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检验论文范文

检验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检验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检验论文

第1篇:检验论文范文

血液样本检验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采集部位、采集时间、抗凝剂配比、检验时间等均会对结果造成影响。

2结论

根据检验时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检验前质量控制、检验中质量控制、检验后质量控制,因此为了要让检验结果更加的准确、可靠,需要做好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工作[2]。第一,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后方可上岗;第二,对检验报告单进行管理,控制血液分析设备的质量,提升血液采集样本的质量,对患者的检验单进行制作的时候[3],需要详细标注患者的病史、科室、性别、姓名、年龄等疾病资料,可以有效的对儿童和成人的白细胞检验结果进行参考区分。根据本文上述的探讨,我们知道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如果无法确保其准确性就会导致治疗受到影响,引起纠纷,医院的领导以及检验工作人员应该对该种严重结果有深刻的认识。血液检验细胞的质量控制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基础。首先应该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让专业的检验人员来进行检验,必须是有过岗前训练,通过考核的专业人员。并且对检验单、样本、仪器等等相关设施进行检查调控,让其符合检验要求。其次进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检验前,对试剂进行合理选择,确定抗凝剂比例,对分析仪器的使用以及检验的温度进行检查。血液内的血细胞计数是比较难的,所以对血细胞进行稀释是检验时候的一个步骤,需要控制好稀释的比例,抗凝剂的选择对于检验结果也会有影响,要根据检验仪器使用配套的试剂。最后要对分析后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检验后不代表检验工作就彻底完成了,需要根据接收检验患者的疾病病理还有细胞直方图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看是否需要接受显微镜检验,对患者的检验数据进行分析。

3结束语

第2篇:检验论文范文

1.1实验预备阶段

按照课程要求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有:肺部感染的实验诊断、肝脏疾病的实验诊断、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代谢综合征的实验诊断、血液病的实验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诊断等共6个,每个实验安排8学时。病案的准备是由教师结合医院检验科工作的特点,与临床相关科室联系,每个病案从医院收集6-8个有代表性、实用性、可学性的病例,根据病案结合大纲要求共同协商、反复讨论,有目的地设计一些问题,然后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确定开设的实验项目,无能力开设的实验项目需要提供检查报告等资料。学生每6-8个为一组,民主选举出组长,组长协调本组全部的工作,每次实验均要在组内推选出不同的汇报人和评委,组织本组同学针对提前一周所给病案资料和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及参考书。此阶段既可使学生对以前所学的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内容有较清晰的了解,又能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习如何获取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分工协作。

1.2实验方案确定阶段

首先由每组的汇报人根据所准备的资料对病案每一个信息点进行分析讨论,如病人的年龄、姓别、临床症状、体征检查、拟检测的实验指标、初步诊断等,内容涉及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基础医学等相关内容。分析讨论后由各组汇报人对本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结束后其他组的组员进行提问、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病案分析思路,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各组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评分,评分的依据由参与态度、汇报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及其他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对本次实验课进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次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课后学生进行下次相关实验方案的准备,包括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临床意义等。此阶段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讨论使同学们对病案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学习如何选择较佳的实验项目组合。

1.3实验进行阶段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与以前单科实验的不同处之一是实验中的操作老师事先并不讲解,全凭学生自己看试剂说明书或相关实验指导,而且组内每个同学所做的实验项目不同,实验结果组内共享。这既是对以前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挑战。指导教师在实验巡查过程中发现学生遇到操作等此类问题或困难时,一般并不直接告诉他们具体方法,而是指导他们查阅有关参考书、试剂说明书等资料,帮助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这样既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促进大家相互取长补短,启发思维,培养他们的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1.4分析与讨论阶段

与传统的实验不同的是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结束后,实验结果组内共享。组内同学结合所做的实验结果及老师提供的检查报告,对所给的病案进一步讨论,共同分析和讨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所采取的措施,共同分析和讨论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同时对所给病案给出最后的诊断结论。这样可以帮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实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做有所思”、“学有所获”,同时通过对病案资料的分析、讨论、检测指标的测定,培养和训练学生以病例为诊断中心的发散思维及综合判断能力。

