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认识负数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妇科手术病人最普遍存在的需求是渴望了解有关手术的健康知识。因此,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给病人以安全感,增加其自我照顾的能力,就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科从病人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制定了一整套健康教育计划,应用于临床,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方法
1.1病人入院时的健康教育:护士从病人入院的第一天开始,有针对性地对病人进行入院宣教工作。宣传内容包括介绍病室的环境及制度,管床医生和护士,协助新老病人的沟通,使病人能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从整体的角度关心支持病人及家属。护士以热情、亲切、诚恳和富有同情心的语言和态度,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病人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治疗方法及过程,使病人能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参与护理过程。
1.2手术前的健康教育:手术前的病人常常会表现为精神紧张,顾虑重重,担心手术能否成功,手术会否造成器官残缺、功能不全,从而影响她们的生理功能和女性特征等。术前护理目标是,让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降低感染的机会;使病人能与术前检查工作密切配合,保证检查的顺利进行。教育内容包括:向病人解释术前准备项目的目的和意义,介绍麻醉和手术的过程,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处理方法,心理因素对术后康复的影响,以及病人如何配合等使病人能以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增强手术的耐受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3手术后的健康教育:手术后的病人常常会受到伤口疼痛,腹胀,排尿困难等问题的困扰。术后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平稳地过度危险期,减少并发症,尽可能地将病人的痛苦降至最低程度,使病人和家属的顾虑得到缓解,帮助病人及家属对疾病和采取的护理方式有更好的了解,使病人尽早恢复。大多数病人通过护士的入院宣教,术前健康教育,加之手术已除去病灶,心情愉快,能自觉地配合进行恢复期的治疗和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等。同时在护理过程中尽量让病人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来,帮助病人建立稳定的情绪,尽快康复。
1.4出院前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健康教育,目的是使病人掌握恢复期的自我护理方法。护士在病人出院前充分做好出院前健康教育的准备,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应付疾病变化的策略,提供必要的营养知识,根据病情,必要时指导病人正确补充雌激素和性生活的注意事项,告知病人复诊的时间,若为恶性肿瘤病人应督促病人按时复诊,及时做放疗和化疗,还要进行功能锻炼,训练自护能力等。
2效果
2.1通过对妇科手术病人实施健康教育以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不仅减轻了病人的心理负担,还改善了护患关系。让病人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正确认识疾病和手术,从而能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因此防止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2.2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1)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提高到100%。(2)病人由入院时的一无所知,到出院时病人和家属大部分能掌握一般的健康知识和自护方法。
2.3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还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摆脱消极思想,使护理人员看到自身价值,促进自觉学习基础知识和科普知识,拓宽知识面。加强沟通护患关系,使病人对我们产生了信任感并从中获得健康知识,同时也使病人感受到了人性化的、高质量的全面护理。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电脑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其魅力势不可挡,作为新一代的高中生(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学生),基本上都有了几年的计算机使用基础,“零起点”学生已一去不复返,再加上现在部分高中生自学计算机的热情高涨,由此导致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基础、兴趣和学习态度上差异越来越大。在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经常会有一些学生能很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之后便千方百计想上网找乐子;也有些学生对学习任务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草草应付了事;更有些同学对学习任务根本不懂也不想去懂,于是上课时变得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讲讲空话。课堂上出现的典型现象就是“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就这些现状,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平行教法,则更加容易导致学生的差异,不讲究一些方法,很难达成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解决这种现象的最好方法当然就是实施分层教学,而本人认为分层任务设计与辅导是分层教学实施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成功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就这两个关键环节展开讨论。
