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公共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关键词:社区文化;公共物品;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066-02
一、理论阐释
经济学中经典的公地悲剧、囚徒困境和集体选择的逻辑向世人昭示了公共事物必然性的悲剧,除非采取彻底的私有化或霍布斯的利维坦模式,否则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种悲剧性的梦魇。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在其传世名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中探讨了基于社区的公共事物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模式,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创立了崭新的集体行动理论,也开辟了避免公共选择悲剧的新的路径[1]。
我国广大的农村社区中存在对公共物品的强大的需求,诸如社区消防、环保清洁、治安巡逻、基础设施、科技发明等,这些需求是与广大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的渠道是通过基层政府组织依靠财政渠道直接提供,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民间市场提供的方式,但是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没有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广大农村社区对公共物品的强大需求依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
基于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广大农村社区同样可以采取这种模式,依靠农村社区自发自愿筹集资金,通过民主协商治理的方式制定并实施有效使用公共池塘资源或提供公共物品的契约。但是正如奥斯特罗姆所讲“自筹资金的合约实施博弈不是万应灵药,这样的制度安排在许多场景中都具有不少弱点。”笔者认为只要是公共物品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免费搭车现象,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详细探讨了由于免费搭车的存在而导致集体行动的悖论。公共物品都具备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一种公共物品一旦提供出来,社区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无偿使用而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成本,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将承担所有的成本但是仅仅能获取全部收益的一部分,因此对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而言,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这必将导致公共物品提供的动力不足,极端的情形就是没有人提供公共物品[2]。因此,如何克服免费搭车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理论难题。
道格拉斯・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制度变迁模型,其中意识形态理论至关重要[3]。意识形态可以协调人与外界的关系,降低交易费用,简化决策过程;当个人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形态不相一致时,个人会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最重要的是,任何成功的意识形态都必须克服免费搭车问题,其基本目标是为不按简单的、享乐的、个人对成本收益计算来行动的团体注入活力”。诺斯所说的意识形态其实就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非正式制度,即与法律、规则等正式制度相对立而存在的约束人们行为的一套风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表现为由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组成的信念体系。这种非正式制度在农村社区也是广泛存在的,我们可以不是很严谨的把他们称作社区文化。一种良好的社区文化可以营造出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形成无需法律的所谓无讼的状态[4]。
二、作用分析
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居民在特定的生活区域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农村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和民主治理的文化基础,社区成员在社区文化氛围中通过长期交流建立起来的感情及其凝聚力构成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力量源。这种凝聚力的形成可以有效的约束每一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形成强有力的认同感和社区公共意识,把公共事务看做是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能够有效的克服免费搭车现象,促使农村社区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
首先,农村社区文化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认同感,可以大大降低决策成本,节省决策时间。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随着农民收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需求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他们会越发注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 越发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5]。而良好的公共性社区文化就为他们赢得别人尊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并使人们对社区文化形成浓烈归属感。这样在有关农村社区公共物品提供的表决中会大大降低讨价还价以及争执不休的无谓消耗,在公共物品提供的方案与实施方面也会大大降低选择成本和执行监督成本。
其次,农村社区文化体现了社区居民的价值取向、道德伦理评价和感彩、地域特征,有助于塑造高尚人格和培养道德规范。它一经产生并被社区居民认可,就会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有效约束社区居民的选择,能使社区居民产生一种自律行为,进而会主动约束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积极的为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献计献策,并且会主动配合支付或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成本。这种规范功是正式的制度比如法律约束等所难以实现的,正如张维迎所分析的,中国主要的行为规范其实不是正式的法律制度,而是非正式的风俗传统等文化形态。
再次,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尽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社会治理特别是农村社区治理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危机,农村家族宗法势力复兴、农村政府基层组织瘫痪、黑色经济泛滥和黑社会组织兴起,以及“官黑结合”而成的地方恶势力在农村地区已形成对人民的剥削性控制[6]。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的民主自主。良好的社区文化能够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制约农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背民主原则的不良行为,从而在公共物品提供的决策中真正体现民主,提高公共物品提供的效率。
三、政策建议
基于农村社区文化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的作用,文章认为应该大力促进农村社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要加强农村社区文化的物质形态基础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又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区居民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首先,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因此必须全面加强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社区公用事业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一定要确保投入力度。当地政府要合理规划,把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高度来考虑。在资金的筹集和设施的建设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财政资金有限和农村公共物品需求巨大之间的尖锐矛盾,适当采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充分调动社会资金,解决财政资金匮乏的问题;另一方面,把资金的筹集与设施的建设有效分开,适当采取招投标的方式吸引优秀的企业进行农村文化设施的兴建和开发。
