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主流空间范文

非主流空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主流空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主流空间

第1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60后的艾敬在唱着雅皮士的忧郁,70后看村上春树、向往嬉皮士的生活,80后的关键词是小资和奋斗,90后们汹涌而来的是“非主流”,和他们相关的还有奇装异服、非主流照片、空间、签名和火星文。

他们通过这些行为和审美想表达什么?这个答案永远只有非主流自己才能回答。对他们来说,非主流的种种行为、表现其实也是一种创造力。他们并不担心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反而是用尽各种办法表现自我。隐藏起来的另一个我

“我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哪怕是以挑衅的方式,你们敢吗?”90后的周婷婷说。作为非主流的主要群体,90后们拥有比上一代更优越的生活,同时他们也过度依赖电脑,“呆在电脑前的时间多过和家人、朋友相处,甚至没事也会让电脑开着”是大多数90后的状态。

在生活里,他们一方面渴望受到关注,另外一方面也想隐藏真实的自己。“我想通过外表和行为让别人以为我是这样的人,而把另外一个自己隐藏起来。”周婷婷这样说,“我不希望人们知道真实的我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背着家里去文身,把头发染掉,只是觉得这样更安全,隐藏起来也更好玩。”

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系统,他们大多喜欢艾薇儿和欧阳靖,也受西方音乐和日本视觉系乐队文化的影响,像上世纪80年代的音乐流派Shoegazing一样,他们的照片视角一般在自己的鞋子,在一张照片里,过度集中了颓废、压抑和迷恋、病痛等情绪。

拍照是一种社交

非主流图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非主流照片达人往往同时也被称为“社交达人”、“城市达人”。90后的非主流照片达人田桢懿爱自拍,爱修图,这也是一种社交方式,拍了新照片她会立刻在空间里。聚会后,大家还会等着她发照片出来。“这就像会一样有趣。”而空间里的评论自动提醒功能是她所喜欢的。所以她的空间照片也有对话体,“这就像一定要是自己人才明白的暗号,这是我们的小世界、小圈子,我们寻开心的方式。”

有人认为他们自认为张扬个性其实毫无个性。支持的人认为这是一种青年体验型文化,是这一代年轻人时尚的代名词。更多的人持观望态度,“我们也穿过喇叭裤,热爱过大卫・鲍伊,连《猜火车》的伊万最后都要穿上西装去上班,我相信90后会成长起来的”。

一切为了非主流

曾莹比照片上还要瘦,穿一条磨破边的短裤和白衬衣,像从少女杂志上走下来的,165公分的她不到90斤。她坦承自己真的是在刻意减肥,“瘦了才有气场,一胖了就拍照好难看,自己看着都厌恶”。才18岁的她已经花很多时间来保养了,不光是朋友眼中的照片达人,也是美白达人、瘦身达人。

数码单反、卡片机、LOMO、傻瓜机和宝丽来,曾莹都有。她最常用的却是傻瓜机,“因为必须要洗,我下手就没那么狠,不然要拍出一堆照片出来像病毒,而且有时冲出来的照片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她的每个相册都有100多张照片,最多的就是去旅行的照片,巴厘岛、冲绳或者别的地方。“我喜欢那种安静的照片,喜欢日本摄影师川内伦子的照片,还有韩国的女摄影师YeRin Mok,因为看《水果硬糖》而知道了这个摄影师,后来就疯狂地搜集她的照片。

“我不喜欢没有感情的照片,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只要让我觉得有感情的照片就是我所喜欢的。”

马上要上大学的曾莹希望自己看起来更成熟一些。“我就这点爱好了,说我非主流,也要非主流得有范儿才行。”

什么是非主流?

非主流(FzL),本来是西方国家对于与主流生活方式不同现象的称呼,尤其体现在音乐领域,如乐队The Smiths、Depeche Mode、R.E.M的音乐风格都曾被定义为非主流。曾经嬉皮士风潮也被视为非主流,现在已成为各大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和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说法是“非主流”起源于TOKYO HOT(东京热)。东京热是日本最大的一家AV电影电视台,位于东京的涉谷地区,是自称为非主流一族最向往的地方。

90后导演艾水水 不要在工作时把我当小孩

13岁便出道拍广告片,16岁时用Dv拍了一部《他叫苏格》的短片,参加多个电影节,一个“姬系”(公主之意)的导演,一个爱看老男人书的18岁少女。她像一个偶像明星一样站在监视器前的照片也符合很多人对于90后的某种预设:不按常理出牌。艾水水很早就知道“以商养艺”。艾水水说自己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测出来心理年龄很大。“其实我希望一直保存一颗纯真的心,有一个孩子的心态。”她13岁便开始化妆了,她说打扮得漂亮一点,也可以让别人愉快。至于《他叫苏格》,有些人看得头晕,她说去参加国外电影节的那个版本更“极端”。她的下一部电影叫《黑桃之夜》。名字都跟《蓝莓之夜》像。

Q:你的90后宣言是什么? A:成长是一个让自己平静如水的过程,我18岁了,希望安安静静读些书、拍电影。我的青春不张狂。

Q:你喜欢跟什么样的人做朋友? A:志同道合的人、心理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有独特审美观的人。

Q:你如何看待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生人? A:60年代的人是五粮液,70年代人是长城干红,80年代人是燕京啤酒,我是长岛冰茶。

第2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非主题文化 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起源

