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论文范文

中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论文

第1篇:中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音教学;写作教学;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58-01

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以来较差。加上现在又是课改阶段,如何稳步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是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在小学阶段没有上英语课,或由非专业教师上英语课,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只得从字母教起;其二,学生总是认为语文、数学是主科,因为小学上的基本上是语文、数学。其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科目多,又不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1、语音教学

农村中学里几乎没有外籍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更没有专门的听力、语音设备。硬件上的落后致使学生缺少了很多英语学习的辅助条件。但对农村中学英语语音教学影响更大的因素是“软环境”的不足:师资匮乏;教师自身水平不高,口语不标准,甚至很多教师仍在使用方言进行课堂教学;加之,大部分农村中学生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却少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2、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中师生互动性不强,内容或话题往往由教师决定,较少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写作的促进作用,以致无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写作前与学生讨论题目相关的信息,语言知识,框架等不够充分,教师的语篇题材意识不强,未能采用“过程式写作教学”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和分析。大多限于“布置任务――学生写作――教师批改――点评”这一单调形式,未能使用多种活动和练习形式来组织写作教学,没有有机结合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以致学生无法创造性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安排写作训练的量和度不够,未能使学生养成以写作来书面交际的习惯。

3、传统教学方法

观察我们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这应该说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应,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外部刺激作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心理反应,其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极具潜力的主体作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根深蒂固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更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解决办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在外语学习环境较差的中国,学生要想追求自我发展,把英语学习卓有成效地进行下去,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再强也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英语教师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驶教材,超越教材,不仅要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而且对这门学科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社会功能以及与邻近学科的关系等等都要有较多的了解和相当的研究。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要运用其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能、技巧,最大限度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外语,使其学会如何学习英语,并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3、时俱进,面向全体,培优补差,争取大面积提高

众所周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由于智力因素,绝大部分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所致。不管是哪种因素,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着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满怀热情地关怀爱护他们,决不能嫌弃排斥。我们的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所以我们要主动去关心他们,去亲近他们,深入到他们中间去,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在我教初二时,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我:老师,我不想出国,我不想与外国人交朋友,我为何要学习英语?我为何要听你说英语?所以,我对英语课很不感兴趣,无心学习,上课总是经常睡觉,平时很少完成作业。考试当然就没有及格过。当时我就在课堂上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只有与外国人交朋友才学习英语吗?试问:在中国能有多少人能出国?中国人学习英语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是为了学习国外优秀先进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为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特别是当今时代,我们年轻人更要学习英语。就算你没有机会出国,可外国人有机会来中国,也许就在你的家乡建厂,你就有机会与外国人交谈或做生意。

4、优化组合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创设口语交际情景

第2篇:中学论文范文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现在带的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第3篇:中学论文范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要学会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我上理论课的比例远远小于上机课,尤其是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要把理论上好。因为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要突显出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和作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激发出学生强烈并持久的学习欲望。开始上课之后,一些小结课程和基础的原理课程是需要进行理论课教学的。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知识性记忆的能力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放到次要位置,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多让学生进行探究分析,小组讨论,总结在上机课上的一些学习经验教训。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大多为实践法,讲授法是不适用于这样的课堂的,因为信息技术的课堂是以培养能力为主,知识传授为辅,所以教师尽量少用教授法进行教学,最好是教师设计出层层递进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进行解决,并给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发表观点的机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总结归纳能力,让学生讨论最终能有较好的成果出现。

信息技术课要求教师的课堂一定要高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课堂并且把教学过程设计得紧而不乱,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与计算机的高效性相统一,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倍增学习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紧跟科技发展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不断地向学生传达要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因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所以要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意识。只要引导到位,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意识出来了,学习效果一定能够提上去。

二、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

学是为了用,课外实践课堂正好可以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能力的转化。在应用技术的课外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把计算机当作信息处理的工具,让学生在各科所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作和信息交流,在更实用化的环境中,把所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学生对这一种课型是特别喜欢的,因为可以走出机房,走向社会,或走进家庭中,在进行实践课时,学生就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运用能力,把所储备的文化课知识与信息技术课合而为一,提高自己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树立,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热情也高涨了很多。

上实践课的时间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也可以是在假期中进行实践课的安排。一些大规模的课外实践课可以由教师组织进行,一些小型的课外实践课就可以让学生到家里完成,以缓解学校计算机课时的不足。比如,我就在母亲节时,要求学生运用PPT做一个感恩母亲的幻灯片,并且在家做好后当即播放给妈妈看,学生的兴致高昂,并且完成得非常好。

