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农产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提出了绿色食品工程概念。但直到2005年8月17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才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现阶段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而目前我国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消费现状不容乐观: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3695家企业的972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总产量达到6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出口额16.2亿美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9800万亩,仅占农业总产量的1%~1.5%;而从2006年的数据中同样也可以看出:全国人均食品消费数为2308元,其中绿色食品的支出仅为66元。导致绿色农产品生产、消费不尽如意的因素很多,本文拟从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方面来分析。
一、绿色农产品的概念、特点
目前绿色食品、绿色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混乱,而且有时候在使用中没有统一标准。笔者认为绿色农产品的定义应为:遵守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为人类生活所需的各种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总称。这个定义中体现了绿色农产品的特征:(1)特定的方式生产、流通。(生态环境、流通环境);(2)产品实行标志管理(特定标志);(3)质量的保证(安全、优质、无污染);(4)范围比较广(符合条件的农产品)。
二、绿色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普通农产品的流通主要是通过批发和零售等方式进行的。除了简单的沿街叫卖的方式以外,还有进入农贸市场、超市等销售渠道。这样普通农产品流通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
1.农改超独立经营模式。指将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后,建立在农贸市场基础上的农产品超市。
2.超市加生鲜区依托经营模式。指在经营日常生活用品的超市中,专设一片农产品生鲜区,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日常生活需要。
3.农加超并行经营模式。指在传统农贸市场上进行,采取农贸市场加超市的模式,在现有农贸市场中或旁边辟出一块超市,超市中经营品种不限的农产品。
在这三种模式中,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普遍使用的是第二种模式,即超市加生鲜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绿色农产品的价格相应就比较高,因为超市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入门费、标签费、制单费、保管费用等);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受到限制,因为超市要考虑到自己的盈利状况,而绿色农产品虽然优质优价,但购买的消费者为数不多,因此超市经营的品种不是特别多。所以在超市里经营绿色农产品受到很大的限制。
目前还有一些理论认为绿色农产品销售应采取店面直销的方式,即建立绿色农产品直销店,在保证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可以增加绿色农产品的销量。但目前在我国,绿色农产品直销店为数不多。
由此可以得出,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还是比较窄,这就直接影响了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的扩大。如果在现阶段不进行流通渠道拓展,那么在绿色农产品生产量增加时,就会出现“卖难”的局面。
三、 绿色农产品的渠道策略
在前面,我们分析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比较窄,主要是简单的直销和进入超市两种方式。随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关注程度的增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就会逐渐增加,如果还依赖原有的销售渠道,绿色农产品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卖难”的问题。因此,目前应该在增加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同时采用多种渠道,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通。
1.使用农民经纪人。农民经纪人指的是以农产品为销售对象,为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信息,促进销售,从中取得佣金的这一类人。目前农民经纪人在农产品销售中的地位日渐明显,而且对农产品的跨区域销售也提供基础。如陕西临潼的农民经纪人门立社年销石榴1000多吨,被评为“石榴大王”,他不但自筹资金建了贮量100吨的石榴冷库,而且申请注册了“水晶”牌石榴商标,为临潼的石榴进入高端市场,走品牌道路奠定了基础。
对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是否使用农民经纪人,主要是看其绿色农产品生产量的大小、信息的了解程度。如果属于中小生产者,信息不太灵通,应该使用农民经纪人,通过农民经纪人销售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农民经纪人了解市场的需求情况,为以后的生产做好准备。当然,使用农民经纪人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目前许多农民经纪人主要是在地区内销售,跨区销售的比较少,所以对区外市场乃至全国市场了解不太深,这就使得销售所受的局限比较明显,不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提升。因此,对于中小生产者而言,由于生产的绿色农产品数量不大,可以通过农产品经纪人在域内销售,若属于农业产业集团,就可以采取直销等渠道。
2.参加农业专业化组织。农业专业化组织指的是由农业生产者自发组织、部分农业生产者参加,集中销售农产品的组织。目前在许多地区都存在农业专业化组织,这一些组织通常是以协会的名义出现的。如苹果协会、青蟹协会等。一般情况下,农业专业化组织中有专门的负责人在农产品的销售前组织集中收购农产品,然后按照农产品的质量分等级包装、定价销售。这样对于众多的农业生产者来说,不仅可以保证农产品的销路,而且在市场出现波动时还可以避免风险。因此,农业专业化组织是农业生产者走向市场的一个可选方式。
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选择专业化组织时要强调专业化组织的功能和开拓市场的能力,选择适合绿色农产品销售的专业化组织。一般而言,绿色农产品的专业组织应该具有对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能力,而且对绿色农产品还应有绿色宣传的能力。对于中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选择参加绿色农产品的专业化组织。
3.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绿色农产品专柜。对于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由于生产销售的绿色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商店或绿色农产品专柜的方式销售。
