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

第1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检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执行情况和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实绩的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提出对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利润完成状况的总评价,作为检查、考核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帮助领导决策、指导企业业务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报告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易分析、典型分析、财务预测五种。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和上半年度两种,它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及其成果,并对资金、费用、利润等数据,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简易财务分析报告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对企业财务活动及经营成果作简要的分析,以发现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某一财务状况对业务经营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而作出的专门分析。如商品库存结构分析;资金分析;财经纪律状况分析等。

典型财务分析报告是分析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突出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所写的报告,多数是上级单位或同级财税,金融,工商管理部门编写,常用第三人称。

财务预测报告也称财务可行性预测,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对某一经营业务的财务成果进行预测时所写的报告,供领导作决策之用。

财务分析报告具有真实性、同比性、议论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供领导正确决策之用,作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之用,因而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虚假的材料都会导致判断的失真,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工作的失败。

(二)同比性

财务状况的优劣,一定与某特定时期的背景分不开,一定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性分不开,所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上的同比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坐标。

(三)议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手法,侧重在议论,其他的记叙、说明都是为议论服务的,最后的结论也是建立在议论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应该不断地夹叙夹议。

二、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经营指标分析

主要说明企业基本情况、本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如产量、营业量、销售量等实际完成额及同比增减值。

计算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力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将这些指标与标准指标及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生产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营业范围调整及影响;三是需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和事项的影响等。从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企业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使企业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盈亏指标分析

1.对利润表所反映的本期实际利润数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利润实现情况及增减值。本期实现利润(亏损)总额是多少,比计划及上年同期数增减额及增减率;分析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构成情况,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情况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数的增减额及增减率是多少。

2.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并用标准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

3.根据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的影响、成本费用同比增减额影响、其他业务利润、营业收支净额等因素分析其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查找导致盈利能力增强(减弱)的原因。

(三)资金指标分析

1.通过资金结构比例分析,分析本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中各项目的构成比例,以行业比例和上年同期项目比例相比较,将增长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判断各项目构成比例的合理性、性。

2.对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情况。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收账速度快,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同时借助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企业信用期限的比较,还可以评价委托加工单位的信用程度,调整原订的信用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收账政策。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结构是否恰当。

3.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其主要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

4.指标变动差异分析,将本期各项指标计算结果与标准值及上年同期值比较,找出变动较大或不正常的指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分析

1.衡量国有资体保值增值情况指标是国有资本增值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析,能充分体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及时、有效发现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反映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第2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主要指内部管理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笔者认为,撰写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内部管理报告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公司管理者尤其是领导)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报告的写作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  “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

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2)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3)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4)分析报告的行文要尽可能流畅、通顺、简明、精练,避免口语化、冗长化。

第3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什么。记得有一次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他深有感触地谈到:你们给我的财务分析报告,内容很多,写得也很长,应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遗憾的是我不需要的信息太多,而我想真正获得的信息却太少。我们每月辛辛苦苦做出来的分析报告原本是要为业务服务的,可事实上呢?问题出在哪?我认为,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是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问题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是对各样业务的如实反映,或称之为对业务的映射),因而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数据论数据,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如何才能将报告写活并有自己的特色?这里仅介绍本人在报告写作过程中几点所悟: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新晨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1)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第4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Abstract: The budget execution report and financial analysis report are submitted by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re is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ocus of two repor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as and key analytical content of budget execution report and financial analysis report to improve the timeliness and applicability of analysis.

关键词: 预算执行;财务分析;汇总报告;思路探讨

Key words: budget execution;financial analysis;summary report;ideas of 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00-02

1 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

1.1 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一般均在财务部下设预算管理组,负责公司全面预算的各种日常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拟定公司预算执行情况报告,预算差异分析报告等。同样财务部在报告期末进行财务分析,形成财务分析报告更是传统财务职责之一。两份报告经由同一部门报出,虽有不同的报告侧重点,但服务对象,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分析目的等却有一定的重复。

1.2 全面预算管理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中,包括经营、投资、财务等。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单位及执行部门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等信息,编制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具有较强的业务性,侧重关注年度经营战略目标的达成,经营管理活动的现状,对内部管理使用意义较大。财务分析一般从资产状况分析、债务风险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及其他等方面通过财务数据与财务指标衡量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与业务运营关联度较小,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非专业人士使用中可能存在理解性较差的问题。

实际工作中,笔者尝试将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进行汇总报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关注经营环境,以业务数据为分析起点,挖掘业务经营结构变化,业务经营影响财务构成变化等多维度分析,发挥了通过分析了解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预算执行情况等信息的目的,并在促进改善业务经营,提高财务管理能力,为未来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等方面作用显著。

2 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

2.1 公司经营环境分析 预算管理是为了促使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落地,预算管理是企业战略控制的一种管理控制模式,而战略分析则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起点,因此进行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是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前提。通过分析了解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经营环境变化及企业内部资源、企业能力、企业竞争力的现状,有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方向,制定适宜的战略发展决策。

2.2 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分析 根据公司审批下达的关键KPI预算指标(关键业绩指标),如:收入指标、费用总额、利润总额等,逐项分析各指标分析期及年度累计的预算完成情况。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角度,采用差异分析、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结构分析、对标分析、排名分析等多种方法,通过同比对比、环比对比、预算完成对比、业务板块构成对比、经营地域占比对比等,综合运用文字、数字、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折线图等多种表述形式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做出相应的业务经营趋势判断。

