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见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这次调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家对科学发展观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有关我校继续教育方面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共设计了20道题,其中17道客观题,3道主观题,有6道题主要是针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在这部分题目中绝大部分的职工掌握的还不错,对知识把握的正确率达到了96.2%以上,而在对我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则情况稍微复杂一些,下面是我们的统计结果:
1、对继续教育党总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总体评价,有11人选择了满意,占全体的42.3%;13人选择了基本满意,占50%;不满意和不了解的各1人,占3.8%。
2、关于我校继续教育的定位问题大家的看法基本统一,88.5%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支柱;84.6%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高等院校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的一部分,是广大市民接受再教育、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创建人才资源大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3、对于继续教育在学校整体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处的地位,61.5%的职工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开放并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应纳入学校整体教育发展规划,另38.5%的职工则认为继续教育与本科、研究生教育同样重要,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位职工认为继续教育只有在学校资源充足的时候可以考虑适当发展,而资源紧张时则可以不予考虑。
4、在认为我校继续教育整合后适应哪种运行机制的问题上,有38.5%的职工选择了“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相对独立,各自运行”,57.7%的职工选择了“将部分职能综合,其他保持一定独立性”,只有1名职工选择的是“全部整合,以职能划分各科室”的管理模式。在这个选项中成教学院同网络学院的职工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网络学院职工们大多建议采取“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培训相对独立,各自运行”模式,占53.8%;而成教学院的同志则多选择了“将部分职能综合,其他保持一定独立性”,占71.4%。
5、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管理体制应适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体制的为13人,占50%;另有10人选择了“保留现在的网络、成教管理模式”,占46.2%;只有2人选择了“与校内其它院系等同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选项中,网络学院的职工大部分选择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选项,占69.2%,而成教学院则有一半的职工选择了“保留现在的网络、成教管理模式”。
6、在对目前我校继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最大困境这个问题上,绝大多数的职工认为是教学资源缺乏,占84.6%。其他因素为:管理体制不顺50%,目标定位不准34.6%,政策理念不清30.8%,队伍建设不强30.8%。另外各有一半的职工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将主要表现在“社会效应”和“提高质量”上,而选择“经济效益”和“生源数量”的仅分别有1人。
7、在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工作的重点这个问题上,92.3%的职工认为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两者并重。对于我校继续教育工作下一步的发展思路,有30.8%的职工认为应该是以成人、网络学历教育为重点,培训工作为辅,而57.7%的人则认为应该全面开花,学历教育和培训两条战线并重。在调查中,有53.8%的职工认为我校继续教育应该重点加强地学类学科建设,选择地学延伸类的为73.1%,适应市场需求的非地学类的占69.2%,另有两人建议应该开设一些经济效益高的艺术类学科等。
关键词:细胞工程教学实践
细胞工程(cellengineering)是指以细胞为对象,应用生命科学理论,借助工程学原理与技术,有目的地利用或改造生物遗传形状,以获得特定的细胞、组织产品或新型物种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1]。是现代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药、农业、食品、能源、环境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目前其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主修课程[1]。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开设时间不长,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均在探索之中。对于海洋类高校任课教师来讲,如何将生物技术专业细胞工程的教学与海洋特色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这一领域有一个新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对此,我们课程组近几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现做一总结介绍。
一、增加总课时,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比例
随着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海洋经济成为关注的焦点,使细胞工程技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使学生更好地学好这门课程,并熟练掌握其基本技术,我们增加了总课时,共计64学时。由于细胞工程是一门研究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加大了实验课所占比重,使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数之比达到1∶1,各占32学时。
二、选择适合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材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可选用的版本较少[2]。根据教材的适用性我们选择了高等出版社出版、李志勇主编的《细胞工程学》,经过课程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了教学内容,并制定了教学大纲。该教材以细胞工程应用作为主线,在细胞工程简介、理论基础、基本操作技术等基础之上,增加人工繁殖技术、新品种培育技术、生物制品生产和细胞疗法与组织修复4篇内容。该教材内容非常全面系统,编写方式等非常适合海洋类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同学使用。
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细胞生物学,其作为一门课程在细胞工程开课前已经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必修课开设过,所以在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时精简了这部分内容使其更简洁、清晰、明了[3]。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组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筛选,例如加大、加深应用实践部分章节的学习(人工繁殖技术,特别是体外受精技术的应用和核移植即克隆技术的应用),相应的删除学生们在《基因工程》中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基因生物反应器》,避免学习内容重复,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安排得当。
对于细胞工程实验课,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体现“五性”即“基础性、系统性、高效性、实用性、科学性”[4]的原则,通过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把验证性实验变为设计性实验,单一实验变为连贯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将细胞工程实验与海洋类的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的整合,部分同学因为实验兴趣会深入开展项目的研究,发表相关科研论文。
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利用课堂讨论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为了解决细胞工程涵盖内容广、热点变换快的问题,我们在理论授课过程中,穿插安排了2次讨论课,内容包括:①选题:根据所学章节重点内容提供相关讨论主题,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相应主题查阅文献。②以主动讨论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同学自由发言。③针对发言同学的综合表现给予评分④总结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并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解释和阐述。讨论课结束后,我们还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同学们针对课堂授课改革提出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如改变灌输式教学法而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提高学员的自主思考、独立学习和动手能力,主张讨论课适宜安排在理论课程中间,次数可适当增加,题目应更贴近生产实践和与我校科研实际相结合[5]。通过设立讨论课,同学们普遍对细胞工程这门学科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对自主式学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大多数同学对于课外学习资源的需求相比明显增加。
2.改变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教条式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自由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组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以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将实验教学过程与具体的涉海类研究课题相结合,在实践所有实验项目的同时,完成相关科研课题。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四、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全面进行考查
为了充分引起学生对细胞工程理论课和实验课的重视,进而牢固掌握细胞工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我们加大平时成绩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其中,理论教学将平时成绩由一般课程的30%调整为40%,主要涉及出勤、作业、讨论、回答问题与日常表现五个部分。从2008生物技术到2010生物技术三届学生的总体表现良好,90分以上优秀的学生所占比例平均为45.0%,80-89分良好的学生平均占27.5%,70-79中等的学生平均占20%,60-69分合格的学生平均占7.5%,此举受到同学们普遍欢迎和好评。
其中,实验教学模式的考核体制从知识、技能、态度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实验考核分常规考核和论文答辩两种方式进行,各占50%。
常规考核:按照教学大纲和实验课的要求,首先构建实验试题库,以抽签和限定时间的方式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打分,该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同。
以论文答辩的方式考核:以PPT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根据学生的PPT制作、回答问题、汇报表现、资料查阅、实验方案设计、结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等环节进行评分,测试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和总结的能力。与常规考核方式相比,学生更倾向于此方法。
