小路也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冒出。为了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我会让大家通过简笔画的形式将他们头脑中的小路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也能够为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土壤,让他们的创作水平得到发展与提升。
二、简笔画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简笔画的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上也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点彩画》时,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初步接触点彩画,知道点彩的绘画特点及简单技巧,并用点彩法创作一幅画。同时,通过思考、比较、欣赏与讨论,要使学生感知点彩画的画面效果,了解点彩画的原理。此外,通过学习活动,要引导学生富有创意地学习运用各种绘画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表现以及创造的欲望。点彩是新印象主义以色彩分割原理为依据所采用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又被称为“点彩法”。其主要是利用不同的纯色点和块并列在一起形成的画面。课本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保罗•西涅克的作品《纳蒂布港》和修拉的《大碗岛的塞纳河之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学生对于这种由大片的鲜亮的色块所构成的艺术作品都非常喜欢,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会借助简笔画的形式让这些作品得以重现。简笔画往往是没有颜色的,只是借助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大致形态。当大家看到我将那些浓重的色块以完全不一样的形式呈现出来时,学生不仅觉得非常惊奇,也觉得非常震撼。大家在课堂上都非常投入,对于美术乃至艺术的体味与思考也在一点点加深。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西方文化不断交融,我国的民间艺术也在现代化的浪潮下飘摇沉浮。目前,我国许多宝贵的民间美术已经失去了其生存的空间,如我国传统的皮影戏,现在正面临失传及灭亡的境地。虽然我国的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保护民间美术资源,但由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步以及高科技的发展,失去了实用意义的民间美术资源仍然面临着无法传承的严峻危机。当我国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时,也曾重视艺术的教育,如湘教版的小学美术教材就引入部分的民间美术资源,让小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到民间美术带来的震撼和魅力,激发其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及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但这些占的比例毕竟较小,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小学生的升学压力与日俱增,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常常会被忽视甚至被其他主课替代,农村则对于美术教育更为懈怠。
二如何有效地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小学教学课堂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老师,现结合我多年的实践教学工作经验,总结出若干关于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的具体措施及方法供大家借鉴和探讨。
1.充分引用当地民间美术资源进入课堂
要想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仅要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了解到民间美术资源的存在,更应组织学生们去当地参观实践,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如在我省的湘绣、石、铜官釉下彩陶器等是全国著名的民间美术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去参观棕草制品、花灯戏等,这给学生们带来的感染力和艺术冲击力是在课本及课堂上的图片和描述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可给孩子们带来自豪感和优越感。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鼓励孩子们勇于参与其中,充分地尝试和创造,在实践中认识到民间美术中饱含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2.引导学生欣赏民间美术资源
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民间美术资源的宝库收纳着异常丰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洗涤,变得愈发熠熠生辉。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讲解某种民间美术时,一定要对其历史背景和地域特点及人文等条件进行诠释,因为不同的地域以文化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对学生了解及赏析作品是极为必要的,另外,也是丰富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对民间艺术背景及文化了解的同时,也就了解了当地的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一件精美的美术作品都有它的内涵和灵魂,也正是这些因素构架起了一个优秀的作品。此外,全国各地还有很多民间艺术作品,如捏泥人、皮影等,这些都可以利用简单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切身感受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及内涵。
三结束语
1.1充满想象和夸张
贵州是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民间艺人的想象中,糅杂成具有独特魅力的工艺品。例如,刺绣、挑花、剪纸等艺术,他们可以把石榴、鱼儿、桃花等各种物品放在同一个空间中,还能叫出很美的名字,或者讲出一个动人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其表现手法也极其夸张。
1.2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各民族相互渗透又保持独立的艺术手法,在贵州民间工艺中显得尤为突出,就算是相同的民族由于所生活的区域不一样,也略有区别。例如,苗族的刺绣,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贵州民间工艺才堪称中国民间工艺艺术的瑰宝。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诸如刺绣、挑花、剪纸等工艺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培养孩子们喜欢民间工艺的兴趣便成为当下比较重要的任务。
