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财务造假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造假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造假论文

第1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论文的参考文献可以看出作者的学术起点和学术基础,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写论文的时候都参考引用了哪些资料,也方便读者在同一研究指引方向。以下是千里马小编整理的关于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给大家在写作时做个借鉴。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J].会计之友,1994,(05):23.

[2]陈红.治理经济犯罪首先要治理会计犯罪[J].广西会计,2003,(05):1617.

[3]刘琪瑶,赵敬.会计违法与会计犯罪的界定[J].辽宁财税,2002,(12):43.

[4]罗韵轩,彭志军.从安然公司破产看根治上市公司会计造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04):3235.

[5]程安林,梁芬莲.会计造假的博弈分析与监管的政策建议[J].生产力研究,2005,(02):223224.

[6]甘群.上市公司会计舞弊的手法与治理[J].财会研究,2006,(12):5152.

[7]冯述娜.会计造假手段揭底[J].现代商业,2008,(09):41.

[8]程安林,梁芬莲,黎军.会计造假与会计监管的博弈分析[J].商业研究,2009,(06):142144.

[9]杨欣.会计违法与犯罪刍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07):126128.

[10]彭海红,汪忠华,邓文娟.有关会计犯罪问题的浅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3,(07):168169.

[11]程安林,梁芬莲,季洁.基于会计舞弊的内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2):7787.

[12]陈周.会计信息失真的伦理学分析——从猴王集团破产案谈起[J].四川会计,2001,(10):79.

[13]中国证监会.关于红光实业公司违反证券法规行为的处罚决定(证监罚字[1998]75号)[Z].

[14]清怡.银广厦重组似蜀道难[N].西安晚报,20010910

[15]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相关处罚决定[Z].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林中乔.从绿大地案看上市公司会计造假治理与防范[J].金融经济,2012.

[2]张兰澜.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财会研究,2012.

[3]刘婷.透视绿大地财务违规事件[J].财务与会计.2013.

[4]张慧.论会计造假与会计犯罪[J].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63-164.

[5]唐漪乔.关于创造性会计在财务报表中的运用的探讨——安然公司案例分析[J].现代商业,2012.33.267-268.

[6]赵立忠.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与企业价值关系实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7]王彦明,吕楠楠.我国上市公司外部监督论略——以“看门人”机制为分析进路[J].社会科学战线,2013.12.165-171.

会计造假论文参考文献:

[1]杨萍萍.ZXYY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05).

[2]刘飞.浅析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及其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3]孙玉鑫.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4(09).

[4]熊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分析及其审计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1).

第2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本文还以琼民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加大造假成本,加强监管提出治理对策。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主体是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两个方面。由于对每个理性的经济个体来说,其行为动机和目的,都是使自身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无论是中国的琼民源、银广夏,还是美国的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行为能满足行为主体(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两方某一方面的需要,能为其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我们称这部分经济利益为虚假信息的“租”。上市公司会从提供虚假信息中受益,然而却不能独占这部分“租”。这是由于无论审计机构默认其造假行为还是与其串谋造假,都存在着要承担诚实执业之外的风险,这种额外风险使得审计机构必然会向上市公司要求额外的“回报”,因此存在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共同分割虚假会计信息的“租”的问题,两个主体之间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利益冲突和对抗,从而产生博弈。本文依据博弈理论(GameTheory)分析会计信息披露的两主体在一定环境条件约束下,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的过程,进而探讨有效的治理方案。

1博弈模型的建立

1•1前提假设

1)假设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均为理性的经济人,且均为非风险偏好型。

2)上市公司作为一个整体,即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公司股东利益完全一致。

3)上市公司与审计机构之间具有完全信息,即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行为,审计机构完全有能力检查出来,不存在能力、知识和经验的不足。

4)只有当上市公司存在着披露虚假财务报告的企图时,审计机构才有可能默认其造假行为,或与之串谋进行造假。当即上市公司准备诚实地对外提供会计信息时,审计机构不会主动要求造假。

5)设W为外界约束,即为监管部门对造假查处的力度,包括发现的概率及处罚的力度。

6)设A、B分别代表上市公司和审计机构。

7)设ΔG为对外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额外收益,即虚假会计信息的“租”。

8)设ΔGm为上市公司支付给审计机构的虚假信息租,也即审计机构的额外收益。

9)设W为企业不诚实即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而审计机构诚实执业时,企业给审计机构的“惩罚”(比如解雇审计机构)所带来的负效用。

10)设P为造假被发现的概率,且0≤P≤1。

11)设Ⅰ表示当造假被发现时,有关监管部门给予上市公司的处罚。

12)设F表示当造假被发现时,有关监管部门对审计机构的处罚。上述模型中,A表示上市公司,B表示审计机构。在终结点的支付向量中,括号中第一个数字为上市公司的额外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审计机构的额外收益。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有两种,即(诚实)与(不诚实),而审计机构的战略选择有三种,即(诚实,诚实)、(不诚实,诚实)、(不诚实,不诚实)。

