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月光曲课堂笔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月光曲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月光曲课堂笔记

第1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一、联想、想象,感知语言文字。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仅从字面上是很抽象、很难懂的,只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同它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内含、体会其实质。如在理解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时,因为学生地处内地,没去过江边,但大都到过黄河边,初度时很难体会到诗的意境。这时,我让他们看着书中的插图,边默读边想象站在河边时的情景。学生不但想象到了诗人站在江边,目送朋友的小船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而且体会到诗人与挚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再如,学了《月光曲》后,学生对《月光曲》中所描绘的情景很费解。我让他们闭上眼睛,给他们范读“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一段,并让他们随着我的语气展开联想。过了一会儿,我问:“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看到大海、月光、风、浪花等景象。可见,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是以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开启联想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

二、朗读、体验、感悟思想内容。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思想内容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好办法。学生要依靠朗读来理解所读的文字,就回把书面文字的感知及其深刻含义的领悟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从朗读中反馈他们对课文内容真实的感受。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包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蕴藏着作者不同的情趣意旨。学生只有提高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心领神会的体验,才能对思想内容进行敏锐的感受。“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萨特语),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知识课堂阅读活动的政治者、学生阅读活动的促进者、对话者,应诊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不应以烦琐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本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要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多读几遍,对语言文字有所理解,促进形式进入情境,把对课文的学习变成对思想内容的感悟体验。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地二、三自然段时,我先播放桂林山水的课件,让学生边观看边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再听一遍录音,并要求学生随着朗读的内容展开想象,深入体会;最后,让学生自由朗读,品位这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朗读,把那段难以言传、只能意会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学生通过聆听、想象、朗读,体会到了桂林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陶冶了爱美的情趣。由此可见,朗读对领会课文思想内容,陶冶学生情操。起着其它阅读活动包括替代的作用。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战线在眼前的不在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朗读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目、口、耳、脑、新协调活动,又使学生进一步品味了作品的语言文字美、音韵美、色彩美几情感美,真正感悟到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心灵。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是思维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是互动的。阅读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如特定的情景之中,饱含深情地拨动学生的新鲜,使之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问学生:“大年夜,你们都做些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全家人包饺子,有的说在和伙伴放鞭炮,有的说再看春节联欢晚会……脸上充满了欢乐。紧接着,我说:“十九世纪,丹麦的一个大年夜,天又冷又黑,还下着大雪,有个小女孩却赤着脚,穿着单薄的衣服,走在冷冷清清的大街上……”这时,我按下了录音机,让学生随着一首十分悲凉的乐曲进入了课文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也随着课文内容和音乐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刚才的欢乐气氛已不存在了,教室里变得静悄悄的。特别是听到小女孩冻死在大街上时,有几个学生竟流着眼泪,低声抽泣了起来。显然,学生已经进入了情境,他们的心与小女孩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都为她的悲惨遭遇而悲痛。通过这样两种情境的对比,更加深了学生对主人公的同情,和对黑暗资本主义社会的仇恨。

四、延伸、拓展,注重语言积累

第2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一.激发兴趣,唤醒读书意识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成了许多人选择人生方向的原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

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别人听。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将其兴趣引至名人传记及科普读物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鼓励他们课后有“筛选”地去自由阅读“合口味”的课外书,以此提高自能读书的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如:角色表演、故事会、吟诗会、读书笔记等。再如教《月光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到图书馆去阅读,搜集与“月光”有关的诗句,然后在课上请学生对照“月光照小屋”的多媒体画面吟诵自己积累的诗句,并要求他们比一比谁吟得多,诵得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感的阀门被打开,思维的“礼花”开始绽放。他们吟诵着一首首奇丽的小诗:“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诗句。学生积极参与,乐于竞争,学习情趣急剧高涨。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介绍方法,指导学生读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我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选读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摘录批注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注重教会学生学会从整体入手,分四步读书:初读――了解主要内容;速读――质疑释疑;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精读――品析词句、朗读成诵。在指导阅读方法时,我还注意因目的和内容而异,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分段指导。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懂得故事梗概;诗歌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