其次,赋予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以深厚的人文关怀。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元化的群体,在年龄分布上有老中青三个层次,在职业分布上有各个行业和门类,在个人爱好和行为方式方面更是各不相同。如果采取整齐划一的、标准化的文化建设方式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采取因人而异、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赋予社区文化建设以深厚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比如鳏寡孤独者应当多多注重情感的关怀,积极采取个性化、特殊化的方式给予有针对性的关怀和照顾。
最后,构建富有时代特点的新型社区文化建设模式,利用美食文化、农家旅游等发展社区特色文化产业,大力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利用国家、地方政府政策进一步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高校大学生与社区结对子实施“智力支农、文化助农、技能帮农”等一些支持活动;完善基层文化骨干培养机制,培养针对社区文化的专业素质人才,让社区文化建设真正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诺丽・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蓬勃向上的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为“天天演”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鄞州农村业余文艺队伍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共有业余文艺团队600余支。鄞州的农村文艺队伍已不满足于仅仅在家门口农村社区演出,他们盼望着能把农民自己的演的戏送到广大农村和社区,送进城里的大剧院,向市民展示“草台班子”自编自演、具有着浓重乡土气息的“草根艺术”。如入选2010年宁波市十佳基层文艺团队――姜山甬剧团成立于1982年,后因多种原因解体了。2000年在姜山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重新建团,目前姜山甬剧团演员阵容强大,48名演职员全部由当地甬剧爱好者经过严格招考组成。能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啼笑姻缘》《借妻》《雷雨》《三县并审》《半夜夫妻》《凤鹊姻缘》等九台大戏,以及折子戏,小品。是鄞州区首批入选“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12团队之一。姜山甬剧团每年演出近百场,足迹不仅遍及鄞州当地的乡村演出区域扩大到宁波市各县市区。2008年姜山甬剧团参加鄞州区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在宁波逸夫剧院演出、同年剧团主要演员胡艳梅、李勇代表宁波市民间艺术团赴韩国参加中韩民间文化交流演出,得到韩国观众的欢迎和好评、2008年11月5日杭州胜利剧院演出的甬剧《借妻》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8月剧团“与世博同行”赴上海兰心大剧院演出甬剧《半把剪刀》再次引起观众的共鸣、2007―2011年被任命为鄞州区有特殊贡献业余文艺团队。
又如古林镇华龙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4月,由本村业文艺骨干自发组织,发展到现今的有演职人48人,聘请专业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灯光音响、舞美设施现代化,能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何文秀》《狸猫换太子》等多部传统越剧大戏。2007年7月5日在宁波逸夫大剧院演出《五女拜寿》《状元与乞丐》传统越剧大戏,开创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城先列,在社会上引起得强烈反响。石矸越剧团成立于2004年,最初由十几人的自娱自乐为主体,发展到现有演职员35人,先后排演了《碧玉簧》《状元打更》《呆大富贵》《一缕麻》《风雨梨花》等6只传统越剧大戏,及群口快板《夸夸咱们新农村》、小品《真情》、宁波走书《拍卖丈夫》、表演唱《孝顺媳妇》等文艺宣传节目。2007年国庆期间在宁波中山广场举办石矸越剧团专场演出,开创了农民业余文艺团队在宁波中山广场大舞台和省、市级专业文艺团队在同台角逐的先河。姜山甬剧团、石矸越剧团、古林镇华龙越剧团、鄞江新蕾越剧团、瞻岐大嵩民乐队等12支首批入围“天天演”工程后,这些土生土长的“草台班子”为实现鄞州区公共文化演艺服务的全覆盖,为以“周周有定期演出,月月有品牌剧目,重大节日有大型活动,群众文化回归到老百姓中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扎实基础。
2.“天天演”给农村业余剧团提供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是鄞州区文化建设载体的积极创新。它与图书馆城乡一体化免费服务、博物馆、文艺中心免费开放等构成了我区公共文化服务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对鄞州农村业余团队建设作用是多方面的。
促进群众文艺团队和地域文化精品的培育。“天天演”活动的开展为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草根艺术”的平台,鄞州区19支本地甲级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入围“天天演”工程以后,在全区6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形成了城乡互动、东西交流、学比赶超、你追我赶的良好格局,提升业务水平的热情,带动了农村群众自发投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农村业余文艺团队的积极性被有效激发和充分调动,业余文艺团队从自娱自乐向追求艺术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发展,区域群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广场舞蹈《花蝶》和《摇》、少儿舞蹈《棒棒棒》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获浙江省群星奖金奖。传统曲艺宁波走书《买进卖出》荣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实现宁波文艺发展史上实现零的突破。
3.通过“天天演”宣传推介,提升业余团队社会影响力
鄞州区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加盟“天天演”后,“天天演”活动的策划部门运用先代化媒介全方位推介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天天演”组办方利用各镇乡影剧院阵地,组织开展区“甲级业余文艺团队成果展示大巡演”活动,区内互动、东西交流、全面覆盖。在重大节假日在万达广场设置“天天乐大舞台”,组织加盟“天天演”业余文艺团队轮番登台。在文化商贸庙会设置多个舞台轮番献演。组织到南部商务区工地演出,慰问“新鄞州人”等活动。为促进城乡互动、区际交流,在宁波市区逸夫剧院组织“文化鄞州人、进城送戏文”活动,在杭州胜利剧院举办“鄞州区的农村业余剧团送戏进省城演出周”活动,全部由鄞州区业余农村文艺团队组成的“鄞州艺术团”作为宁波市文化使者赴韩国进行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韩国观众和新闻媒介的一致好评。世博会期间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与世博同行一鄞州地方戏展演周活动”,姜山甬剧团、咸祥嵩江越剧团、古林华龙越剧团等五个农村业余剧团队任流亮相上海滩,曾似熟悉的乡音、风韵别致的典词雅曲倾倒上海观众。
“天天演”催生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定、奖励政策的出台。为促进更多农村业余文艺团队争创一流,入选“天天演”行列,普遍提升鄞州业余文艺团队演出水平。鄞州区配套出台了对业余文体团队等级评定制度,对被评为甲级、乙级的文体团队分别给予10000、4000元的奖励,各镇乡给予相应的配套奖励。并在鄞州区“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标准规定,各镇乡(街道)要制定出台业余文体团队补助奖励政策。要求至少有6支以上镇级文体团队,业余骨干人数不少于150人,年活动次数每支不少于6次,且其中必须有1支拉得出、打得响、有特色的民间艺术队伍、1支戏曲团队和1支综合性文艺表演队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读者服务,图书馆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儿童由此产生。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留守儿童自幼父爱与母爱被剥夺,很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其个性的畸形发育,从而使得其难以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于2006年10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千万个家庭的无限牵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提供知识援助服务。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为5 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亲情相对缺失,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儿童更为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作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安全意识缺乏。