2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术作为一种人文艺术,它的发展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和区域性文化的影响。在强调美术艺术的民族性和社会性的同时,中学美术教育中应该渗透民间工艺美术,利用贵州民间艺术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2.1传承民间艺术
社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贵州这个西部大省也同样接受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变迁。现在的农村,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而是到大城市去实现梦想。所以,对于民间的各种工艺作品,已经很少有人再研究。年轻人不愿意学,认为那个花时间学也没有用。因此,民间艺人大多六、七十岁以上,眼看着后继无人。所以,中学美术课堂有必要挑起这副重担,为优秀的民间艺术做好传承。
2.2丰富学生生活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工艺,尤其是欣赏工艺作品,对于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民间艺术有很重要的帮助。
2.3弥补教育缺失
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对于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太少,尤其是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更少。所以,民间美术资源的运用,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也是很有帮助的。
3民间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教师充分做好民间美术资源的收集整理,让中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工艺美学思想。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强,对生活中的民间工艺品有所了解,所以,在中学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艺术是学生成长中最合适的阶段。美术教师要认真备课,到民间、网络、文献等地方去搜集资料,最好能够把资料分类整理成册,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资料编成校本教材,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认真开展,确保丰富的文化资源流失。
第二,加强对民间工艺品的赏析,主要从色彩的独特性、饰物的丰富性和构思的巧妙性入手。
要让学生了解贵州的民间工艺,首先要教会学生欣赏。民间工艺作品往往以色彩斑斓和巧妙的构思组成一幅完整的艺术图画。不管是刺绣、挑花还是蜡染,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但是只要你仔细斟酌,总会在这些不经意的物件中看到奇妙的东西。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民间艺术世界中徜徉。比如在对刺绣、挑花等常见的民间艺术作品的欣赏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整个画面有一个完整的记忆,然后再看看成就一幅图画需要的各类丝线。一幅图看起来很普通,需要的丝线单从颜色上来看就有几十种,加上民间艺术家们的精巧构思,已经不单单是一幅画,而应该是一件独特的艺术品。
第三,把课堂学习和民间艺术融合在一起。
在教学色彩画的部分,首先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然后鼓励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作品,结合我教给的欣赏方法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分析,在同学之间进行相互评比比赛。例如,青花瓷上面的图案显得清凉、安静、淡雅,就让学生着这样的色彩;如刺绣的图案显得浓艳、夸张、复杂,就让学生画出适合刺绣的作品把传统的民间设计融入美术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更高了。学生不但掌握了绘画的基本知识,还掌握绘制了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技巧。
第四,开展课外活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制作民间工艺作品,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民间工艺品的制作,一直都是中学生课外活动最有意义的事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民间工艺作品展。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展。比如可以开展刺绣、蜡染、绣花、挑花等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并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出艺术作品。学生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去查阅资料,去请教民间艺人,也可以进行创新体验。
4结语
关 键 词:兴趣 美术 环境 老师
当今的学生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且心情十分迫切,让孩子学美术就是为了当画家、艺术家,一味地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技能,巴不得十天半个月就把孩子逼成画家。致使学生体验不到绘画的快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个问题反映了当今一些家长,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美术教育认识的误区。
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这种功能已经被现在教育科学研究所证实。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绘画心理环境,在没有任何外来压力的束缚下,让学生在艺术的王国里尽情地挥洒,大胆地遨游,才能培养和保持学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宋代程颐也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正因为对事物有了兴趣,爱迪生由学习鸡孵蛋开始,一步步钻研探索,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也正是因为有了兴趣,才有了任伯年夜半追猫,郑板桥无竹不入居之说。可见兴趣对人的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为创作提供不断的动力,使学生始终处于创作和欢乐之中,是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wWW.133229.cOM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绘画兴趣、教育方式和内容要灵活多样
儿童在不同时期对绘画不一定都有一样的热情和兴趣。热情和兴趣减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思路不宽广、眼界不开阔所导致的。