二、实施的关键环节
教师进行“点到为止”的演示,然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其他任务的设计一般是比较合理的,但问题是“为谁而点?是否点在点上?”。如果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分层任务和辅导,这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对于差生,应重在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好生可以先自主学习和操作),对于“吃不饱”的好生,教师可以额外安排一些综合性、开放性和挑战性的任务让其在完成任务后自行探索。
当然,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分层并不是说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完全不同,而是共性之中有个性,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共性),我们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而对于那些非智力的、应用性、探索性强的内容,则可以按照分层,分别要求(个性),这一点对于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也是如此。
1.分层任务的安排与落实
采取不同层次的任务来评价和激励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事半功倍,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下面就以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设计。
教师在课前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可以把全班同学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并为其分别设置了分层任务。
案例1:用Frontpage制作网页
以校运动会这个特殊事件为背景,教师安排学生制作一份“校运会”网页。为了实施分层教学,教师把各个阶段的练习任务进行了分层,下面是其中的部分摘录:
以上案例很好地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了分层任务的思想。在任务设计上,显得比较细致和科学,各个层次任务的界限非常明显,任务特征明显。对于C层同学来说教师布置了第一阶段任务,这些任务主要涉及基本网页制作的操作,操作相对简单但任务又比较完整,全体学生只要完成这些操作,就能制作出一个相对实用的网页,保障全体学生能体会到初步的成就感;第二阶段任务主要涉及网页的美化处理,在体会初步成就感的基础上,学生是愿意来美化自己的作品的,而且这些美化效果又是很直观和实用;第三阶段任务主要体现了网站的构建与初步应用,属于网页的高级应用,所以只要求学有余力的A层同学去完成;所有这些任务的顺序安排都很好地体现了实际网站开发中的流程特征,保证了任务的真实性,而且通过分层任务实践,既照顾了全体学生,也给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另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通过任务的设计和安排得到了落实,不仅使学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探究,而且也增加了后阶段分层评价的可操作性。
2.分层辅导的设计与应用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障碍的环节上,可以相应的分层辅导,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新的知识构建,实现“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
案例2:神奇的电子表格
利用电子表格(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学习Excel的各项功能。
(教师打开教学网页,并说明各个栏目的作用教师:同学们现在可以打开IE浏览器,并在地址栏中输入地址:192.168.1.150/01.htm
(学生打开“神奇的电子表格”网页,如图1所示)
教师:同学们先依次完成“基本任务”中的任务,然后根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交”。如果完成任务有困难,可以查看教师的操作演示(教师操作的屏幕轨迹录像)。
(教师巡视,对基本操作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大部分学生都先自己操作,然后有些同学开始“查看演示”。但一开始就有几位学生在点击“查看演示”)
案例3:我们的生存环境(网页制作)
这是一堂网页制作的实践课,教师通过给出任务,并通过 “过程”模块给出分层辅导。
(在“过程”模块中首先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如下:)
过程
为了完成前面的任务,你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开展工作:
1.确定一名和你合作的同伴同学。
2.和你的同伴共同确定要演讲的主题(如果你觉得难以确定主题,请看看教师拟定的几个主题,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根据主题分别到网上搜索素材(同时记录相应的网址,或者把素材分门别类保存到文件夹中)。
4.根据主题和搜索到的素材确定网站框架(要展示内容的目录)。
5.选择合适的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站(把收集到的素材集成到网页中去)。
6.在网页中必须要有一个页面来展示你们二人合作之后的感想,可以是网页制作技术方面的,也可以是环保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合作学习方面的。
(然后对各个需要进一步辅导的步骤通过超级链接给出子步骤,如下:)
子步骤
1.在硬盘上建立一个空文件夹,作为网站的文件夹,如sample。
2.启动frontpage软件并新建站点(去看老师是如何操作的)。
3.把收集的图片文件复制到新建立的“images”文件夹中,以便下面制作网页时使用。
4.制作主页(想看更详细的介绍,可点击这里)。
5.制作各个栏目的网页并和主页建立超级链接(有不止一种方法)。
6.测试整个网站(把你自己当做一个普通网民,然后去自己的网站逛一圈)。
(如果学生不清楚主页制作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进一步展开,如下:)
制作主页
1.把系统自动建立的新网页文件保存为index.htm。
2.先是确定导航栏。可以由“框架网页”“插入导航栏”“共享边框”这些实现技术。
3.然后再导航栏中输入各个栏目的名称(要模仿的话可以在上面3个链接内容中找到)。
4.在页面中插入各种媒体(图片、文字、动画等)。