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点可以借鉴国内外连锁商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实现严格的“八个统一管理”, 即要统一装修格式、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进货、统一库存调配、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这样可以对企业员工强化“绿色服务”意识的训练,树立为消费者提供绿色服务的企业精神,形成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在建立连锁商店的同时,还要成立连锁总店的配送中心,组织联购分销,既可以因为大批量直接送货享受价格优惠,增强与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又能够缩短销售渠道,减少和降低销售成本。
建立绿色农产品专柜时可采取和超市联合共建的方式。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和超市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在超市里建立自己的绿色农产品专柜,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绿色农产品,这一方面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销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绿色农产品品牌的传播。
4.直销。对于一些易腐烂变质或易失鲜活性的绿色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要尽量缩短流通渠道,可以采取直销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产品腐烂变质,又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现在有些大中城市出现配送包月菜的形式,可以借鉴。通过直销绿色食品蔬菜,既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了污染,又降低价格,扩大市场销售量。
在绿色农产品的直销过程中要注意绿色农产品的绿色包装和绿色农产品的保鲜性,注意使用适合的有利的包装材料,这一方面有利于绿色保鲜,另一方面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宣传。
5.进入绿色批发市场。对于当地有绿色批发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在销售时可以将绿色农产品直接在批发市场上销售,这样可以减少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风险,提高销售量,节约销售费用。选择批发市场时要考虑市场是否为国家批准建立的绿色市场,其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能否有一定的保证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小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一般可采用的销售渠道有:如下图:
大型的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可采用如下销售渠道销售:如下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色农产品的经营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渠道来销售绿色农产品,随着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扩张,绿色农产品在一定程度、一定时间内就可以慢慢替代普通农产品。这样,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在很大程度内又实现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资料[R].新华网2007.1.25
[2]郭国庆市场营销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3]章寿荣:农产品超市化经营的推进思路[J].南京:江苏商论.2004、11.129
一、“三沼”综合利用现状
1、酥梨喷施沼液
沼液是家畜粪尿厌氧发酵的副产物,是一种优质的有机液体肥料,它不但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具有防病抗逆作用。我市祁县昭馀镇西关村的于润庆。经试验表明:对照田每亩酥梨产量2045kg,喷施沼液每亩生产2400kg,比对照增产355kg,增产17.4%。结果说明,梨喷施沼液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同时还可保花、保果,增强树势和树体抗寒能力,并且能提高抗轮纹病、黑心病的能力。
2、沼渣种西瓜
试验地为修文镇郭荣。通过试验表明:露地西瓜基施沼渣,生长期喷施沼液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对照田每亩西瓜产量2095kg,沼渣种西瓜每亩产量2500kg,比对照增产405kg,增产率19.3%。同时沼渣沼液种植西瓜不仅产量高,品质好,色泽好。而且还能防治西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是一种顽固性土传病害,单纯用药剂不好防治,而用沼肥防治西瓜枯萎病效果良好。具体方法是:亩施沼渣2000~2500kg作基肥,采用沼液浸种,经催芽、育苗、移栽,在西瓜膨大期,结合叶面喷施沼液,用沼渣进行追肥,方可控制枯萎病,因此说:用沼肥生产的西瓜安全、优质、无公害。
3、沼肥种玉米
①沼渣种玉米,试验地为秋村李卫平。试验表明:玉米基施沼渣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未施沼渣的玉米田,亩产玉米570kg,施用沼渣玉米田亩产673kg,每亩增产103kg,增产率达18.1%,同时基施沼渣可培肥地力,减少土壤板结。②玉米沼液浸种试验在昭馀镇西关村武正卫责任田。试验表明:玉米沼液浸种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每亩增产90kg,增产率为16.5%,大大提高了种子的出苗率与壮苗率。
二、沼肥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沼气池发酵原料短缺,降低了沼气正常使用率。随着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庭院养殖逐渐减少,户用沼气原料严重缺乏,农户购买原料,既麻烦,又成本高,致使原有的沼气池废用。
二是其它方便快捷的能源代替了沼气。农户嫌麻烦,一般使用电磁炉、光波炉、生物质炉等代替了沼气灶做饭。
三是技术服务不配套,日常维修服务跟不上。
三、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对策
1、宣传引导农民是沼气建设工作的主体
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沼气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条件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农民建设的沼气建设机制。
2、开展三沼综合利用,需要政府资金扶持
大力开展三沼综合利用,确保农产品安全绿色无害。三沼综合利用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残留,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因此,建议政府要加大三沼综合利用的投资力度,对示范村、示范场在资金上要给予大力扶持。
3、示范带动、以点辐射
我市榆次区石羊坂村地处东北的丘陵旱垣山区,是东赵乡最北面的一个行政村。全村现有居民76户,总人口312人,耕地1461亩,严重缺水,2003年人均收入1453元,是一个典型的黄土旱垣贫困型小山村。自2009年建起60余套“四位一体”新型温室园区以来,农民经济效益大增,如:农民杜四狗在他家建了一口10m3的沼气池,全年产沼气300~350m3,可解决4口人的农户一年的生活燃料。沼气灯的应用在寒冬最冷的季节除了补充CO2外,平均可提高棚温2~3℃。沼气池一年提供的沼渣、沼液,相当于50kg硫酸铵、40kg过磷酸钙和15kg的氯化钾。他充分利用沼液叶面施肥,他家的西葫芦抗病、抗虫、增产15%,他生产的蔬菜比临近的村生产的同样产品每斤价格高出0.1/0.2元,不足0.7亩的大棚,他栽植西葫芦和西红柿两茬作物共收入21000多元。
4、大力提倡秸秆沼气,拓宽沼气池发酵原料
一个8m3沼气池,需牛、猪粪便1m3,干秸秆400m3或青草600m3,绿秸灵复合菌剂一袋1m3、10m3左右碳酸氢铵,500m3左右接种物。首先将秸秆(青草)铡成2~3m3左右,然后提前一天用清水浇透润湿24小时左右,使秸秆、青草充分吸足水分。将绿秸灵和碳酸氢铵混溶于水中,边翻边均匀泼在已润湿好的秸秆、青草上。该技术具体工艺流程:秸秆处理一堆沤一投料加水封池一点火试气。此项技术对于不从事养殖的农户,也能建设沼气池,这大大拓展了农村沼气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7):89—90.