五、关于进一步改进细胞工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综上,通过几届学生的实践和努力,无论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兴趣,还是对知识的理解、技术的掌握程度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总结这几年从事细胞工程教学的一些经验,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细胞工程教学质量:(1)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践课程教材建设。面对当前细胞工程实践课程教材匮乏,知识更新迅速的特点,相关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践选择适宜的教学参考用书,特别是对于海洋类高校,更应该将科研实践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2)提高教学质量,创建精品课程。一方面教师可以从建设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从精品课程网站中自主学习,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教与学之间建立起良性的反馈机制,以利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探究。这也是我校细胞工程教学将要做的工作;(3)设置具有海洋类专业特色的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在充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各地海洋类高校应当切实联系当地实际,为学生设置具有鲜明海洋类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添砖加瓦,切实体现海洋类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优势。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第11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细胞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浙江海洋学院第12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李志勇.细胞工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安国利.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梁万东,杨纪锋,李伟.细胞工程教学改革尝试[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74
[4]王红霞,张光谋,杨保胜.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博士・专家论坛,15-17
[5]冯强,米力,陈志南.《细胞工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教学改革尝试[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10-112
关键词:民办高校;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一些民办高校就如何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民办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民办院校,“升本”时间普遍较短,在由一所专科院校向本科院校的转变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尚不成熟,在教学管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办学理念等多方面的问题都较为突出。而一所高校想要提高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作为教学一线单位的院系是重点所在,理应成为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基础和重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本校本单位实际情况,克服民办高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弱点和困难,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内涵升本”,是当前民办高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院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一)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高校的院系承担着具体而繁复的教学工作,以及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教育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如前所述,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院系首当其冲。构建相对成熟、运行稳定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保障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迫切需要
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依靠的是教师。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数量、质量问题诸多,以笔者所在院系为例,青年教师比重过大,专任教师数量较少,一些学科学缘结构不甚合理等等。这些给各单位各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方案造成很大的困扰。
(三)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实施校内自我评估、保障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指出,要通过评估“强化高等学校质量保障的主体意识,完善校内自我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中,民办高校40个观测点,有三分之二以上与院系直接相关,因此,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对通过合格评估意义重大。
二、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要素
(一)目标体系。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学管理水平。其目标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监控,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二)组织系统。学校和院系教学质量的两级监控组织在不同层面上具有不同的质量监控内容和功能。本文主要讨论院系的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院系主要立足于教学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监控,包括教学督导小组、教研室等基层组织
(三)质量标准。包括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实习教学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四)教学质量监控的管理制度。包括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常规教学检查制度、院系教学评估与督导制度、教学信息通报与教学奖惩制度、学生评教和教师评学制度等。
(五)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获取。
信息监控体系是对教学过程进行的实时控制体系,其目标是不断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保证教学质量。主要可通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教学计划查询、教学工作任务查询、课表查询和学生网上评教等,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教学全过程的信息。
(六)教学质量监控的控制反馈。
可以通过听课后直接反馈教学简报、教学反馈处理、教学检查结果通报和教学工作例会等方式,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教师及相关部门,及时实施教学质量的整改措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教学监控过程。
三、民办院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难点与对策
对于众多民办高校特别是其中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硬件教学条件有待完善,教学管理规范仍需提高。这些学校教育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往往还没有经历过本科教学的反复锤炼;其受众——学生,入学分数差异大,学习能力比较薄弱,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仍停留在专科层次,本科教学质量很难得到快速提高。因此,笔者结合院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要素,以及自身工作经验,认为民办高校二级教学单位(院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仍有以下难点:
(一)对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认识亟待提高
院系既是教学工作的执行者,也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的基层与核心,院系的管理者、教师、辅导员直面学生,却往往忽略了在“系——教研室——教师”各个层级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很多老师甚至院系领导认为,教学质量的监控和保障,是学校层面考虑的问题,是教务处的职责所在,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重教学,轻监控;重条件,轻保障。认识不足的直接后果,是院系内部教学检查、教师听课、学生评教流于形式,院系一级教学督导形同虚设。
故院系要主动强化以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
生命线的理念,不断提高认识,形成院系领导分级负责、稳定协调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院系主要领导和学科带带头人负责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等工作;教研室主任负责制定、修订教学大纲、执行并监控大纲的实施;教师参与制定、修订、完善教学大纲并严格按大纲进行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保证课堂教学秩序,有效完成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施。
(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相关制度、标准极为缺乏
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院系制度和标准建设远远落后于学校,缺少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在教研活动、教学督导等方面,无章可循,随意性大,形成基层教研工作管理松散,自我评价与约束机制缺失的局面。
一方面,不同的院系应当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学生规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基层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使之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行为准则。
(三)人力资源仍是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短板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管理水平与人才理念有待提高与更新;广大青年教师发展环境仍需改善,这些普通存在的人的因素影响了院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仍以教研室工作为例,由于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部分专业老师绝对数量偏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使教研活动难以持续有效开展。
(四)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运行的条件保障不足
由于民办高校的院系一般不具备财、物的调配权,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学校层面以及相关兄弟单位给予全面的支持,否则,无法合理调节、配置教学与其他资源,也就无法保障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
民办高校的一大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因此必须给予院系一定的自由度,在学校的领导下自主进行教学条件建设。近年来,安徽三联学院等一批民办高校已在扁平化管理上做出大胆的改革与实践,赋予了院系较大的管理权责。同时,一些高校也日渐重视协调行政后勤机关服务教学,在实验室建设、图书设备采购、教学基本经费保障、师生食宿等方面加大投入,形成监控——评价——建设的良性发展趋势。
四、结 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各类高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民办高校的二级单位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将是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积极探索,也是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 李建辉,詹曙萌.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运作[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 2007(2).
