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儿童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保育思想;儿童;健康
中国古代有着独具特色的儿童保育历史。不仅有哲学、医学等方面对儿童胎教和保育的理论论证,还从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中体现了对儿童应给予保护和关爱的慈幼观念。
一、中国古代儿童保育思想
(一)关爱儿童成长的慈幼观念
中国自原始社会就有重视、保护儿童的慈幼观念。中国古代慈幼观念产生并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中。由于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农业社会,人力是国家征战、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财富之一,儿童的诞生与成长预示着一国一家人力财富的增长,因此,从古至今,古人都有多子多福的认知,怀有子孙满堂的愿望。儿童在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能成为劳动力为一家出力。受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儿童肩负着今后延续家族香火的使命,父母将儿童视为自身和家族的延续。当然,慈幼观念也与人类本能中对儿童想要呵护的情感有关。因此,无论从伦理层面还是经济发展考虑,儿童在世人心目中都有着特殊的地位。自原始社会,就有兼养老与教育儿童之用的“庠”作为儿童的看护、受教场所。
古代儿童慈幼观念的具体表现主要有:在哲学思想中,很早就有关于对幼童应怜惜关爱的观点。孟子曾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肯定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亲爱、尊老慈幼的风气。在国家管理中,有专门负责儿童事务的官员和政策。如史料中记载,在齐国国都中设有掌管儿童的官员,“敬老慈幼”还被写入诸侯盟誓中。如《周礼》规定:“(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其中,将慈幼作为大司徒工作的第一位。对儿童身体健养的重视还体现在宫廷教育中。如在王宫中设立专门的幼儿教养机构――孺子室。《礼记・内则》中记载,王室出生的幼儿不仅会有专门的教养人员为其服务,还会选择资质优秀的人成为幼儿老师。其中有专门负责教育和保育工作的太师、太保和太傅,也有专门陪伴太子出入的少师、少傅和少保作为辅佐,从人员配备和养育制度上保证贵族儿童的健康。对普通儿童的健康,政府也同样重视。如从立法上禁止父母杀死儿童,禁止教师对学生过度鞭笞。对家庭中子女较多者提供粮食和乳母,并通过免除徭役和赠予钱物等手段奖励生育。历朝历代不仅有慈幼之举,还逐渐出现了专门的慈幼机构。除此之外,中国古代特有的胎教和儿童保育思想,也体现了古人对儿童的重视。
(二)注重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早在奴隶社会,胎教就为人所重视。人们认为胎教对儿童的身体、品性、智慧、相貌等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古人为教,方其子在胞胎之中,已谨其所感”。曾为太子教师的贾谊十分重视胎教作用,“胎教之道,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认为胎教是为了“正本慎始”,从胎儿期就为儿童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古代有针对如何进行胎教的众多论述,除了教育方面,也有从医学、哲学角度进行论证的。其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提出的“外象内感”说为古代胎教思想的代表性观点,“外象内感”的观点认为母亲所接触到的外界物象会直接被体内胎儿感应到,因此,“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古人对于胎教之法有诸多细节描述,在饮食禁忌、居住环境、身体养护、性情调理,甚至于着装仪态都有论述。如“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等种种对孕妇的规定。医学上,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以胎儿“禀质未定”的生理发育状态为依据,阐明了进行胎教的可能性,提出了孕妇饮食、行为的禁忌,并特别强调孕妇“调心神”、“和情性”、讲卫生等建议,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后世医生也提出不少胎教之法,如孕妇要调精神、慎寒温、禁饮酒等。古代胎教理论中有古人总结多年的生活经验和医学知识积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古代胎教思想也有诸多不合理之处,需要我们从中筛选剔除。
(三)注重惜爱有度的保育态度
“古人为教,不但养其心,而又养其身”,保育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为人所重视。唐代文学家元稹提出“未生胎教,既生保教”,主张应重视儿童身体养护,以防止其受到伤害。为了使孩子长成健康的身体,人们对儿童保育的态度并非单单是悉心保护,也有惜爱有度、过爱反害的理智态度。在饮食穿衣方面,人们认为“婴儿之病,伤于饱也”,过饱过暖,都有可能生病,因此民间有“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即养育儿童饮食穿衣应适中有节制。《曲礼》记载:“童子不衣裘裳。”元代著名医学家朱震亨告诫为母者对孩子不可富贵娇养。金朝著名医学家张从正认为“小儿初生之时,肠胃绵脆,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并据此将育子之理总结为“薄衣,淡食,少欲,寡怒”,还建议少对儿童用药以增加抵抗力。对幼儿进行母乳喂养,适度添加辅食等儿童喂养方法也受到相当重视,在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有慎选乳母的相关论述,朱震亨专门论述了乳汁对幼儿的影响,认为乳母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乳汁质量,进而影响幼儿健康,因此建议乳母应谨慎节制饮食。
(四)重视体育锻炼的儿童保健观
古人还很重视让儿童进行身体锻炼,如通过踢毽子、荡秋千、登高等游戏使幼儿在玩乐的同时身体也得以强健。一些少数民族则重视用军事体育来增强儿童体质。如金元时代,北方少数民族儿童被要求自小练习骑马射箭,对此方面的训练甚至多于读书。除此之外,古人认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儿童健康。朱熹提出儿童应鸡鸣即起,完成洗漱之后,还应“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在做好个人卫生的同时,对力所能及的清洁工作也应身体力行。
二、古代儿童保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古代保育思想基于古代哲学、医学等知识发展起来,其不娇养儿童,对其惜爱有度,照顾儿童饮食穿衣适中节制,注重儿童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不仅具有科学的借鉴意义,也对当前家庭和幼儿园的保育和健康教育带来价值选择方面的思考,值得当前家庭和幼儿园进行借鉴。
(一)家庭保育应秉承惜爱有度的养护态度
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家庭为儿童提供了自出生起维持其生命的一切条件。包括进食、排泄、睡眠等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的悉心照顾,也包括在养育过程中的亲子情感交流等。家庭对儿童的养育态度和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能否维持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古代保育思想中的“惜爱有度”“过爱反害”的观点也正是现代家庭保育所应秉承的理智态度。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儿童的成长环境大多能够满足最基本的要求,物质条件的缺失已经不是儿童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无节制地为孩子提供过于丰富的物质条件反而成了常见现象。在现代家庭中,对孩子娇生惯养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小公主”“小皇帝”现象也延续了多年。对孩子的种种溺爱,不仅没有起到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初衷,反而容易导致儿童养成不良的健康卫生习惯,最终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比如,纵容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孩子出现挑食、暴饮暴食、乱吃零食而对吃饭不感兴趣,这种习惯可能会使儿童出现营养不良。对孩子身体过于保护,平时衣着饮食太过精致,导致儿童身体没有机会接受和适应外界自然的环境刺激,使其身体适应能力和免疫力下降。
