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鉴赏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依托学生社团,学以致用
学生社团是指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鸡西大学社团自2000年创建以来,活跃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发开展各种活动中,锻炼了各项能力,提高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从创建以来,已经开展了8届社团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既是社团成员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过去成果的总结,积极的奖励可以让社团中的每一名成员更乐于参与其中。选修影视鉴赏的学生大多都是对文学艺术比较感兴趣的同学,任课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加入到各种社团之中,特别是电影社团、心泉文学社、梧桐雨戏剧社。影视鉴赏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些学生想说没有时间去说,还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表达,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体会、想法诉诸笔端,可以把学生在影视鉴赏课上的心得、鉴赏文章、感悟推荐给文学社、戏剧社,定期展览,有些得到师生好评的文章,还推荐到校外发表。还有些学生,他们不善于写,但他们善于表演,可以让学生指导学生模仿经典影片中的经典片段,或者稍加改变,在戏剧社、电影社中的活动中表演,并且让那些掌声雷动的表演在学校的晚会中亮相。电影社团除了定期开展自己社团内的活动外,还每周给全校师生放映国内外的经典影片,让学生不再在留恋于录像厅、网吧,不再只关注言情片、恐怖片和神鬼片,在学校的电影院和同学一起安静地欣赏经典大片,2个小时不算长,但心灵随着彼得•帕克、伊安•马康纳、哈瑞•塔斯克尔、杰克、阿甘等人诗意地栖居着。
二、建立互动平台,畅所欲言
[关键词] 影视资源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学习兴趣 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影视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在吸收文学艺术精华的同时,更融合了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绘画、灯光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因素。另外,它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生活,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影视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其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身心发育中的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地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源,让教学形式多样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一、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高中语文的教学,只要教师敢于大胆尝试,全方位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理念和审美理念,努力开阔学生视野,必将会有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高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不能局限于只使用教材,应该突破传统课程教材的约束,把搜集教学资源的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社会和自然,让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影视资源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很大程度上丰富高中课堂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影视将绘画和戏剧,音乐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与语言融合为一个整体。影视中直接、丰富的视觉听觉冲击,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影视通常都会将情节安排得非常紧凑,逻辑性强,情节错综复杂、跌宕起伏,这就能引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另外,一些影视作品表现一些宏伟的战争场面,一些充满神话色彩的图景,仅凭阅读作品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其中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电影就可以提供直接、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从而引发学生认真学习原著作品的兴趣。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鉴赏影视剧,是一种艺术。一些优秀电影把崇高的理想理念和优良作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美德、人类的高尚情操和品质展现给学生,把反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艺术形象展现给学生,把弘扬社会正气、艰苦创业的英雄模范任务的境界和风貌展现给学生,可以激发学生和祖国、与民族同呼声、共命运的炽热感情,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生在欣赏影视剧时,可以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陶冶情操。因此,将影视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影视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影视作品
课堂教学过程中,影视作品的适当引入可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满、充实,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内容。在课堂开始时借助影视资料的导入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最好。例如,在学习《三国演义》时,上课的老师使用一段易中天品三国的视频作为导入,同学们看着他纵论天下,闲话三分,品是非功过,总结成败得失,这种白话式的幽默分析会让他们非常的激动、兴奋,如果带着这样一种情绪跟着老师一起翱翔于三国的世界,这节课无疑会是成功的。在课堂中穿插影视,能在具体的视觉中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例如,在学习的《雷雨》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段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视频,在课堂上将文字转化为视觉欣赏,通过刺激视觉感官,让他们从感性上领会文本精神内涵,使学生们都切身领会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从更深层次理解蘩漪这一悲剧形象。在课堂快要结束时播放一段视频,可以达到余音缭绕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时,可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放一段公益广告《等梦想》,让学生体会有梦想就要而努力奋斗,而不要蹉跎岁月。这样的结尾既简洁又可以引起了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由此看来,只要影视片断引用得恰当,将其作为课堂的结尾也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2.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影视剧