有的儿童绘画时只重模仿,就是传统机械的模式教学造成的。如果一味让儿童临摹成人的画,或者过早地训练精确的形体造型基本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扭曲儿童的个性发展,也容易使儿童对绘画丧失兴趣。为避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对儿童进行正确的引导。
1.以新奇多变的形式刺激儿童获得新鲜的感觉。例如:改变作画的环境,从室内转到室外,走出校园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开阔视野,使他们获得新的生活感觉,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2.变换作画的内容和手法。这一时期作色彩画,下一阶段可作黑白画;这次画想象画,下次可以画故事画;这个题材用纸贴表现,那个题材用木刻表现,或用国画表现等等。这样儿童就不会感到乏味了。
3.鼓励儿童“扩大思维”,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胆地画出心中所想。例如:宇宙大观、海底世界、神奇的童话世界等题材,启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不断地得到升华。
4.在评价学生作品时,要善于发现作品中的闪光点。采用多表扬、多肯定的方式引导儿童绘画。鼓励儿童多参加美术竞赛、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孩子体会创作的乐趣,保持创作的热情。
二、 美术课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
1.我们的美术课要给学生创造“自由”的课堂环境,允许和鼓励他们大胆地、别出心裁地、无拘无束地表现自我。所谓“自由”的含义既包括游戏般的活泼的教学方式,也包括创造形式上的灵活性。所以我们应改传统的死板模式为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教学模式。
2.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思维。教师要以开放的心理要求孩子,不强行规定学生的想法和限制他们的才能,可是有的老师经常让学生临摹,而且临摹得要像;有的老师对学生作业要求得太死板,规定画两个苹果就不能画三个,否则就不给好成绩;还有的老师竟让学生跟着他一笔一笔地画,使学生在美术课堂画得很累,没有欢乐没有活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为孩子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因此,在美术课中只有给孩子“松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独具慧眼、别出心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做别人没有做到的,以创造的思维面向一切,才能让学生受到平等的教育、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当然,给他们创设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并不等于让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在素质教育思想引导下,想方设法多给孩子一份自由创造的空间和学习的快乐。
三、家长选择美术兴趣班时要慎重
现在社会上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法五花八门,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美术班时要慎重。建议家长从两个方面去挑选美术班以减少失误:一是看教学是否尊重孩子的天性,是要求孩子画得像,还是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画自己感兴趣的,是否以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为办学宗旨;二是看教师是否让学生只临摹实物或老师的画法。这种教学不能发挥人的潜在的创造能力,对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利。
创新素质表现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新规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多维度、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日常练习,实现思维多向性的基础学习。
1.1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多维度分析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在美术教学中,应把观察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观察客体、认识客体,寻找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通过视觉观察后学生会对物体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体初步的形体特征、自身寻求感兴趣及表达的角度及主观上的认识。
1.2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将观察视点表现为思维和感觉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绘画角度及绘画表现方式。观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避免绘画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养学生不断地主动分析、比较、取舍。把“客观美”转化为“艺术美”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炼主体的主观认识,之中包含学生们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画面的艺术节奏感和张力。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2.1换种思维方式,打破惯有思维习惯性思维不利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理念,摆脱原有束缚,换种思维模式。如可以简单先从问题的“点”散射联想到“面”。
2.2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带来的创意灵感。这种“一题多画”,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方向扩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2.3丰富想象,以法作画,以情作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想象,以推动思维的创新。在艺术表达中,避免依靠现有资源临摹,启发学生从自身兴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点出发,引导学生主观化用色,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分析马蒂斯的主观色、强调色。