1•2模型讨论此博弈树存在着三个均衡战略组合:(诚实,诚实)、(不诚实,诚实)、和(不诚实,不诚实)。

上市公司是否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取决于能否获得额外收益,即(ΔG-ΔGm)(1-P)-IP>0时,便会有造假的冲动。且企业允许审计机构分割的信息租为:ΔGm-W。此时,要求分割的信息租为:ΔGm>FP-W1-P(2)令ΔG*m2=FP-W1-P,即为当上市公司要求审计机构默认或与其合谋造假时,上市公司给审计机构向报酬的最低限值。低于此值,审计机构便会选择诚实执业,拒绝造假。因此,当ΔG*m1>ΔG*m2时,只要上市公司可以给予审计机构的利益的最大值大于审计机构要求利益的最小值时,博弈的最优战略组合为(不诚实,不诚实),此时,存在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的可能性。换言之:ΔG*m1-ΔG*m2=ΔG-IP1-P-FP-W1-P=ΔG-(1+F)P-W1-P(3)

当(3)式值大于0时,便会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动力。此差值越大,合谋进行信息造假的动力便会越强;差值为0时,双方均无虚假信息披露的动力,从而(诚实,诚实)便为最优战略选择。

1•3模型的政策启示

公式(3)得出,ΔG即虚假会计信息“租”的值不变情况下,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3)中第二项数值,来减少ΔG*m1-ΔG*m2的差,从而减少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第一,加大对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处罚力度,即增大(3)中的Ⅰ值;第二,加大对审计机构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的处罚力度,即增大(3)中的F值;第三,加大对会计报告质量检查的力度,即增大虚假信息被发现的概率,表现(3)中的P值,增大IP值同时增大;第四,减小(3)中W值,使第二项变大。W值为当上市公司意欲进行会计造假而审计机构坚持诚实执业时,上市公司给予审计机构“惩罚”(如解雇等)带来的负效用。减小W值也就意味着减小上市公司对审计机构的控制力,增强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审计的实际委托人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即公司管理层自己聘请审计机构“监督”自己的行为,上市公司由于掌握着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与审计费用标准制定等权力,是审计人员的“衣食父母”,明显处于主动控制的地位,审计机构明显处于被动地位。审计机构在同业竞争的压力下对上市公司做出让步,默认、迁就上市公司,甚至与上市公司串谋进行会计造假活动就成为可能。

2模型检验

由于琼民源事件已经有了一个“结局”,而银广夏、安然(Enron)、世通公司(WorldCom)等事件尚在处理之中,因此,本文以琼民源事件为例对上述博弈模型进行检验:

2•1琼民源事件梗概

1993年4月30日,琼民源在深交所上市(0508)。1994年净资产收益率仅为0•03%,1995年每股收益尚不足1厘,是一只名符其实的垃圾股。1995年报公布时(1996年4月30日)股价为3•65元。到1997年1月22日,琼民源率公布1996年年报,称其每股收益为0•867元,比上年增长了962•33%,1996年实现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1290•68倍,资本公积金增加6•5亿元。同时,股价也从1996年4月30日3•65元飚升至1997年1月22日的26•18元[1]。经监管部门查实:琼民源1996年年报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与审计机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串谋捏造出来的,共计虚增利润5•4亿元、虚增资本公积金6•57亿元。控股股东民源海南公司利用公司编造虚假利好消息,与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联手非法操纵本公司股票,民源海南公司非法获利6551万元,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非法获利6630万元,中国证监会对此事件涉案人员已作处罚:对公司原董事长马玉和判处有期徒型3年,判处原总会计师班文绍有期徒刑2年,缓期2年执行;对民源海南公司和深圳有色金属财务公司处以警告、没收其非法所得6651万元和6630万元,分别罚款200万元;对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处以警告、暂停其证券业务资格6个月、暂停签字注册会计师证券从业资格3年。

2•2模型检验

在模型检验之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媒体和官方披露的琼民源事件资料有限,有必要做假设如下:(1)由于1995年—1997年间审计机构的具体收入数字尚无详尽的报道,因此,经咨询业内资深人士后作假设如下:如果审计机构诚实执业,其正常收益约为15万元,如果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合谋造假,其收益约为20万元。这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分给审计机构的信息租ΔGm=5万元。(2)如果上市公司有造假意图而审计机构坚持诚实执业,上市公司将于第二年解雇该审计机构,这就意味着该审计机构将会永远失去上市公司这个客户,审计机构损失的将是一个永续年金,设市场利率为2%,则由于上市公司给予审计机构的制裁而使审计机构遭受的损失为:W=15÷2%=750(万元)关于会计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可作如下假设:我国现有上市公司1100余家,在过去多年间累计对外提供的资产评估报告、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年报、中报、季度报告等会计信息资料约有2万份。据新华社报导,国家审计署2001年组织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抽查发现,总样本为32份的上市公司年报中有23份严重失真,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金额达71•43亿元[2]。按此比例,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P=23÷32×100%=71•9%。截止2001年底,我国共查处会计信息造假案37例。其中1997年及之前仅有5例,1998年8例,1999年8例,2000年10例,2001年8例[3]。据以上资料,可推断目前造假被发现的概率P=37÷(20000×71•9%)=0•26%也就是说,造假不被发现的概率为:1-P=1-0•26%=99•74%另外,琼民源会计造假的信息租ΔG可计算为:ΔG=上市公司额外收益+审计机构额外收益式中,上市公司额外收益=(股价增加值×流通股数)+非法获利可计算琼民源会计信息造假案中虚假会计信息的租为:ΔG=(26•18元/股-3•65元/股)×18742•35万股+6651万+5万=428921•14万元