[3] 张小秀.试论教学质量管理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论文摘要: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特点,结合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探讨在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坚持素质教育理念、营造功能完善的独立校区等方面,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1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在我国学习化社会形成过程中,自学考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广开成才之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以国家考试为基础,以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为保障,以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方式灵活,学习系统,吸引越来越多的高考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等低龄非在职学生加入到自学考试大军中。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和严格的“教考分离”要求,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现就笔者在自学考试助学工作中的实践,对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一、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普通高校严格的教学管理和值得信赖的声誉吸引了一批高考落榜生报读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没有学生满意的教学质量就没有学校声誉,办学就不可能发展。教学质量不仅仅是自学考试助学工作的生命线,而且还涉及社会经济腾飞、民族兴旺、科技发达、国家富强等问题。
(一)“宽进严出”,教学的目标应试特征表现较为突出
自学考试虽发展二十余年,但管理方式和考核手段相对滞后,从助学、命题、考试到评卷整个过程,管理方式落后,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尽管没有入学考试要求,但要取得毕业证,必须通过考试计划规定的全部科目考试。考试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省级协作命题、省级命题的三级命题方式,授课教师不参与命题,教考职责分离。这种考试方式保证了自考毕业生的质量,但也造成了“毕业难”的瓶颈。这固然有自考生本身的原因,但“读自考毕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毕业,就必须通过考试。残酷的现实为自考的教学工作打上了深深的应试烙印,教师教学工作不得不为通过考试为目的,教学目标应试特征突出,素质教育受到挑战。
(二)学生生源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对象主要是低龄非在职学生。低龄非在职学生以应届高中落榜生、职高、中专、中技生为主要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本人,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他们渴望获得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自学考试拿到高等教育文凭并找到工作。然而,曾经的挫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挫伤他们的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和示弱心态,自我设置心理障碍;不甘于现状急于拿到文凭又使他们过于急躁,往往心理素质较差,情绪波动较大,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选择自学考试的考生往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习比较刻苦,但也有相当部分自考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毅力。在这部分人的影响下,其他自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容易受挫,自然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师资力量分散,教学方式单一
普通高校举办高教自考助学班,师资一般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发挥退休教职工的作用。相当部分的退休教职工还担任了自考班的大量教学任务。他们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热情。这对自考班在高校立足和发展起了甚为重要的作用。二是本、外校在职教师兼职教学工作。自考助学班能得到普通高校的青睐,除其能发挥重要的社会效益外,它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也促使高校在职教师在能力、精力许可的范围之内对其表示关注。但总的来说,师资队伍兼职为主,队伍不够稳定。
在教学方面,全日制助学班的教学通常都是以“自学考试大纲”为指南,采用系统教学和课堂练习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教学方式单一,只强调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识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一)国家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的要求
国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同志多次讲话提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问题,他提到“近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正在从补偿教育、补充教育,向构建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的开放学习平台的转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坚持‘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的方针,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线,发展是主旋律的观念,强化核心竞争力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是第一位的,是自学考试的生命力。不管教育的形式怎样变化,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要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二是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搞好社会助学;三是加快自学考试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如将自学考试与各类远程开放教育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再如发展涉外考试项目,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储备各类人才等。”
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定位要放在构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来做长远的战略考虑。明确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属于继续教育,最严不一定是最好,要适度,不能再用精英教育的学术型标准和要求去衡量自学考试质量,使得助学、教材、大纲、命题、考试要求偏离自己应有的规格和层次,远远高于自己的需要。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总则第二条中规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可见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倾向于职业型,纵向定位是本科、专科,并逐步向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横向定位是应用型。既然定位为应用型,就不能用研究型、理论型的质量标准来衡量。
(二)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教学质量要求
1.人才质量的要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要求
主要体现在对其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对全日制自考助学人才培养质量上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专业水平上的要求。全日制自考助学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达到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要求,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第二,知识结构上的要求。在应用型专业教育中,更应从高等教育质量的横向层面把握质量标准,重点加强全日制自考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恰恰是应用型专业教育亟须突出自身特色的部分。
2.人才能力的要求。第一,学习能力。普通高校
全日制自考助学强调考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个体化学习,这对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一种磨砺和促进,在这一点上对接受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自考生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专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应用型、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更加重视新技能、新知识的应用,在培养自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应该有新的要求。第三,职业适应能力。全日制自考生要有一定的职业适应能力。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要结合实际,结合职业的需要来进行。因此,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还要走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和渗透职业能力教育的内容,提高自考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以此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和适应性。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中实施、渗透职业能力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次上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更符合社会的要求,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就业,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
三、关于构建普通高校自考助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
在提高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质量方面,教育是前提,管理是保障。在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时必须突出自学考试的特点,体现教学改革的思路,不能脱离自考助学单位的实际,既要体现时代感,又要有适合本校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形成本校的特色。
(一)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
由于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助学既不完全等同于普通本科教育,也有别于社会力量办学和其他非学历教育形式,教学对象学习基础和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难度大,但又像全日制统招生一样住校学习,而相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教学教务管理工作既无成文又无定规。因此,全日制自考助学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制定既反映自考特色,又体现全日制管理特点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以形成优良的校风,确保自学考试的教学质量。
(二)重视日常教学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
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重点发展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不重视自学考试,在自学考试管理队伍的人员配置、条件设施的配套等方面投入少,管理松懈,助学工作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社会上应聘人员或教工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像一支“杂牌军”,不利于助学工作的开展。自考助学单位一定要注重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形成规模,除了要配置主管院长外,还需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各专业配备一名专业造诣较高、协调能力较强教师担任专业主任,各教学区增设一名教学区负责人,各班配有专职班主任。各部门分工协作,职责分明,做到管理、服务、协调相统一。
(三)稳定教师队伍是保证和提高自考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日常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提高自考助学质量的关键。为了稳定教师队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最好以离退休教师为主。一方面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助学辅导效果好,另一方面可以不像年轻教师那样要求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相对比较稳定。2、对于长期从事自考助学工作或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实行恰当的奖励制度,对部分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课程,通过提高课酬的办法吸引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进行授课,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3、注重与任课教师的平时沟通和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教师聘任会、教学研讨会和茶话会等聚会形式,达到感情留人的目的。4、学院内部要培养和储备少量的专职教师,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做到凡事不求人,关键时刻能用上。