第4篇:中学论文范文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认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转化为理性的行为过程(即通常所说的知行转化),就必然要求政治课教师对学生个性心理变化的特点作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从童年走向独立的人生道路的转折期,这一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他们的身心都在对知识理解掌握、运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逐步形成其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性格。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发展,并且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利用这一时期中学生个性心理的变化特征,抓好中学生的知行转化,培养其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直接影响政治课教学的效果。

二、知行转化过程中的相关要素及其联系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是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包含知、情、信、意、行等要素。知,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情就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标准去进行价值评判,评判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人们在是非、真伪、善恶面前所具有的情绪体验。信即信念,指学生在认知了某种理论并对其产生强烈的情感后,对这种理论的真理性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确信不移的态度。意指意志,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的感情和行为起着调节的作用,具有坚持不懈的特点。行就是指人们的行为习惯,它是在一定的政治观点、道德信念和思想情感的指导和支配下取得的。这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好坏和政治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知是基础。的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认识基础。没有这一认识基础,情感、信念、意志、行动就失去了根基。行则是转化的归宿,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学生自觉地将他所获得的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付诸行动,并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倾向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思想政治课教学才算真正取得成功。而在知行转化的过程中,情、信、意又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感情是伴随着学生对思想政治问题和品德问题的认识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对学生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种思想政治倾向或道德倾向产生了共鸣,有了强烈的憎或爱时,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他们对事物采取追求和唾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作为一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锲而不舍的心理活动,意志在知行统一过程中也不是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学生只有意志坚毅,才可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履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使从知到行的转化最终完成。如果缺少这一些中介环节,从知到行的转化就会中断。由此可见,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知行转化的各个环节,了解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充分把握其有特殊情况下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作用,使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由此体现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三、中学生知行转化过程中诸要素的培养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中学生进行知行转化诸要素的培养方法具有多样性,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它会不断地充实,这其中有一些规律可循。

第一,在教学过程既要突出各要素之间的侧重点不同,又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互相渗透,把知情诸要素的培养的针对性与兼顾性统一起来。知行诸要素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出相互不同的特征,这一点决定了在培养学生知行转化过程中的方式和途径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设计和实施,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知行诸要素。例如,要使学生获得对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认识,教师必须讲清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讲清楚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含义和意义,即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掌握所学理论的精神实质。要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情感,使他们对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感情引起共鸣,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材料、先进的榜样,通过生动感人的讲解,来调动和强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要使学生树立起对所学观点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讲解分析的透彻性,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以及通过引导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来验证所学理论观点的真理性。要帮助学生逐步锻炼出坚强的意志,教师就必须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坚持实践,让他们在与困难和挫折的斗争过程中进行锻炼,培养毅力,砥砺意志。而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教师就需要认真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对他们的行为提出严格的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实际活动,认识自己行为的意义,提高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很显然,对知行诸要素的培养途径是有区别的。然而知行诸要素之间又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某一要素的形成都会有赖于其它要素的培养程度,因此在着重考虑进行某一要素的培养时,同时也应当尽可能使其对其它要素的增减起渗透作用。例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时,如果教师能既注意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透彻性,又注意选材的生动、典型、有意义,还注意表达的简洁和通络,那么,这就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识的任务,而且理论自身内在的逻辑力理,理论和实际的贴近,再加上教师本身讲解的清晰和生动,会激起学生对理论学习的热情和敬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要素。只要用联系的观点来综合考虑学生知行诸要素的培养,将针对性和兼顾性两者统一起来,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任务,就有了重要的保证。

第二,既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顺序,又不固守开端的某种模式,把总体培养的有序性与具体开端的多样性统一起来。从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律来看,一个人某种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归根到底是以认知为开端的,沿着知行诸要素的内在顺序,最后以形成行为习惯为归宿。如果一个人的知行诸要素在发展方向或者发展水平上出现严重的不一致或不平衡,就会表现出言行不一,或者行为因缺少根基而难以持久。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必须认真考虑知行诸要素形成的客观顺序,在总体上坚持要素培养的有序性。然而,知行诸要素之间除了不可分割性之外,又存在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各有自己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而学生在某一理论问题上的知行观又常表现出不平衡和不相称。这两点决定了在知行诸要素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知行诸要素都可以作为培养的开端。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时可以从传授知识入手,有时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有时又可以几个方面同时进行。具体以何为开端,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知行发展状况和教学的其它条件来决定,不能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开端模式。总之,如果重视总体培养上的有序性和具体过程中开端的多样性,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符合实际,促成学生从知到行的和谐发展,为他们本身的知行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既要充分认识和把握知行转化过程中诸要素的特点和内在联系,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使中学生在知行转化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第5篇:中学论文范文