1.5汇报阶段

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各小组推选出自己的汇报人。汇报人对自己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汇报内容包括诊断结论、实验结果、所得出的诊断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其他等方面。汇报结束后各小组同学对汇报情况进行提问,评委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简评,并根据参与态度、汇报人汇报时交流与表达、回答问题情况、结合案例材料分析、团队精神、批判性思维等情况进行评分。老师做最后的评价,对讨论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布置下次实验课的任务。

1.6实验考核阶段

实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实验报告为主,导致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现象屡见不鲜,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对实验操作敷衍了事,并且难以评价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医学检验综合实验的考核方式贯穿整个实验进程中,每次实验课结束时进行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组内互评、老师评价,最终本门课程结束后把各次评分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最终成绩,不单独设立考试。由于最终的成绩在平时体现,学生一直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而不是临时抱佛脚,期终考试时再突击复习。最终成绩评定时充分听取学生的自主评价,避免传统的教师主观评价方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针对以往教学中存在较为普遍的学生融会贯通能力差、难以将几个实验内容有机联系、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等共性问题,我们提出了以病案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实验改革,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实用复合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2.1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中不断强化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弱点,提高了思考、分析、归纳、表达能力,增强了勇气、自信,并能培养自主参与意识,从而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并且教学所选用的病案为现有的已发生的典型病例,具有真实、可靠、客观的特点,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求知欲,使其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翻阅书籍,通过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作出分析和判断。这样经过多次实验后,就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增加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2培养综合应用多学科知识的工作能力

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能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而且对结果要有合理的解释及进一步检查提出合理的建议。综合实验内容涉及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血液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内科学、外科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涵盖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汇集了多门课程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主线设计综合实验,模拟临床真实案例进行相关实验,具有真实、生动、客观、针对性强等特点,将临床工作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保证了实验内容在综合性、实用性等方面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浓厚的专业兴趣,缩小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合作能力,提升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

2.3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能力

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医学检验综合性实验具体的方案设计是一个独立运用多种专门知识的过程,方案实施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综合分析与团结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同心协力、分工合作解决众多富于挑战的难题和技术细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病案分析为基础的综合实验是架设在教学与临床之间的桥梁。

2.4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授人以鱼”,而主要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处理问题。在病案分析讨论的整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分析病例、查找资料、相互讨论、确定实验项目、动手操作,结合已有的信息和操作结果,对病案作出判断的决策,避免了由老师代替学生归纳总结的弊端,锻炼了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1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医学检验综合实验不仅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涵盖本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涉及多个学科内容,既是对教学大纲主线的展开,又要按照不同教学能力和医学检验研究进展方向进行必要的更新。因此,为了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必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我们在全专业进行选拔,选择具备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和良好临床工作能力,并熟悉各种实验操作原理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解答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3.2创新实验指导模式

第3篇:检验论文范文

纯水在25℃时pH为7.0,但只要与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因为一部分水与CO2反应生成了碳酸,而使PH值降到5.5左右。或者在纯水中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pH值也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是也有些溶液加入少量强酸强碱,pH值基本保持不变。如在1L含0.1molHAc和0.1molNaAc溶液中,加入0.1mol强酸(HCl)或0.1mol强碱(NaOH)溶液后,pH值基本保持不变。这种能够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保持其pH值基本不变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缓冲溶液对强酸或强碱的抵抗作用称为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的组成

缓冲溶液一般由两种物质组成,一种是物质是抵抗外加强酸,一种物质是抵抗外加强碱,这两种物质组成我们常说的缓冲对。

3.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

(1)弱酸及其盐的作用机制:现在以HAc(酸)—NaAc(碱)为例加以说明。醋酸在缓冲溶液中为弱电解质,在溶液中仅有小部分醋酸分子电离成离子,大部分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HAc溶于水后,一部分电离成H+和Ac-,另一部分H+和Ac-又重新结合成HAc分子,所以HAc的电离是一个可逆反应。但是NaAc属于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成Na+和Ac-,这样在溶液中就含有HAc分子、H+、Ac-、Na+,其中HAc分子、Ac-、Na+含量较多。当此溶液加入少量强酸(HCl)时,HCl溶液完全电离出H+和Cl—,溶液中的[H+]浓度增加,增加的H+会和Ac-结合生成HAc分子,破坏了HAc原有的电离平衡,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避免溶液中的PH值突然降低,而保持了基本不变;当此溶液加入少量强碱(NaOH)时,溶液中的[OH—]浓度增加,增加的OH—会和H+结合生成H2O分子,破坏了HAc原有的电离平衡,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避免溶液中的PH值突然增加,而保持了基本不变;由此可见,缓冲溶液能够抵御外加少量的强酸强碱。

