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武术协会工作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武术协会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术协会工作计划

第1篇: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高校;武术社团;对策研究

武术社团作为学生课外组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它让不同院系和专业、有着共同爱好的人群在一个稳定的团体中找到组织和归属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坚定了其参与该项运动的决心。它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近年来湖北省各高校武术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高校武术社团进行正确的引导既是公共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本研究正是在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省内部分高校武术社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着重对促进其进一步良性发展的对策进行分析讨论,以便更好的指导和推动武术社团发展。

1湖北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武术社团虽已广泛存在于省内各高校,但从运作方式、组织与管理模式、参加及组织活动的影响力等方面看,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组成形式具有较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社团组织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加之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往往不能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社团组织与管理随意性强,开展活动的形式单一缺乏计划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平台欠缺。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多数社团客观上存在着经费紧张,来源渠道单一,教练员参与力度不足、场地器材较为缺乏等现实问题。

2湖北省高校武术社团发展对策研究

2?郾1构建校团委主导、校体育部门协同参与社团建设管理的新局面

《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级党委教育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1〕。社团活动已日益成为团委部门工作的重点之一,而校团委除了在宏观上对社团管理和发展进行把控外,还须依靠相关专业院系协作参与社团的术科建设。而成立学生社团联合会、实行社团挂靠制和指导教师聘任制正是在坚持学生自主管理的前提下实现以校团委为主导,体育部门协同参与社团建设管理的重要手段。

学生社团联合会是在校党委领导、校团委指导下的学生社团管理机构,主要工作包括:社团活动审批与监督、社团注册登记与注销、社团招新与宣传报道、社团经费管理、社团骨干培训、社团评优评先、工作学习交流等,同时着力于打造系列精品社团活动品牌,积极鼓励并支持社团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社团活动,是团委、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一体两翼”团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社团挂靠制就是在校团委的统一管理下通过学校相关政策和经费支持,据社团项目类别将其挂靠至相关院系部门,由挂靠单位从专业上对社团的术科建设进行把关以保证该社团在其所在的领域内规范而正确的运行;而指导教师聘任制则是根据学生要求从挂靠单位推荐由校团委定期为各社团聘请指导教师负责各社团具体日常活动的指导工作,并由校团委组织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年度评价及发放酬金。

2?郾2以公共体育教学为基础、以体育高级班为平台发挥社团连接课堂内外的纽带作用,探索推进社团发展的新模式

以公共体育教学为基础,将武术社团纳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范畴,将武术社团与武术运动队建设相结合,是体育管理部门参与社团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是探索社团发展新模式的大胆尝试。

首先,公共体育教学的有效进行是营造良好校园运动氛围的重要手段,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群体运动基础。200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该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简称为“三自主”选课)”〔2〕拉开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序幕。“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群体活动也在校内蓬勃开展,而将多种运动项目引入运动会并将比赛平均分配至各月;将传统的秋季田径运动会转变为贯穿全年的综合运动会等多种形式逐渐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良好校园体育氛围,为社团活动提供平台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坚实了群体运动基础。

其次,以高级班为社团高水平展示平台,促进社团专项技术水平提升。体育高级班是公共体育改革分层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它是在公共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由教师挑选具有一定专项基础的学生组成教学班级每周进行一次以提升运动技能为目的的训练课。在自然教学周期内,高级班是公共体育分层教学的重要形式,而在竞赛周期内则从中挑选队员组成代表学校最高运动水平的运动队。因此,它是普通高校运动队的常态存在形式。

最后,体育社团则是处于公共体育教学与体育高级班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公共体育教学为社团发展营造了运动氛围,而体育社团则是连接体育课堂内外的重要纽带,是公共体育教学第二课堂重要阵地;体育高级班是学校体育的高水平展示平台,是社团体育技能提升的上一级目标,而体育社团又反过来是高级班人才选拔的重要阵地,是高校运动队重要的后备人才基地。因此,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不仅为探索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新模式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探索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和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郾3立足本校通过社团活动搭建交流平台

