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苏幕遮碧云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李嘉 之“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句,王维将其改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此为偷语,只在字面上玩花样。
韦应物之“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句,白居易将其换为“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此为偷意,有脱胎换骨的手段。
偷势是最难的,神而化之,不知不觉,所谓妙不可言也。比如坡《题西林壁》诗,其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王安石《登飞来峰》诗,其视角是由此超越趋势而上的,其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下比较,不难发现诗歌联系中的变化,并体味其中的妙趣。
唐代的皎然是著名诗僧,常有许多朋友去拜访他。一个夜晚,友人依依惜别竟至于泣下。皎然抬头望月:“千里万里心,只似眼前月。”宋代坡写下《水调歌头・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了传世名句。殊不知东坡是脱胎于皎然的。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提出了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其后的白居易也有一样的胸怀,他的《新制布裘》咏叹:“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从“千间厦”到“万里裘”,可谓千古不朽的诗篇。
嵇康遭司马氏政权之害,在刑场奏出《广陵散》绝响,他的《琴赋》中曰“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这就是嵇康的遗言,他是无所畏惧的。千余年后的谭嗣同为变法献身,他在狱中留下绝命书,诗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他视死如归,同嵇康是心心相印的。
范仲淹有《苏幕遮》一词,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王实甫写《西厢记》一剧中“长亭送别”,崔莺莺的唱词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司马迁《史记》中说道:“高岸为谷贤者退,深谷为陵小临大。”说明了时代的变迁与人物的命运,所以必须有远见。唐人张籍《北邙行》诗云:“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也是一样的道理,智者所见略同。
俞樾是清代朴学大师,书斋曰“春在堂”,其名来自他当年应试作文的一句诗“花落春仍在”。孰料此句为考官所青睐,遂得功名而传作佳话。俞平伯是其曾孙,从小受家学熏陶,故诗文亦佳,后来成为红学大师。他写过许多诗,最出名的一句是“空枝闻鸟啼”,真是祖孙心有灵犀,遥相呼应呀!
关键词: 《西厢记》 典故运用 独特
《西厢记》里的主题思想“永老无离别,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大家可谓是耳熟能详,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的影响可见一斑。《西厢记》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不仅仅使得普通大众视若珍宝,历代文人墨客也都为之扼腕赞叹不已。王骥德在《新校注古本西厢记》中赞道:“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徐复祚在《曲论》中说:“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明朝著名文学家、评论家朱权曾赞《西厢记》:“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1]其“花间美人”的赞誉尤为传神,将《西厢记》中的语言美形容得恰到好处,而其语言美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曲中多处典故的运用。
本文主要探讨《西厢记》中典故的运用及其独到之处,经常在“尚雅”的诗词中出现的用典的艺术手法在“尚俗”的戏曲中同样可以增添亮色,有着独特的魅力。
一、《西厢记》中的典故运用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用典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词中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它方便于比况和寄意,也可以充实内容、美化词句,可使得文辞妍丽,声调和谐,所以这一手法被运用得十分广泛。
元曲作为一种较之唐诗宋词比较通俗的语言艺术,它超越了中国古代韵文文学的叙述经验,把唐诗、宋词从象牙塔里拽了出来,蹈入了天真率意和通俗化,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所以元曲很少用典,这与唐诗宋词的区别尤其突出。
但是在《西厢记》中,王实甫用典也颇多,使得句句都文采斐然,字字珠玉,“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俗话说,量体裁衣”[2]。
在此列举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典故的运用。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中第一折里:“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典故出自车胤和孙康囊萤映雪的勤学故事,是大家广泛熟知的;[点绛唇]中“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出自晋明帝司马绍事,曾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典故出自《晋书·明帝纪》,言遥远难及,喻愿望没有达到,自然地道出了张君瑞功名未遂的感叹。“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中的武陵源这一典故,表述了张生无意见到莺莺后的欣喜,将普救寺当做心中的“桃花源”。第二折中“虽不能勾窃玉偷香,且将这盼行云眼睛儿打当”中的“窃玉偷香”即代表男女私通;“往常时见傅粉的委实羞,画眉的敢是谎”,画眉的典故出自于《汉书·张敞传》。张敞经常为妇画眉,后遂用为夫妇相爱的典故。第三折:“我虽不及司马相如,小姐你莫非是一位文君?”