[2]谢华兴.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7,(1):62—63.
[3]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17一119.
关键词:绿色农产品; 现状; 机制
一、绿色农产品的内涵及特征
绿色农产品的提出是以可持续的和谐发展为核心理念的,这种发展理念强调农产品发展的持续性,同时要求农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整个系统的发展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浙江绿色农产品管理办法(试行)》(2003)定义:“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发展方向,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包括加工品)。”
与普通农产品相比,绿色农产品具有较多独有的特征。如在产品质量方面,主要有无污染、安全、优质等特征;在品牌优势方面,绿色农产品一般是农业生产化企业的品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名牌效应;绿色农产品生产具有较高的绿色成本,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认证,市场准入门槛高;等等。
另外,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绿色农产品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市场需求和供给弹性特征。绿色农产品的正外部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过程的资源节约;二是消费过程的环境友好;三是消费结果对他人与后代有利;四是消费效用的隐性效用与长期效用。绿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弹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绿色农产品相对普通农产品来说,从短期来看,受消费观念、消费水平与供给水平、成本的制约,其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大;从长期来看,其价格需求弹性较小,根据收入——消费关系,普通农产品将逐步成为低档品,绿色农产品将成为正常品,其消费需求超过普通农产品将是必然趋势。
二、我国绿色农产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1990年根据国情提出了绿色食品概念,开始推行绿色食品工程,标志着国内绿色农业产业开始形成。按照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阶段划分,中国绿色农产品产业经历了以下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从农垦系统启动的基础建设阶段(1990-1993年);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1994-1996年);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1997年至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开展绿色农业建设的县已达到300多个,示范点2000多个,遍布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绿色农业建设在全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表1 2001年-2005年绿色农产品发展情况数据表
年度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企业数量(家)
1217
1756
2047
2836
3695
4615
产品数量(个)
2400
3046
4030
6496
9728
12868
产量(万吨)
2000
2500
3260
4600
6300
7200
销售额(亿元)
500
597
723
860
1030
1500
出口额(亿美元)
4.0
8.4
10.8
12.5
16.2
19.6
资料来源:《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中国绿色食品网:greenfood.org.cn。
随着我国绿色农产品实践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虽然绿色农产品具有差异性竞争优势,但绿色农产品因为外部性和产业发展的不成熟,相对于普通农产品而言,其成本价格确实较高。主要包括:在产品开发中,因增加或改善环保功能而支付的研制费用;在产品制造中,因研制对环境和人体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而增加的工艺成本或引进环保设备的成本;使用绿色标志、绿色包装而增加的费用等。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成本价格还将制约绿色生产与消费者意愿、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影响企业与市场的成长与发展。 绿色农产品产业组织处于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市场结构与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和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但目前从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来看,这个任务还十分艰巨,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生产者特别是农户的传统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制约着绿色农产品生产方式的推进,一些不法分子乘机制造假冒绿色农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我国现阶段,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上对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有没有为绿色农产品在税收、价格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等,同时政府的引导作用及加大环保与治理力度等,都对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目前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支持力度还很不够。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6.农产品绿色贸易符合比较利益原则,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经济发展的过程,实质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重要途径。我国人均水资源是世界的1/4,人均土地资源是世界1/3,人均森林资源是世界的1/7,人均草地资源是世界的1/2-1/3,人均海洋资源是世界的1/4,通过实现农业国际化,可利用国际资源解决中国农业资源不足的问题,将自身资源配置到能发挥最大效率的地方,从而促进农业提高比较效益。
7.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实现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必然选择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实行负保护,农业为实现工业化发展资本积累提供重要来源,农产品出口仍是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农业部门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是一个不断作“贡献”的部门,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通过价格支持、收入补贴、市场收购等方式对农业部门进行较大程度特别保护和支持,只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才能有效保护农业本身发展,促进二元结构的根本转变。
三、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措施
如何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呢?本文认为其指导思想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为基本指导,以科技为依托,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国家(区域)技术标准战略、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项目工程带动战略以及打造绿色贸易区等为主要战略内容,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重视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相结合,有目标、有重点、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农产品绿色贸易区;重视加强贸易环境立法和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区域贸易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对绿色壁垒,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全面提高区域农产品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一)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促进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由行使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职能上来。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要重视做好六个结合一是把区域优势发展总体战略的选择、制定同区域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设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的设计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时空布局及平衡发展结合起来;二是把区域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创新结合起来;三是把提倡发展绿色贸易、鼓励绿色产品生产和销售及促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反对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结合起来;四是把促进提升农产品品质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同国内农业的扶持和保护结合起来;五是把促进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同加快环境法制建设的步伐、保障人民、动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结合起来;六是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2.