5.初步进行各种修饰效果的设置(字体、背景、单元格属性等)。
以上案例2通过把学生分为2个大层和5个小层(自主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按照4个“查看演示”又进一步分为4个层次),然后给出对应的分层辅导,来落实分层教学的思想,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自我评价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如果技术支持再改进一下,则教学反馈可以做得更加具体些(比如,学生只有在尝试任务完成后才能看见“提交”选项,并进行“提交”)。另外,“查看演示”中的辅导室屏幕轨迹录像,这样会导致分层辅导不够灵活以及学生学习时间不够的弊端,如果改用分步骤的图片操作示例,效果可能还会好些。案例3通过超级链接和图解方法,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框架(而且概念框架可以根据学生特点逐步细化),较灵活地提供了分层辅导,而且通过超级链接呈现的信息组织结构,较好地对现实信息结构进行了还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了真实的探究任务的情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
米,冬季水位下降
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
(3)展示交流。
……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15℃~-3℃
北京:-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3℃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
二、教材简析: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并且也学习了分数与小数。在此基础上将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进一步的学习正数与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负数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其次,也为学生进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正、负数表达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结合实例解读负数的现实意义,并能正确读写正、负数。
2、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体味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是什么节目吗?(用多媒体播放天气预报片头,并在未结束之前点击停止。)
大家知道播出的是什么节目?(学生回答后点击播放完天气预报片头,验证学生的猜测。)
师:“天气预报”中播放了全国主要城市一天中的最低气温,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屏幕出示哈尔滨、南京、北京、西宁等城市的图片)
多媒体放大温度计:你会看温度计吗?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教师说明℃和°F分别表示摄氏度。)
(上海的气温是零上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师:仔细观察图片,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的看法。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引入分割三个温度计0摄氏度的虚线。
(以0为分界线,上海的气温比0度高,北京的气温比0度要低,两个温度分别在0的上下,正好是相反的。)
2、教学用正数、负数和0来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师问:我们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与零下4摄氏度的呢?你知道吗?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文字部分并说一说是如何区分的。
小结:零上和零下的方向相反,那么零上和零下的温度就要用不同的数来表示。零上4摄氏度可以记作+4℃;零下4摄氏度可以记作-4℃。+4读作正4,-4读作负4。+4也可以写成4。(出示结语,一起读一读)
+4℃也可以省略正号写成4℃,(板书)那么负号可以省略吗?(让学生说说为什么) 3、师:这里还记下了当天另外几个美丽城市和地区的最低气温(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重庆、哈尔滨、香港等城市的温度计图。)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分别写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吗?试着写出来并读一读。(要求在书上填写并读一读)
香港21℃ 哈尔滨-11℃ 南宁8℃
学生填好后,教师多媒体展示学生的书本并指名读数,师生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
(二)探究合作,掌握新知
师:我们能不能不听天气预报,就能今天的气温?(学生:从温度计量上可以读出)
1、学习读温度计,认识用正负数来表示温度的方法。
(1)多媒体课件出示,简要的介绍温度计上面的刻度。量出当时的实时温度。
(2)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刚才“天气预报”中的某城市的最低气温。
师:大家能看出合肥是多少度吗?
学生观察后得出是0℃。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结合多媒体内容说)你们看的很正确,正好在零刻度线上。表示0℃。(板书:0)。
谁来在温度计上表示出0℃。
(3)大家再来看一下上海的气温是多少。(从多媒体课件上看)
师:上海的最低气温应该是多少度?(学生:4摄氏度,板书:4)你是如何观察的?温度计中每一小格表示几度?
明确:上海气温高出了0℃,是零上4度。(教师结合课件,让学生明确在零刻度以上的数,属于正数)。(板书:零上4摄氏度)
2、动手记录:学生自己看温度计,并写出各地的温度。
师:现在大家再一起看看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从温度计的刻度读出具体数字,并记录下来。
集体交流:
香港气温:(21℃或记作+21℃)。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用+21℃来表示的?那么记作19℃来表示的可以吗?为什么?(让学生明确:正号可以省略不写)大家感觉一下,这跟我们当地气温差不多。
哈尔滨气温:(-10℃)这个温度还有其它表示方法吗?(明确负数这样表示)。
银川温度:大家记录好了以后,请同桌之间互相校对一下再再讨论。问:为什么要这样来表示?