可见,如果造假成功,琼民源公司与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额外收益是巨大的,即近43亿元人民币。琼民源会计造假被发现后,监管部门处罚为200万元。设经刑事处罚后,该马某和班某将不得再担任原来类似的职务,年薪原是5万和3万,损失也是年金,仍设市场利率2%,他们受处罚的损失现值=(5万+3万)×(P/A,2%,20)=8×16•3514=130•81(万元)可计算Ⅰ值为(已知对其罚款200万元):Ⅰ=200万元+130•81万元=330•81万元设监管部门对审计机构—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为F:F=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处罚+对签字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如果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原本一年可承接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10笔,并设这10笔业务仅为中报和年报审计,且每笔业务诚实执业的收益均为15万元。并设每笔业务收益在事务所与注册会计师之间分配的比例约为7∶3,即这15万元审计费中会计师事务所收益为10•5万元,注册会计师个人所得为4•5万元。设该会计师每年只能进行一家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据前可知其年业务收入为9万元,并设其非上市公司业务一年所获得的收入为4万元,则在造假被发现之前,该签字注册会计师年收入为13万元。由于监管部门处罚给海南中华会计师事务所带来损失(仍设利率2%):F=(15×10×0•7)÷12×6+13×(P/A,2%,3)=52•5+13×2•9410=90•73(万元)模型中的ΔG*m1-ΔG*m2值计算为:ΔG*m1-ΔG*m2=ΔG-(1+F)P-W1-P=428921•14-[(330•81+90•73)×0•26%-750]÷(1-0•26%)=429671•99(万元)(这一数值远远大于0)可见,在现有环境约束下,要想杜绝信息披露中的造假行为是非常困难的。也就是说,监管部门公司治理相关政策在减少造假方面是无效的(需要修订)。这也就是我国继琼民源之后银广夏、麦科特等,美国继安然、世通公司后,会计造假行为仍层出不穷的原因。

本文建议:加大对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其利用虚假消息而获得的非法收入处以相当于其非法所得额3倍的罚款;由于公司退市而对股民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加大对审计机构共谋造假处罚力度,一经发现信息披露造假,便吊销该签字注册会计师和师事务所的证券业务资格;审计机构的罚款应为非法所得的10倍;加大对公布会计信息的检查力度,即增加发现信息披露造假的概率。如上例,若将P提高到75%,则上述模型结果将不同,上述数据代入ΔG*m1-ΔG*m2式为:ΔG*m1-ΔG*m2=428921•14-[(137729•8+5741•15)×75%-0]÷(1-75%)=-1491•71万元<03

第3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一、写作原则

(1)超前性。在论文选题前,要选择具有前瞻性的题目,即对我国职能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时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题。

(2)实用性。我们在做论文写作时切忌空谈,切忌重复已过时的东西,要选择工作中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新的见解。

(3)时间性。特别提醒撰写会计方面论文的同学,由于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现行会计制度,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参考2001年以后刊物发表的文章。如:写会计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学注意。自从现行制度颁布后,从制度层面已将会计信息造假问题杜绝了,建议这方面的论题就不要再选了。

(4)观点正确。论文写作时,其观点不要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规定相违背。

(5)论题要严格限定在会计、财务、审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或写财务会计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方面的论题。如:"税收筹划对企业理财活动的影响"等。其主旨必须体现出财务会计专业的内容。否则就离题了。

二、构思

1、选题

(1)不是所有刊物发表的题目都适合我们写。因为会计专业本科论文完成字数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间,而有些发表的论文题目写作字数达不到我们规定字数要求,故并不适合我们选用。

(2)若写与会计专业实践相结合方面论文时,要突出所学财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离开这一指导作用,论文将变成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3)要注意审题。有的同学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确定题目时,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如:有的同学把题目定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创新"。我们知道,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有关部门没有出整的规定,该题属于探讨性问题,更无从在此基础上创新了。

(4)论题要有探讨价值。论文的写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或解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对象,如:"浅谈我国的财务分布报告"。该题针对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对职能部门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分布报告》征求意见稿有一定参考价值。相反,有一些同学《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类题目写起来很空,又没有实际内容。因此,建议同学们不要选择这些题目作为论文来写。

2、写作过程

一旦确定题目后,就要开始写作了,写作的时候要注意:

第一,确定题目;围绕题目搜集有关资料;第三,对相关资料进行筛选;第四,根据筛选后的资料确定论文提纲,在提纲中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第五,依据详细提纲开始论文写作。

