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通过视察表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上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区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涉及人员数量大、历史遗留问题多、实施方式还需科学论证、工作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我区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进度还比较缓慢。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稳步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
区政府要高度重视教师绩效工资的工作实施,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实施细则》,尽快制定出台《**区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及《全区教师、校长、班主任考核细则》。区教育局要指导各中小学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台相应的教师绩效工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办法要进行充分论证和合理分配,做好相关的征求意见和公开公示工作。建议实施教师绩效工资与2012年调整规范津补贴同步进行。
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机制下,各地差别很大。而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教师的津贴、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实际上降低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总数,城乡教师工资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使得政策中对农村教师倾斜的分配导向并没有落到实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分配没能体现对农村教师的补偿与激励,极易造成农村教师的不公平感。
为此建议:
一、核定省级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基本工薪标准
以省级财政统筹为基准,制定全省统一的农村教师任教津贴额度发放标准,健全发放保障机制。农村艰苦边远地区教师津贴、补贴政策要突出重点、加大额度。
二、财政单列支出农村教师津贴、补贴
在绩效工资总量之外,由财政单列农村教师的津贴、补贴支出。进一步明确津贴、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等实施细则,形成农村教师津贴、补贴政策的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措施,切实解决农村艰苦地区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问题。
三、大幅度增加农村教师岗位津贴
增加农村教师任教津贴,可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提高到工薪总额的1/4~1/3。
发放依据应考虑距离和职称两个维度。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远近和任教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然后依7∶3的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异;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
发放对象以非县镇所在地在职教师为主,覆盖退休教师,但额度有所不同。对退休教师按其在农村任教教龄10年、20年、30年计算,分别享受额度的15%、30%、50%。
四、增加农村教师交通补贴
尽快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
以每学年实际在校任教月数为依据,按每月往返4次,统一包干一次性发放。
五、增加农村教师周转房和公寓房
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农村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一是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宿舍(公寓)性质的教师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二是结合当地城镇建设规划,在县城或交通便捷的重点镇集中建设教师住宅区。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工程质量监督等服务性收费给予减收;无偿提供或低价划拨乡村教职工住房建设用地。为农村教师建设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三是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内和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由财政给予教师一定的住房补贴。
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专项资金,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公积金制度和住房补贴。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补发被拖欠的公积金,并适度提高公积金补贴标准。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和新教学楼的兴建,可将一些腾出来的教室改建成住房;拍卖撤并学校的全部资产,所得资金全部用于合并学校的发展包括住房改善;对今后若干年内面临撤并的学校,学校可租房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
2、≤120。-10分/次。考核时间。
3、物记录不完全、不完整。
4、考核实施细则。1考评、考核的组织:考核小组组织对公司部门和部门负责人的考评和考核,部门负责人组织对本部门员工的考评和考核!
5、30。20xx学年第一学期。考核项目。
6、附录绩效考核表(部门)。20。
7、GJ0802/03绩效考核表(部门)。
8、对公司的祝福语。5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上交考核、考评结果的,视为考核者工作失误,按每延误一天,减发考核负责人10%的绩效工资,直至减完为止!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薪酬; 分配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125- 02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经过10多年的试运行,在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教职工队伍的逐渐扩大,校内各种管理机构逐年增加,原有的收入分配体制逐渐被打破,为了维持收入分配水平,在原有分配制度的基础不断进行 “修”、 “补”,但问题和矛盾凸显,激励作用逐渐减弱,急需构建新的分配体制,以适应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需要。
2 高职院校薪酬分配现状与特点
据调查,以下两种薪酬分配管理方法具有一定普遍性:
(1) 学校按照各二级学院学生人数、课时数、专业数、教职工人数、学科专业建设等要素,进行学院绩效工资总量核算,核算后将薪酬总额以学院为单位核拨到各学院(系)。由二级学院自行制定分配方案将绩效工资发放至教师个人。这种做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它将绩效工资核算标准的制定权限下放至各学院(系),各学院(系)可以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和实际,制定细则;此方案对于高校的二次分配和过程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化非常便利。其缺点主要表现为:该校的二级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实际上院级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还没有达到应有水平。在实施的过程中,各院系没有明确的核算细则,导致高校在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法上存在诸多漏洞,绩效分配方案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无法体现绩效工资分配的公平性原则。另外各院系之间有自己的核算标准,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院系中,同等贡献的工作人员绩效工资不同甚至差距较大等不合理现象。