要正确处理好观念更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体系建设间的关系观念更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观念更新,才有目标、手段和方法的更新。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依托。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最有效方法。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高所表现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低廉的优势、农产品质量(包括安全性)高的优势和农产品花色品种多、精深加工产品的优势等这三个方面优势的发挥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可以降低单位农产品物化过程的劳动消耗,可以减少单位农产品生产的劳动支出,可以以同样多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品和收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的产品和收益,从而达到单位农业资源利用率和效用满足度的提高,并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科技进步又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先决条件,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量差、品种花色少、缺乏加工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贸易的关键。制度创新是改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合理整合、利用各种优势的资源,提高资源生产利用效率,发挥比较效益和规模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调整生产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的产品分配过程,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和产品向有效资源利用的部门或产品生产的部门和方向转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制度创新可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经济行为,提高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法律意识,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度创新还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组织创新和体系建设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贸易的重要环节。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是实现制度目标的根本和重要保证。
3.发挥政府战略指导作用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二要成立实施“绿色农业工程”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制定区域项目发展规划和总体目标,确立重点项目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指导思想、战略方针和实施步骤,组织项目的落实,协调项目的管理,组织监督、检查、评定项目的进展与完成质量等。三要加强政府对发展绿色经济的扶持力度。从减免农业税费、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农产品市场流通成本、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四要特别重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农产品,不断增加农产品的花色品种;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要打好非转基因农产品的牌子,增加非转基因农产品的进出口;要增加农产品的文化含量,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把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提升到发展战略高度,作为区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关键内容。要特别重视制定农产品国家(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把它列入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建立农产品区域绿色技术标准体系是全面、合理、科学地规划、配置、利用区域内农业科技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实现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和区域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措施。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技术标准更新慢,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
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要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实现蔬菜、水果、茶叶、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出口为突破口,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建立食物安全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生产过程源头控制为切入点,以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依法加强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力争用较短时间基本上解决我国农产品品质和污染物超标问题。当前首要任务是建立大宗农产品绿色技术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参照世界著名(权威)产品认证机构和主要产品认证制度,在广泛开展农产品贸易国际技术法规、标准的搜集和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通过规范技术,制定食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种苗技术、施肥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栽培管理技术、食品加工、运输、储存等技术措施。加强现有标准修订工作,引入竞争机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进高新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要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加大对采标项目的资金投入,保证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任务的落实。对涉及人身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强制性标准,要保证实施效果。要加强采标示范,扩大标准化示范规模。
(三)整合科技力量,创新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
整合科技力量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环节,是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要把整合科技力量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推广的科技支撑系统结合起来,同建立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体系结合起来。整合科技力量要重视机制创新,鼓励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鼓励产、学、研结合,降低技术创新与技术流通应用成本。
当前要特别重视把整合科技力量与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结合起来。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速新型无公害农产品替代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研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重点包括优质品种选育、产地生态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以及安全生产、加工与卫生技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及生物防治技术;高效、低残留(化学生物)农药、作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高效专用复合肥、叶面肥技术;城郊农业和设施农业中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微生物肥料技术、基因工程疫苗、生物有机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农产品信息、安全、预警、预报的网络体系建设技术等。要加快建立农业环保技术研究中心,从无公害新型肥料、农药、饲料添加剂入手,分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重视建立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按照“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联姻,创办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基地示范、企业带动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
(四)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
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优势的必要。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有效措施。要重视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重视建立绿色贸易经济区、绿色贸易特区、闽台农业绿色贸易区等绿色贸易经济区。要明确区域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优势,提高质量;要善于抓主要矛盾,重点治理,以点带面,梯度推进;要把打造“绿色特区”同实施梯度推进战略结合起来。