3、过渡:大家完成得不错,温度会写了,但是你们会报吗?
(指明同学上台报一下天气情况)
4、小结:从刚才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零度为界,零上的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出来,而零下的温度却必须用负几来表示。
(三)借助实例,学会应用
1、地理中记录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茱萸峰比海平面高1864米,记作“+1864米”;
某盆地比海平面低120米,记作“-120米”。
师:同学们能用今天所学的数来表示海拔的高度吗?
2、在日常生活中,水沸腾时的温度、结冰的温度。大雁南北飞的气温变化、体重变化、仓库大米的变化。
3、温度计从5(-5)摄氏度,上升6下降6各是多少?
小组讨论:风速怎么还有负的?
负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探究负数
1.初步认识负数
出示正负数的规定。科学家的想法和我们班哪位同学的想法一样?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骄傲。在此请他把他记录的写在黑板上。他们都用了在原来的数前面加一个符号的方法。这种符号叫什么,你们知道吗?
(板书:正负号。)那现在这种数叫什么?(板书:正数,负数。)
还知道了什么?“+”可以省略。省略了“+”后这些数其实就是我们前面学过的数。那“-”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负数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认识的一种新的数。其实我们都学了那么多的数了,为什么还要学负数呢?
2.认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同学们真不错。下面我给大家介绍3个小朋友。他们的表情差别有点大。我们来听听他们在说什么。(课件出示。)
甲(开心语气):“哈哈,我有5元钱。”
乙(叹气):“唉,我没有钱。”
丙(沮丧):“比我好,我还差别人5元呢。”
他们在说什么事呢?你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他们各有多少钱吗?(5,0,-5)
为什么用“-5”表示丙的钱?有5元就用5表示,丙相反就用“-5”表示。
3人中谁的钱最多?谁的钱最少?
甲的钱最多,丙的钱最少。
也就是说0还不是最小的数,对吧。那你们能把3个数从小到大排一下队吗?
-5
这几个数中最大的是5,你能说一个比5大的数吗?还有吗?
这几个数中最小的是-5,还有比-5更小的吗?举例说它为什么比-5小?同意吗?还有比-5小的吗?看来你们找到了诀窍,谁来说说。
你想你家的钱用正数表示还是用负数表示?
真棒。我们如果要把这3个数标在数轴线上。想想,你觉得应先标谁?(0)为什么?
那就是作为标准对吧。我们把这里定为0,那5应该在哪里?-5呢?
你们能很快找出3,-3.8,-1这几个数吗?你们找到方法了吗?
对,要标正数就在0的右边去找,要标负数就在0的左边去找。那可以这样说吗?0的右边是正数,0的左边是负数。(出示箭头。)那0呢?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
通过刚才的发现,你们能把黑板上的数分类吗?把同类的数用一个大的圆圈起来。(抽学生上台。)
3.一一对应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需要你们中反应最快的人来陪我玩。谁认为自己反应够快请举手。
这个游戏很简单,就是你说一个正数,我说一个负数。重复下去。速度要快,谁停顿谁就算输。明白了吗?好!开始。
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输了吗?
对,他说一个正数,我就说一个与之对应的负数。也就是说总有一个负数和一个正数相对应。它们的对应关系在这上面将看得更加清楚。这边正1,那边就有一个-1……8离0有几格,-8离0就有几格。其实8和-8就是一种对称关系,以0为中心点。请问8和-8之间有几格呢?
同学们太厉害了,理解了负数那么多的秘密。下面我们去看看生活中的负数是什么样子的。
(二)基本练习
出示基本练习:气温与海拔高度。
1.把+4℃,0℃,-4℃标在温度计上。重点讲解0℃在这里不是没有温度,而是有温度的。
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怎么用数表示?
讲解分界点――海平面。
(三)拓展练习(正负数的相对性)
这是一道探讨身高的问题。这里有三个人,你们认识吗?他们是姚明、刘翔和曾志伟。
1.第一个问题:他们的身高是用什么数来表示的?哪里是0?(地平面)出示地平面虚线。
第二个问题:如果把曾志伟的身高当做0作为分界线。那么刘翔的身高记作多少?能用一个算式来说明吗?姚明的身高记作多少?