一部经典的电影,其丰富而成功的艺术形象,感人至深的生活画面,都会把人带入一个具体生活、梦幻般的、富有艺术魅力和审美愉悦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画面比较优美、情节比较感人、主题比较深刻、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音乐比较动听等。在看电影之前,教师先跟学生介绍作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要注意看什么,要思考什么,那么,学生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能有目的的观看,而不是粗浅的观看故事情节,通过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全身心的参与认知活动,从而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看完影视材料后,鼓励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后将自己的感触写下来,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创新,加深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每一次的观看影片中既有新的思考和认识,又有新的感受。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开展品影会等,将观看的影视和原著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评析能力。无论是影视鉴赏,还是观看影片后的表达交流,都能够使学生在观看影片中去逐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不断地加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可以尽可能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高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有可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整体素养。
总之,将影视资源适当的引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郇 静,浅谈影视资源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文学教育,2010(10)
[2]李标晶,电影艺术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3]吴晴萍,论影视资源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文教资料,2007(4)
1.1宣传与贯彻国家文件精神
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令(第13号)《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六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探索司春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无锡214121)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2006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应学习与宣传国家教育部文件精神,统一认识,反复研究,认真总结,制定出一套较为全面、规范、科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高度融合。
1.2纳入学分制管理文件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实行校领导负责制,各职能部门互相协作,上下齐抓,科学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大纲与计划,并纳入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要求每一名在校学生必须修满2个学分的艺术限定选修课方能顺利毕业。还可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学生参加艺术展演、艺术比赛、艺术交流等活动的学分奖励或转换政策,鼓励并强制学生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艺术实践与艺术学习,为公共艺术课程的实施与开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合理设置公共艺术课程
2.1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教育部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以艺术作品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结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艺术作品分析,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其进行下一步各类艺术的学习奠定艺术基础。
2.2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
高职院校在保证开齐开好教育部规定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的基础上,还要依据自身优势和地理区域,开足开好艺术任意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可分为三大类,即艺术史论类、作品赏析类和艺术实践与技能类,任意性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动漫、摄影、摄像等主要艺术门类。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各类艺术形式主要涵盖内容的介绍,再辅助以文化和美学角度的阐述,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的学生通过参与艺术学习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艺术之美,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2.3经常性开展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
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与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定期性、经常性聘请一些社会名人和艺术大师举办艺术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生走进艺术,与艺术零距离接触。与公共艺术课程相比较,艺术讲座和报告形式灵活,内容全面,课堂互动性强,容易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和艺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力与艺术修养,这不仅扩展和丰富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于无形之中提高了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层次和实效。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007年8月31日,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提出了三个“必须”和四个“希望”,即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必须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规定,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0.15%-0.2%,其中,公共艺术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人数的50%。但事实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专职教师的人数明显没有达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中的要求和指标,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都是由学校行政岗位的教师、中文或艺术专业教师承担,有的院校还邀请社会人力资源来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队伍不规范,师资水平不整齐,不仅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限制了公共艺术课程的普及。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要认识到师资短缺的弊端,要舍得投入,定期进行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深造,提高公共艺术课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为公共艺术课程建立一支稳定、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本文就影视对小学语文的影响谈了以下几点,其最终目的是积极地组织、开发、利用现有的影视资源,结合现代的教学设计思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并发挥语文课程多方面的教学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影视