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制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深人探讨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保教育。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A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人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

在讲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主要污染物SO2,是煤炭燃烧时排出的。练习题如下:某城市每年用煤约300万吨,其中含硫量按1%计,每年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一般80%的硫氧化成SO2,若此二氧化硫全部转化为硫酸,可得多少吨硫酸?以上硫酸若以20%集中在城区,城区降雨量3.75×108立方米/年,那么,雨水中硫酸的摩尔浓度是多少?假设体积不变,其酸雨的pH值是多少?(答案pH=3.1)此题既让学生练习了化学方程式计算,摩尔浓度计算,又能真正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通过化学知识与相关环保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的结果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许多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跟着感觉走”,出现了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可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我们适当地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势的发展,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向学生介绍Cl2,H2S,SO2,CO2以及CO等对人体的危害性,给实验环境带来的污染。然后引伸到环境中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知识。氯气、液嗅具有刺激气味、强烈刺激眼、鼻、支气管等粘膜引起肺水肿,吸人较多的蒸气会发生严重中毒甚至死亡。高浓度的液澳还会导致皮肤严重灼伤,产生疼痛并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盐酸也是构成酸雨的成分,随着对酸雨研究的深人,大气中的HC1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吸人硫化氢气体时,流泪、疼痛、咽干,能引起结膜炎、气管炎等。吸人量大时,造成声带痉挛,喉头水肿,窒息死亡。大气中的H2S人为源主要来自于造纸厂、炼油厂和炼焦厂等。而SO2人为源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冶炼及硫酸、磷肥生产等。CO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其中,天然源比人为源大得多。其主要危害在于能参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以及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CO2是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的产物,也是动物呼吸排出的废气,CO2虽然无毒,但近年来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因而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危害全球的六种化学品之一。

在实验进行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上述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对实验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合身边实际进行环保教育

仅仅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似乎还有“空对空”之嫌。对此,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用一些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县中心城区人口约5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多吨。其中,废塑料、废纸及纺织品达13%。这些垃圾若都采用掩埋的办法来处理,其中的废塑料在土壤中可长达100年而不分解,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这些直观的数字,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妥善处理生活垃圾,避免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报告自己的“发现”:工厂愈来愈多,排放的烟尘让人窒息;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未加尾气吸收装置的柴油车,一开起来就黑烟滚滚。由于这些烟尘及尾气的影响,冬日的早晨,浓雾团团笼罩,公路的能见度极低,交通事故频发。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要减少污染源,为汽车安装尾气吸收装置,像北京等大城市一样,实行尾气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绿色值物的光合作用,改变城市的小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开发新型能源,比如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氢能源、原子能,以替代目前占我国能源消费总最75%以上的煤。通过学生的调查与交流,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峻性,而且还会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做贡献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第6篇:中学论文范文

一、理念

美国中学数学教育更注重数学思想思维方法、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具备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也一直贯穿于美国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比如当讲到函数概念时,不是单纯生硬地告诉学生y=(fx)是一个函数、有定义域、值域等理论化、概念性的东西,而是告诉学生函数是一种关系,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之间的关系都可以用函数来表示、分析、解决,使学生能够建立所学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实际情境的联系。相比之下,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更加强调数学知识概念本身的扎实理解与掌握,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很难真正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

在我国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师按照课程标准与考试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主导教学过程,学生有义务去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相比之下,美国的课堂教学更加看重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多地强调计算工具的使用,比如普遍使用Ti系列计算器以及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更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只是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

三、教学内容

在具体内容安排上,国内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掌握与扎实理解以及对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穿插了很多意在强调不同解题方法的例题以及课后练习,而国外数学教育则更加强调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引入,并在教材中穿插很多实际的案例,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应用的联系。

四、考核标准

在美国,相对来说更加侧重对能力素质方面的考查。“学术才能测验”(SAT)这一考试工具是很多学生、学校认可并采纳最具权威的水平测试工具,作为考试工具,SAT重在测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在甄别学生学术能力的高下,SAT考试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参加SAT考试。而我国采取高考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甄选,侧重于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所具备的解题能力的考查,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加侧重能力的迁移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检验学生在高中阶段所掌握的具体知识与技能。

第7篇:中学论文范文

1.树立人文价值信念

要想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人文价值信念。“所谓人文价值,就是崇尚人文的价值,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人文的核心就是“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形式,如果忽视了人,看不到教育对象的人格特质,就根本没有教育的科学性而言”。因此,教师要树立人文价值信念,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建立新的教师观和课程观,要把学生真正当做一个“人”。备课时,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真地备每一个“人”的课。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允许学生质疑,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自由交流,自由沟通,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全面发展。

