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

第1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第2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层次做到心中有数,更要了解每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参考如下分层:优等生的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较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知识体系存在一定的漏洞,学习主动性不够。学困生基础差,学习有障碍,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缺乏学习主动性。备课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恰当地设计教学目标。对于优等生应设计有难度的目标,以提高他们对知识的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对于中等生应设计难易适中的教学目标,并适当加以指导;而对于学困生,应设计低起点的教学目标,让他们易于接受。

2.巧妙设计,分层授课。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采用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差异,分层练习。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练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进步,“掌握尺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分层练习的重要一环。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形成性练习,第一层针对优等生可设计对新知识深度挖掘、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优等生的探索欲望。第二层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仔细思考后可以顺利完成,后进生努力后也可以做出来。第三层针对学困生,尽量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基础练习题,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

作为教师,应始终把教学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分别对待、客观评价是中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一改过去单一的期中、期末测试为课堂提问、口头评价、课后作业、阶段性测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在何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亮点”,以此来调动学生向更高一层努力。

第3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阶段性;层次性;合理性

作业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质量检测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进行知识巩固的有效方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性,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找到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业提高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阶段性

提起作业,似乎总会有一个“课后”这样的修饰词语,事实更是如此,许多教师比较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但这样的作业方式过于单一,也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丧失了语文学习激情。因此在笔者看来应当加强对小学语文作业阶段性的区别,作业应当分为课前与课堂、课后三种,以此来实现作业有效性的提高。首先从课前作业来讲,其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熟悉没有学习过的语文内容,以此来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前作业的内容大多以朗读课文、识记汉字与词语为主,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课堂作业来讲,就是教师利用课上时间对教学成果进行及时的检测。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走进社会生活。这样,作业就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而是一个极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来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与这些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自然地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取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被动完成”变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如有位学生记“赞”时说:“有两个先生家里有很多宝贝,我称赞他们真有钱。”字形、字意、运用全会了,我想这不得不说是“创新思维”帮的忙。

三、“整体统一” 变为“体现层次”

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2)《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3)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第一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小学生又具有好奇、强、好胜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又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标准答案”变为“合理回答”

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什么?”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

总之,我们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人见解,允许学生与同学争论答案,最后自己得出正确答案,而不是一味由教师下定语。

五、“单一评改”变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

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每一次作业批改,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他热爱生活,鼓励他勤奋学习,解答他的疑难困惑,指点他走出挫折,为他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一个同学在作业本中粘了两份折纸,并留言让我打开看看。原来是涂满黑乎乎铅笔印的纸片,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枚硬币的图案。这一下使我联想起童年时候的情景,我也曾调皮地把纸片蒙在硬币上,使劲地用铅笔在纸上涂抹,然后举起来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的更清楚……想到这儿,我在作业本上写下了我的评语:“看来,你花了许多功夫,很认真!王老师小时候也这么做过,不同的是,我挨了老师的痛骂,呜……”你猜,学生看到这样的话语,会想些什么呢?第二天,作业又交上来了,在我的评语后面多了一行小字:“哦,是吗?看来你比以前的老师好多了!”

你看,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做法是可行的,还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宽容与和蔼。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师生之间有了信任后,有时学生会在语文作业后面询问一些其他学科的疑难问题,出几道奥林匹克数学题,问几个英语单词,考几个常识问题,猜一道不知从哪儿找来的脑筋急转弯……这要求老师掌握多少知识啊!有时候,学生有意要考一考我,出的题不但陌生,而且在一般的工具书中也难找到。我就迅速地打开电脑上网去搜索。现在,每到批改作业,我桌上的电脑总是开着。

第4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花山文化;地方高校;艺术设计;融合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必须符合面向地方和区域的市场,这样才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地方高校的应有之意。实现特色教学,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服务,就要求我们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必须要努力挖掘一种或几种能够与地方社会相融合的文化,缩小“学院派”艺术设计教学与地方大众生活和乡土特色设计、特色文化的距离。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化的奇葩。其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这海内外的眼球,展示了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指挥,体现了壮族先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情怀和精神。[1]花山文化宝贵资源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它对左江流域各县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位于桂西南部,东盟陆路通道的崇左市,这里就是花山文化的故乡。作为地方的民族类师范高校,承载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发扬的重要社会责任。广西崇左市宁明花山旅游区自建设以来,兴旺发达的商业环境和迅速崛起的市场经济的沃土形成了艺术设计专业的良好产业背景,花山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设计素材,为我院艺术设计特色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花山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3] 唐华.花山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第5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1.教学设计是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教师最重要的研究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即研究一节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载体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是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特别是要在特定的情境中,着力解决具体科目的教学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规划阶段要考虑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明白这些知识是否值得教和学,何时呈现信息,教材说明了什么,学生是否愿意学。二是怎么教?即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三是教谁?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四是教得如何?即对学生进行评价〔1〕。因此,教学设计的完成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去解决具体的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既是大学生大学阶段学业的总结,又是他们走进未来工作的开始。