同学们在收集资料时,可以到北京图书馆查找一下刊物:《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财务与会计导刊》、《财会通讯》、《财会月刊》、《中国农业会计》、《现代会计》、《天津财会》等,还可以参考各财经院校学报有关财务会计方面的文章。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和内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学在写"试论企业内部控制"一题时,夹杂了许多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内容,表现出题目与内容相脱节,从而消弱了主题。

(2)论文结构要严谨。论文提纲确定后,要看看其结构是否合理。举例说明:"试论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一般结构应为:

审计风险的定义。进行各国审计风险定义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审计风险的特征。对特征进行详细说明;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逐项分析;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审计风险的步骤写出来;审计风险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写出来。举例:例如,在防范审计风险方面,现行会计制度中那些不够规范的方面还需改进,怎样改进。国际上成功范例给我们的启示。

(3)文章内容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4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会计虚假凭证的识别浅谈

一、识别虚假会计凭证,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虚假会计凭证是会计信息虚假的基本构成因素和基础。二是在虚假会计凭证的背后隐藏着重大违规违法问题或重要犯罪线索。三是审计人员对虚假会计凭证的识别,关系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风险控制,因此在审计工作的实践中,审计人员必须要重视对虚假会计凭证的识别与查处。

二、伪造会计凭证的目的

违纪、违法、违规的单位或部门伪造会计凭证目的,一是隐瞒利润,偷逃税款制作假凭证来虚增成本。如假造工资表等增加成本支出。或是将财经法规、会计制度中不能报销的发票,变换成可报销的汽油、修理、印刷费等发票。二是为了完成本年度利润指标作假凭证来虚增利润。如随意开具销货发票,编造虚假销售,从而虚增应收账款。三是开具各种假发票套取现金,用于支付各种不合规的开支。四是将国有资金转化成投资兴办的有个人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从中牟取利益 ,而制造假凭证。五是为形成小金库或小团体私分公款制造假凭证。可见虚假会计凭证是审计工作的大敌,审计人员要做到对虚假会计凭证进行准确识别,而必须掌握识别虚假会计凭证的特征。

三、虚假凭证的特点

一是记账凭证所附原始凭证的日期、数量、单位、单价、品种、规格、收款人、填写不规范,或干脆不填写,金额一般某个整数,收款单位印章不清楚等特点。

二是日期与发票的连续号码不相称,同一个单位开出的同一种发票,日期在前的号码却在后,日期在后的号码反而在前。

三是自制的奖金或其他各种补助费表上领取人签字的字迹差不多,或一人代领多人,或人事工资部门下达的工资单与财务部门实际发放工资单不一致。

四是发票 内容与相对应的科目不对应。

五是大量的发票与该单位的正常业务不符。

六是审批手续不齐全,有的是财务人员自行审批,有的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购买物品无保管验收人签字等特点。

七是内容、金额、时间、收入、支出违反一般常理规定等特点。

四、识别虚假会计凭证的方法

一是在理念上,审计人员应做到凭借职业敏感大胆地假设联想,并能够集中精力仔细查阅凭证,不要因资料多等原因而急躁,确信自己在头脑中能够记得很多,要知道,如能进入审计状态,自然会前后联想,融会贯通,审计效果会较好。

二是在查阅大量的凭证中要有侧重,应确定好是重点审计,详细审计还是抽样审计等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来说,对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资金数额不大,凭证数量较少的单位,而审计时间又允许的话,可对凭证逐一进行审计;如:日前,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规模不大,专项资金较多,财务管理不仅混乱的股份公司进行审计时,对该单位的记账凭证及原始凭证逐一进行了审核,就发现了有些记账凭证所附现金支票上所盖法人印鉴的数码不一致,经过核实,结果查出是该单位出纳员私刻了法人印鉴,并用此印鉴多次取现金不入单位账,挪用公款严重的违纪问题。若对凭证数量较多的单位,而时间又允许的话,可进行重点审计,重点审计,应该以业务发生的时间和金额为重点,时间的重点应放在年终或该单位重大事情的前后月份;金额的重点应放在连续大额,或几笔金额相加是一个大的整数上。

三是通过审计发现一些有疑问的凭证后,进行一套系统的核对。

第一,直接核对询问。即直接向财务、经办、审批人员及其有关人员提出询问,请其解释,直到解除疑点为止,但不要多说,尽量让对方多说,寻找突破口,一项经济业务的凭证签字人可能知情,也可能不知情,假凭证更是如此,先找谁,后找谁只能灵活对待,但有一点必须做到,单独核对询问。

第二、走访,座谈核对,当场取证。即有针对性地走访有关单位或找有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取得第一手资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证物核对。也就是对所怀疑有问题凭证上标明的日期、品名、规格、数量、价格等来查看实物,看是否真实,核对可分买方或卖方,无论同哪一方核对,在核对前做到心中有数,对核对的实物要有一定的了解,以防张冠李戴。

第四,比较核对。就是将可疑凭证中所载明列支的项目、金额与前后年度、前后月份以及左右单位类似项目的金额发生情况进行核算比较,从而揭开虚假会计凭证的真面目。在必要时,还可请有关专业人员,参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标准来确定。