社团活动既是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同时也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走出去,请进来”之前,社团首先应立足于本校的发展,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活动,做好社团发展的根基。如湖北经济学院不仅打造了“春之声”和“秋之韵”两台精品社团活动品牌,同时还打造了“经院武魂”这一武术专场活动,深受师生好评,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社团提供了交流平台,为其“走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郾4成立高校武术社团联合组织,共同促进社团发展

湖北省高校武术社团的发展不能在各高校单打独斗的传统发展模式下进行,而应在立足于本校发展的基础上尽快成立以大学生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为督导的湖北省高校武术联盟,并建立在高校武术联盟主导下各高校武术社团相互协作的发展模式。高校武术联盟的成立有利于加强各高校间的长期联系,便于切磋交流、合作表演、组织比赛及资源共享等并形成一定规模,吸引社会的关注,从而推动社团的发展。

3经验与启示

3?郾1校团委主导体育部门参与社团管理的模式符合社团发展的需要

学生社团联合会、社团挂靠制和指导教师聘任制三者的有机结合,是体育管理部门参与到学生社团发展建设中来的重要手段,开创了各部门协同参与社团发展建设的新局面。学生社团联合会是校管理部门对社团进行组织和管理的重要形式,从宏观上对社团的日常管理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指导规划,让原本处于自发状态的学生活动有了组织的保障。而社团挂靠制和指导教师聘任制则通过校级部门的合作利用院系的固有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社团发展中面临的诸如经费、场地、指导教师等客观问题,而社团的存在反过来又成为院系相关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真正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3?郾2公共体育教学、武术社团和体育高级班协同发展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

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后的体育教学是传授体育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它既是社团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群体基础,同时也是营造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所需的良好群体运动氛围的重要途径;而体育社团则是连接体育课堂内外的纽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因为社团的存在,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形成群体,从而有组织的进行课余训练及社团活动,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创建了更多展示平台,从而使体育社团成为当前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的重要后备人才基地和第二训练课堂。

因此,公共体育教学、武术社团和体育高级班协同发展是“体教结合”的新尝试,它既能推动武术社团的发展、创新了社团建设模式,同时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普通高校高水平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3?郾3通过相关赛事加强社团交流、促进技术提升、推动社团发展

纵观省内,目前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武术竞赛项目主要是由省教育厅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的“湖北省大学生武术比赛”,虽然此赛事在参赛组别、奖牌数量、组织规模上逐年扩大,但由于高校学生群体基数大,参与者逐年增加,仅此一项赛事已经很难满足众多高校武术爱好者的需要。2010年由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协会牵头组织的“湖北省高校武术社团邀请赛”已形成约每届18支固定队伍和150名左右运动员参加的规模。因此,成立高校武术联盟并推动其组织的针对性赛事,有助于社团间的交流和技术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推动社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郾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号文件)〔G〕?郾2005年1月13日?郾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郾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教体艺〔2002〕13号)〔G〕//学校体育卫生艺术和国防教育工作文件汇编(1991-2005),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郾

〔3〕崔树林,穆益林等?郾大学生体育社团运作方式探索〔J〕?郾体育学刊?郾2008年11月?郾

第2篇: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关键词:寄宿制 阳光体育 课程化

一、背景与意义

过去中国的高中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普遍存在为抓升学率加班加点补课、随意挤占学生体育课和课余锻炼时间的现象,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下降,严重影响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已成为广大家长和社会各界普遍忧虑的严重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2007年中央提出了《中央关于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也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国务院制定了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高的工作目标。2007年4月,“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创办于2007年9月的一所公办全寄宿制高中。学校创办伊始,便确立了“以尊重的教育培养受尊重的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张扬生命活力,探求智慧人生,奠基终身发展”的办学方略,大力倡导“阳光、进取、平时、包容”的校风,确定了“身心健康有活力,勤奋进取有理想,创新求真有智慧,基础扎实有特长,终身发展有潜能”的培养目标。

学校领导班子根据办学理念,在全校师生中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将“尊重”的办学理念首先落实为尊重师生的身体健康,将提高学生体质培养运动兴趣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地位,明确提出培养“阳光健康二高学子”的工作目标。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1.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制定详细周密的课程计划,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切实可行。学校2007年9月创办伊始,领导班子便专门召开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商讨制定了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明确提出把阳光体育活动纳入正式课程管理。将阳光体育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进行精心打造。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体育场馆建设,不断购置体育器材,组建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了高标准的健身房、学生体质检测中心。创造了全市高中第一流的体育硬件环境。