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与家长对子女过于爱护的保育态度有关。大多数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物质条件提供给孩子,却忽视了儿童自身具备的生长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剥夺了其自然成长的机会。中国传统保育观念提倡对孩子应“惜爱有度”,因为“过爱反害”。在儿童日常起居、饮食、衣着照料中,孩子过饱、过暖都是对孩子健康不利的,不可对孩子娇生惯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生长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给予儿童自然发展的机会,秉承古人“惜爱有度”的理智教养态度,让儿童自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提高其身体抵抗能力。对待儿童饮食、穿衣等日常照管不应过分精致,应在保证儿童健康的同时,以儿童健康需要为准。
(二)幼儿园应加强其保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示范性
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点之一。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效的管理,还应有科学的理念进行指导。中国古代虽没有普及专门的学前机构教育,但却有详细的宫廷儿童保育教养经验,并针对普通民众开设育婴堂等公共儿童保育机构。中国古代宫廷教育中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和保育人员陪伴儿童左右专门对其进行的教养,古代儿童保育中对儿童身心特点的关注,以及保育、教育工作的制度性和管理经验对现代幼儿园有一定启示。
首先,幼儿园应根据标准配备保教人员。古代宫廷教育中对教养人员配备数量和人员职责有着明确要求,不同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儿童教育和保育工作,从而保证了保教工作的有序开展。在现实中,幼儿园师幼比例过大,专业人员配备不齐的情况一直是幼儿园管理中的重要问题。2013年,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文件,规范了幼儿园应按照服务类型、保教人员与幼儿的一定比例配备教职工。科学合理的保教人员配备是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满足幼儿在园生活、游戏和学习的需要,确保幼儿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前提条件。无论是每日晨检、幼儿膳食、班级卫生工作、幼儿体育锻炼还是其他保育工作中,都应由专业人员负责。除此之外,保教工作相关人员还应从知识到理念全面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保证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质量。
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制度。无论是古代宫廷教育制度还是一些医学家、教育家的保育思想中,都对儿童的生活制度有一定要求。例如,古人重视儿童的起居要有规律,日常生活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提倡通过游戏满足儿童活动需要;提倡通过体育锻炼来强健儿童体魄。幼儿一日生活的合理安排保证了儿童生活、学习、游戏、体育锻炼等活动的有序进行,是科学规范开展保教活动的重要制度保证。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应根据其活动特点进行合理的时间和顺序安排。
再次,为家庭保育工作做指导。幼儿园拥有能够指导家庭保育工作的高素质人力资源。从营养师、保健医到教师,都能为家庭保育工作提供对策和建议。并且,为家庭保育工作做指导,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也是保育工作得以长效实施的策略之一。具体说来,幼儿园可为家长提供包括季节性的儿童衣着、饮食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家庭保育建议,以保证家庭与幼儿园保育工作的互补性。家园双方还应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政府应加强儿童保育工作的管理
我国自古就有关爱儿童的慈幼观念,对儿童的关爱不仅发生在家庭中,在社会观念和政府管理中也都体现着关爱儿童的价值导向。这其中,就有政府切实实施的各种政策。如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生命安全,制定各种福利政策关爱弱势儿童,并兴建专门的儿童福利机构使儿童有安居之所。当前我国的儿童保育工作,同样是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政府应借鉴古代慈幼观念,为儿童身体健康发展切实履行保育工作管理职能。
首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毒奶粉”事件的发生拷问了人们的道德底线,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抛弃道德准则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让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饮食安全。科学、合理的膳食是保障幼儿健康的重要因素。儿童日常食用的食品大部分是由市场供应。基于保障儿童健康、科学、安全饮食的考虑,整个社会应形成有效的儿童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从原材料生产到成品加工等各个食品生产流程的食品卫生管理,致力于为儿童提供健康的膳食。这不仅需要政府通过立法、检测和制定食品卫生标准等措施加强职能管理,也需要整个社会提高对食品生产安全的重视程度。
其次,启动儿童体质保健工程。儿童体质关乎民族未来,古代保教思想重视通过游戏与体育锻炼等手段强健儿童体质。在政府倡导的全民保健中,也应高度重视儿童保健工作。这其中,不仅包括合理膳食、医学领域的疾病防治,更重要的是增强儿童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增强离不开合理的体育锻炼。政府应为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提供场所和设备。不仅应开辟适合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场所,如公园或公共儿童游戏场等,还应专为儿童增建游戏和体育锻炼设施,使儿童与成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场所和设备。除此之外,针对当前家长由于某些培训学校的宣传,将孩子送去参加一些不利于其身体发展的培训班的现象,政府还应宣传科学的儿童体育锻炼理念,引导儿童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一
杨映川的儿童文学写作游走在传统侗乡伦理和现代文化两端,细细揣摩乡土文明对于侗乡孩子身心情感的濡染,塑造出乡土伦理浸润中富有个性的、生机勃勃的少年形象。《少年师傅》中,乡土少年玉樟的成长体现出侗乡乡野的自由任性,又暗含着侗乡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厚影响。由此在某种程度上,玉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富有创造性的人必定是从传统中来的,然而却时常是那种能够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颇有个性的人。玉樟的成长和他对传统技艺的认知都经历了一个颇为曲折的过程。文本一开始叙述了玉樟很会玩陀螺,打败丹霞乡无敌手,成了乡里的陀螺王。这些叙述一方面刻画了玉樟的聪明和悟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他少年天性中的淘气、贪玩、好胜和虚荣。这个时候,阿妈的见识让阿爸及时调整了对于玉樟的培养方向,向着真正有利于人品、技艺和生存能力的方向发展。当父子二人在磨刀功夫训练时产生矛盾,阿妈又从玉樟性格特点的角度,让阿爸给孩子自己体悟的时间和空间。由此针对聪明、有灵气、有创造力但是却不愿过多受训诫的玉樟,阿爸调整了对他进行木匠技艺训练的方式,让玉樟有更多的自由,自己体悟、创新和想象,由此玉樟的少年心性和才华得以最大程度地释放。玉樟自己琢磨着练成飞斧凿木眼,把斧头玩得像多出了一只手,他在游戏精神中体验到一种非常纯粹的乐趣。玉樟做木工活儿主要是用心思,善于琢磨事情。同样的木工活,在他眼里就能看出不一样的门道。玉樟小小年纪就能独立造屋,能够打造各类微缩小家具,最后秉承传统侗族工艺,带领乡人重新修建了风雨桥。少年玉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木匠。在清新的乡野气息和丰厚的人伦风情中,少年玉樟从懵懂小男孩渐渐成长为一个拥有高超技艺的木匠大师。文本塑造了一个自信、乐观、要强和独立的少年形象,叙述了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少年传奇。《千山鸟飞》面对的是一个更加常见的环保题材,然而这种类型的题材对于侗乡的山林和少年来说,又具备了某种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本源性。因为对于山野少年来说,自然、生命和成长是一体的。少年包森林生活在一个殷实和睦的乡村家庭里,有当村支书的有领导魄力的阿爸,贤惠的阿妈,德高望重的老猎手阿公,最为重要的是:在乡村经济发生转型的时候,一家人即使经营商业性质的农家乐旅店,也一直坚持生态保护。他们一家爱山护鸟,坚决不提供鸟肉、鸟汤作为农家乐的菜品,以最朴素和实在的方式保护着自己身边的自然生命。在这样的家庭中,少年包森林从小耳濡目染,对自己生活的乡野有着深厚的感情。少年包森林因为纯粹的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天然地对于外乡人的贪欲、杀戮和功利主义保持着警惕,这些让他成为一个能够倾听鸟鸣、守护鸟类和自然的少年卫士。在阿公的言传身教中,他精通数百种鸟语,能够吹出不同的鸟鸣声;他在山野中学鸟叫声,能够和鸟儿互相聊天儿;他和阿公守护着大风洞后面的天堂滩,在那里欣赏百鸟争鸣的景象,做一个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倾听者、观赏者和保护者。正是因为这种对于自然和生命的真正尊敬和爱,他对被网杀的鸟儿们饱含同情,对集中虐杀鸟儿的们极其愤怒,才会勇敢地录下那些虐杀鸟类者的罪恶行径……这是一个善良勇敢的乡村少年和饕餮欲望的外乡人之间的较量,也是乡土的淳朴美好与现代商业的贪婪丑恶之间的较量……在少年包森林和舒教授的带动下,乡村社会也渐渐内省到大自然和自然生灵对于乡土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有了环境保护意识。于是在银兰村的当下和未来,有了更多的环境保护者,也有着更多清脆的鸟鸣声。