(2) 全校统一的绩效分配办法。该办法将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等有关工作、成果均纳入考核范围。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办法,核算出每一个教师的业绩点,按照业绩点数量直接发放绩效工资。这种做法的主要优点表现为:此方案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制定不同的绩效标准,对院校的重点项目和研究方向调整业绩权重,比如,对于院校的高质量科研成果,制定一个较高的业绩点系数,这样能够充分体现高质量科研成果在院校的导向作用。可以体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起到引导作用,并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指挥作用,提高教师要求,加快实现学校目标。其主要缺点表现在:这种方案虽然在院校管理中较为灵活,但是它是建立在学校的整体之上,对院校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统一的业绩点核算。但是对于各院系之间,制定一个适合院系自身特点的实施细则较为困难,这样很大程度减小了学校二级分配的自,对于发展学院二级管理不利。整个学校统一的标准不能显示出各个院系的学科特点,缺少学校多学科特点的体现。各院系不能根据自己学院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标准细则,这样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另外过于细致的考核内容给员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带来更大的工作量,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3 薪酬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对内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高职院校薪酬分配细则的实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高校发展现状来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其中,在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方面,仍有许多需要提高和完善的地方。薪酬的公平性是衡量薪酬制度的主要标准,高校也在不断地研究以实现公平性原则。薪酬公平性不是搞平均主义,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产物,已经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这种平均主义缺乏激励效果,所以高校已经普遍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是对于薪酬公平性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近几年高校开始逐步实施一些薪酬分配细则,根据教职工的不同岗位以及贡献,制订不同的业绩分配方案和岗位津贴,这样区分了不同岗位的工资薪酬标准。但是这种方案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行政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之间。行政人员和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行政人员采用软性指标,教学科研人员采用刚性指标,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导致行政人员较教研人员更容易拿到津贴,这样公平性受到了极大破坏。
3.2 对外没有竞争力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对于高素质教研人才的认识不够,导致教研人员的薪酬与个人价值差距较大,在教研管理中关键人才的收入过低,甚至普遍低于市场水平,造成高校在引进和留住人才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极大阻碍了高校学科建设,并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3.3 结构缺乏合理性
目前,高校由于成本核算的原因,薪酬结构一般比较简单,大多数高校以工资为主,奖金及岗位津贴很少,缺乏足够合理的薪酬体系。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将会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
4 完善高职院校薪酬分配体系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如何通过公正评价确保分配公平以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成为地方高职院校薪酬管理中最难把握的工作。
4.1 健全以岗位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岗位评估制度是指,高校根据各院系工作岗位的特点,对不同的岗位依据不同的标准制定与之对应的岗位价值标尺,对岗位价值评估大小,然后制定薪酬制度。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薪酬分配,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成体系的岗位薪酬管理模式,将岗位定编和评聘分开考核。根据岗位的不同性质,对工作内容进行对比分类,将关键教研岗位和普通教研岗位进行分级考核,分别制定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激励教师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任务。
4.2 校内津贴分配方案制订要有所侧重,突出分配重点
根据高职院校特点、办学目标,考虑增加课时津贴和教学成果奖励,以稳定教学效果好、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这样能稳定高职院校人员层次结构,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在现有的资源条件下,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设立一些专项津贴,这样能较好吸引学科需要的人才,避免高职院校间办学目标不同,效益不同,却盲目提高待遇竞争同学科人才,以促进高职院校之间人才流动,形成良性循环。
4.3 突出“以人为本”的薪酬分配制度
(1) 岗位聘任与岗位考核有机结合。学校的总体绩效是通过教职工完成岗位目标来实现的,因此,岗位聘任是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基础,高职院校在实施绩效工资时应同时实行岗位聘任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岗位考核是对岗位绩效实现过程的一种有效的监督和促进,岗位聘任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就是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制定与岗位任务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岗位和绩效工资挂钩。这样以岗定薪才有实际意义,绩效工资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才能充分发挥。
(2) 岗位收入与业绩收入有机结合。岗位收入是学校绩效实现的重要保证,也自然成为绩效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收入是对超出目标任务以外的付出或取得优秀业绩予以奖励。业绩收入的设置是为了稳定骨干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激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保证一流的教师达到一流的收入水平。但是,业绩收入只能属于辅助激励或顶层激励手段,它应建立在大部分教师基本岗位收入比较稳定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优绩优酬,真正达到激励的目的。
4.4 建立多元化的福利制度
福利和工资一样,都是教师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该充分重视福利的多元化建设。福利与工资有所区别,工资是完成普通工作所得,而福利通常不是由于完成正常工作所得,而是以工作之外的各种形式对学校做出贡献所得。福利存在差异性,福利的发放可以不采用现金货币的形式。不同教师或者教师的不同阶段对福利的要求不同,所以高校在制定福利制度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教师或者教师的不同时间段制定多元化的福利措施,以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 何佳林. 高职院校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10(9).