3.学校体育教师队伍配备合理,年轻有活力,专业特长突出。目前本校体育教师共有12名,专业分布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游泳等项目。其中高级教师3名,研究生1名,本科率百分之百。

4.用课程管理方法确保“阳光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从开学第一天,便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都编入课程表,像正式课程一样严格管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5.构建个性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成长平台。开发了有本校特色的三门校本课程:“精忠报国”武术操;军体拳;“跳动的旋律”绳操,采取分项教学的方法,供学生选择。教务处制定了体育校本课程的申报、评审、及时反思型课程评价、激励创新的系列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确保了阳光体育活动长期有序地开展。

6.体育社团活动课程化。学校规定了每周三下午一个半小时的社团活动时间,教务处将社团活动纳入正式课程,实行学分化管理,严格检查监督。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认真练习专项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成绩。

7.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全员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热情。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全员参与师生同乐。

三、主要成果

1.学校荣誉。由于本校体育工作的突出成绩,2008年被评为深圳市首届“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2009年被评为“深圳市中小学广播操标兵学校”,本校是市直属学校中获得这个称号的唯一高中学校。2008年被吸收加入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分会。2010年5月被授予“亚洲跳绳联盟中国理事会会员单位”。

2.学生业余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学校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切实抓好参加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四、实践成效

1.师生全员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已经形成。学校课程化、常态化、大众化、趣味化地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每年举办春、秋季运动会,师生广泛参与。形成了鲜明的阳光体育活动特色。

2.构建了规范化管理的多级体育课程体系。学校的体育必修课、体育校本课程、体育选修课、体育社团、各种体育运动队已构成体系,并实行规范化的课程管理,同时还成立了学校教工体育代表队,教工各体育代表队长期坚持训练,教工的健康状况得到全面提升。

3. 广东省体育名师工作室在本校建立。2010年1月,经广东省教育厅评审,本校宋文钦老师被正式确认为广东省首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挂牌名师),他也是全省体育学科名师工作室唯一的一名主持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是在全省各地市特级教师、省级名师中选拔产生的,经过市级淘汰初选、省级五轮答辩筛选,凭借过硬的教学基本功、优良的教学业绩、突出的教科研成果,宋文钦老师最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将承担省级骨干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4.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硕果累累。体育科组长蔡于江老师代表深圳市参加2010年广东省首届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黄晶晶老师带队参加深圳市中小学生排球赛被评为“优秀教练员”称号;王涛、黄晶晶老师参加2009年深圳市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

5.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积极开展《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每学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学校建立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建立了青少年营养状况监测机制,为全体学生进行体质测定。学校工作家长满意度连续两年达到90%以上,体育工作更是倍受家长的赞赏。