二
当下的时代情境在杨映川的儿童小说中也有着细腻传神的刻画。作者还原现实乡土生活中的具体生活情境和场景,对于乡土与现代社会嬗变有着及物的观察和体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少年人物。《千山鸟飞》中,包百丽是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农家女孩,她聪明好学,成为家族和乡里的骄傲。作为银兰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包百丽在城市生活中也如鱼得水。然而,城市生活却让她日渐疏离了乡村生活的质朴与纯粹,沾染了现代功利主义,甚至于和自己的善良本心渐行渐远。她带着富商客户来到银兰村之后,所作所为违背了自己曾经柔软善良的本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也成了杀害鸟类的帮凶。同样,少年余鹏程也是山乡常见的普通少年形象。他不爱学习,算不上好学生。他爱赶时髦,喜欢好东西,希望能够挣到更多的钱……对于这样的乡村少年,文本叙述了他的爱臭美、好算计和随波逐流,但是也恰如其分地描写了他目睹鸟儿被虐杀之后的不安与愧疚。包百丽和余鹏程是乡村社会常见的女孩和男孩形象,他们无论是否走出了乡土,都带着乡土和时代清晰的印痕,他们的所作所为带着异常的真实性,投射到整体性的时代生活情境中,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阅读的移情作用,反观自我,从而内省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自身生存方式和价值取向的选择。《少年师傅》在对传统技艺大师的童年镜像摹写中,作者非常形象地刻画了和玉樟一起成长的乡土社会中平凡的少年男女。他们平凡普通,但却朴实真诚,作为少年主人公的同伴们出现,和玉樟一起建构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的少年时代。文本中塑造了和玉樟性格互补的杨盛年,他没有玉樟的聪明巧思,甚至有些懦弱胆小,但是却憨厚老实,做事踏实细致,像一个兄长般呵护着玉樟。比如小说详细描写了杨盛年在家里烧鸡的场景,其中诸多细节令人动容。盛年将所有好吃的都给了家人和专门过来等着吃鸡肉的玉樟,而自己只吃了一碗蒸南瓜。在贫穷的年代,对待食物的态度最能反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盛年这种宽厚的品质让少年情谊显示出金子般的特质。文本叙述玉樟终于可以挣钱了,他用自己挣的钱,买了四只鸡,请盛年一起大快朵颐。即便在这种时候,盛年还是劝玉樟要勤俭,将挣来的钱攒起来,不要乱花。盛年在建屋时摔断了腰,腰好了之后,又遭遇失恋……他遭遇了种种重大的人生打击,却很少怨天尤人。在亲人和朋友们103的帮助下,这个善良的少年坚韧地默默忍受,最终都挺了过来。盛年虽然没有玉樟那么耀眼炫目,却以自己的良善和宽厚在乡野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和玉樟一起长大的女孩龙杜鹃则显示出侗乡少女聪敏、泼辣和率性的一面,她和玉樟之间少不更事的矛盾冲突,带着原汁原味的山野特色。比如为了让玉樟不再喊自己“丝瓜须”,杜鹃在河边压住玉樟的衣服,不让光着身子的玉樟从水里出来的童年趣事。成长过程中,两个人的言辞一直带着火药味。玉樟只要惹得杜鹃生气就很开心的“古怪心理”,而龙杜鹃对于玉樟时时恼火,又时时在意的矛盾心理……文本对于这对小儿女两小无猜的总角之情,有着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描写,读来令人解颐。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和刻画,恰恰从质朴的伦理层面勾勒出乡土少男少女独特的精神情感世界。
三
【关键词】实验绘画 情感教育 培养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也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一门情感艺术。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对绘画有较高的积极性。幼儿的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他们还不能把所见所想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所以绘画成了幼儿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曼尔研究发现:影响人学业成就、工作效率和创造性发挥的重要因素除了智力因素外,情感智慧是个关键因素。这一理论的大胆提出,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和认同。由此,培养情感智慧成为各国教育关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情感智慧?培养幼儿情感智慧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通过"现代儿童实验绘画"培养幼儿的情感智慧?我们又是怎样来培养的呢?
1情感智慧的含义
情感智慧的本质是人的认知、情感两大心理过程的内在联系在情感领域中的反映,它既是个体准确有效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又是引感发挥高效能的导引动力,是构成积极健康情感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曼尔认为情感智慧至少包括五个因素。
⑴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⑵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
⑶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
⑷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
⑸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
如上所说,情感智慧是人成长发展,进行良好社会交往的重要构成部分。而情感智慧的培养也即我们所说的情感的教育。
2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纲要》在教育内容和要求中鲜明地将情感、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入前位,表明了情感智慧在幼儿成长中的价值和地位。由于幼儿期情感内容的不丰富性,情感表现的不稳定性,需要广大教育者的开掘、呵护和培养。因此,情感智慧从娃娃开始培养,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走向成功的需要。脑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情感学习的黄金时期。这是因为幼儿期大脑主司情感反应的杏仁核发育快于大脑皮质,它为情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因此幼儿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期。情感智慧在儿童成长中不仅发挥着动机作用,还发挥着组织调控作用。它对于幼儿的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社会交往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仅可能,而且意义深远。
3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认识
在简述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培养的认识之前,首先要清楚"实验绘画"的内涵,胡教授说:之所以取名"实验绘画"有两层含义:其一,我的每次艺术教育都像是一次探险,一次旅游。我的任务不是去教孩子怎样画画,而是通过对话,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诱发孩子潜意识中的艺术想象力,引导触发儿童画画的激情,让孩子自由地把自己的感觉表现出来,所以带有实验性。其二,我将儿童作画过程和化学实验联系起来,以点、线、面、色等绘画元素,或一个人物形象分解打散后,让孩子作重新的组合,创造新的图形,培养儿童动脑、动手的创造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探索。
