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一问候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幸福一点一点地搞定,烦恼一点一点地抚平,祝福一点一点地编写,想念一点一点地变浓,情谊一点一点地加温,快乐一点一点地来临,祝你劳动节开心!
2、劳动创造了文明,文明产生了科技,科技发明了手机,手机承载了信息,信息传递了词语,词语表达了心迹,心迹肯定了问候:五一快乐!
3、五一,祝你“无一”:无烦无恼每一天开心欢笑,无病无灾每一月健康安好,无阻无挠每一季风调雨顺,无分无离每一年亲情拥抱,无时无刻每一秒幸福围绕!
4、五一到,种下一棵幸运草,引来一群快乐鸟,鸟语花香将你绕,为你筑起幸福巢,累累硕果挂树梢,厚厚福荫将你罩,从此高枕永无忧!
2. 五一又到眼面前,包包饺子吃点面;找点感觉甜一甜,猛夸老婆胜从前;两情相悦心相连,这节过得多省钱!
3. 五一佳节不送礼,发条短信送给你。健康快乐长伴你,好运和你不分离。还有让我告诉你,劳动才是硬道理。
4. 一笑烦恼跑;二笑怨憎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永不老;六笑乐逍遥。时常开口笑,寿比南山高。祝劳动节快乐!
5. 五一快乐祝你:追求一段真情,寻找一个挚友,实现一个梦想,呵护一个家庭,请我吃一顿大餐。五一劳动节快乐!
6. 心善是根,人和是本;尊师是方,重友是法;能忍是聪;会让是明;遇难有勇,遇困有谋;小事糊涂,大事清楚;祝劳动节愉快。
7. 你是书本我是包,你是耗子我是猫,你是木头我是胶,你是猪肉我是刀,我们关系这么好,五一吃饭你来掏,节日快乐!
8. 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丝温暖能抵万里寒霜,一丝问候送来温馨甜蜜,一条短信捎去我万般心意,劳动节开心快乐。
9. 水在流,鱼在游,忘掉所有的忧愁,风在吹,雨在下,很想让你笑一下,天有情,地有情,祝你时刻好心情,愿劳动节开心。
10. 这年头就流行喝个晚茶,看个晚会,道个晚安,拜个晚年,结个晚婚,娶个晚辈。但节日的祝福可不能晚了--祝您节日乐上加乐!
11. 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劳动吧,愿你前程无量!劳动节快乐!
12. 今天劳动节,鸟儿在叫,心儿在跳,发你的短信,把你手机闹;愿你走上发财道,跨跃好运桥,穿过平安巷,到达幸福终点站。
13. 五一到了,让我们丢掉烦恼,穿上快乐的衣裳,背上祝福的行囊,且行且歌,且行且乐,给心灵一次美丽的旅行,祝你节日快乐。
14. 短信会变成美味,文字会开出玫瑰,相互发送是一种约会,细读是为了体会寂寞滋味,人世间,只有朋友最珍贵!祝劳动节快乐!
15. 我沿着滚烫的网络,狠狠地把你思念,用我缠绵的柔情奔放的感情炽诚的热情真挚的友情愉快的心情,动情地祝你:五一节快乐!
16. 祝五一快乐:奖金多多再翻一倍,事业发达再进一步,人气直升再火一点,身体安康再棒一点,人见人爱身边美女再多一群。
17. 五一是要告诉你人生五个一:一个好身体,一份好事业,一世好心情,一圈好朋友,一生好运气。愿你一生拥有五个一!祝五一快乐!
18. 方寸间,历数世上桑田沧海;时空里,细问人间暑往寒来;是朋友,星移斗转情不改;是知音,天涯海角记心怀,祝劳动节愉快。
19. 祝五一快乐:奖金多多再翻一倍,事业发达再进一步,人气直升再火一点,身体安康再棒一点,人见人爱身边美女再多一群。
20. 月很圆花更香,祝你身体永健康;手中茶杯中酒,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忧愁少,愿你明天更美好。祝劳动节快乐!
21. 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海洋召唤你启航,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劳动吧,愿你前程无量!劳动节快乐!
22. 春风喜迎劳动节,舒展眉头度五一;繁忙工作终得歇,劳累之余开心些;带薪长假心欢喜,尽享回报笑嘻嘻;祝劳动节快乐!
23. 雨声祝你平安,雨水冲走麻烦,雨丝捎去思念,雨花飞落心弦,雨点圆你心愿,雨露润你心田。愿幸福与你常相伴。祝劳动节愉快!
24. 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生活,平时工作忙碌碌,趁着五一狂购物。两手不空满载归,慰劳自己不能误。祝劳动节愉快!
25. 葡萄香蕉红苹果,祝你想念有结果!萝卜黄瓜大白菜,愿你天天惹人爱!可乐清茶白开水,望你夜夜都好睡!劳动节快乐!
26. 祝身体康佳赛蒙牛,美女飘柔多联想;生活富康乐百氏,事业捷达步步高;财源强生腾新浪,股票长虹冒紫光。劳动节快乐!
27. 亲人邻里和和睦睦,新朋老友开开心心,生活简单快快乐乐,处世稳重平平安安;天天心情愉悦,岁岁喜气洋洋!劳动节快乐!
28. 五一即至,要送上五个一给你,希望你事业上一鸣惊人,生活上一生平安,做生意一本万利,买彩票一不小心中大奖。
29. 浏览,是难得的雅致;悠闲,是放松的感觉;朋友,是修来的幸福;友情,是难求的缘份;问候,是甜蜜的牵挂。祝劳动节快乐!
30. 送你阳光,替你把疲惫蒸发;送你细雨,替你把劳累冲刷;送你流星,替你带去好梦;忙碌的日子好好照顾自己!劳动节愉快!
31. 五一国际劳动节,有人辛苦有人闲,农民春耕忙,风雨不需归;富贵之众人,或栖息,或消费,或旅游;这真是水火两重天。
32. 劳动节日不劳动,休息要好要轻松,沐浴春光沐春风,快乐生活乐无穷,思念之情潮水涌,祝福之意别样浓,祝劳动节愉快。
33. 这次发短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锻炼指法;二是联络感情。现在很郑重地告诉你,今天就是劳动节了,送句没技术含量但是我真心的话:五一快乐!