在现今互联网网页的浏览中,你不难发现很多以“非主题”命名的文化现象,如非主题涂鸦艺术、非主题摄影、非主题诗、非主题创作、非主题营销、非主题服务、非主题活动,非主题环境创设、非主题空间、非主题爱情、非主题公园、非主题风景、非主题聚会、非主题系列、非主题变奏、非主题城市、非主题模式等,作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传播现象,“非主题”文化传播正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开来。

如何界定非主题文化。从字面理解非主题文化应该是一种与主题文化相对的文化取向。虽然还没有人为非主题文化下过准确的定义,但我们从其表现特征上可以发现:非主题文化现象的提出是基于“像”大于“意”的理念,同时提倡“回归”自然,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的活动、艺术创作、感情交流和景观。它是对社会过于单一化意识的一种反叛,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文化意识领域的一种表现。后现代主义从内容上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非主题文化继承了解释学反对传统哲学对本体、本质的追问,否认中心、整体性、认识性、客观性,强调主体对事务、对象的解释、理解,注重从主体出发而发生的主体与对象的意义关系。主张多元、主观和不确定。这也是为什么非主题文化强调梁莠并呈、丑美相伴、多样生活格调生活旨趣包容。

而后现代主义的代表罗蒂的反对真理符合论,也在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上成为很多人的理论依据。真理只是“我们最好加以相信的东西”而已。所以不要让真理再压迫我们了。我们相信与否是重要的,任何束缚都要被打碎。

作为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德里达就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所以善的、恶的、丑的、美的、不善不恶的、不丑不美的,正常恋人、同志、雅的、俗的、不雅不俗的、有个性的和没有个性的都能成为非主题活动的受邀者,德里达认为事物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先在的根本性特征或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不确定的,意义只存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阅读就是一种误读”。也正是非主题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使很多非主题活动取得了主题活动所不可能取得的效果。

当然,非主题文化核心还主要来源于现代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利奥塔,他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

哈贝马斯则竭力主张用谈话、沟通、理解来达到不同人、不同群体的一种具体的共识的过程。这也就是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十分活跃的理论依据。

二、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的表现与特征

哈贝马斯把生活世界看作为非主题的即没有通过理性和论证的世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是通过交流、沟通和理解建立“新理性”,进而实现共识的过程。在哈贝马斯理论框架中,他把普通语用学首先定义为关于理想的话语环境的学说,他认为在理想的话语情境中:“所有参与者无保留地追求加强语义的语言目标,以便达成共识,为各人所追求的行动计划能一致协调奠定基础。”“共识的范围越宽,合理性就越大。网络环境显然是哈贝马斯最佳的理想的话语环境。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网络构筑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而在“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虚拟世界里,意味着对于每一位独立的个体可以有着一种与真实社会不同的放松的感觉、放松的心态,你的态度、你的兴趣、你的感受、你的交流与努力效果、彼此的理解与共识,直接可以决定你有无数的聚合与分离,在线与离线,创建与删除等等情况发生。而另一面,该空间的开放性特征类似于对物理空间物象性的理解:我们似乎没有能力想象空间怎么会是有边界的。正是这种开放性它也为个性化游牧与对话创造机会和可能。只要愿意,网络就是一个永恒“自由”的互动过程。“自由”的牵引者一是兴趣,二是对话后共识和理解,这种心情的自由是非功利化的心态,网民只有在这种心态中,才可以参与话语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才可以摆脱强制、统治、权力游戏等纯粹工具性和策略性的动机;才可以把那些潜在于我们的断言中的认知性的、规范性的、表现性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区分出来,并且仅仅通过辩论达到这种区分;才可以使人们自由地就民主意志之形成、政策连续的基础达成共识;才可以达成一项合理的同意,这项同意可以根据进一步的协商进行修正。所以无论是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赎沟通理论的实施还是哈贝马斯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形成的非主题文化传播,必然借用网络获得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纵观网络传播,从搜索引擎到网站、博克、论坛,从点击、链接、超链接无处不留下非主题文化传播的影子。网络空间不仅有冠以“非主题”名头式的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和种类繁多的形式,还有很多隐性的非主题文化传播,譬如聊吧、网络小说、QQ、网络在线等形式,就是在这些虚拟交互空间里,网民通过聚会、对话、发图片、发帖子、作动作等方式,用生活中不常见个性化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戏谑、调侃甚至使用黑色幽默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感受、感悟、理解和批判,用一种非传统的另类表达呈现在网友面前:它可能是直白而坦诚的,可能是率真而幽默的,可能是通俗而不乏创意的,可能是感性又很睿智的,还可能是开放又带有个人狭隘,可是无论怎样,网虫们在互动交流中决不乏个性的展示,决不乏民众艺术的诞生,决不乏共识的达成。在交流中,人本性的卸装、社会面具的摘下,“范跑跑”成为面向网民敢于自我剖析的第一人;在彼此沟通里,山寨版的《春晚》、《无极》也曾倍受期待;在彼此达成的共识中,“俯卧撑”、“林卡脖”、“刘内裤”、“杨不归”成为人们共同征讨的对象;而“打酱油”、“不怕雷到你,就怕自己”又表现了人们对网络舆论变身网络暴力干扰人们的现实私人空间时,网民“关我x事”的从容心态赢得了更多人的心理共鸣;“很黄很暴力”小学生很傻很天真的用语,则将网络“新道德”问题提到了一个高度令广大公众思考。而诸如“山寨家电,山寨明星,山寨建筑、山寨现象”、“正龙拍虎”、“不能太陈冠希”等网络流行语所构成的另类网络对话与文化传播,既是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表现又展示非主题文化传播的网络特征。

