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6届国际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大会明确指出[1]:社会在健康方面对医疗和防疫的挑战已经逐渐转向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挑战。《阿拉木图宣言》也提到[2]:健康教育是所有卫生问题、预防方法及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是初级卫生保健要素中的第一要素,是对其他要素的必要支持。我院长期以来一直重视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其中,健康教育处方较其他形式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经过对病人及家属的调查以及有关部门对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的审核,两方面的结果均令人满意。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处方是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帮助病人和家属实现健康促进的良好载体。以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为例,我院的健康教育处方从1995年的40种发展到今天的70种,并根据不同的类别汇编成《金华市人民医院健康教育处方手册》,各科室根据自己所需分类印刷、发放。每种健康教育处方根据各病种的特点,结合本地的经济水平、卫生服务状况待实际情况,以自我保健为重点,突出行为干预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主要包括与某类疾病有关的医疗、生活等各方面的注意事项,同时也涵盖了一些心理保健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很多病人及家属在医院内经常询问医生或护士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在健康教育处方上找到满意的答案。现以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处方为例作一介绍:
金华市人民医院健康教育处方笺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业:
论断:病毒性肝炎
自我保健
1.肝炎病人必须注意休息,不能疲劳,急性肝炎病人要卧床休息。
2.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水果,不宜吃过多的糖,严禁饮酒。
3.注意消毒隔离。病人生活用品要和健康人分开,餐、用具要及时消毒,患病期间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
4.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保肝药物治疗。
5.一旦出现疲劳,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不适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6.病情痊愈或稳定后还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相关检查。
7.遇事要想得开,保持愉快心情,乐观向上,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
8.家属要给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社交环境、尽量使病人忘记自己的疾病。
9.特别医嘱:
医师
年
月
日
处方是这样发放的:在医院诊疗、护理过程中根据病人的病情以及家属的保健需要而发放。在社区开展卫生服务过程中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放。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根据病情需要开出特别医嘱。1995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院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2500万张,我们用随机方法对6种疾病500例健康教育处方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对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的满意率为100%,92%的被调查者认为健康教育处方对病人的自我保健和疾病康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80%的被调查者已经向家人或亲戚朋友宣传了处方上的内容。从1995年开始编印发放健康教育处方以来,我们有这样的体会:
1.病人及家属对与疾病有关的健康常识匮乏,健康教育处方大有用武之地。在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病人和家属对疾病的一些健康常识要么一无所知,要么知之甚少。因此,他们对健康教育处方视若珍宝,尤其是医生或护士对健康教育处方进行详细的解释之后,他们对有关健康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能主动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同时,原来较紧张的医患关系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缓解,医护人员在病人和家属中的形象相应地得到改善和提高。
2.医院传统意义上的功能有待转变,健康教育处方可先行一步。医院就是看病取药的场所在传统观念得到转变,医院的功能也相应得到扩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处方,可以说在转变医院的功能方面先行了一步。毫无疑问,这对于改善医院的社会形象,扩大医院的社会影响也不无裨益。
3.健康教育处方投入少,收效大,但收效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相对于医学检查和药物的价格来讲,健康教育处方所需的费用无疑是最低的。但它所产生的效益,是很难用一个定量的指标进行测量的,而且其收效具有长期性,需要通过接受处方内容教育的病人和家属的自我保健,以及他们对健康教育处方的宣传产生无形的效益。所以,单纯用眼前的经济效益来衡量健康教育处方的收效明显是有失偏颇的。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医院理应在这方面身先士卒。WHO在《健康新地平线》理论指出[4]:健康促进是指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改进和处理自己的健康问题;卫生工作必须将侧重点从疾病的本身转移到导致疾病的各危险因素及良好的健康是怎么得来的问题上。由此可见,健康促进是全球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在我们国家,医院是卫生事业的重点。而医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这一即将迅猛发展的事业应该站在社会的前列,利用自己的各方面的优势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朱秋明(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321000)
叶旭琴(浙江省金华市人民医院,321000)
参考文献
[1]田本淳.21世纪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中国健康教育,1998,14(10):1.
[2]耿庆茹,主编.社会医学.第1版.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9.