改一下。把姚明的身高当做0作为分界点。那刘翔身高记作多少?曾志伟的身高记作多少?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刘翔的身高,怎么一会儿用+28表示,一会儿用-40表示?(因为分界点不同。)
看来要用正数表示还是用负数表示关键是看分界点。
2.你能算出三人的平均身高吗?把平均身高当作分界线,高于平均身高记为正,低于平均身高记为负。试一试再重新表示三人的身高。(学生汇报。)
从内容上讲,负数要比整数、小数与分数更抽象、更难理解。因此,在教法上,负数的认识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外延,在生活中应用概念。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加一些活动性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地说明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所举的例子是否多种多样、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的理解掌握是学习负数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负数的认识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由整数的意义迁移过渡。引导学生体验认识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比较得出使用符号表示法更简洁的结论,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现实需要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认知需求,在多次矛盾碰撞和认知冲突过程中认识、理解负数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二、让学生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认识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理解的,教学负数的概念,要避免用抽象的语言去描述负数的概念内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通过收集、举例生活中两个意义相反的量,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含义。从中认识理解负数的意义。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主持人播放天气预报的情景:今天北京最高气温5℃。最低气温零下2℃。
师:谁来说一说怎么表示5℃和零下2℃。
生1:可以用文字来表示,5摄氏度和零下2摄氏度。
生2:5℃可以表示成+5℃,零下2℃可以表示成-2℃。
师:观察温度计。0摄氏度可以记作0℃,零上3摄氏度可以记作+3℃或3℃。零下3摄氏度可以记作-3℃,这里的“+”、 “-”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零上的温度、零下的温度。
师:“+”在这里表示零上的温度,如+5℃表示零上5℃。“-”在这里表示零下的温度,如-5℃表示零下5℃。
师:我们将。“-”称作负号,前面带有“-”的数,称作负数。“+”称作正号,带有“+”号的数,称作正数。
师: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举出了许多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并学会了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教材还安排了正、负数的读写、大小比较、非形式化的加减运算等练习。为进一步学习负数打下基础。
统计部分
一、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首先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认识统计的必要性。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栽蒜苗(一)、栽蒜苗(二),并在教材的实践活动中要求学生在家或学校栽种一盘蒜苗。每3天测量一次蒜苗的高度,并做好记录。《栽蒜苗(一)》、《栽蒜苗(二)》这两课的教学不仅仅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简单过程。还蕴涵了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统计知识的认知过程,体现学生积极参与、获取知识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理念。让学生在栽蒜苗的过程中,经历了等待、期盼、欣喜等情感体验,并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此外,对教材实践活动内容不要只做口头布置,要真正开展栽蒜苗活动。
二、在分析数据中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
统计的教育价值更多地表现为树立学生的统计意识及遇到实际问题时进行调查、用数据说话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了蒜苗的高度,他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那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如果将高度的数据理解成一个点,他们把这些点连起来就作成一幅折线统计图。教学中。要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贯穿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从中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应用统计知识分析问题的思想。
三、在处理数据中引导学生学习统计图表
教学时,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即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制成条形统计图。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学生以为根据已学的知识就能解决问题,后来发现不顺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挫折。此时,教师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他们学习新的知识,即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利用同样的实验数据又让学生把自己种的蒜苗的第3、6、9、12、15天的生长情况填入统计表中,并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相同的数据,在不一样的处理中应用到条形统计图表和折线统计图表知识,学生在对比中理解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和联系。
空间与图形部分
一、在获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数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如在教学《线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线,区分它们的异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走向符号世界,抽象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让学生经历“具体一表象一抽象”的教学化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应用数学
1 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抽象的平面图形。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每一次操作的目的,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种角,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个活动角,观察在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角,并进行对比交流。
2 在操作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操作的过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结论。如教材29页的“折一折”的活动,可以先随意折出两条折痕,找出位置关系,再折出互相平行的两条折痕,进一步体会平行线的特征,同时让学生讨论如何验证这两条折痕一定是互相平行的。先交流方法,后选择一种方法验证,使学生明白数学不仅需要直观,也应有推理,要有依据,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关键词 PPT课件;小学数学;制作方法;应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060-02