(2)多元弱酸的两种盐的缓冲作用:现以NaH2PO4(酸式盐)—Na2HPO4(酸式盐)为例加以说明。NaH2PO4、Na2HPO4都是强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Na+、HPO42—、H+和H2PO4—,(H2PO4—还可以电离出HPO42—、H+,但电离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当有外加少量强酸(HCl)时,HCl电离出的H+就会和溶液中的HPO42—结合,破坏了H2PO4—原来的平衡,使平衡向生成H2PO4—方向移动,只到HCl消耗完,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有外加少量强碱(NaOH)时,NaOH电离出的中的OH—就会和溶液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H2O分子,就破坏了H2PO4—原来的电离平衡,使平衡向着生成的H+和HPO42—方向进行,直到强碱中的OH—消耗完,建立起新的平衡,故PH值基本保持不变。

4.缓冲溶液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

生物体内的多数化学反应都是酶促反应,每一种酶都要在特定的酸碱条件下才具有活性。如胃蛋白酶只有在pH=1.5~2.0的范围内才具有最佳活性,超出这一范围活性大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在化验肝功能时,要在pH为7.4的缓冲溶液环境下才能准确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含量。如果测定过程中溶液的pH不稳定,就会引起测定误差,造成误诊。正常人体血液的pH一般维持在7.35~7.45之间,为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提供保障。若pH高于7.45会发生碱中毒,低于7.35会发生酸中毒,引发各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血液能保持如此狭窄的pH范围,主要原因是其中的多种缓冲对协调发挥缓冲作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5.小结

第4篇:检验论文范文

1.1教学方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突破“学校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位”的模式。将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学为主、教为导”的方式,在讲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总结式的上课形式,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在主动、双向、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课中,在血常规检验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血涂片,并且分析结果,每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按照复检规则进行复检,最终将结果报告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分析结果的能力,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1.2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学、声像、电子和多媒体等技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现代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和互联网等),开展网络课程教学。在临床分子生物学检验的实验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基因查找,及相关论文的搜索,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巨大的知识平台,完成对知识的获取,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相关内容的前沿进展,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宽知识面,历练实验操作技能,以科研带动实验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基金”课题,定期举行科研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2.1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除了与理论课同步的实验课之外,增加综合能力训练与考核、技能训练与考核,如定期组织临床检验技能大赛,使学生掌握岗位必需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除了最后一年的临床实习外,在学习专业课时,还设置了周末去附属医院检验科实习的机会,以及增加了一门30学时的见习课,使学生具备常用仪器使用的技能和熟练使用临床检验仪器设备,达到能上岗实习的目的。

2.2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技术水平

培养“三高一强(学历高、职称高、综合素质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创新性应用型”教师队伍。积极拓宽进修渠道,为青年教师创造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名师传、帮、带作用。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完成学习性听课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开设创新性实验,切实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促进实验室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3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监督体系

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建立起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机制。本着“既重视目标管理,又重视过程管理”的思路,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结果,修订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加强实践教学常规管理。将教学检查与评估列为实践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一步完善建立切实有效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参与力度。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制定考核标准,按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科学性,严格按照标准做到定期考核与实时考核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3改革的成效

第5篇:检验论文范文

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共设置30门课程,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共设置21门课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开设的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较多,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开设的课程分布较为均匀。详细情况。

2讨论

中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实行的是3年制教育,其中前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参加院校设置的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选修课程,第三年校方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定期回校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美国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实行学分毕业制,学生全天上课,在一年半内完成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选修课程,后半年校方安排学生到医院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需要定期回校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等,并且依据实习医院提供的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将实习情况纳入学生的毕业得分中。美国部分医学检验专科学生会因为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而延缓毕业。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设置的课程比美国院校多,且通识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所占的比例较大,美国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科教育开设的课程分布较为平均,与中国差异最大的是选修课程的设置。两国院校设立的课程不同,是因为两国的国情不同。我国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开设的选修课程多为医学科研、医学英语等课程。美国院校的选修课程是学分制,学生需要完成2~3个学分方可毕业,且美国医学检验专科的学生在毕业后几乎可以直接进入医疗机构的检验科,对医学科研、医学英语方面知识的需求不高[1],美国院校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文学修养等,通识课程也是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文化修养的课程。两国院校的通识课程中都有语文(英语基础)、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课程[2]。