在研究中不难会发现幼儿情感发展很不平衡,表现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幼儿绘画激情不高、情绪表现不稳定、绘画持续时间不长、主体意识不强,因此绘画中缺乏生动性,创造性。究其原因有以下四点:
⑴部分教师注重了幼儿绘画的结果,忽视了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感受,对幼儿的心理需求不甚了解,缺乏同理心。
⑵绘画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课前知识准备不够充分,指导策略缺乏"支架"。因此,难以调动或者利用幼儿的积极情感。
⑶个别教师自身缺乏情感素养,发现美、渲染美的能力欠缺,很多优秀活动教师无法带领幼儿进入情感大门。长久下来,幼儿情感缺失或外显不明显。
⑷家长"重智轻育""重技巧轻心智"培养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了幼儿情感的外露和发展。
《纲要》提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教育,而绘画中积极情感对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起着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怎样在绘画教学中关注幼儿心理需求及个体差异,寻找幼儿情感发展与绘画表现的结合点,这已成为"实验绘画"深化研究的重点。
4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中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
针对幼儿情绪情感易冲动、易感染、易转移的特点,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以追求绘画表现的三个层次为目标,抓住情感激发、过程体验、作品解读三个环节,有意识对幼儿进行觉察、理解、调控、表达等情感智慧的培养,以达到形成幼儿积极情感与绘画表现的同构,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
4.1从情感激发入手,让幼儿"想画"
情绪、情感最大的价值在于驱动,而积极情感的激发,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验绘画中,教师逐步培养幼儿对己、对他人情绪变化的觉察、理解,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兴趣,萌发幼儿绘画的冲动。如:中班实验绘画初始,我们可以设计"赏画"活动,选取了历届幼儿实验绘画最具特色的代表作:下图一:《线条组合画》;图二、《陶罐画》;图三:《黑白想象画》等分别让幼儿欣赏即"感受",通过教师语言激发"变变变-哇!你们看到什么了"?"知道这些画是谁画得吗?""看了这些画你们有什么感觉啊?"教师神秘而富有激情的语言加上一幅幅别具风格的绘画作品深深感染了幼儿,幼儿的情感被激发了,他们"肆无忌惮"的表达着自己的激动与兴奋。有的用"好美"这样儿童化的语言赞美色彩之美,有的则用一声"哇"来表达造型的奇特,有的则手舞足蹈用肢体语言多通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开心?"引导幼儿说说作品的"特别"之处。幼儿通过思考,明白了产生这种积极情感的原因原来自实验绘画的"特别",如色彩美丽、构图奇特。这种情绪的觉察萌发了幼儿绘画的冲动,"老师,我也要画实验绘画""老师,我要比哥哥姐姐还要画得好"!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整个过程幼儿通过情绪的感受表达理解 再表达。不但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情感,唤发了幼儿绘画的深度动机,使幼儿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2从过程体验入手,让幼儿"喜爱画"
让幼儿"喜爱画"这是实验绘画所追求的目标和愿望。实验绘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安排"喜爱画"的体验活动,又要注意对幼儿进行觉察-理解-表达-调控等情感智慧的培养。
小班涂色活动要求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涂色。由于3岁左右幼儿涂色还处在未分化阶段,绘画总是以"先画后想"的无意行为为特点,他们的认识又是依赖于行动。针对这些特点,就可以将涂色活动安排了三个系列活动分别融于幼儿喜爱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玩起了《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我给水果娃娃穿衣服》等游戏,在充分玩耍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各种颜色并在体验乐趣的同时进行意义涂色。由于游戏情景的深刻体验,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对颜色开始产生乐趣,表现出了愉悦的情绪,同时幼儿自然将这种愉快情绪"表现"到涂色物体上,并产生了爱心与情感。整个活动轻松、快乐没有压力,不知不觉中幼儿觉察-理解-表达等情感技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中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且表现、表达方式也趋于多样化,表现内容也充满情绪色彩。因此,这一阶段,我们注重孩子的主动性刺激和想象力、创造力的挖掘。如:在绘画《蝴蝶》的过程中,我们让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下和优美诗歌的感染下,让幼儿自由想象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表现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的各种姿势。这一环节是幼儿对音乐诗歌中蝴蝶觉察-理解的肢体表现。实验绘画中我们还注意发挥体验方法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幼儿的内在图式,增强绘画的情趣性,培养幼儿情感智慧。
4.3从作品解读入手,让幼儿"大胆画"
作品解读既有自我解读,又有被人解读的功效。作品解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情绪的变化的过程。实验绘画中,利用作品解读的形式有意识对幼儿情绪进行觉察、理解、表达、调控等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情感、表现技能,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绘画信心。
以大班主题画《我心中的城堡》为例,这是幼儿在充分感受故事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画。从孩子们无一雷同的画面表现来看,幼儿是个独立的个体,每一幅作品都是幼儿对故事中情感的"理解""觉察"的独特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认识自我、表现自我,我们让幼儿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作品的基础上选取了两幅画面表现比较不同的作品首先让幼儿自我"说画"。(如下图所示)《我心中的城堡》一是东东画的,他的风格彰显自信可以看出是个本身绘画能力就很强的孩子,他说:"我画的城堡不是以前那种王子和公主住的,我不喜欢。我的是有云霄天梯、避雷针的……"从东东的话中,可以知道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高于通常的同龄孩子的。苗苗拿着《我心中的城堡》二说:"这……这是我画的城堡,它是一只鞋子形状的,因为我有一双妈妈送我的我特别喜欢的鞋子,我想把它做成我的城堡,和妈妈一起住在里面!"苗苗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而妈妈对于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她的想法很特别但是她话语刚落,其他孩子就笑起来,特别是男孩子"哪有这样的城堡啊!是只臭鞋子!……"苗苗性格内向但是能自己把自己的画介绍地如此好,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当然其中也有她那对妈妈深深的爱,这些促使她勇敢地说完了所有的话。这时候,可以请其他孩子来讲讲自己喜欢那一幅,并谈谈原因,也许更多人会喜欢东东的,觉得东东的画很了不起,说话时候也很自信。也许也有人会喜欢苗苗的,觉得她的城堡真特别,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在孩子们"七嘴八舌"后教师就要加入其中了,对东东和苗苗的作品作出成人角度有利于东东、苗苗和其他所有孩子美感学习和情绪熏陶的评价。
从这两个孩子的自我讲述的过程看,都从作品解读即"表达"开始通过对自己的"觉察""理解"产生出的骄傲和胆怯的情绪,后在他人的评价中觉察、理解形成新的认识。这中间的桥梁就是通过情感调控发生作用,值得可喜的是新的认识成为激励幼儿学习的动力目标,使幼儿绘画更积极、更大胆,也会有更多再创的新作品。所以说,作品解读是培养幼儿情感智慧的最佳途径之一。
5成效及分析