第5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可行对策。

从本世纪开始,我国进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情报的统计数据,其真实性直接影响到中央和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进行决策和调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因此统计数据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成败。然而当全国上下都关注经济发展时,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决策、制定的政策其效果都不得不大打折扣,甚至由于虚假信息的误导,造成许多决策的重大失误,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损失和浪费。对这一严重后果,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了,并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我认为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彻底根治,我们必须标本兼治,从基础抓起,从源头抓起。

一、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1、社会道德失衡,诚信严重失范,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和深刻变革,人民生活显著提高,但无庸讳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社会诚信水平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这种道德失衡、诚信失范的现象不仅成为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也成为统计数据造假的一大社会根源。它影响到了作为调查者的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者,也影响到了向社会提供各种统计资料的社会各界的每一个人,同时更影响到了我国各级领导干部。

2、干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是导致和助长统计数字造假的一个重要源头和关键所在。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干部的考核任免,开始对其业绩进行量化考核,这应该是干部管理迈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一步,但是对于定量考核的某些指标我们没有进行严格、科学、规范的审计和评价,正是由于这一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缺陷,使某些领导出于地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统计部门授意和间接施加影响,使之按其意志编造或瞒报、虚报统计数据,从而导致和助长了整个社会数字做假的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重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

3、统计法制意识淡薄,执法力度不够是造成统计数据造假日趋蔓延的关键因素。首先是整个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淡薄,从领导到群众,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单位,从调查者到被调查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对统计数据造假与其它触犯刑律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一部分人出于对部门、个人利益的考虑,对数字造假心知肚明,且彼此心照不宣,甚至协助造假、做假。其次,统计执法乏力,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使统计法律、法规失去了应有的震慑作用,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观念更加淡薄,直接助长了社会上统计数据造假的现象。

4、统计部门自律制度不完善是造成统计部门对统计数据失真、失守的关键因素。由于现在我国统计部门还没有财务部门那样严格的自律制度,所以统计人员和统计部门没有会计人员那样高的责任感和纪律约束感,因此也弱化了为保证统计数字质量而应该坚持的原则和立场,降低了自己对假数据的责任意识、敏感性和抗干扰能力、放弃了捍卫统计数据真实的神圣职责,使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失去了最后的保障。

5、统计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和领导的自身素质水平低下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又一主要原因。首先现阶段我国统计队伍业务素质水平较低,造成统计各工作阶段科学性差,对统计工作各环节控制不严谨、不合理,造成了统计数据不同程度的失真。其次,作为被调查的社会各界,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及素质水平,导致记忆、记录、估计不准,也会使所提供数据失真。最后,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个人思想觉悟、业务能力较低,向统计部门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不是经过科学调查得到的,而且仅凭个人臆断、拍脑袋拍出来的,当然会使统计数据失真。 二、根治统计数据失真的对策

1、加强社会道德诚信教育。在进人新的世纪后,我国明确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方略,并在全社会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对于统计数据的造假问题,已不单单是法制就可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全社会的道德、诚信教育,提高全党、全民的道德诚信意识水平,仍应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来抓。

2、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与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如授权专门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前不可先通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严格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3、加强统计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由于长期以来对《统计法》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统计数字造假这一违法现象,很少有人意识到这是违法行为,也很少有人去举报或抵制,因此很少有数字造假者得到法律制裁,致使《统计法》根本起不到其应有的震撼作用,助长了数字造假的不正之风,使统计数据治理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统计法制,并全方位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处理一批严重的统计违法案件,树立统计部门的权威。

4、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机制。要象会计部门的财经纪律一样,在统计部门,建立起一套责、权、利相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统计部门的自律、监督制度,以严格约束、监督统计工作。

第6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公司治理;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 

 

1 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 

公司作为一个系统,公司治理是指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或外部的制度或机制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最终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李维安,2001)。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企业会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股东、债权人、社会公众等,让他们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情况,进而进行决策来调节该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对该企业的投资、信贷等活动,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实现有利的现金流量,从而使企业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寻求高报酬、低风险的投资和信贷机遇。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或少数方凭借其在信息占有方面的优势,通过他方合法权益的损失来获取不正当利益。会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削弱企业的市场价值,因此企业管理者要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性。 

2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的相互关系 

2.1 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衡机制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会计信息的生成与披露和专业会计人员、董事会、监事会等有重要关系。可见,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责任和作用密不可分。另外,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制度体系,其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司与市场的健康发展,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改进。 

2.2 会计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治理的作用 

会计信息对公司治理系列问题的影响具体见以下方面。 

2.2.1 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公司所有权安排 

公司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组合,在控制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时代,受托人不可能像维护自身利益一样去维护所有者的利益,没有剩余索取权的经理人员很难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行事。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人可能利用失真的会计信息来掩盖其对自身利益的不合理维护,使得利益相关者失去依据,无法根据准确的会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 