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文君的芳心,这个典故乃是文学史才子佳人的典型。这里张生欲借琴追求美人,也意指两人心有灵犀。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一折中“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成秦晋即结为夫妇,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通婚,“秦晋之好”广为流传。第三折《赖婚》“成也是你母亲,败也是你萧何”,莺莺埋怨母亲悔婚一事,借用“成也萧何败萧何”这一典故。张生的唱词“可怜刺股悬梁志,险作离乡背井魂”和“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其中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苦读典故和刘邦为韩信筑坛拜将的典故都是一目了然的。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第二折里《闹简》:“他人行别样的亲,俺跟前取次看,更做道孟光接了梁鸿案。别人行甜言美语三冬暖,我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为头儿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这段红娘的唱词中使用了三个有名的典故,首先是孟光梁鸿举案齐眉的典故。故事本为妻敬夫,即梁鸿接孟光案,这里反说为妻接夫案,红娘意在讥讽莺莺主动邀张生幽会。而离魂倩女和掷果潘安更是广为人知,分别代表多情的女子和美男子,这里即是指莺莺和张生。第三折《赖简》:“一任你将何郎粉来搽,她已自把张敞眉来画。”何晏擅长抹粉饰面,张敞擅为女子画眉,红娘的这一句唱词唱出了郎有情、妾无意的意思。她认为张生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应为整本剧的,其中也包含《拷红》和《长亭送别》很有代表性的两折,冲突十分明显,很有代表性,每个人物的性格在此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第一折中,莺莺的唱词“勿以他日见齐,使妾有白头之叹”,化用卓文君在得知丈夫要娶妾,悲痛欲绝,后作《白头吟》这一典故,道出“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感叹。已委身张生的莺莺以此典故告诫张生希望他不要辜负自己。第二折中“当日个明月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是化用元好问的词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是广为熟知的。第三折中,那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同样是这一折中,[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一句,明显是出自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一典故。作者借用典故来极力渲染莺莺内心的悲戚。
二、《西厢记》用典的独特之处
《西厢记》的用典之独特从大的方面来看首先便是元曲用典的独特,它可以代表元曲这类文学体裁中用典的特点:
“元曲用典,按时代来说,范围更大,因为元曲比较通俗,使用了大量口语、俗语,用典不像诗词那么多;元剧虽然故事内容丰富,但正旦或正末唱词中抒感的内容仍然比诗词狭窄,所以用典的内涵范围比诗词小。另一方面,元曲用典雅俗兼容,却开了另一扇大门,这又是它不同于诗词的地方。”[3]
(一)运用的典故多是通俗易懂
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说:“传奇不比文章,文章作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作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故贵浅不贵深。”[4]元曲是雅俗共赏的,它的受众范围很广,可谓是男女老少皆宜。这样的特殊性,使得元曲并不会像诗词文章一类“曲高和寡”,只有饱经诗书的文人雅士才可以解其中之意,如果元曲也这样,那便是失败的作品。
“元曲用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雅、俗典故兼用,尤其喜欢用小说、戏剧的典故。这是元曲不同于诗词风貌的特点之一”[5]。这也与元曲本身就是雅俗共赏的特点大有关系。
《西厢记》中运用的典故多是通俗的,即使不是妇孺皆知,也都是常见的,大家易懂的。王实甫多选用民间传说或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避免了观赏时不知所云的尴尬。像上文中列举出来的武陵源、窃玉偷香、文君之意、萤窗雪案、张敞画眉、离魂倩女、孟光梁鸿、成也萧何败萧何、秦晋之好、头悬梁锥刺股、筑坛拜将、白头吟等一系列典故,都是在之前的作品、传说中经常见到的,人们不会觉得晦涩难懂。大部分即使是不清楚其源头,也都算是耳熟能详,都大体清楚其表达的意义,在欣赏戏曲的时候,不仅可以更好地体会唱词,而且会使受众充分体验到“花间美人”的听觉感受,不再是过于口语化的唱词,而是带有唐诗宋词般美的享受。
(二)运用的典故多化用唐诗宋词等作品中的名句
曲中的典故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于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名句一般是在唐诗宋词及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中的佳句,是广为传颂备受称赞的句子。这些句子经过时间的打磨,流传甚广。一般人也许不清楚整首作品的原貌,但是对于其中的名句一定是有所耳闻,也知道其大体的含义和内涵。作者将其巧妙地化用,拓展了意境,渲染了氛围,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因为是名句,所以大家观之都不会觉得陌生,这一手法避免用典过于糅杂、陌生的尴尬。
《西厢记》中这样的实例有很多,大家最广为熟知的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词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被王实甫巧妙地将叶字换成花字,把它移到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曲中,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经过换化这一句又成了一个千古名句。
第一本第四折[折桂令]中“烛影风摇,香霭云飘,贪看莺莺,烛灭香消”,化用了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的“枕冷衾寒,烛灭香消”