湖北省谷城县紫金镇卫生院,湖北襄阳 441700
[摘要] 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中,在预防传染病传播等方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占据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作出阐述,分析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意见,为我国基层医疗的健康事业提供参考,对促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指导性建议。
[
关键词 ]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层医务人员;应用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34-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就医观念及就医心理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健康的追求、对疾病的预防以及对健康知识指导的需要[1]。健康是人们保持正常生命体征的状态,以人为本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国的基层医务人员,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2]。该文从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方面,做一个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
1.1 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
我国的基层医疗条件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人们的健康观念和意识不强。因此我国基层的医疗单位,尤其是乡镇和村卫生室等对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一方面,基层医护人员不能完全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紧紧停留在相关疾病的治疗和护理上,缺少与患者或者群众进行健康知识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的进行和开展。
1.2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模式较为落后
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为临床护理人员,临床护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全面和系统的健康教育理论培训,对健康教育理论认知不够清晰,觉悟能力较低,不能适应健康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工作模式上,参照较为落后的早期健康教育模式,局限于按病种照本宣科的进行卫生知识宣教,达不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
1.3 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体现在基层医疗单位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级各类健康教育机构及社会各部门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管理职责不明确,使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难以落实和开展;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单位开展健康教育的具体过程和细节不够规范。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先进的工作模式和一批高素质的医护人员队伍,则使得在具体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不规范和不专业的情况[3]。
2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内涵和重要性
基层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4-5]。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基层的医疗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有效途径,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能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其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能够稳定医患关系,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水平,使得医患关系得到升华。再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基础的基本原则,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组织相关的部门和机构制定有效的政策和规范准则。
3 基层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措施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基层医务人员必须拥有强烈的使命感,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要注意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范健康教育模式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首先应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内容及其重要性,相关的机构和部门要落实好监督和管理方面的职责,督促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按照先进的健康教育医疗模式,基层医护人员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有效果地进行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是否具有普遍性,可以选择进行经常性健康教育或应急性健康教育。按照健康教育的群众基础和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等实际方案和措施[6-7]。
3.2 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
有效的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另外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转变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的理念,提高健康教育意识。基层医务人员只有摒除以前的落后思想,积极地转变健康教育的理念,才能提高健康教育的意识。具体来说,基层医护人员应该积极改变工作观念和工作形式,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学习与修养,提高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教育理念,并且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自己的医疗活动中。作为医务人员不论采取那种理论开展健康教育,都应在了解上述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适用范围后,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重新建立起有易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3.3 培养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健康教育培训
专业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的高水平队伍。因此,基层医疗单位在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一方面,要注意积极引进适合健康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基层医疗人员进行继续教育或者组织各类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加深基层医护人员对国内外先进的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主动学习先进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医务人员具备解决健康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并且能够了解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健康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3.4 做好患者和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
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卫生教育以及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等内容。比如,在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在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设置字幕墙或者宣传单,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的一些易发传染病做出知识宣传和讲解,并提醒注意事项。在面诊患者时,基层医护人员应该也要注意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包括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用药注意事项、饮食保健等健康教育内容,提醒患者注意健康行为,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并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健康行为的形成。另外,对于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教育促进工作,可以以黑板报、校报、宣传栏、广播站为载体[8],通过一些自我保健的健康教育宣传来实现,帮助社会群众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提高社会群众自我保健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达到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情况不容乐观。根据我国对健康教育专业单位和机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规范和相关要求,基层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一项长远持久的工作。基层医护人员应当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健康促进实践,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工作意义和内容,拥有强烈的使命感,从根本上帮助患者和社会群众改变不正确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教育意识,注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培训,切实做好患者教育和社会性宣传教育,达到改变健康行为等健康教育的根本性目的。强化相关健康知识和疾病预防技能传播,促进健康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
参考文献]
[1]许刚柱,侯亚娟,田万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问题与思考[J].河北医药,2008(9):1408-1409.
[2]张俊祥,李振兴,田玲,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石文惠.新形势下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11(5):393-397.
[4]Rebecca A Brey, Susan E Clark, Molly S Wantz. This Is Your Future: 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Foster Health Literacy[J].The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008(6):351-355.