34. 五一长假又来到,我用短信把福祝。祝你彩票期期中,生活改善步步高。假期打牌次次赢,吃嘛嘛香胃口好。外出旅行好运交,在家休息心情好!
35. 劳动节到来之际我特地为一向以:吃饭打冲锋,干活多磨蹭;整天睡大觉,房间从不扫;上班老迟到,下班提前走,的你颁发:最懒惰劳模奖以资鼓励。预祝五一快乐!
36. 祝你劳动节愉快!心想事成!工作开心!我会永远支持你的!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都先去劳动吧,我一会来。
37. 等不及了,我决定率全国人民提前祝你和家人五一快乐!你以后几天收到的短信都是我安排他们发的,我为人很低调的,你知道就行,别声张哦!
38. 红湿处有花瓣,热云中有雨点,回眸间有惦念,热闹中有孤单,快乐中有同伴,沉静中有火焰,真情中有患难。五一节,问候中有祝愿,祝你每天快乐多一点!
39. 生命诚可贵,劳动价更高,若为友谊故,祝福短信道:愿劳动节给你带来运气更好一点,心情更乐一点,工作更顺一点,爱情更甜一点!劳动节祝福语
40. 你是鸟儿,天空等待你翱翔;你是船儿,海洋召唤你远航;你是马儿,草原等待你驰骋;你是健儿,高山等待你攀登。祝你前程似锦!五一节快乐!
41. 把烦恼忧愁统统倒进垃圾箱;把健康快乐存入银行储蓄;把好运幸福打包邮寄给你。愿你生活开心幸福,祝五一劳动节愉快。
42. 编一个短信送给你,写份祝福送给你。五一来临之际,为您送上一份衷心的祈祷与祝福,诚祝您与您的家人度过一个愉快的劳动节!
43. 拿起扫把扫掉忧愁,拎起抹布擦掉烦恼,挥起铁锹铲掉哀伤,五一劳动节到了,快点来个心里大扫除吧,愿你五一节快乐无限,幸福无尽。
44. 祝各位奋斗在办公室,蜗居在出租屋,血拼在购物街,绝望在商品楼,经受得住杯具,承受得起餐具,辛辛苦苦大半年,买不起卫生间的亲们劳动节快乐!
45. 如果我有一台幸福遥控器,就永远点播你的频道,锁定你的笑意。如果我有一台时间穿梭机,就永远停在你的身旁,四季永不分离。亲爱的,五一快乐!
46. 付出辛劳,挥洒汗水,成功的果实即将收获。在劳动节到来之际,衷心地问候一声:你辛苦了。愿你尽享劳动的幸福和丰收的喜悦。五一劳动节快乐。
47. 水越流越清,酒越久越醇,朋友越久越真,世间沧桑越流越淡,你我的感情越来越深,祝五一劳动节快乐,时刻好心情!
48. 五一到,劳动节,日子好,鸟在唱,花散香,心挂念,短信传,送祝愿:烦恼消,忧愁跑,欢笑颜,幸福绵,乐逍遥,快乐伴。
49. 五月阳光金灿灿,祝福你好运连连;五月花开香飘飘,祝福你和和美美;五月喜鹊叫喳喳,祝福你平平安安;五月有幸福多多,祝福你快快乐乐!
50. 幸福在于劳神,健康在于运动,欲望在于节制,快刀斩去忧愁,乐观看待生活。劳动幸福劳动光荣。愿朋友五一劳动节快乐!
51. 五一到来,为你送上一份衷心的祈祷与祝福,祝你与家人过一个愉快而祥和的劳动节!五一节到了,你要少喝酒,多吃菜,还有要听老婆的话。
52. 水越流越清,酒越久越醇,朋友越久越真,世间沧桑越流越淡,你我的感情越来越深,祝五一劳动节快乐,时刻好心情!
53. 感恩的心会带给你吉祥,健康的心会带给你幸福,平安的心会带给你快乐,祝福的心会带给你温暖,信赖的心会带给你友谊。祝劳动节万事如意!
54. 生命的色彩,用汗水涂抹;执着的追求,耐得住寂寞;花开花落间,将种子撒播;风雨洗涤后,去收获硕果;记忆中有你,感动不曾消磨。五一临近祝你快乐!
55. 田园里泥土散播芬芳,工地中机器运作繁忙,公路上汽车鸣叫响亮,学校里学子书声琅琅,这是劳动闪耀的光芒,将我们的生活照亮,祝你五一劳动节快乐!
56. 五一到了,请乘坐劳动节快乐专座,奔驰在平安大道,幸运站下车,换乘健康专线,欣赏岁月美丽风景,终点成功广场,步行长寿路直走,你就找到幸福啦!
57. 忙,让身心憔悴,让生活疲惫,让压力倍增,让忧烦加剧。恰巧五一劳动节到了,幸福快乐委员会特准你几天假,愿你梳理身心,尽情放松;抛忧忘烦,尽情HAppY!
58. 五一假期,轻轻松松,抛掉烦恼,心情愉快,甩掉疲惫,快乐常伴,幸福陪伴,甜蜜相伴,睡个懒觉,逍遥自在。愿你五一劳动节快乐。
2、你是痛苦我是刀,斩断你就会乐陶陶;你是幸福我是胶,粘牢你就会没烦恼;你是快乐我是包,装上你就没法逃;祝你五一快乐,开心最好!
3、五一假期到,三天不嫌少,关键要热闹,短信传滔滔,祝福天上飘,心情乐陶陶,好运来报道,出门捡钞票,弯腰拾元宝,傻傻笑一笑,祝你劳动节日快乐且逍遥!
4、平时工作真劳累,为了理想努力追,辛勤工作是正确,拼起命来却不对,五一来到提醒你,该休息时就休息,祝五一劳动节快乐!
5、节日来临祝福多,小小短信表我心:祝你身体棒棒,容颜靓靓,丰收多多,钞票鼓鼓,美丽乐逍遥,生活乐呵呵,爱情喜滋滋,劳动节快乐!