3 公共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前所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具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可以看出,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帮助少年儿童自小就培养并加强阅读习惯,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宣言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拥有对少年儿童帮助教育的义务。图书馆应创造快乐环境,为儿童自主性、社交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获得质的飞跃创造多元化的空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公共图书馆要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的各种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并以其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图书馆冲破了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时限性的藩篱,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家阿亨指出的:“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最丰富的学校,是民众唯一的真正大学。通过图书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孩子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善于沟通交流、关爱他人。
3.2 公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有效保障
1932年,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提出书、人和法是构成图书馆的三要素。可见,书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随着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建立,大量适合少儿读者阅读的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被图书馆收藏。如宁波图书馆的少儿图书室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座位有180余个,藏书近7万册,报刊300余种,连环画上千种,又如合肥市少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1224平方米,现有馆藏各类中英文图书、期刊、电子图书、光盘等文献约7万册,每年新购图书近万册。各图书馆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的奥秘》等教辅类书籍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些书籍通过馆员的加工后,成为少儿读者最青睐的“伙伴”。
3.3 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最主要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新生力量。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为了迎接四年一次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各馆加大了馆员培训力度,馆员的文献整理技能、读者服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7》统计,2006年全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 778所,图书馆从业人员为51 31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 631人。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这一庞大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主要力量。
4 服务措施
4.1 建立少儿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应与乡镇图书馆一起建立留守儿童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1 在文献收藏方面,应收藏适合留守儿童阅读的文学类、教辅类图书为主。随着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图书馆除了采购纸质文献外,还应尽量采购音带、像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多角度对留守儿童实行愉快教育,使他们能从视、听、声、光阅读中全方位接受教育。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应适当收藏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阅读需求,使他们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在阅读环境方面,要创设符合留守儿童特点的阅读空间。阅览室的装饰和设计要能体体现出友善的、多彩的、易亲近的情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图书馆在阅览室的环境布置、功能布局、规章制度上都应改变原先的严肃面孔,强调自由、宽松、和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在图书馆的快乐经验。空间布置以明亮宽敞、视野辽阔为原则,选用鲜艳柔和而不刺眼的颜色。书架与阅览桌椅需适合儿童的身高体重,强调安全性。在阅读区之外需增设一个活动区,动静结合,为父母伴读提供场所,也让孩子们在图书馆内不需要总是“蹑手蹑脚”。各区域间的界线应力求明显,将活动时彼此的干扰减至最低程度。墙上可粘贴中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图书馆还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读者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各种手工制作以及美术、书法作品等在阅览室墙上展出,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与热情。总之,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种热情、和谐的阅读氛围,让他们一走进图书馆久产生阅读的兴趣,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3 在服务方面,实行人性化服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论文参考,读者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做好人性化服务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其重要。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合群,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逆反情绪,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与他们接触,从而了解他们,以帮助他们提高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为了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具备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强烈意识,能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真诚为他们服务。同时,应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通道”,让他们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网上阅读、浏览信息。如北京市顺义区图书馆以共享工程资源为平台,特举办了小读者免费上网浏览少儿类电子图书活动。活动期间,为小读者们提供了共享工程资源网中的少儿类电子图书几十部,其中包括《哈佛教子枕边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儿童大脑潜能开发训练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爱和自由》、《中国童话故事365夜》、《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等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电子图书,得到小朋友的好评。