利用现代儿童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进行幼儿情感智慧的培养研究,不仅拓展了美术教育的空间,体现了绘画与情感的关系,优化了实验绘画的教学模式,而且使教师更好的关注幼儿的心理状况,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的心智发展。情感智慧的培养不但丰富了幼儿的情绪情感,提高了幼儿的情感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对绘画物体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使幼儿在作品解读时的语言表达、评价他人的能力、与同伴合作的社会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主体性发展。情感智慧的培养是建立在对幼儿的最大尊重和关爱,因此它使幼儿的学习宽松、自主、快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最大化的开掘。
情感智慧的培养促进了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情感智慧的培养使幼儿的情绪情感日趋稳定、理性,这在孩子无一雷同且充满个性的画面上充分体现,它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教育部与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李文馥
[2]《情感智商》 [美]丹尼尔、戈曼尔
关键词 儿童;电子产品;视觉体验
中图分类号TN-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4-0066-02
1视觉体验的概念
视觉体验是一种普遍而又特定的体验,是在“看”的基础上,通过某种特殊的抽象过程而生成的经验。这种经验表明,“看”,只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与感知活动,是客观性的叙述与记忆,对眼前事物进行表层的扫描。视觉是人类接触和感受世界最为直观的一种方式,儿童对于事物颜色、大小和外形等信心的感知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而再通过其他接触形成重量、体积等认知,最终产生多样化的认知,比如坚硬、柔软,比如美丽、丑陋等心理感觉,这些信息的得出都依托于视觉的作用,因而在感官体验中,视觉体验占据的比重极高。
2现代儿童电子产品中视觉体验要素的分类
2.1儿童电子产品的色彩视觉体验
色彩是会对人类感官形成巨大冲击的一种途径和形式,并且将会直接影响到人在情感和精神上的认知与取向。在儿童的世界中,色彩是他们认知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因而也对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的构成要素,色彩不仅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具有先声夺人的艺术魅力,色彩的选择和设计还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因此,儿童电子产品设计应以儿童色彩体验需求为基准进行设计。
相对于其他的儿童产品,电子产品在人们脑海中总给人一种比较“冰冷”的感觉。因此,在设计上要打破这种成规,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组合形成多种新鲜的体验和感受,让儿童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好奇、新鲜、喜爱等情感,因此,产品色彩的设计,要符合儿童视觉体验的要求,以单纯简洁、明快完整、鲜艳柔和的配色进行儿童电子产品色彩设计。既做到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又使色调具有赏心悦目、和谐统一的效果,通过对儿童视觉体验理论的巧妙应用,在设计中向儿童传达美的感受和体验,将色彩对于儿童身心成长的积极作用完全发挥,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和愉悦。
2.2儿童电子产品的形态视觉体验
外观是吸引消费者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是互相之间建立情感认知的重要桥梁,对于儿童来说,电子产品的外观设计不仅要能够吸引其兴趣和好奇心,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够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作出迎合儿童和市场双重需求的优秀产品。因此,根据儿童形态视觉体验特点,在设计中以儿童的身心体验和感受为前提进行设计,将会使他们在使用的感受中获得身心上的双重享受与愉悦。
电子产品在造型选择上,要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他们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的能力还不够健全,对产品的具象形态比较敏感。一般来讲,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他们更需要简洁圆润的外形,或者活泼、或者可爱等不同风格和类型的外在形象能够吸引受视觉体验影响的儿童的心理焦点,在其身心成长阶段,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会使他们喜欢一些造型更加奇特或者具有特殊心理感受的造型。
产品形态上的趣味性也是吸引儿童视线,在互相之间建立联系的重要方式之一。一个外在形象充满趣味的设计远比一个普通的设计更能吸引孩子们。形态上的趣味设计并非是盲目的、孤立的,而是要建立在对产品特点深刻认知的基础上,以一些巧妙的趣味性设计来建立二者沟通的桥梁,引导儿童更好的去享受产品带来的趣味。美观大方的造型、独特新颖的结构,有利于儿童高尚审美情趣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2.3儿童电子产品的结构视觉体验
产品是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时,既要使产品结构简洁,又要不失童趣,同时要符合儿童的体验要求。儿童电子产品内部结构通常由多个电子零件组合装配而成,结构设计是否合理非常关键。
在儿童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对电子产品的“易用性”因素。儿童由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使用过程中常会因操作不当、零部件太多、电子按钮分布密集等因素使产品外部结构损坏;或因注意力不集中、维持度不足等引起电子产品摔落,破坏内部结构。所以,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时,应注重儿童电子产品结构合理性、设计紧密型、产品耐用性及使用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尤为重要,在设计中降低操作的复杂度,降低不可预料因素造成的影响。儿童电子产品应利用外部机壳把尽可能多的带电部件围封起来,并且能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以保证对儿童提供足够的安全隔离保护,要防止儿童自行打开产品机壳,避免儿童的手指或身体接触到带电件。
2.4儿童电子产品的材料视觉体验
产品形态的关键是材料,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特性,在设计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魅力和品质,带给人丰富多彩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因此,材料的选择,要合理而巧妙,更好的获得人们的喜爱。材质的变化对带来视觉体验上的变化或者提升,这种体验与触觉和行为相结合,能够在感知的过程中获得多样的感官体验。儿童在经过一定阶段的触觉积累之后,很多触觉上的感触会抓化为视觉上的间接感受,在大脑中唤起对此种产品材料的感性记忆。儿童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在材料选择和外在处理方面要严格谨慎,避免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或损害。伴随着低碳、绿色、环保等设计理念的出现,儿童电子产品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些原则,多使用健康环保材料,开发出性能更为优越,且兼具时尚潮流等诸多元素的产品。根据产品概念、儿童心理特征,设计师应通过对不同质感绝缘材料的合理选用,增强产品的亲和力,调动儿童的视觉体验特点,提升其兴趣,让其能够更加充满乐趣和好奇心,在与电子产品的互动之间获得优质的享受与体验。
3结论
儿童获得视觉体验的载体是电子产品本身,针对儿童设计的电子产品要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其喜好才能够被接受,获得长久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儿童视觉体验对电子产品设计的色彩、形态、结构和材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要在充分迎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的诠释产品的性能和优势,利用多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成功在儿童电子产品设计中运用视觉体验理论。
参考文献
[1]邬烈炎.视觉体验[M].江苏:江苏美术出本社,2008.
[2]朱黎婧.与儿童心理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形态认知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5:16.