(四)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正常运行是良好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除了要配备健全的教学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专职管理队伍之外,还需要一整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1.建立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机制。考虑到大多数助学单位助学专业多、覆盖面广、教师来源复杂等因素,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是非常有必要的。
2.切实做好教学管理全过程。
3.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考虑到自考生的性质特点和培养定位,在帮助自考生完成理论课学习的同时,应尽可能加强在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的训练,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地观摩和实习,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技能和资格考证,如会计证、电子商务师、营销师等考证学习。
(五)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视全日制自考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计划地开展各项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以院领导、专业主任、管理部门负责人、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体的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自考学生的思想特点,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将专业学习和全面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享受名校严格、规范的全日制教学模式。1、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合理调整教学内容。2、积极倡导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完善班主任队伍建设,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4、制定相应的学生管理条例,广泛宣传,严格执行。
一、内部质量保障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内容包括双语师资的培训与培养、聘请国外教师和专家来华讲学。”[1]双语教师需要有国际化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通过出国培训、参加国外学术研讨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学术前沿知识、学习国外教学理念。
(二)教学材料的建设
授课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需要结合专业发展前景、行业特点和本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来综合考虑教材的选用。通常高校财经类专业在双语授课时会选择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这也是双语授课的基础。但授课教师也应考虑到英文基础薄弱的同学,英文影印版教材也是较好的选择。国内一些知名的大型出版社先后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影印出版了许多国外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通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可以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且这类教材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反馈和多次再版使其完善、丰富。因为金融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学习对经济环境存在依赖性,所以教师在这类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专业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在授课过程中也应适当的增加本土案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国内金融市场现状。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为了更好的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好,双语授课教师可以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学习偏好检验,依据调研结果来调整原有的传统的授课方法,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例如,如果班中多数学生为动觉型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英文演示汇报、双语案例分析、小组研讨等课堂教?W方法。 若学生为视觉学习型,则通过在ppt上增加较为醒目的图片、图表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2]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双语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还需要学生学会尝试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经济问题分析。例如:在学习《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的过程中涉及汇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英文描述汇率走势,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汇率的决定性因素。
二、外部质量保障
外部质量保障包括学校对于双语授课管理机制的完善和教学资源的配套。除了上述开设双语课程的内部质量保障之外,学校应给与双语课程建设的教师一定的外部鼓励,这也是更好建设双语课程的必要条件。例如: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双语课程开设申请审批程序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对双语授课教师实施奖惩措施,尤其是对通过提高较好完成授课任务教师的课酬系数来鼓励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难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翻译上,将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更高效的实现教学目标、做好双语教学的外部配套措施,授课教师可通过建设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做好课前对于专业英语词汇的预习和课后复习,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基础和接受程度的同学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
三、双语教学效果反馈
(一)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是双语教学检验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教学成果最有效地保障之一。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访谈的形式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为了使教学效果更为公正客观可采取匿名评价的方式。在实施的环节中可从教材选用、授课语言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通过学生反馈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掌握情况。
(二)校内督导及同行专家反馈
由于学生知识和认知的局限性,所以学生的教学的评价存在片面性。因此,校内督导或同行专家的评价更具专业性。在学期初教师可就双语教学课程进行申报,专家可对即将开设双语课程的教师的任教资质、开设课程的合理性和双语授课能力给与评审和建议。在学期中也可以通过校内督导或同行校外专家听课的方式反馈双语教学的成果。专家可以从双语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英文水平等方面给与更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 教育实践类课程 改革
近年来,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批评最多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小学教育专业出现在高等教育中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教育实践问题却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导致职前教师出现专业情意淡薄、实践性知识积累不够、对实际教育教学体验不足、工作适应期延长的严重缺陷,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实践课程已成为严重影响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因素,突破这一瓶颈是当今高师院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正确理解教育实践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实践的理解比较狭隘,往往将它与教育实习等同起来,这主要缘于教育实习一直是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得以深入中小学的唯一机会。但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理论与实践断裂的培养模式已遭到广泛的质疑。
小学教育专业植入高等教育体系之后,要真正培养出专业化程度较高,即能尽快胜任教师工作并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要求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首先必须突破“教育实践活动即教育实习”的传统观念,在师范生进入小学进行教育实习之前,就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其做好教师意识和专业精神、教师基本功、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同时,在教育实习之后,也应让师范生有机会反思、纠偏补漏和再实践,从而使认识与实践的结合走向深化。
因此,教师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从活动场所看,不仅包括在小学进行的实践活动,而且包括在师范院校内和其他教育场所进行的实践活动;从活动内容看,不仅包括要完成多重任务的教育实习,而且包括任务相对单一的教师基本功练习、教材研习、教育教学技能练习、教育科学研究研习、社会服务等各项活动;从活动方式上看,应包括合作研讨、观摩(见习)、模拟教学(微格教学)、参与竞赛、实习、有偿或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从活动组织形式看,应包括集体性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的实践活动和个体独立的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从组织管理看,除了有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外,还可以有师范生在学校教师引导下自发的实践活动。
二、正确把握教育实践类课程的专业意义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性”,教师教育课程是形成教师双专业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包括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领域,而不仅仅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教育实践课程与教育理论课程同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以实践性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是教师教育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所在。原因在于:1.中小学教师不是以其所教学科为专业,而是把“教育行为与教育活动”视为其专业表现的领域。中小学教育活动最鲜明、最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理论性;2.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鲜明的实践性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的知识是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相对应的,其获得的基本途径是真实的教育情境与教育现场。离开了教育实践课程,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就是句空话。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实践课程具有核心价值;3.小学教育教学就其内容来讲是简单的,但就其教学内容的心理化来说却是复杂的。事实上,教育对象越是低龄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更多的是体现在其拥有的实践性知识上。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是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支撑。
三、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思路
(一)恰当选择教育实践课程的内容
高等师范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课程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专业情意培养
专业情意培养主要包括:初步认识小学教育,懂得小学教育的意义;了解小学教师的日常工作及其专业精神;热爱小学生,愿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目的是帮助师范生自觉地以“教师”的素质要求发展自己,促进其从以学生身份被动地接受学习向以准教师的身份共同研究教育现象的转变。课程实施形式上应灵活多样,既可以走出去,又可以请进来。如可以安排与小学教师的交流活动,既要与优秀教师交流,又要适当与从师范院校毕业不久而较有成就的年轻教师交流,以促使师范新生树立起远期的目标和近期可及的目标。
2.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集体建设规划、班级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2)学生个案研究实践。要求学会帮助“后进生”,学会写儿童个案研究报告;(3)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设计班队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能较好体现设计方案;(4)课外活动设计与组织实践,要求学会制定班级课外活动规划,组织小学生课外活动,符合活动要求。
3.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能力培养主要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基本环节三个方面。
(1)教学基本功。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与教师口语、即兴演讲、简笔画等。
(2)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课堂组织技能、交往互动技能、创设情境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
(3)教学基本环节。包括教学设计、上课、说课与评课、开放性、个性化作业设计、个别辅导等。