第3篇: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一、要把满足群众需求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因此,我们在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必须将满足群众需求贯穿始终,任何时候、任何活动都从满足群众的需求出发,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思考、谋划。基层宣传干部的楷模郑垧靖曾经说过,“做老百姓需要的宣传,老百姓才会真正喜欢我们的宣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受群众欢迎,才乐于被群众接受,才能真正发挥“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作用。第一,理论宣传要深入群众。近几年来,随着理论下基层活动的深入开展,“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党的理论越来越被各级机关、党员干部所熟知、掌握。但由于农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纯理论的宣讲又过于抽象,理论宣传显得枯燥乏味,一些农民很难接受。因此,我们必须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运用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才能使理论宣传朴素自然、通俗易懂、深入人心,让群众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如,在宣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时,我们用大鼓书、快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化形式进行宣讲,群众就乐于接受,争相去参与。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能较好地宣传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引导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统一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力量。第二,媒体宣传要聚焦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宣传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是对媒体宣传的总体要求。作为媒体,就要根据上级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来确定我们宣传工作的主题和方向;要眼睛向下,聚焦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改变文风,把镜头和笔触对准广大群众。多开办群众喜爱的好节目、好栏目,多用群众的语言,多宣传基层和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多反映平凡人物的工作生活,多表现普通百姓的精神境界,多反映困难群众的呼声心声。这样,我们的媒体宣传就能引起群众更多的共鸣,收到对内凝聚人心、对外树立形象的效果。第三,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由于广大群众对文化工作、文化活动具有差异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时,针对群众个人的兴趣爱好,设计编排节目,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做到雅俗共赏,群众各取所需。如,把“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常态化,通过文艺团队“点餐式”服务,为群众送上丰盛“文化大餐”;诗词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武术协会等群众性协会组织经常开展活动,就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第四,文化设施要方便群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者是群众,服务对象和受益者也是群众,如果束之高阁,甚至设立门槛,那就失去了便民利民惠民的本来意义。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大量投入,广播电视“户户通”、农家书屋、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新建的文化设施遍布城乡各地,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一些地方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兴建中心村广场,建立全民健身体育路径;结合农家书屋建设,将共享工程、农家书屋等建到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农民家中,兴办“农民文化大院”、“农民文化乐园”,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和周边群众,村民可随时到“农民文化大院”看书、上网、听戏,了解、学习种养方面的技术知识,使文化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二、要把依靠群众参与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具有群众性、广泛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只有依靠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有根基、有声势、有成效,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一是工作谋划要吸纳群众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谋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计划、设计和开展各类宣传思想文化活动时,深入到群众中间,充分听取和收集群众意见,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要求作为“第一考虑”,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二是工作创新要依靠群众实践。创新的源泉是实践,而人民群众才是实践的主体。一切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经验,只能来源于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是如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鲜活实在,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工作开展要动员群众参与。善于动员和组织群众参与是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干部的一种能力。我们开展的每一项宣传思想文化活动,如果群众的兴趣不浓,参与的热情不高,就会影响到活动的作用发挥和效果。如,一些地方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道德模范评选、“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和广场文艺活动等各项活动时,通过各类宣传手段和宣传载体,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吸引广大群众踊跃参加,既活跃了群众的文化活动,又在活动中教育了广大群众,提升了群众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

三、要把接受群众评判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

服务人民群众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和方向,自觉接受群众检验和评判是对我们每一项工作的要求,群众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成为我们衡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效果的标准。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工作内容和效果要由群众来评判。我们开展的工作是不是群众需要的工作,群众最有发言权。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重点工作、谋划策划活动时,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和工作目标任务时充分考虑不同群众的利益和承受能力,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在开展工作前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盼,善于把上级精神和要求同本地实际有效结合,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每项工作完成后,如果得不到群众的认可,不管自己有多满意,都只能是孤芳自赏,劳民伤财,失去其真正的意义与作用。另一方面,干部的作风和形象要由群众来评判。群众的要求就是工作作风的标尺。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经常和群众打交道,无论是在新闻工作“三贴近”,还是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各类文化活动等实践中,我们的服务质量高不高、联系群众深不深、工作作风实不实,这些都应由群众来评判。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密切同群众的联系,以良好的作风来赢得人民群众的口碑。

第4篇: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所称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下简称“校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少年之家(站)、儿童少年活动中心、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乐园、少年儿童图书馆(室)、少年科技馆、少年儿童艺术馆、少年儿童业余艺校、少年儿童野外营地、少年儿童劳动基地、和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中心(馆、站)、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中少年儿童活动部分等。

第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基本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向少年儿童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劳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动手动脑、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第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少年儿童,面向学校,面向少先队,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

(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三)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寓教育性、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

(四)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重视和提高普及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对有特长的少年儿童加强培训和训练,使其健康发展。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的业务工作,应接受当地各主管部门的指导。

第六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各种形式、内容和层次的校外教育机构或捐助校外教育事业。

第二章机构

第七条设立校外教育机构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具有符合少年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和设施。

(二)具有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专(兼)职辅导教师队伍。

(三)具有卫生、美观的活动环境、活动室采光条件;场馆内有防火、防毒、防盗、安全用电等防护措施。

第八条设立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报当地主管行政部门批准。当地主管行政部门应报上一级主管行政部门备案。