6、五一到,祝福多,笑容多,甜蜜多,幸福多,快乐多。健康多,平安多,劳动节,牵挂多,思念多,关心多,钞票多,如意多。
7、五一风光无限,快乐出游是关键。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喝点热茶疲劳减半,适当多吃海带紫菜等碱性食物保健。衣服鞋袜以宽舒为宜。开车出游适度开窗透气,运动适度少出汗。清火食物要多食,新鲜绿叶蔬菜水果绿茶。五一出游,愿你开心又体健。
8、五一短信祝福来传递,一祝平安健康身体好,二祝无忧无虑烦恼抛,三祝辉煌事业步步高,四祝财源滚滚满腰包,五祝万事吉祥随百年,祝五一劳动节快乐。
9、家和睦,人似仙,潇潇洒洒走人间;酒当歌,曲轻弹,霓霞舞翩翩;花儿美,碧水涟,日月彩云间;梦成真,福禄全,祝愿劳动节快乐。
10、钱多钱少都不重要;名名利利只是煎熬;快快乐乐就好,健健康康才妙。五一节到了,祝福先送到,无论怎样,愿你幸福平安就好。
11、该充电的充电,该开机的开机。该编辑的编辑,该收藏的收藏。该阅读的阅读,该回复的回复。该转发的转发,该祝福的祝福。劳动节里,朋友情谊,记在心里!
12、水越流越清,酒越久越醇,朋友越久越真,世间沧桑越流越淡,你我的感情越来越深,祝五一劳动节快乐,时刻好心情!
13、幸福藏在心里,快乐盈满生活,健康跟着你我,美满充满世界,财运与你同行,幸运与你为伴,五一劳动节,愿朋友万事如意美梦成真。
14、长假过得很休闲,不吃快餐不进馆;睡觉天天高枕眠,起得再晚无人管;好好休息头一件,很少出门少花钱。祝节日快乐。
15、知足是最多的财富,健康是最好的礼物,平安是最大的幸福,牵挂是最深情的思念,问候是最真挚的情义,祝福是最温馨的话语!五一劳动节,愿快乐与你同行。
[关键词]气候 物候 文学家 生命意识 中国智慧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6-0152-07
在中外文学批评史上,不止一个人提到过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法国19世纪著名批评家斯达尔夫人(1766-1817)在《论文学》一书里,在讲到“北方文学”(英国、德国、丹麦、瑞典、苏格兰等国的文学)与“南方文学”(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的文学)之间的地域差别时说:“北方人喜爱的形象和南方人乐于追忆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差别。气候当然是产生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斯达尔夫人之后,法国另一位著名批评家丹纳(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一书里,除了一再强调“精神气候”(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提到过自然气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英国小说老是提到吃饭,最多情的女主角到第三卷末了已经喝过无数杯的茶,吃过无数块的牛油面包,夹肉面包和鸡鸭家禽。气候对这一点大有关系。”自从斯达尔夫人和丹纳提到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之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文学批评界,也有学者提到这一问题。气候影响文学这一提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个发现无论是对文学批评来讲,还是对文学创作来讲,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遗憾的是,斯达尔夫人等人并没有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的、深入的研究,他们只是点到为止。气候影响文学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具体问题:一是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是什么?二是气候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果这两个具体问题得不到解答,那么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就只能是一个或然性的问题;如果解答了这两个具体问题,气候影响文学的问题就成了一个必然性的问题。关于气候影响文学的主要表现问题,笔者已有多篇论文探讨。①本文的目的,即在试图解答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笔者认为,要真正解答这一问题,必须借助气候学与物候学的知识,必须借助中国智慧。
一、从气候学与物候学的角度解答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
气候是一种自然现象,文学是一种精神现象。气候是不能直接影响文学的,它必须以文学家为中介,气候只能通过影响文学家来影响文学。那么,气候影响文学家的什么呢?可以说,既能影响文学家的身体,也能影响文学家的精神。换句话说,既能影响文学家的生命(包括健康状况、寿命长短等等),也能影响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包括对生命的种种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就生命(或身体)这一方面而言,气候对所有的人都能构成影响,文学家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真正有所不同的,是在生命意识(或精神)方面。正是在生命意识(或精神)方面,文学家对气候有着特殊的反应。
(一)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命所产生的一种自觉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例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等等,可以称为“生命本体论”;一是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的不同看法,可以称为“生命价值论”。人的生命意识的形成,是与人的时间意识同步的。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面对有限生命和无限时间的矛盾,人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方式,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学说,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本体论和生命价值论。所以人的生命意识问题,从本质上来讲,乃是一个时间问题。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与普通人的生命意识,就其内涵来讲是一样的。但是表现不尽一样。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比普通人的更强烈,更敏感,也更细腻。尤其是对时序的感觉这一方面,文学家的优势特别明显。
时间的流逝是悄无声息的,一般人对时间的流逝过程,通常是浑然不觉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所以会有某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或危机感,是因为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这些生命现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一是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即有关的物候现象。关于后者,英国学者弗雷泽说:“在自然界全年的现象中,表达死亡与复活的观念,再没有比草木的秋谢春生表达得更明显了。”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的生命,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命是异质同构的。人的生老病死,与动植物的生长荣枯一样,都体现了自然生命的节律。问题是,一般人对人类自身(尤其是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的生老病死的反应是敏感的,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则不够敏感,甚至有些麻痹。多数情况下,似乎只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种地的农民)和文学家算是例外。然而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例如种地的农民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想到的是季节的早晚,以及农事的安排;文学家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则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时间的流逝,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晋代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就是讲文学家因四时物候的变化,引发了关于生命的或悲或喜的情绪体验。郁达夫在他的散文《杂谈七月》中写道:“阴历的七月天,实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所谓‘已凉天气未寒时’也,因而民间对于七月的传说、故事之类,也特别的多。诗人善感,对于秋风的惨淡,会发生感慨,原是当然。至于一般无敏锐感受性的平民,对于七月,也会得这样讴歌颂扬的原因,想来总不外乎农忙已过,天气清凉,自己可以安稳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的缘故。”由此可见一般人和文学家对于物候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文学活动是一种生命体验。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他们的这些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清代黄宗羲《景州诗集序》云:“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倾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所谓“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就是指诗人能够敏锐地、细腻地、强烈地体验和感知动植物的生命律动;所谓“能结之不散”,就是指他们能够抓住这种体验和感知,并且把它用诗化的形式(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家对生命的体验、感知和表现,又可以唤起或强化更多的读者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所以说,生命意识对所有思维健全的人都是重要的,对文学家尤其重要。一个文学家如果没有敏锐、细腻而强烈的生命意识,不能算是优秀的文学家;一个读者如果不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他(她)对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乃至他(她)的生命质量,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二)气候与物候