2.2.2 会计信息披露关系到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效果 

会计信息披露为委托人提供判断经营业绩的依据,委托人选择人并把自己的资产交付经营,之后就要依赖公司的财务信息进行监督和评价其业绩效果。会计信息能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现金流量等有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因此,激励的充分有效、监督的及时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获取和利用了充分披露的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一旦失真,就会加大委托人的监督难度,激励机制也会失灵,从而使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失去效果。 

2.2.3 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帮助管理者协调公司的利益分配和经济关系 

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能够减少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并提供诸多评价业绩的财务指标,决定管理者与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而有效约束管理者的行为,达到激励、控制、约束管理者的目的;另外,借助于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会计信息对外部竞争市场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信息支持,保证了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形成足够的代价,缓解管理者对股东的利益侵害。 

总之,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障,而真实、充分的会计信息披露又可以监督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通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寻找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缺陷,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也为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开辟了新的途径。 

3 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危害金融秩序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其形成原因也来自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成果,因而会计人员难免需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职业估计、判断与推理,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有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故意违反有关的法律法规,粉饰对外披露的财务信息,从而引起了会计信息失真。 

(3)执法力度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状况严重的原因。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不仅由于利益驱动,同时也因为对于造假者来说,造假的预期成本会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即使会计造假被发现所付出的代价也很低。可见,我国的执法不严格,惩罚力度不够,法制约束力度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状况。 

    会计信息披露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由于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披露息息相关,因此探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措施至关重要。 

4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公司治理措施探讨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状况恶化,从而促进公司治理效率,有以下几方面措施: 

4.1 规范股东大会运行机制 

规范股东大会的运行机制,改善国有企业以往“一股独大”的局面,制定能体现大多数投资者意愿的公司章程,从而能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4.2 完善内部监管机制 

制定并推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董事任职标准,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对于经董事会批准披露的会计信息实行董事负责“问责制”,加强其责任意识。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扩大监督范围,切实履行其监管职能。 

4.3 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弱化管理者对会计信息造假的利益动机,规范个人收入和业绩挂钩制度,建立合理的报酬结构,增强经理人对公司的责任与归属感。 

4.4 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与健全外部控制权市场,通过兼并和收购外部企业来加强对董事会成员、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 

4.5 完善会计制度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会计制度,减少法规漏洞的产生,使得可能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经济活动置于更严密的监督之下,增大企业造假难度。 

4.6 加大执法力度 

财政部应完善细化具体执行法规和条例,加大对财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外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与检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及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提升监管的有效性。另外,加重对会计信息披露犯罪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4.7 充分发挥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的共同作用 

强化企业内部会计的监管制度,实行严格的职责分工与相互监管。在外部加大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监管力度,强化注册会计师风险以及职业道德意识,加大注册会计师与上市公司合作造假的成本,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8 发挥社会媒体的监督作用 

新闻工作者、电视广播等社会媒体应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功能,及时向社会曝光各种社会事件以及法律法规状况。 

通过探讨以上措施,改进会计信息披露状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进而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会计信息不对称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状况一定能够改善,市场机制运行也必定更顺利。 

第7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什么是会计诚信?在职高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何必要性及重要性?如何在会计教学中渗透会计诚信教育?本文围绕以上三个问题,对正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教育,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树立“坚持准则”的职业人格,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养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什么是会计诚信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会计诚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什么是会计诚信?会计诚信是会计对社会的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项经济活动反映出来。诚实必须守信,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实和守信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就是忠诚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事业,热诚勤勉地做好会计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信”就是讲究信用,树立会计信誉,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屈从迎合任何压力,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一己私利,提高会计的公信力。

二、在职高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何必要性及重要性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大量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不仅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秩序,而且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危及会计人员自身。

1. 危害市场经济秩序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会计资料失真,将直接影响国家税收,导致各项经济指标失真,最终导致国家经济政策与实际偏离,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据我国财政部1999年抽查100家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时,有81家虚列资产37.61亿元, 89家虚列利润27.47亿元;而2000 年度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中,在被抽查的159家企业中,资产不实的147户, 虚增资产18.48亿元, 虚减资产24.75亿元; 利润不实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 虚减利润19.43亿元。会计造假愈演愈烈,会计诚信的缺失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危及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弱化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

2. 危害投资者

经审计后公布的会计报表是中小投资者投资的主要依据,会计行为的失信、会计报表的失真,会直接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的严重后果。从我国虚报巨额利润、欺骗投资者,一度成为股市“大黑马”的琼民源案件,信誓旦旦编造子虚乌有暴利故事的“银广夏陷阱”,三年内收入巨增3 300倍的格林柯尔神话,到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施乐公司等财务造假案例,这些公司因舞弊后果严重招致破产,使投资者血本无归,都与会计失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 危害会计人员自身

诚信不仅是责任,更与利益密切相关。守信者得到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代价。对会计人员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立业之本。会计人员不诚信,轻者不得从事会计职业,重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银广厦事件”东窗事发,为其出具审计报告的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资格及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被吊销,签字的两名注册会计师被严惩。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会计人员必须诚信。