[关键词]《赵氏孤儿》;当代阐释;情理转换
《赵氏孤儿》是一个古老的故事,早在《春秋》《左传》《国语》中就有记述,汉代司马迁《史记》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而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后代流传多本自《史记》。《赵氏孤儿》搬上舞台成为戏曲是在宋元时代,作者已不可考。今天我们常见的元杂剧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四折元刊本和五折明刊本。明代有徐元《八义记》,清末有皮黄戏《八义图》,其中与元杂剧情节、人物多有变化。后来,京剧有《搜孤救孤》。20世纪60年代,王雁根据《八义图》和《搜孤救孤》改编成《赵氏孤儿》,由京剧名家马连良、张君秋、谭富英、裘盛荣联合主演,成为前代版本的集大成之作,延续了程婴忠义救孤、公孙杵臼舍命保孤、孤儿大义复仇的传统主题脉络,流传甚广。将程婴舍子救孤、信守诺言、忍辱负重培养孤儿长大成人终报赵氏灭门之仇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饱蕴着中华文化精髓。
在当下时代语境中,如何传承戏曲文化经典,《赵氏孤儿》再一次成为焦点。
200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林兆华执导、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执导两台同名话剧《赵氏孤儿》同时上演;河南省豫剧二团新作《程婴救孤》在北京河南戏曲节展演。越剧版《赵氏孤儿》,2007年受邀在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展演。2010年12月,陈凯歌导演的电影《赵氏孤儿》在全国公映。2011年6月中国大剧院歌剧《赵氏孤儿》公演。
一部优秀作品必然体现一个时代的心理,一个种族的心理。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作品,在表现那个时代作家乃至民族的文化心理的时候,总是以丰富而复杂的情与理的交融表现出来。因此也就使得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显现出不同的情理特征。《赵氏孤儿》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过程中,故事叙述中的情与理始终随着时代、作家乃至民族心理发生着微妙的流转。
通常情况下,情多指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也指男女爱情。理指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或事物的规律,是是非得失的标准。那么,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情便是抒发、阐释、张扬人物喜怒哀乐内心活动的部分;理是对故事情节、人物、事件合乎事理乃至客观现实的描绘部分。情与理不同形式的组合与交融构成了完整的故事。
在元杂剧中,《赵氏孤儿》人物情节处理的一个突出处就是鉏麑、提弥明、灵辄、公主、韩厥、公孙杵臼毫不犹豫的舍生就死,程婴“年近四旬有五,所生一子,未经满月”,却也毅然舍子。而那赵氏孤儿——程勃(赵武),一旦得知自己的身世,竟不顾20年与屠岸贾“情同父子”,原本要“助贤臣屠岸贾”“扶明主晋灵公”立刻成了“恨只恨屠岸贾那匹夫”,“他他他,把俺一姓戮;我我我,也还他九族屠。”“摘了他斗来大印一颗,剥了他花来簇几套服;把麻绳背绑在将军柱。把铁钳拔出他斓斑舌;把锥子生跳他贼眼珠,把尖刀细剐他浑身肉,把钢锤敲残他骨髓,把钢铡切掉他头颅。”“将那厮钉上木驴推上云阳,休便要断首开膛;直剁的他做一埚儿肉酱,也消不得俺满怀惆怅。”①似乎不近情理,然而这正是元代汉族为主的广大民众对抗异族侵略、英勇捐躯的实际行动以及强烈的复仇心理的真实反映。
与后世如马连良主演京剧程婴为保孤儿免遭不幸的生存智慧不同,元杂剧是屠岸贾主动认下义子,同样是对施暴者强权掠夺的一种潜意识反映。有元一代,民族矛盾尖锐。与“被农耕软化和羊性化的华夏中原民族”②不同,草原民族骁勇善战,凶猛进取,带有野性的征服给中原民族造成了重创。宋代伊始,赵家皇帝便自认为是春秋晋国赵氏的后裔,皇室不断为程婴、公孙杵臼立庙封爵,春秋设祭。因此,元人保孤救孤俨然就是民族危亡时刻救国保种的时代呼声。韩厥们前仆后继便可以看作是一种客观现实。孤儿的切齿痛恨便是一种复仇情怀的大抒发。
2003年,新编豫剧《程婴救孤》在处理屠岸贾逼死公孙杵臼、剑剁程婴之子后,没有元杂剧里“见程婴心似热油浇,泪珠儿不敢对人抛,背地里揾了”;也不是马连良版京剧“屠岸贾下,程婴随下”。而是将为保孤儿不敢做声这一理性描写化作了大段的抒情,程婴一个人留在台上大哭公孙杵臼和儿子惊哥:
哭一声我儿惊哥,我再叫了声我的公孙仁兄啊!
你们惨死贼手,双双丧命,
血染黄土,尸首不整,
我,我肝胆欲碎,叫天不应,
两眼泣血呀,万箭穿胸啊。
惊哥儿,公孙兄啊!
……
你为保孤丧了命,我程婴绝了后代根,我绝了后代根。
惊哥儿,可怜你十几天前才落地,来世上这满打满算半月零。
……
临行前你没吃上一口奶,没听到爹娘唤儿声,唤儿声。
儿啊儿,普天下哪个父亲都爱儿,我中年得子更心疼。
人常说虎毒不食子,爹爹我竟成了害你的元凶。
眼睁睁看着贼人将你害,
我不能挡,不能救,不能躲,
我不敢吭,眼泪往肚里流,
我不敢哭出声啊,我不敢哭出声啊!
公孙兄,我的儿啊!③
[关键词儿童读物;市场定位;编辑策划
资料显示,中国内地每年出生的新生儿达2200万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社会,中国的父母更注重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儿童读物的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如何才能够正确把握市场动脉,编辑的现代策划意识必不可少,包括市场的定位、形式的选择及市场销售途径的开拓等几个方面。
一、市场定位准确是占领市场的基础
在图书选题策划中,围绕和把握社会公众心理需求的核心即社会热点,就能得到普遍的社会公众心理认同,符合多数人的心理需求,从而使所策划的选题具有公众性。儿童读物的市场定位就是要把握儿童读物的特点,树立儿童本位的观念。必须首先完成主体的转变,即从成人本位完成向儿童本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应包括:
1.观念的转变。从成人本位的功利主义转换成儿童本位的趣味主义,明确儿童读物是为儿童存在的,必须适合儿童的趣味,要让儿童感到亲切、喜欢和满足,要站在孩子们的立场来编和写,给儿童们最想要的东西。儿童读物要让儿童能快乐地阅读,并在阅读后得到快乐,要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一点也不好玩”的书是不成功的书,所以要尊重小读者,始终把故事的趣味性放在第一位,始终选择贴近孩子生活,弘扬童心、童趣,只有这样的儿童读物市场才会看好。
2.方式的转变。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娱乐的要求,也有受教育的要求,要把受教育性(成长的道理)和娱乐性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方式给孩子们讲述成长的道理。对儿童的引导,应该天衣无缝地融入趣味性阅读之中,安徒生说过“我的作品,孩子看的是作品本身,而家长看的是我的思想。”
3.儿童特点的正确把握。原来的儿童读物多是一些《唐诗300首》,及一些拼音、图形和情节复杂的书,很多内容已经超过了孩子的认知面。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在各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童心去感知世界,同时用儿童的语言去描绘世界,要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用孩子的思维,讲述孩子身边的人或事,让孩子能感受到内容的真实性。
4.目的性。早期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儿童认识字,而是要以识图为主,让孩子通过那些充满童趣的画面去体验一种分享的喜悦,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还会产生许多的疑问,引导他们把这些疑问提出来,这比单纯的讲故事重要得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力自然得到长进。
二、形式的创新性即多种多样性
这一代儿童在电视传媒和网络(第四媒体)下成长,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方式与传统读者有很大的差异,与上一代儿童相比,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看“不好看的书”,只有那些或生动有趣味或感人泪下的故事,富于刺激和新奇幻想以及悬念,及引人入胜的情节和语言的画面感觉,才能吸引住他们和称得上好看。针对新儿童读者的上述特性,要求编辑具备创新意识,根据儿童读者的需要和渴望来调整编辑的思路和想法,编辑出儿童读者所喜闻乐见的书籍,具体说来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把握。
1.改变以往书籍的纸介单一形式。儿童读物的市场卖点在于图书的表现形式、传播形式和作品的切入点,要改变以往书籍的纸介单一形式,将立体图书、有声图书、光碟等能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的形式的书予以引进和开发,充分调动儿童阅读的兴趣,让儿童读者首先对书的形式产生兴趣,之后才能对书本身的内容产生兴趣。