2.3 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 在集团公司报告层面,下属各分子公司均是预算执行的责任单位,应上报其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报告。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组应结合各执行单位的行业性质、经营地域、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因素,继续运用多种分析方法,采用不同的图表、图文形式按责任单位分别进行预算执行及财务分析。

分析中可以设计利润构成项目简表及相关比率指标,通过收入增速、收入结构、经营策略等方面分析评估其成长性,进行经营业务效果评价;通过成本结构、费用构成、毛利率水平、利润完成等方面分析评估其盈利能力,进行财务效果评价;通过预算完成情况、指标完成比例、指标偏离幅度等方面分析评估其预算工作质量。在各责任单位横向评估的基础上,为集团公司对各责任单位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配置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4 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在完成公司预算经营指标执行情况及各责任单位预算完成及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顺利过渡到利用财务报表相关项目及数据进行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通过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项目变动表,列示各项目期末数、期初数、变动金额,变动幅度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各项目期末占比、期初占比、占比变化进行纵向对比。说明公司总的资产规模,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的规模,资产来源的构成情况,按照重要性原则对变动金额及幅度较大的项目进行说明,直观反映企业资产规模扩张或缩减的根本原因。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通过计算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指标值及与环比、同比指标值对比,分析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及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通过资产负债率与环比、同比指标值、行业平均值的对比,分析公司的长期偿债压力及债务结构是否合理,并进行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评估。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①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计算及同比变动,反映公司自有资本盈利能力的提高或下降,进一步通过杜邦分析法分析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次数、财务杠杆变动的影响程度,例如总资产周转次数的下降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最明显,继而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受到公司资产规模扩张较快,新增投资及建设期资产暂时不能产生收益影响。

②通过成本费用利润率指标分析,说明公司的投入产出,即在付出每一百元成本费用时实际赚取到的利润,将其变化与毛利率水平变动、成本费用上升趋势变动结合,深层次揭示影响公司盈利水平变动的关键驱动因素。

③通过息税前利润变动百分比与营业收入变动百分比计算经营杠杆系数,数值越大则表明经营杠杆作用显著,经营风险较大。分析其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性固定成本费用较大,造成营业收入的变动对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影响也较大,营业收入的增长能适当降低经营杠杆系数,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努力扩大销售,使收入保持较高增速,控制成本费用合理增长,才能促使盈利能力保持较为稳健的增长趋势。

2.5 预算执行及财务管理工作建议 以上各方面的分析,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业务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从财务专业角度选择各种适用的财务指标,客观评价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等。针对现状及问题,应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如:经营环节中成本费用的控制、促销活动前投入产出的预计、营促销活动策略的选择、收入增长目标建议、预算执行改进建议等;财务管理环节中预算控制的具体措施,公司财务状况对投资、融资决策的影响及决策建议,调整完善预算评价指标的建议等。

3 结论

通过以上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起因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的思路及主要分析内容的详细介绍,充分说明: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从内容的全面与完整性角度;从分析方法、分析过程、数据收集的科学性及可行性角度;从报告使用者的可理解性及获取完整业务及财务综合信息的需求性角度;从节约人力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的经济性角度;从扩宽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管理层良性沟通的多渠道角度,预算执行与财务分析汇总报告均能发挥科学、适用、高效等积极作用,值得相关同行在实际工作中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第一版,2011.

第5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关键词:财务报告;分析;局限性;改进

Abstract: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as one of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hould b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with the user's needs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firstly,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contents,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d so on, then tells the story of the financial report i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Key words: financial report; analysis; limitation; improvement

中图分类号:D412.67

一、前言: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财务会计的发展。要想进一步改变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首先就要全面了解现行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目的、方法和程序:(一)现行财务报告分析是指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把企业看成是在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的生产与分配社会财富的经济实体,通过对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来了解掌握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的行业地位、经营战略、主要产品的市场、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社会价值分配等经营特性和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财务能力,并对企业作出综合分析与评价,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情况与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为相关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财务报告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特性分析、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分析、财务报表项目及其结构分析、财务能力分析、企业综合分析与评价等。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特性分析企业经营环境与经营特性分析主要分析宏观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企业的行业地位、经营战略、主要产品的市场情况,分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创造价值的社会分配结构等。这样做,决策者可把握企业的宏观环境与企业总体情况,更好地联系与解释财务报告分析的结果。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分析:企业会计政策及其变动分析主要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的理由及其对财务报表项目与财务分析指标的影响,为保证对比分析时分析指标的可比性,必要时对分析资料进行适当的修正。财务报表项目及其结构分析:财务报表项目及其结构分析主要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的各个项目与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的变化、

第6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新闻出版总量规模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8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3%;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344.8亿元,增长11.3%。

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发现,《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没有采用总产出的概念,统计的是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统计的是产品销售和服务两项加起来的总产出,此次改为营业收入统计,即产品经营的实际收入,数字更加过硬,不仅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表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结构与利润结构分析

新闻出版业规模结构分析

近1.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由谁贡献?哪些产业板块贡献更大、增长更快?请参考表1。

表1显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9项细分产业,构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以营业收入占比排序,印刷复制占比63.78%,几近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强中的其余两强,是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占比分别为14.83%和9.44%。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三者合计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2%。传统的纸质出版——报纸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分别排在第四、五、六位,三项合计占比为11.27%。

从发展速度来看,2011年营业收入增长速度最快的是数字出版,年度增速为31%;紧随其后的是音像制品出版和图书出版,分别为29.1%和19.8%;印刷复制增速较上一年的22.3%有所下滑,为17.5%,但仍超过了9个细分产业13.43%的平均发展速度。