4.2 与学校开展合作,开展延伸服务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远离城市,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设立校内流动站,开展延伸服务是满足留守儿童阅读需求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设立书刊借阅点,直接为在校学生开展图书借阅活动、读书活动、阅读指导服务,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心理辅导。和其他儿童一样,留守儿童具有好学、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图书馆要根据这些特征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会、知识讲座、图书知识竞赛、中学生辩论赛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要在“六一”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举办读者演讲比赛等,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写作热情,增强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信心。如河南省邓州市图书馆积极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延伸服务,面向该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以“书香伴我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读书讲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期间,该馆为湍河一初中的学生们送来了500余册新书,在校园内设立了“邓州市图书馆馆外流通借阅室”。又如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在该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之际,与环保教育特色学校——北海小学开展合作,为该校购买了100本环保科普类少儿读物,为孩子们增长环保科普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除了读书活动外,还可在学校开辟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园地,将馆员搜集整理的心理教育资料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留守儿童”,并经常性邀请心理学老师和有经验的家长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消除成长中的烦恼、学习中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疙瘩、生活中的苦闷。如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先后在该市塘南中学举行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做好导读工作。由于少年儿童的 阅读动机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强,兴趣广泛,尚未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因此,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图书,开展导读工作十分必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如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漫画书、神话寓言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科幻故事、科普知识感兴趣;六到九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长篇小说、百科知识等。针对这些特点,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推荐书籍。如对低年级推荐图文并茂带拼音的神话故事、小故事大智慧丛书等,而对中高年级推荐《少儿文学名著文库》、《哈佛女孩刘亦婷》、《儿童睡前故事》等。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一要与学校老师配合,以班为单位开展阅读指导,引导儿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二是可利用乡镇退休干部、党团员但当读书辅导员,辅导留守儿童读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柳晓森,张音.我国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重养更重育[
.wwwjybcomcn/xwzx/gnjy/zhbd/t20080228_144897htm
关键词:SWOT,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
公共图书馆为全社会服务,其服务对象既包括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中小学师生及社区居民和农民等。公共图书馆的属性决定了其馆藏资源的综合性,尤其是社科类书刊在藏书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由于地缘优势,公共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古籍及其他历史文献的藏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优势。免费论文参考网。另外,公共图书馆从创建之初就面向全社会服务,所以公共图书馆对所辐射区域的影响力大大高于高校图书馆。免费论文参考网。公共图书馆除了提供借阅服务以外,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讲座、展览、读书辅导等活动,对培育本地区文化生活有很大帮助。但是,公共图书馆受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府重视程度的影响,东西部公共图书馆在办馆条件、资金投入、人才结构等方面差距甚大。同一地区,省市级图书馆和区县图书馆的差别也很大。
2.2 外部要素(O、T)分析
用SWOT法分析外部环境的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时,往往从客户群、市场需求、竞争对手、行业政策等方面来评估、确认机遇和威胁,图书馆在识别外部环境时也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其中,尤其应注意对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关系的分析,这是把握图书馆外部环境的关键。
公共图书馆,在外部环境中既面临挑战,也充满机遇。公共图书馆的挑战主要来自其发展的直接环境,即竞争者和用户。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传媒的多元化,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社会信息文化中心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图书馆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各种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机构,他们依靠技术和资金优势,向用户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另一方面,用户的阅读习惯也在改变。纸本阅读的数量在逐渐缩小,而电子阅读则逐渐增多,读者到馆阅读的需求随之减少。
公共图书馆的机遇在于社会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的增多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在学习型社会中,人们迫于社会对知识型人才要求而不再满足已有的知识结构,需要为自己充电,提高个人的含金量。在2006年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多处提及图书馆,把图书馆的建设作为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措施。2007年,政府又相继推出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2008、2009年又相继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基层文化体系的建设十分重视。
3.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策略分析
通过对地方公共图书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公共图书馆在构建文献保障体系中的发展策略。
3.1 SO策略:
第一,图书馆深入了解本区域读者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需求,继续做好图书馆的采访工作,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馆藏。第二,图书馆应抓住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开展对乡镇图书室的指导和建设工作。第三,继续开展丰富多彩,贴近区域民众的读者活动,通过活动宣传图书馆、扩大公共图书馆的影响力。第四,继续多好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彰显图书馆的精神。
3.2 WO策略
第一,根据学习型社会要求,公共图书馆要重视馆员素质的提高,要求馆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应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第二,抓住对国家对文化工程建设和对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提高办馆条件。免费论文参考网。特别要注重对电子资源、网络化设别的投入。第三,公共图书馆要下功夫提高服务层次水平,提供高质量参考咨询服务。
3.3 ST策略