独立设置的校外教育机构符合法人条件的,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第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一般应由行政领导、后勤供应、群众文化、教育活动、专业培训及少先队工作指导(限少年宫)等部门组成,以满足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工作的需要。

第十条校外教育机构实行主任(馆、校、园长)负责制。主任(馆、校、园长)在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据本规程负责领导本单位的全面工作。

机构内部可设立管理委员会,管委会由辅导员、教练员、管理、后勤等人员代表组成,主任(馆长、校长)任管理委员会主任。

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工作计划、人员奖惩、重要财务开支,规章制度建立以及其他重要问题。

不设管理委员会的单位,上述事项由全体教职工会议议定。

第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内部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管理。按机构规模及工作性质建立岗位责任制以及财务管理、考勤考绩检查评估、总结评比、表彰奖励等规章制度。

第三章活动

第十二条校外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活动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得以少年儿童表演为手段,进行经营性展览、演出等活动。

第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应当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思想品德教育,应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古今中外名人故事、新时期各行各业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情教育,良好意志品格、遵纪守法和文明、有礼貌的行为习惯教育。

(二)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应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知识传授、发明创造、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向少年儿童传递科学技术的新信息。引导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培养创新、献身、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培养良好的科学素质。

(三)体育运动,应通过田径、球类、游泳、体操、武术、模型、无线电、棋艺和多种多样的军事体育运动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他们勇敢、坚强、活泼的性格和健康的体魄。

(四)文化艺术教育,应通过课外读物、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工艺制作以及集邮、摄影等活动培养少年儿童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五)游戏娱乐,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多种多样的活动,并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多种游艺设施,让少年儿童愉快地玩乐。

(六)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凡有劳动实践基地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应按国家教委颁发的劳动教育纲要提出的各项要求,组织开展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成果和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教育,培养自立、自强品格,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可采取以下形式:

(一)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是面向广大少年儿童开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应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选择鲜明的主题,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如:举办展览、讲座、组织联欢、演出、开展各项比赛、夏(冬)令营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开放适合少年儿童的各种活动场所。通过参加活动,开发智力,培养少年儿童的各种兴趣,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三)组织专业兴趣小组。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一门科技、文艺、体育、社会服务等技能。

第十五条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向少年儿童开放,安排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活动项目,并按有关规定对少年儿童实行减、免收费及其他优惠。

第十六条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工人文化宫、艺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科技馆、影剧院、园林、遗址、烈士陵园以及社会单位办的宫、馆、家、站等,可参照本规程规定的有关内容组织少年儿童活动。

第四章人员

第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拥护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校外教育事业,热爱少年儿童,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文化水平,身体健康。

第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按照编制标准设主任(馆、校、园长)、副主任(副馆、校、园长)、辅导员(教师、教练员)和其他工作人员。

第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除应符合本规程第十七条的要求外,还应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其学历要求可按当地具体聘任文件执行。

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由主管部门任命或聘任。

第二十条校外教育机构主任(馆、校、园长)负责本单位的全面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

(二)负责本机构的行政管理工作。

(三)负责组织制定并执行本单位各种规章制度。

(四)负责聘任、调配工作人员,指导教师、教练员、辅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

(五)加强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并为他们的政治、文化、业务进修创造条件。

(六)管理和规划机构内各项设施、经费的合理利用。

第二十一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取得教师资格。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

第二十二条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教师应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做到:

(一)关心、爱护少年儿童,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制止有害于少年儿童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现象。

(三)对本单位工作提出建议。

第二十三条校外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资格和职责,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校外教育机构应重视工作人员的职前培训并为在职培训创造条件。

第二十五条校外教育机构要主动争取各级各类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协会)中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文艺工作者、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老工人、老党员、老模范等老同志的支持,定期和不定期的聘请他们做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专、兼职辅导员。

第五章条件保障

第二十六条校外教育机构建设应纳入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地、市、区(县)到街道(乡、镇)的校外教育网络。

第二十七条校外教育机构的经费应列入各主管部门财政专项开支,随着当地经济建设和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加。

第二十八条校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要按《教师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教育事业编制、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教师依照《教师法》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校外教育机构在不影响正常教育活动下,不削弱骨干力量、不占用主要活动场地,并经当地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开展社会服务,其收入应全部用于补充活动经费。