文学家为什么对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这与物候的特点有关,也与气候的特点有关。
所谓气候,按照《现代地理科学词典》的解释,是指“某较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特征和综合统计情况”。同气候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它的周期性,一是它的地域性。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而所谓物候,按照《现代地理学科学词典》的解释,“是生物受气候诸要素及其他生长因素综合影响的反应”,用著名物候学家竺可桢的话来讲:“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时序性和地域性。通过物候,可以了解气候的变化、时序的更替和各地季节的迟早,所以物候学也被称为生物气候学。
物候被称作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大自然中。那些受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而出现的以一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物候现象是非常广泛的,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植物(包括农作物)物候,如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叶变色、落叶,农作物的播种、出苗、开花、吐穗等现象;二是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两栖类动物的迁徙、始鸣、终鸣、冬眠等现象;三是气象水文现象,如初霜、终霜、初雪、终雪、结冰、解冻等等。物候这门知识,原是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为了掌握农时,早在周、秦时代,人们就开始了对物候的观测,根据物候来安排农事。中国关于物候的记载,在世界上是最早的,《诗经》、《左传》、《管子》、《夏小正》、《吕氏春秋》、《礼记》、《淮南子》等书,都有不少关于物候的记载。如《礼记・月令》讲:“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仓庚鸣……玄鸟至。至之日……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耕者少舍,乃修阖扇,寝庙毕备。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人们对黄河流域初春时的物候现象的一个概述。物候学最早是在中国产生的,中国是物候学的故乡。
(三)物候的时序性与文学家的时序感觉
在中国,最早关于物候的记载,是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诗经・豳风・七月》云:“四月秀萋,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讲的就是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的物候现象。而《秦风・蒹葭》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邶风・北风》之“北风其凉,雨雪其雾”,《王风-黍离》之“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等等,讲的则是西周时期的秦(今陕西中部、甘肃东部一带)、邶(今河南汤阴一带)和东周时期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物候现象。这说明物候现象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也影响到文学创作;也说明文学家对于物候现象的感受、观察和描写,实际上要早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出现,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这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诗经・唐风・蟋蟀》云:“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蟋蟀在堂”,这是西周时唐地(今山西曲沃一带)秋天的物候。蟋蟀进屋了,一年的时光就所剩无几了,诗人由此想到有限的生命正在一天一天地流失,于是主张及时行乐。但是又认为行乐也不能过分,还得顾及自己的责任:“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所谓“忧深而思远也”。这就是文学家由“蟋蟀在堂”这一物候所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所以笔者认为,物候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就像物候与农事之间有必然联系一样。中国文学有着3000年的历史,其中有2900年是古代文学的历史。古代文学作为农业社会的精神产品,它的题材、情感、思想、表现方法和形成机制等等,无不深深地打上了农业社会的种种印记。由物候联想到时间,再由时间联想到生命的流程、状态、价值和意义,这是许多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形成机制。
物候所体现的是大自然的节律。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人的生命同样体现了大自然的节律。是什么东西把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呢?笔者认为,是时间。物候所反映的是季节的迟早和时序的更替,它的实质是个时间问题;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文学家对自身生命和时间的一种自觉,它的实质也是个时间问题。正是时间这个“节点”,把物候和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有机地联结起来了。因此,在文学作品中,物候的出现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的流露,可以说是一种因果关系。当文学家写到物候的时候,多是为了表达某种对于生命的体验或者思考;当文学家表达某种对于生命的体验或思考的时候,往往离不开某些特定的物候现象的触发。
综上所述,正是气候的变化引起了物候的变化,物候的变化触发了文学家对时序的感觉(生命意识),文学家对时序的感觉(生命意识)被触发之后,才有了文学作品的产生。气候并不能对文学家的时序感觉(生命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必须以物候为中介;物候也不能对文学作品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必须以文学家的时序感觉(生命意识)为中介。因此物侯与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就成为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
二、用中国古代文论智慧解答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
解答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除了借助气候学与物候学的知识,还可以借助中国古代文论的智慧。笔者发现,早在南朝梁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约466-约537)和钟嵘(约467-约519)就曾经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一问题。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乌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圭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沈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果”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骸毖Р莩嬷韵。
笔者认为,刘勰的这两段话其实就是在讲气候与文学的关系,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在讲气候影响文学的途径问题。要真正理解这两段话的意思,必须注意厘清以下三组概念(词语)的内涵:一是“气”、“阳气”、“阴律”;二是“物”、“物色”;三是“心”、“情”、“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沈之志”、“矜肃之虑”。
先看第一组概念(词语)。“气”这个字在汉语中的意思是非常丰富的。在《文心雕龙・物色》的这两段话里,“气”字一共出现了四次,“英华秀其清气”的“气”当是指气味,“写气图貌”的“气”当是指气氛,“天高气清”的“气”当是指天气,这三个“气”字似乎不难理解,那么,“阳气萌而玄驹步”的“气”是指什么呢?这需要联系同一语境中的相关词语来理解。先看“阴律”。刘勰讲:“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玄驹”就是蚂蚁,“丹鸟”就是螳螂,而“阴律”二字,就是指“阴气”。詹瑛《文心雕龙义证》:“阴律,阴气,古代用音律辨别气候,所以也可以用‘阴律’代替‘阴气’。”这两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春天)阳气萌发而蚂蚁行走,(秋天)阴气凝聚而螳螂潜伏”。㈣刘勰这两句话,从意思和句式两方面来看,均源于汉代崔驷《四巡颂》:“臣闻阳气发而鸽鹧鸣,秋风厉而蟋蟀吟,气之动也。”阳气萌发而鸽鹧(黄莺)鸣叫,秋风凌厉而蟋蟀,这是讲春秋两季的两种物候。这两种物候的出现,正是由于气候的变化,所谓“气之动也”。清代宋荦《(明遗民诗)序》云:“譬诸霜雁叫天,秋虫吟野,亦气候所使然。”可以看作是对崔驷这几句话的一个最切当的解释。刘勰这两句是由崔驷而来,崔驷是在讲气候问题,刘勰也是。再联系“四时”这个词来看。刘勰讲:“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人感,四时之动物深矣。”当“气”字与“四时”处于同一语境的时候,这个“气’’字便是指气候。所谓“微虫犹或人感,四时之动物深矣”,意即小小的虫子(蚂蚁和螳螂)尚且受到气候的感召,可见四时气候对于生物的影响原是很深刻的。总之,当“阳气”与“阴律”(阴气)并举,又与“四时”这个表示时令的词出现在同一语境的时候,这个“气”字,就只能是指“气候”了。既然“阳气”与“阴律”这两个词是指气候,那么“春秋代序,阴阳惨舒”中的“阴”与“阳”这两个词,也是指气候,因为它们和“阳气”、“阴律”一样,也是与“春秋”这个表示时令的词组出现在同一语境里。