除了直面生活另类的表达、对话、沟通和理解性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之外,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非主题文化网络传播又呈现自己独特的风景。

有的网络艺术家在谈“非主题内涵”时,就明确反对创

作时意义的导引和解读,他们认为“非主题内涵”躲避了“意义”的预设,从而让镜头“发现”了人眼所忽略了的部分,而这也正是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意义所在。于是我把纪实摄影的文本特征定义为――“非主题内涵”大于“主题内涵”,在网络上我们看到有的读者把现当代梭罗《种子信念》看作为“非主题化、自然化、境域化”作品。他们是这样评价梭罗《种子信念》的,作者所观察的植物以种子传播的各种情况,细致敏锐到了入“微”,而白描和纯真到了“素以为绚兮”(《论语,八佾》)的地步。它也不同于一般植物学家的著作,它里边的那种内在的闲静与飘逸可与陶渊明之作相比。所以,它对于我来讲是非主题的、自由的和引发生命感的。读它让你做久违了的美梦,平和的、稚气的、慢节奏的、不隐藏着阴谋诡计的。读某些文化作品其实对人的精神无益,催人老;而读梭罗的书,让你复原,让你又感到幸福的可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非主题”创作是很难用单一的思维去诠释的,它具有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强调的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平面化等特点,如果我们非用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去诠释作品,只能是误读和无功而返。“非主题”创作呈现给我们读者的往往是情境、灵魂和归宿,是浑然一体的感受和感悟,是超语言的,也是灵魂的交流与沟通。所以网络成为“非主题”艺术创作传播的间接渠道,但同时“非主题”艺术创作又为网络“非主题”文化传播丰富了内容和改善了审美趣味。这也为“非主题化”文化传播迅速在网络走红奠定了条件。

三、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与走向

有人把“非主题化”放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地位,认为主流应该是一个时代的大众的潮流。非主流就是张扬个性、另类、非大众化,不盲从当今大众的潮流,讲究符合自己心性、个性的创作、态度和表现,而非主流就等同于“非主题化”文化。还有的人把非主流、非主题文化看做是一种体验,而作为一种体验。必然要经过行为主体的感觉思考与行为。相对于湮没于共性的芸芸众生来说,非主流、非主题意味着对个性的强烈要求。其实人皆有个性,但是在弱化个性的现有社会体制中,一直表现的很微弱,那么要想突破,就需要有一个环境,有一份勇气,甚至说有一份勇于孤独的勇气和魄力,那么网络环境就催发尚不足以突破自身的谷壳绝大多数个性种子的生根发芽,也许有一天他们就会从虚拟世界走出来。来到现实世界开花结果。所以说,个性的表现,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在网络世界,也许每个人都会长出自己的“脾气”。

对于哈贝马斯来说,非主题文化是不具备他所谓的有效性的,是需要理性与论证的过程。哈贝马斯所认定的有效性即理论话语涉及我们命题的真实性,实践话语与我们行动的公正性相关,而审美的话语着重在我们能真诚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他同时又说:规范的、文化的,私人的世界是非主题,这三个世界是我们意义的根源,也是科学、道德、法律、艺术的母体。从他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哈贝马斯为了“新理性”的重新建构,他与其他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们是有着思想差异的,尤其对解构而不建构他是不赞同的。但另一面他为了建构使他又回到了他们所批判的工具论中来。

但无论怎样,哈贝马斯把非主题的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母体,那么非主题文化传播的本质显然是屏弃社会人为功利心态的纷扰,屏弃单一意识的导向,回归母体寻找艺术之源的元态生存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其目的显然想找回被异化自我,找回原生态的创造力,找回可以自由思想想象的情境。当然,非主题文化在这个基本框架中又衍生为有元生态氛围的非主题环境,有元生态感觉的非主题活动,有自然那种轻松怡然感受的非主题小说等。

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都应该保持它的活力。这个活力不是指其存在与否或正在运行与否,而是指其创造的能力。而网络空间正是创造力挥洒的乐园,今天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能够在这个空间里流行,就证明非主题还是非主流文化还不乏活力,反之很多非主流的事物,一旦失去其创造力,尽管其形式仍然是非主流的,那么只有两种结局:一、消灭;二、被同化。比如嬉皮士风潮,一旦失去了其特定的历史创造力,不能与时俱进的发展自己的理念,也就逐渐沦落到一种时尚了。

第3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论文摘要: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应是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之间的和谐。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内部长期的教育、学习和生活中,将各种力量统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精神支柱、学校传统、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观念的总和。校园文化是时代精神在学校的反映,是一种产生于大学、中学、小学乃至幼儿园等校园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依附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从内容上分,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根据所呈现的方式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1 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 

主流校园文化是指由学校基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支持和倡导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的高品位的群体文化。主流校园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代表着时代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目前我国学校的主流文化生活主要表现为: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健康娱乐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 

非主流校园文化是指各种游离于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题之外的,以非正式的方式自发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的各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总和。非主流校园文化依其存在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和新生的非主流文化两大类。传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大致包括“课桌文化”、“宿舍文化” 、“厕所文化”等;新生的非主流文化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诸如“影碟文化”、“网络文化” 、“洋节文化”、“新新人类文化”、“手机短信文化”等。 

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同时存在于校园生活中,是校园文化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从目的性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明确的目的,它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以课时目标或群体活动为表现方式;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缺少明确的目的性,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其最终效果或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或与教育方针背离。从表现方式上看,主流校园文化有较为严谨的组织形式,如学术文化活动、道德修养文化活动等,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主体;而非主流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较为松散或隐蔽,既可能是课桌上随意的涂画,也可能是同学之间互发的一条调侃短信等。 