1 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PPT课件能让学生发生“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在小学阶段,由于数学课程相比于其他课程来说比较难懂,而且课堂知识理论性、逻辑性较强,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很不情愿的,甚至是抵触的,这就使得小学生学习数学十分被动。多媒体PPT课件能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将数学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象,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从心理上转变以往对数学不好的印象,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PPT课件能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接触的事物不是很多,因此对许多事物抱着好奇的心态去探索。而且他们的思想大多数是天马行空的,传统中规中矩的上课方式容易扼杀他们这份难得的想象力。PPT课件一般是集文本、图形、声音、视频于一体的集合体,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PPT课件,能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空间抽象观念。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更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2 小学数学PPT课件的高效制作方法
小学数学PPT课件的内容应以教材为基准 教材是制作课件的灵魂,一切课件都应以教材为基准,围绕教材的内容在课件上进行展开。PPT课件内容以教材为基准,不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PPT课件上,成为电子版的教科书,更不是将教材内容变个形式放到PPT课件上,而是需要在认真揣摩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基础上,既要有教材上的基本内容,也要有对教材内容的相关延伸,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拓展视野。
如在制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这一节的课件时,课件的内容可以设置为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上的知识,即关于对长方体长、宽、高的认识,以及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二是关于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及课外延伸,可以通过出一些与课本上不相同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此外,还可以找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长方体的实际例子,如为学生展示水立方的图片,引导学生去求出水立方的表面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一举两得。
要制作贴近学生生活、亲近学生认知心理的课件 有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贴近实际生活的知识比单纯空洞的理论知识更为感兴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探索与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更应该注意在课件中创设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从而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新知。
如在制作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节的课件时,除了可以在课件中编辑教材中关于使用负数表示温度的内容,还可以创设一些其他使用负数的生活场景,如:“我家住在1楼,而我家楼下一层还有地下停车场,那么小朋友们,地下停车场可以称作几楼呢?”或者:“小明的妈妈买的股票今天从10块涨到11,表示为+1元,那么明天从11元跌到10.9元,请问该怎样表示呢?”通过在PPT课件内加入诸如此类的生活场景,使学生产生熟悉的感觉,掌握新知的愿望油然而生。这样贴近学生生活、亲近学生认知心理的课件,才算得上是高效的课件。
3 PPT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更能发挥PPT课件在课堂中的独特作用 在使用PPT课件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地认识到,PPT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不是课堂的主导,不能将它反客为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独特作用。要想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完美结合,首先要做到将课件的运用与教材、板书结合起来,通过PPT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不生动的局限,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弥补PPT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不足。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重难点,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据此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教师不可以只盯着PPT而不与学生进行沟通。最后,要注意课堂的评价与反馈,可以通过PPT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为学生认真做出课堂相关知识的总结,让学生可以通过PPT课件系统地回顾整节课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三个步骤,能将PPT课件与传统教学方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两者取长补短,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运用PPT将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讲清楚、弄明白 在小学数学中,若单单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去讲解其中的重难点,是可以讲清楚,但是学生不一定有兴趣去弄明白。所以这中间就存在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基于这一点,可以设计具有一定吸引力的PPT课件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用PPT将课堂知识中的重难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将重难点讲清楚,让学生将重难点弄明白。
如在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混合运算”这一节时,许多学生普遍认为“不太好学”“难以理解”。可以在设计这一节的课件时,首先将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放到课件上,让学生在思想上对这一节的内容重视起来;然后在课件上编辑出与本节相关的题目,教师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并告诉学生运算的先后法则,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此节的内容;最后请学生到黑板上做相关例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通过运用PPT讲解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难点,更容易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更加努力地学习相关知识。
4 结语
PPT课件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更要通过制作以教材为中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高质量课件,将PPT课件与传统课件相结合,运用PPT课件突破重难点等方法,实现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如此之多的作用,从而使PPT课件更好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宇容.浅谈高质量PPT课件制作模式[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5-30.