前文列举典故时提到的《拷红》中红娘的唱词“当日个月明才上柳梢头,却早人约黄昏后”,《长亭送别》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以及第二本第三折中的“恰才个笑呵呵,都做了江州司马泪痕多”,都是明显的化用诗词名句的典故。
这样化用名句巧妙运用诗词典故的手法,是极为精彩的,用一句话来总结便是“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辟,其句则采用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云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6]。
三、对《西厢记》用典的评价
西厢记的用典也遭受一些学者的非议:“《西厢记》中曲辞、科白均堪称用语奇妙、珠圆玉润、优美铿锵。尤其突出的是在曲辞中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典故,更增添了耐人寻味的艺术力量。但对于这一点,不少人是采取批评态度的,以为诗词,典故的引用使文辞过于典雅,艰奥,不易为广大群众所领会、欣赏。”[7]
在前文中多次提到,元曲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学,从本质上来看却是越通俗越好越白话越好。它是一种民间艺术,曲高难免和寡,在推广上有一定的缺陷。从戏曲的社会功能来看,戏曲的宣传教育作用是很大的,它能反映社会现状,反映民间心声,更能激起大众的兴趣和共鸣。所以更通俗的唱词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少有戏曲能超越的《西厢记》的地位及影响力,所以《西厢记》应是有其独到的地方,语言艺术的优美可以说是一大亮点。
在我看来,虽然元曲是雅俗共赏的一种文学样式,并不推崇大量用典,但是《西厢记》中的典故一来大多都是耳熟能详的,二来多是化用原本大家已经熟知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晦涩的程度,避免了“掉书袋”,让人们徜徉在佳句中,进而乐在其中,而不是不知所云。同时,典故运用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果没有这些语言的点缀,《西厢记》的确会更加通俗化和口语化,但它的语言艺术就会大打折扣,也很难获得“花间美人”的赞誉。
参考文献:
[1]姚品文.朱权的太和正音谱[J].中文自学指导,1994(04).
[2]施桂芳.从长亭送别探析西厢记的语言艺术[J],语文天地,2009(12):22.
[3][5]吕薇芬.元曲的用典使事[J].文史知识,2002(2):37.
2.秋天来了,树叶如一位位优雅的芭蕾舞演员,旋转着飞落。
3.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4.黄澄澄:具有金子般颜色的。如:黄澄澄的麦穗。
5.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太阳就落进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阴影,更快地倒压在 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6.桂子飘香: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语出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7.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8.阳光下的影子,不再是你,秋天里的风,已经感觉不到你的气息。
9.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元·黄庚《江村即事》
10.坐着火车看秋天,北国江南一瞬间。晨见绿减霜枫烈,晚看红灼百花鲜。
11.若有来生,我愿为树,一叶之灵,窥尽全秋。
12.秋淡然着,悄悄而来,片片秋叶起舞着希望,花瓣一地,落入尘埃。
13.走进浅秋,浅秋是一道风景,也是灵动的山水画,它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无比向往的一幅未来画!
14.我在乎生命中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在乎人生中随处可见的真诚和感动。我不完美,可是我懂得珍惜生命中每一位一起走过的朋友!天凉了,别忘加衣!
15.秋雨后,果园里的水果都戴上了一条珍珠项链。用手去摇晃树枝,那一条条珍珠项链都不约而同的掉下来。
16.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7.怎知哪一年秋天,颓废和迷茫发芽蔓延,空止时间,那将是永远。
18.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19.金黄色的桂花开了,远远就能闻到香味,等着我们去参观。
教学重难点:语言的具体组织和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法 讲练法 分层教学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孔子说过一句话叫“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板书在左侧),意思是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流传得久远。高考作文有试卷“半壁江山”的称号,“有文采”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考纲的明确要求。打个比方吧,考场作文里如果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如果见不到月亮,至少得有颗星星!而同学们平时最感慨的就是自己的文章里连颗“星星”都没有,没有闪光的东西,有些同学甚至说文章写完后自己都懒得看,也很急切地想为文章打造亮点。好,今天老师就教同学们一招:诗文名句增辉法。(板书)
二、技法探究,专项训练
(一)直引法
【高分作文领航】
教师幻灯片示例1:(2016年课标卷1满分作文《莫唯进退论英雄》开头)丘吉尔曾说过:“少数人有理性,多数人有眼睛。”确实,看出问题比分析问题容易,难得的是保持客观与公正。正如这幅漫画中对“进步”孩子施与蜜糖、对“退步”孩子报以巴掌的家长一样,他们正是没有看到进与退的实质,而单以进退论英雄。
(学生诵读后分析明确: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很好地导入文题、引出观点,显得深刻而从容,引领了全文步步深入地思考。)
示例2:(大型模M考试高分作文《弃小志,怀大幸》)
“三十亩地一头牛”是幸福,“安得广厦千万间”同样是幸福。
“珍珠如土金如铁”是幸福,“重整河山待后生”未尝不是幸福。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固然幸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怎能不是更大的幸福?