第六章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对滋扰校外教育机构工作秩序,破坏校外教育活动设施的,有关部门应予制止,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校外教育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当地主管行政部门给予警告,限期改正、整顿,以至停办等处罚: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校外教育机构的;

(二)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内容不健康,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三)校外教育机构开展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

对主要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行政部门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5篇:武术协会工作计划范文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及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方面:第一,体育课程、运动项目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在体育课程与运动项目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第二,和谐校园建设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这些研究对校园体育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三,校园体育文化与人才培养研究,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积极研究,研究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第四,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调查,发现了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因素,提出了对策。首次提出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因素说”,增加“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指出行为文化是指人们本能地内部或外部的某种刺激的活动和自觉地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行为文化作为体育文化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应该加入进来。因此,本研究主要是从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和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来探索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新建本科院校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关键词进行查询,利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资料,获取大量有用的文献资料,并登陆有关高校体育网站收集资料,为融合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在常熟理工学院进行问卷发放与回收,对常熟理工学院学生发放400份问卷,回收385份,教师问卷10份,回收10份。通过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了解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现实依据。

2.2.3数理与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获得数据运用Excel2003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逻辑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并对相关理论进行逻辑分析。

3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3.1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现状分析

3.1.1体育场地现状分析

体育场地是学校体育教学及活动开展的最基本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表一可知,室外场地生均占有面积2.129m2,室内场地生均占有面积0.275m2,学校所有体育场地的生均占有面积2.404m2,根教育部相关规定,高校体育场地生均面积大于3m2来看,生均体育场地占有差距达到19.9%,基本能满足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与活动的需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上课或课外活动场地过于拥挤等现象,不利于教学训练及其它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中对于常熟理工学院这样一所学校的规模(大于10000人),对高等学校室内外场地的要求有:室外场地大于4.7m2,室内场地大于0.3m2。从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室外场地差距高达54.7%,而室内场地差距要小得多只有8.3%,所以也导致了在室外项目的运动场地上常常出现拥挤不堪,而室内项目的运动场馆也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学校应该增加和改善体育场地面积,这对体育教学及活动的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1.2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现状

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经费纳入到学校经费预算中来,并与学校教育事业经费同步增长。”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高等学校体育经费占年度校教育经费比例的最低限为1%,以常熟理工学院2012年为例,以最低限的1%计算,则学校体育经费应该达到四百多万元,而实际中学校体育经费投入只占到学校教育经费的0.2%左右,不足80万元。尽管自2004年以来,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学校体育经费规模呈现出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从相对数量和生均数来看,体育经费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

3.1.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

由表2中可知,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是比较齐全的,在标志性体育建筑方面,在东湖校区有一座可容纳3500多人的综合性体育馆,在学校举办大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常熟理工学院有东湖、东南二个校区,导致在资源的配置上出现不平衡,但基本上能满足不同体育项目教学训练与活动的要求,从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情况统计来看,学校的体育场馆设施的配置又不尽合理,以2014-2015年第一学期为例,全校体育课上课人数达到8372人,由图1可知,乒乓球和篮球二个项目选项目人数均占很高的比例,分别达到19%和17%,而常熟理工学院的乒乓球台为73张,平均达到20.7人共用一张于乒乓球球台,篮球为33片,平均达到43.3人一片篮球场地,其中由于羽毛球项目选课人数多,平均达到43.2人共用一块羽毛球场,而像健美操类、舞蹈类、武术类课程的场馆人均使用面积只有0.68平方米。体育管理部门在教学上应该优化课程项目设置,合理规划好教学场地的使用,积极争取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保证学校基本的教学与训练、体育课外活动的需要。

3.2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现状分析

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体育标识、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体育精神文化对体育实践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而常熟理工学院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上是相对薄弱的环节。首先在体育标识上,只有一坐标志性的体育建筑———综合性体育馆,在体育运动场的建设上没有自己的特色和设计功能上的不完善;其次是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念,只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提出一些口号,如“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发扬体育精神、展示青春风采”、“奋力拼搏、赛出水平,赛出风格”等,口号还不能达到形成核心体育文化价值观念的作用;在体育道德的建设方面,能够做到公平开展竞赛活动、没有出现有违反体育道德等行为。在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中,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得到较好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公平竞争、团结协作、健康快乐实质内容上。