第6篇:检验论文范文

1.1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的缺失卫生检验检疫工作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卫生检验机构也是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区域之中,越来越多的卫生检验机构开始向着基层发展。基层对于卫生检验的需求也是不断加大,需要大量的卫生检验人才。目前,基层工作的条件比较艰苦,工作环境比较简陋,而且在基层的检验机构之中人员的薪酬、待遇条件比较差,很多基层卫生检验机构的检验人员比较缺失,导致整个行业的卫生检验人员的从业人员比较少。我国目前的卫生检验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卫生检验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卫生检验人才的素质不高,技术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市场的商业化之路受很大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之上成为卫生检疫部门发展的重要束缚。

1.2重视程度不够卫生检验工作在我国国民卫生发展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卫生发展体系之中。医院机构一直是我国卫生体系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卫生机构的建设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将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卫生检验工作是卫生体系建设之中的薄弱环节,领导的不重视更加导致卫生检验工作发展的困难。导致我国卫生检验工作发展的不合理;同时,在政策之中对于卫生检验检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不够、对于卫生检验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其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后力不足,成为卫生体系发展的薄弱环节。

2解决我国卫生检验工作存在问题的措施

2.1加强卫生检验的体系建设体系建设是完善卫生检验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卫生检验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加强卫生检验体系的建设将从根本之上解决卫生检验工作的漏洞。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卫生检验机构制度的建设,通过完善机构的制度来不断完善卫生检验人员的薪资以及积极吸引卫生检验人才,加强卫生检验的综合实力;同时,加强卫生检验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通过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卫生检验机构的综合实力,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卫生检验机构的后续发展提供资金来源;通过卫生检验体系政策的实施,不断为卫生检验机构的实验试剂、实验器材提供硬件支持,加强卫生检验的实力建设。

2.2加强卫生检验的领导领导力是一个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领导力在卫生检验工作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卫生检验工作由于缺乏领导力的控制而不断使得卫生检验机构日益衰落,因此,积极进行卫生检验工作的领导力建设,不断将卫生检验工作纳入到社会化发展以及商业化发展之中来;通过领导力的约束地不断提高卫生检验的质量,领导力的建设也为卫生检验带来了新的发展。通过卫生检验领导力的规范将更多地展现卫生检验的作用,通过领导力的控制不断将企业人员发展以及政策纳入到规范化进程中来,实现卫生检验的大发展。

2.3积极进行人员的教育和人才的引进行业发展的关键,对于卫生检验行业尤为重要,目前我国的卫生检验之中人群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卫生检验行业的发展。因此,只有在工作之外积极进行员工的课外培训,接收先进的卫生检验知识,学习先进的卫生监督知识以及疾病控制理论,通过这种不断地学习来不断增进现在卫生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员工的职业素质以及爱岗敬业精神。虽然,卫生检验部门工作比较单调,条件艰苦,但是,这些工作者应该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积极为本行业的发展做贡献。

第7篇:检验论文范文

1.1学生现状

一方面由于全国高校扩招,文理兼招,生源质量大幅下滑,学生化学知识贮备少,知识面窄,普遍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识,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差,依赖性强;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易波动,学习过程中有较强的自卑感,畏惧情绪大。且在中学应试教育中大部分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普遍缺少理性思维,不利于需要创新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实验是普遍认为实验只是理论的附加,实用观念和功利性强,认为仪器分析只是专业基础课,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帮助不大,对实验不够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想让其学好仪器分析难度较大。

1.2教师现状

首先,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差异大;虽为医学院校教师,但担任仪器分析课程的大多为化学类教师,缺乏医学检验相关知识,导致教学过程与临床检验工作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科间的融合,严重影响应用型检验人才的培养。其次,部分教师对高等教育相关规律、原理、政策法规、职业道德不够熟悉,同时大部分教师不能正确面对文理兼招学生的实际,存在较多抱怨学生基础差、厌学的情况;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感,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较少,师生关系淡漠,在教学中不能有效实施创新性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外,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评价不及时,一般在课程结束或期末时对实验报告、实验考试进行终结性评价,往往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验具体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1.3教材现状