课堂上我也能根据读物的不同体裁因材施教。如:1、教学古诗时可采用:已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2、教学童话时可采用:一读童话,读准字音;二读童话,了解大意;三读童话,提出问题;四读童话,懂得道理。3、教学寓言时可采用:一读寓言,知大意;二读寓言,解疑问;三读寓言,悟寓意;四读寓言,善联想。通过授之以法,为学生“搭桥铺路”,促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形成主动阅读的心态。这时,可以对各类文章中自己感兴趣的段落会提出不同的见解,进行续写、改写,乃至背诵。对有疑问的地方可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去释疑。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培养。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三.提高能力,培养学生活读书

人们常说:“好习惯,益终身。”的确,必须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时,每人备一本摘录本,学会分类摘词摘句。记笔记时,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可让他们写感想、写心得,还可让他们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棵小草……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乐趣,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与“书山”之间,不断地在阅读中积累创新。

1、自主式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表现形式,也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主渠道之一。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报馆、书店等文化中心去自主阅读,既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书籍,也可以是数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书籍;既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小说传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就可以读。对内容深刻、难懂的书,要鼓励学生反复读,仔细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书也会“越读越厚”!

自主式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遵循“读中悟、疑后想、探后练、练中创”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还给学生真实的阅读。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

2、联系写作读

为读而读不是阅读的目的,阅读要为写作服务。让学生善于整理读书笔记,把读到的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以便写作时能灵活运用,待写作完成后,再让学生把读运用到写作中,从读的过程中感悟文章的薄弱之处,从而达到修改文章的目的。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以读助写,读写结合,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创造性地读

学生特别喜爱看童话故事书。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指导他们把书中的人物搬上舞台,使静态的语言活化起来,可以进行表演读。表演读能在相当程度上提高阅读质量,因为它十分符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例如表演故事性和形象性很强的童话《小白兔和小灰兔》、寓言《狼和小羊》、诗歌《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像这样自主的活动,不仅展示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读得高兴,学得扎实。

可以在班级中开展朗诵会、图书节、故事会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填写“读书信息卡”、制作“读书书签”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学生创设了有趣的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广泛地阅读,大量地阅读。

还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开展“亲子阅读”。这样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带给学生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四.推荐选择,优化阅读内容

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书要有所选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推荐。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在班级开展喜欢的好书收集活动。例如向学生推荐几种好书:如《窗边的小豆豆》《皮皮鲁和鲁西西》《草房子》《一年级的大个子和二年级的小个子》《鼹鼠原野的故事》等等。这样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使学生知道了应该读什么书,什么样的是好书,会在班内形成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为了启迪他们的智慧,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一个“阅读欣赏、思考内化、积累提升”并不断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3篇:月光曲课堂笔记范文

误区一:教学情境丰富等于提高效率

在教学观察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多媒体的运用和对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解上存在误区,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教学效果的优化等同起来,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过于强调情境的趣味性、丰富性,往往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以为只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才算得上一堂好课,只有整堂课都用多媒体才称得上现代化教学,把手段异化为一种目的,却没有依据教学内容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实例1:

外研版高中英语第二册Module 3 Music Reading and Vocabulary,课型为阅读课。教师先是播放了贝多芬的《月光曲》和海顿的《小夜曲》,让学生猜出这两首曲子的作者。然后通过图片分别介绍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三位作曲家的简历和音乐成就,接着布置任务:

1.Try to introduce your favorite musician to our class.

2.If you are going to the New Year Concert in Vienna,what do you expect to see and hear in the music hall?

3.Few people enjoy 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compared with pop and rock.

学生讨论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在回答问题中老师还让同学唱了一首英文歌)。然后教师提出有关课文问题,播放课文录音,呈现有关课文内容的表格让学生填写,最后讲了几个重点词汇和短语。课后作业是:Write about one of the musicians you are interested in.