第一,突出面向大众的公益精神,保障公民自由平等地获取信息的权利,免费服务。这是与其它信息服务机构最显著的区别和竞争优势。第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服务,如农民、小学生。这即可扩大图书馆的读者范围,也是公共图书馆的细分目标市场。第三,注重地方文献、民族特色文献的收集整理,并制作为二次文献数据库。
3.4 WT策略
第一,地区中心馆增加对基层图书馆的支援,向“中心馆-分馆”模式过渡,增加基层图书馆的馆藏和技术力量。第二,建立图书馆联盟。高校图书馆英语公共图书馆合作,搭建“虚拟联合目录系统”,实现馆际互借、网上参考咨询服务。第三,建立贫困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监控机制。建立严格的经费配套制度,各级地方政府按比例投入,避免经费被挪用。
参考文献
[1] 杨洁,王晓文,杨玉麟. 我国西北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 新世纪图书馆, 2008(03): 53-55.
[2]李健,章雷.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SWOT分析.图书馆建设,2004(5)16-19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丰工程是一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工程,具有专业性、现代性、传媒性、创新性、公益性特征。为充分发挥共享工程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明确思路举措,大力提升共事工程的文化创新、资源整合、文化服务、思想教育、生产生活服务五项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从2002年启动的一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公益文化工程。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800多个,拥有数字文化信息资源20TB(1TB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众多的网点和丰富的资源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求富裕、求稳定、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等方面越来越发挥出重要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共享工程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前景。加强共享工程基础研究,深化对新形势下共享工程特性和功能的认识,对于科学制定共享工程目标规划,加快推进共享工程实施,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它的内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响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比重日益增大。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96,表明国民阅读正在加快进人数字化时代。今年以来我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推出的网上公益阅读活动,受到省内外网民广泛好评,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现代科技给文化发展以强有力的推动,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科技优势是共享工程的根本优势,共享工程应该始终保持并不断壮大这一优势,始终立于现代科技的前沿,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不断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不断开发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技术,把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运作水平、服务水平。
6、公益性。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网站;在它的电子阅读室等场所查阅资料、开展活动是免费的,这一点不同于社会上以赢利为目的的网吧。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发展文化共享工程,可以以较小的投人成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大规模供应和大面积覆盖,迅速改变农村和基层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的文化落后状况,消除城乡间数字鸿沟,实现城乡文化共享,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培育广大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当前,汉语信息在互联网上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中华文化所占内容更少,处于弱势传播地位,不仅导致国际社会不了解中华文化,而且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实施共享工程,经过长期努力,将有助于增加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份额,提高民族文化的对内凝聚力,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共享工程通过加工制作各类文化资源库、整合采购已有数字资源、网上信息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既可实现包括文化法规、图书、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文物、文化旅游、文化科技、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史料、文化名人等在内的文化系统的资源整合,还可以整合文化系统之外的文化信息资源。如按照中办、国办要求,改革开放前由各级政府投资的电影等,共享工程可以无偿使用。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数字文化资源,可采取鼓励著作权人捐赠等方式,为共享工程无偿或优惠使用。网上文化资源整合不仅会促进文化保护、文化传播、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工作,也会为实质性的文化资源整合创造有利条件。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根根网络光纤,一条条卫星波段,一块块移动硬盘,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务量,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共享工程还要积极开辟网上的文化活动新空间。如省中心研制开发的“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为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的网上活动平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特性 功能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孕育而生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是文化面向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但运作方式截然不同,与其他的现代文化样式相交融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体现了新时代斌予文化建设的新特性。这些特性展示了共享工程的丰富内涵和存在价值。
1.专业性。共享工程的专业是文化,它的内容是文化,特色是文化,目的在于繁荣发展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地域文化资源是共享工程取之不竭的源泉,这种源泉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也就注定了共享工程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共享工程要以文化立足,打响文化品牌,需要把握好大文化意识与泛文化意识之间的度,一方面要从大文化角度出发广泛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克服贪大求全心理,要把最能代表文化的内容做大做强做深,这样才能逐渐培育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2.现代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诞生短短几年时间,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现象,是具有很强现代性的文化新形态。它的现代性表现在,它的制作方式是现代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成新型文化产品;它的传播方式是现代的,不同于纸质媒体和口传身授的传播方式;它的服务方式是现代的,超越了时空条件的限制。实现共享工程,有助于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有助于推进文化结构布局的现代转换,有助于推进落后地区文化建设加快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现代素质和品位。