新闻出版业效益结构分析

表1同时显示了各个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与营业收入对比分析,印刷复制业的利润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印刷复制在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63.78%,但在利润总额中的占比却为54.49%。如果以营业收入占比为基准,利润总额占比大幅超过营业收入占比的细分产业有图书出版、报纸出版、期刊出版、出版物发行等领域(见图1),出版、发行、印刷环节的地位差别和效益差异可见一斑。

由于本次统计中并未计算总产出,暂且从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中分析各细分产业的利润情况。根据表1计算,2011年各个产业的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从高到低排名依次为电子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出口。由此,印刷复制行业的微利竞争局面充分凸显出来。

图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结构

印刷复制业总量规模

需要说明的是,8月中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在2012中国(郑州)印刷包装产品博览会期间透露,2011年我国印刷业工业总产值超过8600亿元。8600亿元的总产值同表1中印刷复制营业收入9305.4亿元相比,有700多亿元的差额,除了由于分析指标不同造成的差异,8600亿元总产值的统计中也并没有包括“印刷复制”项统计中的印刷物资供销,打字复印也较少纳入,这一结果更能够纯粹地反映印刷复制业的实际规模。

2011年8600亿元的印刷复制业总产值规模,相比2010年同口径的7700亿元,有11.69%的增长,但与去年20.94%的增幅相比明显滑落,增速放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新闻出版业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在政策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印刷复制业中,2011年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86.5%,较2010年分别提高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印刷复制业结构分析

就出版物印刷而言,报告同时披露了相关的统计数据,可以据此了解出版物印刷的规模与结构。

从总印数来看,201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总印数(出版数量)584.1亿册(份、盒、张)。其中报纸的总印数最多,占总量的80%,其次为图书(13.20%)和期刊(5.63%),三者合计占比为98.83%;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在总数中的占比不足2%,其中音像制品占比0.79%,较上一年有较大增幅,电子出版物占比0.36%,较上一年有所下滑。

第7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一)财务分析报告按其内容、范围不同,可分为综合分析报告,专题分析报告和简要分析报告。

1.综合分析报告

综合分析报告又称全面分析报告,是企业依据会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提供的丰富、重要的信息及其内在联系,运用一定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特征,利润实现及其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变动和周转利用情况,税金缴纳情况,存货、固定资产等主要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毁损等变动情况及对本期或下期财务状况将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做出客观、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进行必要的科学预测而形成的书面报告。它具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各项决策有深远影响的特点。它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

(1)为企业的重大财务决提供科学依据。由于综合分析报告几乎涵盖了对企业财务计划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和评价,能使企业经营活动的成果和财务状况一目了然,及时反映出存在的问题,这就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做出当前和今后的财务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报告,可以作为今后企业财务管理进行动态分析的重要历史参考资料。

综合分析报告主要用于半年度、年度进行财务分析时撰写。撰写时必须对分析的各项具体内容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安排,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

2.专题分析报告

专题分析报告又称单项分析报告,是指针对某一时期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某些关键问题、重大经济措施或薄弱环节等进行专门分析后形成的书面报告。它具有不受时间限制、一事一议、易被经营管理者接受、收效快的特点。因此,专题分析报告能总结经验,引起领导和业务部门重视所分析的问题,从而提高管理水平。

专题分析的内容很多,比如关于企业清理积压库存,处理逾期应收帐款的经验,对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的预测分析,处理母子公司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均可进行专题分析,从而为各级领导做出决策提供现实的依据。

3.简要分析报告

简要分析报告是对主要经济指标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的问题或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概要的分析而形成的书面报告。

简要分析报告具有简明扼要、切中要害的特点。通过分析,能反映和说明企业在分析期内业务经营的基本情况,企业累计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情况并预测今后发展趋势。主要适用于定期分析,可按月、按季进行编制。

(二)财务分析报告按其分析的时间,可分为定期分析报告与不定期分析报告两种。

1.定期分析报告

定期分析报告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或企业内部规定的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应予编制和上报的财务分析报告。如每半年、年末编制的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就属定期分析报告。

2.不定期财务分析报告

不定期分析报告,是从企业财务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做时间规定而编制的财务分析报告。如上述的专题分析报告就属于不定期分析报告。

二、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应重视的的问题

一般而言,企业应按半年、全年财务决策的要求各撰写一次综合分析报告。简要分析报告和专题分析报告可根据需要随时撰写。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时需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撰写前的准备工作

1.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一个调查过程,深入全面的调查是进行科学分析的前提。但调查要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人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财务分析内容要点,经常搜集积累有关资料。这些资料既包括间接的书面资料,又包括从直属企业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具体包括:

(1)各类政策、法规性文件;(2)历年财务报告的历年财务分析报告;(3)各类报纸、杂志公布有关资料;(4)统计资料或年度财务计划。

2.整理核实资料

各种资料搜集齐全后,要加以整理核实,保证其合法性、正确性和真实性,同时根据所框想的分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核实资料是财务分析工作中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阶段,分析人员应根据分析的内容要点做些摘记,合理分类,以便查找和使用。

应该指出,搜集资料和整理核实资料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阶段,一般可以边搜集边核实整理,相互交叉进行。但切忌临近撰写分析报告才搜集资料,应把这项工作贯穿在日常进行,这样才能搜集到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在进行分析时就会胸有成竹,忙而不乱。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标题

标题是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最精炼的概括,它不仅要确切地体现分析报告的主题思想,而且要用语简洁、醒目。由于财务分析报告的内容不同,其标题也就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模式,应根据具体的分析内容而定。如“某月份简要会计报表分析报告”,“某年度综合财务分析报告”,“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报告”等都是较合适的标题。财务分析报告一旦拟定了标题,就应围绕它利用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结构