因此,有效解决会计人员诚信问题已成为我国会计界乃至经济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正像前国家财政部部长项怀诚说的那样,要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会计诚信教育最适当的时机就在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在职高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帮助学生在走上会计工作岗位前就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一旦将这种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那么今后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无论上升到什么层次,公众的利益都能得到保护。因此,对财会专业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应该抓住会计教学阵地,对正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学生渗透“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作为一名从事会计教学多年的教师,时刻不忘学生会计诚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计诚信教育。

三、如何在会计教学中渗透会计诚信教育

在会计教学中渗透诚信教育,每一位财会专业教师责无旁贷且任重道远。

1. 在始业教育时渗透会计诚信教育

财会是个热门专业,但要让学生懂得学好会计学、做好会计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具备持之以恒的精神。结合《会计法》、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及会计违法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让同学们明白:“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敬业,尤其是做会计人,从事会计工作更应如此”,只有“诚实做人、本分做事、谨慎行事、合作共事、方可成事”。会计人员天天与钱和物打交道,必须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过硬的思想品德,要禁得住诱惑,丝毫马虎不得,始终把“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守准则、不做假帐”作为从业准则,一生奉行。“琼民源案件”“银广厦事件”等深刻的教训,不但危害了国家、欺骗了投资者,最终把会计人员自身也搭进去了。通过这重要的第一课的讲授,既让同学们对会计学科、会计职业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又懂得了做人、特别是一个会计人应该具备的品行,实现了专业知识和德育工作的双丰收。

2. 在讲授相关会计原则时渗透会计诚信教育

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循诸多原则,比如:可靠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谨慎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等。这些原则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我们讲授这些内容时除了帮助同学们掌握各自的内涵,还可以加以引申,作为人生准则来遵守。

可靠性原则比作人生准则,要求我们做人要真实可靠、客观公正,时刻牢记诚实守信是人生第一美德,是会计人的本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告诉我们遇到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面的浮华所迷惑、被繁荣的假象所误导。我们要踏踏实实的强化素质,靠真本事吃饭,做表里如一的人。谨慎性原则要求我们做人、做事要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尤其是作为会计工作者核算的是财物,提供的是信息,保守的是秘密,更要注重细节、谨慎行事,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可理解性原则要求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表里如一;做事要条理清晰,有板有眼,透透亮亮。曾有金融巨擘之称、作为美国mba教材案例备受赞赏的美国安然公司,利用人们对它的信赖,会计造假维持不正当利益,最终身败名裂,安然公司可谓“成也会计,败也会计”。还有“格林柯尔神话”等等事例都说明会计造假只能蒙骗一时,不能蒙骗一世,依靠会计造假发展企业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会计造假者应该谨记的。通过以上会计原则的讲解,使同学们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达到德育智育两不误的效果。

当然,会计教学中可以渗透会计诚信教育的地方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努力寻找,可以说,处处都可以渗透会计诚信教育,时时都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净化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人格,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后养成正确的职业操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关键词: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为实现内部控制完美无缺,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权衡利弊,实现经济性和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利益驱动

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起步较晚,会计准则制定的滞后,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一些企业单位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违背会计核算的真实性,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领导授意、指使、强令、串通编制假账躲避税收,无视国家法律法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一些企业部分会计人员害怕领导打击报复,使产生的会计信息尽可能对领导有利,从而达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目的。可见,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最根本原因。

2.监督体系不完善

会计人员监督方面,会计人员隶属于单位领导,无独立性。在内审监督方面,内部审计地位不高,决定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损。在社会审计监督方面,因执业人员水平和职业素质良莠不齐,恶性竞争造成迁就客户,常常屈从于委托单位的要求,甚至出具虚假验证报告等。可见,监督体系不完善为会计信息造假提供可乘之机,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3.处罚不力

我国对企业造假的处罚较轻,对违反法规的打击力度偏弱,这就从客观上纵容了会计造假。企业违反会计法规带来的经济利益与低廉机会成本形成强烈反差,诱惑一些人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以身试法,它是我国会计造假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失信成本低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力。

4.社会风气不正

经济学认为:人行为的理性与否取决于所处的环境,好环境使人产生更多的理,不好的环境使人产生较多的非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评价主要依靠会计信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经营者必然提供与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就为造假提供可能。一些造假者实现了他们的利益,造假之风盛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与社会风气有一定关联。

5.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期间有很多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的内容。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能力不强,甚至为讨好领导,公开为企业领导违反财经纪律出谋划策。有些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即使遵循了会计准则,常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不可避免地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失真。

二、加强内部控制,治理信息失真

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是很容易发生会计舞弊的。会计信息失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人员的违规操作。因此,正确、及时地传递社会信息,真正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有效控制会计信息失真,既要放在会计人员的控制上,还要加强控制环境的建设。

1.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员工的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的权力压制下,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从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当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发生冲突时,会计人员必须将国家和公众利益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最高准则,坚持原则,诚信为本,不做假账,在社会上树立会计人员威严和神圣的形象。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和奖罚制度,建立道德行为档案,供全社会监督,使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能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并能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和会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2.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会计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发挥出较高的业务水平,才能从源头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会计专业知识培训,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它是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才能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另外,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还必须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内部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是对会计工作所形成的约束机制。若想从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造假,就必须建立健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同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

三、结束语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产物,是管理当局为实现经营目标而设计的自律系统。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市场经济秩序、维护会计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与合法性,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与运行机制体制。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会计界人士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原文涛: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对会计行业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 2011,(S1).