第二,重视实施绿色项目工程带动发展战略。要积极促进绿色基地建设、绿色园区、绿色示范区建设;要积极组织实施包括项目组织多元化、推广形式综合化、推广措施一体化的工程项目,促进区域综合生产开发能力的提高。
第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针对南北、东西的差距,积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对具有比较优势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的调整,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条件。加快建立大统一、大流通的市场体系,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建立生产、经营连锁店。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既要保证粮食安全供给,又要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加强落后产区的技术培训,通过规范技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区域生产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与国际接轨。
(五)加强体系创新与制度建设
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加强生产监管、市场准入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
第一,加强生产监管。一要强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分期分批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加强动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二要净化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严格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三要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建立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公告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四要推行标准化生产;五要提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扶持和发展专业技术协会、流通协会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品种布局和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
第二,推行市场准入制度。一要建立监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二要推广速测技术。在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推广速测技术,公布检测结果。三要创建专销网点。在国家和省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推进安全优质认证农产品的专销区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和集中配送。四要实施标识管理。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包装上市的农产品,要求标明产地和生产者(经营者)。五要实行追溯和承诺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
2.加快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第一,要健全标准体系。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抓紧制定急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第二,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疫、检测体系建设。有关职能部门及生产、经营企业要加快配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疫、检验和检测设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人员,强化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纠正。要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检验检疫方面的差距。第三,要加快认证体系建设。整顿绿色产品市场,规范绿色产品的认证、发证工作;加强认证机构建设,重视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认证工作的权威性;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标识管理工作。第四,要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监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建设。尽快启动农产品食品污染监控和预警系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加强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条款、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做好防范工作;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南北对话,建立环境与贸易协调的良性机制,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要加强管理机构与服务队伍建设。加快标准化研究及管理机构的整合,建立起布局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标准研究和信息服务格局,提高标准化工作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加强与绿色贸易有关的环境法制及制度建设要加快建立贸易与环境法制建设专门机构,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要健全环境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促进环境标准与国际接轨;要提高贸易与环境执法水平;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扶持绿色产业。
4.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深化农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农村新一轮改革。要建立健全一个能适应新阶段和农业国际化要求的集中、高效、协调的农业管理体制。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和市场中介组织,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进一步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抓好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鼓励组建农业行业技术协会、商会等组织进入流通行业。加强农业国内政策支持,要用好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农业的投入支持,重点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要加强农产品安全宣传培训,从正反两方面对食物安全生产和市场情况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在《农民日报》或《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开辟“食物安全”宣传专栏,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孙久文.现代区域经济学主要流派和区域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J].经济问题,2003,(3):2-5.
[2]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7-69.
[3]戴小枫,赵秉强.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J].中国科技论坛,2002,(2):21-24.
[4]刘彦.技术性贸易体系建设是我国产业与外贸发展的战略性任务[J].中国科技论坛,2003,(1):5-6.
一、 绿色贸易壁垒效应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Trade Barrier),又称环境壁垒(Environment Barrier),它是各国依据相关的国际法规和各国自己的法律及行政规定,为保护本国环境,保护本国居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动植物生命体的生存需要,在对外经贸中设立的贸易保护制度。按照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的理论,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可分为一般效应、福利净效应、产业效应、庇古税效应以及由以上几种效应所派生出来的其他效应。绿色贸易壁垒的各种效应如下图1所示。本文以下将以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壁垒为例,对绿色壁垒的产业效应和庇古税作主要的分析,附之以其他派生效应的分析。
图1绿色壁垒效应关系图
资料来源:本人收集资料总结所得
二、 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效应分析
(一)产业效应
1.短期效应。产品是有生命周期的,同样产业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并且产业的生命周期也像产品一样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但是由于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由多种相似的产品组成,很难用某一产品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这就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①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②产业的生命周期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形成和发展,原有产业的比重必然下降,但对该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完全消失,因此,大多数产业都表现为“衰而不亡”的特征。③产业生命周期往往会发生突变,“起死回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有些产业虽已进入了衰退期,但由于技术进步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往往会重新焕发“青春”,再次显示出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一些特征,走向发展。