2.在体例上采用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卡通图画或漫画等形式,尽量做到图文并茂。孩子受图书色彩及画面的视觉冲击效果相对来说较大,采用该种方式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能更好地调动孩子的阅读积极性。儿童读物的插图要求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入手,考虑儿童的情趣和欣赏特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儿童读物中的图以夸张、想象、游戏的方式浅显的表示出来,达到文图的完全结合,并且做到生动而有趣。
3.给儿童读物减肥。由于儿童读物的印刷日趋精美,儿童读物中的大部头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厚和重,这不太符合儿童生理特点,过大、过重的书会给孩子带来压力,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成书时尽量选用分册的方式,采用精练的、孩子易于翻阅的简体本,来吸引孩子的兴趣。
三、强化服务意识
儿童读物的特点决定儿童读物只能为儿童读者服务,如何加强低幼编辑的服务意识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导向意识要明确。儿童期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儿童读物对儿童产生的作用不可低估,阅读是儿童了解世界、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编辑就应该及时了解与把握该市场脉络、热点和卖点,使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健康、优质的儿童读物占领儿童精神产品市场,编辑只有具备该意识,才能选准突破口,策划好试销对路的好书、畅销书。
2.营销意识要强。营销在当今的儿童读物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相同的产品,也可能产生畅销和不畅销的区别。当然,图书包括儿童读物首先是一种文化产品,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特殊性是应该注重的,其文化的含金量和文化品位不应忽视,所以营销只是一种手段,但通过连续的宣传,就可以在维护原有读者的基础之上,着力开发新的客户,吸引孩子的注意,把雪球越滚越大。
【关键词】幼儿园;幼教理念;活动空间;设计
据调查发现,虽然国内很多幼儿园活动空间的设计,较之于开放模式标准有差距,但是现代幼教理念下新建的活动空间应当更加的合理,而且功能性更强。比如,在新的幼教理念下,很多幼儿园在设计活动空间时对原基础进行了改造,目的在于适应新素质教育规范。
一、幼儿园活动空间构成与设计原则
第一,幼儿教学区与生活区。幼儿的教学区域生活区,主要是由活动单元以及室内外活动区构成。幼儿园的教学区、生活区应当合理设计,而且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幼儿生活、教学以及活动要求。
第二,服务区。对于幼儿园而言,所谓的服务区实际上就是办公、管理区域,在服务区内,幼儿园老师以及服务和管理人员共享资源,而且还对外接客人。基于此,设计的幼儿园服务区应当与其活动空间保持一定的独立,以免外界对其产生干扰。比如,服务区拟建于幼儿园南楼,并且与幼儿教学、生活区分开,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了幼儿园内部人员的应用,而且也减少了外宾对幼儿教学和生活区的影响。
第三,供应区。在幼儿园设计过程中,供应用房地处主体建筑的一侧,设有单独的出入口,这对幼儿教学以及生活区不会造成干扰。值得一提的是,供应区应当与生活区相连,这有利于食品的及时供应。
二、幼儿园具体空间优化设计措施
1.室内空间设计
第一,复合空间。对于幼儿园而言,其活动单元主要是单组式平面组织样式,活动室拟设计在活动单元的一侧,其中需考虑到采光问题,比如设在南端。卧室可以设计在活动区的北端,这样可以确保卧室良好的避光,而且还可以避免走廊打扰。幼儿床闲置时可叠置在一起,放在收纳柜中,这样卧室又可以作为一个室内幼儿公共活动区。从当前国内一些现代化幼儿园设计方案和应用效果来看,活动区域复合空间的优化设计较为成功,比如适合于开放式教学。实践中,根据幼儿素质教育以及心理教育需求,还可以在活动室内设计很多小组活动区,在卧室里设计公共活动区。其中,划分的各个小组活动区,主要是基于家具以及移动隔段和标识物得以实现。
第二,室内公共空间。对于现代化的幼儿园而言,其室内公共空间设计过程中,应当包含多功能厅、游艺室等,能够有效满足室内公共活动需求。在此过程中,可设置集体活动游戏设施和器械,以此来有效满足各个年龄的幼儿兴趣以及智力需求。
第三,模糊空间。幼儿园的模糊空间,主要包括外走廊、平台以及楼梯间和入口大厅等,即便是模糊空间较为局促、面积较小,也应当对有限空间进行精心布置,使其成为优美的幼儿活动空间。比如,在楼梯间、墙上,贴上孩子们的优秀作品以及留影,这对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滑梯与楼梯可以结合设计,这样使之更具特色,而且还可以有效满足幼儿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如果外廊较为狭窄,则可以设计成半圆形护栏。这样既美观又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护栏高度应当符合幼儿身高尺度,而且外廊的尽端应当布设植物角,其中所选种的植物可由老师指导幼儿种植。通过该种方式,可以使幼儿更加关注日常生活,密切接触自然环境。此外,各班级外走廊墙上,以不超过孩子们头部高度为基准,贴上一些较好的作品,使其更加富有童趣。
2.室外空间设计
通过优化设计户外幼儿活动空间,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对外界的体验。感性认识是基于儿童体验产生的,幼儿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要比成年人更加的灵活。通过设计适宜的户外空间,可以促进幼儿间的交往与活动,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第一,班级场地设计。班级活动空间为是户外活动而布设的,实践中根据班级人数以及幼儿活动范围,面积以90平方米为宜。在班级活动场地布设玩具器械,比如摇马、滑梯等,而且铺设塑胶铺面。为扩大户外空间,幼儿园可利用屋顶创造活动平台。需要强调的是,屋顶平台的设计应当与室内空间设计保持一致,孩子们从市内走出来以后,即可直达屋顶平台。
第二,公共场地设计。幼儿园公共场地应当采取庭院式模式,集体活动场地与大型游戏器械连接在一起,主要用于园内集体活动以及做早操等。集体活动场地的地面应当铺满塑胶垫,以免孩子们在活动时出现意味跌伤问题。
三、结束语
传统意义上的幼儿园活动空间设计,较之于现代幼教理念以及素质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优化设计新理念下的幼儿园活动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幼儿园区活动空间优化设计过程中,应当以适应幼儿身心发展为基础,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一、在赏读活动中品味诗韵
诗韵的承载,不能简单地化解为技术语言的给予,儿童对诗韵的获得更具感性。大量的赏读是儿童感受、领悟诗神韵的最佳方法。
(一)广开途径,共同收集,营造读赏氛围。
给学生介绍大量的儿童诗人和他们所写的优秀的儿童诗,以此给学生指明阅读儿童诗的方向,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著名儿童诗人圣野、金波、任溶溶、鲁兵等都曾写下丰富的儿童诗,是阅读的大宝库;报纸杂志、校刊、书籍、网站,到处可以发现童诗的踪影。身边的同学、老师写的儿童诗,带给孩子亲近、触类旁通的感觉。内容收集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开辟班级儿童诗园,每天更换一首;坚持每日一诵,日积月累。
(二)指导赏读方法,感知诗的语言特点,让诗的情感、诗的艺术逐渐深入。
儿童诗的篇章结构相对还是整齐的。教师要引导孩子观察儿童诗的行数,字数有什么特点;观察每一小节每一句的句式相同和不同之处在哪里;分析各小节之间的规律等。在这一点上,小学语文第二册的《插秧》一文就是范例。
另外,中国诗歌在韵律上有自己独特的传统,现代诗歌虽然没有平仄的讲究,但押韵却很普遍,可以说押韵是符合汉语音韵规律的一种自觉选择。诗歌中想象丰富大胆,表现在修辞上就是比喻、拟人、夸张等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去领悟这些特点。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赏读活动。
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要引导孩子多欣赏儿童诗,日积月累。
从具体的赏读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媒体解读和纯文本诵读。巧用多媒体解读,既拉近孩子与诗意境的距离,又有利于更多孩子的消化,更重要的是带给孩子更多的感官享受,激起孩子的赏读欲望。而纯文本的诵读课则带给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利于个性化的解读。
从组织形式上分,可以分为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比如学校开设儿童诗欣赏课,成立儿童诗社,在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宣传窗等地开设“童诗飞扬”栏目,举办儿童诗节,开设“儿童诗书市”“儿童诗论坛”等,努力营造儿童诗教育氛围,增强儿童诗活动情趣。
二、在想象的空间里寻觅灵性