3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评价形式:互动——开放教师教与学生学是互动的,又是开放式的。放开教学,开放思维,有利于彼此分享交流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教学助长。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总是一言堂,没有民主气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和评价,长期不敢于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想改变学生状态,就必须努力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让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想,与同学互动,尽情阐述自己多方面的想法。在关注学生画面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由此可见“,互动——开放”式评价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
3.2评价内容:过程——结果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绘画技能、参与精神、合作意识、探究想象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观察感知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学生的情感和创意、个性形成与发展。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事物关系和掌控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尊重学生的自由表现,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的客观存在,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贯通性、独特性和灵敏性。
(一)基本上不进行示范教学
有些美术教师为避免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让自己学生的作品万紫千红,基本上不进行示范教学,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如果采用其它课程的教授方式开展美术教学,则无法体现出美术教学的属性。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教学备课不充分,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备课,完全依照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陈述一下作业要求,让学生自主创作;另一方面,教师能力和专业知识不强,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信心,自然也就无法进行示范教学,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
(二)过度示范教学
一部分美术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担心学生不理解,竭尽全力,开展示范教学时会进行详细地示范教学,全面落实每一个细节。教师旨在借此,让学生有效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学生的逻辑思维,在这种示范教学中,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行为,懒于思考,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惰性思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中学美术课堂进行有效示范教学实践的具体策略
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艺,并在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示范的根本目的,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模仿。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教师若在黑板上示范,则学生能够快速画下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最终形成思维惰性,失去创新意识。因此,中学美术教师应进行有效的示范教学,合理把握示范教学的度,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示范
中学美术教师应依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合理示范。教师可以进行局部示范,针对关键步骤进行示范,这样能够有效规避学生完全照搬的负面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文化功底各不相同,为不影响整体的教学进度,在保证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示范,也能保证班级的整体水平;也可以选择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这不仅能够在学生之间充分发挥榜样作用,还能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而努力创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级学生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这些差异中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示范教学的度。理解能力强和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是有差别的,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绘画技艺的要求也会越高,如果得不到适宜的发展,则会制约这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对绘画技艺没有具体的要求,如果难度较大,则这类学生会无从下手,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应区别对待理解能力存在差异的学生,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示范教学时,适当地增加教学难度,使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后颇有成就感,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全面备课
美术虽然不向语文、数学等主科在中考、高考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美术教师应正确看待自己的岗位,全面备课,有效教学。美术教材中各章节内容均是围绕一个知识点拓展的,具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知识点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的能力会有所提升,知识量也会增加。因此,美术教师应了解教材,全面备课,有效示范。
(四)有机融合美术欣赏和示范教学
相关热搜:美学 美学原理 科技美学
【论文关键词】美学;公共艺术;西方美学;中国传统美学
【论文摘要】本文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入点,论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对中西方传统关学观念的传承,强调西方羡学观念的核在于形式论,而中国传统美学中,意境说、格调说和气韵说占主导。
1.传统美学观念
1.1表理论
美是一种直觉,直觉就是表现,纯粹的直觉获得纯粹的表现,直觉是具有特殊的目标知觉,是一般意志的实践转化为道德活动。因此,美既不是有用的,也不是愉悦的或者真善的。
1.2朦胧论
认为美是一种朦胧的清晰、模糊的明确、似是而非、不似之似、似而不似的直觉感受。美的理论是凭直觉中的感受,美中含有一定成份的真与善,但是美的事物特别是形式美,当美达到相对的审美标准时,具有一定虚假和丑恶成份的事物仍然觉得美。