第9篇:财务造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为了应对新的形势、促进自身发展,企业集团必须建立和完善其管理控制制度,而作为管理控制制度的核心内容,强化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文阐述了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性,指出了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和股份制的不断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集团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竞争实力,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主要表现为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为了提升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必须抓紧发展资本雄厚、竞争力强大、跨越行业和地区的跨国企业集团,这也是我国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的主要目标。从法律地位上看,集团下属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这不利于企业集团之间的融合,因此非常有必要实施一体化的财务控制,从而促进企业集团内部的融合。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概述

财务控制对于企业集团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企业集团进行控制不仅包括基于产品和销售的生产、经营控制,还应该包括基于资本运动的过程控制,这就涉及到财务控制。其次,企业集团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而且管理层次众多,集团成员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资金往来和资本联结,有很多手段可以实施管理控制(比如产品生产、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等),财务控制是这些手段中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贯穿于企业集团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存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财务控制未得到有效贯彻。有些企业集团并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董事会没有发挥起应有的作用,这使得内部人控制有机可乘,弱化了基于股权的财务控制。综观西方的企业集团,大都是母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投资、并购等行为构建起来的,而我国的很多企业集团却是基于政策优惠、行政命令等方式联结在一起,产权关系不明晰,财务关系比较混乱,因此难以根据产权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

第二,财务运作水平低下。当前很多企业集团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缺陷,财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清晰定位,做的主要是会计工作,而忽略了在财务上的作用。一方面,企业集团缺乏系统的财务战略、预算以及定量的指标,集团运作未能形成没有统一的财会制度,各下属单位还是“各自为政”。另一方面,企业集团未能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各下属单位只是象征性地上交财务报表,没有深入分析自身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绩效,在企业决策的过程中也不重视财务分析、评价的重要性,而是由领导凭“拍脑袋”做决策,因此决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第三,财务信息不可靠。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财务信息,它能够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据以正确评估经营绩效,预测发展前景。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庞大的规模、复杂的组织,因此需要完善高效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然而许多下属企业并未将财务状况如实上报,而且企业集团的财会制度以及会计科目的设置缺乏统一,导致财务报表无法真实反映集团的实际财务信息,同时在编制合并报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夸大资产规模,更加扭曲了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

第四,未建立起有效的财务监控体系。我国当前的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会计信息造假、财务乱收滥支、资产流失的现象。这三方面都与财务具有密切的关联,其中财务上的乱收滥支是原因,资产流失是结果,而会计信息造假则是表面现象。这说明在现实当中,我国企业集团对于财务的监督非常薄弱,内部会计缺乏监督动力,内部审计基本上没有发挥作用;外部的经济监控也形同虚设,国家、社会审计效果有限。除此之外,企业集团实施的主要是事后控制,而缺少更为重要的事前和事中控制。

第五,激励机制过于简单。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激励可以解决多重委托-问题,进行健全财务控制,但我国由于历史及经济上的原因,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激励机制。据了解,大部分企业集团的管理者并没有得到与足够的报酬,也很少有实行年薪制的。由于经营管理者的切身利益还和企业经济效益并没有有效结合,因此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预想中的效果。

三、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对策从总体上看,企业集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强化其财务控制。

第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及公司治理结构,财务控制的主体应该是公司的董事会,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的职权。财务控制从机制而言是利益相关者综合、全面地管理企业财务,因此,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就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的表现。企业集团应该以专业化、独立性为基础来构建董事会,有力地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判断一个董事会是否合理有效,关键在于董事会的人员组成,只有专业化、独立性的董事会才能发挥出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聘请独立董事、组建专业委员会。

第二,授权给下属企业进行控制。为了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率,可以把某些权限授予下属企业,具体而言应该明确授权事项和资金使用的额度范围,尤其应该明确规定那些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的项目,从而使下属企业的各项财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集团总部集中管理资金,而将授权下属企业以投资、融资权限,从而下属企业有一定的权力来制定额度范围内的投融资计划。与此同时,集团总部应该建立健全这些项目的审核、批复和控制制度,加强对这些项目的跟踪,从而规范下属企业的财务行为。

第三,加强预算控制,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在财务控制和目标管理中,预算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制定预算应该基于财务目标,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加以规划,通过财务预算,企业集团可以系统完整地反映所拥有的资源和目前的配置情况。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应该将集团整体的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进行逐一分解、层层落实,并以此作为对各下属企业绩效考核的标准。

第四,健全对下属企业的考核制度。企业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具有相同的最终目标,那就是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下属企业从集团获取资金,进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要保证资金的完整、安全,另一方面还必须追求盈利,完成企业集团下达的考核指标。为了确保投资收益的实现,企业集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制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孟祥秀。试论集团公司如何实施财务控制[J].公用事业财会,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