 

2 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具有原创性、综合性、独特性等重要特征,而和谐性是优良的校园文化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它是校园文化成熟的标志,是衡量校园文化是否发挥其功能的检测标准。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应包括:(1)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学校中的群体主要有领导群体、教职员工群体和学生群体,这三个群体之间应相互协调、互谅互助、团结友善,共同构成学校和谐的人文环境。(2)人与校园物质文化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环境、校园建筑、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及校园网络平台等。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师生身处其中能增强对美的感受,陶冶积极的情感。(3)人与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集体舆论、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及校风、学风、教风、校训等,它反映出学校的个性和风貌。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能加强集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4)人与校园制度文化的和谐。校园制度文化既包含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群体,也包括固定和物化了的校徽、校标、校歌等,是学校基本特点和基本精神的历史沉积和总结。统一协调,步调一致的校园制度,会使学生对校园文化产生信赖感和威严感。 

 

3 非主流校园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主流校园文化与非主流校园文化的和谐。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科学地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3.1 正确看待非主流校园文化 

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有些教育者持贬斥态度,认为是市场经济下道德滑坡及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的结果;也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过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文化趋同趋势在校园中的反映。应该说,二者的认识和判断都有失偏颇。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变革不仅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主流文化健康、清新的活力,同时也正是在社会的转型、经济体制的变革和转换过程中,又使学生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一时难以适应,甚至出现一定程度的行为反叛,道德失落与思想困惑、混乱,非主流校园文化现象正是这种状态的折射和投影。对于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不合谐内容,我们不能简单以其不符合健康向上的道德要求就粗暴地加以打压,而是要科学客观地分析其形成、发展的原因,积极加以引导,使之与主流文化生活互相协调,从而推动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3.2 强化主流校园文化的作用 

主流校园文化对非主流校园文化有替代、引导与升华的作用。教育者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高雅、乐观、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生活占据学生的文化生活阵地,从而使消极的、不健康的非主流文化无立足之地。教育者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宽容态度、健康心理、竞争意识、坚强意志等,从而对非主流文化生活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另外,教育者还可以通过主流文化的高尚情操、价值观念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高尚情感,改造非主流文化生活中的低级趣味,使真善美的德行和品质逐步向各类非主流文化生活中渗透,这样就能通过高尚情操的内化,促使学生种种非主流文化品位的提升。 

3.3 充分利用非主流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其所产生的效应来划分,校园文化可分正效应文化和负效应文化。正效应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健康向上地成长;负效应的校园文化则使人陷入迷惘、颓唐,或情趣、格调不高。应该说,主流校园文化和非主流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一个运行良好的学校的主流校园文化通常是正效应文化,但这并不等于说其非主流校园文化就都是负效应文化。非主流校园文化中仍有许多积极的因素,如果教育者注意挖掘和利用,依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针对校园内的某一不文明现象,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各个网民的各抒已见,激烈争论,学生们最终对这一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后也更加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修养。这种非正式的教育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比正式刻板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参考文献: 

[1] 薛丽.隐性课程德育功能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4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一、高校非主流节日活动表现形式

(一)网络化。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它塑造出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和近现代工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文明形态――网络社会文明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下,网络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发明与应用之前,人们走街串巷,穿堂过户,沟通你我;2G网络时代,人们用短信、电话交流感情,传递信息;3G、4G网络时代,人们用微博、微信分享同一时刻,用社交网络了解好友近况,用地理标签感受彼此的空间位移……诸多现象的背后,是网络带宽的加大、网速的提升、通讯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在改变人们沟通交往方式的同时,也为非主流节日活动的盛行提供了极佳的传播平台。现在,每年5月20日网络情人节、11月11日网络单身节等活动都由为数众多的年青网民自发组织,他们通过虚拟网络传播搞笑类、祝福类短信、图片等信息,增强彼此联系,沟通彼此感情。这种活动在网络世界开展的同时,也逐步从线上走向线下,从虚拟走向现实,从社会走向象牙塔。

(二)数字化。

3月7日女生节,5月20日、5月21日情人节,8月3日男人节,8月18日八卦节,9月12日示爱节,10月10日卖萌节,10月11日萝莉节,11月11日光棍节,这些节日活动广泛流行于校园内。殊不知,这些看似热闹非凡的节日背后,总有一连串数字的意义指代。以网络情人节为例,每年5月20日和5月21日,被确定为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年轻人根据“0”和“1”音近或象形,将520寓意成“我爱你”,521寓意成“我愿意”的意思。这两天,青年群体通过网络或手机含蓄传情、大胆说爱,而此类节日在高校校园里最生动的体现莫过于各类搞怪的横幅或标语。由此,数字化爱情在高校校园也迅速蔓延开来。

(三)小众化。

小众化是指同一群体内部或不同群体的一些人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一个小圈子。在这种圈子里,他们相互之间的认同感比较强,因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成员之间联系较密切。他们主要靠兴趣爱好识别“同类”。具体而言,他们从外部的服装服饰、装扮上来识别同类,同时,他们也会通过经常交流一些信息,看彼此是否对这些信息感兴趣来识别。相对于主流文化活动,高校校园里出现的一些非主流节日活动依然只是在一小部分群体中盛行。当然,随着互联网等外在媒介的作用,小众团体也有了聚合、互动、壮大并影响世界的土壤,并且这样的小众正逐步走向大众。