结构是指分析报告如何分段而又构成一个整体的问题。一般根据报告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综合财力分析报告的结构大致如下:

1.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准确反映报告的主题思想。

2.基本情况。首先应注明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期,即报告的范围段。其次,应对企业分析期内经营状况做简要说明,对企业计划执行情况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大致介绍,概括地反映分析期企业经营的基本面貌。

3.各项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分析。这是分析报告的主要部分。一般要对企业的盈亏额、营业收入额、成本费用水平、资产运营情况及偿债能力等项目的实际指标与其各项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上年同期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与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要采用绝对数与相对数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项经济指标已完成情况、未完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绩、成功的经验,存在问题。总之,要做到有数据、有比较、有分析。

有时为使财务分析报告清晰明了,应编制财务分析表,即根据分析的目的,将会计报表及有关经济资料,经过科学再分类、再组合,适当补充资料,配以分析计算项目,采用表格,简明扼要地表达资料各项目间的内在联系。它能清晰地显示出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变动趋势,使财务分析更形象、具体。如编制盈亏情况分析表、费用明细表、流动资金分析表等。

4.建议和要求。财务分析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成绩和经验,应加以推广。对发现的问题,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合理地安排上述内容,能使综合财务分析报告条理清晰,结构严密。

简要分析报告的结构与上述综合分析报告的结构大体一致,只是内容较综合分析报告要简明扼要些。专题分析报告一般一事一议,其结构可灵活多样。

(四)财务分析报告的起草

在搜集、整理的资料、确定分析报告的标题后,就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进入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阶段。这阶段的首要工作就是报告的起草,起草报告应围绕标题并按报告的结构进行。特别是专题分析报告,要将问题分析透彻,真正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综合分析报告的起草,最好先拟定报告的编写提纲,然后在提纲框架的基础上,依据所搜集整理的资料,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起草综合分析报告。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修改和审定

第8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一、研究方法描述

(一)样本选取标准及过程为考察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影响,SEC选取了由50家发行人构成的样本。选择标准与过程如下:首先,鉴于公众主体财务数据的获得便利性,取得一份较为完整的上市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发行人”)名单,包括银行、经纪商、保险公司、信用机构以及政府资助企业(GSEs),以标准行业分类(SIC)代码为基础,合计超过900家。第二。按发行人最近财务年度报告的资产总值排序。第三,按以下标准从经排序的列表中选出50家样本:(1)为覆盖美国金融机构最近财务年度至少75%的资产,选取列表中前30家发行人,并界定为“大规模发行人”,其最近财务年度的资产均超过1350亿美元;(2)为获取小型金融机构的代表性样本,从列表中前30家后的最大型公司开始,每隔42家选出一家,由此得到20个样本,并界定为“小规模发行人”;(3)已入选但未能满足以下补充性标准的公司将被剔除,列表上紧接其后的公司则入选:一是外国私人发行人排除在外,因获取其按照美国GAAP提供的年度与季度财务信息存在困难;二是不以11月30日或12月31日为年度结束日的发行人排除在外,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三是如发行人向SEC提交的年度与季度报告不含当期财务报表、报表附注以及管理当局分析与讨论书,则排除在外。由此,SEC的研究对象以大规模金融机构为主(前30家均入选),小规模机构则随机抽取,覆盖面广,分析数据源自发行人向SEC提交的10-K表、10-KSB表、10-Q表、10-QSB表、报表附注以及MD&A等公开报告。

(二)研究期间的拓展对于所有以日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公司,SFAS 157《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 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选择权》均从2008年1月1日开始生效。因此,为考察公允价值会计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SEC将研究期间主要限定于两份准则对所有样本均生效后的2008年第一报告季度结束。但两份准则允许公司从2007年1月1日起提前应用,11家样本机构(主要为大型银行与经纪商)便作出了这种选择。于是,在提前应用者与未提前应用者之间,2007年度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为理解这一期间内公允价值使用的进展与变化情况,SEC拓展了研究期间,将2006年末(两份准则均未对任何一家机构生效)与2008年第一季度(所有公司均已采用)的财务信息进行比较。在准则不影响特定财务数据的场合,SEC也对2006、2007与2008年连续期间数据作出分析。此外,视发行人的情况,SEC在某些场合也对2008年第三季报进行分析。

(三)样本总体的划分对于样本总体。SEC按发行人所处行业与发行人规模大小两类标准再作细分(具体见表1、表2),以此检验公允价值(哪些项目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SFAS 157(如何计量公允价值)对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研究发现与述评

(一)资产与负债考察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的显著性程度。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根据SEC的检验,在总体上,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样本机构记录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资产总额的45%,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15%。SEC强调,此处只考虑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无论是强制要求或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结果)。但在行业之间,这些比重差别较大(见表3),资产类型及其重要性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见表4),并且样本发行人并非均为分布于45%与15%周围(见表5)。

SEC发现,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在不同规模机构间的差异主要受其行业构成影响。比重最高的保险公司仅占大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约18%,而占小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将近72%。小规模组中,保险公司69%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仅略低于大规模保险公司报告的71%这一比重。对于非保险公司,大规模组中资产总额的39%以公允价值记录,小规模组中该比例仅为16%。SEC认为两个主要因素导致这一差异:其一,大规模发行人拥有更多被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报告的交易性与衍生性资产。对于非保险公司。无论规模大小,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资产类型为投资、交易性资产和衍生工具。这些项目占大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的36%,却仅占小规模发行人资产总额的14%。其二,管理层主动对某些资产选择以公允价值报告。在非保险公司样本中,17家大规模发行人选择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小规模发行人则仅一家。