仪器分析实验所用方法、技术和仪器更新快。目前,我国高职高专检验专业还没有合适该层次的专用理论和实验教材,专业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近几年,针对仪器分析的特点和难点,很多高校教师对不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材版本也越来越多,但大多仍沿用原来的实验内容,只稍微做了调整,许多与临床检验联系紧密、与仪器分析发展前沿相关的实验、仪器及技术涉及少,还没有真正符合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实际的实验指导教材。

1.4教与学现状

1.4.1理论与实际联系脱节

传统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各层次内容较为陈旧,难以跟上飞速发展的仪器分析,且实验内容单一、零碎,与生活、临床实际联系不够,知识点枯燥难懂。传统仪器分析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实验少或基本没有,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接受,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仪器分析理论课时少,实验课时更少(我校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时2011年由18课时压缩到16课时)。而且每个仪器分析实验时间较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新技术、新实验及时安排给学生有很大难度。

1.4.2实验资源短缺

一方面,由于常规仪器数量有限,且耗材较大,带教老师少,学生人数多且学生时间紧迫,难以满足一人一组,通常是分组实验(一般2~5个人一组);大型仪器一般精密昂贵、学校经费有限,仪器设备数量少,同时担心学生把仪器弄坏,很多实验如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分析法等实验只能以教师演示和学生观摩为主,多数学生缺乏动手操作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还有些分析实验比如荧光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由于没有相关的仪器根本无法开展相应实验;即使学生理论学习再好,也不会操作仪器,没有运用相关仪器进行分析测试和研究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普遍感到抽象、难理解和掌握,最终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

1.4.3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大多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以演示法、讲解法和练习法为主,缺少创新。许多环节都由实验员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教师详细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内容与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先预习、抄写实验报告,再完全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操作,不需要经过思考,只需通过实验来验证所学的知识,对巩固所学的内容有一定效果,但由于实验结果已知,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不足,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比较呆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其中难免有不少学生偷懒,只看老师或同学做实验自己不做实验,最后导致实验报告抄袭严重,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严重缺失,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1.4.4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占较大比例,因此仪器分析实验成绩的评定非常重要。由于仪器分析实验课时有限,同时每个实验费时,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仪器分析实验考核仍以实验报告和出勤率进行实验成绩评定,导致学生重报告、轻实验。因为每次实验基本是一个带教老师带15~25人不等,老师难以准确把握每个学生每次的实验出勤、具体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情况;而且大部分实验为验证型实验,注重实验结论,为了得到正确的结果应付老师,随意编造数据或直接抄袭他人结论的现象严重,最后的结果是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一个样,实验成绩差距小,这种方法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学习过程,导致学生对实验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无形中降低了教学效果。

2加大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仪器分析实验的明显特点是所有实验都要采用精密仪器,而往往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仪器数目少,实验课时少,学生人数多,因此如何利用各学校现有资源,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改革,真正做到合理安排、组织实验至关重要。为了培养应用型检验专业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质量,笔者提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2.1精选实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高专检验专业专业设置和学生实际需要,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实验。注重实用性、先进性及科学性,适当增加反应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增加与学生生活、临床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删掉那些与后续课程联系不紧密或无联系的内容,加强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将饮用水pH值的测定实验改为生理盐水或常用饮料如橙汁、可乐等的pH测定,又如在液相色谱分析中可测定阿司匹林等药物的含量,这样可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根据所选实验,将实验内容分层次教学。主要分为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等不同层次,鼓励任课教师积极编写适合检验专业高专层次的实验教材或讲义,并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2.2合理组织实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2.1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坚持学生为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创新思维能力。如在已做KMnO4吸收曲线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邻二氮菲法测定水样中铁含量的实验自行设计测定铁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实验,也可以通过实验预习显色剂的最佳用量自行设计用1mol/L的NaOH调节酸度获得最佳酸度的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和实验探索。通过实验预习、实验方案拟定、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方法确定、实验数据处理等单个或多个环节、甚至整个实验的自主探索,最后经小组讨论写出实验小论文,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科学素养。

2.2.2开展实验室开放

仪器分析实验课内容繁多,且课时有限,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考虑进行实验室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开放部分价格昂贵、数量少的实验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学生可自拟实验、自选仪器、自愿分组,自行完成设计、创新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觉学习、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勤于思考的积极性。通过参与开放实验,学生可进一步熟悉相关仪器的操作,加深仪器性能的认识,也能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与不足,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2.3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