3.传媒性。共享工程不是新闻媒体,但是具有网络新兴媒体的特征。它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仅是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加工场,也是文化舆论的发射台和放大器,通过播发和更新大量的文化资讯,引导人们的文化观念和行为,起到引导文化舆论的作用。因此,共享工程有必要借鉴网络媒体的管理运作模式,提高共享工程的登录点击率,增强共享工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4.创新性。共享工程开辟了网上文化服务的新模式,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比重日益增大。共享工程以数字化方式传播文化,提供高效快捷的网上服务,与公共图书馆提供的传统阅读相辅相承,改变了文化服务的结构布局。除网上阅读外,共享工程还可通过开发互动性强的软件,开展戏曲学唱、文化竞赛、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网上文化活动,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空间。
5.科技性。共享工程是文化领域的一块科技高地,工程的实施提升了文化工作的科技含量,这既体现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理念上,体现在科技化的运作模式上,也体现在人才队伍的现代科技素质上。
6.公益性。共享工程是公益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公益性指的是,它的网上阅读和下载是免费的。共享工程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块公共文化阵地,其目的在于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特别是实现他们享受公益性的网络文化的权利。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共享工程是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的工程,是具有文化与科技双重优势的工程,是低成本高产出的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快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大投人力度,扩大资源总量,拓展覆盖范围,提升服务功能,使共享工程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1.提升文化创新功能。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文化创新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是推进文化传播方式创新的重大举措。这首先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要。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文化遗产多以纸质和实物形式存在,在收藏、传播、利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实施共享工程,推进文化信息化,把有形的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贮、网络化传播的文化信息资源,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驶上高速公路,而且将带来传统文化理念、内容、形式的全面创新,有利于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其次,这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提升资源整合功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体系,但不同文化形式则处在分散独立状态,现行文化管理体制又造成了文化资源的部门分割。共享工程为整合文化资源提供了广阔平台。
3.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共享工程具有强大的文化服务功能,拥有所未有的复制能力和传播速度。要发挥这些优势,把丰富的电影、戏曲、民间艺术、动漫游戏、综艺晚会等文化产品送到群众身边,把数字报刊、图书、论文等数字读物送到群众身边,把根据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发的专题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自主选择、自由下载、点播收看,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因素限制,大大增加了服务量,扩大了服务范围,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一、研究背景
为了将政府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中的职责强化,国务院了一个名为《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的新机制,这个机制于2005年12月24日,之所以发出这个新机制,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打下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为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序进行和建设水平提供保障,而经国务院研究决定,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以下的内容就是国务院进行的这次改革:第一,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用予以免除,对于家庭评级为贫困的学生义务提供教科书,除此之外还要补助这些学生;其次说到第二点,应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内的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的保障标准;最后的一点,一个学校对的校舍对于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要建立起长效的机制来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的维修;第四,对于学校里的教师来说,工资的保障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其进行巩固和完善。除了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以外,这次国务院进行的改革还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这次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将中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同时还兼顾了东部部分困难地区。
二、研究意义
义务教育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更不是国家强制的,但是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很早以前就已经列入法律范畴了,自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出台,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制化便开始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越发显得重要,2003年,在国务院2003年列入立法计划的立法项目中,《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内容为“需要抓紧研究、条件成熟时适时提请审议”,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中,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明确。紧接着就是新的《义务教育法》于2006年7月1日出台,对于义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这部新出法律中做了进一步的明确。义务教育,深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奠基石,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面对义务教育经费制度的不完善,虽然从06年开始,各级政府都在积极的贯彻落实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并且这个制度的基础是系统、科学、合理的政策运营机制,但是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缺乏稳定,义务教育经费短缺,再加上不合理的经费投入结构,地区间的义务教育由于城乡差距就越来越大,出现了失衡的情况,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各种阻碍是由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造成的,因此义务教育经费困境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并极力解决的焦点。而出现上述现象的实质上是由义务教育经费的制度困境造成的,虽然我国早就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但是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时,国家宏观调控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就能够切实的保障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制度困境中脱离出来。把公共政策分析的视角作为本文切入点,探索一条适合当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整体运行的道路,并且依托公共物品理论及委托理论等,深入的分析并且研究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理论价值深远。