负债方面,几乎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均与大规模发行人相关。20家小规模发行人中,14家没有报告任何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而全部30家大规模发行人均报告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主要类型包括储蓄、交易性负债、衍生品、债务、回购协议以及其他负债。在行业方面,经纪商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比重最高,这与该行业近50%的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人收益表相关。为协调资产与负债的计量基础,经纪商广泛地使用公允价值选择权,以公允价值计量诸如回购协议和结构化票据等负债。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SEC发现,总体上,采用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并不总是影响当期损益,有些变动额在“其他全面收益”(OCI)中确认,或者被相关负债的等额变动所抵消。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额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占总资产的25%(占全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56%),而余下20%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其变动额不影响损益。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通常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只有现金流量套期关系中衍生性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他全面收益中,而这在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中所占比重并不显著。

需说明的是。在大规模发行人组中,经纪商与银行业占较大比重(约15%)。这两类金融机构持有较高比例的被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交易性资产与衍生工具组合(如图l所示,经纪商与银行业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影响损益的资产比重较高)。小规模发行人则主要由银行业与保险公司构成,持有大量通常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固定收益证券组合(如图2所示,其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当期损益)。

(3)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情况。SFAS155,SFAS156和SFAS

159均向公司提供以公允价值计量某些资产与负债的选择权。尽管几份公告生效日期不同,但SEC仍然获取了发行人主动选择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资产与负债比重。总体上,公允价值选择权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应用比例为总资产的4%与总负债的5%。SEC认为。这可对2006年末至2008年第一季度末期间公允价值使用比例的轻微增加作出解释。从具体项目看,选择权主要应用于为销售而持有的贷款(HFSloans)、抵押服务性权利以及反向回购协议。

(4)应用SFAS 157和SFAS 159前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分析。为确定SFAS 157和SFAS 159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金额的影响,SEC将其生效前后(2006年底与2008年第一季度末)的公允价值使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重由42%上升为45%,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比重则从8%增至15%。如前述,SEC将比重的轻微增加归于公允价值选择权的应用。并且,根据这一比重变化,SEC认为,调到市价会计准则并未显著影响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比重。

二是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性质分析。经验数据表明,在持续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中,投资性证券占比最大(44%),其次为交易性工具(32%)。而投资性证券的85%为可供出售型证券,即其公允价值变动须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由此,SEC认为,交易性工具是影响损益表的最大资产类型,其次分别为衍生工具(9%)、单独账户(9%)、投资性证券(6.6%)及其他项目(6%)。

在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负债中,强制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交易性负债和衍生性负债占53%,余下47%通过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实现。应用选择权则主要出于分离嵌入衍生工具的规则以及避免(用于购买资产的)融资性证券与相关资产在计量基础上的不匹配等要求。具体比重分别为衍生品27%、交易性账户负债26%、回购协议18%、长期负债16%及其他负债13%。

三是公允价值层级中资产与负债的归类情况。SEC在报告中指出,SFAS 157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进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致性与可比性。因此,该准则要求所有持续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必须提供列表形式的披露。FASB在该份准则中创造性地提出公允价值层级概念,要求所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必须以输入变量的可观察性为基础进行分类。SEC的分析表明,在所有以公允价值报告的资产中,大部分资产(75%)处于输入变量可观察的第二层次;其次为处于第一层次的存在报价的工具(15%);再次为第三层次的重大市场信息不可观察的工具(9%)。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中,84%为输入变量可观察的第二层次工具,11%为存在报价的第一层次工具,余下5%为第三层次工具。

其中,对不同规模发行人的工具构成分析表明,小规模发行人拥有较大比例第一层次的工具。SEC认为,小规模发行人倾向投资复杂性较低且市场报价更易取得的资产,并相应解释了相对于大规模发行人,小规模发行人所持第三层次资产比例较低。

为确定经济条件变化尤其是流动性不断降低的影响,SEC对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末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与负债归类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体上,在三个季度内,除第一层次资产比重降低1%、第三层次资产比重增加l%外,每一层次的分类基本保持一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在公允价值层级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归类基本保持一致,未受这一期间市场条件变化的影响。

应用SFAS 157的一个难点在于市场交易不活跃工具(第三层次)的估值问题。为考察这部分工具的分布结构,SEC按归入第三层次资产与负债的比重,对发行人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第三层次资产主要包括:以次级与次优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非机构担保证券、私人配置公司证券、担保资产、住宅抵押基础证券、资产基础证券、抵押性债务证券以及流动性较弱的公司债券、贷款承诺和一些场外衍生工具。第三层次负债则主要包括:次级资产的衍生合同、资产基础证券、抵押债务合同、涉及不可观察关系的公司和其他非抵押性标的的信用衍生品、远期性质且(或)存在不可观察关系的权益和货币衍生合同、嵌入权益的结构化票据,远期性质且(或)存在不可观察关系的商品衍生品以及由已并入特殊目的实体(SPE)发行的某些无追索权的长期借款。