1.3幻觉论
美是“观念的外观”("dasscheienederidee")。这一定义,部分是形而上学的,部分是实在主义的。美,依赖于这些第二性的质的组合,因此,美不能存在于外在世界真实的物理对象之中。
1.4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freud)及其许多门徒初创并发展了精神分析美学的基本原则。133229.CoM
基本原理的主要定义是怎样从永恒的“冲突”的观念出发,再进一步,这一压抑的行为又是怎样在无意识当中创造出一个观念相冲动的体系。这一体系,从人格的其他部分孤立出来,术语上称“情结”(complex)。
1.5体验论
近代科学美学创立者费希纳,把关于美的科学当作普通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他所开创科研理论,是把实验的方法介绍到美学中来,就是一种“从下而上”("vonunten")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用这一方法来代替旧的形而上学的方法,即“从上而下”("vonunten")的哲学方法。
1.6移情论
对于这一特别生动的美感经验—近年来多数哲学家都称之为移情(einfuhlung)—所作的还不够成功的解释,不是在《小宇宙》中找到的,而是在《德国美学史》中找到的。在这本书中,作者批评了赫尔德的极其类似的看法。在赫尔德方面,曾经以炽烈的想象的热情维护过内在生命的自由而又完整的表现。作者告诉我们,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观念多样化的联想或回忆上面的。
1.7现象学论
只从事于现象("phanomene")的描述,只关心显现在知觉中的对象,而完全不管对它们在因果上的说明。它抓住对象本质的内在特性。“所采用的是一个特殊的例子中抓住每一个对象的一般特性。象这样所显示出来的事物的内在基本特征。
1.8完形心理学美学论
完形心理学美学是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他通过对音乐曲调的研究,认为音乐绝非仅仅是曲调音响的总和,音乐中的曲调旋律除了一系列的音响外还有别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格式塔特质”。
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西方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2.1模仿说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艺术就是模仿自然。准确地说,就是艺术是模仿自然、社会和现实。依据模仿论的美学观,艺术品的审美判断标准就直接取决于模仿的真实与否,这样艺术家的创造力就大大削弱。
如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很多设计作品就是这种对生活和现实的再现,特别体现的城市雕塑上。
2.2表现说
艺术表现论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艺术的本质也在于情感的表现。
所谓艺术的表现论,主要指:艺术家作为个体感情的存在,强调艺术的目的仅仅只是表现个体独特的、微妙的、难以言说和不可重复的感性体验。而产生与人类心灵之中的情感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一种冲动,只能借助外在的形式把感情表达出来,成为可以观照,可以感受的东西。
2.3形式说
形式之于艺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艺术而言,反映现实生活也好,表现主观感情也好,都必须纳人一定的审美形式,才能成其为艺术。“艺术的形式性”就是认为形式构成了艺术之最根本的特征。
对形式的认识,后来逐渐发展为“有意味的形式”。
具体显现为: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多样与统一。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对交通的组织、用地功能的分区、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绿色环境的开发、街景形象的塑造、特色环境的创造、城市天际线的表现,把城市的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形态、功能、人的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使景观组群由无序变为有序,使城市的景观环境得以发展和完善。
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创作中必须把握好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在制约中寻找自我,使设计师更客观地对待创作的客体,进人无模式的境界之中,再自由地走出来。这样创作出来的客体不会与其他的城市公共设计雷同,不会是随便从别处抄来,也不能随便搬到他处,而是“特定”环境中的特殊表现。
3.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中国传统美学观的传承
3.1意境说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意,指创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主观思想感情。
境,指创作者对客观形态的描绘与刻画。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写实,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对象具体的形态,要求达到内在精神的神思,强调“似与不似之间”,现代画家齐白石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用在似与不似之内”。
当今,许多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继承了意境说美学特点,尤其是雕塑作品。
3.2格调说
中国传统美学往往强调“虚实相生”、“以简就繁”、“计白当黑,妙在无处”、“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城市公共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对象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产品设计创造的是空间中的要素。这就需要设计师对其进行总体的综合的规划与设计,首先要注意协调各对象之间的关系,协调各要素之间的虚与实,简与繁的关系。
3.3气韵说
气,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韵,本指和谐的声音。气构成事物,韵则决定事物的雅与俗,高与低,美与丑。气韵,就是说,具有高雅气质的人才能做出高雅的艺术品。
中国古代美学重神而轻形,这种美学理念直接影响当代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在城市雕塑和城市水体设计时,往往追求一种意境。如由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等单位合力完成的奥林匹克公园,主要创意是整个设计像荷花在荷塘中繁茂生长一样。运动员、裁判员和其他参与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好比被荷叶呵护的水中和水面上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中央的步行区域和必要的交通设施是关键。整个设计弱化了具体形态的描绘,极力营造出一种荷塘意境。
4.小结
本文重点对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学传承进行概述:
4.1以传统美学理念为切人点,首先阐述传统美学观念,解决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