幸福有很多种,但境界却不相同。小幸为己,中幸为群,大幸为天下,唯怀壮志而图大幸,推己幸而达家国,方为君子。
师问:划线文字最大的亮点是什么?引用诗文名句,对比中体现幸福的境界。
师:诗文名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括诗、词、歌、赋、对联、俗语、流行歌词、警句、格言等等。名句引得好,其实就是背得好,理解好,运用得好。现在的高考作文重文化素养,你想得高分吗?那就背诵吧!到那时,你还怕文章里没有“太阳”吗?引用《诗经》中一句名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实战演练】
师:有同学说了,老师我背了不少,但想不起来用,为什么?其实是背诵的同时思索得不够。没有分析理解的背诵意义是不大的。
练习1:下列诗文名句可以论证什么观点或适用什么话题?
1.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心怀天下,大爱无疆,奉献社会,立己达人,肩担责任等。)
2.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食指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乐观,自信,执着,坚强等。)
3. 世上的事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欠;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都要稍留欠缺才能永恒――莫言
(学生回答最后明确:完美与缺陷,适度,辩证全面看问题,留白等。)
练习2.请另选历史文化名人,引诗文名句,至少举一个例子。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是
(学生稍作思索抢答。)
【举例展示】
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他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是疯疯颠颠的释道济公,“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作家苏沧桑
【课中小结】用“直引法”增加文采要做到几点?
【参考答案】要剖析适用话题,其次是会运用,由观点想到相关的名言,还要进行扣题分析。形式如:名言+分析(引+证),或名人+名言(+德行)。
【过渡】同学们知道王实甫的《西厢记》为什么那么脍炙人口吗?王实甫就是“文采派”作家,他的语言素有“花间美人”之称,他不单是直引,更多的是化用前人的诗句,元末明初杂剧作家贾仲明由衷赞叹“《西厢记》天下夺魁”。这种技法更高一筹。(板书)化用
(二)化用法
学生活动:齐背《西厢记・长亭送别》名句“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段文字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教师示例1】(2016年课标卷Ⅰ满分作文《温情以待,适可而止》结尾)
温情以待,适可而止,携手走过去必能使高山下降,幽谷上升,圣光洒露,映照心间!
学生诵读并分析妙处:呼应标题,化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句子,富有感染力。
【教师示例2】(2016年大型模拟考试满分作文《《白玉不毁 孰为璋》》开头)
就像飞向烈火的灰蛾,摆动的是不停的翅膀,飞旋的是美丽的流苏,但在光鲜灿烂的日子里,谁能懂得,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题记
【诵读分析】化用汪国真诗歌《嫁给幸福》,将“一往情深”改为“光鲜灿烂”实为灵动准确,照应题目。(引庄子名言为题,突出了人们只知道羡慕别人的光鲜却不知道背后的艰辛,直击中心论点。)
【课堂小练】
1.(抢答)(请化用屈原的名句写一个句子)
青藤皆倒,唯我独立;
, 。
坚守我的本真,坚守我心中的月亮树!
――2010年全国卷1满分作文《坚守心中的月亮树》
【参考答案】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多情自古伤离别。我们齐背几个写离情的诗文名句,我说上句,大家接。如果能把它们巧妙化用在文章里,会收到一种独具神韵的艺术效果:若隐若现,含蓄隽永。
2.以“离情”为话题,仿照示例,化用诗文名句(下列诗文名句仅供参考)写几个句子。(或者以“离情”为话题任选诗文化用一段文字,不必拘于形式。)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岳此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示例】离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参考答案】离情是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离情是远去天际的一片帆影,离情是长亭古道的萋萋芳草,离情是醉染霜林的点点珠泪。
以下几个答案是学生创造性发挥的作品,值得借鉴。
1.碧落黄泉,离情在十年生死中双鬓泪流;执手相看,离情在沉沉暮霭中无语凝噎;锦瑟无端,离情在沧海月明中悄然追忆。
2.烟锁秦楼,独泛轻舟,风韵雍容难留。花飘水流,相思绕离愁,还忆把青梅嗅。怎奈他,只剩悲秋?无人到,雁字回时,满月挂西楼。从来如韵胜,难看雨霜,不耐风揉。更檀香烧尽,凝眸守候?浓睡不消那残酒,寻觅中,黄花新瘦。难言处,空阶无语,滴滴诉离愁。
【课中小结】化用的技巧:提取关键词,剪辑重组,调整词序。
其实,诗文名句增辉还有更高一筹的技法,就是自创。它更能彰显才华。
(三)自创法
2005年重庆满分作文,学生为坡和李清照分别赋词一首《浪淘沙》《南楼令》,获得满分,引起轰动。2009年被评为最牛满分作文的是那首以七言写就的长诗《站在黄花岗的门口》。当然,我并非让大家在高考中以诗歌为体裁写作,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文章中融入些诗词元素,会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
【创作技法】
1.语言精练、意象优美。2.节奏音韵相合押韵,不见得句句押。3.分行。4.内容扣作文观点。禁忌:语言深奥晦涩,单纯说教。
一、 语言文字、语用题,将注重实际应用
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题目的最大特点是回归常识,立意指向实际应用;而不是靠偏难旧废虚假空等刁钻古怪的内容来为难学生。
1 字音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这个知识点的考察,除答案A项每组读音全都相同外,其余三项中不相同的几组,“布帛”与“并行不悖”、“昭示”与“软着陆”、“忏悔”与“阡陌”都是常用常见的词语。今年字音考查避免了人为设置的错误陷阱,从语文常识、语文素养的角度考查。这就告诉我们,虽则字音题在考试说明中属于识记内容,但它不是靠死记死做死练就能掌握的。我们在指导复习中的归类整理记忆固然需要,但应更重在实际应用中去掌握。
2 成语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连续多年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这个知识点的考查,其语境多是虚假的,所谓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选项是人为地编出来的,是在孤立语境中的错误,往往忽略了大的语言环境。这个知识点的考查,多年来给高中语文教学备考工作带来的指挥棒效应就是,学生不是去理解掌握成语的意义用法,而是记住了成语使用错例。教师让学生解释某个成语,他不一定能说出它的意思,但做选择题却可能找出答案。