短期中,农产品的出口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时,公司技术的改造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都来不及实施,任由福利净损失的发生,这对整个农产品行业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冲击和挑战。
2.中长期效应。其一,在中长期中,由于企业加大了对农产品的科技投入,对其进行技术改造,通过提升其技术含量来跨越绿色贸易壁垒,创造新的需求,使其“焕发青春”,再次走向发展。其二,绿色贸易壁垒各项措施的事实,使环境问题在世界上逐渐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能牺牲环境的未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随着绿色贸易壁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对于环境管理的态度不再是以简单的管末治理,更是从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角度进行,于是,绿色价值链产生,这也是绿色贸易壁垒长期产业效应的正面作用。
3.衍生产业效应。绿色贸易壁垒时环境成本内在化之后,企业为了降低产品成本以维持长久的竞争,势必会加大在环保上的投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开发引进治污技术,导致市场对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的需求大幅度上升。虽然绿色壁垒导致产业内的环保成本上升,但由此催生出的新型环境保护产业将成为本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十世纪以来该产业的产值已超过6000亿美元。随着全球环保浪潮所导致的庞大绿色市场的形成,环保产业的发展将具有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庇古税效应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政府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我国现行的环保法规存在可操作性差,处罚力度不够等缺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为: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责令并监督污染者彻底治理污染,逐步使环境成本内在化;各级政府在项目审批时应优先考虑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项目;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企业加征环境税,以减少企业污染的排放量。如图2所示。
图2 绿色贸易壁垒的庇古税效应
资料来源: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
MNPB为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收益,MEC为边际外部成本。企业为追逐利润最大化,将产量提高到QM,生产所有私人净收益大于零的产量。而社会最优则要求产量为QS,即边际外部成本MECMNPB停止生产。税收t使企业在t>MNPB时停止夸大生产,也就是将产量控制在社会最优产量QS的成本上。税收T的作用相当于将企业的边际私人净收益曲线向左下方移动至MNPB-t,同样是污染排放量由WM降至WS,最优税率t等于最优产量QS所对应的边际外部成本MEC(污染对外部的边际损害)[4],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庇古税效应。
(三)其他效应
由绿色壁垒的一般效应的分析可知,绿色贸易壁垒效应最基本的是对出口农产品的数量和价格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福利水平和公司的发展。从此中意义上可派生出以下两种绿色壁垒的效应。
1.新闻效应。消费者偏好常常受到各种媒体、舆论导向和政府消息的左右,这是广告得以迅速发展的理论基础,广告消极的宣传会使消费者拒绝对被宣传商品的购买。由于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而被新闻报道,则国外消费者对我国农产品常常采取抵制的态度,拒绝消费,从而使出口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出口量和出口价格也相应的降低,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新闻效应。
2.连锁效应。当我国某种农产品因达不到某一进口国的标准而被拒绝进口时,其他国家会提高警惕或增加检验项目,或提高技术标准以防我国的农产品转向这些国家出口。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连连碰壁,并给其他国家消费者留下一个我国农产品不清洁、不环保的印象,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逐渐丧失国际市场,这就是绿色贸易壁垒的连锁效应。
综合以上对农产品出口的经济效应的分析可知,其他派生效应以及短期的福利净效应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均起抑制作用,也即是影响农产品出口的负面效应;产业效应在短期内也影响农产品政策的制定,进而抑制农产品的出口,然而在中长期,产业效应却是正面的;政府的庇古税效应虽是从政府的角度分析,但对公司的影响仍不可忽视。因此,绿色贸易壁垒的各种效应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关系。上述的绿色贸易壁垒的效应分析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可为农产品出口各种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曾凡银.绿色壁垒的壳层结构及其效应研究.财贸经济.2004(6).
[2]水.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3]王惠君.产业可持续的发展 [D].暨南大学.2006年.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绿色壁垒 国际接轨 绿色认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经济、科技、、人口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得到各国的公认。消费观转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人们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当然包括环境质量。然而,为了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包含贸易手段,所以环境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筑起绿色壁垒。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损失极大。如何面对绿色壁垒?怎样发展我国的农业?这是我国现在发展阶段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绿色壁垒就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之间的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的关系日渐突出起来。国际贸易政策的目的是消除贸易障碍,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是防止市场的失败,其中包括自由贸易对环境的消极影响,保护和改善环境。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与健康,在生活中积极呼吁政府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在消费上则更多地关注绿色无公害食品,“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绿色产品”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市场导向,一股绿色消费浪潮悄然兴起。这是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之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在世界中的力量越来越大,第三世界国家也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出现,这对有野心的发达国家来说是很不利的,他们要想在以后更好的掌握好他们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上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正所谓经济决定政治。由此,发达国家积极迎合这股绿色浪潮,纷纷出台了贸易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达到限制进口和扩大出口的目的,在实质上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生态环境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随着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的逐渐弱化,“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手段。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一,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合法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而建立起来的,有效地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二,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而且各种检验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三,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四,保护上的广泛性。绿色壁垒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初级产品,而且还包括所有有关环节上的中间产品以及制成品等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产品从生产前的状况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绿色壁垒影响非常大,已经扩展到我国的各个领域,因其标准繁多、苛刻、多变、有较大的争议性,从而给经济后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本国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3/4,由于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农产品的生产、使用、消费和处理又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所以绿色壁垒将对我国农产品产生巨大影响。