(二)权益分析从准则变迁影响及累计其他全面收益考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准则变迁影响。SEC报告认为,一般情况下,由SFAS 157重新定义公允价值引起的差异须按未来适用法处理,只在三个场合进行有限的追溯应用。因此,总体上,SFAS 157对样本发行人的准则变迁影响有限。即70%的机构报告按SFAS 157对权益调整无影响,28%的机构报告的权益调整介于0%-5%之间,没有一家机构报告对权益的调整超过5%。但上述结论有一局限性,即SFAS 157的未来适用影响在不同行业间存在差异,而准则本身并未强制要求披露此类影响,许多场合主体并不予以披露。因此,可获得信息的差异很大。如在银行业,不存在充分的披露将特定影响分离开来,于是,SEC考量的是未来适用与追溯调整的综合影响。

SFAS 159的过渡条款要求,在准则应用日,选用选择权的项目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间的任何差异应记录为权益调整。并且,公司须披露选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理由。SEC对此类披露的审阅表明,机构选择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的理由主要包括:(1)避免对被套期项目适用复杂的套期会计条款;(2)避免引起资产及其相关融资工具的计量不匹配;(3)对那些原本可能不符合套期会计要求的项目提供一个共同的计量基础。

二是累计其他全面收益的考量。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在权益而非当期损益中报告的工具主要为可供出售证券和指定为现金流量套期的衍生工具。对于前者,直到证券发生减值或被出售,在权益中累积的影响才转入收益表。现金流量套期关系中的衍生工具,则在确认被套期现金流量的相同期间将该影响计入收益表。

对于可供出售证券,截止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累计其他全面收益(OcI)中递延的未实现损失总额为39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为250亿美元。截止第三季度末,递延损失金额呈明显增加趋势,即79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仅为169亿美元。鉴于递延损失与利得金额的重大性,SEC对这部分金额占可供出售证券的比重作了分析。结果显示,第一季度末来实现损失净额占可供出售证券比重为0.5%,第三季度末则上升至2%。第一季度末,在累计其他全面收益中递延的利得与损失占可供出售证券账面价值的最高比重分别为17%和69%。至第三季度末,该最高比重则分别为15%和10%。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分别有40和38家机构,递延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占其可供出售证券总账面价值的比重低于5%。

对于现金流量套期中被指定的衍生品,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

累计其他全面收益中记录的未实现损失与利得总额分别为180亿美元和20亿美元。未实现损失集中于4家发行人(合计损失总额150亿美元),未实现利得集中于7家发行人(合计17亿美元)。

(三)收益表分析SEC主要从报表附注及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MD&A)中获取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对金融机构收益表(重点关注净收益)影响的信息,但这种分析受现行列报与披露条款的限制。在许多场合,现行列报与披露条款未能提供或有助于对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单独的清晰辨认。从历史考察,美国GAAP并未提供关于收益表项目列报的详细指南。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公司经常不以报表项目形式列报其变动额或不将已实现与未实现变动区分开来,尽管有时会计规则会要求公司在附注中披露其在收益表中记录公允价值变动的具置。SFAS 157明显拓展了针对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的强制性披露,但很难确定公允价值变动对收益表的总体影响。因此,SEC承认,这只是对上市金融机构收益表影响的近似而非全面的评估。

在SEE报告中,对收益表的分析分别从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与非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两方面展开。为考察持续性调到市价对收益表中确认利得与损失的影响,SEC分别审阅了交易性收入、选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项目以及第三层次工具的价值变动。总体上,每家样本机构确认的金额(以绝对值计)分别占2008年第一、第三季度权益的11%和10%。当将所有样本机构持续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上利得与损失相互抵消而以净额表示时,占第一、第三季度权益的份额分别增加3%和4%。然而,在金融危机扩大与蔓延的2008年,来自交易活动的收益明显低于2007年。在样本机构中,经纪商是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影响收益表比重最大的行业,交易性收益是其收入的重要来源。按年度计,2008年交易性收益比2007年降低65%,这至少部分地导致大量从事交易性活动的经纪商和银行利润率降低。而交易性收益的降低则部分地被那些计入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的自身信誉变动引起的收益增长所抵消。

SEC对第三层次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对收益表的影响也作了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第一至第三季度,第三层次资产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总资产比重从9%增至10%,负债从5%增至6%,且第三层次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动相较权益是显著重要的。以净额为基础,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第三层次工具的利得均占权益的6%。以美元绝对值计算,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第三层次工具的影响分别占权益的10%和7%。

SFAS 157要求公司确定负债公允价值时应考虑自身信誉变动的影响。SFAS 159则要求披露自身信誉变动对公允价值计量影响的程度。SEC在其报告中分析了发行人自身信誉变化引起的公允价值变动,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计入负债公允价值的自身信誉变化对收益和权益的影响分别是68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利得)。但在行业之间,信誉变动对权益影响的比重明显不同,SEC认为是由于某些行业对负债更多地选用了公允价值选择权。

在考察非持续性公允价值计量对收益表的影响时,SEC主要分析减值总额所占机构权益的比重。即将可供出售证券和持有至到期证券上记录的非暂时性减值损失、为销售而持有的贷款发生的价值调整以及商誉、其他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的减值合并考虑。研究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减值费用为110亿美元和910亿美元,分别占权益的3%和8%。对比2006年,减值费用50亿美元占权益的1%。这表明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资产价值不断调低。2008年前三季度,证券非暂时性减值在减值费用总额中占比最大,为620亿美元(占权益的5.1%),其次为商誉减值280亿美元(占权益的2.3%)。在行业间,政府资助企业报告的非暂时性减值影响最大(权益的17%),其次为保险公司(权益的12%)。但以非暂时性减值占可供出售证券价值的比重衡量,保险公司第一季度和前三季度的损失仅为1%和2.1%。即相比资产组合,这些资产价值的降低对任何行业都不属于较大的比重,尽管权益明显受此类价值变动的影响。因此,对权益的重大影响似乎来自于这些发行人的总体杠杆化头寸(1everaged position)。