一、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将影视资源引进课堂,作为主要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化抽象的知识为具体的印象,想借此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积淀他们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教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23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三打白骨精》时,我让学生通过观看优秀影视作品《水浒传》、《西游记》的相关片段,进行形象学习,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继而,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拜读名著,做读书笔记、进行《我最喜欢的人物》交流会,以《我心中的孙悟空》为题进行短文写作。通过一些列有主题、有目的的听、说、读、写、画的有机训练,让学生在影视课程资源的带领下去品味,去感受语文的魅力;去掌握去构建语文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实他们的世界,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目的和效果。
二、运用影视资源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影视片断这种光与影的世界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在课前导入中运用影视片断,能刺激学生的眼球,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前,我播放了西沙群岛的风景视频给学生观看。在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里,西沙群岛那纯净的海水、堪蓝的天空、奇异的海底世界马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啧啧称奇,随着影片的结束,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了想再看下去的愿望。接着,我把学生的这种高涨的好奇心巧妙地引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中,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在教授《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我通过上网下载有关的flas。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了解狐狸是怎样假借老虎的威风耍手段的,然后再播放动画给他们看,随着一声虎陳,学生们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这个故事,有的还在座位上比划着。当到他们表演时,就把“狡猜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狐狸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这些动作描写演绎得活灵活现,学习兴致空前高涨。
三、影视资源可以改变教学模式
如果在交互式学习环境下,整体的教学过程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教师在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在也不是简单的引导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了,而是教学任务的布置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成果的评价和总结者。在校园网络和多媒体的环境下,教师提供的仅仅是与教学的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源或者是寻找这些资源的途径、确定主题,而不是具体的某些教学的影视资源片段。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源学习,也可以在网络的环境下而自己根锯自身的情况进行搜索,整理,加工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讨论,合作性学习,自主性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和接触的学习资源来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次教学之后进行相应的教学评价活动。
四、引入影视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了解课本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通过备课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如何解读文本,思考分析问题,从而达到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发展思维的目的。把影视资源引进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有效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把观看影视资源的教学环节安排在课文内容教学之中,作为一个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的手段。例如在教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时,当读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千古名句时,我播放《中华古诗词》中的与这首诗相关的视频,把学习的镜头切换到西湖那无边无际的莲叶与荷花中,这一红一绿强烈的视觉效果,宏大的气势,极具丰富的空间造型感,给学生心灵的冲击。学生看诗人所看,感诗人所感,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相隔八百年的距离,体会到诗人在驻足西湖边上送别友人林子方那依依惜别,深情眷恋的情形。在影视镜头的帮助下,阅读的深层空间便被层层揭示出来了。随着视频播放的继续,学生在深层解读中还学习到了比兴、互文等修辞手法,从诗中体会宋代美学的风范,提高文学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在教授完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形象解读,加深对思想感情的掌握。例如在教完《沉香救母(一)》、《沉香救母(二)》时,我在土豆网上下载了动画片《宝莲灯》让学生们观赏,使得课本里的神话人物走进学生眼里,让平面的书本知识立体化。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学生对沉香的勇敢与刻苦习武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沉香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样既强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又达到了体验情感的目的。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多媒体教学形式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许多语文教师都顺应时代的发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尤其是影视资源的应用,使教学资源更直观形象、更多姿多彩。结合影视资源的特点,根据学生对其兴趣的浓厚,我组织本班学生继续开展课外活动,组建了影视文学鉴赏社团,在继续挖掘、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影视文学,提高鉴赏能力于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华.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J].2004(0518).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 情境教学 营造氛围
引言