    2.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成长的断裂

    有学者对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研究,发现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凭借经验设计教学过程,依赖于教学参考资料、现成的教案,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2〕。多数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是在职后形成的。从教1-5年的青年教师,开始教学时往往认为自己在师范教育中没有获得任何有助于教学的知识,放弃了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想法,转向实践学习,特别是向身边教得好的老教师学习;一般从教5年之后,教师才发现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在分析学生、确定教学策略等方面的重要性,才开始重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3〕。由此可见,职前教育并没有使师范专业学生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能力,致使他们毕业以后仍然不会运用教育专业知识分析教育情境与学生需求、确定教育教学方案。这些教师只有经过实践摸索,才能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成长是断裂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

    1.毕业教学设计的内容与要求

    毕业教学设计是实习教师在规定课程计划和标准的指导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以某种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对某一学科一个单元或一个课题的内容,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修改方案、再次实施与评价反思、形成最终文稿的过程。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要经历分析、规划、行动、观察、评价和调整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编制、评估方案工具设计、制定教学策略、开发和选择教学资源、课堂观察和课后学习效果测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案的修改等环节。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内容分析是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分析所教教科书内容的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方面的结构体系及其核心,确定学点及重点。教科书分析要把所教内容放在单元中进行分析,注意所教内容与单元内其他教学内容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所在单元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学习者分析是对所教班级学生状态的分析,包括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背景、认知、情感、学业成就水平等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动机、喜欢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将要学习内容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学习困难等方面。学习者分析要运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全体与个体的学习特征,要注意所教班级与其他班级以及同年龄孩子的差异。教材分析与学习者分析要相互联系,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与应用性,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的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评估,即学生要达到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态的差距。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都取决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既包括整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也包括具体的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及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所利用的教学媒体。评估方案工具的设计包括课前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诊断评价方案和工具,课堂上对学生倾听、互动、目标达成的形成性评价方案和观察工具,课后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总结性方案与测评工具。评估方案工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决定着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观察、课后学习效果的测评都离不开评估工作,课后的教学反思是基于评估结果,对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资源等全面反思,然后修改教学方案,在新的班级再次实施、评价、反思。毕业教学设计与日常教学设计相比,它重视前提分析、课堂观察、课后反思,将设计、行动、反思、再行动融为一体。前期分析重视知识的结构与联系、学生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体现了结构性与研究性。

    2.毕业教学设计的步骤与保障

    毕业教学设计的完成主要经历以下一些步骤:联系实习学校、确认教学年级与内容、准备开题报告与开题、结合实习展开教学设计、整理设计资料形成文稿、修改文稿准备答辩、答辩与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天津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从第七学期第5周开始,第1周召开实习准备会,大学的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领导与指导教师都要参加。学生与实习学校领导、教师协商决定实习学生执教年级,准备做教学设计的学生要与小学指导教师确定教学设计的内容,同时开始准备毕业教学设计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初步分析所教年级的教材结构体系;大致了解实习学校及所教班级的情况,编制分析学生的方案与工具;查阅所教内容已有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确定设计的主要思想及基本思路;明确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设计的技术路线与步骤;初步制定课堂观察、课后教学效果测评方案与工具。学生开始实习后,按照开题报告设计方案,深入细致地完成教学设计的诸项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整理教学设计资料,撰写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毕业教学设计文本格式主要包括:标题、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目录、正文、页下注释、文后参考文献、附录。标题一般采用“XX年级XX内容教学设计”,也可以加副标题,副标题可以强调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的主要设计思想等。正文的撰写主要按照教学设计的流程,依次陈述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附录主要包括调查问卷、课堂观察表、课后测试题、两次课堂实录等。学生毕业设计顺利、有质量地完成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形成良好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教学设计。二是学生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毕业教学设计与实习结合紧密,没有充分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教育规划;没有实践对规划的检验,就没有进一步的修改调整;没有课堂观察和课后检测,也无法进行评价与反思。三是要成立研究小组,研究小组不仅包括大学与小学的指导教师,还有同在一个实习学校的实习学生。