为研究金融机构净收益降低的原因,考察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由此准确评价公允价值会计作为诸多因素之一的作用,SEC拓展了对收益表的分析。分析发现,银行业、信贷机构和GSEs的净收益明显受所提取的贷款损失费用增长的影响。SEC认为贷款损失准备是一个历史成本概念,因其计提主要基于“已经发生的”损失(ineurred losses),而公允价值在某些贷款估计中只起次要作用。即贷款偿还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抵押品,在确定需要记录的不履约贷款准备金额时,会计规则才会在多大程度上结合考虑使用标的抵押品的公允价值。2008年前三季度,记录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为1210亿美元,使权益降低幅度超过10%。对应2006和2007年分别为270和620亿美元,权益降低的幅度为3%和5%。

通过收益表分析,SEC认为,所有行业均遭受房屋价格下降、经济放慢与抵押贷款违约增加的影响。有些行业的损失表现为大额的(贷款损失)准备费用,有些表现为非暂时性减值损失(OTTI)费用,另有一些则表现为更低的交易性收益。

三、研究结论

第9篇:期中总结与分析报告范文

一、两种方法的基本原理

连环替代法和LMDI法均属于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差异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连环替代法是将经济指标按其构成和不同的分析目标,将各个因素标准值连锁地用分析值来替代,计算出各因素变动对整个经济指标影响程度的方法。LMDI方法则是将经济指标总的变化量在各影响因素之间按照一定的系数进行分配,其结果不因分解因素的顺序不同而发生变化,并且拥有乘法和加法两种分解方式,相对应地,其结果也就有相对量和绝对量表现形式。下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方法。

其一,连环替代法的基本原理。假设某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由是由A、B、C三个因素相乘得到,其基期成本与报告期成本的关系如下:

基期成本:V0=A0×B0×C0

报告期成本:VT=AT×BT×CT

基期成本与报告期成本之间总变化量为?驻VT=VT-V0,这个总变化量同时受到A、B、C三个因素的影响,分析方式如下:

V0=A0×B0×C0

VT=AT×BT×CT

第一次替代:V1=AT×B0×C0

第二次替代:V2=AT×BT×C0

第三次替代:VT=AT×BT×CT

A因素变动的影响为VA=V1-V0;

B因素变动的影响为VB=V2-V1;

C因素变动的影响为VC=VT-V2;

最终三因素变动产生的总变化量为:

?驻R=VA+VB+VC=(V1-V0)+(V2-V1)+(VT-V2)=VT-V0;

其二,LMDI方法(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的基本原理。LMDA1方法首先由新加坡学者B.W. Ang在能源经济研究领域,在改进迪氏指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并运用,其基本原理如下:假设V是一个总的变化量,而影响V的因素有n个,V=∑ix1,i,x2,i…xn,t并且Vi=x1,i,x2,i…xn,t。下标i表示影响总变化量的一个子部门,如在总成本变化中,i可以表示i种产品。再假设基期为O,报告期为T,那么总量变化就是从基期的V0=∑ix01,i,x02,i…x0n,t变化到报告期的VT=∑ixT2,i,xT2,i…xTn,t。

加法方式下的分解如下:

?驻Vtot=VT-V0=?驻V■+?驻V■+…+?驻V■+?驻V■

第k种因素的计算公式为:?驻V■=■L(VTi,V0i)ln(■)

乘法方式下的分解如下:

Dtot=VT/V0=Dx1Dx1…DxnDrsd

第k种因素的计算公式为:Dxk=exp(■■ln(■))

其中,?驻V■和D■为分解残余值。如果分解因素选得好,分解得完全,则可能不存在残余值,也即残余值?驻V■=0或者D■=1,这是理想状态。?驻V■和D■的大小也可以作为分解因素选择得是否科学的依据,?驻V■越接近于0,或者D■越接近于1,则分解因素选择得越合理。L(a,b)=■(a≠b),当a=b时,L(a,b)=a。当只有一种产品时,公式中的i可以省略,或者视为i=1。两种分解形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

二、两种方法在成本分析中的应用及比较

现在以不同年份产品成本的变化进行举例说明。假设产品成本的变化量由产品产量Q,单位产品耗材量U与单位材料的价格P三个因素组成。

其一,假设某场只生产一种产品甲,基本资料如表1所示:

连环替代法(为了方便起见,单位略,下同):

V0=100×10×10=10000

VT=150×12×15=27000

第一次替代:V1=150×10×10=15000

第二次替代:V2=150×12×10=18000

第三次替代:VT=150×12×115=27000

产品产量的影响为:VQ=V1-V0=15000-10000=5000

单位产品耗材量的影响为:VU=V2-V1=18000-15000=3000

单位材料的价格的影响为:VP=VT-V2=27000-18000=9000

总的变化量为:

VT-V0

=(V1-V0)+(V2-V1)+(VT-V2)

=VQ+VU+VP

=5000+3000+9000

=17000

LMDA1法:

生产一种产品,即i=1。这里仅用加法分解进行举例。i=1,则第 K种因素对总成本变化产生的影响计算公式为:?驻V■=L(VT,V0)ln(■),在成本分析中,各具体因素的影响因素为:

产品产量的影响为:?驻VQ=L(VT,V0)ln(■)

单位产品耗材量的影响为:?驻VU=L(VT,V0)ln(■)

单位材料的价格的影响为:?驻VP=L(VT,V0)ln(■)