虽然美术鉴赏这门课更符合新课标改革理念的人本主义思想和素质教育的主张,但是因为多数高中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和其他基础文化课程比起来,是处于不那么重要的“副科”地位,因此对美术鉴赏这门课兴趣不浓厚、关注度不够,导致美术鉴赏课的“美的教化”功能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1】。这是让人觉得遗憾的一件事。情境创设是教学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在互联网数字信息普及的当下,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同样地,把情境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去,不仅能够改变以上的困窘状况,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一、高中美术鉴赏情境教学的实施要点和意义
情境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让课堂变得活跃,充满生机。而且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互相交流和自由合作中得到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性潜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完整的情境教学不光是在教学之前或者教学过程中营造氛围和环境,还要把它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酝酿出学习的情绪。因此,具体的美术情境教学的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情境感知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创设意境并且引入课堂,让学生初步了解表象。即在正式教学之前,教师用与课堂内容有关的语言描述来导入要鉴赏美术作品。或者还可以用多媒体,如图片、声音、音像视频等手段引出将要学习的新课内容。在这个环节里,创设情境起着奠定氛围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欲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情境认知阶段。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具体的情境中,启发学生对作品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在鉴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法或者纵深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能够透过表面物象的呈现发现内涵和精神。最后让学生彻底领悟到美术作品传递出来的美。
第三,情境深入阶段。这一阶段要求美术教师在已经给学生讲解了美术鉴赏作品后,进一步地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推敲,并且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深化感情。也可以及时地采取小组讨论或者创设实践体验的参与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施策略
(一)感知阶段的情境创设
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将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合理导入,可以采用多媒体设备来操作。例如在教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各种美术语言,包括对它的概念、性质以及分类等做出细致的区分。这个是教学难点所在。而且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美术鉴赏不久,对理论的把握还不全面,所以教师在正式教学前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古筝名曲《高山流水》的音乐片段,并且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同时想象这个曲子里有什么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多数学生能听到流水忽高忽低的声音,教师借机总结说,这就是音乐的语言,它通过节奏、旋律、音调等来向我们展示流水的状态。再想想自然界里虫鸣鸟叫、莺歌燕舞这些都是生物表达的方式。美术作品也是一样会开口说话的,我们看不懂一幅画,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明白它的语言符号。接着,教师就能顺理成章告诉学生“点、线、面、色”是美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了【2】。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的章节讲授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怎样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可能出现的意见分歧,教师可以从古代画家马远和夏圭的故事说起。指出他们在山水风景画上都有非凡的造诣,而且对中国美术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明代朱棣皇帝却给出了与一般人不一样的解释,对他们的作品价值有新的见解。由此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允许多角度但是要客观。
(二)认知阶段的情境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诱导设置来启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且把自己融入到作品传递的情感当中,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例如赏析美术作品《父亲》的时候,先简单介绍《父亲》的创作背景,特别介绍作者罗中立曾经遭受并且有“上山下乡”的生活经历,接着就作品进行提问:一,主人翁是作者的父亲吗?二,这幅画上人物的脸是很沧桑的,但是为什么整体画面的色彩是金黄色的呢?三,再观察一下,发现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人物的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最后,通过层层问题的剥丝抽茧,学生可以领悟得到作品中体现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还可以运用多幅图片的对比呈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画家的风格。如波提切利的《春》与米勒的《春》是截然不同的。
(三)深入阶段的情境创设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知识理论基础,教师再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或者让学生体验现实情境,在动手实践中深化对美术作品的认知【3】。例如在学习《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自己游览名胜古迹或者在影视当中的见过的雕像,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对它们进行分类(朝代、特点、风格),并且可以试着用泥土捏出小型的艺术雕像等;又如,在学习莫奈创作的《日出 印象》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用素描或者水彩的画法事先画出自己看到的日出景象,随后教师展示莫奈的油画,学生可以通过创作的体验增加美术的鉴赏深度。
结束语:总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远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的实践中不断探讨情境教学的运用,为美术课堂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菲菲.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9(7):243-244.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053-02
1 前言
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中,通过作品鉴赏课的教学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大有帮助。那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怎样把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彼此融合,以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呢?