再看第二组概念(词语)。“物”这个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物,万物也。”本义是指客观存在之“物”。王元化指出:“《文心雕龙》一书,用物字凡四十八处(物字与他字连缀成词者,如:文物、神物、庶物、怪物、细物、齐物、物类、物色等除外),……这些物字,除极少数外,都具有同一涵义。……即《原道篇》所谓郁然有彩的‘无识之物’,作为代表外境或自然景物的称谓。”由此可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所讲的这个“物”,是指“自然景物”。需要指出的是,“自然景物”不可笼统言之。按照物候学的观点,自然景物有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者,也有不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者。前者为物候,后者为一般的自然景物。例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讲的“物”,就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而是指物候。要理解这一点,必须搞清楚“物色”的含义。“物色”这个词,最早出于《淮南子》、《礼记》等书。《淮南子・时则训》云:“仲秋之月,……察物色,课比类。”《礼记・月令》云:“仲秋之月,……察物色,必比类。”可见“物色”这个词是和季节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又梁萧统《文选》“赋”的“物色类”中,收有《风赋》、《秋兴赋》、《雪赋》、《月赋》四篇,唐李善注云:“四时所观之物色之赋。”“物色”的定语为“四时所观”,可见“物色”是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色,即物候,不是一般的自然景物。大凡随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自然景物,即属于物候学所讲的“物候”。刘勰这两段话是在讲“物色”,其实就是在讲物候。例如:“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讲物候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讲物候对人的影响;“岁有其物”,是讲物候的周期性(以一年为周期);“物有其容”,是讲不同的物候具有不同的季相(也就是不同的色彩和形态),而‘‘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则是讲特定气候环境下的物候现象,不是讲一般性的自然景物。至如“‘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骸学草虫之韵”等等,也都是在讲特定气候条件下的物候现象,而不是讲一般性的自然景物。
再看第三组概念(词语),即“心”、“情”、“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沈之志”、“矜肃之虑”。这一组概念或词语,是指文学家的主观感受,也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所讲的“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中的“七情”,亦即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个不难理解。问题是,文学家的主观感受是有具体指向的,所喜者何?所怒者何?所哀者何?所惧者何?等等,是不可以笼统言之的。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人的情感也是有季节性的。陆机《文赋》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所谓“叹逝”,就是感叹时光的流逝。时光周而复始,今年花开叶落,明年还会花开叶落,但人的生命却不能周而复始,今年见到花开叶落,明年不一定还能见到花开叶落。此即所谓“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以“叹逝”具体来讲就是感叹人的生命在一天一天地流逝。这就是人的生命意识。人的生命意识是人的一种人文积淀,其中既有人类集体的记忆,也有个体的体验和思考,它是长期形成的,久存于心的,并不是此刻才孕育的。通常情况下,人不可能每时每处都想到生命问题,人的生命意识沉潜在人的意识深处,它需要某种感召,某种触发,才能被激活起来。所谓“喜柔条于芳春”,是说看见早春刚刚抽芽的柳条这一物候,感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新的一年预示着新的希望,预示着生命的新的起色,所以为之欣喜。所谓“悲落叶于劲秋”,是说看见深秋纷纷而下的落叶,感到一年的时光又将过去,自己的生命又老了一岁,离死亡的大限又近了一步,所以为之悲伤。这就是“瞻万物而思纷”。所谓“万物”,在这里就是指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物候;所谓“思纷”,就是指由不同季节、不同时令的物候所触发的关于生命的种种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所以说,人的“七情”是有具体指向和具体内涵的,是有季节性的,不可笼统言之。同样,刘勰所谓“献岁发春”、“滔滔孟夏”、“天高气清”和“霰雪无垠”是说四时物候,而“悦豫之情”、“郁陶之心”、“阴沈之志”和“矜肃之虑”,则是与四时物候相对应的关于生命的体验和思考。物候乃四时之物候,具有季节性和时令性,文学家因物候的变化而触发的生命意识也具有季节性和时令性。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和“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几句话,实际上涉及到以下三组关系:一是“气候”(阴阳)与“物候”(物色)的关系,二是“物候”(物色)与人的生命意识(心或情)的关系,三是人的生命意识(心或情)与文学(辞)的关系。由此可见,刘勰对于气候影响文学这一问题的认识,实际上要比斯达尔夫人全面得多,也具体得多,只是历来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未曾察觉而已。历来研究《文心雕龙》的学者,只注意到第二、第三组关系,而忽略了第一组关系。例如,刘绶松《文心雕龙初探》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两句很扼要地阐释了自然环境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只有真正地对自然环境有了深刻的感受,而这种感受迫使人们不得不用艺术语言(辞)将它表现出来,这样产生出来的作品,才能够具有感人的力量。”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讲:…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两句,扼要地说明了人们的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则又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他们都强调文学(辞)是由于感情的激动而产生的,而感情又是随着自然景物(物色)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他们都不曾意识到,自然景物(物色)又是因为什么而变化的呢?其实这个问题刘勰已经触及到了,这就是“春秋代序,阴阳惨舒”,就是“阳气萌”和“阴律凝”,也就是气候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春秋代序,阴阳惨舒)引起物候的变化(物色之动),物候的变化(物色之动)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心亦摇焉,情以物迁),文学家生命意识的触发(心亦摇焉,情以物迁)导致文学作品的产生(辞以情发)。这就是气候影响文学的机制。刘勰的表述本来是完整的,后人的阐释反而不够完整。
当然,也不能责怪后人思虑不周,或者“失察”,因为刘勰本人的主观意图并不在讲气候与文学的关系,而在强调“以少总多”的创作原则,反对“文贵形似”的错误倾向,倡导“物色尽而情有余”的艺术效果,也就是主张文学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所以笔者认为,刘勰只是触及到了气候与文学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更没有对这种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
刘勰之后,梁代另一位著名批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序》里,也触及到了这个问题:“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里的“气”,也是指“气候”。郭绍虞主编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书在讲到钟嵘这四句话时,就是这样解释的:“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把“气之动物”的“气”解释为“气候”,这是应该予以肯定的。当然,这条解释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把钟嵘这里所讲的“物”笼统地解释为“景物”,二是把他这里所讲的“性情”笼统地解释为情感。实际上,钟嵘这里所讲的“物”,并非一般性的景物,而是指“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等四时物候;钟嵘这里所讲的“性情”,也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指由物候所触发的关于生命的种种体验和思考,包括“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以及逐臣去国的悲哀,弃妇离宫的伤痛,将士久戍不归的惆怅,思妇独守空房的幽怨等等,而这种种的体验和思考,其实就是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一、阅读课读后任务的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考虑他们的已有水平和心理、生理的特征,给学生创设出用英语表达的情境,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读后任务的主角,促进他们语言知识的内化整合,以及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2.真实性
语言的运用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只有在适当地情境中使用,才能体现出语言的真实性。如果学生能够在完整、真实的情景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他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因此,在进行读后任务设计时,我们要注意设置较为真实的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并运用语言,效果应该会更佳。
3.预设和生成相统一
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这样才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激发出他们精彩的语言输出。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精心捕捉学生们刹那间迸发出的智慧火花,那么一定能促进学生有更多的语言输出和语言的生成。
4.语言输入与输出一致
保证英语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承载信息、知识与技能的输入活动与训练、运用等输出活动在形式、内容、时态、语态方面要一致。因此,我们在设计读后任务时,一定要注意由难到易,层层推进,语言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要相一致,这样可以较好地为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输出搭建起合适的支架。