关键词: 高校 绩效考核档案 工作思路
一、开展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工作研究的意义
(一)绩效考核是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难点之一。
根据国务院和国家人社部的安排,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第一步从2009年1月1日起先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第二步配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10月1日起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包括高等院校在内的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当前,绩效工资改革的第一步和第二步已基本完成,全国各地正在落实绩效工资的第三步工作,其中高等院校是最主要的部分[1]。但是,第三步的推进速度并不令人满意,高校普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推进迟缓的现象。截止到2012年8月底,除海南及西部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省份完成了绩效工资工作以外,全国半数以上的省份此项工作尚未完成。究其原因,除了高校绩效工资总量与水平难以平衡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绩效考核难度大、矛盾多,触及的范围广,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难以均衡。
事实上,就某一所高校而言,能否成功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一要看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是否做到了程序规范、内容设计科学合理;二要看绩效考核工作能否做到客观、公正。由此可见,绩效考核对于高校平稳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意义重大。
(二)绩效考核档案的建立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
绩效考核一般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时间跨度为1年,聘期考核的时间跨度一般是3至5年。从绩效考核的规范性、科学性出发,绩效考核不仅要注重结果考核,更要注重过程考核。为了保证考核记录的完整性、原始性,考核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必须按照文书档案建设的标准,对绩效考核中形成的原始记录进行收集、整理、核对、保管并提供利用——即建立绩效考核档案。由于绩效工资制度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是新生事物,相关工作实践经验积累不多,对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研究更不多见,因此,开展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研究探索,对相关工作的实践指导与推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基本思路
(一)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对于工作开展具有根本性的作用,高校应及时出台相关制度,以保障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健康、持续开展。相关制度应明确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意义以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归档范围、分类办法、检查核对机构等内容。
(二)明确责任主体。
可以依托高校现行人事档案的管理主体(各高校根据校情,不尽相同,可以是人事处、组织部、档案馆,也可以是校办综合档案室),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档案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较高、对档案管理更加专业的优势,同时也挖掘了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避免“重起炉灶”造成人力资源方面的浪费。当然,在绩效考核档案的建设方面,主导考核的人员,应更多地参与其中。从已经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的部分高校实践来看,从事绩效考核的牵头部门可以是人事部门,也可以另外组建隶属校长直管的独立机构。为了保证绩效考核档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承担绩效考核的工作人员应当自动纳入到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的责任主体之中,从而保证绩效考核档案及时归档,为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发放提供依据。
(三)明确归档范围。
高校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中涉及的有关考勤、教学科研业绩成果、社会服务业绩、文化传承工作成果、学校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保障教学科研情况等方面考核全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记录,都应归入绩效考核档案之中。
(四)合理进行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关规定,高校工作人员的岗位可分为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等三类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可细分为教学、科研、教学辅助岗位等三类。由于不同岗位的岗位职责不同,所以绩效考核的内容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岗位,对照高校内部现行绩效工资实施细则中规定的考核要素,将绩效考核档案进行相应分类。比如对于教学人员的考核档案可分为四类。一是教学类:教学学时数、教学质量评价等次、参加教研活动考勤记录、获得的教学研究成果等;二是科研类: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情况、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科研获奖情况、举办学术报告情况、主编教材或出版专著情况等;三是社会服务类:参与产学研项目情况、从事技术服务与推广情况等;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类:参与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业绩等。其他岗位可根据工作性质和考核要素,作相应的分类。因各校有关绩效工资实施方案结合了各自校情,校际之间会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定具体分类标准时,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高校在制定分类方案时,考虑到聘期的时间跨度和保管期限,可以使用“年度—岗位(问题)—保管期限”分类法,对绩效考核档案进行分类整理。绩效考核档案的“保管期限”问题,后文将作专门探讨。
(五)明确检查核对机构。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组织者在实施绩效考核工作中产生的,如对各单位人员到岗情况的抽查,形成的考勤记录;二是被考核者依据考核组织的要求,提供的个人业绩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学术论文原件等;三是校外知情的单位或个人提供的被考核对象的业绩及现实表现材料,如企业提供的有关教师参与产学研工作的鉴定材料,挂职单位提供的挂职者挂职期间的现实表现鉴定结论等。管档机构收到的各类考核材料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查核对验证后方可作为确定考核结果的依据,即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提供利用。根据材料性质,按照部门工作分工,由不同的职能部门予以检查验证:科研业绩材料由科研管理部门验证;教学类的材料由教学管理部门审核验证;各二级单位自行开展考核所形成的考核材料,由考核的组织单位进行验证。