4.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包括:(1)案例研究的撰写。能够选定案例、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2)教育故事撰写。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教育故事。(3)教育行动研究。能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教育见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行动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行动研究报告。
5.自我专业特长的培养
可从自身资源和小学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出发,确定几项自我专业特长,如具有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能力。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力、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能力。还如具有初步的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小学中高年级进行数学、品德与社会、科学等科目的双语教学等。
(二)正确进行教育实践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1.实施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要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的结合。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做到见习分散,实习相对集中。三是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在搞好校内教育实践训练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校外空间的作用。各类教育实践基地应该是校外教育实践的主平台。
2.实施的基本途径与形式
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种。校内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学科教学、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助教、助研、助管、寝室每日练活动、小学名师讲坛与观摩课等。校外实践的具体形式主要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师成长协作团、做家教、担任培训(辅导)班教师、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3.考核与评价
(1)将教育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适当加大教育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2)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3)教学基本功实行资格证制度,每年定期考核,凡有一项教学基本功不合格的不能进入教育实习。
(4)评价主体多元化。对每次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都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指导教师(包括小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惠中.我国小学教师培养的创新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6,(1).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数学教育见习;师范生;有效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想发展优质的教育,就必须培养优秀的教师,而教育实践是培养优秀教师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部于2011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其中包含《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文件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中,将教育实践与体验和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设置为并列的三个目标领域,要求教师职前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参与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数学师范专业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是指师范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入中小学校,实地观察、体验、感受中小学的教学实际[3],其任务主要是观摩教育教学,参与部分活动,可以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学生课业辅导、家校联系等,而不直接从事教学活动[4]。通过教育见习,使学生接触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教育实习和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然而,目前师范院校数学教育见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减弱了教育见习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作用。下面分析目前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
一、数学教育见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师范院校对数学教育见习重视不够,安排不合理。一些师范院校由于不了解教育见习的重要性,故对教育见习不太重视,这种不重视是导致教育见习课程效率低下最重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师范院校数学师范专业本科课程中教育见习应有4次,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共占4个学分。但实际上,一些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有1—2次见习,还有一些师范院校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要求4次见习,在真正执行时却严重缩水:(1)根本没有去中小学见习,只是安排听了一场报告,或者看了一个教学视频,或者师范生之间开展模拟课堂、小组讨论等活动。(2)虽然去了中小学见习,但是见习时间严重不足,见习质量不高。
2.数学教育见习目标不明确,内容不详细。一些师范院校对教育见习缺乏了解又不太重视,因此没有明确的教育见习目标,只给出类似“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现状和趋势”,“理解教育学、心理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的实际应用”这样比较空泛的话,更没有明确4次教育见习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目标不明确势必导致内容不详细,所以内容也是泛泛而谈,例如“到中小学校参观、访问、听课”,“到中小学校观摩教学并进行课堂评议”,等等。教育见习的目标如此不明确、内容不详细,效果当然是低下的。
3.数学教育见习场所不足。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课程一般为大班上课,每班60人甚至更多,而数学教育见习不同。中小学的课室一般都较小,因此去每个中小学班级见习听课的师范生人数不能太多,一般就是10人左右。如此,一个师范班就要分成6个小组,一个小组去一个学校见习,这样每个小组一般每天可以听不少于4节数学课,还可以再听其他学科的课。假设一所师范院校有3个师范班,那么就要分成18个见习小组,这需要很多的见习学校。现在,一些中小学校其实并不欢迎学生去见习,(1)觉得会扰乱他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学生分心;(2)觉得安排见习生会给他们增添额外的工作量;(3)以往的见习过程中常出现见习生不守纪律、组织混乱等不愉快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找合适的见习场所就更难了。
4.数学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有待加强。上文中提到数学教育见习需要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组去一所学校见习,这就需要很多的见习指导教师。一些师范院校没有选择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也没有给教育见习指导教师规定明确的任务,更没有折算合理的工作量,因此导致了如下问题:(1)有些指导教师本身对数学教育教学就不太了解,甚至有些指导教师由辅导员来担任,这势必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效果。(2)见习之前指导教师未向师范生说明见习的目标和内容,更没有给出方法指导,所以师范生往往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3)指导教师去见习学校的时间太少,有些只去半天,甚至不去,根本不可能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4)见习听完课后,指导教师未能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议,使师范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进步的机会。5.数学教育见习评价体系不完善。数学教育见习前期缺乏必要的准备,中期缺乏充分的指导和监督,这导致了后期不可能有公正、客观、合理的评价。目前,教育见习常见的评价方式就是见习结束后让学生写一份见习报告,然后见习指导教师根据见习报告给出成绩。这样的评价方式既缺乏公平性,又缺乏激励性。
二、增强数学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对策
鉴于数学教育见习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下面给出提高数学教育见习有效性的相应对策。
1.加强对数学教育见习的重视和组织管理。师范院校要提高对教育见习的认识,充分了解教育见习的作用,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前提。将教育见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第3、4、5、6学期每学期1次教育见习,每次1周,共占4个学分。入学教育中向学生阐明数学师范专业教育见习的重要性和教学安排,使学生心中有数,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相关资料。成立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数学教育教研室全体教师参与的数学教育见习领导小组,制订教育见习计划,联系相应中小学校并商定教育见习的各项工作,选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做好教育见习的检查、督促,审定教育见习的成绩,做好教育见习的思想工作,确保教育见习工作规范有序的进行。
2.确定明确的数学教育见习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结合数学专业的特点,分别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详细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中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以及中小学教研情况,教育见习内容中应该包括教师访谈、学生访谈和参加教研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4次教育见习,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学生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加强实践教学能力,这是提高教育见习有效性的保障。根据这个思路,拟定数学教育见习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见表1。
3.加强数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见习场所,再好的见习方案都是纸上谈兵,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扩充教育见习场所。(1)师范院校加强附属小学、附属中学建设,利用附属学校的便利开展见习工作。另外,可以由师范院校领导出面与所在区教育局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实践合作协议,把区内一些中小学校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安排数学师范生去教育实践基地见习了。(2)由数学院(系)领导牵头,加强与师范院校周边的中小学的合作交流,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师范院校有数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理论基础雄厚,中小学校的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教学经验丰富。这样师范院校可以给中小学的教师理论指导,中小学校可以给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且双方可以互聘教师,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场所可以发展成为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通过申报教改项目、利用项目经费来解决。
4.完善数学教育见习课程安排,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将所有师范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每个小组去一所学校见习,每次见习1周,每1—2个小组安排一位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育见习课程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1)为调动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师范院校必须给教育见习指导工作合理地折算工作量,还可以奖励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例如评选优秀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并由师范院校颁发奖状。(2)数学院(系)要选派合适的教育见习指导教师。教育见习指导教师主要为数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当指导教师人数不够的时候,可以选派其他专业但是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并熟悉数学教育的教师,或者任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中聘用的中小学教师。(3)明确教育见习指导教师的责任。教育见习指导教师必须熟悉见习的流程、每次见习的目标和内容以及见习评价,并在见习之前跟学生讲解。为顺利完成见习内容,达到见习目标,在见习之前以及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为了全面了解师范生见习的情况,解决见习过程中的问题,每位见习指导教师跟学生一同在见习学校的时间不少于4个半天,并组织、指导见习生评课、议课不少于4次。5.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积极性。要提高师范生见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见习的效果,必须建立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及时的评价体系。学生对自己的分数一般都比较在意,因此可以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办法,利用百分制进行评价。(1)评价要分类。见习分为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这三个方面,而且见习过程中态度也非常重要,因此评价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每一项占有不同的比例,例如,见习态度(20%)+班级管理(20%)+课堂教学(30%)+教育科研(30%)。评价的依据是见习态度、听课记录、听课反思、学生访谈总结与反思、教师访谈总结与反思、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学困生访谈总结与反思以及见习过程中的评课、议课表现等。(2)师评、生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见习过程中见习指导教师未必一直都跟师范生待在一起,因此让学生参与评价是必要的。师评、生评分别占不同的比例,例如:师评(60%)+生评(40%)。师评按照上述(1)中评价的依据进行。生评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见习结束后,每个小组组织一次见习经验总结及评价活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评。例如,对于小组内的学生,每个组员给出一个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就是该同学的生评成绩。(3)及时评价与后期总结相结合。为了增强见习的效果,需要及时纠正见习过程中的问题。见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会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评课、议课,这时需要教师及时指出师范生存在的不足,指明他们应该努力的方向,并给出相应的方法。见习结束后,在见习小组、师范班级、数学院(系)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会,展览见习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为后续见习打下基础。