(四)商业化。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眼球经济时代,各种商家包装、炒作、跟风日益兴盛。一方面各路商家赚得金银满钵,另一方面高校学生亦获得优惠。以2014年8月为例,8月1日,聚美优品推出4.5周年庆;8月3日,国美推出“男人节”;8月12―14日,苏宁易购推出“姨妈节”;8月14日―16日,唯品会推出“撒娇节”……仅仅8月份,各大网络电商推出的节日就让消费者眼花缭乱。继淘宝推出“双十一”促销节日并取得骄人成绩之后,电商造节似乎成了一种风气。在一项随机电话访谈中,更多学生表示自己有网购经历,而且在节假日期间更突出。

总体而言,非主流节日活动在高校校园里正影响着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随着网络、新媒体等媒介的加入,这些非主流活动正呈现出:消费走向、娱乐走向、庸俗走向的趋势。

二、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盛行原因

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的出现是多方面原因的共同集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相对缺位。

传统节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与集体文化记忆,然而,随着大众一味追求现实经济利益和物质享受而忽略内在精神食粮的补给时,一个民族节庆活动也就随之淡化。而这背后则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当一些人对传统文化漠视时,一些在校大学生则更加失去了零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公众人物的导向。

公众人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当美国加州宣布10月16日为加州的“乔布斯日”,以纪念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本应只是美国一个州的节日,但一批“果粉”(喜欢苹果产品的粉丝)纷纷对该节日表现出一份亲切感和归属感,认为“果粉”有了自己的节日。类似这种因为公众人物的导向而出现的非主流或者在高校校园也屡见不鲜,例如:在大学生中日益盛行的每年11月11日网络购物节、动漫cosplay等等。

(三)朋辈影响。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是群聚的高级动物,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朋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相近,兴趣爱好相似,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这些同辈群体能够满足青少年的情感、交流的需求。朋辈群体不仅给予在校大学生个体以群体归属感,并让他们感觉自己有依靠的团体,而且由于这一群体是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相似的人组成,所以他们更能够了解彼此的心境,谈论的话题也会更加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因此,当群体中的某一个或某一部分人开始涉猎新鲜事物时,其他个体也会争相相仿。

(四)外在传媒导向。

正如霍克海默所言,收音机和电影绝不亚机和枪炮的作用。新闻传媒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导向、潮流风尚引领方面的魅力更是无穷。生活中,各种媒体为用户提供了适时记录现场动态,表达个人情感的交互平台。这些用户中,不乏青年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是这些新媒体的铁杆粉丝团。他们利用这些平台、传播动态信息,围绕时事热点话题发表评论,针对感兴趣的话题畅抒己见。同时,这些动态信息被朋友圈相互转载,形成了如同核裂变式的传播效果。

(五)校园压力适度排解。

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使最富激情的大学生们的思想受到了各种冲击,使他们原本就很脆弱的心理承受了更大压力。人们往往只关注大学生身上闪耀的亮点,诸如知识丰富、思想解放、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等,然而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及其造成的种种困惑,对大学生脆弱的心理所承受着的重重压力却关注不够。目前,大学生普遍在学业、就业、人际关系、恋爱等方面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力。为此,不少大学生利用一些非主流节日活动来自娱自乐达到适度排解自身压力的作用。

三、高校非主流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当前,非主流节庆活动正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生动写照,这些节庆活动正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导向、心理坐标与价值选择。因此,挖掘非主流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已势在必行。

(一)转变观念,多元共生。

高校是青年学子聚集的地方,因此也是青年非主流文化最活跃的场所。面对各色另类的、非主流的节庆活动,需要抱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并利用非主流节庆活动存在之道去透视、折射出主流校园文化活动的困境和缺陷,发挥和转化非主流节庆活动的创造性元素,融合传统文化精髓,赋予高校主流校园文化活动深厚文化底蕴,并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寻找到文化认同。目前,在大学校园里,非主流节庆活动以其自成一体的表现形式,依靠独特的行为符号,以迅疾而广泛的方式在大学校园占据一席之地,它存在的价值和空间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不能一味地用主流文化或者本土文化去替代它、挤占它。主流与非主流文化活动和谐相处、相互融合才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动力。高校要以客观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来对待非主流文化活动,要从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和承认非主流文化的存在,努力为学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加强沟通和引导,提高学生思考力、鉴别力,从而自觉地选择和接受优秀文化精髓。

(二)坚持主流,寻找融合。

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一方面要坚持以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地位,坚持用价值观占领思想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决抵制反主流文化和种种错误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引导大学生做出理性的文化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的放矢地改进主流文化的传播方式,采用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他们更易于接受。

第5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什么是非主流式服务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世都的具体做法吧。该店的导购人员服务守则规定:顾客来到世都,导购人员不能主动上前微笑打招呼,也不能毫不避讳地紧盯顾客的举手投足。当顾客不需要时,要手不停脚不停地埋头整理货架商品,决不让顾客感受到有服务人员在旁的不便;而当顾客略一顾盼示意,又要转眼间来到他们身边,为其提供准确而丰富的专业知识。从世都的做法可知,非主流式服务,实质上就是一种“隐身服务”方式,即导购人员要淡化自己的存在,避免给顾客的购买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为顾客创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购物环境。

非主流式服务与现行的服务方式是背道而驰的。现行的服务方式被称为推销式服务(又称挤压式服务),其核心就是微笑服务,主动导购。只要有购物经历的人,对此恐怕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有的情形可能还记忆犹新:当你还在商店的门外,导购小姐就主动、热情地迎侯你,唯恐你溜走;当你进入店内,导购小姐就亦步亦趋地紧随你身后;当你在随意地测览和观赏各类商品时,导购小姐不停地向你征询:“先生(小姐),您要点儿什么?”;当你试穿某件衣服时,导购小姐对你大加赞美:“太漂亮了!太合身了!”;当你正为购买某一商品犹豫不决时,导购小姐喋喋不休地告诉你:“这个今年最流行,全市最低价。”……每每遇此情形,你会觉得购物不是一件轻松事,而有一种心理压力和不自在。然而,推销式服务却成为当今商业服务界的一个定律而被推崇和普遍遵循。非主流式服务是对这种服务方式的挑战,世都人何以做出如此与众不同之举?难道是他们神经出问题了吗?抑或为了哗众取宠?