思考与分析:

以上课例无论是在教学的形式、资源的开发、氛围的创设、教学的评价上,表面看来都是符合新要求的。教师通过音乐、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展开联想,锻炼口语;用英文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播放课文录音锻炼听力。这些情景趣味性强,学生乐于参与,但是这样为动而动,追求表面的热闹,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作为阅读课,偏离了本节课的目标,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设计多种情境,只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的教学目的,重要的是学生在课上有什么收益、得到什么启发,而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快乐。学生在其中获得的快乐是浅层次的,兴趣是短暂的,它们最终不能转化、上升成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英语课堂应该既是有趣的,也是有效的。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目的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其次,作为教师不能忽视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生动的讲解,通过师生间情绪的相互感染,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而不是依赖媒体和活动。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误区二:教师多讲等于提高效率

尽管新课改提倡课堂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改变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但很多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满堂灌”盛行,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主动思考、质疑、评价的机会。

课堂实例2:

教学内容是“倒装句”,课型是语法课。授课教师将整节课分为五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两道考查倒装句的高考试题,引起学生对倒装句的重视。然后讲解倒装句的概念和结构,倒装语序与陈述语序的区别。

步骤二:教师讲解完全倒装的概念,主要的几种句型:

1.There be+主语+……,be有时用stand,exist,lie,seem等不及物动词代替。

2.表示方式或方位的副词或介词短语置于句首。

3.such置于句首。

步骤三:教师讲解部分倒装的结构和主要句型。

步骤四:教师介绍形式倒装的的几种主要形式,包括“感叹句”、the more…the more 句型以及however、as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等。

步骤五:练习相关的高考真题和模拟试题,核对答案。

思考与分析:

从课堂观察看,教师讲得十分投入,用于讲解的时间约32分钟,学生回答问题4分钟,做练习6分钟。前半节课学生认真听课、记笔记,后半节课学生注意力有所分散,课堂气氛沉闷,部分同学停止记笔记,开始昏昏欲睡。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语法条文,过多拓展教学内容,学生被动记忆和操练。许多教师认为,要在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储存知识,只有教师多讲,学生活动是浪费时间。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弊大于利,其弊端主要有二:其一,教学中过分地讲解与传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整理、加工、吸收,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消化不良,长此以往问题会愈积愈多。在以上教学案例中,教师甚至没有把为什么倒装、倒装的目的和作用讲清楚,脱离语言实际,学生只会做题,不会应用,完全是为应对考试。其二,学生长期处于接受、被动记忆的状态,易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惰性,丧失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新课标强调要“关注学生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客观评价,由采用灌输式教学变为使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以思考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实现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误区三:套用教学模式等于提高效率

如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是众多教师探讨的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某些教师片面理解“以生为本”的理念,生搬硬套某些教学模式,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多练少讲或不讲。目前,多数教学模式都是“自主——探究”类,其基本流程是:预习自学——完成学案——合作探究——展示评价。要求教师讲的时间不多于15分钟,学生练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教师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用自己的实践观念影响学生的实践观念,以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实例3:

教学内容为“虚拟语气”,课型是语法课。首先,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提问条件句中虚拟语气谓语动词的构成,强调错综时间、含蓄条件句和倒装;然后归纳虚拟语气在宾语从句、主语从句、定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中的用法;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展示成果。

思考与分析:

这节课教师用于讲解、归纳、评价指导的时间约10分钟,其余时间均由学生用于讨论、汇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严格按教学模式操作,课堂气氛活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种不分课型,严格按照模式上课的做法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是片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会导致费时过多、难度过大、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压力会更大。二是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独立思考能力还不完善,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看似热闹,实则华而不实。展示交流的只是部分学生,并且很多问题被掩盖其中,部分同学对虚拟语气的用法仍然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长此以往,两极分化会更严重。

教学的过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体现。教材中的句子往往过于简化和结构化,缺乏丰富性和完整性,学生自己所接受的语言信息往往成了孤立的语言片断,难以进入长时记忆之中,会很快被遗忘。语言习得理论证明,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理解的多于表达的、输入的多于输出的、听懂的多于会说的,二者始终无法同步。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吸收相应的信息,才能逐渐内化和输出。教学中教师通过阐述、传授、讲解,突破重点和难点,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启发思维、形成能力的目的,这样的课堂才是货真价实的,教学的有效性才有所保证。

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误区大都是由于教师对新课标的本质内涵缺乏正确的理解造成的。因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将新的理念正确理解和运用。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消除理解上和行动上的误区,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琳.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