据报道,继禽肉、茶叶、大蒜等农产品之后,我国出口欧盟的蜂蜜又遭遇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欧盟检出中国的蜂蜜10万吨中不能有1克氯霉素,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要求退运。今年以来,以氯霉素等抗生素超标为由,欧盟中止从中国进口蜂蜜。无疑,这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将产生很大的波动。我国冻鸡由于不符合欧盟卫生检疫标准,欧盟已决定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进入欧盟市场。日本对我国的限制很严,细菌含量标准高,且不是抽检,而是整批都要检,使得我国的大部分蔬菜和瓜果类产品遭到禁止。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从1995年6月1日起,凡是出口到美国的鱼类及其制品,都必须贴上有美国有关部门证明的来自无污染水源的标签。从2000年开始,美国以我国部分海域污染严重为由,对来自我国的水产品实行封杀,使得我国水产品出口遭受了严重损失。
近来,乳品业中出现了关于“无抗奶”的争议。奶牛生病时服用的抗生素会残留在牛奶中,长时间饮用这样的“有抗奶”,人体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我国至今也没有对“无抗奶”统一检测标准,对市场销售的牛奶没有设置抗生素残留强制性的限制。但是欧美许多国家多年前就以法规形式禁止抗生素残留超限量的牛奶上市。在乳品业中,我们也要积极应对绿色壁垒。在天津东港海关,查验二科的科长任国权专门为记者调出了今年一季度被退回的农副产品的清单。可以对比去年一季度的退运货物:农产品退运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涉及到集装箱96个标准集装箱;今年是92票、总价值138万美元,涉及的集装箱是129个标准集装箱。那么这些产品被退回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呢?看退运说明,这批出口到韩国的1375袋豆类产品,退运原因是因为豆子表面有灰尘,同时豆子的直径少了两毫米。而一批鸭梨被美国退回的理由是因为鸭梨的表面检查出某种细菌;另一批中药被退回的理由是货物的颜色太浅,而且形状大小不等。茶叶,欧盟宣布禁止使用的农药从旧标准的29种增加到了新标准的62种,部分农药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倍以上。 三、如何面对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巨大的,给我国的国民收入带来了很大的撞击,我们要想更好的我国的,就必须正面去面对它。
(一)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提高我国产品质量
为提高我国的贸易质量,优化贸易结构,使产品符合环境标准,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我们应在转变人们观念的同时,动员、进出口商、监督检验机构等各方面齐心协力,认真贯彻环境标准,提高我国农业和的产品质量,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不利影响。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产业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出路。打破“绿色壁垒”的根本性措施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但在复杂的国际贸易中,有时进口国筑起“绿色壁垒”的主要因素并不是简单的质量。
(二)大力推动农业环境保护。
我国农业环境污染源主要是的乡镇企业,为了解决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设备落后、清洁生产技术缺乏的客观情况,应该由环保部门暂行实施预付金返还制度。对有污染环境潜在可能性的产品征收预付金,如果产品使用后不到规定的征集点而避免了污染,就向使用者退还预付金,否则预付金不再返还。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目标及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排污权交易以拍卖方式转让给有关经济实体,在排污权过剩时可以将其转让给其它企业。这样有助于企业把保护环境和自身的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有效地防止企业不顾环境而只顾效益的盲目发展。
(三)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进行绿色认证,加快与国际接轨
由外贸部门牵头、环境保护和技术监督部门配合,组织建立我国的绿色贸易技术指标体系是当务之急,建立规范化的认证制度,积极实施ISO14000,加快与国际接轨。由于该系列标准具有保护环境和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双重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为了使企业及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我国应通过立法程序将该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推广使用。这样在国际市场上才能处于有利的地位。
(四)要打造名牌,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品牌是质量、信誉度的标志,驰名品牌是企业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信誉度的集中体现。入世后,我国农产品也将面临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解决这些农产品本身的问题,必须依靠进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
(五)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在贸易壁垒制定的标准和规则方面,要有一席之地。
中国是WTO的成员国,我们在制定贸易标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中国自身的利益,切不能让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合理发展。
同时,我们在面对绿色壁垒的同时,还要看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农产品中实施“走出去”战略,让“销地”变为“产地”。
在我国遭遇“绿色壁垒”的远不止农产品,包括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绿色壁垒”的打击。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量、陶瓷产品的含铅量、皮革的PCP残留量、烟草中有机氯含量、包装物的可回收性指标、纺织品染料指标等,都成为我国商品出口受阻的障碍。如何突破“绿色壁垒”,已经成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事。以后,我们国家要将绿色壁垒作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一个大事来抓,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经济。中国才能更快立足世界强国之林。
:
1.吴玉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
2.王海峰、顾肖荣、王勉青:《WTO规则与非关税壁垒约束机制》
[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国际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设置名目繁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条款,本质上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阻碍了自由贸易。一些国家往往以绿色贸易壁垒为借口以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绿色关税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六大类。
一、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受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因素制约,部分出口产品未达到进口国标准
各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力量差异悬殊,许多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环保技术与高新技术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的环保要求。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卫生检测检疫标准还不够完善,使得部分出口产品在环境、卫生安全等方面达不到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而被限制出口,在客观上产生了绿色贸易壁垒。
(二)一些发达国家借绿色贸易壁垒实行贸易保护
近年来,由于受经济增长缓慢、失业压力增加、优势产业空心化等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纵观国际市场,WTO并未使贸易保护主义消失,贸易竞争加剧反而迫使各国政府在关税手段保护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寻找更有效的非关税壁垒以保护国内市场和产业。由于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理、合法及广泛性的特点,许多国家将其作为一种贸易保护手段。甚至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协议和规则,来实行贸易保护、限制进口。目前,国际社会越来越提倡环保与绿色,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并以抵制有害身体健康的产品为由单方面提高环保标准,限制产品进口。面对不完善的WTO规则体系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绿色贸易壁垒应运而生。
(三)绿色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绿色标准制定权大多由发达国家操控