(六)明确查(借)阅办法。
建立高校绩效考核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利用的主体主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者,要调阅被考核对象的绩效考核档案材料,用于绩效考核结果的确定及绩效工资的兑现;其次,被考核对象,根据需要,可申请使用本人的绩效考核档案;再次,作为对绩效考核工作行使监督权的单位或个人,可依据一定的程序,查阅相关绩效考核档案。各高校可制定绩效档案查(借)阅的具体办法,明确绩效档案查(借)阅审批程序及相关纪律要求。
(七)明确保管期限。
1.聘期内分年度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兼顾档案库房容量及聘期的规定,聘期内形成的过程性材料(如个人年度考勤资料等)以聘期作为保管期限。例如,某高校规定各类岗位人员的一个聘期为3年,则其保管期限就定为3年。
2.聘期届满形成的结论性材料。对于被考核对象聘期考核结果等档案材料,参照国家档案局2006年公布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中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的保管期限可定为“永久”。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校在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记录,都要归入到绩效考核档案之中,其信息量之庞大是不言而喻的。及时开发绩效考核档案管理软件,积极建立绩效考核档案数据库以及电子档案目录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档案管理人员就可充分借助绩效考核数据库和软件系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与统计,为学校领导层决策和承担绩效考核的单位公正、公平地发放绩效工资提供重要依据[2]。
(九)建立保密制度。
绩效考核档案材料中也会有涉及个人隐私及参与企业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信息,需要加以保护。各高校有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出台有关绩效考核档案方面的保密细则。
三、对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展望
(一)研究与推广。
鉴于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对高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重要作用,现有相关理论较少,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所以,无论是作为实践主体的高校还是政府档案管理部门都要重视对此项实践的立项研究,总结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相关实践。同时,省级主管部门应将各高校有关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的成功范例进行推广。
(二)规范与管理。
高校绩效考核是一个新生事物,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同样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为实践主体的各有关高校,要提高认识,规范管理。要把绩效考核档案建设作为学校档案事业的一部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充实制度建设。行业主管部门(教育厅)、省级档案主管部门(省档案局)要加强指导和调研工作,逐步将高校绩效考核档案建设工作纳入监管范围,以促进相关实践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一条为了保障我市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增强信贷从业人员的责任心、使命感和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特制订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贷款授信、发放、管理、收回与信贷人员(主要包括各级信用社从事信贷业务的人员,含信用社主任、主管信贷的副主任)的经济利益挂钩的“四包一挂”制度,即包授信、包发放、包管理、包收回,绩效工资与相关信贷资产的质量、数量挂钩。
第三条本指导意见中“四包一挂”的考核范围是:信贷人员主张办理的客户授信、发放贷款业务。
第四条包授信。信贷人员要对辖内优质客户进行主动营销,挖掘优质客户资源,帮助客户完善授信资料,使其纳入农村信用社客户评级授信范围内。联社应根据本辖经营实际情况对信贷人员制定授信客户数量、质量最低任务等指标考核,并且制定具体办法进行量化考核。
第五条包发放。
(一)在农村信用社上级规定的贷款范围内,信贷人员在经过对客户情况的详细调查研究后,可根据情况发放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类等形式的贷款。
(二)本着提高贷款营销效率的原则,对信贷人员提出的授信业务及发放的“四包一挂”贷款,相关人员要及时审核并且提交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集体审批。
(三)信用社主任对信贷人员主张发放的“四包一挂”贷款负有监督、管理责任。
(四)县联社应根据本辖农村信用社实际经营情况对信贷人员包发放的贷款数量给予最低任务指标考核,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
第六条包管理。信贷人员对其主张发放的“四包一挂”贷款负有贷后管理的责任,应及时对客户经营、贷款使用等情况进行了解回访,按期进行贷后检查,如发现影响贷款按期偿还的风险因素,要及时向社主任和上级管理机关汇报,采取必要的资产保全措施。联社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考核办法,确定具体的量化指标,考核信贷人员的管理质量。
第七条包收回。贷款责任人对其主张发放的“四包一挂”贷款的本息负有按期全额收回的责任。贷款到期后不能按期收回本息的2按所欠本金和利息的一定比例对信贷人员处以罚金,并签订限期清收责任书,到期仍不能收回的,按照不良贷款责任清收的办法实行责任清收。
第八条绩效挂钩。
(一)坚持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的原则,以信贷资产盈利水平、资产质量和人均利润为核心进行考核,信贷人员收入水平与其担负的职责、承担的责任和风险相挂钩。
(二)信贷人员绩效薪酬冀奖励:
1、对信贷人员主张发放管理的贷款本金、利息收回率达到任务要求、并达到规定的收回比例以后,联社根据实际情况返还绩效工资。收回率达到100%的,除全额返还本人的绩效工资,并提高绩效的工资档次,给予鼓励,连续两年既能超额完成任务又能全部收回本息的,可评为优秀信贷员,享受提高0.2系数绩效工资的待遇;本息收回率在98%以上的,返还本人全额绩效工资,但未收回部分要实行责任清收;本息收回率低于98%的,按照一定比例扣发本人的绩效工资,并实行未收回部分的责任清收。
2、根据信贷人员完成“四包”任务的情况确定对信贷人员个人专项奖励。对超额完成县级联核( )定年度或季度“四包”任务的,按照客户资源、利润等其对信用社的贡献度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项奖励。如信贷人员所发放的贷款产生不良后又在时限内清收回的,可视清收情况适当降低奖励比例。信贷人员专项奖励基本同清非压户专项奖励、揽储专项奖励基本一样,由县级联社从工资总额中统一提取、按月考核、按季兑付。
3、对没有完成核定“四包”任务的信贷人员,根据县级联社制定的办法给予处罚或调离信贷人员队伍。
第九条免责贷款。对“四包一挂”贷款出现以下情形的,经信贷人员申请、联社审计稽核部门认定、联社不良贷款责任认定委员会核准后,不予追究责任:
(一)有充足理由证明因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产生的不良贷款;