世都人的抉择是理智的,此举是他们通过分析以往购物经验,并参考中外零售业服务方式后做出的。初听起来,非主流式服务真让人有点不可思议。都说顾客是上帝,但对上帝却不主动打招呼,不微笑,不主动导购,这种“冷漠”态度岂不得罪了上帝吗?一项调查结果证明这些担扰是多余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人多拥挤、售货员扎堆聊天、对顾客不闻不问的商场,营业情况竟好于购物环境优越、导购人员热情的商场。真是出人意料。原因何在?这是由于热情的推销式服务,一方面对成熟的顾客来说是相当令人反感的,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偏偏不买你推荐的商品。顾客自信自己有足够的知识来对商品作出判断,并希望能自主选择,而不需要别人来指手划脚。另一方面,对于购物经验欠缺的顾客来说,热情的推销又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变得毫无主见或为了维持尊严而匆匆做出选择,事后又觉得不合己意而后悔不已,这样的购物经历会影响他们对同一商店的再次光顾。可见,推销式服务其弊多矣。

从现象上看,非主流式服务比起推销式服务似乎有退步,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却代表着一种进步,体现了一种现代服务理念,是心理学理论在商业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对于现代人来讲,适度的距离不仅是美,更是一种文明,一种修养。保持距离,给人自由的空间,使人更好享受生活的乐趣。孔子在《论语》中就有“君子慎独”的说法,正是因为“独”时人才会最放松、最自如。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人们在排队或交谈时都很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东方人之间的这种距离虽然相对要小些,但也存在一个限度,如果一方超过这个限度,对方就有受到侵犯或畏惧的感觉,因此,当导购人员尚未取得顾客信任时,热情迎候和导购可能会招致顾客的自卫情绪,从而不愿接受导购人员的提议和观点。可见,非主流式服务准确地把握了顾客的心理,真正体现了对顾客的尊重。

非主流式服务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些年来,随着不少商店售贷方式的变化,开放式货架开始取代封闭式货架,尤以服装、家电、家具等商品为甚。原来横在售货员和顾客间的柜台消失了,顾客不再隔着柜台向售货员指示商品叫买,而是可以自由进入商品陈列区内选购或测览商品,由此使“售货员”一词显得落伍,开始被“导购人员”所取代,导购人员以新的形象站在琳琅的货架旁,笑迎顾客,主动导购。由此推销式服务便应运而生,但是正如前面所述,这种“热情”的服务方式并没有让所有的顾客都感到舒服、满意。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加以完善。非主流式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它是顺应形势,符合发展的。

第6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关键词:动画;角色设计;表现形式;剧本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45-02

现今动画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多视觉的需要,其主题更加丰富,动画角色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也更趋向多元化。动画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的同时,主题、角色设计及其表现方法之间永远需要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

有不少的动画作品有着光现夺目的外表,唯美动人的画面,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角色设计所表现的效果与全片主题不像符合或空洞无力,甚至让人看后不知所云。这样是没有注意研究动画角色与动画主题的配合,没有发挥动画的作用,忽略了动画主题的重要性。一部无法表达清楚制作者所要讲述的事情的影片是失败的作品,一部不能让观众感动的影片也不是成功之作。如何来主题、角色设计及其表现方法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此我们将其按照流派来划分为主流与非主流两大派别来逐一探讨。

一、主流动画中主题与角色设计的关系

顾名思义,主流动画必是代表蔚为主流的思想情调,欣赏情趣,视觉情感,因此主流动画的表现形式也须是迎合于大众而制作的。如我们现在最常见的,2D有纸动画,电脑动画等。它们显现出不可取代的文化特色,就像可口可乐、麦当劳一样深入人心。

主流动画是由观众决定其内容,内容又决定其形式。如日本大多数动画公司都有一个很重要的部门――情报科,这个部门的工作就是大量地做群众调查,搜集群众意见,总结出观众最想看的动画,随后动画公司根据这些总结报告来设定新的动画。不难看出日本动画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主流动画有大批的观众缘,广阔的市场空间,通俗易懂的情节,亲和力十足的设计,但同时也缺少艺术的深度,缺乏创新感,表现形式十分单一。

就拿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海底总动员》来说,它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一对小丑鱼父子之间的故事。其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只有浓浓的情感。全片继承了迪士尼的一贯风格,将人性与纯真在一部电影里进行最大程度的诠释。《海底总动员》的角色的设定上大量加入人性化的设计,将动物拟人化,这更加方便于观众体会影片中角色的感彩,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该片中的各个鱼类角色,小到清洁员小虾,大到形态巨硕的蓝鲸,他们虽然都没有传统动画角色的四肢,但它们拥有人类般丰富的表情,这不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本体的原汁原味上,并且更添了一份人性,在使角色本身更具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拉近了观众与动画片的距离,更加直接的向观众传递了影片的主题思想。