将本例中的数值带入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其二,假设将成本变动的因素分解为单位材料的价格、单位产品耗材量和产量(尽管我们知道在连环替代法下,这样的分解顺序是不合理的,这里仅仅是为了说明连环替代法的局限性而举例),按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替代顺序,连环替代法下分解的结果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对于同一种因素,如单位材料的价格,原来的影响份额为9000,而现在为5000,发生了变化。而LMDA1法的分解结果不受分解顺序的影响,结果仍然不变,同表2。

其三,假设该厂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发现由于市场原因等因素,生产情况调回到原来的水平,于是在T1期又恢复到原来0期的生产状况,具体如表4所示:

根据连环替代法,计算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LMDI法,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综合以上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由于?驻Vrsd=0a本表不再列出):

其四,假设某厂生产A、B两种产品,其基期(0)和报告期(T)生产及成本情况如表8所示。

则两种方法下的分析结果如表9和表10所示:

由表10的数据易知:■=■=■=■

三、连环替代法和LMDI法两方法的比较

由以上案例及其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相比于连环替代法,LMDI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各因素分析的独立性强。由第一个算例可看出,连环替代法下,对后一因素的分析是建立在前一因素的基础上的,前后各因素之间,环环相扣,若是前一因素的分析出错,必然影响后一因素分析的正确性。LMDI方法则不同,各个因素的分析相对独立,与其他因素不存在直接的依赖关系。

第二,计算过程中对分解因素的顺序无要求。由第二个算例可知,在连环替代法下,替代顺序的变化会导致对同一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生变化。按照产量、单位产品耗材量、单位材料的价格顺序分解时,由产量变动导致的成本变动为5000元,而按照单位材料的价格、单位产品耗材量和产量的顺序进行替代分解时,由产量变动导致的成本变动为9000元。这是因为,连环替代法在进行每一步替代时,要求前一个因素的变动是引起后一个因素变动的原因,在进行替代时要合理确定各因素被替代的顺序,保持计算程序的连环性。这样,分析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析人员的主观判断,因为不同的分析人员在因素的替代顺序上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判断,从而造成不同分析人员之间的分析结果不具有可比性。这就要求在选取与成本变动相关的各影响因素时要认真分析影响成本变动的内在原因,找出影响其变动的各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先后顺序,在此基础上建立分解因式,这样才能对企业进行成本分析和控制起到指导作用。而在LMDI法下则完全不必担心因分解顺序的差异而造成计算结果的变化。对各个因素的分析采用独立的公式,对其他因素不构成影响。

第三,计算结果的可逆性强。由第三个算例可知,在连环替代法下,同一组数字,由于基期和报告期的顺序不同,计算出的结果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比关系,甚至同一种影响因素对总成本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在绝对量上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可逆性。这也反映出连环替代法不科学的一方面。而LMDI法下,调换时期的算例得出的结果仅是符号的差异,二者互为相反数,计算结果存在可逆性。

第四,对多种产品成本变化分析的适应性强。由第四个算例可知,在计算多种产品成本时,连环替代法是按照单个产品成本变化的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各种产品的成本变化影响因素,若要计算某个因素对总成本变化的影响额则还需进一步的处理工作。而LMDI法可直接根据公式得出某种因素的影响额,在处理多产品成本分析时应用起来更为方便。随着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连环替代法的计算将会越来越复杂,并且对某种因素的分析需要将各种产品中该因素的影响额加总方可得到,而LMDI法可以根据公式直接得出。由此可见,LMDI法在实际分析中适应性更强。

第五,分析结果的表现方式多样化。LMDI法的乘法分解形式还为因素分析法提供了相对量的指数表现形式,如表10中的最后一列,并且加法形式与乘法形式的结果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用于相互验证。相对量表现形式便于对不同时期和不同产品之间进行比较,从而为成本分析和成本决策提供了进一步的参考价值。连环替代法下,分析结果以绝对量的方式表现,使得在基期和报告期不同基准下,相互间的对比意义不显著,在实践中指导意义不明显。而若要把绝对量的表现方式转化成指数表现方式则面临着同度量因素的基准选择问题(主要是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不同的基准下,计算结果存在差异。如,以第二个算例的数字为例,从基期成本10000元变化到报告期成本27000元,则基期到报告期增长了■×100%=270%,而报告期比基期下降了■×100%=37.04%,不同的基准下,结果表示方式存在差异。而用对数的表示方法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基期到报告期增加了ln■=0.9933,报告期比基期减少了ln■=0.9933。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质上,LMDI法是将总的变化量在各影响因子之间以对数均值为权重进行分配,从而从源头上克服了连环替代法的一些局限性,比连环替代法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可逆性、适应性、可验证性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为成本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需要注意的是,与连环替代法一样,LMDI法分析的各影响因素的影响额,往往仍然是综合因素;所不同的是,LMDI法可以对某个因素进行继续分解,即二阶段分解、三阶段分解等等,以将影响因素不断细化。例如可以对本文中的产量因素进一步分解为总产量因素(两产品产量合计)和结构因素(A、B产品各自的比重),分析各自的影响份额,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进一步研究。因而,如果产品总类较广、比较年份较多、对将要分析的影响因素要求比较具体和细致,则应选用LMDI法。

参考文献:

[1]万寿义、任月君:《成本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版。

[2]B.W. Ang.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J]. Energy Policy.2004, 32:1131-1139

[3]B.W. Ang. 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 a practical guide [J]. Energy Policy.2005, 33:867-871

[4]汪慧玲、顾玲猁:《因素分析法的局限及其微积分局限》,《知识丛林》2006年第4期。