二、阅读课读后任务的设计方式
1.小组讨论
阅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八年级上Unit1 Friends的Reading时,我给学生一个问题:What kind of person is a good friend?然后引导他们思考:怎样的朋友才是最好的朋友?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好朋友?我让学生结合阅读文本,然后进行小组讨论,过了大概六七分钟,有学生举手发言了,我把他们的答案都一一写在黑板上:helpful,keep secret,share my joy and happiness,kind,nerver say a bad word about anyone…在他们思考与讨论的同时,学生的择友观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会把这些作为自己择友的标准,也会按照这个标准去对待自己的朋友,对于他们同学之间友情的增进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又如,在教九年级上Unit6“Detective stories”时,我给了学生留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引发他们去思考:If you have some clues,will you call the police?Why or why not?学生看到了这个问题,就开始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他们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又仔细倾听别人的观点,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对于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有莫大的好处。
2.表演
表演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像游戏伙伴一样,互相影响,时刻接触,并一起体验其中的乐趣,学习新的语言知识,而且学生们在表演剧本的过程中,听、说、读、写都能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他们的英语得到发展,而且能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在教七年级上Unit6“A fashion show”时,我让学生在理解短文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服装设计,然后上台表演。在表演之前,我让学生先派代表说一说服装的设计和设计的理由。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异常兴奋,即使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也能积极地投入到表演活动中来。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全情投入,真正地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在最后汇报表演时,有几个调皮的学生,还模仿明星,不时地摆出一些优美的姿势,做一些经典的服装秀动作,让全班同学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3.阅读摘要
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许多单词、短语和习惯用法,多数学生都感到单词量太大,学习内容过多,他们颇有压力。所以,我经常会在阅读后设计一些阅读摘要的读后活动,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词汇和短语的整合、内化和运用。
例如,在学完9A Unit3“Teenage problems”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补全摘要。在摘要中有大量的词汇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学生需要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及一些习惯的用法来完成填词。这样既巩固了这些词汇,又提升了他们对语篇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4.复述
复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让学生先开口再动笔,可以让学生就整篇课文或者某一个段落进行复述,也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事件,按照时间、地点、人物来复述。对于篇幅长、词汇量大、语言知识点特别多的课文,我会借助板书提供关键词,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关键词去复述。还可以给一些连续性的问题,先让学生逐一回答,再用适当的连接词将问题的答案串联起来复述课文。
5.阅读欣赏
关键词:职工权益;工会;金融危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085-0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所有制形式和劳动者就业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企业劳动关系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动态化的发展趋势。探索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构成机制,对于后金融危机时代职工权益维护和队伍稳定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合同签订履约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劳动合同短期化、试用期限延长化、解除合同随意化。部分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尤其是少数私营企业,受经济利益驱使,为减少自身责任,资方不愿意与劳方签订长期劳动合同,或通过设定较长时间的试用期,规避对劳动者的法律义务。还有个别单位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不严格按照劳动合同办事,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出现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长期存在,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和农村富裕劳动力相互交织,导致资方强势环境短期难以得到改变。
2、劳动法律监督调解难问题长期存在。主要表现在劳动法律监督形式单一、劳动纠纷调解力量薄弱、劳动关系预警机制滞后等方面。究其原因,劳动监察环节薄弱、社会监督力度不足、纠纷调解力量缺失、矛盾疏导渠道不畅等,是制约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3、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难问题日渐明显。随着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同岗位、不同职位人员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总体上表现为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单纯性向复杂性、求义性向趋利性、相对稳定性向多变性的转变。因此,如何协调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维护问题,成为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迫切需要解决。
二、工会组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具有的独特优势
1、工会是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各级工会依法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的有组织的群众监督。1995年,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它的出台,为工会组织结合企业劳动用工实际,探索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2、工会在劳动纠纷调解工作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劳动纠纷调解是以调解方式解决劳动争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参与劳动纠纷处理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处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工会作为调解主体地位被劳资双方广泛认同。
3、工会在劳动关系预警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工会一直是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建设的积极推动者和大力参与者。在实际工作中,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在协调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方面,贴近职工、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的独特优势。在协调劳动关系、稳定职工队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切实达到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企业建设的目的。多样的活动形式,扎实的活动效果,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欢迎。
三、工会组织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主要方式