(二)责任人已经调离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系统或已经死亡的;
(三)存在其他省联社规定的免责情况,且经上一级责任认定机构认可的。
(四)各联社对信贷人员形成的免责贷款要逐笔说明情况,并附有关资料上报办事处。信贷人员按规定免除责任追究后,仍对“四包一挂”贷款负有清收管理责任。
第十条各联社薪酬管理委员会或具体职能部门负责对信贷人员进行考核,按半年将考核结果报市办事处备案。
第十一条本意见由河北省联社__办事处负责解4释和修订。
一、供电企业绩效薪酬管理现状
推行绩效薪酬管理是进一步深化“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升县级供电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薪酬管理,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薪酬管理出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个别员工观念意识落后,对薪酬管理缺乏全面的了解,片面认为是增加工作量,是挑毛病。二是存在绩效管理体系不健全,重考核轻管理的现象。三是薪酬管理评价缺乏可操作性,绩效考核与岗位职能方面存在脱节。
二、如何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绩效薪酬管理
(一)提高认识。为让正确的绩效薪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公司加大对绩效薪酬管理的认知与认识力度,开展广泛的宣贯培训,使公司全体员工真正理解什么是绩效,为什么要搞绩效,搞绩效薪酬管理的目的以及作用,消除澄清员工对薪酬管理错误及模糊认识,减少执行中的阻力。
(二)成立组织完善制度。公司成立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负责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监督检查、重大制度和事项的审定等工作。根据市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管理办法及本实施办法,分解落实考核指标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开展本单位管理机关、员工的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绩效委员会下设绩效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起草本单位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全员绩效薪酬考核工作并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绩效薪酬管理工作的反馈信息,统计分析绩效考核结果,向绩效薪酬管理委员会提供报告与建议,处理员工绩效申诉等日常工作。公司健全完善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薪酬考核体系,促进员工努力方向与公司发展目标相融合,更好地推动公司经营业绩提升。公司推广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开展岗位薪点工资套改,工资由岗位薪点工资、绩效工资和辅助工资三个单元组成。科学核定岗位工资薪点值,实行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注重能力的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员工年度考核结果等动态晋升薪级,合理拉开分配差距,向业绩突出人员倾斜。
(三)建立绩效薪酬管理体系。公司研究制定管理机关和一线员工绩效管理优化提升方案,建立以责任结果为导向的考核体系,改进年度考核方式,突出业绩考核主导,客观评价各单位综合工作成效。将岗位绩效考评与月度、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对考核的指标、方法、结果运用进行统筹,确保兼容和相互参照使用。坚持“客观公正、简便有效、便于操作”的原则,对不能量化的指标,采取领导评价与职工互评相结合,并按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围绕公司年度主要目标,构建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以经营业绩为主导,科学制定考核办法,考核项分通用条件、必备条件、月工作计划、部门协同工作四项内容。薪酬考核由人力资源部牵头,组织党群工作部、办公室、纪检监察、发展建设部人员,定点定时开展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考核,每月1至3日为考核日,考核上月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各部委指派专人担任绩效管理员,负责本部门的薪酬管理和工作计划完成依据的收集整理,负责与薪酬考核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联络,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工作计划完成的佐证材料,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审核月度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在审核期间内未能提供工作计划完成佐证材料或不到指定地点审核的单位,一律视为工作计划的未完成,按照工作计划未完成处理,特殊情况有考核组现场实地落实。考核结果由薪酬办公室汇总后交绩效管理委员会集体审核,集体审核通过签字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结果,每月5日前由人力资源部考核结果,每月10日核定部门绩效工资总额。
(四)推行目标清单制管理。公司以工作清单的方式推进目标管理。各专业部门依据落责的重点任务、承担的业绩指标和对标的位次提升等重点工作,加强对清单任务“以季控月、以月控周”的过程管控,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预期完成的结果和工作起始时间,目标结果纳入全员薪酬考核,在考核中提高目标清单完成的分值权重,确保目标任务清单刚性执行。各部门每周上报清单任务进展,办公室组织专业人员对月度完成结果及绩效证明详细核查,评价结果在OA系统公示。目标清单制管理使公司各项工作做到可控、能控、在控,推动了重点工作的落实和管理效能的提升,确保了年度目标稳健推进、高效落实。
(五)开展同业对标管理。加强同业对标过程管理,做到目标量化、指标细化、管控动态化、考核实时化,完善同业对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总经理对季度专业位次后三名“约谈”机制,对低于年度目标、位次下滑的指标,相关部门要在绩效会议上进行检讨分析、明确改进措施,确保同业对标取得好成绩,对全市排名位次为考核依据,考核位次在前三名的给予加分,考核后三名者给予减分。公司以实现与公司地位相称为目标,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制定针对性措施,做到强项争先、弱项进位、消除落后,努力提升对标位次,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和管理水平。围绕落责的重点任务、承担的业绩指标和对标的位次,制定针对性措施。
【摘要】
绩效考核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介绍绩效考核在当今公立医院中的一些基本做法,绩效考核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医院在绩效考核等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绩效考核公立医院应用探析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6.054
《医院财务制度》第二章对绩效考核提出了明确要求。第十六条规定: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应会同财政部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预算执行、成本控制以及业务工作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将结果作为决策和管理层进行综合考核、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
1医院开展绩效管理的做法?