    三、小学教育专业毕业教学设计的实施效果

    1.融通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量

    毕业教学设计是学生运用大学课程获得的学科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研究知识围绕实践进行的教育规划、教育反思等活动,它改变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学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相互割裂的现状,实现了课程学习、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融通。例如,要做一个古诗的教学设计,就需要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中学习过的诗歌知识,学科教学论学习过的古诗教学知识,儿童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心理学知识,还需要运用教育研究方法了解儿童对古诗的兴趣。为了完成好教学设计,学生必须查询相关知识,在查阅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他们学过的知识,也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实习不再只是简单地观摩、实践,而是增加了主动的分析、规划与反思,提高了学生参与实习的自觉性。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感到研究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毕业教学设计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实际的分析、规划、反思、调整的设计过程,这一过程充满了探索与研究性;二是以文字材料的形式记录设计过程。它不只是单纯的论文写作,而是将论文写作与人的研究能力结合起来,与人的科研兴趣结合起来,变被动式的写作教育为主动性的写作实践,变拼凑式及堆砌式的写作形式为科学合理的探索和研究思想的逻辑性表达〔4〕。

    2.丰富了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教师实践知识的形成是教师借助于教育理论,对自身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的对教育实践的见解。本科生在完成毕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小学教材有了更多、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对小学生也有了不同于书本层面的见解,形成了个性化的教材知识、儿童知识,在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还形成了教师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自我知识和批判反思知识。教师在实践中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的就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6〕。因此,有了在毕业教学设计中获得的诸多实践性知识,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并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第6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00年4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转贴于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第7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教育实践活动是塑造专业化教师的重要途径。但当前高师院校还没有把教育实践真正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职前教师培养依然遵循的是强调专业知识的理智取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亟待改革,要正确理解其专业意义,科学地建构实践类课程体系,恰当选择课程内容,正确地进行实施与评价。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8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策略

一、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较高的理论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及教育教学能力,并且能够胜任小学班主任和多学科教学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小学骨干教师。目前各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大多为两年,包括理论学习、教育实习、论文撰写等,内容丰富,两年时间紧张而充实。小学教育专业一般设置的课程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补修课、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考察等,其中理论学习一般为一年的时间,专业实践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部分。从整体上来看,理论性课程所占比例较大,知识理论学习时间充裕,相对于培养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来说,大多数师范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论研究。

二、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增强师资力量贯彻落实双导师制对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双导师制度的落实影响着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理论知识结构,更能帮助学生掌握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充分做到教研结合。因此要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以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导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分工与合作,沟通和交流,整合并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特长,协同创新,实现共育。学校应加强与教学基地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让教师和学生在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移知识的过程中推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升创新合力。导师之间要经常联系,互通有无,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从而发现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导师和学生还可以不定期地召开小型的会议,研究当前的教学实践情况并为下一步实践做好规划,提高教育指导的时效性。

(二)提供更多的实践训练机会学校要完善教学环境和设施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进行教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校可以将空闲的教室划分给小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专门的教学实践场地,制定好租用教室的规定条例,以保证教室的管理和日常维护。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粉笔字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学校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源,如三角尺、磁性田字格等,为学生讲课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微格教室应长期开放,根据学生自身需要进行使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空余的时间,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如开展读书研讨会、多媒体使用交流会、趣味板块教学等。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平时在教学实践中的疑惑、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解决,努力营造出开放、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氛围,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锐意进取,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又利用了课余时间,丰富了学生的实践体验。

(三)明确择业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个人教学实践能力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想要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着一颗锐意进取的心,认真参加实践,积累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本领。作为一名小学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首先要提高对自身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认识,提高自我培养的意识,明确择业竞争的优势、劣势,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学生要让自己不断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到反思再到实践的循环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明确自身能力的优势与弊端,然后再按照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社会的需要去“打造”自己,逐步提高创新思维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自我意识,做到密切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化二者的交互性运用,体会教学实践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让自身从星星点点的水滴汇聚成一条潺潺不断的溪流。

(四)完善监督反馈制度学生主要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等活动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但目前一些学校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缺少一些监督和反馈,致使学生在实践中参与度降低,遇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教学实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要加强对学生实践的监管力度,不单单要重视出勤率,还应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参加实践的类型和质量上。在实践的全过程中,都需要有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方面面的指导,不仅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应涉及听评课、说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多媒体运用、班级组织与管理、教学反思等多方面的指导及监督。学校还应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与实习基地的沟通与联系,实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以提高学生教学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第9篇: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Technolog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论文集进行分析。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发明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时至2000年,教育部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InstituteForHigherEducationPolicy)于年月也发表了一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开发软件

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一)已有相关成果(略)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