2 高中美术教学和多媒体技术整合策略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直观展示教学内容,集中学生有效注意力 美术教材由于学科的特殊性,作品实例多,包括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瓷器艺术等方方面面。在以往没有多媒体设备的课堂里,学生往往只有短短几分钟的读图热潮,至于教师的引导或讲释大多充耳不闻,因为他们会认为美术是副科,是休息课,对教材中的有些作品可以随翻随看,用不着再听教师讲解。在电化多媒体课堂里,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可以直观展示教学内容,集中提升学生有效注意力。尤其是美术鉴赏课,直观性强,名家名作都可以通过多媒体电教设施进行辅助教学。随着一体机的配备,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齐全。运用这些先进的设备,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立体性地展示作品的各个部位,学生就能在这些特写镜头中享受艺术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直观地鉴赏瓷器作品,就通过网络调用许多经典瓷器的图片,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加工制作,从不同侧面、多个维度把瓷器多视角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播放影视剧中工匠烧制瓷器的场面,以渲染、烘托课堂学习气氛。学生鉴赏作品的积极性为之提高,兴趣为之增强,效果随之改善。这一切都得益于多媒体设备。因此,把教材热荽理得更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穷尽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鉴赏作品的兴趣,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形象展示教学内容,以给学生现实感 艺术作品的鉴赏教学最怕的一点就是给学生带来距离感。作品再伟大,如果学生在教学中感受不到伟大之处或绝妙所在,那么,针对这些作品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伟大或绝妙之处,教师就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创设动感场景,形象展示教学内容,以给学生现实感。为了用好这一策略,在备课时就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课堂鉴赏内容,把与之相关的各类视频进行剪辑,以模拟、创设一些动感场景,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鉴赏兴趣。
如在鉴赏“古代人物画”这一课时,虽然把教学目标明确地定在了人物画的鉴赏上,但是在具体设计课堂时,用创设动感场景策略,复原人物活动场景,把静态的画面呈现在动态的感觉之中。像鉴赏刘备的人物画,用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把相关人物的画像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组成动态的活动场景,以此让学生在动感场景中鉴赏刘备画像。当然,通过这种置人物画于具体活动之中的方法让人物活动起来,把画像复活,以此调动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新鲜感,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对教师应用多媒体水平也是一种考验。
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鉴赏活动 在以往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只有教材一本,课堂45分钟时间,除了教师引导就是学生读书,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兴趣寡然。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教室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鉴赏活动。同样是上瓷器鉴赏课和人物画鉴赏课,如果仅仅凭借教材中的几张图片,无论如何也调动不了学生鉴赏的积极性。但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彩图片,播放一些从不同角度和各个侧面对实物进行透析的高清图片,并且把图片中最精美的图案进行局部放大处理,再加上教师对图片、图像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讲解,那么激发学生兴趣就容易多了,降低鉴赏难度就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欣赏更多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这样有了具体、实在的课堂学习做底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主动、积极地进行进一步的鉴赏活动,以此发展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提高整体素质。
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作品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美术创作方法,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高中阶段,美术鉴赏课是美术科目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基于“欣赏、评述”,又高于“欣赏、评述”;它基于方法习得,又高于方法习得。
“欣赏、评述”的目的不只在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更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美术鉴赏教学与作品习作、创作教学结合起来,根据学生学习状况和志趣爱好,指导学生进行美术习作甚至创作活动。如果能够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作品进入课堂,让学生活动浮现于课堂,身临其境,那么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能落到实处。可以这样说,没有美术欣赏就不会有美术创作。在鉴赏激趣、借鉴习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美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作品鉴赏课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整合的一种策略。
如在绘画知识理论中,中西方画家在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体现在对散点、焦点透视的理解上就有不同。所以说,对中国散点透视和西方焦点透视绘画技巧的教学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让学生习得这一习作、创作方法,就需要用多媒体手段把教和学、习和练结合起来。