1.1考核目的。以“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性”的新机制为核心;按编定岗,易岗易薪;按照科室类别和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确定各科室的绩效工资总量;依据公开、公正、公平的绩效考核结果拉开分配档次,体现优绩优酬。?
1.2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方针政策制定和重大决策;领导层面,由医院院长挂帅、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实施层面,成立由财务、人事、医务、护理、纪检、信息等职能部门组成的分配小组,负责方案起草、推进实施及考核。?
1.3考核原则: ①公益性原则。强化政府责任,坚持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岗位职责、公正业绩相挂钩。②客观公正原则。用事实讲话,所有的考核评分都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③沟通的原则。主体和考核对象要充分沟通,结果才能公正、合理。④激励原则。考核的结果对于各个岗位的人员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多劳多得,优绩优酬??[1]?。?
1.4制定内部考核方案,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的不同岗位,不同类别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及考核办法,合理确定岗位系数及分值。考核方案与实施细则须提交职代会或职工会议讨论后,报主管部门和财政局审批后执行,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1.5严格实施考核,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按月考核到人,对考核不合格的,及时调整其岗位或予以辞聘、解聘。考核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肃工作纪律,认真组织实施。?
1.6签订聘任合同,将岗位责任与聘用合同挂钩,做到人岗相适,薪随岗变、职责分明。?
2绩效考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影响绩效考核的原因,包括医院文化,价值观,管理者技术水平,绩效考核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各级人员的执行力。?
2.1固定工资所占比重较大,绩效工资所占比重较小,绩效工资流于形式。现行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在绩效工资中所占比重为60%~70%,一般按月发放;基本上属于“大锅饭”性质。而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上仅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40%。也就是说,一个职工的全部收入中基本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是确定的,大约占全部收入的80%以上,能够起激励调节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只占20%不到。因此,从比例分配看,绩效工资很难体现多劳多得和奖优罚劣。?
2.2绩效考核监督与考核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其内部管理制度不太健全,即使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和监督机构,事实上却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严格去实施,也不能使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只是为了应对上级部门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已。?
2.3科室之间公平性难以把握,缺乏对医院各个科室、部门的分类考核,由于医院内部岗位构成复杂,加之不同类别的岗位人员工作性质、业务开展范围、收入渠道不同而出现收入差距,出现临床科室丰衣足食,后勤医辅科室捉襟见肘的现象,因此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2]?。?
2.4同一科室中对关键岗位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力度不够,在绩效工资改革分配制度中,主要考虑完成程度,不重视对高端培养。?
2.5财政补助不足,医院下达业务指标,形成过度治疗现象。公立医院的宗旨是高效的提供公益医疗服务,但是,在我国财政拨款仅占总收入的7%~8%,其余的必须靠医院自己销售药品和增加检查来实现。部分医院为了追求高效益,对科室和医生下达硬性业务收入指标,把指标列入绩效工资管理体系,使得医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过度检查、过度治疗、收受患者红包和医药回扣??[3]?。?
2.6医院是一个特殊行业,社会公益性是医院需要考虑的,但是,医院的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是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的,每项服务指标难以确定合适的价值,就难以用简单的成本收入进行衡量。?
2.7没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主要包括:①许多岗位缺乏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缺乏针对性。②绩效考核指标笼统,缺乏代表性,二级、三级指标设置模糊,未做到客观量化。③工作绩效考核的随意性太强、不客观,容易引发人情考核或领导意志容易产生不公正的结果。 ④缺乏有效的反馈与沟通。⑤绩效考核结果对工作的触动力度不大,未能产生显著的效果。⑥员工对绩效工资缺少认识,往往对自己的工资构成不明所以,对绩效考核的项目业务也不清楚。⑦其它部门相互间配合力度不足。?
3完善绩效考核的对策与建议?
3.1实行按劳分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制定质量及成本控制考核的多种奖金计算办法的分配体系。一是科室内部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的各种考核;二是管理科室对各科室生产要素的考核;三是医院绩效领导小组及以上部门的各种考核;四是绩效考核与定岗定编评聘相结合。?
3.2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强化科室绩效二次分配制度。坚决贯彻“小医院,大科室”的管理理念。医院发展的核心是做强做大科室尤其是临床科室的作用。突出科主任作用,科主任负责科内绩效分配。在绩效分配上,倾向于合理有效收入的增加、倾向于工作量增加、倾向于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等方面。?
3.3严格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医院绩效工资的增长应小于医院总体经济效益增长的比例。根据核算,确定绩效工资分配总额,重点落实特殊岗位、优秀人才的倾斜措施,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氛围。?