2.提高人文知识水平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它主要与精神生活有关,具体包括历史、文学、哲学、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知识,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通过提高人文知识水平而形成的文化底蕴。古人云:“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告诫人们要博览群书,广泛涉猎,要增加古典文化知识的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的人文知识,不仅影响着其精神生活,而且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为语文教师,提高人文知识水平显得格外重要。杜威指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人文知识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内在的气质,丰富内心感受,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3.提升人文品格

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其理想的人格特征应该是“能体认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要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品格,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不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更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只有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把教书育人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至高无上的一部分,教师才会感到生活的充实和人生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要爱所有的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要平等、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能使师生之间建筑起信任的桥梁,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进行交流和沟通。最后,作为语文教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热爱、虔诚和敬畏。语文教师只有自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体会祖国语文文字的丰富、优美、生动、形象,才能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使学生也能感受到祖国语文文字的优美,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4.展现人文行为教师的人文素养

不仅表现为教师内在的人文价值、人文品格,更为重要的是要展现人文行动。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知行合一。身为教师要表里如一,为人师表,一视同仁,善于倾听和理解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其次,教师要志存高远,明白立志的重要性。古人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说的就是志向远大对事业成败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从教的志向,热爱教育事业,紧跟时展,不断学习,更新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最后,教师要善于反思和自省。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师要善于反思,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合乎教师准则;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反思对学生的态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等等。教师的不断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进步。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1.挖掘蕴含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作品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具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的人物形象。如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志向;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有坚强的勇气和毅力,为完成那项别人无法替代的任务,他坚持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但最后遭到无可挽回的失败。“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圣地亚哥没有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样恶劣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奋勇抗争。从另一个意义来看,他是一个胜利者,虽败犹荣。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虽然描述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不幸,生命总是永无止境的,是顽强的、永恒的、美好的。人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生命的长河中前行。这些都告诉人们要成大事,必须要有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恒心、意志、毅力等品质,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大有益处。

2.挖掘蕴含胸怀阔达的宽容意识的作品

如今中学阶段大多为独生子女,多受父母的溺爱,没有阔达的胸襟、缺乏宽容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恕精神,表明中华民族宽容待人的处世哲学。这种精神在语文教材中多有体现,如“管鲍

之交”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共同做买卖,一起从军打仗。合伙做生意时,鲍叔牙的本钱比管仲的多,赚钱后管仲却多拿了一份。旁人对此说三道四,鲍叔牙替他解围,说他家里比较贫困,应该多拿一份。打仗时,管仲总是躲在众人后面,撤退时他却跑得最快。别人对他很不满意,鲍叔牙仍为他辩解,说他家里有老母亲,是出于孝心。管仲对此感激不已。后来,他们成了患难之交,携手干出一番大事。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正是因为蔺相如阔达的胸襟感动廉颇,才有了“负荆请罪”的美谈。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宽容的精神,让他们学会宽以待人,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3.挖掘蕴含

博大精深的仁爱精神的作品“仁者,爱人。”“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思想,经过无数哲人先贤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孟子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爱”精神。贾谊的《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指出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醒当权者要施行仁政。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宁愿自己的房子是破的,希望天下人都能有房住,可见,杜甫的仁爱之心是多么感人,多么深刻!

4.挖掘蕴含浓浓深情的亲情、爱情的作品

第8篇:中学论文范文

查字典为您提供“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列表”解决您在语文教育论文中的难题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列表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列表”,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第9篇:中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说环境创设

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听与说的能力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形成的。我们的学生虽已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却很难借用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从事日常的英语交际活动,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语言环境的缺乏。此外,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障碍就是不敢开口说,虽然在课上能读读、拼拼、说说,但在课外,几乎听不到学生自觉用英语来交流。他们往往怕说错、太害羞,这样等于放弃了说的机会,这种不会听、不会说的英语,只能成为“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因此,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适宜英语听说学习的语言环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积极和正确地练习听说英语,提高听说能力是很有成效的。

一、课堂教学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得以规范练习听说能力的主要场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一个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一个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是中学生学好英语、用好英语、提高听说交际能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一)营造学生敢于听说的心理环境