现今,保护环境已成为全球化议题,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提出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许多绿色环保组织和绿色贸易规则便应运而生。这些绿色组织与绿色条款大多为发达国家所操控,这些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了较高的环境保护标准和严格的执行措施对发展中国家较为不利。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提高了出口成本,削弱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丰富和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我国原来具有绝对优势的一些农产品出口受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严苛审查,检测、审批费用大大抬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我国部分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达到一些国家的农产品检疫标准不惜花重金加强基地建设、增加农残检测设备投入,也大大提高了出口成本,进而丧失了农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出口商品价格提高使进口商的利润降低农产品出口份额也随之减少。不仅如此,一些苛刻的卫生检疫制度使得我国那些不具备价格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前景堪忧。
(二)出口优势下降带来巨额经济损失,加大了出口难度
我国农产品出口优势下降,劣势凸显,贸易逆差不断扩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几年,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绿色贸易保护主义拥护者并且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他们对本国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较大,对进口却采取限制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出口难度, 使得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达不到检测标准而无法进入其市场,导致出口额萎缩。
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政策法规的了解和研究
我国许多外贸企业因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贸易争端案件均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我国出口商不懂绿色条款,不了解相关国际贸易协议条款及公约,并且许多部门和中介组织应对不积极,事前缺乏统筹规划和预警措施导致的。因此出口商及政府相关部门应认真整理研究国际环保公约,充分挖掘其中针对发展中国家国情而附加的免受发达国家贸易歧视的保障条款,建立绿色壁垒资料库,针对不同贸易国对我国不同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加大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力度
我国政府应从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鼓励无公害与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提高环保与卫生安全意识,简化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农产品的认证申报审批程序,减少和规范检测项目,降低监测、标志使用和标志服务等收费标准,减轻生产者负担。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监控,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张馨元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9(10)
[2]归秀娥我国农产品受阻于国外绿色壁垒的原因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1)
[3]孙同瑜,赵银德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 农产品 主要措施
一、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因素
(1)国内因素
1.农业生产规模小,综合生产水平低。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生产规模小、农产品质量差和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由于自身素质的制约,化肥的滥用,剧毒禁用农药的喷洒是常有的事情。
2.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有赖于无污染的优质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失去了农产品品质保证的自然基础,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并造成农产品对人类健康安全的极大威胁,同时在国际绿色技术标准严格的检测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
3.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存在问题
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方面,我国还存在标准低而且少、标准陈旧、对WTO农业标准的协议利用不够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率低等问题。目前我国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实际需要;另外,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还很不完善。
4.信息服务体系落后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作过程中,有很多部门收集信息、分析风险,但各部门在风险信息收集、处理等方面沟通不够。虽然我国媒体对绿色贸易壁垒做了大量报道,但几乎都是以新闻形式,未形成系列的、专门的信息群。缺乏一套完全公开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信息披露机制。
(2)国际因素
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长期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本国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农产品的贸易也就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最严重的领域之一。其次,环境和资源是农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的发展就失去依托。于是各国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法律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给予健康的考虑,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提出新要求。再次,国际条约和协定中缺乏有效明确的约束性规范,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往往被滥用,成为贸易保护手段。最后,伴随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相继发生的几起世界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禽流感、口蹄疫、二恶英实践,都引起了各国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视,在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受到限制的条件下,以保护人类和动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的农产品贸易争端频发。
二、我国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措施
面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必须结合我国的情况,采取积极措施,冲破绿色壁垒,确保农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利益。
1.增强绿色经济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很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和经营。加上一些生产者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不强,使得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落实。于是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并积极开展环境教育。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2.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环境,各国通过制定、实施绿色保护法规和技术标准,客观上可以防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商品进口,从而有利于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然而各国需要加强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合作,因为个体理性的行动导致集体行动的非理性结果,在缺乏有效的国际协定约束的前提下,都不利于全球环境的保护。同时,我国要积极参加农产品绿色规则的制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充分发挥贸易大国的作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合作,制定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规则。
3.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但还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首先,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清理和修订力度,解决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等问题,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水平及进程;其次,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疫方面,要建立一些检验检测能力强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再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最后,在监管方面,要重视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强调源头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2]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石敏俊,吴子平,陈志刚等.食品安全、绿色壁垒与农产品贸易争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吴凡.浅析国际贸易中的环境贸易壁垒及我国应对措施[M].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