再看看我们的本土作品,深受国人喜爱的、网络流传火暴的《小破孩儿》。两个挺着肥肚皮的小孩,一个小肚兜,一个小裤衩,还有一对如冲天炮般的小辫,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情调,这样的角色设计非常合适这个系列动画,该系列故事都是从中国的古典题材着手,观众绝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观众们看着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看着那鲜活的形象,不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那段穿着开裆裤满院乱穿的岁月。虽然这不是立意深刻的故事,但在短短几分钟时间里趣味重生,观众们都能豁然开朗,抓住观众的兴趣,这也就实现了主流动画的目的。

每样事物的目的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同。主流动画的目的是在票房、收视率、市场做出好成绩,这决定了它不得不在表现形式上弱化设计者的个性,减少实验,保守创作。

二、非主流动画中主题与角色设计的关系

非主流动画具有个体创作的特点,尽管不如商业动画那样充分用足广大的市场效益和众多的观众,却也自成体系,成为各大电影节的评奖项目,尤其为动画业内人士所看好。

此类动画致力于从内涵到形式对动画的本体元素进行探索,把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经验,以高度概括的手法表现出主题与内容,并以流畅的镜头来传递细腻的情感,以独特的构图、色彩构成和用细节的处理完成对心灵的刻画。它动画语言个性鲜明,追求耐人寻味和发人深思的主题;在动画的形式、技巧、制作方式上以及个人风格等方面,都在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予以强调并使其发挥到极致。

同样是讲述父女亲情故事的非主流动画《父与女》在角色造型及表现方式上与《海底总动员》决然不同。奥斯卡获奖短片《父与女》角色造型就是通过淡彩和简单线条的勾勒而展现出来的,讲述了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与呼唤。淡彩的特点就是柔美、清新、淡雅,没有刺眼的色彩,也没有如火药般迸发的爆破力,最适合刻画人内心深处跟更其柔软的那份情谊。水彩的柔美恰到好处得展现了这段温婉哀怨的故事,不是浓郁色彩的蓬勃而出却是如蒸馏水过滤一般沁人心扉,愈发击起源自心底的渴望。这样的角色造型虽然艺术感很强,也大大升华了影片的主题思想,但是不适合商业开发,并且也不是迎合主流审美喜好的,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非主流电影。

再看看近期我国的一部成功动画片《潘天寿》。该片在主题内容上另辟蹊径,抛弃名人传记题材惯用的喜剧、正面的主题,而选择了一个悲剧性的主题反应主人翁的一生,以不同的角度来感染观众。在我看来此片最大的优点在于创作中没有过分突出内容和情节或刻意强调其表现形式,而是尽可能使内容和形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此片虽运用各种动画手段,在技术上有不小突破,但作者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炫耀或突出某种动画技巧,而是如何恰如其分的运用动画语言清晰的传达影片的主题;如何寻找一些动画角色特有的、其他的表现形式不能替代的方法;如何尽可能地发挥动画角色的独特表现力。动画短片比较忌讳的是,明明只有几分钟,却让人感到很长、很闷;技术运用花了大力气,却让人不明白创作者要表现什么。而该片作者尽量让几种动画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气呵成,使观众看过影片后不会将目光停留在某一个独特的角色造型、某一种技术的运用或某一个难忘的画面,而是对影片总体的悲剧气氛所感悟,拥有更多的回味空间。

第7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摄影;视觉艺术;多元化

摄影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艺术的回归,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一种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稳定。摄影瞬间的创造性让我们看清了日常生活情景和现代社会背景,从直观的感性思维解构了沉重的理性思维。

一、摄影艺术丰富了我们的视觉世界。展示了我们日常未察觉的东西

早期摄影对现实单纯的再现和记录到今天多媒体摄影充满自由的幻想。摄影已发展成一种全新的视觉观念,可以生成和构成我们看得见但又十分陌生的现实。如安迪沃霍尔的《梦露》、《可口可乐瓶子》用了我们非常熟悉又十分大众化的视觉来表现对工业时代、复制时代的理解和反讽。

后现代艺术的拼接与融合为摄影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传统摄影仅仅是利用镜头、暗箱和化学材料来客观记录外界事物景像的一种方法,过于客观再现、写实记录,很难在视觉记录中自由地加入艺术家的主观意识。表现空间受限于技术。传统摄影机的出现给再现艺术带来新的思考方式。摄影机产生于现代科学,但又不可避免的依赖科学技术。传统摄影的光圈、速度、快门都是影像的关键,我们可以用很快的快门速度清晰地记录巨速的赛车,又可以用极慢的快门速度记录星辰的运动规律。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又受限于光和影。大多数摄影艺术家都是用刮、擦、压、磨等技法表现肌理效果与油画作品的笔触效果不分上下的作品,如格特鲁特.凯塞比亚《食槽》,克莱伦斯·怀特《果园》,这些在摄影底片上的创作,随着多媒体摄影的出现给适应艺术带来了崭新的空间。

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新的视觉观念——摄影、摄像、多媒体

摄影作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借助多媒体区别于传统艺术,它可以毫无拒绝地描述一切东西,波密尔顿《正反画》、罗森奎斯特《F一Ⅲ》就是典型现代复制艺术,是由手工转变信息的具体表现。