作者:张然然 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1.从学校定位看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所学校的定位对教学具有最直观的指导意义,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以培养,培训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教师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秉承“立德树人”的校训,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战略,把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出发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够让毕业生在步入社会,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更轻松的完成角色转变,更快速的适应教师岗位。师范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更深层次的认知教育教学的内涵,对教学活动有切身的感受,同时还能构建教师个人与教育环境间的深层互动,激发教授的主动性,自觉自愿的投身于教育事业。
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的过程,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融入实践教学中,会在情景中设置教学环节,根据小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一切从具体实际情况出发,不使用单一固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不仅能体现小学教师综合知识应用的高水平,还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性。在高职高专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有学者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一般包括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感知识,策略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作为高职高专教育,需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通过各种教育实习实践活动将其内化,丰富实践性知识,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师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实践性知识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很多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就是简单的教育见习,实习,有些老师认为只要将学生输送到小学课堂中集中听课讲课就完成了实践教学任务。这些想法都是片面的,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目前,虽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均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但大多存在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安排分散,教学课程形式内容单一的现象,导致实践教学成了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摆设,华而不实。
3.实践教学缺乏强有力的实践基地支撑
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习,实习又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践基地一般是各区县小学,但目前高校能提供的集中实习的基地普遍较少,满足不了生源的需求,大部分学生还是要依靠分散实习,自己联系实践基地,于是就出现了“实习等于放长假”的现象,实践活动无法深入开展。
4.实践教学缺乏指导教师的指导
每学期每个班级的实践教学都会配备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如果是安排集中实习的话,这些指导教师都会带队前往实习基地。但是指导教师仅仅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而忽视了指导作用,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理论指导,导致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理论基础,无法感受相关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更不用说内化并付诸实践教学了。
三、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更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为了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我们需要适时的调整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辅导,技能考核,见习,实习,技能竞赛等,其中辅导又包括说课辅导,讲课辅导,板书设计。技能考核又包括公共技能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但实践课程体系应与时俱进,根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我们应优化课程结构,将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技术相结合,在教授理论实践知识的同时播放优秀小学教师的授课录像,让学生在实习前就对小学课堂有一个直观鲜明的认识,为以后的实习见习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小学教育的公共技能培养包括“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和计算机技能。针对这两项公共技能,不能只是单纯的为了考核而学习,应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的始终,考核方式不能仅仅是期末测评,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可以适当增加鼓励性技能培养方式,通过深入到各小学教育实习基地进行书画展,让小学师生共同评比出他们心目中的技能达人,这样既能加深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对公共技能的渴求。举行各种普通话演讲,普通话辩论会,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处在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2.优化实践教师队伍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专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实现由专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角色转变。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教师自身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责任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要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在岗培训,鼓励在职教师考取各种职业技能证书,实现一专多能,同时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可以从社会或企业聘请各类兼职教师,实现实践教师队伍的多元化,以需定岗,以岗定职,以系主任为核心培育一支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3.保障实践教学基地的数量和质量
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要设立专门的实验实训中心,统一管理校内舞蹈实训室,钢琴实训室等各类教学实训室,同时要投入资金打造更多的仿真实训环境,拥有更完善和更先进的设备。各实训室要定时定点为学生开放,真正的为学生服务,不能成为一种摆设。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要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联系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来满足实践要求,使校外实践基地更加专业化。
4.规范实践教学硬件软件管理
关键词: 高校师范专业 见习实习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截至2015年7月30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了37.5%[1]。在这十二年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7%上升至37.5%,可见高等教育发展的迅速。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这一现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确保高等教育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对高师院校的学生来说,提高其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实习。
一、概念内涵
根据《教育辞典》,见习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结合某些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和现场进行观摩,使其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环节;师范学校的学生在专业训练期间结合实际,参观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和教学实际,观摩教师的言行、操作和教学。若进一步担任助理教师职务和课务并试教,就叫做实习。见习是实习的前奏,是实习不可或缺的步骤[2]。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实习是“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3]。笔者认为,见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结合课程知识,到学校、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等有关单位进行观摩,形成感性认识,了解教育对象,培养职业情操的过程;重点在“见”。而“实习”指高校师范专业学生到学校、早期康复中心、康复机构等有关单位,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以此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校中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在于“操作与实践”,本研究中的“实习”过程包含“见习”这一环节。
二、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十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研究的文献数量多、内容丰富,具体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的意义
近几年,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二是实习对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1.实习对于高校师范专业学生不同能力提升的影响
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通过问卷及半访谈方式调查了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实习生在教育实习阶段教学能力有明显提高;教学认知能力的提高快于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实施能力[4]。
2.实习对于高校不同学科师范生的影响
郭新婕通过个案法对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显示,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实习学生经历了一个动态的专业发展过程,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了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等方面是交织发展的;通过实习,实习学生的教师知识、执教能力和反思能力等都有相当程度的积累和提升[5]。
刘蕴秋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究实习过程中的见习对于入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见习首先使师范生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现实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其次,见习能改变师范生对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学生学习的认识,促进职前英语教师素养的发展。此外,真实的教学环境使师范生很快学会从教师角度思考问题,激活他们在课堂上学过的教育教学理论,并使其教学认知和职业态度上发生明显的转变[6]。
(二)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存问题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发现对于实习现状研究的文献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不仅对现状进行阐述,对原因进行分析,还提出相应对策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孙卫俊、史晖。在现状提及的问题中,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过少、实习模式和评价方法难以适应发展、实习时间过短、高校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和教育实习管理不到位等几个方面。