三、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进行写作:
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概述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目的并阐述了其意义,通过研究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概述研究方法以及将技术路线作为基础路线,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快的将本论文的写作主题引出。
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首先从大方面是要建立起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机制,在建立机制时要考虑到以下四个方面:义务教育的定义、概念、义务教育经费的概念、来源以及特点;其次是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一定要建立起相应的保护机制,以下六个方面就是这个机制所要包括的主要内容:对于农村所实行的义务教育、在施行农村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产生的经费、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的相关体制以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概念和内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发展沿革以及云南省农村在进行义务教育时所具有的特点;然后就是对于公共物品的理论进行概述,
(下转第44页)
(上接第10页)
在进行概述时主要是包括公共物品以及义务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两方面内容;教育公平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义务教育的公平理论两方面内容)以及委托理论(包括委托理论以及义务教育的委托理论两方面)五个方面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并且为了进一步的研究一定要将相关理论呈现出来。
第三部分是实施现状,云南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对云南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各项实施状况,包括从资金补助情况、“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状况、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云南省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状况现状以及云南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四部分是云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该部分对论文整体框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及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经费投入机制问题;二是政府责任机制问题;三是监管机制问题。
第五部分是国外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经验借鉴,该部分分别对美国、英国、南非以及韩国四个国家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制度进行分析探讨。最后从经费投入机制、政府责任机制以及监管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出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有用的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是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该部分针对第四部分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对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第七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理论概述
在农村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义务教育,同时义务教育也是农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普遍学者的观点总结来看,以下两种都是对于农村教育概念的解释:一,以地域性来划分,整个教育模式是以农村地域作为划分依据的;二,以教育功能性来划分,农村教育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的,所以说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民生活技能方式的教育。城乡二元化的阶段是中国正在经历的,所以说地域性在农村教育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缩小城乡差距的进程中,人民越来越希望政府重视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农民对教育的意识和观念进一步加强,从而出现功能性逐渐增强,而地域性逐步减弱的状态。把以上所提到的内容作为基准,对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概念划分,可以做出以下结论:按照宪法及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象为以农村户口适龄儿童,包括农村地区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而进行的具有特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而这种学校教育的特点就是普及性和强制性及其免费性。
国家依据宪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系列用于督促、分配、监督等各项制度,在根据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下,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有规定年限的教育,并保证不收取任何培养费用的情况就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机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对于相关的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应用,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可以对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5(2)
[2]陈少强、向燕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J].农村综合改革.2006(5)
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环境。农村体育活动地点所处的地理和气象环境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的自然环境。农村社区体育的社会环境是指人类为提高自己的物质文化水平而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组织的总和。农村社区体育的人工环境既指在人力作用下形成的运动场地或高度人文化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由此看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主要是由农村社区体育观念(心理要素)、体育制度(行为要素)、体育器物(物质要素)、自然资源、人文社会资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统一和协调,它们共同构成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系统。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面临的困境
(一)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相关政策指导