一位教师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通过展示中国历史上的名作顾闳中绘制的《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卷,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5个场景,以此形象地展示传统的中国画中独具特色的构图形式――散点透视;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进行PS处理,做出透视的辅助线,并与《韩熙载夜宴图》进行对比。这样无须过多解释,学生就能深刻理解中国散点透视和西方焦点透视这两种透视原理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完成习作、创作活动,并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的作品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会美术创作方法,以此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美术鉴赏课和习作、创作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是把高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仅仅是个开始。这就需要立足课堂,总结优化教学的各种方法策略,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构建高效美术课堂,让传统教学的诸多难点不再成为难点。
参考文献
[1]马华德.高中美术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探讨[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
影视后期制作从其市场投放角度来看,具有实用性特征,从其创作尝试角度来讲,又具有独创性特征;其中各个门类的技术都有高度的专业性,但创作者长期的渊博文化和生活积累又具有综合性;创作思路的发散需要创作者具有天马行空的创意能力,创作的执行和制作又需要严谨的科学性。因此,作为影视后期的大学本科教学就要区别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其所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瞄准影视后期整个领域的理论前沿和科学技术前沿,了解影视后期发展来龙去脉及最新动态,做到全局在胸,大势在握,主攻方向明确,发展思路清晰。同时,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艺术修养,既能将传统的文化艺术理念与现代科技手段完美融合在一起,又能发挥二者长处;既能将全球影视后期领域的最新成果融会贯通,又能结合本国国情不断创新。一句话,大学本科影视后期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未来的大师,而不是工匠。所以,大学本科影视后期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这样一个基准点进行。人才培养长效模式的改革,主要是针对学生专业素养低、知识更新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甚或一出校门便很快落伍等问题而进行的改革,从健全人格、激发专业兴趣、坚守专业方向、提升专业素养入手,着力将学生培养成爱岗敬业、专业素养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影视后期制作虽然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行业,但大学是培养创作性人才的地方,除了要有动手能力,创作能力也是重要一环。因此,对影视后期制作的专业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改革,而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应该是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的轨迹和方向,及时了解行业发展最前沿和最新的信息,捕捉影视后期制作专业与行业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从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教学内容。
二、改革必须围绕课程教学进行
大学本科教学是围绕着课程教学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国内多所院校对此门课程都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这些改革大多数还是局限在课程的细化和细分上,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师教1学生学1”的方式,属于学生被动式接受模式。在学习方式上,从师型多,自主型少。学习状态上,顺从性多,问题性少。这样的现状,促使笔者更多的探讨研究影视后期课程的改革方案与实践的合理性。现代设计基础课程的创建者伊顿将之总结为“从干中学”。所以实践乃是设计教育达成的最佳途径和教育输出的目标。课程改革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向实践项目转化、实践项目向商业项目转化的尝试,即是对“从干中学”的设计教育理念的探索。传统的讲授方式,不能达到锻炼学生创作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目的。破除传统模式,寻找一个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改革的着力点。具体的改革将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课堂类型,如,讲座课、分组讨论课、鉴赏点评课等。以鉴赏课为例,让学生观看好的影视作品,并把作品中的一些好的转场、特效、音乐合成等以演示的方式提示给学生,让学生写出影视评语,从而提高自己影视后期制作的鉴赏力。二是增加师生互动和学生动手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学生制作水平高低不一,将教学变成一件生动的事情,而不仅仅是理论描述,要让整个教学过程立体起来,动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参观考察,直接听取一线人员的讲解,有计划地邀请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课堂。
1.教。
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进行相关论题的讨论与调研,让学生自己产生兴趣与疑问。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程安排,在课程教学当中,改变以往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精讲基本概念后,将课程设计的具体运用分设成几个项目,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完成一个项目小课题,,并要求多找一些实例,实例寻找的途径很多,如教学光盘资料、相关网站等。
2.学。
重新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性选题,让学为先,教为后。课堂上,也可不断根据学生出现的具体情况对授课内容与进度作相应调整,打破以前按教案模板教学的形式,因为在备课的过程中,有太多因素会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师形成共鸣,因此适时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学生也更愿听到较为新的事例,易于沟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快乐,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
3.考核。
改变传统的出题打分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从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纪律管理出发,采取随机考察测试与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还可以组织教学成果展示,让学生将个人制作的短片及片头展示给大家,真正达到实际操作与理论的融合,并及时进行点评,现场评分,让学生随时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也使考核变成常态化、规范化。
三、改革必须确定系统的实施方案