由于摄影和多媒体的出现,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艺术观念去界定它了。各种绘图软件在多媒体的融合,让我们对影像作品可以愈来愈随人所愿的创造,如传统艺术的浮雕、版画、油画的效果都可以通过摄影的影像表现。这时艺术家的观念已不是绘画和雕塑作为最终结果了。马塞尔.杜桑的概念是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媒介。多媒体摄影为艺术家的思想提供了理想的张力。艺术家的作品游乐前所未有的表现空间,正如现代的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装置艺术在多媒体摄影中最大多化被接受。

多媒体为摄影的表现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推动着摄影艺术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新思维新观念,新的创造手法和表现方式。传统摄影是以技术为前提的摄影,而多媒体摄影艺术则是数字的生动体现,那种非常自由的创作和表现是一种全新的视觉艺术。

摄影的多媒体时代是指传统的再现和记录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而又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时期。传统摄影技术,数码摄影的多元,多媒体幻想,不同媒介的相互包容,构成全新的摄影技术——新视觉艺术。

第8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动画艺术中的非主流

摘要:动画艺术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艺术和一个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包括手绘动画、定格动画与电脑动画,其中手绘动画已发展稳固,而电脑动画也已深入人心,两者成为现代动画的主流方向,而一直以来发展缓慢平稳的定格动画历经近百年的历练,在意识形态及创作内涵上不断变革,各方面技术趋于成熟,已逐渐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近年来频频在动画艺术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动画;定格动画;材料;定格动画的发展

第9篇:非主流空间范文

关键词:电脑;互联网;插画设计;后现代

插画,最为古老的设计形式之一。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插图、卡通吉祥物、影视与游戏美术设计和广告插画4种形式。实际在中国,插画已经遍布于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等等。传统插画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不能单独承担精美而被认为具有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历史发展的发展来看,插图依附于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品而得到很大的空间,成为平面媒体最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摄影技术发明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摄影图片在叙事和描述功能方面比插画更具有显著的优势。插画,尤其是商业插画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也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而成熟,又随着电影、电视等影像技术的发展而趋于衰败。但在21世纪初,插画这一古老的传达手段又重新表现出了强列的复苏迹象,成为近几年来最为活跃和最具有时代特征的视觉元素之一。

在这样一个形象大于意义的时代,视觉图像的泛滥改变了传统以文字占据主要地位的传播模式。人们更习惯通过观看,而不是通过阅读来获取信息和感知世界,图像左右了我们对现实的要求,读图时代的来临和视觉传播的加剧不仅增加了图的数量,也是图的形式趋于明显的多元化,她包括影视、广告卡通及图片等等的传播。显然,单一的摄影图片的使用在形态方面比较局限。不能满足多层次的读图要求,插画设计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电脑的使用丰富了插图的表现手法,增大了插图的表现空间,可以轻易混合多种表现形式,加强了插图和其他平面手法的兼容性,满足个性化的创作需求。电脑的使用缩短了插图的绘制周期,提高了插图的绘制效率,满足了高速度、多元化、即时性的现代设计节奏。并且。现代的插画的审美取向早已经突破了以逼真模拟手绘为主的初级应用层次,而创造了与手工时代迥异的各类审美特征。如后现代的多层次反复杂糅,超平面矢量的简约平滑都是电脑时代插画特有的趣味和视觉经验。到目前为止,电脑的发展依然不断的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视觉设计的电脑化和网络化生存对各类新旧设计一个潜在的变化,沉寂已久的插画设计获得了重新发展的良好时机。

互联网的产生式改变插画设计进程的又一核心因素。首先,数码化的矢量插图因数据量较小不易失真,能满足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要求而广受欢迎。其次视觉审美要求视觉元素更为鲜明、生动、直观和互动,适合电脑的观看和传播,而通过设计软件制造的数码动画几乎具备以上的特点。这种天然的优势导致数码动画和新媒体平台具备兼容性,在网页届面、互动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插画艺术提供了足够大的展示空间,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以杂志、书籍作为主要展示媒介的限制,尤其提供了非主流的多元化创作。比如建筑墙面的涂鸦作品也是一种插画的特殊表现方式。涂鸦是街头文化的主要视觉表现形式之一,但是不仅仅停留在街头,反过来又对插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色彩强烈,线条简洁,辅以硬朗的城市背景和放肆的涂鸦字体等。另外如滑板插画、徽章设计甚至纹身插画的新起之秀。这些非主流的插画类型因其突出的风格成为当仁不让的潮流势力。

而CG动画的迅速突起也为插画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数码插画借助计算机技术成为商业动漫插画发展史上重要转折,这体现了电脑和动漫视觉设计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技术能量。动漫游戏类的商业插画不仅营造出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制造和培养了一代年轻人的视觉审美趣味,使他们从小就习惯和喜欢插画的表现形式,为插画日后的广受欢迎埋下了伏笔。这一方面日韩的商业动漫的发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尤其是日本卡通动画长期流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在年轻人心里产生了共鸣。

现代插画的概念日益泛化,不断向周边领域扩张和渗透,我们可以在艺术品、互动媒体、时装、建筑动画、电影、广告以及数码产品各个领域呢看到插画频繁出现的身影。多种视觉艺术形式日益密切的互动和整合,使各自得界限日渐模糊,也随之产生新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插画与各类媒体的结合以及由于网络化产生的互动性视觉需求,使现代插画的动态想大大的增强,为网络动画、影视卡通等多媒体形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插画与空间的结合则改变了原来二维平面的限制,提升在环境空间里的表现能力。立体的、多维的视觉面貌显示出插画历久弥新的表现力和兼容性,并以此创作出充满创意的视觉经验和美学概念。(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插画大师的十堂创意表现课》作者:何雪梦主编,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