[5]Martyn John Binnie, Brian Dawson, Mark Alexander Arnot et al.. Effect of sand versus grass training surfaces during an 8-week pre-season conditioning programme in team sport athletes[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4,32(11).
[6]秦宇荣.浅谈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的重要性[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1):50.
[7]Joske Nauta, Willem van Mechelen, René H.J. Otten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and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s on risk behaviour and injury risk in 8-12 year old children[J].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2014,17(2).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
1.前言
对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的认识人们从没动摇过,但同时存思想政治工作可包治百病的错误认识,工作方法也常流于形式,不能深入们的的心灵。若能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就有利于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学校重视学生学会用的基本理论、方法去观察、认识世界,使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但不能更多的只停留在一种陈述性知识的传授上,我们需从心理学角度着手,对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心理素质、适应社会能力等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予以充分重视。据有关方面调查,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上应变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差,处理问题理想化、简单化。学习压力过大、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性格和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等成了高校精神疾病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思维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今天,单纯依靠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解决不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搞好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交叉
2.1交叉点。
教育目的相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处理好心理、思想、行为之间的关系,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涉及点相同:两者都涉及到人的心理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部分,作用于人的心理状态、思想意识和人格品质。思想是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尚的思想是认识情感、意识、需要、动机、性格和各种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不仅是思想教育的结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健康的心理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充要条件。
2.2差异点。
心理健康教育着重于心理发展,调整心理发展状态,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着重于思想品德提高、塑造与转变,有目的地对大学生意识形态产生影响,提高其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由上所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有互相交叉的地方。我们的目的就是利用两者相交叉部分,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心理和思想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思想是反映的结果,心理是反映的过程;思想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深层次,心理则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表层次。另一方面,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心理主要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状况,而思想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属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心理和思想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人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思想转化为行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其间包括了艰难的心理历程。思想离不开心理因素的支持,健康的心理也离不开正确思想的主导。
3.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率
3.1以人文学和心理学的观点为基础,扩充思想政治工作内涵。
我国是以“立人”为教书育人核心理念的千年古国,从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的儒教学说到如今的“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育人原则,准确地说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贯通人文特色,就是要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开展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承认和尊重大学生个人或群体的主体地位。从理解的角度出发,注重人性与个性,通过情愫化、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和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同时亦应遵循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发展轨迹和心理健康的转化及成长的一般规律,适当切换角度或者做一些换位思考,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和情感上的淡漠。实践证明,贯通人文特色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具有理性又蕴涵情愫,自然扩充了思想教育内涵,效果往往会更好。
3.2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健全的性格和合理的认识结构等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不可能很好完成的。由于长期以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并没有被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所掌握,以至于在教育过程中很难把握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适合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特点,甚或将一些心理问题简单地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非但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往往引发或加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需要借助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借鉴心理健康工作特有的服务方式和内容,以提高自身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心理健康会使学生精神充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这也无疑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与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逐步提高自己,从心理健康工作的理论到实践都需要加强学习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等知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必然趋势。
3.3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艺术。
怎样把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们当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新课题。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但是作为学生,他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矛盾经常混在一起,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奏效。德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探索新的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顺利成长,同时也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的结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目前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是采取坐等学生上门、个别地、保密地进行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远远不够,应该要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指导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并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讲座、报刊、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咨询,引导学生重视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4.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途径,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态度。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必将丰富高校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育人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永久课题。对这一课题的不断挖掘和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本贤.师范生就业市场分析及高校之应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45-46.
[2]刘伟,张迪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69-71.
[3]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01):152-154.
[4]安静,朱玲.师范生潜在就业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6,(02):80-82.
[5]李娜.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01-102.