1、发挥源头参与职能作用,代表劳方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平衡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因此,工会要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定期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平等协商。针对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合同内容不规范、有许多无效合同甚至是违约合同的实际,工会可以帮助指导职工就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社会保险等切身利益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通过严格履行劳动合同来维护好企业与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2、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依法监督企业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工作。《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是为调整、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制定出台的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能否得到有效实施,关系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也关系到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否得到切实维护。工会劳动保障法律监督作为劳动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在贯彻实施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工作中,工会组织应当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按照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原则,逐步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形成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关键词】 地震;精神卫生;心理社会;能力;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5.67,R19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102-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006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of health
facilities in some areas in Sichuan: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key informant
interview with grassroots health professionals
LIU Jin1,GUAN Li-Li1,XIANG Hu2,WU Xia-Min1,MA Ning1,
LIANG Xiao-Qiong2,WU Bao-Ming1,MA Hong1
1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1912Sichuan Mental Health Centre,Mianyang 621000,Sichuan Province,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MA Hong,mahong@bjm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post-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capacity by psychiatric hospitals,and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in some extremely hit and severely hit areas in Sichuan.Methods:Referring to definition and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defined by 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 of UN,a questionnaire consisting of basic information and current services of health facilities,MHPSS trai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 past two years,and willingness and feasibility to provide MHPSS was developed,and 30 doctors from 1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1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5 township health centers,and 5 village clinics were surveyed.Ten of them were interviewed to explore their occupational experiences,the earthquake influence on the health facilities,th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learning and providing MHPSS.Result:There were 0.68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and 0.83 psychiatrist/100,000 population in county level and town level respectively.There had been no pre-quake training on MHPSS,11 doctors got(1~7)days(median=2 days)of post-quake training,but unleveled,with insufficient teaching materials or reference books.Only 19 doctors could have time to provide MHPSS,and possible hours would be(6.9±2.5)hours/week.The county-level and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s had to manage the pre-quake inpatients,and admitted post-quake new cases.The county-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ducted some patterns of public mental health education.Only 2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provided 20 persons/month outpati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Psychiatrists had not been trained in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and had not had experience to deal with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efore the earthquake.Non-psychiatric physicians felt that their capacity of providing proper MHPSS was quite limited.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only had valium as the basic psychotropics.Buildings in health facilities were damaged by the earthquake,which was especially reflected by collapse of a whole ward building in the town-level psychiatric hospital.Conclusion:Post-earthquake MHPSS capacity by health facilities in county and lower levels is extremely limited in Sichuan.It is suggested that in the future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s be trained in more practical and specific ways in different levels,the township health centers and village clinics be authorized to use basic psychotropic medications,and disaster-resistant level be strengthened while building new or altering old psychiatric hospitals.
【Key words】 earthquake; mental health; psychosocial; capacity; cross-sectional studies
(Chin Ment Health J,2011,25(2):102-106.)
人为或自然灾难后的救援是复杂的工程。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于2007年制定出《紧急情况下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指南》[1-2](以下简称《指南》),为救援人员和社区计划、建立并协调最基本的多部门救灾工作提供指导。《指南》将灾后的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MHPSS)定义为旨在保护或促进心理社会安宁和/或预防或治疗精神疾病的所有当地或外部支持。列出的服务范围包括四个层次,即①基本服务和安全(如食品、帐篷和防疫措施);②社区和家庭支持(如寻人和帮助家庭团聚、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动);③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初级保健人员提供的心理急救、基本精神卫生服务);④专科服务(如治疗严重精神疾病)。灾后救援是多部门合作、分层次的服务,其中③和④层次的服务需要卫生部门人员参与[1]。在《指南》中,建议对于卫生部门MHPSS能力的评估需包括初级保健和精神病院的能力和基本精神科药物。为了解四川5.12地震后部分极重及重灾区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2009年2月本项目组调查了安县、什邡市和三台县、绵阳市的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 以极重灾区(绵阳安县、德阳什邡市)和重灾区(绵阳三台县、绵阳市游仙区)的医生为目标人群。共分级调查来自县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级精神病院1所、乡镇卫生院5所和村卫生室5所的医生。并对其中愿意并有时间交谈的医生进行深入访谈。