3.4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制度,严格绩效考评。医院审计处采取全面审计与抽样审计相结合,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等方式,组织预算审计,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考核结果作为改进内部管理,财务考核以及预算执行负责人的重要绩效考评依据。?
3.5绩效考核与绩效分配有效联动。每月初各职能部门成立考核小组,对上月科室绩效评分,由专门科室汇总,就存在的问题与扣分项目及时与相关部门及科室沟通反馈,并负责受理与被考核科室提出的疑问和申诉。汇总后的结果经领导签字后由财务处核算办按绩效考核结果兑现奖惩。各科室应得绩效工资总额与每月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紧密挂钩,对不合格者与优秀者均有相应的奖惩兑现机制??[4]?。绩效考核的重点体现在科室工作质量、工作效益上;核算分配方案重点体现在员工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多重评价结果从不同角度影响科室整体绩效分配水平,使之形成绩效考核、核算分配有效联动如同建立了两条并行轨道,使得医院向着高效率、可持续发展方向前行。?
3.6重视绩效考核作用。相当多的医院经营管理者“铁饭碗”、“吃皇粮”意识很浓厚,认识不到竞争当中存在的威胁与机会,加上这些管理者大部分出身于临床或医技一线,他们片面关注医疗质量、重视医疗技术改进,缺乏行业概念,不能将医院放在市场发展当中进行动态绩效考核。反之,如在医院发展中,只强调经济利益而忽视医院救死扶伤的本职责任,开大处方、吃拿回扣、中饱私囊等,只能造成社会效益极差的恶果??[5]?。因此,绩效考核要统筹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实施者要对这种现象加大考核的力度,以达到尽量消除不良现象的发生。?
3.7建立更为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创新。绩效工资改革的目的是要真正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和运行机制。既要防止过度医疗,又要保证工作效率。关键要在坚持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改革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也要依靠群众的创新智慧。比如,可以突破或调整绩效工资总量限定的现行政策,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允许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可在核定医护人员工资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实行“倒三七开”,即30%工资是固定的,70%用来考核,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以此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又如,应鼓励基层医疗单位拓展业务,收支结余部分50%用于单位事业发展,50%给职工增加绩效工资总量。这部分绩效工资的分配,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综合考核评价,积极探索不直接与药品收入、医疗设备检查收入挂钩的综合考核办法,切断业务收入与医务人员收入的联系。鼓励基层单位创新,进行更多的改革实践,使改革更加科学,更有成效。?
3.8加强对绩效工资政策的研究,使其更加完善、规范。主要部门要深入基层,对绩效工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和第一手资料,对于出现的问题划分不同的类型,凡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调整的实事求是进行调整。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向上反映。要进一步进行顶层设计,既要考虑“公平”,也要考虑“效益”,特别要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弊端。要积极探索合理的激励制约机制,既要防止过度医疗,又要保证工作效率;既要保证医务人员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又要保证群众医疗负担不增加。用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尽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和效能的最大化。?
医院绩效考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各部门人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只有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极大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才能增强医院的竞争力,促进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唐维琪,侯一丹,路莹洁.绩效工资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3):204?
[2]鄂琼,陈英耀.我国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卫生管理,2007(5):292-293.?
[3]饶丽萍,张玉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绩效工资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2(7):122.?
关键词:岗位绩效工资;行业性工资;行业基准岗位;行业岗位价值度;岗能绩效工资
一、分配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及特点
集团公司现实行的是岗位绩效工资制,它是在吸取原岗位技能工资制经验基础上制定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包括岗位工资、辅助工资、绩效工资(奖金)三个工资单元。该制度的主要优点有:
(1)强化了职工的效益观念。岗位工资基数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决定,而岗位工资基数高低直接决定了职工工资水平,这样必然会引导职工主动关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2)简化了工资单元,优化了工资结构。将国家规定的津补贴纳入岗位工资范畴,既解决了岗位工资比重小、力度弱,对岗位流动导向不力的矛盾,又简化了工资结构。
(3)促进职工学技术的主动性、积极性。职业技能等级与职工工资待遇挂钩,极大地调动职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技能的积极性。
(4)体现了宽带工资体系的部分优点,在一定工资等级范围内实现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实施,其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集团发展壮大,特别是业务板块的多样化,该制度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行业之间工资差距过小,单位之间差距失衡。从统计数据看,行业之间差距仅1.7倍,单位之间工资差距达6倍。