今年的成语使用题改换了一种形式。首先是一个真实的语境,选取王力先生的一段话,让学生经过比较选择填入合适的成语。考查的着眼点不是体现在成语的区别上,而是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旨在考查正确使用成语,重在应用。这个变化透露出的信息是,成语这个知识点的复习备考需作出重大调整。
3 语用题
总共9分的两道语用题,本该是命题人创新突破的试验田。可是以往大多是为命题而编材料,为命题而生造语言情景,常常是“亏”只有命题人员才能想得出来的答案。今年消解了此问题,选择真实的语言情景,不再为难学生。锣鼓听音,说话听声。不便挑明的言外之意,有意遮饰的弦外之音,话中有话的潜台词……都是语言交际中的常见现象。第3题老园艺师一声叹息所包含的深层含义,或多或少,人人都可以看得出来其中的含义,差距只是在表达出来的高下优劣了。今年算是创新了,关注应用并指向应用,应该是这个知识点备考的出发点。
二、 图表题的首次出现,意味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将受到重视
生活在今天这个被称为“读图时代”的社会,学生所接触的文本,不仅有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文字篇章,还有以图画、表格、图形、清单等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非连续文本材料”。与传统的“连续文本”材料相比较,它具有形象、直观的表述效果,对阅读而言还有简明、醒目、易于比较的优点。学会从“非连续文本材料”中获取信息,是每个学生走上社会必备的文本阅读能力。虽则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实用阅读》,教材中也有“面对图表——非连续文本的阅读”专章,但是实际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多被忽视了。江苏自2004年单独命题8年以来未曾出现过非连续文本材料,个中原因众说纷纭。通观今年江苏卷,第4题一幅漫画的出现,在阅读材料的文本形式上更加丰富多样了,整个试卷的版面形式也显得活跃了。这个小题所透露信息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复习要适当关注绘画图表等,更重要的是,《实用阅读》这本教材不是可有可无的,实用阅读能力也不仅仅是做几道训练题就能应付的。
三、 阅读,重在引领学生触摸文本
今年江苏卷所有阅读题目,从文言诗文,到文学类文本,再到论述类文本,都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没有架空式的题目,没有脱离文本的套路式的题目,没有可以用“万能答案”应付的题目。所有的题目都要从文本触摸感知品味中得出答案。
1 古诗词鉴赏
这是今年江苏卷在阅读方面亮点最为集中突出的地方。
选取温庭筠的一首词,实为小令,短小精悍,节省阅读时间。但完全解读它,你得细细触摸品咂其中每个字。开篇“千万恨”,“恨”缘何而来?天涯阻隔,不得相见。题目第一问的“恨”指什么,显而易见。“山月不知心里事”,主人公孤独寂寞,想找个诉说对象都难上加难。“水风空落眼前花”,主人公伤感伤怀自怜自哀——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第二问答案就出来了。“摇曳碧云斜”,主人公再度把思念的目光投向了天边,以碧云摇曳衬托主人公心绪不宁,用碧云斜落表现抒情主人公情绪低沉。手法上是借景抒情,但评分规则是,答出这一概念性阐释仅得一半分,有具体阐释方可得满分。若不零距离触摸文本,靠背术语、练题型、套用边塞田园征战羁旅咏史等等的所谓格式的架空阐释,你是无论如何答不到点子上的。
这个题目的亮点还表现在,它引领高三语文课堂重视和回归语文教材。“天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张九龄《望月怀远》);“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同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同上欧阳修《蝶恋花》);“碧云”——“碧云天,黄叶地……”(同上范仲淹《苏幕遮?怀旧》)考场上联系起来这些课内常见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则此题并不难也。试题公布第一时间,网上有业内人士评曰:此鉴赏题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诗词鉴赏是近几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且古诗词鉴赏是文学色彩最浓郁的题型,也是难度最大的试题,因此,复习准备时一定要了解高考诗歌的命题类型和能力考查的角度掌握一定的技巧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谈谈主观性古典诗词鉴赏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问题,以期对同学们提高解答古诗词鉴赏题能力有所帮助。
一、知人论世,领悟情感
“诗缘情而绮靡”,作者的所思所感在诗歌中显现,现实生活在诗歌中呈现。因此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中去考查,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审美观照之中。因此要真切地感知诗意,就必须与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以及作者所具有的思想经历相联系,做到知人论世。
二、咀嚼语言,把握诗眼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炼字,往往一个字(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凡是在节骨眼处炼得好,能使全句游龙飞凤,令人刮目相看的字,便成了所谓“诗眼”、“词眼”。“诗眼”、 “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对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动词“敲”字, “敲”字有声音,以响衬静,突出了居处的僻静。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或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或写周围环境,或直抒胸臆,将诗人遭受一系列深创巨痛之后的茫然若失、凄凉、悲残、悲戚的情怀,全面准确地刻画出来。同时读起来又有韵律感。唐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写闺意,实质是诗人以闺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见,反应了封建社会考生们彷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诗题“近试”二字,对领略诗的主旨至关重要。
三、分析意象,注重积累
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对古典诗词常见意象的意义我们要注重积累,有了一定的积累做题才能如鱼得水。
四、辨析手法、把握情感。