[关键词]符号意识 创设情境 数形结合 灵活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70
课程标准把符号意识作为课程内容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它要求我们理解符号所表示的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能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并且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运用符号化思想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理解、归纳和应用数学符号。
一、巧妙创设情境,理解符号意识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联系身边的事情,通过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符号以及关系式、表达式的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和逻辑思维。
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我就从气温入手设计教案。
师:这是中国三个城市12月份某天的气温情况:哈尔滨-15℃~-3℃,北京-5℃~5℃,深圳11℃~23℃。气温的表示中有正数也有负数。在数学上,我们规定-15℃表示零下15摄氏度,根据你的经验猜猜5℃表示什么呢?
生1:5℃表示零上5摄氏度。
师:(课件出示没有刻度数的温度计)你能在这个温度计上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为什么?
生2:不能。因为温度计上没有刻度。
师:(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现在你能找到-15℃和5℃所在的刻度吗?请你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找到的。
生3:先找0℃,然后在它的下面找到-15℃,在它的上面找到5℃。
师:仔细观察温度计上的刻度和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生4:我发现温度计上面的0℃很关键,它把这个温度计分成了两部分。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
该案例中,我通过让学生在没有刻度和有刻度的温度计上表示零上5摄氏度和零下15摄氏度,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来区别这两个温度,从而顺利引出负号“-”,让学生充分感受符号的简洁之美。
二、借助数形结合,树立符号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在分享合作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允许学生创意性、个性化地表现符号,体会用数、形将实际问题符号化的优越性,感受符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如教学“1~5的认识”时,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师:(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图片)请你看看动物园里有什么?数一数,你数到了有多少?
生1:我看到了2只鹿……
师:是的,我们可以用两个点子表示2只鹿,也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能找到用“2”来表示的事物吗?
生2:我的身上有2只手,2只眼睛,2只耳朵。
生3:我们教室里有2块黑板,2幅对联。
师:是的,你们观察得很仔细。两件同类物品都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接下来我们练习写数字“2”。
该案例属于一年级“认数”单元,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十分注重加强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经历从“实物――点子――数”的抽象过程,帮助学生感知符号的简洁性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三、灵活拓展运用,强化符号意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当把学生原有的常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数学符号意识的形成同样应该依照这样的规律。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出示例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为40平方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0厘米,求三角形的高。”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来解决问题了。
生1:这里不能直接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需要先变形。S=ah÷2S×2=ahS×2÷a=h,则三角形的高为40×2÷20=4(厘米)。
师:很好,你们知道式子中的“S×2”表示什么吗?
生2:“S×2”表示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S×2÷a”又表示什么呢?
生3:“S×2÷a”表示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底等于高,也就是三角形的高。
该案例中,我结合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帮助学生实现符号运算,简化了复杂的计算过程。同时,利用符号化公式去推导出一般结论后再计算,提高了学生对符号的灵活使用,也增强了学生的符号意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多媒体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数学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人通过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方法。现就多媒体教学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 多媒体教学与导入新课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能不能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新课导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首先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导入新课。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也是最最重要的一环,关系着整堂课的成功与否。在导入新课时,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圆的认识》导课时的课件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联系到生活中看到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不是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呢?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引出课题,还可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的讲解中能够全面集中精力,进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这样的多媒体课件设计集视频、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生动形象,能很快使学生进入学习探索的状态,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2. 多媒体教学与教学重点难点的结合 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功能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生动地再现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使难以察觉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新课标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变革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具体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切实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之形象化、生活化、清晰化,也不妨拟人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使得在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能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3. 多媒体教学与动静转换的结合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种抽向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全体形象性。而多媒体课件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特点,把静止不动的知识,利用平移、动画、翻转等方式,使其形象、直观、逼真地动起来,揭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在教学《正数和负数》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不同动物的左右运动,然后以数轴的形式表现出来,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一些与正数负数有关的内容借助于数轴形象的表示出来,可以是温度的升降等与数学有关的生活知识。
4. 多媒体教学与解决问题的结合 课程改革实施中倡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真正让数学与现实联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开展探索、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数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就能让多媒体环境下的解决问题融入现实,让学生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