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让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把专业当兴趣而不是任务,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行课程与内容的推进。因此,必须完善教学体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1.实施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基础教学的调整,教师引导进行短期项目开展,自主创作与商业项目结合。
2.研究方法。
审美教育合作精神养成关系所谓的艺术审美能力是指学生在音乐、美术、体育等艺术领域的学习和感知中,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和感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反思与评价以及分工与合作等能力。因而,审美教育关系着合作精神的养成,影响着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因而加强对高校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不仅影响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也影响着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一、当前高校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的转型,我国在对教育改革模式的探索中,逐渐意识到音乐、美术等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统因素制约,当前高校中审美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制约着高校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审美教育缺失,相关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院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是制约审美教育推行的关键因素。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审美教育仅仅存在于艺术类院校中,而在非艺术类院校中,基本不会安排相应的艺术类课程作为必修课,因而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只需要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就能顺利完成高校要求的艺术类选修任务。而且目前高校课程设置也不会将艺术类课程安排到非艺术类专业的课程中去,这样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审美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着缺失的危险,大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不能得到适当的艺术审美训练。
2.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教学模式改进
反观当前许多高校,教学设施比较落后,制约了审美教育的开展,也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需要多媒体设备的辅助,需要相关音乐器材配备到位,更需要专业的音乐教师引导和培训,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还能加强自身的创造、反思、合作等艺术审美能力的养成。而教学设备配备不到位,不仅制约课堂效果,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模式。资金投入不充足、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制约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
二、审美教育与合作精神养成的关系探究
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重视与培养,更需要教师创造一定的平台,从团队合作的理论到团队实践,建立起完整的合作能力培养方案,从而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而,教师在设置艺术类课程时,应该从审美教育的特征及作用以及实施方案等角度入手,重点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而合作精神的养成一定的程度上又会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
1.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团体协作能力
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也是开展审美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审美教育的开展,则会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反思与评价意识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因而对高校而言,审美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艺术类专业,非艺术类专业同样需要审美教育。首先,高校要转变传统观念,将艺术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的一个途径。比如,音乐鉴赏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思维的活跃力以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同时一些音乐作品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尤其是乐器演奏、指挥,对于团队的协作水平要求很高。而美术、影视剧鉴赏和学习,也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加强学生团体协作能力等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内艺术类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养成。
2.审美教育的课程安排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审美教育在进行课程安排时,摒弃传统的课程设置方面不合理的部分,按照时展的要求加入一些新的元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一方面,按照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相关课程进行调整,课程安排遵循灵活多样但又强调本专业发展需求为原则,以本专业相关课程为主,以艺术类专业为辅,相辅相成,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又不忽视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锻炼。另一方面,艺术类课程要安排到非艺术专业中去,作为专业选修课的一部分推行。目前高校中将艺术类课程作为公选课的做法弊端重重,对非艺术专业艺术类课程要求较低,公选课开课的艺术课种类较少,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学校要求选取一门艺术课,这样显然没能够达到审美教育的目标,而将艺术类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推行,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3.