关键词:体育教学 健康 促进心理健康
课程标准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
一、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有关文献报道大约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抓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素质比较差,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再者,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学生的许多意志品质不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如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
二、优化体育课堂氛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了锻炼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健康的心态。另外,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及优美的示范动作唤起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教学中,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宽松的练习环境和良好的锻炼氛围,能够
诱发学生对学习极大的兴趣,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如音乐导入法:武术教学中,采用古典音乐,边武边乐的形式导入。
(2)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了解某一游戏的方法后,要求学生针对游戏方法、规则适当变化,然后再根据改编后的游戏进行活动,真正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克服思想上的紧张、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在比较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在体育课堂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对于教师而言,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劣性刺激,引导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评价,通过冷静思考、理性思维、角色换位等方法化解劣性情绪,避免行为失控。另外,当情绪产生后,要帮助学生建立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升华、补偿和转移等积极的防御方法缓解消极情绪,或者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合理推诿等中性的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暂时缓解不良情绪,避免情绪恶化和行为失当。
四、利用运动项目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如:篮、排、足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在对抗过程中会让人慢慢改变孤僻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游泳、单双杠、跳马等项目,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克服胆怯心理,消除腼腆和自卑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下棋、打太极拳、气功等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体育教学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唯有不断的探索和思考,才能更合理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4月第一版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Abstract: Through the health education to the fracture patient, this paper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when caring fracture patients,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patient's knowledge of the disease, and help to improve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prevent complications, promote speedy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关键词: 骨折病人;健康教育;早日康复
Key words: fracture patients;health education;a speedy recovery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77—02
0 引言
健康教育主要是以信息传播的方式,或者是通过行为干扰,让更多的人了解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具备良好的健康观念,能够更好的运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健康教育的进行具有计划性、组织性、还有相关的评价,它是一种系统性的干预行为,进行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调查研究,主要采取传播健康信息的方式,其要达到的目标是改善教育对象的某些不合理行为,其要完成的终极目标是预防疾病,保障健康,改善生活水平。医院健康教育,又叫做临床健康教育、患者健康教育,这种教育的重点是病人,主要是根据这些去医院求医的病人及其家属实施相应的、合理的健康教育活动,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其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序与护理程序一样,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确保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性。在骨折患者康复护理工作中,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能对患者起到减轻痛苦、促进健康、减少残疾、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是护士必须掌握的专科知识和职责。本科根据病人生理及心理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对48例骨折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骨折病人48例,包括四肢骨折25例,骨盆骨折8例,胸腰椎骨折15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25岁~62岁,平均44岁;大专11例,高中12例,初中9例,小学8例,文盲8例。将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入院的24例患者列为对照组,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入院的24例患者列为观察组,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具体方法如下:
1.2.1 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分段式的教育,利用书面和口头讲解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法,在健康教育时,应针对个体化的需求,根据病人生理、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连续性分期教育,在听病人的主诉时要耐心并及时指导,提问要简单,语言要通俗易懂,不用医学术语。
1.2.2 入院当日健康教育 当患者到达病房后,护士热情接待每一位病人,主动介绍病房的环境、卫生制度、设施、作息探视时间等以及负责的医生和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方式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确定每位患者所需要的健康教育内容,打印第一份健康教育单。向患者解释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时间、特殊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可及早发现异常,及早处理。其内容格式为:
xxx您好:
我是您的责任护士xxx,您的床位医生是xxx,您目前的治疗是:止血、消肿、止痛。您的饮食应以营养丰富、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多食新鲜蔬菜、水果,每天饮水量2000ml左右。您还应注意:(以四肢骨折为例)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可多活动患肢手指或足趾以促进血液循环,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着凉,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
一、引言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体育工作者面对的一项新课题。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学生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学生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教与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增强。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要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2.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我们培养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才能。
3.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当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时,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4.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能力适应任务的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感情。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学生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发挥潜能,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地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的有:令人愉快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的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可能增加紧张、疲劳;从运动持续时间来看,研究认为每次不少于20―30分钟。
6.自我暗示法。
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在某种情况下信心不足时,积极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不良情绪,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激发学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只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整学生的心理,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体育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优化可以发挥其愉悦和调节的作用,使集体的情绪处于适度的亢奋状态,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融,心理上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教与学、练的情绪高涨,学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之下,认知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练效果得到了最优化。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如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呢?