诗词中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借景抒情是诗人(词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例如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这是一幅多么秀丽的水乡风光图!反映了词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是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词是抒写乡思旅愁,是以哀景抒哀情。直抒胸臆。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掌握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对理解诗歌内容有很大帮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为了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琵琶女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李商隐的《锦瑟》颔联、颈联一连巧用了四个典故“庄生晓梦”“杜鹃啼血”“沧海月明”“蓝田日暖”,来表达诗人年华已逝,功业未成,理想抱负已成幻影的伤感。
秋以其独有的自然魅力,让千古文人酝酿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有颂秋赞秋豪情万丈景象幽深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有大气浑然胸怀天下的“秋风萧瑟,洪涌起”;有意境恬美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把秋愁刻画得淋漓尽致凄清怅婉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有怅然无奈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还有怀旧恋故的“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和“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一年好景君需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经过冬的孕育、春的萌发、夏的耕耘才有了秋的丰硕和绚烂。“秋宵谁与期,月华三万顷”,田野里满目金黄,瓜果飘香,怎么不令人迷醉?因此,秋的美是成熟、丰盈、独具风韵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秋天的风清纯透爽,看风儿伴随叶子翩翩起舞,任秋风拂过耳际,飞扬的落叶伴着浓浓的秋意拂动面颊,在与秋的交织中沉醉,在这秋风与桔黄中,在月朗星稀的秋夜,听着婉转悠扬的古筝曲《平湖秋月》,遥望渺远的苍穹,品味着“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的词句,思绪便飘渺着游离了躯体,唤起我心灵最深处的记忆,秋的况味和内涵,顿时化为一种淡淡感伤和怅惘随风飘散……
秋是一首婉转如斯的歌,秋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总阐释着“努力拼搏才能赢得收获”这份精神。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在秋意深韵的日子里,伴随着秋的脚步去体会秋意正浓的大自然:扑鼻的桂香让你忘却春花的美丽,让清澈的湖水放飞你凝重的心情,让澄清的苍穹勾起你儿时在海边拾鹅黄石的思绪,让挂满丰硕果实的庄稼激励你追求成功的斗志,或静处家里书房,与书香为伴,让《宋词》带给你别样的韵律格调美,让你体会如沐春风、如品佳肴、如饮琼浆的心灵之旅。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秋风依然,落叶飘飘。秋风把树上仅存的几片摇曳欲坠的叶子轻轻地在飘落下来,在金黄色的季节里宣告生命的尽头,也在轮回着继续下一轮的新生,枯黄的草在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树干在风中矗立着,原来他们是在展示顽强的生命力和储存希望,期待着来年的绿草青青和枝叶茂盛。那经霜的枫叶金黄火红的临风飒爽,如红雾黄烟。在晴朗的秋日下仰望碧空,风轻云淡,辽阔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朵朵闲适、飘逸的白云,及云中自在、洒脱的飞鸟,那种恬淡祥和,宁静悠然,不在意俗世的繁华,看淡了离合的悲欢,不觉忘却了凡尘俗世中的纷纷扰扰,“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枫叶的静美中折射出秋的神韵蕴含着说不出的情愫,我在梦中渴望的漫天红枫黄叶伴着蝶舞,秋天是最适合思考的季节,体味浓浓的秋意,心中会自然涌动起一股缠绵的情素;秋是人生的缩影,红枫黄叶就是这影像里面一眼望不到头的风景,千百年来,从历史长河中翩翩而去的智者,双手捧着的都是一首如歌的无言的诗。秋风起时,缓缓沉淀出一份淡定从容和雄浑大气,寒蝉凄切冷雨歇,草木摇落玉露生寒,叶子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挣脱了枝的挽留,决绝地随风翩然翻飞,任凭风吹雨打,用尽生命里最后的力量,舞动着优美的躯扑向大地的怀抱,腐化为泥亦甘心。那红枫黄叶,曾经留恋枝头的欢笑,是心满意足离开的豁达,是智者的垂眸,是寂寞入骨后的渴望,渴望自己去解开无数智者千百年来在内心问自己的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关键词】精心 选择 培养 营造 课外读物
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警句成了后世好学者的座右铭。初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拓展学识、提升文学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给予精心指导。
一、 精心选择课外读物
为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适合学生学情及年龄特征。初中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认知、感悟、要求都会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初一学生应选择寓言故事及童话类读物,进入初二、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文化知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需求有所提高,为他们推荐的读物也应有所变化。根据不同个性特征可分别向他们推荐优秀作文选、名人传记作品、描写及中英雄故事的小说等,激发他们向科学进军的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理想,并立志向实现理想而奋斗。对喜欢艺术的学生,则向他们推荐介绍这个行业里的名人趣事的书物,投其所好,循循诱导,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身上了解成名的艰辛,学习他们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炬,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好基础。
二、精心培养读书兴趣