不到位、实践相对落后长株潭获批两型社会建设以来,小到地方政府,大到国家政策层面,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与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步伐相比,体育经费投放、场地建设、人才保障等远远落后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其它领域,且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笔者于2013年底查阅了两型社会获批以来长沙市体育局、株洲市体育局、湘潭市体育局、湖南省体育局、湖南省两型办等主管部门以及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布平台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结果显示: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湖南省政府颁布的1005个文件中,涉及有关两型社会的政府文件为20个,体育方面的文件为1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湖南省体育局及长株潭地方体育局颁布的文件14个,其中有关体育方面的文件8个。从高校科研来看,有关两型社会的研究为9081(个/篇),其中论文6753篇,硕博论文1358篇,课题970个;有关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体育方面的研究为1093(个/篇),其中论文476篇,硕博论文476篇,课题141个(见表1)。由此可见,体育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依然停留在高校体育教师的科研中,而与两型社会对接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得到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相对重视,其生态化建设没有与两型建设的总体目标同步推进。这与笔者2011年初所检索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同时显示: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师参与两型社会建设相关的体育论文、有关体育生态化发展的立项课题,在数量上居高不下,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体育及体育文化的生态化,态度是积极的和有信心的。
(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欠缺整体规划、无借鉴经验
根据湖南省“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重大项目跟进”的两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首先应当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特征,长株潭的人文、自然、体育发展等因素去规划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以长株潭的总体规划为切入点,对长株潭建设过程中已经编制且审批通过的14个规划和已经编制但在待审的4个规划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18个规划中,只有4个规划涉及到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且都语焉不详。例如《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管治规划》中只涉及“运动”“体育场地建设预留用地”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简单的词语;《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中笼统提到了把洞井-跳马作为体育休闲区,并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和承接体育培训,把昭山打造成体育休闲公园,把湘江列入体育休闲区域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空间开发与布局规划》有简短两句话涉及把长沙的圭塘规划为体育中心、株洲河西打造成文化体育基地、湘潭酝酿体育休闲等;《湖南省“十二五”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规划纲要》也只有寥寥数语要求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文化体育均等化。由此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既无具体规划,也没有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同时,两型社会建设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前期的经验借鉴,其范围内的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探索性和曲折性很明显。可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具体的实践操作,都缺乏整体规划和经验借鉴。
(三)农村社区居民环境意识差、生态观念淡薄
湖南素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和“二八月乱穿衣”的俗语,长株潭处于湖南省南高北低马鞍型的中、北低地势地带,成“品”字形排开,其广泛的农村居住范围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在体育习俗的养成和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体育文化的形成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的体育陋习根深蒂固、体育生态意识贫乏、体育生态规范或缺、体育生态教育贫瘠等状况,促使农村居民对体育器材的保护、体育场地的维护、体育行为的约束、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缺乏必要的了解与认同,从而出现体育场地的随意占用、体育器材的恶意损害、体育广告牌的任意涂改以及乱扔垃圾、烟蒂、随意吐痰、破坏周边绿化等情况。调查显示,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被占用情况较为严峻,有87%的体育场地被部分或全部占用,略低于湖南全省农村体育场地全部或部分占用92%的水平。同时,长株潭范围内有湘江、洞庭湖、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等名山名水,给农村社区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约束性和选择性。长株潭农村社区居民长期分散的生活环境导致其在体育生态观念、体育生态意识、体育生态项目选择等方面也有不尽人意之外。
三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策略
(一)强化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政策指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政府在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中,应重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文件,如有关加强长株潭农村居民体质监控工作和开展“全民健身示范乡镇”工作的政策和文件,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有序推进。从运动场地建设、运动器材配置、运动环境维护,到村落、社区、乡镇的体育生态运动场所的配备,都应当指示到位、政策到位,保证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乡镇文体办要在政策文件指导下,制定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如《ⅹⅹ乡关于体育文化周开展工作实施方案》《ⅹⅹ村关于成立“健身秧歌队”“腰鼓队”的通知》等,并报政府相关部门备案,以保证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循序渐进,也保证其与两型社会建设的同步并行。
(二)加快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发展规划,加强试验区建设
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要列入两型社会建设的整体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同步推进。要通过对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试验区建设和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体育运动项目实践两个方面来加快整体规划。从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的配置、经费的投放、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从业人员的配备等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尽快出台相应的规划,如《长株潭城市群体育资源共享规划》,以保证长株潭农村社区体育文化在其生态化及发展方面有章可循。试验区建设,首先要围绕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以大河西、天易、昭山、云龙、滨湖等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将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列入绿心地区和示范区的实施方案中。出台相应的如《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体育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来加快和规范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的生态化建设,再根据实施方案进行规划、布局、实施。其次,通过对绿心地区及先导区农村社区体育文化生态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试验区经验向周边农村社区辐射,编制出台《长株潭3+5城市群体育发展规划》,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生态体育运动项目,要以长株潭农村社区地理位置为切入点,以洞庭湖、湘江为经线,仙女山、九郎山、岳麓山为纬线,公共自行车项目为网状覆盖面,力求打造一个集赛龙舟、登山、自行车于一体的原生态体育运动项目。
(三)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态意识,加强体育生态行为规范和体育生态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