一、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3.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二、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 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 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3. 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4. 诱导法。
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5. 感染法。
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6. 自我暗示法。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关键词】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158-01
近几年来,我国母乳喂养急剧下降,城市母乳喂养下降20%左右,农村也有下降的趋势[1],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提高母乳喂养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要做好母乳喂养的宣传工作,应从产科门诊、产妇住院开始,把母乳喂养的方式方法讲懂,把母乳喂养的道理讲通,把母乳喂养的优点讲透。
1努力提高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认识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积极支持下,全国举行了多次母乳喂养讨论会,故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步回升[2],但情况仍不十分满意。笔者曾在县级医院妇产科工作过十几年,据我所知,妨碍母乳喂养的原因主要是母亲对母乳喂养信心不足,缺乏哺乳知识和喂养技术。其次是家庭社会对母乳喂养缺乏支持,医务人员对母乳喂养不够重视,似乎能否母乳喂养与己无关。再次是有些年轻的母亲怕影响体型而放弃母乳喂养。因此,提高母乳喂养率,必须提高医护人员关爱母婴健康、促进母乳喂养的积极性,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
2努力开展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要实现我国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作出的创建“爱婴医院”的承诺,母乳喂养是最重要的措施。笔者认为,母乳喂养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2.1纯母乳喂养能满足6月龄以内婴儿所需要的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哺乳次数应按需,每天可以喂奶6-8次以上。最少坚持完全纯母乳喂养6个月[3]。
2.2母乳喂养可以让母亲悉心护理婴儿,有利于增进母子感情,并可促进母体的复原。
2.3母乳中含有抗体,能保护婴儿免疫病菌感染,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患病机会,保证了婴儿的健康成长。
2.4母乳无菌,温度适宜,母乳喂养经济、安全又方便,不易发生过敏反应。
2.5母乳中所含矿物质比例适宜,钙磷之比为2:1,易于吸收,对预防佝偻病有重要作用[4]。
综上所述,母乳喂养是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关键,为了孩子,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大母乳喂养的宣传力度。
3努力为母乳喂养提供优质服务。
母乳是婴儿的最佳食品。我院医务人员从孕期、产时、产后三个关键时期大力开展母乳喂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和优质服务。(1)抓好门诊孕妇健康教育这一关。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有关知识宣传给每个孕妇及家庭。将母乳喂养的知识宣传册分发给来院就诊的孕妇。温馨的服务,得到了大多数孕妇的支持和赞誉。(2)为孕产妇提供良好的住院条件,我院实行母婴同室。母婴同室就是母亲和婴儿24小时住在一起,为母乳喂养提供舒适、方便的就医环境。产妇住院后继续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使其进一步理解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3)正常产妇分娩后30分钟内,我科要求医护人员指导并协助母婴皮肤接触,并有吸吮动作,持续30分钟以上,这能使产妇忘掉了疲劳和疼痛,同时具有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之功效。(4)母婴同室后,医护人员随即协助早吸吮,促进泌乳。早吸吮,按需哺乳,母婴同室,指导和帮助产妇喂奶姿势,提妇舒适的住院环境,使被动母乳喂养变为主动的母乳喂养过程。
4努力做好技术指导,科学地指导母乳喂养
临床实践中发现,孕产妇从医务人员中获得喂养知识者仅占到18%左右,其中大多数对母乳喂养知识知道的很少,有些青年孕妇对母乳喂养的好处模糊不清,有部分年青孕妇放弃母乳喂养,将初乳弃掉,说是为了今后体型的恢复,却忽略了富有奉献精神的母爱。根据上述情况,进行孕妇孕育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把喂养知识当成产期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也是提高母乳喂养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促进母乳喂养(1)必须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使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2)对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也要进行科学指导,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婴儿时,如乳母患有传染疾病,精神障碍,乳汁分泌不足或无乳汁分泌等,应首选适合于0-6月龄婴儿的配方奶粉喂养,不宜直接用普通液态奶,成人奶粉,蛋白粉等喂养婴儿。(3)要把母乳喂养的宣传作为妇幼保健人员的责任。为了保证下一代的儿童健康,提高母乳喂养率、保证婴儿健康,广大医务人员要为提高母乳喂养这一事关婴幼儿健康的工作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左红田振明王东明主编中华实用医学优秀论文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357-358
[2]王慕逖儿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62
[3]李珏声母乳喂养和婴幼儿配方食品健康报2008.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