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高校审美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按照艺术类专业教学设施的配备模式对教室进行完善,这样有助于采用合作探究模式,审美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成。因此,相关高校首先要加大对审美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设备的配置。比如多媒体教室数量要适当增加、相关器械要定期维修,艺术类器械要按照需要尽量其配置,从而尽量满足学校推行审美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师也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比如采取小组讨论模式、情景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团队协作积极性。教师可以布置一个教学任务,对某首音乐歌剧的鉴赏,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并且以情景再现方式表达该歌剧描述的场景和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总结
高校审美教育主要是有关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训练,高校可以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相关人员要加强对审美教育和合作精神养成关系的探讨,加快高校审美教育的推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影视美学;创作;文本;接受;源流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68—01
上世纪80年代之后影视美学在我国得到了长足发展,翻译和编写的各种理论著作相继出版。目前,各高校艺术学系、新闻系和中文系都把影视美学作为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很多高校甚至把影视艺术课程作为高校人文素质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由此可见,在当前影视艺术与网络文化紧密结合的时代,我们的影视艺术研究逐渐得到重视,而影视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却至今没有一个定论,甚至没有引起过注意和争论。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美学和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出发,联系当前影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在教学实践与美学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一套影视美学研究方法,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影视美学:
一是创作学角度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是影视创作的源泉,但世界本身并不能直接构成艺术作品,它必须经过创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变成艺术作品。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把握艺术的审美特性,我们首先必须研究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和创作规律。一般而言,艺术作品是由两种创作过程合而为一的,一是内化过程,即把生活真实内化为艺术真实,创作出一种“意与境偕”的艺术作品;二是外化过程,即通过各种艺术技巧把影视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真实外化为生活真实,使观众身临其境地从中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艺术熏陶。
二是文本学角度
文本在英文中即Text,可以翻译为文本、本文、辞等,钱钟书就有“观‘辞’(Text)必究其‘始终’(Context)耳”一说。中文里把“文”与“本”合为“文本”一词,一是表达了以文为本的涵义,二是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下强调了作品(即“本”)的文学性和审美特性(即“文”)。文本虽然与作家、外部世界和读者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此处所讲的文本学研究就必须忘却这些联系而纯粹地从文本本身着手来考察其审美特性。因此当我们面对一部已经被创作出来的影视艺术作品,即一种文本时,作为专业研究者,我们不能仅仅是从观赏性角度看待影视作品,而应该从音响效果、视像效果和剪辑手法等等方面来分析的影视文本的艺术形象和审美风格等等问题。一方面必须完善影视作品中的音乐、舞蹈、造型、色彩、场景、情节等等要素,使各种要素都达到艺术表现的极高境界;另一方面,在声音和图象、场景与情节等方面的拼接和组合过程中必须使之完全融合,其审美效果才能超出单一的艺术表现,体现出影视艺术的独特审美优势。
三是接受学角度
影视作品最终面临的是观众,只有通过大众的观看、鉴赏和批评,才能使影视作品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而对于影视作品的接受、消费和传播,也就是说从接受学角度研究影视作品,才能真正体现出影视艺术的审美价值。尤其对于从事影视艺术研究者而言,研究作品在大众之中的接受、消费和传播是极其重要的,是关系到影视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之所在。正如姚斯所指出的“作品在其诞生之初,并不是指向任何特定的读者的。它是要彻底打破文学期待的熟悉的视野。读者只有逐渐发展去适应作品。因而当先前成功作品的读者经验己经过时,失去了可欣赏性,新期待视野己经达到了更为普遍的交流时,才具备了改变审美标准的力量。”很多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野往往有一段距离,因而对这类作品,必须经过导师阐释、引导,使读者认识其价值之后,传播和消费才能顺利实现。
四是源流学角度
源流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影视艺术的历史,是从各个不同阶段的影视艺术作品中找出其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源流学最终关注的则是影视艺术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前景问题。而且影视美学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值得关注的,如影视美学理论史上的电影符号学、电影叙事学、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意识形态学电影理论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创作学、文本学和接受学一般都是在共时的层面上来研究影视艺术,而源流学则是从历时的层面上考察影视艺术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理论体系。这种历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由自影视艺术诞生以来的影视作品所构成的作品历史,这是研究影视美学的基础材料;而且还必须找出这些庞杂材料中的优秀作品和具有标志性转换的作品,从而进行断代史的研究。二是把艺术美学理论引入影视艺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影视美学理论,这是影视美学的核心,它是对每一时段影视艺术的抽象概括和审美总结,而且这种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都与各自时代艺术和技术的发展紧密地联系着,因而也是影视美学与文艺美学相联系的契合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