为学生推荐选择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读物后,还要精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是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人都爱听。一般的成年人往往经不住生动故事情节的诱惑,近年来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的故事也让人着迷,何况青少年学生,哪能抗拒诱人的故事?学生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了,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说,那些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怪异的故事情节很快就会把学生的好奇心带入奇妙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突然戛然而止,然后动容的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著。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在享受到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课外读物的诱惑,学生自然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再是用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诗文及现当代诗文都是文学中的瑰宝。诵读这些作品对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有很大作用。教师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中的意象就生动的表现出来了,阅读的兴趣自然提高了。比如我在教学了《岳阳楼记》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语言美,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与《苏幕遮・碧云天》,引导学生吟诵品味,在细嚼慢咽中了解作者博大的胸怀、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精神境界、刚柔相济的质朴文风和丰富深厚的情感。
用自己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差,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经常手不释卷,以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理。教师可以把自己平时喜欢阅读的好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让学生看,每天早读时,教师率先朗读,进入朗读状态中,让自己的阅读起到“阅读情感场”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然会跟上。
三、 精心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的环境氛围对初中生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左右,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初中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名人名言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富于哲理和教育意义,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可以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或展板,置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他们天天看到,必然会受到启迪和鼓舞。
丰富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配置。根据教材内容选配其相关的课外读物,置于班上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时有书可读。每天可在晚自习前安排半个小时的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只要在班上形成了良好的阅读风气,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流行歌词 创作 古典诗词
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会主动地将唐诗宋词和现代流行歌曲联系在一起。但不可否认的是,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流行歌曲中又沉淀着唐诗宋词的文化基因。据称,在一次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评委随机抽取1000份作文进行统计,流行歌手周杰伦的歌词被引用了24次。周杰伦歌曲《台》《青花瓷》等中一些颇有古文韵味的歌词,被频频摘引,用来“装饰”行文。考量周杰伦的歌词,其中确实潜藏着几分传统文化的基因:《台》中的“花已向晚,飘落了灿烂”,与宋祁的“且向花间留晚照”相合。而《青花瓷》中的“帘外芭蕉惹骤雨”,与杜牧的“听夜雨冷滴芭蕉”意境相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阐述看到,很多优秀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和唐诗宋词有着不可割裂的根源和发展的关系。
一、年年岁岁花相似
流行歌曲有很多是歌词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最有名的要算是《淡淡幽情》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有《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加上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再者,被许多歌手传唱的《独上西楼》,直接引用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另外,有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的歌曲是直接借用古典诗词的。如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电视连续剧《岳飞》的主题曲《满江红》,《屈原》的插曲《橘颂》;谢晋导演的影片《牧马人》主题曲《敕勒歌》。这些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有的流行歌曲往往借用古典诗词的好语句,甚至只是化用了一点诗意。大陆著名词作家陈晓奇的《涛声依旧》是很具诗意的流行歌曲。她继承了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同时,在意蕴上又有创新。《枫桥夜泊》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真是千年的风霜”,在时空承继上顺流而下,顺理成章。“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与《枫桥夜泊》同中有异:写的都是愁绪,但愁的对象大不同。张继抒发的是故乡之思,亲人之念,漂泊异乡的客愁;《涛声依旧》抒写的是由于时间隔膜,恋人能否接受的“恋愁”。“旧船票”“客船”是一个完全翻新的创意,一个全新的意象。