梁尚德在研究中总结了高师院校物理专业实习现状,从学校和组织实施过程、学生自身、实习学校和实习教师三个方面分析了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这一方面存在实习目的过于简单,只是局限于实习生对中学物理教育现状的了解;实习时间不够、实习内容单一、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基础课程、物理专业课程占总课时的90%,教育理论课程只占10%)、教育实习评价流于形式、教育实习组织管理落后[7]。
孙卫俊指出在当前的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学生的实习存在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生和实习学校之间缺乏长期联系;教育实践活动内容被认为缩水,实习范围窄小;教育实习时间不能满足学生需要,而且安排得过于集中;缺乏有经验的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等问题[8]。
曹宁指出在传统实习模式中,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实习内容贫乏,反思反馈缺失,指导教师难以给予及时准确到位的指导,实习活动因对中小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负面影响,增加教学管理与后勤管理难度而遭受推诿[9]。
史的研究从实习院校角度分析了传统单向度实习模式的弊端,即高师院校通过实习院校提供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而实习学校很难通过教学实习促进自身发展,甚至一些实习院校认为教育实习会对其教学秩序产生冲击[10]。
林晖提出目前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同一实习生具有多位指导教师,而各位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难以均衡统一;在评价中多用经验观察方法,此方法受指导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导致评价信度低、效度差、可比性差[11]。
王艳梅的研究阐述了高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实习时间过短,内容形式单一,实习管理松散封闭,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等问题。陈忻华在研究中指出在师范生见习实习中存在教育实习目标笼统模糊,教育实习时间过短,教育实习安排不合理,教育实习前的准备不足、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滞后,教育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欠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机构与组织管理工作不够健全等问题[12]。
(三)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改革路径
在探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见习实习改革对策和路径上,我国学者多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优化实习指导教师配置;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实现高校与中小学校的互惠双赢;加强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搞好教育实习课程资源建设;完善教育实习成绩考核评价制度。
姚云和李福华指出应促实习资源、实习过程和实习管理的一体化,应构建“师范生教育实习平台”,从而实现实习资源丰富与更新,并使实习管理过程规范化和自动化[13]。魏彦红指出教育实习应本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设置,加强对见习过程的管理,使其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高等师范学校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稳定的实习见习基地[14]。
孙卫俊在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时提出实践教学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的模式,简称“TCPP”(The Teaching Course Penetrated by Practice),即安排师范专业学生进入中小学,进行经常化的定点和定岗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专业教学、班队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配合实习学校全面了解和参与,而师范院校则定期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检查和督促,使学生在第五、第六学期内分别从事熟悉学校环境,了解学生特点和自己的角色定位,巩固专业思想,培养职业情感,开展见习、实习和研习班主任、少先队工作,实习说课、磨课、试讲等教学工作及开展教育调查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熟悉人际关系处理和学校管理工作等。最终使学生一毕业就具有一定的中小学教学、科研和管理经验,非常顺利地胜任教师工作,从而提高教师的成长效率,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
史晖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应基于“一个中心、两维目标、多元互动”的理念,并以此提出构建三种教育实习的新模式。“一个中心”,指通过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使双方都能实现教学目标,实现共赢。“两维目标”,指既培养未来教师个人的教学技能和合作意识,又提高实习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合作能力;既着眼于促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又关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多元互动”,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实习学校应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实习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以实习生为中介,形成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与实习学校、与高师院校、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大学教师与在职教师之间的多元互动。提出的三种教学实习新模式指,专业发展学校模式、定岗置换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15]。专业发展学校是指由学校和大学中的教育学院共同创建的一种新型学校。专业发展学校为实习学生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场所。所谓顶岗置换,就是让师范生经过一定阶段见习准备之后,正式走上讲台,履行教师的全部职责。与此同时,原有岗位的教师脱岗进修,进入高师院校进行全程培训。这种模式既能为师范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又能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电提高的机会,实现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互利互惠。尤其对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较低的农村偏远地区,适切性更强[16]。建立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机制,实施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并提供优惠政策,通过双向选择,让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侧重面向农村中小学)达成就业意向,可以有效缓解就业矛盾,达到多方受益的目的,使实习生成为“准教师”[17]。
黄兴帅针对师范生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短、人数过于集中、实习生无法了解教学整体过程和教学环节等现状,借鉴认知学徒制的思想,提出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实现四个转变:由教-受式指导学习向学徒式指导学习转变;从单一、细节化实习活动的学习向整体、全面教学过程和环节感知转变;从重视学科领域知识向重视策略性知识转变;从重视个体学习向重视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学习转变[18]。
(四)国外经验及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在近十年中,国外高校师范专业实习有如下特点。从国家看,多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为主;从研究方法看,以比较研究为主,通过比较各国实习模式,总结出在实习方面的先进经验;从研究结构看,很多文献多是先总结、比较多国高师院校的实习经验,然后提出给予我国实习的建议与启示。给予的建议启示内容仍围绕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实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增加实习时间与采取多样的实习形式,与高师院校实习模式改革路径研究的诸多内容不谋而合,所以本研究在阐述国外实习模式的研究中,主要以可借鉴的先进经验为主要内容。
1.英国
在英国,对于未来想要从事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师范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过四年的全日制教育获得教学学士学位,在此期间,学生需经过至少20周的实习(包括见习),并且在高年级实习工作中,要承担实习学校教师的1/3工作量;另一种途径是PGCE模式(Postgraduates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从学制上看,学生至少经过3年的高等教育,先获得非教育专业的学士学位,再接受为期一年的教育实习,获得“研究生教育证书”,简称3+1模式,是培养英国中小学师资的主要途径[19]。这两种模式都具有“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
2.法国
法国的教师教育实致分为三类,即熟悉性实习,旨在让准教师们身临其境,初步了解未来的工作环境,认识学校的组织运作、教学时间安排等方方面面,为即将开始的教师培训建立感性基础;(由指导教师)陪伴实践实习,指由指导教师带队,两三名学生一组,主要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指导教师可安排少量教学活动;责任实习在实习第二年进行,实习教师尝试独立开展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期间还要进行学科教学法和普通教师培训学习,并由指导老师分析并解决实习生在责任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实习生在实习中实际教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20]。
3.美国
教学实习时间长短因校而异,普遍在15周以上,大约有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习。教育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计划的最后,通常在第四学年进行,主要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完成[21]。
虽然关于美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研究数量不少,但是就内容上说,多是重经验介绍及与我国高师院校实习的比较研究;从研究对象上看,以不同州为主,如伊利诺伊州、俄亥俄州和德州等不同地区。
4.与中国师范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
许多见习实习的研究是与中国见习实习模式比较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实习目标与要求
教育实习目标规定了教育实习的目的及学生通过实习取得的教学效果。对于教育实习目标的设定,美国与日本较具有代表意义[21]。
美国的教育实习目的与要求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以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为例):第一,了解教师的各种职责,认识教师的作用;第二,理解教学基本过程,提高指导学生的能力;第三,提高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主要指促进学生心智和体质成熟发展的教学活动;第四,提高对教学情境的认知能力;第五,发展认知实际教学中应用的教育理论的能力。
日本规定实习生应实现的目标:第一,从总体上亲自体验学校教育实际;第二,培养基本教育实践能力;第三,认识教师职业活动的规律、基本原则、基本方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加深对学生的感情;第四,能恰当地评估自己担任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适应程度;第五,培养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创造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2]。
我国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目标虽然不同学校目标不同,但是总体来说我国教育实习主要目标是加强师范生对中小学教学的感性认识及教学技能的训练,旨在在实践中应用教育教学理论。然而,我国教育目标过于笼统,多数院校对实习目标的表述都过于模糊,缺少具体细化明确的目标;在实习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目标界定,难以评估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能力的提升。
(2)教育实习的管理
在英美教育实习中,有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即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成立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教育实习计划、分配实习生、组织教育实习和进行实习评价[23]。而在我国,师范生的见习实习由师范生就读的高等院校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制订,同时由高等师范学校负责管理及评价。
(五)不同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
随着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发展,其模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不同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郑婕比较了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常见的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定向顶岗试用教育实习、自主式教育实习及全委托式教育实习五种教育实习模式,分析了五种模式的优缺点,提出实习模式的选择应从各地、各校、各专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育实习模式,弥补单一模式的不足。另外,指出高等师范院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本着协作共建的方针,积极进行教育实习模式改革[24]。