1.2 工具
参照联合国机构间常委会对MHPSS的定义和分级自编问卷,内容包括卫生机构基本信息及目前提供服务的情况,近2年接受MHPSS培训及教材和参考书的情况,提供MHPSS的意愿及可行性,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访谈提纲内容包括个人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和提供MHPSS的经历及感受等。
1.3 实施过程
在临时板房医院内,研究者去医生的办公室或诊室,经过医生的口头同意后请他们填写自编的问卷。
深入访谈是由同一访谈者完成所有访谈。每次访谈持续约1小时。如果办公室或诊室里不方便访谈,则在院子里访谈。研究者在访谈中做笔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均数和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应用中位数(M)描述,采用秩和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计数资料应用具体例数进行描述,因总例数<40,采用费歇尔精确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针对定性访谈,将笔记中的每句话进行编码,归入从业经历、地震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学习MHPSS的经历和感受、提供MHPSS的经历和感受等类别。然后按照研究目的,着重分析医疗机构所受地震的影响,以及提供MHPSS的能力,包括所受培训的数量和内容、人力资源、基本药物、服务需求、工作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对能力提供的影响。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共计30名医生参加了问卷调查,其中男性23名,平均年龄(39.4±13.3)岁,从业年限1~42年(中位数(M)为12年)。极重灾区组和重灾区组的医生在所有变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共对10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包括县级精神病院的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25年),乡镇级精神病院院长1名(男性,从事精神卫生专业6年,原为外科医生,近6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乡镇卫生院医生8名(其中男性7名,从事精神卫生相关工作,即灾后心理咨询共1年)。
2.2医疗机构提供MHPSS的能力
2.2.1精神科医师在辖区内的人口比例
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68/10万人,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为0.83/10万人(表2)。
2.2.2已接受的培训
在地震前,所有人员均未接受过任何与灾后心理变化及处理相关的培训。截至2009年1月,共有11人接受过1~7天(中位数2天)省、市或区级的培训,培训内容为灾后心理干预、灾后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干预、如何应对有遇难家属的人或放松技巧等。全部11人均有兴趣看培训教材。有4人列出记得住的教材或参考书名称,并评价其适用性:《灾后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要点》(大部分适用或完全适用)、《灾后儿童心理救援》(完全适用)、《精神卫生核心信息和培训手册》(完全适用)和《医学心理学》(少数内容适用)。
2.2.3提供灾后MHPSS的主观意愿
有27名医生表示在条件允许时愿意为受灾群众提供灾后服务。
2.2.4提供灾后MHPSS的现状
个人可投入的时间:有19人表示有时间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其中有7人列出每周可提供服务的小时数,平均为(6.9±2.5)小时/周。
医疗机构提供灾后服务的情况: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除继续管理地震前的住院患者,还收治震后的新发病例,包括应激相关障碍患者。县精神病院通过心理卫生知识讲座、义诊、发放宣传资料、新闻报道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只有2所乡镇卫生院提供灾后心理服务,目前门诊量约为20人/月,方式为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为发放宣传资料。
2.3 深入访谈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2.3.1医疗机构也受到地震的影响
地震对医疗机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极重灾区的乡镇级精神病院受到极大破坏,除门诊外,整个医院的其他建筑全部倒塌。医务人员顾不上自己的家庭,先在临时搭建的帐篷后在板房中继续治疗原住院病人95人,同时还不断收治与地震有关的新发病例。由于临时住所及周边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木棍、铁丝、绳索等物品,造成冲动攻击和自杀自伤的危险性加大,加上临时板房不够高,病人很容易上到房顶后外走,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2.3.2服务能力有限
县级精神病院有精神科医师10名,基本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没有治疗PTSD的经验。乡镇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4名精神科医师面对100多名患者的诊疗及值班任务,感到压力过大。地震后曾有1名来自外院的大学毕业两年的住院医师每周来一次作为外援,但并不能起到实际作用。由于床位有限,不得不对某些需要住院的新发病例仅进行门诊处理。乡镇卫生院的精神科药品单一,除地西泮外无其他精神科药品,肌注氯丙嗪仅用于麻醉前用药,不作为精神科处理用药。基层医生虽然看到有大量的受灾群众需要MHPSS,从医务人员的天职出发也愿意帮助他们,但是由于学历普遍偏低,在地震前没有受过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缺乏灾后危机干预的教材和参考书等诸多因素,觉得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给受灾群众提供到位的服务,甚至害怕由于自己的理解错误或处置不当,反而给受灾群众造成二次伤害。另外,由于基层医生承担医疗网底的工作,工作内容多,工作量大,在客观上难有较多的时间用于提供MHPSS。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的县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68/10万人)和乡镇级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0.83/10万人)均低于2008年全国精神科医师的人口比例(1.35/10万人)[3]。在没有灾难时,按这样的人口比例提供常规精神卫生服务尚且人力资源不足。在地震后,如果按照震后3个月PTSD患病率为7.2%[4]推算,县级和乡镇级精神病院需要分别诊治PTSD患者10.6万和3.5万。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患者,14个精神科医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MHPSS是分级服务,各级所涉及的人员和服务内容不同,需要的培训也不同。为了提供优质服务,最好在灾前做好人员的技术准备,即需要充分的备灾[1]。本研究发现医疗机构人员在灾前未接受过任何相关的培训,在灾后仅有11人接受过培训,但培训时间短,且未按照内容进行分级培训,属于无计划的培训。另外,教材和参考书严重不足,基层人员不得不将针对性不强的《医学心理学》作为参考书。
按照MHPSS的服务分级,本研究中的对象应该承担的是有针对性的非专科服务(如由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和村医提供的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和专科服务(如精神科医师对严重精神疾病的诊治)。但是因为培训严重不足,非精神科医生并不具备提供心理急救和基本精神卫生服务的能力,县级精神病院的精神科医师也缺乏诊治PTSD的技能。少数乡镇卫生院只提供20人次/月心理咨询,这种工作量也反映出基层供方的服务有限。
医院作为治病救人的场所必须具有高度的抗灾能力,包括硬件条件,以及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和应急程序等软件条件。面对全球日益增多的自然和人为灾难,世界卫生组织(WHO)号召各成员国建设可以抵抗地震及其他灾难的医疗机构,并将2009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挽救生命加强医院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5]。本研究中也见到精神病院病房全部倒塌、造成住院护理工作压力极大的情况。WHO西太区办公室已发行了相关手册《医院应该免受灾难侵害:降低风险,保护医疗设施,挽救生命》,对各项建筑指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仅调查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情况,未涉及其他供方的服务能力现状、不同部门间的合作现状,亦未涉及医务人员自己作为受灾群众的因素,已发现人员数量不足、培训严重不足、提供的服务有限及医疗机构的抗灾能力差等问题,说明地震后医疗机构提供精神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的能力极为有限。建议今后对县级及以下精神卫生机构人员、基层卫生工作者和社区服务人员开展实用的和有针对性的分级培训;采取措施改变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基本精神科药品的现状;在新建或改造精神病院时,加强硬件的抗灾强度。
参考文献
[1]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OL]. Geneva:The 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2007:1-19(2007-12)[2009-09-03].http:∥省略/iasc/pageloader.aspx?page=content-products-products&sel=22.
[2]Wessells M,van Ommeren M.Developing inter-agency guidelines on mental health and psychosocial support in emergency settings[J]. Intervention,2008,6(3/4):199-2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各类卫生机构人员数[M].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4-27.
[4]汪向东,赵丞智,新福尚隆,等.地震后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