在听说教学中,针对学生在英语听说上的心理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学生解除心理紧张,轻松愉快地进行听与说的练习:在教室里把学生的座位以小组或环形形式布置,让他们面对面而坐,以增加亲切气氛;说英语时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而不是站着说。这样他们感到更自然。开始阶段,允许学生使用录音机播放他们为某个话题提前准备的磁带录音,以免出现由于心理紧张带来的口误;让学生戴自己制作的假面具,以掩饰紧张而产生的尴尬表情;让学生在语音室或通过电话在相互看不到的情况下交谈;等等。事实证明,营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不再感到紧张,让他们愿意问问题并愿意无拘束地发表他们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首要条件。

(二)创设学生乐于听说的现实场景

1.应用多媒体技术设置音、像、形并茂的真实的会话场景。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特点,选择恰当的电教媒体,并掌握适当的时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听力训练,集音、像、形于一体。它们的优化组合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一种立体化的思维活动,多渠道地感知语言材料、物质材料,多层次地对大脑皮层进行刺激,通过文字、图像符号、声音信号等语言与实践联系起来。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丰富的声像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活的语言。

2.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设置生活情境。

教师应尽力采用多种方法设置不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上练习说英语,如:内容复述、角色扮演、看图说话、短剧表演、争论辩论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由地、创造性地进行表达。如:

内容复述:让学生复述他们所读到、看到和听到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练习情景对话。例如:在诊所、在车站、在邮局、在餐馆、在商店等场所。

看图说话:给学生看一些动画或幽默画,让他们就图画的内容,畅所欲言。

演讲比赛:选择一个话题在班上进行演讲比赛,同时让学生做裁判,给讲演者打分。

争论辩论:选择那些可辩论的话题,例如:计算机游戏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首先让他们分组,讨论10分钟,再把他们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教师对他们的辩论给予引导,督促那些沉默不语的学生参加辩论,以保持班上的活跃气氛。

短剧表演:学生喜欢演短剧,因为他们可以相互帮助,共同理解剧情,创造一种协作的气氛。

充当翻译:让一个学生扮演翻译的角色,另一个扮作为外国人,一些学生作为当地的居民,他们通过翻译进行交流,例如:买东西、观光访问。

各抒己见: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或有过经历的话题,或是他们想谈的话题如:假日、大自然、广告、环境和污染、明星、歌曲、音乐、杂志、运动和旅游等等,说出自己的见解。

总之,教师应尽力创造更多的方法让学生练习说英语,这将会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听”与“说”的技能。

(三)营造宽松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尊重的态度,指导学生,与学生共同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交际环境。教师在课堂上尽力用各种手势、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感染学生;教师不但要以一个导演的身份出现,也要以一个演员的角色出现,给学生以演示和示范。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准备他们所说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用自己的话,述说大意;在同别人的对话时,鼓励学生多说英语,如果听不懂对方的话语,请说:“Ibegyourpardon.”在说英语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语言流利上,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准确,也不要过多的考虑语法。还可以让英语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来带动差的学生。每当学生用英语完成一个项目后,教师应该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又取得了进步,有一种成就感。

同时教师的态度要温和,只要学生用英语说话,有一点进步,就要给予表扬。态度要真诚,努力找到学生做对的地方。不要表露出失望、生气和不耐烦的情绪,要以尊重和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珍视他们的勇气,不嘲笑任何学生,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总期待学生符合教师的要求,要信任他们,等待他们接近教师的要求。

二、课外英语听说环境的创设

语言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各种场合大量接触。在课余时间学习英语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因此,有必要发掘课外的英语听说资源,创设课外英语听说环境。

(一)抓住校园里的一切可用素材

1.开辟英语角

可以在校园里划定一个范围,建设成“EnglishGarden”,教师鼓励并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会话交流,鼓励学生克服怕说错的心理,大胆地说,只要相互能听懂所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外国人和中国人交流时也会用最浅显的单词和句子)。不断练习,词汇量就会不断增加,练得多,说得就流利了。

2.合理利用广播、小电视台等宣传阵地

平时收集一些英语会话的录音带,或与教材相配套的音像资料,结合学校广播,利用晨读或中午播放让学生多听,不知不觉中吸收。还可利用小电视台,由学生自己编排一些日常英语对话、小品、课本剧等等,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信心。

3.引进“外资”

因地取材,根据学校各自的条件,可以考虑聘请当地公司的外国员工或聘请外国教师来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体会纯正的外语味。

(二)在家庭里寻找学习的环境

1.收看电视中的英语节目

“只要你用心,机会有很多。”如今,许多电视台都举办了英语节目,这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收看这些节目就是很好的听练机会。

2.通过英语光碟收看“小电影”

市场上有许多英语碟片,深受学生欢迎,他们在自我休闲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知识。

3.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与家人之间进行英语口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