黄龙通过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的调查问卷发现,通过顶岗实习考查师范生专业素质、专业情意、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其中专业情意提升最为显著。另外,研究表明师范生实习意愿、岗前培训情况、听课数、实习自由度是影响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5]。
杨玉梅通过对顶岗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效果比较研究发现。与集中实习相比,顶岗实习师范生实习时间长、力度大,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全方位的实践锻炼,对学生专业素质提高程度要大于集中实习。另外,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支教方式,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即顶岗实习补充了农村教师的数量、调整了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师资结构,但是顶岗实习在组织和管理制度方面仍不够完善[26]。
袁丽、陈林通过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师范生、大学指导教师和在岗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发现高师院校的指导教师若要保证高质量指导有一定困难,原因是实习地点较远与分散,所以通常采取阶段性指导。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访谈发现,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态度差别很大,因此实习效果差异明显。研究结果指出,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完善指导人员的配备[27]。
总体来说,高校师范专业的实习研究有如下特点。
第一,研究内容可归纳为三类――现状与对策、比较与启示、新模式探讨。“现状与对策”指许多学者在对高校师范专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定的建议与对策,如史晖、林、孙卫俊等。“比较与启示”指许多研究会通过比较不同模式或者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实习经验为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提出一定的启示,如顾维勇、徐敏和李崇爱等。“新模式探讨”中的“新”并不是指以前从未有过的模式,而是指伴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而逐渐演化出来的模式。如顶岗实习模式、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模式等。
第二,研究方法更科学。对于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从最初的文献法、个案法到现在的问卷法、访谈法等,呈现研究方法多样化趋势,并且由定性研究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趋势发展,使研究结果效度提升,使研究结论更具代表性。
第三,研究对象更细分。这种“细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实习要素的细分,如对于实习效果评价手段的研究,对于实习前实习计划的研究等,这类研究使得对于实习模式的研究更全面立体;其次,“细分”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从最初的实习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到目前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实习学校学生、高校专业教师等多主体为研究对象;再次,“细分”体现在高师院校不同专业对于实习的研究,如物理专业实习、英语专业实习的研究等,体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特点,为高师实习发展提供更充足的依据。
第四,研究与现实的联系更紧密,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高校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发展联系更为紧密,如研究实习对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对专业发展、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影响;其次,与社会进步发展更紧密,例如顶岗实习作为支教的一种方式,可以补充农村教师不足的现象,解决农村教学质量偏低的问题等。
三、高校师范专业实习发展趋势
(一)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合作的双向化
在高校师范专业实习现状研究中,影响实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就是实习院校存在“不配合”、“不欢迎”的态度,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念,最主要原因就是见习实习的“单向化”,在高师院校师范生与实习院校进行合作时,只有实习学生得到了专业能力提升,而对于实习学校教师的能力提升并无促进,这种“单向化”模式阻碍了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的合作,所以促进互惠,切实使实习学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确保高等学校与实习院校合作的基础,是高师院校实习基地建设趋势。
(二)习实习分布的弥散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保证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见习实习这个提升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显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习见习时间过短,是目前影响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所以,实习见习的弥散化是主要的趋势,即从大学第二学期开始,到第七学期的每个学期都会有一两周的见习实习时间,第8学期则集中实习,这种弥散化的见习实习模式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同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科学化
见习实习过程包括见习实习前的准备,见习实习过程的实施及见习实习结束后的反思。见习实习前的准备包括,教学示范技能的准备和相关知识准备(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等)及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见习实习计划的准备,包括此次见习实习的目的,见习实习的对象,以及见习实习的主要任务等。许多研究显示在目前见习实习中,见习实习前的准备不足,学生缺少相应的计划或知识的贮备达不到实习要求。例如学生在大二进行实习时,若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并未学过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那么他就缺少相关知识准备,实习效果就会达不到预期。另外,在每次见习实习过程结束后,学生需要对每次见习实习进行一定的总结反思,弥补自己在实习见习期间发现的知识学习中的欠缺和教学能力的不足,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并通过反思促进知识系统的完善达到“做中学”的效果。见习实习前准备的不足,缺少见习实习后的反思,是造成见习实习效果不明显的首要因素,所以见习实习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知识准备,而见习实习过程安排的合理化与科学化将是见习实习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见习实习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当前我国见习实习的评价现状多是单一主体,即以指导教师评价为主;评价方法多是心得体会与填写实验报告。评价方式是检验见习实习效果最主要的途径,目前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见习实习模式的转变,所以多元化评价将是发展的趋势。评价方式多元化主要指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1.评价目标的多维化
在见习实习过程中,目标不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多维度多方层次,评价的多维度指在见习实习中的目标包括知识维度、职业情操、与实践能力三个维度;多层次体现在见习实习目标上包括学生见习实习前的计划,实习见习期间的目标任务及见习实习后的反思任务。多层次目标就是体现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目标,针对不同阶段特点进行目标设置。
2.参与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现今见习实习评价的主体是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致使学生失去了反思与改进的机会。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使评价更为客观,同时促进实习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评价主体将朝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使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指导教师为主体发展成为指导教师、实习院校教师、实习院校学生、同班同学及学生共同参与的多主体评价。
3.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学者发现目前对于见习实习效果的评价,多是质性的定性评价,如教师的评语与学生见习实习后的心得体会,虽然定性评价能描述出见习实习的情况,但难以考核,并且难以对见习实习目标加以监控。所以,提倡多种方法相结合,如特殊教育专业的见习实习过程中,评价方法包括通过实习学生撰写的个案调查分析、见习实习学生为特殊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及单元教学方案等多项内容进行评价,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总的来说,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功能、调节功能和反馈功能能,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见习实习前的诊断性评价、见习实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见习实习后的总结性评级相结合;实习学生、实习院校教师、高师教师等多人员参与;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与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五)见习实习管理的制度化和指导权责的明晰化
在对我国高师院校见习实习现状的研究中,多位学者指出我国见习实习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见习实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整个见习实习效果的保障,所以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化将是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实习院校进行见习实习时,会出现无人指导,使见习实习流于形式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在学生见习实习过程中,指导权责模糊,为了保证学生见习实习效果,指导权责的明晰化将是未来见习实习发展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7.5%,社会需要这么多的大学生吗[EB/OL].http:///gxbk/gaoxiao/ptgx/20150817/2520828.shtml.2015-08-17/2016-2-30.
[2]张焕庭.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134.
[3]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2-73.
[4]蹇世琼,饶从满,回俊松.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教学能力发展的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1):73.
[5]郭新婕.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33.
[6]刘蕴秋.教育见习课程对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探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2(8):95.
[7]梁尚德.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8]孙卫俊.实践贯穿全过程的应用型教师培养模式探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12):105-107.
[9]曹宁.之前英语教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系统生态走向[J].黑龙江教学学院学报,2010(29):41-42.
[10]史晖.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4.
[11]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66-68.
[12]王艳梅.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0(6):87.
[13]姚云,李福华,张继华.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改革的路径思考[J].教育研究,2012(2):104-107.
[14]魏彦红.教育见习:教师教育的一贯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40.
[15]史.从单向度到多元互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实习范式的转变[J].教育探索,2010(8):45.
[16][17]叶叶.“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8]黄兴帅.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的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7.
[19]顾维勇.英法德美教师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继续教育,2007(7):59.
[20]徐敏.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1]宫振胜.反思型教师教育的实践典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18-120.
[22][23]徐敏,崔鸿,李娟.中外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2):27.
[24]郑婕.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与建议[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130.
[25]黄龙.顶岗实习对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积极影响[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3.
[26]杨玉梅.我国高师师范专业顶岗实习实施效果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7]袁丽,陈林.“顶岗实习”教师培养的政策分析及其争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4(11):66-67.
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