3.3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现状分析

3.3.1组织领导

在学校层面,常熟理工学院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有专门的分管副校长来指导学校体育的相关工作,全校师生体育活动的管理组织方面,由常熟理工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开展工作。在体育工作层面,是由学校独立的二级教学单位体育部来具体开展相关的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体育部工作组织开展下设一个办公室(综合办)、一个研究所(体育与健康促进研究所)、两个管理中心(课程教学管理中心、群体竞赛管理中心)。另外还设立体育部党政工作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等工作机构。每年制定体育工作计划、有体育工作总结、召开相关体育工作会议落实体育相关制度的执行状况,完善的组织领导机构,充分保障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

3.3.2校园体育制度现状分析

从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来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与训练、课外体育锻炼、体育场馆管理工作、体育师资的建设与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得知,常熟理工学院相应的体育制度有24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在工作中就会形成相应的工作流程,达到理清工作思路的效果,但是从成文的体育制度中发现,在体育教学的制度中基本上涵盖了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但在体育课堂常规及体育教学的管理实施办法等未见涉及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作为学校体育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制度的制定时应该是比较关注的,但查阅了现有的制度中没有发些一份关于体质健康标准相关的制度内容。其它几个制度内容相应来说是较完善的,但是课外体育锻炼中,如体育健身管理、体育文明规范、体育社团等制度内容也是缺乏的。在体育竞赛与训练的制度内容中如运动员守则、公平竞赛等内容也是需要增加的。在师资队伍管理中增加体育教师工作守则、教师奖罚制度等内容。从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制度现状来看,总量基本上能满足教学与课外活动、竞赛训练的需要,但是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方面的制度应该得到加强,完善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

3.4校园体育行为文化现状分析

体育行为即指人们有意识地采用体育的方法、手段,实现体育目的的活动,是体育兴趣的重要表现方式。校园体育行为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具体来说,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学生体质达标、体育课出勤率、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开展阳光体育情况、身心健康状态等一些方面。根据2013年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得知,在体质达标率上只有86%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在力量及耐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在体育课的学生出勤率方面比较好,达到97.8%,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体育课比较受学生的欢迎。通过调查发现,在参加体育课外活动方面,在项目的选择上,以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及跑步为主,据分析,篮球项目由于校园篮球活动开展得较多,影响力大,导致选择篮球项目的人较多,在乒乓球及羽毛球的项目选择上,由于乒乓球及羽毛球项目均为室内项目,不受天气条件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跑步项目的选择上,由于跑步是最简单易行的身体锻炼方式,无场地、服装、器械等条件的限制,可以自己掌控跑步时的速度及距离,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基本以传统的球类或简单易行的跑步等项目为主。

4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如何根据现有的条件,来积极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给学校及体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具体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4.1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学校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提供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通过学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学校的体育制度建设有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任何事物的发展、提高和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制度建设也不例外,尤其是制度建设和运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为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从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学校群体竞赛管理规章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制度、学校体育工作实际操作层面等几个大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进一步完善和制定更加合理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起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探索转变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改革创新课内外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发挥学校体育多方面育人功能,让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让学校在政策上给予学校体育工作更多的倾斜。在经费的保障方面,首先在教育经费总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而使学校体育经费得到相应的提高;其次,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学校体育的管理职能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专业人才及场馆资源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服务工作,如利用体育场馆资源,在学校体育工作之余,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企事业单位的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服务工作、体育场馆的租赁承包等,进而进行一定的自盈创收能力,从而增加学校体育经费收入。