(2)岗位之间工资差距小,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导致简单劳动岗位工资水平较大超出劳动力市场价位,而部分紧缺专业与技能人才与同行业比待遇偏低。
(3)岗位等级划分不够科学,缺乏价值评估基础。对岗位知识、技能、工作量、工作环境和责任程度等岗位要素没有进行系统评价,只是在定性基础上凭经验设置了岗位等级。
(4)工资结构不合理,工资固定部分所占比例偏低。固定工资占工资总额的仅40%。
(5)相互攀比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不同单位的同工种之间、两级机关和生产车间之间互相攀比。
二、构建行业性工资分配体系
构建行业性工资分配体系的目标是:设计出一套能够覆盖集团公司所有成员企业、体现不同单位行业特点、形成完整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制度方案。
(一)行业基准岗位的提炼
为做好行业岗位价值度评估,首先要进行行业基准岗位提炼。行业基准岗位提炼的原则是:一是确保工作内容相近、任职条件相似,其价值度在行业内具有唯一性;二是行业基准岗位能够涵盖行业内所有企业的全部岗位。
(二)行业岗位价值度评估系统
管理技术类岗位评估系统由专业技能、工作责任、工作强度、工作条件、任职者可得性等五类要素共14个子因素组成。
操作服务类岗位评估系统由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人心流向等五类要素共14个子因素组成。
对每类要素和每个子因素再分别划分不同等级的赋分标准。
(三)行业岗位价值度排序及划岗归级
根据岗位价值度评估结果,操作服务类岗位,按照四个行业分别划岗,最高为14岗;行政管理、工程技术和专业管理类岗位,岗级划分上皆为7个岗级,部分岗级内再按“宽带法”划分三档。
(四)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度
岗能绩效工资制确定为改革后的基本工资制度,其结构由岗能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等三个单元构成。
(1)岗能工资,是指依据各岗位人员正确履行其职责所要求的能力和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提供正常劳动确定其劳动报酬的工资单元。其计算公式为:岗能工资=岗能工资基准额×岗能工资系数
岗能工资基准额根据单位所在地区及行业工资水平等因素分别确定。地区工资水平原则上根据当地工资水平确定,行业工资水平原则上根据集团公司行业战略定位确定。岗能工资系数根据员工岗位晋升通道、工龄、学历及职称或技能综合确定。
(2)绩效工资,是为确保集团公司战略和年度经营目标落到实处而设置的,属于激励工资范畴。
(3)津(补)贴,是指根据国家和集团公司相关规定设立的补偿员工特殊劳动或特殊支出的补充性工资单元,属于保障工资范畴。
三、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评估
行业性岗能绩效工资制的建立,是集团公司工资分配史上又一次重大变革,它是概括和提炼大量国内和国际先进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经验的产物。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既具有理论上的先进性,又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
(1)创造性地提出岗能工资概念,是岗位工资的创新和发展。岗能工资克服了以往岗位工资单纯强调“岗位”因素而忽视了“人”的因素的弊端,将“岗位”因素和“人”的因素同时作为确定岗能工资的基础要素,从而构建促进公司战略落地和员工成长的有效链接机制。岗能工资符合现代人本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
(2)创造性地诠释了市场化“工资基准额”概念的内涵及计算方法,行业性特点得到有效解决。将岗能工资基准额与地区、行业和企业效益规模挂钩,既解决了集团并购重组及其新设企业的工资分配战略定位问题,又解决了集团现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问题。
(3)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需要的集团型薪酬管控模式,对于传统国有大型企业集团薪酬模式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岗能绩效工资制在力求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同时,也兼顾了现实的可操作性。设立保留工资单元,对工改后增资实行保底等做法,对促进工资改革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配套改革要求
为探索建立适应集团多元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现代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尽快推进集团薪酬制度改革,确保薪酬方案的顺利实施,需同步进行相关配套改革。
(1)组织机构优化。统一机构建制及名称,集团公司成员企业涉及行业较多、跨度较大,为使机构设置科学合理,按照行业性质将成员企业从各单位的经营规模、人员规模、市场化程度以及行业特殊需求四个维度考虑各单位内设机构的设置。
(2)职位体系构建及人员聘任。出台了员工职业生涯通道职位体系管理办法,制定了各职位管理实施细则,规定了职位设置范围、职数、职责、任期、任职资格等内容。同时,对职位聘任与转换、选拔与聘任、考核与管理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定。
(3)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建立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结合集团公司及所属企业行业特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等,建立集团、单位、车间、班组四级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建立员工绩效管理体系,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确保责任层层落实。
五、初步成效
从实施结果看,新的岗能绩效工资制不仅有效处理好了新旧制度的平稳对接,而且进一步发挥了工资的调节和激励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进一步理顺了集团内行业间、单位间和员工间工资分配关系。通过地区和行业工资水平调控,有效地解决了行业间和单位间分配差距。
(2)促进员工学专业、学技能的积极性,促进专业技术和技能人员的成长和队伍壮大。岗能绩效工资制实施后,员工参加技能等级鉴定和参加各种学历教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通过新的岗能工资的作用和牵引,使一部分二三线岗位人员自觉要求调整到生产一线岗位,从而使后勤服务人员逐渐减少,有助于促进员工人员结构改善和素质提升。
(4)实现了员工在各通道岗位间相互转换,为员工提供了多途径发展通道和成长空间。在各通道职数范围内,可不受任职资格条件限制,通过组织任命或安排的方式,员工可跨职位类别转换到其他职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