以教研室现有科研为基础,合理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让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开展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学习仪器分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另外还可结合专业适当开展专题讲座,介绍前沿性的技术、仪器,增强学生与时俱进的能力。

2.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氛围

2.3.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仪器分析是一门灵活性、综合性很强、知识、技术、理论更新快的交叉学科,要求仪器分析的理论和实验课教师不仅要有宽厚的多学科知识面,还要有全面熟练的实践技能和临床经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合理提高师资。

积极与兄弟院校和企业交流取经,通过培养、进修或外聘专业技术人员讲课,不断提升专业技能;鼓励一线教师下基层、下临床参加实践,了解最新检验仪器、方法,并将临床所用到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科研,培养实践经验。

(2)教师坚持自学,积极创新。

教研室成员不断加强自身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并应用于实践。实行听课制度,全体教研室成员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应实行跟班听课,取长补短,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正确面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生实际,有效利用如多媒体课件、白板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具体实验内容灵活运用如启发式、发现式等教学方法,尝试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教学模式改革。

(3)加强工作责任心,以身作则。

实验课前教师充分准备,认真做好预实验,熟悉实验课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仪器故障;课堂上严格教育管理学生安全实验;及时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引导,规范学生的每个操作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启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认真批阅实验报告,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验进行评价,并及时教学总结反馈,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4)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教师需要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学生学习、教师与教师、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家庭等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教学氛围,关心爱护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善于听取学生意见,真正做学生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2.3.2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学习

首先,借助问卷调查、与学生谈心等形式,多方面了解学生学习仪器分析存在的各种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真正的关心与爱护,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其次,开展校、系、班不同级别的座谈会,加强学风建设。另外,还可让学生参与毕业班学姐学兄的毕业设计、就业情况调查、实习就业讲座,让其明白在校学习的重要性和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进而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参与实践,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2.4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4.1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仪器分析实验仪器结构复杂,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应合理开发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一些难以开设的实验进行视频、仿真模拟实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收集Flas或自制、自拍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仪器的基本结构、操作要领及实验注意事项等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样既能适当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仪器昂贵且少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增强了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实验操作和技能,还能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2.4.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方面可改变传统实验教学中满堂灌的单一方法和模式,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法,还可积极变传统的填鸭式为问题探究、参与、讨论模式,如采取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与总结的形式,通过小组竞争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实验;也可在完成教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进行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掌握各项实验基本技能技巧,使学生获得科研体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为就业提供必要的基础。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实验内容选用不同的教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自主参与实践,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5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实验教学

仪器分析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所占比重大,因而仪器分析实验考核必须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首先,考试内容多元化,即包括实验基本知识、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其次,实验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不同实验环节设置考核细节,让学生不能为了得到结论而应付实验,要抄袭他人数据更不可能。对那些在实验中能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学生可酌情加分,有效激励学生自觉实验,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信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最后,考核形式多样化。实验教学可进行教学互评,教师是评价学生的主体,还可结合学生与学生互评、家长参评,这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实践给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论

第8篇:检验论文范文

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构建,以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导向,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教学资源,彰显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理学、工学共存的优势和特色,培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为一体,即“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能力以专业理论适应本学科发展需求为核心要求,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技能是以符合岗位技术需求为核心要求,设置医院技师型、公司管理型和科研型三种方式的专业技能培训;创新能力是以学生动手设计实验的方式,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适应能力是通过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逐渐使学生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实现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

二、完善专业课程组合设置

专业课程组合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了完成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利用河北联合大学自身具有医、理、工三者优势,对专业课程组合进行了大胆改革。专业课程组合主要以医院技师型、公司管理型和科研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采用“模块叠加式”的组合课程设置。在教学计划上,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即必须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在教材选用上,坚持自编和优选的方针,以利于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性要求不断改革,这三个环节保证了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专业课程组合的创新性,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校企合作的实践活动搭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平台。

三、优化师资队伍

提高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只有全方位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而又动态优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质量。首先,采取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中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学术氛围。其次,强化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一支由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检验专业教师牵头,集医院、企业、科研院所为一体的技能型、实践型和理论型人才师资团队。再者,崇尚学术自由,使学校的各种资源紧紧围绕有利教师开展科研,有利教师提高学术水平来展开各项工作。再次,注重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引进那些掌握本领域前沿技术的海外人才,进而带动本领域的全面发展。此外,科学规划人才引进方案,进一步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引进、科学配置。