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用比拟、比喻、夸张、对比等众多修辞编织出富有童趣的诗。在林武宪的笔下,大大小小的鞋如同温馨的一家人;在杨唤的眼里,午夜的水果店正在举行盛大的晚会;在韦娅的心中,妈妈的眼睛是孩子的安乐窝;在罗英看来,小鸟是树的“孩子”,是树的“风景”。这精巧的比喻,奇异的比拟,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诗人丰富的想象。诗是用想象和智慧编织出来的,而丰富的儿童式的想象更是儿童诗最本真的特点。
三、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捕捉情感
著名儿童诗诗人金波先生说过:“童真与童诗有着天然的机缘。”儿童诗的本质应该是抒儿童之情,儿童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同,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接近天然,是纯真的,是洁净的。可见,纯真的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儿童的天性,有如璞玉浑金。诗情如水,正好用来润泽,心就会变得晶莹剔透。我们应当让孩子学会发现诗,学会表达诗意。
四、把握方法表达诗意幻想
没有方法的指导,儿童的表达必定困难重重,即使想象再丰富,也不能得到较好的呈现。
(一)仿写。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儿童诗佳作进行赏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做练习;也可以选取一些课外读本上的贴近儿童生活的儿童诗进行赏析,让他们体验诗人的快乐,通过对经典诗作的诵读、感悟、内化,领会情感,并模仿写出同类和类似的诗作。
(二)续写。根据儿童诗的内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模仿原诗结构,独立进行诗歌续写,让学生体会到小作家的快乐与满足。
(三)自由创作。生活是儿童诗创作的源泉。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潜意识中具有一种万物有灵的倾向,教师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使它们相互撞击而重构新思路,让儿童尝试写出完整的属于儿童自己的诗歌。
1.寻因法: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这种创作方法常以疑问的形式如“为什么……”“是不是……”“是……还是……”等来表达。
2.夸张法。儿童诗要写出童趣,要写出天真,可以写得,夸张一点,含糊一点,儿童诗才会更可爱。
3.阅兵法:把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串联起来,表达同一个意思,或者把事物几个方面的特点以自然段的形式表达出来。
4.比喻法:一个富有创意的比喻就是一首儿童诗成功的第一步。例如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下雨了》,形象的比喻推动了优美小诗的形成。
5.拟人法:把事物比拟成人,做人的事情,显得活泼可爱、生动有趣。这个事物的范围极为广泛,上天入地,大到宇宙,小到蚁蝼,都可入诗,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成为有思想和感情的事物。
此外,还有假设法、对比法。尽管写诗的方法很多,但不可否认,写诗和其他文章一样,也要多修改。修改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朗诵,听起来不顺,就修改。读起来朗朗上口,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有味,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材对诗歌的安排,一般是每册一首现代诗、两首古诗。这样的诗歌教学量,在教材中占的比例是非常少的,而且仅通过几个课时的学习也满足不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需求。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浩如烟海,从开拓眼界来说,国外的很多诗歌也非常值得学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把目光投向课外,以诗歌小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小学一般在早晨安排40分钟左右的时间晨读,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20分钟进行诗歌诵读。
课程标准提倡“与黎明共舞”的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学生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晨诵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让诗歌与学生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晨诵的过程中与诗歌交融,沉浸其中,玩味其间,充分体验诗歌的丰富性。晨诵不提倡机械的背诵,而是将诗歌与学生联系起来,让诗歌真正成为润泽学生心灵的营养品。作为晨诵教学的内容,我们有很多合适的诗歌,但在小学阶段,还是应以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以及古典诗词为主。
晨诵,作为课内诗歌教学的有力延伸,选择什么样的晨诵课程内容很重要。儿歌、优美的儿童诗作为晨诵课程的重要内容,老师要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儿童诗,人们这样定义: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儿童诗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人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我们带给学生的儿童诗应总是带有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以及天真的想象。这样的儿童诗是学生所喜欢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如这首《落叶》:蓝天中的美人鱼/跳着优美的舞蹈/在偌大的海洋中/打着旋儿,伴着风儿,潇潇洒洒/悄然无声地落下来/悠闲地静听着/大雁的别离歌。秋天是美丽的,片片落叶像彩蝶,像小舟,在诗人罗英的笔下,却又成了美人鱼,在蓝天这“大海”中跳着优美的舞蹈。多么奇特瑰丽的想象!作者把秋天的美写得酣畅淋漓,怪不得秋天被评为“万美之中秋为最”。这样的诗歌既有独特的想象,读起来又特别优美,作为晨诵的内容尤其受学生的欢迎。如果要设计以秋天为主题的晨诵课程,这首诗是很好的选择。
在儿童心理学中,儿童的年龄段很长,从初生至十七八岁都属于儿童。让小学高段的学生也像七八岁的孩子一样读相同的诗歌是不太合适的。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带给学生快乐之外,还应该给学生带来思考,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的启示,让学生明白,生活不仅有甜这种味道,还有很多其他的味道。因此,通过晨诵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要分阶段进行。
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通过“毛虫和蝴蝶”阅读项目组,对儿童的阅读心理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二年级和四年级,不是相近的两个教室,而是隔了几重天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因此,学生每一年的阅读,应该符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特点。这段阐释与儿童的阅读心理相近,诗歌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金波先生的《云》:蓝天蓝,像大海/白云白,像帆船/云在天上走,好像海里漂帆船/帆船,帆船,你装的是什么?走得这样慢/不装鱼,不装虾,装的都是小雨点/雨点,雨点,请你快下来,帮我浇菜园。这样的诗歌浅显易懂,由一连串的想象构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洋溢着生机盎然的童趣。而到了中年级,我们可以以这样的儿童诗作为教学和阅读的重点:如贾尼·罗大里的《月亮海》:月亮海里,没人跳水嬉戏/那里没有一滴水/一条鱼儿也没有/不会游泳的人们/这是多么美好的海!这样的儿童诗除了语言非常优美之外,也很有意境,能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就更深入了。特别是到了六年级,老师完全可以把更多的不同的诗歌推荐给学生。如金子美玲的《雪》:上面的雪/一定觉得很冷/轻盈地依偎着冰冷的月光/底部的雪/一定觉得沉重/负荷成百人的重量/中间的雪/一定觉得孤单/它既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这样的儿童诗和中低年级的儿童诗比起来就多了很多可以思考的内容,读起来意味深长。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像泰戈尔的《飞鸟集》、狄金森的诗歌等,老师完全可以推荐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