“旧船票”意指过去的一段情感,“客船”则是抒情主人公的“另一半”,由于时空的断层,“另一半”能否接受过去的那段恋情、续上旧情,尚是未知数,抒发主人公的忐忑不安,爱情旅程前途难卜,这一些抽象的情绪,物化为两个密切相关的具象“船票”“客船”,诗意盎然。再如早年流行的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其中两句来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乱我心者,昨日之事不可留;弃我去者,今日之事多烦忧。”被幻化成“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更加通俗却保留了那种意境。许多现代的流行歌词作者,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写成歌词,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种借古诗词的影响力来表现歌曲的感染力的创作方式,往往会收到极佳的或意料之外的效果。台湾的琼瑶,在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诗词中的名句,使歌曲古典婉约、富有诗情画意。琼瑶的高明之处在于将这些古诗词名句置于整首歌词中而浑然一体,丝毫不显拼凑的痕迹。相应地,即使不刻意在歌词中插入古典诗词,琼瑶也能让自己的创作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色彩,如下面这首《环珠格格》插曲: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山水迢迢路遥遥。盼过昨宵,又盼今朝,盼来盼去魂也销。梦也渺渺,人也渺渺,天若有情天亦老。歌不成歌,调不成调,风雨潇潇愁多少。
无论是叠字手法的运用,还是整首歌词的结构,都与词的文体特征十分吻合。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虽出自唐代李贺诗,却几乎让人觉察不出。
三、雕栏玉砌应犹在
许多流行词作者更是希望借助古典诗词的故事或素材加以现代化的演绎,从而提升其主题的广泛性。较具代表性的仍是台湾作家琼瑶的词作。如《在水一方》(琼瑶词、林家庆曲):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这差不多就是对《诗经・蒹葭》的白话解释。而《还珠格格》的主题曲《当》,则是化用古乐府诗《上邪》。
当山峰没有棱角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月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手。不能和你分手,你的温柔是我今生最大的守候。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地球不再转动,当春夏秋冬不再变换,当花草树木全部凋残,我还是不能和你分散。不能和你分散,你的笑容是我今生最大的眷恋。
琼瑶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熟悉,这类歌词既源自某一首古诗,同时又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解读和人生感受,并与电视剧中人物性格刻画、气氛渲染有机结合,营造出一种清新明丽、婉转深情的意境。再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她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派女子形象十分吻合,一派诗情画
意,不食人间烟火。
四、前度刘郎今又来
有些流行词作家受到古典诗词创作的启发,进而模仿与借鉴古典诗词的语言格式与风格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
香港的流行歌词作品中古典诗词的渗透显而易见。老词家黄的词风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沧海一声笑》),再如《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邓伟雄的作品多写情事际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代的词风。如《万水千山总是情》:“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愁怨/相伴到天边……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卢国沾也是创作这类歌词的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吐露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宋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如《万里长城永不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如《沉默是金》“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等。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多关注风花雪月,比如小虫的一些作品,也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浪漫情怀。如《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此外,罗大佑的《追梦人》、黄舒骏的《雁度寒潭》以及姚嫌的一些作品等都带有深重的古典气息。在大陆,陈涛的词作也极具典雅风韵,他的《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精忠报国》:“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心似黄河水茫茫/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极富画面感。这些创作,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手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无论是有意的借用古典诗词还是无意的借用,甚至没有借用,在那些歌曲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气息,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无形影响。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唐诗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用句,主题营造,意境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宝贵的营养。借用马克思评价希腊神话的一句话来评价我们的古典诗词那就是:中国古典诗词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武库也是它的土壤。■
参考文献
[1]张海明著《流行歌曲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史知识》刊名[J]2007年,第三期
[2]庆振轩著《唐宋词研究与欣赏》, 兰州大学出版社
[3]北大中文论坛 省略 中国古代文学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