四、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第9篇:检验论文范文

1.前测研究工具及问卷检验分析。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为研究者自编的《中职教师专业工作生活质量个体自我评价问卷表》,因此,需要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研究者选取了中职学校国培班61名专业课教师进行前测,剔除无效问卷8份,问卷有效率为86.89%。经过高低分组分析,最后保留了50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组成了专业教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职教理论学习、学校文化建设与职业压力、继续教育专业学习五个维度。采用李克特5点记分法,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分别计1~5分。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0、0.94、0.91、0.94、0.91,均达到了0.90以上,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前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表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均有显著相关,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题对量表所测的内容有着实质性的贡献,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五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5、0.54、0.72、0.72、0.72,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前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2.后测问卷检验分析。经前测分析得到五个自我评价维度,维度一由1.6.14.15.21.30.31.32.37.38.43.48构成;维度二由2.7.13.16.29.33.39.44.47.49构成;维度三由3.8.12.17.23.28.34.40构成;维度四由4.9.11.18.22.24.26.27.40.41.45.50构成;维度五由10.19.20.25.36.42.46构成。该量表为五级评分(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运用SPSS17.0工具检验,本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其中五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2、0.93、0.85、0.90、0.90,均达到了0.85以上,可以看出后测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对后测问卷进行题总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各题与其相应维度相关的显著性均小于0.01,即显著水平较高,说明各题与其相应维度所测内容一致,各维度各题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从相关系数的值来看,维度一至维度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最小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63、0.67、0.63、0.57、0.76,表明各题与与其相应维度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见后测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与问卷检验分析

(一)高职专业课教师人口学变量分析1.抽样对象区域分布简析。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问卷在我国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四大地理区域展开,在华北地区北京市抽样266份,占20.98%,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抽样448份,占35.33%,在华东地区共抽样517份,其中江苏省抽样286份,占22.55%,山东省抽样231份,占18.22%,在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抽样37份,占2.92%。高职专业课教师问卷抽样对象的覆盖面比较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当代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抽样对象区域分布如图8所示。2.抽样学校性质与等级分布简析。课题组对不同办学性质的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实施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企办校抽样问卷13份,占1.03%,民办校抽样问卷109份,占8.60%,国办校抽样问卷1146份,占90.37%,显然国办高职院校占主体。国家级、省级示范校和普通校,分别占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的27.52%、26.74%和45.74%。抽样调查能够反映不同性质、不同等级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意愿,抽样学校性质、等级分布如图9所示。3.抽样对象性别、年龄、教龄分布简析。抽样学校专业课教师男女比例分别为37.85%和62.15%,女性教师高于男性教师,能够反映不同性别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性别分布如图10所示。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为:30岁以下占12.78%,31岁-40岁占50.39%,41岁-50岁占30.76%,50岁以上占6.07%。按年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31岁-40岁、41岁-50岁、30岁以下、50岁以上。抽样对象覆盖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的各个年龄段,因此,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的观点。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年龄分布如图11所示。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教龄分布为,1-3年教龄占8.04%,4-6年教龄占11.67%,7-9年教龄占17.04%,10-14年教龄占22.00%,15-19年教龄占13.57%,按教龄段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20年以上、10-14年、7-9年、15-19年、4-6年、1-3年,专业课教师中拥有10年以上教龄的占63.25%,拥有20年以上教龄占27.68%。抽样院校专业课教师队伍具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工作生活经历,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的优劣必然有深切的感知,也会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生活质量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对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自我评价。抽样对象教龄分布如图12所示。4.抽样对象学历、职称状况简析。抽样对象具有研究生、本科、专科以下学历的分别占50.39%、46.61%、3.00%,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7.00%,抽样对象学历层次结构与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整体的学历层次结构相符,本次抽样调查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学历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学历分布如图13(左)所示。抽样对象具有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分别占36.91%、50.16%和12.93%,抽样调查覆盖了各级职称的专业课教师,能够反映出具有不同职称教师的意愿。抽样对象职称分布如图13(右)所示。5.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状况简析。抽样对象中,持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含技术等级证书)的占89.83%,可见,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持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抽样对象职业资格证书分布如图14(左)所示。抽样对象中,双师型教师占59.31%,这说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抽样对象双师型教师分布如图14(右)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