4.2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

常熟理工学院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现有的传播体育文化的方式上,主要是竞赛活动的组织,来达到宣扬校园体育文化,主要有两种方式:(1)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协会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但这种体育传播方式由于运动项目固定且单一、竞技性较强,而且还有参与人数的限制,导致参与人数的不足,改革传统的校运会模式,将其变为多种多样的体育节形式,从而真正起到传播体育文化的作用。(2)通过体育文化节、冬季三项比赛等方式进行传播,虽然这种方式在项目设置上都比赛贴近于学生的实际,受到学生的好评,但由于比赛每年各举办一次,导致学生对比赛缺乏认同感。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有利路径,依托常熟理工学院学生体育与健康俱乐部,它是学生体育竞赛与课外俱乐部活动、体育锻炼最直接的参与实施者,它是涉及人数最多的校园学生体育活动平台,在现有单项协会的基础之上,发展更多的体育(俱乐部)社团及会员人数。改革竞赛与活动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活动的指导,在竞赛中,改革创新学生竞赛活动体系,完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的工作流程与活动计划。在竞赛的次数上,做到周周有体育活动开展、月月有体育比赛举办。在竞赛的内容与形式上,从以“锦标主义”到以“重在参与”为指导思想,开展更多学生喜爱、难度低、利于操作的项目,如开展校园体育达人榜、校园体育吉尼斯,开展更多学校体育竞赛之外的竞赛或体育趣味活动,培养学生当中的体育明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来打造校园体育文化亮点,最终做到人人喜爱体育、人人知晓体育、人人参与体育。

4.3打造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学校根据现有的资源重点,突出发展体育舞蹈、跆拳道、龙舟等校特色体育项目,打造高质量、高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塑造学校体育文化品牌,以体育项目品牌为突破口,进而达到学校师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认同,通过品牌体育项目所没有具有的特色体育项目文化,如体育精神、体育口号、体育标志性人物,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的核心理念。

4.3.1将品牌项目列入体育课程教学中

如何让校园体育文化融入到学生当中去,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某一体育运动项目,把品牌项目融入到体育课程项目中间来,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来看,学生对特色体育项目的选课人数呈上升趋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参与是获得校园体育文化价值认同的首要前提。通过优秀的体育文化品牌在体育课堂中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进而养成良好的体育课外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

4.3.2让品牌项目建设成为学校对外体育文化交流的窗口

学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在每年会有多次的参加全国、省市级、区域性比赛任务,高水平体育运动队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载体,成为对外展示校园特色的体育文化价值理念、体育观念、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道德观、体育运动精神等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完善,良好的条件下,让别人主动来校交流学习,以2014年为例,学校承办了苏州市(常熟赛区)的体育舞蹈比赛,承办了江苏省十八届体育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该项赛事有江苏省近二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大加赞赏,学校以龙舟品牌项目为依托,吸引了包括苏州大学、苏州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的龙舟项目的考查交流。通过对外体育比赛与交流活动,不仅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宣扬了常熟理工学院校园体育文化特色,还提高了师生的对外交往能力,而且还吸收和借鉴了兄弟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在建设自身校园体育文化方面有了对比和参考。

4.3.3品牌项目成果展示

学校创建特色体育品牌项目以来,学校体育舞蹈队共7次蝉联江苏省体育舞蹈比赛团体冠军、获得若干团体项目及单项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学校跆拳道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省级比赛十余次,获得冠军11次、亚军1次、季军2次、第四名1次、第五名3次的优异成绩。学校龙舟队多次代表学校、江苏省参加世界大学生龙舟赛、全国龙舟赛、江苏省运动会、区域性龙舟比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赛及各种社会性龙舟邀请赛,获得世界大学生锦标赛的亚军、江苏省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江苏省运动会龙舟比赛季军、世界华人龙舟赛第五名等优异成绩。

4.4优化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

大学生体育文化需求的信息获取路径是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常熟理工学院的学生中获取校园体育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宣传海报(公告栏)、校报等方式,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此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已经不能及时地宣传校园体育文化,所以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中,传播平台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利用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之际,积极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平台的建设。首先建设好学校体育部网站,体育部作为学校体育职能部门,是学校体育信息的权威部门,网站应及时和及时更新学校相关的体育通知公告、体育资讯,建立体育信息查询(如体育成绩查询、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查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查询等)、师生互动板块,加强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其次发挥新媒体在校园体育文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现如今学生的手机、电脑的覆盖基本上达到百分之百,利用QQ群、微信朋友圈、博客等传播平台,通过“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来实现校园体育文化信息传播量的几何增涨,所以必须善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营造更加积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真正满足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需求。

5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